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83347A -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83347A
CN108283347A CN201810112100.1A CN201810112100A CN108283347A CN 108283347 A CN108283347 A CN 108283347A CN 201810112100 A CN201810112100 A CN 201810112100A CN 108283347 A CN108283347 A CN 1082833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junction button
hole
watchband
pressing piece
press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11210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宝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Benp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Benp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Benp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Benp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112100.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83347A/zh
Publication of CN108283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833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2Link construc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02Link constructions
    • A44C5/10Link constructions not extensible
    • A44C5/107Link constructions not extensible with links made of more than two elements including connecting elem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4HABERDASHERY; JEWELLERY
    • A44CPERSONAL ADORNMENTS, e.g. JEWELLERY; COINS
    • A44C5/00Bracelets; Wrist-watch straps; Fastenings for bracelets or wrist-watch straps
    • A44C5/1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 A44C5/2076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with the two ends of the strap or chain abutting each other or sliding in the main plane or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se two ends
    • A44C5/208Fasteners for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for open straps, chains or the like with the two ends of the strap or chain abutting each other or sliding in the main plane or a plane parallel to the main plane of these two ends being screwed to each other

Landscapes

  • Adornment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该连接装置包括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在第一连接扣的朝向第二连接扣的部位设有可扣入第二连接扣的扣合结构,在第二连接扣的朝向第一连接扣的部位设有定位部,扣合结构被构造成可通过按压而使得第一连接扣与第二连接扣脱扣,使用时,第一连接扣的扣合结构可直接扣入第二连接扣的定位部而实现两者的固定,通过按压扣合结构可实现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的脱扣。本发明的表带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实现连接,第一连接扣连接于第一表带的自由端,第二连接扣套设于第二表带上,并可沿第二表带移动及止停于第二表带的任意位置处,从而使得其不仅佩戴简单,而且连接可靠、易于调整使用长度。

Description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表带,特别涉及一种使用方便、外形美观、调节精度高、连接可靠的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表带通常是通过孔眼实现长度调节,表带的一端设有表带扣,另一端设有若干个间隔设置的孔眼,使用时,将表带扣扣入相应的孔眼内而实现连接。这种表带结构,其调节时,需要先将表带扣从孔眼内脱出,然后再扣入所需位置的孔眼内,因此表带经常会被弯折而影响其美观性及强度。此外,这种表带结构,总有一截多余的表带是显露在外的,为将多余一截的表带固定住,通常还需要在表带上设置一个套环,使多余一截的表带被套环套压住,因此,其美观性和便利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在表带上打孔,若孔眼间距过小,则会影响表带强度,使得表带易于在经常使用的孔眼处断裂;而若孔眼间距过大,则影响调节精度,用户未必能调节到最适合使用的长度。
此外,还有一种表带方式,其是在表带的一端设置蘑菇头,在表带的另一端设置扣孔,然后在表带上间隔设置若干个定位孔,使用时,将设有蘑菇头的表带一端穿过所述扣孔,然后将蘑菇头对准所述定位孔,通过表带的叠压而使表带结合在一起。这种蘑菇头形式的表带,其虽然佩戴简单,但是其连接不可靠,表带很容易松脱而掉落。为解决其连接不可靠,目前的做法是增加一个套环,利用套环套住表带而加强连接可靠性;或是使用两个蘑菇头以加强连接可靠性。这种改善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连接可靠性,但是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其连接不可靠的问题,其依然存在较大概率被碰开的风险,因此,其仍需改善。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使用方便、外形美观、调节精度高、连接可靠的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在所述第一连接扣的朝向第二连接扣的部位设有可扣入第二连接扣的扣合结构,在所述第二连接扣的朝向第一连接扣的部位设有可使第一连接扣的扣合结构扣入的定位部,所述扣合结构被构造成可通过按压而使得第一连接扣与第二连接扣脱扣,使用时,第一连接扣的扣合结构可直接扣入所述第二连接扣的定位部而实现两者的固定,通过按压所述扣合结构可实现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的脱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扣包括与所述扣合结构活动连接的第一盖体,所述扣合结构包括与所述定位部扣合的主体部和用于按压而实现脱扣的按压部,所述主体部遮蔽于所述第一盖体的内侧,所述按压部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的外侧而与所述主体部位于所述第一盖体的不同侧。
进一步地,所述扣合结构设有大小可调的定位孔,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定位孔的大小可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扣的定位部卡入其内并无法主动从所述定位孔内脱出,当按压所述按压部时,所述定位孔变大而使得所述定位部可从所述定位孔内脱出。
进一步地,所述扣合结构包括连接件、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所述连接件呈两端敞口的空心状,其横向设于所述第一盖体内,在所述连接件的与第一盖体相背离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设于所述连接件内,且该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相对的两端端部分别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外而形成所述按压部,在所述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上分别设有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第三通孔与所述第一通孔对应上而形成所述定位孔,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交错或叠合而形成开孔小于第一通孔的卡口,当相向按压所述按压部时,所述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形成卡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卡口。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按压件的非按压端设有第一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二按压件的非按压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和第二复位弹簧可使所述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朝相反方向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按压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按压部、第一臂部与第一抵接部,所述第一臂部呈条状,所述第一按压部和第一抵接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臂部相对的两端端部,所述第一按压部与第一抵接部相对间隔,其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按压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按压部、第二臂部与第二抵接部,所述第二臂部呈条状,所述第二按压部和第二抵接部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臂部相对的两端端部,所述第二按压部与第二抵接部相间隔,其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第一按压件与第二按压件相互嵌设,其中,第一抵接部位于第二按压部与第二抵接部之间,且在第一抵接部与第二按压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复位弹簧,第二抵接部位于第一按压部与第一抵接部之间,且在第二抵接部与第一按压部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复位弹簧;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相间隔而使得交错重叠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形成开孔小于第一通孔的卡口,当相向按压所述按压部时,所述第一抵接部和第二抵接部之间的距离变大而使得交错重叠的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形成卡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的卡口。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体设有遮盖部和相对间隔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形成于所述遮盖部相对的两端,在所述支撑部上分别设有按压孔,所述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的第一按压部和第二按压部分别由所述第一盖体的内部穿过所述按压孔而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的外侧而形成所述按压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按压部或第一臂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台阶,在所述第二按压部或第二臂部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台阶,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分别卡接于所述支撑部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扣合结构还包括限制件,所述限制件设于所述连接件内,在所述限制件上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的第四通孔,在所述限制件的沿按压方向的边缘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阻挡部,在所述第一按压件的第一臂部上设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第一限制部,在所述第二按压件的第二臂部上设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第二限制部,所述阻挡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内而使得所述第一按压件和第二按压件被活动限制在所述连接件内。
进一步地,在所述限制件上设有凸点或凹点,在所述连接件的相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凸点或凹点相匹配的凹点或凸点,所述凸点可嵌入所述凹点内而使所述限制件相对所述连接件无法位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扣设有可与其他物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伸出至所述遮盖部外而形成延长端,在所述延长端上分别设有转轴孔,在所述转轴孔内横向搭接有用于与其他物件进行连接的转轴。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部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扣的朝向所述定位孔的一侧表面上,其包括一体连接的杆部和头部,所述头部具有坡度或弧度而可滑入至所述定位孔内,所述杆部的尺寸小于所述头部的尺寸而在其连接处形成卡持的第三台阶。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扣设有可与其他物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连接扣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扣的一侧表面上设有限制第一连接扣与第二连接扣发生相对位移或转动的约束部。
进一步地,所述约束部垂直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扣的朝向所述定位孔的一侧表面上,其与所述定位部平行间隔,所述约束部可插入至所述第一盖体和/或扣合结构之中而限制住第一连接扣相对第二连接扣发生位移或转动。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二连接扣上设有可套入其他物体进行连接的套装部。
进一步地,所述套装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扣围合呈环状,该套装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扣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套装部的非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扣的与之相连接的一侧表面相间隔。
进一步地,在所述套装部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扣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定位用的凸起或凹槽。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表带结构,其设有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其特征在于,其设有如权利要求1~19任意一条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扣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扣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上,所述第二连接扣可沿第二表带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并止停于第二表带的任意位置处或若干位置处,使用时,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而可实现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的连接,并可通过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扣而调节表带的使用长度。
进一步地,当第一表带和第二表带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二表带的位于第二连接扣一侧的自由端隐蔽于所述第一表带的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扣套设于所述第二表带上,在所述第二表带的与第一表带相背离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凹槽或凸起,在所述第二连接扣的朝向所述凹槽或凸起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与所述凹槽或凸起相匹配的凸起或凹槽,通过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扣使得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镶嵌在一起而可调整所述第二连接扣相对所述第二表带的连接位置,从而调节表带的使用长度。
本发明的有益贡献在于,其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连接装置通过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扣合而实现连接,通过按压而实现解扣,在无外力作用下时,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不易主动松脱,因而其使用方便,且连接可靠。此外,本发明的第一连接扣可遮蔽住第二连接扣,因而其整体外形美观。本发明的表带结构通过第一连接扣和第二连接扣实现连接,第一连接扣连接于第一表带的自由端,第二连接扣套设于第二表带上,并可沿第二表带移动及止停于第二表带的任意位置处,从而使得其不仅佩戴简单,而且连接可靠、易于调整使用长度。此外,本发明的表带结构还可使得表带多余的部分隐藏于另一表带的内侧,从而使得从外侧无法看到多余的表带,进而增强整体美观性。本发明的表带结构,其通过扣合进行连接,其对位方便,使用十分简单,且其连接十分可靠,除非用户主动通过按压件进行解扣,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会被松脱,而且不会因无意碰撞而松脱。此外,本发明的表带结构通过凸起和凹槽实现定位调节,而非孔眼进行调节,其不仅可提高调节精度,而且不影响表带本身的强度,且其凸起和凹槽被遮挡而不外露,因此从外观看也更美观。此外,表带上的凹槽还利于排汗,利于佩戴者保持皮肤表面干燥。本发明的表带结构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外形美观等特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宜大力推广。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可广泛用于传统的手表、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各种领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表带结构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第二连接扣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的分解示意图。
图6是第一按压件、第二按压件、连接件、限制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7是第一按压件或第二按压件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其中,第一连接扣1、扣合结构11、主体部111、按压部112、第一按压件113、第二通孔1131、第一按压部1132、第一臂部1133、第一抵接部1134、第一台阶1135、第一凹部1136、第二凹部1137、第一限制部1138、第二按压件114、第三通孔1141、第二按压部1142、第二臂部1143、第二抵接部1144、第二台阶1145、第三凹部1146、第四凹部1147、第二限制部1148、定位孔115、连接件116、第一通孔1161、第一复位弹簧117、第二复位弹簧118、限制件119、第四通孔1191、阻挡部1192、第一盖体12、遮盖部121、支撑部122、按压孔1221、转轴孔1222、围合部123、转轴124、第二连接扣2、定位部21、杆部211、头部212、第三台阶213、基体部22、约束部23、第二连接部24、套装部25、凸起251、第一表带3、第二表带4、凹槽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实施例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对本发明不构成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图7所示,本发明的连接装置包括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所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可扣合在一起而实现连接,并可通过按压而实现解扣。当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扣合在一起时,第一连接扣1可包围住所述第二连接扣2,从而使得其外形更美观。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通过按压而解扣,因而不容易意外解扣,使得两者连接可靠。
如图1~图7所示,在所述第一连接扣1的朝向第二连接扣2的部位设有扣合结构11,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第一连接扣1的部位设有定位部21,所述扣合结构11可扣入所述定位部21而实现两者的固定连接。此外,所述扣合结构11被构造成可通过按压而使得所述定位部21从所述扣合结构11中脱出,从而可通过按压而实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脱扣。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扣1包括第一盖体12和扣合结构11。所述扣合结构11包括主体部111和按压部112。所述主体部111用于实现扣合,所述按压部112用于按压而实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脱扣。所述第一盖体12和扣合结构11活动连接,所述第一盖体12遮蔽住扣合结构11的主体部111,使得从外侧看仅能看到按压部112位于第一盖体12的外侧,从而增强外形美观。
如图1~图7所示,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第一盖体12包括遮盖部121和支撑部122。进一步的,其还可包括围合部123。所述遮盖部121、支撑部122和围合部123一体成型。所述遮盖部121的形状可根据美观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遮盖部121呈平板状,其外侧表面可设置logo、图案等用以加强美观性。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遮盖部121也可构造呈异形,如卡通形状、圆形等。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撑部122形成于所述遮盖部121相对的两端,其间隔设置。在所述支撑部122上分别设有按压孔1221,其用于搭接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所述按压孔1221的形状尺寸可根据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形状尺寸进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按压孔1221为矩形孔。所述围合部123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22的相同端之间,其与所述遮盖部121和支撑部122连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所述围合部123只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22的一端,所述支撑部122的另一端未通过围合部123连接在一起。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围合部123也可连接于所述支撑部122的两端而使得支撑部122的两端全部通过围合部123连接在一起。所述遮盖部121、支撑部122和围合部123便形成了围合结构,从而可遮蔽住扣合结构11的主体部111,并与第二连接扣2相互围合和约束。
如图1~图7所示,为将第一连接扣1安装在待使用的物体上,在所述第一连接扣1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形状及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支撑部122的端部延长而形成。具体的,所述支撑部122的未连接有围合部123的一端端部伸出至所述遮盖部121外而形成延长端,在所述延长端上分别设有转轴孔1222,在所述转轴孔1222内横向搭接有转轴124。当与其他待使用物体进行连接时,其他待使用物体与所述转轴124可通过公知的方式连接在一起,从而可使得第一连接扣1与其他物体连接在一起。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也可设置在其他位置处,例如,当所述支撑部122的两端均由围合部123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一连接部也可由所述遮盖部121的端部向外延伸而形成,通过在遮盖部121的延伸端上设置转轴124而构成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使第一连接扣1与待使用物体进行连接,其连接方式多样,其可以是固定连接的结构,也可以是活动连接的结构,其可以是不可拆卸连接的结构,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的结构,凡是能用于实现将第一连接扣1连接到待使用物体上进行使用的结构皆包括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范围内。
如图1~图7所示,所述扣合结构11用于与第二连接扣2实现可拆卸连接,使得第一连接扣1可与第二连接扣2扣合在一起,并可在需要时实现解扣。所述扣合结构11设有大小可调的定位孔115,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定位孔115的大小可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定位部21卡入其内并无法主动从所述定位孔115内脱出,当按压所述按压部112时,所述定位孔115变大而使得所述定位部21可从所述定位孔115内脱出。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扣合结构11包括连接件116、第一按压件113、第二按压件114、第一复位弹簧117、第二复位弹簧118、限制件119。
如图1~图7所示,所述连接件116呈两端敞口的空心状,其长度应小于等于所述支撑部122之间间隔的距离,其横向设于所述支撑部122之间,且其两端敞口分别与所述支撑部122上的按压孔1221相对应。在所述连接件116的与第一盖体12相背离的一侧表面上设有第一通孔1161。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孔1161为圆角矩形孔。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通孔1161也可为方形孔、圆形孔等。
如图1~图7所示,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用于按压,其分别设于所述支撑部122的按压孔1221处。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呈片状,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一端分别伸入至所述连接件116的内部,并交错叠合,其另一端端部分别穿过所述按压孔1221而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12外形成所述按压部112。在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交错叠合的部位上分别设有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所述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的形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所述第二通孔1131、第三通孔1141与所述第一通孔1161对应上便形成了所述定位孔115。为使得所述定位孔115的大小可调,在所述第一按压件113的非按压端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17,在所述第二按压件114的非按压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18。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和第二复位弹簧118可使得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朝相反方向复位。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交错叠合而形成开孔小于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当相向按压所述按压部112时,交错叠合的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形成开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当松脱对按压部112的按压时,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在第一复位弹簧117和第二复位弹簧118的弹力作用下可复位至默认状态。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按压部1132、第一臂部1133和第一抵接部1134。所述第一臂部1133呈长条状,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一抵接部1134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臂部1133相对的两端端部,并与所述第一臂部1133基本垂直。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一抵接部1132整体平行间隔,其之间的间隔便形成了所述第二通孔113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孔1131为开放性通孔。为方便安装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的朝向第一抵接部1134的一侧部位上设有内凹的用于放置弹簧的第一凹部1136,在所述第一抵接部1134的背离第一按压部1132的一侧部位上设有内凹的用于放置弹簧的第二凹部1137。为了限制所述第一按压件113脱出所述按压孔1221,在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或第一臂部1133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台阶1135,其用于被所述第一盖体12的支撑部122限制住而使得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只能在限定的行程内活动。所述第二按压件11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按压部1142、第二臂部1143和第二抵接部1144。所述第二臂部1143呈长条状,所述第二按压部1142和第二抵接部1144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臂部1143相对的两端端部,并与所述第二臂部1143基本垂直。所述第二按压部1142和第二抵接部1142整体平行间隔,其之间的间隔便形成了所述第三通孔1141。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通孔1141为开放性通孔。为方便安装复位弹簧,在所述第二按压部1142的朝向第二抵接部1144的一侧部位上设有内凹的用于放置弹簧的第三凹部1146,在所述第二抵接部1144的背离第二按压部1142的一侧部位上设有内凹的用于放置弹簧的第四凹部1147。为了限制所述第二按压件113脱出所述按压孔1221,在所述第二按压部1132或第二臂部113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台阶1145,其用于被所述第一盖体12的支撑部122限制住而使得所述第二按压件113只能在限定的行程内活动。
如图1~图7所示,所述第一按压件113与所述第二按压件114相互嵌设。具体的,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的开放性开口分别朝向相反的方向,第一抵接部1134设于第二按压部1142和第二抵接部1144之间,且在第一抵接部1134与第二按压部1142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该第一复位弹簧117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凹部1137内,其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三凹部1146内。所述第二抵接部1144设于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一抵接部1134之间,且在第二抵接部1144与第一按压部1132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18,该第二复位弹簧118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凹部1136内,其另一端安装于所述第四凹部1147内。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横向设于所述所述连接件116内,其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二按压部1142分别朝相反的方向穿过第一盖体12的按压孔1221而延伸至第一盖体12外,形成本实施所述的按压部112。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和第二复位弹簧118在默认状态下时的长度,应使得第一按压件113的第一台阶1135和第二按压件114的第二台阶1145正好卡持于支撑部122内侧,并使得第一抵接部1134与第二抵接部1144相间隔。所述第一抵接部1134与第二抵接部1144之间的间隔,便使得交错叠合的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形成了卡孔小于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当相向按压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二按压部1142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134和第二抵接部1144之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可使得交错叠合的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形成卡孔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方便第二连接扣2的定位部21脱出。当松开对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二按压部1142的按压时,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和第二复位弹簧118复位而使得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朝相反方向移动,使得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二按压部1142复位至伸出至按压孔1221外的状态。
如图1~图7所示,此外,为进一步避免相向按压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时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进入第一盖体12的内部而无法复位,本实施例中,在所述连接件116内还可设置限制件119。所述限制件119呈平板状,其形状与所述连接件116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其平放于所述连接件116内,并与连接件116的一侧表面相贴合。为方便定位安装,在所述限制件119上设有凸点,在所述连接件116的相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凸点相匹配的凹点,所述凸点可嵌入所述凹点内而实现定位并限制移动。为不妨碍第二连接扣2的定位部21插入至第一连接扣1的定位孔115内,在所述限制件119的中央设有尺寸大于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第四通孔1191。为了限制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按压位移,可在所述限制件119的边缘设有垂直于其表面的阻挡部1192,所述阻挡部1192的位置与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最大按压行程相关,其用于在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按压到最大行程时阻挡住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使得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不被按压至第一盖体12内而无法脱出。为起到相应的阻挡限制作用,可在所述第一按压件113的第一臂部1133上设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第一限制部1138,在所述第二按压件114的第二臂部1143上设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第二限制部1148。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制部1138和第二限制部1148为长条形缺口,所述阻挡部119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制部1138和第二限制部1148内,其不仅可避免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被按压至第一盖体12内而无法脱出,而且还可进一步避免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从所述连接件116内脱出,使得即使人为用力向外拉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也无法将该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从所述连接件116内拉出。
如图1~图7所示,所述连接件116、第一按压件113、第二按压件114、第一复位弹簧117和第二复位弹簧118和限制件119便形成了所述扣合结构11。该扣合结构11整体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一盖体12上,所述连接件116的全部遮蔽于所述第一盖体12的内侧,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第二复位弹簧118和限制件全部遮蔽于连接件116内,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大部分遮蔽于连接件116的内侧,仅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小部分——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二按压部1142位于第一盖体12的外侧而用于按压,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扣1从外观看整体性更强更美观,并且可方便按压所述按压部112而进行解扣。
如图1~图7所示,此外,为使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扣合时不易松动,所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还设置有限制结构。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对于所述第一连接扣1,可将所述连接件116的宽度设置成小于所述遮盖部121的宽度,从而使得所述连接件116的沿宽度方向的边缘与所述围合部123相间隔而形成间隙,从而利于插入第二连接扣2的约束部23,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相互围合和约束,避免其移动和转动,进而可加强连接的可靠性。
如图1~图7所示,所述第二连接扣2与所述第一连接扣1扣合,其设有定位部21,其定位部21可插入至所述扣合结构11的定位孔115内而实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固定。
如图1~图7所示,具体的,本实施例的第二连接扣2包括基体部22、定位部21和第二连接部24。进一步的,其还可包括约束部23。
如图1~图7所示,所述基体部22呈板状,其尺寸与所述遮盖部121的尺寸相当。在所述基体部22的朝向第一连接扣1的一侧表面上设有所述定位部21。所述定位部21竖直设置于所述基体部22的表面上,其可与所述基体部22一体成型,也可与所述基体部22固定连接。所述定位部21包括一体成型的杆部211和头部212。所述杆部211与所述基体部22结合在一起,所述头部212形成于所述杆部211的端部。所述头部212具有弧度或坡度而可滑入至所述定位孔115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头部212呈半圆球形,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头部212也可呈圆锥形或任意其他形状。所述头部212的形状大小与所述定位孔115的形状大小相匹配,其应设置成易于插入至所述定位孔115内的形状大小。所述杆部211与所述头部212在其结合处形成第三台阶213,从而利于所述头部212卡入至定位孔115内后,通过第三台阶213的限制作用而使的头部212被限制在定位孔115内而无法主动从定位孔115内脱出。
如图1~图7所示,为方便将第二连接扣2连接在待连接使用的物体上,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上设有第二连接部24。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形状及结构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24由形成于所述基体部22外侧表面的套装部25而形成。具体的,在所述基体部22的与定位部21相背离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套装部25。所述套装部25既可与所述基体部22一体成型,也可是独立部件而与所述基体部22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套装部25由所述基体部22一体成型,其呈U型,其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基体部22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得其与所述基体部22围合呈“口”字型的环状,进而可套设在待连接物体上。本实施例中,所述套装部25沿基体部22的长度方向设置,即所述套装部25垂直于所述第一连接扣1的支撑部122。此外,为使其与待连接物体结合紧密,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套装部25的朝向所述基体部22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凸起251,其可嵌入至待连接物体的凹槽41内而使得第二连接扣2不易于主动移动。所述套装部25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基体部22的表面上间隔设有两个套装部25。当设有多个套装部25时,其可加强连接的稳定性,使得第二连接扣2更不易于从待连接物体上松脱下来。所述第二连接部24用于将第二连接扣2连接在待使用物体上,其不局限于本实施例所述的套装部25结构,凡能实现将第二连接部24连接在待使用物体上的结构均包括在所述第二连接部24的范围内。
如图1~图7所示,此外,为加强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连接可靠性,使得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扣合时不易松动,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上还设有约束部23。所述约束部23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扣1的一侧表面,其可插入至所述第一盖体12和/或扣合结构11之间和/或之内而限制住第一连接扣1相对第二连接扣2发生位移或转动。本实施例中,所述约束部23形成于所述基体部22的沿长度方向的两端边缘,其与所述套装部25平行,并与所述支撑部122和基体部22垂直。所述约束部23之间间隔的距离与所述连接件116的宽度相匹配,当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扣合时,所述约束部23可插入至所述连接件116与围合部123之间的间隙中,从而限制住第一连接扣1的移动和转动,加强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1~图7所示,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通过定位孔115和定位部21实现扣合,其中,定位孔115的大小可调,从而使得定位部21可方便卡入至定位孔115内而无法主动脱出,只有当相向按压所述按压部112而使定位孔115变大时,所述定位部21才能从所述定位孔115内脱出而实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解扣。本实施例的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扣合时,可相互围合和约束,其不仅使得其整体外形美观,而且可避免两者相对滑动或转动,从而可加强连接可靠性。此外,本发明的第一连接扣1可遮蔽住扣合结构11的主体部111和第二连接扣2,使得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扣合时仅能从外侧观看到按压部112,从而利于提升美观性。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连接装置通过按压所述按压部112实现解扣,其不易主动松脱,也不易因意外而松脱,因而其连接可靠,且解扣方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实施例2
如图1~图7所示,本实施例的表带结构包括第一表带3、第二表带4和连接装置。所述连接装置包括可相互扣合并可脱扣的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所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可通过连接装置而结合在一起,并可分离。
所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呈条状,其形状可参考公知技术。所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可采用多种公知材料制成,如皮料、塑胶、金属等。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由硅胶制成。所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均具有自由端,其用于进行相互连接。为使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实现连接,在第一表带3的自由端设有第一连接扣1,在第二表带4上设有第二连接扣2。所述第一连接扣1与第一表带3之间形成稳定连接,两者不易分离。所述第二连接扣2可沿第二表带4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并止停于第二表带4的任意位置处或若干位置处,从而方便在使用时通过移动第二连接扣2在第二表带4上的位置而调节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的使用长度。
为加强使用美观性,所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被构造成当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连接在一起正常使用时,所述第二表带4的位于第二连接扣2一侧的自由端隐藏于所述第一表带3的内侧,即朝向用户手腕的一侧。通过将第二表带4的自由端隐藏于第一表带3的内侧,可使得第二表带4多余的自由端不显露出来,从而使得其外形整体感更强,更美观。
为方便使第二连接扣2在第二表带4上进行移动,并加强美观性,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二表带4的与第一表带3相背离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凹槽41。所述凹槽41呈条状,其由第二表带4的沿宽度方向的边缘延伸至其另一端。所述凹槽41间隔的距离可根据需要而设,当所述凹槽41间隔的距离较小时,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的使用长度的调节精度便会提高;当所述凹槽41间隔的距离较大时,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的使用长度的调节精度便会降低。所述凹槽41可以等距间隔分布,也可以非等距间隔分布,其可根据需要而设置。本实施例中,优选所述凹槽41等距间隔分布。由于所述凹槽41并未穿透所述第二表带4,因此,即使所述凹槽41分布密集,其也不会降低所述第二表带4的强度。
所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结构可参考实施例1,所不同的是,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24被设置成需与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进行连接的形式。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部由所述支撑部122的端部延伸而形成,其上设有转轴124,该转轴124与所述第一表带3的自由端通过公知的方式转动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连接部24设置成套装部25形式,在其套装部25的朝向基体部22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凸起251,所述凸起251的形状与所述第二表带4上的凹槽41的形状相匹配,其可嵌入至所述凹槽41内而使得第二连接扣2不易移动。所述凸起251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设置,其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当所述凸起251设有多个时,其之间间隔的距离应与所述凹槽41之间间隔的距离相匹配。这样,通过第二表带4上的凹槽41及第二连接扣2上的凸起251,便可使第二连接扣2与第二表带4形成活动连接,并使得第二连接扣2可沿第二表带4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及止停于第二表带4的任意凹槽41位置处。
藉此,便形成了本实施例的表带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扣1和第一表带3的自由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扣2套设于第二表带4上,当将第一连接扣1与第二连接扣2扣合时,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便可连接在一起,此时,第二表带4的位于第二连接扣2一侧的自由端隐藏于第一表带3的内侧,从而使得从外侧无法查看到第二表带4多余的部位,进而增强整体美观性。当需要调节使用长度时,用力沿第二表带4的长度方向挪动所述第二连接扣2,使第二连接扣2的凸起251嵌入第二表带4相应位置的凹槽41内即可。当需松脱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时,相向按压所述连接装置上的按压部112,所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便能脱扣而实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的分离。本发明的表带结构,其通过扣合进行连接,其对位方便,使用十分简单,且通过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进行扣合,其连接十分可靠,除非用户主动通过按压件进行解扣,一般情况下基本不会被松脱,而且不会因无意碰撞而松脱。此外,本发明的表带结构通过凸起251和凹槽41实现定位调节,而非孔眼进行调节,其不仅可提高调节精度,而且不影响表带本身的强度,且其凸起251和凹槽41被遮挡而不外露,因此从外观看也更美观。而去,凹槽41的存在,也利于用户佩戴时防止出汗或方便排汗。另一方面,本发明的表带结构可将表带多余的部分隐藏在表带内侧,从而可大大加强其整体美观性。
尽管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揭示,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此,在不偏离本发明构思的条件下,以上各构件可用所属技术领域人员了解的相似或等同元件来替换。例如,将本实施例2的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连接位置进行调换,使用于连接第二表带4的第二连接部24的结构设置在第一连接扣1上,使用于连接第一表带3的第一连接部的结构设置在第二连接扣2上,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扣1可沿第二表带4进行移动及止停于第二表带4的任意凹槽41位置处,而第二连接扣2与第一表带3固定连接;又例如,利用其它压紧结构替代套装部25,以实现第二连接扣2在第二表带4的长度方向移动调节位置,当调节到需要的位置时,通过相应的压紧结构来阻止第二连接扣2在第二表带4的长度方向的移动;又如,所述凹槽41与所述凸起251的设置位置可相互调换,以此通过对连接结构进行适应性改变便可实现相同的技术效果。

Claims (22)

1.一种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扣合连接的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在所述第一连接扣(1)的朝向第二连接扣(2)的部位设有可扣入第二连接扣(2)的扣合结构(11),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第一连接扣(1)的部位设有可使第一连接扣(1)的扣合结构(11)扣入的定位部(21),所述扣合结构(11)被构造成可通过按压而使得第一连接扣(1)与第二连接扣(2)脱扣,使用时,第一连接扣(1)的扣合结构(11)可直接扣入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定位部(21)而实现两者的固定,通过按压所述扣合结构(11)可实现第一连接扣(1)和第二连接扣(2)的脱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扣(1)包括与所述扣合结构(11)活动连接的第一盖体(12),所述扣合结构(11)包括与所述定位部(21)扣合的主体部(111)和用于按压而实现脱扣的按压部(112),所述主体部(111)遮蔽于所述第一盖体(12)的内侧,所述按压部(112)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12)的外侧而与所述主体部(111)位于所述第一盖体(12)的不同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结构(11)设有大小可调的定位孔(115),在默认状态时,所述定位孔(115)的大小可使得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定位部(21)卡入其内并无法主动从所述定位孔(115)内脱出,当按压所述按压部(112)时,所述定位孔(115)变大而使得所述定位部(21)可从所述定位孔(115)内脱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结构(11)包括连接件(116)、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所述连接件(116)呈两端敞口的空心状,其横向设于所述第一盖体(12)内,在所述连接件(116)的与第一盖体(12)相背离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通孔(1161),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设于所述连接件(116)内,且该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相对的两端端部分别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12)外而形成所述按压部(112),在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上分别设有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所述第二通孔(1131)、第三通孔(1141)与所述第一通孔(1161)对应上而形成所述定位孔(115),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交错或叠合而形成开孔小于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当相向按压所述按压部(112)时,所述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形成卡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按压件(113)的非按压端设有第一复位弹簧(117),在所述第二按压件(114)的非按压端设有第二复位弹簧(118),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和第二复位弹簧(118)可使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朝相反方向复位。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按压部(1132)、第一臂部(1133)与第一抵接部(1134),所述第一臂部(1133)呈条状,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一抵接部(1134)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一臂部(1133)相对的两端端部,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与第一抵接部(1134)相对间隔,其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二通孔(1131);所述第二按压件(11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按压部(1142)、第二臂部(1143)与第二抵接部(1144),所述第二臂部(1143)呈条状,所述第二按压部(1142)和第二抵接部(1144)分别形成于所述第二臂部(1143)相对的两端端部,所述第二按压部(1142)与第二抵接部(1144)相间隔,其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三通孔(1141),所述第一按压件(113)与第二按压件(114)相互嵌设,其中,第一抵接部(1134)位于第二按压部(1142)与第二抵接部(1144)之间,且在第一抵接部(1134)与第二按压部(1142)之间设有所述第一复位弹簧(117),第二抵接部(1144)位于第一按压部(1132)与第一抵接部(1134)之间,且在第二抵接部(1144)与第一按压部(1132)之间设有所述第二复位弹簧(118);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134)和第二抵接部(1144)相间隔而使得交错重叠的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形成开孔小于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当相向按压所述按压部(112)时,所述第一抵接部(1134)和第二抵接部(1144)之间的距离变大而使得交错重叠的第二通孔(1131)和第三通孔(1141)形成卡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通孔(1161)的卡口。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体(12)设有遮盖部(121)和相对间隔的支撑部(122),所述支撑部(122)形成于所述遮盖部(121)相对的两端,在所述支撑部(122)上分别设有按压孔(1221),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的第一按压部(1132)和第二按压部(1142)分别由所述第一盖体(12)的内部穿过所述按压孔(1221)而伸出至所述第一盖体(12)的外侧而形成所述按压部(112)。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按压部(1132)或第一臂部(1133)的侧壁上设有第一台阶(1135),在所述第二按压部(1142)或第二臂部(1143)的侧壁上设有第二台阶(1145),在默认状态时,所述第一台阶(1135)和第二台阶(1145)分别卡接于所述支撑部(122)的内侧。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结构(11)还包括限制件(119),所述限制件(119)设于所述连接件(116)内,在所述限制件(119)上设有位置与所述第一通孔(1161)相对的第四通孔(1191),在所述限制件(119)的沿按压方向的边缘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阻挡部(1192),在所述第一按压件(113)的第一臂部(1133)上设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第一限制部(1138),在所述第二按压件(114)的第二臂部(1143)上设有沿按压方向延伸的第二限制部(1148),所述阻挡部(1192)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限制部(1138)和第二限制部(1148)内而使得所述第一按压件(113)和第二按压件(114)被活动限制在所述连接件(116)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限制件(119)上设有凸点或凹点,在所述连接件(116)的相应位置处设有与所述凸点或凹点相匹配的凹点或凸点,所述凸点可嵌入所述凹点内而使所述限制件(119)相对所述连接件(116)无法位移。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扣(1)设有可与其他物件连接的第一连接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122)的一端伸出至所述遮盖部(121)外而形成延长端,在所述延长端上分别设有转轴孔(1222),在所述转轴孔(1222)内横向搭接有用于与其他物件进行连接的转轴(124)。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21)突出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所述定位孔(115)的一侧表面上,其包括一体连接的杆部(211)和头部(212),所述头部(212)具有坡度或弧度而可滑入至所述定位孔(115)内,所述杆部(211)的尺寸小于所述头部(212)的尺寸而在其连接处形成卡持的第三台阶(213)。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扣(2)设有可与其他物件连接的第二连接部(24)。
15.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所述第一连接扣(1)的一侧表面上设有限制第一连接扣(1)与第二连接扣(2)发生相对位移或转动的约束部(23)。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约束部(23)垂直形成于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所述定位孔(115)的一侧表面上,其与所述定位部(21)平行间隔,所述约束部(23)可插入至所述第一盖体(12)和/或扣合结构(11)之中而限制住第一连接扣(1)相对第二连接扣(2)发生位移或转动。
17.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上设有可套入其他物体进行连接的套装部(25)。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装部(25)与所述第二连接扣(2)围合呈环状,该套装部(25)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扣(2)一体成型或固定连接,所述套装部(25)的非端部与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与之相连接的一侧表面相间隔。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套装部(25)的朝向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一侧表面上设有定位用的凸起(251)或凹槽(41)。
20.一种表带结构,其设有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其特征在于,其设有如权利要求1~19任意一条所述的连接装置,所述第一连接扣(1)连接于所述第一表带(3)的端部,所述第二连接扣(2)活动连接于所述第二表带(4)上,所述第二连接扣(2)可沿第二表带(4)的长度方向进行移动,并止停于第二表带(4)的任意位置处或若干位置处,使用时,通过所述连接装置而可实现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的连接,并可通过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扣(2)而调节表带的使用长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当第一表带(3)和第二表带(4)连接在一起时,所述第二表带(4)的位于第二连接扣(2)一侧的自由端隐蔽于所述第一表带(3)的内侧。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表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扣(2)套设于所述第二表带(4)上,在所述第二表带(4)的与第一表带(3)相背离的一侧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相互间隔的凹槽(41)或凸起,在所述第二连接扣(2)的朝向所述凹槽(41)或凸起的一侧表面上设有一个或多个与所述凹槽(41)或凸起相匹配的凸起(251)或凹槽,通过移动所述第二连接扣(2)使得所述凸起(251)与所述凹槽(41)镶嵌在一起而可调整所述第二连接扣(2)相对所述第二表带(4)的连接位置,从而调节表带的使用长度。
CN201810112100.1A 2018-02-05 2018-02-05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Pending CN10828334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12100.1A CN108283347A (zh) 2018-02-05 2018-02-05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112100.1A CN108283347A (zh) 2018-02-05 2018-02-05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83347A true CN108283347A (zh) 2018-07-17

Family

ID=628364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112100.1A Pending CN108283347A (zh) 2018-02-05 2018-02-05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83347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1091A (zh) * 2019-11-28 2020-02-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表带
CN114052352A (zh) * 2020-08-05 2022-0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45256A5 (en) * 1980-11-25 1984-09-28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Watch bracelet clasp
JPH08308616A (ja) * 1995-03-15 1996-11-26 Citizen Watch Co Ltd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JPH08308617A (ja) * 1995-05-18 1996-11-26 Citizen Watch Co Ltd 帯状装身具の中留
JP2005270248A (ja) * 2004-03-24 2005-10-06 Citizen Watch Co Ltd 帯状装身具およびその中留
CN201278879Y (zh) * 2008-09-12 2009-07-29 关华栋 一种表带带扣
CN206547997U (zh) * 2017-01-24 2017-10-13 北京越秀盛和贤商贸有限公司 手环
CN107280157A (zh) * 2017-07-26 2017-10-24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表带结构及具有该表带结构的智能手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45256A5 (en) * 1980-11-25 1984-09-28 Seiko Instr & Electronics Watch bracelet clasp
JPH08308616A (ja) * 1995-03-15 1996-11-26 Citizen Watch Co Ltd 装身具の中留構造
JPH08308617A (ja) * 1995-05-18 1996-11-26 Citizen Watch Co Ltd 帯状装身具の中留
JP2005270248A (ja) * 2004-03-24 2005-10-06 Citizen Watch Co Ltd 帯状装身具およびその中留
CN201278879Y (zh) * 2008-09-12 2009-07-29 关华栋 一种表带带扣
CN206547997U (zh) * 2017-01-24 2017-10-13 北京越秀盛和贤商贸有限公司 手环
CN107280157A (zh) * 2017-07-26 2017-10-24 广东小天才科技有限公司 表带结构及具有该表带结构的智能手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811091A (zh) * 2019-11-28 2020-02-21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穿戴设备及表带
CN114052352A (zh) * 2020-08-05 2022-0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锁扣、绑带组件及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273078A1 (en) Watchbands with hook and loop fasteners
US3225565A (en) Pearl slide shortener and pin adaptor
US5921110A (en) Interchangeable jewelry assembly
CN108283347A (zh) 连接装置和表带结构
WO2016040687A1 (en) Multi-watch band
US5660061A (en) Single post earring with multiple earring look
CN105901849A (zh) 具有扩展表带的手表
US20100071116A1 (en) Adjustable belt
US9775456B2 (en) Fashion accessory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a zipper
US9877561B2 (en) Multiple configuration string-like accessory
KR200474073Y1 (ko) 장식체의 교체 및 위치 조절이 용이한 장신구.
US11160338B2 (en) Article of adornment with interchangeable parts
JP2018505011A (ja) パームブレスレット
AU2020100243A4 (en) Watchbands with hook and loop fasteners
US3082431A (en) Head covering securing device
KR100674424B1 (ko) 클립형 배꼽 피어싱
CN211241974U (zh) 一种新型吊坠佩件
CN214016316U (zh) 一种保健手、脚环
JP3227778U (ja) マスク保持部材付き耳飾り
US20230276910A1 (en) Clasp mechanism to enable concealment and use by those with limited dexterity
US20090113604A1 (en) Attachment clip or support for a garment
CN201085148Y (zh) 耳坠穿扣结构
KR200422871Y1 (ko) 클립형 배꼽 피어싱
US20100024479A1 (en) Fastener for securing jewelry item
JP2017159003A (ja) ずれ防止構造ブレスレット等の装身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