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22641B - 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22641B
CN108322641B CN201810011143.0A CN201810011143A CN108322641B CN 108322641 B CN108322641 B CN 108322641B CN 201810011143 A CN201810011143 A CN 201810011143A CN 108322641 B CN108322641 B CN 1083226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cus detection
blur
area
moving
respons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1114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22641A (zh
Inventor
船津庆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non Inc
Original Assignee
Canon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non Inc filed Critical Canon Inc
Publication of CN1083226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6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226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226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2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the phase difference signa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33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6F3/0354Pointing devices displaced or positioned by the user, e.g.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joysti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with detection of 2D relative movements between the device, or an operating part thereof, and a plane or surface, e.g. 2D mice, trackballs, pens or pucks
    • G06F3/03545Pens or stylu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4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for the control of specific functions or operations, e.g. selecting or manipulating an object, an image or a displayed text element, setting a parameter value or selecting a range
    • G06F3/04842Selection of displayed objects or displayed text eleme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4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 G06F3/0487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 G06F3/0488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 G06F3/04883Interac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GUI] using specific features provided by the input device, e.g. functions controlled by the rotation of a mouse with dual sensing arrangements, or of the nature of the input device, e.g. tap gestures based on pressure sensed by a digitiser using a touch-screen or digitiser, e.g. input of commands through traced gestures for inputting data by handwriting, e.g. gesture or tex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2Control of parameters via user interfa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4Warning ind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8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for stable pick-up of the scene, e.g. compensating for camera body vibrations
    • H04N23/682Vibration or motion blur corr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222Studio circuitry; Studio devices; Studio equipment
    • H04N5/262Studio circuits, e.g. for mixing, switching-over, change of character of image, other special effects ; 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 H04N5/2621Camera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electronic generation of special effects during image pickup, e.g. digital cameras, camcorders, video cameras having integrated special effects cap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Focus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在画面内设置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在焦点检测区域在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发出在焦点检测区域在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的通知。

Description

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有创意滤镜拍摄模式的摄像设备,其中在该创意滤镜拍摄模式中,通过在拍摄时添加特殊模糊效果并且调整对比度来记录图像。利用作为创意滤镜拍摄模式的一个类型的透视画模式(diorama mode),通过强调聚焦区域和失焦区域来实现与微型照片的效果相似的效果。通过向失焦区域应用模糊效果来呈现失焦区域。用户在拍摄之前设置应用模糊效果的区域。具体地,用户设置在液晶显示器上所显示的图像上要清晰地呈现的区域(以下称为透视画框)。摄像设备不向透视画框的内侧应用模糊效果,但向透视画框的外侧应用模糊效果。
日本特开2011-166301建议了如下的发明:进行控制,使得即使在透视画模式中摄像设备的方向改变,透视画效果的方向也不改变。此外,在传统的透视画模式中,在焦点检测区域设置于透视画框的中央的状态下进行拍摄。因此,通过焦点检测而变为聚焦的区域与不应用模糊效果的区域一致。然而,在透视画框的中央存在低对比度的被摄体的情况下,焦点检测的精度下降。
如果可以彼此独立地设置透视画框和焦点检测区域(AF框),则拍摄设置的自由度增加,并且还可以通过在高对比度的被摄体的位置处设置焦点检测区域来提高聚焦精度。然而,如果焦点检测区域无意中被设置在透视画框外,则存在拍摄画面整体失焦的失败照片的可能性。例如,假定到透视画框内的被摄体的距离不同于到透视画框外的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被摄体的距离。在这种情况下,透视画框内的被摄体失焦,并且此外,向焦点检测区域中的被摄体应用模糊效果,其结果是看起来失焦。
发明内容
本实施例是有鉴于上述情形而作出的,并且提供用于在仍使得能够将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的情况下降低用户无意中将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的可能性的技术。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发出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的通知。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使得: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之前,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其中所述画面用于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表示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使用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画面内设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使得: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使得: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七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发出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的通知。
根据本发明的第八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使得: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九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之前,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其中所述画面用于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表示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使用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在所述画面内设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使得: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使得: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发出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的通知。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使得: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五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之前,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六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其中所述画面用于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表示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使用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在所述画面内设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使得: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十八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以及进行控制,使得: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通过以下参考附图对典型实施例的说明,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将变得明显。
附图说明
图1A和1B是数字照相机100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0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
图3A和3B是示出AF框设置画面的图。
图4A和4B是示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的图。
图5A-5C是用于说明用于判断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是否彼此重叠的条件的图。
图6A和6B是透视画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步骤S620中的透视画框设置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
图8A是示出步骤S609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8B是示出步骤S611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8C是示出步骤S613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9A是示出步骤S615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9B是示出步骤S618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9C是示出步骤S619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的图。
图10A和10B是用于说明框重置功能的图。
图10C和10D是用于说明框连动功能的图。
图11A-11C是用于说明框追踪模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应当注意,本发明的技术范围由权利要求书来定义,并且不受以下所述的任何实施例限制。另外,并非这些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特征的所有组合对于实现本发明而言都是必需的。
第一实施例
图1A和1B是作为可以应用本发明的摄像控制设备的一个示例的数字照相机100的外观图。图1A是数字照相机100的正面的立体图,并且图1B是数字照相机100的背面的立体图。在图1B中,显示单元28是显示图像和各种信息并且安装在照相机的背面上的显示单元。取景器外显示单元43是照相机的顶面所安装的显示单元,并且显示包括快门速度和光圈的照相机的各种设置值。快门按钮61是用于发出拍摄指示的操作单元。模式改变开关60是用于在各种模式之间切换的操作单元。端子盖40是用于保护例如在外部装置和数字照相机100之间连接的连接线缆所用的连接器(未示出)的盖。主电子拨盘71是(后面参考图2所述的)操作单元70中所包括的旋转操作构件,并且用户例如可以通过转动该主电子拨盘71来改变快门速度和光圈等的设置值。电源开关72是在数字照相机100的电源的ON(接通)和OFF(断开)之间切换的操作构件。辅助电子拨盘73是操作单元70中所包括的旋转操作构件,并且用于移动选择框和进行图像切换等。十字键74是操作单元70中所包括的十字键(四方向键),并且可以按下十字键74的上下左右部分中的各部分。通过按下十字键74的特定部分,用户可以进行与所按下的部分相对应的操作。设置(SET)按钮75是操作单元70中所包括的按压式按钮,并且例如主要用于确定选择项。LV按钮76是如下的按钮,其中该按钮包括在操作单元70中,并且经由菜单按钮在实时取景(以下称为LV)的ON(开启)和OFF(关闭)(显示和非显示)之间切换。LV按钮76用于在运动图像拍摄模式中开始或停止运动图像的拍摄(记录)的指示。放大按钮77是如下的操作按钮,其中该按钮包括在操作单元70中,并且用来在拍摄模式的实时取景显示(以下称为LV显示)中在放大模式的ON(开启)和OFF(关闭)之间切换,并改变放大模式期间的放大率。在再现模式中,放大按钮77用作用于放大再现图像并且增大放大率的放大按钮。缩小按钮78是如下的按钮,其中该按钮包括在操作单元70中,并且用来使放大状态下的再现图像的放大率减小以缩小所显示的图像。再现按钮79是包括在操作单元70中并且在拍摄模式和再现模式之间切换的操作按钮。通过在拍摄模式期间按下再现按钮79,用户可以使数字照相机100转变为再现模式,并且将记录介质200内所记录的图像中的最新图像显示在显示单元28上。响应于来自(后面参考图2所述的)系统控制单元50的指示,利用未示出的致动器使快速返回镜12上下移动。通信端子10是数字照相机100与(可安装且可拆卸的)镜头侧进行通信所利用的通信端子。目镜取景器16是透过型取景器,其中经由该透过型取景器,用户观察(后面参考图2所述的)聚焦屏13,并且确认经由(后面参考图2所述的)镜头单元150所获得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的焦点和构图。盖202是容纳有记录介质200的插槽所用的盖。把持单元90是具有在用户正将数字照相机100保持于适当位置时用右手容易把持的形状的保持单元。
图2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0的示例性结构的框图。在图2中,镜头单元150是安装有可更换的拍摄镜头的镜头单元。尽管透镜103通常包括多个透镜,但这里为了简单,示出仅一个透镜。通信端子6是镜头单元150与数字照相机100侧进行通信所利用的通信端子,并且通信端子10是数字照相机100与镜头单元150侧进行通信所利用的通信端子。镜头单元150经由这些通信端子6和10与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通信,并且通过使内部镜头系统控制电路4经由光圈驱动电路2控制光圈1并且经由AF驱动电路3改变透镜103的位置,来实现聚焦状态。
AE传感器17测量通过镜头单元150的被摄体的亮度。焦点检测单元11将散焦量信息输出至系统控制单元50。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基于该散焦量信息控制镜头单元150来进行相位差AF。
在曝光、LV拍摄(实时取景拍摄)和运动图像的拍摄期间,响应于来自系统控制单元50的指示,利用未示出的致动器使快速返回镜12上下移动。快速返回镜12是用于使经由透镜103已入射的光束的方向在目镜取景器16侧和摄像单元22侧之间切换的镜。快速返回镜12通常被配置成向着目镜取景器16反射并引导该光束;另一方面,在拍摄和LV显示期间,快速返回镜12上翻以使该光束指向摄像单元22并且从该光束退避(镜上升)。快速返回镜12的中央部是光的一部分可以透过的半透半反镜,并且使光束的一部分透过以入射到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单元11上。
用户可以通过经由五棱镜14和目镜取景器16观察聚焦屏13,来确认通过镜头单元150所获得的被摄体的光学图像的焦点和构图。
快门101是可以在系统控制单元50的控制下自由地控制摄像单元22的曝光时间段的焦平面快门。摄像单元22是由例如用于将光学图像转换成电气信号的CCD或CMOS传感器构成的图像传感器。A/D转换器23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A/D转换器23用于将从摄像单元22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
图像处理单元24对来自A/D转换器23的数据或来自存储器控制单元15的数据应用预定像素插值、调整大小处理(例如,缩小)和颜色转换处理等。图像处理单元24还使用所拍摄到的图像数据来执行预定计算处理,并且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所获得的计算结果来进行曝光控制和测距控制。结果,执行TTL(通过镜头)方法的AF(自动调焦)处理、AE(自动曝光)处理和EF(电子闪光灯发光)处理。图像处理单元24还使用所拍摄到的图像数据来执行预定计算处理,并且基于所获得的计算结果来执行TTL方法的AWB(自动白平衡)处理。
将来自A/D转换器23的输出数据经由图像处理单元24和存储器控制单元15,或者直接经由存储器控制单元15写入存储器32。存储器32存储由摄像单元22获得的并且由A/D转换器23转换成数字数据的图像数据、以及要显示在显示单元28上的图像数据。存储器32具有足以存储预定数量的静止图像、以及预定时间段的运动图像和声音的存储容量。此外,存储器32兼用作图像显示用存储器(视频存储器)。
D/A转换器19将存储器32中所存储的图像显示用数据转换成模拟信号,并且将该模拟信号供给至显示单元28。因而,写入存储器32的图像显示用数据经由D/A转换器19由显示单元28进行显示。显示单元28在诸如LCD等的显示装置上进行与来自D/A转换器19的模拟信号相对应的显示。在A/D转换器23中经过了A/D转换并且累积在存储器32中的数字信号由D/A转换器19转换成模拟信号,然后被顺次传送至显示单元28并显示在显示单元28上;因而,显示单元28作为电子取景器进行工作。因而,可以进行通过镜头图像的显示(LV显示)。
取景器内显示单元41经由取景器内显示单元驱动电路42显示表示当前进行自动调焦的聚焦点的框(AF框)和表示照相机设置的状态的图标等。取景器外显示单元43经由取景器外显示单元驱动电路44显示包括快门速度和光圈的照相机的各种设置值。
非易失性存储器56是电可擦除且可记录的存储器;例如,使用EEPROM等作为非易失性存储器56。非易失性存储器56存储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所用的常数以及程序等。这里所述的程序表示用于执行在本实施例中后面将说明的各种流程图的程序。
系统控制单元50控制数字照相机100整体。系统控制单元50通过执行上述的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所存储的程序来实现后面所述的根据本实施例的各种处理。系统控制单元50还通过控制存储器32、D/A转换器19和显示单元28等来进行显示控制。系统存储器52是通过安装RAM等所实现的系统存储器。将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所用的常数和变量、以及从非易失性存储器56读取的程序等展开到系统存储器52。
系统计时器53是用于测量各种控制所使用的时间段和利用内置时钟表示的时间的计时单元。模式改变开关60、第一快门开关62、第二快门开关64和操作单元70是用于将各种操作指示输入至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构件。
模式改变开关60将系统控制单元50的操作模式切换为静止图像记录模式、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再现模式等其中之一。静止图像记录模式包括自动拍摄模式、自动场景判别模式、手动模式、光圈优先模式(Av模式)和快门速度优先模式(Tv模式)。静止图像记录模式还包括使用不同拍摄场景的拍摄设置的各种场景模式、程序AE模式、自定义模式、透视画模式等。数字照相机100被配置成:数字照相机100可以使用模式改变开关60来直接地切换为这些模式其中之一。可选地,数字照相机100可被配置成:在使用模式改变开关60切换为示出拍摄模式的列表的画面之后,数字照相机100选择所显示的多个模式其中之一,并且使用其它操作构件切换为所选择的模式。同样,运动图像拍摄模式可以包括多个模式。
在针对数字照相机100上所安装的快门按钮61所进行的操作中途、即响应于快门按钮的半按下(拍摄准备指示),第一快门开关62变为ON并且发出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响应于第一快门开关信号SW1,系统控制单元50开始AF(自动调焦)处理、AE(自动曝光)处理、AWB(自动白平衡)处理、EF(预备闪光发光)处理等的操作。
在针对快门按钮61所进行的操作完成时、即响应于快门按钮的全按下(拍摄指示),第二快门开关64变为ON并且发出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响应于第二快门开关信号SW2,系统控制单元50开始从来自摄像单元22的信号读出起直到向记录介质200的图像数据写入为止的一系列拍摄处理的操作。
例如,选择并操作显示单元28上所显示的各种功能图标使得针对各场景将适当功能分配至操作单元70的操作构件,并且使这些操作构件用作各种功能按钮。这些功能按钮的示例包括停止按钮、返回按钮、图像切换按钮、跳过按钮、缩小按钮、属性改变按钮等。例如,响应于按下了菜单按钮,显示单元28显示可以配置各种设置的菜单画面。用户可以使用显示单元28上所显示的菜单画面、包括上下左右部分的四方向按钮和设置按钮,来直观地配置各种设置。
操作单元70代表用作用于接受来自用户的操作的输入单元的各种操作构件。操作单元70至少包括以下的操作单元:快门按钮61、主电子拨盘71、电源开关72、辅助电子拨盘73、十字键74、设置按钮75、LV按钮76、放大按钮77、缩小按钮78和再现按钮79。
电源控制单元80包括电池检测电路、DC-DC转换器和用于切换要被供给电流的块的开关电路等,并且检测是否安装有电池、电池的类型和剩余电池电量。电源控制单元80还基于该检测结果和来自系统控制单元50的指示来控制DC-DC转换器,从而以所需时间量向包括记录介质200的各种组件供给所需电压。
电源单元30由例如一次电池(诸如碱性电池和锂电池等)、二次电池(诸如NiCd(镍镉)电池、NiMH(镍氢)电池和Li(锂)电池等)、或AC适配器构成。记录介质I/F 18是记录介质200所用的接口,其中记录介质200的示例包括存储卡和硬盘。记录介质200是用于记录所拍摄到的图像的记录介质(例如,存储卡),并且由半导体存储器和磁盘等构成。
通信单元54无线地或者经由有线线缆连接至外部装置,并且发送和接收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通信单元54还可以连接至无线LAN(局域网)和因特网。通信单元54可以发送(包括通过镜头图像的)摄像单元22所拍摄到的图像和记录介质200中所记录的图像,并且从外部装置接收图像数据和其它各种类型的信息。
姿势检测单元55检测数字照相机100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姿势。基于姿势检测单元55所检测到的姿势,可以判别摄像单元22所拍摄到的图像是在数字照相机100保持于横向姿势的状态下所拍摄到的图像、还是在数字照相机100保持于纵向姿势的状态下所拍摄到的图像。系统控制单元50可以将与姿势检测单元55所检测到的姿势相对应的方向信息附加至摄像单元22所拍摄到的图像的图像文件,并且以旋转状态记录图像。例如,可以使用加速度传感器或陀螺仪作为姿势检测单元55。
注意,操作单元70包括可以检测与显示单元28的接触的触摸面板。触摸面板和显示单元28可以是一体地配置成的。例如,触摸面板是以光的透过率不会干扰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方式配置成的,并且安装至显示单元28的显示面的上层。于是,触摸面板上的输入坐标与显示单元28上的显示坐标相关联。这样,可以配置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地操作显示单元28上所显示的画面的GUI(图形用户界面)。系统控制单元50可以检测针对触摸面板的以下操作和触摸面板上的状态。
·从手指或触笔没有触摸触摸面板的状态起、利用手指或触笔新触摸触摸面板。换句话说,触摸的开始(以下称为触及(touch-down))。
·手指或触笔正触摸触摸面板的状态(以下称为触摸持续(touch-on))。
·使手指或触笔在正触摸触摸面板的同时进行移动(以下称为触摸移动(touch-move))。
·使手指或触笔从该手指或触笔正接触触摸面板的状态起从触摸面板释放。换句话说,触摸的结束(以下称为触摸停止(touch-up))。
·无任何东西触摸触摸面板的状态(以下称为未触摸(touch-off))。
在检测到触及的情况下,同时还检测到触摸持续。通常,在触及之后,除非检测到触摸停止,否则继续检测到触摸持续。在正检测到触摸持续的状态下,还检测到触摸移动。即使正检测到触摸持续,除非触摸位置正在移动,否则没有检测到触摸移动。在检测到触摸停止、由此每个手指或触笔从该手指或触笔正触摸触摸面板的状态起从触摸面板释放之后,检测到未触摸。
经由内部总线来向系统控制单元50通知这些操作和状态、以及手指或触笔正触摸触摸面板70a的位置坐标。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被通知的信息来判断针对触摸面板进行了哪种操作(触摸操作)。关于触摸移动,还可以基于位置坐标的变化来针对触摸面板上的各垂直成分和各水平成分判断触摸面板上正移动的手指或触笔的移动方向。在检测到预定距离以上的触摸移动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为进行了滑动操作(拖拽(drag))。将紧接着在手指正触摸触摸面板的状态下使手指快速地移动了一定距离之后、使手指从触摸面板释放的操作称为轻拂(flick)。换句话说,轻拂是使手指以轻拂动作在触摸面板上快速地移动的操作。在紧接着检测到预定速度以上的且预定距离以上的触摸移动之后、检测到触摸停止的情况下,可以判断为进行了轻拂(可以判断为跟随拖拽进行了轻拂)。此外,将在同时触摸多个位置(例如,两个点)的情况下使所触摸的位置彼此接近的触摸操作和使所触摸的位置彼此远离的操作分别称为捏合(pinch-in)和分开(pinch-out)。分开和捏合被统称为捏分(pinch)操作(或简称为捏分)。可以使用包括电阻膜型、电容型、表面声波型、红外线型、电磁感应型、图像识别型和光学传感器型的各种类型的触摸面板中的任一触摸面板作为触摸面板。存在用于响应于与触摸面板的接触来检测到触摸的类型、以及用于在手指或触笔接近触摸面板时检测到触摸的类型;可以使用这些类型中的任意类型。
数字照相机100可以进行采用透视画模式的拍摄。透视画模式是通过经由图像处理单元24的图像处理向除所拍摄到的图像的一部分(后面所述的透视画框的内部)以外的范围应用模糊处理来生成图像、并且记录所生成的图像的拍摄模式。在拍摄了广阔风景等的情况下,图像表现出与光学获得的散焦相比更强的散焦,并且图像在背景和前景中表现出散焦;因此,可以获得给出进行了由缩影构成的透视画的近距离拍摄(特写拍摄、微距拍摄)的印象的图像。因此,在例如拍摄了具有实际行驶的列车的风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给出模型列车正在行驶的印象的图像。
在采用透视画模式进行拍摄的情况下,图像处理单元24通过图像处理向透视画框的外侧应用模糊处理。因而,即使通过在透视画框外(除了非模糊区域以外的区域)进行AF来实现聚焦状态,进行了AF的位置也示出散焦图像。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透视画框的内侧发生光学散焦,则结果图像整体散焦并且变为失败照片。因此,基本上,在透视画模式中,期望在不执行模糊处理的透视画框内的范围中进行AF。另一方面,存在以下情况:由于例如对比度明显低、黑暗明显、以及因存在笼子和栅栏而难以区分主被摄体和背景,因此即使进行AF,也难以使透视画框内的被摄体聚焦。在这些情况下,通过利用AF对透视画框外的被摄体进行拍摄,来使透视画框内的要聚焦的被摄体聚焦,其中该透视画框外的被摄体位于与该透视画框内的要聚焦的被摄体大致相同的被摄体距离处,并且该透视画框外的被摄体通过AF也容易聚焦。在这些情况下,用户刻意地根据透视画框外的被摄体来设置AF位置(AF框)就足够了;然而,如果在没有考虑透视画框内的被摄体距离的情况下、无意中将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则存在生成上述的失败照片的可能性。有鉴于此,将与以下的控制有关地说明本实施例,其中该控制用于在仍使得能够将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的同时,降低用户无意中将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的可能性。
图3A和3B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上所显示的AF框设置画面的图。在图3A和3B中,背景图像是实时取景图像(LV图像)。图3A示出AF框设置画面的初始状态。在数字照相机100进入透视画模式的情况下,首先显示该画面。图3B示出在AF框已移动至透视画框外的情况下的AF框设置画面。用户可以使用AF框设置画面来设置AF框(设置焦点检测区域)。
在这些图中,附图标记301表示作为示出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的AF框。可以使用十字键74(方向键)使AF框301上下左右移动。此外,还可以经由触摸面板使AF框301向画面内的所触摸的区域移动。附图标记302表示作为示出不执行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的透视画框。后面将使用图4A和4B来说明透视画框302的详情。附图标记303表示用于转变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的触摸按钮(显示项)。注意,除触摸按钮303外,还可以通过键操作(例如,针对放大按钮77的操作)来转变为透视画效果设置画面。根据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切换触摸按钮303的显示状态。例如,如图3B所示,在AF框301已从透视画框302偏离的情况下,触摸按钮303闪烁。这样使得用户容易识别出AF位置在透视画框302外。注意,除闪烁外,还可以以其它方式改变触摸按钮303的显示外观;例如,可以改变颜色,可以添加标记,并且可以改变按钮框的粗细。后面将使用图5A-5C来说明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详情。此外,在AF框301落在透视画框302内的情况下,可以改变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其中之一或这两者的颜色。注意,除改变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至少之一的颜色外,还可以以其它方式改变显示外观;例如,显示外观可以闪烁/点亮,可以附加标记,并且可以改变按钮框的粗细。附图标记304表示显示消息的区域(消息区域)。例如,消息区域304用于显示建议AF框301的移动的消息(图3A)、表明AF框301已从透视画框302偏离的警告消息(图3B)等。
图4A和4B是示出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上所显示的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的图。在图4A和4B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4A和4B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透视画框设置画面是响应于针对图3A中的触摸按钮303的操作而显示的。图4A示出在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水平的状态下的透视画框设置画面。图4B示出在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垂直的情况下的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用户可以使用透视画框设置画面来设置透视画框(设置非模糊区域)。
可以通过针对纵/横切换按钮404的触摸操作来进行图4A和图4B之间的切换。注意,除纵/横切换按钮404外,还可以通过键操作(例如,针对放大按钮77的操作)来进行该切换。
作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上的AF框301的位置,原样继承图3A和3B中的AF框设置画面上所设置的位置。透视画框302示出清晰地呈现的区域、即不应用模糊效果的区域。透视画框302外的区域是应用模糊效果的区域。在图4A和4B中,利用灰色填充透视画框302外的区域意味着向该区域应用了模糊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除模糊效果外,向透视画框302外的区域还应用半透过的黑色掩模(半透过颜色的掩模)(在图4A和4B中利用斜线来表示)。这样使得容易向用户通知应用了模糊效果的区域。换句话说,使透视画框302的内部和外部在画面上可识别且可从视觉上识别出。数字照相机100可以根据LV图像的色相、亮度和饱和度至少之一,来自动地调整(改变)应用于透视画框302外的区域的掩模的颜色。此外,在应用了模糊效果的区域中(透视画框302外)存在AF框301的情况下,与应用了模糊效果的区域重叠的一部分的AF框301的颜色由于与掩模的颜色发生混色而呈现灰色。这样使用户注意到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的位置通常原则上应彼此协调。
此外,在如图4B所示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没有彼此完全重叠的状态下,显示警告图标405。该警告图标405可以闪烁显示以被用户注意到。消息区域403是显示指导消息的区域。例如,消息区域403用于显示建议移动透视画框302的消息(图4A)、表明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没有彼此重叠的警告消息(图4B)等。
图5A-5C是用于说明用于基于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之间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这两个框是否彼此重叠的条件的图。在图5A-5C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图5A中,AF框301落在透视画框302内。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为这两个框彼此重叠(AF框301在透视画框302内)。在图5B中,AF框301从透视画框302偏离。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为这两个框没有彼此重叠(AF框301在透视画框302外)。注意,在本实施例中,尽管在AF框301从透视画框302偏离了甚至一个点的情况下、判断为这两个框没有彼此重叠,但该判断所用的阈值可以基于某种条件而改变。在图5C中,AF框301完全在透视画框302外。在这种情况下,判断为这两个框没有彼此重叠。
图6A和6B是透视画模式的处理的流程图。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系统控制单元50将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所存储的程序展开到系统存储器52并且执行所展开的程序时,实现本流程图中的各步骤的处理。在通过例如用户针对模式改变开关60的操作将数字照相机100设置成透视画模式时,本流程图的处理开始。
在步骤S601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透视画模式的初始显示(图3A)。在步骤S60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针对显示单元28上的除例如触摸按钮303的区域以外的显示有LV图像的位置进行了轻击(tap)。轻击表示在短的时间量内连续地进行触及和触摸停止的操作。这里,轻击是用于使画面上的AF框301移动的操作(焦点检测区域移动操作)。如果进行了轻击,则处理进入步骤S608;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03。
在步骤S608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步骤S602中的轻击位置是否在透视画框302外。如果轻击位置在透视画框302外,则处理进入步骤S610;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09。
在步骤S609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AF框301移动至步骤S602中的轻击位置。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8A示出步骤S609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在图8A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8A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用户通过进行轻击已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内的情况下,不显示警告。
在步骤S61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在自步骤S602中的轻击起的特定时间段内是否再次进行了轻击。将在特定时间段内连续进行两次轻击(单击)称为双击。如果进行了双击,则处理进入步骤S612;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11。
在步骤S611中,系统控制单元50给出用以向用户通知未能移动AF框301的警告。这里,警告例如是表示“AF框不能移动至透视画框外”或者“请将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内”的消息。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8B示出步骤S611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在图8B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8B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用户通过进行轻击而尝试了使AF框301向透视画框302外移动的情况下,AF框301没有移动,并且显示警告。
在步骤S612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AF框301移动至步骤S602中的轻击位置。
在步骤S613中,系统控制单元50给出用以向用户通知AF框301已设置在透视画框302外这一事实的警告。这里,该警告是表示例如“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聚焦位置与不应用模糊效果的位置不同”或者“向聚焦位置应用模糊处理”的消息。代替消息的显示,或者除消息的显示外,还可以通过使图标(例如,触摸按钮303)闪烁来给出警告。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8C示出步骤S613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在图8C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8C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用户通过进行双击已使AF框301向透视画框302外移动的情况下,显示警告。注意,可以使AF框301向透视画框302外移动的操作不限于双击。例如,这种操作可以是长时间接触(在没有移动触摸位置的情况下在预定时间段以上连续地进行触摸的触摸操作)、在可以检测触摸压力的装置的情况下以适度高的触摸压力进行的触及等。
在步骤S602中没有进行轻击的情况下,在步骤S60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操作了十字键74。这里,针对十字键74的操作是使画面上的AF框301移动。在操作了十字键74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614;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04。
在步骤S61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AF框301的当前位置是否是内接于透视画框302的位置、并且在AF框301沿步骤S603中的针对十字键74的操作方向移动的情况下AF框301是否从透视画框302偏离。在AF框301从透视画框302偏离的情况下,处理进入步骤S616;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615。
在步骤S615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AF框301沿步骤S603中的针对十字键74的操作方向移动。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9A示出步骤S615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在图9A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9A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用户通过操作十字键74已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内的情况下,不显示警告。
在步骤S616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键重复是否在执行中。如果键重复不在执行中,则处理进入步骤S617;如果键重复在执行中,则处理进入步骤S617。键重复表示如下的状态:只要沿特定方向针对十字键74的操作(按下)由于该操作(按下)持续了预定时间段而正在继续(即,正沿同一方向连续地操作十字键74),就按预定周期发出输入命令。注意,即使在键重复期间,处理也从步骤S614进入步骤S615,直到AF框301内接于透视画框302为止。因此,用户可以通过进行键重复(即,通过沿特定方向保持按压十字键74),沿特定方向连续地移动AF框301,直到AF框301内接于透视画框302为止。
在步骤S617中,系统控制单元50根据步骤S603中的针对十字键74的操作方向来使AF框301移动。
在步骤S618中,系统控制单元50给出用以向用户通知AF框301设置在透视画框302外这一事实的警告。这里,警告是表示例如“AF框设置在透视画框外”、“聚焦位置与不应用模糊效果的位置不同”或者“向聚焦位置应用模糊处理”的消息。代替消息的显示,或者除消息的显示外,还可以通过使图标(例如,触摸按钮303)闪烁来给出警告。注意,步骤S618中所显示的警告可以与上述的步骤S613中的警告相同。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9B示出步骤S618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在图9B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9B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用户通过在不进行键重复的状态下操作十字键74而已经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外的情况下,显示警告。注意,可以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外的操作不限于双击,并且例如可以是长时间触摸、触摸压力适度高的触及等。
在步骤S619中,系统控制单元50给出用以向用户通知在键重复期间AF框301不能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外这一事实的警告。这里,警告例如是表示“在键重复期间AF框不能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外”或“请停止键重复”的消息。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9C示出步骤S619中的数字照相机100的显示单元28所进行的显示的示例。在图9C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9C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用户通过进行键重复尝试了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外的情况下,AF框301仅移动至透视画框302的边界,并且显示警告。
如果在步骤S603中没有操作十字键74,则在步骤S60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用以转变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的操作。可以使用图3A和3B所示的触摸按钮303来进行用以转变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的操作。如果进行了用以进行该转变的操作,则处理进入步骤S620;如果没有进行用以进行该转变的操作,则处理进入步骤S605。
在步骤S620中,系统控制单元50使从AF框设置画面转变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并且执行透视画框设置处理。后面将参考图7来说明透视画框设置处理的详情。
在步骤S605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针对SW1的操作(快门按钮61的按下)。如果进行了针对SW1的操作,则处理进入步骤S621;如果没有进行针对SW1的操作,则处理进入步骤S606。
在步骤S621中,系统控制单元50执行拍摄操作。在这些拍摄操作中,系统控制单元50根据所设置的AF框301的位置处的被摄体,响应于针对SW1的操作来进行AF。然后,如果发出了SW2(完全按下了快门按钮61),则系统控制单元50使用摄像单元22来进行主拍摄(用于以图像文件的格式进行记录的图像拍摄)。然后,系统控制单元50使用图像处理单元24来向所拍摄到的图像中的透视画框302外的区域应用模糊处理,并且将通过应用模糊处理所生成的图像作为图像文件记录到记录介质200。注意,所生成的图像可以是静止图像,或者可以是运动图像。之后,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在步骤S606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其它操作。这里,其它操作例如是照相机设置、菜单(MENU)设置等。如果进行了其它操作,则处理进入步骤S622;如果没有进行其它操作,则处理进入步骤S607。
在步骤S622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与步骤S606中所进行的其它操作相对应的操作。
在步骤S60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结束操作。如果进行了结束操作,则本流程图的处理结束。如果没有进行结束操作,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602。
图7是示出图6B的步骤S620中的透视画框设置处理的详情的流程图。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系统控制单元50将非易失性存储器56中所存储的程序展开到系统存储器52并且执行所展开的程序时,实现本流程图中的各步骤的处理。
在步骤S701中,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透视画框设置画面的初始显示(图4A)。在步骤S70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针对显示单元28上的除例如纵/横切换按钮404的区域以外的显示有LV图像的位置进行了触及。这里,触及是用于使画面上的透视画框302移动的操作(非模糊区域移动操作)。如果进行了触及,则处理进入步骤S706;如果没有进行触及,则处理进入步骤S703。
在步骤S706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步骤S702中的触及位置来使透视画框302移动。在步骤S707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在步骤S702中的触及之后是否进行了触摸移动。如果进行了触摸移动,则处理进入步骤S708;如果没有进行触摸移动,则处理进入步骤S709。
在步骤S708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步骤S707中的触摸移动来使透视画框302移动。在如图4A所示、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水平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根据基于触摸移动的触摸位置在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上的移动分量来使透视画框302向上或向下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触摸移动的触摸位置在向左方向或向右方向上的移动分量没有反映在透视画框302的移动中。另一方面,在如图4B所示、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垂直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根据基于触摸移动的触摸位置在向左方向或向右方向上的移动分量来使透视画框302移动。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触摸移动的触摸位置在向上方向或向下方向上的移动分量没有反映在透视画框302的移动中。
在步骤S709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触摸停止。如果进行了触摸停止,则处理进入步骤S703;如果没有进行触摸停止,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707。
如果在步骤S702中没有进行触及,则在步骤S703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操作了十字键74。如果操作了十字键74,则处理进入步骤S710;如果没有操作十字键74,则处理进入步骤S704。
在步骤S710中,系统控制单元50基于步骤S703中的针对十字键74的操作方向来使透视画框302移动。
在步骤S711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键重复是否在执行中。如果键重复在执行中,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710;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704。
如果在步骤S703中没有操作十字键74,则在步骤S704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用以在透视画框302的纵向和横向之间切换的操作(即,针对纵/横切换按钮404的触摸)。如果进行了纵向和横向之间的切换,则处理进入步骤S712;否则,处理进入步骤S705。
在步骤S712中,系统控制单元50在透视画框302的纵向和横向之间切换。即,在如图4A所示、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水平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切换为如图4B所示、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垂直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如图4B所示、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垂直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切换为如图4A所示、透视画框302被设置成相对于画面呈水平的状态。
在步骤S705中,系统控制单元50判断是否进行了结束操作。该结束操作是针对返回按钮的操作、或者用于通过结束透视画框设置画面转变为AF框设置画面的操作(诸如快门按钮61的半按下(SW1)等)。如果进行了结束操作,则系统控制单元50结束透视画框设置处理,并且处理进入步骤S602。如果没有进行结束操作,则处理返回至步骤S702。
注意,在前述示例中,尽管显示AF框设置画面(图3A和3B)作为透视画模式的初始画面、然后响应于用户操作而显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图4A和4B),但这些画面可以按相反顺序显示。即,系统控制单元50可被配置为显示透视画框设置画面作为透视画模式的初始画面,然后响应于用户操作而显示AF框设置画面。根据该顺序,用户在设置透视画框302之后设置AF框301;因而,用户考虑到已设置的透视画框302来设置AF框301。这样可以进一步降低无意中将AF框301设置在已设置的透视画框302外的可能性。在任意情况下,将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这两者同时显示在这两个画面上,使得用户可以识别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之间的位置关系。通过在透视画模式中如此顺次地设置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这两者,可以减少这些框其中之一的误设置。
现在将参考图10A和10B来说明框重置功能。在图10A和10B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10A和10B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AF框301在透视画框302外的情况下,如图10A所示,系统控制单元50将重置按钮1001和消息1002显示在显示单元28上。消息1002向用户通知可以通过操作重置按钮1001来重置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的位置这一事实。在用户操作了重置按钮1001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使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的位置返回至画面中央(初始位置)(参见图10B)。通过如此显示建议用户发出用于执行框重置功能的指示的显示元素(例如,重置按钮1001或消息1002),可以降低用户无意中将AF框301设置在透视画框302外的可能性。注意,AF框301和透视画框302的初始位置不限于画面中央,并且可以是任何预定位置,只要AF框301配置在透视画框302内即可。
现在参考图10C和10D来说明框连动功能。在图10C和10D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10C和10D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AF框301在透视画框302外的情况下,如图10C所示,系统控制单元50将框连动按钮1003和消息1004显示在显示单元28上。消息1004向用户通知以下事实:通过操作框连动按钮1003,AF框301将移动至透视画框302内(内侧)。如果在透视画框302存在于水平方向的状态下用户操作框连动按钮1003,则系统控制单元50在维持AF框301的X坐标(水平坐标)的同时,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的Y坐标(垂直坐标)的中央(参见图10D)。另一方面,如果在透视画框302存在于垂直方向的状态下、用户操作框连动按钮1003,则系统控制单元50在维持AF框301的Y坐标(垂直坐标)的同时,使AF框301移动至透视画框302的X坐标(水平坐标)的中央(未示出)。通过如此显示建议用户发出用于执行框连动功能的指示的显示元素(例如,框连动按钮1003或消息1004),可以降低用户无意中将AF框301设置在透视画框302外的可能性。注意,系统控制单元50可被配置为基于AF框301的位置来使透视画框302移动,而不是基于透视画框302的位置来使AF框301移动。此外,尽管这里假定维持要移动的框的坐标集其中之一(X坐标或Y坐标),但本实施例不限于此,并且可以移动这两个坐标集,只要AF框301落在透视画框302即可。
参考图11A-11C,以下说明可以与上述实施例相组合地执行的框追踪模式。在图11A-11C中,背景图像是LV图像。在图11A-11C中,向与图3A和3B中的构成元件相同或相似的构成元件赋予与图3A和3B相同的附图标记。在满足了预定条件(例如,用户操作了操作单元70中所包括的预定键)的情况下,系统控制单元50开始采用框追踪模式的操作。如果在如图11A所示AF框301位于透视画框302内的情况下、用户发出用以移动透视画框302的指示,则系统控制单元50在维持透视画框302和AF框301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同时使这些框移动(参见图11B)。另一方面,如果用户发出用于移动AF框301的指示,则系统控制单元50仅使AF框301移动,而不使透视画框302移动(参见图11C)。即,响应于使透视画框302移动的操作,透视画框302移动,并且AF框201也根据透视画框302的移动而移动。相反,响应于使AF框301移动的操作,AF框301移动,而没有使透视画框302移动。注意,系统控制单元50可被配置为使透视画框302跟随AF框301,而不是使AF框301跟随透视画框302。即,响应于使AF框301移动的操作。AF框301可以移动,并且透视画框302也可以根据AF框301的移动而移动。在这种情况下,相反,响应于使透视画框302移动的操作,透视画框302移动,而不使AF框301移动。这样,系统控制单元50采用框追踪模式使一个框跟随另一框。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例,在AF框301在透视画框302外的情况下,数字照相机100警告(通知)用户。这样可以降低用户无意中将AF框301设置在透视画框302外的可能性。
注意,可以利用一项硬件来进行已被描述为由系统控制单元50进行的上述各种控制,或者可以通过多项硬件分担处理来控制设备整体。
此外,尽管已经基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详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种特定实施例,并且本发明还包括落在没有背离本发明的原理的范围内的各种实施例。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的一个例示性实施例,并且可以适当地组合各种实施例。
此外,尽管已经基于本发明应用于数字照相机的示例性情况说明了上述实施例,但本发明不限于该示例,并且还可应用于控制采用透视画模式(在一些情况下还被称为微缩景观模式)的摄像的摄像控制设备。即,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个人计算机、PDA、移动电话终端、移动图像查看器、配备有显示器的打印机设备、数字相框、音乐播放器、游戏机、电子书阅读器等。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平板终端、智能电话、投影设备、配备有显示器的家用电气设备、车载设备等。此外,本发明还可应用于如下的设备,其中该设备用于经由无线或有线通信接收数字照相机等所拍摄到的实时取景图像,显示所接收到的实时取景图像,并且远程地控制(包括网络照相机的)数字照相机;这种设备的示例包括智能电话、平板PC和台式PC。
其它实施例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可以通过如下的方法来实现,即,通过网络或者各种存储介质将执行上述实施例的功能的软件(程序)提供给系统或装置,该系统或装置的计算机或是中央处理单元(CPU)、微处理单元(MPU)读出并执行程序的方法。
尽管已经参考典型实施例说明了本发明,但是应该理解,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典型实施例。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符合最宽的解释,以包含所有这类修改、等同结构和功能。

Claims (34)

1.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
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发出通知,其中,所述通知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画面内显示如下的显示项,其中用户利用所述显示项来发出用于转变为使得用户能够设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模式的指示,以及
发出所述通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改变所述显示项的显示外观。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画面内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和表示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
发出所述通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将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和表示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其中至少之一的显示外观改变为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不同的显示外观。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还包括:
重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非模糊区域移动至预定位置,并且还将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预定位置,
其中,发出所述通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画面内显示用于建议用户指示所述重置单元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和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还包括:
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内,
其中,发出所述通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画面内显示用于建议用户指示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单元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还包括:
非模糊区域移动单元,其被配置为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使得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包括在所述非模糊区域中,
其中,发出所述通知包括:所述控制单元在所述画面内显示用于建议用户指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移动单元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能够响应于第一操作和第二操作来在所述画面内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使得:
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用户操作之前,还进行控制以接受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用户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将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显示在所述画面上,以及
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还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12.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非模糊区域是在用于通过向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图像中的除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外的区域应用所述模糊处理来生成图像的拍摄模式中不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区域。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还包括:
摄像单元;
摄像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中执行自动调焦即AF,然后使用所述摄像单元来进行摄像;
处理单元,其被配置为向所述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图像中的除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外的区域应用所述模糊处理;以及
记录单元,其被配置为将所述处理单元处理后的图像记录到记录介质中。
14.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
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第一操作和用户进行的第二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使得:
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第一操作包括所述画面上的双击,以及
所述第二操作包括所述画面上的单击。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第二操作包括针对方向键的沿同一方向的连续操作,以及
所述第一操作包括针对所述方向键的与所述连续操作不同的操作。
17.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
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之前,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
18.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
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其中所述画面用于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表示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使用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
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图像处理包括用于应用半透过颜色的掩模的处理。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摄像控制设备,其中,
所述控制单元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所述实时取景图像的色相、亮度和饱和度其中至少之一,来改变所述半透过颜色的掩模的颜色。
21.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
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22.一种摄像控制设备,包括:
非模糊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焦点检测区域设置单元,其被配置为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控制单元,其被配置为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23.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发出通知,其中,所述通知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
24.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第一操作和用户进行的第二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使得:
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25.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之前,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
26.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其中所述画面用于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表示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使用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27.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28.一种摄像控制设备所执行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2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以发出通知,其中,所述通知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情况下不会发出。
3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第一操作和用户进行的第二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使得:
在进行了所述第一操作的情况下,与所述焦点检测区域是否要移动至所述非模糊区域外无关地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在进行了所述第二操作的情况下,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内的状况下,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并且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响应于所述第二操作而要移动至的位置在所述非模糊区域外的状况下,不使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移动。
3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所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在设置了应用所述模糊处理的拍摄模式的情况下,在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之前,进行控制以接受用户所进行的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
3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设置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其中所述画面用于显示表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显示元素、表示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显示元素以及使用摄像单元所拍摄的实时取景图像;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设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以将与所述模糊处理不同的图像处理应用于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外部,使得在所述画面上能够识别并且从视觉上辨认出所述非模糊区域的内部和外部。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非模糊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而不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
3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用于使计算机执行控制方法的程序,所述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画面内移动不应用模糊处理的非模糊区域的位置;
响应于用户进行的操作,在所述画面内移动用于进行焦点检测的焦点检测区域的位置;以及
进行控制,使得: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操作来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并且还根据所述焦点检测区域的移动而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以及
响应于用于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的操作,移动所述非模糊区域而不移动所述焦点检测区域。
CN201810011143.0A 2017-01-16 2018-01-05 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Active CN10832264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05270A JP6806572B2 (ja) 2017-01-16 2017-01-16 撮像制御装置、撮像装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記憶媒体
JP2017-005270 2017-01-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22641A CN108322641A (zh) 2018-07-24
CN108322641B true CN108322641B (zh) 2020-12-29

Family

ID=628412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11143.0A Active CN108322641B (zh) 2017-01-16 2018-01-05 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78325B2 (zh)
JP (1) JP6806572B2 (zh)
CN (1) CN1083226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93789B2 (ja) * 2009-12-07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方法
JP7292024B2 (ja) * 2018-10-22 2023-06-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装置の制御方法、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US11523060B2 (en) 2018-11-29 2022-12-06 Ricoh Company, Ltd. Display device, imaging device, object moving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JP7215117B2 (ja) * 2018-11-29 2023-01-31 株式会社リコー 表示装置、撮像装置、オブジェクト移動方法、及び、オブジェクト移動プログラム
US11722771B2 (en) * 2018-12-28 2023-08-0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ethod each of which issues a notification of blur of an object, and control method for the imaging apparatus
JP1641296S (zh) * 2019-02-12 2019-09-17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753844A (zh) * 2008-12-18 2010-06-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及摄像装置
CN102216824A (zh) * 2008-11-14 2011-10-1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3945109A (zh) * 2013-01-17 2014-07-23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21287B2 (ja) * 2004-02-10 2009-08-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および撮影方法、並びに、プログラム
CN101297545B (zh) * 2005-10-28 2012-05-02 株式会社尼康 摄影装置、图像处理装置
JP4125331B2 (ja) * 2006-06-07 2008-07-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289354B2 (ja) 2010-02-05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6084026B2 (ja) * 2012-12-17 2017-02-22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告知方法、告知プログラム、及び記録媒体
WO2015125545A1 (ja) * 2014-02-18 2015-08-27 Nkワークス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491828B2 (en) * 2015-04-03 2019-11-26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control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of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16824A (zh) * 2008-11-14 2011-10-12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设备
CN101753844A (zh) * 2008-12-18 2010-06-23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及摄像装置
CN103945109A (zh) * 2013-01-17 2014-07-23 佳能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及其控制方法、远程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178325B2 (en) 2021-11-16
CN108322641A (zh) 2018-07-24
JP2018117186A (ja) 2018-07-26
US20180205874A1 (en) 2018-07-19
JP6806572B2 (ja) 2021-0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765956B2 (ja) 撮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08322641B (zh) 摄像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JP5306266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0035224B (zh) 电子装置及其控制方法和存储介质
US9819857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for the same,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WO2018021165A4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7123515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CN112015266A (zh) 电子设备、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JP2013201528A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2021170066A (ja)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方法、プログラム、記憶媒体
JP7034619B2 (ja) 撮像装置、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6833509B2 (ja) 撮像制御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575290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US11184543B2 (en) Exposure set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JP6407017B2 (ja) 表示制御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2017174029A (ja) 画像表示装置
JP2021092958A (ja) 電子機器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並びに記憶媒体
JP2020182185A (ja) 撮像装置、及び、表示制御方法
US11165986B2 (en) Data transfer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US11064128B2 (en) Exposure setting apparatus,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nd storage medium
EP3879813B1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WO2021149689A1 (ja) 撮像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JP6703057B2 (ja) 電子機器、その制御方法、および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851788B2 (ja) 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フォーカス制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18113538A (ja) 撮像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