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70474B -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70474B
CN108270474B CN201810013680.9A CN201810013680A CN108270474B CN 108270474 B CN108270474 B CN 108270474B CN 201810013680 A CN201810013680 A CN 201810013680A CN 108270474 B CN108270474 B CN 1082704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codebook
receiving end
representing
j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1368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70474A (zh
Inventor
相征
付伟
任鹏
刘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di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dian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dian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01368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704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70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04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704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704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其实现步骤为:1.设置系统码本参数、2.定义码本结构、3.建立系统误码率的优化模型、4.求解优化模型、5.解码、6.输出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两个天线上的用户使用相同的码本,造成接收端用户在检测接收信号时码字间存在较大干扰,从而导致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较高的问题,以及在现有技术的码本的设计过程中计算复杂度会随着系统中用户数的增加而指数增长的问题,可以应用于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的码本设计。

Description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更进一步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的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系统中的码本设计方法。本发明可用于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中的码本的设计,发送端利用设计的码本形成输出信号。
背景技术
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将多输入多输出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应用于稀疏码分多址SCMA(sparse code multiple access)系统中,可以进一步提高稀疏码分多址SCMA系统的频谱效率。在该系统中发送端的码本设计以及接收端的检测方法对于系统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接收端在检测的时候需要利用发送端的码本信息,因此,码本的设计会对接收端的检测性能产生直接的影响。
Tang.Siyang,L.Hao,and Z.Ma.三人在其发表的论文"Low Complexity JointMPA Detection for Downlink MIMO-SCMA."(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IEEE,2017:1-4.)中公开了一种下行MIMO-SCMA系统中的联合消息传递检测方法JMPA(jointmessage passing algorithm)。该方法中使用的联合消息传递检测方法JMPA将接收端的多天线上的信号进行联合检测。在该联合消息传递检测方法JMPA中,需要利用发送端的码本集构造一个虚码本集VB(virtual codebook)来进行消息传递检测。该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是,发送端两个天线上使用的是相同的码本,因此在检测时各个资源块上的码字间会存在较大的干扰,这会对检测的误比特率造成较大的影响。
重庆邮电大学在所申请的专利文献“基于最大化星座点和距离的SCMA码本设计”(申请公布号CN 106254296A,申请号201610628019.X)中公开了一种稀疏码分多址SCMA码本设计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将正交相移键控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旋转实现星座在坐标轴上的投影点间的距离最大;然后将旋转后的星座在X轴上的投影分别旋转,构造各用户各自的星座点,使得单个资源上叠加的用户的星座点间的和距离函数最大。但是,该方法仍然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该方法以星座点间的和距离函数为设计准则,运算的复杂度会随着系统中用户的增加指数增长,在用户较多的情况下运算的复杂度过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具体思路是,首先定义发送端各个用户的码本结构,然后建立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模型,其中以发送端各个用户的码本中的参数作为模型中的参数,最后利用遗传算法求解该模型,得到所设计的码本。
本发明具体步骤包括如下:
(1)设置系统码本参数:
(1a)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基站和接收端各用户的天线数均设置为2;
(1b)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单天线上承载的用户数设置为6;
(1c)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单天线上的资源块总数设置为4;
(1d)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的码本大小设置为4。
(2)定义码本结构:
(2a)按照下式,确定码本中非零维度星座点的结构: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21
其中,NCj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j的取值范围为1≤j≤12,αj、βj表示码字的幅值,并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22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23
γj表示码字间的功率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24
表示码字的角度,i表示虚数单位;
(2b)将每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扩展为每个用户的码本。
(3)按照下式,建立系统误码率的优化模型:
Min BER(X)=BER(Γ,Θ)
其中,Min表示对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进行最小值操作,BER(X)表示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Γ为向量[γ1,...,γi,...,γ12]并且γ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其取值范围是0.01≤γi≤100,Θ为向量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1
并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2
表示发送端用户码本中第i个非零行中码字的角度值,其取值范围是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3
(4)求解优化模型:
(4a)设置遗传算法的参数,其中,终止条件为适应度F满足|F-1|<0.01、初始种群数为66个、变异率为0.8、交叉率为0.05;
(4b)用遗传算法对发送端每一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按二进制进行编码,并随机产生一个初始群体;
(4c)对初始群体中每个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后,产生新一代群体;
(4d)将新一代群体中个体按二进制进行解码,得到新一代群体中码本的码字间的功率比和角度值;
(4e)按照下式,计算新一代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4
其中,F表示新一代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BER表示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Γ为向量[γ1,..,γi,...,γ12,]并且γ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其取值范围是0.01≤γi≤100,Θ为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5
并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6
表示发送端用户码本中第i个非零行中码字的角度值,其取值范围是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37
BERmin表示新一代群体中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的最小值,BERmax表示新一代群体中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的最大值;
(4f)判断新一代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是否满足所设置遗传算法终止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执行步骤(4c)。
(5)解码:
将新一代群体中适应度满足所设置遗传算法终止条件的个体按二进制进行解码,得到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
(6)输出结果:
利用得到的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以及每个用户的码本结构,输出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本发明对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的发送端两个天线上的所有用户的码本进行设计。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发送端两个天线上的用户使用相同的码本,造成接收端用户在检测接收信号时码字间存在较大干扰的问题,使得本发明降低了接收端检测的误码率,提高了检测性能。
第二,本发明在利用遗传算法对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的发送端各个用户所使用的码本进行设计时,以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最低作为设计准则。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以码本中的星座点间的和距离函数为设计准则,造成运算的复杂度会随着用户数的增加而指数增长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框图;
图2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仿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参照附图2,对本发明的具体步骤作进一步的描述如下。
步骤1,设置系统码本参数。
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基站和接收端各用户的天线数均设置为2。
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单天线上承载的用户数设置为6。
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单天线上的资源块总数设置为4。
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的码本大小设置为4。
步骤2,定义码本结构。
按照下式,确定码本中非零维度星座点的结构: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1
其中,NCj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j的取值范围为1≤j≤12,αj、βj表示码字的幅值,并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2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3
γj表示码字间的功率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4
表示码字的角度,i表示虚数单位。
将每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扩展为每个用户的码本。
扩展发送端每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的具体步骤如下:
按照下式,定义因子矩阵: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5
其中,因子矩阵F中的第j列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因子向量,第j个因子向量中元素“1”所在行的序号,分别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码本中两行非零维度星座点在码本中的行的序号。
将发送端每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按照该用户在因子矩阵中的因子向量扩展得到该用户的码本,该用户的码本中的其余码字均为0。
步骤3,按照下式,建立系统误码率的优化模型。
Min BER(X)=BER(Γ,Θ)
其中,Min表示对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进行最小值操作,BER(X)表示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Γ为向量[γ1,...,γi,...,γ12]并且γ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其取值范围是0.01≤γi≤100,Θ为向量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6
并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57
表示发送端用户码本中第i个码字的角度值,其取值范围是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1
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的具体步骤如下:
按照下式,接收端每个用户生成一个与发送端用户对应的虚码本: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2
其中,CBj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j表示接收端用户的序号,其取值范围是1≤j≤12,diag(·)表示生成对角矩阵操作,hj表示发送端发送第i个用户信号的天线与接收端第j个用户接受信号的天线间的信道系数,i表示发送端用户的序号,其取值与j对应相等,Cbj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
按照下式,对每一个接收端用户到每一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值进行初始化: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3
其中qj→k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到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值,s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M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码字的总数。
按照下式,计算每一个天线资源块到每一个接收端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值: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4
其中,rk→j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到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值,s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表示求和操作,ξk表示占用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所有用户的集合,S表示从ξk中的每个用户的虚码本中各提取一个码字的所有可能的组合的集合,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5
表示S中的一个元素,exp(·)表示指数操作,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6
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上接收信号中的噪声功率,||·||表示求绝对值操作,yk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上的信号值,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7
表示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68
中的一个元素,Π(·)表示连乘操作,j’表示ξk中除了第j个用户以外的任意用户,qj→k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到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值。
按照下式,计算每一个接收端用户到每一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值: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71
其中,qj→k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到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值,s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Π(·)表示连乘操作,ζj表示第j个用户所占用的天线资源块的集合,k’表示ζj中除了第k个天线资源块以外的任意资源块,rk→k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到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值。
将每一个天线资源块到每一个接收端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和每一个接收端用户到每一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迭代执行15次。
按照下式,计算接收端的每一个用户接收的码字: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72
其中,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73
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检测的码字,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74
表示选取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s,使大括号中表达式的值最大的操作,Π(·)表示连乘操作,ζj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所占用的天线资源块的集合,k表示ζj中第k个元素,rk→j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到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值。
用接收端所有的用户计算出错的码字总数,除以发送端所有的用户所发送的码字的总数,将计算的商作为误码率。
步骤4,求解优化模型。
设置遗传算法的参数,其中,终止条件为适应度F满足|F-1|<0.01、初始种群数为66个、变异率为0.8、交叉率为0.05。
用遗传算法对发送端每一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按二进制进行编码,并随机产生一个初始群体。
对初始群体中每个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后,产生新一代群体。
将新一代群体中个体按二进制进行解码,得到新一代群体中码本的码字间的功率比和角度值。
按照下式,计算新一代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81
其中,F表示新一代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BER表示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Γ为向量[γ1,...,γi,...,γ12],并且γ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其取值范围是0.01≤γj≤100Θ为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82
并且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83
表示发送端用户码本中第i个码字的角度值,其取值范围是
Figure BDA0001541150830000084
BERmin表示新一代群体中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的最小值,BERmax表示新一代群体中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的最大值。
判断新一代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是否满足所设置遗传算法终止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产生新一代群体。
步骤5,解码。
将新一代群体中适应度满足所设置遗传算法终止条件的个体按二进制进行解码,得到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
步骤6,输出结果。
利用得到的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以及每个用户的码本结构,输出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
下面结合仿真实验对本发明的效果进一步说明。
1.仿真条件:
本发明的仿真实验是在MATLAB 16.0软件下进行的。在本发明的仿真实验中,为了真实地模拟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采用伪随机序列模拟高斯白噪声。设置每一个数据帧的大小为1000。
2.仿真内容与结果分析:
本发明的仿真实验是将本发明生成的码本与现有技术生成的码本,分别应用于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中,通过该系统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进行对比,其结果如附图3所示。
图3中横轴表示信道的信噪比,纵轴表示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图3中以星号图标示的曲线表示在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中,应用现有技术生成的码本时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曲线。图3中以三角形图标示的曲线表示在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中,应用本发明生成的码本时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曲线。从图3中可以看出,在信道的信噪比相同的情况下,在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中应用本发明生成的码本时,接收端用户检测误码率低于在该系统中应用现有技术生成的码本时,接收端用户检测的误码率。

Claims (2)

1.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设置系统码本参数:
(1a)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基站和接收端各用户的天线数均设置为2;
(1b)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单天线上承载的用户数设置为6;
(1c)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单天线上的资源块总数设置为4;
(1d)将下行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的码本大小设置为4;
(2)定义码本结构:
(2a)按照下式,确定码本中非零维度星座点的结构: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11
其中,NCj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j的取值范围为1≤j≤12,αj、βj表示码字的幅值,并且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12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13
γj表示码字间的功率比,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14
表示码字的角度,i表示虚数单位;
(2b)按照下述步骤,将每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扩展为每个用户的码本结构:
第一步,按照下式,定义因子矩阵: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15
其中,因子矩阵F中的第j列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因子向量,第j个因子向量中元素“1”所在行的序号,分别表示发送端第j个用户的码本中两行非零维度星座点在码本中的行的序号;
第二步,将发送端每个用户的非零维度星座点按照该用户在因子矩阵中的因子向量扩展得到该用户的码本,该用户的码本中的其余码字均为0;
(3)按照下式,建立系统误码率的优化模型:
MinBER(X)=BER(Γ,Θ)
其中,Min表示对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进行最小值操作,BER(X)表示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Γ为向量[γ1,...,γi,...,γ12],并且γ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其取值范围是0.01≤γi≤100,Θ为向量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21
并且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22
表示发送端用户码本中第i个非零行中码字的角度值,其取值范围是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23
(4)求解优化模型:
(4a)设置遗传算法的参数,其中,终止条件为适应度F满足|F-1|<0.01、初始种群数为66个、变异率为0.8、交叉率为0.05;
(4b)用遗传算法对发送端每一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按二进制进行编码,并随机产生一个初始群体;
(4c)对初始群体中每个个体进行选择、交叉、变异操作后,产生新一代群体;
(4d)将新一代群体中个体按二进制进行解码,得到新一代群体中码本的码字间的功率比和角度值;
(4e)按照下式,计算新一代群体中每个个体的适应度: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24
其中,F表示新一代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BER表示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Γ为向量[γ1,...,γi,…,γ12],并且γ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其取值范围是0.01≤γi≤100,Θ为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31
并且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32
表示发送端用户码本中第i个非零行中码字的角度值,其取值范围是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33
BERmin表示新一代群体中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的最小值,BERmax表示新一代群体中接收端的每个用户进行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检测的误码率的最大值;
(4f)判断新一代群体中个体的适应度是否满足所设置遗传算法终止条件;如果是,则执行步骤(5);否则,执行步骤(4c);
(5)解码:
将新一代群体中适应度满足所设置遗传算法终止条件的个体按二进制进行解码,得到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
(6)输出结果:
利用得到的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中码字间的功率比和码字的角度值以及每个用户的码本结构,输出发送端每个用户的码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遗传算法的多输入多输出稀疏码分多址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步骤(4e)中所述联合消息传递算法JMPA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下式,接收端每个用户生成一个与发送端用户对应的虚码本: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34
其中,CBj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j表示接收端用户的序号,其取值范围是1≤j≤12,diag()表示生成对角矩阵操作,hi表示发送端发送第i个用户信号的天线与接收端第j个用户接受信号的天线间的信道系数,i表示发送端用户的序号,其取值与j对应相等,Cbi表示发送端第i个用户的码本;
第二步,按照下式,对每一个接收端用户到每一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值进行初始化: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35
其中,qj→k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到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s 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M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码字的总数;
第三步,按照下式,计算每一个天线资源块到每一个接收端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值: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1
其中,rk→j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到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值,s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表示求和操作,ξk表示占用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所有用户的集合,S表示从ξk中的每个用户的虚码本中各提取一个码字的所有可能的组合的集合,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2
表示S中的一个元素,exp()表示指数操作,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3
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上接收信号中的噪声功率,|| ||表示求绝对值操作,yk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上的信号值,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4
表示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5
中的一个元素,Π()表示连乘操作,j’表示ξk中除了第j个用户以外的任意用户,qj’→k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到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
第四步,按照下式,计算每一个接收端用户到每一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6
其中,qj→k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到第k个天线资源块的消息转移概率,s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Π()表示连乘操作,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7
表示第j个用户所占用的天线资源块的集合,k’表示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8
中除了第k个天线资源块以外的任意资源块,rk’→j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到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
第五步,将第三步和第四步迭代执行15次;
第六步,按照下式,计算接收端的每一个用户接收的码字: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9
其中,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10
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检测的码字,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411
表示选取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虚码本中的码字s,使大括号中表达式的值最大的操作,∏()表示连乘操作,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51
表示接收端第j个用户所占用的天线资源块的集合,k表示
Figure FDA0002444577100000052
中第k个元素,rk→j表示第k个天线资源块到接收端第j个用户的消息转移概率;
第七步,用接收端所有的用户计算出错的码字总数,除以发送端所有的用户所发送的码字的总数,将计算的商作为误码率。
CN201810013680.9A 2018-01-08 2018-01-08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Active CN1082704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13680.9A CN108270474B (zh) 2018-01-08 2018-01-08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13680.9A CN108270474B (zh) 2018-01-08 2018-01-08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0474A CN108270474A (zh) 2018-07-10
CN108270474B true CN108270474B (zh) 2020-07-28

Family

ID=627731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13680.9A Active CN108270474B (zh) 2018-01-08 2018-01-08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704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61439B (zh) * 2018-10-19 2021-07-09 东南大学 针对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码本设计方法及其硬件架构
CN110166385B (zh) * 2019-05-24 2022-02-01 武汉虹信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码本生成方法及装置
CN110677182B (zh) * 2019-10-15 2021-06-0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上行链路分层空时结构scma码本的通信方法
CN111030740B (zh) * 2019-11-20 2021-04-20 哈尔滨工业大学 基于分层空时结构的下行链路scma码本设计方法
CN112350814B (zh) * 2020-10-20 2023-10-31 新疆大学 一种高效的上行链路scma码本设计方法
WO2023240654A1 (zh) * 2022-06-17 2023-12-21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部分天线相干传输码字的确定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8317A (zh) * 2012-11-16 2015-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系统和方法
CN104823384A (zh) * 2012-12-14 2015-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scma通信系统中开环mimo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5554865A (zh) * 2015-11-09 2016-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stbc的mimo-scma系统下行链路设计方法
CN107425889A (zh) * 2017-05-26 2017-12-01 东南大学 一种5g通信系统接收端基带信号联合处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667459B1 (en) * 2016-03-16 2017-05-30 Muhammad Ahsan Naim Selective mapping of coded 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98317A (zh) * 2012-11-16 2015-07-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系统和方法
CN104823384A (zh) * 2012-12-14 2015-08-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scma通信系统中开环mimo通信的系统和方法
CN105554865A (zh) * 2015-11-09 2016-05-04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stbc的mimo-scma系统下行链路设计方法
CN107425889A (zh) * 2017-05-26 2017-12-01 东南大学 一种5g通信系统接收端基带信号联合处理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oint Sparse Graph-Detector Design for Downlink MIMO-SCMA Systems;Yang DU 等;《IEE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EE;20170228;第6卷(第1期);第14-17页 *
Low Complexity Joint MPA Detection for Downlink MIMO-SCMA;Siyang TANG 等;《2016 IEEE 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 (GLOBECOM)》;IEEE;20161208;全文 *
SCMA codebook design base on circular-QAM;Triratana Metkarunchit;《2017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 Navigation and Surveillance Conference (ICNS)》;IEEE;20170420;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70474A (zh) 2018-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70474B (zh) 基于遗传算法的mimo-scma系统码本设计方法
CN107332598B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系统联合预编码和天线选择方法
Love et al. Limited feedback diversity techniques for correlated channels
CN102301666B (zh) 预编码码本和反馈表示
EP2410707A1 (en) Space time coding method in orthogonal network and relay transmission system
KR100930522B1 (ko) 다중 입출력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CN102687409B (zh) 生成预编码矩阵码书的方法和装置
Abu-Hudrouss et al. Signed quadrature spatial modulation for MIMO systems
CN107204831B (zh) 一种用于mimo-scma系统的低复杂度检测方法
Wang et al. A deep learning-based intelligent receiver for improving the reliability of the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10677182B (zh) 基于上行链路分层空时结构scma码本的通信方法
CN110430582A (zh) 一种在单小区多用户通信网络场景下的基于量子菌群优化算法的资源配置方法
CN105162503B (zh) 一种大规模mimo系统中多用户波束形成与天线选择的联合设计方法
Kwon et al. Machine learning-based beamforming in K-user MISO interference channels
Alawad et al. A deep learning-based detector for im-mimo-ofdm
CN110365414A (zh) 一种适合于对数正态湍流信道的增强型光空间调制方法
CN109981151A (zh) 大规模mimo系统中改进的高斯树近似消息传递检测算法
CN114124168A (zh) 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mimo-noma系统信号检测方法及系统
Huang et al. Deep learning based parallel detector for MIMO systems
Chen A fast quantized precoding algorithm for massive MU-MISO systems with low-resolution DACs and PSK signaling: A safety margin fitting approach
CN108512580A (zh) 适用于低精度量化的大规模多用户mimo迭代检测方法
CN110224791B (zh) 基于Cayley空时码的无线传输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13067672A (zh) 一种非正交多址接入移动通信低复杂度接收方法
Wang et al. Signal shaping and precoding for MIMO systems using lattice codes
CN101163121B (zh) 通讯系统及其字码选择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