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5836B -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5836B
CN108475836B CN201580085536.0A CN201580085536A CN108475836B CN 108475836 B CN108475836 B CN 108475836B CN 201580085536 A CN201580085536 A CN 201580085536A CN 108475836 B CN108475836 B CN 1084758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sonant cavity
additional
filter
additional resonant
coup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55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5836A (zh
Inventor
彭杰
胡健
田涛
沈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58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58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7Hollow waveguide filters
    • H01P1/208Cascaded cavities; Cascaded resonators inside a hollow waveguide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1/00Auxiliary devices
    • H01P1/20Frequency-selective devices, e.g. filters
    • H01P1/201Filters for transverse electromagnetic waves
    • H01P1/205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Cascaded coaxial cavities
    • H01P1/2053Comb or interdigital filters; Cascaded coaxial cavities the coaxial cavity resonators being disposed parall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2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with invariable factor of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0Resonator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4Coaxial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0Resonator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7/06Cavity reson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ntrol Of Motors That Do Not Use Commut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到通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该滤波器包括滤波器本体,设置在滤波器本体上的谐振腔,还包括:设置在滤波器本体上的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其中,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中至少一个连接有一组附加谐振腔,每组附加谐振腔包括:与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信号耦合的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一附加谐振腔信号耦合的第二附加谐振腔。实现了滤波器拓扑结构中两个附加谐振腔与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连接的另一个谐振腔呈直线的形式,可以实现滤波器腔体的灵活布局,同时,第一附加谐振腔与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进行耦合,第二附加谐振腔与第一附加谐振腔进行感性耦合或容性耦合,耦合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批量一致性好。

Description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日益发展,无线通信系统对基站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而滤波器在基站的性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减少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通常要求基站上的腔体滤波器有较高的带外抑制要求。滤波器为了实现较强的抑制,传统的做法是在非相邻谐振腔(非相邻的谐振腔是指在拓扑关系中不相邻的谐振腔)之间加入交叉耦合来产生有限传输零点。
由于交叉耦合是非相邻谐振腔之间的耦合,要求非相邻的谐振腔物理间隔很近,因此对滤波器腔体布局有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基站系统(尤其是TDD制式)上滤波器的通道数量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对滤波器的体积以及集成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使得滤波器的布局非常受限,采用交叉耦合来提升抑制度难以实现。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方式是在陶瓷介质腔体滤波器的输入或者输出端口用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耦合附加谐振腔,从而形成有限传输零点。比如在输入端口上直接耦合一个附加谐振腔体,会形成一个有限传输零点,有限传输零点的频率点等于谐振腔的谐振频点,另外在输出端口上直接耦合一个附加谐振腔,再通过金属片间接耦合一个附加谐振腔,会形成两个有限传输零点,这两个有限传输零点的频率点分别为两个谐振腔的谐振频率,通过调整附加谐振腔体的频率,可以调节零点的位置,从而实现不同的抑制要求。但是上述方案中,形成多个有限传输零点需要两个附加谐振腔都与端口耦合,即存在3个谐振腔与端口耦合,结构实现复杂,可靠性差,在滤波器尺寸较小的情况下这种间接耦合难以实现。另外这种间接的耦合需要一个结构以及安装都较为复杂的零件,其耦合一致性会较差,同时有可靠性方面的风险,不利于批量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滤波器及基站,用以提高滤波器的耦合效果。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滤波器本体,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谐振腔,每个谐振腔内设置有一个谐振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其中,
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谐振腔中的一个感性耦合连接,所述输出端口与所述谐振腔中的另一个感性耦合连接,且相邻的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连接;
所述输入端口和所述输出端口中至少一个连接有一组附加谐振腔,每组附加谐振腔包括:与所述输入端口或所述输出端口信号耦合的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信号耦合的第二附加谐振腔。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与其所连接的一组附加谐振腔在拓扑上呈直线排列,和/或,所述输出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与其所连接的一组附加谐振腔在拓扑上呈直线排列。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谐振腔包括呈直线排列的谐振腔。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或容性耦合。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滤波器本体包括:槽体以及盖合紧固在所述槽体上的盖板,其中,所述多个谐振腔、第一附加谐振腔及第二附加谐振腔设置在所述槽体内,且相邻的腔之间通过腔壁隔离。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耦合窗口,相邻的谐振腔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耦合窗口感性耦合。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二耦合窗口,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通过所述第二耦合窗口感性耦合。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七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与每个第一耦合窗口、每个第二耦合窗口相对应的耦合螺杆,所述耦合螺杆与所述盖板螺纹连接并插入到所述耦合螺杆对应的所述耦合窗口。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八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容性耦合,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介质座,所述介质座上卡装有哑铃状的金属杆,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和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通过所述金属杆容性耦合。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八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相邻的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内设置有耦合连接结构,所述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通过所述耦合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及与第一附加谐振腔相邻的谐振腔信号耦合。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的第九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口为同轴连接器,所述耦合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缺口内的金属圆柱,以及与所述金属圆柱固定连接的两个台阶结构;其中,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内芯与所述金属圆柱信号连接,其中一个台阶结构与位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内的谐振器连接,另一个台阶结构与位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相邻的谐振腔内的谐振器连接。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输入端口设置在所述盖板上,所述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槽体的侧壁上,或所述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均设置在所述槽体的侧壁上。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一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与所述多个谐振腔呈直线排列。
结合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十二种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十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滤波器为金属同轴腔滤波器。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设备,该无线网络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
该无线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终端,还可以为微波系统中的设备。
根据第一方面提供的滤波器,第二方面提供的无线网络设备,可以实现滤波器腔体的灵活布局,同时,滤波器的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上串接两个附加谐振腔,其中第一附加谐振腔与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进行耦合,第二附加谐振腔与第一附加谐振腔进行感性耦合或容性耦合,耦合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批量一致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拓扑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频域响应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输入端口设置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第一附加腔室和第二附加腔室的耦合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基站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槽体 2-盖体 3-输入端口 4-输出端口
5-金属圆柱 6、7-凸起 10~15-谐振腔
20~25-谐振柱 30-缺口 31、32、33-第一耦合窗口
34-第二耦合窗口 40~45-调谐螺钉 50~53-耦合螺杆
100-传输响应曲线,110、111-传输零点
200-槽体 210-输入端口 211-同轴接头内芯
220-第一附加谐振腔 230-谐振器 240--镀银线或者金属片
250-谐振腔 260-第一谐振腔 300-槽体
311-第二附加谐振腔 310-第一附加谐振腔 320-第一谐振器
321-第二谐振器 330-金属杆 340-介质座 350-窗口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滤波器,该滤波器包括滤波器本体,设置在滤波器本体上的谐振腔,每个谐振腔内设置有一个谐振器;还包括:设置在滤波器本体上的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其中,
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与位于两端的谐振腔感性耦合连接,且相邻的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连接;
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中至少一个连接有一组附加谐振腔,每组附加谐振腔包括:与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信号耦合的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一附加谐振腔信号耦合的第二附加谐振腔。
在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滤波器拓扑结构为直线形式,可以实现滤波器腔体的灵活布局,同时,滤波器的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上串接两个附加谐振腔,其中第一附加谐振腔与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进行耦合,第二附加谐振腔与第一附加谐振腔进行感性耦合或容性耦合,耦合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批量一致性好。
为了方便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的结构,下面结合具体的附图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附加谐振腔结构上与其他常规谐振腔无本质差异,从拓扑结构上看,常规谐振腔是指位于两个端口(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而附加谐振腔是指位于一个端口的外侧的谐振腔;且附加谐振腔在设置时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组合方式:输入端口串联一组附加谐振腔、输出端口串联一组附加谐振腔、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分别串联一组附加谐振腔。为了方便描述,以输入端口串联一组附加谐振腔为例进行说明。
在附加谐振腔具体设置时,附加谐振腔的两个腔室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可以采用两个附加谐振腔与其连接的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呈直线排列,其余谐振腔的具体的排列方式不受限定,下面以两个附加谐振腔与其余的谐振腔呈直线排列的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为多零点滤波器,该多零点滤波器的拓扑结构中,输入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与其所连接的一组附加谐振腔在拓扑上呈直线排列,和/或,所述输出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与其所连接的一组附加谐振腔在拓扑上呈直线排列。为了方便说明,本实施例以金属同轴腔滤波器为例进行说明,设置在该金属同轴腔滤波器的滤波器本体上的谐振腔包括呈直线排列的谐振腔。该滤波器的腔室可以为多个,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以六个腔室为例进行说明,且每个腔室内均设置有谐振器。
具体的,滤波器的滤波器本体包括槽体1以及盖合紧固在槽体1上的盖板2,槽体1内部设置有6个呈直线排列的谐振腔10~15,每个谐振腔内设置有一个谐振器,滤波器的多个谐振腔10~15通过在槽体1内部设置多个竖立的腔壁将槽体1的空腔分成多个子区域形成,相邻的两个谐振器(相邻的谐振器是指在拓扑关系中相邻的谐振腔中的谐振器)之间存在一个腔壁,即相邻的腔之间通过腔壁隔离。其中位于端部的谐振腔14为第一附加谐振腔,谐振腔15为第二附加谐振腔,该同轴腔滤波器中的同轴是指第一附加谐振腔、第二附加谐振腔及四个谐振腔的轴线为同一轴线,即第一附加谐振腔、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与所述多个谐振腔呈直线排列。
其中,输入端口3和输出端口4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如输入端口3设置在盖板上,输出端口4设置在槽体1的侧壁上;或,输入端口3和输出端口4均设置在槽体1的侧壁上;或输入端口3设置在槽体1的底面,输出端口4设置在槽体1的侧壁上。该输入端口3用于连接外部进行输入,输出端口4用于连接外部进行输出,其连接方式与现有技术中的滤波器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此不再详细赘述。
在上述实施例中,每个腔室内均设置有谐振器,即每个谐振腔内设置有一个谐振器、第一附加谐振腔及第二附加谐振腔内也分别设置有谐振器。该谐振器可以为不同的谐振器,既可以采用每个谐振器均包括竖立在槽体1底部的谐振柱20~25和置于谐振柱上方的调谐螺钉40~45,谐振柱20~25可以是与槽体1一体加工,也可以是单独加工再通过螺钉紧固在槽体1上,调谐螺钉40~45上设置在盖板2上,具体的,盖板2上设置有与调谐螺钉40~45相配合的螺纹孔,调节螺钉40~45与盖板2螺旋连接。此外,本实施例提供的谐振器也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即谐振腔10~15内可以不设置谐振柱20~25,此时,谐振腔10~15为纯粹的空气腔。
在本实施例中,谐振腔10~15之间通过感性耦合连接,具体的,谐振腔10~13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耦合窗口31~33,相邻的谐振腔10~13之间通过第一耦合窗口31~33感性耦合。即将腔壁局部去除,便形成该腔壁所关联的相邻两个谐振腔之间的第一耦合窗口,实现彼此的信号连接。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信号连接方式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既可以采用感性耦合也可以采用容性耦合,两种耦合方式在同样的耦合强度下电性能无差异,感性耦合用窗口物理实现,容性耦合用金属杆以及介质座物理实现,感性耦合实现更简单。
一并参考图1及图4,在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采用感性耦合时,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二耦合窗口34,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通过第二耦合窗口34感性耦合。在具体设置方式时,将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局部去除,便形成该腔壁所关联的相邻第一附加谐振腔和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耦合窗口,实现第一附加谐振腔和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信号传输。
在多个谐振腔之间采用感性耦合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调整腔室之间的耦合腔室,如:调整耦合窗口的大小,该耦合窗口包括第一耦合窗口31~33和第二耦合窗口34。或者采用在每个第一耦合窗口、每个第二耦合窗口对应设置耦合螺杆50~53,耦合螺杆与盖板2螺纹连接并插入到耦合螺杆对应的耦合窗口。具体的,耦合窗口(第一耦合窗口31~33和第二耦合窗口34)中心上方设有对应的耦合螺杆50~53,通过调节螺杆进入腔体的深度可以调节信号的耦合强度。盖板2在相应的位置处设有耦合螺杆50~53锁定的螺纹孔,通过与盖板2的螺纹孔相螺锁,使其与盖板2相固定悬置在相应谐振柱以及耦合窗口的上方,此外,耦合螺杆顶部伸出盖板2的外侧面,从而可以在腔体外部通过旋转螺杆实现对耦合的调节。
一并参考图1及图5,在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容性耦合时,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介质340,介质座340上卡装有哑铃状的金属杆330,第一附加谐振腔和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通过金属杆330容性耦合。具体实现如图5所示,槽体300一端设置了第一附加谐振腔310和第二附加谐振腔311,其中,第一附加谐振腔310内设置了第一谐振器320,第二附加谐振腔内311内设置了第二谐振器321,第一附加谐振腔310和第二附加谐振腔311之间设置了腔壁,腔壁上设置了窗口350,在具体安装时,将哑铃状的金属杆330卡在介质座340上,之后再整体安装在腔壁的窗口350上,金属杆330与槽体300无直接接触,且在具体设置时,金属杆330与第一谐振器320及第二谐振器321之间的距离越近,容性耦合越强。从而可以通过金属杆330与谐振腔之间的距离来调节第一附加谐振腔310和第二附加谐振腔311的耦合强度。
应当理解的是,在输出端口连接一组附加谐振腔时,其连接方式与输入端口与附加谐振腔的连接方式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以输入端口与一组附加谐振腔连接为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入端口可以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即可以设置在盖板上,也可以设置在槽体上。如图1所示,在输入端口3设置在盖板2上时,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相邻的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缺口30,缺口30内设置有耦合连接结构,输入端口3通过耦合连接结构与第一附加谐振腔及与第一附加谐振腔相邻的谐振腔信号耦合。具体的,输入端口3可以为同轴连接器,耦合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缺口30内的金属圆柱5,以及与金属圆柱5固定连接的两个台阶6、7结构;其中,同轴连接器的内芯与金属圆柱5信号连接,其中一个台阶结构与位于第一附加谐振腔内的谐振器连接,另一个台阶结构与位于第一附加谐振腔相邻的谐振腔内的谐振器连接。即输入端口3通过其内芯与腔体中的耦合结构(金属圆柱5以及与其连接的台阶6和台阶7)分别谐振器40以及谐振器44进行信号耦合,且在具体制作时,金属圆柱5以及台阶6、7与槽体1可以是一体加工的。
如图4所示,在输入端口210设置在槽体的侧面时,当输入端口210置于槽体200的侧面时,与第一附加谐振腔220之间的耦合可以通过镀银线或者金属片240与同轴接头内芯211连接实现,具体的,镀银线或者金属片240分别与同轴接头内芯211、位于第一附加谐振腔220内的谐振器230以及位于第一谐振腔260中的谐振器250连接。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可以通过不同的结构实现输入端口与谐振腔之间的耦合。
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在使用时,如图2,其中,S表示输入端口,L表示输出端口,10、11、12、13表示谐振腔,14、15表示附加谐振腔,K1415、K14S、KS10、K1011、K1112、K1213、K13L表示耦合关系。本实施例滤波器射频信号从输入端口3进入,一方面,射频信号经谐振腔10、11、12、13以及输出端口4输出,另一方面,谐振腔14、15作为附加谐振腔,射频信号经附加谐振腔反射,会在射频信号的通带左侧以及右侧产生传输零点,谐振腔15并不与谐振腔14以外的其他谐振腔10~13产生电磁上的直接作用。滤波器的耦合拓扑结构如图1,拓扑上呈现为直线形式,该耦合结构会在通带的高端、低端分别形成一个有限传输零点,从而提升滤波器带外抑制特性。
图3为滤波器频率响应曲线,其中100为传输响应曲线,110、111为该耦合形式形成的两个传输零点,两个传输零点距离通带中心的远近由附加谐振腔14与附加谐振腔15之间的耦合强度K1415以及附加谐振腔14以及附加谐振腔15自身的谐振频率决定。附加谐振腔14与附加谐振腔15之间的耦合强度K1415越小,两个传输零点的频率间隔会越小,即两个传输零点靠近通带中心,附加谐振腔14与附加谐振腔15之间的耦合强度K1415越大,两个传输零点的频率间隔会越大,即两个传输零点远离通带中心。附加谐振腔14与附加谐振腔15的谐振频率对传输零点影响近似,谐振频率变低,两个传输零点都往低频移动,谐振频率变高,两个传输零点都往高频移动。利用两个附加谐振腔的耦合以及各自频率对零点的影响特性,可以灵活的实现强、弱、对称及不对称的零点分布,满足不同的抑制要求。通常情况下两个附加谐振14以及15谐振在中心频点附近,此时产生的两个传输零点近似关于通带中心对称。
实际应用时,根据不同的带外抑制指标要求,确定所需的两个传输零点的位置,并确定谐振腔14与谐振腔15之间的耦合K1415,耦合K1415可以通过改变第二耦合窗口34的尺寸来大范围调整,也可以通过调节耦合螺杆53进行小范围调整。本实施例中这种窗口的耦合结构实现的是一种磁场占优的电磁耦合,总的耦合为磁场耦合(也称感性耦合)减去电场耦合(也称容性耦合)。谐振腔中越靠近谐振柱底部的位置磁场越大,越靠近谐振柱顶部的位置电场越大,当增大窗口尺寸时,磁场耦合增强大于电场耦合增强,因此总耦合增强,当耦合螺杆53深入到腔体越深,电场受耦合螺杆53遮挡耦合越弱,总耦合也会增强,反之亦然。因此第二耦合窗口34越大或者耦合螺杆53进入腔体深度越深,耦合K1415越大,两个零点越远离通带中心,通带近端抑制越强,反之越然。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两个附加谐振腔可以放在输入端口,也可以放在输出端口,或者是输入输入端口各串接2个附加谐振腔,形成4个有限传输零点,其调整方式与上述方式相同,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1及图3所示,通过在滤波器输入端口3上串接两个附加谐振腔14、15,形成一个直线形式的耦合拓扑结构,可以在滤波器通带高低端各形成一个传输零点110、111,从而提升滤波器带外抑制特性,传输零点的强弱可以通过调整附加腔14与附加腔15之间的耦合K1415来调整,耦合越弱,实现的零点会越强,近端带外抑制特性越好,而较弱的耦合是相对容易实现的,因此通过该技术方案可以非常容易的实现直腔布局以及近端强带外抑制特性,满足基站滤波器高抑制场景的需求。
如图1所示,输入端口3与谐振腔14之间的耦合是通过同轴接头内芯与腔体内的金属圆柱5以及台阶7发生作用,谐振腔15与谐振腔14的耦合是通过窗口耦合形式实现,这两种耦合实现形式非常成熟,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而且一致性较好,适合于批量生产。
上述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主要改进之处在于其拓扑结构中两个附加谐振腔与其连接的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呈直线排列,在实现2个传输零点的前提下任意谐振腔可以只与2个节点(端口或者谐振腔)进行直接耦合,因此腔体布局十分灵活。与此同时,可以在较弱的耦合下实现两个较强的有限传输零点,满足基站滤波器近端强抑制需求,而且该技术方案结构形式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批量一致性好。
通过上述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滤波器通过在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上串接两个附加谐振腔,其中第一个附加谐振腔与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进行耦合,第二个附加谐振腔与第一个附加谐振腔耦合,可以在滤波器通带高低端各形成一个有限传输零点,从而提升滤波器带外抑制特性,零点的强弱可以通过附加腔与附加腔之间的耦合调整,可以在较弱的耦合下实现较强的有限传输零点,满足基站滤波器近端带外高抑制需求。该技术方案滤波器拓扑结构为直线形式,可以实现滤波器腔体的灵活布局,同时耦合结构实现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批量一致性好。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中,仅仅叙述了以金属同轴腔滤波器的耦合实现形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具体应用需要,用于介质TE(横电)模、介质TM(横磁)模、波导滤波器上,其原理与上述金属同轴腔滤波器的原理相近似,经过技术人员略作修改的形式,也在本实施方案保护的权利范围之内。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无线网络设备,该无线网络设备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示例的,无线网络设备可以为基站,也可以为终端,还可以为其他无线网络设备,如GSM、UMTS、LTE、5G等网络中需要应用到滤波器的设备,还可以为微波系统中需要应用到滤波器的设备,在此不予限定。
具体的,以无线网络设备为基站为例,该基站的一种可选的结构如图6所示。该基站的RRU(Remote Radio Unit,远端无线单元)通过跳线与天线连接,该RRU包含PA(poweramplifier,功率放大器)+TRU(收发信单元)+PWR(电源)模块以及滤波器,其中,滤波器在无线通信基站系统中处于RRU前端,滤波器的功能就是对系统有用的信号进行选择通过,对系统无用或有害的信号加以滤除。在此通信系统中,滤波器滤除PA产生的杂散信号,避免干扰其他系统,同时滤除天线接收过来的干扰信号,避免影响自身系统的性能。上述滤波器通过在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上串接两个附加谐振腔,其中第一个附加谐振腔与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进行耦合,第二个附加谐振腔与第一个附加谐振腔耦合,可以在滤波器通带高低端各形成一个有限传输零点,从而提升滤波器带外抑制特性,零点的强弱可以通过附加腔与附加腔之间的耦合调整,可以在较弱的耦合下实现较强的有限传输零点,满足基站滤波器近端带外高抑制需求。该技术方案滤波器拓扑结构中两个附加谐振腔与其连接的输入端口(或输出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呈直线排列,可以实现滤波器腔体的灵活布局,同时耦合结构实现简单,成本低,可靠性好,批量一致性好。从而改善了滤波器的结构,提高了无线网络设备的信号传播效果。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5)

1.一种滤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滤波器本体,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多个谐振腔,每个谐振腔内设置有一个谐振器;所述滤波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输入端口及输出端口;其中,
所述输入端口与所述多个谐振腔中的一个感性耦合连接,所述输出端口与所述多个谐振腔中的另一个感性耦合连接,且相邻的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连接;
所述输入端口和所述输出端口中至少一个连接有除所述多个谐振腔之外的一组附加谐振腔,每组附加谐振腔包括:与所述输入端口或所述输出端口耦合的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信号耦合的第二附加谐振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与其所连接的一组附加谐振腔在拓扑上呈直线排列,和/或,所述输出端口连接的另外一个谐振腔与其所连接的一组附加谐振腔在拓扑上呈直线排列。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设置在所述滤波器本体上的多个谐振腔包括呈直线排列的多个谐振腔。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或容性耦合。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本体包括:槽体以及盖合紧固在所述槽体上的盖板,其中,所述多个谐振腔、第一附加谐振腔及第二附加谐振腔设置在所述槽体内,且相邻的谐振腔之间通过腔壁隔离。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一耦合窗口,相邻的谐振腔之间通过所述第一耦合窗口感性耦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感性耦合,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第二耦合窗口,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通过所述第二耦合窗口感性耦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每个第一耦合窗口、所述每个第二耦合窗口相对应的耦合螺杆,所述耦合螺杆与所述盖板螺纹连接并插入到所述耦合螺杆对应的所述耦合窗口。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容性耦合,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介质座,所述介质座上卡装有哑铃状的金属杆,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和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之间通过所述金属杆容性耦合。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与相邻的非第二附加谐振腔的谐振腔之间的腔壁上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内设置有耦合连接结构,所述输入端口和/或输出端口通过所述耦合连接结构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及与第一附加谐振腔相邻的非第二附加谐振腔的谐振腔信号耦合。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为同轴连接器,所述耦合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缺口内的金属圆柱,以及与所述金属圆柱固定连接的两个台阶结构;其中,所述同轴连接器的内芯与所述金属圆柱信号连接,其中一个台阶结构与位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内的谐振器连接,另一个台阶结构与位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相邻的非第二附加谐振腔的谐振腔内的谐振器连接。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端口设置在所述盖板上,所述输出端口设置在所述槽体的侧壁上,或所述输入端口和输出端口均设置在所述槽体的侧壁上。
1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附加谐振腔、所述第二附加谐振腔与所述多个谐振腔呈直线排列。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滤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为金属同轴腔滤波器。
15.一种无线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滤波器。
CN201580085536.0A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Active CN1084758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5/098673 WO2017107134A1 (zh)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836A CN108475836A (zh) 2018-08-31
CN108475836B true CN108475836B (zh) 2021-02-26

Family

ID=59088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5536.0A Active CN108475836B (zh) 2015-12-24 2015-12-24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3119B2 (zh)
JP (1) JP6676171B2 (zh)
CN (1) CN108475836B (zh)
WO (1) WO20171071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55139B1 (ko) * 2016-11-16 2018-05-08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Mimo 안테나에서의 캘리브레이션
CN107769802A (zh) * 2017-12-07 2018-03-06 宁波泰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滤波器的射频模块一次性相位控制智能调试方法
CN109390644B (zh) * 2018-12-11 2024-04-16 深圳市麦捷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腔四模介质波导滤波器
CN111384547B (zh) * 2018-12-29 2022-07-12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5g通信系统的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6742300A (zh) * 2019-01-08 2023-09-12 株式会社Kmw 波导管滤波器
KR102319051B1 (ko) 2019-01-08 2021-11-02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도파관 필터
US11437691B2 (en) 2019-06-26 2022-09-06 Cts Corporation Dielectric waveguide filter with trap resonator
CN110429361B (zh) * 2019-07-25 2024-01-26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双模双频同轴腔体滤波器
WO2021127931A1 (zh) * 2019-12-23 2021-07-01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陶瓷介质滤波器
CN113054369A (zh) * 2019-12-27 2021-06-29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898A (zh) * 2019-12-30 2021-07-16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131148A (zh) * 2019-12-31 2021-07-16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5298899B (zh) * 2020-02-20 2024-04-02 株式会社Kmw 空腔滤波器及其制造方法
KR102503398B1 (ko) * 2020-02-20 2023-02-28 주식회사 케이엠더블유 캐비티 필터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1403868A (zh) * 2020-04-17 2020-07-10 安徽安努奇科技有限公司 滤波结构和滤波器件
CN113675559A (zh) * 2020-05-14 2021-11-19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JP2024501799A (ja) * 2020-12-15 2024-01-16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 誘電体フィルタ、送受信機、および基地局
CN114843723B (zh) * 2021-01-30 2023-04-1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带阻滤波器和多阻带滤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8135169A (ja) 1982-02-08 1983-08-1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コ−ジェライト質セラミック組成物
JPS61304U (ja) * 1985-05-30 1986-01-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有極型濾波器
US4761625A (en) * 1986-06-20 1988-08-02 Rca Corporation Tunable waveguide bandpass filter
JPH10276008A (ja) * 1997-03-27 1998-10-13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半同軸空洞共振器
EP1372211A3 (en) * 2002-06-12 2004-01-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ielectric filter,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resonance frequency
EP1708303B1 (en) * 2005-03-29 2007-07-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icrowave band-pass filter
EP1715544B1 (en) * 2005-04-20 2008-08-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Block filter
US7545240B2 (en) 2005-05-24 2009-06-09 Cts Corporation Filter with multiple shunt zeros
US8094631B2 (en) * 2005-12-09 2012-01-10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Coexistence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network devices
CN201063353Y (zh) * 2006-12-28 2008-05-21 武汉凡谷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带有零腔的腔体滤波器
CN201084811Y (zh) 2007-09-04 2008-07-09 深圳市配天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穿越非耦合腔的交叉耦合同轴结构
US9030275B2 (en) * 2008-12-09 2015-05-12 Cts Corporation RF monoblock filter with recessed top pattern and cavity providing improved attenuation
CN101626101B (zh) * 2009-08-11 2013-05-22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腔体介质滤波器及其带外抑制方法
KR101191751B1 (ko) * 2010-02-24 2012-10-16 (주)지엠더블유 입출력 포트를 이용하여 너치를 구현하는 rf캐비티 필터
US8810336B2 (en) * 2010-04-06 2014-08-19 Powerwave Technologies S.A.R.L. Reduced size cavity filters for pico base stations
US8704614B2 (en) * 2011-05-25 2014-04-22 Universal Microwave Technology, Inc. Cavity filter having surge suppress means
CN102881975B (zh) * 2011-07-14 2015-04-08 凯镭思通讯设备(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耦合传输零点的滤波器
CN103762402B (zh) * 2011-12-31 2016-08-03 深圳市大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腔体滤波器
CN203218423U (zh) * 2013-04-16 2013-09-25 深圳光启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腔体滤波器
CN204303958U (zh) * 2015-01-09 2015-04-29 旭光(赣州)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双功腔体滤波器
CN105048041A (zh) * 2015-06-18 2015-11-11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三通带交叉耦合基片集成波导滤波器拓扑结构及滤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5836A (zh) 2018-08-31
US20180301781A1 (en) 2018-10-18
JP2018538763A (ja) 2018-12-27
WO2017107134A1 (zh) 2017-06-29
US10873119B2 (en) 2020-12-22
JP6676171B2 (ja) 2020-04-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75836B (zh) 一种滤波器及无线网络设备
CN109149037B (zh) 一种基于tm模式的介质双模带通滤波器及控制方法
WO2012000822A1 (en) Coupling mechanism for a pcb mounted microwave re-entrant resonant cavity
KR101090725B1 (ko) 이중 대역 저지 필터
CN105280997B (zh) Te模介质谐振腔、滤波器及滤波方法
CN104037478A (zh) 介质滤波器
CN203503761U (zh) 椭圆函数型低通滤波器
CN113540721B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497314B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497316B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2571295U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497313B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212323178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212323180U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212571291U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497317B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629370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540718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CN113629368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03474726A (zh) 椭圆函数型低通滤波器
CN113889728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725577A (zh) 一种滤波器及通信设备
Shu et al. A Diplexer based on Hybrid Cavity and Microstrip Structure.
CN113725576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CN113889729A (zh) 通信设备及其滤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