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00833A -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00833A
CN108400833A CN201710067177.7A CN201710067177A CN108400833A CN 108400833 A CN108400833 A CN 108400833A CN 201710067177 A CN201710067177 A CN 201710067177A CN 108400833 A CN108400833 A CN 1084008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information
equipment
subchannel
control inform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717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00833B (zh
Inventor
陈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filed Critical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067177.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400833B/zh
Priority to US16/483,954 priority patent/US10993217B2/en
Priority to PCT/IB2018/000183 priority patent/WO2018142226A1/en
Priority to EP18710130.8A priority patent/EP3577810A1/en
Publication of CN1084008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008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008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008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03M13/356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UE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 H04L1/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channel coding applied to control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1/0052Realisations of complexity reduction techniques, e.g. pipelining or use of look-up tab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76Distributed coding, e.g. network coding, involving channel cod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86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5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 H04W28/0263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per individual bearer or channel involving mapping traffic to individual bearers or channels, e.g. traffic flow template [TF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terminal or device propert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8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的实施例涉及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提供一种在第一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包括: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以及经由子信道向第二设备发送控制信息。还提供了一种在第二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通信技术,更具体地,涉及在通信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已提出将极化编码应用于5G网络的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控制信道、海量机器类型通信(mMTC)等。与其他编码方案相比,极化编码方案可以为通信系统带来复杂度降低、容量提高等优势。
与极化编码方案相对应的解码方案通常为列表解码,例如循环冗余校验(CRC)辅助的列表解码。通常,为了实现高性能,需要使用较大的列表尺寸(例如,32)来进行解码。极化编码的复杂度与列表尺寸成正比,例如极化编码的复杂度可以表示为L*log2N,其中N是未打孔码字的尺寸而L是列表尺寸。因此,较大的列表尺寸会带来更好的解码性能,例如得到较低的BLER。由此,可以提高通信设备的接收效果。
然而,另一方面,较大的列表尺寸意味着高复杂度,这会消耗较多的存储空间和引起较大的功率损耗。特别地,对于进行mMTC类型通信的终端设备而言,由于在进行控制信道的接收时需要执行大量的盲检,所以如果采用较大的列表尺寸会导致终端设备的功率消耗急剧上升,导致无法满足mMTC类型通信的低功耗要求。
发明内容
总体上,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在通信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以及相应的通信设备,用以同时实现较高的解码性能和较低的复杂度。
在第一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第一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unit)的信息量;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以及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在此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进行通信的第一设备,包括:控制器,被配置用于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以及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以及收发器,被配置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用于通信的第一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指令的存储器,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该设备执行根据第一方面的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用于进行通信的第一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的装置;用于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的装置;用于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的装置;以及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的装置。
在第二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在第二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以及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控制信息。
在此方面,本公开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通信的第二设备。该设备包括:收发器,被配置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以及控制器,被配置用于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控制信息。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用于通信的第二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有指令的存储器,该指令在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该设备执行根据第二方面的方法。
本公开的实施例还包括一种用于通信的第二设备。该设备包括: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的装置;以及用于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控制信息的装置。
通过下文描述将会理解,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通过将控制信息中的低信息量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频带上,从而将这种低信息量单元作为冷冻比特进行解码处理。由此,可以在维持甚至提高解码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实现复杂度以及功率消耗。
应当理解,发明内容部分中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限定本公开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亦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范围。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描述变得容易理解。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并参考以下详细说明,本公开各实施例的上述和其他特征、优点及方面将变得更加明显。在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元素,其中: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在其中实施的示例通信网络;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在第一设备侧实施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过程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介质访问控制(MAC)或无线链路控制(RLC)头部结构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MAC或RLC头部的比特与子信道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信息元素(Information Element,IE)与子信道的映射关系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在第二设备侧实施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在解码性能方面的比较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在复杂度方面的比较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第一设备处的装置的框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第二设备处的装置的框图;以及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设备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而且不应该被解释为限于这里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加透彻和完整地理解本公开。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的附图及实施例仅用于示例性作用,并非用于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第一设备”表示用于发送控制信息的设备(以下也称为“发送设备”),“第二设备”表示用于接收该控制信息的设备(以下也称为“接收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可为网络设备或者终端设备。举例而言,当第一设备为网络设备而第二设备为终端设备时,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进行下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当第一设备为终端设备而第二设备为网络设备时,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进行上行控制信息的发送。当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网络设备时,二者可以分别是宏基站与例如微微基站的低功率节点。当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均为终端设备时,二者可以是进行设备对设备(D2D)通信的用户设备。
在此使用的术语“网络设备”是指在基站或者通信网络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其他实体或节点。“基站”(BS)可以表示节点B(NodeB或者NB)、演进节点B(eNodeB或者eNB)、远程无线电单元(RRU)、射频头(RH)、远程无线电头端(RRH)、中继器、或者诸如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等的低功率节点等等。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为讨论方便之目的,术语“网络设备”和“基站”可以互换使用,并且可能主要以eNB作为网络设备的示例。
在此使用的术语“终端设备”或“用户设备(UE)”是指能够与基站之间或者彼此之间进行无线通信的任何终端设备。作为示例,终端设备可以包括移动终端(MT)、订户台(SS)、便携式订户台(PSS)、移动台(MS)或者接入终端(AT),以及车载的上述设备。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为讨论方便之目的,术语“终端设备”和“用户设备”可以互换使用。
在此使用的术语“包括”或“包含”及其变形是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术语“基于”是“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其他术语的相关定义将在下文描述中给出。
如上所述,目前的技术已经提出了将极化编码应用于eMBB控制信道、mMTC通信等。但是已有的解码方案无法同时实现高解码性能和低复杂度这二者。因此,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以较低的复杂度来获得较高的解码性能。
为了解决这些以及其它潜在问题,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对于控制信息而言,物理层信令或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中存在一些比特是相对静态的,这些比特一直不变或者是不很频繁的变化。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将这样的比特认为是低信息量单元。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方法,第一设备基于控制信息的各个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该控制信息的多个子信道的可靠性,将低信息量的单元映射到这低可靠性的子信道,并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后,向第二设备进行信号的发送。第二设备接收到该信号后,基于关于这些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而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该控制信息。通过这种将控制信息中的低信息量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频带上的方式,可以将该低信息量单元作为冷冻比特进行解码处理,从而在保持解码性能的前提下降低了实现的复杂度。
图1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在其中实施的示例通信网络100。通信网络100包括网络设备110以及与之通信的终端设备120。应理解,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数目仅仅是出于说明之目的而无意于限制。网络100可以包括任意适当数目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网络100中的通信可以根据任何适当的通信协议来实施,包括但不限于,第一代(1G)、第二代(2G)、第三代(3G)、第四代(4G)和第五代(5G)等蜂窝通信协议、诸如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等的无线局域网通信协议、和/或目前已知或者将来开发的任何其他协议。而且,该通信使用任意适当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频分双工(FDD)、时分双工(TDD)、多输入多输出(MIMO)、正交频分多址(OFDM)、和/或目前已知或者将来开发的任何其他技术。
如图所示,当网络设备110向终端设备120发送控制信息时,网络设备110可以作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而终端设备120可以作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设备。另一方面,当终端设备120向网络设备110发送控制信息时,网络设备110可以作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二设备,而终端设备120可以作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第一设备。
应当理解,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的数目以及终端设备的数目仅仅是出于说明之目的而无意于限制。通信网络100可以包括任意适当类型和数目的基站,各个网络设备可以提供适当范围和适当数目的覆盖,并且通信网络100还可以包括任意适当类型和数目的终端设备。
还应当理解,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之间的通信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技术人员完全可以理解,本公开的实施例不仅仅适用于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之间的通信,还可以适用于网络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或者终端设备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
下面将结合图2至图12分别从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的角度,对本公开的原理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参考图2,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在第一设备侧实施的方法200的流程图。可以理解,方法200可以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或者终端设备120处实施。
方法200开始于210,其中第一设备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控制信息中的单元可以包括控制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比特。举例而言,一个单元可以是1比特,也可是一组比特,例如2个比特、4个比特、8个比特等。
作为备选方案,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也可以包括控制信息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元素(IE)。信息元素可以包含长度不固定的信息,其结构例如可以包括Element ID、Length、Information等字段。其中,Element ID表示信息元素类型,Length表示Information字段的长度,而Information表示该信息元素所携带的信息。
应当理解,上述关于控制信息的单元的示例仅仅是举例,而非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本公开范围内完全可以采用其他适当的方式来划分控制信息,以得到一个或多个单元。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一个字段作为一个单元。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包含多个比特的一组比特(也称为“比特组”)作为一个单元。
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表示该单元或该单元所包含的信息对于接收方的不确定性。一个单元的信息量高或者一个单元具有高信息量表明不确定性高。相反,一个单元的信息量低或者一个单元具有低信息量表明不确定性为低,也即确定性较高。
单元的信息量可以根据多种方式来确定。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单元的类型来确定该单元的信息量。单元的类型例如可以是预留或者非预留的。具体而言,第一设备可以首先确定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的类型。然后,响应于该单元是预留单元,例如某个或某些预定的未被使用的比特,第一设备可以确定该单元具有低信息量。另一方面,如果该单元是非预留单元,例如已经被分配用于承载预定信息的比特、字段、信息元素等,则第一设备可以确定该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作为备选方案或者附加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来确定该单元的信息量。具体而言,第一设备可以首先确定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信息。如果该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则第一设备可以确定该单元具有低信息量。相反,如果该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则第一设备可以确定该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当一个单元包含终端设备标识符(例如UE ID)、网络设备标识符(例如eNB ID)、小区标识符(例如CELL ID)、信道标识符(例如逻辑信道标识符(LCID))等中的至少一个时,则该单元所包含的信息可以被确定为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又例如,当一个单元包含的信息是表示通信中的频繁变化的参数时,则可以认为该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
应当理解,上述有关确定单元的信息量的例子仅仅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在本公开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多种其他适当的方式来确定单元的信息量。例如,可以通过在一段时间内对控制信息的不同单元的历史信息量进行统计,并根据统计值来确定各个单元的信息量。又例如,也可以基于已有的标准、规范或规则所规定的单元的类型或包含的信息来确定单元的信息量。
以下通过更详细的示例来描述单元的信息量的确定过程。以主信息块(MasterInformation Block,MIB)消息为例,该消息如下:
其中,“dl-Bandwidth”在特定终端设备接入到同一网络之后是相对固定的。“spare”比特可以被认为是零或者认为是静态的。“systemFrameNumber”每帧会改变,因此在该帧中可以认为是静态的。可以认为这些静态的比特所携带的信息较少,也即这些静态的比特的信息量较低。可以将这些静态的比特放置到可靠性较差的子信道。对于缓慢改变的其他比特,它们的信息量相对较高,因此可以被放置到可靠性相对高一些的子信道上。此外,频繁改变的比特具有高信息量,因此可以放置到可靠性高的子信道上。
以系统信息块2作为另一个例子,其中的频率信息(例如载波频率、带宽等)可以认为是静态的,而子帧配置信息(例如“mbsfn-SubframeConfigList”)和资源配置信息(“radioResourceConfigCommon”)等信息可以认为是动态的。
继续回到方法200,在220,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确定子信道的可靠性。例如,可以基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来确定子信道的可靠性。应当理解,也可以采用本领域常用的其他方法来确定子信道的可靠性,在此不再赘述。
控制信息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可以通过若干具体方式来实现。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根据多个单元的信息量的高低来对这些单元进行排序,并根据各个子信道的可靠性的高低来对这些子信道进行排序。然后,第一设备可以将经排序的单元映射到经排序的子信道。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将信息量较低的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信道,并将信息量较高的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高的子信道。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过程300的示意图。假设控制信息具有K个比特,b0,b1,……,bK-1,第i个比特的信息量表示为Ii,则按照信息量从低到高的顺序对K个比特的信息量排序后得到如下序列:Ia(1),Ia(2),…,Ia(K),其中a(i)表示如下比特的序号,该比特的信息量在上述序列中排名为第i位。此外,假设K个子信道分别为s0,s1,……,sK-1,按照可靠性从低到高排序后的子信道的序列为Sb(1),Sb(2),…,Sb(K)。
在图3的实施例中,假设K=8,则比特b0的信息量排名第6位,即Ia(6);比特b1的信息量最低,排名第1位,即Ia(1);以此类推……比特b4的信息量最高,排名第8位,即Ia(8)。将Ia(1)至I(8)映射到可靠性从低到高的序列Sb(1),Sb(2),…,Sb(8)。
随后,根据子信道与自身可靠性的关系来确定序列Sb(1),Sb(2),…,Sb(8)与子信道s0,s1,……,s7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可以确定可靠性最低的子信道为s0,可靠性次低的子信道为s1,然后依次为s4,s2,s3,s5,s6,s7。换言之,按照可靠性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后的子信道为s0,s1,s4,s2,s3,s5,s6,s7
通过上述操作,可以将比特b0,b1,……,b7按顺序分别映射到子信道s0,s1,s4,s2,s3,s5,s6,s7。由此,可以实现将信息量较低的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信道,以及将信息量较高的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高的子信道。
继续参考方法200,在230,第一设备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这一编码过程可以采用极化编码方案或者其他适当的编码方案,在此不再赘述。随后,在240,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通过将控制信息中的低信息量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频带上,从而将这种低信息量单元作为极化编码中的冷冻比特进行解码处理,这有利于提高解码速度和降低解码复杂度。由此,可以在维持甚至提高解码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复杂度和功率消耗。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以下也称为“映射关系”)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根据标准、协议或规则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分别预先设定。在此情况下,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关于控制信息的信号之后,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关系来从接收的信号中确定哪个或哪些单元是信息量较低的,从而利用这个或这些单元来进行解码,以提高解码速度和降低解码复杂度。
作为备选方案,也可以不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对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进行预先设定,而是由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动态通知该信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设备可以将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发送给第二设备。例如,可以经由RRC信令发送关于该映射的信息,其中RRC信令例如可以利用抽象语法标记(ASN.1)来实现。作为替代方案,也可以经由物理层信令/调度信令发送关于该映射的信息。
以下结合图4-6通过更多实施例来具体描述本发明。在图4和图5的实施例中,以比特作为控制信息的单元来进行描述。在图6的实施例中,以信息元素作为控制信息的单元来进行描述。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MAC/RLC头部结构400的示意图。在图4的实施例中,“R”表示预留字段,“E”表示扩展字段,“LCID”字段表示逻辑信道标识,“F”指示“L”字段的类型,“L”字段表示长度信息。由于终端设备在仅具有一个逻辑信道的时候是知道LCID的,因此LCID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被认为是静态的,具有低信息量。另外,由于“R”是预留类型,所以R所对应的比特也可以被认为是具有低信息量。与“R”相比,由于LCID是有可能变化的或者缓慢变化的,所以可以将“R”的比特确定为具有比LCID的比特更低的信息量。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可以认为“E”“F”和“L”字段或其包含的比特均具有较高的信息量。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对“E”“F”和“L”进行信息量高低的排序,这例如可以根据经验值、规范/协议规定、历史排序结果等来确定。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MAC/RLC头部的比特与子信道的映射关系500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预留比特分别被映射到了可靠性低的子信道上。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信息元素与子信道的映射关系600的示意图。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三个信息元素IE1、IE2和IE3将要被第一设备发送给第二设备。假设IE1是静态的而IE2和IE3是动态变化的。在消息被进行了层2和层3封装之后,IE1位于该消息的最左侧部分。通常,极化编码方案的子信道的可靠性是从左到右进行增加的。因此,将IE1放在IE2和IE3之前(即左边)可以使IE1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信道,而IE2和IE3映射到可靠性较高的子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层3消息的结构可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侧进行预先定义。作为替代方案,第一设备可以向第二设备发送明确的指示来表明该层3消息的结构。这样,第二设备可以知道IE1的位置,并知道IE1是首先发送的并且它是静态的。作为另一个替代方案,第一设备可以不向第二设备发送上述指示,而是第二设备根据统计信息来判断IE1是否是首先发送的。例如,假设在先前的多次通信中,IE1首先发送的概率大于90%,第二设备可以认为本次接收的信号中IE1也是首先发送的。
除了图4-图6所述的实施例之外,采用比特组作为单元也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范围之内。例如对于MIB消息而言,“下行链路带宽”这个字段所包含的多个比特可以作为一个比特组,而“帧号”这个字段所包含的多个比特也可以作为一个比特组。假设“下行链路带宽”所对应的这个比特组相对于“帧号”所对应的比特组更加静态,则将“下行链路带宽”所对应的比特组映射到低可靠性子信道会提高解码性能并降低复杂度,从而带来增益。
在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些实施例中,对于上行链路信道状态指示(CSI),如果终端设备(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一设备)需要向网络设备(在本实施例中是第二设备)报告不同波束的CSI信息,则终端设备可以使用指示信息来指示与不同波束相关的数据的顺序。假设信道对于这些波束而言不频繁地改变或者完全不变(例如mMTC通信的终端设备的信道即是改变较少的情况),则可以将这些指示信息作为静态单元或缓慢变化的单元,并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信道上。以此方式,可以提高解码性能并降低复杂度,从而带来增益。
下面参考图7,其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在第二设备侧实施的方法700的流程图。可以理解,方法700可以例如在如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或者终端设备120处实施。
方法700开始于710,第二设备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该信号可以是第一设备通过如下方式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具体而言,第一设备确定该控制信息的单元的信息量,并基于所确定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该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这些单元映射到上述子信道。然后第一设备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并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接下来,在720,第二设备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控制信息。控制信息中的单元可以是该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信息元素等。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设备可以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来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然后,可以利用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根据标准、协议或规则来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分别预先设定。在此情况下,第二设备在接收到来自第一设备的关于控制信息的信号之后,可以根据预先定义的关于映射的信息来从接收的信号中确定哪个或哪些单元是信息量较低的,从而利用这个或这些单元来进行解码。
作为备选方案,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不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处对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进行预先设定,而是由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动态通知该信息。在此情况下,第二设备可以从第一设备接收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相关的信息。该信息例如是从RRC信令或者物理层信令/调度信令中接收的。
根据上述实施例,通过将控制信息中的低信息量单元映射到可靠性较低的子频带上,从而将这种低信息量单元作为极化编码中的冷冻比特进行解码处理,这有利于提高解码速度和降低解码复杂度。由此,可以在维持甚至提高解码性能的情况下,降低复杂度和功率消耗。
此外,在解码操作中,还可以将这种低信息量单元作为先验知识,来用于改善在路径对数似然比的计算中的软信息。例如,假设一个低信息量比特经常为1,可以根据这种先验知识来计算路径对数似然比。所计算出来的路径对数似然比可以在解码过程中被叠加到解码出来的路径对数似然比上,以校正误差并提高计算准确性。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在解码性能方面的比较800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假设所要传送的控制信息具有16个比特,并且假设按照这些比特所包含的信息来划分,这16个比特中有M个比特是静态的,其他比特为动态变化的。
在图8中,比较了根据现有技术进行解码所对应的BLER曲线810以及本公开的实施例在M分别为2、4和8时进行解码所对应的BLER曲线,820、830和840。从图8可知,在同等信噪比(SNR)的情况下,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解码所对应的BLER明显小于现有技术的BLER。特别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静态比特数目越多(例如M=8),则对应的BLER越小。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与现有技术在复杂度方面的比较900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本公开的实施例在M分别为2、4和8时进行解码所对应的复杂度曲线922、923和924明显低于现有技术的复杂度曲线921。特别地,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静态比特数目越多(例如M=8),则对应的复杂度越低。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第一设备处的装置1000的框图。可以理解,装置1000可以实施在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中或者终端设备120中。如图10所示,装置1000包括:信息量确定单元1010,被配置为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映射单元1020,被配置为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编码单元1030,被配置为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以及发送单元1040,被配置为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量确定单元1010还被配置为:确定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的类型;响应于单元是预留单元,确定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响应于单元是非预留单元,确定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量确定单元1010还被配置为:确定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信息;响应于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确定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响应于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确定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息量确定单元1010还被配置为:当单元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时,将单元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为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终端设备标识符、网络设备标识符、小区标识符、信道标识符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映射单元1020还被配置为:根据单元的信息量的高低来对单元进行排序;根据子信道的可靠性的高低来对子信道进行排序;以及将经排序的单元映射到经排序的子信道,其中信息量低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低的子信道,并且信息量高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高的子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送单元1040还被配置为:将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映射单元1020还被配置为:基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来确定子信道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单元是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的第二设备处的装置1100的框图。可以理解,可以实施在图1所示的网络设备110中或者终端设备120中。如图11所示,装置1100包括:接收单元1110,被配置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以及解码单元1120,被配置用于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控制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解码单元1120被进一步配置用于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以及利用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收单元1110被进一步配置用于从第一设备接收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相关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单元是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应当理解,装置1000和装置1100中记载的每个单元分别与参考图2和图7描述的方法200和700中的各步骤相对应。因此,上文结合图2和图7描述的操作和特征同样适用于装置1000和装置1100及其中包含的单元,并且具有同样的效果,具体细节不再赘述。
装置1000和装置1100中所包括的单元可以利用各种方式来实现,包括软件、硬件、固件或其任意组合。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或多个单元可以使用软件和/或固件来实现,例如存储在存储介质上的机器可执行指令。除了机器可执行指令之外或者作为替代,装置1000和装置1100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可以至少部分地由一个或多个硬件逻辑组件来实现。作为示例而非限制,可以使用的示范类型的硬件逻辑组件包括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专用集成电路(ASIC)、专用标准品(ASSP)、片上系统(SOC)、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等等。
图10和图11中所示的这些单元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实现为硬件模块、软件模块、固件模块或者其任意组合。特别地,在某些实施例中,上文描述的流程、方法或过程可以由基站或者终端设备中的硬件来实现。例如,基站或者终端设备可以利用其发射器、接收器、收发器和/或处理器或控制器来实现方法200和700。
图12示出了适合实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设备1200的方框图。设备1200可以用来实现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例如图1中所示的网络设备110和终端设备120。
如图所示,设备1200包括控制器1210。控制器1210控制设备1200的操作和功能。例如,在某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借助于与其耦合的存储器1220中所存储的指令1230来执行各种操作。存储器1220可以是适用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合适的类型,并且可以利用任何合适的数据存储技术来实现,包括但不限于基于半导体的存储器件、磁存储器件和系统、光存储器件和系统。尽管图12中仅仅示出了一个存储器单元,但是在设备1200中可以有多个物理不同的存储器单元。
控制器1210可以是适用于本地技术环境的任何合适的类型,并且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微控制器、数字信号控制器(DSP)以及基于控制器的多核控制器架构中的一个或多个多个。设备1200也可以包括多个控制器1210。控制器1210与收发器1240耦合,收发器1240可以借助于一个或多个天线1250和/或其他部件来实现信息的接收和发送。
当设备1200充当网络设备110时,控制器1210和收发器1240可以配合操作,以实现上文参考图2描述的方法200。其中,控制器1210被配置用于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基于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单元向子信道进行映射;以及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收发器1240被配置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确定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的类型;响应于单元是预留单元,确定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响应于单元是非预留单元,确定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确定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信息;响应于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确定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响应于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确定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当单元包含终端设备标识符、网络设备标识符、小区标识符、信道标识符等中的至少一项时,将单元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为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根据单元的信息量的高低来对单元进行排序;根据子信道的可靠性的高低来对子信道进行排序;以及将经排序的单元映射到经排序的子信道,其中信息量低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低的子信道,并且信息量高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高的子信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基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来确定子信道的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发器124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将关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发送给第二设备。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单元是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当设备1200充当终端设备120时,控制器1210和收发器1240可以配合操作,以实现上文参考图7描述的方法700。其中,收发器1240被配置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以及控制器1210被配置用于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控制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控制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基于关于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以及利用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
在一些实施例中,收发器1210可以被进一步配置用于:从第一设备接收与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相关的信息。
在一些实施例中,该单元是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上文参考图2和图7所描述的所有特征均适用于设备1200,在此不再赘述。
一般而言,本公开的各种示例实施例可以在硬件或专用电路、软件、逻辑,或其任何组合中实施。某些方面可以在硬件中实施,而其他方面可以在可以由控制器、微处理器或其他计算设备执行的固件或软件中实施。当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各方面被图示或描述为框图、流程图或使用某些其他图形表示时,将理解此处描述的方框、装置、系统、技术或方法可以作为非限制性的示例在硬件、软件、固件、专用电路或逻辑、通用硬件或控制器或其他计算设备,或其某些组合中实施。
作为示例,本公开的实施例可以在机器可执行指令的上下文中被描述,机器可执行指令诸如包括在目标的真实或者虚拟处理器上的器件中执行的程序模块中。一般而言,程序模块包括例程、程序、库、对象、类、组件、数据结构等,其执行特定的任务或者实现特定的抽象数据结构。在各实施例中,程序模块的功能可以在所描述的程序模块之间合并或者分割。用于程序模块的机器可执行指令可以在本地或者分布式设备内执行。在分布式设备中,程序模块可以位于本地和远程存储介质二者中。
用于实现本公开的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用一种或多种编程语言编写。这些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提供给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的数据处理装置的处理器,使得程序代码在被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的数据处理装置执行的时候,引起在流程图和/或框图中规定的功能/操作被实施。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在计算机上、部分在计算机上、作为独立的软件包、部分在计算机上且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或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
在本公开的上下文中,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包含或存储用于或有关于指令执行系统、装置或设备的程序的任何有形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是机器可读信号介质或机器可读存储介质。机器可读介质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的、磁的、光学的、电磁的、红外的或半导体系统、装置或设备,或其任意合适的组合。机器可读存储介质的更详细示例包括带有一根或多根导线的电气连接、便携式计算机磁盘、硬盘、随机存储存取器(RAM)、只读存储器(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PROM或闪存)、光存储设备、磁存储设备,或其任意合适的组合。
另外,尽管操作以特定顺序被描绘,但这并不应该理解为要求此类操作以示出的特定顺序或以相继顺序完成,或者执行所有图示的操作以获取期望结果。在某些情况下,多任务或并行处理会是有益的。同样地,尽管上述讨论包含了某些特定的实施细节,但这并不应解释为限制任何发明或权利要求的范围,而应解释为对可以针对特定发明的特定实施例的描述。本说明书中在分开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也可以整合实施在单个实施例中。反之,在单个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分离地在多个实施例或在任意合适的子组合中实施。
尽管已经以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动作的语言描述了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中限定的主题并不限于上文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文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是作为实现权利要求的示例形式而被公开的。

Claims (24)

1.一种在第一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包括:
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
基于所述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所述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所述单元向所述子信道进行映射;
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以及
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包括:
确定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的类型;
响应于所述单元是预留单元,确定所述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
响应于所述单元是非预留单元,确定所述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包括:
确定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信息;
响应于所述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确定所述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
响应于所述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确定所述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中当所述单元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时,将所述单元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为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
终端设备标识符;
网络设备标识符;
小区标识符;以及
信道标识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单元向所述子信道进行映射包括:
根据所述单元的信息量的高低来对所述单元进行排序;
根据所述子信道的可靠性的高低来对所述子信道进行排序;以及
将经排序的单元映射到经排序的子信道,其中信息量低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低的子信道,并且信息量高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高的子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将关于所述单元与所述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来确定所述子信道的可靠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单元是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9.一种在第二设备处实施的通信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以及
基于关于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所述控制信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基于关于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所述控制信息包括:
基于关于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所述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确定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以及
利用所述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还包括:
从所述第一设备接收与所述单元与所述子信道的映射相关的所述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单元是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13.一种用于通信的第一设备,包括:
控制器,被配置用于:
确定控制信息中的单元的信息量;
基于所述单元的信息量和用于承载所述控制信息的子信道的可靠性,将所述单元向所述子信道进行映射;以及
对经映射的子信道进行编码;以及
收发器,被配置用于向第二设备发送包含编码结果的信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确定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的类型;
响应于所述单元是预留单元,确定所述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
响应于所述单元是非预留单元,确定所述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确定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每个单元所包含的信息;
响应于所述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确定所述单元具有低信息量;以及
响应于所述单元所包含的信息是动态变化的,确定所述单元具有高信息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当所述单元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时,将所述单元所包含的信息确定为是静态的或者缓慢变化的:
终端设备标识符;
网络设备标识符;
小区标识符;以及
信道标识符。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根据所述单元的信息量的高低来对所述单元进行排序;
根据所述子信道的可靠性的高低来对所述子信道进行排序;以及
将经排序的单元映射到经排序的子信道,其中信息量低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低的子信道,并且信息量高的单元被映射到可靠性高的子信道。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将关于所述单元与所述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发送给所述第二设备。
1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基于所使用的编码方案来确定所述子信道的可靠性。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单元是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21.一种用于通信的第二设备,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用于接收来自第一设备的承载控制信息的信号;以及
控制器,被配置用于基于关于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从所接收的信号中确定所述控制信息。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基于关于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单元与所述子信道的映射的信息,确定所述控制信息中的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以及
利用所述具有低信息量的单元对所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进一步配置用于:
从所述第一设备接收与所述单元与所述子信道的映射相关的所述信息。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单元是所述控制信息中的比特、比特组或者信息元素。
CN201710067177.7A 2017-02-06 2017-02-06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Active CN1084008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7177.7A CN108400833B (zh) 2017-02-06 2017-02-06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US16/483,954 US10993217B2 (en) 2017-02-06 2018-02-02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IB2018/000183 WO2018142226A1 (en) 2017-02-06 2018-02-02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its to subchannels mapping of different control information subfields with polar coding
EP18710130.8A EP3577810A1 (en) 2017-02-06 2018-02-02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bits to subchannels mapping of different control information subfields with polar cod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7177.7A CN108400833B (zh) 2017-02-06 2017-02-06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00833A true CN108400833A (zh) 2018-08-14
CN108400833B CN108400833B (zh) 2021-12-24

Family

ID=616170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7177.7A Active CN108400833B (zh) 2017-02-06 2017-02-06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93217B2 (zh)
EP (1) EP3577810A1 (zh)
CN (1) CN108400833B (zh)
WO (1) WO20181422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588589B2 (en) * 2018-03-30 2023-02-21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sidelink communication on basis of polar code and device therefor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0901A (zh) * 2003-12-10 2007-01-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移动站的反向信道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EP1798926A1 (en) * 2005-12-16 2007-06-20 NTT DoCoMo Inc. A HARQ method and system
CN101043257A (zh) * 2006-04-29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编码信息的可靠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1286825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实现基于可靠性的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发送端和系统
US20100027704A1 (en) * 2007-09-10 2010-02-0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Based on Signal Priority and Channel Reliability
CN101821979A (zh) * 2007-08-14 2010-09-0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基站和信道质量信息报告方法
US20120128095A1 (en) * 2007-05-29 2012-05-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pping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258970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feedback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532690A (zh) * 2006-07-24 2014-01-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可变控制信道
WO2016119105A1 (zh) * 2015-01-26 2016-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Polar码的生成方法和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963513B1 (ko) * 2006-12-04 2010-06-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시스템의 프레임 구성 장치 및 방법
WO2018058352A1 (en) * 2016-09-28 2018-04-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Sub-channel mapping
US10554223B2 (en) * 2016-12-23 2020-02-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90901A (zh) * 2003-12-10 2007-01-0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发送移动站的反向信道信息的装置及方法
EP1798926A1 (en) * 2005-12-16 2007-06-20 NTT DoCoMo Inc. A HARQ method and system
CN101043257A (zh) * 2006-04-29 2007-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自适应调制编码信息的可靠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3532690A (zh) * 2006-07-24 2014-01-22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的可变控制信道
CN101286825A (zh) * 2007-04-11 2008-10-15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实现基于可靠性的混合自动重传的方法、发送端和系统
US20120128095A1 (en) * 2007-05-29 2012-05-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pping symbols to resources in a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1821979A (zh) * 2007-08-14 2010-09-0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装置、基站和信道质量信息报告方法
US20100027704A1 (en) * 2007-09-10 2010-02-04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ata Transmission Based on Signal Priority and Channel Reliability
US20130258970A1 (en) * 2012-03-28 2013-10-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llocating feedback channe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6119105A1 (zh) * 2015-01-26 2016-08-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Polar码的生成方法和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T&T: "《Design of Polar Codes for Control Channel in NR》", 《3GPP》 *
HUAWEI: "《polar code constuction for NR》", 《3GPP》 *
刘智泉等: "差分跳频系统编码器与频率转移函数的匹配设计",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577810A1 (en) 2019-12-11
US10993217B2 (en) 2021-04-27
US20200092857A1 (en) 2020-03-19
CN108400833B (zh) 2021-12-24
WO2018142226A1 (en) 2018-08-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4132126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djusting maximum uplink transmission power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769502B (zh) 用于多波束发送上行信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KR101952490B1 (ko) 비직교 무선 통신들을 용이하게 하기 위한 디바이스들 및 방법들
KR20230066451A (ko) 자원 선택 방법, 장치 및 단말 기기
CN110476390B (zh) 促进pdsch资源元素映射的装置、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9644071B (zh) 用于urllc中的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201831A1 (zh) 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12369097A (zh) 用于具有配置许可的上行链路传输的统一上行链路控制信息
CN109412663A (zh) 用于mimo通信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可读介质
CN108400833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5362732A (zh) 用于版本16mimo增强的上层设计
CN109565353A (zh) 数据处理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12187401A (zh) 多时间单元传输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2077465A1 (zh) 用于传输控制信息的方法和装置
CN111669251B (zh) 传输块大小的确定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1147214A1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8667578A (zh) 通信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11602457B (zh) 信息传输方法、通信装置及存储介质
KR20220113424A (ko) 고속 빔 다이버시티를 위한 시그널링 해결책
CN116320049B (zh) 用于包扩展的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WO2019052441A1 (zh) 一种用于生成扩展符号的方法及装置
WO2024109120A1 (en) Pusch retransmissions
CN110602784A (zh) 一种上下行配置方法、基站及终端
WO2024031357A1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芯片、产品及程序
EP3923494A1 (en) Transport block siz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