CN108574157A - 卡片边缘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卡片边缘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74157A
CN108574157A CN201711042863.5A CN201711042863A CN108574157A CN 108574157 A CN108574157 A CN 108574157A CN 201711042863 A CN201711042863 A CN 201711042863A CN 108574157 A CN108574157 A CN 1085741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contact
terminal
circuit board
movable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4286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74157B (zh
Inventor
神崎将造
有米史光
西崎广义
中西雅人
井口真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5741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1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741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7415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directly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94Coupling devices with switch operated by engagement of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devices mounted on the edge of the printed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5Printed circuits including an angle between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5U-shaped sockets having inwardly bent legs, e.g. spade ty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 H01R13/642Means for preventing incorrect coupling by position or shape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4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two or more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41One or more single auxiliary printed circuits mounted on a main printed circuit, e.g. modules, adapt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5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cables except for flat or ribbon cab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purpos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11Printed elements for providing electric connections to or between printed circuits
    • H05K1/117Pads along the edge of rigid circuit boards, e.g. for pluggable conn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能在未将电路基板插入卡片边缘连接器的状态下,从对方侧连接器进行线束的布线检查。收纳在卡片边缘连接器(10)内的多对接触端子(13a、13b)具备背面构件(14a、14b),在其一端连接有引线(72a、72b),在其另一端折返并生成可动构件(15a、15b),在插入控制单元(60)的电路基板(61)之前,可动构件(15a、15b)的端部进行导电接触,若插入电路基板(61),则可动构件(15a、15b)分离并与铜箔端子(62a、62b)接触,若拔出电路基板(61),则可动构件(15a、15b)进行塑性形变并隔开小于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初始间隙(G)并相对。若再次插入电路基板(61),则可动构件(15a、15b)稍微分离并与铜箔端子(62a、62b)接触,能抑制接触面的滑动磨损。

Description

卡片边缘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利用线束连接的各种连接器的一部分来使用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特别是涉及改善成能方便地检查多个连接器间有无错误布线的卡片边缘连接器。
背景技术
卡片边缘连接器将以相对于控制单元可自由拆装地方式而固定的树脂成型材料的连接器箱体作为主体来构成,该控制单元具有多对设置于电路基板的端部两面的、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该卡片连接器一体收纳多对与一对铜箔端子彼此导电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且相对于控制单元以可插拔的方式安装,对于该卡片边缘连接器,由于不存在适合该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市售的对方侧连接器,因此在进行布线检查上存在各种困难。
例如,在示出了现有的控制单元和适合该控制单元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图5A中,在构成控制单元60的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上设置有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铜箔端子62a、62b连接至通过一体成形树脂63密封的未图示的电路元器件,并且在电路基板61的端面一体成形有端面固定构件64。
卡片边缘连接器50具备内装于树脂成形的连接器箱体的一对接触端子53a、53b,该接触端子53a、53b是由背面构件54a、54b和可动构件55a、5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构件,该背面构件54a、54b一端经由布线连接部57a、57b连接引线72a、72b,该可动构件55a、55b是对该背面构件54a、54b的另一端进行折返来生成的,该一对可动构件55a、55b隔着比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更小尺寸的初始间隙G并相对。
另外,一对接触端子53a、53b从设置于连接器箱体的插入窗孔51a、51b插入,保持在止动部52a、52b之间。
此外,在示出具有卡片边缘连接器的线束的一个示例的图5B中,线束70具备多个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该多个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连接与卡片边缘连接器50相连的多个引线72a、72b的另一端,该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上可与各种电气设备自由拆卸地连接。
在示出如上述那样构成的线束的导通检查装置的图5C中,被检查用的线束70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连接至导通检查装置90,虚拟卡61C代替控制单元60插入卡片边缘连接器50,该虚拟卡61C由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以及将该铜箔端子彼此连接的短路线路构成。
而且,连接至电源端子Vbb的显示用LED和限流电阻92经由一对引线72a、72b、以及将该一对引线72a、72b的一端短路连接的虚拟卡61C与接地端子GND连接,若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与卡片边缘连接器50间的连接正确,则显示用LED91点亮。
此外,若存在多对引线72a、72b中的某一对没有彼此连接的情况,则异常显示LED94通过逻辑或电路93进行点亮。
另一方面,在电路基板插入前的时刻,存在预先使卡片边缘连接器的正反面的连接端子接触导通的情况,若使用这种形式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即使其目的不同,也不需要图5C中的虚拟卡61C。
例如,根据下述的专利文献1“卡片边缘连接器、电路元器件”,在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13A、13B中,双方的引线部13c在没有插入子基板30的状态下,具有相互平行的平坦部13s。
连接端子13A、13B在没有插入子基板30的状态下,利用其弹性,平坦部13s、13s彼此相互碰撞来进行预接触,防止异物等从开口侧侵入至连接端子13A、13B之间。
此外,根据下述的专利文献2“电接触器和使用电接触器的电连接器”,固定于母板11的铍铜制的1对接触部10在插入子板17时,首先与基板用接触部15电接触,若进一步插入则短路用接触部16被分离,若拔出子板17则相对的短路用接触部16由于接触部10的弹性再次短路接触,由此提高电接触器和装置整体的的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2-119210号公报(图1、说明书摘要)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07-050185号公报(图1、说明书摘要)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1)现有技术的问题的说明
首先,使用图5C中所示的虚拟卡61C的一个问题点为:每次对一个线束进行检查都必须拆装虚拟卡而耗费时间,并且作为量产产品的线束的检查设备其使用寿命变短,作为替代辅助用品的虚拟卡的消耗费用增多。
另一个问题点是:由于虚拟卡的滑动磨损导致基板材料的碎屑、或者铜箔端子部的碎屑混入作为产品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内,并且该碎屑在实用阶段移动至所连接的控制单元,成为使控制单元性能品质降低的原因。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2所示,卡片边缘连接器内的接触端子具有预接触功能,在未插入电路基板时,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进行导通接触时的问题点中的一个是:在插入电路基板时接触端子间的分离尺寸变大,电路基板的滑动磨损造成基板材料的碎屑、或者铜箔端子部的碎屑产生,成为使控制单元的性能品质降低的原因。
此外,为了防止由于接触面的氧化被膜而发生接触不良,例如在实施以镀金为代表的表面处理的情况下,若进行过度的擦拭操作则镀层剥离,成为带来相反效果的原因。
其他问题点是:在施加电源电压的状态下,若错误地抽出控制单元,则电源端子间被预接触端子短路,可能会烧毁与线束连接的电源电路。
(2)发明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卡片边缘连接器,能不使用虚拟卡进行线束的连接检查,并且抑制用于分离接触端子的电路基板的滑动磨损,而且在实用阶段中防止由于预接触端子导致电源短路异常的发生。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将以相对于控制单元自由拆装的方式固定的树脂成型材料的连接器箱体作为主体来构成,该控制单元具有多对设置于电路基板的端部两面的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该卡片边缘连接器一体收纳多对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相互导电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相对于所述控制单元以可插拔的方式安装,其特征在于,
构成线束,该线束中,引线的一端连接至所述一对接触端子,在所述引线的另一端设置有1个或多个对方侧连接器,
所述一对接触端子还具备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与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该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的一端连接所述引线,该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在所述一对背面构件上一体生成。
而且,所述一对可动构件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前互相导电接触,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时解除所述互相的导电接触,并且利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塑性形变抵消弹性应力后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导电接触,此外,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中,若将所述电路基板暂时插入后抽出,则利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塑性形变,解除所述互相的导电接触,隔开尺寸小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的初始间隙并相对,
若再次插入所述电路基板,则分离所述初始间隙,使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导电接触。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卡片边缘连接器中,通过1个或多个对方侧连接器和引线互相连接来构成线束,该卡片边缘连接器包含与设置于构成控制单元的电路基板的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进行导电接触的一对接触端子,该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包括可动构件,该可动构件在未插入电路基板时相互导电接触,若插拔电路基板,则通过塑性形变在导电接触面间产生初始间隙,该初始间隙尺寸为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以下。
因而,具有以下效果:在进行与卡片边缘连接器相连的引线的布线检查时,在未将电路基板插入卡片边缘连接器的状态下,从对方侧连接器侧进行布线检查,能方便地检测出有无对于不同对间的错误布线。
此外,具有以下效果:在将电路基板初次插入卡片边缘连接器时,在可动构件被电路基板的端部按压扩张的预插入阶段中,铜箔端子与接触端子的接触面部不接触,通过可动构件的塑性形变来抵消弹性应力后铜箔端子与接触端子的接触面部进行滑动接触,因此能抑制铜箔端子的滑动磨损,防止发生接触不良。
另外,具有以下效果:在第二次以后的电路基板的插拔中,在可动构件上产生由于塑性形变导致的初始间隙,能抑制滑动磨损粉末的产生和对铜箔端子过度的接触压力。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
图1B是示出图1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1C是示出图1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1D是示出图1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1E是图1A的第一模式的导通检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
图2B是图2A的沿向视B2-B2线的局部俯视图。
图2C是示出图2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2D是示出图2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2E是示出图2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
图3B是示出图3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3C是示出图3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3D是示出图3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3E是图3A的第二模式的导通检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4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
图4B是图4A的沿向视B4-B4线的局部俯视图。
图4C是示出图4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4D是示出图4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4E是示出图4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
图5A是公知示例方式的一个示例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
图5B是适用于图5A的线束的整体图。
图5C是对于图5A的公知示例方式的导通检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2
(1)实施方式1的结构及作用的详细说明
首先,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的图1A、作为示出图1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1B、作为示出图1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1C、以及作为示出图1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1D,详细地说明其结构和作用。
在图1A、图1B中,卡片边缘连接器10在树脂成形的连接器箱体中具备多对内装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13a、13b,该接触端子13a、13b是由背面构件14a、14b和可动构件15a、1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构件,该背面构件14a、14b的一端经由布线连接部连接引线72a、72b(参照图1B),该可动构件15a、15b是对该背面构件14a、14b的另一端进行折返来生成的,该一对可动构件15a、15b在电路基板61被插入以前的时刻互相抵接,通过压破涂布在接触面上的非导电性的润滑材料18的被膜来进行导电接触。(参照图1A)
另外,多对接触端子13a、13b在连接了引线72a、72b的状态下,从设置于连接器箱体的插入窗孔11a、11b插入,保持在止动部12a、12b之间。
此外,润滑材料18作为接触油来被一般市售,存在导电性接触油和非导电性接触油,此处为了不在相邻的接触端子间漏电使用非导电性接触油。
另一方面,在经由卡片边缘连接器10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控制单元60中,在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设置有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铜箔端子62a、62b连接至被一体成形树脂63密封的未图示的电路元器件,并且在电路基板61的端面一体成形有端面固定构件64。(参照图1B、图1D)
另外,在电路基板61的对角线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基准孔,铜箔端子62a、62b的生成位置与端面固定构件64的端面位置将该基准孔生成为共通基准点,对于铜箔端子62a、62b和端面固定构件64的端面的相对位置,即使电路基板61的端面位置的精度变差,也能得到没有偏差的稳定的预插入尺寸L。
在图1C、图1D中,若在一对可动构件15a、15b间插入电路基板61,可动构件15a、15b以从背面构件14a、14b起的折返位置为支点将前端部分离,解除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15a、15b的导电接触,若进一步插入电路基板61则使正反面的可动构件15a、15b分别与正反面的铜箔端子62a、62b的表面导电接触。(参照图1C)
此处,若抽出电路基板61,则通过可动构件15a、15b的塑性形变,接触面部P1、P2隔开初始间隙G并相对,该初始间隙G是小于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值。(参照图1D)
因而,在初次插入电路基板61,可动构件15a、15b的接触面部P1、P2分离时,在端面固定构件64上产生较大的应力,但随着分离尺寸的增大,随之产生可动构件15a、15b的塑性形变,接触面部P1、P2与铜箔端子62a、62b抵接时的接触压力降低,与润滑材料18的摩擦阻力的抑制效果互相结合,能抑制铜箔端子62a、62b的滑动磨损。
这在再次插入电路基板61时也相同,此时,可动构件15a、15b已进行塑性形变,可动构件15a、15b仅分离初始间隙G和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差分尺寸,可动构件15a、15b与铜箔端子62a、62b的接触压力也降低。
接着,针对作为图1A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导通检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的图1E,对其结构和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1E中,通过将一端连接至卡片边缘连接器10的接触端子13a、13b的引线72a、72b的另一端连接至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的第一端子来构成线束70。
而且,与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的第一端子嵌合的第二端子设置于构成导通检查装置80A的中继基板86A,由此线束70以可拆装的方式连接至中继基板86A。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卡片边缘连接器10的最上级示出的一对接触端子共同用作为正侧电源端子,在下一级示出的一对接触端子共同用作为负侧电源端子,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作为电源系统电路与中继基板86A连接。
卡片边缘连接器10的另一个接触端子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作为信号系统电路与中继基板86A连接。
在中继基板86A上,设置有运算控制部81A、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以及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
而且,设置于中继基板86A的控制电源84a的正侧端子与限流电阻84b串联连接,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和引线72a连接至卡片边缘连接器10的正侧电源端子的正面侧。
此外,设置于中继基板86A的控制电源84a的负侧端子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和引线72b连接至卡片边缘连接器10的负侧电源端子的反面侧。
若对正面侧的引线72a的施加电压、以及对成为引线72a的并联电路的反面侧的折返线路的施加电压共同为高电平,则设置于中继基板86A的逻辑与电路84c产生正常输出逻辑“H”并输入至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
若对反面侧的引线72b的施加电压、以及对成为引线72b的并联电路的正面侧的折返线路的施加电压共同为低电平,则设置于中继基板86A的负输入逻辑与电路84d产生正常输出逻辑“H”并输入至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
在逻辑与电路84c的输出逻辑与负输入逻辑与电路84d的输出逻辑都为“H”时,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进行对电源系统电路的正常判定。
然而,假设在应当成为正侧电源端子的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中的反面侧的连接端子与应当成为负侧电源端子的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中的正面侧的连接端子由于通过虚线图示的错误布线72aa、72bb而交错的情况下,逻辑与电路84c与负输入逻辑与电路84d的输出逻辑都为逻辑电平“L”,进行对电源系统电路的异常判定。
其中,虽然在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的正反面的布线交错的情况下,无法进行错误布线的检查,但在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都是正侧电源端子、或者都是负侧电源端子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实际损坏。
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是对与卡片边缘连接器10中的一对正面侧的接触端子相连的去路线路和与反面侧的接触端子相连的回路线路的往复线路进行编组,对将测定电压施加在去路线路时的回路线路的检测电压的有无进行判定的电路。
运算控制部81A具备微型处理器CPU和程序存储器PMEM以及数据存储器DMEM,在利用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进行编组的去路线路上依次施加测定电压,对此时的回路线路的检测电压的有无进行监视。
其中,在将测定电压施加在某个去路线路上时,同时也进行在预定外的回路线路上是否产生检测电压的监视。
此外,在包含在线束70中的引线72a、72b复杂地交叉的情况下,设置于中继基板86A的校正交叉部85a、85b用于在中继基板86A上对其进行校正,生成与从运算控制部81A观察时没有交叉的标准的线束70所连接的等效的状态。
另外,在不设置校正交叉部85a、85b,并且连接至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的引线直接经由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输入至运算控制部81A的情况下,在程序存储器PMEM或者数据存储器DMEM中连接的布线编号进行替换,或如图3E在后文所述的那样,对数据存储器DMEM写入成为校正交叉单元85aa、85bb的替换数据,从而也能不进行校正交叉部85a、85b的布线变更。
(2)实施方式2的结构及作用的详细说明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的图2A、作为示出图2A的沿向视B2-B2线的局部俯视图的图2B、作为示出图2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2C、作为示出图2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2D、以及作为示出图2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2E,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详细地说明其结构和作用。
另外,实施方式2中,将实施方式1的一部分进行变形,将弹性钩26a、26b附加于背面构件24a、24b,将卡合部25aa、25bb附加于可动构件25a、25b,相当的部分的标号从10系列变更为20系列。
在图2A~图2C中,卡片边缘连接器20在树脂成形的连接器箱体中具备多对内装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23a、23b,该接触端子23a、23b是由背面构件24a、24b和可动构件25a、2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构件,该背面构件24a、24b的一端经由布线连接部27a连接引线72a、72b(参照图1B),可动构件25a、25b是将该背面构件24a、24b的另一端折返来生成的,该一对可动构件25a、25b在电路基板61被插入以前的时刻互相抵接,通过压破涂布在接触面上的非导电性的润滑材料28的被膜来进行导电接触。(参照图2C)
另外,能在背面构件24a、24b的中间位置拔出并生成弹性钩26a、26b,与设置于可动构件25a、25b的前端部的卡合部25aa、25bb卡合。(参照图2E)
另外,多对接触端子23a、23b在连接了引线72a、72b的状态下,从设置于连接器箱体的插入窗孔21a、21b插入,保持在止动部22a、22b之间。
经由卡片边缘连接器20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控制单元60与图1B同样地构成,在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设置有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铜箔端子62a、62b连接至被一体成形树脂63密封的未图示的电路元器件,并且在电路基板61的端面一体成形有端面固定构件64。(参照图2C、图2E)
在图2D、图2E中,若在一对可动构件25a、25b间插入电路基板61,则可动构件25a、25b以从背面构件24a、24b起的折返位置为支点将前端部分离,解除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25a、25b的导电接触,若进一步插入电路基板61则正反面的可动构件25a、25b分别与正反面的铜箔端子62a、62b的正面导电接触,并且弹性钩26a、26b后退,可动构件25a、25b的卡合部25aa、25bb侵入。(参照图2D)
此处,若抽出电路基板61,则弹性钩26a、26b与卡合部25aa、25bb卡合,可动构件25a、25b的接触面部P1、P2隔开初始间隙G并相对,该初始间隙G成为小于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值。(参照图2E)
因而,在初次插入电路基板61,可动构件25a、25b的接触面部P1、P2分离时,在端面固定构件64上产生较大的应力,但随着分离尺寸的增大,随之产生可动构件25a、25b的塑性形变,接触面部P1、P2与铜箔端子62a、62b抵接时的接触压力降低,与润滑材料28的摩擦阻力的抑制效果互相结合,来抑制铜箔端子62a、62b的滑动磨损。
这在再次插入电路基板61时也相同,此时,可动构件25a、25b仅分离由弹性钩26a、26b的位置决定的初始间隙G和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差分尺寸,可动构件25a、25b已经进行塑性形变,因此动构件25a、25b与铜箔端子62a、62b的接触压力也降低。
实施方式2的具备卡片边缘连接器20的线束70的导通检查装置如图1E所说明的那样。
(3)实施方式1与实施方式2的要点和特征
如以上的说明所明确的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与作为其变形方式的实施方式2的卡片边缘连接器10;20将以相对于控制单元60自由拆装的方式固定的树脂成形材料的连接器箱体作为主体来构成,该控制单元60具有多对设置于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的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卡片边缘连接器10;20一体收纳多对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彼此导电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13a、13b;23a、23b,相对于所述控制单元60以可插拔的方式安装,其特征在于,
构成线束70,该线束70中,引线72a、72b的一端连接所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23a、23b,在所述引线72a、72b的另一端设置有1个或多个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
所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23a、23b还具备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14a、14b;24a、24b与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15a、15b;25a、25b,该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14a、14b;24a、24b的一端连接所述引线72a、72b,该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15a、15b;25a、25b在所述一对背面构件上一体生成,
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61前互相导电接触,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61时所述互相的导电接触被解除,并且利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的塑性形变抵消弹性应力后与所述铜箔端子62a、62b导电接触,
此外,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中,若将所述电路基板61暂时插入后抽出,则利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的塑性形变解除所述互相的导电接触,隔开尺寸小于所述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初始间隙G并相对,
若再次插入所述电路基板61,则隔开所述初始间隙G,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导电接触。
所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与所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23a、23b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部P1、P2从所述电路基板61的端面起隔开规定的预插入尺寸L以上的尺寸而配置,并且所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23a、23b是由所述一对背面构件14a、14b;24a、24b和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构件,所述一对背面构件14a、14b;24a、24b的一个端部连接所述引线72a、72b的一端,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通过将所述一对背面构件的另一个端部折返来生成,
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具备所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该一对接触面部P1、P2以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14a、14b;24a、24b起的折返端部为支点,
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61之前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呈接触导通的关系中,所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14a、14b;24a、24b分离;若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间插入所述电路基板61超过所述预插入尺寸L然后拔出,则所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的折返支点部进行塑性形变,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间产生所述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以下的所述初始间隙G,以这样的关系决定所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或23a、23b的弹性强度。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2相关联,构成卡片边缘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可动构件将背面构件的前端部折返来生成,在折返后的可动构件的前端部构成接触面部。
因而,在一对可动构件间插入电路基板时,能将一对可动构件逐渐分离,因此具有以下特征:电路基板能顺畅地插入,难以产生磨损粉末。
在上述一对接触端子23a、23b的上述一对背面构件24a、24b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对弹性钩26a、26b,并且在上述一对可动构件25a、25b的前端位置设置有与上述一对弹性钩26a、26b卡合的一对卡合部25aa、25bb。
若将上述电路基板61插入至上述一对可动构件25a、25b之间,则上述一对可动构件互相分离,上述一对弹性钩26a、26b变形后退,上述一对卡合部25aa、25bb与上述一对弹性钩26a、26b卡合,此处若拔出上述电路基板61,则维持上述一对弹性钩26a、26b与上述一对卡合部25aa、25bb的卡合状态,上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隔开上述初始间隙G并相对。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3相关,在实施方式2的情况下,若将电路基板插入至一对可动构件之间,则设置于背面构件的一对弹性钩变形后退,设置于可动构件的一对卡合部进行卡合,此处若拔出电路基板则维持一对弹性钩与一对卡合部的卡合状态,接触面部隔开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以下的间隙尺寸相对。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能得到稳定的尺寸的初始间隙,在再次插入电路基板时,利用根据包含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的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与初始间隙的差分值决定的稳定的分离尺寸,从而能抑制导电接触面的滑动磨损。
在上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之间插入的上述电路基板61的端面位置上,设置有端面固定构件64。
在以设置于上述电路基板61的共同的基准孔为起点的各个坐标位置上设置上述端面固定构件64与上述多对铜箔端子62a、62b。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6相关联,在电路基板的端面位置上设置有端面固定构件,在以设置于电路基板的共同的基准孔为起点的各个坐标位置上设置该端面固定构件与多对铜箔端子。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电路基板的前端部与一对可动构件抵接,该可动构件分离完成之前的预插入尺寸稳定,不会在铜箔端子上施加过度的接触压力。
这也与实施方式3、4的可动构件35a、45a;35b、45b的情况相同。
上述一对可动构件15a、15b;25a、25b具备一对接触面部P1、P2,该一对接触面部P1、P2以从上述一对背面构件24a、24b起的折返端部或压出端部为支点,
上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相对于上述电路基板61的插拔方向构成圆弧状的弯曲面,并且在上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上涂布有非导电性润滑材料18;28,在上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上实施以镀金处理为代表的防锈表面处理。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7相关联,在一对可动构件的接触面部涂布有非导电性的润滑材料,并且在一对铜箔端子上实施例如镀金处理的防锈表面处理。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可动构件的接触面部与铜箔端子间的摩擦系数变小,能抑制由于滑动摩擦导致的铜箔端子的损伤劣化。
此外,可动构件与铜箔端子的接触面呈圆弧状且具有接触角,并且超过预插入尺寸插入电路基板时的滑动面部的分离尺寸是从滑动面部的初始间隙尺寸减去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因此根据滑动面部的分离尺寸与滑动面部的倾斜角决定的可动构件的滑动面部与铜箔端子间的滑动距离大幅地缩短,能进一步抑制由于滑动摩擦导致的铜箔端子的损伤劣化。
这也与实施方式3、4的可动构件35a、45a;35b、45b的情况相同。
设置于上述电路基板61的上述多对铜箔端子62a、62b中的、某一对铜箔端子在正反面都用作为正侧电源端子,另一对铜箔端子在正反面都用作为负侧电源端子,或者至少正侧电源端子和负侧电源端子设置于作为不同对的上述铜箔端子62a、62b的正面端子或反面端子。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8相关联,正侧电源端子和负侧电源端子不配置于同一对的铜箔端子的正反面。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在对未插入电路基板的线束错误地施加电源的情况下,不会发生由于一对接触端子导致的电源短路。
此外,正侧电源端子和负侧电源端子优选为分别使用一对铜箔端子的正反面端子。
此时,具有以下特征:在线束的正反面的布线错误的情况下不会导致实际损坏。
这与后述的实施方式3、4的情况也相同。
在与上述电路基板61的上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中的正面侧铜箔端子62a接触的上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23a、23b中的正面侧的接触端子13a、23a、以及与上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中的反面侧铜箔端子62b接触的上述一对接触端子13a、13b;23a、23b中的反面侧的接触端子13b;23b中设置有正反面呈镜像结构的非对象构件,相对于构成上述卡片边缘连接器10;20的上述连接器箱体无法进行正反面的误插入,并且设置有第一特征:该第一特征使连接至上述正面侧的接触端子13a;23a的正面侧的上述引线72a的色调共通;设置有第二特征:该第二特征使连接至上述反面侧的接触端子13b;23b的反面侧的上述引线72b的色调共通,上述第一特征与上述第二特征通过目视来识别。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9相关联,与正面侧的铜箔端子接触的正面侧的接触端子、以及与反面侧的铜箔端子接触的反面侧的接触端子具有镜像结构,并且正面侧的引线与反面侧的引线也使用不同的色调。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能防止发生在卡片边缘连接器侧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的错误布线,并且能引起注意从而使得与对方侧连接器的引线的连接不产生错误。
这也与实施方式3、4的卡片边缘连接器30;40的接触端子33a、33b;43a、43b的情况相同。
[实施方式3、4]
(1)实施方式3的结构及作用的详细说明
接着,对于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的图3A、作为示出图3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3B、作为示出图3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3C、以及作为示出图3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3D,详细地说明其结构和作用。
另外,实施方式3中,将实施方式1的一部分进行变形,对可动构件的安装位置和方向进行变更,相当的部分的标号从10系列变更为30系列。
在图3A、图3B中,卡片边缘连接器30在树脂成形的连接器箱体中具备多对内装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33a、33b,该接触端子33a、33b是由背面构件34a、34b和可动构件35a、3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构件,该背面构件34a、34b的一端经由布线连接部连接引线72a、72b(参照图1B),该可动构件35a、35b是从该背面构件34a、34b的中间位置冲压而生成的,该一对可动构件35a、35b在插入电路基板63以前的时刻互相抵接,通过压破涂布在接触面上的非导电性的润滑材料38的被膜来进行导电接触。(参照图3A)
另外,多对接触端子33a、33b在连接了引线72a、72b的状态下,从设置于连接器箱体的插入窗孔31a、31b插入,保持在止动部32a、32b之间。
此外,润滑材料38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作为接触油被一般市售,存在导电性接触油和非导电性接触油,此处为了使相邻的接触端子间不漏电而使用非导电性接触油。
另一方面,在经由卡片边缘连接器10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控制单元60中,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在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设置有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铜箔端子62a、62b连接至被一体成形树脂63密封的未图示的电路元器件,并且在电路基板61的端面使端面固定构件64一体成形。(参照图3B、图3D)
另外,在电路基板61的对角线位置设置有未图示的基准孔,铜箔端子62a、62b的生成位置与端面固定构件64的端面位置将该基准孔作为共通基准点生成,对于铜箔端子62a、62b和端面固定构件64的端面的相对位置,即使电路基板61的端面位置的精度变差,也能得到没有偏差的稳定的预插入尺寸L。
在图3C、图3D中,若在一对可动构件35a、35b间插入电路基板61,则可动构件35a、35b以从背面构件34a、34b起的压出位置为支点分离前端部,解除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35a、35b的导电接触,若进一步插入电路基板61则正反面的可动构件35a、35b分别与正反面的铜箔端子62a、62b的正面导电接触。(参照图3C)
此处,若抽出电路基板61,则通过可动构件35a、35b的塑性形变,接触面部P1、P2隔开初始间隙G并相对,该初始间隙G是小于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值。(参照图3D)
因而,在初次插入电路基板61,可动构件35a、35b的接触面部P1、P2分离时,在端面固定构件64上产生较大的应力,但随着分离尺寸的增大,随之产生可动构件35a、35b的塑性形变,接触面部P1、P2与铜箔端子62a、62b抵接时的接触压力降低,与润滑材料38的摩擦阻力的抑制效果互相结合,能抑制铜箔端子62a、62b的滑动磨损。
这在再次插入电路基板61时也相同,此时,可动构件35a、35b已进行塑性形变,可动构件35a、35b仅分离初始间隙G和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差分尺寸,可动构件35a、35b与铜箔端子62a、62b的接触压力也降低。
接着,关于针对图3A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导通检查装置的整体结构图的图3E,以与图1E的不同点为中心,对其结构和作用进行详细说明。
在图3E中,通过将一端连接至卡片边缘连接器30的接触端子33a、33b的引线72a、72b的另一端连接至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的第一端子来构成线束70。
而且,与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的第一端子嵌合的第二端子设置于构成导通检查装置80B的中继基板86B,由此线束70以可拆装的方式连接至中继基板86B。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卡片边缘连接器30的最上级示出的一对接触端子共同用作为正侧电源端子,在下一级示出的一对接触端子共同用作为负侧电源端子,该接触端子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作为电源系统电路与中继基板86B连接。
卡片边缘连接器30的另一个接触端子经由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作为信号系统电路与中继基板86B连接。
在中继基板86B上,设置有运算控制部81B、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以及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
而且,包含设置于中继基板86B的控制电源84a、限流电阻84b、逻辑与电路84c、以及负输入逻辑与电路84d的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的结构与作用动作如在图1E中说明的那样,在逻辑与电路84c的输出逻辑与负输入逻辑与电路84d的输出逻辑都为“H”时,电源系统检查电路83进行对电源系统电路的正常判定。
然而,假设在应当成为正侧电源端子的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中的反面侧的连接端子与应当成为负侧电源端子的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中的正面侧的连接端子由于以虚线图示的错误布线72aa、72bb而交错的情况下,逻辑与电路84c与负输入逻辑与电路84d的输出逻辑都为“L”,进行对电源系统电路的异常判定。
其中,虽然在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的正反面的布线交错的情况下,无法进行错误布线的检查,但在正反面成对的连接端子都是正侧电源端子、或者都是负侧电源端子的情况下不会发生实际损坏。
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与图1E的情况相同,是对与成为卡片边缘连接器30中的一对正面侧接触端子相连的去路线路和与反面侧的接触端子相连的回路线路的往复线路进行编组,对将测定电压施加在去路线路时的回路线路的检测电压的有无进行判定的电路。
运算控制部81B具备微型处理器CPU和程序存储器PMEM以及数据存储器DMEM,在利用信号系统检查电路82进行编组的去路线路上依次施加测定电压,对此时的回路线路的检测电压的有无进行监视。
其中,在将测定电压施加在某个去路线路上时,同时也进行在预定外的回路线路上是否产生检测电压的监视。
另外,在将卡片边缘连接器30与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之间进行连接的引线上存在不规则的交叉布线的情况下,通过设置存储于数据存储器DMEM的校正交叉单元85aa、85bb,此处进行布线编号的替换,从而能利用没有交叉布线时的标准程序对布线异常的有无进行判定。
(2)实施方式4的结构及作用的详细说明
接着,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卡片边缘连接器的单品剖视图的图4A、作为图4A的沿向视B4-B4线的局部俯视图的图4B、作为示出图4A的刚要插入控制单元前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4C、作为示出图4A的完成插入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4D、以及作为示出图4A的完成插拔控制单元状态的组合剖视图的图4E,以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点为中心详细地说明其结构和作用。
另外,实施方式4中,将实施方式3的一部分进行变形,将弹性钩46a、46b附加于背面构件44a、44b,将卡合部45aa、45bb附加于可动构件45a、45b,相当的部分的标号从30系列变更为40系列。
在图4A~图4C中,卡片边缘连接器40在树脂成形的连接器箱体中具备多对内装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43a、43b,该接触端子43a、43b是由背面构件44a、44b和可动构件45a、4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构件,该背面构件44a、44b的一端经由布线连接部47a连接引线72a、72b(参照图1B),该可动构件45a、45b是对该背面构件44a、44b的中间位置进行冲压来生成的,该一对可动构件45a、45b在电路基板61被插入以前的时刻相互抵接,通过压破涂布在接触面上的非导电性的润滑材料48的被膜来进行导电接触。(参照图4C)
另外,能在背面构件44a、44b的前端位置弯折来生成弹性钩46a、46b,与设置于可动构件45a、45b的前端部的卡合部45aa、45bb卡合。(参照图4A、图4E)
另外,多对接触端子43a、43b在连接了引线72a、72b的状态下,从设置于连接器箱体的插入窗孔41a、41b插入,保持在止动部42a、42b之间。
经由卡片边缘连接器40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控制单元60与图3B同样地构成,在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设置有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铜箔端子62a、62b连接至被一体成形树脂63密封的未图示的电路元器件,并且在电路基板61的端面使端面固定构件64一体成形。(参照图4C、图4E)
在图4D、图4E中,若在一对可动构件45a、45b间插入电路基板61,则可动构件45a、45b以背面构件44a、44b的中间位置为支点分离前端部,解除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45a、45b的导电接触,若进一步插入电路基板61则正反面的可动构件45a、45b分别与正反面的铜箔端子62a、62b的正面导电接触,并且弹性钩46a、46b后退,可动构件45a、45b的卡合部45aa、45bb侵入。(参照图4D)
此处,若抽出电路基板61,则弹性钩46a、46b与卡合部45aa、45bb卡合,可动构件45a、45b的接触面部P1、P2隔开该初始间隙G并相对,该初始间隙G是小于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值。(参照图4E)
因而,在初次插入电路基板61,可动构件45a、45b的接触面部P1、P2分离时,在端面固定构件64上产生较大的应力,但随着分离尺寸的增大,随之产生可动构件45a、45b的塑性形变,接触面部P1、P2与铜箔端子62a、62b抵接时的接触压力降低,与润滑材料48的摩擦阻力的抑制效果互相结合,能抑制铜箔端子62a、62b的滑动磨损。
这在再次插入电路基板61时也相同,此时,可动构件45a、45b仅分离由弹性钩46a、46b的位置决定的初始间隙G和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差分尺寸,可动构件45a、45b已经进行塑性形变,因此动构件45a、45b与铜箔端子62a、62b的接触压力也降低。
实施方式4的具备卡片边缘连接器40的线束70的导通检查装置如图3E所说明的那样。
(3)实施方式3与实施方式4的要点和特征
如以上的说明所明确的那样,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与作为其变形方式的实施方式4的卡片边缘连接器30;40将以相对于控制单元60自由拆装的方式固定的树脂成形材料的连接器箱体作为主体来构成,该控制单元60具有多对设置于电路基板61的端部两面的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62a、62b,该卡片边缘连接器30;40一体收纳多对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彼此导电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33a、33b;43a、43b,相对于所述控制单元60以可插拔的方式安装,其特征在于,
构成线束70,该线束70中,引线72a、72b的一端连接至上述一对接触端子33a、33b;43a、43b,在上述引线72a、72b的另一端设置有1个或多个对方侧连接器71a、71b、71c,
上述一对接触端子33a、33b;43a、43b还具备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34a、34b;44a、44b与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35a、35b;45a、45b,该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34a、34b;44a、44b的一端连接上述引线72a、72b,该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35a、35b;45a、45b在上述一对背面构件上一体生成,
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在插入上述电路基板63前互相导电接触,在插入上述电路基板61时上述互相的导电接触被解除,并且利用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的塑性形变抵消弹性应力后与上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导电接触,
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中,若将上述电路基板61暂时插入后抽出,则利用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的塑性形变解除上述互相的导电接触,隔开尺寸小于上述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的初始间隙G并相对,
若再次插入上述电路基板61,则隔开上述初始间隙G,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与上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导电接触。
上述一对铜箔端子62a、62b与上述一对接触端子33a、33b;43a、43b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部P1、P2通过从上述电路基板61的端面起隔开规定的预插入尺寸L以上的尺寸来配置,并且
上述一对接触端子33a、33b;43a、43b是由上述一对背面构件34a、34b;44a、44b和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构件,该一对背面构件34a、34b;44a、44b的一端连接上述引线72a、72b的一端,该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通过从上述一对背面构件的中间位置压出来生成,
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具备上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该一对接触面部P1、P2以从上述一对背面构件34a、34b;44a、44b起的压出端部为支点,
在插入上述电路基板61之前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接触导通的关系中,上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从上述一对背面构件34a、34b;44a、44b分离;若在上述一对接触面间插入上述电路基板61超过上述预插入尺寸L然后拔出,则上述一对可动构件35a、35b;45a、45b的压出支点部进行塑性形变,在上述一对接触面间产生上述电路基板61的厚度尺寸以下的上述初始间隙G,以这样的关系来决定上述一对接触端子33a、33b或43a、43b的弹性强度。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4相关联,构成卡片边缘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可动构件将背面构件的中间部压出而生成,在压出后的可动构件的前端部构成接触面部。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与将可动构件从背面构件的前端部折返来生成的情况相比,能减少接触端子整体的展开长度尺寸,实现导电材料的节约。
在上述一对接触端子43a、43b的上述一对背面构件44a、44b的前端位置上设置有一对弹性钩46a、46b,并且在上述一对可动构件45a、45b的前端位置设置有与上述一对弹性钩46a、46b卡合的一对卡合部45aa、45bb,若将上述电路基板61插入至上述一对可动构件45a、45b之间,则上述一对可动构件互相分离,上述一对弹性钩46a、46b变形后退,上述一对卡合部45aa、45bb与上述一对弹性钩46a、46b卡合,此处,若拔出上述电路基板61,则维持上述一对弹性钩46a、46b与上述一对卡合部45aa、45bb的卡合状态,使上述一对接触面部P1、P2隔开上述初始间隙G并相对。
如上所述,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5相关,若将电路基板插入至一对可动构件之间,则设置于背面构件的一对弹性钩变形后退,设置于可动构件的一对卡合部进行卡合,此处,若拔出电路基板则维持一对弹性钩与一对卡合部的卡合状态,使接触面部隔开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以下的间隙尺寸而相对。
因而,具有以下特征:能得到稳定的尺寸的初始间隙,在再次插入电路基板时,利用根据包含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的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与初始间隙的差分值决定的稳定的分离尺寸,从而能抑制导电接触面的滑动磨损。
标号说明
10;20;30;40 卡片边缘连接器
13a;23a;33a;43a 接触端子(正面)
13b;23b;33b;43b 接触端子(反面)
14a;24a;34a;44a 背面构件(正面)
14b;24b;34b;44b 背面构件(反面)
15a;25a;35a;45a 可动构件(正面)
15b;25b;35b;45b 可动构件(反面)
25aa、25bb 卡合部
45aa、45bb 卡合部
26a、26b 弹性钩
46a、46b 弹性钩
18;28;38;48 润滑材料
60 控制单元
61 电路基板
62a 铜箔端子(正面侧)
62b 铜箔端子(反面侧)
64 端面固定构件
70 线束
71a、71b、71c 对方侧连接器
72a、72b 引线
G 初始间隙
L 预插入尺寸
P1、P2 接触面部。

Claims (9)

1.一种卡片边缘连接器,
将以相对于控制单元自由拆装的方式固定的树脂成型材料的连接器箱体作为主体来构成,该控制单元具有多对设置于电路基板的端部两面的正反面成对的铜箔端子,该卡片边缘连接器一体收纳多对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相互导电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端子,相对于所述控制单元可插拔地进行安装,其特征在于,
构成线束,该线束中,引线的一端连接所述一对接触端子,在所述引线的另一端设置有1个或多个对方侧连接器,
所述一对接触端子还具备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与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该正反面成对的背面构件的一端连接有所述引线,该正反面成对的可动构件在所述一对背面构件上一体生成,
所述一对可动构件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前互相导电接触,插入所述电路基板时解除所述互相的导电接触,并且利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塑性形变抵消弹性应力后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导电接触,
此外,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中,若将所述电路基板暂时插入后抽出,则利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塑性形变,解除所述互相的导电接触,隔开尺寸小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的初始间隙并相对,
若再次插入所述电路基板,则分离所述初始间隙,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导电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铜箔端子与所述一对接触端子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部通过从所述电路基板的端面隔开规定的预插入尺寸以上的尺寸来配置,并且
所述一对接触端子是由所述一对背面构件和所述一对可动构件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构件,在该一对背面构件的一个端部连接所述引线的一端,该一对可动构件通过将所述一对背面构件的另一个端部折返来生成,
所述一对可动构件具备以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起的折返端部为支点的所述一对接触面部,
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之前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呈接触导通的关系中,所述一对接触面部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分离,若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间插入所述电路基板超过所述预插入尺寸然后拔出,则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折返支点部进行塑性形变,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间产生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以下的所述初始间隙,以上述这样的关系来决定所述一对接触端子的弹性强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接触端子的所述一对背面构件的中间位置,设置有一对弹性钩,并且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前端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一对弹性钩卡合的一对卡合部,
若将所述电路基板插入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之间,则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互相分离,所述一对弹性钩变形后退,所述一对卡合部与所述一对弹性钩卡合,此处若拔出所述电路基板,则维持所述一对弹性钩与所述一对卡合部的卡合状态,所述一对接触面部隔开所述初始间隙并相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铜箔端子与所述一对接触端子接触的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部通过从所述电路基板的端面隔开规定的预插入尺寸以上的尺寸来进行配置,并且
所述一对接触端子是由所述一对背面构件和所述一对可动构件构成的具有弹性的导电性构件,在该一对背面构件的一个端部连接所述引线的一端,该一对可动构件通过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的中间位置压出而生成,
所述一对可动构件具备以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起的压出端部为支点的所述一对接触面部,
在插入所述电路基板之前正反面成对的接触面呈接触导通的关系中,所述一对接触面部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分离,若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间插入所述电路基板超过所述预插入尺寸然后拔出,则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压出支点部进行塑性形变,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间产生所述电路基板的厚度尺寸以下的所述初始间隙,以上述这样的关系来确定所述一对接触端子的弹性强度。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接触端子的所述一对背面构件的前端位置,设置有一对弹性钩,并且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的前端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一对弹性钩卡合的一对卡合部,
若将所述电路基板插入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之间,则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互相分离,所述一对弹性钩变形后退,所述一对卡合部与所述一对弹性钩卡合,此处若拔出所述电路基板,则维持所述一对弹性钩与所述一对卡合部的卡合状态,所述一对接触面部隔开所述初始间隙并相对。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一对可动构件之间插入的所述电路基板的端面位置上,设置有端面固定构件,
在以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共通的基准孔为起点的各个坐标位置上设置所述端面固定构件与所述多对铜箔端子。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可动构件具备以来自从所述一对背面构件起的折返端部或压出端部为支点的一对接触面部,
所述一对接触面部相对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插拔方向形成圆弧状的弯曲面,并且在所述一对接触面部上涂布有非导电性的润滑材料,
在所述一对铜箔端子上实施以镀金处理为代表的防锈表面处理。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设置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多对铜箔端子中,某一对铜箔端子在正反面都用作为正侧电源端子,另一对铜箔端子在正反面都用作为负侧电源端子,或者至少正侧电源端子和负侧电源端子设置于成为不同对的所述铜箔端子的正面端子或反面端子。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卡片边缘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电路基板的所述一对铜箔端子中的正面侧的铜箔端子接触的所述一对接触端子中的正面侧的接触端子、和与所述一对铜箔端子中的反面侧的铜箔端子接触的所述一对接触端子中的反面侧的接触端子上,设置有在正反面呈镜像结构的非对象构件,相对于构成所述卡片边缘连接器的所述连接器箱体,无法进行正反面的误插入,并且
设置有第一特征,该第一特征与连接至所述正面侧的接触端子的正面侧的所述引线的色调共通;设置有第二特征,该第二特征与连接至所述反面侧的接触端子的反面侧的所述引线的色调共通,能通过肉眼观察识别所述第一特征和所述第二特征。
CN201711042863.5A 2017-03-09 2017-10-30 卡片边缘连接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741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44700 2017-03-09
JP2017044700A JP6300976B1 (ja) 2017-03-09 2017-03-09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74157A true CN108574157A (zh) 2018-09-25
CN108574157B CN108574157B (zh) 2019-11-22

Family

ID=617565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42863.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574157B (zh) 2017-03-09 2017-10-30 卡片边缘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972928B1 (zh)
JP (1) JP6300976B1 (zh)
CN (1) CN108574157B (zh)
DE (1) DE10201721665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9129A (zh) * 2018-09-27 2021-02-12 株式会社京滨 电子控制装置
CN114747094A (zh) * 2019-12-02 2022-07-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卡缘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558978U (zh) * 2017-10-13 2018-04-2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電路板模組及伺服器
JP2021019463A (ja) * 2019-07-22 2021-02-15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KR20220134602A (ko) * 2020-01-27 2022-10-05 코닝 인코포레이티드 에지 도전체 코팅
US11548052B2 (en) * 2020-03-26 2023-01-10 Te Connectivity Solutions Gmbh Self-lubricating connector
JP7123213B1 (ja) * 2021-04-21 2022-08-22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実装コネクタ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6389U (ja) * 1982-05-20 1983-11-25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イコ プリント板装置
JPH01121282U (zh) * 1988-02-10 1989-08-17
CN1188997A (zh) * 1996-12-12 1998-07-29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256528A (zh) * 1998-12-10 2000-06-14 株式会社爱德万测试 插座和接插件
US20060133058A1 (en) * 2004-12-22 2006-06-22 Soon-Yong Hur Memory module and connection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mory module and circuit board
JP2012119210A (ja) * 2010-12-02 2012-06-21 Nec Corp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電気回路部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216401B (de) * 1963-04-29 1966-05-12 Ulrich Tuchel Elektrischer Federkontakt
US4106841A (en) * 1977-03-11 1978-08-15 Bunker Ramo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4285565A (en) * 1979-11-19 1981-08-25 Trw Inc.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514030A (en) * 1981-08-27 1985-04-30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Shorting edge connector
GB8408614D0 (en) * 1984-04-04 1984-05-16 Hewlett Packard Ltd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H01150379U (zh) * 1988-04-08 1989-10-18
US5236628A (en) * 1991-02-27 1993-08-17 Metallon Engineered Materials Corporation Noble metal and solid-phase lubricant composition and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interconnector
US5277607A (en) 1993-01-15 1994-01-11 The Whitaker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shorting contacts which wipe against each other
US5378164A (en) * 1993-08-23 1995-01-0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ip for forcing contacts to wipe against each other
US5533907A (en) * 1994-05-27 1996-07-09 Methode Electronics, Inc. Electronic module socket with self-cleaning shorting contacts
JP2002158067A (ja) * 2000-11-17 2002-05-31 Japan Aviation Electronics Industry Ltd 活線挿抜コネクタ
US6764345B1 (en) * 2003-05-27 2004-07-20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Electrical card edge connector with dual shorting contact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76389U (ja) * 1982-05-20 1983-11-25 株式会社日立メデイコ プリント板装置
JPH01121282U (zh) * 1988-02-10 1989-08-17
CN1188997A (zh) * 1996-12-12 1998-07-29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卡缘连接器
CN1256528A (zh) * 1998-12-10 2000-06-14 株式会社爱德万测试 插座和接插件
US20060133058A1 (en) * 2004-12-22 2006-06-22 Soon-Yong Hur Memory module and connection interface between the memory module and circuit board
JP2012119210A (ja) * 2010-12-02 2012-06-21 Nec Corp カードエッジコネクタ、電気回路部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69129A (zh) * 2018-09-27 2021-02-12 株式会社京滨 电子控制装置
CN112369129B (zh) * 2018-09-27 2024-05-24 日立安斯泰莫株式会社 电子控制装置
CN114747094A (zh) * 2019-12-02 2022-07-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卡缘连接器
CN114747094B (zh) * 2019-12-02 2024-04-1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卡缘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9972928B1 (en) 2018-05-15
JP2018147852A (ja) 2018-09-20
CN108574157B (zh) 2019-11-22
JP6300976B1 (ja) 2018-03-28
DE102017216652A1 (de) 2018-09-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74157B (zh) 卡片边缘连接器
CN101904058B (zh) 连接器及使用该连接器的电线短路方法
US7491066B1 (en) Patch panel
US7714569B2 (en) Adaptor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3364740A (zh) 转接板及具有该转接板的直流电源测试系统
US7104846B1 (en) Multiple-in-one memory card insertion seat
US7513776B1 (en) Patch panel
JPH0520701B2 (zh)
CN106093672A (zh) 一种有附加触点和弹性触体的插接状况传感器
CN108627677A (zh) 弹性卡销以及具有其的测试插座
CN217112603U (zh) 一种测试电路板及测试机构
KR20220114414A (ko) 커넥터 핀 이탈 검사 시스템
CN207967405U (zh) 曲线簧电连接器母座
CN208568951U (zh) 一种用于在线测量fpc接口参数的fpc连接器
CN219106578U (zh) 连接器
CN215641656U (zh) 一种排线连接器
CN2824364Y (zh) 电子卡连接器
CN101192736B (zh) Zif连接器板及对其进行测试的方法
CN219201722U (zh) 软排线测试装置
CN220983761U (zh) 一种选择hil工程的装置
US20130309878A1 (en) Plug extraction test apparatus
CN215067081U (zh) 一种测试装置
CN210923935U (zh) 一种多种接口共享测试电路的线束测试工装
CN215989559U (zh) 一种无源接口转换平台
CN112462103B (zh) 提高测试稳定性的测试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1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