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43627A - 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 Google Patents

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43627A
CN108243627A CN201680036965.3A CN201680036965A CN108243627A CN 108243627 A CN108243627 A CN 108243627A CN 201680036965 A CN201680036965 A CN 201680036965A CN 108243627 A CN108243627 A CN 1082436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quence
base station
user
synchronizing sequence
cs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696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43627B (zh
Inventor
C.W.谢泼德
L.钟
A.贾维德
于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k Wireless LLC
Original Assignee
Lark Wireless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k Wireless LLC filed Critical Lark Wireless LLC
Publication of CN108243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36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436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436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2Multi-user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26Channel coefficients, e.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86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95Hybrid systems, i.e. switching and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using beam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89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 H04L27/2692Link with other circuits, i.e. special connections between 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and other circuits for achieving synchronisation with preamble design, i.e. with negotiation of the synchronisation sequence with transmitter or sequence linked to the algorithm used at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8/00User notification, e.g. alerting and paging, for incoming communication, change of service or the like
    • H04W68/02Arrangements for increasing efficiency of notification or paging channe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04B7/04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taking physical layer constraints into accou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2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using repeti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公开实施例包括用于多天线多用户(MU)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线系统中的控制信道设计的方法。包括多天线基站的标识符的信标被编码成基序列。基于已编码基序列和一组正交波束序列而生成多个同步序列。多天线基站在没有信道状态信息(CSI)的知识的情况下使用多个天线在与用于同步的正交波束序列集合相关联且与用户相关联的多个波束方向上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

Description

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5年4月24日提交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序号62/152,675的权益,该申请被整体地通过引用结合到本文中。
关于联邦赞助研究或开发的声明
本发明是部分地在由国家科学基金授予的许可号CNS0751173、CNS0923479、CNS1012831、CNS1126478以及CNS1218700下在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完成的。政府在本发明中具有某些权利。
背景技术
本公开一般地涉及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和装置,并且更特别地涉及用于多天线多用户(MU)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基于多天线MU-MIMO的通信面临其缺少实用控制信道的先前未解决的挑战。一旦基站具有信道状态信息(CSI), 则MU-MIMO波束成形系统的潜在范围随着基站处的达到天线数目的平方而缩放(scale)。另一方面,传统控制信道操作的范围保持恒定,因为控制信道操作在CSI获取之前或期间发生。无CSI与CSI模式之间的范围间隙对多天线基站的效率和可行性提出挑战。
基于多天线MU-MIMO的通信表示快速增长的研究领域,其最近已示出商业化的前景。然而,面对用于多天线MU-MIMO无线系统的实用多天线基站的创建,仍存在某些系统挑战。当前架构中的一个问题是缺少各种网络操作所要求的高效且可靠的控制信道。无线通信系统通常使用单个高功率天线或简单的分集(diversity)方案来实现控制信道上的操作。然而,这些方法随着基站天线的数目的增加而快速地变得非常低效。
发明内容
公开实施例包括一种用于由服务多天线基站(BS)执行的开环控制操作的方法。用于开环控制的方法通过将具有BS的标识符(ID)的信标编码成基序列开始。多天线BS通过用一组正交波束序列来扩展已编码基序列而生成多个同步序列。多天线BS使用多个天线在由正交波束序列确定的多个不同波束方向上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因此在没有BS处的任何用户信息的情况下促进由多天线BS服务的用户的同步和关联(和可能的其它控制操作)。
公开实施例包括一种用于由多天线BS所服务的用户设备(UE)执行的开环控制操作的方法。用于开环控制的方法通过从多天线BS接收具有不同信号强度并在不同波束方向上传输的所述多个同步序列而开始。UE可以利用接收到的同步序列中的一个来实现与多天线BS的时间和频率同步。在与多天线BS同步之后,UE可以从接收到的同步序列解码具有BS的标识符(ID)的信标并与BS执行关联程序。UE还可以从邻域中的一个或多个其它BS接收同步序列,并且如果与原始多天线BS的关联没有完全完成,则执行与这些BS中的任何BS的同步/关联。在执行与BS的同步和关联之后,US还可以寻呼服务BS并从服务BS请求随机接入。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多天线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无线通信系统。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在不同模式下操作的示例性多天线基站。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出了用于图2中所示的多天线基站的不同操作模式的增益和增益间隙的分析结果的示例性表。
图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以执行开环波束成形的示例性多天线基站。
图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以用应用的附加编码增益来执行开环波束成形的示例性多天线基站。
图6A、6B、6C和6D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多天线基站的不同操作的不同帧结构的示例。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过采用波束扫描和编码来传输同步序列(例如,信标)的示例性多天线基站。
图8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同时地执行用户的同步和寻呼的示例性多天线基站。
图9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信道开销(overhead)的分析的示例性表。
图10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用于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的同步和关联的信标检测性能的示例性曲线图。
图1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用于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的同步和关联的信标检测性能对比上行链路信号强度的示例性曲线图。
图12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寻呼延迟的累加分布函数的示例性曲线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载频偏移(CFO)估计误差的累加分布函数的示例性曲线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性无线设备的框图。
图15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可以在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基站处执行的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可以在与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基站通信的用户设备(UE)处执行的方法的流程图。
各图仅仅出于举例说明的目的描绘了本公开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以下描述将容易地认识到在不脱离本文描述的本公开的原理或吹捧的益处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本文中举例说明的结构和方法的替换实施例。
具体实施方式
本文所述的技术可以被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基于正交多路复用方案的通信系统。此类通信系统的示例包括空分多址(SMDA)、时分多址(TDMA)、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等。SDMA系统可以利用充分不同的方向来同时地传输属于多个用户终端的数据。TDMA系统可以通过将传输信号划分成不同的时隙(每个时隙被分配给不同的用户终端)来允许多个用户终端共享同一频率信道。OFDMA系统利用正交频分复用(OFDM),其为将总体系统带宽划分成多个正交子载波的调制技术。这些子载波还可以被称为音调(tone)、仓(bin)等。用OFDM,可以用数据来独立地调制每个子载波。SC-FDMA系统可以利用交织FDMA(IFDMA)来在跨系统带宽分布的子载波上传输要在一块相邻子载波上传输的局部化FDMA(LFDMA)或要在相邻子载波的多个块上传输的增强型FDMA(EFDMA)。一般地,用OFDM在频域中且用SC-FDMA在时域中创建调制符号。
本文中的教导可以被结合到多种有线或无线装置(例如,节点)中(例如,在其内部实现或由其执行)。在某些实施例中,节点包括无线节点。此类无线节点可以经由有线或无线通信链路来提供例如用于或到网络(例如,诸如因特网或蜂窝网络之类的广域网)的连接。在某些实施例中,根据本文中的讲授内容实现的无线节点可以包括接入点或接入终端。
接入点(“AP”)可以包括、被实现为或者称为NodeB、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eNodeB、基站控制器(“BSC”)、收发基站(“BTS”)、基站(“BS”)、收发机功能(“TF”)、无线电路由器、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SS”)、扩展服务集(“ESS”)、无线电基站(“RBS”)或某个其它术语。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点可以包括机顶盒亭子(kiosk)、媒体中心或被配置成经由无线或有线介质进行通信的任何其它适当设备。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接入点可以根据无线通信标准的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802.11系列进行操作。
接入终端(“AT”)可以包括、被实现为或者称为接入终端、订户站、订户单元、移动站、远程站、远程终端、用户终端、用户代理、用户装置、用户设备、用户站或某个其它术语。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接入终端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DA”)、具有无线连接能力的手持式设备、站(“STA”)或被连接至无线调制解调器的某个其它适当处理设备。因此,在本文中讲授的一个或多个方面可以被结合到电话(例如,蜂窝电话或智能电话)、计算机(例如,笔记本)、便携式通信设备、便携式计算设备(例如,个人数据助理)、平板电脑、娱乐设备(例如,音乐或视频设备,或卫星无线电)、电视显示器、翻转相机、安全摄像机、数字视频记录仪(DVR)、全球定位系统设备或被配置成经由无线或有线介质进行通信的任何其它适当设备。根据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接入终端可以根据无线通信标准的IEEE 802.11系列进行操作。
多输入多输出(MIMO)基站(或接入点)可以基于其用户的信道状态信息(CSI)的它的知识而具有两个操作模式,即在基站具有用于被支持活动用户的CSI知识之前发生的无CSI模式以及利用基于在基站处收集的CSI生成的基站与被支持活动用户之间的更高效MIMO通信链路的CSI模式。为了收集CSI,基站建立与被支持用户(或接入终端)的时间频率同步,并且然后接收从被同步用户返回的上行链路导频。此外,一旦用户变得无效(inactive),则基站可以被配置成将输入的传输通知不活动用户,即基站可以对不活动用户进行寻呼,提示不活动用户发送导频。所有这些操作是控制信道的一部分,其传统上是完全在无CSI模式期间被发送的。
在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CSI模式具有高于无CSI模式的达到M2的增益,其中,M是基站处的天线的数目。当M是小的时,如在当前系统中,则一个人可以通过在无CSI模式下使用较低调制速率或编码增益来克服此增益间隙。然而,随着M增加,CSI模式与无CSI模式之间的间隙快速地变大。在现有系统中,所有控制信道操作都是在无CSI模式下执行并被全向地传送至整个覆盖区。因此,基站的操作范围可以受到无CSI模式的限制,其明显比CSI模式的范围更短。一个幼稚的解决方案可以是与CSI模式相比在无CSI模式下采用较高传输功率。然而,此方法导致更昂贵的硬件(例如,具有较高功率消耗的基站处的功率放大器)和增加的小区间干扰。
所述实施例包括针对具有大量天线(例如,多天线基站)的基站(或接入点)解决上述增益间隙的用于控制信道设计的方法。存在在本公开中利用的两个关键见识。第一见识是应在CSI模式上传输尽可能多的控制信道。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利用多天线基站的无CSI模式的控制信道操作是时间频率同步、关联、CSI收集、寻呼以及随机接入,其表示建立CSI模式所要求的操作。通过在CSI模式上实现其余的控制信道操作,可以显著地增加其余控制信道操作的效率,并且可以避免上述增益间隙。在本公开中针对控制信道设计应用的第二见识是同步和关联并不是时间严格的控制信道操作。例如,同步可以在数百ms内有效,而关联仅执行一次。因此,通过降低执行同步操作的频率,可以显著地降低与同步和关联操作相关联的无CSI模式中的信道开销,这以小区边缘处的略微增加的关联等待时间为代价。
所述实施例包括用于开环波束成形并应用编码增益以确保多天线基站可以甚至在无CSI操作模式下实现其完全潜在范围的方法。通过开环波束成形,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能够利用来自多天线基站处的所有天线的全分集、功率以及波束成形增益,使得潜在范围能够随着基站天线的数目缩放(例如,按M的因数)。因为在开环波束成形的潜在范围与其MU-MIMO对应物—闭环波束成形的潜在范围之间存在一定间隙,所以在本公开中可以采用编码增益来进一步增加潜在范围并确保同步和寻呼即使在小区边缘处也是可靠的。为了尽可能地是高效的,利用在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的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仅在CSI模式外部执行上述必需任务和通信,这提供更高得多的频谱容量。
对于某些实施例而言,在本公开中提出的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基站利用无CSI模式中的控制信道上的开环波束成形来跨覆盖区扫描特长同步序列。在本文中采用的同步序列可以使得用户能够与多天线基站建立时间-频率同步,并且还可以对基站标识(ID)进行编码以便执行关联。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从多天线基站传输的同步序列可以进一步对用户ID进行编码以便执行同时的同步/关联和寻呼。
针对某些实施例,可以动态地配置某些通信参数,诸如波束图案、扫描速率以及同步序列长度,以匹配用于期望区域的完全覆盖的所需增益。此外,通过在无CSI模式下增加开环波束成形和编码增益、同时降低CSI模式下的服务的用户的数目和/或调制速率,可以使用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来扩展远程区域中的多天线基站的范围。
根据说明性实施例,采用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的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基站可以使用108个天线的阵列通过2.4 GHz通信链路来与用户通信以评估性能和控制信道开销。下面详细地提出的所进行的测量示出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与传统控制信道操作相比提供了超过40dB的增益。如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此增益使得能够实现到超过250米处的移动用户的可靠同步,同时使用每个基站天线的小于100μW的传输功率或约10 mW的总基站传输功率,在多天线基站处仅采用标准的低增益3dBi全向天线。提出的控制信道的设计促进在高度移动环境中收集高分辨率信道测量结果,具有小于0.5%的信道开销。为了降低寻呼延迟的开销,采用利用用户的最后已知位置以便指引寻呼信号的寻呼方案。
图1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性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100。如图1中所示,多天线基站102可以包括许多天线的阵列(例如,如在说明性实施例中所述的达到108个天线)。多天线基站102可以采用天线阵列来与多个移动用户104通信。如图1中所示,如果以采用无CSI模式的传统方式来执行用户的同步,则覆盖范围(即,增益)可以局限于区域106(例如,用于所有用户的累加增益)。区域(即,增益)106显著地小于表示CSI模式下的MU-MIMO通信的覆盖范围的区域(即,增益)108(例如,用于所有用户的累加增益)。如图1中进一步所示,可以针对CSI模式下的MU-MIMO通信应用闭环波束成形以便当在多天线基站102处已知与该用户104有关的CSI时将一定方向内的信号能量(例如,波束110)朝着每个用户104指引。
针对某些实施例,如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通过在无CSI模式下应用开环波束成形以便使每个用户104与多天线基站102同步,可以显著地减小传统无CSI通信(例如,区域106)与MU-MIMO通信(例如,区域108)之间的覆盖间隙(即,增益间隙)。可以通过应用编码增益来进一步扩展无CSI模式的覆盖区域(即,增益),如也在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
波束成形和MU-MIMO
如图1中所示,波束成形可以利用以相同频率向用户104进行传输的基站102的多个天线以实现定向传输,即空间区域内的传输(例如,波束)110。来自基站102的多个天线的信号的相长和相消干扰可以促使在用户104处接收到的信号强度在空间上改变,导致波束图案110。可以通过改变应用于基站102的每个天线的波束成形权值来改变波束图案110,从而有效地改变从该基站天线发送的信号的振幅和相位。
在某些实施例中,多天线基站(例如,图1中所示的多天线基站102)可以针对无CSI模式下的用户的同步而采用开环波束成形。在这种情况下,多天线基站可以利用预先计算的波束成形权值(例如,波束权值),诸如基于离散傅立叶变换(DFT)的波束成形权值或基于Hadamard的波束成形权值,以在没有用户的位置的知识的情况下在期望的空间方向上操纵波束。另一方面,闭环或自适应波束成形采用多天线基站与预定用户之间的已知CSI来计算使预定用户处的信号强度最大化且使非预定用户的干扰最小化的波束权值。在闭环(自适应)波束成形的情况下,预定用户可以向多天线基站提供(例如,经由反馈信道)关于其位置和/或导频的信息。基于所提供的用户的位置和/或导频,多天线基站可以估计与预定用户有关的CSI并将数据的波束朝着预定用户成形/操纵。
多天线基站102可以利用多个天线以便在相同的时间-频率-代码资源上同时地服务于多个用户,通常通过闭环波束成形。每个基站天线可以包括其自己的无线电(图1中未示出)。为了简单起见,术语天线在本公开中用来包括无线电和天线两者。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图1中所示的MU-MIMO无线通信系统100)的频谱和能量效率随着基站天线的数目(例如,按M的因数)和同时用户的数目(例如,按K的因数)增长,其中,M≥K。因此,数目非常大的基站天线的实施方式已被提倡一段时间,其一般地称为“大的MIMO”并被广泛地视为用于第5代(5G)蜂窝网络的领先候选技术中的一个。在本公开中,术语多天线用来指代相对于基站服务的用户的数目而言具有许多更多天线的基站。
针对某些实施例,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图1中所示的MU-MIMO无线通信系统100)中的高效信道估计可以要求上行链路导频,其被用来经由时分双工(TDD)互易性来推断下行链路CSI。由于信道估计可能仅仅是暂时准确的,所以下行链路波束成形可能需要在信道估计之后立即发生。因此,高效的多天线MU-MIMO传输帧结构可要求多个不同部分,即波束扫描、CSI收集、下行链路通信和上行链路通信,如在图6A、6B、6C和6D中所示和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
控制信道操作
在无线通信系统(例如,图1中所示的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100)中,可以采用控制信道上的通信来执行设立数据通信所要求的操作。在控制信道上执行的操作可以包括:同步、增益控制、关联、定时提前、随机接入、寻呼、设置调制速率、增益控制、调度等。另外,控制信道可以协调来自多个用户的跨许多天线的高效CSI收集。所述实施例支持建立MU-MIMO信道所要求的控制信道操作,即同步、关联、CSI收集、随机接入以及寻呼。可以在建立的MU-MIMO信道上执行其余的控制信道操作。
由于无线网络中的节点(例如,图1中所示的移动用户104)并未共享振荡器,所以其时间-频率参考经受漂移。因此,所有的高性能数字无线通信方案都要求时间-频率同步。用户104可以基于多个操作来建立时间-频率同步。首先,用户(例如,图1中所示的任何移动用户104)可以将接收信号自动相关以用于帧检测和粗定时。然后,用户可以执行自动增益控制(AGC)以确保接收信号在用户的设备处所采用的模数转换器(ADC)的适当动态范围内。接下来,用户可以执行与预先已知序列的互相关以实现细粒时间同步。最后,用户可以利用已知信号内的失真(即,相移)来恢复频率偏移并建立频率同步。
例如,在基于802.11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连续地执行自相关以检测分组的开始处的短训练序列(STS),其触发AGC。然后,用户对随后的长训练序列(LTS)执行互相关以用于时间同步。类似地,在基于长期演进(LTE)的无线通信系统中,用户连续地执行自相关以检测每个符号的循环前缀。然后,用户对主要同步信号(PSS)和辅助同步信号(SSS)执行互相关以用于时间同步。通常,可以遍及整个帧传输参考符号以保持同步以及补偿其它信道效应。
针对某些实施例,在用户(例如, 图1中所示的任何移动用户104)可以传输或接收数据之前,用户首先识别附近基站,选择一个基站,并且然后连接至该所选基站(例如,图1中的基站102无线通信系统)(即,与其相关联)。为了促进关联程序,每个基站以规则间隔传输唯一标识符(例如,信标)。每个用户常常在多个频率上扫描基站(例如,扫描从基站传输的信标),然后基于特定准则(诸如信号强度和授权)选择要相关联的一个基站。然后,用户联系所选基站(通常利用与随机接入相同的机制),以请求并协调接入,例如授权、加密以及调度。
为了获得CSI,发射机(例如,图1中所示的基站102)可以发送预先已知序列(例如,导频),接收机(图1中所示的移动用户104)可以将其用来计算用于每个子载波信道的振幅和相移。然而,这个方法要求时间-频率同步,因为在没有时间同步的情况下,接收机将不会可靠地知道导频在哪里开始,并且在没有频率同步的情况下,将存在引起不准确信道估计的子载波间干扰。
传统MU-MIMO无线通信系统采用显式CSI估计,即基站可以从每个基站天线发送导频,并且用户可以估计到每个基站天线的CSI,并且然后将CSI估计传输回到基站。例如,在载波感测多址接入(CSMA)系统中,可以在每个传输帧开始处执行CSI收集,而在已调度系统(例如,LTE系统)中,可以使用来自每个基站天线的参考符号连续地执行CSI收集。然而,这些技术并未随着天线和用户的数目增加而很好地缩放。因此,新兴的多天线系统通常采用隐式CSI估计,即每个用户可以发送服务基站在每个天线上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导频,其提供上行链路CSI;基站然后可以利用互易校准来基于已知上行链路CSI而估计下行链路CSI。
另外,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控制信道可以处理当用户具有输入数据时通知用户,其在本公开中称为寻呼。此外,基站可以利用控制信道来协调用户以在用户具有输出数据时随机地接入网络,其在本公开中称为随机接入。寻呼和随机接入两者可需要在获取CSI之前发生,因为需要在发送导频之前寻呼用户,并且用户需要通知基站其具有输出数据,因此基站知道要估计与用户相关联的信道。
与无CSI模式之间的增益间隙
多天线基站可以在两个模式下操作:具有CSI的知识(例如,在CSI模式下)或者没有CSI的知识(例如,在无CSI模式下)。图2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例性无线通信系统200,其中多天线基站202可以在不同模式下操作。用CSI知识(例如,在CSI模式下),多天线基站202相对于单个天线的峰值功率而言可以实现M2的增益(其中M是基站天线的数目),其用覆盖区域204图示出。当多天线基站202在向单个用户进行通信时利用闭环波束成形时可以在CSI模式下实现最大增益,其用覆盖区域206图示出。
另一方面,在没有CSI知识的情况下(例如,在无CSI模式下),多天线基站202可以仅具有用于某些控制信道操作中的一个的增益,其用较小覆盖区域208图示出。因此,当使基站在CSI模式下和无CSI模式下操作时存在显著的增益间隙。此外,虽然无线通信信道对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而言可以是互易的,但收发机硬件不是(例如,多天线基站202处的收发机硬件),其随后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模式之间创建另一增益间隙。
通过在无CSI模式下采用开环波束成形,每一用户的覆盖区域(即,增益)在图2中被示为波束图案空间区域210。在某些实施例中,如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可以通过在开环波束成形的顶部上应用编码增益来增加覆盖区域(即,增益),导致每一用户的扩展覆盖区域,其在图2中被示为波束图案空间区域212。
图3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示出用于多天线基站(例如,图2中所示的基站202)的不同操作模式的增益和增益间隙的分析结果的示例性表300。表300概括了当M天线基站(例如,图2中所示的多天线基站202)服务于K个单天线用户时的用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通信两者的用于无CSI和CSI操作模式的分析结果。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每个基站天线具有PBS的(峰值)传输功率,并且每个用户天线具有PU的(峰值)传输功率。为了简单起见,将平均信道和天线增益归一化至1,因为其跨所有操作模式是恒定的,并且包括任何非互易性硬件效应,诸如在适当传输功率(例如用于每个用户天线PU的峰值传输功率)中来自低噪声放大器(LNA)的增益包括来自基站的LNA的增益。
应注意的是不存在针对同步和信道估计的无CSI模式控制信道操作表现比单个天线更好的现有方案。因此,无CSI模式具有1的增益,其对于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而言分别地变成PBS和PU,如图3中的表300中所示。无CSI模式中的M天线基站的增益可以取决于基站正在执行什么操作。例如,针对CSI收集,存在1的基本增益限制,因为CSI仅包括关于一个天线与另一天线之间的链路的信息。因此,在其它天线处接收到的信号不包括关于该链路的CSI的信息。另一方面,此理论限制对于同步而言不存在,因为可以从所有基站天线传输期望信号,在本文中利用这一点。
虽然存在实现M的理论增益的无CSI模式技术,但是这些方法是不切实际的,或者事实上降低时间-频率同步的性能。一个幼稚的方法将是使用射频(RF)组合器来将M个基站天线的功率输出合并到单个天线。然而,这用硬件实现起来是困难且昂贵的,因为其要求完美的相位匹配以避免到天线的反馈和复杂的布线。此外,通过应用这种方法,失去M个天线的分集增益,因为仅有效地采用单个高功率发射机,即系统不再是M×K系统。另一方法可以是应用循环延迟分集(CDD),其从每个天线将符号循环旋转不同的时间量。CDD在空间上扩展全部的M个天线的功率输出,并且可以被视为在不同子载波上任意地进行波束成形。然而,CDD引起时域失真,其显著地降低现有同步技术的性能。此外,CDD的性能随着添加更多的天线而快速地降低。还应注意的是上述两个方法可以仅在下行链路中提供一定增益,并且在上行链路中不提供任何增益。
众所周知的是具有CSI的M×K MU-MIMO系统的潜在功率增益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两者中等于,其中,P是传输功率。利用CSI,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基站可以使用具有1/M的近似宽度(其提供M的空间功率增益)的波束向预定的K个用户指引辐射或侦听来自该用户的辐射。在下行链路中,基站从全部的M个天线传输功率,但是将该功率分离在K个用户之间,因此提供的每个链路功率,以用于用户之间的相等功率分配。在上行链路中,基站在全部的M个天线上从每个用户接收功率,因此提供PU的每个链路功率。这致使针对下行链路的和针对上行链路的的总增益,如图3中的表300中所示。应注意的是能够服务于K个用户的MU-MIMO基站可能将不会始终同时地服务于K个用户;在单个用户的情况下,用于下行链路的CSI模式和无CSI模式之间的间隙增加至全M2
用于增益匹配的控制信道设计
所述实施例包括用以通过设计克服无CSI操作模式的限制的控制信道来桥接上述增益间隙的方法。为了桥接下行链路中的无CSI操作模式与CSI操作模式之间的增益间隙,在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可以将开环波束成形与编码增益组合。针对某些实施例,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多天线基站(例如,图2中所示的多天线基站202)可以扫描载送正交序列的开环波束,其使得能够实现同步和寻呼操作。在上行链路中,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利用自然的每个天线不对称的传输功率,并且采用附加编码增益以使得能够实现CSI收集和随机接入操作。此外,通过在下行链路同步序列中将基站ID编码并利用随机接入操作,在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促进关联操作。
开环波束成形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在无CSI模式下在控制信道上采用开环波束成形以利用多天线基站(例如,图2中所示的基站202)处的所有天线的功率和分集。针对O(M2)的总增益,基站天线的组合功率提供M的增益,而波束成形提供M的另一增益。然而,波束成形增益使辐射功率聚焦在天线的覆盖区的1/M上。因此,多天线基站(例如,图2中所示的多天线基站202)必须扫描波束以提供完全覆盖。因为关联和同步是容忍延迟的,所以控制信道设计针对关联和同步操作采用开环波束成形和波束扫描,而不影响用户感知的性能或创建显著的信道开销。
虽然存在利用来自多个天线的增益的许多MIMO和分集方案,但是只有开环波束成形对于时间-频率同步而言可以是有效的,因为其提供来自所有可用天线的完全潜在组合功率和方向性增益,而未引起时域失真。此外,开环波束成形在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可以具有多个实际益处。首先,增加的接收功率可以允许用户采用较廉价的RF部件,例如LNA。其次,增加的方向性和较低总功率可以减少对相邻小区的干扰。第三,开环波束成形不要求任何附加硬件或计算,因为已经要求在多天线基站处应用波束成形前置编码器以用于MU-MIMO通信。第四,开环波束成形允许对覆盖区进行细调谐。
图4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执行开环波束成形以用于用户同步的多天线基站402的示例400。为了克服开环波束成形的空间选择性,多天线基站402可以采用使用波束成形在不同空间方向上传输信号s的波束扫描。根本上,波束扫描用附加的时间开销来权衡增加的空间覆盖。由于如上文所讨论的那样,某些控制信道操作是容忍延迟的,所以可以应用波束扫描以用于同步以及促进关联。
针对某些实施例,每个波束(例如,图4中所示的波束404)可以由M×1矢量bn定义,其中,N长度扫描模式可以由b1、b2、……、bn矢量所构成的M×N矩阵B定义。M天线基站402可以在N个时隙中传输整个扫描模式,因为给定时隙n和给定基站天线m中的传输是。因此,如果连续地发送每个波束404,则波束扫描花费同一序列的单个全向传输的N倍长。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多天线基站402可以在每个帧的开始处传输波束。在这种情况下,整个波束扫描可以具有的持续时间,其中,F是帧持续时间。
如果M×N矩阵B形成正交基,即矩阵B由N=M个正交或准正交波束组成,则可以提供完整的空间覆盖。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被用于波束扫描的任何完整M维基可以提供CSI空间的完全覆盖,因为根据定义,可以用该基的线性组合来表示任何用户的CSI。这确保对于覆盖区中的任何给定点而言B中的至少一个波束将不具有完美的零点。
应注意的是随着基站天线的数目M增加,用户检测到给定波束的概率降低,因为能量是更加空间选择性的。然而,用户在扫描模式中检测到至少一个波束的概率增加,因为在给定完整正交基的情况下至少一个波束指向用户,其中,该波束具有较高的有效各向同性辐射功率(EIRP),因为波束较窄。
在多天线MU-MIMO系统中可以采用的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可以利用针对特定实施方式具有强制性权衡的许多波束成形技术。在没有关于环境的详细信息和精确校准的情况下,具有低峰值对平均值功率比(PAPR)的任何正交基可以适合于开环波束成形。虽然完整的基保证空间覆盖,但其不保证强信号。由于每个用户将具有直接指向该用户的开环波束在统计上是不可能的,所以波束扫描的增益可以被减小到a分之一不准确度,即至M2/a。同样地,超完整B(即针对N>M)可以通过在统计上降低a的不准确度因数来提供扩展覆盖度。否则,给定传播环境和天线放置的谨慎考虑以及硬件校准,可以调谐诸如DFT开环波束成形之类的技术以提供期望的覆盖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利用Hadamard波束成形权值。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选择波束扫描的顺序,使得到达用户的等待时间减少。例如,如果波束扫描顺序是连续地从左至右(或者相反),则平均起来波束可能花费更长的时间到达用户。然而,如果通过从基站周围的空间的一个部分跳跃至另一个来执行波束扫描,即从空间的左侧部分开始、后面是右侧部分、后面是前面部分且然后是背面部分来执行波束扫描,则可以减少到达用户的平均等待时间。
在某些实施例中,当利用不重复波束扫描模式时可以增加覆盖区。多天线基站可以被配置成在波束扫描过程期间连续地改变波束。这样,多天线基站可以覆盖比在使用固定波束扫描模式时的空间更大的空间。
编码增益
针对某些实施例,开环波束扫描的使用可以减小无CSI和CSI模式之间的增益间隙。如图4中所示,没有波束扫描的情况下的传统无CSI模式的增益由覆盖区域406给定,其基本上小于MU-MIMO CSI模式的覆盖区域(增益408)(例如,是其M2分之一)。通过在无CSI模式下采用开环波束扫描,可以基本上减小来自CSI模式的增益间隙。如图4中所示,通过包括覆盖N个不同波束方向的空间404的所有波束来给定开环波束扫描的累加增益(覆盖区域)。然而,如图4中所示,在无CSI开环波束扫描与CSI MU-MIMO通信之间仍存在覆盖间隙410。
为了使无CSI模式与CSI模式之间的剩余间隙闭合,本公开的多天线MU-MIMO系统在无CSI模式下在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通信两者中采用可变编码增益。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在较长时间段内发送信号来实现编码增益,因此,随时间推移而求积分的总接收功率可以随着持续时间增加而线性地增加。然而,编码增益可以以线性地增加的信道使用开销为代价发生。针对某些实施例,编码增益是用于将增益调谐成在操作模式之间匹配的优选方法,因为编码增益是可调整的,并且因此可以用来动态地对增益对比开销权衡进行微调。
图5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与应用附加编码增益一起执行开环波束成形的多天线基站502的示例500。如图5中所示,通过在下行链路中应用编码增益,可以将每一波束的覆盖区域(即,增益)从覆盖区域504(例如,仅应用开环波束扫描时的覆盖区域)增加至覆盖区域506(例如,将编码增益与开环波束扫描组合时的覆盖区域)。因此,通过将开环波束扫描与编码增益组合,可以完全消除图4中所示的覆盖间隙410,并且可以在下行链路中实现完全覆盖。
返回参考图3,虽然表300就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SINR)而言分析了增益间隙,但应注意的是并不是帧的所有部分都具有相同的SINR要求。例如,数据传输可以通过改变调制和编码方案而受益于较高的SINR。高阶调制要求较高SINR以被成功地解码,因此在CSI模式下可以将高阶调制视为负编码增益。例如, 在基于802.11的系统中,正交频分复用(OFDM)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调制可以要求15 dB SINR,而64-QAM可以要求31 dB。相反,用于长度128 Kasami序列的检测阈值约为-5 dB。这有效地进一步减小被用于数据传输的CSI模式与无CSI模式之间的增益间隙,但是增益间隙减小取决于实际数据调制速率。通过利用动态编码增益,可以将本公开的多天线MU-MIMO系统的范围和开销调谐到每个部署的特定需要。
图6A、6B、6C以及6D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用于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的不同操作的不同帧结构的示例。针对某些实施例,如图6A中所示,多天线基站602可以向用户604A传输(例如,使用下行链路控制信道)还可以将基站ID编码的可变长度正交同步序列(例如,信标606)。如图6A中进一步所示和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多天线基站602可以传输(例如,与信标同时地)寻呼序列608以便寻呼不同于执行与多天线基站602的同步的用户604A的另一用户604B。
多天线基站602可以同时地提供同步并实现与同步序列的长度成比例的增益。由于需要在同步之前检测到同步序列,所以同步序列要求低的流式传输自相关,与其本身和正交集中的其它序列两者。亦即,由于同步序列必须是在没有其何时开始的知识的情况下是可检测的,所以接收机(例如,图6A中的用户604A)可能需要在每个样本处执行全相关。因此,同步序列的时移可能需要产生低相关;否则其可以引起错误检测。
针对某些实施例,在如图6B中所示的同步之后,多天线基站602可以向活动用户604A、604B、604C等分配正交导频时隙610A、610B,并且可以预留专用上行链路导频时隙612以用于关联和随机接入(例如,CSI收集)。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上行链路导频时隙可以具有可变长度以使得能够实现基于用户的信道质量的编码增益,例如小区边缘上的用户可以利用较长的导频来增加信道估计的准确度。针对某些实施例,如图6C和图6D中所示,多天线基站602可以利用所获取的CSI来提供到用户604A、604B、604C等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连接以及高效MU-MIMO通信链路上的任何剩余控制信道信息。
针对某些实施例,通过在频率方面使导频正交,控制信道设计能够增加信道估计的准确度,并且提供至少K的上行链路增益。频率正交化(例如,正交频分多址(OFDMA))可以使得所有用户能够同时地进行传输,这将在多天线基站处接收到的瞬时功率增加K倍。为了针对每个频率收集完整的CSI,可以进一步对用户进行时间正交化,如图6B中所示,即可以向不同的用户604A、604B、604C等分配正交导频610A、610B并同时地在上行链路中传输。同样地,随时间推移而求积分的针对给定用户接收到的总功率也增加K倍。为了获得准确的CSI,可以要求每个用户发送导频达到至少频率相干的倒数(inverse)的持续时间,即每个相干时间间隔。然而,通过调度具有不良信道质量的用户发送甚至比频率相干间隔所需要的更长,可以增加编码增益Cup。此方法确保跨整个小区的高质量信道测量,并且完全封闭增益间隙,如图5中所示。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针对关联和随机接入,用户可以在训练阶段期间在专用时间-频率块上发送正交同步序列。这可以允许用户仍实现编码增益,而同时地使得能够实现冲突避免和定时提前估计,如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
组合增益
针对某些实施例,如所讨论的,可以在多天线MU-MIMO系统中的控制信道上采用开环波束成形和编码增益的组合以封闭增益间隙,如图5中所示。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波束扫描可以通过使多天线基站的全功率聚焦在覆盖区的小部分上来提供大多数的下行链路增益,即开环波束扫描可以实现M2/a的增益,其中a是波束成形不准确度。在下行链路中,控制信道设计从来减小无CSI和CSI操作模式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调谐编码增益,使得。在上行链路中,控制信道设计在无CSI模式下利用OFDMA和编码来实现的增益。这将无CSI至CSI间隙从M减小至,其意味着Cup应约为M/K以封闭间隙。
然而,一旦应用了适当的下行链路编码增益Cdown,则与开环波束扫描组合,无CSI下行链路增益为。相反地,无CSI上行链路增益仅仅为,其导致新的增益间隙。为了缓解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间隙,需要基站和用户的总传输功率近似相同,例如;这是现有双向通信系统所典型的,虽然宏小区可以具有高达10至18 dB的差异。这将间隙从减小至,并且暗示应将上行链路编码增益调谐至约,连同之间的任何残余差异一起,以结束封闭间隙。
比较在无CSI对比CSI中封闭间隙所需的上行链路编码增益Cup(即M/K)和在上行链路对比下行链路中封闭间隙所需的上行链路编码增益Cup(即),可以观察到的是存在K的残余间隙。由于基站的范围受到下行链路模式的限制,所以针对某些实施例,应选择Cup,以匹配上行链路-下行链路间隙。然后,可以使用CSI上行链路中的K的残余增益以减少传输功率或增加调制速率。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仅在小区边缘处要求完全编码增益,在那里用户利用超长导频。还应注意的是针对给定覆盖区,在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将基站的所需每一天线传输功率减少了M2并将用户的减少了K。
控制信道设计
所述实施例涉及控制信道设计和控制信道针对同步、关联、CSI收集、随机接入以及寻呼的使用,如下面将更详细地讨论的。
同步
在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实现了时间同步和频率同步两者。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基于通过采用波束扫描而从多天线基站传输到移动用户的扩展长度序列来实现同步。
图7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过采用波束扫描来传输同步序列的多天线基站702的示例700。如图7中所示,多天线基站702可以被配置成使用N个不同的波束方向704来传输同步序列。针对某些实施例,用户可以对接收到的样本执行流式传输互相关以检测从基站702发送的同步序列。每个用户可以在每个样本处计算接收信号R与序列S的相关,即。当R和S在时间上对准(即,时间同步)时,该相关可以在单个样本处产生峰值。
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面对两个主要挑战。首先,可能需要同时地检测多个同步序列,因为信标和寻呼序列两者都可以被用于同步,其是在单独波束上被同时地发送。其次,需要在没有粗定时信息或AGC的情况下执行时间同步。如上文所讨论的,可以在CSI模式下采用粗帧检测和AGC以实现细粒时间同步。然而,这些技术要在无CSI模式中采用是低效的或者甚至不可能的,因为波束扫描和MU-MIMO下行链路是高度空间选择性的,并且因此用户以高度变化的功率接收每个同步序列。多天线基站702可以被配置成将传输训练序列放在每个同步序列的传输前面以促进粗帧检测和AGC。然而,该训练序列可能需要具有显著增加的长度以克服增益间隙。此外,由此训练序列设定的增益将仅对单个波束有效,使得其对于波束扫描而言高度低效。
所述实施例基于在本文中更详细地讨论的三个技术解决了上述挑战。首先,针对某些实施例,可以采用两个全精度相关器以便对接收到的样本执行流式传输互相关。通过执行两个并行的全精度相关(例如12位相关),在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可以可靠地检测具有高度变化的信号强度的同步序列以及可靠地区别同时地发送的寻呼和信标同步序列。
其次,针对某些实施例,由于对每个序列执行AGC是低效的,所以可以采用传输增益控制。由于多天线基站702对同步序列进行波束扫描,所以用户以基本上不同的信号强度接收每个序列。因此,用户可以等待用户的动态范围内的扫描中的序列。如果用户例如在发现任何基站之前并未检测到任何序列,则用户可以缓慢地改变其接收增益设置直至其检测到序列为止。可以修改该增益设置,使得将增加落在用户的动态范围内的同步序列和信标的数目。在建立同步之后,用户可以侦听所有的后续同步序列并因此调整其增益。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通过使用反馈来执行上行链路增益控制,而在每个下行链路阶段开始时可以执行细粒下行链路增益控制,如在图6C和图6D中用段614、616所示。
第三,针对某些实施例,可以通过将尖峰检测器和相关器输出的移动平均组合来动态地设置检测阈值。这是因为在没有传统AGC的情况下,单样本相关峰值可以在量值方面剧烈地改变。平均相关器输出可以提供平均输入功率,但是可以另外按相关序列的功率进行缩放,使得可以在不调整检测阈值的情况下检测不同的序列。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尖峰检测器可以仅在存在功率的短突发时呈指数地提高检测阈值,因此避免了错误的假肯定。
针对某些实施例,为了确定载频偏移(CFO),用户可以计算接收到的下行链路同步序列中的相位漂移。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下行链路同步序列可以包括同一子序列的两个重复;由于来自CFO的漂移是恒定的,所以每个重复中的对应接收样本具有相同的相位偏移。亦即,针对重复两次以形成同步序列S的n长度子序列,,其中是同步序列S的一对复样本之间的相位差。这是因为是同一符号的复样本。因此,在不存在CFO的情况下。在具有CFO的情况下,存在与时间n成比例的相位漂移,其因此跨所有复样本i是恒定的,即。因此,可以将CFO计算为:
(1)。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不执行等式(1)中所指示的除以2π,因为当生成修正复正弦波时,CFO被乘以2π。因此,通过将n选择为2的幂,等式(1)中的除法变成简单的位漂移运算。在实施例中,在存在噪声的情况下,较长的同步序列可以变得更可靠,因为可以用求平均运算来滤出噪声。本文中提出的用于频率同步的技术使得能够在不影响CFO恢复的情况下同时地传输两个同步序列(例如,在波束扫描期间)。因为两个同时地传输的同步序列包括重复两次的子序列,所以组合的信号也重复两次,并且仍可以用来准确地计算CFO。在某些实施例中,如果不存在与同步序列同时地发送的其它序列,则可以在不采用同步序列的重复的情况下计算CFO。
为了避免多路径环境中的频率失真,可以将循环前缀添加到同步序列前面。然而,加在前面的循环前缀可以使得时间同步更不鲁棒(robust),因为循环前缀可以在相关器中引起假肯定,因为循环前缀与序列的子集对准。为了避免这一点,可以采用循环后缀,但是然后CFO计算可能因此被延迟,即等式(1)中的和可以在循环后缀的长度处开始。应注意的是此方法不影响相关器性能,因为相关器在时域中操作。
关联程序
提出的多天线MU-MIMO无线系统通过以下各项而使得能够实现关联:(i)对波束扫描的同步序列中的唯一基站标识符(例如,信标)进行编码,(ii)使用户扫描已编码信标以选择基站,以及(iii)提供“软”关联机制,其允许用户通过MIMO链路快速地获得关于所选基站的更多信息。在本文中提供了关于每个操作的更多细节。
针对某些实施例,每个基站可以对将本地唯一标识符(称为信标)编码的同步序列进行波束扫描,如图6A中所示和上文所讨论的。此方法可以使得用户能够同时地与基站同步以及识别基站。为了简短的缘故,认为基站被协调,使得其每个具有本地唯一标识符,并且可以确保其信标在时间上不重叠,这防止了随机接入冲突并减少导频污染。
针对某些实施例,在关联之前,用户可以侦听至少一个完整的扫描间隔(可能在多个频率上)以确定所有附近基站的ID以及来自每个基站的信标的平均功率。由于信标被波束成形,其接收功率不指示用户与基站之间的实际信道质量。因此,用户可能需要针对整个扫描间隔来侦听信标以获得来自每个基站的信号强度的粗略估计。然而,由于上文所讨论的波束成形不准确性而直至关联之后为止不能准确地确定真实的SINR和信道质量。此外,包含在信标中的唯一标识符可能不传送任何附加信息,诸如认证、加密以及人类可读标识符(例如,服务集标识符(SSID))。因此,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用户可以被配置成软关联至多个基站以搜索最佳匹配。
因为在本文中实现的信标可以仅包含唯一标识符,所以可以提供称为软关联的附加机制,其使得用户能够在CSI模式上收集更多信息。传统控制信道设计在信标内广播关于基站的信息。例如,基于802.11的信标可以包括基本服务集标识符(BSSID)、SSID、调制速率、加密信息等。此信息可以被每个用户用来确定用户是否想要或者甚至可以连接至基站。此外,用户可能需要能够判断其到基站的信道质量,这只能在CSI模式下执行。
针对某些实施例,在本文中实现的软关联机制可以使得用户能够快速地且高效地建立与基站的MIMO链路以高效地交换控制信道信息。为了执行软关联,每个用户可需要首先通过成功地将信标解码而与基站同步。在那之后,用户可以在为随机接入预留的时隙中的一个中发送导频,如下面更详细地讨论的。一旦基站成功地接收到导频,则基站具有用于该用户的关于CSI的信息,并且可以使用该CSI信息来打开MIMO链路并向用户传送其余控制信道信息。如果用户继续进行全关联(例如,基于授权、链路质量等),则基站可以调度用户专用导频时隙和唯一寻呼序列以保持与用户的链路。否则,用户可以在与仅一个基站相关联之前继续扫描并软关联至邻域中的其它基站。
收集CSI
针对某些实施例,在信标检测之后,所有有效用户可以在其调度时隙中发送上行链路导频,如图6B中所示。然后,基站可以利用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导频来收集与基站与用户之间的信道有关的CSI。CSI收集阶段可以包括多个时间-频率-代码资源时隙,其可以被任意地分配给用户,其中某些资源时隙专用于随机接入(例如,图6B中所示的时隙612),包括关联请求和寻呼响应。为了支持关联请求和寻呼,可以在关联时隙与随机接入之间划分随机接入时隙612。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给定资源元素中发送参考信号的用户可以在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阶段两者的对应时间和频率相干间隔中获得空间资源元素。基于此,任何给定参考符号可以提供对相干时间间隔以及对较宽频率相干间隔两者有效的估计。针对某些实施例,可以向具有在某个阈值以下的信道质量的用户分配较长导频时隙以改善CSI准确度。
随机接入
如图6B中所示,公开实施例包括一种基于在每个信道估计阶段开始时预留导频时隙(例如,图6B中所示的随机接入时隙612)的用于随机接入的方法。为了发起与多天线基站602的连接,用户604A、604B、604C等可以在这些预留导频时隙中的一个中发送上行链路导频。为了用户602在正确的导频时隙内发送上行链路导频而不与其它用户相干扰,用户602可能需要已成功地接收到信标,并且因此建立与多天线基站602的同步。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基站602可以利用(多个)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导频来估计用户的信道以及定时提前,并且创建到用户的高度高效的MU-MIMO链路。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未接收到信标的话,然后可以使用创建的MU-MIMO链路来传送所有剩余的控制信道信息,包括调制速率和导频调度以及保持/改善用于活动用户的同步。在某些实施例中,传送的控制信道信息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BSSID、SSID、调制速率、增益控制信息、与MU-MIMO通信链路有关的信道估计信息、或与多天线基站相关联的加密信息。
LTE无线通信标准规范提供了强制性随机接入解决方案,其可以适合于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例外的是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允许采用较长长度的序列来对增益间隙进行微调。如由LTE所指定的,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还可以针对随机接入而采用冲突检测和避免以及定时提前。
寻呼
所述实施例使得本文中提出的多天线MU-MIMO系统的多天线基站能够跨多天线基站的整个覆盖区可靠地且快速地寻呼用户。为了实现这个,可以应用上文所述的波束扫描和编码增益。然而,不同于同步和关联,寻呼不是容忍延迟的操作。因为那个,多天线基站可以利用用户的最后已知位置来显著地减少来自波束扫描的延迟。
图8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执行用户804A、804B、804C的寻呼的多天线基站802的示例800。在关联时,基站802可以为每个用户分配唯一寻呼序列。此寻呼序列可以与信标几乎相同地且与信标同时地构造和传输,如图6A中所示。如图8中还图示出的,多天线基站802可以与向已与多天线基站802同步并相关联的用户804A、804B、804C传输寻呼序列808同时地传输用于同步的信标806(例如,使用波束扫描)。
针对某些实施例,可以从与信标(例如,信标806)相同的码本选择寻呼序列(例如,寻呼序列808)以确保正交性。此外,可以将寻呼序列重复两次以促进时间-频率同步。为了对用户进行寻呼,基站(例如,图6A中所示的基站602、图8中所示的基站802)在每个帧开始时连同信标(例如,图6A中所示的信标606、图8中所示的信标806)一起对与用户相关联的唯一寻呼序列(例如,图6A中所示的寻呼序列608、图8中所示的寻呼序列808)进行波束扫描,但是在单独波束上,如图6A和图8中所示。信标与寻呼序列之间的此附加空间分离可以改善任一者的检测,因为其减少了序列间干扰。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为了检测寻呼序列(例如,图6A中的寻呼序列608、图8中的寻呼序列808),用户(例如,图6A、6B、6C和6D中的用户604A、604B、604C,图8中的用户804A、804B、804C)可以执行上文所述的被用于信标(例如,图6A中的信标606、图8中的信标806)的相同同步相关。寻呼序列的成功检测类似地为用户提供同步。然而,在检测到寻呼序列的情况下,用户可以被配置成在先前专用的(例如,在关联时)随机接入导频时隙中立即发送上行链路导频。上行链路导频的传输可以允许基站(例如,图8中的多天线基站802)估计CSI并开始与被寻呼用户(例如,图8中的用户804A)的MIMO通信。
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寻呼序列被传输给对应用户直至多天线基站802从用户接收到寻呼序列被成功地接收到的确认为止。在对应用户处可以成功地检测信标806和寻呼序列808,因为信标806和寻呼序列808及其波束方向是准正交的。在实施例中,可以实现信标806和寻呼序列808的重复以帮助用户在重叠的寻呼和信标序列期间恢复CFO。在另一实施例中,可以在(多个)单独的时间帧处传输信标806和寻呼序列808。在这种情况下,不要求重复信标806和寻呼序列808以在用户处恢复CFO,因为可以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检测到信标序列806和寻呼序列808内的相位漂移。
虽然关联和同步不是时间敏感的,但来自波束扫描的延迟对于寻呼而言可能是不可接受的。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多天线基站802可以利用用户的在先位置(例如,用户804A的最后已知位置)的知识来指导波束扫描,这可以显著地加速寻呼操作。应注意的是利用用户的最后已知位置只能改善预期寻呼延迟,因为扫描持续直至用户被寻呼为止。在某些实施例中,用户的位置信息可以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的物理位置、与用户相关联的CSI、关于在用户处接收到的一个或多个信标的强度的信息(例如,在用户处接收到的关于信标扫描的最强波束的信息)、在用户处接收到的最强信标的到达角或者可以促进将传输波束从多天线基站802导向至该特定用户的任何其它信息。
另外或替换地,用户804A、804B、804C可以周期性地向多天线基站802发送随机接入请求(例如,轮询)。这种方法可以服务于保持关联、检查遗漏的寻呼请求以及在多天线基站802处更新用户的最后已知位置的多个目的以帮助高效的寻呼和基站间切换。
公开实施例还包括用于针对给定部署使用历史用户信息来优化信标扫描和寻呼搜索的方法。例如,随时间推移,基站可以获悉用户从未处于空间中的某些部署位置上(例如,上面在空中),并且基站可以被配置成不朝着空间中的这些特定位置扫描波束或者不那么频繁地扫描波束。类似地,基站可以获悉用户具有典型的移动模式。因此,如果用户并未对从基站发送的寻呼序列进行响应,则基站可以被配置成执行波束扫描以便朝着预期用户位置而不是所有可能的方向发送寻呼序列。该预期用户位置可以基于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用户的最后已知物理位置、与用户相关联的CSI、关于在用户处接收到的信标的强度的信息、关于在用户处接收到的信标扫描的最强波束的信息、在用户处接收到的最强信标的到达角等。
公开实施例还包括用于多天线基站的无CSI操作模式期间的多天线用户的同步和关联的方法。在某些实施例中,每个多天线用户可以在多个波束成形流上接收同步序列的样本。然后,可以对多个波束成形流上的同步序列的样本执行多个相关(例如,流式传输互相关或自相关)以将被编码到同步序列中的具有多天线基站的标识的信标解码。在某些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基于下阈值下的自相关或互相关在多天线用户的任何天线上检测到同步序列。在那之后,可以基于检测到的同步序列来计算波束成形权值。然后可以使用计算的波束成形权值基于多用户天线上的流式传输互相关或自相关来处理同步序列的样本的子集,以将被编码到同步序列中的具有多天线基站的标识的信标解码。在某些实施例中,波束成形权值可以是预定的,并且可以包括基于Hadamard的波束成形权值或基于DFT的波束成形权值中的至少一个。
开销分析
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可以具有小的(如果不是可忽略的)开销。针对某些实施例,可以按四个度量来测量此开销:(i)总信道开销,(ii)关联延迟,(iii)随机接入延迟,以及(iv)寻呼延迟。图9提供了用于确定这些开销和延迟的等式900。在图9中给出的表910提供了用于说明性系统配置的示例性值。针对此分析,可以假设帧被连续地传输,在每个帧的开始处具有信标。预期寻呼延迟取决于寻呼方案。然而,预期寻呼延迟以关联延迟为上界,因为其为要花费多长时间来执行全波束扫描。
针对某些实施例,活动用户不需要接收有效信标以保持同步,因为在CSI下行链路控制阶段中可以保持同步。不活动但关联的用户还可以通过侦听信标和寻呼信号来保持同步。时间-频率同步有效的持续时间可以取决于振荡器的准确度、帧设计(例如,循环前缀)以及温度的波动。给定振荡器的典型准确度,同步可以在数百ms内有效,但是这可以基于每个系统来确定。同样地,对于关联而言可能只需要信标,并且因此可以相应地调整扫描间隔。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改变系统参数来调谐图9中所示的开销。应注意的是按照图9中的表910,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可以支持具有小于2%开销的数千个天线,以小区边缘处的略微增加的关联延迟为代价。
实施方式
根据某些说明性实施例,可以在包括108个天线的阵列的多天线MU-MIMO基站的原型上实现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但是还可以支持更多天线。说明性实施例采用Hadamard波束权值以用于波束扫描。Hadamard波束权值使用最小数目的权值来提供完整的完美正交的基,其可以使得能够实现全分集增益,并且以最小量的开销提供完整的空间覆盖。此外,Hadamard波束权值可以以1的优选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为特征,其可以允许基站天线使用其完全潜在传输功率。另外,计算Hadamard波束权值不要求天线孔径或环境的任何知识,使得能够在没有校准或环境考虑的情况下实现快速部署。
说明性实施例将Kasami序列用于下行链路编码。Kasami序列可以提供期望的检测性能,并且可以与其本身及其它正交序列两者具有低的有界的流式传输相关。这允许在没有时间同步的情况下可靠地检测到Kasami序列。此外,Kasami序列可以针对长度256的Kasami序列提供大量的正交序列,例如4096,其使得能够唯一地识别共位用户和基站。
说明性实施例将Zadoff-Chu序列用于上行链路信道估计编码。Zadoff-Chu序列具有恒定振幅并因此具有优选水平的PAPR。此外,Zadoff-Chu序列可以用来同时地检测多个用户的随机接入请求连同每个用户的路径延迟以估计定时提前,具有小的计算开销。在本文中可以采用可变长度的Zadoff-Chu序列来匹配增益要求以及用于CSI估计。
说明性实施例支持用于信标的实时流式传输时域相关器、寻呼以及同步,其在检测到正确的序列时产生非常强的单样本峰值。同样地,性能范围和准确度高度取决于检测阈值。由于在本公开中未执行用于信标或寻呼代码的增益控制,所以基于输入功率来动态地设定检测阈值。另外,检测阈值在功率突增期间可以增加以避免假肯定。此外,动态检测阈值可以按常数缩放,这可以由计算机可编程软件代码控制。可以进一步优化动态检测阈值以增加范围,特别是用将避免假肯定的机制。
性能结果
关于用于桥接CSI操作模式与无CSI模式之间的增益间隙的多样化环境中的同步、信标以及寻呼来评估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在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的性能。本文中提出的结果证明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在与传统控制信道相比时可以将无CSI模式范围扩展40 dB。此外,通过利用用户的先前位置的知识,可以将寻呼延迟改善400%,并且可以可靠地修正超过10 kHz的CFO。
在室内环境和消声室中的处于与基站的变化距离处的100个离散用户位置上测试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的性能。由于硬件可靠性,并且为了测试不同天线的性能,用三个单独的天线配置来采用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i)在具有80的定向6 dBi贴片天线的消声室中,(ii)具有104个全向3 dBi单极天线的室内以及室外,以及(iii)具有108个全向3dBi单极天线的室内。在所有配置中,用户还利用3 dBi全向天线(例如,每一用户一个天线)。
在每个位置处,在处于2.4 GHz的20 MHz带宽内测试本文中提出的控制信道系统,并且关于信标、寻呼信号以及上行链路导频的准确检测来分析性能,其证明无CSI模式下的控制信道设计的性能。作为控制,另外从每个基站天线发送未波束成形信标和寻呼信号,即通过使用64长度代码在低功率和高功率模式两者中应用单位矩阵来执行“波束扫描”,以与传统单天线系统和上文所讨论的幼稚高功率解决方案比较性能。虽然实现的控制信道设计能够实时地运行,但本实施方式在每个波束之后短暂地暂停以从节点收集性能统计,诸如成功的检测、假肯定以及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符(RSSI)。由于此测量延迟,在相对固定的信道中在没有移动性的情况下进行实验。使用获得的结果来分析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信标、寻呼以及CSI收集对比传统方法的性能。另外,设立受控实验以测试CFO估计器的性能。
图10和11示出了用各种配置参数来成功地接收到基站的信标(即,用基站ID编码的同步序列)的概率。在图10—11中,可以将单天线传输(高功率(例如,图10中的条1002、图11中的图表1102)和低功率(例如,图10中的条1004、图11中的图表1104)两者)与分集传输(例如,图10中的条1006、图11中的图表1106)和具有64(例如,图10中的条1008、图11中的图表1108)和128(例如,图10中的条1010、图11中的图表1110)的代码长度的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相比较。在单天线分集模式的情况下,基站旋转正在进行传输的天线,因此利用阵列的全分集。此方法等价于将单位矩阵用于波束扫描的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
图10和11基于用于给定位置的跨所有基站天线的平均上行链路CSI信号强度(其为距离的近似和用于覆盖区的公平度量)将结果分类。应注意的是下行链路RSSI不是良好度量,因为其每个波束都改变。另外,距离不是良好的度量,因为散射体可以显著地改变信号强度。很明显,改变上行链路传输功率将仅使图11中所示的相同图表向左或向右移位,其指示在实际系统中应如何平衡代码长度及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传输功率两者。
在图10中图示出跨所有位置的结果,具有用于36个消声室位置(左侧条)和64个室内位置(右侧条)的单独条,包括104天线位置和108天线位置。在图10中可以观察到的是在室内位置上所提出的系统(例如,左侧条1010、1008)能够可靠地服务于比传统控制信道(例如,用于分集方案的左侧条1006)和单高功率天线系统(例如,左侧条1002)明显更多的位置。即使当用户具有到基站的超过-70 dBm平均RSSI时,其错过用高功率单天线方案发送的信标的几乎25%(例如,参见左侧条1004)。这是由于多路径而引起的;在某些位置上,即使是相当近,两个路径也可能相消地干扰并产生零点,其用附加信号强度不容易克服。虽然分集方案(例如,参见条1006)表现比单个天线(例如,参见条1002)更好,但分集方案在用户具有低于-70 dBm上行链路RSSI的情况下仍不能可靠地接收许多信标。这举例说明了在本公开中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其利用整个阵列的功率和分集两者)在多天线MU-MIMO系统中的必要性(例如,参见用图10中的条1008和1010表示的信标检测性能)。
图11图示出来自消声室的信标检测性能结果。由于在消声室中不存在多路径,所以每个技术的检测率与RSSI非常紧密相关,因此这些结果准确地证明了每个技术的相对性能。从图11可以观察到所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例如,图表1108和1110)能够胜过单天线方案(例如,图表1102)超过40 dB并胜过高功率方案(例如,图表1104)超过20 dB。
为了证明所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利用位置信息来加速寻呼的能力,在基于预定用户的最后位置来指导寻呼扫描的情况下测试简单方案。在最后的44个位置上在108天线基站配置上执行实验。基于由相关量值与阈值比来确定的每个波束的可检测性对移动用户进行寻呼。
确定了在不利用用户位置的情况下与仅70%相比,采用所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的基础状态能够用第二帧成功地对94%的用户进行寻呼,如图12中所示。当用户在基站附近时,用户接收扫描中的大多数波束,并且因此基于用户的位置的优化未提供太多益处,如由低RSSI图表1202所示。然而,寻呼延迟从4.8帧的平均值减小至1.2帧(4倍的改善)以及68帧至3帧(图表1202和1204对比图表1206所示的所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的最坏情况改善。
虽然信标或寻呼序列的成功检测固有地提供了时间-频率同步,但为了更准确地测试提出的CFO修正的准确性,在本文中设立更加受控的实验。在基站与用户之间共享参考时钟,有效地去除CFO,并且将用户置于与基站相距0.5 m处。然后,通过将信标序列与范围从-10 kHz至10 kHz的复正弦波相乘而在信标序列中引发受控CFO。为了测量性能对比编码增益和SNR,发送长度64和128的信标,并且在基站处使用衰减器以将传输功率从-12 dBm减小至-42 dBm。这些衰减导致用户接收到大致上-60 dBm(高)、-75 dBm (中)以及-90 dBm(低)RSSI。在图13中提出了CFO估计的误差量值的累加分布。为了明了起见,在图13中提出的结果是从单个估计导出的;然而可以采用多个估计来将误差减小一个数量级。
从图13可以观察到的是使用中和高RSSI,提出的系统始终能够使用128长度信标在0.8 kHz内(例如,图表1302、1304)且使用64长度信标在1.3 kHz内(例如,图表1308、1310)修正CFO。在低RSSI体系中,可以观察到的是64长度信标(例如,图表1312)开始表现不良,并且只能将80%的信标在2 kHz误差内进行修正。相反地,具有低RSSI的128长度信标(例如,图表1306)与高RSSI 64长度(例如,图表1308)表现类似,其指示扩展信标长度可以进一步减小CFO估计误差。还应注意的是引发的CFO的量不影响准确度。
图14图示出可以在图1中所示的系统100、图2中所示的系统200、图5中所示的系统500、图6A、6B、6C和6D中所示的系统、图7中所示的系统700和/或图8中所示的系统800内采用的无线设备1402中利用的各种部件。无线设备1402是可以被配置成实现本文所述的各种方法的设备的示例。无线设备1402可以是多天线基站(例如,图1中的基站102、图2中的基站202、图5中的基站502、图6A、6B、6C和6D中的基站602、图7中的基站702和/或图8中的基站802)或用户(接入)终端(例如,图1中的用户终端104、图6A、6B、6C和6D中的用户终端604A、604B、604C等和/或图8中的用户终端804A、804B、804C)。
无线设备1402可以包括控制无线设备1402的操作的处理器1404。处理器1404还可以称为中央处理单元(CPU)。可以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和随机存取储器(RAM)两者的存储器1406向处理器1404提供指令和数据。存储器1406的一部分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随机存取储器(NVRAM)。处理器1404通常基于存储在存储器1406内的程序指令来执行逻辑和算术运算。存储器1406中的指令可以可执行以实现本文所述的方法。
无线设备1402还可以包括外壳1408,其可以包括发射机1410和接收机1412以允许在无线设备1402与另一无线节点(例如,远程位置上的另一无线节点)之间传输和接收数据。可以将发射机1410和接收机1412组合成收发机1414。可以将一个或多个天线1416附着到外壳1408并电耦合至收发机1414。无线设备1402还可以包括(未示出的)多个发射机、多个接收机以及多个收发机。
无线设备1402还可以包括可以检测并量化由收发机1414接收到的信号的水平的信号检测器1418。信号检测器1418可以使用总能量、每个符号每个子载波的能量、功率谱密度和/或其它量化度量来量化此类信号的检测。无线设备1402还可以包括供在处理信号中使用的数字信号处理器(DSP)1420。
无线设备1402的各种部件可以被总线系统1422耦合,该总线系统1422除数据总线之外还可以包括电源总线、控制信号总线以及状态信号总线。
图15是图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可以在多天线基站(例如,图5中所示的基站502和/或图8中所示的基站802)处执行的方法1500的流程图。
方法1500的操作可以通过多天线基站的编码器(例如,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1402的处理器1404)将信标(例如,图6A中所示的信标606)编码1502到基同步序列(例如,同步序列s)中开始,信标包括基站的标识符。
多天线基站的电路(例如,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1402的处理器1404)基于已编码基同步序列(例如,序列s)和一组波束成形权值(例如,序列b1、b2、……、bn中的波束成形权值)而生成1504多个同步序列,即通过用波束成形权值覆盖(例如,扩展)具有序列b1、b2、……、bn的已编码基同步序列(例如,序列s)。
多天线基站的发射机(例如,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1402的发射机1410)在与该组波束成形权值相关联的多个波束方向(例如,图5中所示的波束方向506)上使用多个天线传输1506所述多个同步序列。在实施例中,空间波束方向相互正交。在另一实施例中,空间波束方向不是正交的,并且可以增加或减少波束方向的数目以便改变期望的覆盖区。可以选择波束成形权值,使得将覆盖区局限于仅所选区域。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在无CSI模式下实现编码增益,可以在传输之前基于Gold代码、Kasami代码或Zadoff-Chu代码中的至少一个对所述多个同步序列进行编码。
图16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图示出可以在与多天线基站(例如,图5中所示的基站502、图8中所示的基站802)通信的用户设备(UE,诸如图6A中所示的UE 604A、图8中所示的UE 804A)处执行的方法1600的流程图。
方法1600的操作可以通过UE的接收机(例如,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1402的接收机1412)接收1602具有不同信号强度的多个同步序列(例如,序列R)开始。
UE的第一电路(例如,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1402的处理器1404或DSP 1420)使来自所述多个同步序列的同步序列的样本与一组识别序列(例如,一组预先已知的基站识别序列或信标)相关1604以检测同步序列的定时(即,确定时间同步)。在某些实施例中,UE可以首先对同步序列的接收样本执行自相关以检测同步序列内的重复序列的存在并通过利用该重复序列的存在来减少流式传输互相关的计算开销。
UE的第二电路(例如,图14中所示的无线设备1402的处理器1404)从同步序列将具有在同步序列中编码的多天线基站的标识符的信标(例如,图6A中所示的信标606)解码1606。
所述实施例包括用于设计多天线MU-MIMO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高效控制信道的方法。提出的用于控制信道设计的方法提供对时间、编码增益以及空间资源的细粒控制,使得能够实现在基站内和跨无线通信网络两者的优化。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允许基站利用现有信息(诸如用户的最后已知位置、业务模式以及环境性质)来智能地优化定时、编码增益以及空间覆盖度。此外,可以使用这些相同的性质来进一步扩展稀疏网络中的小区的范围,限制覆盖区域,谨慎地调谐干扰或者动态地结合更多天线以增加给定基站的容量。
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多天线MU-MIMO系统中的无线控制信道的设计、实现以及实验确认。通过全盘地考虑多天线基站的实际设计约束,可以实现灵活的设计,其以可忽略的开销在108天线基站上将范围或传输效率改善超过40 dB。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提供空间、时间、代码以及频率资源的灵活优化,使得其能够从几个天线缩放至多达数千个天线。提出的控制信道设计不仅通过尽可能多地利用MU-MIMO而大大地改善了基本控制信道操作的性能,而且其还利用空间信息来使得寻呼操作尽可能快速和高效。
上文所述的方法的各种操作可以由能够执行对应功能的任何适当装置来执行。该装置可以包括各种(多个)硬件和/或软件部件和/或(多个)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电路、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处理器。
如本文所使用的,提及项目列表中的“至少一个”的短语指的是那些项目的任何组合,包括单个成员。作为示例,“a、b或c中的至少一个”意图涵盖a、b、c、a—b、a—c、b—c以及a—b—c。
上文所述的方法的各种操作可以由能够执行该操作的任何适当的装置来执行,诸如各种(多个)硬件和/或软件部件、电路和/或(多个)模块。一般地,图中所示的任何操作可以由能够执行该操作的对应功能装置来执行。
已出于举例说明的目的提出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前文描述;其并不意图是详尽的或使本公开局限于公开的精确形式。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根据以上公开的许多修改和变化是可能的。
本描述的某些部分就关于信息的操作的符号表示和算法描述了本公开的实施例。这些算法描述和表示一般地被数据处理领域的技术人员用来有效地向本领域的其它技术人员传达其工作的实质。这些操作(虽然在功能上、计算上或理论上描述)被理解成由计算机程序或等价电路、微代码等实现。此外,在不失一般性的情况下,有时将操作的这些布置称为模块也已证明是方便的。可以用软件、固件、硬件或其任何组合来具体实施所述操作及其关联模块。
可以用一个或多个硬件或软件模块单独地或与其它设备相组合地执行或实现本文所述的任何步骤、操作或过程。在一个实施例中,用包括包含计算机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来实现软件模块,该计算机程序代码可以被计算机处理器执行以便执行所述的任何或所有步骤、操作或过程。
公开的实施例还可以涉及用于执行本文中的操作的装置。此装置可以是出于所需目的特殊地构造的和/或其可以包括由存储在计算机中的计算机程序选择性地激活或重配置的通用计算设备。此类计算机程序可以被存储在非临时有形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或者适合于存储电子指令的任何类型的介质(其可以被耦合到计算机系统总线)中。此外,在本说明书中提及的任何计算系统可包括单个处理器,或者可以是采用多个处理器设计以用于增加的计算能力的架构。
公开实施例还可以涉及由本文所述的计算过程产生的产品。此类产品可以包括从计算过程得到的信息,其中,该信息被存储在非临时有形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并且可以包括本文所述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或其它数据组合的任何实施例。
最后,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出于易读性和指导目的而选择的,并且其可能未被选择成描绘或限制本发明的主题。因此本文意图在于本公开的范围不受此详细描述的限制,而是受基于该描述而对本申请发出的任何权利要求的限制。因此,实施例的公开意图是说明,而不是限制在以下权利要求中阐述的本公开的范围。

Claims (20)

1.一种用于由基站(BS)进行的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将信标编码到基同步序列中,该信标包括BS的标识符(ID);
基于已编码基同步序列和一组波束形成权值生成多个同步序列;以及
使用多个天线在与该组波束成形权值相关联的多个波束方向上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
2.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包括:
传输每个同步序列,后面是传输那个同步序列的至少一个重复。
3.权利要求1的方法,其中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包括:
在所述多个波束方向中的不同波束方向上在每个传输帧的开始处传输每个同步序列。
4.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向用户设备(UE)分配至少一个上行链路时隙以用于随机接入;
在所述至少一个分配的上行链路时隙中从UE接收导频;
基于接收到的导频来估计与UE相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基于CSI而建立与UE的通信链路;以及
经由该通信链路来向UE传送控制信道信息。
5.权利要求4的方法,其中控制信道信息包括以下各项中的至少一个:基本服务集标识符(BSSID)、服务集标识符(SSID)、调制速率、增益控制信息、信道估计信息或与BS相关联的加密信息。
6.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向与BS同步且相关联的每个用户设备(UE)分配唯一寻呼序列;以及
使用所述多个天线在一组波束方向上传输寻呼序列直至被那个UE接收到为止。
7.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
从UE接收与UE相关联的位置信息,该位置信息包括UE的物理位置、与UE相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关于在UE处接收到的同步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强度的信息或在UE处接收到的同步序列中的至少一个的到达角中的至少一个,并且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位置信息在该组波束方向中传输寻呼序列,其中来自该组的每个波束方向具有比来自所述多个波束方向的每个波束方向更细的分辨率。
8.权利要求6的方法,还包括:
在检测到寻呼序列时接收从UE传输的上行链路导频;
基于接收到的上行链路导频来估计与UE相关联的信道状态信息(CSI);
基于估计CSI来建立与UE的通信链路。
9.权利要求1的方法,还包括:
在所述多个波束方向中的不同波束方向上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中的同步序列和BS所服务的一个或多个用户设备(UE)所独有的一个或多个寻呼序列。
10.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编码器,其被配置成将信标编码到基同步序列中,该信标包括所述装置的标识符(ID);
电路,其被配置成基于已编码基同步序列和一组波束形成权值来生成多个同步序列;以及
传输机,其被配置成使用多个天线在与该组波束成形权值相关联的多个波束方向上传输所述多个同步序列。
11.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包括
接收具有不同信号强度的多个同步序列;
使来自所述多个同步序列的同步序列的样本与一组识别序列相关以检测同步序列的定时;以及
从同步序列解码具有在同步序列中编码的基站(BS)的标识符(ID)的信标。
12.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
在相关之前对同步序列的样本执行自相关。
13.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
监视所述多个同步序列中的至少一个同步序列;以及
改变增益设置直至检测到所述多个同步序列之内的定义数目的信标为止。
14.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
在将具有BS的ID的信标解码时,在被预留用于随机接入的时隙中的一个中向BS传输导频;
在接收到导频时接收从BS传输的控制信道信息。
15.权利要求14的方法,还包括:
基于接收到的控制信道信息与BS相关联。
16.权利要求14的方法,还包括:
在接收到控制信道信息时进行选择以与另一BS相关联。
17.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
在将信标解码时向BS传输位置信息;
基于该位置信息接收从BS传输的唯一寻呼序列;
基于接收到的寻呼序列,在专用随机接入导频时隙中传输上行链路导频。
18.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
在用户设备(UE)的多个波束成形流上接收同步序列的样本;以及
使UE的每个波束成形流上的同步序列的样本相关以将信标解码。
19.权利要求11的方法,还包括:
检测用户设备(UE)的天线上的同步序列;
基于检测到的同步序列来计算波束成形权值;以及
使用波束成形权值来使UE的多个波束成形流上的同步序列的样本的子集相关以将信标解码。
20.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装置,包括:
接收机,其被配置成接收具有不同信号强度的多个同步序列;
第一电路,其被配置成使来自所述多个同步序列的同步序列的样本与一组识别序列相关,以检测同步序列的定时;以及
第二电路,其被配置成从同步序列对具有在同步序列中编码的另一装置的标识符(ID)的信标进行解码。
CN201680036965.3A 2015-04-24 2016-04-23 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Active CN1082436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562152675P 2015-04-24 2015-04-24
US62/152675 2015-04-24
PCT/US2016/029077 WO2016172652A1 (en) 2015-04-24 2016-04-23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many-antenna mu-mimo system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43627A true CN108243627A (zh) 2018-07-03
CN108243627B CN108243627B (zh) 2022-08-02

Family

ID=57143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6965.3A Active CN108243627B (zh) 2015-04-24 2016-04-23 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5608B2 (zh)
EP (1) EP3286850A4 (zh)
JP (3) JP6959908B2 (zh)
KR (2) KR102561766B1 (zh)
CN (1) CN108243627B (zh)
AU (3) AU2016251049A1 (zh)
CA (1) CA2983675A1 (zh)
WO (1) WO201617265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0570A (zh) * 2018-09-05 2019-01-0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天线子集方向调制方法
CN111147113A (zh) * 2020-01-07 2020-05-12 东南大学 一种能效保障的多波束卫星通信鲁棒预编码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59799B2 (en) * 2015-06-24 2017-09-12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Beacon array
US10581548B2 (en) * 2015-12-24 2020-03-03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prim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US10575242B2 (en) * 2016-07-22 2020-02-25 Apple Inc. Extended range networking
US9991938B2 (en) * 2016-08-11 2018-06-05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Intra-node channel reciprocity compensation for radio access in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18070911A1 (en) * 2016-10-13 2018-04-1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 wireless device, a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optimizing paging in a communications network
CN110114982B (zh) * 2016-10-31 2021-11-02 东南大学 基于逐波束信号同步的无线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09923792B (zh) * 2016-11-01 2022-03-15 诺基亚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不同部署场景的灵活波束配置
US10334533B2 (en) 2016-11-02 2019-06-2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Non-orthogonal design for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s for a 5G air interface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interfaces
US10321421B2 (en) * 2016-11-03 2019-06-11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ation and link acquisition in cellular wireless systems with directional antennas
US10509093B2 (en) * 2016-12-30 2019-12-1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fast system acquisit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US10237032B2 (en) 2017-01-06 2019-03-1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Adaptiv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s for a 5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320512B2 (en) 2017-01-08 2019-06-1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Interference cancela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567058B2 (en) * 2017-02-08 2020-02-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eam management
US10548136B2 (en) * 2017-02-08 2020-01-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ging response in beamformed systems
US10645704B2 (en) * 2017-06-15 2020-05-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user multiple-input/multiple-output transmissions in millimeter wave systems
US10312978B2 (en) 2017-07-18 2019-06-04 National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Wireless transceiver station with performs multi-path reciprocity calibration with multiple reference antennas
KR102013694B1 (ko) 2017-09-22 2019-08-23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기지국장치 및 그 장치의 페이징 수행 방법, 단말장치 및 그 장치의 페이징 지원 방법
CN109586771A (zh) * 2017-09-29 2019-04-05 索尼公司 电子设备和通信方法
CN111164909B (zh) * 2017-10-12 2023-09-26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用于同步信号的波束成形
RU2767179C2 (ru) * 2017-11-10 2022-03-16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Устройство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связи и программа
CN109842434B (zh) * 2017-11-27 2023-09-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方法、数据发送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7947829B (zh) * 2017-12-27 2023-07-25 上海道生物联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结合扩频和窄带mimo的时分双工通信系统及方法
CN110149129B (zh) * 2018-02-11 2022-02-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确定波束赋型权值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US11290238B2 (en) * 2018-05-29 2022-03-29 Cable Television Laboratories,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customiz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acons and transmitt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acons
US11271617B2 (en) * 2018-10-03 2022-03-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Null data packet-based implicit sounding and calibration in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US11064337B2 (en) 2019-03-28 2021-07-13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Beam as a service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1297554B2 (en) 2019-03-28 2022-04-05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Candidate beam selection and control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US10880836B2 (en) 2019-03-28 2020-12-29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Beam provisioning for sensory data collection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TWI773982B (zh) * 2019-05-22 2022-08-11 啟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波束成型裝置、用於其之校正方法及校正系統
GB201907717D0 (en) * 2019-05-31 2019-07-17 Nordic Semiconductor Asa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dc-offset estimation
US11026095B2 (en) 2019-07-31 2021-06-0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Real-time network provisioning for distributed virtual zones of collaborative mobile devices for 5G or oth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
EP4022797A4 (en) 2019-10-03 2023-02-2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REDUCING THE BEAM SEARCH SPACE FOR SELECTING AN OPTIMAL BEAM
TWI715247B (zh) * 2019-10-16 2021-01-01 國立清華大學 天線陣列的波束調準方法、多波束傳輸系統及裝置
US11223411B2 (en) * 2019-11-01 2022-01-11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joint beam sweep configuration in 5G networks
KR20220094448A (ko) 2020-12-29 2022-07-06 신한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Ofdm 기반의 다중사용자 다중입력다중출력 하향전송 스케줄링 장치 및 그 장치의 구동방법
JPWO2023074582A1 (zh) * 2021-11-01 2023-05-04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1335A (en) * 1996-12-06 2000-10-31 Hitachi,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80207260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ivate Mobility Management Enhancements
US20090176516A1 (en) * 2000-09-29 2009-07-09 Intel Corporation Repetitive paging from a wireless data base station having a smart antenna system
CN101675691A (zh) * 2007-03-01 2010-03-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US20100182903A1 (en) * 2009-01-16 2010-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verload indicator over the air
US20110007704A1 (en) * 2009-07-09 2011-01-13 Francis Swarts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sign based synchronization sequences in a correlation process to reduce correlation complexity in an ofdm system
CN102687436A (zh) * 2009-12-30 2012-09-19 索尼公司 利用波束形成的通信系统
US20130064239A1 (en) * 2011-09-09 2013-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nd obtain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163544A1 (en) * 2011-12-27 2013-06-27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si-rs in massive mimo system operating in fdd mode
CN103312654A (zh) * 2013-05-23 2013-09-18 东南大学 一种全域覆盖多波束卫星lte的主同步序列检测方法
US20140177607A1 (en) * 2012-12-26 2014-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CN103905363A (zh) * 2012-12-28 2014-07-0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辅同步信号检测方法、装置和网络模式判断方法
US20140198772A1 (en) * 2013-01-17 2014-07-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nchronization signal design for wireless devices in a long range extension mode
WO2014189279A1 (en) * 2013-05-21 2014-1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aging in a beam form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4412519A (zh) * 2012-07-03 2015-03-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使用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随机接入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649869B2 (en) * 2005-08-12 2010-01-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Efficient cell measurements during transmission gaps in a compressed mode
JP2008124832A (ja) * 2006-11-13 2008-05-29 Sharp Corp 基地局装置、移動局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セルサーチ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EP2099232A1 (en) * 2006-12-28 2009-09-09 Panasonic Corporation Base station device, terminal device, and closed loop control method
US8180058B2 (en) * 2007-06-21 2012-05-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cryption of the scheduled uplink message in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KR101293373B1 (ko) * 2007-06-25 2013-08-0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중안테나 시스템에서의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US8233428B2 (en) * 2008-08-13 2012-07-3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Using a synchronization channel to send quick paging signals
WO2013091205A1 (en) * 2011-12-21 2013-06-27 France Telecom Research & Development Beijing Company Limited Downlink transmission in a mu-mimo system
JP2013170815A (ja) 2012-02-17 2013-09-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ナビゲーション装置
US9730185B2 (en) * 2012-02-23 2017-08-08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by which terminal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receive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s and apparatus for same
US9351288B2 (en) * 2012-06-05 2016-05-2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Uplink channel sounding and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estimation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multiple antennas
KR20140056561A (ko) * 2012-10-29 2014-05-1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빔을 운영하는 이동통신시스템에서 기지국 및 단말의 동작 방법
US9204395B2 (en) * 2013-01-15 2015-12-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iscontinuous receive in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JP6336728B2 (ja) * 2013-08-20 2018-06-06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同期信号送信方法及び基地局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1335A (en) * 1996-12-06 2000-10-31 Hitachi,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90176516A1 (en) * 2000-09-29 2009-07-09 Intel Corporation Repetitive paging from a wireless data base station having a smart antenna system
US20080207260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rivate Mobility Management Enhancements
CN101675691A (zh) * 2007-03-01 2010-03-17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基站装置、用户装置以及通信控制方法
US20100182903A1 (en) * 2009-01-16 2010-07-2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overload indicator over the air
US20110007704A1 (en) * 2009-07-09 2011-01-13 Francis Swarts Method and system for using sign based synchronization sequences in a correlation process to reduce correlation complexity in an ofdm system
CN102687436A (zh) * 2009-12-30 2012-09-19 索尼公司 利用波束形成的通信系统
US20130064239A1 (en) * 2011-09-09 2013-03-14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ing and obtaining system inform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130163544A1 (en) * 2011-12-27 2013-06-27 Industry-Academic Cooperation Foundation,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ransport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csi-rs in massive mimo system operating in fdd mode
CN104412519A (zh) * 2012-07-03 2015-03-1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使用波束成形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进行随机接入的装置和方法
US20140177607A1 (en) * 2012-12-26 2014-06-2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large number of antennas
CN103905363A (zh) * 2012-12-28 2014-07-02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辅同步信号检测方法、装置和网络模式判断方法
US20140198772A1 (en) * 2013-01-17 2014-07-17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ynchronization signal design for wireless devices in a long range extension mode
WO2014189279A1 (en) * 2013-05-21 2014-11-2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aging in a beam form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CN103312654A (zh) * 2013-05-23 2013-09-18 东南大学 一种全域覆盖多波束卫星lte的主同步序列检测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 "《3GPP TS 36.300 V12.5.0 (2015-03)》", 25 March 2015 *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20570A (zh) * 2018-09-05 2019-01-01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天线子集方向调制方法
CN109120570B (zh) * 2018-09-05 2020-10-2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天线子集方向调制方法
CN111147113A (zh) * 2020-01-07 2020-05-12 东南大学 一种能效保障的多波束卫星通信鲁棒预编码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2008974A (ja) 2022-01-14
AU2019283777B2 (en) 2021-07-29
AU2016251049A1 (en) 2017-11-09
KR20170139583A (ko) 2017-12-19
AU2019283777A1 (en) 2020-01-16
JP6959908B2 (ja) 2021-11-05
JP2021119679A (ja) 2021-08-12
KR102374623B1 (ko) 2022-03-15
JP7404321B2 (ja) 2023-12-25
KR20220035285A (ko) 2022-03-21
CA2983675A1 (en) 2016-10-27
US20180338321A1 (en) 2018-11-22
CN108243627B (zh) 2022-08-02
WO2016172652A1 (en) 2016-10-27
EP3286850A1 (en) 2018-02-28
EP3286850A4 (en) 2019-03-27
KR102561766B1 (ko) 2023-08-01
AU2021258080B2 (en) 2023-05-18
AU2021258080A1 (en) 2021-11-25
JP2018520613A (ja) 2018-07-26
US10455608B2 (en) 2019-10-22
JP7442480B2 (ja) 2024-03-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43627A (zh) 用于多天线mu-mimo系统的控制信道设计
US10848214B2 (en) Mechanism and procedure of base station selection based on uplink pilot and distributed user-proximity detection
KR102219997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이드링크 리소스에 대한 빔 센싱을 핸들링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CN107078771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多用户波束成形的方法和装置
EP2076087B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radio base sta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191432B (zh) 在具有大数量的天线的通信系统中进行不连续接收的装置和方法
KR101969762B1 (ko) 통신 장치 및 통신 방법
CN107852217A (zh) 无线网络中的波束检测与跟踪
KR101871540B1 (ko) 통신 제어 장치, 통신 제어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CN106856611B (zh) 波束处理方法、初始波束发现方法及基站和终端
CN108347780A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用于触发波束状态信息报告的方法和设备
US11057927B2 (en)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many-antenna MU-MIMO systems
Shepard et al. Control channel design for many-antenna MU-MIMO
JP2007228211A (ja) 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Bhushan et al. Industry perspective
Li et al. Directional cell search delay analysis for cellular networks with static users
Hu et al. A sub 6GHz massive MIMO system for 5G new radio
Bhushan et al. 5G air interface system design principles
EP3626023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carrier sensing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