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7645A - 具有可自动连接的供给插接构件的挂接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具有可自动连接的供给插接构件的挂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7645A
CN108367645A CN201680074573.6A CN201680074573A CN108367645A CN 108367645 A CN108367645 A CN 108367645A CN 201680074573 A CN201680074573 A CN 201680074573A CN 108367645 A CN108367645 A CN 108367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tractor
trailer
mounting
socket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7457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7645B (zh
Inventor
乔斯·曼努埃尔·阿尔格拉
斯特凡·吉特曾
阿希姆·施特鲁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st - Walker Germany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st - Walker German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st - Walker Germany Ltd filed Critical Jost - Walker Germany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67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76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76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76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01Traction couplings or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60D1/02Bolt or shackle-type couplings
    • B60D1/025Bolt or shackle-type couplings comprising release or locking lever pi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01Traction couplings or hitch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type
    • B60D1/02Bolt or shackle-type coupl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2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 B60D1/26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for remote control, e.g. for releas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58Auxiliary devices
    • B60D1/62Auxiliary devices involving supply lines, electric circuit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58Auxiliary devices
    • B60D1/62Auxiliary devices involving supply lines, electric circuits, or the like
    • B60D1/64Couplings or join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2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 B60D1/36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for facilitating connection, e.g. hitch catchers, visual guide means, signalling ai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DVEHICLE CONNECTIONS
    • B60D1/00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 B60D1/24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 B60D1/42Traction couplings; Hitches; Draw-gear; Tow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s for particular functions for being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Agricultural Machin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Automobile Manufacture Line, Endless Track Vehicle, Trailer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临时将牵引车(12)与挂车连接以形成车列的挂接设备(10),所述挂接设备具有:‑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可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挂接的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所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型廓(34)作为牵引车侧的供给线路的接口,以传递能量和/或信息,‑可与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连接的挂车侧的挂接构件(32),所述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型廓(36)作为挂车侧的供给线路的接口,以传递能量和/或信息,‑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分开地构成的并且设置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的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所述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承载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分开地构成的并且设置在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的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所述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承载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其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38,40)中的至少一个对准构件具有对准型廓(42,44),并且可相对于承载该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14或24)运动,使得所述对准构件(38,40)的对准型廓(42,44)能够彼此形状配合接合,以进行插接构件(30,32)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根据本发明提出,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0,32)中的至少一个插接构件(30,32)可相对于承载该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38,40)移动。

Description

具有可自动连接的供给插接构件的挂接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临时地将牵引车与挂车连接以形成车列的挂接设备,其中所述挂接设备具有:
-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
-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其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能够以可彼此松开的方式挂接以形成临时的挂接连接,其中挂接连接构成用于传递牵引力,车列中的挂车的跟随基于所述牵引力,
-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所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型廓作为牵引车侧的供给线路的接口,以传递能量和/或信息,
-挂车侧的插接构件,所述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型廓作为挂车侧的供给线路的接口,以传递能量和/或信息,其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能够以可彼此松开的方式连接以形成临时传递能量和/或信息的插接连接,
-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分开地构成的并且设置在该挂接构件上的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所述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承载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
-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分开地构成的并且设置在该挂接构件上的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所述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承载挂车侧的插接构件,
其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中的至少一个对准构件具有对准型廓并且可相对于承载所述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运动,使得一个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可与相应另一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形状配合地接合,以进行插接构件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
背景技术
从EP 0 434 472 A1中已知这种挂接设备。
为此,从该文献中已经已知一种解决方案,牵引车和挂车不仅经由其挂接构件彼此机械挂接为车列,而且尽可能自动地在挂接过程中建立插接连接,通过所述插接连接,车列从牵引车和挂车中的一个车辆起的能量供给是可行的,和/或通过所述插接连接,信息能够以信号和/或数据的形式在牵引车和挂车之间传递。术语“能量供给”在此尽可能一般性理解。所述术语包括供给电的、气动的和液压的能量,即尤其在商用车上所使用的能量形式。虽然在车列中通常从牵引车中将能量供给挂车,但是不应排除:也能够从所挂接的挂车中将能量供给牵引车,例如当挂车处的能量储存器仍借助于能量储备器至少部分地填充时,而无论出于何种原因总是耗尽牵引车处的相关能量形式的储备。这例如能够在位于牵引车处的车辆电池出现故障或者完全清空时出现,而在挂车处存在至少部分地被充电的电池。
已知的挂接设备包括牵引车侧的、呈方形芯轴形式的对准构件,所述方形芯轴可沿着芯轴纵向方向以通过与芯轴连接的活塞缸装置驱动的方式移出和拉入。芯轴纵向方向平行于牵引车纵向方向伸展,其中芯轴尖端指向挂车。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与作为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芯轴刚性地连接。所述插接构件包括相对于芯轴纵向方向正交地延伸的板,所述板与芯轴通过焊接牢固地并且不可松开地连接。在板中牢固地容纳有插接型廓。
已知的挂接设备的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包括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芯轴侧表面基本上互补的套筒,所述套筒具有朝向牵引车的呈引导漏斗形式的引导辅助件。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刚性地与挂车侧的对准构件连接。该插接构件又包括板,所述板与套筒刚性地焊接并且所述板的直接围绕套筒的板区域与套筒纵向方向正交地延伸。在该挂车侧的板中,牢固地装配挂车侧的插接型廓,更确切地说,在如下部位处,即当芯轴通过移出运动足够深地被引入到套筒中时,所述部位与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处的插接型廓相对应。
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刚性地与挂车或与挂车的牵引杆连接。由此,包括套筒的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也刚性地与挂车的牵引杆连接。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虽然刚性地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连接,但是该插接构件通过球窝节与牵引车或与其挂接构件连接,更确切地说,使得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挂接螺栓的假想延长的纵向中心线包含所提到的球窝节的球中点。
在已知的挂接设备中,在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的成功的对准运动结束时始终建立插接连接。这需要芯轴的相对长的行程,因为所述行程首先必须使牵引车和挂车的插接构件相对于彼此充分对准,并且在建立这种充分对准之后,必须用于实现插接连接。由此芯轴的必要的长的对准行程和连接行程,一方面在建立机械的挂接连接以形成车列时就已经要求承载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一定程度预先对准,并且另一方面由于大的行程量要求显著的运动自由空间,在所述运动自由空间中能够无碰撞地完成所述行程。
在现代的牵引车中,并非总是提供对于已知的挂接设备的对准构件的长的行程而言所需要的该运动自由空间。主要形成车辆的商用车尽管其来源于批量制造基础商用车的车辆制造商,但是直至其在客户中的最终的常规就绪都是个性化的定制品,其中在所述商用车上应用在此讨论的挂接设备。根据使用目的,批量制造的基础商用车针对各个客户个性化,例如通过使用装载面下方的结构空间来容纳功能组件的方式,例如气动蓄压器、附加油箱、表盘和供油泵,如例如在油罐车中所使用的表盘和供油泵、燃料储备储存器等等。因此,对于挂接设备和其所属的构件而言可用的运动自由空间随着车辆越来越复杂而变得越来越小。
从DE 44 12 111 A1中已知另一挂接设备。在该挂接设备中,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通过其插接型廓刚性地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连接。
相反,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可围绕两个彼此平行并且相对于牵引杆纵向方向正交的枢转轴线枢转,所述挂接构件在该已知的挂接设备中也包括牵引杆。在建立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之间的挂接连接时,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达到对置位置,在所述对置位置中,设置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的滑槽驱动装置与设置在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上的凸轮有效连接。滑槽驱动装置的滑槽在此成形为,使得借助于滑槽驱动装置的前进运动将挂车侧的插接型廓推到牵引车侧的插接型廓上或者推入到该插接型廓中,从而建立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之间的插接连接。在通过从后方接合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凸轮建立插接连接时,滑槽驱动装置的承载滑槽的构件稳固插接连接以防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远离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松开的相对运动。
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与滑槽驱动装置耦联,所述挂接构件,如这种挂接设备的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具有沿着其纵向延伸方向可运动的挂接螺栓作为挂接元件。在挂接螺栓移动到挂接位置中时,滑槽驱动装置就上文中所描述的而言被驱动以建立插接连接,在所述挂接位置中,挂接螺栓穿过挂车的牵引环。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处的另一驱动装置实现了承载滑槽的构件的释放运动,使得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凸轮不再从后方被接合。滑槽驱动装置的承载滑槽的构件在此双向地与挂接螺栓耦联,使得承载滑槽的构件的为了释放凸轮以便允许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远离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的相对运动而进行的释放运动,引起挂接螺栓的提升,以至于借助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解锁装置也撤销在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之间的机械的挂接连接。牵引车于是能够远离挂车,其中插接连接最后随着该远离而分开。
相对于从DE 44 12 111 A1中已知的挂接设备,从EP 0 434 472 A1中已知的挂接设备的插接连接可与挂接螺栓的运动无关地建立和分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进这种挂接设备,使得在通过牵引车的和挂车的挂接构件建立挂接连接期间或之后,以小的结构空间并且在需要用于挂接连接设备的可运动的构件的尽可能小的运动自由空间的条件下,能够自动建立插接连接,以实现在牵引车和挂车之间以高的连接可靠性进行能量和/或信息的传递。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开始所提到的类型的挂接设备来实现,其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插接构件可相对于承载该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移动。
通过这些根据本发明的措施,相对于这种现有技术,能够进行插接构件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而不在对准过程结束时就已经通过对准过程本身建立插接构件彼此间的插接连接。在插接构件进行接触之前,即尤其当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仍彼此间隔开地设置时,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能够已经结束。因此,与在这种现有技术中的情况下相比,在运动范围中,对准运动能够是明显更短。
此外,借助于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彼此的短时间的对准运动,甚至当承载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在建立机械的挂接连接的情况下最初彼此具有相对大的错位时,例如当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纵向中轴线从牵引车的相对于牵引车的支撑地面正交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中围绕穿过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挂接元件,例如挂接螺栓,且相对于牵引车的偏航轴线的平行线枢转出来时,和/或当挂车侧的挂接元件,尤其牵引环的包含该挂车侧的挂接元件的最大环周的赤道面从平行于牵引车的支撑地面的定向中围绕相对于牵引车的俯仰轴线的平行线枢转出来时,也能够建立在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之间的正确的插接连接。因此,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理论上理想的初始定向在开始挂接过程以建立挂接连接时是如下定向,在所述定向中,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纵向中轴线位于牵引车的与牵引车的支撑地面正交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中,并且其中挂车侧的挂接元件的赤道面平行于牵引车的支撑地面定向,在下文中出于阐述目的参照所述理论上理想的初始定向。
借助于当前提出的挂接设备,首先能够通过至少一个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所述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的相对运动使这两个车辆的插接构件彼此对准,并且仅在进行这种对准之后,才能够通过至少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所述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的另外的相对运动建立插接连接。
在此,在本申请中,如果构件A与构件B在结构上连接,使得构件B的运动是构件A的运动和构件B相对于构件A的相对运动的总和,那么基本上应当将构件A视为是承载构件B的。
对于插接构件彼此间的成功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而言,如果由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构成的这两个对准构件中的一个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挂接构件上,而相应另一个对准构件刚性地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连接,那么基本上就足够了。然而,如果这两个对准构件中的每一个都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挂接构件上,那么即使在建立彼此的挂接连接时挂接构件的相对位置较大地偏离于理论上理想的初始定向时,也能够以相对短的对准运动路径实现这两个插接构件相对于彼此的成功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
如果——反过来设想——以对准构件的预设的所期望的总运动空间为出发点,那么当每个对准构件相对于分别承载其的挂接构件可运动地设置时,能够减小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的单一运动空间。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的相对运动空间越小地构成,由对准构件和挂接构件构成的总结构就能够是越稳定和越鲁棒性的。
相应的内容也适用于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在此,如果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中的恰好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是可移动的,那么基本上也足以能够实现本发明所结合的优点。然而,有利的是,这两个插接构件中的每一个都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可移动地设置在该对准构件上。因此,当这两个插接构件相对于彼此可运动时,各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相对运动路径能够保持得短并且尽管如此仍能够实现总体上大的相对运动空间。
然而本发明也明确地包括下述情况:如果仅恰好一个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是可相对运动的,并且如果仅恰好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是可移动的,那么牵引车和挂车中的一个车辆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是可运动的,并且相应另一车辆的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是可移动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能够想到的是,通过牵引车侧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的相对运动实现插接构件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使得在借助于牵引车侧和/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相对运动进行插接构件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之后直接建立插接连接,例如通过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具有仅一个运动自由度的简单的相对运动。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对此能够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沿着预定的,优选直线的运动轨迹平移地移动或者围绕预定的枢转轴线转动地移动。
在建立插接连接时,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插接型廓直接接触。在建立插接连接时,直接经由插接型廓在牵引车和挂车之间传递能量和/或信息。一个插接型廓能够是阳接触插头,而与其匹配的另一插接型廓能够是阴接触插口。
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至少一个插接型廓能够刚性地设置在该插接构件上。然而,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至少一个插接型廓也能够相对于插接构件的插接支架可运动地设置在该插接支架上,例如以便实现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型廓的精对准,以提高插接连接的建立可靠性。对此,至少一个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型廓能够与定心机构耦联以共同运动。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型廓的彼此匹配的定心机构于是能够在插接构件的引起插接连接的建立的相对运动期间引起所提到的精调节。那么,由对准构件之前引起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能够是粗对准。因此,与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的最大可行的相对运动路径相比,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型廓相对于其相应的其余插接构件的最大可行的相对运动路径优选是更短的。该条件优选适用于沿着至少两个空间方向,尤其优选沿着三个彼此正交的空间方向的相对运动路径。
除此之外,由于至少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原则上也可行的是,如果对于插接连接而言至少一个插接构件是不需要的,那么所述插接构件可以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运动到受保护的静止位置中,在所述静止位置中,所述插接构件被遮蔽,免受外部影响。
因此,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中的一个插接构件例如能够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在缩回的连接就绪位置和前移的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在缩回的连接就绪位置中,所述插接构件能够缩回到保护壳体中,所述插接构件在所述连接就绪位置中与在连接激活位置中相比更不容易难从外部达到。通常,连接激活位置是如下位置,在所述位置中,在相应另一插接构件常规存在时借助于该插接构件建立插接连接。
在此,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的运动原则上能够是任意的,例如是枢转运动。如果需要的话,插接构件在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的运动也是由枢转运动和平移运动构成的组合运动,例如当围绕相关的插接构件的区域中的空间关系需要这种运动时。
如果一个插接型廓的接触突起可沿着插接连接轴线引入到相应另一插接型廓的对应的接触插口中,那么可建立具有牵引车和挂车的这两个所参与的插接型廓的尽可能大的接触面的尤其可靠的插接连接。出于这种原因,插接构件在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的运动至少在包含连接激活位置的运动末端区域中是纯平移的运动,优选地,所述运动由于尽可能简单地沿着整个运动路径引导是纯平移的运动。
为了描述本发明的挂接设备,应当借助于参考状态,其中牵引车和挂车处于共同的、平坦的水平地面上,并且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彼此跟随。由牵引车和挂车构成的这两个车辆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是共面的,使得这两个车辆的车辆纵向方向也一致。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就本发明而言在此是沿着车辆纵向方向伸展的并且与车辆所立于其上的地面(支撑地面)正交的平面。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伸展穿过车辆,使得车辆的车轴的轮相对于所述车辆纵向中心平面具有数量上相同的距离是不能肯定的。上述在建立挂接连接前理论上理想的初始定向能够处于参考状态中从而不与其相矛盾。
如果在本申请中未另做说明,那么对挂接设备的描述基于该参考状态。
在该参考状态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为了建立挂接连接可沿着挂接轨迹彼此靠近,而为了断开挂接连接可沿着挂接轨迹彼此远离。挂接轨迹在参考状态中因此平行于共同的支撑地面并且平行于共面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伸展。
牵引车就本申请而言优选是马达驱动的、自行驶的牵引机械。然而这并不是必须如此。牵引车就本申请而言能够挂接有挂车的任何车辆。因此,在多节式的车列中,同一车辆相对于在车列中位于该车辆前面的、挂接在其上的车辆能够是挂车,而相对于跟随该车辆的、挂接到该车辆上的车辆是牵引车。这例如涉及具有半挂车的车列,所述半挂车挂接到自行驶的牵引车上而台车挂接到所述半挂车上,所述台车本身又能够挂接到一个半挂车上。在那里,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尤其能够设置在首次提到的半挂车和台车之间。这例如同样涉及如下车列,在所述车列中,中置轴挂车挂接到自行驶的牵引车上,而刚性牵引杆挂车挂接到该中置轴挂车上。在那里,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能够设置在牵引车和中置轴挂车之间和/或设置在中置轴挂车和刚性牵引杆挂车之间。
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的可行的、有利的结果是如下可行性:可在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的插接构件能够在这些位置之间沿着连接轨迹移动,所述连接轨迹与挂接轨迹不同。这实现了突出地利用仅小的运动自由空间就能够建立插接连接。也就是说,与现有技术相反,利用为了建立挂接连接而实施的挂接构件沿着挂接轨迹的靠近运动,以便使由相应的挂接构件所承载的对准构件对准并且借助于这些对准构件使分别又由所述对准构件承载的插接构件对准,以准备插接连接。虽然由此牵引车和挂车中的这两个车辆的对准构件为了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沿着平行于挂接轨迹的平行线彼此靠近,但是插接构件在完成对准之后仍能够沿着连接轨迹在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所述连接轨迹可在预设的边界条件范围内与挂接轨迹无关地自由选择。这种边界条件例如是相应另一插接构件的可达到性,所述另一插接构件始终借助于一个部件沿着车辆纵向方向远离所述插接构件。
如上所述,连接轨迹能够是围绕枢转轴线的枢转运动轨迹。然而优选地,连接轨迹以及处于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参考状态中的挂接轨迹是平移的,尤其优选直线的平移的轨迹。
如所述,商用车辆的下部结构在其使用结构下方设有大量功能组件,在挂接构件的周围环境中也是如此。为了一方面具有如下可行性:插接构件能够在其连接就绪位置中,距挂接构件的有时承受高机械负荷的部件,例如偶尔在挂接时与挂车的牵引环相撞的拖钩开口,充分远的方式设置,并且尽管如此插接构件仍能够朝向连接激活位置充分地靠近相应另一挂接构件和其插接构件,有利的是,连接轨迹和挂接轨迹彼此间成一定角度。优选地,这两个轨迹位于共同的平面中,尽管不应当排除轨迹也能够歪斜地定向。然而刚刚考虑上述参考状态就能够清楚地看到:如果连接轨迹与挂接轨迹位于共同的平面中,那么一个插接构件靠近相应另一插接构件能够尤其有效地进行。为了即使在开始使牵引车和挂车彼此靠近时挂接构件的相对位置偏离于理论上理想的初始定向也能够实现可靠的挂接连接并且借助于所述挂接连接实现插接连接,连接轨迹和挂接轨迹的共同的平面优选是承载插接构件的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偏离于理论上理想的初始定向在承载插接构件的车辆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两侧都是可预见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是无关紧要的是,牵引杆是否作为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围绕穿过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平行于牵引车的偏航轴线的平行线朝向车辆纵向中心平面的一侧或另一侧枢转。于是不存在车辆的优选侧,在所述优选侧上与朝向相应相反侧相比,能够通过对准构件修正挂接构件彼此间更大的错调。
原则上,在上文中所探讨的插接构件能够是牵引车侧的和/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然而,优选地,插接构件是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因为在牵引车上,尤其当其是商用车辆时,与在通常从挂车伸出的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相比,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周围的结构空间更强地受功能组件的设置限制。
使插接构件沿着与挂接轨迹不同的连接轨迹在其位置,即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的可行性,实现了本发明的一个有利的改进方案,根据上述改进方案,插接构件设置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上方的区域中,在该处通常提供尤其少的结构空间和运动自由空间。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于是例如能够设置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和位于其上方的使用结构,例如载货平板之间。
即使当沿着车辆纵向方向在插接构件后方存在电池部段时,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也能够设置在位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上方的区域中,所述电池部段例如是可围绕水平轴线枢转的载货边板的下端部部段或者是车底保护装置。如果连接轨迹平行于挂接轨迹伸展,那么要么担心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在移动到连接激活位置中时与相应的电池部段碰撞,要么担心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挂车挂接到牵引车上时与牵引车的电池部段碰撞。然而,由于挂接轨迹和连接轨迹的不同性,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能够借助于沿着车辆纵向方向朝向位于牵引车后方的商用车辆的运动分量并且借助于朝向牵引车的地面的另一运动分量从连接就绪位置运动到连接激活位置中。因此,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要么能够在沿着车辆纵向方向位于其后方的电池部段下方运动经过。同样地,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挂车挂接到牵引车上时能够在相关的电池部段下方运动经过,所述电池部段在冬季能够更严重地蒙上冰,同样应当避免与其碰撞。
在结束通过对准构件所进行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之后,但是仍在建立插接连接之前,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能够距车辆的平坦的并且水平的支撑地面不同远的距离。出于上述原因,于是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距地面的距离优选大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距地面的距离。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距地面的距离例如能够大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距地面的距离,因为沿着地面的距离方向,即沿着牵引车偏航轴线的方向,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设置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和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之间。相反,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借助于挂车侧的挂接元件,尤其牵引环的平行于地面的纵向中轴线定向时设置在位于地面上方的高度区域中,所述高度区域与其中设置有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的高度区域重合。
为了使插接构件,尤其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尽可能精确地沿着连接轨迹运动,插接构件能够在承载构件上可运动地被引导。作为插接构件的驱动装置,沿着至少一个运动方向能够在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设置力设备,所述力设备能够设置在插接构件和承载构件中的一个构件上。为了在沿着连接轨迹的至少一个方向上获得插接构件的在空间上紧凑的驱动装置,力设备优选设置在承载构件上。力设备还能够包括可运动地在承载构件上引导的驱动构件,所述驱动构件与插接构件耦联以进行运动传递。
原则上,如果驱动构件在其运动方向中的仅一个方向上与插接构件耦联,也足以能够使该插接构件例如从其连接就绪位置运动到连接激活位置中。优选地,驱动构件与插接构件耦联以双向地进行运动传递,以至于驱动构件能够使插接构件在沿着连接轨迹相反的方向上运动从而不仅运动到连接激活位置中而且运动到连接就绪位置中。
为了将通常小地存在的结构或运动自由空间尽可能自由地用于驱动构件的运动,驱动构件优选可沿着与连接轨迹不同的驱动轨迹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运动。优选地,该驱动轨迹与连接轨迹正交。如果连接轨迹按照根据本发明的在上文中所描述的一个优选的改进方案位于承载相应的插接构件的车辆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中,那么这是尤其适用的。于是,驱动轨迹能够沿着车辆横向方向伸展。优选地,驱动构件的运动路径不延伸超过承载构件。为了实现尽可能明确地将驱动构件的运动传递到插接构件上,力设备构成和设置为,使得如果驱动构件位于初始位置中那么插接构件位于连接就绪位置中,并且如果驱动构件位于终止位置中那么插接构件位于连接激活位置中。
原则上,驱动轨迹优选是直线的轨迹,尽管如此不应当排除的是,驱动轨迹能够是螺旋状的,例如当驱动构件是丝杠或蜗杆传动装置的部件时。如果驱动构件至少在初始位置中是可锁定的,以防朝向终止位置的运动,那么能够防止插接构件的所不期望的、意外的进入连接激活位置中的运动。这种可锁定性也能够是间接的可锁定性,例如当与驱动构件耦联以共同运动的插接构件在其连接就绪部位中可直接锁定并且驱动构件可经由插接构件锁定在初始位置中时。然而优选地,驱动构件可直接锁定在其初始位置中。对此,例如能够设有锁销,所述锁销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是可调节的,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锁销将驱动构件锁定在初始位置中以防朝向终止位置的运动,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锁销释放驱动构件以进行朝向终止位置的运动。
为了能够引起驱动构件在初始位置中的尽可能自动的锁定,锁销优选预紧到锁定位置中,使得如果驱动构件例如为了断开之前所建立的插接连接而向回运动到初始位置中,那么锁销由于其预紧而达到锁定位置中。优选地,锁销在其锁定位置中接合到驱动构件上的凹槽中。这种形状配合的接合随后能够在释放位置中松开。
为了提供驱动力,力设备能够包括任意本身已知的设备,例如活塞缸装置,然而所述活塞缸装置不仅要求显著的结构空间,而且要求能量供给装置。同样地,力设备能够包括电动机作为用于驱动构件的驱动力源,所述电动机与活塞缸装置相比可能占据更少的结构空间,然而同样需要能量供给装置。
优选地,因此力设备包括弹簧作为驱动力源。优选地,该弹簧是压力弹簧,所述压力弹簧在势能较高的状态中与拉力弹簧相比占据更少的结构空间。
弹簧于是能够与驱动构件以共同作用的方式设置,更确切地说,使得弹簧借助于其弹簧力将驱动构件从其初始位置驱动到终止位置中。因此,优选地,与当驱动构件位于终止位置中时相比,当驱动构件位于初始位置中时,储存在弹簧中的弹簧能量更大。所储存的弹簧能量由此能够持久地对驱动构件起作用,所述驱动构件通过上述锁销被防止朝向其终止位置运动。仅当锁销被调节到释放位置中时,力设备的弹簧松弛并且在此之前储存在其中的势能被转换为驱动构件的动能。
优选地,本申请的挂接设备构成为,使得一旦建立插接连接就保持所述插接连接,以及保持挂接构件的挂接连接。其结构上的解决方案通过如下方式实现:驱动构件间接地或者直接地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耦联,使得挂接构件的挂接元件,例如挂接螺栓的用以取消与相应另一挂接构件的挂接连接的释放运动引起驱动构件进入初始位置中的运动。在驱动构件直接与挂接构件耦联时,在挂接构件和驱动构件之间产生直接的、可传递运动的连接,例如通过连杆、操纵索或者传动装置。驱动构件与挂接构件的间接的耦联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进行:挂接构件的挂接元件和驱动构件分别直接与共同运动驱动装置耦联,使得如果运动驱动装置驱动挂接元件以取消挂接连接,那么该运动驱动装置也驱动驱动构件以向回运动到初始位置中。运动驱动装置在此能够用于使之前提到的弹簧借助于驱动构件向回运动到初始位置中而张紧。
挂接构件之间的挂接连接能够力配合地和/或形状配合地进行,其中由于由此所实现的连接可靠性,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之间的形状配合的接合是优选的。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例如能够具有挂接螺栓或者挂接球作为挂接元件,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能够具有可由挂接螺栓穿过的牵引环或者可插到挂接球上的挂接座作为挂接元件。由于在此所探讨的挂接设备的所考虑的可使用性,即使在所允许的总重量超过12吨的重型商用车辆的领域中,螺栓挂接装置作为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也是优选的。因此,具有牵引环的牵引杆优选作为挂车侧的挂接构件。
为了提高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运动空间,优选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拖钩开口处设有对准构件。因为拖钩开口本身又能够具有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容纳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挂接体的相对可运动性,所以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固定于牵引车的部段的相对可运动性,能够是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拖钩开口的相对可运动性和拖钩开口相对于挂接构件的固定于牵引车的部段的相对可运动性之和。
如上所述,至少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能够用于:在不使用时保护插接构件免受外部影响。对此能够提出,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中的一个插接构件,优选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可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装载位置中,所述插接构件的至少一个插接型廓对于建立插接连接是不用的,在所述连接等待位置中,所述插接构件的至少一个插接型廓对于建立插接连接是可用的。插接型廓为了在插接构件的装载位置中建立插接连接的不可用性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插接型廓的接触侧在插接构件的装载位置中隐藏在挡板或者覆盖件后方,其中所述接触侧在建立插接连接时由相应另一插接构件的插接型廓接触;或者插接构件在装载位置中位于壳体或者部分壳体中,所述壳体或部分壳体向外遮蔽插接构件或者至少其插接型廓。插接构件,尤其所述插接构件的壁部段,能够在其装载位置中有利地将部分壳体补充为壳体。
如果实体障碍防止可自由运动经过的另一插接型廓靠近插接型廓的靠近运动,而在没有实体障碍的情况下原则上可建立插接连接,那么例如总是假设,插接型廓的用于建立插接的不可用性。
优选地,插接构件预紧到装载位置中,使得如果没有外力和/或外部力矩对插接构件起作用,那么所述插接构件总是能够位于装载位置中。
原则上,插接构件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的运动又能够是如下任意运动,例如平移运动,在所述运动的进程中,首先覆盖插接型廓的覆盖构件运动,例如枢转离开插接构件的运动路径,尤其通过插接构件本身,使得在例如通过翻开移除覆盖构件之后,插接构件的之前不可用的插接型廓是可用的,以用于建立插接连接。
插接构件以短的运动路径从装载位置快速地运动到连接等待位置中能够有利地通过如下方式实现:插接构件可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枢转。原则上,插接构件的可枢转性能够与所述插接构件的可平移运动性叠加。为了能够实现尤其短的运动路径从而实现插接构件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的可快速实施的运动,插接构件优选仅可在所提到的位置之间枢转。为了尽可能与参与所期望的插接连接的插接构件的靠近运动无关地实现插接构件在所提到的位置之间的枢转运动,插接构件的枢转运动优选围绕枢转轴线伸展,所述枢转轴线与相对运动方向正交,沿着所述相对运动方向,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可彼此靠近以用于建立插接连接,并且可彼此远离以用于松开所述插接连接。枢转轴线在所参与的车辆的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参考状态中通常沿着车辆横向方向伸展,即沿着俯仰轴线的方向伸展。于是,插接构件围绕该枢转轴线的可枢转运动性能够在建立插接连接时在车列中补偿用于补偿牵引车和挂车的相对彼此的俯仰运动。
如果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可移动的插接构件是挂车侧的插接构件,所述插接构件于是优选在牵引杆上设置作为挂车侧的挂接构件,那么该牵引杆通常能够是可围绕平行于挂车的偏航轴线的平行线枢转的,使得插接构件的枢转轴线的定向能够根据牵引杆的枢转位置改变,以在装载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枢转。优选地,枢转轴线与牵引杆相对于挂车的枢转位置无关,然而平行于牵引车和挂车中承载插接构件的车辆的地面。
优选地,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可移动的,尤其可枢转的插接构件是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上,即在不使用时,也就是说,例如当挂车停放在停车场上时,与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相比更多地暴露,所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常常在车辆的使用结构下方并且可能也在侧面被功能组件覆盖,所述功能组件在车架上设置在车辆的底板中。
因为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在结束通过对准构件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之后,但是仍在建立插接连接之前,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相比,优选离地面更远,所以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优选远离地面从装载位置枢转到连接等待位置中,使得例如挂车侧的插接型廓距地面的距离变大。
为了使插接构件以可靠且限定的方式可重复地到达连接等待位置,插接构件优选以相对于容纳构件可运动地引导的方式容纳在容纳构件上。容纳构件在此能够是壳体或部分壳体的一部分,其中插接构件容纳在装载位置中。运动引导能够通过容纳在容纳构件上的枢转轴线或者枢转轴来实现。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结构空间应力和不必要的重量,容纳构件能够是外壳构件,所述外壳构件在插接构件的装载位置中至少部段地包围该插接构件。容纳构件例如能够U形地在下方和侧面包围插接构件,而容纳构件向上是敞开地,使得插接构件能够从其装载位置起向上从容纳构件中枢转出来进入到连接等待位置中。
对插接构件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的运动的可靠的、快速的并且精确重复的机械控制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实现:在容纳构件上设有引导构件,所述引导构件不仅相对于容纳构件而且相对于插接构件是可运动的,其中所述引导构件在容纳构件上沿着引导轨迹可运动地在开始位置和最终位置之间被引导,并且其中所述引导构件与插接构件耦联以共同运动,使得当引导构件位于开始位置中时插接构件位于装载位置中,而当引导构件位于最终位置时插接构件位于连接等待位置中。
优选地,引导构件相对于容纳构件可平移运动,尤其优选仅可平移运动,使得引导构件能够作为滑块容纳在容纳构件中。这引起尤其小的结构空间需求。
仅可平移地在容纳构件上运动的引导构件也能够并且恰好能够在插接构件本身仅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可转动地移动时使用。
插接构件和引导构件中的一个构件例如能够具有突起,所述突起与引导滑槽,例如引导槽一起在相应另一构件上共同作用,使得引导构件从开始位置到最终位置中的运动引起插接构件从装载位置到连接等待位置中的运动。在简单的情况下,插接构件向回进入到装载位置中的复位运动能够以通过重力驱动的方式进行,或者通过预紧机构如弹簧进行,不通过引导构件引导。然而,优选地,为了保证插接构件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的所限定的双向运动,从连接等待位置到装载位置中的运动也通过引导构件来引导。
如果在插接构件沿着一个方向运动时一个槽侧面与突起共同作用而在向回沿着相反的方向运动时相应对置的槽侧面与突起共同作用,这能够通过上述突起接合到具有两个彼此相对置的槽侧面的引导槽中实现。
为了避免不期望的支撑力矩,优选的是,引导构件在引导构件的两个彼此间隔开地设置的引导支腿之间容纳插接构件,所述支撑力矩在引导插接构件在装载位置和连接等待位置之间运动时能够通过引导构件产生,其中插接构件在每个与引导构件的引导支腿相对置的侧上通过引导构件耦联和引导以共同运动。因此,在插接构件的每个与引导构件的引导支腿相对置的侧上,在插接构件和引导构件中的一个构件上的突起能够与在相应另一构件上的引导滑槽,尤其引导槽,共同作用以进行运动耦联。优选地,引导构件设置在容纳构件和插接构件之间。出于稳定性原因,尤其优选的是,引导构件也U形地构成并且从三侧包围插接构件。
原则上也可能设想的是,插接构件从装载位置进入到连接等待位置中的运动从相应另一插接构件从连接就绪位置到连接激活位置中的运动得出或者相反。这意味着,对于这两个插接构件的运动所需要的驱动能量由插接构件的运动驱动装置提供,并且这两个插接构件分别具有辅助耦联机构的一部分,所述部分将驱动装置能量从一个插接构件向另一插接构件传递。
然而,替选地也可行的是,在挂接时利用挂接构件的相对于彼此的运动,以便由此得出用于一个插接构件或者这两个插接构件的运动能量。之前所探讨的插接构件例如能够通过引导构件从装载位置进入到连接等待位置中,其中引导构件为了引入从引导构件传递到插接构件上的运动能够具有贴靠部段,所述贴靠部段构成用于贴靠到牵引车和挂车中的承载相应另一插接构件的车辆的配对贴靠构件上。优选地,该配对贴靠构件是挂接构件或者对准构件。因为这两个车辆,即牵引车和挂车的对准构件相对于彼此对准并且这些对准构件为此彼此贴靠,所以贴靠部段尤其优选构成用于贴靠在相应另一车辆的对准构件上。
因此,在这两个车辆的对准构件靠近时,贴靠部段能够贴靠到相应另一车辆的构件上。在这两个挂接构件继续彼此靠近时,引导构件于是能够相对于容纳构件运动从而也相对于插接构件运动,并且借助于其相对运动由于之前所描述的运动耦联而引起插接构件在其两个所提到的位置之间的运动。对此,如果设有容纳构件的这种相对运动的话,那么引导构件相对于容纳构件从开始位置进入最终位置的相对运动的运动阻力优选小于容纳构件沿着相同的方向相对于挂接构件的可能的相对运动的运动阻力。
由此,此外实现:插接构件仅尽可能迟地,即仅在完成对相应另一车辆的插接构件的预定的靠近之后,才运动离开装载位置。因此,插接构件以良好受保护的方式靠近相应另一车辆的插接构件并且在此在障碍物,例如——必要时附加地负载有冰的——车底保护装置下方运动经过,而不担心插接构件与障碍物碰撞。
如前所述,为了保护插接构件的至少一个插接型廓而提出,如果插接构件位于其装载位置中,那么插接型廓沿着插入方向位于覆盖构件后方。插入方向在此是如下方向,在所述方向上,由于结构型式理论上可建立与插接构件的插接连接,而与是否是实际可在插接构件的相应的位置中建立该插接连接无关。
优选地,插接连接可仅通过插接构件彼此间的靠近运动来建立,而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建立插接连接时直接彼此锁定或者以类似的方式进行位置稳固。
为了保持用于形成当前所探讨的挂接设备的构件的数量少,能够提出:覆盖构件,优选在其在插接构件的装载位置中远离该插接构件的一侧上,具有承载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原则上,为了便于这两个对准构件彼此对准,提出: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中的一个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具有朝向其自由的纵向端部渐缩的对准突起,而相应另一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具有与所述对准突起至少部段地互补的、朝向其自由的纵向端部渐宽的对准凹槽作为对准开口,其中对准突起构成用于引导到对准凹槽中。在此,由于至少一个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的可相对运动性,能够相对大地选择对准开口的张角和对准突起的渐缩角,例如大于60°或者甚至大于90°。
如果覆盖构件具有对准型廓,那么所述覆盖构件优选刚性地,尤其一件式材料配合地与容纳构件连接。容纳构件和覆盖构件于是能够形成对准构件。
在结构上,对准突起能够具有锥形的和/或截锥形的和/或四面体形的和/或金字塔形的和/或大体上多面体形的渐缩的造型,而对准凹槽具有相应的负锥形的和/或负截锥形的和/或负四面体形的和/或负金字塔形的和/或大体上负多面体形的渐缩的造型。在对准突起的大体上以多面体形渐缩的造型的情况下,该对准突起也能够具有在不同的平面中的多个渐缩角,其中于是优选没有渐缩角小于45°,优选小于60°,以便获得尽可能短的并且尽管如此仍已经借助于短的运动路径起作用的对准突起。
为了可靠且持久地对准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作为建立和维持插接连接的准备,有利的是,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可彼此固定。对此,根据一个优选的结构上的变型形式能够提出,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在达到或者超过彼此间预定的靠近时,尤其在达到或超过对准突起到对准凹槽中的预定的导入深度时,可彼此锁止以免远离。
原则上不应当排除,这两个对准构件的防止彼此远离的锁止通过手动的锁止操纵进行。然而,优选地,对准构件可自动地锁止以免彼此远离。
为了实现对准突起和对准凹槽的防止彼此远离的锁止,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中的一个对准构件能够具有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优选地,锁止卡箍跨接如下凹槽,相应另一对准构件的锁定元件能够运动到所述凹槽中以从后方接合锁止卡箍,为了实现尽可能高的稳定性,锁止卡箍在其包含两个纵向端部或者所述纵向端部的纵向端部区域中固定在承载其的对准构件上。出于简单装配的原因,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设置在具有对准突起的对准构件上,更确切地说,优选沿着对准突起靠近对准凹槽的靠近方向设置在对准突起的位于前面的纵向端部上。
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中的相应另一构件于是能够具有锁止螺栓或者锁止钩,所述锁止螺栓或者锁止钩构成和设置用于从后方形状配合地接合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
为了建立与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的锁止接合,锁止钩优选在引入位置和锁止位置之间是可运动的,尤其是可枢转的,在所述引入位置中,锁止卡箍或锁止环可经过锁止钩的钩支腿沿着引入方向引入到钩开口中,在所述锁止位置中,钩支腿从后方接合随后位于钩开口中的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的位于钩开口中的部段,从而以防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反向于引入方向被拉出。在使用锁止环的情况下,该锁止环在其锁止位置中优选由锁止钩穿过,以实现形状配合接合作为有效的防拉出保护。
为了对准突起和对准凹槽简单的、自动的锁止以免彼此远离,锁止钩能够具有触发支腿,所述触发支腿在锁止钩从其引入位置运动到其锁止位置中时将锁销从其锁定位置调节到其释放位置中。
优选地,触发支腿出于稳定性原因与之前所提到的钩支腿一件式地构成,其中触发支腿和钩支腿与将触发支腿和钩支腿连接的底部一起在其之间围住之前所提到的钩开口。为了便于通过触发支腿对锁销的调节,后者从锁止钩的将触发支腿和钩支腿连接的底部起,与从后方接合锁止卡箍或者穿过锁止环的钩支腿相比,能够具有更大的长度延伸。如果钩支腿与触发支腿相比更短地构成,那么锁止环能够以更小的直径构成,或者反向于引入方向位于锁止卡箍后方的、用于钩支腿的容纳腔能够更小地构成,因为更短的钩支腿,尤其也可借助于锁止钩的优选的枢转运动简单且可靠地引入到更小的容纳腔中并且可从这些容纳腔中再次移除。
对准构件的在上文中所提到的优选自动的、防止对准构件从形状接合中彼此远离的可锁止性能够以简单但是极为有效的形式如下获得: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锁止卡箍或者锁止环在实现对准构件预定的彼此靠近时引起贴靠到触发构件上,所述触发构件在靠近运动继续进行超过预定的靠近时能够通过与锁止卡箍或锁止环所建立的贴靠接合一起运动从而能够引起锁止元件运动到从后方接合锁止卡箍或者穿过锁止环的位置中。触发构件能够触发式地释放锁止元件的运动或者甚至驱动锁止元件以进行运动,或者将锁止卡箍或锁止环的靠近运动作为驱动运动传递到锁止元件上。如果例如在上文中所提到的钩支腿是锁止元件,那么触发支腿能够是触发构件。优选地,于是钩支腿和触发支腿可共同地围绕共同的枢转轴线枢转。
借助于之前所提到的触发支腿,对准突起进入到对准开口中的引导运动以有利的方式用于释放优选由锁销固定在其锁定位置中的驱动构件。由此,如果牵引车的和挂车的对准构件彼此已经以预定的程度靠近,使得触发这两个对准型廓彼此间的自锁定,那么借助于这种锁定同时能够释放驱动构件以从其初始位置中运动到其终止位置中。因此,借助于对准型廓彼此间预定的靠近不仅可实现对这两个对准型廓的稳固以免彼此远离,而且由此也可触发与驱动构件耦联以共同运动的插接构件从连接就绪位置进入连接激活位置中的移动。
不仅锁止钩的触发支腿能够在锁止钩从其引入位置运动到其锁止位置中期间将锁销调节到其释放位置中,而且在锁销的适当的造型中,锁销能够使锁止钩稳固在其锁止位置中以防向回运动到其引入位置中。对此,锁销的部段能够进入与触发支腿的部段的贴靠接合,使得锁销部段防止触发支腿并且借助于该触发支腿防止整个锁止钩实体地远离其锁止位置朝向其引入位置运动。优选地,锁销在锁止钩的从引入方向进入锁止位置中的调节方向中短地构成,使得触发支腿运动超过锁销的在锁止位置中更靠近所述触发支腿的纵向端部,以至于锁销能够通过在其锁止位置中更靠近触发支腿的纵向端部在其指向相对置的钩支腿的侧面上达到贴靠接合。这种贴靠接合通过锁销在其锁定位置中的优选的预紧来辅助。锁销对此优选可枢转地设置,使得在锁销枢转轴线的两侧各有一个锁销部段,其中位于锁销枢转轴线的一侧上的锁销部段将驱动构件固定在其初始位置中,而位于锁销枢转轴线的另一侧上的锁销部段可通过触发支腿操纵,以将锁销调节到释放位置中,并且当锁销位于锁止位置中时,将触发支腿稳固在锁止钩的锁止位置中以防运动到引入位置中。锁销的枢转轴线优选正交地穿过该锁销。
替选地,触发支腿能够在锁止钩的锁止位置中接合到锁销的凹槽中,使得锁销至少当其位于锁止位置中时也能够以这种方式稳固触发支腿以防从其锁止位置朝向其引入位置运动。
如前所述地构成的挂接设备,以极其有利的方式不需要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或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围绕车列的如下转弯轴线的可枢转性,围绕所述转弯轴线,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在建立挂接连接时能够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枢转。这种可枢转性例如在从EP0 434 472A1中已知的挂接设备中是必要的,以便即使在建立插接连接时也实现由牵引车和挂车所形成的车列的毫无问题的转弯。该转弯轴线通常是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例如挂接螺栓的平行于偏航轴线的纵向中轴线。通过取消在现有技术中需关注的该边界条件,在设计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时显著提高了工程师在结构方面的自由性。
替代于此,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能够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例如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间隔开地设置,这实现了最佳地利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周围存在的结构空间。在挂接元件构成为挂接螺栓的情况下,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通常平行于牵引车的偏航轴线定向。在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由于其造型而不具有明确的纵向中轴线的这种情况下,例如在球窝接头的挂接球的情况下,在上文中所描述的参考状态中应当假设穿过挂接元件的、平行于牵引车的偏航轴线的纵向中轴线来作为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技术人员即使在未完成装配的状态中也始终观察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相对于牵引车的定向。
如果自用于建立挂接连接的挂接过程开始,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沿着靠近轨迹进入到彼此中的引导运动与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部段进入到彼此中的引导运动相比更短,那么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靠近彼此的靠近运动能够以有利的方式用作为驱动装置,以建立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之间的形状配合接合,其中沿着所述靠近轨迹,挂接构件在挂接过程期间彼此靠近。因为于是能够在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彼此靠近运动期间完全地建立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之间的形状配合接合,并且能够从该运动中完全地得出该形状配合接合。因此,至少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优选沿着牵引车纵向方向与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间隔开地设置,更确切地说,沿着朝向挂车的方向设置。这是如下方向,所述方向对应于在建立挂接连接时牵引车侧的耦联构件靠近挂车侧的耦联构件的可识别的靠近方向。因为至少静止的挂车通过牵引车的直线的倒车而挂接到该牵引车上,所以尤其优选对准型廓仅沿着牵引车纵向方向或仅沿着之前所提到的靠近方向间隔开地远离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设置。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由此优选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朝向挂车偏移地设置。
按照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的一个具体的优选的实施方式,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包括:
-挂接体,所述挂接体具有用于容纳挂车侧的挂接环的容纳腔,
-挂接螺栓,所述挂接螺栓沿着其纵向中轴线在挂接位置和松开位置之间是可移动的,在所述挂接位置中所述挂接螺栓较大程度地深入到容纳腔中,在所述松开位置中所述挂接螺栓较小程度地深入到容纳腔中,和
-拖钩开口,所述拖钩开口可围绕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相对于挂接体枢转,
其中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优选在拖钩开口上设计用于围绕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与该拖钩开口共同枢转运动。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在拖钩开口上的用于与该拖钩开口共同枢转运动的设计,一方面在其同时可围绕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运动的同时实现了对准构件的稳定的并且可靠的设置基础,这实现:由牵引车和挂车形成的车列能够借助于所建立的插接连接转弯,而牵引车或者挂车上的对准构件或者插接构件不会因转曲过程而被损坏。通常,拖钩开口设置在挂接体上,使得在建立挂接连接时,所述拖钩开口自超过牵引杆相对于挂接体的通过拖钩开口和牵引杆的结构型式所预定的极限枢转角起才使拖钩开口围绕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枢转。只要小于极限枢转角,那么拖钩开口如同其刚性地与挂接体连接那样。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设计方案,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能够通过螺栓挂接形成,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与之相应地包括牵引杆与设置在其上的牵引环。
为了能够确保借助于所建立的插接连接形成的车列能够在颠簸地形和丘陵地形上,即通常围绕平行于牵引车的俯仰轴线弯曲的地表面上行驶而由此不损坏参与插接连接的插接构件之一或者不损坏对准型廓,优选提出: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围绕俯仰对准轴线可枢转地设置,所述俯仰对准轴线与挂接元件,尤其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正交和/或所述俯仰对准轴线与牵引车的俯仰轴线平行。
由此,如果牵引车和挂车以共面的、竖直的纵向中心平面彼此在平坦的、水平的地面上靠近,那么俯仰对准轴线在建立挂接连接时不仅与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正交地伸展而且与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靠近方向正交地伸展。
特别地,当在进行挂接时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沿着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靠近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靠近方向与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偏移地设置时,但是并非仅在此时,有利的是,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可沿着牵引车的高度轴线或者偏航轴线移动。由此也实现在对准构件和分别承载其的挂接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使得在建立挂接连接时牵引车和挂车的彼此间的俯仰运动是可行的,而牵引车和挂车的同样所建立的插接连接或者处于形状配合接合的对准型廓由此不受损。
为了尽管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可沿着牵引车的偏航轴线移动但是仍能够在建立挂接连接期间建立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型廓之间的形状配合接合,此外有利的是,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型廓可克服预紧装置的预紧力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移动,因为预紧装置于是能够在取消挂接连接之后总是将对准型廓复位到所限定的初始位置或静止位置中,挂车侧的对准型廓为了成功建立与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的形状配合接合能够预调节到所述初始位置或静止位置上。
优选地,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的静止位置不位于对准型廓相对于挂接构件的相对运动路径的端部处,使得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从静止位置起能够相对于承载其的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在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相反的方向上移动,其中所述静止位置是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在不受外力和外部力矩影响时——除了预紧装置之外——所占据的位置。
这在构造上能够如下以节省结构空间的方式实现:预紧装置包括两个共轴的、优选至少部段地重叠的弹簧,所述弹簧限定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的静止位置,并且通过所述弹簧,对准型廓在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的两个相反的方向中的一个预紧。弹簧的恰好重叠的设置在小的结构空间应力的情况下提供在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的相反的方向上的有利的预紧力。
为了提供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的尽可能限定的相对运动,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能够沿着多个彼此平行并且间隔开地设置的引导装置被引导,以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运动。优选地,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位于至少两个引导装置之间,以便进一步节省结构空间。作为引导装置,原则上能够使用导轨等。简单地并且极其有效地,引导装置能够包括引导杆,所述引导杆穿过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被引导的部段从而能够整体上提供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或者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尽可能精确的引导。尽管能够设有任意多个引导装置,但是设有两个平行的引导装置,尤其引导杆,就足够了。引导杆优选以与牵引车高度轴线正交的方式并且以同样与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在建立挂接连接时的靠近方向正交的方式彼此间隔开地设置。这意味着:在完成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在牵引车上的装配时,引导装置优选沿着平行于牵引车的俯仰轴线的平行线彼此间隔开地设置。
为了保证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围绕俯仰对准轴线的可枢转性,优选在每个引导装置上各有一个铰链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可移动地被引导,所述铰链允许围绕至少一个与牵引车高度轴线正交的轴线,优选不仅与牵引车高度轴线正交而且与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在建立挂接连接时的靠近方向正交的轴线旋转。
为了避免在引导装置中的夹紧,优选的是,在引导装置上可移动地引导的铰链中的每一个都允许围绕两个不仅彼此正交而且与牵引车高度轴线正交的旋转轴线旋转。在结构上,所述铰链能够尤其简单地以小的结构空间耗费实现为球窝节。优选地,引导装置中的每一个因此都穿过球头,所述球头在引导装置上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可移动地被引导。
替选地或者附加地,至少一个引导装置能够是围绕俯仰对准轴线可枢转的,并且对准型廓在该引导装置上是可平移地,优选仅可平移地移动的。优选地,引导装置可预紧到静止位置中,在所述静止位置中所述引导装置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引导对准型廓。
尽管原则上足以能够将仅一个铰链在仅一个引导装置上通过预紧装置预紧到静止位置中,其中铰链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可移动离开所述静止位置,并且借助于该铰链,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可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移动离开所述静止位置,但是如果在每个引导装置上,通过各一个预紧装置从其静止位置中离开,相应的铰链分别克服预紧力在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的相反的方向上是可移动的,那么实现明显更大从而优选的引导可靠性。
上文中关于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的描述也适用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整体上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并且同样适用于由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所承载的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虽然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能够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是可运动的,但是其根据本发明的之前所探讨的优选的改进方案,在此是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运动叠加的相对运动。
如果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相对于其余的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是不可运动的,即例如刚性地与容纳其的对准支架连接,那么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是相同的。然而不应排除:为了避免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受损,例如在建立与挂车侧的对准型廓的形状配合接合时,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相对于其余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对准支架可运动地容纳在该对准支架上。
如果此外提及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是可运动的,那么这明确包括下述情况: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部件,例如拖钩开口,是可运动的,所述部件本身又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其它部件是相对可运动的,所述其它部件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中在运行方面并且常规地相对于牵引车车架不可运动地安装在该牵引车车架上。相应内容适用于由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所承载的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因为——如上所述——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与对准构件相对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叠加。
在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中,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与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尤其有利的间隔开的设置,尤其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在拖钩开口上的优选的设置,例如能够通过如下方式来实现: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尤其相对于该挂接构件的牵引杆,分别围绕两个彼此间隔开设置的、彼此平行并且沿着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高度方向伸展的插接旋转轴线可转动运动地并且沿着与插接旋转轴线正交的轨迹可平移运动地设置。
在具有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附加地平行于支撑地面定向的纵轴线的参考状态中,所述挂接构件的高度方向正交于其纵轴线并且正交于挂车的支撑地面伸展,即平行于挂车的偏航轴线伸展。那么,为了进行说明,挂接构件的纵轴线平行于挂车的纵轴线伸展。
所描述的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在广泛的区域中实现了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围绕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的相对旋转,例如在车列围绕弯道转弯时发生,即使牵引车的和挂车的处于彼此形状配合接合的对准构件和/或在插接连接中彼此连接的插接构件,相对于处于挂接连接的挂接构件围绕另一平行于偏航轴线的转弯轴线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是可枢转的,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相对彼此也是可枢转的。这种转弯因此能够借助于所建立的插接连接来进行,而不必担心这两个插接构件中的一个受损。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其挂接构件的相对可运动性使得挂接设备的设计者获得如下自由性:与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的位置无关地设置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并且借助于该插接构件必要时也与所述纵向中轴线的位置无关地设置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与其对准型廓。由此,相对于现有技术例如能够降低挂接设备的结构高度,据此具有插接构件的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由挂接构件的纵向中轴线穿过,其中挂接构件可围绕所述纵向中轴线旋转。
此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其挂接构件的称为有利的相对可运动性提供了如下可行性:将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骑跨式地,即在其上方,安装在其相应的挂接构件上,并且不像在之前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那样悬挂式地,即在其下方,安装在所述挂接构件上,这显著提高了配设有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的车辆的离地净高。
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有利的相对可运动性例如能够根据一个实施方式以如下方式实现:这两个平行的插接旋转轴线的间距由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平移的可运动性是可变的。同样地,这两个插接旋转轴线在间距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共同地以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平移的方式可平移运动地设置在该挂接构件上。此外,这两个解决方案的混合形式是可以考虑的,根据所述混合形式,虽然这两个插接旋转轴线共同地以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平移的方式可运动地设置在该挂接构件上,但是其彼此间的间距也是可变的。由此,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能够在建立插接连接时共同地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围绕插接旋转轴线中的一个旋转。
出于之前所提到的原因,优选的是,插接旋转轴线中的至少一个,优选这两个插接旋转轴线,在建立挂接连接时与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间隔开地设置,更确切地说,优选沿着牵引车纵向方向,尤其优选沿着靠近方向,间隔开地设置,在所述靠近方向上,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可靠近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以建立挂接连接。最优选的是,至少一个插接旋转轴线出于之前已经提到的原因仅沿着牵引车纵向方向,即仅沿着所提到的靠近方向,远离牵引车侧的挂接元件的纵向中轴线间隔开地设置。尤其优选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在其连接就绪位置中直接位于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上方,以便实现所参与的插接构件的尽可能好的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在该段落中所描述的位置关系尤其在建立插接连接时也是适用的,即使不应当排除在建立插接连接时至少一个插接旋转轴线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位置发生改变也是如此。
出于尽可能稳定地将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设置在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的原因,之前所提到的相对可运动性的第一替选方案,即这两个插接旋转轴线的由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可平移运动性而引起的变化的间距是优选的。
在插接旋转轴线的间距变化的情况下,优选的是,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相对于支撑构件围绕插接旋转轴线中的第一插接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设置,并且支撑构件围绕与第一插接旋转轴线平行的第二插接旋转轴线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可旋转地设置。支撑构件于是能够以仅一个运动自由度,即以转动的运动自由度,以围绕第二插接旋转轴线可旋转的方式稳定地设置在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上,尤其设置在牵引杆上。
此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于是优选相对于支撑构件沿着与插接旋转轴线正交的轨迹是可平移移动的。如之前已经在结合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或其对准型廓和由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所承载的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的上下文中已经探讨的那样,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也能够出于已经提及的原因优选相对于支撑构件克服复位装置的复位力沿着轨迹是可移动的,并且也可围绕第一插接旋转轴线旋转。在此,能够设有分开的复位装置,一个用于围绕第一插接旋转轴线的复位,而一个用于沿着轨迹的复位。
沿着轨迹作用的复位装置能够类似于之前提及的预紧装置那样构造,使得为了便于维修和装配已经使用的结构能够多次在挂接设备上使用。对此能够提出:复位装置包括两个共轴的、至少部段地重叠的弹簧,所述弹簧限定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静止位置,并且所述弹簧中的每一个都使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沿着轨迹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中的另一方向上复位。同样地,因此能够提出,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沿着多个,优选两个,平行的并且彼此间隔开地设置的引导设备,尤其引导杆,被引导,以沿着轨迹运动,其中优选在每个引导设备上设有各一个复位装置。
在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承载其的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通常通过牵引车本身被相对好地遮蔽,以免受道路影响期间——因为通常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装配在沿着车辆纵向方向离车尾最近的车辆横梁上,使得通常车辆构造超出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并且通过其超出对准构件和插接构件——挂车侧的对准构件通过由其所承载的挂车侧的插接构件通常设置在由挂车侧的挂接构件所包括的牵引杆上,从而是露出的。因此其强烈地经受外部影响。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方案提出,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中的至少一个构件于是能够至少部段地容纳在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一个部段中,如果相应所容纳的构件是不需要的话,例如因为挂车停放在停车场上。
优选地,这两个所提到的构件,即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和插接构件,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可进入如下位置中,在所述位置中,与在所述对准构件和插接构件已经准备用于建立插接连接的位置中相比,所述对准构件和插接构件在不使用时较少程度地暴露。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方案提出,包括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随动组件在挂车的牵引杆上相对于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挂车侧的挂接元件,例如挂接环,可移动地设置在非激活位置和与非激活位置不同的激活位置之间,在所述非激活位置中随动组件的至少一个部段由牵引杆的壁部段包围,在所述激活位置中,与在非激活位置中相比,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更小的环周中由牵引杆的壁部段包围。由此,随动组件在非激活位置中相比于激活位置能够缩回,使得相比于激活位置,至少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随动组件的非激活位置中缩回,优选沿着牵引杆纵向方向远离挂车侧的挂接元件缩回。由于随动组件的至少一个部段由牵引杆的壁部段包围,随动组件在非激活位置中与在激活位置中相比更大程度地受到保护以免受外部影响,尤其机械影响,并且借助于所述随动组件使得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在非激活位置中与在激活位置中相比更大程度地受到保护以免受外部影响,尤其机械影响。
优选地,牵引杆的至少一个部段空心地构成。由此不仅能够降低挂车的待加速的质量,而且能够在牵引杆上形成容纳腔,随动组件的至少一个部段在移动到非激活位置中时能够进入到所述容纳腔中。因此,如果随动组件在非激活位置中至少部段地容纳在由牵引杆壁部形成的并且——除了可能的固定孔等之外——完全围绕牵引杆纵轴线的空腔中,那么更好地保护随动组件免受外部影响是可行的。
优选地,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在随动组件的激活位置中即使在建立挂接连接时也不可由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达到,以建立插接连接。这在建立挂接连接时优选仅在随动组件的激活位置中是这种情况。因此能够避免:建立插接连接,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并不位于为此适合的位置中。
为了能够确保随动组件可重复地以充分的运行可靠性在非激活位置和激活位置之间移动,此外能够提出,随动组件在设置在牵引杆的引导型廓上被引导,以在非激活位置和激活位置之间运动。
在此,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形式,此外能够通过如下方式减少在随动组件的非激活位置中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和/或挂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免受外部影响的遮蔽:随动组件在激活位置和非激活位置之间的运动不仅具有沿着牵引杆纵向方向的缩回运动分量,而且具有沿着不仅与牵引杆横向方向而且与牵引杆纵向方向正交的牵引杆高度方向的下降运动分量。
为了在挂车投入运行的情况下辅助使随动组件进入激活位置所需的运动,能够提出:随动组件通过加载装置预加载到激活位置中,所述加载装置优选包括至少一个弹簧。该加载装置能够是任意的加载装置,所述加载装置能够将力朝向激活位置的方向施加到随动组件上。优选地,加载装置因此包括与外部的能量供给装置无关地准备投入运行的弹簧。
原则上不应排除:随动组件可在其激活位置和其非激活位置之间通过运动驱动装置运动,例如通过活塞缸装置运动,所述活塞缸装置能够气动地或者液压地运行,或者通过电动驱动装置运动。该驱动装置能够有利地容纳在通过牵引杆本身所形成的空腔中。
然而,优选的是,节省重量和成本地手动操纵以在非激活位置和激活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操纵通过预加载到激活位置中来辅助。
因此,随动组件一般而言能够与调节装置共同作用,通过所述调节装置,随动组件可在激活位置和非激活位置之间移动。这能够是所提到的手动的可移动性,或者能够是同样提到的机械促动方式的可移动性。手动的可驱动性,尤其为了克服在调节到非激活位置中时弹簧的预紧力,能够具有传递力的连杆或者传动装置。
除了机械地驱动随动组件的调节装置的能量供给装置和可能的控制信号线路之外,所述调节装置能够完全地容纳在牵引杆的空腔中,而构成用于手动地使随动组件移动的调节装置的至少一个部段穿过牵引杆,使得其能够可靠地从外部达到,以进行手动操纵。在人体工程学方面有利的是,调节装置的至少一个部段沿着牵引杆横向方向穿过牵引杆。
为了便于随动组件在非激活位置和激活位置之间的共同的可运动性,随动组件能够装配在底板上并且共同地与该底板一起在激活位置和非激活位置之间移动。之前所提到的支撑构件例如能够直接装配到所提到的底板上,例如围绕上述插接旋转轴线可旋转地装配到所述底板上。
底板能够在激活位置中封闭牵引杆空腔,随动组件在其非激活位置中至少部段地容纳在所述牵引杆空腔中。对此,在牵引杆的一个部段上和/或在底板上能够设有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至少在随动组件的激活位置中相对于包围空腔的牵引杆壁部的至少一个部段密封底板。
附图说明
接下来根据附图详细阐述本发明和其有利的改进形式,附图示出:
图1示出在未建立挂接连接时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的立体视图,
图2在沿着所参与的车辆的俯仰轴线方向的视图中示出图1的挂接连接,
图3在同一视图中示出在建立挂接连接时图2的挂接设备,
图4示出在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相对于彼此最大可能地展开时图3的挂接连接的俯视图,
图5示出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的在部分剖视并且部分分解的视图中所示出的后视图,所述对准构件具有图1至4的挂接设备的由所述对准构件承载的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
图6部分地在剖面中示出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与由其承载的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立体视图,
图7示出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和插接构件以及根据图5或6的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和插接构件在建立对准构件之间的形状配合接合之前的剖视图,
图8示出牵引车侧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彼此靠近时图7的构件,
图9示出在建立插接连接时图7和8的构件,所述构件具有在形状配合接合中彼此固定的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以及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
图10在立体分解视图中示出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
图11示出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中贯穿挂车侧的挂接构件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至4中以不同的视角并且借助于有关的挂接构件相对于彼此的不同的相对位置示出总体用10表示的根据本发明的挂接设备。
在图1中示出牵引车的车架12。该车架包括沿着牵引车纵轴线ZL伸展的纵梁12a和与其正交地沿着牵引车横向方向ZQ伸展的牵引车横梁12b。
牵引车纵轴线ZL和牵引车横轴线ZQ平行于牵引车的支撑地面伸展。与这两个所提到的轴线正交的牵引车高度轴线ZH因此与仅在图2和3中示意性示出的支撑地面U正交地伸展。牵引车纵轴线ZL平行于牵引车的侧倾轴线,牵引车横轴线ZQ平行于牵引车的俯仰轴线,并且牵引车高度轴线ZH平行于牵引车的偏航轴线。在本申请中,在此术语“偏航轴线”始终同义地表示车辆高度轴线,术语“俯仰轴线”同义地表示车辆横轴线,并且术语“侧倾轴线”表示车辆纵轴线。
横梁12b能够直接连接在纵梁12a上,或者如在附图中所示,经由垂直护板12c与纵梁12a连接。
在牵引车横梁12b上,在其横向中心中安装有在图1至4中示出的螺栓挂接装置的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
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包括挂接壳体16,图1中未示出的挂接螺栓作为挂接元件沿着牵引车的偏航轴线ZH以本身已知的方式可运动地容纳在所述挂接壳体处。挂接螺栓的平行于偏航轴线的纵向中心线KL在图1至4中示出。
在挂接壳体16处设置有围绕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KL可枢转的拖钩开口18,其中挂接螺栓根据其工作位置不同程度地穿过所述挂接壳体的牵引环容纳腔17,所述拖钩开口预紧到在图1中3中所示出的位置中。拖钩开口18以本身已知的方式使挂车侧的牵引环20便于穿入到牵引环容纳腔17中,以通过挂接螺栓进行接合,所述挂车侧的牵引环是挂车侧的挂接元件。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具有Kinetrol执行器22,其尤其用作为用于使挂接螺栓至少运动到从挂接壳体16的牵引环容纳腔17中缩回的位置中的驱动力源。在该位置中,挂接壳体16的牵引环容纳腔17是空的,以将牵引环20引入到牵引环容纳腔17中和/或将牵引环20从牵引环容纳腔17中拉出。
牵引车,通过其车架12表示,在图1和2中所示出的参考位置中,沿着牵引车纵轴线ZL可沿着指向挂车的靠近方向AN靠近挂车的牵引环20,以便将牵引环20引入到挂接壳体16的牵引环容纳腔17中,以建立与挂接螺栓的挂接连接接合从而建立在牵引车和挂车之间的挂接连接,在所述参考位置中,牵引车和通过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表示的挂车直接依次以共面的、与共同的地面U正交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设置在一个共同的、平坦的地面上。
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具有牵引杆26,所述牵引杆具有牵引杆体27。牵引杆体27具有距未示出的挂车车身较近的第一牵引杆体构件26a和距牵引环20较近的第二牵引杆体构件26b。在第二牵引杆体构件26b的距牵引环20较近的纵向端部处,牵引环构件28牢固地与牵引杆体27连接。
在图1至3中,牵引杆体27以平行于牵引车纵轴线ZL的挂车纵轴线NL伸展,并且借助于所述牵引杆体,整个挂车以平行于牵引车纵轴线ZL的挂车纵轴线NL伸展。同样地,挂车横轴线NQ平行于牵引车横轴线ZQ。最后,挂车高度轴线NH也平行于牵引车高度轴线ZH。这进一步表征上述参考状态,在图1至3中牵引车和挂车处于所述参考状态中。中央地穿过牵引杆体27的牵引杆体纵轴线DL在参考状态中与穿过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的挂接壳体16中的牵引环容纳腔17的、平行于牵引车纵轴线ZL的纵轴线BL共线。那么,当挂接螺栓在建立挂接连接时穿过挂接壳体16的牵引环容纳腔17和牵引环20时,所提到的纵轴线BL也穿过挂接螺栓。同样地,牵引杆体纵轴线DL在牵引环20的赤道平面EE中沿直径穿过所述牵引环,所述赤道平面在所示出的参考状态中平行于地面U定向。牵引环20的赤道平面EE在图2中与图2的图平面正交地定向。
为了完整性应提及的是,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在牵引杆体纵轴线DL与地面平行地对准时平行于牵引车和挂车的高度轴线ZH和NH穿过牵引杆26或牵引杆体27。那么同样地,牵引杆体横轴线DQ与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正交并且与牵引杆纵轴线DL正交。
那么,当在建立挂接连接时,如在图3中所示,从而在建立车列时在牵引车和挂车之间产生相对俯仰运动时,例如因为驶过相对弯曲的地面,牵引杆体纵轴线DL以俯仰角相对于牵引车纵轴线ZL扭转。这同样适用于与牵引杆体纵轴线DL正交的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
在所形成的车列转弯时,如在图4中的极端情况下所示,牵引杆体纵轴线DL围绕车列的由挂接纵轴线KL形成的转弯轴线AA相对于牵引车纵轴线ZL成角度。相应内容也适用于与牵引杆体纵轴线DL正交的牵引杆体横轴线DQ。与相应的角度轴线或者说转弯轴线平行的体部轴线——即在俯仰时的横轴线ZQ和DQ以及在转弯时的高度轴线ZH和DH——分别保持彼此平行。当前假定牵引杆26相对于其余挂车是不可运动的,尽管这不是必须的。牵引杆体纵轴线DL因此平行于挂车纵轴线NL,牵引杆体横轴线DQ平行于挂车横轴线NQ并且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平行于挂车高度轴线NH。
挂接构件14和24不仅构成用于建立挂接连接,而且此外以极其有利的方式构成用于自动建立在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之间的传递能量和/或信息的插接连接,其中所述挂接连接提供对于形成车列而言必要的、将牵引力从牵引车传递到挂车上的可传递性。出于概览的原因,在附图中未示出的传递相应的能量的供给线路,用于所述能量供给线路,在由牵引车和挂车组成的相应的车辆处,插接构件30和32形成接口。
经由在建立插接连接时连接的插接构件30和32的能量和/或信息的实际传递经由牵引车侧的插接型廓34和挂车侧的插接型廓36进行,所述两个插接型廓示意性地在图7至9中示出。牵引车和挂车的插接型廓34和36在建立插接连接时彼此接触从而形成如下可行性:在牵引车和挂车之间传递呈电的和/或气动的和/或液压的形式的能量和/或信息。
一个插接型廓,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例如牵引车侧的插接型廓34,能够构成为插口。相应另一插接型廓,在此即挂车侧的插接型廓36,能够构成为阳插头。
为了便于建立插接连接,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具有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并且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具有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对准构件38和40构成用于建立彼此间的形状配合接合,以便将插接构件32和34带入对于建立插接连接而言有利的初始情况中,即将其对准为准备进行插接连接。
对准构件中的一个,在当前示例中即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有利地具有对准凹槽42作为对准型廓。相应另一对准构件——在此即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具有朝向车列的相应另一车辆渐缩的突起44作为对准型廓。
为了在短的对准运动路径中使准备进行插接连接的对准起作用,至少一个对准构件承载同一车辆的插接构件,使得插接构件相对于承载其的对准构件是可运动的。在当前的示例中,不仅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相对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是可运动的,挂车侧的插接构件23相对于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也是可运动的。
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又优选设置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的拖钩开口18上,以便其相对于挂接螺栓和相对于挂接体16的相对可运动性也能够用于设置在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上的插接构件32。
在图2和3中可以看到,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与其插接构件30沿着牵引车纵轴线ZL,更确切地说,优选沿着在建立挂接连接时牵引车的靠近挂车的靠近方向AN偏移地设置。由此,能够获得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非常紧凑的设置,其中尽管如此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和所属的插接构件30仍能够设置在穿过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的纵轴线BL的上方。
在现有技术中,在功能上类似的解决方案中,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和/或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与挂接螺栓的纵向中心线KL对齐地设置。在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和插接构件30根据本发明有利地正交于挂接螺栓的假想延长的纵向中心线KL偏移地设置时,挂接壳体16的螺栓容纳部16a能够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ZL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和/或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在轴向上重叠地设置,其中如果挂接螺栓从挂接壳体16的牵引环容纳腔17中缩回,那么所述挂接螺栓容纳在所述挂接壳体中。
接下来根据图5阐述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与相对于该对准构件可运动地设置的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为了便于定向,在图5中说明牵引车高度轴线ZH和牵引车横轴线ZQ。牵引车纵轴线ZL略微围绕相对于图5的图平面的垂直线向左倾斜。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42在图5中远离观察者指向。
对准构件38与其至少部段地与对准突起44互补的对准凹槽42在两个平行的并且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ZH伸展的引导杆46和48上可平移运动地被引导。
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的引导在两个引导杆45和48上基本上相同地实施。出于概览的原因,因此所述引导仅根据在图5中右侧的引导杆48来阐述。
在引导杆48上,引导罐50沿着引导杆48且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ZH可运动地被引导,其中引导罐50通过存在于罐50的内部中的从而在图5中不可见的内部的螺旋压力弹簧预紧到其远离拖钩开口的终止位置中。
端侧的封闭螺钉52牢固地与引导杆48在其远离拖钩开口的纵向端部上连接,为了共同运动而与引导罐50连接的凸顶54由于径向内部的螺旋压力弹簧的预紧贴靠在所述封闭螺钉上。因此,引导罐50能够从其在图5中所示出的静止位置起沿着引导杆48仅向下,即朝向拖钩开口18运动。在引导罐50径向外部,铰接球头56可运动地被引导,所述铰接球头通过外部的第二螺旋压力弹簧58朝引导罐50的径向向外突出的环绕的径向突起50a预紧,所述第二螺旋压力弹簧与引导罐的内部中的内部的螺旋压力弹簧共轴地并且重叠地设置。相对于引导罐50,铰接球头56能够在图5中所示出的位置中克服支承在铰接球头56和凸顶54之间的外部的螺旋压力弹簧58的预紧力远离径向突起50a仅向上朝向凸顶54运动。
由此,对准构件38在引导杆46和48上预紧到在图5中所示出的静止位置中,从所述静止位置起,对准构件38沿着引导杆46和48(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ZH)在两个互相相反的方向上是可转向的。在对准构件38上,每个铰接球头56在反截球状的滑动壳60中被引导,使得对准构件38不仅可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ZH移动,而且也可围绕平行于牵引车的俯仰轴线ZQ的俯仰对准轴向NA相对于引导杆46和48枢转。
两个平行的引导杆46和48的设置出于尽可能好地利用结构空间的原因来进行,使得在引导杆46和48之间能够容纳接下来将结合图7至9详细描述的锁定机构,所述锁定机构用于将对准构件38和40彼此锁定。
在当前示例中,承载构件62借助于螺钉固定在对准构件38上,所述承载构件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从对准构件38沿着牵引车偏航轴线ZH的方向远离拖钩开口18突出。承载构件62与对准构件38的连接附加地或者替选地也能够借助于不同于螺钉的连接机构来建立。
在承载构件62上,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沿着连接轨迹VT在两个不同的位置之间是可运动的,即在离引导杆46和48的假想延长的纵向中轴线较近的、缩回的连接就绪位置和沿着连接轨迹VT朝向挂车偏移的连接激活位置之间。对此,在插接构件30上和/或在承载构件62上能够设有引导机构64(在图5中引导机构64仅在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上示出)。
通常,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在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上设置成,使得在其横向中心穿过插接构件30的连接轨迹VT,通过在其穿过牵引环的位置中央地穿过牵引环容纳腔17或挂接螺栓的纵向中心线BL位于牵引车的与牵引车的支撑地面U正交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中,并且在其间成一定角度。假想延长的连接轨迹VT与穿过挂接螺栓的纵向中心线BL的交点优选从挂接螺栓起朝向挂车偏移,这实现了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沿着牵引车高度轴线ZH在拖钩开口18上方有利的设置。
作为用于使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在所提到的位置,即连接就绪位置和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的运动驱动装置,在优选多件式地构成的承载构件62上设有驱动构件66和力设备68。对此,恰好两个呈引导杆70形式的引导轨以沿着牵引车横轴线ZQ跨接承载构件62的形式设置,驱动构件66以沿着平行于牵引车横轴线ZQ的驱动轨迹AT可运动地被引导的方式容纳在所述承载构件上。力设备68优选包括螺旋压力弹簧72,优选在每个驱动引导杆70上各一个螺旋压力弹簧。不需要外部的能量供给装置的螺旋压力弹簧72设置在沿着牵引车横轴线ZQ的横向端部和驱动构件66的离该端部较近的端部之间。
驱动构件66能够经由机械控制装置与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挂接,使得例如在驱动构件66上能够设有从该驱动构件突出的突起66a,所述突起接合到插接构件30处的滑槽30a中。在图5中示出,驱动构件66在其作为其可能的终止位置之一的初始位置中示出,在所述终止位置中,螺旋压力弹簧72具有其在运行方面最大程度的势能。那么,当驱动构件66位于在其初始位置中时,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由于凸轮66a和滑槽30a的形状配合的接合而位于其连接就绪位置中。
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双臂式锁销74通过其在图5中不可见的锁定支腿74a(参见图7至9)接合到驱动构件66处的锁定凹槽66b中,从而稳固该驱动构件以防移动到沿着图5中的驱动轨迹向右偏移的终止位置(未示出)中。
通过在锁销74的操纵支腿74b上作用的弹簧76,锁销74预紧到其锁定位置中,在所述锁定位置中,一旦锁定凹槽66b位于锁定支腿74a上方,锁销的该锁定支腿74a就自动地压入所述锁定凹槽中。
在对准构件38的远离对准凹槽42指向的一侧上的另一弹簧78使锁止钩80预紧到其引入位置中,在下文中将更详细地探讨所述锁止钩,在所述引入位置中,所述锁止钩在图7中可见。与锁止钩80可围绕平行于牵引车横向方向ZQ的锁止钩枢转轴线SP枢转一样,锁销74同样可围绕平行于牵引车横轴线ZQ伸展的锁销枢转轴线RS枢转。
根据图6此外连同图4和7,接下来描述例如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的结构上的构造与由该对准构件承载的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
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以可围绕装载枢转轴线VS枢转的方式容纳在容纳构件32上。装载枢转轴线VS在图6中示出的、无外力的自由位置中平行于挂车横轴线NQ。所述装载枢转轴线与插接构件32的和容纳构件82的相对于牵引杆26的可能的相对运动无关地保持平行于地面,其中挂车停放在所述地面上。
插接构件32以围绕装载枢转轴线VS可枢转的方式位于在图6中所示出的装载位置和图9中所示出的远离地面枢转的连接等待位置之间,在所述装载位置中,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的插接型廓36隐藏在具有挂车侧的对准型廓44的覆盖构件84后方并且不影响建立插接连接。容纳构件82具有部分壳体的形状,所述部分壳体从至少三个侧面包围插接构件32,即从下方和在两侧。插接构件的壁部32a将容纳构件82与覆盖构件84一起完整组成紧凑的壳体,除了构件边界处的接缝,所述壁部在装载位置中远离挂车的支撑地面指向。
引导构件86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沿着挂车高度轴线NH设置在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和容纳构件82之间,并且在容纳构件82上可运动地被引导,以用于仅沿着平行于挂车纵轴线NL的引导轨迹FT运动。引导构件86能够经由机械控制装置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挂接,以传递运动和力,例如通过引导构件86具有引导滑槽86a(参见图7至9)的方式,沿着挂车横轴线NQ从插接构件32突出的凸轮32b接合到所述引导滑槽中。以这种方式,通过引导构件86沿着挂车纵轴线NL的移动,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能够在其图6和7的装载位置之间在图9的连接等待位置调节。通过螺旋压力弹簧88,引导构件能够预紧到其在图7中所示出的开始位置中,由此由于在上文中所描述的机械耦联,插接构件23可间接地预紧到装载位置中。
相反,在图9中,引导构件86位于其最终位置中,在所述最终位置中,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位于连接等待位置中。
容纳构件82与覆盖构件84、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和引导构件36一起容纳在支撑构件90上,所述支撑构件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有利地两件式地构成并且具有第一部段90a,所述第一部段以相对于第二部段90b可平移运动地被引导的方式设置在所述第二部段上。
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相对于支撑构件90,尤其相对于其第一部段90a,可围绕平行于挂车偏航轴线NH的第一插接旋转轴线SD1转动。该相对可运动性同时是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相对于牵引杆26的相对可运动性。
支撑构件90,尤其其第二部段90b,相对于容纳其的牵引杆26可围绕同样平行于挂车偏航轴线NH的第二插接旋转轴线SD2转动。由此,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相对于牵引杆26可围绕两个彼此平行的并且平行于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伸展的插接旋转轴线SD1和SD2转动。
此外,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相对于牵引杆26可围绕与插接旋转轴线SD1和SD2正交的轨迹ST平移地移动。挂车侧的插接构件相对于牵引杆的可平移移动性的轨迹ST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围绕第二插接旋转轴线SD2与支撑构件90的第二部段90b一起枢转。
支撑构件90的第一部段90a从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相对于支撑构件90的第二部段90b的可平移移动性通过引导和复位装置92实现,所述引导和复位装置除了使用球窝节之外相应于对准构件38相对于拖钩开口18的平移运动引导装置,如其在图5中所示和所描述。
两个为了共同运动而与支撑构件90的第一部段90a连接的、平行的且沿着轨迹ST的方向伸展的、基本上相同的引导杆94在支撑构件90的第二部段90b上分别在支承部段90中沿着轨迹ST可运动地被引导。罐状的延伸构件98包围每个引导杆94的纵向端部部段,所述延伸构件具有设置在朝向插接构件32a的纵向端部上的径向突起98b,其中每个引导杆94和设置在其上的延伸构件98可相对于彼此沿着轨迹ST运动。在延伸构件98的内部中容纳在其纵向端部和引导杆94的远离插接构件32的纵向端部之间的内部的螺旋压力弹簧100,就将引导杆94从延伸构件98中拉出的拉出运动而言,将引导杆94和延伸构件98相对于彼此张紧。
在径向外部包围延伸构件的外部的螺旋压力弹簧102,就端侧的凸顶104远离支承部段96的运动而言,将延伸构件98相对于支撑构件90的第二部段90b张紧,所述螺旋压力弹簧一端支承在凸顶104上而另一端支承在支撑构件90的第二部段90b的支承部段96上,所述凸顶位置固定地设置在延伸构件98的远离插接构件的纵向端部上。为了与引导杆94共同运动而设有的突起限制引导杆94和延伸构件98相对于彼此的相对可运动性,所述突起例如通过沿直径穿过引导杆94的销106实现,所述销接合到延伸构件98处的长孔108中。长孔108在此沿着轨迹ST的方向伸展,即沿着引导杆94和延伸构件98的相对可运动性的方向伸展。
内部的和外部的螺旋压力弹簧100或102限定支撑构件90的第一部段90a相对于第二部段90b的静止位置,第一部段90a可从所述静止位置中相对于第二部段90b沿着轨迹ST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上偏转。一个是:在压缩外部的弹簧102的情况下,插接构件32可朝向牵引车运动,而另一个是:在压缩内部的弹簧100的情况下,插接构件32可沿着轨迹ST远离牵引车运动。所描述的包括引导杆94、延伸构件98、弹簧100和102以及凸顶104的预紧和复位组件对于两个引导杆而言相同地构成。
由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相对于牵引杆围绕这两个插接旋转轴线SD1和SD2转动并且沿着轨迹ST平移的这种相对可运动性,能够在任意的位置实现插接构件30和32彼此间的插接连接,而与同挂接螺栓的纵向中轴线KL重合的转弯轴线AA的位置无关。由此,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能够以之前所描述的方式正交于转弯轴线AA偏移地设置在拖钩开口18上。
接下来,参照图7至9描述建立在对准构件38和40之间的形状配合接合以及在建立形状配合接合之后所述对准构件彼此间的固定。
在图7中描述了在牵引车借助于自动建立的插接连接沿着靠近方向AN靠近挂车以建立挂接连接期间所存在的情形。牵引车或挂车的对准构件38和40沿着这两个车辆的纵向方向彼此远离。由于牵引车相对于挂车的相对运动,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沿着方向AN靠近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
在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上,在建立挂接连接时朝向牵引车的纵向端部上设有锁止卡箍110,所述锁止卡箍沿着挂车横向方向NQ跨接挂车侧的对准型廓44中的凹槽112。
在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42的底部上,锁止钩80位于引入位置中,在所述引入位置中,锁止卡箍110可引入锁止钩80的钩开口80a中。锁止钩80在其两侧通过钩支腿80b和触发支腿80c限制,所述钩支腿和触发支腿经由钩底部80d连接,所述钩底部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由锁止钩80的枢转轴线SP穿过。
与触发支腿80c相比,钩支腿80b较小程度地远离钩底部80d伸出,所述触发支腿贴靠在通过弹簧76预紧到其锁定位置中的锁销74的操纵支腿74b上。
在图8中,牵引车从而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靠近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直至锁止卡箍110贴靠在触发支腿80c上。
同样地,引导构件86的贴靠部段86b贴靠在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的配对贴靠部段38a上。配对贴靠部段在所示出的示例中通过牵引车侧的对准型廓42的下部的引入斜面形成。与牵引车侧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14或24相比,贴靠部段86b在配对贴靠部段36a上的贴靠接合已经在更早的时间点建立,虽然与在图7中所示出的相比程度更大,但是与在图8中所示出的相比程度没那么大。通过牵引车侧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14或24在建立引导构件86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的贴靠接合之后的继续靠近运动,引导构件86相对于容纳构件82从而也相对于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沿着挂车纵轴线NL运动,使得进一步由于凸轮32b与引导构件86的侧支腿中的滑槽86a的形状配合接合,开始插接构件32从图7的装载位置朝向图9的连接等待位置的枢转运动。
通过在图8中示出的锁止卡箍110在锁止钩80的触发支腿80c上的贴靠,在牵引车侧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14或24继续彼此靠近时,锁止钩80通过锁止卡箍10调节到其在图9中所示出的锁止位置中。在此,触发支腿80c的尖端沿着锁销74的操纵支腿74b扫过并且将锁销74调节到释放位置中,在所述释放位置中,锁定支腿74a脱离与驱动构件66的锁定凹槽66b的接合,使得驱动构件66以通过螺旋压力弹簧72驱动的方式从其开始位置移动到终止位置中。由此,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沿着连接轨迹从在图7和8中所示出的连接就绪位置被调节到在图9中示出的连接激活位置中。
在锁止钩80的在图9中示出的锁止位置中,触发支腿80c完全地扫过锁销74的操纵支腿74b,使得操纵支腿74b的纵向端部由于锁销74预紧到其锁定位置中而与触发支腿80c的指向挂车的侧面贴靠从而将锁止钩80锁止在其锁止位置中以免从该锁止位置中朝向引入位置移动。
此外,在图9中所示出的位置中,凹槽112由钩支腿80b穿过,使得在锁止钩80的锁止位置中容纳在钩开口80中的锁止卡箍110由钩支腿80b从后方接合。由此使对准构件38和40彼此固定并且以防其形状配合接合松开。
在图9中所示出的位置中,引导构件86到达其最终位置,使得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位于连接等待位置中,在所述连接等待位置中,与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的插接连接可通过其沿着连接轨迹VT移动到连接激活位置中简单地建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形式,插接构件30和32在建立插接连接时不单独彼此进行位置固定,尤其不彼此锁定等。插接构件30和32直接彼此靠近并且相应的插接型廓达到接触接合,必要时推入彼此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优选的改进形式如下取消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14或24在图9中示出的相对位置,其中在所述相对位置中,稳固对准构件38和40的形状配合接合以防形状配合接合分开:
如尤其在图4中所见,为了设计用于使挂接螺栓运动离开牵引环20的Kinetrol执行器22经由鲍登线120也与驱动构件66连接。那么,当Kinetrol执行器22将挂接螺栓从如下位置中抬起以释放所述挂接螺栓时,其中在所述位置中所述挂接螺栓穿过挂车构件的牵引环20,驱动构件66在压力弹簧72张紧的情况下也被向回调节到其开始位置中。驱动构件66的起始斜面66c在该复位运动中压到锁销74的锁定支腿74a上并且将该锁定支腿向下压,使得同一锁销74的操纵支腿74b抬起,其中在所述复位运动中,由于通过凸轮66a和滑槽30a进行的强制引导,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也被向回调节到连接就绪位置中。在该抬起运动中,锁止钩80触发支腿80c被释放,使得该触发支腿以通过弹簧78的预紧力驱动的方式向回朝向引入位置运动或者能够运动。由此,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能够从与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的形状配合接合中运动出来,更确切地说,沿着靠近运动AN的方向运动。在该运动中,于是被压向钩支腿80b的锁止卡箍110辅助锁止钩80向回调节到引入位置中。挂接构件14和24于是能够容易地彼此分开,因为在其构件之间不再产生任何锁定或者锁止接合。
在图10和11中示出挂车的尤其有利的牵引杆1026。在图10至11中,如在图1至9的牵引杆26处那样,相同的和功能相同的构件或构件部段设有相同的附图标记,然而增加了数1000。牵引杆1026接下来仅就其与上述牵引杆26的区别来描述,在其它方面具体参见对牵引杆26的描述。
牵引杆1026具有牵引杆体1027,所述牵引杆体具有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所述第一牵引杆体构件沿着牵引杆体纵轴线DL远离牵引杆1026的离挂车车身较近的车辆纵向端部朝向牵引杆1026的挂接纵向端部,所述挂接纵向端部通过牵引环1020标记且在轴向上关于牵引杆体纵轴线DL反向。沿着远离车辆纵向端部的轴向方向,牵引杆体1027的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连接到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上,所述第二牵引杆体构件与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在固定部段1130中(参见图11)固定。在该固定部段1130中,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在径向外部包围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优选在牵引杆体构件1026a和1026b的彼此相对置的壁部段之间具有非常小的间隙尺寸。尤其优选地,第一和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a或1026b的彼此相对置的壁部段的至少一部分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中彼此贴靠。
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在沿着与牵引杆体纵轴线DL正交的剖平面观察时具有矩形的闭合的横截面。矩形的横截面的角倒圆地构成。
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的沿着牵引杆体纵轴线DL并且沿着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伸展的侧壁轴向地延长为侧颊板1132,以便将该侧颊板用作用于可偏转到牵引杆1026的内腔1134中的顶盖1136的运动引导的引导部段。
在固定部段1130中,第一和第二牵引杆构件1026a或1026b仅通过紧固机构,在此即螺钉-螺母-组合1138,与正交于牵引杆体纵轴线DL的伸展部彼此连接。紧固机构1138沿着正交于牵引杆体纵轴线DL的方向不仅穿过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而且穿过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
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具有第一构件部段1140,所述第一构件部段在沿着与牵引杆体纵轴线DL正交的剖平面观察时同样具有闭合的横截面,正如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一样。
与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构件部段1140轴向相邻的是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的构件部段1142,在所述第二牵引杆体构件的构件部段中,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具有开放的横截面。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构件部段1140在此离第一牵引杆构件1026a较近,所述构件部段也有助于固定部段1130,而具有开放的横截面的构件部段1142离牵引杆1026的挂接纵向端部较近。
在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构件部段1140中,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140同样具有矩形的、闭合的横截面,包括牵引杆体顶部1144、沿着牵引杆高度轴线DH与该牵引杆体顶部间隔开地设置的牵引杆体底部1146和两个沿着牵引杆横轴线DQ彼此间隔开地设置的牵引杆体侧支腿1148。牵引杆体侧支腿1148将牵引杆体顶部1144与牵引杆体底部1146连接。
在具有开放的横截面的牵引杆体部段1142中,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仅具有牵引杆体底部1148和两个从牵引杆体底部伸出的平行的牵引杆体侧支腿1148。在牵引杆体部段1142中,因此不存在牵引杆体顶部1144。除此之外,与在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牵引杆体部段1140中相比,牵引杆体侧支腿1148在具有开放的横截面的牵引杆体部段1142的从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的离牵引环1020最近的纵向端部开始的区域中沿着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更短地构成。由此,在具有开放的横截面的牵引杆体部段1142中,形成从外部可进入的开口1150,穿过所述开口可进入牵引杆1026的内部区域1134。
物体,例如随车工具等,能够穿过该开口1150放入牵引杆1026的内腔1134中并且以适当的方式固定。由此,牵引杆1026例如可用作为贮存空间。
在当前的实施例中,开口1150可通过之前已经提及的顶盖1136封闭并且可选地可打开以进行接合。顶盖1136的造型效仿应由其封闭的开口1150。在所述顶盖的侧部上,顶盖1136具有突起1152,所述突起构成在侧部1132中的滑槽引导部1154中,所述侧部形成为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的牵引杆体侧支腿的轴向延长部。顶盖1136由此沿着牵引杆体高度轴线DH以及沿着牵引杆体纵轴线DL可被降低和拉入到牵引杆1026的内部区域1134中。在图11中,顶盖1136通过实线示出在其被拉入牵引杆内腔1134中的非激活位置中,而通过虚线示出在其激活位置中,在所述激活位置中,所述顶盖封闭开口1150。顶盖1136沿着图11中箭头顺序P可从非激活位置移动到激活位置中。
为了在顶盖1136的激活位置中密封开口1150,在开口1150上设有密封件1158,顶盖1136在激活位置中贴靠在所述密封件的朝顶盖内部区域1134指向的一侧上。密封件1158例如能够从橡胶垫或者通常从弹性体垫中切出。
为了在激活位置和非激活位置之间调节顶盖1136,该顶盖能够与手动操纵元件1160耦联,所述手动操纵元件在所示出的示例中沿着牵引杆体横轴线DQ穿过牵引杆1026。对此,牵引杆体侧支腿1148在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构件部段1140中具有在轴向方向上关于牵引杆纵轴线DL伸展的长孔1162,所述长孔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中与第一牵引杆体构件1026a的侧支腿中的大致相同形状的长孔1164重叠。
手动操纵元件在牵引杆1026的两侧具有各一个手动干预部段1160a,所述手动干预部段能够从牵引杆1026外部通过操作人员容易地握住。
手动操纵元件1160此外经由连接杆1160b铰接地与连接元件1166连接,所述连接元件一方面如在图11中所见看到的那样与顶盖1136连接,并且所述连接元件另一方面用作为用于预紧螺旋压力弹簧1168的弹簧支座,所述预紧螺旋压力弹簧将顶盖1136预紧到激活位置中。在图10和11中未示出的紧固机构能够设计用于克服弹簧1168的预紧力将顶盖1136暂时固定在非激活位置中。
如此外在图11中所见,螺旋压力弹簧1168的反向的弹簧支座固定在牵引环构件1028上,例如通过旋入到该牵引环构件中的吊环螺钉1170固定。
牵引环构件1028的造型和其在牵引杆体1027上的固定,更确切地说在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上的固定,同样是值得注意的:
牵引环构件1028一方面在一个纵向端部上具有牵引环1020并且在其另一纵向端部上具有紧固型廓1172。
牵引环构件1028,尤其其紧固型廓1172,在完成装配的状态中由牵引杆1026的仅从三个侧部,更确切地说,由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再更确切地说,由具有开放的横截面的牵引杆体部段1142,关于牵引杆体纵轴线DL在径向外部包围。这意味着,牵引环构件1028的紧固型廓1172位于牵引杆1026,更确切地说,位于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的牵引杆体底部1148上,并且沿着牵引杆体横轴线DQ在两侧由牵引杆体侧支腿1148围住,所述牵引杆体侧支腿在与牵引环构件1028的紧固型廓1172的相关的重叠部段中与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部段1140相比沿着牵引杆体高度方向缩短地构成。
特别地,牵引环构件1028轴向地沿着拉出方向在牵引杆体1027外,即朝向位于牵引杆1026前方的牵引车,没有形状配合地通过牵引杆体部段围绕或者以任何其他方式从后方接合。
如同先前这两个牵引杆体构件1026b和1026a,牵引环构件1028在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的与其重叠的牵引杆体固定部段1174中也仅借助于紧固机构固定在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上,所述紧固机构沿着正交于牵引杆体纵轴线DL的方向穿过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并且同样正交于牵引杆体纵轴线DL穿过牵引环构件1028的紧固型廓1172或在该方向上伸入紧固型廓中。在所示出的示例中,紧固机构1176以螺钉的形式旋入牵引环构件1028的紧固型廓1172中的盲孔1178中。盲孔1178为此设有内螺纹。紧固型廓1172在所示出的示例中U形地构成,其中紧固型廓1172的这两个侧支腿沿着牵引杆体纵轴线DL从紧固型廓1172的连接所述侧支腿的底部突出。牵引环1020优选一件式地材料配合地与所述底部连接。
在相应的牵引杆体构件1026a和1026b中的用于螺钉的贯通孔以及贯通长孔1162和1164是这些构件的细小的穿孔并且不会改变对承载这些构件的部段的评价,所述部段作为具有闭合横截面的部段。
顶盖1136不仅能够封闭开口1150,而且此外能够承载功能组件,例如在上文中明确描述的组件1180,所述组件用于自动地建立与挂接到牵引杆1026上的牵引车的传递能量和/或信息的连接。
在图11中功能组件1180通过实线示出在其不使用位置中,即具有在非激活位置中的顶盖1136。在顶盖1136的激活位置中被引导接近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的功能组件1180,在顶盖1136的非激活位置中以有利的方式容纳在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的包络线内部,其中牵引环1020可与所述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挂接,当在第二牵引杆体构件1026b的整个轴向长度上继续设想其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部段1140时,获得所述包络线。通过功能组件1180在其不使用位置中因此获得的小的伸出尺寸,在不使用时显著降低了其受损风险。功能组件1180的一部分在其不使用位置中甚至容纳在牵引杆1026的内部1134中并且在各侧都由具有闭合的横截面的部段1140的牵引杆壁部包围。

Claims (14)

1.一种用于临时将牵引车(12)与挂车连接以形成车列的挂接设备(10),其中所述挂接设备(10)具有:
-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
-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其中所述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挂接构件(14,24)能够以彼此可松开的方式挂接以形成临时的挂接连接,其中所述挂接连接构成用于传递牵引力,所述车列中的挂车的跟随基于所述牵引力,
-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所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型廓(34)作为牵引车侧的供给线路的接口,以传递能量和/或信息,
-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所述挂车侧的插接构件具有至少一个插接型廓(36)作为挂车侧的供给线路的接口,以传递能量和/或信息,其中所述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0,32)能够以可彼此松开的方式连接以形成临时的传递能量和/或信息的插接连接,
-与所述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分开地构成的并且设置在所述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的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38),所述牵引车侧的对准构件承载所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
-与所述挂车侧的挂接构件(24)分开地构成的并且设置在所述挂车侧的挂接构件上的挂车侧的对准构件(40),所述挂车侧的对准构件承载所述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2),
其中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对准构件(38,40)中的至少一个对准构件具有对准型廓(42,44),并且相对于承载该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14或24)是可运动的,使得一个对准构件(38或40)的对准型廓(42或44)能够与相应另一对准构件(40或38)的对准型廓(44或42)形状配合接合,以进行所述插接构件(30,32)彼此间准备插接连接的对准,
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0,32)中的至少一个插接构件(30,32)相对于承载该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38,40)是可移动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两个对准构件(38,40)中的每一个都以相对于承载该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14,24)可运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挂接构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两个插接构件(30,32)中的每一个都以相对于承载该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38,40)可移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对准构件上。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牵引车侧的和挂车侧的插接构件(30,32)中的一个插接构件(30,32)相对于承载该插接构件的对准构件(38,40)可在缩回的连接就绪位置和前移的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构件(30,32)沿着连接轨迹(VT)可在所述连接就绪位置和所述连接激活位置之间移动,在考虑参考状态时,所述连接轨迹与挂接轨迹(BL)不同,沿着所述挂接轨迹,所述牵引车侧的和所述挂车侧的挂接构件(14,24)能够彼此靠近以建立所述挂接连接,或者彼此远离以分开所述挂接连接,其中所述参考状态具有处于共同的、平坦的水平地面(U)上车辆,即牵引车(12)和挂车,所述牵引车和挂车以共面的、与所述地面(U)正交的车辆纵向中心平面沿着车辆纵向方向(ZL,NL)彼此跟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轨迹(VT)和所述挂接轨迹(BL)彼此间成一定角度并且优选位于共同的平面中,尤其优选位于与承载所述插接构件(30,32)的车辆的纵向中心平面共面的平面中。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构件(30,32)是所述牵引车侧的插接构件(30)并且设置在所述牵引车侧的挂接构件(14)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构件(30)在承载构件(62)上可运动地被引导,其中在插接构件(30)和承载构件(62)中的一个构件上设置有力设备(68),所述力设备构成和设计用于,沿着至少一个方向驱动所述插接构件(30),以在所述连接就绪位置和所述连接激活位置之间运动,优选仅从所述连接就绪位置运动到所述连接激活位置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力设备(68)包括可运动地在所述承载构件(62)上被引导的驱动构件(66),所述驱动构件与所述插接构件(30)耦联以进行运动传递,优选进行双向的运动传递,其中所述驱动构件(66)能够沿着与所述插接构件(30)的连接轨迹(VT)不同的,优选与所述连接轨迹正交的驱动装置轨迹(AT),在初始位置和终止位置之间运动,其中优选地,当所述驱动构件(66)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中时,那么所述插接构件(30)位于所述连接就绪位置中,而当所述驱动构件(66)位于所述终止位置中时,那么所述插接构件(30)位于所述连接激活位置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构件(66)至少能够在所述初始位置中被锁定,以免朝向终止位置运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设有锁销(74),所述锁销能够在锁定位置和释放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锁定位置中,所述锁销将所述驱动构件(66)锁定在所述初始位置中,以免朝向终止位置运动,在所述释放位置中,所述锁销释放所述驱动构件(66),以朝向终止位置运动,其中所述锁销(74)优选预紧到所述锁定位置中。
12.根据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力设备(68)包括弹簧(72),尤其压力弹簧(72)。
13.根据包含权利要求9的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72)与所述驱动构件(66)共同作用,其中,当所述驱动构件(66)位于所述初始位置中时,那么与当所述驱动构件(66)位于所述终止位置中时相比,储存在所述弹簧(72)中的弹簧能量优选更大。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挂接设备(10),
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构件(66)间接地或者直接地与承载该驱动构件挂接构件(14)耦联,使得所述挂接构件(14)的挂接元件,例如挂接螺栓的释放运动引起所述驱动构件(66)运动到所述初始位置中,以取消与相应另一挂接构件(24)的挂接连接。
CN201680074573.6A 2015-12-18 2016-12-14 具有可自动连接的供给插接构件的挂接设备 Active CN1083676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26093.3A DE102015226093A1 (de) 2015-12-18 2015-12-18 Kupplungsvorrichtung mit automatisiert verbindbaren Versorgungssteckerbauteilen
DE102015226093.3 2015-12-18
PCT/EP2016/080906 WO2017102798A1 (de) 2015-12-18 2016-12-14 Kupplungsvorrichtung mit automatisiert verbindbaren versorgungssteckerbauteil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7645A true CN108367645A (zh) 2018-08-03
CN108367645B CN108367645B (zh) 2021-05-14

Family

ID=575890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74573.6A Active CN108367645B (zh) 2015-12-18 2016-12-14 具有可自动连接的供给插接构件的挂接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913318B2 (zh)
EP (1) EP3390122B1 (zh)
CN (1) CN108367645B (zh)
DE (1) DE102015226093A1 (zh)
WO (1) WO201710279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7019A (zh) * 2019-04-16 2021-12-07 Cbm股份公司 用于牵引车辆的紧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120470B4 (de) * 2018-08-22 2021-04-01 Saf-Holland Gmbh Verbindungssystem und Verbindungseinheit
DE102018129181A1 (de) * 2018-11-20 2020-05-20 Avl Commercial Driveline & Tractor Engineering Gmbh Kopplungsvorrichtung, landwirtschaftliches Nutz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r mechanischen Kopplung und Medienversorgung zwischen einem Trägerfahrzeug und einem Aufbau
DE102021114310A1 (de) 2021-06-02 2022-12-08 Saf-Holland Gmbh Steckkupplungssystem und Sattelkupplungsanordnung mit Steckkupplungs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9427A (en) * 1959-05-01 1960-11-08 Alfred E Keese Drawbar
US4156551A (en) * 1977-02-21 1979-05-29 Kunitoshi Doi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connecting and disconnecting pipings and wirings between rolling stocks
DE29701621U1 (de) * 1997-01-31 1997-03-27 Strautmann Heinrich Bernhard Vorrichtung zum Kuppeln der Antriebsgelenkwelle eines Anhängers an die Zapfwelle eines Zugfahrzeuges
DE10155056A1 (de) * 2001-11-09 2003-06-05 Jaeger Erich Gmbh & Co Kg Steckkupplungssystem zum Verbinen von Leitungen zweier Fahrzeuge
CN1843787A (zh) * 2005-04-09 2006-10-11 灵飞德尔Vbg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自动耦联的装置
US20130277943A1 (en) * 2012-04-19 2013-10-24 Keith W. Wendte Automatic Tractor Hitch System For Trailing Implements
CN105150783A (zh) * 2015-09-09 2015-12-16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自动联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656258A1 (fr) 1989-12-22 1991-06-28 Pommier & Cie Attelage automatique pour vehicule routier.
DE4412111B4 (de) 1994-04-08 2004-12-30 Deere & Company, Moline Anhängevorrichtung
DE102006033899B4 (de) * 2006-07-18 2009-01-29 Jost-Werke Gmbh Steckerkonsole für einen Auflieger eines Sattelzuges
US9662947B2 (en) * 2014-10-22 2017-05-30 Deere & Company Drawbar auto-connect assembly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59427A (en) * 1959-05-01 1960-11-08 Alfred E Keese Drawbar
US4156551A (en) * 1977-02-21 1979-05-29 Kunitoshi Doi Device for automatically connecting and disconnecting pipings and wirings between rolling stocks
DE29701621U1 (de) * 1997-01-31 1997-03-27 Strautmann Heinrich Bernhard Vorrichtung zum Kuppeln der Antriebsgelenkwelle eines Anhängers an die Zapfwelle eines Zugfahrzeuges
DE10155056A1 (de) * 2001-11-09 2003-06-05 Jaeger Erich Gmbh & Co Kg Steckkupplungssystem zum Verbinen von Leitungen zweier Fahrzeuge
CN1843787A (zh) * 2005-04-09 2006-10-11 灵飞德尔Vbg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自动耦联的装置
US20130277943A1 (en) * 2012-04-19 2013-10-24 Keith W. Wendte Automatic Tractor Hitch System For Trailing Implements
CN105150783A (zh) * 2015-09-09 2015-12-16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自动联接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67019A (zh) * 2019-04-16 2021-12-07 Cbm股份公司 用于牵引车辆的紧固装置
CN113767019B (zh) * 2019-04-16 2024-03-22 Cbm股份公司 用于牵引车辆的紧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913318B2 (en) 2021-02-09
DE102015226093A1 (de) 2017-06-22
EP3390122B1 (de) 2021-03-10
US20180370306A1 (en) 2018-12-27
WO2017102798A1 (de) 2017-06-22
EP3390122A1 (de) 2018-10-24
CN108367645B (zh) 2021-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7645A (zh) 具有可自动连接的供给插接构件的挂接设备
CN108430809A (zh) 具有可彼此固定的对准构件的挂接设备
KR100190206B1 (ko) 레일보기
RU2304051C2 (ru) Транспортное средство со специальным прицепом на двухосной тележке
CN102224072B (zh) 用于缩回飞机起落架的装置
CN108367646A (zh) 具有用于自动建立插接连接的可相对于挂接构件体运动的插接和对准构件的挂接构件
DE102017201975A1 (de) Mobilitätssystem, Batterietransportwagen, elektrisch antreibbares Kraft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Aufladen einer Antriebsbatterie eines elektrisch antreibbaren Kraftfahrzeugs
EP1836062B1 (en) Retractable tow hitch
DE202011110042U1 (de) Vorrichtung zur elektrischen Verbindung eines Fahrzeugs mit einem Transportmodul sowie Fahrzeug mit einem Transportmodul
US8205905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ll and socket coupling
DE202011050240U1 (de) Heckträger mit Ladestation
EP0121349B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railers
EP2709856B1 (de) Lastenträger
ES2744608T3 (es) Quinta rueda de enclavamiento automático con colocación de una pieza de transporte
EP2623345B1 (en) Towing hook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displacing a towing hook of a towing hook arrangement
CA2812076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ball and socket coupling
US20220203758A1 (en) Quick coupling for wheel-to-vehicle attachment
JP7058614B2 (ja) 圃場作業機
EP3771590A1 (de) Anhänger, nutzfahrzeug und verfahren zum induktiven koppeln einer primäreinrichtung und einer sekundäreinrichtung
DE19937168A1 (de) Fahrzeuganhänger
FR3112753A1 (fr) Remorque pour véhicule léger
DE10203712A1 (de) Verbundfahrzeug
DE102019004301A1 (de) Fahrzeug
PL234754B1 (pl) Zespół dyszla przyczepy transportowej
CN110035951A (zh) 用于在交通工具与流体或能量分配系统之间建立连接的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