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89074A - 燃气热水装置 - Google Patents

燃气热水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89074A
CN108489074A CN201810513073.9A CN201810513073A CN108489074A CN 108489074 A CN108489074 A CN 108489074A CN 201810513073 A CN201810513073 A CN 201810513073A CN 108489074 A CN108489074 A CN 1084890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insulation
insulation board
framework
gas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5130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89074B (zh
Inventor
蔡茂虎
段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O Smith China Water Hea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0972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67961A/zh
Priority to CN202311087781.8A priority patent/CN117167959A/zh
Priority to CN202311092821.8A priority patent/CN117167960A/zh
Priority to CN201810513073.9A priority patent/CN108489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8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89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89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89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1/00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 F24H1/0027Water heaters, e.g. boilers, continuous-flow heaters or water-storage heaters using fluid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005Details for water hea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02Casings; Cover lids; Ornamental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24H9/180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for water heaters
    • F24H9/183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mbustion heating means, e.g. grates or burners
    • F24H9/1836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mbustion heating means, e.g. grates or burners using fluid fue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ousings, Intake/Discharge, And Installation Of Fluid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燃气热水装置,所述燃气热水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装置、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燃烧装置包括框体以及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内并靠近所述框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一端的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所述框体中距离所述框体内壁预定距离设置有隔热板,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气部;当所述风机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进入的空气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之间,且从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本申请所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能够保证隔热板和燃烧装置框体的温度都能被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燃气热水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气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气热水装置。
背景技术
燃气热水装置通常以燃气作为燃料,通过燃烧加热方式,将能量传递到流经热交换器的冷水中,以达到制备热水目的的一种燃气具。燃气热水装置的具体形式包括壁挂炉、燃气热水器等。
一般的,燃气热水装置主要包括:外壳,燃烧燃料气体而产生高温热能的燃烧装置、用于流通待加热水的热交换器及用于提供气流动力的风机等组件。其中,燃烧装置中设置有燃烧器,其在工作时会产生高温的热能,从而在燃烧器的燃烧面以上的预定空间形成高温区。为了避免该高温的热能被传递到高温区周围的电子部件及外壳中,通常在所述燃烧器周围的高温区的框体周围设置相应的降温结构。
现有技术中,例如,中国说明书CN206944451U公开了一种燃气热水装置,其在围框的内侧设置隔热板并且在围框上设置进气部。当风机运行时,所述围框外的空气能通过所述进气部流入围框与隔热板之间,从而对所述围框进行降温。
然而申请人进行研究后进一步发现:虽然通过设置上述降温结构后,所述围框的温度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隔热板局部出现了温度过高的现象。当隔热板局部温度过高后,可能出现局部变形,造成隔热板过早报废,从而会影响整机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用户体验。
综上,有必要针对现有的燃气热水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改进,保证位于高温区域的隔热板和框体的温度都能被有效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从而保证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优化降温结构的燃气热水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保证隔热板和燃烧装置框体的温度都能被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可采用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燃气热水装置,所述燃气热水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装置、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燃烧装置包括框体以及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内并靠近所述框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一端的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
所述框体中距离所述框体内壁预定距离设置有隔热板,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气部;
当所述风机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进入的空气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之间,且从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为变频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设置;
当所述风机启动后,从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能流经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的空气能流经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靠近所述燃烧器的燃烧面,所述隔热板的上端靠近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气部至所述燃烧面的高度距离大于5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的侧边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密封连接的方式为:在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侧边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具有背离所述隔热板的端部,所述端部与所述隔热板的内壁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框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每个侧壁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隔热板。
进一步的,所述框体的第一侧壁为安装侧壁,所述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为一体式结构,与所述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应的隔热板也为一体式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壁为安装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燃烧器之间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形成有用于流通空气的导流部。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在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槽,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的空气能从所述开口槽中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台阶部至所述隔热板上端的距离小于10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在所述台阶部至所述上端之间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的内壁之间设置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隔热板与框体相配合形成预定的密封流道,气体自所述进气部流入,按照预定流动方向流经所述密封流道后从所述开口槽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相对的左侧端和右侧端,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以及所述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自所述下端至预定高度处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贴合,其中,所述预定高度不小于所述隔热板的下端至所述进气部的距离。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部为所述框体侧壁的预定高度开设的多个进气孔,所述预定高度位于与所述隔热板相正对的框体侧壁所在的高度区域的中上部。
进一步的,所述进气孔沿着所述框体的侧壁周向排布,并且周向排布的所述进气孔沿着高度方向至少分布有两排。
一种燃气热水装置,所述燃气热水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装置、热交换器和风机,所述燃烧装置包括框体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内并靠近所述框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一端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燃烧器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
所述框体中距离所述框体内壁预定距离设置有隔热板,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气部;
当所述风机启动后,自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流向所述隔热板的第一区域,且自所述进气部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空气流向所述隔热板的第二区域。
进一步的,所述风机为变频风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进气部所在高度以上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进气部所在高度以下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至少相交以覆盖整个所述隔热板。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靠近所述燃烧器的燃烧面,所述隔热板的上端靠近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气部至所述燃烧面的高度距离大于5厘米。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的侧边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在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槽,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的空气能从所述开口槽中流出。
由以上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在设置有隔热板的框体上设置有进气部,并且在燃烧器与至少部分框体之间形成空气通过部,当所述风机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进入的空气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气流,且从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形成第二冷却气流,在上述两股气流的相互配合下所述隔热板和框体的温度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隔热板而言,由于空气通过部引入的空气能够对隔热板的下部进行降温,使得所述进气部的位置能够上调,相对于现有的降温结构而言,能够大大缩短空气流程,使得温度较低的空气能够与隔热板的上部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集中性换热,保证整个隔热板的温度均得到有效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中燃烧装置的主视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中燃烧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中燃烧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中燃烧装置与隔热板配合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方式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中隔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燃烧装置;10-进气部;11-框体;110-进气口;12-燃烧器;2-隔热板;20-开口槽;21-台阶部;3-热交换器;31-进水管;32-出水管;4-风机;5-空气通过部;111-第一侧壁;112-第二侧壁;113-第三侧壁;114-第四侧壁;6-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详细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入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现有技术中,当风机启动后,从第一围框的进气部进入的冷空气,流经隔热板与第一围框之间后逐渐向上移动。在上移过程中,温度较低的空气与第一围框及隔热板进行换热。在换热过程中,空气的温度逐渐升高,当到达第一围框的上端时,由于整个流程较长,空气一方面被升温至较高温度,另一方面到达高温区后容易发散,因此无法对第一围框或者隔热板达到良好的降温作用。而对于整个燃烧室而言,其温度最高的位置为靠近所述第一围框的上端位置,这就导致使用时隔热板的上部始终处于高温环境下。当隔热板上部长期处于高温环境下时,容易出现局部变形,造成隔热板过早报废,从而会影响整机运行的可靠性,降低用户体验。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气热水装置,能够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保证位于高温区域的隔热板和燃烧装置框体的温度都能被有效控制在预定范围内,从而保证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提高用户体验。
现有技术中,燃气热水装置的送风方式包括鼓风式和抽风式。其中,对于鼓风式的燃气热水装置而言,风机一般安装在燃烧器的下部,风机、燃烧器、热交换器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燃气热水装置的燃烧室内形成的是正压,该燃烧室上不能有开孔,否则火焰会通过该开孔窜出直接升高燃烧室周围的元件以及外壳的温度。
在本申请中,该燃气热水装置采用的送风方式为抽风式,例如,可以为上抽风方式。当燃气热水装置采用上抽风的方式时,燃烧装置、热交换器、风机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当所述燃气热水装置采用抽风的送风方式时,燃气热水装置内部包括燃烧室内形成的是负压,即所述燃气热水装置的内部压力小于外界压力,因此不会造成火焰外溢,使用时可靠安全。
请结合参阅图1图至图5,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燃气热水装置可以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装置1、热交换器3和风机4。其中,所述燃烧装置1包括框体11以及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11内并靠近所述框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3一端的燃烧器12,所述燃烧器12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11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5;所述框体11中距离所述框体11内壁预定距离设置有隔热板2,所述框体11上设有进气部10;当所述风机4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流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且从所述空气通过部5流入的空气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2。
本申请所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具体可以采用上抽风的形式。当所述燃气热水装置为上抽风的形式时,所述燃烧装置1、热交换器3、风机4自下而上依次设置。在下述实施方式中,主要以上抽风式的燃气热水装置为例进行举例说明,下抽风式的燃气热水装置可以类比参照上抽风式的燃气热水装置,本申请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施方式中,风机4用于提供气流流动的驱动力。具体的,所述风机4本身的结构及其设置位置和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的不同而不同,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3用于流通待加热的水。具体的,所述热交换器3可以为换热管的形式,其一端与进水管31相连通,另一端与出水管32相连通。当然,所述热交换器3的形状、构造等等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的不同而不同,等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燃烧装置1可以包括燃烧器12和框体11。其中,燃烧器12用于将燃气和空气进行混合后燃烧。当点火后,燃气与空气混合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可以用于对热交换器3中的水流进行加热。具体的,所述燃烧器12可以包括多个平行排布的火排,多个火排可以安装在安装座上。当然,所述燃烧器12的结构、形式等可以根据实际使用场景的不同而不同,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框体11用于形成燃烧室。具体的,所述框体11可以整体为两端开口的围框,其远离热交换器3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燃烧器12。所述燃烧器12可以全部设置在所述框体11内,也可以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11内,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所述框体11中设置有隔热板2,所述隔热板2设置在间隔所述框体11的内壁预定距离处。所述隔热板2一方面用于将燃烧区的高温热能与所述框体11相隔离,另一方面用于和所述框体11配合形成能流通空气的流道。具体的,所述隔热板2可以为由耐高温材料制作的薄板,其与所述框体11之间具有预定距离,所述预定距离用于保证所述隔热板2与所述框体11之间形成有间隙,具体的,所述预定距离的大小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所述框体11上预定位置设置有进气部10,当所述风机4启动后,外部空气能通过所述进气部10流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形成的流道中。所述燃烧器12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11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5。外部的空气能够通过该空气通过部5进入后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2。具体的,该空气通过部5可以由所述燃烧器12与所述框体11之间的间隙形成,当然,该空气通过部5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整体上,当所述风机4启动后,自所述空气通过部5流入的空气流向所述隔热板2的第一区域,用于冷却隔热板2的中上部;且自所述进气部10流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的空气流向所述隔热板2的第二区域,用于冷却隔热板2的中下部;在上述两股气流的相互配合下所述隔热板2和框体11的温度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隔热板2而言,由于空气通过部5引入的空气能够对隔热板2的下部进行降温,使得所述进气部10的位置能够上调,相对于现有的降温结构而言,能够大大缩短空气流程,使得温度较低的空气能够与隔热板2的上部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集中性换热,保证整个隔热板2的温度均得到有效控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该风机4具体可以为变频风机。该风机4的转速可以随着燃烧负荷等条件的变化而适应性变化,而在燃烧器12与所述框体11之间形成的空气通过部5与框体11上的进气部10相配合形成的降温结构能够始终保证隔热板2的温度均得到有效控制而不超温。具体的,针对不同的实际应用场景举例如下。
首先,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小负荷运行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上抽风式的燃气热水装置,当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燃烧器12产生的火焰高度较低导致高温区分布地位置也较低,此时隔热板2的中下部处于高温区内。当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小负荷运行状态时,相应的,风机4处于低转速运行状态,框体11内产生的负压较小,进入框体11中的风量整体较小,相对而言,空气通过部5处流动阻力较小。此时,从空气通过部5流向所述隔热板2的冷空气为主冷却气流,直接对处于高温区的隔热板2进行降温;而从进气部10进入隔热板2与框体11内壁之间的冷空气为辅助冷却气流,用于辅助对进气部10以上的隔热板2的中上部以及框体11进行降温。
其次,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大负荷运行为例进行说明。对于上抽风式的燃气热水装置,当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燃烧器12产生的火焰高度较高,相应的,高温区分布地位置也较高,此时隔热板2的中上部处于高温区内。当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大负荷运行状态时,相应的,风机4处于高转速运行状态,框体11内产生的负压较大,进入框体11中的风量整体较大,从所述进气部10和空气通过部5处进入的空气流量均较大。此时,从进气部10进入隔热板2与框体11内壁之间的冷空气为主冷却气流,直接对处于高温区的进气部10以上的中上部的隔热板2以及框体11进行降温;从空气通过部5流向所述隔热板2的冷空气为辅助冷却气流,用于辅助对隔热板2的中下部进行降温。
此外,以燃气热水装置处于特殊工况为例进行说明。例如,当排烟管出现堵塞或者外界风压较大,通过排烟管进行倒灌时,一般框体11内压力较大,高温烟气会聚集在框体11内,排不出去,此时隔热板2、框体11均存在较大的超温可能。
为了克服上述排烟管堵塞或者外界风倒灌等造成高温烟气聚集难排出的问题,一般可以提高风机4转速。当风机4转速提高后,可以增大进风量,特别是通过空气通过部2和进气部10的冷空气量也得到增大,不仅能够防止高温烟气过多聚集,而且能够将已经聚集的少量高温烟气排出,更重要的是流量较大的冷空气气流能够对隔热板2和框体11达到良好的降温效果。
整体上,当该变速风机4与本申请所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相结合后,无论是在大负荷运行状态下,还是在小负荷运行状态下,或者在特殊的运行工况下,空气通过部5与进气部10配合的结构能够保证框体11和隔热板2的温度均得到有效控制。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中,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隔热板2位于所述进气部10所在高度以上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隔热板2位于所述进气部10所在高度以下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至少相交以覆盖整个所述隔热板2,从而使得整个隔热板2的温度均得到有效控制。
具体而言,所述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与所述空气通过部5进入的空气可以通过下述方式进行配合对所述隔热板2进行降温。
一般的,所述隔热板2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其中,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对设置。当所述风机4启动后,从所述空气通过部5流入的空气能流经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流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的空气能流经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
也就是说,从所述空气通过部5进入的空气主要用于对所述隔热板2的第一表面进行降温,且一般是与所述隔热板2位于中下部的第一表面相接触,以对其进行降温。从所述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主要用于对所述隔热板2的第二表面进行降温。在风机4产生的抽吸力作用下,从所述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向上流动。相应的,所述隔热板2在所述进气部10以上的第二表面能与通过所述进气部10流入的空气相接触,从而被冷却降温。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对接。其中,所述密封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在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具有背离所述隔热板2的端部,所述端部与所述隔热板2的内壁相贴合。当密封方式为在隔热板2的下端设置折弯部,且通过折弯部与隔热板2贴合的方式时,整体上工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安装方便,且具有可靠地封堵效果。当然,所述密封连接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当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对接时,相当于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与所述框体11之间形成封堵结构。当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与框体11之间对接形成封堵结构后,使得从所述空气通过部5进入的空气不易进入所述隔热板2与所述框体11之间的间隙,也就不会与进气部10进入的冷空气相混合,从而保证从进气部10进入的冷空气对隔热板2上部达到较佳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1的下部与外部大气相连通,当所述风机4启动时,外部空气流入所述燃烧器12与所述框体11之间形成的所述空气通过部5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当风机4启动后,外部空气一大部分进入燃烧器12中;另一部分进入所述燃烧器12与框体11之间的空气通过部5中,继而流向所述隔热板2,对隔热板2进行冷却。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该燃烧器12的底部可以设置在二次风板上,该二次风板上开设有多个开孔。其中,与所述燃烧器12的火排直接连通的开孔用于供给燃烧用的气体;而与所述空气流通部5相连通的开孔用于向所述空气通过部5供给冷却所述隔热板2用的空气。
此外,所述框体11上位于所述燃烧器12燃烧面以下的位置还可以设置有与所述空气通过部5相连通的进气口110。燃烧器12工作时,火排上的出火孔所在平面为燃烧面。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1还可以在位于所述燃烧面以下的位置设置有进气口110,所述进气口110与所述空气通过部5相连通,当所述风机4启动时,所述框体11内产生负压,外部空气可以通过所述进气口110流向所述空气通过部5。
此外,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流入所述空气通过部5的空气全部来自所述进气口110进入的外部空气。当在所述框体11上单独设置进气口110后,该进气口110与所述空气通过部5相配合相当于形成有了一条独立的冷空气流道,从该冷空气流道流出的后直接导向隔热板2的下端,并沿着隔热板2的壁面向上流动,能够对隔热板2,特别是隔热板2的中下部达到理想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靠近所述燃烧器12的燃烧面,所述隔热板2的上端靠近所述热交换器3,所述进气部10至所述燃烧面的高度距离大于5厘米。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靠近所述燃烧器12的燃烧面,具体而言,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形成有封堵结构的部分可以略低于燃烧面或者略高于燃烧面或者与燃烧面齐平。所述隔热板2的上端靠近所述热交换器3。
其中,所述进气部10至所述燃烧面的高度距离可以大于5厘米。由于所述进气部10以下的隔热板2其通过空气通过部5流入的空气进行冷却降温,因此,本申请中的进气部10能够尽可能地向上移动,从而直接对隔热板2上部的高温区域进行高效地冷却。当然,该进气部10距离所述燃烧面的距离可以根据实际的燃烧器12的工作参数,例如燃烧负荷的不同等而作适应性调整,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唯一限定。一般的,燃烧负荷越大,形成的燃烧区的高度越高,该进气部10至燃烧面的距离也相应的可以更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部10为所述框体11侧壁的预定高度开设的多个进气孔,所述预定高度位于与所述隔热板2相正对的框体11侧壁所在的高度区域的中上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部10的具体形式可以为在所述框体11侧壁的预定高度位置开设的多个进气孔的形式,当然,也不排除可能将该进气部10设置为一个整体的长条形开孔。
其中,所述进气孔的位置可以位于与所述隔热板2相正对的框体11侧壁所在的高度区域的中上部。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靠近燃烧面,其上端靠近热交换器3,该隔热板2在所述框体11侧壁具有预定的投影面积。由于在所述燃烧器12和框体11之间形成了能对隔热板2中下部导入冷空气的空气通过部5,该进气孔可以位于该投影面积的中上部,以对隔热板2的中上部高效地冷却降温。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孔沿着所述框体11的侧壁周向排布,并且周向排布的所述进气孔沿着高度方向至少分布有两排。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进气孔可以为多个沿着所述框体11的侧壁周向排布。当进气孔沿着框体11的周向排布时,该进气孔可以位于同一高度上,或者也可以设置在根据所述隔热板2的温度分布规律获取的温度曲线上。一般的,该温度曲线为非直线,由于燃气室中燃烧产生的气流一般并不会百分之百流动均匀,因此隔热板2上同一高度的温度也不会完全一致。当进气孔根据温度曲线进行分布时,更有利于保证从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对隔热板2产生均匀降温的效果。此外,为了进一步保证隔热板2中上部的高温区域的温度得到较有效地控制,周向排布的所述进气孔可以沿着高度方向至少分布有两排。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2的侧边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对接。其中,所述密封连接的方式为:在所述隔热板2的侧边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具有背离所述隔热板2的端部,所述端部与所述隔热板2的内壁相贴合。当密封方式为在隔热板2的侧边设置折弯部,且通过折弯部与隔热板2贴合的方式时,整体上工艺简单,制造成本较低,安装方便,且具有可靠地封堵效果。当然,所述密封连接的方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当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和侧边均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对接时,相当于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和侧边与所述框体11之间均形成封堵结构。当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和侧边均与框体11之间对接形成封堵结构后,使得从空气通过部5进入的空气基本不会进入所述隔热板2与所述框体11之间的间隙,进一步保证其不会与进气部10进入的冷空气相混合,从而较佳地保证从进气部10进入的冷空气对隔热板2上部达到较佳的冷却效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1可以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111和第二侧壁112以及相对的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每个侧壁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隔热板2。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框体11可以为由四个侧壁围设而成的两端开口的围框型。其中,每个侧壁均可以对应设置有所述隔热板2,以保证整个框体11各个部分的温度均不超温。具体的,所述框体11的第一侧壁111可以为安装侧壁,所述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为一体式结构。相应的,与所述第二侧壁112、第三侧壁113和第四侧壁114相对应的隔热板2也为一体式结构。具体的,所述一体式结构可以由同一块板通过在预定位置弯折两次形成,一方面通过弯折方式形成的框体密封性能较佳,另一方面工艺简单,制作成本较低。
上述三面构成的一体式结构相当于在与其配合安装的第一侧壁111位置形成有安装开口,通过该安装开口将燃烧器12安装在所述框体11中,后续再将所述第一侧壁111与上述一体式结构固定连接,安装方便。
请参阅图3,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壁111为安装侧壁,所述第二侧壁112与所述燃烧器12之间设置有限位板6,所述限位板6上形成有用于流通空气的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安装侧壁相对的侧壁是第二侧壁112,所述第二侧壁112与所述燃烧器12之间设置有限位板6。安装时,燃烧器12通过待安装所述第一侧壁111的安装开口进入所述框体11中,至燃烧器12与所述限位板6相接触时,表示安装到位。通过设置该限位板6能简化燃烧器12的安装工艺,保证燃烧器12定位的准确性和便捷性。
所述限位板6具体可以通过螺栓连接等方式固定在所述框体11上,当然,所述限位板6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固定在所述框体11上,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所述限位板6上形成有用于流通空气的导流部,当风机4启动后,外界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限位板6的导流部向上流动,流向所述隔热板2,从而对隔热板2进行降温。
具体的,所述限位板6具有板状本体,所述板状本体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在所述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间隔设置有凹槽,以形成所述导流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板6上的导流部可以通过在限位板6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间隔设置贯通的凹槽形成。所述凹槽的深度与本体的厚度之和等于所述框体11与所述燃烧器12之间的距离。具体的,所述凹槽可以为自所述限位板6的下端至所述限位板6的上端形成的贯通矩形凹槽。当然所述凹槽的形式,或者说所述导流部的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技术精髓启示下,还可能做出其他的变更,但只要其实现的功能和效果与本申请相同或相似,均应涵盖于本申请保护范围内。
此外,所述限位板6还可以包括两个间隔预定距离的平板,且所述两个平板之间可以通过连接部相固定连接,相邻两个连接部之间的间隙形成导流部。当然,所述限位板6的具体形式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6,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2在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21,所述台阶部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槽20,流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的空气能从所述开口槽20中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具有相对靠近热交换器3的上端和靠近燃烧器12的下端。所述隔热板2在靠近其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21,所述台阶部21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排气的开口槽20。当所述风机4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10进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的空气向上流动,并通过所述开口槽20流出。
具体的,所述开口槽20的个数可以为一个,也可以多个,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例如,当所述开口槽20的个数为一个时,其可以整体为一个细长的矩形开口,沿着所述框体11侧壁的延伸方向同向延伸。例如,当所述开口槽20的个数为多个时,其可以包括沿着所述框体11侧壁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的多个矩形开口。
所述台阶部21具体可以通过所述隔热板2在靠近其上端的位置设置折弯形成,当然所述台阶部21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形成,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该折弯的角度可以为90度,此外也可以为一钝角角度,具体的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当与隔热板2和所述框体11进行换热后的空气从该台阶部21上的开口槽20流出时,能够在开口槽20附近形成保护气流,高温烟气被该气流阻挡不会与该部分的隔热板2直接接触,从而对所述隔热板2产生一定的降温效果,防止其温度过高。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板2在所述台阶部21至所述上端之间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贴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在所述台阶部21以上位置可以设置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可以部分或者全部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贴合,一方面可以对从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进行导流,使其均从所述开口槽20流出,另一方面可以将隔热板2上部过高的温度传递给所述框体11,避免所述隔热板2局部出现温度过高,导致其过早报废。
具体而言,所述台阶部21至所述隔热板2上端的距离可以小于10厘米。整体上,该台阶部21位于靠近所述隔热板2上端的位置,该隔热板2在该台阶部21的上部设置有与框体11的内部相贴合的贴合段,该贴合段的高度不宜过高,因为假如过高后,从进气部10进入的冷空气不能与该贴合段相接触,也就无法对其进行冷却。综上而言,台阶部21的设置位置整体上是为了保证整个隔热板2以及与隔热板2相正对的框体11中的温度均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当然,在实际应用时,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针对该数值范围作进一步的细化,本申请在此并不作进一步的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之间设置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相配合形成预定的密封流道,气体自所述进气部10流入,按照预定流动方向流经所述密封流道后从所述开口槽20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之间可以设置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可以与所述隔热板2和框体11相配合,将所述隔热板2与所述框体11质之间的间隙进行间隔划分,从而形成预定的密封流道。该密封流道具有相对的入口端和出口端,其中所述入口端可以直接与所述进气部10相连通或者所述入口端即为所述进气部10,所述出口端可以直接与所述开口槽20相连通或者所述出口端即为所述开口槽20。当风机4启动后,气体自所述进气部10流入,按照预定流动方向流经所述密封流道后从所述开口槽20流出,从而可以延长气体与隔热板2上部的接触时间,使得进入的冷空气与所述隔热板2的中上部充分换热,保证所述隔热板2的中上部局不会出现过热现象。
具体的,该导流部件可以为一个或者多个隔板的形式,其将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的间隙进行分割,形成迂回的流道。当然所述导流部件的具体形式并不限于上述举例,相应的形成所述密封流道的形式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申请在此并不作具体的限定。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相对的左侧端和右侧端,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以及所述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自所述下端至预定高度处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贴合,其中,所述预定高度不小于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至所述进气部10的距离。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贴合以形成封堵结构,此外,所述隔热板2的左侧端或右侧端自所述下端至预定高度处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相贴合以形成下端封堵机构。该预定高度为不小于所述隔热板2的下端至所述进气部10的距离。也就是说,该隔热板2的左侧、右侧至少自下端开始至进气部10位置与所述框体11的内壁之间形成有侧边封堵结构。该下端封堵结构与侧边封堵结构相配合,用于保证从所述空气通过部5进入的空气不会进入所述隔板与所述框体11的间隙中,从而降低从进气部10进入的冷空气对隔热板2和框体11的降温效果。一般的,当外界空气通过该空气通过部5进入框体11中,导向所述隔热板2后,随着流程的增长以及温度的升高,其会发生发散,流动至所述进气部10高度位置时,气流量已经较小,不会对从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具有较大的影响。
综上,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燃气热水装置,在设置有隔热板2的框体11上设置有进气部10,并且在燃烧器12与至少部分框体11之间形成空气通过部5,当所述风机4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10进入的空气流入所述隔热板2与框体11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气流,且从所述空气通过部5流入的空气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2形成第二冷却气流,在上述两股气流的相互配合下所述隔热板2和框体11的温度均得到了有效控制。特别是对于隔热板2而言,由于空气通过部5引入的空气能够对隔热板2的下部进行降温,使得所述进气部10的位置能够上调,相对于现有的降温结构而言,能够大大缩短空气流程,使得温度较低的空气能够与隔热板2的上部温度较高的区域进行集中性换热,保证整个隔热板2的温度均得到有效控制。
本说明书中的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方式之间相同相似部分相互参照即可,每个实施方式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方式不同之处。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虽然本发明所揭露的实施方式如上,但所述内容只是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而采用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任何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所揭露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以在实施方式的形式上及细节上作任何的修改与变化,但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仍须以所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燃气热水装置,所述燃气热水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装置、热交换器和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装置包括框体以及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内并靠近所述框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一端的燃烧器,所述燃烧器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
所述框体中距离所述框体内壁预定距离设置有隔热板,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气部;
当所述风机启动后,从所述进气部进入的空气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之间,且从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至少部分流向所述隔热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变频风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设置;
当所述风机启动后,从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能流经至少部分所述第一表面,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的空气能流经至少部分所述第二表面。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靠近所述燃烧器的燃烧面,所述隔热板的上端靠近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气部至所述燃烧面的高度距离大于5厘米。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的侧边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连接的方式为:在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侧边设置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具有背离所述隔热板的端部,所述端部与所述隔热板的内壁相贴合。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以及相对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每个侧壁均对应设置有所述隔热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第一侧壁为安装侧壁,所述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为一体式结构,与所述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对应的隔热板也为一体式结构。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为安装侧壁,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燃烧器之间设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形成有用于流通空气的导流部。
11.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在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槽,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的空气能从所述开口槽中流出。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台阶部至所述隔热板上端的距离小于10厘米。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在所述台阶部至所述上端之间的至少部分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贴合。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的内壁之间设置导流部件,所述导流部件与所述隔热板与框体相配合形成预定的密封流道,气体自所述进气部流入,按照预定流动方向流经所述密封流道后从所述开口槽流出。
15.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以及相对的左侧端和右侧端,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以及所述左侧端和右侧端分别自所述下端至预定高度处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贴合,其中,所述预定高度不小于所述隔热板的下端至所述进气部的距离。
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部为所述框体侧壁的预定高度开设的多个进气孔,所述预定高度位于与所述隔热板相正对的框体侧壁所在的高度区域的中上部。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沿着所述框体的侧壁周向排布,并且周向排布的所述进气孔沿着高度方向至少分布有两排。
18.一种燃气热水装置,所述燃气热水装置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燃烧装置、热交换器和风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燃烧装置包括框体和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框体内并靠近所述框体远离所述热交换器一端的燃烧器,其中,所述燃烧器与至少部分所述框体之间形成有空气通过部;
所述框体中距离所述框体内壁预定距离设置有隔热板,所述框体上设有进气部;
当所述风机启动后,自所述空气通过部流入的空气流向所述隔热板的第一区域,且自所述进气部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所述框体之间的空气流向所述隔热板的第二区域。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为变频风机。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进气部所在高度以上的区域,
所述第二区域包括:所述隔热板位于所述进气部所在高度以下的区域,
所述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至少相交以覆盖整个所述隔热板。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的下端靠近所述燃烧器的燃烧面,所述隔热板的上端靠近所述热交换器,所述进气部至所述燃烧面的高度距离大于5厘米。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的侧边通过密封连接的方式与所述框体的内壁相对接。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燃气热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板具有相对的上端和下端,所述隔热板在靠近所述上端的位置设置有台阶部,所述台阶部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开口槽,流入所述隔热板与框体之间的空气能从所述开口槽中流出。
CN201810513073.9A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Active CN108489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097262.XA CN117167961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87781.8A CN117167959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92821.8A CN117167960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1810513073.9A CN108489074B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13073.9A CN108489074B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2821.8A Division CN117167960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87781.8A Division CN117167959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97262.XA Division CN117167961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89074A true CN108489074A (zh) 2018-09-04
CN108489074B CN108489074B (zh) 2023-09-19

Family

ID=6335209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13073.9A Active CN108489074B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97262.XA Pending CN117167961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92821.8A Pending CN117167960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87781.8A Pending CN117167959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097262.XA Pending CN117167961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92821.8A Pending CN117167960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311087781.8A Pending CN117167959A (zh) 2018-05-25 2018-05-25 燃气热水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4) CN10848907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9240A (zh) * 2018-11-23 2019-03-19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CN111720819A (zh) * 2020-06-08 2020-09-29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燃烧器组件及应用其的燃气热水器
WO2021083338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气设备
CN112855617A (zh) * 2021-01-27 2021-05-28 山东亚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19497Y (zh) * 2000-05-20 2001-02-14 梁长安 环保节能型常压热水锅炉
JP2005069640A (ja) * 2003-08-27 2005-03-17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CN106016692A (zh) * 2015-03-26 2016-10-12 株式会社能率 燃烧装置
JP2018013311A (ja) * 2016-07-22 2018-01-25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燃焼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装置
CN206944451U (zh) * 2017-03-17 2018-01-30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CN208588072U (zh) * 2018-05-25 2019-03-08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419497Y (zh) * 2000-05-20 2001-02-14 梁长安 环保节能型常压热水锅炉
JP2005069640A (ja) * 2003-08-27 2005-03-17 Noritz Corp 燃焼装置
CN106016692A (zh) * 2015-03-26 2016-10-12 株式会社能率 燃烧装置
JP2018013311A (ja) * 2016-07-22 2018-01-25 株式会社ノーリツ 燃焼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温水装置
CN206944451U (zh) * 2017-03-17 2018-01-30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CN208588072U (zh) * 2018-05-25 2019-03-08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89240A (zh) * 2018-11-23 2019-03-19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CN109489240B (zh) * 2018-11-23 2024-03-12 艾欧史密斯(中国)热水器有限公司 燃气热水装置
WO2021083338A1 (zh) * 2019-10-31 2021-05-06 芜湖美的厨卫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燃气设备
EP4050282A4 (en) * 2019-10-31 2022-12-21 Wuhu Midea Kitchen and Bath Appliances Mfg. Co., Ltd. GAS DEVICE
CN111720819A (zh) * 2020-06-08 2020-09-29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冷式燃烧器组件及应用其的燃气热水器
CN112855617A (zh) * 2021-01-27 2021-05-28 山东亚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风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89074B (zh) 2023-09-19
CN117167961A (zh) 2023-12-05
CN117167960A (zh) 2023-12-05
CN117167959A (zh) 2023-12-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89074A (zh) 燃气热水装置
CN206944451U (zh) 燃气热水装置
CN202452687U (zh) 冷凝式燃气采暖热水炉
CN108626878A (zh) 燃气热水装置
CN208588072U (zh) 燃气热水装置
CN108679700A (zh) 一种户外取暖器的自发电吹风机构
EP1106933A2 (en) A heat exchanger for ovens for food cooking
JP2002267163A (ja) コンロ
CN208205406U (zh) 一种燃气节能锅炉
CN208804749U (zh) 一种户外取暖器的自发电吹风机构
CN106766172A (zh) 一种高效节能燃气采暖壁挂炉
CN219607101U (zh) 一种焚烧炉壳体保护及热量回收一体化结构
CN202485204U (zh) 双风机双控制节能热风炉
CN108302767B (zh) 燃气热水器的换热装置和燃气热水器
CN201909351U (zh) 一体化保热和余热回收及自然排烟的节能型燃烧器式灶具
RU2293255C1 (ru) Система воздушного отопления и вентиляции
CN22030364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215808462U (zh) 一种分流结构
CN201289155Y (zh) 取暖换气扇
CN110447668A (zh) 一种二次热交换式隧道炉
CN109186086A (zh) 一种节能燃气式热风炉
CN219674459U (zh) 一种燃气热水器
CN218846456U (zh) 一种高效换热的全预混冷凝式热交换器
CN209978367U (zh) 一种燃烧器
CN211977242U (zh) 燃气热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