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332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332A
CN108349332A CN201580084773.5A CN201580084773A CN108349332A CN 108349332 A CN108349332 A CN 108349332A CN 201580084773 A CN201580084773 A CN 201580084773A CN 108349332 A CN108349332 A CN 1083493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tire
pneumatic tire
width direction
regul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477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畑宽
松田淳
金基云
朴昶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hama Rubber Co Ltd
Kumho Tire Co Inc
Original Assignee
Yokohama Rubber Co Ltd
Kumho Tire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hama Rubber Co Ltd, Kumho Tire Co Inc filed Critical Yokohama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493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3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2Arrangement of grooves or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02Noise damping elements provided in the tyre structure or attached thereto, e.g. in the tyre interi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1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 B60C2011/016Shape of the shoulders between tread and sidewall, e.g. rounded, stepped or cantilevered different rubber for tread w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4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having annular inlays or covers, e.g. white sidewalls
    • B60C2013/045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having annular inlays or covers, e.g. white sidewalls comprising different sidewall rubber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充气轮胎,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横槽(24),且该充气轮胎(1)具备突起部(10),该突起部(10)设置于比横槽(24)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比横槽(24)的最大槽深的槽底(R)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比胎面部(2)的踏面(S)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顶端(10a),在该突起部(10)的至少基端(10b)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11)。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降低车外噪音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一种以降低车外噪音为目的的充气轮胎。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横槽(日文:ラグ槽),并在比横槽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具备突起部。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突起部位于横槽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部的位置,从而在安装有该充气轮胎的车辆进行行驶时防止气柱共鸣音从横槽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放出。结果,能够降低车外噪音。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2记载的充气轮胎在支承(英文:buttress)部的外表面具备向轮胎半径方向外侧突出并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延伸的突起部。
另外,例如,专利文献3记载的充气轮胎在侧壁部具备水的飞沫(日文:水飛沫)减少用的突起部。突起部具备软质橡胶层,该软质橡胶层具有小于55度且比胎面胶小的JIS-A橡胶硬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0967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006483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2-0666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上述那样的专利文献1和/或专利文献2利用突起部遮挡声音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放出。但是,伴随着因充气轮胎的滚动导致的接地时的变形而突起部变形,从而突起部自身成为振动源而产生车外噪音,因此有可能导致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下降、或无法得到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达到目的,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横槽,且该充气轮胎具备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设置于比所述横槽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在将充气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日文:正規リム)且填充正规内压(日文:正規内圧)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日文:正規荷重)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比所述横槽的最大槽深的槽底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比所述胎面部的踏面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顶端,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突起部的至少基端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在突起部的至少基端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从而可抑制突起部的变形。结果,能够抑制因突起部的振动导致的噪音的产生,并能够得到突起部本来的声音遮挡效果(日文:音遮蔽効果),所以能够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的子午截面中的高度h相对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突起部的延伸高度H为60%以上且100%以下。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加强部的高度h处于相对于突起部的延伸高度H为6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抑制突起部的变形并抑制因突起部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若加强部的高度h相对于突起部的延伸高度H小于60%,则抑制突起部的变形的效果变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的子午截面中的厚度t相对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突起部的厚度T为50%以上且100%以下。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加强部的厚度t处于相对于突起部的厚度T为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抑制突起部的变形并抑制因突起部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若加强部的厚度t相对于突起部的厚度T小于50%,则抑制突起部的变形的效果变低。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为比所述突起部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最高的JIS-A橡胶硬度高3pt以上的JIS-A橡胶硬度。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加强部的JIS-A橡胶硬度比突起部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最高的JIS-A橡胶硬度高3pt,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抑制突起部的变形并抑制因突起部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凹凸。
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在突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凹凸,从而突起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表面积增加,所以遮挡气柱共鸣音的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显著地得到声音遮挡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突起部,在将充气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所述胎面部的踏面与顶端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为0.5mm以上。
若胎面部的踏面与顶端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小于0.5mm,则在车辆的行驶时充气轮胎变形了的情况下,突起部与路面等接触的频度增加,有突起部变形的情形多的倾向。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胎面部的踏面与顶端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为0.5mm以上,从而突起部变形的情形变少,所以能够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关于所述突起部,在将充气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子午截面中的中心直线与轮胎径向线所成的角度处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5°以下且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45°以下的范围。
若中心直线与轮胎径向线所成的角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超过15°,则突起部变得容易与轮胎主体接触,在接触的部位处,有可能引起磨损、崩缺损伤(英文:chipping)等。另一方面,若中心直线与轮胎径向线所成的角度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超过45°,则变得突起部从横槽离开,难以得到声音遮挡效果。因此,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使中心直线与轮胎径向线所成的角度处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5°以下且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45°以下(在将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设为负且将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为正的情况下为-15°以上且+45°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由突起部实现的声音遮挡效果。
另外,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其特征在于,指定了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外的朝向,至少在车辆外侧形成有所述突起部。
车外噪音被向车辆外侧放出,所以根据该充气轮胎,通过至少在车辆外侧形成有突起部,从而能够有效地实施声音的遮挡,能够降低车外噪音。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截面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截面图。
图3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4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图5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突起部得到的侧视图。
图6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突起部得到的侧视图。
图7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突起部得到的侧视图。
图8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突起部得到的侧视图。
图9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突起部得到的侧视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另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
图11是图10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另一例的局部立体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图1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充气轮胎的性能试验的结果的图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本发明并不由本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中,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置换且容易置换的构成要素、或者实质上相同的构成要素。另外,本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多个变形例在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范围内能够任意组合。
图1以及图2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子午截面图。
在以下的说明中,轮胎径向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未图示)正交的方向,轮胎径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朝向旋转轴的一侧,轮胎径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径向上从旋转轴离开的一侧。另外,轮胎周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轴的周方向。另外,轮胎宽度方向是指与所述旋转轴平行的方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朝向轮胎赤道面(轮胎赤道线)CL的一侧,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是指在轮胎宽度方向上从轮胎赤道面CL离开的一侧。轮胎赤道面CL是指与充气轮胎1的旋转轴正交且通过充气轮胎1的轮胎宽度的中心的平面。轮胎宽度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的外侧的部分彼此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宽度,也就是说,是在轮胎宽度方向上离轮胎赤道面CL最远的部分之间的距离。轮胎赤道线是指位于轮胎赤道面CL上且沿着充气轮胎1的轮胎周向的线。在本实施方式中,对轮胎赤道线标注与轮胎赤道面相同的附图标记“CL”。此外,以下说明的充气轮胎1构成为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大致对称,所以在子午截面图(图1以及图2)中,仅图示以轮胎赤道面CL为中心的一侧(在图1以及图2中为左侧)并仅对该一侧进行说明,省略另一侧(在图1以及图2中为右侧)的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具有胎面部2、胎面部2的两侧的胎肩部3、以及从各胎肩部3依次连续的胎侧部4及胎圈部5。另外,该充气轮胎1具备胎体层6、带束层7、带束加强层8以及内衬层9。
胎面部2由胎面胶2A构成,在充气轮胎1的轮胎径向的最外侧露出,该胎面部2的表面成为充气轮胎1的轮廓。在胎面部2的外周表面、即在行驶时与路面接触的踏面形成有胎面表面21。胎面表面21沿着轮胎周向延伸,并设置有作为与轮胎赤道线CL平行的直的主槽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条)主槽22。并且,胎面表面21通过上述多个主槽22形成有多个沿着轮胎周向延伸的肋状的陆部23。此外,也可以是,主槽22一边沿着轮胎周向延伸一边弯折和/或弯曲地形成。另外,胎面表面21在陆部23设置有在与主槽22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横槽24。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横槽24示出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陆部23。横槽24可以与主槽22交叉,另外,横槽24也可以至少一端不与主槽22交叉而在陆部23内终止。在横槽24的两端与主槽22交叉的情况下,陆部23形成有在轮胎周向上被分割为多个的块状的陆部。此外,也可以是,横槽24一边相对于轮胎周向倾斜地延伸一边弯折和/或弯曲地形成。
胎肩部3为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两外侧的部位。即,胎肩部3由胎面胶2A构成。另外,胎侧部4在充气轮胎1中的轮胎宽度方向的最外侧露出。该胎侧部4由胎侧胶4A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胎侧胶4A,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在胎面胶2A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侧,轮胎径向内侧的端部配置在后述的轮辋缓冲胶5A的端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如图2所示,关于胎侧胶4A,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也可以配置在胎面胶2A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另外,胎圈部5具有胎圈芯51和胎圈填胶52。胎圈芯51通过将作为钢丝的胎圈丝卷绕成环状而形成。胎圈填胶52是配置在通过将胎体层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胎圈芯51的位置处折回而形成的空间中的橡胶材料。该胎圈部5具有在与轮辋(未图示)接触的外侧部分露出的轮辋缓冲胶5A。轮辋缓冲胶5A设置成从胎圈部5的轮胎内侧经由下端部到覆盖轮胎外侧的胎圈填胶52的位置(胎侧部4)为止。
关于胎体层6,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一对胎圈芯51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折回,且胎体层6在轮胎周向上呈环状地卷绕而构成轮胎的骨架。此外,胎体层6是主要在径向上连续的结构,但也可以在胎面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具有分割部。该胎体层6是通过将相对于轮胎周向的角度沿着轮胎子午线方向的同时在轮胎周向上具有某角度地并排设置有多个的胎体帘线(未图示)由覆盖橡胶(英文:coating rubber)覆盖而得到的部件。另外,胎体层6至少以一层进行设置。
带束层7呈将至少两层的带束71、72层叠了的多层构造,并在胎面部2配置于胎体层6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并且在轮胎周向上覆盖胎体层6。带束71、72是通过将相对于轮胎周向以预定的角度(例如,20度~30度)并排设置有多个的帘线(未图示)由覆盖橡胶覆盖而得到的部件。另外,重叠的带束71、72配置成彼此的帘线交叉。
带束加强层8根据加强的需要而进行设置。带束加强层8是配置于带束层7的外周即轮胎径向外侧并在轮胎周向上覆盖带束层7的部件。带束加强层8是通过将与轮胎周向大致平行(±5度)且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的帘线(未图示)由覆盖橡胶覆盖而得到的部件。图1以及图2所示的带束加强层8配置成覆盖带束层7整体,且层叠配置成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带束加强层8的结构不限于上述结构,虽然在图中未明示,但例如也可以配置成以两层覆盖带束层7整体、或配置成以两层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另外,带束加强层8的结构虽然在图中未明示,但例如也可以配置成以一层覆盖带束层7整体、或配置成以一层仅覆盖带束层7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即,带束加强层8与带束层7的至少轮胎宽度方向端部重叠。另外,带束加强层8将带状(例如宽度10[mm])的带材在轮胎周向上卷绕而进行设置。
内衬层9为轮胎内表面即胎体层6的内周面,且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直至一对胎圈部5的胎圈芯51的下部为止,且在轮胎周向上呈环状地卷绕地贴附。内衬层9用于抑制空气分子向轮胎外侧的透过。
在上述充气轮胎1中,在胎肩部3设置有突起部10。突起部10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并设置于比设置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横槽24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突起部10形成为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另外,突起部10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比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横槽24的最大槽深的槽底R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比胎面部2的踏面S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顶端10a。此外,也可以是,横槽24构成为向突起部1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局部咬入。
在此,正规轮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标准轮辋”、TRA所规定的“Design Rim(设计轮辋)”、或ETRTO所规定的“Measuring Rim(测量轮辋)”。另外,正规内压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高空気圧(最高气压)”、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INFLATION PRESSURES(充气压力)”。另外,正规载荷是指JATMA所规定的“最大負荷能力(最大负载能力)”、TRA所规定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各种冷充气压力下的轮胎负载极限)”记载的最大值、或ETRTO所规定的“LOADCAPACITY(负载能力)”。
另外,踏面S是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时、该充气轮胎1的胎面表面21与路面接地的面。
即,根据该充气轮胎1,突起部10位于横槽24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开口部的位置,从而在安装有该充气轮胎1的车辆进行行驶时、遮挡从横槽24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气柱共鸣音并防止该气柱共鸣音放出。结果,能够降低车外噪音。
在该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突起部10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11。关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1,突起部10整体作为加强部11而构成。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具有上述的胎面部2的胎面胶2A和胎侧部4的胎侧胶4A。并且,关于图1所示的充气轮胎1,胎侧胶4A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于胎面胶2A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加强部11在胎侧胶4A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于胎面胶2A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端部,该加强部11作为突起部10而构成。另外,关于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1,胎侧胶4A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配置于胎面胶2A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外侧,加强部11在胎面胶2A的轮胎径向外侧配置于胎侧胶4A的轮胎径向外侧的端部,该加强部11作为突起部10而构成。
另外,加强部11可以如图1以及图2所示那样构成突起部10的整体,但也可以构成突起部10的一部分。图3以及图4是图1以及图2所示的充气轮胎的主要部分放大图,放大地示出了突起部10。在该图3以及图4中,仅在比胎面部2与胎侧部4之间的胎肩部3的假想轮廓F靠外侧的部位示出了加强部11,比该假想轮廓F靠外侧的部位是作为突起部10而构成的部分。此外,将突起部10比假想轮廓F向外侧突出的根部的部分设为突起部10的基端10b。并且,图3以及图4所示的加强部11设置成从突起部10的基端10b朝向顶端10a而通过突起部10的内部地延伸直到突起部10的中途为止。这样,加强部11设置于突起部10的至少基端10b。
此外,图3以及图4所示的突起部10是通过加强部11通过该突起部10的内部地延伸且该突起部10外周被加强部11以外的部件覆盖而构成的。在该情况下,构成突起部10的外周的加强部11以外的部件也可以是与胎面胶2A和/或胎侧胶4A相同的橡胶材料。例如,如图1所示,在胎侧胶4A配置于胎面胶2A的轮胎径向内侧的情况下,胎面胶2A成为构成突起部10的外周的加强部11以外的部件。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在胎侧胶4A配置于胎面胶2A的轮胎径向外侧的情况下,胎侧胶4A成为构成突起部10的外周的加强部11以外的部件。此外,也可以是,加强部11构成突起部10的基端10b整体,加强部11以外的部件从该基端10b延伸并构成突起部10的顶端10a侧。
另外,如上所述,加强部11由JIS-A橡胶硬度比胎面胶2A以及胎侧胶4A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部件构成,具体而言,该部件可以由单体的橡胶材料、包括帘线等加强部件的橡胶材料、热塑性弹性体、热塑性树脂等构成。
这样,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横槽24,且该充气轮胎1具备突起部10,所述突出部10设置于比横槽24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比横槽24的最大槽深的槽底R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比胎面部2的踏面S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顶端10a,在该突起部10的至少基端10b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11。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在突起部10的至少基端10b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胎面胶2A以及胎侧胶4A)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11,从而可抑制突起部10的变形。结果,能够抑制因突起部10的振动导致的噪音的产生,并能够得到突起部10本来的声音遮挡效果,所以能够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优选的是,加强部11的子午截面中的高度h相对于子午截面中的突起部10的延伸高度H为60%以上且100%以下。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突起部10的延伸高度H是在子午截面中将突起部10的顶端10a的厚度的中心点Pa与基端10b的厚度(假想轮廓F)的中心点Pb连结的中心直线SL的长度。另外,如图3以及图4所示,加强部11的高度h是在子午截面中将从突起部10的基端10b的厚度的中心点Pb直到该顶端11a的厚度的中心点Pc为止的尺寸投影到中心直线SL的长度。在图3中,加强部11的顶端11a的厚度的中心点Pc处于中心直线SL上。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使加强部11的高度h处于相对于突起部10的延伸高度H为6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抑制突起部10的变形并抑制因突起部10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若加强部11的高度h相对于突起部10的延伸高度H小于60%,则抑制突起部10的变形的效果变低。此外,为了显著地得到抑制因突起部10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优选的是,使加强部11的高度h相对于突起部10的延伸高度H为70%以上,更优选为80%以上。即,更优选的是,使加强部11的高度h相对于突起部10的延伸高度H为更接近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优选的是,加强部11的子午截面中的厚度t相对于子午截面中的突起部10的厚度T为50%以上且100%以下。
如图3以及图4所示,突起部10的厚度T以及加强部11的厚度t为在子午截面中与作为高度H、h的基准的上述中心直线SL正交的线上的尺寸。此外,关于突起部10,通过使高度H为50%的位置处的厚度T处于1mm以上且15mm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充分地得到由突起部10实现的本来的声音遮挡效果。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使加强部11的厚度t处于相对于突起部10的厚度T为50%以上且100%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抑制突起部10的变形并抑制因突起部10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若加强部11的厚度t相对于突起部10的厚度T小于50%,则抑制突起部10的变形的效果变低。此外,为了显著地得到抑制因突起部10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优选的是,使加强部11的厚度t相对于突起部10的厚度T为60%以上,更优选为70%以上。即,更优选的是,使加强部11的厚度t相对于突起部10的厚度T为更接近100%。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加强部11为比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胎面胶2A以及胎侧胶4A)的最高的JIS-A橡胶硬度高3pt以上的JIS-A橡胶硬度。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使加强部11的JIS-A橡胶硬度比胎面胶2A或胎侧胶4A中的最高的JIS-A橡胶硬度高3pt,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抑制突起部10的变形并抑制因突起部10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此外,为了显著地得到抑制因突起部10的变形导致的振动的效果,优选的是,使加强部11的JIS-A橡胶硬度比突起部10的周围的橡胶材料(胎面胶2A以及胎侧胶4A)的最高的JIS-A橡胶硬度高5pt以上。
图5~图9是从轮胎宽度方向内侧观察突起部得到的侧视图。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5~图9所示,优选的是,突起部10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凹凸10c。
图5所示的突起部10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多个圆形状的凹凸(凸部或凹部)10c。另外,图6所示的突起部10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周向且在轮胎径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的线条的凹凸(凸部或凹部)10c。另外,图7所示的突起部10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沿着轮胎径向且在轮胎周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的线条的凹凸(凸部或凹部)10c。另外,图8所示的突起部10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在轮胎径向上弯曲且在轮胎周向上并排设置有多个的线条的凹凸(凸部或凹部)10c。另外,图9所示的突起部10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如下的线条的凹凸(凸部或凹部)10c,所述线条的凹凸10c相对于轮胎径向倾斜且在突起部10的顶端10a侧以及基部10b侧相邻的线条的凹凸10c彼此相连地设置。此外,凹凸10c的形态并不限于上述的形态,也可以是仅凸部、仅凹部、或者凸部和凹部混合。
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在突起部1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凹凸10c,从而突起部10的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的表面积增加,所以遮挡气柱共鸣音的面积增加,因此能够显著地得到声音遮挡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1以及图2所示,优选的是,关于突起部10,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胎面部2的踏面S与顶端10a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D为0.5mm以上。
若胎面部2的踏面S与顶端10a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D小于0.5mm,则在车辆的行驶时充气轮胎1变形了的情况下,突起部10与路面等接触的频度增加,有突起部10变形的情形多的倾向。因此,通过使胎面部2的踏面S与顶端10a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D为0.5mm以上,从而突起部10变形的情形变少,所以能够确保车外噪音的降低效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如图3以及图4所示,优选的是,关于突起部10,在将充气轮胎1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子午截面中的中心直线SL与轮胎径向线L所成的角度θ处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5°以下且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45°以下的范围。
在此,在将轮胎径向线L的角度θ设为0°的情况下,当将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设为负并将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倾斜设为正时,上述角度θ的范围成为-15°以上且+45°以下。
并且,若中心直线SL与轮胎径向线L所成的角度θ小于-15°(负的角度变大),则突起部10变得容易与轮胎主体接触,在接触的部位处,有可能引起磨损、崩缺损伤等。另一方面,若中心直线SL与轮胎径向线L所成的角度θ超过+45°(正的角度变大),则变得突起部10从横槽24离开,变得难以得到声音遮挡效果。因此,通过使中心直线SL与轮胎径向线L所成的角度θ处于-15°以上且+45°以下的范围,从而能够显著地得到由突起部10实现的声音遮挡效果。此外,为了更显著地得到由突起部10实现的声音遮挡效果,优选的是,使中心直线SL与轮胎径向线L所成的角度θ处于-5°以上且+30°以下的范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中,优选的是,指定了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外的朝向,至少在车辆外侧形成有突起部10。
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外的朝向的指定虽然在图中未明示,但例如由设置于胎侧部4的指标示出。并且,在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下朝向车辆的内侧的一侧为车辆内侧,朝向车辆的外侧的一侧为车辆外侧。此外,车辆内侧以及车辆外侧的指定不限于安装于车辆的情况。例如,在轮辋组装了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决定了相对于车辆的内侧以及车辆的外侧的轮辋的朝向。因此,充气轮胎1在轮辋组装了的情况下,在轮胎宽度方向上,指定相对于车辆内侧以及车辆外侧的朝向。
车外噪音被向车辆外侧放出,所以根据该充气轮胎1,通过至少在车辆外侧形成有突起部10,从而能够有效地实施声音的遮挡,能够降低车外噪音。
图10是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的另一例的主要部分放大截面图。图11是图10所示的充气轮胎的另一例的局部立体图。
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另一例的充气轮胎1具有突起部10’来代替上述突起部10。突起部10’在轮胎周向上连续地设置,并设置于比设置在胎面部2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横槽24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突起部10’朝向轮胎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另外,突起部10’在轮胎径向上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在图10以及图11中,突起部10’在子午截面中形成为三角形形状,在其间呈V字形状地设置有槽。
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对条件不同的多种充气轮胎,进行了与通过噪音相关的性能试验(参照图12以及图13)。
在该性能试验中,将轮胎尺寸245/40R18 93W的充气轮胎(试验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并填充正规内压(250kPa)并且安装于排气量3000cc的轿车类型的试验车辆。
通过噪音的评价方法根据按照ECE R117-02(ECE Regulation No.117Revision2)所规定的轮胎噪音试验法所测定到的车外通过音的大小进行了评价。在该试验中,使试验车辆从离噪音测定区间足够远的地方起进行行驶,在该区间的跟前停止发动机,以将相对于基准速度±10km/h的速度范围大致等间隔地划分为8个以上的多个速度来测定惯性行驶了时的噪音测定区间中的最大噪音值dB(频率800Hz~1200Hz的范围的噪音值),将平均值作为车外通过噪音。最大噪音值dB是在噪音测定区间内的中间点使用在从行驶中心线向侧方7.5m且离路面1.2m的高度设置的固定麦克风并通过A特性频率补偿电路测定到的声压dB(A)。并且,基于该测定结果进行以以往例为基准(0)的评价。该评价示出了:相对于基准而声压dB越小,则通过噪音越小,车外噪音降低性能越优异。
在图12中,以往例的充气轮胎不具有突起部。另外,比较例的充气轮胎具有图3所示的形状的突起部,但不具备加强部。另一方面,在图12以及图13中,实施例1~实施例17的充气轮胎具有图3所示的形状的突起部且具备加强部。此外,关于突起部的角度,将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倾斜设为负且将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倾斜设为正。
如图12以及图13的试验结果所示那样,可知:关于实施例1~实施例17的充气轮胎,通过噪音小且车外噪音降低性能被改善。
附图标记说明
1 充气轮胎
2 胎面部
2A 胎面胶
3 胎肩部
4 胎侧部
4A 胎侧胶
10 突起部
10b 基部
10a 顶端
10c 凹凸
11 加强部
11a 顶端
24 横槽
D 距离
S 踏面
SL 中心直线
H 突起部的高度
h 加强部的高度
T 突起部的厚度
t 加强部的厚度
L 轮胎径向线
R 槽底
θ 角度

Claims (8)

1.一种充气轮胎,所述充气轮胎在胎面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具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开口的横槽,且该充气轮胎具备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设置于比所述横槽的开口部靠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的位置,并在将充气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比所述横槽的最大槽深的槽底向轮胎径向外侧延伸,并且在比所述胎面部的踏面靠轮胎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顶端,
所述充气轮胎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突起部的至少基端具备JIS-A橡胶硬度比该突起部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JIS-A橡胶硬度高的加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的子午截面中的高度h相对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突起部的延伸高度H为60%以上且10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的子午截面中的厚度t相对于子午截面中的所述突起部的厚度T为50%以上且100%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部为比所述突起部的周围的橡胶材料的最高的JIS-A橡胶硬度高3pt以上的JIS-A橡胶硬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起部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面形成有凹凸。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突起部,在将充气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在子午截面中所述胎面部的踏面与顶端的轮胎径向上的距离为0.5mm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关于所述突起部,在将充气轮胎轮辋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正规内压并且负荷了正规载荷的70%的状态下,子午截面中的中心直线与轮胎径向线所成的角度处于在轮胎宽度方向内侧为15°以下且在轮胎宽度方向外侧为45°以下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指定了车辆安装时的车辆内外的朝向,至少在车辆外侧形成有所述突起部。
CN201580084773.5A 2015-11-25 2015-11-25 充气轮胎 Pending CN10834933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3120 WO2017090135A1 (ja) 2015-11-25 2015-11-25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332A true CN108349332A (zh) 2018-07-31

Family

ID=587641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4773.5A Pending CN108349332A (zh) 2015-11-25 2015-11-25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345730A1 (zh)
JP (1) JPWO2017090135A1 (zh)
KR (1) KR20180064524A (zh)
CN (1) CN108349332A (zh)
DE (1) DE112015007152T5 (zh)
WO (1) WO2017090135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9565A (zh) * 2018-09-14 2021-04-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993722A (zh) * 2019-06-19 2022-01-28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胎侧包括周向突出部的轮胎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08403B2 (ja) * 2018-12-20 2023-01-18 ブリヂストン アメリカズ タイヤ オペレーションズ、 エルエルシー 非空気圧式タイヤ用の跳ね制御バンド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1017A (ja) * 1994-09-21 1996-04-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6182179A (ja) * 2004-12-27 2006-07-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06483A (ja) * 2010-06-24 2012-01-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66662A (ja) * 2010-09-22 2012-04-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96776A (ja) * 2010-10-04 2012-05-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4272A (ja) * 2011-07-05 2013-01-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テンポラリータイヤ
JP2013136332A (ja) * 2011-12-28 2013-07-11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CN203236977U (zh) * 2013-03-25 2013-10-16 陈政通 轮胎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722109T2 (de) * 1996-09-03 2004-02-19 Michelin Recherche Et Technique S.A. Reifen mit einer Lauffläche aus zwei verschiedenen Gummizusammensetzungen zur Steuerung der Abnutzung
JP4360462B2 (ja) * 2003-07-09 2009-11-11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59262B2 (ja) * 2005-05-13 2009-11-04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80163970A1 (en) * 2007-01-09 2008-07-10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tire and a tire mold for molding a tir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91017A (ja) * 1994-09-21 1996-04-09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6182179A (ja) * 2004-12-27 2006-07-13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06483A (ja) * 2010-06-24 2012-01-12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66662A (ja) * 2010-09-22 2012-04-0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2096776A (ja) * 2010-10-04 2012-05-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14272A (ja) * 2011-07-05 2013-01-24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テンポラリータイヤ
JP2013136332A (ja) * 2011-12-28 2013-07-11 Bridgestone Corp タイヤ
CN203236977U (zh) * 2013-03-25 2013-10-16 陈政通 轮胎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89565A (zh) * 2018-09-14 2021-04-20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3993722A (zh) * 2019-06-19 2022-01-28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胎侧包括周向突出部的轮胎
CN113993722B (zh) * 2019-06-19 2023-09-08 米其林集团总公司 胎侧包括周向突出部的轮胎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7090135A1 (ja) 2017-06-01
US20180345730A1 (en) 2018-12-06
KR20180064524A (ko) 2018-06-14
DE112015007152T5 (de) 2018-08-09
JPWO2017090135A1 (ja) 2018-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457924B (zh) 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03241068B (zh) 充气轮胎
CN106232383B (zh) 充气轮胎
CN100467290C (zh) 充气子午线轮胎
EP3115227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6457915B (zh) 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02463855B (zh) 充气轮胎
US20150151584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3029532B (zh) 充气轮胎组
CN103029529B (zh) 充气轮胎
US20130263991A1 (en) Pneumatic Tire
WO2018012087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8349332A (zh) 充气轮胎
EP1712377A1 (en) Pneumatic tire
EP3599111B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349331A (zh) 充气轮胎
JP200716854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00376892A1 (en) Pneumatic tire
CN108290454A (zh) 充气轮胎
JP2000351307A (ja)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CN108430801A (zh) 充气轮胎
US11364750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0480068C (zh) 充气子午线轮胎
US20200376893A1 (en) Pneumatic tire
US20220001706A1 (en)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passenger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73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