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17584B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17584B
CN108417584B CN201810200965.3A CN201810200965A CN108417584B CN 108417584 B CN108417584 B CN 108417584B CN 201810200965 A CN201810200965 A CN 201810200965A CN 108417584 B CN108417584 B CN 10841758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ight emitting
emitting device
emitting devices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009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17584A (zh
Inventor
刘营
王湘成
牛晶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AM OLE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200965.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1758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4175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75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175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175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位于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全反射电极;位于全反射电极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位于发光器件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半透电极;位于半透电极远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取出层;第一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第三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第三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降低直视角和斜视角下的颜色偏移量,从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为了增强显示面板垂直射出的光线的强度,在显示面板中设置有微腔结构,该微腔结构能够使特定波长的光线在垂直于显示面板的方向上得到增强,但是随着观察视角的增大,微腔结构的腔长也随之增大,由于微腔结构的腔长越长,则光线在微腔结构的作用下发生蓝移的情况越严重,因此在观察角度越大的情况下,显示面板发生蓝移的情况越严重,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在越大的观察视角下,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越差,进而影响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显示面板在越大的观察视角下,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越差的问题。
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全反射电极;
位于所述全反射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
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半透电极;
位于所述半透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取出层;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
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
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任一个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多个全反射电极、多个发光器件和半透电极构成微腔结构,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面板垂直射出的光线的强度,进而可以增大显示面板的亮度,并且在半透电极远离衬底基板的一侧设置有光取出层,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面板的光取出率,进而可以进一步增大显示面板的亮度,并且,第一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第三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第三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由于微腔腔长增大后,光线会发生蓝移现象,因此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降低直视角和斜视角下的颜色偏移量,从而可以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进而可以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并且,由于波长越长的光线,随着微腔结构腔长的增大,发生蓝移的情况越严重,因此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使不同发光器件在不同观察视角下发生的颜色偏移量大体相同,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渲染效果趋近相同,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器件的测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发光器件的测试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发光器件的测试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排布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器件的排布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在本发明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XXX,但这些XXX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XXX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XXX也可以被称为第二XXX,类似地,第二XXX也可以被称为第一XXX。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左”、“右”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被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形成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形成在另一元件“上”或者“下”。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基板1;位于衬底基板1上的多个全反射电极2;位于全反射电极2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3,多个发光器件3包括第一发光器件31、第二发光器件32和第三发光器件33;位于发光器件3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半透电极4;位于半透电极4远离衬底基板1一侧的光取出层5;其中,第一发光器件31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大于第二发光器件32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第二发光器件32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大于第三发光器件33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第一发光器件31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第二发光器件32发出的光线的波长,第二发光器件32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第三发光器件33发出的光线的波长。
具体的,如图1,多个全反射电极2、多个发光器件3和半透电极4构成微腔结构,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面板垂直射出的光线的强度,进而可以增大显示面板的亮度,并且在半透电极4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设置有光取出层5,从而可以增强显示面板的光取出率,进而可以进一步增大显示面板的亮度。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发光器件的测试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发光器件的测试示意图,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发光器件的测试示意图,如图2至图4所示,在一定范围内,微腔腔长增大后,光线会发生蓝移现象,因此如图1所示,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降低直视角和斜视角下的颜色偏移量,从而可以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进而可以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并且,发明人经过大量的实验发现,由于波长越长的光线,随着微腔结构腔长的增大,发生蓝移的情况越严重,要解决视角色偏所需要的光取出层的厚度也增大,因此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即第一发光器件31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最大,第二发光器件32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居中,第三发光器件33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最小,可以使不同发光器件3在不同观察视角下发生的颜色偏移量大体相同,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渲染效果趋近相同,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发光器件31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第二发光器件32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第三发光器件33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具体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如图1所示,光取出层5中的最小厚度为H,H≥50nm。
具体的,如图1所示,当光取出层5中的最小厚度为H时,可以使光取出层5具有较好的光取出率,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亮度。
可选地,如图1所示,光取出层5中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差为D,D≥15nm。
具体的,如图1所示,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使不同发光器件在不同观察视角下发生的颜色偏移量大体相同,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渲染效果趋近相同,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如图1所示,第一发光器件31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32包括绿色发光器件,第三发光器件33包括蓝色发光器件。
具体的,如图1所示,当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器件3包括红色发光器件、绿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时,可以使显示面板射出的光线进行渲染,从而使得显示面板可以显示指定的图像,并且可以使得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器件3的设置方式相对简单,并且,红色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最长,绿色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居中,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最短,因此,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使不同发光器件3在不同观察视角下发生的颜色偏移量大体相同,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渲染效果趋近相同,进而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在行方向上,发光器件3按照蓝发光器件、绿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红色发光器件、绿发光器件和蓝发光器件的顺序依次排列成一个最小重复单元。
具体的,如图5所示,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使各发光器件的排列方式相对简单,且可以使光取出层5的设置方式相对比较有规律,进而可以使光取出层5的设置方式相对简单。
可选地,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6所示,在行方向上,三个相邻的红色发光器件、绿发光器件和蓝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远离衬底基板1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51,与第一表面51垂直的方向和与显示面板垂直的方向具有夹角θ,0°≤θ≤90°。
具体的,如图6所示,当采用上述设计后,光取出层5可以使光线沿不同射出角射出,从而可以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上的光线相互补偿,进而有利于减小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与红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表面51垂直的方向和与显示面板垂直的方向的夹角θ,与绿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表面51垂直的方向和与显示面板垂直的方向的夹角θ,以及与蓝色发光器件对应的第一表面51垂直的方向和与显示面板垂直的方向的夹角θ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具体的夹角大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可选地,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7所示,红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小于绿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绿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小于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
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光取出率最高时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与视角色偏最小是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不同,因此如图7所示,采用上述设计后有利于使光取出率相对较高和视角色偏相对较小,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上的光线的相互补偿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8(仅示意了第一表面的纵截面构成图形为圆形的一部分的情况)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8所示,在行方向上,三个相邻的红色发光器件、绿发光器件和蓝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的纵截面构成的图形为椭圆形或圆形的一部分。
具体的,如图8所示,由于红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最大,绿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居中,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厚度最小,并且,红色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最长,绿色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居中,蓝色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最短,又因为波长越长的光线,随着微腔结构腔长的增大,发生蓝移的情况越严重,因此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使不同发光器件3在不同观察视角下发生的颜色偏移量大体相同,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渲染效果趋近相同,从而有利于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同时,由于将光取出层5的形状设置上如图8所示后,该形状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射出的光线在不同观察视角上分布的相对均匀,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上的光线的相互补偿更加均匀,进而有利于进一步减小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9所示,红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绿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和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对应的夹角相等。
具体的,如图9所示,在采用上述设计后,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一个斜视观察视角下具有较好的显示效果,并且,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其他斜视观察视角下与该一个斜视观察视角下的颜色偏移量相差较小,从而有利于使显示面板在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渲染效果趋近相同,进而有利于改善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的偏差量,从而有利于提高不同观察视角下的显示效果。
可选地,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截面示意图,如图10所示,在行方向上,三个相邻的红色发光器件、绿发光器件和蓝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5的第一表面51构成的图形为直线。
具体的,如图2至图4所示,光取出率最高时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与视角色偏最小是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不同,因此如图10所示,采用上述设计后有利于使显示面板的光取出率相对较高和视角色偏相对较小,并且在采用上述设计后,可以使得光取出层5的设计方式相对简单,从而有利于降低显示面板的工艺制作难度。
可选地,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光器件的排布示意图,如图11所示,三行相邻的发光器件中包括红色发光器件行301、蓝色发光器件行302和绿色发光器件行303,任意相邻的两行发光器件的颜色不同,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器件依次交替排布。
可选地,图1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发光器件的排布示意图,如图12所示,三行相邻的发光器件中包括第一发光器件行304、第二发光器件行305和第三发光器件行306,在列方向上,第二发光器件行305位于第一发光器件行304和第三发光器件行306之间,第一发光器件行304和第三发光器件行306中都包括红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在第一发光器件行304和第三发光器件行306中的任一行发光器件中,红色发光器件和蓝色发光器件在行方向上交替排布,第一发光器件行304和第三发光器件行306中的发光器件在列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且在列方向上,第一发光器件行304和第三发光器件行306中对应设置的发光器件的颜色不同,第二发光器件行305包括绿色发光器件。
具体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在采用上述任一种排布方式后,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的分辨率,并且,相同颜色的发光器件在行方向和列方向上的距离较远,有利于降低掩膜版的设计难度和显示面板的工艺制作难度。
图1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显示面板100,其中,显示面板100的具体结构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显示装置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PC)、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无线手持设备、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er)、手机、MP4播放器或电视机等任何具有液晶显示功能的电子设备。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上的多个全反射电极;
位于所述全反射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器件,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包括第一发光器件、第二发光器件和第三发光器件;
位于所述发光器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半透电极;
位于所述半透电极远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光取出层;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所述第二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厚度,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大于所述第三发光器件发出的光线的波长;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包括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包括绿色发光器件,所述第三发光器件包括蓝色发光器件;
在行方向上,三个相邻的所述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绿色发光器件和所述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表面为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垂直的方向和与所述显示面板垂直的方向具有夹角θ,0°≤θ≤90°;
所述红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第一表面对应的夹角小于所述绿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第一表面对应的夹角,所述绿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第一表面对应的夹角小于所述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第一表面对应的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取出层中的最小厚度为H,H≥50n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取出层中的最大厚度和最小厚度之差为D,D≥15n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行方向上,所述发光器件按照所述蓝色发光器件、所述绿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绿色发光器件和所述蓝色发光器件的顺序依次排列成一个最小重复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方向上,三个相邻的所述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绿色发光器件和所述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第一表面的纵截面构成的图形为椭圆形或圆形的一部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方向上,三个相邻的所述红色发光器件、所述绿色发光器件和所述蓝色发光器件所在区域对应的光取出层的第一表面构成的图形为直线。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三行相邻的发光器件中包括红色发光器件行、蓝色发光器件行和绿色发光器件行,任意相邻的两行发光器件的颜色不同,在行方向上,相邻的两行发光器件中的发光器件依次交替排布。
8.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三行相邻的发光器件中包括第一发光器件行、第二发光器件行和第三发光器件行,在列方向上,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行位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行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行之间,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行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行中都包括所述红色发光器件和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在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行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行中的任一行发光器件中,所述红色发光器件和所述蓝色发光器件在行方向上交替排布,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行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行中的发光器件在所述列方向上一一对应设置,且在所述列方向上,所述第一发光器件行和所述第三发光器件行中对应设置的发光器件的颜色不同,所述第二发光器件行包括绿色发光器件。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0200965.3A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0841758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0965.3A CN108417584B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200965.3A CN108417584B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7584A CN108417584A (zh) 2018-08-17
CN108417584B true CN108417584B (zh) 2020-12-15

Family

ID=63130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00965.3A Active CN108417584B (zh) 2018-03-12 2018-03-12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41758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9934B (zh) * 2019-07-12 2023-06-30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491930B (zh) * 2019-09-20 2021-04-16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68282A (zh) * 2020-07-03 2020-09-1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3504B (zh) * 2005-03-24 2010-05-19 京瓷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具备该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19351A (zh) * 2014-10-31 2015-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6981502A (zh) * 2017-04-27 2017-07-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33504B (zh) * 2005-03-24 2010-05-19 京瓷株式会社 发光元件、具备该发光元件的发光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4319351A (zh) * 2014-10-31 2015-01-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Oled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06981502A (zh) * 2017-04-27 2017-07-25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17584A (zh) 2018-08-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1179837A1 (zh) 像素排布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EP3751611B1 (en) Pixel arrangement structure,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ask plate group
US10955948B2 (en) Touch display panel and touch display device
US11342385B2 (en) Pixel arrangement structure, display substrate, display device, and mask plate group
US10211261B2 (en) Pixel structure, mask plate,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US20190096962A1 (en) Pixel structure for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22001311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417584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41815B (zh) 像素排布结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3441136B (zh) 电激发光显示面板的像素结构
US10475867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thereof
CN113471271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TWI780694B (zh) 像素排布結構、顯示面板及顯示裝置
US20230142409A1 (en) Display panel,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mask plate
CN104659064A (zh)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像素排列结构及显示装置
CN110867479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4361232A (zh) 显示面板、掩膜组件和显示设备
WO2018099072A1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基板及制作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设备
US9269751B2 (en) Display panel
CN113471266A (zh) 像素排布结构、掩膜组件及显示面板
KR20210099058A (ko) 픽셀 구조,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11969018A (zh) 一种像素结构、显示面板及掩膜版组
CN113629114B (zh) 显示面板
US20240179991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20240188340A1 (en) Display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103

Address after: No.8, liufangyuan Henglu, Donghu New Technology Development Zone,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Patentee after: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Shanghai Branch

Address before: Room 509, building 1, No. 6111, Longdong Avenue, Pudong New Area, Shanghai, 201201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IANMA AM-OLED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