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21761A - 治疗装置 - Google Patents

治疗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21761A
CN108521761A CN201780004030.1A CN201780004030A CN108521761A CN 108521761 A CN108521761 A CN 108521761A CN 201780004030 A CN201780004030 A CN 201780004030A CN 108521761 A CN108521761 A CN 1085217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apeutic device
voltage
patient
electrode portion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40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近藤加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521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2176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NELECTROTHERAPY; MAGNETO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 ULTRASOUND THERAPY
    • A61N1/00Electrotherapy; Circuits therefor
    • A61N1/10Applying static electricit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lectrotherapy Devices (AREA)
  • Magnetic Treatment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治疗装置,是一种通过在躺在具有衬垫部(11)的床的所述衬垫部(11)上的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所述被治疗者(4)进行治疗的装置。该治疗装置具备:电极部(2),其设置于所述衬垫部(11)中与所述衬垫部的上表面(11a)相分离的位置处、或者设置于所述衬垫部(11)的下方;和电压施加装置(3),其对所述电极部(2)施加第1交流电压。

Description

治疗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为被治疗者进行治疗所用治疗装置的相关发明。
背景技术
通过在被治疗者周围形成电场,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的治疗装置。
该种治疗装置,是在被治疗者躺的床垫设置第1电极,在床头立柱处设置第2电极的卧床式电势治疗装置。使用该种卧床式电位治疗装置时,在第1电极施加电压,在第2电极接地,从而在被治疗者周围形成电场,通过形成的电场对被治疗者人体的刺激作用,达到治疗效果。
特开2009-183638号公告(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卧床式电势治疗装置包含配设有第1电极的床垫,配设有第2电极的床头立柱,并配有对第1与第2电极其中的至少一方施加电压的电压发生装置,将上述部件一体化配设的技术。
另外还有作为治疗装置的,通过绝缘覆膜的导电床垫,对人体躯干部施加交流高压电从而进行治疗的卧床式电势治疗装置的交变电势治疗器。
特开2016-120号公报(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交流电势治疗器通过交流升压变压器用次级线圈连接保护兼分压回路的其中1端,保护兼分压回路的另一端与次级线圈的接地端接成正电压分压回路,保护兼用分压回路与正电压分压回路的之间的输出端产生高压交流电,以此为导电床垫供电的技术。
另外还有由供受治疗者坐的座椅、搭载被治疗者脚的通电踏台所构成的椅式电势治疗装置。
特开2011-24781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关于电势治疗装置的如下内容:为达到治疗目的被施加高电压的主电极、向主电极施加高电压所需的高压发生装置、以及检测是否有人坐下所需的检测用电极。将上述技术相结合,高压电发生装置通过检知检测电极是否接受到诱导电流,从而检测座椅上是否有人坐着。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9-1836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6-120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1-24781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所解决问题
但是,通过上述专利文献1乃至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让被治疗者接受治疗并得到充分的治疗效果较困难,即便得到该种治疗的一定程度的效果,要求至少1个电极与被治疗者相接触,或使电极配置在几乎要与被治疗者相接触的距离。
本项发明是解决上述技术存在问题点的发明,目的在于提升上述通过在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的设备的治疗效果,提供效果更好的治疗设备。
解决问题手段
本申请书所公开的发明,简要概括其代表性的要点如下。
本发明的其中一种形态的治疗装置,其特点是通过在躺在具有衬垫部的床的所述衬垫部上的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被治疗者施加治疗。该种治疗装置的电极部设置于所述衬垫部的内部中与所述衬垫部的上表面相分离的位置处,或者所述衬垫部的下方,以及向电极部施加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种特点是,电压施加装置具有:包含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的变压器;反馈控制电路,其使次级线圈的一侧端子返回至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以便调节次级线圈的电压;输出控制部,其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链接,以对次级线圈的输出施加低频振动;电极部经由所述输出控制部与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
另一种形态是,通过交流电源对初级线圈施加第2交流电压。且,电压施加装置还可以具有电压调节部,电压调节部通过将从交流电源输入的第3交流电压的电压值转换为互不相同的多种电压值,并将电压值被转换的第3交流电压作为第2交流电压施加于初级线圈,从而调节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值。
另一种特点是,电压调节单元可以包括设置在作为初级线圈的一个接口的第一接口或初级线圈的另一个接口与AC电源之间的电阻元件,第一端子通过电阻元件向交流电源供电,或者不通过电阻元件将第一接口切换到交流电源。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通过电极部向被治疗者周围释放出静电,在被疗者周围形成交变电场,通过向受治疗者施加交变电场从而对受治疗者的进行治疗。
另一个特点是,电压施加装置向电极部施加频率为20~100Hz的第1交流电压。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无需配置接地电极。
另一个特点是,次级线圈流过的电流为0.002~0.2A。
另一个特点是,电极部是第1电极,电压施加装置无需与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其他电极连接。
另一个特点是,电极部具有包含主面的板状部,且板状部包含构成主面的复数个开口部。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包含床。
应用本发明所制成的治疗装置,是通过在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而对被治疗者施加治疗的装置。该种治疗装置具备:与被治疗者分离配置的电极部、向电极部施加第一交流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电压施加装置包括:变压器,其包括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反馈控制电路,其将次级线圈一端的端子返回到初级线圈一端的端子,从而调整次级线圈中的电压;输出控制部,其与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以对次级线圈的输出施加低频振动电极部分通过输出控制部分连接到次级线圈的另一个接口。
另一个特点是,通过交流电源对初级线圈施加第2交流电压。电压施加装置还具有电压调节部,通过将从交流电源输入的第3交流电压的电压值转换为互不相同的多种电压值,并将电压值被转换的第3交流电压作为第2交流电压施加于初级线圈,从而调节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值。
另一个特点是,电压调节部包含电阻元件,其设置于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或作为初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的第1端子与所述交流电源之间;以及开关元件,其用途是切换将第1端子经由电阻元件连接至交流电源上,还是不经由电阻元件而将第1端子直接连接至交流电源上。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通过电极单元在受治疗者周围释放出静电,在周围生成交流电场,并通过向受治疗者施加交流电场达到治疗效果。
另一个特点是,电压施加装置向电极部施加频率为20~100Hz的第1交流电压。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无需配备接地电极。
另一个特点是,流入次级线圈的电流为0.002~0.2A。
另一个特点是,电极部为第1电极,电压施加装置与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电极均未电连接。
本发明的一种形态的治疗装置,是通过在就坐于具有坐座部和靠背部的椅子上的被治疗者的周围行程交变电场依托有靠背的座椅,从而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的装置。该种治疗装置具备,在座椅上方、内部或下方;靠背的正面、内部或下方设置有电极单元,以及为电极单元提供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施加装置。
另一个特点是,电压施加装置,包含一种变压器,包括彼此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反馈控制电路、用于将次级线圈的一个接口返回到初级线圈的一个接口、用于调节次级线圈中的电压,并且输出控制单元连接到次级线圈的另一个接口,用于向次级线圈的输出施加低频振动。电极单元可以经由输出控制单元连接到次级线圈的另一个接口。
另一个特点是,初级线圈可通过交流电源由第2交流电压施加。电压施加装置还将从交流电源输入的第三交流电压的电压值切换为多种不同类型的电压值,并且将第三交流电压转换为切换为第二交流电压的电压值对初级线圈进行调整,以调整第一交流电压的电压值。
另一个特点是,电压调整单元包括:设置在初级线圈的一端的接口,或初级线圈的其他接口,如第1接口、交流电源、上述部分之间的电阻元件、控制第1接口通过电阻元件与交流电源相连接,或第1接口不通过电阻元件与交流电源相连的切换元件。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通过电极部向被治疗者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周围形成交变电场,并在将所形成的交变电场施加于对被治疗者的同时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
另一个特点是,电压施加装置对电极部施加频率为20~100Hz的第1交流电压。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无需配备接地电极。
另一个特点是,流入次级线圈的电流为0.002~0.2A。
另一个特点是,电极部为第1电极,电压施加装置与第1电极以外的任意电极均未电连接。
另一个特点是,电极部具有包含主面的板状部,且板状部包含构成主面的复数个开口部。
另一个特点是,该种治疗装置包含座椅。
发明效果
将本发明运用于通过在被疗者周围形成交感电场,从而对受治疗者施加治疗的治疗装置,具有提升其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时的治疗效果的作用。
图示简单说明
图1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的一例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疗装置配备的电极单部的一例俯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配备的电压施加装置的一例电路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配备的电压施加装置的一个变化例的示意电路图。
图5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的第一种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的第二种变形例配备的电极部的俯视图。
图7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的第三种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8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的第四种变形例的侧视图。
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各个实施方式参照图例进行说明。
另外,本说明书开示的案例仅为部分例子,行业人士在保留发明的主要核心,进行一定的变更、简单创新的情况下产生的发明,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此外,本书所展示的图例,是为了作更明确地说明本发明,各个部分的长宽、厚度、形状均采用模式化的表示,仅作为一种实例,不代表本发明的仅限于上述的规格。
另外,本说明书和各附图中,当出现与其之前的附图相同的要素时,给予相同的符号标记,并视情况需要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实施方式的图例中,区分不同材质的所画斜线图(斜线阴影)视情况有被省略的场合。
另外,实施方式使用A~B表示范围的场合,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均指大于A小于B。
(实施方式)
<治疗装置>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是通过在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的治疗装置。以下,以在床的衬垫部设置本治疗装置,并对躺在床上的被治疗者进行治疗的装置,即卧床式治疗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不限定于卧床式治疗装置,可应用于包括后文记叙的第三种变形例的椅式治疗装置等各种形式的治疗装置。即,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可应用于在受治疗者的周边形成交变电场并通过该电场对被治疗者施加治疗的治疗装置上。
图1是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的一个侧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配备的电极部的俯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配备的电压施加装置的电路图。
如图1至图3所示,治疗装置包括床1、电极部2、电压施加装置3。电极部2设置在稍微远离被治疗者4的位置。另外,电压施加装置3向电极部2施加交流电压VL1。
另外,治疗装置可配备床1,也可不含有床1。在不含有床1的情况下,仅有电极部2和电压施加装置3,其与床相组合,从而为卧床的被治疗者4施加治疗。
如图1所示,床1包含有衬垫部11,以及用于支撑床垫11的支撑部12。被治疗者4躺在床1上时,衬垫部11的上表面11a与被治疗者4的后背、臀部、以及大腿相接触。此外,支撑部12亦可包含如床垫11所含有的支架等基台部13,以及基台部13下方用以支撑基台部13的脚部14。
如图1所示,电极部2设置在衬垫部11下方。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通过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出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通过将形成的交变电场施加给被治疗者进行治疗。
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在应用于卧床式治疗装置的场合,需要至少有一个电极与被治疗者直接接触、或者设置在距离被治疗者非常近的距离。因此如果被治疗者在治疗过程中做出挪动身体等动作时,电极与被治疗者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发生变动。
此外,在使电极与被治疗者接触而的情况下,必须利用粘附剂等将与供电线连接的电极粘贴于被治疗者,从而被治疗者无法舒适地接受治疗。或者,需要使电极靠近被治疗者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这种情况下治疗期间被治疗者不能挪动身体,从而被治疗者无法舒适地接受治疗。
即,上述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在卧床式治疗装置中,难以充分获得治疗被治疗者时的治疗效果,即便为了获得某种程度的该治疗效果,需要至少1个电极与被治疗者相接触,或者使至少1个电极配置在靠近被治疗者至几乎要接触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如上文所说明的,经由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出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生成交变电场,通过对被治疗者4施加该交流电场进行对受治疗者4的治疗行为。
通过此法,由于能够向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所含的水分子照射特定波长的电磁波,因而能够激活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或者,通过补充因为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氧化而减少的电子,从而能够防止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氧化。或者,能够抑制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病毒等的活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对改善脖颈僵硬、头痛、失眠、疲劳、神经疾病、妇科病、忧郁症、糖尿病均有优良的效果。此外,由于促进血液循环,因此也具美容效果。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可抑制被治疗者4的身体的老化。或者,具有对被治疗者4的疾病预防效果。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可提升对被治疗者4进行治疗时的治疗效果。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通过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这种情况,无需使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身体相接触,也无需将电极部2设置在受治疗者4身体的极近距离。即,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是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对被治疗者4进行治疗的装置,可将用于治疗的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分离设置。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可将电极部2设置在衬垫部11的下方。因此,治疗过程中受治疗者4即便挪动身体而导致被治疗者4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治疗效果变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应用在卧床式治疗装置上时,无需使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直接相接触,从而无需用粘附剂等将与供电线连接的电极粘贴于被治疗者4,因而被治疗者4能够舒适地接受治疗。或者,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无需使电极部2设置在被治疗者4的极近距离,从而被治疗者4在治疗过程中可自由挪动身体,可令被治疗者4舒适地接受治疗。此外,由于采用低电压进行治疗,因此几乎不存在触电危险。
同时,由于可将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设置,因此可将电极部2设置在衬垫部11下方,亦可将电极部2设在被治疗者4的上方、侧方、床1的远处等。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运用在卧床式治疗装置以外的其他治疗装置时,也可将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设置。
如图2所示,电极部2由板状导电性材料构成。且,电极部2的形状可为平板状或为弯曲状。
优选包含有主面21的板状部22而构成电极部2。这样,当需要将电极部2夹在衬垫部11和支撑部12之间设置时,其形状便于设置。
优选板状部22的主面21由复数个凹部,即复数个开口部23构成。从板状部22的主面21的正上方俯视时,开口部23的形状为圆形或六边形。板状部22含有上述的圆形或六边形开口部23,会令开口部23的周围集聚电场,从而使电极部2更容易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静电。
如图3所示,电压施加装置3包括变压器31,反馈控制电路32,输出控制部33和输出端子34。变压器31包括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35和次级线圈36。
初级线圈35通过交流电压施加交流电压VL2。如图3所示,使用交流電源,通过A C输入插座37连接商用电源(图中未示出)。
此外,在AC输入插座37与初级线圈35之间,可设置断路器38,在断路器38与初级线圈35之间,可设置开关元件39。此外,关于使用的交流电源,可使用例如通过在电压施加装置3的内部或外部设置二级电池,或其他各种直流电源并通过逆变器电路转换而得到的交流电源或其他各种交流电源。
次级线圈36一侧端子36a、经由反馈控制电路32连接到初级线圈35的一侧端子35a。此外,反馈控制电路32调整次级线圈36中的电压。换言之,反馈控制电路32将次级线圈36的一个端子36a返回到初级线圈35的一个端子35a,以调整次级线圈36中的电压。
输出控制部33设置在次级线圈36的另一个端子36b和输出端子34之间。此外,输出控制部33对次级线圈36的输出电压施加低频振动。换言之,输出控制部33通过连接次级线圈36的另一个端子36b,从而对次级线圈36的输出电压施加低频振动。
电极部2经由由导电线形成的供电线24(参见图1)连接到输出控制部33的次级线圈36的与输出端子34即与输出控制单元33的次级线圈36的另一个端子36b侧相反的一侧上的端子。因此,电极部2经由供电线24和输出控制部33连接到次级线圈36的另一个端子36b。
根据上述电压施加装置3,由反馈控制电路32在次级线圈36侧产生的电流被反馈到初级线圈35,可令次级线圈36在少量匝数的情况下获得高电压。另外,反馈控制电路32和输出控制部33被配置为引起电路中的延迟,因此,可对次级线圈36施加例如20~100H z的低频振动。
此外,反馈控制电路32将次级线圈36的一个端子36a连接到初级线圈35的一个端子35a来调节次级线圈36处的电压,结果,可以实现电压施加装置3的小型化。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为了在受治疗者周围形成电场,需要使用2个电极。因此难以实现治疗装置结构上的简洁化。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通过反馈控制电路32和输出控制部33的效果,在次级线圈36的输出处产生高电压,并且在次级线圈36的输出处产生低频振动。因此,即使端子36b的输出仅有一根线,电极部2也能够从电极单元部2向低电位部(例如接地部)良好地释放静电,并在电极部2的周围(具体而言在电极部2在半径约1.5米的范围之内)形成电场。因此,不需要使用两个电极也可以在被治疗的者周围形成电场。因此,可以实现治疗设备构造的简洁化。
即,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如果将电极部2称为第1电极,电压施加装置3无需与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电极电连接,也无需向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电极施加电压。因此可提升受治疗者接受治疗时的效果,同时可实现治疗设备构造的简洁化。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中,电极部2发挥天线的功能,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空间内,即便距离电极部2有一定距离的位置,空间中被施加的交流电场的振幅,即电压仍不会过小。因此通过电极部2,只设置一个电极,且被治疗者4无需与电极部2相接触,也可以对受治疗者4体内的细胞施加团集效果、正负电子充能效果,从而发挥抑制细胞氧化的效果,并且具有对被治疗者4体内的病毒等的繁殖抑制效果。
但,在被治疗者4周围空间形成的交变电场强度,越靠近电极部2越强,反之亦然。因此,根据治疗的病症,分别有较仅需要弱电场即可治疗的情况和需要强电场的情况,可通过适当调节电极部2的配置位置,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此外,采用传统的交变电场技术对受治疗者进行治疗的情况,1台治疗装置同时仅能够治疗1名患者,而本实际形态的治疗装置可通过增大输出部,即电极部2,或者增加电极部2的数量,从而实现1台设备同时为2~3名被治疗者4提供治疗。此外,将电极部2设置在墙壁上,可创造出房间内全体的治疗空间。
优选通过交流电源对初级线圈35施加交流电压VL2。具体而言,电压施加装置3将从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压作为交流电压VL2施加至初级线圈35。
或者,作为电压施加装置3的电源,也可以使用电池。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电压施加装置3的耗电量很低,因而在例如将16个一号电池并联连接的状态下也能够工作三天。因此,也可以将治疗装置适用于例如设置于汽车上的治疗装置、即可移动的治疗装置中。
优选输出控制部33对次级线圈36的输出施加频率为20Hz~100Hz的电压。换而言之,电压施加装置3对电极部2施加频率为20Hz~100Hz的交流电压。在输出控制部33对次级线圈36的输出施加的电压为20Hz~100Hz的情况下,与输出控制部3对次级线圈36的输出施加的电压低于20Hz、或者高于100Hz时相比,能够有效地激活被治疗者4体内的细胞等所含的水分子、或者有效地防止被治疗者4体内的细胞等的氧化、或者有效地抑制被治疗者4体内的病毒等的活动。
优选治疗装置不具备接地电极。由此,容易从设置(连接)于次级线圈36的另一侧端子36b上的电极部2释放出静电。
优选流入次级线圈36的电流为0.002A~0.2A。在流入次级线圈36的电流在0.002A以上的情况下,与流入次级线圈36的电流低于0.002A时相比,能够有效地激活被治疗者4体内的细胞等所含的水分子、或者有效地防止被治疗者4体内的细胞等的氧化、或者有效地抑制被治疗者4体内的病毒等的活动。另外,在流入次级线圈36的电流在0.2A以下的情况下,与流入次级线圈36的电流超过0.2A时相比,由于流入次级线圈36的电流为微弱电流,因而不用担心触电。
<电压施加装置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中,优选电压施加装置施加于电极部的交流电压的电压值为可调节的电压值。以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压施加装置的变形例,对于这样的电压施加装置进行说明。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压施加装置的变形例的电路图。
如图4所示,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压施加装置3同样地,通过交流电源对初级线圈35施加交流电压VL2。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也与实施方式(参照图3)同样地,使用与C输入插座37连接的商用电源作为交流电源。(省略图示)。
另一方面,本变形例与实施方式不同,电压施加装置3还具有电压调节部41。电压调节部41通过将从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压VL3的电压值转换为互不相同的多种电压值,并将电压值被转换的交流电压VL3作为交流电压VL2施加于初级线圈35,从而调节输出至输出端子34的交流电压VL1的电压值。
由此,能够将交流电压VL1的电压值转换为例如强弱两种电压值、或者例如强中弱3种电压值。因此,能够根据所要治疗的症状设定最佳的条件。
优选电压调节部41包含电阻元件42和开关元件43。电阻元件42设置于初级线圈35的一侧端子35a或作为另一侧端子35b的端子35c与交流电源即AC输入插座37之间。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初级线圈35的另一侧端子35b为端子35c,但也可以是初级线圈35的一侧端子35a为端子35c。
开关元件43用于切换是将端子35c经由电阻元件42连接至交流电源即AC输入插座37上,还是不经由电阻元件42而将端子35c直接连接至交流电源即AC输入插座37上。由此,能够在从交流电源输入的交流电压VL3的电压值与比交流电压VL3的电压值小的电压值之间切换施加于初级线圈35上的交流电压VL2的电压值,从而能够容易地将输出至输出端子34的交流电压VL1的电压值切换为互不相同的强弱两种电压值。
另外,作为电阻元件42,可以使用能够在例如以50Ω左右为中心值的范围内变更电阻值的可变电阻。由此,能够进一步变更将施加于初级线圈35上的交流电压VL2的电压值切换为比交流电压VL3的电压值小的电压值时的该电压值,从而在需要将输出至输出端子34的交流电压VL1的电压值容易地切换为互不相同的大小两种电压值时,能更容易地变更为较小的电压值。
此外,如图4所示,电压调节部41还可以包含与电阻元件42并联连接的浪涌吸收器44。该情况下,开关元件43用于切换是将端子35c经由相互并联连接的电阻元件42和浪涌吸收器44连接至交流电源即AC输入插座37上,还是不经由相互并联连接的电阻元件42和浪涌吸收器44而将端子35c直接连接至交流电源即AC输入插座37上。由此,在例如因为打雷等而对电阻元件42突然施加大电压时,浪涌吸收器44的电阻值急剧减小,电流集中流向浪涌吸收器44,因而能够减少流向电阻元件42的电流,从而能够防止电阻元件42烧坏等。
<治疗装置的第1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中,电极部2的位置并不限于衬垫部11的下方,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以下,以治疗装置的第1变形例为例,对于电极部2的位置发生变更的治疗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5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治疗装置的侧视图。此外,在图5中,为了便于理解,利用实线表示设置于衬垫部11内部的电极部2。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电极部2设置于衬垫部11内部中与衬垫部11的上表面11a相分离的位置处。该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相比较,能够使电极部2更加靠近被治疗者4,因而能够使用1个电极部2仅对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一部分施加强交变电场并同时进行治疗,并且,不会对被治疗者4的身体的其他部分施加太强的交变电场。
此外,如图5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电极部2也可以设置在例如由框架等构成的基台部13的下方。该情况下,与实施方式相比较,能够使电极部2更加远离被治疗者4,因而能够利用1个电极部2对被治疗者4的全身均匀地进行治疗。另外,由于可以根据床1的结构容易地变更电极部2的配置位置,因而设计床1时的设计自由度提高。
<治疗装置的第2变形例>
在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中,电极部2的形状并不限于板状的形状,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以下,以治疗装置的第2变形例为例,对于电极部2的形状发生变更的治疗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极部的俯视图。此外,在图6中,为了便于理解,利用实线表示配置于衬垫部11内部的电极线25。
如图6所示,本第2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的电极部2也可以具有由例如导电性材料构成的线材、即电极线25,电极线25也可以配置在例如衬垫部11的内部。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被治疗者所躺的垫子中设置有第1电极,在上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技术中,使用覆盖有绝缘涂层的导电垫。上述垫子与衬垫部相比厚度小,无法支撑被治疗者的身体,因而必须在该垫子下方配置衬垫部,从而无法简化治疗装置整体的构成。
另一方面,在本第2变形例中,电极线25配置于衬垫部11的内部。由此,无需在衬垫部11上另外再配置垫子,因而能够简化治疗装置整体的构成。
另外,电极线25也可以像例如电热毯中配置的加热线那样,俯视时具有交替朝向反方向弯曲的Z字形状。通过使电极线25具有上述形状,能够使电极线25在俯视衬垫部11时的单位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在整个衬垫部11内变均匀。
<治疗装置的第3变形例>
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极部和电压施加装置并不限于卧床式的治疗装置,能够适用于例如座椅式等各种方式的治疗装置中。以下,以治疗装置的第3变形例为例,对于将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极部和电压施加装置适用于座椅式的治疗装置,即在就座于具有座部和靠背部的椅子上的被治疗者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被治疗者进行治疗的治疗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7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7所示,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具备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使用图1和图2等所说明的电极部2同样的电极部2。另外,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具备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使用图3和图4等所说明的电压施加装置3同样的电压施加装置3。因此,关于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的电极部2和电压施加装置3中的电极部2与椅子的配置关系以外的其他部分,省略其说明。
另一方面,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不同,其用椅子5取代了床。
此外,治疗装置既可以具备椅子5,也可以不具备椅子5。该情况下,仅具备电极部2和电压施加装置3的治疗装置与椅子相组合而用于对被治疗者4进行治疗。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椅子5具备座部51、靠背部52以及支撑座部51的支撑部53。当被治疗者4坐在椅子5上时,座部51的上表面51a与被治疗者4的臀部或大腿部接触。另外,当被治疗者4坐在椅子5上时,靠背部52的靠背面52a与被治疗者4的背部接触。另外,支撑部53设置于座部51的下方,也可以包含支撑座部51的脚部54。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电极部2设置于座部51的下方。另外,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同样地,通过从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静电,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在使所形成的交变电场施加于被治疗者4的同时对被治疗者4进行治疗。
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座椅式的治疗装置中,为了使治疗装置进行工作,需要使至少1个电极与被治疗者接触而配置、或者使至少1个电极靠近被治疗者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而配置。因此,当治疗期间随着被治疗者例如挪动身体而导致被治疗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电极与被治疗者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从而有可能导致治疗效果变动。
另外,在使电极与被治疗者接触而配置的情况下,必须利用粘附剂等将与供电线连接的电极粘贴于被治疗者,从而被治疗者无法舒适地接受治疗。或者,在使电极靠近被治疗者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而配置的情况下,治疗期间被治疗者不能挪动身体,从而被治疗者无法舒适地接受治疗。
即,在上述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在座椅式的治疗装置中,难以充分获得治疗被治疗者时的治疗效果,为了得到某种程度的该治疗效果,需要使至少1个电极与被治疗者接触、或者使至少1个电极配置在靠近被治疗者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
另一方面,在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如上所述,通过从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在使所形成的交变电场施加于被治疗者4的同时对被治疗者4进行治疗。
由此,由于能够向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所含的水分子照射特定波长的电磁波,因而能够激活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或者,通过补充因为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氧化而减少的电子,从而能够防止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细胞等氧化。或者,能够抑制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病毒等的活动。
因此,根据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同样地,能够抑制被治疗者4的身体老化。或者,根据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同样地,能够抑制被治疗者4的身体生病。即,根据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同样地,能够提高治疗被治疗者4时的治疗效果。
另外,根据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同样地,通过从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该情况下,无需使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接触而配置,也无需使电极部2靠近被治疗者4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而配置。即,在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与实施方式的治疗装置同样地,能够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地设置电极部2。
因此,在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可以将电极部2设置于座部51的下方。故而,即使在治疗期间随着被治疗者4例如挪动身体而导致被治疗者4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治疗效果变动。
另外,根据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在座椅式的治疗装置中,无需使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接触而配置,从而无需利用粘附剂等将与供电线连接的电极粘贴于被治疗者4,因而被治疗者4能够舒适地接受治疗。或者,根据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无需使电极部2靠近被治疗者4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从而治疗期间被治疗者4也可以挪动身体,因而被治疗者4能够舒适地接受治疗。
此外,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电极部2也可以设置于座部51的内部中与座部51的上表面51a相分离的位置处。该情况下,与本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相比较,能够使电极部2更加靠近被治疗者4,因而能够使用1个电极部2仅对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一部分施加强交变电场并同时进行治疗,并且,不会对被治疗者4的身体的其他部分施加太强的交变电场。
<治疗装置的第4变形例>
座椅式的治疗装置所具备的电极部,也可以取代座部的下方或座部的内部而设置于靠背部的后方或者靠背部的内部。以下,作为治疗装置的第4变形例,对于电极部设置于靠背部的后方的座椅式治疗装置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8是模式化表示实施方式的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的侧视图。
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电极部2设置于相比靠背部52的靠背面52a和相反面52b更加处于靠背面52a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即靠背部52的后方。此外,关于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的电极部的配置以外的部分,可以形成为与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相同,从而省略其说明。
在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与实施方式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同样地,通过从电极部2向被治疗者4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被治疗者4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该情况下,无需使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接触而配置,也无需使电极部2靠近被治疗者4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而配置。即,在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与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同样地,也能够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地设置电极部2。
因此,在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中,能够将电极部2设置于相比靠背部52的靠背面52a和相反面52b更加处于靠背面52a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处。因此,即使在治疗期间随着被治疗者4例如挪动身体而导致被治疗者4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也能够防止或抑制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动,从而能够防止或抑制治疗效果变动。
另外,根据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同样地,在座椅式的治疗装置中,无需使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接触,从而无需利用粘附剂等将与供电线连接的电极粘贴在被治疗者4上。或者,根据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与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治疗装置同样地,无需使电极部2靠近被治疗者4至几乎要接触的距离,因而治疗期间被治疗者4也可以挪动身体,从而被治疗者4能够舒适地接受治疗。
此外,如图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电极部2也可以设置于靠背部52的内部中与靠背部52的靠背面52a相分离的位置处。该情况下,与本第4变形例的治疗装置相比较,能够使电极部2更加靠近被治疗者4,因而能够使用1个电极部2仅对被治疗者4的身体中的一部分施加强交变电场并同时进行治疗,并且,不会对被治疗者4的身体的其他部分施加太强的交变电场。
另外,如图8中的双点划线所示,由于只要能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地设置电极部2即可,因而也可以将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地设置于相比就座于椅子5上的被治疗者4更加处于靠背部52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即被治疗者4的前方。或者,虽然省略图示,但也可以将电极部2与被治疗者4相分离地设置于相比就座于椅子5上的被治疗者4更加处于座部51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即被治疗者4的上方。
实施例
以下,根据实施例对本实施方式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例。
首先,准备实施方式中的治疗装置作为实施例的治疗装置。
接着,以50多岁的男性作为被治疗者,将治疗期间设为两个月,每天的治疗时间设为1小时,在500V的电场空间中,即对电极部2施加500V的交流电压VL1,利用实施例的治疗装置进行治疗。其结果是,被治疗者的γ-GTP即表示肝功能的数值从83显著减少至29,此外中性脂肪从160显著减少至65,全部变为正常的数值。
另外,以40多岁且具有脱发症状的男性作为被治疗者,将治疗期间设为两个月,每天的治疗时间设为1小时,在200V的电场空间中,即对电极部2施加200V的交流电压VL1,利用实施例的治疗装置进行治疗。其结果是,被治疗者的秃顶症状得到改善,头部后方生出头发。
另外,以30多岁且具有脚臭和体臭症状的男性作为被治疗者,将治疗期间设为1个月,每天的治疗时间设为1小时,在100V的电场空间中,即对电极部1施加100V的交流电压VL1,利用实施例的治疗装置进行治疗。其结果是,被治疗者的脚臭和体臭的臭味减轻。
另外,以40多岁且具有阴道有臭味的症状的女性作为被治疗者,将治疗期间设为两个月,每天的治疗时间设为两小时,在500V的电场空间中,即对电极部2施加500V的交流电压VL1,利用实施例的治疗装置进行治疗。其结果是,被治疗者的阴道臭味消失,瘙痒也减轻。阴道内和外阴部是杂菌容易繁殖的部位,此外还有阴道分泌物及经血、以及污垢和尿等代谢物的排出,容易产生杂菌。但是,通过使用实施例的治疗装置进行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杂菌的产生、以及杂菌的繁殖。
以上,根据实施方式对于本发明人完成的发明具体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当然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进行各种变更。
应该了解,在本发明的思想范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各种变更例和修改例,这些变更例和修改例也属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通过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适当地追加、删除构成部件或者变更设计而完成的发明、或者追加、删除工序或者变更工序的条件而完成的发明,只要具备本发明的主旨,便包含于本发明的范围内。
(符号说明)
1 床
2 电极部
3 电压施加装置
4 被治疗者
5 椅子
11 衬垫部
11a 上表面
12 支撑部
13 基台部
14 脚部
21 主面
22 板状部
23 开口部
24 供电线
25 电极线
31 变压器
32 反馈控制电路
33 输出控制部
34 输出端子
35 初级线圈
35a~35c、36a、36b 端子
36 次级线圈
37 AC输入插座
38 断路器
39、43 开关元件
41 电压调节部
42 电阻元件
44 浪涌吸收器
51 座部
51a 上表面
52 靠背部
52a 靠背面
52b 相反面
53 支撑部
54 脚部
VL1~VL3 交流电压

Claims (30)

1.一种治疗装置,其通过在躺在具有衬垫部的床的所述衬垫部上的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所述被治疗者进行治疗,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具备:
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衬垫部的内部中与所述衬垫部的上表面相分离的位置处、或者所述衬垫部的下方;和
电压施加装置,其对所述电极部施加第1交流电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具有:
变压器,其包含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反馈控制电路,其使所述次级线圈的一侧端子返回至所述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以便调节所述次级线圈中的电压;以及
输出控制部,其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以对所述次级线圈的输出施加低频振动;
所述电极部经由所述输出控制部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交流电源对所述初级线圈施加第2交流电压;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还具有电压调节部,所述电压调节部通过将从所述交流电源输入的第3交流电压的电压值转换为互不相同的多种电压值,并将电压值被转换的所述第3交流电压作为所述第2交流电压施加于所述初级线圈,从而调节所述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调节部包含:
电阻元件,其设置于所述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或作为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的第1端子与所述交流电源之间;和
开关元件,其用于切换是将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电阻元件连接至所述交流电源上,还是不经由所述电阻元件而将所述第1端子直接连接至所述交流电源上。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从所述电极部向所述被治疗者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所述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所述交变电场,并在将所形成的所述交变电场施加于所述被治疗者的同时对所述被治疗者进行治疗。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对所述电极部施加频率为20Hz~100Hz的所述第1交流电压。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不具备接地电极。
8.如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流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电流为0.002A~0.2A。
9.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为第1电极;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与所述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电极均未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有包含主面的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包含形成于所述主面上的多个开口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具备所述床。
12.一种治疗装置,其通过在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所述被治疗者进行治疗,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具备:
电极部,其与所述被治疗者相分离地设置;和
电压施加装置,其对所述电极部施加第1交流电压;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具有:
变压器,其包含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反馈控制电路,其使所述次级线圈的一侧端子返回至所述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以便调节所述次级线圈中的电压;以及
输出控制部,其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以对所述次级线圈的输出施加低频振动;
所述电极部经由所述输出控制部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交流电源对所述初级线圈施加第2交流电压;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还具有电压调节部,所述电压调节部通过将从所述交流电源输入的第3交流电压的电压值转换为互不相同的多种电压值,并将电压值被转换的所述第3交流电压作为所述第2交流电压施加于所述初级线圈,从而调节所述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值。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调节部包含:
电阻元件,其设置于所述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或作为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的第1端子与所述交流电源之间;和
开关元件,其用于切换是将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电阻元件连接至所述交流电源上,还是不经由所述电阻元件而将所述第1端子直接连接至所述交流电源上。
15.如权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从所述电极部向所述被治疗者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所述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所述交变电场,并在将所形成的所述交变电场施加于所述被治疗者的同时对所述被治疗者进行治疗。
16.如权利要求12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对所述电极部施加频率为20Hz~100Hz的所述第1交流电压。
17.如权利要求12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不具备接地电极。
18.如权利要求12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流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电流为0.002A~0.2A。
19.如权利要求12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为第1电极;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与所述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电极均未电连接。
20.一种治疗装置,其通过在就座于具有座部和靠背部的椅子上的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交变电场,从而对所述被治疗者进行治疗,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具备:
电极部,其设置于所述座部的内部中与所述座部的上表面相分离的位置处、或者所述座部的下方、所述靠背部的内部中与所述靠背部的靠背面相分离的位置处、相比所述靠背部的所述靠背面和相反面更加处于所述靠背面侧的相反侧的位置处;和
电压施加装置,其对所述电极部施加第1交流电压。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具有:
变压器,其包含相互磁耦合的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
反馈控制电路,其使所述次级线圈的一侧端子返回至所述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以便调节所述次级线圈中的电压;以及
输出控制部,其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以对所述次级线圈的输出施加低频振动;
所述电极部经由所述输出控制部与所述次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连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交流电源对所述初级线圈施加第2交流电压;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还具有电压调节部,所述电压调节部通过将从所述交流电源输入的第3交流电压的电压值转换为互不相同的多种电压值,并将电压值被转换的所述第3交流电压作为所述第2交流电压施加于所述初级线圈,从而调节所述第1交流电压的电压值。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调节部包含:
电阻元件,其设置于所述初级线圈的一侧端子或作为所述初级线圈的另一侧端子的第1端子与所述交流电源之间;和
开关元件,其用于切换是将所述第1端子经由所述电阻元件连接至所述交流电源上,还是不经由所述电阻元件而将所述第1端子直接连接至所述交流电源上。
24.如权利要求20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通过从所述电极部向所述被治疗者的周围释放静电,从而在所述被治疗者的周围形成所述交变电场,并在将所形成的所述交变电场施加于所述被治疗者的同时对所述被治疗者进行治疗。
25.如权利要求20至24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对所述电极部施加频率为20Hz~100Hz的所述第1交流电压。
26.如权利要求20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不具备接地电极。
27.如权利要求21至23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流入所述次级线圈的电流为0.002A~0.2A。
28.如权利要求20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为第1电极;
所述电压施加装置与所述第1电极以外的任何电极均未电连接。
29.如权利要求20至28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极部具有包含主面的板状部;
所述板状部包含形成于所述主面上的多个开口部。
30.如权利要求20至29中任一项所述的治疗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治疗装置具备所述椅子。
CN201780004030.1A 2017-11-14 2017-11-14 治疗装置 Pending CN10852176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40999 WO2019097590A1 (ja) 2017-11-14 2017-11-14 治療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21761A true CN108521761A (zh) 2018-09-11

Family

ID=634331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4030.1A Pending CN108521761A (zh) 2017-11-14 2017-11-14 治疗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9097590A1 (zh)
CN (1) CN108521761A (zh)
WO (1) WO201909759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30825B (zh) * 2021-09-08 2024-04-02 北京翌光医疗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光医疗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5277A (ja) * 1985-02-09 1986-08-18 株式会社 白寿生科学研究所 出力電圧をプログラムコントロ−ルする電位治療装置
CN101939045A (zh) * 2008-02-08 2011-01-05 株式会社白寿生科学研究所 睡眠辅助装置
CN203787768U (zh) * 2014-02-17 2014-08-20 後藤錦隆 一种空间电场发生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85277A (ja) * 1985-02-09 1986-08-18 株式会社 白寿生科学研究所 出力電圧をプログラムコントロ−ルする電位治療装置
CN101939045A (zh) * 2008-02-08 2011-01-05 株式会社白寿生科学研究所 睡眠辅助装置
CN203787768U (zh) * 2014-02-17 2014-08-20 後藤錦隆 一种空间电场发生装置
CN105472998A (zh) * 2014-02-17 2016-04-06 后藤锦隆 空间电位发生装置及利用该装置保鲜的装置和安有该装置的油炸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97590A1 (ja) 2019-05-23
JPWO2019097590A1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Peterchev et al. A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or inducing near-rectangular pulses with controllable pulse width (cTMS)
CA2689623C (en) Drive circuit for magnetic stimulation
US5984854A (en) Method for treating urinary incontinence and an apparatus therefor
US8644944B2 (en) Implant stimulation device
CN105164920A (zh) 具有快速开启时间的电流感测多输出电流刺激器
US11666774B2 (en) Pulse source and method for magnetically inductive nerve stimulation
JP2002200178A (ja) 骨盤部表面刺激電極装置及びその電極装置装着用下着
KR100484618B1 (ko) 신경 자극기
EP1216725A2 (en) Electric potential therapy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optimal dose amount for human body area
CN103585715A (zh) 一种集成中频电流电场刺激设备
CN108521761A (zh) 治疗装置
KR101250401B1 (ko) 전위치료장치
CN109475739B (zh) 电刺激治疗仪
CN109045468A (zh) 一种耳部迷走神经刺激系统及其装置
CN111920623A (zh) 一种高能量负氧离子人体治疗舱
KR20100129701A (ko) 미세전류 자극용 거들
CN104394928B (zh) 电位治疗仪
KR20030088838A (ko) 전위치료장치
CN106823133A (zh) 基于电极的经颅电刺激和经颅磁刺激装置
US2915066A (en)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an excitation applicable in electro-stimulotherapy
KR20120079463A (ko) 전위 치료 장치
KR102228871B1 (ko) 전기자극을 이용한 미용 마스크 팩 장치
KR101235785B1 (ko) 미세전류 자극용 베개
Khalifa et al. In-vivo tests of an inductively powered miniaturized neural stimulator
US10729906B2 (en) Multichannel biphasic signal generator circui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91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