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6034A - 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6034A
CN108476034A CN201780005832.4A CN201780005832A CN108476034A CN 108476034 A CN108476034 A CN 108476034A CN 201780005832 A CN201780005832 A CN 201780005832A CN 108476034 A CN108476034 A CN 10847603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guide
receiver
signal
transmitter
wa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583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崎研
川崎研一
山岸弘幸
武田崇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760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603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00Waveguides; Transmission lin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3/16Dielectric waveguides, i.e. without a longitudinal conductor
    • H01P3/165Non-radiating dielectric wavegui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02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analog front ends; means for connecting modulators, demodulators or transceivers to a transmission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5Performance testing
    • H04B17/17Detection of non-compliance or faulty performance, e.g. response devi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20Monitoring; Testing of receivers
    • H04B17/29Performance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2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between fixed stations via wavegui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1/00Details of selecting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 H04Q1/18Electrical details
    • H04Q1/20Testing circuits or apparatus; Circuits or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faults or troubles
    • H04Q1/22Automatic arrangements
    • H04Q1/24Automatic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on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3/00Waveguide horns or mouths; Slot antennas; Leaky-waveguide antennas; Equivalent structures causing radiation alo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of a guided wave
    • H01Q13/06Waveguide mout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技术涉及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利用其可抑制尺寸和成本的增加。该发送器和该接收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检测模式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通信模式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或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发送器在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第一波导。发送器和接收器响应于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来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和接收调制信号。本技术例如可应用于经由波导的通信。

Description

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技术涉及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并且具体地涉及可以保持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最小化的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例如,作为在诸如半导体芯片和电子设备的电子电路之间高速地交换大容量数据的方法,使用用于通过将数据调制为毫米波段信号(毫米波)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装置的方法引起了关注(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12-109700A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通过将大容量(高速率)数据调制为毫米波而获取的调制信号成为宽带信号。对于这样的宽带调制信号,从遵守无线电波法和其他规定无线电波的法律的观点来看,必须确保在参与毫米波通信的通信装置之间的调制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致使调制信号无线电波的外部泄漏的无线电波泄漏。
作为无任何无线电波泄漏的发送和接收调制信号的方法,例如,存在以下方法,该方法在用于毫米波通信的通信装置中提供波导并且在这些通信装置之一的波导与另一个通信装置的波导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将调制信号从通信装置之一发送给另一个通信装置。
在这些通信装置之一的波导与另一个通信装置的波导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发送调制信号的方法中,必须执行接触检测来确定这些通信装置之一的波导与另一个通信装置的波导是否彼此相接触。
作为执行接触检测的方法,存在使用专用于接触检测的接触检测装置的方法。
然而,在使用专用接触检测装置执行接触检测的情况下,必须在用于毫米波通信的通信装置中提供接触检测装置,导致通信装置尺寸增大且成本增加。
本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发明的,并且本技术的一个目的是保持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最小化。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技术的发送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检测模式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通信模式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获取的调制信号。发送器在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第一波导、响应于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来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调制信号。
本技术的发送方法是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的发送器的发送方法。检测模式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通信模式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获取的调制信号。发送器在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第一波导、响应于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来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调制信号。
在本技术的发送器和发送方法中,在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第一波导,并且响应于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然后,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调制信号。
本技术的接收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检测模式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通信模式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获取的调制信号。接收器在检测模式中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响应于经由第二波导的给定信号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调制信号。
本技术的接收方法是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的接收器的接收方法。检测模式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通信模式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获取的调制信号。接收器在检测模式中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响应于经由第二波导的给定信号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调制信号。
在本技术的接收器和接收方法中,在检测模式中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并且响应于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来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然后,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调制信号。
应注意的是,发送器和接收器可以是独立的装置或者是包含在一个装置中的内部块。
发明效果
根据本技术,可以保持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最小化。
应注意的是,此处描述的效果不必受到限制并且可以是本公开中描述的任何一个效果。
附图说明
【图1】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技术的通信系统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的框图。
【图2】图2是示出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一配置实例的框图。
【图3】图3是示出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二配置实例的框图。
【图4】图4是示出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以及波导112和212的配置实例的示图。
【图5】图5是示出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以及波导112和212的另一个配置实例的示图。
【图6】图6是示出毫米波通信单元111的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以及毫米波通信单元211的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的配置实例的示图。
【图7】图7是说明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的操作模式的示图。
【图8】图8是说明检测模式的示图。
【图9】图9是说明用于研究在波导至波导间隙与波导至波导传递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仿真的示图。
【图10】图10是示出第一仿真的仿真结果的示图。
【图11】图11是说明用于研究在波导至波导间隙与波导至波导传递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第二仿真的示图。
【图12】图12是示出第二仿真的仿真结果的示图。
【图13】图13是说明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的示图。
【图14】图14是说明通信装置100(启动器)和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操作实例的流程图。
【图15】图15是说明在使用不同的值作为检测模式阈值和通信模式阈值的情况下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示图。
【图16】图16是说明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另一个实例的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应用本技术的通信系统的实施方式>
图1是示出应用了本技术的通信系统的实施方式的配置实例的框图。
在图1中,通信系统具有通信装置100和200。
通信装置100和200是用于通过将数据例如调制成毫米波段信号(毫米波)来发送和接收数据的毫米波通信的通信装置,并且通信装置100和200通过发送和接收通过将数据调制至毫米波段而获取的调制信号(高频信号)来交换数据。
在此,毫米波(在毫米波段中的(调制)信号)指的是频率大致从30GHz跨至300GHz(即,波长大致从1mm跨至10mm)的信号。根据毫米波段信号,由于其高频率,可以以高数据速率(高速率)传输数据。例如,约60GHz的毫米波段的载波允许以约11Gbps的速率发送和接收数据。同样,根据毫米波段信号,可以使用各种类型的传输信道实现通信。也就是说,根据毫米波段信号,可以实现其传输信道是使用小型天线的诸如自由空间(无线通信)的空间的通信。同样,根据毫米波段信号,可以实现其传输信道是金属线的通信或者其传输信道是诸如塑料等电介质的通信。
在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中,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发生在通信装置100与200之间,没有无线许可并且符合规定无线电波的法律。
具体地,在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中,在通信装置100和200(近乎)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即,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外部(几乎)没有出现无线电波泄漏,其方式(大致)确保了没有致使调制信号无线电波外部泄漏的无线电波泄漏的情况下),在通信装置100与200之间发生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一配置实例>
图2是示出图1中示出的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一配置实例的框图。
在图2中,通信装置100具有毫米波通信单元11、波导12、接触检测装置13、和控制部14。
毫米波通信单元11将基带信号(待发送的目标数据)频率变换(调制基带信号)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并且将该调制信号发送至波导12。
同样,毫米波通信单元11接收从通信装置200经由波导12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即,已经传播通过波导12的调制信号)、将该信号频率变换(解调信号)为基带信号、并且输出该基带信号。
波导12例如包括诸如塑料等电介质。波导12呈窄长板的形状。其在一个纵向末端处的端面连接至毫米波通信单元11,并且在另一个末端处的端面曝露在通信装置100的外部(例如,在壳体表面上)。
接触检测装置13检测通信装置100和通信装置200(或者能够进行毫米波通信的其他通信装置)是否彼此相接触。
也就是说,接触检测装置13执行接触检测来确定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其将在稍后进行描述)的波导22(其端面)是否彼此相接触,并且将接触检测的检测结果提供给控制部14。
控制部14响应于来自接触检测装置13的接触检测的检测结果来控制毫米波通信单元11,并以此类推。
例如,在接触检测的检测结果表明通信装置100与通信装置200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控制部14控制毫米波通信单元11发送来自毫米波通信单元11的毫米波段信号(调制信号或载波)。
同样,例如,在接触检测的检测结果没有表明通信装置100与通信装置200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控制部14控制毫米波通信单元11限制(抑制)来自毫米波通信单元11的毫米波段信号的发送。
在图2中,通信装置200具有毫米波通信单元21、波导22、接触检测装置23、和控制部24。毫米波通信单元21至控制部24是相应地与毫米波通信单元11至控制部14类似地配置的。因此,其描述将被省略。
在此,在与接触检测装置13和23一起使用的检测方法的实例中有使用压敏导电橡胶的方法、检测电容变化的方法、检测由阻光引起的变形的方法、检测光学触摸图像的方法、检测连续性或不连续性的方法、使用声共振触觉元件的方法、以及检测接触电阻变化的方法。
在如此配置的通信系统中,当接触检测装置13检测到在通信装置100中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2之间有接触时,控制部14在需要时使毫米波通信单元11发送毫米波段调制信号。
也就是说,毫米波通信单元11将来自未示出的电路的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并且发送该信号。
从毫米波通信单元11发送的调制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2并进一步通过通信装置200的与波导12相接触的波导22,并且被毫米波通信单元21接收。
毫米波通信单元21将经由波导22接收的调制信号(已经传播通过波导22的调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且将该信号提供至未示出的电路。
另一方面,在通信装置200中,当接触检测装置23检测到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2之间有接触时,控制部24在需要时使毫米波通信单元21发送毫米波段调制信号。
也就是说,毫米波通信单元21将来自未示出的电路的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并且发送该信号。
从毫米波通信单元21发送的调制信号传播通过波导22并进一步通过通信装置100的与波导22相接触的波导12,并且被毫米波通信单元11接收。
毫米波通信单元11将经由波导22接收的调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并且将该信号提供至未示出的电路。
应注意的是,在通信装置100的接触检测装置13没有检测到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2之间有接触的情况下,控制部14限制从毫米波通信单元11发送毫米波段信号。
类似地,在通信装置200的接触检测装置23没有检测到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2之间有接触的情况下,控制部24限制从毫米波通信单元21发送毫米波段信号。
因此,在没有检测到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2之间有接触的情况下,来自毫米波通信单元11和21的毫米波段信号的发送受到限制。这可以防止可能违背法律的、来自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2的外部曝露端面或来自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2的外部曝露端面的高电平信号或宽带信号的辐射。
顺便提及,在图2中示出的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一配置实例中,需要提供接触检测装置13和23来用于检测在通信装置100(其波导12)与通信装置200(其波导22)之间的接触,有可能导致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
<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二配置实例>
图3是示出图1中示出的通信装置100和200的第二配置实例的框图。
在图3中,通信装置100具有毫米波通信单元111、波导112、和控制部113。
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将基带信号(待发送的目标数据)频率变换(调制基带信号)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并且将该调制信号发送至波导112。
同样,毫米波通信单元111接收经由波导112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即,已经传播通过波导112的调制信号)、将该信号频率变换(解调信号)为基带信号、并且输出该基带信号。
波导112例如包括内部填充有诸如塑料等电介质的中空金属件。波导112呈窄长板的形状。其在一个纵向末端处的端面连接至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并且在另一个末端处的端面曝露在通信装置100的外部(例如,在壳体表面上)。
由毫米波发送器111发送的毫米波段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进一步地,要由毫米波发送器111接收的毫米波段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
控制部113响应于由毫米波通信单元111经由波导112接收的毫米波带信号来控制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并以此类推。
也就是说,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
在检测模式中,检测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之间的接触。在通信模式中,经由波导112和波导212在通信装置100与200之间发送和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取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
控制部113响应于由毫米波通信单元111经由波导112接收的毫米波带信号来将操作模式设定为检测模式或通信模式,并以此类推。
在图3中,通信装置200具有毫米波通信单元211、波导212、和控制部213。毫米波通信单元211至控制部213是相应地与毫米波通信单元111至控制部113类似地配置的。因此,其描述将被省略。
<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以及波导112和212的配置实例>
图4是示出图3中示出的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以及波导112和212的配置实例的示图。
在图4中,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具有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
发送器121将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并且将该信号从天线123发送至波导112。
接收器122接收已经传播通过波导112并经由天线123提供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并且将该调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
在图4中,天线123用于发送和接收并且连接至波导112中包含的电介质。
在图4中,响应于天线123是用于发送和接收的天线的事实,波导112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的波导。
也就是说,在图4中,波导112是在发送器121的由发送器121发送的信号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第一波导)、并且还是在接收器122的要由接收器122接收的信号传播(将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
毫米波通信单元211具有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
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相应地与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类似地配置。
也就是说,如发送器121一样,发送器221将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223发送至波导212。
接收器222接收已经传播通过波导212并经由天线223提供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
在图4中,如天线123一样,天线223用于发送和接收并且连接至波导212中包含的电介质。
进一步地,在图4中,响应于天线223是用于发送和接收的天线的事实,波导212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的波导。
也就是说,在图4中,波导212是在发送器221的由发送器221发送的信号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并且还是在接收器222的要由接收器222接收的信号传播(将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第二波导)。
在如图4中所示出的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具有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并且毫米波通信单元211具有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的情况下,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能够双向通信。
也就是说,在如图4中示出的波导112和212(近乎)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毫米波通信单元111中的发送器121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123传播通过波导112和212并且由接收器222经由天线223接收。同样,由毫米波通信单元211中的发送器221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223传播通过波导212和112并且由接收器122经由天线123接收。
应注意的是,在由具有用于发送和接收的天线123和223以及波导112和212的通信系统中的发送器121和221使用同一频带中的毫米波信号的情况下,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能够半双工通信。同样,在由发送器121和221使用不同频带的毫米波信号的情况下,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能够全双工通信。
进一步地,在通信系统中进行单向通信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例如数据仅从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单向地发送至毫米波通信单元211的情况下,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可以被配置成没有接收器122,并且毫米波通信单元211可以被配置成没有发送器221。
图5是示出图3中示出的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以及波导112和212的另一个配置实例的示图。
应注意的是,对应于图4中所示出情况的那些部分是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的,并且以下将适当地省略其描述。
在图5中示出的情况与图4中示出的情况(其中通信系统具有用于发送和接收的天线123和223以及波导112和212)的不同之处在于,该通信系统具有发送天线123S和223S、接收天线123R和223R、发送波导112S和212S、以及接收波导112R和212R。
在图5中,波导112具有发送波导112S和接收波导112R。波导212具有发送波导212S和接收波导212R。
波导112S、112R、212S和212R中的每一个例如包括内部填充有给定电介质的中空金属件。
同样,在图5中,波导112和212被配置成使得当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112彼此相接触时,波导112S和212R彼此相接触,并且波导112R和212S彼此相接触。
天线123S是发送天线并且连接至发送波导112S中包含的电介质。
在图5中,由发送器121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123S传播通过波导112S。
天线123R是接收天线并且连接至接收波导112R中包含的电介质。
传播通过波导112R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经由天线123R被接收器122接收。
天线223S是发送天线并且连接至发送波导212S中包含的电介质。
由发送器221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223S传播通过波导212S。
天线223R是接收天线并且连接至接收波导212R中包含的电介质。
传播通过波导212R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经由天线223R被接收器222接收。
由上所述,在图5中,波导112S是在发送器121的由发送器121发送的信号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第一波导),而波导212R也是在接收器222的要由接收器222接收的信号传播(将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第二波导)。
同样,波导212S是在发送器221的由发送器221发送的信号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而波导112R也是在接收器122的要由接收器122接收的信号传播(将传播)通过的那一侧上的波导。
如图5中示出的,在通信系统具有发送天线123S和223S、接收天线123R和223R、发送波导112S和212S、以及接收波导112R和212R的情况下,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能够全双工通信。
也就是说,在如图5中示出的波导112S和212R彼此相接触并且波导112R和212S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发送器121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123S传播通过波导112S和212R并且经由天线223R被接收器222接收。同样,由发送器221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从天线223传播通过波导212S和112R并且经由天线123R被接收器122接收。
在此,本技术不仅可应用于如图4中示出的波导112和212中的每一个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的波导的情况,而且可应用于如图5中示出的波导112具有发送波导112S和接收波导112R并且波导212具有发送波导212S和接收波导212R的情况。
然而,应注意的是,我们在以下给出的描述中例如假定波导112和212中的每一个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的波导以便更易于描述,如图4中示出的。
<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以及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的配置实例>
图6是示出毫米波通信单元111的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以及毫米波通信单元211的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的配置实例的示图。
发送器121具有混合器131、振荡器132、放大器133、以及开关134和135。
混合器131被供以来自未示出的电路的基带信号(BB信号)以及来自振荡器132的毫米波段载波。
混合器131使用来自振荡器132的载波通过将基带信号与来自振荡器132的载波混合(放大)来对基带信号进行频率变换(根据基带信号调制载波),并且将作为其结果而获取的诸如调幅(ASK(幅移键控))信号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提供至放大器133。
替代性地,混合器133将来自振荡器132的载波以原样状况提供至放大器133。
振荡器132例如通过振荡产生诸如56GHz等毫米波段,并且将载波提供至混合器131。
放大器133在需要时将来自混合器131的信号(调制信号或载波)放大给定增益并且输出经放大的信号。从放大器133输出的信号发送至波导112(从天线123(图4))。
应注意的是,可以根据由控制部113(图3)执行的控制来指定放大器133的增益(来自混合器133的信号的放大度)。
开关134和135根据由控制部113(图3)执行的控制接通或断开。
当开关134接通或断开时,振荡器132接通或断开。
当开关135接通或断开时,放大器133接通或断开。
接收器222具有放大器241、混合器242、LPF(低通滤波器)243、和开关244。
放大器241接收已经传播通过波导212的毫米波段信号(调制信号或载波)、在需要时以给定增益放大信号、并且将经放大的信号提供至混合器242。
应注意的是,可以根据由控制部213(图3)执行的控制指定由放大器241放大的毫米波段信号的频带(接收频带)。
混合器242通过执行将从放大器241提供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与其自身混合(调制信号求平方)的平方检测,将来自放大器241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将调制信号解调为基带信号),并且将基带信号提供至LPF 243。
LPF 243执行使来自混合器243的信号的低频分量通过的滤波,并且输出作为滤波的结果所获取的基带信号。
应注意的是,可以根据由控制部213执行的控制指定LPF 243的通带。
开关244根据由控制部213执行的控制接通或断开。
当开关244接通或断开时,放大器241接通或断开。
虽然我们在此在图6中假定接收器222通过平方检测将毫米波段调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接收器222可以通过除平方检测之外的检测(诸如重现载波并将载波与调制信号混合的同步检测)将毫米波段调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
发送器221具有混合器231、振荡器232、放大器233、以及开关234和235。
混合器231至开关235相应地与发送器121的混合器131至开关135类似地配置。因此,其描述将被省略。
接收器122具有放大器141、混合器142、LPF 143、和开关144。
放大器141至开关144相应地与接收器222的放大器241至开关244类似地配置。因此,其描述将被省略。
<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的操作模式>
图7是说明图3中示出的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的操作模式的示图。
如图3中描述的,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
在检测模式中,检测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之间的接触。
当检测到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近乎)彼此相接触的事实时,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将其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至通信模式。
在通信模式中,在通信装置100与200之间经由波导112和212发送和接收毫米波段调制信号。
图8描绘了描述检测模式的示图。
为了便于描述,我们在此假定,对于交换基带信号的通信装置100和200(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这些通信装置之一发出请求以启动通信,并且另一个通信装置响应于来自这些通信装置之一的请求来启动通信。
同样,发出启动通信的请求的通信装置(毫米波通信单元)也将称作为启动器,并且响应于来自启动器的请求启动通信的通信装置也将称作为目标。
以下将提及通信装置100和200(其毫米波通信单元111和211)给出描述,其中将通信装置100(毫米波通信单元111)指定为启动器,并且将通信装置200(毫米波通信单元211)指定为目标。
在检测模式中,通信装置100(启动器)的发送器121将给定信号(从天线123)发送至波导112。
在检测模式中,作为由发送器121发送的给定信号,可以使用与在通信模式中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相比不仅带更窄并且电平也更低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作为在检测模式中发送的给定信号。
作为窄带低电平信号,可以使用以下低电平信号(也称作为低电平载波),该低电平信号是从振荡器132(图6)输出的毫米波段载波、并且是通过为放大器133(图6)指定与放大在通信模式中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相比更小的增益而获取的。
同样,作为窄带低电平信号,可以使用以下低电平信号(也称作为低速率调制信号),该低电平信号是用与通信模式中发送的基带信号相比速率更小(带更窄)的基带信号对毫米波段载波进行调制所得的调制信号、并且是通过为放大器133指定与放大在通信模式中发送的毫米波段调制信号相比更小的增益而获取的。
在检测模式中由发送器121发送至波导112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并且到达波导112的外端面。
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波导112的外端面与空间(例如,大气)相接触。作为结果,近乎所有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由于介电常数的不同而被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因此,窄带低电平信号在波导112的外端面几乎不存在无线电波泄漏。
而且,即便存在无线电波泄漏,无线电波泄漏的程度(强度)是轻微的。进一步地,因为窄带低电平信号带窄并且电平低,它不会引起作为无线电波泄漏的将违背法律的高电平信号或宽带信号的无线电波放射。
在检测模式中,窄带低电平信号在波导112的外端面几乎不存在无线电波泄漏,如上所述。因此,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窄带低电平信号不从通信装置100到达通信装置200,或者即便到达了,传播通过波导212并由接收器222接收的该窄带低电平信号也是电平极小的。
图8的A示出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的实例。
在图8的A中,由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小于预定检测模式阈值。
另一方面,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和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包括它们靠近到使得它们被认为相接触的程度的情况),由发送器121发送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和212,并且到达接收器222并由该接收器接收,而其电平维持在一定程度。
也就是说,与在波导112和212彼此没有接触的情况下(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相比,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显著增加。
图8的B示出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和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分开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的实例。
在图8的B中,由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预定检测模式阈值。
在通信装置100和200中,响应于由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控制部113和213(图3)指定操作模式。
也就是说,在检测模式中由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预定检测模式阈值的情况下,控制部113和213通过确定已经检测到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来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作为结果,发送器121(具有发送器121的通信装置100)的操作模式和接收器222(具有接收器222的通信装置200)的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在通信模式中,通过发送器121中的载波将预定的高速率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进一步地,在发送器121中,由放大器133以给定高增益放大调制信号,并且发送与窄带低电平信号相比电平更大、频带更大的调制信号。
调制信号由发送器121发送并且传播通过彼此相接触的波导112和212,并且到达接收器222并被接收器222接收,而其电平维持在一定程度。
在通信模式中由发送器121发送并传播通过波导112和212的调制信号是与窄带低电平信号相比电平更大并且频带更大的信号。然而,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因此,作为无线电波的调制信号没有出现无线电波泄漏。
因此,可以防止引起高电平调制信号或宽带调制信号的泄漏的无线电波泄漏,从而允许了符合有关无线电波的法律。
应注意的是,在检测模式中由发送器121发送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和用于检测模式的阈值被提前调整,从而确保:在通信装置100与200之间分开的情况下无线电波泄漏符合有关无线电波的法律;在通信装置100与200之间分开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小于检测模式阈值;并且在波导112与212之间接触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
图9是说明用于研究在波导至波导间隙与波导至波导传递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第一仿真的示图。
在第一仿真中,呈具有矩形截面的窄长板形状的波导被用作波导112和212。
波导112和212在正交于截面的四个表面上由金属件围绕并且填充有电介质。
波导112和212的截面量度为3mm宽和1mm高,而正交于截面的四个表面的金属厚度为0.1mm。
而且,在第一仿真中,两种类型的电介质PA和PB可用作填充到波导112和212中的电介质。
介电常数为2.1并且介电正切为0.001的电介质(特氟龙(注册商标))被用作电介质PA,并且介电常数为10.2并且介电正切为0.001的电介质被用作电介质PB。
在第一仿真中,波导112和212被安排成使得它们的端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端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各种不同的距离,从而测量从波导112至波导212的S参数传递系数S21。
应注意的是,在第一仿真中,使用60GHz的载波来用于测量传递系数S21。
图10是示出在图9中描述的第一仿真的结果的示图。
也就是说,图10示出由第一仿真获得的波导至波导(112和212)间隙与从波导112至波导212的传递系数S21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10中示出的仿真结果,可以确认,当波导112和212的端面之间的间隙从0状态变为非0状态时(也就是说,当波导112和212从接触状态略微分开时),传递系数S21大幅下降。
进一步地,根据仿真结果,可以确认,与使用电介质PA的情况相比,在使用电介质PB的情况下,传递系数S21下降的幅度更大。
进一步地,当在波导112和212的端面之间的间隙距离从0状态变为非0状态时,在传递系数S21中的变化(下降)程度可以不仅由填充到波导112和212中的电介质(介电常数)调整、并且可以由波导112和212的端面的形状调整。
图11是说明用于研究在波导至波导间隙与波导至波导传递特性之间的关系的第二仿真的示图。
在第二仿真中,具有呈矩形和窄长板形状的截面的、在正交于截面的四个表面上由金属件围绕的、并且填充有电介质的波导被用作波导112和212,如在第一仿真中那样。
然而,应注意的是,在第二仿真中,波导112和212的截面量度为1.5mm宽和0.5mm高(宽度×高度),而正交于截面的四个表面的金属厚度为0.1mm。
同样,在第二仿真中,在图9中描述的电介质PB被用作填充到波导112和212中的电介质。
如图9中描述的,电介质PB具有10.2的介电常数和0.001的介电正切。
在第二仿真中,波导112和212被安排成使得它们的端面彼此相对,并且在端面之间的间隙被设定为各种不同的距离,从而测量从波导112至波导212的S参数传递系数S21,如在第一仿真中那样。
应注意的是,在第二仿真中,使用30GHz至90GHz的载波来用于测量传递系数S21。
图12是示出在图11中描述的第二仿真的仿真结果的示图。
也就是说,图12示出对于在第二仿真中获得的波导112与212之间的该多个间隙中的每一个间隙的在载波频率与从波导112至波导212的传递系数S21之间的关系。
根据图12中的仿真结果,可以确认,在55GHz至70GHz的载波频率范围中当波导112和212的端面之间的间隙从0状态变为非0状态时(也就是说,当波导112和212从接触状态略微分开时),传递系数S21大幅下降。
在检测模式中,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与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之间的接触是通过利用以下事实检测的:在波导112和212相接触的状态与波导112和212略微分开的状态之间,传递系数S21大幅改变。
图13是说明检测模式和通信模式的示图。
图13的A是说明检测模式的示图。
在检测模式中,通信装置100(启动器)的发送器121将窄带低电平信号发送至波导112,如图8中描述的。
低电平载波(电平低的载波)或低速率调制信号(通过用低速率(窄带)基带信号调制载波而获取的电平低的调制信号)可以用作窄带低电平信号,如图8中描述的。
在检测模式中,由发送器121发送至波导112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并且到达波导112的外端面。
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波导112的外端面与空间相接触。作为结果,近乎所有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由于介电常数的不同而被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因此,窄带低电平信号作为无线电波在波导112的外端面几乎不存在无线电波泄漏。
并且,即便存在无线电波泄漏,无线电波泄漏的程度(强度)是轻微的。进一步地,因为窄带低电平信号带窄并且电平低,它不会引起作为无线电波泄漏的将违背法律的高电平信号或宽带信号的无线电波放射。
因此,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窄带低电平信号在波导112的外端面几乎不存在无线电波泄漏。
在通信装置100(启动器)和通信装置200(目标)分开的情况下,窄带低电平信号不从通信装置100到达通信装置200,或者即便到达了,传播通过波导212并由接收器222接收的该窄带低电平信号也将是电平极小的。
也就是说,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小于预定检测模式阈值。
在由通信装置200(目标)(其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小于预定检测模式阈值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0和200(相应通信装置的发送器121和接收器222)被保持在作为操作模式的检测模式中。
应注意的是,可以通过使接收带变窄来改善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的接收灵敏度并由此减少热噪音。可以例如通过使要由图6中示出的放大器241放大的目标信号的带或LPF 243的通带变窄来使接收器222的接收灵敏度变窄。
在检测模式中当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和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彼此相接触时,由发送器121发送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和212,并且到达接收器222并由该接收器接收,而其电平维持在一定程度。
也就是说,与在波导112和212彼此没有接触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相比,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显著增加并且变得等于或超过检测模式阈值。
当由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变得等于或超过检测模式阈时,通信装置100和200(相应通信装置的发送器121和接收器222)将其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图13的B是说明通信模式的示图。
在通信模式中,例如,在发送器121中,用载波将预定的高速率基带信号频率变换为毫米波段调制信号。进一步地,在发送器121中,由放大器133(图6)以给定高增益放大调制信号,并且发送与窄带低电平信号相比电平更大且频带更大的调制信号。
调制信号由发送器121发送并且传播通过彼此相接触的波导112和212,并且到达接收器222并被接收器222接收,而其电平维持在一定程度。
在通信模式中由发送器121发送并传播通过波导112和212的调制信号是与窄带低电平信号相比电平更大且频带更大的信号。然而,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因此,作为无线电波的调制信号没有出现无线电波泄漏。
因此,可以防止引起高电平调制信号或宽带调制信号的泄漏的无线电波泄漏,从而允许了符合有关无线电波的法律。
应注意的是,在检测模式中在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使接收带变窄以改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接收灵敏度的情况下,当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时,通过加宽接收带(将接收带变回其起始状态)来接收大频带的调制信号(即,高速率基带信号)。
<通信装置100和200的操作>
图14是说明通信装置100(启动器)和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操作实例的流程图。
在通信装置100(启动器)中,控制部113(图3)在步骤S11中将操作模式设定为检测模式,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12。
在步骤S12中,通信装置100的发送器121响应于操作模式是检测模式的事实来发送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13。
在步骤S13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判断接收器122(图6)是否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信号。
也就是说,如稍后将描述的,在接收器222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通信装置200(目标)发送表示从发送器221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接收确认信号(例如,载波自身、或表示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用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所得的窄带(低速率)调制信号)。
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波导112和212没有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从通信装置200发送的接收确认信号传播通过波导212,并且(近乎所有的接收确认信号)被曝露在通信装置100的壳体表面上的端面反射。
因此,从通信装置200发送的接收确认信号不到达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或者即便到达了,由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的接收确认信号也将是电平极小的。
另一方面,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彼此相接触(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从通信装置200发送的接收确认信号传播通过波导212和112,并且某种程度上被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
因此,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接收器122接收到电平大于或等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
在步骤S13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判断来自通信装置200的接收确认信号是否已经以等于或大于阈值的电平被接收器122接收,也就是说,是否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
也就是说,在步骤13中确定了没有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因为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和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彼此没有接触而不能从通信装置200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确认接收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12,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步骤S13中确定了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在通信装置100的波导112和通信装置200的波导212彼此相接触、并且通信装置100已经从通信装置200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进行至步骤S14。
在步骤S14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使发送器121发送请求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至通信模式的模式切换信号,(例如,载波自身、或请求切换至通信模式的用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所得的窄带调制信号),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15。
由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1发送的模式切换信号传播通过彼此相接触的波导112和212,并且被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
当接收器222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时,通信装置200发送表示接收到来自发送器221的模式切换信号的切换确认信号,如稍后将描述的。
由发送器221发送的切换确认信号传播通过彼此相接触的波导212和112,并且被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
在步骤S15中,通信装置100转为待机并且等待由通信装置200的发送器221发送的切换确认信号,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16。
在步骤S16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判断来自通信装置200的切换确认信号是否已经以等于或大于阈值的电平被接收器122接收,也就是说,是否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切换确认信号。
在步骤S16中确定了接收器122没有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切换确认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12,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例如,在波导112和212已经彼此相接触之后,在其间的接触被中断。因此,在接收器122不能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切换确认信号的情况下,处理从步骤S16返回至步骤S12,并且重复发送窄带低电平信号。
另一方面,在步骤S16中确定了接收器122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切换确认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进行至步骤S17。
也就是说,在由于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通信装置100已经从通信装置200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和切换确认信号的情况下,处理从步骤S16进行至步骤S17。
在步骤S17中,响应于从通信装置200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和切换确认信号,也就是说,响应于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将通信装置100的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设定(切换)为通信模式,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18。
在步骤S18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通过控制发送器121和接收器122来启动经由彼此相接触的波导112和212对通过以高增益放大调制信号而获取的信号(也称作宽带高电平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该调制信号是用高速率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所得的,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19。
在步骤S19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判断接收器122(图6)是否不再可以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信号。
也就是说,当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时,通信装置100和200如上所述地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启动对宽带高电平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100和200发送和接收的宽带高电平信号可以说是被“限制”在彼此相接触的波导112和212内部。因此,作为无线电波的宽带高电平信号没有出现无线电波泄漏。进一步地,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可以接收由通信装置200的发送器221发送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针对宽带高电平信号的预定阈值(下文中也称作为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类似地,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可以接收由通信装置100的发送器121发送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
另一方面,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被中断的情况下,来自通信装置200的传播通过波导112并由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电平下降。类似地,传播通过波导212并由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电平也下降。
因此,当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中断时,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12和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两者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
在步骤S19中,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判断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是否已经中断并且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12是否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如上所述。
在步骤S19中确定了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12可以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19,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维持接触并且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12可以从通信装置200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维持通信模式,并且继续发送和接收宽带高电平信号。
另一方面,在步骤S19中确定了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12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11。
在步骤S11中,如上所述,通信装置100的控制部113将操作模式设定为检测模式,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波导112与212之间接触中断并且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12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通信装置100将操作模式从通信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
另一方面,在通信装置200(目标)中,控制部213(图3)在步骤S31中将操作模式设定为检测模式,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32。
在步骤S32中,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启动对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接收,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33。
也就是说,在检测模式中,通信装置100(启动器)如上所述在步骤S12中发送窄带低电平信号。因此,在步骤S32中,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启动对来自通信装置100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接收。
在步骤S33中,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判断接收器222(图6)是否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在步骤S33中确定了接收器222没有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33,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的来自通信装置100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因为波导112和212没有彼此接触而小于预定的检测模式阈值的情况下,接收器222继续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接收。
另一方面,在步骤S33中确定了接收器222已经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进行至步骤S34。
也就是说,在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的来自通信装置100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因为波导112和212彼此接触而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情况下,处理进行至步骤S34。
在步骤S34中,响应于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控制发送器221发送接收确认信号,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35。
在步骤S35中,通信装置200等待从通信装置100在步骤S14中发送的模式切换信号,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36。
在步骤S36中,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判断接收器222是否已经接收到来自通信装置100的模式切换信号。
也就是说,由发送器221在步骤S34发送的接收确认信号传播通过彼此相接触的波导212和112,并且以等于或大于阈值的电平被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
通过接收器122接收了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接收确认信号的通信装置100在步骤S14中发送模式切换信号,如上所述。为此原因,通信装置200在步骤S35中等待来自通信装置100的模式切换信号,并且在步骤S36中判断是否已经从通信装置100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
在步骤S36中确定了没有从通信装置100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32,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例如,在波导112和212已经彼此接触之后,在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因为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中断而不能接收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处理从步骤S36返回至步骤S32,并且启动对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接收。
另一方面,在步骤S36中确定了接收器122已经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进行至步骤S37。
在步骤S37中,响应于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控制发送器221发送切换确认信号,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38。
切换确认信号传播通过彼此相接触的波导212和112,并且被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
在步骤S38中,响应于从通信装置100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也就是说,响应于接收器22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将通信装置200的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设定为通信模式,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39。
在步骤S39中,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控制发送器221和接收器222启动经由彼此相接触的波导212和112对宽带高电平信号(通过以高增益放大用高速率基带信号对载波进行调制所得的调制信号而获取的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并且处理进行至步骤S40。
在步骤S40中,通信装置210的控制部213判断接收器222是否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信号。
也就是说,当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时,通信装置100和200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启动对宽带高电平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如以上在步骤S17和S39中描述的。
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通信装置100的发送器121发送的宽带高电平信号可以在作为无线电波的宽带高电平信号不产生无线电波泄漏的情况下以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电平被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
另一方面,当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中断时,由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电平下降。
因此,当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中断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不再能够被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接收。
在步骤S40中,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判断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是否因为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已经中断而不再能够被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接收,如上所述。
在步骤S40中确定了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可以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40,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并且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可以从通信装置100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维持通信模式,并且继续宽带高电平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另一方面,在步骤S40中确定了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31。
在步骤S31中,如上所述,通信装置200的控制部213将操作模式设定为检测模式,并且之后重复类似的处理。
也就是说,在波导112与212之间接触中断并且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12不再能够接收电平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情况下,通信装置200将操作模式从通信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
因此,发送器121在检测模式中将诸如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给定信号发送至波导112,并且响应于接收器222经由波导21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来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然后,在通信模式中,发送器121经由波导112和212发送调制信号。
另一方面,接收器222在检测模式中经由波导212接收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响应于经由波导21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来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然后,在通信模式中,接收器222经由波导112和212接收调制信号。
也就是说,在接收器22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认为波导112和212相接触(检测到其间的接触),发送器121和接收器222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从而允许调制信号的发送和接收。
因此,发送器121和接收器222可以在检测模式中在不使用专用于接触检测的接触检测装置13和23的情况下检测在发送器121的一侧上的波导112与在接收器222的一侧上的波导212之间的接触,并且进一步可以在波导112和212维持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发送和接收调制信号。
作为结果,可以抑制由于设置了接触检测装置13和23而造成的通信装置100和200的大型化和高成本化。
并且,在存在因为波导112和212没有彼此接触而显著泄漏无线电波的顾虑的情况下,发送器121和接收器转为检测模式并且发送和接收窄带低电平信号,由此可以符合有关无线电波的法律。
进一步地,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发送器121和接收器222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发送和接收宽带高电平信号。然而,因为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可以防止宽带高电平信号的无线电波泄漏并且符合有关无线电波的法律。
应注意的是,低电平载波或低速率调制信号例如可以用作窄带低电平信号,如图8中描述的。在将低速率调制信号用作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请求切换操作模式的给定图案例如可以被采用作为用于产生低速率调制信号的基带信号。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信装置200从由接收器22接收到的作为窄带低电平信号的低速率调制信号成功地解调请求对操作模式进行切换的给定图案时,可以认为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
替代性地,在这种情况下,当由接收器22接收到的低速率调制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时并且当从低速率调制信号中成功地解调出请求对操作模式进行切换的给定图案时,可以认为波导112和212相接触。
进一步地,在图14中,在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并且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到模式切换信号、并且通信装置100的接收器122接收到接收确认信号和切换确认信号的情况下,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然而,可以使用由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通过任意方法切换操作模式。
也就是说,例如,在接收器22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并且在接收器122响应于接收器222接收到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而接收到接收确认信号的情况下,通信装置200和100可以相应地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并且,例如,在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大幅增加(增加至或高于预定阈值)或大幅下降(下降至或低于预定阈值)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认为波导112和212已经相接触或者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已经(检测到)中断来将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或从通信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
因此,在操作模式响应于通信装置200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接收电平)而切换的情况下,操作模式可以响应于与检测模式阈值相比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绝对电平或者响应于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变化量来切换。
在此,在图14中,在接收器222接收到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绝对)电平等于或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的情况下,操作模式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并且在接收器122或222接收到的宽带高电平信号(调制信号)的(绝对)电平等于或小于通信模式阈值(不等于或大于通信模式阈值)的情况下,操作模式从通信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然而,可以使用相同的值或不同的值来作为检测模式阈值和通信模式阈值以用于切换操作模式。
<在使用不同的值作为检测模式阈值和通信模式阈值的情况下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图15是说明在使用不同的值作为检测模式阈值和通信模式阈值的情况下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示图。
图15的A是说明在使用小于检测模式阈值(第一阈值)THon的值作为通信模式阈值(第二阈值)THoff的情况下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视图。
在图15的A中,当接收器222接收到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Prx增加至或高于检测模式阈值THon(该检测模式阈值大于通信模式阈值THoff)时,操作模式变为通信模式。
然后,当接收器122或222接收到的调制信号的电平Prx下降至或低于通信模式阈值THoff(该通信模式阈值小于检测模式阈值THon)时,操作模式变为检测模式。
因此,在使用小于检测模式阈值THon的值作为通信模式阈值THoff的情况下,可以防止操作模式由于接收器222接收到诸如噪音的小电平信号而意外地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进一步地,在接收器122或222接收的调制信号的电平Prx由于某种原因而暂时下降的情况中,可以防止操作模式意外地从通信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
图15的B是说明在使用大于检测模式阈值(第一阈值)THon的值作为通信模式阈值THoff的情况下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视图。
在图15的B中,当接收器222接收到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Prx增加至或高于检测模式阈值THon(该检测模式阈值小于通信模式阈值THoff)时,操作模式变为通信模式。
然后,当接收器122或222接收到的调制信号的电平Prx下降至或低于通信模式阈值THoff(该通信模式阈值大于检测模式阈值THon)时,操作模式变为检测模式。
因此,在使用大于检测模式阈值THon的值作为通信模式阈值THoff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将由发送器121发送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保持为最小来减小功率消耗,并同时使对从检测模式到通信模式的切换的响应灵敏。
进一步地,在操作模式由于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而已经变为通信模式之后波导112和212滑移断开接触并且调制信号辐射到空间中的情况下,操作模式立即从通信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从而更主动地使调制信号的无线电波泄漏最小化。
<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其他实例>
图16是说明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另一个实例的示图。
虽然在图3至图15中,操作模式响应于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而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但是操作模式可以响应于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通信装置100(启动器)的接收器1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而从检测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图16是说明响应于接收器2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接收器1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而出现的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的示图。
应注意的是,在操作模式响应于接收器2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接收器1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而切换的情况下,我们如图4中描述地来假定,波导112包括用于发送和接收的一个波导。
如图8中描述的,在检测模式中由发送器121从天线123发送至波导112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并且到达波导112的外端面。
于是,在波导112和212分开的情况下(在通信装置100和200分开的情况下),波导112的外端面与空间相接触。作为结果,近乎所有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由于介电常数的不同而被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
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返回至天线123的一侧,并且由天线123接收并最终由接收器122接收。
在波导112和212分开的情况下,由发送器121发送的近乎所有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被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如上所述。因此,接收器122接收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电平大到一定程度。
另一方面,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由发送器121发送的窄带低电平信号传播通过波导112和212,并且到达接收器222并由该接收器接收,而其电平维持在一定程度。
于是,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窄带低电平信号几乎不被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
因此,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具有大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被接收器222接收。然而,具有极低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被接收器122接收(或者根本没有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
由上所述,在波导112和212分开的情况下,具有小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小程度地被接收器222接收(或者根本没有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然而,具有大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被接收器122接收。
另一方面,在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的情况下,具有大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被接收器222接收。然而,具有小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被接收器122接收(或者根本没有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
因此,在接收器222接收到具有小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接收器122接收到具有大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认为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已经中断来将操作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
并且,在接收器222接收到具有大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接收器122接收到具有小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认为波导112和212彼此相接触来将操作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
在此,可以通过与提前确定的阈值进行对比来确定电平是大还是小。
应注意的是,在将操作模式切换为检测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接收器122接收到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急剧增加(增加至或高于预定阈值),而不是由接收器122接收的具有大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类似地,在将操作模式切换为通信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接收器122接收到的窄带低电平信号的急剧下降(下降至或低于预定阈值),而不是由接收器122接收的具有小电平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因此,在通过响应于由通信装置200(目标)的接收器2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并且由通信装置100(启动器)的接收器122接收到窄带低电平信号(在被波导112的外端面反射之后返回的窄带低电平信号),检测在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以及在其间的接触中断来切换操作模式的情况下,可以改善检测波导112与212之间的接触的以及其间接触的中断的精确度。
应注意的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并且在不背离本技术的主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修改。
例如,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毫米波段信号作为调制信号(并且作为载波),然而还可以使用与毫米波段信号相比具有更低频率或更高频率的信号(例如,光)来作为调制信号。
并且,在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仅是说明性的,并且可以存在其他效果。
进一步地,在本说明书中,系统指代多个部件(例如,装置、模块(部分))的组,并且无所谓所有这些部件是否容纳在同一壳体中。因此,容纳在不同壳体中并且经由网络连接的多个装置和容纳在单个壳体中的多个模块都是系统。
应注意的是,本技术可以具有以下配置:
<1>
一种发送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用于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取的调制信号,其中,
发送器
在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第一波导,
响应于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
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调制信号。
<2>
根据特征<1>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给定信号是与调制信号相比带宽更窄且电平更低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3>
根据特征<1>或<2>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在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情况下,发送器转为通信模式。
<4>
根据特征<3>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在检测模式中,在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发送器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在经由第一波导接收的调制信号的电平大于第一阈值或者等于或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发送器转为检测模式。
<5>
根据特征<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发送器还响应于在被第一波导的端面反射之后返回的给定信号来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
<6>
根据特征<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包括内部填充有给定电介质的中空金属件。
<7>
根据特征<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给定信号和调制信号是毫米波段信号。
<8>
一种发送器的发送方法,发送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发送器
在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第一波导,
响应于由接收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
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发送调制信号。
<9>
一种接收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接收器
在检测模式中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
响应于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
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调制信号。
<10>
根据特征<9>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给定信号是与调制信号相比带宽更窄且电平更低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11>
根据特征<9>或<10>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接收器转为通信模式。
<12>
根据特征<1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在检测模式中,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接收器转为通信模式,并且在通信模式中,在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调制信号的电平大于第一阈值或者等于或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接收器转为检测模式。
<13>
根据特征<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包括内部填充有给定电介质的中空金属件。
<14>
根据特征<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给定信号和调制信号是毫米波段信号。
<15>
一种接收器的接收方法,接收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接收器
在检测模式中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
响应于经由第二波导接收的给定信号,从检测模式转为通信模式,并且
在通信模式中经由第一波导和第二波导接收调制信号。
符号说明
11毫米波通信单元,12波导,13接触检测装置,14控制部,21毫米波通信单元,22波导,23接触检测装置,24控制部,100通信装置,111毫米波通信单元,112、112S、112R波导,113控制部,121发送器,122接收器,123、123S、123R天线,131混合器,132振荡器,133放大器,134、135开关,141放大器,142混合器,143LPF,144开关,200通信装置,211毫米波通信单元,212、212S、212R波导,213控制部,221发送器,222接收器,223、223S、223R天线,231混合器,232振荡器,233放大器,234、235开关,241放大器,242混合器,243LPF,244开关。

Claims (15)

1.一种发送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所述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发送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所述发送器
在所述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波导,
响应于由所述接收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从所述检测模式转为所述通信模式,并且
在所述通信模式中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发送所述调制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所述给定信号是与所述调制信号相比带宽更窄且电平更低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在由所述接收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器转为所述通信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在所述检测模式中,在由所述接收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器转为所述通信模式,并且在所述通信模式中,在经由所述第一波导接收的所述调制信号的电平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或者等于或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发送器转为所述检测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所述发送器还响应于在被所述第一波导的端面反射之后返回的所述给定信号来从所述检测模式转为所述通信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包括内部填充有给定电介质的中空金属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器,其中,
所述给定信号和所述调制信号是毫米波段信号。
8.一种发送器的发送方法,所述发送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所述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发送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所述发送器
在所述检测模式中将给定信号发送至所述第一波导,
响应于由所述接收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从所述检测模式转为所述通信模式,并且
在所述通信模式中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发送所述调制信号。
9.一种接收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所述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所述接收器
在所述检测模式中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
响应于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从所述检测模式转为所述通信模式,并且
在所述通信模式中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接收所述调制信号。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所述给定信号是与所述调制信号相比带宽更窄且电平更低的窄带低电平信号。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器转为所述通信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在所述检测模式中,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的电平等于或大于第一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器转为所述通信模式,并且在所述通信模式中,在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调制信号的电平大于所述第一阈值或者等于或小于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接收器转为所述检测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包括内部填充有给定电介质的中空金属件。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接收器,其中,
所述给定信号和所述调制信号是毫米波段信号。
15.一种接收器的接收方法,所述接收器具有作为操作模式的:
检测模式,适于检测在发送器的一侧上的第一波导与在所述接收器的一侧上的第二波导之间的接触;以及
通信模式,适于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接收通过基带信号的频率变换而获得的调制信号,其中,
所述接收器
在所述检测模式中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给定信号,
响应于经由所述第二波导接收的所述给定信号,从所述检测模式转为所述通信模式,并且
在所述通信模式中经由所述第一波导和所述第二波导接收所述调制信号。
CN201780005832.4A 2016-01-15 2017-01-04 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Pending CN10847603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06004 2016-01-15
JP2016006004 2016-01-15
PCT/JP2017/000013 WO2017122555A1 (ja) 2016-01-15 2017-01-04 送信機、送信方法、受信機、及び、受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6034A true CN108476034A (zh) 2018-08-31

Family

ID=593109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5832.4A Pending CN108476034A (zh) 2016-01-15 2017-01-04 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511465B2 (zh)
EP (1) EP3404840A4 (zh)
CN (1) CN108476034A (zh)
WO (1) WO20171225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22555A1 (ja) * 2016-01-15 2017-07-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機、送信方法、受信機、及び、受信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573A (zh) * 2011-08-18 2012-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收发一体组件和光收发模块
CN104954296A (zh) * 2014-03-25 2015-09-30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12651B1 (en) * 1998-03-31 2005-06-28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Wireless universal serial bus link for a computer system
US7003058B2 (en) * 2002-02-27 2006-02-21 The Boeing Company Polarization division duplexing with cross polarization interference canceller
US7175249B2 (en) * 2003-06-06 2007-02-1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US8954719B2 (en) * 2006-10-24 2015-02-10 Kent E. Dicks Method for remote provisioning of electronic devices by overlaying an initial image with an updated image
WO2009123233A1 (ja) * 2008-03-31 2009-10-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該高周波モジュールを備えた送信器、受信器、送受信器およびレーダ装置
US20100296819A1 (en) * 2008-04-24 2010-11-25 Kahn Joseph M Optical Receivers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9191263B2 (en) * 2008-12-23 2015-11-17 Keyssa, Inc. Contactless replacement for cabled standards-based interfaces
US8831073B2 (en) * 2009-08-31 2014-09-09 Sony Corporation Wireless transmiss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458740A1 (en) * 2009-08-31 2012-05-30 Sony Corporation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signal transmission method
JP5375738B2 (ja) * 2010-05-18 2013-12-25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システム
JP5671933B2 (ja) * 2010-10-18 2015-02-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信号伝送装置
JP5630648B2 (ja) 2010-11-16 2014-1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受信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JP5005845B2 (ja) * 2010-12-07 2012-08-2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JP2013162149A (ja) * 2012-02-01 2013-08-19 Sony Corp 伝送方法、及び、伝送システム
US9054078B2 (en) * 2012-02-08 2015-06-09 Sony Corporation Signal processing device
JP5801268B2 (ja) 2012-09-03 2015-10-28 株式会社東芝 送電装置、受電装置および無線電力伝送システム
US20150061398A1 (en) * 2012-09-03 2015-03-05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Power Transmitting Apparatus, Power Receiving Apparatus, and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CN103891041B (zh) * 2013-07-04 2015-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滤波器、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EP2884245B1 (de) * 2013-12-16 2018-04-25 VEGA Grieshaber KG Gewichtsvorrichtung für einen Wellenleiter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Gewichtsvorrichtung
US9923358B2 (en) * 2014-02-11 2018-03-20 Fairchild Semiconductor Corporation USB adapter protection
JP6138076B2 (ja) 2014-03-17 2017-05-31 ソニーセミコンダクタ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方法
CN103916179B (zh) * 2014-03-28 2016-09-07 武汉光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过局端光线路终端监控用户端可调激光器波长的方法
US9749043B2 (en) * 2014-12-09 2017-08-29 Exfo Inc. Method for referencing an optical power loss measurement system, and associated computer readable memory and OPLM system
JP2017004404A (ja) * 2015-06-15 2017-01-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WO2017122555A1 (ja) * 2016-01-15 2017-07-20 ソニー株式会社 送信機、送信方法、受信機、及び、受信方法
US9977206B2 (en) * 2016-05-23 2018-05-22 Board Of Supervisors O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College Asynchronous distributed optical mutual exclusion interconnect and method
US20180279601A1 (en) * 2017-04-03 2018-10-04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Methods, systems and devices to provide physical security to waveguides
US10579119B2 (en) * 2017-05-23 2020-03-03 Cirrus Logic, Inc. Active charge through of a peripheral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56573A (zh) * 2011-08-18 2012-02-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光收发一体组件和光收发模块
CN104954296A (zh) * 2014-03-25 2015-09-30 索尼公司 通信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04840A1 (en) 2018-11-21
EP3404840A4 (en) 2018-12-26
US10511465B2 (en) 2019-12-17
WO2017122555A1 (ja) 2017-07-20
US20190013975A1 (en) 2019-01-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96835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transmitting device, transmitting method, receiv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method
CN105359421A (zh) 接收电路和发送电路、通信系统和通信方法
US20210341536A1 (en) Antenna in Package Production Test
US9819400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KR20030010586A (ko) 광대역 2중 방향성 커플러를 이용하여 실제 전송된 전력을측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DE502005010232D1 (de) Vorricht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breitbandigen hochfrequenzsignalen
Bosisio et al. New-wave radio
US2748352A (en) Non-reciprocal wave transmission networks
CN108476034A (zh) 发送器、发送方法、接收器和接收方法
Ibrahim et al. Tunable filtenna with DGS loaded resonators for a cognitive radio system based on an SDR transceiver
CN107251442A (zh) 连接器装置、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US20120062305A1 (en) Antenna Matching System and Device
US2705752A (en) Micro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471568B2 (en) Evaluation of a charge impedance at the output of a directional coupler
Paul et al. Millimeter-wave passive components and six-port network analyzer in dielectric waveguide
Mohsin et al.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a UWB six‐port correlator for 6–9 GHz frequency band
WO2018061794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Seman et al. 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 (QPSK) Modulator Design using Multi-Port Network in Multilayer Microstrip-Slot Technology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lications.
CN109804568A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电子设备
US20220206064A1 (en) Near fiel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mother to package and package to package sideband digital communication
EP3631474B1 (en) Probe apparatus
TWM644069U (zh) 時域交錯式參數量測系統
US6034574A (en) Modulation apparatus
US20060160497A1 (en) Signal processing with certain materials
Noda Backscatter communication on 2-D waveguid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