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5901B -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5901B
CN108365901B CN201710061780.4A CN201710061780A CN108365901B CN 108365901 B CN108365901 B CN 108365901B CN 201710061780 A CN201710061780 A CN 201710061780A CN 108365901 B CN108365901 B CN 10836590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spectrum management
amount
radiation pattern
prim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06178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5901A (zh
Inventor
赵友平
王奕腾
郭欣
孙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06178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65901B/zh
Priority to TW106130177A priority patent/TW201828731A/zh
Priority to US15/841,407 priority patent/US10470051B2/en
Priority to EP18151263.3A priority patent/EP3355603A1/en
Publication of CN108365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5901A/zh
Priority to US16/584,975 priority patent/US10735975B2/en
Priority to US16/904,598 priority patent/US10904770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59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590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8Network planning to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14Spectrum shar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different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该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基于干扰辐射图,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Description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具体地涉及动态频谱接入系统中的频谱管理技术,更具体地涉及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用户对高品质、高速度、新服务的服务需求越来越高。无线通讯运营商和设备商要不断改进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需要大量的频谱资源来支持不断出现的新服务和满足高速通信需求,频谱资源例如可以用时间、频率、带宽、可容许最大发射功率等参数来量化。
目前,有限的频谱资源已经分配给固定的运营商和服务,新的可用频谱是非常稀少的或者是价格昂贵的。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动态频谱利用的概念,即动态地利用那些已经分配给某些服务但是却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频谱资源。例如,提出了认知无线电(Cognitive Radio,CR)技术使非授权用户在一定规则的约束下动态接入授权频谱,极大提高了频谱的实际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频谱资源稀缺的问题。
其中,多个具有认知功能的收发信机及其相关管理控制单元构成动态频谱接入系统(Dynamic Spectrum Access,DSA)。在动态频谱接入系统中,次用户能够接入主用户的频谱的前提为次用户不能影响主用户的正常通信,即次用户必须保障主用户的服务质量需求。
发明内容
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申请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申请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申请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申请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申请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基于该干扰辐射图,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包括:处理电路,被配置为: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的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保护区边界由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获得。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包括: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基于该干扰辐射图,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包括: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的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保护区边界由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获得。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电子设备,包括:测量单元,被配置为测量从主系统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以及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测量的功率来确定与无线通信设备在预定发射功率和预定天线参数的情况下对主系统的干扰量有关的信息,该信息被提供给管理多个次系统的管理装置并且由管理装置用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
依据本申请的其它方面,还提供了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和计算机程序产品以及其上记录有该用于实现上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根据本申请的电子设备和方法通过基于干扰辐射图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能够获得非规则形状的保护区,有效增加被允许接入的次系统的数目,在保证主系统的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申请的这些以及其他优点将更加明显。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优点和特征,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所述附图连同下面的详细说明一起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并且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具有相同的功能和结构的元件用相同的参考标号表示。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描述本发明的典型示例,而不应看作是对本发明的范围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a和图1b是分别示出了单个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共存的场景和多个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共存的场景的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100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3是示出了将管理区域划分为多个相同的网格区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所获得的干扰辐射图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200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6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300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电子设备400的功能模块框图;
图8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了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次系统、用于进行感知的传感器之间的信息流程的示意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了频谱管理装置之间进行交互的信息流程的示意图;
图12是示出了一个仿真场景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3是示出了主系统的圆形保护区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所获得的主系统的不规则保护区的示例的示意图;
图15是示出了仿真所采用的主系统的天线的波束方向图;
图16是示出了在主系统接收机天线为全向天线的情况下,使用圆形的主系统保护区和使用本申请的技术所获得的主系统保护区可接入的次系统的数目的累积分布函数的比较图;
图17示出了在主系统接收机天线为图15所示的定向天线的情况下,使用圆形的主系统保护区和使用本申请的技术所获得的主系统保护区可接入的次系统的数目的累积分布函数的比较图;
图18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服务器7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
图19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
图20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
图21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2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以及
图23是其中可以实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方法和/或装置和/或系统的通用个人计算机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进行描述。为了清楚和简明起见,在说明书中并未描述实际实施方式的所有特征。然而,应该了解,在开发任何这种实际实施例的过程中必须做出很多特定于实施方式的决定,以便实现开发人员的具体目标,例如,符合与系统及业务相关的那些限制条件,并且这些限制条件可能会随着实施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变。此外,还应该了解,虽然开发工作有可能是非常复杂和费时的,但对得益于本公开内容的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这种开发工作仅仅是例行的任务。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发明,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发明的方案密切相关的设备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发明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在动态频谱接入系统中,已被授权使用频谱的无线通信系统被称为主系统(Primary System,PS),在本文中也称为主用户(Primary User,PU),主系统可以包括收发信机及其相关管理单元;根据一定的规则动态接入该频谱的非授权无线通信系统被称为次系统(Secondary System,SS),在本文中也被称为次用户(Secondary User,SU);为次系统提供认证、许可、管理频谱使用等操作的单元称为频谱接入系统(Spectrum AccessSystem,SAS),SAS例如设置为频谱管理装置。应该理解,以上术语的限定并不是限制性的,在不同的场合或环境中,可能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示主系统、次系统、频谱管理装置,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理解在下文中所提出的本申请的技术同样可以适用。
这里所述的无线通信系统可以为包括发射端和接收端的通信系统,也可以为包括网络控制端比如基站和网络节点比如用户设备等的通信系统,还可以是由多个终端组成的通信配对(D2D)、物联网、环境监测系统,等等。换言之,无线通信系统可以是由占用一定无线频谱资源进行数据传输的收发方组成的系统。
对于主系统而言,它被授权使用某一无线频谱资源,即,具有使用该无线频谱资源的最高优先级。对于次系统而言,它必须在保证主系统的服务质量需求的前提下使用该无线频谱资源,这例如通过频谱管理装置来实现。针对同一个主系统,可以设置一个频谱管理装置来管理次系统,也可以设置多个频谱管理装置来分别管理一部分次系统。
图1a和图1b分别示出了单个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共存的场景和多个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共存的场景。在图1a中,对主系统造成干扰的所有次系统受控于同一频谱管理装置,而在图1b中,对主系统造成干扰的次系统受控于不同的频谱管理装置1和2。
此外,在图1a和图1b中,为了保障主系统的服务质量需求,设置了主系统保护区(如椭圆线所示)。在主系统保护区内的次系统被禁止使用主系统的授权频谱,而在主系统保护区外的次系统可以使用该授权频谱。通过合理构建主系统保护区,可以将次系统对主系统的累积干扰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从而有效保障主系统的服务质量需求。
可以理解,如果主系统保护区设置地过大,则会将更多的次系统排除在外,从而导致低的频谱利用效率,如果设置地过小则又难以保障主系统的服务质量需求。
因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设置主系统的保护区的技术。应该理解,虽然下文中将针对主系统保护区进行描述,但是,本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如下情形:不同优先级的通信系统共同使用某预定频谱资源,可以为高优先级的通信系统设置保护区以保障其服务质量需求。在这种情形下,本申请的技术同样适用,只是将主系统替换为高优先级通信系统,将次系统替换为低优先级次系统即可。其中,各个通信系统的优先级例如可以根据应用的类型来确定,例如,可以为用于紧急用途的通信系统分配高优先级。
<第一实施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100的功能模块框图,该电子设备100包括:获取单元101,被配置为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确定单元102,被配置为基于该干扰辐射图,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其中,获取单元101和确定单元1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
在一个示例中,获取单元101可以基于预先布置在管理区域中的多个传感器以及/或者管理区域中的次系统设备对主系统的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取干扰辐射图。在该示例中,假设主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在相同位置且信道具有互易性,这样,通过在管理区域中的不同位置布置传感器,则可以通过发射机到传感器所在位置的信道状况来估计传感器所在位置与接收机之间的信道状况。或者,也可以用次系统的设备比如基站或用户设备来代替传感器或作为传感器的补充。通过这种感知的方式,能够综合地反映主系统的操作参数以及环境特性,从而更准确地构建干扰辐射图。
例如,可以将管理区域划分为多个相同的网格区,并且将传感器或者次系统设备布置在网格区的中央处,如图3所示。其中网格的分割精度、即网格边长可通过多种方法确定。例如,分割精度可根据次系统的密度(λ)调整,如果次系统的密度较高,则设置较高的精度、即较小的边长。假设网格边长为r(m),次系统密度为λ(次系统数/m2),则下式(1)给出了一种确定网格边长的示例,根据式(1),单位面积内的网格数大于等于单位面积内的次系统数。
Figure BDA0001219768310000071
应该理解,网格的划分方式和划分精度并不限于上述示例,而是可以根据应用适当地设置。
此外,当传感器数目不够时,可以移动传感器的位置以遍历多个网格区的中心。
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例如测量所接收到的主系统的信号,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例如可以将该信号的功率提供给获取单元101。获取单元101可以被配置为:基于上述测量结果计算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所对应的位置到主系统的路径损耗;以及基于该路径损耗计算该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
其中,在计算路径损耗时还需要已知主系统的发射功率。或者,可以由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进行路径损耗的计算。如下式(2)所示。
PL(x,y)=10log10[Pt/Pr(x,y)] (2)
其中,在坐标(x,y)处测量到的主系统信号的功率为Pr(x,y),单位为W,已知主系统发射机的发射功率为Pt,单位为W。
这样,在估计出管理区域中的多个位置到主系统的接收机之间的路径损耗的情况下,如果已知相应位置处次系统的发射功率和天线参数,则可以估算出在这些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接收机可能造成的干扰量,这些干扰量与位置的对应关系构成干扰辐射图。
例如,假设各位置处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采用相等的发射功率及相同的天线设置比如全向天线、相等的天线高度、相等的天线增益等,结合主系统接收机的天线增益,各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干扰强度值可表示为下式(3):
I(x,y)=Pt(x,y)+Gt(x,y)-PL(x,y)+Gr(x,y) (3)
其中,I(x,y)表示坐标(x,y)处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干扰,单位为dB;Pt(x,y)表示坐标(x,y)处的发射功率,单位为dB;Gt(x,y)表示坐标(x,y)处传感器的在主系统所在方向上的天线增益,单位为dB;PL(x,y)表示坐标(x,y)处与主系统间的路径损耗,单位为dB;Gr(x,y)表示主系统在坐标(x,y)所在方向上的天线增益,单位为dB,如果主系统天线为特定方向,则不同方向上天线增益不同。其中,在PL(x,y)通过上述测量(或感知)机制获得时,该参数是路径损耗与主系统天线增益的综合结果,则式(3)中无需再加Gr(x,y);另一方面,在PL(x,y)是根据传播模型计算的时,公式(3)中需加Gr(x,y),但若次系统无法获知主系统天线增益信息,则可忽略该项。
相应地,干扰辐射图中还可以包括在计算干扰量时使用的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的操作参数信息比如发射功率、天线参数等,以使得在后续使用时可以获知该干扰辐射图的获取条件。
图4示出了所获得的干扰辐射图的一个示例的示意图。其中,每一个干扰等级代表了相应的干扰量范围,一个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落入该干扰量范围内,则认为该次系统为该干扰等级的次系统。在图4的示例中,等级数字越小,代表对主系统的干扰越严重。可以看出,由于这里所考虑的干扰与路径损耗有关,因此距离主系统接收机越远的次系统所造成的干扰越小。应该理解,这仅是一个示例,所获取的干扰辐射图并不限于此,例如,在实际测量中存在不同的信道状况比如建筑物阻挡等,可能获得不同的干扰辐射图。
如前所述,干扰辐射图与主系统的位置和参数有关,即,每个干扰辐射图是针对特定主系统而获得的。因此,当存在多个主系统时,每一个主系统均对应于一个干扰辐射图。
此外,在获得的干扰辐射图的精度不够时,获取单元101还可以被配置为对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以获得粒度更细的干扰辐射图。可以使用已有的各种空间插值算法比如Kriging算法来进行该插值。
另一方面,在主系统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在不同位置处或者信道不具有互易性的情况下,或者在管理区域中没有设置传感器或可用于感知的次系统设备的情况下,获取单元101可以基于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来获取干扰辐射图。具体地,获取单元可以利用位置信息和已知的无线环境信息,选取各个网格中心处与主系统间对应的适当的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来计算各个位置到主系统的路径损耗,进而获得各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干扰强度值。
在其他示例中,获取单元101可以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来获取干扰辐射图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在本频谱管理装置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相同或存在重叠的部分时,获取单元101可以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二者重叠的管理区域的干扰辐射图。如果所获取的仅是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的一部分的干扰辐射图,则获取单元101可以进一步通过以上所述的各种方式比如布置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根据无线信道传播模型计算、通过已有数据插值等获得管理区域上的完整的干扰辐射图。
频谱管理装置可以维护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以方便后续使用。如图2中的虚线框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103,被配置为相关联地存储主系统的标识和该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存储单元201例如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实现。
在获取单元101获取了干扰辐射图之后,确定单元102可以使用该干扰辐射图,在满足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的条件下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以使得例如该保护区外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累加干扰量恰好不超过主系统所能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其中,在承受最大累积干扰的情况下,主系统恰好能保持其期望的服务质量。
如前所述,干扰辐射图的确定是基于相等的发射功率及相同的天线设置的假定的,而实际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可能使用不同的发射功率或不同的天线设置比如天线高度、天线指向、天线增益等。因此,为了获得对主系统的准确的干扰状况,确定单元102可以被配置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干扰强度图;以及基于该干扰强度图来确定保护区。其中,系统参数例如包括位置、发射功率、天线参数等,保护区例如可以用保护区的边界来指定。下式(4)示出了修正后的干扰强度值。
I'(x,y)=P't(x,y)+G't(x,y)-PL(x,y)+Gr(x,y) (4)
其中,I'(x,y)表示修正后的坐标(x,y)处实际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干扰,单位为dB;P't(x,y)表示坐标(x,y)处实际次系统的发射功率,单位为dB;G't(x,y)表示坐标(x,y)处实际次系统的在主系统所在方向上的天线增益,单位为dB。另外,与公式(3)类似,在PL(x,y)是根据感知机制例如基于公式(2)获得的时,公式(3)中无需再加Gr(x,y);反之,若PL(x,y)是根据传播模型计算的时,则公式(4)中需加Gr(x,y),但若次系统无法获知主系统天线增益的信息,可忽略该项。
因此,与公式(3)相比,可以利用实际次系统的发射功率与生成干扰辐射图时采用的发射功率之差和实际次系统在主系统所在方向上的天线增益与生成干扰辐射图时采用的在主系统所在方向上的天线增益之差来修正干扰辐射图中的干扰量。这种修正计算非常简单,与直接进行干扰量的测量或计算相比,减轻了计算负荷。
在一个示例中,确定单元102被配置为:基于干扰强度图,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累加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确定保护区的边界。其中,主系统允许的最大累积干扰可以基于多种参数来获得,比如干扰门限、干噪比门限、信干噪比门限等。在采用干扰门限的情况下,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即该干扰门限值,而在采用干噪比门限的情况下,假设干噪比门限为a dB,噪声功率为b dB,则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为(a+b)dB。应该理解,这均不是限制性的。
例如,保护区的边界可以是按照干扰量来限定的。具体地,确定单元102可以被配置为将最大干扰量或该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确定为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干扰量超过该边界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保护区内。利用干扰强度图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主系统产生的干扰量I'(x,y),如下式(5)所示计算保护区的边界IRth
Figure BDA0001219768310000101
其中,Iagg表示对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累计干扰,单位为dB;Zout表示主系统的保护区外部,Ith表示主系统允许的最大累计干扰量。式(5)确保了干扰量低于保护区的边界IRth的次系统的累计干扰Iagg不超过Ith
以图1a所示的场景为例,假设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内有7个次系统与主系统共存,次系统的编号如图中所示。假设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为20W,而经查询干扰强度图,7个次系统(SS1~SS7)对主系统造成的有害干扰分别为20W、15W、15W、5W、5W、4W、2W。从最低等级干扰依次累加至刚不超过20W,比如2W+4W+5W+5W<20W,但2W+4W+5W+5W+15W+15W>20W,则保护区的边界设为5W的干扰量,故SS4~SS7在主系统保护区外,可接入主系统频谱;SS1~SS3在主系统保护区内,不可接入主系统频谱。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获得空间上离散的保护区边界,与圆形保护区相比,可以在保证主系统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此外,保护区的边界也可以是在空间上定义的。例如,确定单元102还可以被配置为将最大干扰量或该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在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确定为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地理位置在边界内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保护区内。例如,以图4为例,假设计算出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为3,则可以将干扰等级为3的网格的中心点相连并将该连线作为保护区的边界。这是因为,一般而言,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随着二者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意味着在保护区外的位置处的次系统的干扰量小于最大干扰量,从而可以使用主系统的频谱。由于本方式考虑了不同方向上干扰量的差异,可以获得形状不规则的保护区,与圆形保护区相比,该保护区通常较小,可以在保证主系统通信质量的前提下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在以上的示例中,将次系统按照产生的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进行排列,在排序的过程中,例如可以通过对至少部分次系统的干扰量进行加权,来根据不同的因素对次系统进行区分。例如,可以根据如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加权:次系统的优先级、次系统的付费状况。当次系统的优先级较高或者为付费用户时,可以通过加权、比如乘以小于1的加权系数来减小其产生的干扰量,从而提高其被允许使用频谱的概率。应该注意,在例如使用式(5)计算对主系统的累积干扰时,仍应该使用未加权的干扰量,加权后的干扰量仅用于排序。
如前所述,干扰辐射图与主系统存在对应关系,当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原位置对应的干扰辐射图对于新位置而言不再适用。因此,获取单元101还被配置为在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时更新干扰辐射图。其中,主系统的位置是否发生改变可以根据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与主系统接收机之间的路径损耗是否发生改变来判断,该判断可以由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进行,也可以由确定单元102来进行。这是因为,在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与主系统的操作参数及无线环境不变时,如果路径损耗发生变化,则可推断主系统的位置发生变化。另外,如果主系统可以报告其位置信息,获取单元101也可以根据该信息来判断主系统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此外,主系统的保护区是根据干扰辐射图和实际的活动次系统的状态以及主系统的保护需求而确定的。因此,获取单元101被配置为在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时重新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所述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所述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发生改变;次系统的接入状态以及/或者系统参数发生改变。
具体地,如前所述,当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时,干扰辐射图改变,因此需要重新计算主系统的保护区。
当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发生改变时,由于干扰辐射图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仅需要根据改变后的干扰保护要求重新计算保护区边界。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的改变可以由主系统报告给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获取单元101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干扰保护要求的改变。
此外,在次系统的接入状态以及/或者系统参数发生改变时,例如在次系统不再接入主系统的频谱或者有新的次系统接入时或者次系统的发射功率等发生改变时,根据改变后的参数来修正干扰辐射图从而获得更新的干扰强度图,进一步,使用该更新的干扰强度图来重新计算保护区的边界。
虽然以上分别进行了描述,但是上述几个条件也可以同时满足,从而相应地更新干扰辐射图和主系统保护区。
此外,获取单元101还被配置为在主系统关闭时取消其保护区。例如,可以根据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测量的主系统的信号信息来判断,如果为噪声信号,则可判断为主系统关闭,否则可判断为主系统开启。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率。
<第二实施例>
在第一实施例中,主要以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内存在一个主系统的情况作为示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技术并不限于此,在管理区域内存在多个主系统的情况下,本技术也可以应用。
在多个主系统异频工作的情况下,由于不在同一个频段上工作,因此不存在相互干扰,可以分别针对各个主系统建立干扰辐射图,并且分别利用各自的干扰辐射图建立各个主系统的保护区。
在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时,获取单元101还被配置为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得到综合干扰量,以获得综合干扰辐射图,并且基于该综合干扰辐射图为多个主系统确定统一保护区。其中,综合干扰量反映了对应位置处次系统对所有主系统的干扰的程度。根据该综合干扰量来确定统一的主系统保护区,可以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在一个示例中,确定单元102可以被配置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综合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综合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综合干扰强度图;基于该综合干扰强度图,按照综合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排序;按照排序的结果依次累加相应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该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综合干扰强度图中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对应的综合干扰量来确定统一保护区的边界。
在该示例中,与第一实施例中仅有一个主系统的情形类似,首先通过对综合干扰辐射图进行修正来获得综合干扰强度图。在对次系统排序时,按照综合干扰强度图中的综合干扰量来进行。但是,在进行干扰量的累加时,使用的是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这是为了保证所确定的保护区能够满足所有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具体地,所累加的干扰量恰好不超过该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接下来,在确定统一保护区的边界时,使用的是综合干扰量,这是通过将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对应到综合干扰强度图中的综合干扰量来实现的,即,产生该最大干扰量的次系统所产生的综合干扰量。这样,确定单元102可以如第一实施例中所述将该综合干扰量或其对应的干扰等级确定为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其中,综合干扰量超过该边界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统一保护区内。或者,确定单元102也可以将该综合干扰量或其对应的干扰等级在综合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确定为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地理位置在该边界内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统一保护区内。
此外,当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需要被加权时,可以对其综合干扰量进行加权,对加权后的综合干扰量进行排序,但是在累加时使用相应的未加权的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并且,在判断次系统的干扰量是否超过保护区边界时,也应该使用加权的综合干扰量,例如,加权的综合干扰量超过边界的次系统才被确定为在统一保护区内。
根据该实施例,可以在存在多个同频主系统的情况下,为这些主系统确定统一的保护区,从而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第三实施例>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200的功能模块框图。如图5所示,除了参照图1所述的各个单元之外,电子设备200还包括:收发单元201,被配置为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第一干扰辐射图作为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的至少一部分。
该收发单元201例如可以实现为收发器、天线等。
以图1b的场景为例,与主系统共存的次系统受控于多个频谱管理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考虑多个频谱管理装置管理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因此,频谱管理装置在确定保护区的边界时,需要获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活动次系统对主系统产生的干扰量,并合计这些干扰量,以使其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频谱管理装置之间对于干扰辐射图的信息的交换,可以避免使每个频谱管理装置均进行干扰辐射图的构建、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计算,从而降低计算负荷。例如,在两个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所在的区域完全一致并且所要求的网格精度也一致的情况下,电子设备200的获取单元101可以直接使用所获得的第一干扰辐射图作为本频谱管理装置自身的干扰辐射图。而在其他情况下,例如,获取单元101可以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下也称为源频谱管理装置)获得的第一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来获取本频谱管理装置(以下也称为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此外,在两个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所在的区域部分重叠时,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也可以在源频谱管理装置未覆盖的区域中布置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并且通过感知来获得这些区域中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生成这些区域的干扰辐射图(称为第二干扰辐射图)。然后,将第一干扰辐射图和第二干扰辐射图进行组合来获得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
如前所述,所接收的第一干扰辐射图中还包括主系统ID、获得该第一干扰辐射图时所用的操作参数信息比如发射功率、天线参数等。其中,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可以通过主系统ID来确定该第一干扰辐射图对应于哪一个主系统,而无需交互主系统的敏感信息。操作参数信息可以用于修正干扰辐射图中的干扰量以得到干扰强度图。
由于各个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在接入主系统的频谱时均会对主系统产生干扰,对于主系统而言,属于不同的频谱管理装置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相互叠加,因此在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时需要考虑来自各个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的综合效果。
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情形类似,为了使得保护区的确定更为准确,需要用次系统的当前活动状态和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进行修正。
在一个示例中,收发单元201还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即,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有关源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确定单元102基于该信息和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边界,该保护区边界应用于本频谱管理装置和源频谱管理装置,其中,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通过利用该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上述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而获得。
收发单元201可以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该源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分别产生的干扰量。例如,源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中有3个处于活动状态,产生的干扰量分别为3W、5W和6W,则将包含3W、5W和6W的信息提供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
此外,收发单元201也可以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该源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落入各个干扰等级内的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数量的信息。例如,源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中有3个处于活动状态,分别落入干扰等级1、2和3中,则将包含1个干扰等级1的次系统、1个干扰等级2的次系统和1个干扰等级3的次系统的信息提供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
可以看出,无论采用以上哪种方式,两个频谱管理装置均不需要交互次系统的敏感信息,保障了安全性和隐私性。
在该示例中,由接收频谱管理装置进行主系统保护区的确定,并且确定的结果可以应用于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和源频谱管理装置两者。例如,收发单元201还被配置为将保护区的边界的信息发送给源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其适当地进行保护区的实施,比如关闭处于保护区内的次系统,等等。注意,这里虽然示出了一个源频谱管理装置作为示例,但是这并不是限制性的,也可以存在多个源频谱管理装置。
其中,确定单元102可以: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累加本频谱管理装置和源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确定保护区边界。
确定单元102的处理与第一实施例中相应的处理的不同在于,所累加的是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活动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即,综合考虑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次系统的影响。确定保护区边界的原则仍是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恰好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另外,与第一实施例中类似,确定单元102可以将最大干扰量或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确定为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干扰量超过该边界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保护区内。
或者,确定单元102可以将最大干扰量或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在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确定为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地理位置在边界内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保护区内。在该情形中,干扰强度图可以是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修正的干扰辐射图,也可以是如下获得的图:对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修正的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以使其包含最大干扰量或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的值的图。
下面以图1b所示的场景为例进行主系统的保护区的确定的说明。假设频谱管理装置1的管理区域内有6个次用户SS1~SS6,频谱管理装置2的管理区域内有5个次用户SS7~SS11,这些次系统与主系统共存,次系统的编号如图1b中所示。假设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计干扰为50W,而根据修正后的干扰量,频谱管理装置1的6个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干扰量分别为20W、15W、15W、5W、5W、4W,频谱管理装置2的5个次系统对主系统造成的干扰量分别为20W、10W、10W、4W、2W。
示例性地,频谱管理装置1为源频谱管理装置,频谱管理装置2为接收频谱管理装置。频谱管理装置1将管理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辐射量告知频谱管理装置2。频谱管理装置2在计算保护区边界时综合11个次系统的干扰量,从最低等级干扰依次累加至恰好不超过50W,具体地,2W+4W+4W+5W+5W+10W+10W<50W,但2W+4W+4W+5W+5W+10W+10W+15W+15W>50W。因此,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为10W,即保护区的边界为10W。因此,SS4~SS6与SS8~SS11在主系统保护区外,可接入主系统频谱;SS1~SS3与SS7在主系统保护区内,不可接入主系统频谱。
还可能存在如下情况,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入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需要被加权。在这种情况下,收发单元201在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其活动次系统分别产生的干扰量时,还可以接收相应的权重的信息,比如{3W,1}、{5W,0.5}和{6W,1}。这样,确定单元102在对干扰量进行排序时,要使用加权后的干扰量,但是在进行干扰量的累加时,仍然使用原干扰量。对于接入频谱管理装置的活动次系统的加权问题,确定单元102可以进行同样的处理。当然,在判断一个次系统能否接入主系统的频谱时,要使用加权的干扰量与保护区边界进行比较。
在该实施例中,当主系统位置发生变化时,源频谱管理装置重新获取干扰辐射图,并将其提供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其重新确定保护区。另外,如果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改变,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要相应地更新主系统保护区并将更新的保护区的信息提供给源频谱管理装置。
当次系统的接入状态或操作参数发生变化时,对其进行管理的频谱管理装置要将这些变化通知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在次系统属于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情况下,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直接获取这些变化),以使得接收频谱管理装置重新计算保护区。
此外,在主系统的接入状态发生变化时,各个频谱管理装置根据该接入状态来确定主系统保护区的开闭状态。具体地,在主系统关闭时可以取消(即,关闭)其保护区,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其中,频谱管理装置是源频谱管理装置还是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可以事先指定,或者在通信过程中动态确定或改变。例如,检测到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的变化的频谱管理装置作为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其他的为源频谱管理装置;检测到主系统的位置变化的为源频谱管理装置,等等。
在该实施例中,频谱管理装置之间通过交互干扰辐射图和活动次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实现了针对同一主系统的统一保护区的确定,能够有效增加被允许接入的次系统的数目,从而有效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并且,由于不需要交互主系统和次系统的具体信息,保障了安全性和隐私性。
<第四实施例>
在多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共存的场景中,还存在有多个主系统的情况。如果多个主系统分别使用不同的频段进行工作,则互不干扰,可以分别地如第三实施例所述针对各个主系统确定各自的保护区。
另一方面,在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的情况下,与第二实施例类似,地,需要综合考虑次系统对所有主系统的干扰状况,为多个主系统确定统一的保护区。
以下仍参照图5进行描述。具体地,此时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的第一干扰辐射图为针对多个主系统的综合干扰辐射图,该综合干扰辐射图通过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以得到综合干扰量而获得,收发单元201还被配置为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有关该源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和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的信息,确定单元102被配置为基于该信息和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及这些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来确定多个主系统的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其中,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通过利用该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综合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综合干扰量进行修正而获得。
可以看出,确定单元102与其在第三实施例中单个主系统的场景中的操作的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是活动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及这些活动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其中活动次系统可以属于源频谱管理装置,也可以属于接收频谱管理装置。
示例性地,确定单元102可以被配置为:按照综合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累加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和源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该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所对应的综合干扰量(以下称为最大综合干扰量)确定统一保护区的边界。
例如,确定单元102可以将最大综合干扰量或该最大综合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确定为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其中,综合干扰量超过该边界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统一保护区内。或者,确定单元102可以将最大综合干扰量或该最大综合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在综合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确定为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地理位置在该边界内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统一保护区内。在该情形中,综合干扰强度图可以是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修正的综合干扰辐射图,也可以是如下获得的图:对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修正的综合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以使其包含最大综合干扰量或最大综合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的值的图。
与第三实施例中单个主系统的情形类似,收发单元201将统一保护区的边界的信息发送给源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其进行相应的操作比如关闭处于统一保护区内的次系统,等等。
还可能存在如下情况,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入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需要被加权。在这种情况下,收发单元201在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其活动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和活动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的信息时,还接收相应的权重的信息,或者收发单元201在从源频谱管理装置接收其活动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和活动次系统的加权的综合干扰量的信息。这样,确定单元102在对综合干扰量进行排序时,要使用加权的综合干扰量,但是在进行干扰量的累加时,仍然使用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对于接入频谱管理装置的活动次系统的加权问题,确定单元102可以进行同样的处理。当然,在判断一个次系统能否接入主系统的频谱时,要使用加权的综合干扰量与保护区边界进行比较。
根据该实施例,可以在存在多个同频主系统并且次系统由不同的频谱管理装置管理的情况下,为这些主系统确定统一的保护区,从而有效地提高频谱利用效率。
<第五实施例>
图6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300的功能模块框图,该电子设备300包括:获取单元301,被配置为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确定单元302,被配置为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的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保护区边界由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获得。
其中,获取单元301和确定单元3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
在该实施例中,本频谱管理装置起到源频谱管理装置的作用,下文中也称为源频谱管理装置,而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起到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作用,下文中也称为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其中,源频谱管理装置为接收频谱管理装置提供干扰辐射图,并且接收频谱管理装置至少基于该干扰辐射图来确定能够适用于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统一保护区。
其中,获取单元301可以使用感知的方式或基于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来获得预定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具体细节已在第一实施例中针对获取单元101的描述中给出,在此不再重复。如前所述,所获得的干扰辐射图中包括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与相应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对应关系。此外,干扰辐射图中还可以包括主系统的ID、生成干扰辐射图时使用的操作参数比如发射功率、天线参数等。
如图6中的虚线框所示,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303,被配置为将干扰辐射图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及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保护区边界的信息。
在一个示例中,获取单元301还被配置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并且收发单元303还被配置为将修正的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基于修正的所述干扰量和干扰辐射图获得保护区边界。该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用于指定保护区的范围,落入该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接入主系统的频谱。
一般地,保护区边界可以是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源频谱管理装置提供的干扰辐射图、修正干扰量等信息获得的,具体方式例如可以参考第一实施例至第四实施例中的相关描述。但是,应该理解,保护区边界的获取方式并不限于此,而是可以为能够获得适用于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入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保护区边界的任何方式。
在获得保护区边界的信息之后,确定单元302例如根据修正的干扰量与保护区边界的关系来判断该次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主系统的频谱。例如,在保护区边界用允许的最大干扰量或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表示的情况下,确定单元302将次系统的修正的干扰量与保护区边界进行比较,如果修正的干扰量大于该保护区边界的值,则相应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的频谱,否则可以使用。此外,确定单元302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干扰强度图,在保护区边界用允许的最大干扰量或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在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表示的情况下,确定单元302可以判断次系统的地理位置是否在该连线包围的范围内,如果判断为是,则说明该次系统位于保护区内,不能使用主系统的频谱,否则可以使用。
如果不同的次系统有不同的优先级、不同的接入需求或不同的付费状况,则可以通过设置权重来体现这些不同。例如,当次系统为付费用户时,可以优先使用主系统的频谱,这可以通过为优先级高的次系统设置低于1的权重来实现。此时,确定单元302还对修正的干扰量进行加权,并且收发单元303还将相应的权重或加权后的修正干扰量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在计算对主系统的累积干扰时使用修正的干扰量,而在对干扰量进行排序以确定干扰量被累加的顺序时,使用加权后的修正干扰量。相应地,确定单元302可以在进行上述判断时也对修正的干扰量进行加权,即使用加权后的修正干扰量。
在另一个示例中,存在多个主系统,如果多个主系统使用不同的频段工作,则获取单元301分别针对每个主系统获取干扰辐射图,并由收发单元303将干扰辐射图提供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由于不同的频段之间可以认为互不干扰,因此上述针对单个主系统的描述同样地适用于多个主系统中的每一个。
如果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则需要考虑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的综合干扰。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单元301还被配置为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得到综合干扰量,以获得综合干扰辐射图,收发单元303被配置为将综合干扰辐射图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基于综合辐射干扰图获得保护区边界。
示例性地,确定单元302可以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各个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相应的修正干扰量并进而获得修正的综合干扰量,收发单元303将修正的综合干扰量以及修正的针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基于该信息和综合干扰辐射图获得保护区边界。
类似地,当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需要被加权时,收发单元303还需将权重的信息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或者将活动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修正干扰量和活动次系统的加权的修正综合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并且,在判断次系统的干扰量是否超过保护区边界时,也应该使用加权的修正综合干扰量。
其中,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可以如第四实施例中所述来获取保护区边界,在此不再重复。
应该理解,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300还可以具有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和200的各个部件及相应的功能。换言之,频谱管理装置可以既具有源频谱管理装置的功能,还具有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功能。
<第六实施例>
如前所述,频谱管理区域中用于进行感测的传感器可以至少部分地由次系统设备来代替,其中,次系统设备为作为次系统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设备,例如可以为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或网络控制端。例如,在蜂窝通信系统中,次系统设备可以为基站(包括和宏基站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础设施比如小小区基站等)或终端设备比如具有蜂窝通信能力的移动终端、智能车辆、智能穿戴设备等。
因此,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电子设备400,其功能模块框图如图7所示,包括:测量单元401,被配置为测量从主系统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以及确定单元402,被配置为基于所测量的功率来确定与无线通信设备在预定发射功率和预定天线参数的情况下对主系统的干扰量有关的信息,该信息被提供给管理多个次系统的管理装置并且由管理装置用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
其中,管理装置例如可以为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所提及的频谱管理装置,但是并不限于此。测量单元401和确定单元402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电路实现,该处理电路例如可以实现为芯片。
电子设备400用于提供与其所在的无线通信设备对应的次系统的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关的信息。对于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次系统而言,采用相同的预定发射功率和预定天线参数。
在一个示例中,确定单元402被配置为基于所测量的功率来确定无线通信设备所在位置与主系统之间的路径损耗,并基于该路径损耗确定无线通信设备在预定发射功率和预定天线参数的情况下对主系统的干扰量。
干扰量的信息例如由管理装置用来确定干扰辐射图,该干扰辐射图代表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有关该干扰辐射图及其在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中的应用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
在该实施例中,电子设备400充当了用于感知的传感器的角色,当还存在传感器时,电子设备400需要与传感器采用相同的参数设置比如在主系统方向上的天线增益、发射功率等。
如图7中的虚线框所示,电子设备400还可以包括:收发单元403,被配置为将上述信息发送给管理装置,其中,收发单元403还被配置为将无线通信设备对应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发送给管理装置,以使得管理装置还根据系统参数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该系统参数例如包括次系统的位置、实际使用的发射功率和天线参数比如天线高度、天线指向、天线增益等。例如,管理装置可以基于该系统参数来修正干扰辐射图。
在无线通信设备为终端设备的情况下,例如,收发单元403可以将上述信息发送给基站并且由基站发送给管理装置。
根据该实施例的电子设备400可以进行主系统信号的感测,从而辅助管理装置进行保护区的确定,提高了保护区的确定精度。
<第七实施例>
在上文的实施方式中描述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过程中,显然还公开了一些处理或方法。下文中,在不重复上文中已经讨论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给出这些方法的概要,但是应当注意,虽然这些方法在描述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的过程中公开,但是这些方法不一定采用所描述的那些部件或不一定由那些部件执行。例如,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的实施方式可以部分地或完全地使用硬件和/或固件来实现,而下面讨论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可以完全由计算机可执行的程序来实现,尽管这些方法也可以采用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硬件和/或固件。
图8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的流程图。如图8所示,该方法包括: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S11);以及基于干扰辐射图,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S12),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为了便于理解,图9示出了频谱管理装置与主系统、次系统、用于进行感知的传感器之间的信息流程的示意图。在图9中,仅考虑单个频谱管理装置的情形。下文的描述将参照图8和图9进行。
在步骤S11中,可以基于预先布置在管理区域中的多个传感器以及/或者管理区域中的次系统设备对主系统的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取干扰辐射图。相应的操作在图9中示出为A1,传感器(虽然图中未示出,也可以是次系统设备)向频谱管理装置报告感测数据,感测数据例如可以包括所接收到的主系统信号的功率或者主系统与传感器所在位置之间的路径损耗、主系统的活动状态等。
如果传感器报告的为其接收到的主系统信号的功率,则在步骤S11中基于测量结果计算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所对应的位置到主系统的路径损耗,并基于该路径损耗计算该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如果由传感器来计算路径损耗,则在步骤S11中直接基于该路径损耗来计算该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这样,在A3中可以形成干扰辐射图,该干扰辐射图包括位置与干扰量的对应关系,还可以包括主系统的标识(ID)、生成干扰辐射图时使用的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的操作参数信息等。
此外,也可以不执行A1,而基于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来获取干扰辐射图。此外,还可以对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以获得粒度更细的干扰辐射图。
在A2中,次系统将其系统参数(或操作参数)比如位置、发射功率、天线参数(比如包括天线高度、天线指向、各方向的天线增益等)上报给频谱管理装置。
在步骤S12中,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干扰强度图,并且基于干扰强度图来确定保护区。
作为一个示例,在步骤S12中可以如下确定保护区:基于干扰强度图,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累加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确定保护区的边界。例如,可以将最大干扰量或该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确定为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干扰量超过该边界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保护区内。也可以将最大干扰量或该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在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确定为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地理位置在该边界内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保护区内。
在上述处理中,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是基于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来确定的,如图9中的A4所示,该干扰保护要求由主系统报告给频谱管理装置。图9的A5中的处理对应于图8的步骤S12的处理。
在一个示例中,在对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排序时,可以对至少部分次系统的干扰量进行加权。其中,可以基于如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加权:次系统的优先级,次系统的付费状况。这样,可以使得优先级高或付费的次系统优先接入主系统的频谱。
如图9所示,当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改变时(A6),其向频谱管理装置更新干扰保护要求,频谱管理装置相应地重新确定保护区(A9)。此外,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向频谱管理装置报告感测数据(A8),当感测数据发生变化时,说明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此时需要重新形成干扰辐射图并计算保护区(A9和A10)。另一方面,次系统向频谱管理装置报告报告其系统参数,当系统参数发生改变时,需要重新确定保护区(A9)。传感器或次系统设备还可以向频谱管理装置报告主系统的活动状态、即打开还是关闭,并且频谱管理装置在主系统关闭时取消保护区,以进一步提高频谱利用效率。应该理解,A6、A7和A8的发生不具有顺序,而是触发性和/或周期性的。
此外,在存在多个主系统并且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时,在步骤S11中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得到综合干扰量,以获得综合干扰辐射图,并且在步骤S12中基于该综合干扰辐射图为多个主系统确定统一保护区。其中,在任何一个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时,需要重新获取干扰辐射图。在任何一个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发生改变时,需要重新确定保护区。
在一个示例中,在步骤S12中如下确定统一保护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综合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综合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综合干扰强度图;基于综合干扰强度图,按照综合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排序;按照排序的结果依次累加相应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该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综合干扰强度图中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对应的综合干扰量来确定统一保护区的边界。
此外,如图8中的虚线框所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13:相关联地存储主系统的标识与该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
以上所述的方法应用于单个频谱管理装置的场景,在多个频谱管理装置通过交互信息而共同确定主系统保护区的场景中,可以通过考虑所有频谱管理装置的所有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来确定保护区。例如,一个频谱管理装置可以接收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所管理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的信息,并基于这些信息以及基于干扰辐射图获得的自身所管理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来进行保护区的确定。
在一个示例中,为了节约计算成本,可以设置为一个频谱管理装置产生干扰辐射图并且在多个频谱管理装置之间共享。因此,在步骤S11中可以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第一干扰辐射图作为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的至少一部分。此外,还可以基于第一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来获取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
在步骤S12中还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有关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基于该信息和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边界,该保护区边界应用于本频谱管理装置和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其中,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通过利用该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而获得。其中,所述接收的关于干扰量的信息可以为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分别产生的干扰量,也可以为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落入各个干扰等级内的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数量的信息。
具体地,在步骤S12中可以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累加本频谱管理装置和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确定保护区边界。
另外,在存在多个主系统并且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的情况下,第一干扰辐射图为针对多个主系统的综合干扰辐射图,该综合干扰辐射图通过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以得到综合干扰量而获得,在步骤S11中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有关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和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的信息。在步骤S12中基于该信息和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及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来确定多个主系统的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其中,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通过利用该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综合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综合干扰量进行修正而获得。具体地,可以按照综合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累加本频谱管理装置和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基于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所对应的综合干扰量确定统一保护区的边界。
当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被加权时,例如其干扰量被乘以小于1的系数,在步骤S11中接收的信息还包括该加权的信息或加权后的综合干扰量。在步骤S12中将使用加权后的综合干扰量进行排序,并且使用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进行累加。进一步地,在判断这些次系统是否在保护区内时,也应使用加权后的综合干扰量。
此外,虽然图中未示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将保护区或统一保护区的边界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
相应地,在多个频谱管理装置通过交互信息而共同确定主系统保护区的场景中,提供干扰辐射图的频谱管理装置可以执行图10所示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S21);以及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的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S24),其中,在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保护区边界由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获得。
如图10中的虚线框所示,上述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将干扰辐射图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S22),以及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保护区边界的信息(S23)。
还可以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并且在步骤S22中将修正的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修正的所述干扰量和干扰辐射图获得保护区边界。在步骤S24中可以根据修正的干扰量与保护区边界的关系来判断该次系统是否能够使用主系统的频谱。
当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被加权时,在步骤S22中还将加权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对加权的修正的干扰量进行排序,但是,应该注意,在进行累加时仍使用未加权的修正的干扰量。并且,在步骤S24中进行判断时也对修正的干扰量进行加权。
在存在多个主系统并且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时,在步骤S21中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得到综合干扰量,以获得综合干扰辐射图,并且在步骤S22中将综合干扰辐射图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综合辐射干扰图获得保护区边界。
例如,可以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各个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并且在步骤S22中将修正的综合干扰量以及修正的针对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该信息和综合干扰辐射图获得保护区边界。
类似地,当某些次系统由于优先级、付费等因素而被加权时,在步骤S21中还将加权的信息发送给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对加权的修正的综合干扰量进行排序,但是,应该注意,在进行累加时仍使用未加权的修正的综合干扰量。并且,在步骤S24中进行判断时也对修正的综合干扰量进行加权。
注意,上述各个方法可以结合或单独使用,其细节在第一至第五实施例中已经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
为了便于理解,图11还示出了多频谱管理装置之间进行交互以确定统一的主系统保护区的信息流程的示意图。其中,以两个频谱管理装置为例,为了区分分别命名为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收频谱管理装置,但是,应该理解,这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首先,源频谱管理装置将干扰辐射图的信息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B1)。接收频谱管理装置的次系统将其系统参数比如位置、发射功率、天线参数等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B2)。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基于B1的信息获得其自身的干扰辐射图,并且基于B2的参数和干扰辐射图获得干扰强度图(B3)。源频谱管理装置还将其管理的活动次系统的干扰量提供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B4)。接收频谱管理装置基于其自身的干扰强度图和B4中的活动次系统的干扰量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边界(B5),并将该保护区边界发送给接收频谱管理装置(B6)。源频谱管理装置和接收频谱管理装置根据该保护区边界来确定主系统的保护区(B7)。图11中各个过程的细节已经在前述实施例中进行了详细描述,在此不再重复。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所能实现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如下仿真。图12示出了一个用于仿真的场景的示意图,在该场景中存在一个主系统,并且所有次系统由同一个频谱管理装置管理。如图所示,所考虑的为500米×500米的管理区域,主系统接收机位于该管理区域中心,30个次系统发射机随机均匀分布在该管理区域内,在仿真中仅考虑大尺度路径损耗。仿真参数设置如下:次系统发射机的发射功率为3dBm,两个次系统发射机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0m,主系统接收机容许的最大干扰为-60dBm,路径损耗指数为3。
在仿真中,仅改变30个次系统的位置,进行了10000次循环仿真。为了便于比较,对使用圆形的保护区的情形和使用本技术获得的保护区的情形分别进行了仿真。图13示出了圆形保护区的示意图,图14示出了使用本技术获得的不规则保护区的示意图,其中,主系统接收机天线为定向天线且波束方向图如图15所示,波束主瓣方向上的天线增益、即最大天线增益为12dBi。其中,构建圆形保护区的原则为:通过计算保护区的半径,使得位于保护区外的次系统产生的累计干扰(Iagg)不超过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Ith)。可以看出,与圆形保护区相比,本申请所获得的不规则保护区显著减小,能够接入主系统的频谱的次系统的个数显著增加。
此外,图16示出了在主系统接收机天线为全向天线、即各方向上天线增益相等的情况下,使用圆形的主系统保护区和使用本申请的技术所获得的主系统保护区可接入的次系统的数目的累积分布函数(CDF)的比较图。图17示出了在主系统接收机天线为图15所示的定向天线且最大天线增益为12dBi的情况下,使用圆形的主系统保护区和使用本申请的技术所获得的主系统保护区可接入的次系统的数目的累积分布函数(CDF)的比较图。
同样可以看出,本申请所提出的构建非规则主系统保护区的算法与传统圆形保护区相比,能够增加可接入的次系统数目。尤其在主系统天线具有方向性时,本申请的算法在可接入的次系统数目方面上性能的优势更加明显。
应该理解,上述仿真仅是示例性的,并不对本申请构成限制。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能够应用于各种产品。例如,电子设备100-300分别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服务器,诸如塔式服务器、机架式服务器以及刀片式服务器。电子设备100-300可以为安装在服务器上的控制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以及插入到刀片式服务器的槽中的卡或刀片(blade))。
此外,电子设备400还可以分别被实现为各种类型的基站或终端设备。例如,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类型的演进型节点B(eNB),诸如宏eNB和小eNB。小eNB可以为覆盖比宏小区小的小区的eNB,诸如微微eNB、微eNB和家庭(毫微微)eNB。代替地,基站可以被实现为任何其他类型的基站,诸如NodeB和基站收发台(BTS)。基站可以包括:被配置为控制无线通信的主体(也称为基站设备);以及设置在与主体不同的地方的一个或多个远程无线头端(RRH)。另外,各种类型的终端均可以通过暂时地或半持久性地执行基站功能而作为基站工作。例如,终端设备可以被实现为移动终端(诸如智能电话、平板个人计算机(PC)、笔记本式PC、便携式游戏终端、便携式/加密狗型移动路由器和数字摄像装置)或者车载终端(诸如汽车导航设备)。终端设备还可以被实现为执行机器对机器(M2M)通信的终端(也称为机器类型通信(MTC)终端)。此外,终端设备可以为安装在上述终端中的每个终端上的无线通信模块(诸如包括单个晶片的集成电路模块)。
[关于服务器的应用示例]
图18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服务器7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服务器700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存储装置703、网络接口704以及总线706。
处理器701可以为例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并且控制服务器700的功能。存储器702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7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7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
网络接口704为用于将服务器700连接到通信网络705的通信接口。通信网络705可以为诸如演进分组核心网(EPC)的核心网或者诸如因特网的分组数据网络(PDN)。
总线706将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存储装置703和网络接口704彼此连接。总线706可以包括各自具有不同速度的两个或更多个总线(诸如高速总线和低速总线)。
在图18所示的服务器700中,参照图2和图5所描述的获取单元101、确定单元102,参照图6所描述的获取单元301、确定单元302等可以由处理器701实现。参照图2描述的存储单元103可以由存储装置703实现。例如,处理器701可以通过执行获取单元101、确定单元102或者获取单元301、确定单元302的功能来执行主系统保护区的确定。
[关于基站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19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一示例的框图。eNB 8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810以及基站设备820。基站设备820和每个天线810可以经由RF线缆彼此连接。天线81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基站设备82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19所示,eNB 8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810。例如,多个天线810可以与eNB8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19示出其中eNB 800包括多个天线810的示例,但是eNB 8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810。
基站设备820包括控制器821、存储器822、网络接口823以及无线通信接口825。
控制器821可以为例如CPU或DSP,并且操作基站设备820的较高层的各种功能。例如,控制器821根据由无线通信接口825处理的信号中的数据来生成数据分组,并经由网络接口823来传递所生成的分组。控制器821可以对来自多个基带处理器的数据进行捆绑以生成捆绑分组,并传递所生成的捆绑分组。控制器821可以具有执行如下控制的逻辑功能:该控制诸如为无线资源控制、无线承载控制、移动性管理、接纳控制和调度。该控制可以结合附近的eNB或核心网节点来执行。存储器8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由控制器821执行的程序和各种类型的控制数据(诸如终端列表、传输功率数据以及调度数据)。
网络接口823为用于将基站设备820连接至核心网824的通信接口。控制器821可以经由网络接口823而与核心网节点或另外的eNB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eNB 800与核心网节点或其他eNB可以通过逻辑接口(诸如S1接口和X2接口)而彼此连接。网络接口823还可以为有线通信接口或用于无线回程线路的无线通信接口。如果网络接口823为无线通信接口,则与由无线通信接口825使用的频带相比,网络接口823可以使用较高频带用于无线通信。
无线通信接口82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长期演进(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天线810来提供到位于eNB 800的小区中的终端的无线连接。无线通信接口82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基带(BB)处理器826和RF电路827。BB处理器826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层(例如L1、介质访问控制(MAC)、无线链路控制(RLC)和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DCP))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代替控制器821,BB处理器826可以具有上述逻辑功能的一部分或全部。BB处理器826可以为存储通信控制程序的存储器,或者为包括被配置为执行程序的处理器和相关电路的模块。更新程序可以使BB处理器826的功能改变。该模块可以为插入到基站设备820的槽中的卡或刀片。可替代地,该模块也可以为安装在卡或刀片上的芯片。同时,RF电路827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81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
如图19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2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826。例如,多个BB处理器826可以与eNB 80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如图19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25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827。例如,多个RF电路827可以与多个天线元件兼容。虽然图19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25包括多个BB处理器826和多个RF电路827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82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826或单个RF电路827。
(第二应用示例)
图20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eNB的示意性配置的第二示例的框图。eNB 830包括一个或多个天线840、基站设备850和RRH860。RRH 860和每个天线840可以经由RF线缆而彼此连接。基站设备850和RRH 860可以经由诸如光纤线缆的高速线路而彼此连接。
天线840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RRH 860发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0所示,eNB 83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840。例如,多个天线840可以与eNB83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20示出其中eNB 830包括多个天线840的示例,但是eNB 83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840。
基站设备850包括控制器851、存储器852、网络接口853、无线通信接口855以及连接接口857。控制器851、存储器852和网络接口853与参照图19描述的控制器821、存储器822和网络接口823相同。
无线通信接口855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经由RRH860和天线840来提供到位于与RRH 860对应的扇区中的终端的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855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856。除了BB处理器856经由连接接口857连接到RRH 860的RF电路864之外,BB处理器856与参照图19描述的BB处理器826相同。如图20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55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856。例如,多个BB处理器856可以与eNB 830使用的多个频带兼容。虽然图20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55包括多个BB处理器856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855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856。
连接接口857为用于将基站设备850(无线通信接口855)连接至RRH860的接口。连接接口857还可以为用于将基站设备850(无线通信接口855)连接至RRH 860的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RRH 860包括连接接口861和无线通信接口863。
连接接口861为用于将RRH 860(无线通信接口863)连接至基站设备850的接口。连接接口861还可以为用于上述高速线路中的通信的通信模块。
无线通信接口863经由天线8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86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RF电路864。RF电路86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840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0所示,无线通信接口863可以包括多个RF电路864。例如,多个RF电路864可以支持多个天线元件。虽然图20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863包括多个RF电路86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863也可以包括单个RF电路864。
在图19和图20所示的eNB 800和eNB 830中,参照图7所描述的收发单元403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825以及无线通信接口855和/或无线通信接口863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控制器821和控制器851实现。参照图7所描述的测量单元401、确定单元402可以由控制器821和控制器851实现。例如,控制器821和控制器851可以通过执行测量单元401和确定单元402的功能来测量主系统的信号功率并且确定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相关的信息。
[关于终端设备的应用示例]
(第一应用示例)
图21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智能电话90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智能电话900包括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装置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装置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装置909、显示装置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2、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915、一个或多个天线916、总线917、电池918以及辅助控制器919。
处理器901可以为例如CPU或片上系统(SoC),并且控制智能电话900的应用层和另外层的功能。存储器90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901执行的程序。存储装置903可以包括存储介质,诸如半导体存储器和硬盘。外部连接接口904为用于将外部装置(诸如存储卡和通用串行总线(USB)装置)连接至智能电话900的接口。
摄像装置906包括图像传感器(诸如电荷耦合器件(CCD)和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并且生成捕获图像。传感器907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测量传感器、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麦克风908将输入到智能电话900的声音转换为音频信号。输入装置90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91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小键盘、键盘、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910包括屏幕(诸如液晶显示器(LC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并且显示智能电话900的输出图像。扬声器911将从智能电话900输出的音频信号转换为声音。
无线通信接口912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12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BB处理器913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914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916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1所示,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913和多个RF电路914。虽然图21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912包括多个BB处理器913和多个RF电路914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912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913或单个RF电路914。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局域网(LAN)方案。在此情况下,无线通信接口912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BB处理器913和RF电路914。
天线开关915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912中的多个电路(例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16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916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12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1所示,智能电话90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916。虽然图21示出其中智能电话900包括多个天线916的示例,但是智能电话90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916。
此外,智能电话90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916。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915可以从智能电话900的配置中省略。
总线917将处理器901、存储器902、存储装置903、外部连接接口904、摄像装置906、传感器907、麦克风908、输入装置909、显示装置910、扬声器911、无线通信接口912以及辅助控制器919彼此连接。电池918经由馈线向图21所示的智能电话90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辅助控制器919例如在睡眠模式下操作智能电话900的最小必需功能。
在图21所示的智能电话900中,参照图7所描述的收发单元403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912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处理器901或辅助控制器919实现。例如,处理器901或辅助控制器919可以通过执行测量单元401和确定单元402的功能来测量主系统的信号功率并且确定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相关的信息。
(第二应用示例)
图22是示出可以应用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示意性配置的示例的框图。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处理器921、存储器922、全球定位系统(GPS)模块924、传感器925、数据接口926、内容播放器927、存储介质接口928、输入装置929、显示装置930、扬声器931、无线通信接口933、一个或多个天线开关936、一个或多个天线937以及电池938。
处理器921可以为例如CPU或SoC,并且控制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导航功能和另外的功能。存储器922包括RAM和ROM,并且存储数据和由处理器921执行的程序。
GPS模块924使用从GPS卫星接收的GPS信号来测量汽车导航设备920的位置(诸如纬度、经度和高度)。传感器925可以包括一组传感器,诸如陀螺仪传感器、地磁传感器和空气压力传感器。数据接口926经由未示出的终端而连接到例如车载网络941,并且获取由车辆生成的数据(诸如车速数据)。
内容播放器927再现存储在存储介质(诸如CD和DVD)中的内容,该存储介质被插入到存储介质接口928中。输入装置929包括例如被配置为检测显示装置930的屏幕上的触摸的触摸传感器、按钮或开关,并且接收从用户输入的操作或信息。显示装置930包括诸如LCD或OLED显示器的屏幕,并且显示导航功能的图像或再现的内容。扬声器931输出导航功能的声音或再现的内容。
无线通信接口933支持任何蜂窝通信方案(诸如LTE和LTE-先进),并且执行无线通信。无线通信接口933通常可以包括例如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BB处理器934可以执行例如编码/解码、调制/解调以及复用/解复用,并且执行用于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信号处理。同时,RF电路935可以包括例如混频器、滤波器和放大器,并且经由天线937来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无线通信接口933还可以为其上集成有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的一个芯片模块。如图22所示,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包括多个BB处理器934和多个RF电路935。虽然图22示出其中无线通信接口933包括多个BB处理器934和多个RF电路935的示例,但是无线通信接口933也可以包括单个BB处理器934或单个RF电路935。
此外,除了蜂窝通信方案之外,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支持另外类型的无线通信方案,诸如短距离无线通信方案、近场通信方案和无线LAN方案。在此情况下,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无线通信接口933可以包括BB处理器934和RF电路935。
天线开关936中的每一个在包括在无线通信接口933中的多个电路(诸如用于不同的无线通信方案的电路)之间切换天线937的连接目的地。
天线937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单个或多个天线元件(诸如包括在MIMO天线中的多个天线元件),并且用于无线通信接口933传送和接收无线信号。如图22所示,汽车导航设备920可以包括多个天线937。虽然图22示出其中汽车导航设备920包括多个天线937的示例,但是汽车导航设备920也可以包括单个天线937。
此外,汽车导航设备920可以包括针对每种无线通信方案的天线937。在此情况下,天线开关936可以从汽车导航设备920的配置中省略。
电池938经由馈线向图22所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的各个块提供电力,馈线在图中被部分地示为虚线。电池938累积从车辆提供的电力。
在图22示出的汽车导航设备920中,参照图7所描述的收发单元403可以由无线通信接口933实现。功能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由处理器921实现。例如,处理器921可以通过执行测量单元401和确定单元402的功能来测量主系统的信号功率并且确定对主系统的干扰量相关的信息。
本公开内容的技术也可以被实现为包括汽车导航设备920、车载网络941以及车辆模块942中的一个或多个块的车载系统(或车辆)940。车辆模块942生成车辆数据(诸如车速、发动机速度和故障信息),并且将所生成的数据输出至车载网络941。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能够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和装置的全部或者任何步骤或部件,可以在任何计算装置(包括处理器、存储介质等)或者计算装置的网络中,以硬件、固件、软件或者其组合的形式实现,这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发明的描述的情况下利用其基本电路设计知识或者基本编程技能就能实现的。
而且,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所述指令代码由机器读取并执行时,可执行上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
相应地,用于承载上述存储有机器可读取的指令代码的程序产品的存储介质也包括在本发明的公开中。所述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软盘、光盘、磁光盘、存储卡、存储棒等等。
在通过软件或固件实现本发明的情况下,从存储介质或网络向具有专用硬件结构的计算机(例如图23所示的通用计算机2300)安装构成该软件的程序,该计算机在安装有各种程序时,能够执行各种功能等。
在图23中,中央处理单元(CPU)2301根据只读存储器(ROM)2302中存储的程序或从存储部分2308加载到随机存取存储器(RAM)2303的程序执行各种处理。在RAM 2303中,也根据需要存储当CPU 2301执行各种处理等等时所需的数据。CPU 2301、ROM 2302和RAM 2303经由总线2304彼此连接。输入/输出接口2305也连接到总线2304。
下述部件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305:输入部分2306(包括键盘、鼠标等等)、输出部分2307(包括显示器,比如阴极射线管(CRT)、液晶显示器(LCD)等,和扬声器等)、存储部分2308(包括硬盘等)、通信部分2309(包括网络接口卡比如LAN卡、调制解调器等)。通信部分2309经由网络比如因特网执行通信处理。根据需要,驱动器2310也可连接到输入/输出接口2305。可移除介质2311比如磁盘、光盘、磁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等根据需要被安装在驱动器2310上,使得从中读出的计算机程序根据需要被安装到存储部分2308中。
在通过软件实现上述系列处理的情况下,从网络比如因特网或存储介质比如可移除介质2311安装构成软件的程序。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种存储介质不局限于图23所示的其中存储有程序、与设备相分离地分发以向用户提供程序的可移除介质2311。可移除介质2311的例子包含磁盘(包含软盘(注册商标))、光盘(包含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磁光盘(包含迷你盘(MD)(注册商标))和半导体存储器。或者,存储介质可以是ROM 2302、存储部分2308中包含的硬盘等等,其中存有程序,并且与包含它们的设备一起被分发给用户。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装置、方法和系统中,各部件或各步骤是可以分解和/或重新组合的。这些分解和/或重新组合应该视为本发明的等效方案。并且,执行上述系列处理的步骤可以自然地按照说明的顺序按时间顺序执行,但是并不需要一定按时间顺序执行。某些步骤可以并行或彼此独立地执行。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此外,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虽然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是应当明白,上面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作出各种修改和变更而没有背离本发明的实质和范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其等效含义来限定。

Claims (40)

1.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所述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
基于所述干扰辐射图,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所述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所述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所述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干扰强度图;以及
基于所述干扰强度图来确定所述保护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预先布置在所述管理区域中的多个传感器以及/或者所述管理区域中的次系统设备对所述主系统的信号的测量结果,来获取所述干扰辐射图。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测量结果计算所述传感器或所述次系统设备所对应的位置到所述主系统的路径损耗;以及
基于所述路径损耗计算该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无线信道传播模型来获取所述干扰辐射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所述干扰辐射图的至少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对所述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以获得粒度更细的干扰辐射图。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基于所述干扰强度图,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累加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所述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
基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确定所述保护区的边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将所述最大干扰量或该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确定为所述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干扰量超过该边界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所述保护区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将所述最大干扰量或该最大干扰量对应的干扰等级在所述干扰强度图中的位置的连线确定为所述保护区的边界,其中,地理位置在所述边界内的次系统被确定为在所述保护区内。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对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排序时,对至少部分次系统的干扰量进行加权。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如下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进行所述加权:所述次系统的优先级,所述次系统的付费状况。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存在多个主系统并且所述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时,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得到综合干扰量,以获得综合干扰辐射图,并且基于该综合干扰辐射图为所述多个主系统确定统一保护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所述综合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综合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综合干扰强度图;
基于所述综合干扰强度图,按照综合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对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排序;
按照排序的结果依次累加相应的次系统对所述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该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
基于所述综合干扰强度图中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对应的综合干扰量来确定所述统一保护区的边界。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存储器,被配置为相关联地存储所述主系统的标识与该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所述主系统的位置发生改变时更新所述干扰辐射图。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满足如下至少之一时重新确定所述保护区:所述主系统的位置改变;所述主系统的干扰保护要求改变;次系统的接入状态以及/或者系统参数发生改变。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所述主系统关闭时取消所述保护区。
1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第一干扰辐射图作为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的至少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所述第一干扰辐射图进行空间插值来获取本频谱管理装置的干扰辐射图。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从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有关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
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该信息和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来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边界,该保护区边界应用于本频谱管理装置和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其中,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干扰量通过利用该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所述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而获得。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将所述保护区的边界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按照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累加本频谱管理装置和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所述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
基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确定所述保护区边界。
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从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分别产生的干扰量。
24.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从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落入各个干扰等级内的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数量的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存在多个主系统并且所述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所述第一干扰辐射图为针对所述多个主系统的综合干扰辐射图,所述综合干扰辐射图通过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以得到综合干扰量而获得,
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从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有关该其他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所述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和所述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的信息,
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基于该信息和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所述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以及所述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来确定所述多个主系统的统一保护区的边界,其中,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综合干扰量通过利用该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本频谱管理装置的综合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综合干扰量进行修正而获得。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按照综合干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累加本频谱管理装置和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两者的管理区域中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对所述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产生的干扰量,以使得所累加的干扰量不超过所述主系统容许的最大累积干扰量并且干扰量被累加的次系统的数量尽可能多;以及
基于与被累加的干扰量中的最大干扰量所对应的综合干扰量确定所述统一保护区的边界。
27.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包括:
处理电路,被配置为:
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所述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
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的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所述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所述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所述保护区边界由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本频谱管理装置的所述干扰辐射图获得。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设备,还包括:
收发器,被配置为将所述干扰辐射图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及从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接收所述保护区边界的信息。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所述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并且所述收发器还被配置为将修正的所述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修正的所述干扰量和所述干扰辐射图获得所述保护区边界。
30.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所述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的干扰量与所述保护区边界的关系来判断该次系统是否能够使用所述主系统的频谱。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进行所述判断时对所述修正的干扰量进行加权。
32.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在存在多个主系统并且所述多个主系统使用同一频谱时,将针对各个主系统的干扰辐射图的对应位置处的干扰量相加得到综合干扰量,以获得综合干扰辐射图,并且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将所述综合干扰辐射图发送给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所述综合干扰辐射图获得所述保护区边界。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处理电路还被配置为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各个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并且所述收发器被配置为将修正的综合干扰量以及修正的针对所述多个主系统中干扰保护要求最高的一个主系统的干扰量的信息发送给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以使得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该信息和所述综合干扰辐射图获得所述保护区边界。
34.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包括:
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所述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利用处于活动状态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对所述干扰辐射图中该次系统对应的位置处的干扰量进行修正,以获得干扰强度图;以及
基于所述干扰强度图,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所述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所述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
35.一种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方法,包括:
针对预定主系统,获取代表所述频谱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的干扰辐射图;以及
基于从其他频谱管理装置获取的保护区边界的信息,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其中,在所述保护区中的次系统不能使用所述主系统正在使用的频谱,所述保护区边界由所述其他频谱管理装置基于本频谱管理装置的所述干扰辐射图获得。
36.一种用于无线通信设备的电子设备,包括:
测量单元,被配置为测量从主系统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
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测量的功率来确定与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在预定发射功率和预定天线参数的情况下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有关的信息,该信息被提供给管理多个次系统的管理装置并且由所述管理装置用来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以及
收发单元,被配置为将所述信息发送给所述管理装置,
其中,所述收发单元还被配置为将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对应的次系统的系统参数发送给所述管理装置,以使得所述管理装置还根据所述系统参数来确定所述主系统的保护区。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信息由所述管理装置用来确定干扰辐射图,所述干扰辐射图代表所述管理装置的管理区域中的各个位置处次系统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
3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测量的功率来确定所述无线通信设备所在位置与所述主系统之间的路径损耗,并基于该路径损耗确定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在预定发射功率和预定天线参数的情况下对所述主系统的干扰量。
39.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中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为所述次系统中的网络节点或网络控制端。
4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当所述计算机可执行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方法。
CN201710061780.4A 2017-01-26 2017-01-26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659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1780.4A CN108365901B (zh) 2017-01-26 2017-01-26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TW106130177A TW201828731A (zh) 2017-01-26 2017-09-04 用於頻譜管理裝置的電子設備和方法
US15/841,407 US10470051B2 (en) 2017-01-26 2017-12-14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EP18151263.3A EP3355603A1 (en) 2017-01-26 2018-01-11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US16/584,975 US10735975B2 (en) 2017-01-26 2019-09-27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US16/904,598 US10904770B2 (en) 2017-01-26 2020-06-18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61780.4A CN108365901B (zh) 2017-01-26 2017-01-26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5901A CN108365901A (zh) 2018-08-03
CN108365901B true CN108365901B (zh) 2021-10-01

Family

ID=610541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6178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365901B (zh) 2017-01-26 2017-01-26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3) US10470051B2 (zh)
EP (1) EP3355603A1 (zh)
CN (1) CN108365901B (zh)
TW (1) TW201828731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3204A (zh) 2018-10-24 2020-05-01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385886A (zh) * 2018-12-29 2020-07-07 索尼公司 频谱管理装置、频谱管理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91301A (zh) * 2019-01-29 2020-08-04 索尼公司 频谱管理设备、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11526570A (zh) 2019-02-01 2020-08-11 索尼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346654B (zh) * 2019-07-19 2021-03-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普通克里金插值的电磁频谱地图构建方法
EP4055925A4 (en) 2019-11-07 2023-12-20 Federated Wireles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CHANNEL AVAILABILITY BY AN AUTOMATED FREQUENCY COORDINATION SYSTEM
KR20210121471A (ko) * 2020-03-30 2021-10-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분산 병렬처리에 기반한 망 설계를 위한 분석 방법 및 장치
US11297461B2 (en) * 2020-05-05 2022-04-05 Panasonic Avionics Corporation Geofencing in commercial transport vehicles
CN117221898A (zh) * 2022-06-02 2023-12-12 索尼集团公司 用于动态频谱共享的电子设备、方法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65124A (zh) * 2010-01-13 2010-06-30 南京邮电大学 机会频谱共享系统中信道容量分析方法
CN101998414A (zh) * 2009-08-06 2011-03-30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程序
WO2014169756A1 (en) * 2013-04-19 2014-10-23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51949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索尼公司 无线电频谱管理设备、方法、系统以及次用户设备
WO2016062172A1 (zh) * 2014-10-22 2016-04-28 索尼公司 频谱管理装置和方法、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69400B2 (en) * 2006-10-16 2011-01-11 Stmicroelectronics, Inc. Method of inter-system coexistence and spectrum sharing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networks-on-demand spectrum contention
GB0721307D0 (en) * 2007-10-30 2007-12-12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Measuring apparatus
US8818283B2 (en) * 2008-08-19 2014-08-26 Shared Spectrum Company Method and system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 using specialty detectors and improved networking
EP2514262A1 (en) * 2009-12-16 2012-10-24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Apparatus and method
US9313750B2 (en) * 2012-04-24 2016-04-12 Nec Corporation Frequency management apparatus and frequency management method in wireless system
US9635560B2 (en) * 2013-08-05 2017-04-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Verification of authorized shared access operation
US9813914B2 (en) * 2013-12-06 2017-11-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spectrum interference rights and secondary use permissions
CN106605378B (zh) * 2014-07-15 2020-08-18 鲁库斯无线公司 用于减少干扰的天线辐射图案选择
RU2695796C1 (ru) * 2015-07-13 2019-07-29 Нокиа Солюшнс энд Нетуоркс Ой Способы и устройства для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эквивалентной соты в сети связи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98414A (zh) * 2009-08-06 2011-03-30 索尼公司 通信设备、发送功率控制方法和程序
CN101765124A (zh) * 2010-01-13 2010-06-30 南京邮电大学 机会频谱共享系统中信道容量分析方法
WO2014169756A1 (en) * 2013-04-19 2014-10-23 Sony Corpora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519494A (zh) * 2013-09-27 2015-04-15 索尼公司 无线电频谱管理设备、方法、系统以及次用户设备
WO2016062172A1 (zh) * 2014-10-22 2016-04-28 索尼公司 频谱管理装置和方法、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5901A (zh) 2018-08-03
US10904770B2 (en) 2021-01-26
US20200322810A1 (en) 2020-10-08
TW201828731A (zh) 2018-08-01
US10735975B2 (en) 2020-08-04
US20180213409A1 (en) 2018-07-26
EP3355603A1 (en) 2018-08-01
US20200029224A1 (en) 2020-01-23
US10470051B2 (en) 2019-1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5901B (zh) 用于频谱管理装置的电子设备和方法
US11363537B2 (en) Communication control apparatu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20200314660A1 (en) Frequency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and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138666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5578474B (zh) 频谱管理装置和方法、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和方法
TWI710255B (zh) 無線通訊系統中的電子設備、用戶設備和無線通訊方法
CN112019998B (zh) 无线电资源管理系统和无线电资源管理方法
JP7074134B2 (ja) 制御装置、基地局、端末装置、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US10667139B2 (en) Frequency spectrum management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executed thereby
CN113287343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电子设备和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09540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N111587602A (zh) 频谱管理装置和方法、无线网络管理装置和方法以及介质
CN115769621A (zh) 通信控制方法和通信控制设备
CN116419243A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管理电子设备和决策电子设备及方法
CN113411889A (zh) 电子设备、无线通信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