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8376A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8376A
CN108348376A CN201680065234.1A CN201680065234A CN108348376A CN 108348376 A CN108348376 A CN 108348376A CN 201680065234 A CN201680065234 A CN 201680065234A CN 108348376 A CN108348376 A CN 108348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rusion
absorbent commodity
joint portion
region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523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8376B (zh
Inventor
富田美奈
南崎亚由香
铃木岳志
芥川晃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22778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7882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2011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72607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8387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86327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348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8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8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8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04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 A61F13/51108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the top sheet having a three-dimensional cross-section, e.g. corrugations, embossments, recesses or projections the top sheet having corrugations or embossments having one axis relatively longer than the other axis, e.g. forming channels or grooves in a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2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3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characterised by its function or properties, e.g. stretchability, breathability, rewet, visual effect; having area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1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outer layers
    • A61F13/511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 A61F13/5116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 A61F2013/51182Topsheet, i.e. the permeable cover or layer facing the skin being formed of multiple layers with non-continuous bond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具有包括复合片的正面片(12)、背面片(13)和配置在两片间的吸收体(14)的吸收性物品,复合片(10)具有沿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X)和沿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Y),层叠后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局部地被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第一片(1)在除接合部(31、32、33)以外的部位向离开第二片(2)的方向突出,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复合片(10)具有以互不相同的图案形成有凸部的中央区域(M)和一对侧部区域(S、S),中央区域(M)中的高度最大的凸部(41)的高度大于侧部区域(S)中的高度最大的凸部(41')的高度,中央区域(M)的压缩变形量大于侧部区域(S)。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次性尿布、经期卫生棉和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作为一次性尿布、经期卫生棉和失禁护垫等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已知有在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肌肤侧面通过压纹加工等而形成有凹凸形状的结构。此外,也已知有如下技术,即,通过在正面片的肌肤侧面形成凹凸形状,而减少与穿着者的肌肤的接触面积,使透气性提高、降低对肌肤的粘附性。
就使透气性提高、降低肌肤的粘附性的观点而言,正面片的凹凸形状优选其保形性较高。但是,一般而言,如果欲提高保形性,则质感(肌肤触感)变差、或从正面片的表面向吸收体侧的液体的引入性降低。
在专利文献1和2中,记载有在一次性尿布的正面片设置凸部的形状或高度不同的多个凹凸区域。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代表性的形态,存在具有在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和配置在两个片之间的纵长的吸收体的结构。作为吸收体,一般是以包含木材纸浆、吸水性聚合物等吸收性材料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作为主体的结构,也存在还包含包覆该吸收性芯的纸、无纺布等的结构。
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已知有在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肌肤相对面通过压纹加工等按压处理而形成有凹凸形状的结构。此外,也已知有如下技术,即,通过在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形成凹凸形状,而减少与穿着者的肌肤的接触面积,使透气性提高、降低对肌肤的粘附性。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关于能够用于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的具有凹凸形状的无纺布,记载有在被赋予有在一个方向延伸的隆起部和槽部在与该一个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交替地配置的图案的无纺布,形成隆起部的高度不同的多个区域,使该多个区域中的隆起部的高度相对较高的区域的构成纤维的直径比隆起部的高度相对较低的区域的构成纤维的直径细。另外,专利文献2以简易地制造此种凹凸图案局部不同的无纺布作为主要课题,关于该无纺布的使用形态或作用效果未作具体的记载。
此外,作为吸收性物品的吸收性芯,已知有设置有在平面方向延伸设置的槽状的空间的块状的吸收性芯。块状的吸收性芯因其构造而相对于外力易柔软地变形,因此配合复杂地起伏的肌肤面而变形且以无间隙的面抵接的人体适配性、配合穿着者的身体的活动而变形且维持以面与该肌肤面抵接的状态的动作追随性优异。例如,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在纵长的块状的吸收性芯的宽度方向中央区域,以在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包含区块区域的低刚性区域,此外,隔着该低刚性区域在左右两侧形成包含非区块区域的高刚性区域。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未记载与块状的吸收性芯一起使用具有凹凸形状的正面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9-13634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2-21493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3-2555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包括复合片的正面片、背面片和配置在该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上述复合片具有沿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和沿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并且层叠后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局部地被接合而形成有多个接合部,第一片在除上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离开第二片的方向突出,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上述复合片具有以互不相同的图案形成有上述凸部的中央区域和位于该中央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上述中央区域中的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大于上述侧部区域中的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上述中央区域的压缩变形量大于上述侧部区域的压缩变形量。
本发明(第二发明)是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包含吸收性材料的吸收性芯的吸收体;和配置在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部件,且具有相当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上述吸收体具有:芯低刚性区域,其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横向中央部且沿纵向延伸;和芯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芯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芯低刚性区域。上述正面部件具有: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其在俯视时与上述芯低刚性区域重叠且沿纵向延伸;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该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在俯视时重叠。第一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优选的是具有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结构要素、或后述的其实施方式的吸收性物品的全部或一部分的结构要素。第二发明中的纵向相当于第一发明中的物品纵向,第二发明中的横向相当于第一发明中的物品宽度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基本结构的平面图。
图2是图1的II-II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正面片的平面图。
图4是将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5是将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立体图。
图6(图6(a)和图6(b))是本发明(第一发明)的作用效果的说明图,图6(a)是非加压状态的正面片(复合片)的宽度方向示意截面图,图6(b)是穿着时的加压状态的正面片(复合片)的宽度方向示意截面图。
图7是表示通过加压而中央第一凸部的根部附近的纤维密度高密度化后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将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片的中央区域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平面图。
图9(图9(a)~图9(c))中,图9(a)是图8的Va-Va截面图,图9(b)是图8的Vb-Vb截面图,图9(c)是图8的Vc-Vc截面图。
图10是将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片的侧部区域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平面图。
图11是图10的Vd-Vd截面图。
图12是表示形成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背侧部的弹性部件配置区域中的中央连续凸部和弹性部件的优选配置的示意平面图。
图13是表示可优选地用于图3所示的复合片的制造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14是将第二辊的凸部啮合于第一辊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周面的状态展开成平面所得的图。
图15是将第二辊的凸部啮合于第一辊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的状态展开成平面所得的图。
图16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的肌肤相对面即正面片侧的平面图,是使各部分的弹性部件伸长而展开成平面状的展开状态的平面图。
图17是示意性地表示图16的I-I截面的横截面图。
图18是示意性地表示配置在图16所示的尿布的正面片的肌肤相对面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9是将配置在图16所示的尿布的正面片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一部分放大而示意性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20是将配置在图16所示的尿布的正面片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一部分放大而示意性地表示的立体图。
图21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专利文献1公开了利用凸部控制液体的水平方向的扩散方向而防止泄漏的技术,并未言及使透气性和液体的引入性两者提高的结构。在专利文献2中,也没有公开使透气性和液体的引入性两者提高的结构。
本发明(第一发明)涉及一种可消除上述现有技术所具有的缺点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对本发明(第一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
在图1和图2中,表示有作为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0(以下,也简称为尿布100)的基本构造。
尿布100如图1和图2所示具有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12、液体不透过性的背面片13和配置在两个片12、13间的吸收体14。关于背面片13,所谓液体不透过性也包含液体难透过性的概念,除了背面片13完全不使液体通过的情况以外,也包括具有拨水性片等的情况等。
尿布100具有:物品长度方向Xa,其是在穿着时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一致的方向;和物品宽度方向Ya,其在将尿布100如图1所示展开成平面状的状态下与物品长度方向Xa正交。此外,尿布100在物品长度方向Xa上具有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A、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B和位于腹侧部A与背侧部B之间的裆部C。尿布100是展开型的一次性尿布,在背侧部B的两侧缘部设置有粘扣带17,在腹侧部A的外表面设置有固定该粘扣带17的着扣区域18。
尿布100中的吸收体14具有吸收性芯14a和包裹该吸收性芯14a的包芯片14b。吸收性芯14a例如能够由纸浆纤维等吸液性纤维的积纤体、或吸液性纤维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积纤体构成。作为吸液性纤维,例如能够列举:纸浆纤维、人造丝纤维、棉纤维、醋酸纤维素等纤维素类的亲水性纤维。除了纤维素类亲水性纤维以外,也能够使用利用表面活性剂等将包括聚烯烃、聚酯、聚酰胺等合成树脂的纤维亲水化而得的部件。作为包芯片14b,例如能够使用棉纸或透水性无纺布。包芯片14b可以用1片包裹吸收性芯14a的整体,也可以组合2片以上而包裹吸收性芯14a。作为背面片13,能够使用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的层压片等。
在尿布100的物品长度方向Xa的两侧,配置有具有弹性部件15a的立体皱褶形成用片15,通过该弹性部件15a的收缩,在穿着状态中的裆部C形成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的立体皱褶。此外,在裆部C的配置在腿周围的部位,以伸长状态配置有腿部弹性部件16,通过其收缩,而在穿着状态中的裆部C形成提高对穿着者的腿周围的服贴性的腿部皱褶。
尿布100中的粘扣带17包括带基材17a和接合于该带基材17a而形成固着部17c的机械性面状扣件的阳面部件,着扣区域18通过在背面片13接合机械性面状扣件的阴面部件或富有扣合性的无纺布而形成。粘扣带17的带基材17a的一部分形成有以夹在背面片13与立体皱褶形成用片15之间的状态被固定的固定部17b。在左右的粘扣带17、17间,在尿布的长度方向Xa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条使尿布100在宽度方向上收缩的多条弹性部件19。该多条弹性部件19以固定在2片无纺布或对折的无纺布间的结构的弹性片19s的方式配置,该弹性片19s的端部或该弹性片19s所包含的各弹性部件19的端部优选与固定部17b重叠。另外,粘扣带17的固着部17c也可以为在带基材17a涂敷粘接剂而形成的粘接部等。作为带基材17a,能够使用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材料。
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0中的正面片12由图3所示的复合片10构成。
如图3所示,复合片10具有沿尿布100的长度方向(物品长度方向)Xa的第一方向X,和沿尿布100的宽度方向(物品宽度方向)Ya的第二方向Y。此外,如图3所示,复合片10具有以互不相同的图案形成有凸部4的中央区域M和位于该中央区域M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S、S。中央区域M位于尿布100的宽度方向(物品宽度方向)Ya的中央部,一对侧部区域S、S形成在中央区域M的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缘的外侧。具有以互不相同的图案形成的凸部4的中央区域M和其两侧的侧部区域S、S优选在尿布100的长度方向Xa上至少形成在裆部C,且优选为从裆部C形成至腹侧部A和背侧部B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或遍及吸收体14的全长而形成,更优选遍及尿布100的全长而形成。
在图4中,表示有将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立体图,在图5中,表示有将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一部分放大而表示的立体图。侧部区域S形成在关于尿布100的沿长度方向Xa的中央线(未图示)左右对称的位置,在各侧部区域S的各者,以图5所示的图案形成有凹凸。
如图4和图5所示,复合片10在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中的任一者中,均是层叠后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通过压纹加工被局部接合而形成有多个接合部,第一片1在上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2的方向突出,而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复合片10在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的任一者中,均是第二片2侧的面大致平坦,在第一片1侧形成有起伏较大的凹凸。
第一片1和第二片2由片材料构成。作为片材料,例如能够使用无纺布、织布和针织布等纤维片、或膜等,就肌肤触感等观点而言,优选使用纤维片,特别优选使用无纺布。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片材料的种类既可相同,或也可不同。
作为将无纺布用作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片材料时的无纺布,例如能够列举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水刺无纺布、熔喷无纺布、树脂粘合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等。也能够使用将该无纺布组合2种以上而得的层叠体、或将该无纺布与膜等组合而得的层叠体。其中,优选使用热风无纺布或纺粘无纺布。用作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片材料的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更优选为15g/m2以上,此外,优选为40g/m2以下,更优选为35g/m2以下。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4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15g/m2以上35g/m2以下。
作为构成无纺布的纤维,能够使用包含各种热塑性树脂的纤维。作为热塑性树脂,能够列举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聚酯、尼龙6或尼龙66等聚酰胺、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烷基酯、聚氯乙烯、聚偏二氯乙烯等。该树脂可单独使用1种,或作为2种以上的掺合物而使用。此外,能够以芯鞘型或并列型等复合纤维的形态使用。
复合片10具有中央第一凸部41作为中央区域M中的高度最大的凸部,且具有侧部第一凸部41'作为侧部区域S中的高度最大的凸部。而且,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高于侧部第一凸部41'。此外,具有中央第一凸部41的中央区域M与具有侧部第一凸部41'的侧部区域S相比压缩变形量较大。
通过使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高于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且具有中央第一凸部41的中央区域M的压缩变形量大于具有侧部第一凸部41'的侧部区域S的压缩变形量,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0,能够发挥以下的效果。
即,如图6所示,在尿布100的穿着中,因来自穿着者的肌肤的压力而复合片10被加压时,通过使位于穿着者的液体排出部附近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高于侧部第一凸部41'、且作为中央区域M的压缩变形量大于侧部区域S的压缩变形量,如图6(b)和图7所示,顶部附近柔软地变形而体现良好的肌肤触感,另一方面,凸部41的根部附近K的纤维密度通过压缩而变高。因此,通过将中央区域M配置在位于穿着者的液体排出部附近的部位,形成多个迅速地吸收液体的点,能够获得吸收性能优异的尿布100。
另一方面,通过使形成在侧部区域S的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低于中央第一凸部41、且作为侧部区域S、S的压缩变形量也小于中央区域M的压缩变形量,即使因来自穿着者的肌肤的压力而复合片10被加压,也相对性地不易压坏,能够相对稳定地维持与肌肤的接触面积较少的状态。因此,尿布100的透气性提高,能够更有效地抑制闷湿。
通过此种作用,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0的透气性和液体的引入性这两者均优异。
就更可靠地发挥该效果的观点而言,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参照图9(a)〕相对于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参照图11〕优选为105%以上、进而优选为110%以上,此外,优选为200%以下、进而优选为150%以下,此外,优选为105%以上且200%以下、进而优选为110%以上且150%以下。
此外,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此外,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mm以下,此外,优选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上且4mm以下。
此外,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优选为0.3mm以上、进而优选为0.6mm以上,此外,优选为4mm以下、进而优选为3mm以下,此外,优选为0.3mm以上且4mm以下、进而优选为0.6mm以上且3mm以下。
此外,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与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的差,以上述高度H1>上述高度H1'作为前提,优选为0.1mm以上、进而优选为0.2mm以上,此外,优选为2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下,此外,优选为0.1mm以上且2mm以下、进而优选为0.2mm以上且1mm以下。
关于复合片10的凸部4,所谓高度是指从朝向吸收体14侧的第二片2的下表面至形成凸部4的顶部的第一片1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
中央区域M的压缩变形量和侧部区域的压缩变形量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压缩变形量的测定方法〕
将样品切割成规定的尺寸,在以0.1kPa对测定部位进行加压的状态下测定厚度之后,在以2.0kPa进行加压的状态下对厚度进行测定。将从在0.1kPa所测得的厚度减去在2.0kPa所测得的厚度所得的差量设为压缩变形量。
测定部位是每1个样品采用任意3点以上,以2个样品(测定部位6点以上)的平均值求出厚度。
作为测定用样品,使用从2个正面片(复合片)切割出的2个样品,测定部位对于各样品的中央区域和左右的侧部区域的各者采用任意的3个部位以上。
在各测定部位,载置20mm×30mm的矩形的平板,对各测定部位,测定负载2.0kPa下的厚度和负载0.1kPa下的厚度。
此处所谓的厚度是作为包含多个中央第一凸部41的中央区域M、或包含多个侧部第一凸部41'的侧部区域S的厚度。
对各测定部位,从负载0.1kPa下的厚度减去负载2.0kPa下的厚度而算出厚度差。
针对中央区域M,将关于共计6个部位以上的测定部位的上述厚度差的平均值作为中央第一凸部41的压缩变形量,将关于左右的侧部区域S的关于共计12个部位以上的测定部位的上述厚度差的平均值作为侧部第一凸部41'的压缩变形量。
在例如对被压缩填充在封装中的状态的尿布样品进行测定时,用锋利的剃刀将从尿布剥离正面片并放置1日以上的样品切割成规定的尺寸。以覆盖该切断后的样品的整个面的方式,将调整负载成为0.1kPa后的平板放在其上,在经过1分钟以上后,测定从载置有样品的水平的支持面至平板的距离。其后,在2.0kPa也同样地进行测定。
在利用肉眼难以测定时,也可以使用例如显微镜(KEYENCE公司制的VHX-1000)以20~100倍的倍率观察上述切断后的样品的切断面而进行测定。
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和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凸部的高度的测定方法〕
利用锋利的剃刀切断样品,对其切断端面进行观察,计测第二片2的下表面与各凸部顶部的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将所获得的值作为各凸部的高度。在利用肉眼难以测定时,也可以使用例如显微镜(KEYENCE公司制的VHX-1000)以20~100倍的倍率观察切断后的样品的切断面而进行测定。此外,例如,在对被压缩填充在封装中的状态的尿布样品进行测定时,对从尿布剥离正面片并放置1日以上的样品,与上述同样地进行计测,采用所获得的值。各凸部的高度是在无负载下进行测定的。
对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尿布100的正面片12的上述复合片10进行说明。
〔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结构〕
在图8中,表示有图3所示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放大平面图。图9(a)~图9(c)是图8的Va-Va截面图、Vb-Vb截面图和Vc-Vc截面图。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在第一方向X上隔开一定的距离地形成有多条在第二方向Y上连续地延伸的中央连续凸部40。在中央连续凸部40的各者中,如图8和图9(a)所示,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地配置的中央第一凸部41与高度低于中央第一凸部41的中央第二凸部42彼此连结。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凸部连结是指相邻的2个凸部没有被接合部隔开,而是其中一个凸部的一部分形成另一个凸部的一部分,且另一个凸部的一部分形成一个凸部的一部分。
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中央第一凸部41和中央第二凸部42优选至少在中央第一凸部41的背面侧存在空腔,进而优选为在各者的背面侧存在空腔,中央第一凸部41的背面的空腔与中央第二凸部42的背面的空腔相连,在中央连续凸部40的背面侧形成有沿第二方向Y连续地延伸的连续中空部40V。
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中央第一凸部41和中央第二凸部42如图8所示,俯视时的形状均为大致圆形。此外,中央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42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方向上的截面中均形成为具有顶部的形状。
如图8所示,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在第一方向X交替地形成有非压纹区域N和压纹区域E,该非压纹区域N沿第二方向Y延伸,在第二方向Y连续且不具有接合部,该压纹区域E沿第二方向Y延伸,且以规则的图案形成有接合部。
在压纹区域E中,作为通过压纹加工而使层叠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局部地接合而形成的接合部,形成有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在该接合部31、32,第一片1和第二片2通过压纹加工而一体地被加压,两片均与其他部分相比高密度化,优选的是,通过使其中一个或两个片的构成树脂熔融和其后进行固化而使两片间热熔接。
在各个压纹区域E,如图8所示,第一接合部31与第二接合部32的第二方向Y上的配置位置不同。此外,第一接合部31与第二接合部32的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L1、L2也不同。第一接合部31的俯视形状均为矩形,该矩形的各边与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一致。第二接合部32的俯视形状为大致正方形,该正方形的各边与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一致。
形成为矩形的第一接合部31使其长边与第一方向X一致,且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有沿第二方向Y的第一接合部排R1。第二接合部32使相互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Y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X一致,且沿第二方向Y隔开间隔地配置成一排。由此,形成有沿第二方向Y的第二接合部排R2。
在各第一接合部排R1,第二方向Y上的第一接合部31的配置间隔是一定值。在各第二接合部排R2,第二方向Y上的第二接合部32的配置间隔具有2种间隔,交替具有间隔较宽的部分和间隔较窄的部分。在各第一接合部排R1,沿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第一接合部31的配置位置均相同。在各第二接合部排R2,沿第二方向Y观察时的第二接合部32的配置位置也均相同。
如图8所示,各个压纹区域E包含1个第一接合部排R1和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其两侧的2个第二接合部排R2。
着眼于构成第一接合部排R1的1个第一接合部31时,构成2个第二接合部排R2的共计4个第二接合部32以使各自的角部与该第一接合部31的4个角部相对的状态靠近地配置在该第一接合部31的周围。由此,形成有包含1个第一接合部31和位于其周围的4个第二接合部32的一组接合部组30。在各个压纹区域E,沿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同样的接合部组30。
在复合片10中,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有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以及在制造复合片10时,对第一片1中的对应于非压纹区域N的部分或对应于压纹区域E中的第一接合部31彼此之间的部位的部分,从背面侧进行按压、或从正面侧进行抽吸等,而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形成图8和图9(图9(a)~图9(c))所示的俯视形状和截面形状的包含中央第一凸部41的中央连续凸部40和中央第三凸部43等。
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沿第二方向Y连续延伸并且具有在第二方向Y宽度规则地内缩的部分。详细而言,如图8所示,在隔着非压纹区域N而相对的一对第一接合部31彼此之间,形成有中央第一凸部41,在被由隔着非压纹区域N相对的两对第二接合部32构成的共计四个第二接合部32包围的区域,形成有中央第二凸部42,关于沿第一方向X的方向的长度,中央第二凸部42的长度L42比中央第一凸部41的长度L41短。中央连续凸部40中,由该中央第二凸部42形成的部分成为与由中央第一凸部41形成的部分相比宽度(第一方向X的长度)较短的内缩部分。
此外,如图8和图9(c)所示,第一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复合片10在压纹区域E内,具有周围被环状凹部包围的非连续的中央第三凸部43。中央第三凸部43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中的任一方向的截面均呈具有顶部的形状。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低于中央第一凸部41。中央第三凸部43在各自的背面侧具有空腔43V,但也可以不具有此种空腔43V。
如图8所示,中央第三凸部43沿第二方向Y隔开一定距离地直线性地列状地配置有多个,从而构成有中央第三凸部排。中央第二凸部42与中央第三凸部43形成在第二方向Y上的相同位置。更详细而言,中央第二凸部42与中央第三凸部43沿第一方向X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中央第三凸部43在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Da、Db上,位于中央第一凸部41、41彼此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的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Da、Db是相对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各者倾斜的方向,但中央第三凸部43也可以在作为与第二方向Y交叉的方向的第一方向X上,位于中央第一凸部41、41彼此之间。
进而,如图8所示,除了中央第二凸部42和中央第三凸部43以外也着眼于第四凸部44,则该3种凸部以中央第二凸部42、第四凸部44、中央第三凸部43和第四凸部44的顺序依次沿第一方向X规则地且直线状地配置。
第四凸部44的上表面大致平坦。另外,第四凸部44如字面意思所示为“凸部”,但该第四凸部44的高度与构成中央连续凸部40的中央第一和第二凸部41、42中的任一者相比均相对较低,且其高度与中央第三凸部43相比相对较低,因此从这些凸部观察其相对性地成为凹部。
本实施方式中所使用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在构成其的第一片1,形成有上述中央第一凸部41、中央第二凸部42、中央第三凸部43和第四凸部44。第四凸部44的高度比中央第一凸部41、中央第二凸部42和中央第三凸部43中的任一者均低。
〔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复合片10的一对侧部区域S、S,第一片1以与中央区域M中的凸部不同的图案形成有在除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2的方向突出而形成的凸部。凸部的图案不同的表达方式包括仅凸部的配置不同的情况、凸部的形态不同的情况、以及该两者均不同的情况中的任一者。凸部的配置不同的方式也包括凸部间的距离不同的情况。此外,凸部的形态不同的方式也包括凸部的俯视形状不同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片10中,在中央区域M与一对侧部区域S、S中,凸部的配置和形态不同。
在图10中,表示有图3所示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的放大平面图。图11是图10中的Vd-Vd截面图。
如该图所示,在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在第一方向X上形成有多排沿第二方向Y以2种间隔La、Lb规则地配置有第三接合部33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更详细而言,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具有第一间隔La、和比第一间隔La宽的第二间隔Lb来作为第二方向Y上的第三接合部33彼此间的间隔,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中的多个第三接合部33以在第二方向Y上交替地具有该2种间隔的方式在第二方向Y上间隔性地配置。
构成各个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的多个第三接合部33的第一方向X上的长度和配置位置一致,且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间形成有一定宽度W的间隙。此外,在第一方向X形成有多排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中,每隔一排,第二方向Y上的第三接合部33的配置位置一致,而相邻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彼此的第二方向Y上的第三接合部33的配置位置互不相同。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作为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在第一方向X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二方向Y上的第三接合部33的配置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二方向第一接合部排R3和第二方向第二接合部排R4,关于第二方向Y上的第三接合部33的配置位置,第二方向第一接合部排R3和第二方向第二接合部排R4,在一者的以第二间隔Lb相邻的第三接合部33彼此之间,存在另一接合部排R的以第一间隔La相邻的一对第三接合部33。
如图10所示,在被包括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中相邻的2个第三接合部33、33的共计6个第三接合部33包围的区域内,形成有上述侧部第一凸部41'。
在本实施方式的复合片10中,在各个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中,由在第二方向Y上以第一间隔La靠近配置的一对第三接合部33构成的接合部对34,在第二方向Y上以第一间隔La的2倍以上的间隔Lb间隔性地配置,侧部第一凸部41'形成于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接合部对34、34彼此之间。接合部对34由在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中以最窄的间隔La相邻的一对第三接合部33构成。
在复合片10中,通过以上述方式形成有第三接合部33,以及在制造复合片10时,对第一片1的对应于被共计6个第三接合部33包围的区域的部分,从背面侧进行按压、或从正面侧进行抽吸等,而在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S形成有多个如图10和图11所示的俯视形状和截面形状的侧部第一凸部41'。
如图3、图5和图10所示,在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侧部第一凸部41'在复合片10形成为俯视时呈散布状、更详细而言为交错状。侧部第一凸部41'被上述6个第三接合部33包围。包围侧部第一凸部41'的6个第三接合部33和6个第三接合部33中彼此相邻的第三接合部33间的部位,在侧部第一凸部41'的中央部的周围形成环状的凹部,侧部第一凸部41'形成为在复合片10的平面方向上分散的状态。
更详细而言,如图10所示,在复合片1 0的俯视图中,假定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L3和在与第一假想直线L3之间具有角度θ(参照图10)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L4时,侧部第一凸部41'位于第一假想直线L3与第二假想直线L4的各交点。第一假想直线L3与第二假想直线L4所成的角度θ(参照图10)优选为30°以上且165°以下、进而优选为45°以上且150°以下。第一假想直线L3和第二假想直线L4只要以使侧部第一凸部41'位于两者的各交点的方式划线即可。另外,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第一假想直线L3和第二假想直线L4均相对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倾斜,但也可以使第一假想直线L3和第二假想直线L4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与第一方向X或第二方向Y平行。
在复合片10的侧部区域S,形成有由多个侧部第一凸部41'以一定的间隔沿第一假想直线L3串列形成的多条第三方向凸部排,和由多个侧部第一凸部41'以一定的间隔沿第二假想直线L4串列形成的多条第四方向凸部排。此外,在相邻的第三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形成有由多个接合部对34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第三方向接合部排R5,在相邻的第四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形成有由多个接合部对34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第四方向接合部排R6。优选的是,假定第一假想直线L3在多个接合部对34(或多个接合部33)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接合部排(第三接合部排)R5彼此之间与它们平行地延伸,且假定第二假想直线L4在多个接合部对34(或多个接合部33)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接合部排(第三接合部排)R6彼此之间与其平行地延伸。
构成各个接合部对34的一对第三接合部间和在侧部第一凸部41'的周围彼此相邻的接合部对34彼此之间成为微小凸部44',但微小凸部44'的高度是从第三接合部33的上表面略微突出的程度,通常该高度H4'为侧部第一凸部41'的1/3以下。
因此,第三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和第四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成为空气易流通的通气路径,而能够获得优异的透气性。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用作正面片12的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形成有多排包含中央第一凸部41而构成的中央连续凸部40,另一方面,在侧部区域S,散布状地形成有侧部第一凸部41'。
因此,通过中央第一凸部41的压缩而在凸部的根部附近K产生的纤维的高密度区域沿中央连续凸部40产生多个或连续地产生,中央区域M的液体的吸收性能进一步提高。而且,侧部区域S中散布状地形成有侧部第一凸部41',由此侧部第一凸部41'相对于压力更不易变形。
从而能够使透气性和液体的引入性进一步提高。
另外,中央连续凸部40优选在物品宽度方向Ya(第二方向Y)上延伸,但在物品长度方向Xa(第一方向X)上延伸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具有中央第一凸部41和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41的中央第二凸部42交替地相连的结构,但也可代替该结构,而仅使多个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中央第一凸部相连。此时,也能够获得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侧部区域S,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仅形成有高度最大的侧部第一凸部41'和上述微小凸部44',但也可以还形成有具有它们中间的高度的第二凸部(未图示),例如,也可以使侧部第一凸部41'和第二凸部(未图示)分布成在平面方向上混合存在的状态。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形成在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的中央连续凸部40沿物品宽度方向Ya(第二方向Y)延伸,此外,在侧部区域S中,侧部第一凸部41'位于上述栅格的各交点。因此,从被形成在中央区域M的在凸部的根部附近K产生的纤维的高密度区域吸收的液体所产生的湿气经由形成在中央连续凸部40的连续中空部40V、或中央连续凸部40彼此之间而在宽度方向上扩散,经由形成在侧部区域S的第三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和第四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而向两侧部整个面有效地扩散,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穿着时的闷热感。
在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片10中,中央第一凸部41被中央区域M中的中央第三凸部43夹着,因此在加压时,中央第一凸部41内的高于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的部分在平面方向变形,低于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的部分不易产生向平面方向的变形,由此,在中央第一凸部41内的因加压而变形的顶部部分B1和与第二片2的接合点的附近部分B2之间,易产生从该部分B1向该部分B2去而纤维密度增加的纤维密度的梯度。由此,从第一片1向第二片2的液体的引入性更优异。
此外,中央区域M中的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与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相等。
通过使高度相等,在中央第一凸部41被压溃时,能够分散施加于正面片12的压力,因此,侧部区域S的侧部第一凸部41'相对于压力更不易变形,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侧部区域S的透气性。
另外,在高度相等的表达方式中,除了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与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严格地相等的情况以外,也包括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与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的差(H3-H1'的绝对值)为中央第三凸部43的高度H3的10%以内的情况。
在用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复合片10中,如图8所示,中央区域M中的中央第三凸部43沿第二方向Y形成有多个,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中央第三凸部43间,形成有作为在第一方向X上较长的形状的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通过在中央第三凸部43间存在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更易于形成从中央第一凸部41的顶部向第一接合部31去而纤维密度增加的纤维密度的梯度,液体的吸收性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100中,在背侧部B的至少宽度方向中央部中的配置有多条弹性部件19的弹性部件配置区域BM(参照图1),配置有上述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且在弹性部件配置区域BM,分别沿第二方向Y延伸地形成有多排包含上述中央第一凸部41而构成的中央连续凸部40。
如图12所示,在将该弹性部件配置区域BM中的中央连续凸部40的宽度设为P1、将上述弹性部件19的间隔设为P2、将中央连续凸部40的中央部彼此间的间隔设为P3时,满足P1<P2<P3的关系。
一次性尿布100中的多条弹性部件19使尿布在宽度方向上收缩而使背侧部B的服贴性提高,但当构成与配置有多条弹性部件19的区域BM重叠而配置的正面片12的复合片10的中央连续凸部40和弹性部件19满足上述关系时,在由于弹性部件19,尿布100的背侧部B、尤其是比吸收体14更向背侧端部侧延伸出的部分在沿物品宽度方向Ya的第二方向Y上收缩的状态下,也易于维持中央连续凸部40的形状,而不易损害液体吸收效果。由此,背侧部B的液体吸收效果变高,能够抑制从背侧部B侧的液体泄漏。
进而,当作为上述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等间隔地配置在沿物品宽度方向Ya的第二方向时,伴随弹性部件19的收缩的中央连续凸部40的收缩为规则性收缩,在中央连续凸部40内也形成纤维密度的疏密梯度,背侧部B的液体吸收效果进一步变高。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的1.2倍以上、特别优选为1.5倍以上,此外,优选为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3倍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2倍以上且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5倍以上且3倍以下。
此外,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第二接合部32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的1.2倍以上、特别优选为1.5倍以上,此外,优选为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3倍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1.2倍以上且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1.5倍以上且3倍以下。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此外,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更具体而言,优选为0.5mm以上且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1mm以上且5mm以下。
此外,第二接合部32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
此外,第三接合部33的沿第一方向X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沿第二方向Y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
此外,关于第三接合部33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R中,第二方向Y上的第三接合部33间的间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La相对于间隔较窄的部分的第三接合部33间的间隔优选为2倍以上、特别优选为2.5倍以上,优选为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4倍以下,优选为2倍以上且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2.5倍以上且4倍以下。
各凸部42、43、46、44'的高度H2、H3、H4、H4'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41和侧部第一凸部41'同样,被定义成从朝向吸收体14侧的第二片2的下表面至形成凸部4的顶部的第一片1的上表面为止的距离(图9和图11),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和侧部第一凸部41'的高度H1'的测定方法同样地进行测定。
接着,参照图13~图15,对上述结构的复合片10的优选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复合片10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的赋形步骤,即,如图13所示,使周面为凹凸形状的第一辊111和在周面具有为与第一辊的凹凸形状啮合的形状的凹凸形状的第二辊112彼此向相反方向旋转,并且将第一片1供给至两辊111、112的啮合部,对第一片1进行凹凸赋形。此外,复合片10的制造方法在赋形步骤后具有如下的接合步骤,即,使第一片1贴合第一辊111的周面部并保持该状态地使第一片1从啮合部分移动,之后以与第一片1重叠的方式供给第二片2,将两个片1、2在第一辊111的凸部与第一热辊113和第二热辊114之间在加热下进行夹压而局部地接合。
如图13所示,第二辊112、第一热辊113和第二热辊114与第一辊111的周面相对配置。第二辊112、第一热辊113和第二热辊114从第一辊111的旋转方向T的上游侧向下游侧以该顺序配置。周面为凹凸形状的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的详细情况在下文进行叙述。第一热辊113和第二热辊114分别为在周面不具有凹凸的平坦的砧辊。
首先,从第一片1的坯料辊(未图示)将第一片1陆续送出。此外,与此分开地,从第二片2的坯料辊(未图示)将第二片2陆续送出。如图13所示,使被陆续送出的第一片1啮入至第一辊111与第二辊112的啮合部而对第一片1进行凹凸赋形。此时,对第一辊111从其周面向辊内部进行抽吸,而促进第一片1的凹凸赋形。
接着,如图13所示,将第一片1持续向第一辊111的周面抽吸而保持赋形状态地与第二片2重合,将该重合而得的结构在第一辊111与周面平滑的第一热辊113之间进行夹压。此时,预先将第一辊111和第一热辊113的两者或仅将第一热辊113加热至规定温度。由此,位于第一辊111的凸部11a上的第一片1与第二片2通过热熔接被接合而形成接合部31~33。
接着,使通过热熔接而接合的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重合体在被向第一辊111的周面持续抽吸而保持的状态下移动,对该重合体在第一辊111与周面平滑的第二热辊114之间进行夹压。此时,预先将第一辊111和第二热辊114的两者或仅将第二热辊114加热至规定温度。由此,在位于第一辊111的凸部11a上的接合部31、32,构成第一片1和第二片2的材料例如热塑性树脂熔融,接合部31~33更牢固地形成。以此方式,能够连续地制造作为目标的复合片10。
在上述复合片10的制造中,作为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使用在轴长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复合片10形成上述中央区域M的中央区域形成部,且在隔着该轴长方向的中央部的两侧具有在复合片10形成上述侧部区域S、S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辊。
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是组合多个周向上的齿的形成图案不同的多种齿轮和间隔件、将它们同心状地安装于轴芯而集聚成辊状的结构。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在中央区域形成部和侧部区域形成部中,使用的齿轮的齿的节距、齿轮的组合、间隔件的配置等不同。
在图14中,表示有将第二辊112的凸部啮合于第一辊111的中央区域形成部的周面的状态展开成平面的状态,在图15中,表示有将第二辊112的凸部啮合于第一辊111的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周面的状态展开成平面的状态。在图14和图15中,用箭头U表示的方向是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的旋转方向,用箭头V表示的方向是第一辊111和第二辊112的轴芯方向。此外,在该图14和图15两图中,用细点表示的矩形或正方形状的区域表示第一辊111的齿轮的齿顶面,用粗点表示的区域表示第二辊112的齿轮的齿顶面。
在上述对第一片1进行凹凸赋形的赋形步骤中,在中央区域形成部和侧部区域形成部的各者中,第一片1被第一辊111的各齿轮的齿顶面压入至形成在第一辊111的周面的凹部,进行与中央区域M和侧部区域S、S的各凸部对应的立体赋形。其后,通过对已进行了立体赋形的第一片1贴合第二片2,能够获得作为目标的复合片10。将以如上方式获得的复合片10被导入至尿布100的生产线,通过公知的方法,成为一次性尿布100的正面片12。在使第一片1啮入至第一辊111与第二辊112的啮合部而变形成凹凸形状时,优选的是,将第一片1向第一辊的内部方向抽吸,而促进第一片1向凹凸形状的变形。
在吸收性物品中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胯裆的裆部在吸收性物品穿着中被穿着者的大腿部所夹着,因此,在将相当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的方向设为纵向、将与该纵向正交的方向设为横向时,在横向上易被压缩。现有的吸收性物品存在如下问题:由于裆部在横向上被压缩时不规则地弯曲变形,于是裆部的肌肤触感较差,此外,从穿着者的排泄部对裆部排泄的尿等排泄液因该裆部的不规则的弯曲变形而无法被规定的部位挡住,而易飞溅至设定部位以外的部位即发生液体飞溅,即便是少量的排泄液也易发生泄漏。
因此,本发明(第二发明)提供一种对胯裆部的肌肤触感良好且穿着感优异,不易发生液体泄漏的吸收性物品。
以下,对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在图16和图17中,表示有作为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一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尿布200。尿布200具有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1F和配置在背侧的背侧部1R以及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1M,并且具有从腹侧部1F经由裆部1M延伸至背侧部1R且相当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X和与其正交的横向Y。腹侧部1F、裆部1M和背侧部1R相当于将尿布200在纵向X上三等分时的各区域。裆部1M具有在尿布200的穿着时与穿着者的阴茎等排泄部相对配置的排泄部相对部,该排泄部相对部通常位于尿布200的纵向X的中央部或其附近。
如图16和图17所示,尿布200包括:具有吸收性芯140的吸收体4、配置在该吸收体4的肌肤相对面侧,作为在穿着时能与穿着者的肌肤接触的正面部件的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102;和配置在该吸收体4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液体不透过性或拨水性的背面片103,如图16所示,形成为在俯视时位于裆部1M的纵向X的中央部向内侧缩细且在一个方向即纵向X上较长的纵长的沙漏状。正面片102和背面片103分别具有大于介于两个片102、103间配置的吸收体4的尺寸。
正面片102的纵向X的长度比吸收体4长,但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与吸收体4大致相同,如图16所示在俯视时,正面片102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2S、2S与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一致。此外,如后所述,吸收体4包括吸收性芯140和包芯片45而构成,于是正面片102的两侧缘2S、2S与吸收性芯140的最大宽度部分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一致(参照图17)。
另一方面,背面片103如图17所示在横向Y上具有大于正面片102的尺寸,从吸收体4的周缘向外侧延伸,形成如图16所示的展开且伸长状态的尿布200的外形。作为背面片103,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现有技术中用于此种吸收性物品的各种背面片,能够使用树脂膜、树脂膜与无纺布等的层压片等。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肌肤相对面”是指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4)中的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面、即相对性地靠近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所谓“非肌肤相对面”是指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的在吸收性物品的穿着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穿衣侧)的面、即相对性地远离穿着者的肌肤的一侧。另外,此处所谓的“穿着时”是指维持通常的恰当的穿着位置、即该吸收性物品的正确的穿着位置的状态,不包括处于吸收性物品从该穿着位置偏离后的状态的情况。
此外,在尿布200的正面片102侧的沿纵向X的左右两侧,分别配置有侧部片5。侧部片5具有沿纵向X的内侧缘部和位于比该内侧缘部靠横向Y的外侧且沿纵向X的外侧缘部,如图16所示在俯视时,该内侧缘部与吸收体4重叠,该外侧缘部如图17所示从吸收体4的沿纵向X的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且与背面片103接合。在配置在穿着者的腿周围的左右的腿部中的侧部片5与背面片103之间,沿纵向X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50,由此,在尿布200的穿着时的腿部,通过弹性部件50的收缩而形成一对腿部皱褶。此外,在侧部片5的内侧缘部,沿纵向X以伸长状态固定有线状的弹性部件51,由此,在尿布200的穿着时,通过弹性部件51的收缩而至少在裆部1M,侧部片5以与背面片103的接合部作为起点,该内侧缘部侧朝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立起,形成防漏翻边。该防漏翻边能够防止尿等排泄液向横向Y的外侧流出即侧漏。正面片102、背面片103、吸收体4、侧部片5和弹性部件50、51通过热熔接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彼此接合。
尿布200是所谓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如图16所示,在尿布200的背侧部1R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部,设置有一对粘扣带6、6。在粘扣带6,安装有包含机械性面扣结件的阳面部件的未图示的固着部。此外,在尿布200的腹侧部1F的非肌肤相对面,形成有包含机械性面扣结件的阴面部件的被固着区域7。被固着区域7将机械性面扣结件的阴面部件通过公知的接合方法、例如粘接剂或热封合等接合固定在形成腹侧部1F的非肌肤相对面的背面片103的非肌肤相对面而形成,使粘扣带6的上述固着部能够可拆装地固定。
以下,对吸收体4进行说明。
吸收体4如图16所示在俯视时为在纵向X上较长的形状,从腹侧部1F包含裆部1M延伸至背侧部1R。吸收体4包含:包含吸收性材料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性芯140;和包芯片45,其包覆该吸收性芯140的肌肤相对面40a和非肌肤相对面40b。吸收性芯140与包芯片45之间通过热熔接型粘接剂等公知的接合方法被接合。吸收体4(吸收性芯140)关于将尿布200在横向Y上二等分且沿纵向X延伸的假想直线(未图示)对称地形成。
吸收性芯140为单层构造,如图16所示在俯视时为长度方向即纵向X的中央部向内侧缩细而形成的沙漏状。吸收性芯140通过将包含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积纤而形成。作为吸收性材料,能够无特别限制地使用通常用作此种吸收性芯的形成材料,例如能够列举:木材纸浆、用亲水化剂处理后的合成纤维等亲水性纤维、吸水性聚合物颗粒。即,吸收性芯140能够是亲水性纤维的积纤体、或者使该积纤体载持吸水性聚合物颗粒而得的结构。
作为包芯片45,能够使用透水性片,例如能够使用纸、无纺布等。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包芯片45是具有吸收性芯140的横向Y的长度的2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宽度的1片连续的包芯片45,该1片包芯片45如图17所示,包覆吸收性芯140的肌肤相对面40a的整个区域,且从吸收性芯140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向横向Y的外侧延伸,该延伸部卷下至吸收性芯140的下方,包覆吸收性芯140的非肌肤相对面40b的整个区域。另外,包芯片45的形态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包括包覆吸收性芯140的肌肤相对面40a的肌肤侧包芯片和包覆吸收性芯140的非肌肤相对面40b的非肌肤侧包芯片,且两个片分别为独立个体的片。
吸收体4具有:芯低刚性区域40L,其位于吸收性芯140的横向Y的中央部且沿纵向X延伸;和芯高刚性区域40H,其位于该芯低刚性区域40L的横向Y的两侧且刚性高于该芯低刚性区域40L。
芯低刚性区域40L是如图16所示在俯视时栅格状地形成有多个线状的槽141的区域,从腹侧部1F包含裆部1M延伸至背侧部1R。芯低刚性区域40L的纵向X的整个长度比吸收性芯140的纵向X的整个长度短,位于纵向X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位于比吸收性芯140的纵向X的前后端靠纵向X的内侧的位置。芯低刚性区域40L的横向Y的长度、即位于横向Y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间的长度,遍及该区域40L的纵向X的整个长度是一定的值。
另一方面,芯高刚性区域40H是吸收性芯140中的除芯低刚性区域40L以外的区域,包围芯低刚性区域40L。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克重低于芯高刚性区域40H,因此,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刚性低于芯高刚性区域40H。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克重低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理由是,由于如图16和图17所示在芯低刚性区域40L的非肌肤相对面40b形成有槽141。在芯高刚性区域40H,没有形成槽141那样的凹部,在芯高刚性区域40H中,肌肤相对面40a和非肌肤相对面40b是平坦的。
槽141是在使用积纤装置的公知的吸收性芯的制造方法中,通过刻意地使包含吸收性材料的芯形成材料的积纤量与周边部相比降低而形成的凹部,而并非所谓的压纹槽、即通过对克重均匀且在表面无凹凸的扁平板状的吸收性芯实施压纹加工(压缩处理)而形成的凹部。因此,通常的压纹槽是通过压纹加工而芯形成材料被压密化,因此与周边部相比为高密度,但槽141在其形成过程中没有被压密化,因此在与其周边部(非槽形成部)的比较中密度无实质性的差异。
能够用于槽141的形成的公知的吸收性芯的制造方法例如具有如下步骤:将搭载于空气流而供给的芯形成材料抽吸并堆积至形成在积纤装置(转筒等)的外表面的集聚用凹部的底部,结果在该步骤中,通过使用底部的开孔率局部地不同的集聚用凹部、具体而言使用与槽141的形成预定部位对应的底部的开孔率调整为相对较低的集聚用凹部,形成具有形成有槽141的芯低刚性区域40L和没有形成槽(凹部)的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吸收性芯140。在以此方式形成的吸收性芯140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芯形成材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少的部位成为位于槽141的形成部位的低克重部142,芯形成材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多的部位成为作为槽(凹部)的非形成部位的高克重部143。
芯低刚性区域40L具有:高克重部143,其克重相对较高、具有向非肌肤相对面40b侧突出的凸起的形状;和低克重部142,其与高克重部143邻接、且克重相对较低、向肌肤相对面40a侧凹陷,高克重部143和低克重部142一体成形。使得芯低刚性区域40L在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对比中为低克重且低刚性的槽141,是低克重部142的形成位置中的形成在非肌肤相对面40b侧的凹部。即,作为槽141的形成部位的低克重部142与芯低刚性区域40L中的作为槽(凹部)的非形成部位的高克重部143相比,克重较低、且厚度较小。
在芯低刚性区域40L中,如图17所示,非肌肤相对面40b由于存在多个槽141而具有凹凸构造,相对于此,肌肤相对面40a不具有此种槽(凹部)而为平坦。像这样,当使吸收性芯140的非肌肤相对面40b侧为凹凸构造时,吸收性芯140易于因施加于吸收性芯140的外力而柔软地变形,因此尿布200的服贴性提高。
在芯低刚性区域40L中,如图16和图17所示,多条线状的槽141在纵向X延伸,并且多条线状的槽141也在横向Y延伸,利用像这样彼此正交的多条线状的槽141即低克重部142,芯低刚性区域40L被划分成多个小区域,该小区域为高克重部143。即,各个高克重部143被低克重部142(槽141)划分,而分别独立。多个高克重部143的形状彼此大致相同,均在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纵向X的长度比横向Y的长度大。另一方面,关于低克重部142,该低克重部142沿纵向X和横向Y的两个方向延伸且相互连结,成为连续体。在纵向X延伸的低克重部142的宽度(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和在横向Y延伸的低克重部142的宽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像这样,芯低刚性区域40L具有区块构造,该区块构造具有多个区块区域,该区块区域包括高克重部143和将该高克重部143遍及其整周包围的线状的低克重部142,各区块区域分别独立。区块构造的最外周如图16所示由低克重部142形成。低克重部142的形成位置的吸收性芯140的非肌肤相对面40b侧的凹部为槽141。
由于存在此种区块构造的芯低刚性区域40L,吸收性芯140在纵向X和横向Y这两个方向均柔软,因此,吸收性芯140易于贴合穿着者的身体的形状。进而,通过将尿等排泄液引导至厚度相对较薄的低克重部142并沿其流动,能够使吸收性芯140的纵向X和横向Y的扩散性提高。
低克重部142的克重相对于高克重部143的克重的比率、即低克重部142的克重/高克重部143的克重优选为20%以上、进而优选为30%以上,而且,优选为80%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下。
低克重部142本身的克重优选为10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5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50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0g/m2以下。
高克重部143本身的克重优选为30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35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90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800g/m2以下。
克重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克重的测定方法>
使用FEATHER公司制造的单刃剃刀沿吸收性芯140中的低克重部142与高克重部143的边界线进行切割。对10个切割得到的高克重部143的小片分别使用电子天平(A&D公司制造的电子天平GR-300、精度:小数点以下4位)进行测定,求出1个高克重部143的小片的平均重量。将所求出的平均重量除以每个高克重部143的小片的平均面积而算出高克重部143的克重。下述的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克重也与高克重部143的克重同样地算出。
接着,沿低克重部142与高克重部143的边界线中的沿尿布200的纵向X延伸的边界线,使用FEATHER公司制造的单刃剃刀,切割出5个长度100mm、宽度与低克重部142的宽度的设计尺寸相符的细条纹状的低克重部142的纵向X的小片。对所获得的5个小片分别使用电子天平(A&D公司制造的电子天平GR-300、精度:小数点以下4位)进行测定并进行平均而求出1个低克重部142的小片的平均重量。将所求出的平均重量除以每个低克重部142的纵向X的小片的平均面积而算出低克重部142的纵向X的克重。对于低克重部142的横向Y也与低克重部142的纵向X同样地算出克重。
高克重部143不仅克重大于低克重部142,而且厚度也大于低克重部142。低克重部142的厚度相对于高克重部143的厚度的比率、即低克重部142的厚度/高克重部143的厚度优选为30%以上、进而优选为40%以上,而且,优选为90%以下、进而优选为80%以下。
低克重部142本身的厚度优选为1.5mm以上、进而优选为2.5mm以上,而且,优选为4.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mm以下。
高克重部143本身的厚度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而且,优选为8mm以下、进而优选为7mm以下。
厚度以如下方式进行测定。
<厚度的测定方法>
将样品切割成规定的尺寸,以5kPa对测定部位进行加压10分钟,在除重后立即进行测定。测定部位在每1个样品中包含腹侧部、裆部、背侧部的任意分别1点以上的3点以上,用2个样品(测定部位6点以上)的平均来求出厚度。例如,用锋利的剃刀将尿布200沿尿布200的纵向X、或横向Y进行切割,并对该切断后的样品的切断面进行测定。在用肉眼难以测定时,也可以使用例如显微镜(KEYENCE公司制的VHX-1000)以20~100倍的倍率观察上述切断后的样品的切断面而进行测定。
另一方面,芯高刚性区域40H如图16所示,将区块构造的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外周遍及其整个区域地包围。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被位于芯低刚性区域40L的最外周的低克重部142划分开。在芯高刚性区域40H中,其任意的位置的厚度和克重是一定值。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厚度与芯低刚性区域40L的高克重部143的厚度大致相同。但是,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厚度与高克重部143的厚度的关系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其中任一者相对较大。具体而言,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厚度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而且,优选为8mm以下、进而优选为7mm以下。厚度的测定方法如上所述。
芯低刚性区域40L的低克重部142和高克重部143如上所述一体成形。除此以外,包含低克重部142和高克重部143的区块区域和位于其外周的芯高刚性区域40H也一体成形。在本说明书中所谓“一体成形”是指多个部位、例如低克重部142与高克重部143不经由粘接剂或热熔合等接合方法地不可相互分离地一体化、由相同的材料一体地形成。当吸收性芯140的多个部位一体成形时,具有尿等排泄液能够顺利地移动的连续性。
如上所述,在吸收性芯140中形成有芯低刚性区域40L和芯高刚性区域40H,结果芯低刚性区域40L由于具有包含作为槽141的形成部位的低克重部142和高克重部143的区块构造,因此柔软,相对于此,芯高刚性区域40H由于厚度和克重为一定值而较硬,因此,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刚性低于芯高刚性区域40H。
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刚性”是指吸收性芯、正面部件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的弯曲的难以实现的程度,所谓刚性较高是指构成部件难以弯曲。刚性的测定方法根据构成部件的种类而不同,关于吸收性芯的刚性,能够根据用下述方法测定的弯曲刚性进行评价。该弯曲刚性的测定值越小,能够评价为测定对象物的刚性越低、越易弯曲。
<吸收性芯的弯曲刚性的测定方法>
从吸收性物品取出吸收性芯。此处所谓的“吸收性芯”包括以纸浆、吸水性聚合物颗粒等吸收性材料作为主体的部件和包裹该部件的所谓的包芯片。即,严格而言,本法的测定对象并不仅是吸收性芯,也是包含包芯片的吸收体。然而,通常来说包芯片的弯曲刚性与吸收性芯的弯曲刚性相比极小,因此,吸收体的弯曲刚性的测定值实质上可视为吸收性芯本身的弯曲刚性的测定值。另外,在取出吸收性芯的吸收性物品为密封于包装袋的新品时,将包装袋开封并将所取出的吸收性物品在常温常压下放置1日以上之后,取出吸收性芯。从所取出的吸收性芯切割出规定的测定对象部位而制成测定样品。例如,从尿布200的吸收性芯140中的芯低刚性区域40L和芯高刚性区域40H各者,切割出4个横向Y的长度(宽度)为20mm、纵向X的长度为50mm的长方形形状部分而制成测定样品。更具体而言,从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各者将上述长方形形状部分从在横向Y对称的位置各切割出来2个,此时,在仅用腹侧部1F或背侧部1R无法确保测定样品的规定尺寸时,也可以跨裆部1M地进行切割。
在测定样品的弯曲刚性的测定中使用柔软度测试仪(Handle-o-meter),例如能够使用大荣科学精机制作所制造的质感试验机(柔软度测试法)“HOM-3型”。在柔软度测试仪的支承台上,将测定样品以该测定样品的长度方向与刻在该支承台上的宽度30mm的槽正交的方式配置,用厚度2mm的压板对该测定样品的中央进行按压,对在该按压时所需的力进行测定。例如,针对上述芯低刚性区域40L和芯高刚性区域40H各者的4个测定样品进行弯曲刚性的测定,将该4个测定样品的测定值的平均值作为该区域40L或40H的弯曲刚性。
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弯曲刚性优选为3g以上、进而优选为4g以上,而且,优选为10g以下、进而优选为9g以下。
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弯曲刚性优选为5g以上、进而优选为6g以上,而且,优选为20g以下、进而优选为15g以下。
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弯曲刚性的差优选为1g以上。
吸收性芯140的各区域40L、40H的弯曲刚性能够通过适当调整芯形成材料的选择和克重(区域40L中的槽141的配置形态)等而进行调整。
以下,对正面片102(正面部件)详细地进行说明。
正面片102如图16所示在尿布200的俯视图中,具有与芯低刚性区域40L重叠且在纵向X延伸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和位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横向Y的两侧且刚性高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正面片102的横向Y的长度即宽度与吸收体4的宽度大致相同。
如图17所示,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位于尿布200的横向Y的中央部,一对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2H隔着该区域2L位于横向Y的两侧。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一对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2H关于将尿布200在横向Y上二分且在纵向X延伸的假想直线(未图示)对称地形成。刚性互不相同的两区域2L、2H在纵向X上,优选至少形成在裆部1M,且优选从裆部1M形成至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中的任一者或两者、或遍及吸收体4的全长,进而优选如本实施方式那样遍及尿布200的纵向X的全长而形成。
在图18中,放大表示有正面片102的肌肤相对面。如图17和图18所示,正面片102具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26和存在于凸部26的周边的凹部25,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间,凸部26和/或凹部25的形成图案不同,结果,该凹凸形成图案的差异成为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刚性之差的原因之一。
在本说明书中,“凸部的形成图案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包括仅凸部的配置不同的情况、凸部的形态不同的情况、以及该两者不同的情况中的任一者。在凸部的配置不同的方式中,也包括凸部间的距离不同的情况。此外,在凸部的形态不同的方式中,也包括凸部的俯视形状不同的情况。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如下所述,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凸部26的配置和形态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凸部26的配置和形态不同。此外,所谓“凹部的形成图案不同”的表达方式的意义与上述“凸部的形成图案不同”的表达方式在实质上是相同的,能够适当应用对上述凸部的说明。
正面片102通过对作为其原材料的坯料片局部地实施公知的压纹加工而形成,结果实施了压纹加工的部位的该坯料片的形成材料被压密化而成为凹部25,没有实施压纹加工的部位向厚度方向的一侧、具体而言向肌肤相对面侧突出而成为凸部26,此外,根据有无该压纹加工,凹部25是密度相对较高的高密度部,凸部26是密度相对较低的低密度部。在正面片102中,通常凹部25的比例越多(凸部26的比例越少)的区域,则越硬而越难以弯曲。
像这样,在凹部25与凸部26存在密度差,因此“凹部25的形成图案”例如凹部的俯视形状、面积(压纹面积)、位置等与“凸部26的形成图案”例如凸部26的形状、大小、位置等的两者对正面片102的刚性产生影响。例如,在正面片102中的进行对比的2个区域间,即使多个凸部26的形成位置相同,在凹部25的面积率不同时,该凹部25的面积率相对较大者也能够成为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此外,在进行对比的2个区域间,即使凹部25的面积率相同,在凸部26的形成位置不同时,也会在该2个区域间产生刚性的差异,能够产生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因此,为了在1个正面片102中在一部分与另一部分间产生刚性之差,而形成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在它们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中,使凹部25的形成图案和凸部26的形成图案中的任一者或两者不同的方法是有效的。
关于正面片(正面部件)的各部分的刚性,能够利用以下述方法测定的弯曲刚性进行评价。该弯曲刚性的测定值越小,能够评价为测定对象物的刚性越低、越易弯曲。
<正面片的弯曲刚性的测定方法>
依据环式破碎试验法JIS P8126。具体而言,从正面片切割出规定的测定对象部位而制成测定样品。例如,从正面片102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各者,切割出纵向X的长度为30mm、横向Y的长度为110mm的长方形形状部分而制成试片,对该试片,将该试片的肌肤相对面作为外侧地在该试片的长度方向上卷成圆筒状,用超声波封合固接该试片的长度方向的一端和另一端,制作高度30mm的圆筒状的测定样品。使制作出的圆筒状的测定样品以其轴向与铅垂方向一致的方式立起,使用压缩试验机将该测定样品从其上端侧在轴向上以压缩速度10mm/min进行压缩,记录该压缩时所示的最大负载。对每1个测定对象部位准备5个测定样品而对各者的最大负载进行测定,将它们的平均值作为该测定对象部位(例如,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或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弯曲刚性值。
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弯曲刚性相对于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弯曲刚性的比率是,后者/前者优选为1.1以上、进而优选为1.2以上。
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弯曲刚性是,以大于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弯曲刚性作为前提,优选为10cN以上、进而优选为15cN以上,而且,优选为50cN以下、进而优选为40cN以下,此外,优选为10cN以上且50cN以下、进而优选为15cN以上且40cN以下。
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弯曲刚性是,以小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弯曲刚性作为前提,优选为40cN以下、进而优选为30cN以下,而且,优选为5cN以上、进而优选为10cN以上,此外,优选为5cN以上且40cN以下、进而优选为10cN以上且30cN以下。
在图19中,放大表示有正面片102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一部分,在图20中,放大表示有正面片102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一部分。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的正面片102是包括2个片20、21的层叠体的复合片。正面片102在两区域2L、2H的任一者中,均是层叠后的第一片20和第二片21通过压纹加工局部被接合而形成有多个接合部即凹部25(高密度部),第一片20在除凹部25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二片21的方向突出,形成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26(低密度部)。在凹部25中,2个片20、21彼此通过压纹加工而被一体地加压,优选通过其中一个或两个片的构成树脂的熔融和其后的固化而使两片20、21间热熔接。正面片102在两个区域2L、2H中的任一者均为第二片21侧的面大致平坦,在第一片20侧形成有起伏较大的凹凸。
第一片20和第二片21包括片材料而构成。作为片材料,例如除了热风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等无纺布、织布、编织物等纤维片以外,能够使用膜等,就肌肤触感等观点而言,优选使用纤维片,特别优选使用无纺布。构成两个片20、21的片材料的种类可以相同,或者也可以不同。作为构成两个片20、21的片材料而使用的无纺布的克重优选为1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5g/m2以上,而且,优选为4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35g/m2以下。
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中,作为与凸部26的形成图案相关的主要的不同点,能够列举如下方面:如图17~图20所示,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具有多个小凸部27A、27B在横向Y上相连的形状的连续凸部27作为凸部26(低密度部),相对于此,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不具有此种连续凸部,而是多个凸部26H分别独立地存在以作为凸部26。
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如图17~图19所示,在横向Y上连续地延伸的连续凸部27在纵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有多条。关于连续凸部27,是多个小凸部27A、27B相互连结而形成的。在本说明书中,所谓“凸部连结”是指相邻的2个凸部(小凸部)不被凹部25(接合部)隔开,而是其中一个凸部的一部分构成另一个凸部的一部分,且另一个凸部的一部分构成其中一个凸部的一部分。
此种在横向Y上连续地延伸的连续凸部27的存在,非常有利于在尿布200的穿着中维持正面片102的立体构造。即,在尿布200的穿着中尤其是在裆部1M,由于穿着者的大腿部从横向Y的两外侧施加外力而被压缩,担心由于该来自横向Y的压缩,正面片102的包含凹部25(高密度部)和凸部26(低密度部)的立体构造被压溃,而无法通过该立体构造发挥本来能够发挥的作用效果。例如,在正面片102形成有在纵向X延伸的连续凸部(未图示)、即延伸的方向与连续凸部27差90°的连续凸部时,当该连续凸部从横向Y被压缩时,构成该连续凸部的多个小凸部分别在横向Y上被压缩,因此作为该连续凸部整体的由压缩引起的变形的程度相对较大。相对于此,连续凸部27是沿在尿布200的穿着中易被压缩的横向Y延伸,因此,即使由于从横向Y的两外侧施加的外力被压缩,也不易压溃,易于维持其立体构造。因此,通过在正面片102形成有在横向Y连续地延伸的连续凸部27,易于维持正面片102本来具有的质感,在对穿着者的胯裆部的肌肤触感和漏液等方面能够期待性能的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凸部27如图17和图19所示,在横向Y上交替地连结有高度不同的2种小凸部27A、27B而形成。小凸部27A的高度相对较高,小凸部27B的高度相对较低。两凸部27A、27B中的任一者均在俯视时为大致圆形,此外,具有在纵向X和横向Y中的任一方向上的截面中均具有顶部的形状。此外,连续凸部27是中空的,该中空部遍及连续凸部27的横向Y的大致全长地连续延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连续凸部27遍及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横向Y的全长而连续,但连续凸部27的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多个连续凸部27在横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直线性地配置成排状,包含该多个连续凸部27的凸部排以在横向Y上横穿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方式形成。
如图18和图19所示,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中,作为凸部26(低密度部),除了具有连续凸部27以外,还具有多个周围被凹部25(高密度部)即片20、21的接合部包围的凸部26L。各凸部26L形成在由共计6个凹部25包围的区域内,具有在纵向X和横向Y的任一方向上的截面中均具有顶部的形状。各凸部26L的高度低于构成连续凸部27的小凸部27A(高度相对较高的小凸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凸部26L是中空的,但也可不是中空构造,而是在内部填充有正面片102的形成材料的实心构造。
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中,如图18和图19所示,多个凸部26L在横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而直线性地配置成排状而构成凸部排。此外,多个构成连续凸部27的小凸部27B(高度相对较低的小凸部)也在横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直线性地配置成排状而构成凸部排。而且,由多个凸部26L所形成的凸部排与连续凸部27沿纵向X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且1个凸部26L与1个小凸部27B在横向Y上形成在相同的位置。
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如图17、图18和图20所示,具有多个周围被凹部25(高密度部)即片20、21的接合部包围的凸部26H。各凸部26H形成在由共计6个凹部25所包围的区域内,具有在纵向X和横向Y中的任一方向的截面中均具有顶部的形状。各凸部26H的高度低于构成连续凸部27的小凸部27A(高度相对较高的小凸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凸部26H是中空的,但也可以不是中空构造,而是在内部填充有正面片102的形成材料的实心构造。
在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中,凸部26H如图18和图20所示,形成为俯视时为散布状、更具体而言为交错状。即,在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中,在横向Y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直线性且排状地配置多个凸部26H而成的凸部排,在纵向X上配置有多排,且在横向Y上,在相邻的该凸部排彼此之间,凸部26H是错开的。换言之,在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中,以下述方式交错状地配置有多个凸部26H:将在纵向X上隔开规定间隔地直线性且排状地配置多个凸部26H而成的多个凸部排,分别在与纵向X正交的横向Y投影时,在规定的凸部排中的各凸部26H的投影像之间(例如,在规定的凸部排中相邻的2个凸部26H、26H的中间位置),配置与该规定的凸部排在横向Y上相邻的另一凸部排中的凸部26H的投影像。
如上所述构成的正面片102能够依据例如日本特开2015-112343号公报中记载的复合片的制造方法制造。具体而言,例如将带状的第一片20供给至形成为周面彼此啮合的形状的第一辊与第二辊之间,使第一片20变形成凹凸形状,之后使第一片20贴合第一辊的周面部地从啮合部分移动,之后以与第一片20重合的方式供给第二片21,对两个片20、21在第一辊的凸部与热辊之间在加热下进行夹压而使它们局部地接合,此时,在第一片20的中央部和侧部,使第一辊和第二辊的凹凸形状以及用第一辊和热辊形成的接合部的图案不同。在使第一片20啮入至第一辊与第二辊的啮合部而变形成凹凸形状时,优选的是,将第一片20向辊内部方向抽吸,以促进第一片20向凹凸形状的变形。
作为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的主要特征之一,能够列举如下方面:如图16和图17所示,正面片102具有在俯视时与芯低刚性区域40L重叠且在纵向X延伸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和位于其横向Y的两侧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且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与芯高刚性区域40H在俯视时重叠。即,在尿布200中,正面片102中刚性相对较低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吸收性芯140中刚性相对较低的芯低刚性区域40L在尿布200的横向Y的中央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此外,正面片102中刚性相对较高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与吸收性芯140中刚性相对较高的芯高刚性区域40H在尿布200的横向Y的两侧部在厚度方向上重叠。即,在将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在尿布200的厚度方向投影时,该区域2H的至少一部分与芯高刚性区域40H重叠,此外,在将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在尿布200的厚度方向投影时,该区域2L的至少一部分与芯低刚性区域40L重叠。
在尿布200中,如后所述,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边界(位于横向Y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在俯视时遍及其全长地与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边界28重叠,因此,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芯低刚性区域40L在俯视时整体重叠(参照图16和图17)。此外,如上所述,正面片102的两侧缘2S、2S与吸收性芯140的最大宽度部分的沿纵向X的两侧缘一致,因此,芯高刚性区域40H的整体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在俯视时重叠。
像这样,当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芯低刚性区域40L重叠而存在的尿布200的横向Y的中央部(尤其是吸收性芯140的横向Y的中央部)相对性地为低刚性,且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与芯高刚性区域40H重叠而存在的该中央部的两侧部(尤其是吸收性芯140的横向Y的两侧部)相对性地为高刚性时,在尿布200的穿着中由于穿着者的大腿部而从横向Y的两外侧被压缩时,该中央部被压溃而相对较大地变形,相对于此,该两侧部不易压溃而变形的程度相对较小,因此,易于维持存在于该两侧部的正面片102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和吸收性芯140的芯高刚性区域40H本来具有的立体构造。像这样,在尿布200的穿着中该横向Y的两侧部的立体构造实质上不被压溃而得以维持,裆部1M的肌肤触感良好,并且能够抑制从穿着者的排泄部相对于裆部1M排泄的尿等排泄液飞溅至预想外的部位、即所谓的液体飞溅,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泄漏。
从使这样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重叠(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芯低刚性区域40L的重叠)所得的作用效果更可靠地发挥的观点而言,在一对芯高刚性区域40H、40H中的一者的整个面积中、与该一者重叠的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中的与该一者的重复部分的面积所占的比例优选为50%以上、进而优选为70%以上。就相同的观点而言,与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的重复部分的面积在芯低刚性区域40L的整个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60%以上、进而优选为80%以上。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上述比例均为100%。
此外,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如上所述,在存在于尿布200的横向Y的中央部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形成有在横向Y上连续地延伸的连续凸部27,因此,虽然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处于因与其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芯低刚性区域40L的影响而在尿布200的穿着中易被压缩的状况中,但是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易于维持本来具有的立体构造,因此,正面片102易于维持本来具有的质感,在对穿着者的胯裆部的肌肤触感和泄漏等方面能够期待性能的进一步提高。
就使如上所述的利用正面片102和吸收性芯140所得的作用效果更可靠地发挥的观点而言,芯低刚性区域40L(区块构造的形成区域)的肌肤相对面40a的面积在吸收性芯140的肌肤相对面40a的整个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0%以上、进而优选为30%以上,而且,优选为70%以下、进而优选为60%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如图18所示,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中在纵向X上以规定的节距P4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凸部26(26L、27),并且如图16所示,在芯低刚性区域40L中在纵向X上以规定的节距P5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槽141即低克重部142,结果就纵向X上的尿布200的服贴性的提高的观点而言,节距P5相对于节距P4的比率是,节距P5/节距P4优选为2以上、进而优选为3以上,而且,优选为7以下、进而优选为6以下。
此外,就相同的观点和使利用连续凸部27所得的上述作用效果更可靠地发挥的观点而言,连续凸部27的节距P6(参照图18)优选为3mm以上、进而优选为4mm以上,而且,优选为9mm以下、进而优选为8mm以下。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如图16所示在俯视时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边界(位于横向Y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重叠于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边界28。即,在将吸收性芯140中的形成区域40L与区域40H的边界的槽141在尿布200的厚度方向上投影时,槽141的至少一部分与正面片102中的区域2L与区域2H的边界28重叠。在尿布200中,槽141与边界28遍及它们的全长而重叠。利用该结构,在尿布200的穿着中由于穿着者的大腿部而从横向Y的外侧被压缩时,在两边界28、141的重复部分易形成弯曲部,由此,易于维持存在于尿布200的横向Y的两侧部的构成部件(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芯高刚性区域40H)的立体构造,并且尿布200的横向Y的中央部(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芯低刚性区域40L)易弯曲变形。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尿布200中,正面片102中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边界28和吸收性芯140中的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边界(位于横向Y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遍及两边界28、141的全长地重叠,但也可以如图21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那样,正面片102中的边界28与吸收性芯140中的边界(横向Y的最外侧的槽141)局部地重叠。在图21中,表示有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吸收性芯40A。另外,对图21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以与上述尿布200不同的构成部分为主进行说明,对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对图21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没有特别进行说明的构成部分可适当应用对于尿布200的说明。
在图21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用附图标记28表示的虚线是未图示的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边界,遍及吸收性芯40A的纵向X的整个长度地在纵向X延伸。如图21所示,在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中,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边界、即在腹侧部1F和背侧部1R中位于横向Y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位于比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2L与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2H的边界28靠横向Y的外侧的位置,在裆部1M中,芯低刚性区域40L与芯高刚性区域40H的边界、即在裆部1M中位于横向Y的最外侧的一对槽141、141,位于比正面片102中的边界28靠横向Y的内侧的位置。利用图21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尿布200相同的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第一发明)基于其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第一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作为吸收性物品的正面片,上述复合片10的中央区域M中的第一接合部31和第二接合部32可以将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设为相同,且在第二方向Y上隔开间隔地交替且等间隔地配置。
此外,使吸收性物品在作为其宽度方向的物品宽度方向上收缩的弹性部件19也可以仅配置在背侧部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例如在图1中表示为弹性部件配置区域的矩形的框内。此外,配置在弹性部件配置区域BM的弹性部件的条数也可仅为2条。
此外,作为使吸收性物品在作为其长度方向的物品长度方向上收缩的弹性部件,也可以仅配置形成立体皱褶的弹性部件15a和形成腿部皱褶的弹性部件16中的任一者。此外,形成立体皱褶的弹性部件15a和形成腿部皱褶的弹性部件16可以各自分别在吸收性物品的左右两侧仅各配置有1条,也可各配置有多条。此外,也可以不配置使吸收性物品在作为其长度方向的物品长度方向上收缩的弹性部件。
此外,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也可以代替展开型一次性尿布,而为短裤型(套穿型)一次性尿布,此外,也可以为短裤型或通常的非短裤型的经期卫生棉,也可以为失禁护垫、卫生护垫等。
此外,对本发明(第二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第二发明)并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第二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例如,也可以出于防止排泄液从吸收性芯140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的移行(所谓的回液)的目的,在正面片102与吸收体4(包芯片45)之间介入配置也被称为次层等的液体透过性的防体液逆流层。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正面片102由2个片20、21的层叠体构成,但也可以由1个片构成。
本发明(第二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并不限制于如上述实施方式那样的展开型一次性尿布,广泛地包括用于从人体排出的体液(尿、经血、软便、汗等)的吸收的物品,也包含短裤型一次性尿布、经期卫生棉、经期短裤等。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第一发明)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吸收性物品。
<1>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包括复合片的正面片、背面片和配置在该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中,
上述复合片具有沿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和沿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并且层叠后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局部地被接合而形成有多个接合部,第一片在除上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离开第二片的方向突出,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
上述复合片具有以互不相同的图案形成有上述凸部的中央区域和位于该中央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
上述中央区域中的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大于上述侧部区域中的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
上述中央区域的压缩变形量大于上述侧部区域的压缩变形量。
<2>
如上述<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包含上述中央第一凸部而构成的中央连续凸部,在上述侧部区域散布状地形成有上述凸部。
<3>
如上述<1>或<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在上述中央连续凸部,上述中央第一凸部与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交替地相连、或仅多个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相连。
<4>
如上述<2>或<3>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连续凸部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
上述侧部区域中的上述侧部第一凸部,在该侧部区域中的上述复合片中,假设存在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和与该第一假想直线之间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时,位于上述第一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假想直线的各交点。
<5>
如上述<1>至<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高度低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三凸部,
该中央第三凸部的第一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位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彼此之间,且其高度与上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相等。
<6>
如上述<1>至<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高度低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三凸部,
该中央第三凸部沿第二方向形成有多个,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中央第三凸部之间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纵长接合部。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相对于上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优选为105%以上、进而优选为110%以上,此外,优选为200%以下、进而优选为150%以下。
<8>
如上述<1>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优选为0.5mm以上、进而优选为1mm以上,此外,优选为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mm以下。
<9>
如上述<1>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优选为0.3mm以上、进而优选为0.6mm以上,此外,优选为4mm以下、进而优选为3mm以下。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与上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的差优选为0.1mm以上、进而优选为0.2mm以上,此外,优选为2mm以下、进而优选为1mm以下。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构成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上述中央第一凸部和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至少在上述中央第一凸部41的背面侧存在空腔。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在构成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上述中央第一凸部和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的各者的背面侧存在空腔,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背面的空腔与上述中央第二凸部的背面的空腔相连,从而在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背面侧形成有沿第二方向连续地延伸的连续中空部。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R2,
在各第一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一接合部的配置间隔是一定的,在各第二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二接合部的配置间隔具有2种间隔,交替地具有间隔较宽的部分和间隔较窄的部分。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R2,
在各上述第一接合部排中,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的上述第一接合部的配置位置全部相同,关于各上述第二接合部排,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的上述第二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也全部相同。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R2,
着眼于构成上述第一接合部排的1个上述第一接合部时,构成2个上述第二接合部排的共计4个上述第二接合部,以各者的角部与上述第一接合部的4个角部相对的状态靠近地配置在上述第一接合部的周围。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R2,
形成有包含1个第一接合部和位于其周围的4个第二接合部的一组接合部组,在各个压纹区域E中,沿第二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相同的接合部组。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中央区域在构成该复合片的上述第一片形成有上述中央第一凸部、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中央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
着眼于高度低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的上述中央第二凸部、上述中央第三凸部和上述第四凸部时,该3种凸部以该中央第二凸部、该第四凸部、该中央第三凸部和该第四凸部的顺序依次沿第一方向规则地、且直线状地配置。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中央区域在构成该复合片的上述第一片形成有上述中央第一凸部、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中央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上述第四凸部的高度低于上述中央第一凸部、上述中央第二凸部和上述中央第三凸部中的任一者。
<21>
如上述<1>至<2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侧部区域,在第一方向上形成有多排沿第二方向以2种间隔规则地配置有第三接合部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
<22>
如上述<2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具有第一间隔和比该第一间隔宽的第二间隔作为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三接合部彼此之间的间隔,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中的多个上述第三接合部以在第二方向上交替地具有该2种间隔的方式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
<23>
如上述<21>或<2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构成各个上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的多个上述第三接合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和配置位置一致,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上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之间形成有一定宽度的间隙。
<24>
如上述<21>至<2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第一方向上形成有多排的上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中,每隔一排,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一致,相邻的上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彼此的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互不相同。
<25>
如上述<21>至<2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作为上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二方向第一接合部排和第二方向第二接合部排,关于第二方向上的上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在第二方向第一接合部排和第二方向第二接合部排中的一方的接合部排中的以第二间隔相邻的上述第三接合部彼此之间,存在另一方的接合部排中的以第一间隔相邻的一对上述第三接合部。
<26>
如上述<1>至<2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中的上述复合片中,假设存在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和与该第一假想直线之间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时,
上述第一假想直线与上述第二假想直线所成的角度θ优选为30°以上且165°以下、进而优选为45°以上且150°以下。
<27>
如上述<1>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中的上述复合片中,假设存在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和与该第一假想直线之间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时,
在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侧部区域中形成有:多个侧部第一凸部以一定的间隔沿上述第一假想直线串列形成的多条第三方向凸部排;和多个上述侧部第一凸部以一定的间隔沿上述第二假想直线串列形成的多条第四方向凸部排。
<28>
如上述<27>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相邻的上述第三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形成有多个接合部对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第三方向接合部排,在相邻的上述第四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形成有多个接合部对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第四方向接合部排。
<29>
如上述<1>至<2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侧部区域形成有微小凸部,
上述微小凸部的高度为侧部第一凸部的1/3以下。
<30>
如上述<1>至<2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是具有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腹侧部与背侧部之间的裆部的一次性尿布,
在上述背侧部的至少宽度方向中央部,在上述一次性尿布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条使上述一次性尿布在宽度方向上收缩的多条弹性部件,
在配置有上述多条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配置区域,配置有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中央区域,在该弹性部件配置区域,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多排包含上述中央第一凸部而构成的中央连续凸部,
在将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宽度设为P1、将上述弹性部件的间隔设为P2、将上述中央连续凸部的中央部彼此之间的间隔设为P3时,满足P1<P2<P3的关系。
<31>
如上述<1>至<3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上述中央连续凸部彼此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纵长接合部。
<32>
如上述<3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1.2倍以上、特别优选为1.5倍以上,此外,优选为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3倍以下。
<33>
如上述<31>或<3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31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第二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的1.2倍以上、特别优选为1.5倍以上,此外,优选为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3倍以下。
<34>
如上述<31>至<3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优选为0.5mm以上、特别优选为1mm以上,此外,优选为10mm以下、特别优选为5mm以下。
<35>
如上述<1>至<3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
<36>
如上述<1>至<3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形成在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侧部区域的第三接合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优选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特别优选为0.5mm以上且3mm以下。
<37>
如上述<36>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第三接合部沿第二方向以2种间隔规则地配置而形成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该第三接合部间的间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相对于间隔较小的部分的该第三接合部间的间隔优选为2倍以上、特别优选为2.5倍以上,此外,优选为5倍以下、特别优选为4倍以下。
<38>
如上述<1>至<3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复合片在上述中央区域和上述侧部区域的任一者中均是上述第二片侧的面大致平坦,在上述第一片侧形成有起伏较大的凹凸。
<39>
如上述<1>至<3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构成在上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个的中央连续凸部的上述中央第一凸部和中央第二凸部的任一者,俯视时的形状均为大致圆形。
<40>
如上述<1>至<3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复合片的上述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非压纹区域和压纹区域,该非压纹区域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连续而不具有接合部,该压纹区域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以规则的图案形成有上述接合部。
<41>
如上述<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具有包含吸收性材料的吸收性芯的吸收体;和配置在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片,且具有相当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
上述吸收体具有:芯低刚性区域,其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横向中央部且沿纵向延伸;和芯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芯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芯低刚性区域,
上述正面片具有: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其在俯视时与上述芯低刚性区域重叠且沿纵向延伸;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该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在俯视时重叠。
<42>
如上述<4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克重低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
<43>
如上述<41>或<4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高刚性区域是上述吸收性芯中的除了上述芯低刚性区域以外的区域,且包围该芯低刚性区域。
<44>
如上述<42>或<43>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相对面形成有槽,该槽的形成部位的克重低于该芯低刚性区域中的槽的非形成部位的克重。
<45>
如上述<44>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纵向上具有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在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是在俯视时以栅格状形成有多个线状的上述槽的区域,从上述腹侧部延伸至上述背侧部。
<46>
如上述<44>或<45>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纵向长度比上述吸收性芯的纵向长度短,位于纵向的最外侧的一对上述槽位于比该吸收性芯的纵向前后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
<47>
如上述<44>至<4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横向长度、即位于横向的最外侧的一对上述槽间的长度遍及该芯低刚性区域的纵向的全长是一定的。
<48>
如上述<44>至<4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具有:高克重部,其克重相对较高且具有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凸形状;和低克重部,其与该高克重部邻接、且克重相对较低,向肌肤相对面侧凹陷,
上述槽是形成在上述低克重部的形成位置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
<49>
如上述<48>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芯低刚性区域,非肌肤相对面因存在多个上述槽而具有凹凸构造,相对于此,肌肤相对面不具有上述槽而为平坦。
<50>
如上述<48>或<49>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芯低刚性区域,多条线状的上述槽在纵向延伸,并且多条线状的上述槽也在横向延伸,利用该彼此正交的多条线状的上述槽,该芯低刚性区域被划分成多个小区域,该小区域是上述高克重部。
<51>
如上述<48>至<5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各个上述高克重部被上述低克重部划分,各自独立。
<52>
如上述<48>至<5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低克重部的克重相对于上述高克重部的克重的比率是,前者/后者优选为20%以上、进而优选为30%以上,而且,优选为80%以下、进而优选为70%以下。
<53>
如上述<48>至<5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低克重部的克重优选为10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15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50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400g/m2以下。
<54>
如上述<48>至<5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克重部的克重优选为300g/m2以上、进而优选为350g/m2以上,而且,优选为900g/m2以下、进而优选为800g/m2以下。
<55>
如上述<48>至<5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克重部的厚度大于上述低克重部,该低克重部的厚度相对于该高克重部的厚度的比率是,前者/后者优选为30%以上、进而优选为40%以上,而且,优选为90%以下、进而优选为80%以下。
<56>
如上述<48>至<5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低克重部的厚度优选为1.5mm以上、进而优选为2.5mm以上,而且,优选为4.5mm以下、进而优选为4mm以下。
<57>
如上述<48>至<5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高克重部的厚度优选为2mm以上、进而优选为3mm以上,而且,优选为8mm以下、进而优选为7mm以下。
<58>
如上述<48>至<5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高刚性区域的厚度与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上述高克重部的厚度大致相同。
<59>
如上述<41>至<58>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优选为3g以上、进而优选为4g以上,而且,优选为10g以下、进而优选为9g以下。
<60>
如上述<41>至<5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优选为5g以上、进而优选为6g以上,而且,优选为20g以下、进而优选为15g以下。
<61>
如上述<41>至<6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的差为1g以上。
<62>
如上述<44>至<6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正面片具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和存在于该凸部的周边的凹部,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该凸部和/或该凹部的形成图案与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该凸部和/或该凹部的形成图案不同。
<63>
如上述<62>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凹部是实施了压纹加工的高密度部,上述凸部是没有实施压纹加工的低密度部。
<64>
如上述<62>或<63>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上述凸部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散布状、更具体而言为交错状。
<65>
如上述<62>至<6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具有多个凸部在横向上相连的形状的连续凸部作为上述凸部。
<66>
如上述<65>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不具有上述连续凸部,在该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中多个上述凸部分别独立地存在。
<67>
如上述<65>或<66>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连续凸部是中空的,该中空部遍及该连续凸部的横向的大致全长地连续地延伸。
<68>
如上述<65>至<6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连续凸部是高度不同的2种小凸部在横向上交替地连结而形成的。
<69>
如上述<68>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沿纵向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有由多个上述凸部所形成的凸部排和上述连续凸部,且1个该凸部与1个上述小凸部在横向上形成在相同位置。
<70>
如上述<65>至<69>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连续凸部的节距优选为3mm以上、进而优选为4mm以上,而且,优选为9mm以下、进而优选为8mm以下。
<71>
如上述<62>至<70>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中,在纵向上以规定的节距P4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上述凸部,并且在上述芯低刚性区域中,在纵向上以规定的节距P5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槽,节距P5相对于节距P4的比率是,节距P5/节距P4优选为2以上、进而优选为3以上,而且,优选为7以下、进而优选为6以下。
<72>
如上述<41>至<71>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相对于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的比率是,前者/后者优选为1.1以上、进而优选为1.2以上。
<73>
如上述<41>至<72>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是,以大于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作为前提,优选为10cN以上、进而优选为15cN以上,而且,优选为50cN以下、进而优选为40cN以下。
<74>
如上述<41>至<73>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是,以小于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作为前提,优选为40cN以下、进而优选为30cN以下,而且,优选为5cN以上、进而优选为10cN以上。
<75>
如上述<41>至<74>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芯低刚性区域的肌肤相对面的面积在上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优选为20%以上、进而优选为30%以上,而且,优选为70%以下、进而优选为60%以下。
<76>
如上述<41>至<75>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俯视时,上述芯低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的边界与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与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边界重叠。
<77>
如上述<41>至<76>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在纵向上具有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在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
在上述腹侧部和背侧部,上述芯低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的边界位于比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与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边界靠横向外侧的位置,
在上述裆部,上述芯低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的边界位于比上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与上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边界靠横向内侧的位置。
<78>
如上述<41>至<77>中任一项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中
上述吸收性芯是单层构造,在俯视时为纵向中央部向内侧缩细的沙漏状。
<79>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包括:具有包含吸收性材料的吸收性芯的吸收体;和配置在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正面部件,且具有相当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其中,
上述吸收体具有:芯低刚性区域,其位于上述吸收性芯的横向中央部且沿纵向延伸;和芯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芯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芯低刚性区域,
上述正面部件具有: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其在俯视时与上述芯低刚性区域重叠且沿纵向延伸;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该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与上述芯高刚性区域在俯视时重叠。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第一发明)的吸收性物品的透气性和液体引入性这两者优异。
根据本发明(第二发明),能够提供对胯裆部的肌肤触感良好而穿着感优异、且不易发生漏液的吸收性物品。

Claims (78)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有包括复合片的正面片、背面片和配置在该两个片之间的吸收体,该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具有沿物品长度方向的第一方向和沿物品宽度方向的第二方向,并且层叠后的第一片和第二片局部地被接合而形成有多个接合部,第一片在除所述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离开第二片的方向突出,形成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
所述复合片具有以互不相同的图案形成有所述凸部的中央区域和位于该中央区域的两侧的一对侧部区域,
所述中央区域中的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大于所述侧部区域中的作为高度最大的凸部的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
所述中央区域的压缩变形量大于所述侧部区域的压缩变形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包含所述中央第一凸部而构成的中央连续凸部,在所述侧部区域散布状地形成有所述凸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在所述中央连续凸部,所述中央第一凸部与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交替地相连、或仅多个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相连。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连续凸部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
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所述侧部第一凸部,在该侧部区域中的所述复合片中,假设存在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和与该第一假想直线之间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时,位于所述第一假想直线与所述第二假想直线的各交点。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高度低于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三凸部,
该中央第三凸部的第一方向上的配置位置位于所述中央第一凸部彼此之间,且其高度与所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相等。
6.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高度低于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三凸部,
该中央第三凸部沿第二方向形成有多个,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中央第三凸部之间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纵长接合部。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相对于所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为105%以上且200%以下。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为0.5mm以上且5mm以下。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为0.3mm以上且4mm以下。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高度与所述侧部第一凸部的高度的差为0.1mm以上且2mm以下。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构成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所述中央第一凸部和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在所述中央第一凸部41的背面侧存在空腔。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在构成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所述中央第一凸部和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的各者的背面侧存在空腔,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背面的空腔与所述中央第二凸部的背面的空腔相连,从而在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背面侧形成有沿第二方向连续地延伸的连续中空部。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14.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在各第一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一接合部的配置间隔是一定的,在各第二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的配置间隔具有2种间隔,交替地具有间隔较宽的部分和间隔较窄的部分。
16.如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在各所述第一接合部排中,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第一接合部的配置位置全部相同,关于各所述第二接合部排,沿第二方向观察时的所述第二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也全部相同。
17.如权利要求1~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着眼于构成所述第一接合部排的1个所述第一接合部时,构成2个所述第二接合部排的共计4个所述第二接合部,以各者的角部与所述第一接合部的4个角部相对的状态靠近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接合部的周围。
18.如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由其长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矩形的第一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一接合部排,
由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形成了沿第二方向的第二接合部排,
形成有包含1个第一接合部和位于其周围的4个第二接合部的一组接合部组,在各个压纹区域E中,沿第二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相同的接合部组。
19.如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中央区域在构成该复合片的所述第一片形成有所述中央第一凸部、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中央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
着眼于高度低于所述中央第一凸部的所述中央第二凸部、所述中央第三凸部和所述第四凸部时,该3种凸部以该中央第二凸部、该第四凸部、该中央第三凸部和该第四凸部的顺序依次沿第一方向规则地、且直线状地配置。
20.如权利要求1~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中央区域在构成该复合片的所述第一片形成有所述中央第一凸部、高度低于该中央第一凸部的中央第二凸部、中央第三凸部和第四凸部,所述第四凸部的高度低于所述中央第一凸部、所述中央第二凸部和所述中央第三凸部中的任一者。
21.如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侧部区域,在第一方向上形成有多排沿第二方向以2种间隔规则地配置有第三接合部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具有第一间隔和比该第一间隔宽的第二间隔作为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三接合部彼此之间的间隔,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中的多个所述第三接合部以在第二方向上交替地具有该2种间隔的方式在第二方向上间隔性地配置。
23.如权利要求21或2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各个所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的多个所述第三接合部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和配置位置一致,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之间形成有一定宽度的间隙。
24.如权利要求21~2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第一方向上形成有多排的所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中,每隔一排,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一致,相邻的所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彼此的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互不相同。
25.如权利要求21~2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第二方向接合部排,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互不相同的第二方向第一接合部排和第二方向第二接合部排,关于第二方向上的所述第三接合部的配置位置,在第二方向第一接合部排和第二方向第二接合部排中的一方的接合部排中的以第二间隔相邻的所述第三接合部彼此之间,存在另一方的接合部排中的以第一间隔相邻的一对所述第三接合部。
26.如权利要求1~2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所述复合片中,假设存在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和与该第一假想直线之间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时,
所述第一假想直线与所述第二假想直线所成的角度θ为30°以上且165°以下。
27.如权利要求1~2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中的所述复合片中,假设存在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一假想直线和与该第一假想直线之间具有角度的相互平行的多条第二假想直线时,
在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侧部区域中形成有:多个所述侧部第一凸部以一定的间隔沿所述第一假想直线串列形成的多条第三方向凸部排;和多个所述侧部第一凸部以一定的间隔沿所述第二假想直线串列形成的多条第四方向凸部排。
28.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相邻的所述第三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形成有多个接合部对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第三方向接合部排,在相邻的所述第四方向凸部排彼此之间,形成有多个接合部对以一定的间隔串列形成的第四方向接合部排。
29.如权利要求1~2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侧部区域形成有微小凸部,
所述微小凸部的高度为侧部第一凸部的1/3以下。
30.如权利要求1~2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性物品是具有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在穿着时配置在穿着者的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腹侧部与背侧部之间的裆部的一次性尿布,
在所述背侧部的至少宽度方向中央部,在所述一次性尿布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条使所述一次性尿布在宽度方向上收缩的多条弹性部件,
在配置有所述多条弹性部件的弹性部件配置区域,配置有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中央区域,在该弹性部件配置区域,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地形成有多排包含所述中央第一凸部而构成的中央连续凸部,
在将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宽度设为P1、将所述弹性部件的间隔设为P2、将所述中央连续凸部的中央部彼此之间的间隔设为P3时,满足P1<P2<P3的关系。
31.如权利要求1~3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排中央连续凸部,
在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中央连续凸部彼此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在第一方向上较长的形状的纵长接合部。
32.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的1.2倍且5倍以下。
33.如权利要求31或3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第二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的1.2倍且5倍以下。
34.如权利要求31~3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作为纵长接合部的第一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5mm且10mm以下。
35.如权利要求1~3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彼此正交的2边中的一边与第二方向一致、另一边与第一方向一致、且沿第二方向隔开间隔而配置成一排的第二接合部的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0.1mm以上且5mm。
36.如权利要求1~3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形成在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侧部区域的第三接合部沿第一方向的长度为0.1mm以上且5mm以下,沿第二方向的长度为0.1mm以上且5mm。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接合部沿第二方向以2种间隔规则地配置而形成的第二方向接合部排中,第二方向上的该第三接合部间的间隔较大的部分的间隔相对于间隔较小的部分的该第三接合部间的间隔为2倍以上且5倍以下。
38.如权利要求1~3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片在所述中央区域和所述侧部区域的任一者中均是所述第二片侧的面大致平坦,在所述第一片侧形成有起伏较大的凹凸。
39.如权利要求1~3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构成在所述中央区域形成有多个的中央连续凸部的所述中央第一凸部和中央第二凸部的任一者,俯视时的形状均为大致圆形。
40.如权利要求1~3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复合片的所述中央区域,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地形成有非压纹区域和压纹区域,该非压纹区域沿第二方向延伸、且在第二方向上连续而不具有接合部,该压纹区域沿第二方向延伸、且以规则的图案形成有所述接合部。
4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具有包含吸收性材料的吸收性芯的所述吸收体;和配置在该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所述正面片,且具有相当于穿着者的前后方向的纵向和与其正交的横向,
所述吸收体具有:芯低刚性区域,其位于所述吸收性芯的横向中央部且沿纵向延伸;和芯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芯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芯低刚性区域,
所述正面片具有: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其在俯视时与所述芯低刚性区域重叠且沿纵向延伸;和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其位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横向两侧且刚性高于该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该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与所述芯高刚性区域在俯视时重叠。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克重低于所述芯高刚性区域。
43.如权利要求41或4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高刚性区域是所述吸收性芯中的除了所述芯低刚性区域以外的区域,且包围该芯低刚性区域。
44.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相对面形成有槽,该槽的形成部位的克重低于该芯低刚性区域中的槽的非形成部位的克重。
45.如权利要求44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纵向上具有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在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是在俯视时以栅格状形成有多个线状的所述槽的区域,从所述腹侧部延伸至所述背侧部。
46.如权利要求44或4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纵向长度比所述吸收性芯的纵向长度短,位于纵向的最外侧的一对所述槽位于比该吸收性芯的纵向前后端靠纵向内侧的位置。
47.如权利要求44~4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横向长度遍及该芯低刚性区域的纵向全长是一定的。
48.如权利要求44~4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具有:高克重部,其克重相对较高且具有向非肌肤相对面侧突出的凸形状;和低克重部,其与该高克重部邻接、且克重相对较低,向肌肤相对面侧凹陷,
所述槽是形成在所述低克重部的形成位置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凹部。
49.如权利要求4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低刚性区域,非肌肤相对面因存在多个所述槽而具有凹凸构造,相对于此,肌肤相对面不具有所述槽而为平坦。
50.如权利要求48或49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芯低刚性区域,多条线状的所述槽在纵向延伸,并且多条线状的所述槽也在横向延伸,利用该彼此正交的多条线状的所述槽,该芯低刚性区域被划分成多个小区域,该小区域是所述高克重部。
51.如权利要求48~5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各个所述高克重部被所述低克重部划分,各自独立。
52.如权利要求48~5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克重部的克重相对于所述高克重部的克重的比率是,前者/后者为20%以上且80%以下。
53.如权利要求48~5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克重部的克重为100g/m2以上且500g/m2以下。
54.如权利要求48~5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克重部的克重为300g/m2以上且900g/m2以下。
55.如权利要求48~5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克重部的厚度大于所述低克重部,该低克重部的厚度相对于该高克重部的厚度的比率是,前者/后者为30%以上且90%以下。
56.如权利要求48~5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低克重部的厚度为1.5mm以上且4.5mm以下。
57.如权利要求48~5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高克重部的厚度为2mm以上且8mm以下。
58.如权利要求48~5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高刚性区域的厚度与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所述高克重部的厚度大致相同。
59.如权利要求4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为3g以上且10g以下。
60.如权利要求41~5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为5g以上且20g以下。
61.如权利要求41~6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与所述芯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的差为1g以上。
62.如权利要求44~6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片具有向穿着者的肌肤侧突出的凸部和存在于该凸部的周边的凹部,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该凸部和/或该凹部的形成图案与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该凸部和/或该凹部的形成图案不同。
63.如权利要求62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是实施了压纹加工的高密度部,所述凸部是没有实施压纹加工的低密度部。
64.如权利要求62或63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所述凸部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散布状或交错状。
65.如权利要求62~6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具有多个凸部在横向上相连的形状的连续凸部作为所述凸部。
66.如权利要求65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不具有所述连续凸部,在该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中多个所述凸部分别独立地存在。
67.如权利要求65或66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凸部是中空的,该中空部遍及该连续凸部的横向的大致全长地连续地延伸。
68.如权利要求65~6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凸部是高度不同的2种小凸部在横向上交替地连结而形成的。
69.如权利要求6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沿纵向交替地且直线状地配置有由多个所述凸部所形成的凸部排和所述连续凸部,且1个该凸部与1个所述小凸部在横向上形成在相同位置。
70.如权利要求65~6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续凸部的节距为3mm以上且9mm以下。
71.如权利要求62~70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中,在纵向上以规定的节距P4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所述凸部,并且在所述芯低刚性区域中,在纵向上以规定的节距P5间隔性地形成有多个槽,节距P5相对于节距P4的比率是,节距P5/节距P4为2以上且7以下。
72.如权利要求41~7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相对于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的比率是,前者/后者为1.1以上。
73.如权利要求41~72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是,以大于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作为前提,为10cN以上且50cN以下。
74.如权利要求41~73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是,以小于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弯曲刚性作为前提,为40cN以下且5cN以上。
75.如权利要求41~7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芯低刚性区域的肌肤相对面的面积在所述吸收性芯的肌肤相对面的整个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为20%以上且70%以下。
76.如权利要求41~75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时,所述芯低刚性区域与所述芯高刚性区域的边界与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与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边界重叠。
77.如权利要求41~76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在纵向上具有配置在穿着者的腹侧的腹侧部、配置在背侧的背侧部和位于它们之间的裆部,
在所述腹侧部和背侧部,所述芯低刚性区域与所述芯高刚性区域的边界位于比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与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边界靠横向外侧的位置,
在所述裆部,所述芯低刚性区域与所述芯高刚性区域的边界位于比所述正面部件低刚性区域与所述正面部件高刚性区域的边界靠横向内侧的位置。
78.如权利要求41~7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性芯是单层构造,在俯视时为纵向中央部向内侧缩细的沙漏状。
CN201680065234.1A 2015-11-20 2016-11-15 吸收性物品 Active CN1083483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7786A JP6178828B2 (ja) 2015-11-20 2015-11-20 吸収性物品
JP2015-227786 2015-11-20
JP2015235326 2015-12-02
JP2015-235326 2015-12-02
JP2016-201198 2016-10-12
JP2016201198A JP6726076B2 (ja) 2015-12-02 2016-10-12 吸収性物品
PCT/JP2016/083872 WO2017086327A1 (ja) 2015-11-20 2016-11-15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8376A true CN108348376A (zh) 2018-07-31
CN108348376B CN108348376B (zh) 2021-07-23

Family

ID=600471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5234.1A Active CN108348376B (zh) 2015-11-20 2016-11-15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48376B (zh)
DE (1) DE112016005325T5 (zh)
GB (1) GB2559933B (zh)
RU (1) RU2705608C1 (zh)
TW (1) TWI73471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9617A (zh) * 2018-09-28 2021-05-25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5484910A (zh) * 2020-05-27 2022-12-16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7052A1 (en) * 1999-08-16 2001-02-21 Johnson & Johnson Inc. Thin sanitary napkin allowing for controlled deformation when in use
CN1502736A (zh) * 2002-11-19 2004-06-09 ������������ʽ���� 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
CN201029993Y (zh) * 2005-12-27 2008-03-05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2009118921A (ja) * 2007-11-12 2009-06-04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WO2009139248A1 (ja) * 2008-05-15 2009-11-1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0119454A (ja) * 2008-11-17 2010-06-03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CN104363870A (zh) * 2012-06-11 2015-02-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81892B2 (ja) 1997-06-16 2000-08-28 株式会社早川バルブ製作所 浄水器用切換コック
JP5053815B2 (ja) 2007-12-03 2012-10-24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5642009B2 (ja) 2011-04-01 2014-12-17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不織布、上記不織布を含む吸収性物品、及び上記不織布の製造方法
JP6247923B2 (ja) 2013-12-12 2017-12-13 花王株式会社 複合シー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077052A1 (en) * 1999-08-16 2001-02-21 Johnson & Johnson Inc. Thin sanitary napkin allowing for controlled deformation when in use
CN1502736A (zh) * 2002-11-19 2004-06-09 ������������ʽ���� 吸收性制品的表面片材
CN201029993Y (zh) * 2005-12-27 2008-03-05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JP2009118921A (ja) * 2007-11-12 2009-06-04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WO2009139248A1 (ja) * 2008-05-15 2009-11-19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2010119454A (ja) * 2008-11-17 2010-06-03 Kao Corp 吸収性物品
CN104363870A (zh) * 2012-06-11 2015-02-18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39617A (zh) * 2018-09-28 2021-05-25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2839617B (zh) * 2018-09-28 2022-10-04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5484910A (zh) * 2020-05-27 2022-12-16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CN115484910B (zh) * 2020-05-27 2023-08-29 花王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8376B (zh) 2021-07-23
TWI734717B (zh) 2021-08-01
GB2559933B (en) 2021-09-22
GB201809568D0 (en) 2018-07-25
RU2705608C1 (ru) 2019-11-11
DE112016005325T5 (de) 2018-10-25
TW201722385A (zh) 2017-07-01
GB2559933A (en) 2018-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08597B (zh) 吸收性物品
TWI620552B (zh) Absorbent articl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CN105431117B (zh) 吸收性物品
TWI398354B (zh) A laminated body of a sheet-like member
JP5075615B2 (ja) 吸収性物品
RU2680795C2 (ru)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растягивающейся структуры для впитывающего изделия,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одноразового подгузника типа трусов и одноразовый подгузник типа трусов
RU2673651C2 (ru) Одноразовый подгузник типа трусов
US8912384B2 (en) Absorbent article and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for absorbent article
EP2786730B1 (en) Disposable absorbent article
JP2011067484A (ja) 吸収性物品
KR101766623B1 (ko) 팬츠형 일회용 기저귀
CN108348374A (zh) 吸收性物品
AU2015224442B2 (en) Absorbent article demonstrating controlled deformation and longitudinal fluid distribution
JP6178828B2 (ja) 吸収性物品
JP2012125366A (ja) 吸収性物品
CN108366885A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7022403A1 (ja) 吸収性物品
CN108348375B (zh) 吸收性物品
WO2017086327A1 (ja) 吸収性物品
CN108348376A (zh) 吸收性物品
JP5956206B2 (ja) 不織布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7920940A (zh) 吸收性物品
JP506028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3210463U (ja) 不織布、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の表面シート、及びそれを用いた吸収性物品
JP6940933B2 (ja) 吸収性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