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29031A -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29031A
CN108429031A CN201810167197.6A CN201810167197A CN108429031A CN 108429031 A CN108429031 A CN 108429031A CN 201810167197 A CN201810167197 A CN 201810167197A CN 108429031 A CN108429031 A CN 1084290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d
identity
kato
storage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671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索小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67197.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29031A/zh
Publication of CN1084290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29031A/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75542 priority patent/WO2019165914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电路板、卡托以及卡座组件;卡托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上具有身份卡槽,第二表面上具有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卡座组件包括壳体、第一身份卡座、第二身份卡座以及存储卡座;壳体倒扣在电路板的表面,壳体具有朝向电路板的安装面,第一身份卡座设置在安装面上第二身份卡座以及存储卡座设置在电路板上。移动终端包括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能够减小电路板被卡座组件所占用的面积,并且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优点。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子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功能越来越多,性能越来越强,而体积也越来越小型化。而为了满足上述要求,移动终端中的电路板面积越来越小,但所需的元器件数量却越来越多,因此造成电路板面积十分紧张。
在相关技术中,很多移动终端都需要插入身份卡(例如SIM卡)以及存储卡(例如SD卡),为了满足这些插卡要求,市场上普遍采用三选二形式的电连接器。该电连接器具有可插入/拔出的卡托以及固定在电路板上的卡座组件,其中,卡托上会沿直线依次设置一个身份/存储共用卡槽以及一个身份卡槽,而卡座组件则沿插入方向依次排布第一身份卡座、存储卡座以及第二身份卡座。用户可以利用电连接器同时插入并使用两张身份卡实现双卡双待,或者插入一张身份卡以及一张存储卡进行单卡待机以及存储扩容。
然而,上述电连接器中的卡座组件会占用大量的电路板面积。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以解决卡座组件大量占用电路板面积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包括电路板、卡托以及卡座组件;
所述卡托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身份卡槽,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身份/存储共用卡槽;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壳体、第一身份卡座、第二身份卡座以及存储卡座;
所述壳体倒扣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区域为连接区域,所述壳体与所述电路板共同形成一个卡托插口,所述卡托能够由所述卡托插口插入或拔出所述连接区域,
所述第一身份卡座包括卡座主体以及触脚,所述卡座主体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并能够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卡槽中的身份卡电连接,所述触脚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二身份卡座以及所述存储卡座沿所述插入或拔出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二身份卡座能够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中的身份卡电连接,所述存储卡座能够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中的存储卡电连接。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
所述卡托具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身份卡槽内;
和/或
所述卡托具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内。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第一限位件由所述身份卡槽的边缘向所述身份卡槽的中部凸出,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身份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身份卡厚度的间隙。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弹性,所述卡托上还具有避空区,所述避空区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背离所述身份卡槽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卡托一体设置。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包括身份卡容纳区以及存储卡扩展区,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多个身份卡限位部以及多个存储卡限位部,多个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位于所述身份卡容纳区的边缘,多个所述存储卡限位部位于所述存储卡扩展区的边缘;
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身份卡厚度的间隙,所述存储卡限位部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存储卡厚度的间隙。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当存储卡装配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内时,所述身份卡容纳区与存储卡之间存在空闲区,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位于所述空闲区内。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第二限位件还包括若干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相固定,且沿着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延伸,每个所述连接部至少连接一个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以及一个所述存储卡限位部。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具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将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在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卡托具有金属分隔板,所述身份卡槽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通过所述金属分隔板分隔。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卡托上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两个侧面为限位面,
所述壳体上垂直于所述安装面且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对的两侧具有插槽,当所述卡托插入或拔出所述连接区域时,两个所述限位面分别位于两侧的所述插槽内。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限位面上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壳体上垂直于所述安装面且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对的两侧还具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并限制所述卡托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移动。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壳体上具有定位件,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定位孔,当所述壳体倒扣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时,所述定位件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第一身份卡座上还具有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固定在所述卡座主体上,所述卡座组件还包括触发开关;
所述触发开关具有固定部、弹性部、端子触碰部以及卡托触碰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卡座主体相固定,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端子触碰部以及所述卡托触碰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连接所述固定部,
在所述卡托未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所述端子触碰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卡托触碰部侵入所述连接区域内,此时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所述卡托将所述卡托触碰部推出所述连接区域,所述弹性部受力形变,所述端子触碰部与所述接地端子脱离接触,此时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弹性部能够自然由第二状态还原至第一状态。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卡托触碰部与所述卡托插口设置在所述连接区域内相对的两侧。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第一身份卡座上具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位于所述卡座主体上,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中。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卡座组件还包括推杆以及转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仅能够沿所述插入以及拔出方向运动,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具有推杆连接端以及卡托推动端,所述卡托推动端与所述卡托插口相对;
当所述推杆沿所述插入方向运动时,所述推杆能够推动所述推杆连接端,并使所述转动杆转动,所述卡托推动端随着所述转动杆的转动朝向所述拔出方向运动,并推动所述卡托朝向所述拔出方向运动。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多个焊接脚,所述电路板上具有与多个所述焊接脚的位置相对应的焊盘,壳体与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焊盘相连。
优选的,上述的电连接器结构中,所述身份卡槽用于容纳SIM卡,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用于容纳SIM卡/SD卡。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上述至少一个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通过在卡托相互背离的两个表面上分别设置身份卡槽以及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同时将壳体倒扣在电路板的表面,并将第一身份卡座设置在壳体上,第二身份卡座以及存储卡座设置在电路板上,能够减小电路板被卡座组件所占用的面积。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结构的整体装配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的整体装配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电连接器结构与身份卡、存储卡配合的整体装配爆炸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卡托以斜向俯瞰第一表面时所呈现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卡托在身份卡槽放入身份卡后以斜向俯瞰第一表面时所呈现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卡托以斜向俯瞰第二表面时所呈现的立体结构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卡托在身份/存储共用卡槽放入身份卡后身份卡后俯视第二表面时所呈现的结构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卡托身份/存储共用卡槽放入存储卡后俯视第二表面时所呈现的结构视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卡座组件与电路板的装配视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壳体及相关部件在以斜向俯瞰安装面时所呈现的整体装配爆炸视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触发开关的具体结构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在卡托未插入连接区域时的壳体及相关部件在以斜向俯瞰安装面时所呈现的整体装配视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在卡托插入连接区域时的壳体及相关部件在以斜向俯瞰安装面时所呈现的整体装配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连接器、10-卡托、10a-第一表面、10b-第二表面、10c-前端面、10d-限位面、100-身份卡槽、101-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a-身份卡容纳区、101b-存储卡扩展区、101c-空闲区、101d-第一卡接部、102-卡托门板、103-第一限位件、104-第二限位件、104a-身份卡限位部、104b-存储卡限位部、104c-第二卡接部、104d-连接部、105-避空区、106-第一限位部、107-密封圈、108-金属分隔板、12-卡座组件、120-壳体、120a-顶壁、120b-端壁、120c-连接壁、120c1-第一区段、120c2-第二区段、120d-卡托插口、1200-焊接脚、1201-插槽、1202-第二限位部、1203-定位件、1204-滑槽、121-第一身份卡座、121a-卡座主体、121b-触脚、121c-接地端子、121d-固定槽、122-第二身份卡座、123-存储卡座、124-触发开关、124a-固定部、124b-弹性部、124c-端子触碰部、124d-卡托触碰部、125-推杆、125a-顶针接触面、126-转动杆、126a-推杆连接端、126b-卡托推动端、127-铆钉、2-电路板、3a、3b-身份卡、4-存储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移动终端,该移动终端可以为支持身份卡的任何移动终端,例如手机、家庭电话、具有电话功能的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通过设置在其内部的电连接器结构识别身份卡以及存储卡。请参考图1,本实施例中的电连接器结构包括卡托10、卡座组件12以及电路板2,其中,电路板2通常为移动终端的主板,其上具有大量的元器件。卡托10与卡座组件12共同构成用于识别身份卡以及存储卡的电连接器1。
请参考图2和图3,卡托10用于承载身份卡以及存储卡,具体地,如图4至8所示,卡托10主要呈扁平状的长方形或近似长方形的结构,卡托10相互背离的两个主平面(面积最大的平面)分别为第一表面10a以及第二表面10b,第一表面10a上具有身份卡槽100,第二表面10b上具有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身份卡槽100能够单独容纳一张身份卡3a,而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比身份卡槽100要大,按照当前主流的设计结构,其可以采用横向(垂直于长方形的长度方向)放置的方式容纳一张身份卡3b,或者采用竖向(平行于长方形的长度方向)放置的方式容纳一张存储卡4。当然,本实施例中的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也不排除采用其它合适的结构或排布方式,只要能够实现身份卡与存储卡二选一功能均可。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身份卡3a与身份卡3b在外形和尺寸上没有实质区别,均为当前所通用的卡型,例如Micro-SIM或Nano-SIM卡。只是为了便于描述而分别赋予不同的附图标记。本实施例中的存储卡可以采用例如Micro(Mini)-SD卡。
无论是身份卡3a、3b,还是存储卡4,均会由身份卡槽100或者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开口被放入,并且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身份卡槽100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被分别设置在了相互背离的两个表面,因此身份卡槽100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开口方向也必然相反,因此,如何保证放置在身份卡槽100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内部的卡不会因为重力等外力作用而脱离,本实施例的卡托10可以在身份卡槽100内设置第一限位件103,也可以在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内设置第二限位件104。
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限位件103由身份卡槽100的边缘向中部凸出,与此同时,第一限位件103与身份卡槽100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身份卡3a厚度的间隙。当身份卡3a放入身份卡槽100之后,身份卡3a的一部分会处于第一限位件103的下方,从而使第一限位件103发挥限位作用,限制身份卡3a由身份卡槽100的槽口自由脱离。为了防止第一限位件103损坏身份卡,第一限位件103最好具有弹性,例如在其内部设置弹簧、弹片等弹性结构,或者直接将第一限位件103整个采用弹性材料制造。当身份卡3a挤压第一限位件103时,第一限位件103能够弹性缩回,以缓冲相互作用力。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第一限位件103形变缩回,卡托10上可具有避空区105,避空区105位于第一限位件103背离身份卡槽100的一侧,从而为第一限位件103的缩回提供避让空间。此外,为了便于成型并降低制造成本,卡托10整体可采用硅胶等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由于硅胶本身就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第一限位件103可以与卡托10一体成型设置。
无论是身份卡3a、身份卡3b还是存储卡4,在工作时均会产生电磁信号,由于高分子材料无法隔绝电磁波,因此如果卡托完全采用高分子材料制造,可能造成身份卡槽100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内部的卡片相互干扰。为了避免这一问题,本实施例中的身份卡槽100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之间最好通过金属分隔板108进行分隔。
如图6至图8所示,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包括身份卡容纳区101a以及存储卡扩展区101b,其中,身份卡容纳区101a的结构基本与身份卡槽100一致,刚好能够以横向放置的方式放入一张身份卡3b(参见图7),由于身份卡3b与存储卡4分别需要不同的卡座进行识别,就需要将身份卡3b的芯片触点与存储卡4的芯片触点处于不同的区域。因此,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在身份卡容纳区101a的基础上延伸出存储卡扩展区101b,存储卡4采用竖向放置的方式,没有芯片触点的部分放置在身份卡容纳区101a内,带有芯片触点的一部分则放置在存储卡扩展区101b内(参见图8)。
为了确保放置在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内部的身份卡3b以及存储卡4均能够被第二限位件104所限位,本实施例中将第二限位件104设计为包括多个身份卡限位部104a以及多个存储卡限位部104b的结构。其中,多个身份卡限位部104a位于身份卡容纳区101a的边缘,以用来对放入身份卡容纳区101a的身份卡3b进行限位,设置时身份卡限位部104a一般采用成对或环形分布。而多个存储卡限位部104b则位于存储卡扩展区101b的边缘,用来对存储卡4处于存储卡容纳区101b的部分进行限位,进而对存储卡4整体进行限位,设置时存储卡限位部104b也可采用成对或环形分布。
当然,为了达到限位目的,身份卡限位部104a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需要具有不小于身份卡3b厚度的间隙,同样的,存储卡限位部104b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也需要具有不小于存储卡4厚度的间隙。其原理与第一限位件103与身份卡3a的配合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提高对身份卡3b以及存储卡的限位能力,身份卡限位部104a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的间隙最好稍稍大于身份卡3b的厚度,同样的,存储卡限位部104b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的间隙也最好稍稍大于存储卡4的厚度。然而,由于Micro-存储卡的厚度通常为1mm,而Micro-身份卡的厚度通常为0.8mm,Nano-身份卡的厚度更低,仅为0.7mm,因此,如果存储卡4处于身份卡容纳区101a之内的部分也需要伸入到身份卡限位部104a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的间隙内,则身份卡限位部104a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的间隙便需要不小于存储卡4之间的最大厚度,也就是不能小于1mm。而处于该位置的身份卡限位部104a对身份卡3b之间会存在缝隙,因此限位能力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中结合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自身结构特点,当存储卡4装配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内时,存储卡4无法完全占据身份卡容纳区101a的全部空间,因此身份卡容纳区101a与存储卡4之间会存在若干空闲区101c,而将身份卡限位部104a设置在这些空闲区101c内便可不必考虑身份卡限位部104a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槽底之间的间隙需要容纳存储卡的问题。
参见图6至8,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在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边缘设置第一卡接部101d,同时在第二限位件104上设置第二卡接部104c,通过第一卡接部101d与第二卡接部104c的卡接配合将第二限位件104固定在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边缘。其中,第一卡接部101d与第二卡接部104c可以形成交错排布的卡块与卡槽结构,卡块与卡槽可以采用传统的矩形结构,也可以采用固定性能更佳的楔形、梯形等结构。
第二限位件104还可包括若干数量的连接部104d,连接部104d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边缘相固定,并沿着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边缘延伸,每个连接部104d至少与一个身份卡限位部104a以及一个存储卡限位部104b相连接。连接部104d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第二卡接部104c或其他结构将整个第二限位件104固定在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边缘,另一方面是连接身份卡限位部104a以及存储卡限位部104b,从而减少第二限位件104的部件数量、简化装配工艺。
如图4至8所示,在卡托10的四个垂直于第一表面10a的侧面中,其中一个较短的侧面上设置有卡托门板102,卡托门板102具有封闭移动终端的外壳以及供用户手持等功能。为了具备良好的密封性能,还可在卡托10临近卡托门板102的位置设置密封圈107。除了该侧面的剩余三个侧面中,相对的侧面为前端面10c,卡托10剩余的两个相对的侧面均为限位面10d。
如图3以及图9至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卡座组件12包括壳体120、第一身份卡座121、第二身份卡座122以及存储卡座123。为了节约空间,壳体120可以大致呈扁平的长方体结构,在该长方体结构的六个侧面中,一个面积最大的侧面以及一个面积最小的侧面敞开,形成一个大敞口以及一个小敞口,其余四个侧面存在实际的侧壁,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侧壁可以为一个整体,也可以由多个分段构成,其本质只是一种遮挡结构或者支撑结构。
壳体120倒扣在电路板2的表面,也就是大敞口朝下,而小敞口则位于电路板2的边缘。此时存在侧壁的四个侧面中,面积最大的侧面与电路板2相对,该侧面所存在的侧壁为顶壁120a,顶壁120a上具有朝向电路板2的安装面(图中为标号),在剩余的三个侧壁中,与小敞口相对的侧壁为端壁120b,而垂直于安装面且平行于插入方向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为连接壁120c。
安装面与电路板2之间的区域为连接区域,实际上,该连接区域同时被电路板2、顶壁120a、端壁120b以及两个连接壁120c所包围。壳体120的小敞口与电路板2则共同形成卡托插口120d,卡托10能够由卡托插口120d插入或拔出连接区域。
第一身份卡座121包括卡座主体121a以及触脚121b,卡座主体121a设置在安装面上,并能够在卡托10插入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卡槽100中的身份卡3a电连接,触脚121b则由安装面的边缘沿着壳体120上与安装面相垂直的侧面(例如与卡托插口120d相对的侧面)延伸并电连接至电路板2。
第二身份卡座122以及存储卡座123沿着插入方向(附图中以+X表示)或拔出方向(附图中以-X表示)依次设置在电路板2上,具体排布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的结构相关。第二身份卡座122能够在卡托10插入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中的身份卡3b电连接,而存储卡座123则能够在卡托10插入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101中的存储卡4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身份卡座121被设置在了壳体120上,使电路板2节省出了原本被第一身份卡座121所占用的面积,从而减小了卡座组件12所占用的电路板2的面积。
无论是卡(身份卡3a、身份卡3b、存储卡4)还是卡座(第一身份卡座121、第二身份卡座122以及存储卡座123),在工作状态下均会发射电磁波,而在移动终端内部,尤其是电路板2上分布有众多元器件,如果不对卡或卡座所发射的电磁波进行屏蔽,则其它元器件均可能受到干扰。为此,本实施例中的壳体120最好为金属壳体,此时壳体120便相当于一个金属屏蔽罩,能够屏蔽卡或卡座所发射的电磁波。
壳体120与电路板2之间要保持相对固定,为了达到该目的,壳体120可以直接与电路板2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固定连接移动终端中其它与电路板2保持固定状态的部件,进而实现壳体120与电路板2相对固定的目的。在本实施例中,当壳体120为金属壳体时,可以在壳体120上设置焊接脚1200,焊接脚1200可以设置在壳体120上与安装面相垂直的侧壁(例如端壁120b以及连接壁120c)上,与此同时,在电路板2的对应位置设置焊盘(图中未示出),通过焊接脚1200与焊盘焊接固定的方式来固定壳体120与电路板2。
为了壳体120与电路板2之间能够准确对位,本实施例可以在壳体120上设置定位件1203,定位件1203可以由连接壁120c延伸形成。同时,在电路板2上具有定位孔(图中未示出),当壳体120倒扣在电路板2的表面时,定位件1203插入定位孔中,从而对壳体120进行定位,便于后续的焊接作业。
在本实施例中,无论第一身份卡座121、第二身份卡座122还是存储卡座123均是通过弹性端子与相应的卡上的接触面进行接触连接,因此,为了保证身份卡3a与第一身份卡座121、身份卡3b与第二身份卡座122以及存储卡4与存储卡座123之间的电连接的精确性以及稳定性,便需要保证身份卡3a、身份卡3b以及存储卡4精确地到达并稳定在预定的连接位置。而由于身份卡3a、身份卡3b以及存储卡4均被卡托10所固定,也就是说,需要保证卡托10在插入连接区域后能够到达并稳定在预定的位置。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在壳体120的两个连接壁120c上设置有插槽1201,插槽1201沿着插入方向延伸,当卡托10插入或拔出连接区域时,两个限位面10d分别位于两侧的插槽1201内。通过插槽1201与限位面10d的配合,能够对卡托10在垂直于限位面10d以及垂直于第一表面10a的方向上的位置以及姿态进行限制和调整。
此外,本实施例在限位面10d上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06,同时在壳体120的两个连接壁120c还具有第二限位部1202,当卡托10插入连接区域时,第一限位部106能够与第二限位部1202配合,并限制卡托10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移动,从而实现对卡托10在插入方向上的位置以及姿态进行限制和调整。考虑到卡托10自身结构强度较低,因此第一限位部106可以采用限位缺口的形式,而第二限位部1202则制造成限位凸起结构。为了便于卡托10的插入和拔出,第二限位部1202最好具有弹性,能够被限位面10d推动而形变,从而减小对卡托10的阻力。当壳体120采用金属壳体时,由于金属自身就具备一定弹性,因此可以在第二限位部1202制作出能够发挥金属弹性的结构,例如带有凸起的弹片。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身份卡座121被设置在壳体120上,因此第一身份卡座121与电路板2的接线方式与设置在电路板2上的接线方式完全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一种方式能够使移动终端识别出第一身份卡座121中是否已经接入身份卡3a。
如图10至13所示,本实施例在第一身份卡座121上还具有接地端子121c,接地端子121c固定在卡座主体121a上。同时,卡座组件12还包括触发开关124。触发开关124具有固定部124a、弹性部124b、端子触碰部124c以及卡托触碰部124d,固定部124a与第一身份卡座121的卡座主体121a相固定,并同时与电路板2电连接,起到固定触发开关124整体位置以及向电路板2发送电信号的作用。置于固定部124a与壳体120的具体固定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例如卡合连接、螺丝固定等,较为简单的方式是在卡座主体121a上设置固定槽121d,将固定部124a固定在固定槽121d中。弹性部124b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端子触碰部124c以及卡托触碰部124d通过弹性部124b连接固定部124a。
在卡托10未插入连接区域时,端子触碰部124c与接地端子121c相接触,此时固定部124a向电路板2发送低电位信号,卡托触碰部124d侵入连接区域内,将此时弹性部124b所处的状态称之为第一状态(参见图12)。
在卡托10插入连接区域时,卡托10会进入并填充连接区域,卡托10会将卡托触碰部124d推出连接区域,由于弹性部124b分别连接卡托触碰部124d以及固定部124a,因此弹性部124b会受力形变,并带动端子触碰部124c与接地端子121c脱离接触,此时固定部124a向电路板2发送高电位信号,将此时弹性部124b所处的状态称之为第二状态(参见图13)。而在拔出卡托10之后,弹性部124b能够自然由第二状态还原至第一状态。
卡托触碰部124d与卡托插口120d最好分别位于连接区域内相对的两侧,也就是说,卡托触碰部124d处于临近端壁120b的位置。这样,由于卡托10是沿着插入方向移动的,卡托触碰部124d便可与前端面10c相对,并被前端面10c直接推动。实际上,从节省空间的角度考虑,整个触发开关124最好都设置在端壁120b的附近。
用户在插入卡托10时,可以由外部直接推动卡托门板102,而当卡托10完全插入连接区域后,用户再想将卡托10拔出时,却会面临无处施力的困境。尤其是当卡托10与壳体120之间通过第一限位部106以及第二限位部1202进行限位后,拔出过程会更加困难。
为了便于卡托10由连接区域拔出,如图10以及图12、13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卡座组件12还包括推杆125以及转动杆126,推杆125与壳体120之间滑动连接,且仅能够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运动,为了节约空间,可以在其中一个连接壁120c上设置一个沿插入方向延伸的滑槽1204,将推杆125插入滑槽1204内,该滑槽1204能够由垂直于插入方向的其它各个方向上对推杆125进行限制。
当该连接壁120c上同时需要设置焊接脚1200、插槽1201以及滑槽1204时,可以将连接壁120c分为两种区段,即第一区段120c1以及第二区段120c2,第一区段120c1以及第二区段120c2上均设置有焊接脚1200,这些焊接脚1200均朝向连接区域的内部延伸。
与此同时,这些第一区段120c1以及第二区段120c2基本上沿着插入方向依次排布,其中,然而并非严格按照直线排布,而是将一区段120c1在垂直于连接壁120c的方向上设置的更加靠近连接区域的中部,而将第二区段120c2在垂直于连接壁120c的方向上会相对更加远离连接区域的中部。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第一区段120c1以及第二区段120c2之间错开一定距离,形成一条沿插入方向延伸的间隙,而该间隙即为滑槽1204。推杆125插入该间隙后,在垂直于顶壁120a的方向上分别由顶壁120a以及焊接脚1200所限制,而在垂直于连接壁120c的方向上则分别由相互错开的第一区段120c1以及第二区段120c2所限制。而第一区段120c1和与其连接的焊接脚1200同时也构成插槽1201。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卡托10需要两侧的插槽1201进行配合限位,因此最好在靠近卡托插口120d以及端壁120b的位置设置第一区段120c1,而将中间的大部分区域留给第二区段120c2,这样能够形成较长的插槽1201,更好地对卡托10进行限位,而此时所构成的滑槽1204虽然较短,但也能够满足对推杆125的限位要求。
并且,由于推杆125普遍通过顶针进行推动,因此在推杆临近卡托插口120d的位置会设置一个顶针接触面125a,该顶针接触面125a与推杆125的主体结构会呈90度左右的夹角而向远离壳体120的方向延伸,因此,第二区段120c2的存在会对顶针接触面125a。而上述结构中第二区段120c2距离卡托插口120d的位置也较远,因此也能够对顶针接触面125a进行避让。
转动杆126与壳体120转动连接,为了提高转动行程,转动杆126最好与顶壁120a进行转动连接,转动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铆钉127(参见图10、图12、图13)、轴承或其它形式。转动杆126具有推杆连接端126a以及卡托推动端126b,卡托推动端126b位于与卡托插口120d相对的位置。
当推杆125沿插入方向运动时,推杆125能够推动推杆连接端126a,并使转动杆126转动,卡托推动端126b随着转动杆126的转动会朝向拔出方向运动,并推动卡托10的前端面10b,使卡托10朝向拔出方向运动,卡托10沿拔出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后,用户便可对卡托门板102施力,将卡托10整体拔出连接区域,进行身份卡以及存储卡的更换等操作。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能够减小电路板被卡座组件所占用的面积,并且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等优点。
本发明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9)

1.一种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卡托以及卡座组件;
所述卡托具有相互背离的第一表面以及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身份卡槽,所述第二表面上具有身份/存储共用卡槽;
所述卡座组件包括壳体、第一身份卡座、第二身份卡座以及存储卡座;
所述壳体倒扣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所述壳体具有朝向所述电路板的安装面,所述安装面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区域为连接区域,所述壳体与所述电路板共同形成一个卡托插口,所述卡托能够由所述卡托插口插入或拔出所述连接区域,
所述第一身份卡座包括卡座主体以及触脚,所述卡座主体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并能够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卡槽中的身份卡电连接,所述触脚延伸并电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所述第二身份卡座以及所述存储卡座沿所述插入或拔出方向依次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所述第二身份卡座能够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中的身份卡电连接,所述存储卡座能够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中的存储卡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托具有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身份卡槽内;
和/或
所述卡托具有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由所述身份卡槽的边缘向所述身份卡槽的中部凸出,且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身份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身份卡厚度的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件具有弹性,所述卡托上还具有避空区,所述避空区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背离所述身份卡槽的一侧,所述第一限位件与所述卡托一体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包括身份卡容纳区以及存储卡扩展区,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多个身份卡限位部以及多个存储卡限位部,多个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位于所述身份卡容纳区的边缘,多个所述存储卡限位部位于所述存储卡扩展区的边缘;
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身份卡厚度的间隙,所述存储卡限位部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槽底之间具有不小于存储卡厚度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当存储卡装配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内时,所述身份卡容纳区与存储卡之间存在空闲区,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位于所述空闲区内。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件还包括若干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相固定,且沿着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延伸,每个所述连接部至少连接一个所述身份卡限位部以及一个所述存储卡限位部。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具有第一卡接部,所述第二限位件具有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将所述第二限位件固定在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的边缘。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具有金属分隔板,所述身份卡槽与身份/存储共用卡槽通过所述金属分隔板分隔。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上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两个侧面为限位面,
所述壳体上垂直于所述安装面且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对的两侧具有插槽,当所述卡托插入或拔出所述连接区域时,两个所述限位面分别位于两侧的所述插槽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面上设置有具有弹性的第一限位部,所述壳体上垂直于所述安装面且平行于所述插入方向的相对的两侧还具有第二限位部,当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并限制所述卡托沿插入以及拔出方向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具有定位件,所述电路板上具有定位孔,当所述壳体倒扣在所述电路板的表面时,所述定位件插入所述定位孔中。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身份卡座上还具有接地端子,所述接地端子固定在所述卡座主体上,所述卡座组件还包括触发开关;
所述触发开关具有固定部、弹性部、端子触碰部以及卡托触碰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卡座主体相固定,且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端子触碰部以及所述卡托触碰部通过所述弹性部连接所述固定部,
在所述卡托未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所述端子触碰部与所述接地端子相接触,所述卡托触碰部侵入所述连接区域内,此时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第一状态,
在所述卡托插入所述连接区域时,所述卡托将所述卡托触碰部推出所述连接区域,所述弹性部受力形变,所述端子触碰部与所述接地端子脱离接触,此时所述弹性部处于所述第二状态,
所述弹性部能够自然由第二状态还原至第一状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托触碰部与所述卡托插口设置在所述连接区域内相对的两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身份卡座上具有固定槽,所述固定槽位于所述卡座主体上,所述固定部固定于所述固定槽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座组件还包括推杆以及转动杆,所述推杆与所述壳体滑动连接,且仅能够沿所述插入以及拔出方向运动,所述转动杆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且所述转动杆具有推杆连接端以及卡托推动端,所述卡托推动端与所述卡托插口相对;
当所述推杆沿所述插入方向运动时,所述推杆能够推动所述推杆连接端,并使所述转动杆转动,所述卡托推动端随着所述转动杆的转动朝向所述拔出方向运动,并推动所述卡托朝向所述拔出方向运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壳体,所述壳体上具有多个焊接脚,所述电路板上具有与多个所述焊接脚的位置相对应的焊盘,壳体与所述电路板通过所述焊接部与所述焊盘相连。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身份卡槽用于容纳SIM卡,所述身份/存储共用卡槽用于容纳SIM卡/SD卡。
19.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8任一项所述的电连接器结构。
CN201810167197.6A 2018-02-28 2018-02-28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0842903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7197.6A CN108429031A (zh) 2018-02-28 2018-02-28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PCT/CN2019/075542 WO2019165914A1 (zh) 2018-02-28 2019-02-20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67197.6A CN108429031A (zh) 2018-02-28 2018-02-28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29031A true CN108429031A (zh) 2018-08-21

Family

ID=631572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67197.6A Pending CN108429031A (zh) 2018-02-28 2018-02-28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29031A (zh)
WO (1) WO2019165914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65914A1 (zh) * 2018-02-28 2019-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CN110571554A (zh) * 2019-09-30 2019-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768689A (zh) * 2019-10-29 2020-0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0048250A1 (zh) * 2018-09-07 2020-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卡托、卡座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111372398A (zh) * 2018-12-25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滑盖结构的接地弹片及终端
CN111953815A (zh) * 2019-05-14 2020-11-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存储卡、通信存储卡座以及终端
CN113113809A (zh) * 2021-04-06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卡座支架、卡座组件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6027A (zh) * 2012-11-16 2013-02-27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3967443U (zh) * 2014-07-21 2014-11-26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托盘、数据卡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4638485A (zh) * 2015-03-02 2015-05-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承托多卡的电子装置
CN204481233U (zh) * 2015-01-19 2015-07-15 东莞杰思实业有限公司 卡用托盘
CN107465011A (zh) * 2017-08-04 2017-12-12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及其组件
CN107483068A (zh) * 2017-07-31 2017-12-15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Sim卡卡座、sim卡卡托及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47513B2 (ja) * 2010-02-12 2014-07-16 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 カード用コネクタ及びコンタクト
CN106558779A (zh) * 2015-09-25 2017-04-0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卡托盘和卡连接器
CN108429031A (zh) * 2018-02-28 2018-08-21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46027A (zh) * 2012-11-16 2013-02-27 昆山嘉华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
CN203967443U (zh) * 2014-07-21 2014-11-26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托盘、数据卡固定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04481233U (zh) * 2015-01-19 2015-07-15 东莞杰思实业有限公司 卡用托盘
CN104638485A (zh) * 2015-03-02 2015-05-20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承托多卡的电子装置
CN107483068A (zh) * 2017-07-31 2017-12-15 深圳天珑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Sim卡卡座、sim卡卡托及电子设备
CN107465011A (zh) * 2017-08-04 2017-12-12 启东乾朔电子有限公司 电子卡连接器及其组件

Cited B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65914A1 (zh) * 2018-02-28 2019-09-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WO2020048250A1 (zh) * 2018-09-07 2020-03-1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卡托、卡座结构以及电子设备
CN111372398A (zh) * 2018-12-25 2020-07-03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用于滑盖结构的接地弹片及终端
CN111953815A (zh) * 2019-05-14 2020-11-1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通信存储卡、通信存储卡座以及终端
CN110571554A (zh) * 2019-09-30 2019-12-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768689A (zh) * 2019-10-29 2020-02-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WO2021083124A1 (zh) * 2019-10-29 2021-05-06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0768689B (zh) * 2019-10-29 2021-08-2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3113809A (zh) * 2021-04-06 2021-07-1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卡座支架、卡座组件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165914A1 (zh) 2019-09-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29031A (zh) 电连接器结构及移动终端
CN2891337Y (zh) 电子卡适配器
TWI574465B (zh) Card holding element and card connector
KR100675206B1 (ko) 카드 접속용 어댑터
US6623305B2 (en) Dual SIM (subscriber indentity module) card connector
US20060240713A1 (en) Card connector
TWI623160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US8740634B2 (en) Card connector
KR100505788B1 (ko) 커넥터
US20070218770A1 (en) Card connector
US6896555B1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US7255603B2 (en) Memory card connector
JP2002157056A (ja) カード接続用アダプタ
US20070131778A1 (en) Chip card retaining mechanism
JP2001118619A (ja) コネクタ
US7670161B2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TWI623159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WO2020170822A1 (ja) カード保持部材及びカード用コネクタセット
US6638094B1 (en) Zero insertion force socket with actuation protection device
TWI548147B (zh) Card holding member and card connector
US7186124B2 (en) Sensor module for card connector and card connector having such sensor module
US20050266715A1 (en) Card connector
CN201072818Y (zh) 记忆卡连接器
KR200374701Y1 (ko) 유에스비 인터페이스를 구비한 에스디 메모리 카드
JP5455861B2 (ja) 情報機器用端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