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5781A - 磁通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磁通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5781A
CN108235781A CN201680000521.4A CN201680000521A CN108235781A CN 108235781 A CN108235781 A CN 108235781A CN 201680000521 A CN201680000521 A CN 201680000521A CN 108235781 A CN108235781 A CN 1082357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pole piece
outside
pole
magnetic flux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0052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泰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57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57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8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e.g. for slow operation, for sequential energisation of windings, for high-speed energisation of windings
    • H01F7/1805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the operation of electromagnets or for holding the armature in attracted position with reduced energising curren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2Permanent magnets [PM]
    • H01F7/0273Magnetic circuits with PM for magnetic field gene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64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actuating electromagne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66Electromagnets with movable win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7/00Magnets
    • H01F7/06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 H01F7/08Electromagnets; Actuators including electromagnets with armatures
    • H01F7/16Rectilinearly-movable armatures
    • H01F7/1638Armatures not entering the winding
    • H01F7/1646Armatures or 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having permanent magnet

Abstract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包括:磁极片组件,具有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的N磁极片和S磁极片、及配置为N极与所述N磁极片接触并且S极与所述S磁极片接触的永久磁铁;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的第一外侧磁极片、第二外侧磁极片及衬底磁极片;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所述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对所述线圈施加的电流。所述N磁极片及所述S磁极片配置为其中一个包围另一个。所述磁极片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第一位置为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隔开并且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接触的位置,第二位置为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接触并且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隔开的位置。

Description

磁通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磁通控制装置,更为详细地涉及一种控制来自永久磁铁的磁通,从而控制向外部流出的磁通强度的磁通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讲,永久磁铁在周围形成磁场,并且对位于该磁场内的磁体产生磁性影响。但是,由于难以控制永久磁铁产生的磁通,因此使用电磁铁等的取代装置。
然而,这种电磁铁在产生磁力时需要持续供给电流,并且当突然停止电流供给时磁力会消失,从而会解除吸持状态的磁体的吸持,因此在稳定性上存在问题。为了保证稳定性,在电磁铁装置上需要进一步附加昂贵的不间断电源装置(UPS;Uninterruptible PowerSupply)。于是,电磁铁装置不仅需要因持续耗电产生的费用,还需要具备用于保证稳定性的不间断电源装置,因此存在生产成本和维持费用方面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人一直开发通过控制永久磁铁的磁通来在装置外部产生磁场或去除磁场,从而对磁体产生影响的装置。(参照专利文献1至3)。
专利文献1:韩国公开专利KR10-1319052B(利用控制永久磁铁能量的磁体吸持装置)
专利文献2:韩国公开专利KR10-1498864B(磁体吸持装置)
专利文献3:韩国公开专利KR10-1512610B(磁体吸持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是提供一种磁通控制装置,该磁通控制装置能够通过控制来自永久磁铁的磁通来在装置外部产生磁场或者去除磁场。
本发明的课题并不局限于上面所提及的课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可通过下面的记载应能清楚理解没有提及的其他课题。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包括:磁极片组件,具有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的N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的S磁极片、及配置为N极与所述N磁极片接触并且S极与所述S磁极片接触的永久磁铁;第一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磁体;第二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磁体;衬底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磁体;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所述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对所述线圈施加的电流。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二面相对,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所述磁极片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隔开并且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接触并且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隔开的位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对所述线圈施加的电流,从而使所述磁极片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由此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引起磁通的变化。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S磁极片为第一S磁极片,所述永久磁铁为第一永久磁铁,所述磁通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所述磁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S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及第二永久磁铁,配置为N极与所述N磁极片接触,S极与所述第二S磁极片接触。所述衬底磁极片进一步具有第三面,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相对,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隔开,并且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接触,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接触,并且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隔开。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所述第一S磁极片、所述第二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N磁极片为第一N磁极片,所述永久磁铁为第一永久磁铁,所述磁通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所述磁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N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及第二永久磁铁,配置为S极与所述S磁极片接触,N极与所述第二N磁极片接触。所述衬底磁极片进一步具有第三面,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相对,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隔开,并且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接触,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接触,并且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隔开。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一N磁极片、所述第二N磁极片、所述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位于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形成的内部循环磁通的路径上;及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或者所述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位于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形成的内部循环磁通的路径上;及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或者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或者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上,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衬底磁极片之间;及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S磁极片上,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衬底磁极片之间;及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磁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固定装置,用于防止包含在所述磁极片组件中的磁极片之间的相对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未缠绕于包含在所述磁极片组件中的磁极片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N磁极片及所述S磁极片配置为其中的一个磁极片包围另一个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S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N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之间进一步设置有外侧支撑体,该外侧支撑体配置为包围所述磁极片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N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之间进一步设置有外侧支撑体,该外侧支撑体配置为包围所述磁极片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设置有内侧支撑体,该内侧支撑体配置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之间,贯通所述N磁极片并引导所述磁极片组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设置有内侧支撑体,该内侧支撑体配置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之间,贯通所述S磁极片并引导所述磁极片组件的移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衬底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衬底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衬底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衬底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外侧支撑体具有顺磁材料或者无磁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内侧支撑体具有顺磁材料或者无磁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衬底磁极片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包括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凸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衬底磁极片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包括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二面,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凸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中的一个面具有圆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中的一个面具有四边形形状。
本发明的磁通控制装置能够通过较少的电量来控制在装置外部的磁场的产生及去除,因此能够对位于装置外部的磁体产生影响。即,本发明的磁通控制装置能够通过较少的能耗来将磁体吸持或者解除吸持,并能引起外部磁体的运动。
附图说明
图1a至图1d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此外,图1e为在图1a至图1d的磁通控制装置中仅改变线圈配置的变形例。
图2a至图2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此外,图2e及图2f为在图2a至图2d的磁通控制装置中仅改变线圈配置的变形例。
图3a及图3b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立体图。
图5a为图4所示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
图5b为图5a所示磁通控制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和详细后述的实施例,应能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以及用于达到这些优点和特征的方法。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以下公开的实施例,可由各种不同的形式实现。本实施例只是用于完整地公开本发明,且为了向本领域技术人员完整地告知发明的范畴而提供的,本发明应由权利要求的范畴来定义。
所谓元件(elements)或层在另一元件或层的“上方(on)”,包括该元件(elements)或层直接设置在该另一元件或层的上方的情况和中间设置有其他层或其他元件的情况。
虽然第一、第二等表述用于描述不同的结构要素,但毋庸置疑这些结构要素并不受限于这些用语。这些用语只是为了将一个结构要素与另一结构要素区别开而使用。因此,下面提及的第一结构要素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内毋庸置疑也可为第二结构要素。
在通篇说明书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同一个结构要素。
图中表示的各结构的大小及厚度是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而表示的,本发明并不一定局限于所表示的结构的大小及厚度。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的每一个特征可部分或整体地彼此结合或组合,如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充分理解,在技术上可进行多种联动及驱动,各实施例可彼此独立地进行实施,也可以通过关联关系来一起实施。
首先,参照图1a至图1e,对本发明的磁通控制装置的基本结构及原理进行说明。
图1a至图1d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此外,图1e为在图1a至图1d的磁通控制装置中仅改变线圈配置的变形例。
参照图1a至图1d,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包括:磁极片组件1100、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衬底磁极片1400、线圈1500及控制装置(未图示)。
磁极片组件1100包括:N磁极片1110、S磁极片1120及永久磁铁1130。N磁极片1110为如铁的铁磁体,具有第一面1111及第二面1112。此外,S磁极片1120为如铁的铁磁体,具有第一面1121及第二面1122。永久磁铁1130配置为N极与N磁极片1110接触,S极与S磁极片1120接触。
磁极片组件1100构成为在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和衬底磁极片1400之间移动,因此优选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装置1101,以使N磁极片1110和S磁极片1120彼此固定。固定装置1101优选由对磁通不会起到影响的无磁性的材料或者微弱地起到影响的如铝的顺磁体来构成,并且优选为无头的无头螺栓,以将N磁极片1110和S磁极片1120的内部所占的空间最小化。
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具有第一面1201及第二面1202,由如铁的铁磁体来构成。此外,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具有第一面1301及第二面1302,由如铁的铁磁体来构成。此外,衬底磁极片1400具有第一面1401及第二面1402,由如铁的铁磁体来构成。
N磁极片1110的第一面1111与衬底磁极片1400的第一面1401相对。S磁极片1120的第一面1121与衬底磁极片1400的第二面1402相对。N磁极片1110的第二面1112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一面1201相对。S磁极片1120的第二面1122与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一面1301相对。可通过如此实现这种面之间相对的方式来配置磁极片1110、1120、1200、1300及1400,从而提供磁通的回路。
磁极片组件110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位置(在图1a及图1b中的位置)和第二位置(在图1c及图1d中的位置)之间移动。在此,所谓的第一位置为,衬底磁极片1400的第一面1401及第二面1402与N磁极片1110的第一面1111和S磁极片1120的第一面1121分别磁性隔开,并且N磁极片1110的第二面1112及S磁极片1120的第二面1122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一面1201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一面1301分别磁性接触的磁极片组件1100的位置。此外,所谓的第二位置为,衬底磁极片1400的第一面1401及第二面1402与N磁极片1110的第一面1111及S磁极片1120的第一面1121分别磁性接触,并且N磁极片1110的第二面1112及S磁极片1120的第二面1122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一面1201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一面1301分别磁性隔开的磁极片组件1100的位置。
在此,所谓“磁性接触”的含义包括如图1a至图1d那样通过直接接触而磁性连接的情况,但也包括虽然不直接接触,但隔着橡胶材质的缓冲件来接触的情况。即,即使磁极片之间隔开,但磁极片之间的引力只要与接触时相比例如为80%以上(也可为90%以上、70%以上等),就可视为磁性接触的状态。
此外,所谓“磁性隔开”的含义则是彼此之间不会产生较大引力程度的隔开。例如,只要与在磁极片的接触时的引力相比,产生例如10%以下(也可为20%以下、5%以下等)的引力,此时的隔开就可视作磁性隔开。
磁极片组件1100的移动可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例如,如本实施例可采用贯通磁极片组件1100的导杆1001。导杆1001优选由无磁体或者顺磁体来构成,以免对磁通产生影响。磁极片组件1100的移动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可通过轨道或直线导轨(linear guide)等的众所周知的方法来实现。此外,参照图5a及图5b,后面描述其他具体实施方式。
线圈1500缠绕在N磁极片1110、S磁极片1120、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及衬底磁极片1400中的至少一个磁极片上。当对线圈1500供给电流时形成磁场,对缠绕的磁极片1110、1120、1200、1300或者1400内部的磁通产生影响。
线圈1500位于能够控制磁通并且易于控制的位置。例如,如本实施例,隔着永久磁铁1130可在N磁极片1110及S磁极片1120上分别设置有一个线圈1500。对除此之外的线圈1500的配置将在后面进行描述。
控制装置(未图示)用于控制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的方向及强度。控制装置对线圈1500供给直流,在线圈1500的周边形成磁场。
下面,对具有上述结构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的操作方法进行说明。
参照图1a,当磁极片组件1100配置在第一位置时,因永久磁铁1130,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被磁化,在第二面1202及1302的外侧形成磁场。即,当磁体或者永久磁铁位于第二面1202及1302的外侧时,将受到引力或者斥力。例如,当磁极片组件1100处于如图1a的状态时,第二面1202及1302可吸持如铁的磁体即附着对象1。当附着对象1被吸持时,形成如点线所示的磁通(将图1a所示状态称为“施加磁场状态”)。
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小或者去除通过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形成的磁场,如图1b所示,控制装置对线圈1500施加电流即可。
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方向被设定为减小如图1a的点线所示的磁通,并且将来自永久磁铁1130的磁通引向衬底磁极片1400。
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强度越强,图1a的点线所示的磁通越弱,并且在已设定的电流强度中基本上消失朝向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的磁通。此时,来自永久磁铁1130的磁通朝向N磁极片1110的第一面1111及S磁极片1120的第一面1121,在N磁极片1110及S磁极片1120与衬底磁极片1400之间产生引力。由此,磁极片组件1100向第二位置移动并与衬底磁极片1400接触。
当磁极片组件1100和衬底磁极片1400接触时,形成如图1c的点线所示的磁通。这种磁通在磁通控制装置1000的内部循环,因此定义为“内部循环磁通”。一旦形成该内部循环磁通,则会降低因永久磁铁1130产生的磁通向装置1000外部的流出。尤其,虽然在N磁极片1110的第二面1112及S磁极片1120的第二面1122上有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残磁,但由于N磁极片1110及S磁极片1120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分别隔开,因此在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上可几乎不会形成残磁或者为0(将如图1c的状态称为“未施加磁场状态”)。
为了重新创造如图1a的状态即施加磁场状态,如图1d所示对线圈1500施加电流即可。此时,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的方向与在图1b中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的方向相反。当如图1d所示施加电流时,减弱内部循环磁通,磁极片组件1100重新移到第一位置。由此,在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的外侧形成磁场。
如上所述,控制装置可通过控制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来使磁极片组件1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并由此而能够使在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的外侧形成的磁场最大化或者最小化(即,能够实现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的转换)。
此时,只在转换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时需要对线圈1500施加电流,此时只要施加能够改变磁通路径程度的电流即可。在如图1a所示的施加磁场状态和如图1c所示的未施加磁场状态中无需消耗任何电流,因此能够将耗电量最小化。此外,在发生阻断对线圈1500施加电流的紧急状态时,除了在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之间没有转换之外保持现状,因此在稳定性方面上也优异。
另外,线圈1500的配置可有多种形式,如图1e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也可在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及衬底磁极片1400上配置线圈1500。例如,也可只配置一个线圈1500。当线圈1500配置为如图1e所示未缠绕在磁极片组件1100上时,磁极片组件1100变轻,便于移动。
如此,线圈1500优选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位于当磁极片组件1100位于如图1c的第二位置时形成的内部循环磁通的路径上;及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位于永久磁铁1130和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之间或者永久磁铁113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之间。例如,在图1a至图1d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为缠绕在N磁极片1110上的线圈,在图1e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为缠绕在衬底磁极片1400上的线圈。此外,在图1a至图1d的实施例中,第二线圈为缠绕在S磁极片1120上的线圈,在图1e的实施例中,第二线圈为缠绕在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上的线圈。
线圈1500的配置除了示例以外可有多种形式。线圈1500的数量越多,用于转换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的电流大小越小,并且还能减小线圈1500的匝数。但是,线圈1500的数量越多,布线会变复杂,所占空间变大。因此,线圈1500的数量和配置应以能够转换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的同时易于控制并且还能将所占的内部空间最小化为前提进行优化。这可考虑永久磁铁1130的数量、强度、磁极片1110、1120、1200、1300及1400的厚度及长度等并通过实验决定即可。
图2a至图2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此外,图2e及图2f为在图2a至图2d的磁通控制装置中仅改变线圈配置的变形例。
参照图2a至图2d,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包括:磁极片组件2100、第一外侧磁极片2200、第二外侧磁极片2300、衬底磁极片2400、线圈2500及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
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是将图1a至图1d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横向扩展的装置。为此,磁极片组件2100与磁通控制装置1000的磁极片组件1100相比进一步包括一个永久磁铁2150及一个S磁极片2140,衬底磁极片2400横向变长,并且进一步设置有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
磁极片组件2100包括N磁极片2110、第一S磁极片2120、第一永久磁铁2130、第二S磁极片2140及第二永久磁铁2150。在此,N磁极片2110、第一S磁极片2120及第一永久磁铁2130的结构与上述N磁极片1110、S磁极片1120及永久磁铁113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第二S磁极片2140具有第一面2141和第二面2142,并且由磁体来构成。第二永久磁铁2150配置为N极与N磁极片2110接触,S极与第二S磁极片2140接触。
第一外侧磁极片22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230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衬底磁极片2400具有第三面2403,由此除了横向扩展外,与上述衬底磁极片1400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第二S磁极片2140的第一面2141与衬底磁极片2400的第三面2403相对。
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具有第一面2601及第二面2602,由磁体来构成。第二S磁极片2140的第二面2142与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的第一面2601相对。
当磁极片组件2100如图2a及图2b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S磁极片2140的第一面2141和衬底磁极片2400的第三面2403磁性隔开,并且第二S磁极片2140的第二面2142和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的第一面2601磁性接触,当磁极片组件2100如图2c及图2d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S磁极片2140的第一面2141和衬底磁极片2400的第三面2403磁性接触,并且第二S磁极片2140的第二面2142和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的第一面2601磁性隔开。
线圈2500缠绕在N磁极片2110、第一S磁极片2120、第二S磁极片2140、第一外侧磁极片2200、第二外侧磁极片2300、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及衬底磁极片2400中的至少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线圈2500隔着第一永久磁铁2130及第二永久磁铁2150只缠绕在N磁极片2110上,这在缩小装置2000的体积方面上优选。
本实施例中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具有进一步的第二面2602,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用于产生磁场的面积。与此相同,可任意将磁通控制装置2000横向扩展。
另外,可设置有用于固定磁极片组件2100的无磁体即固定装置2101,与示例不同地,固定装置2101也可构成为一个部件,构成为一举贯通N磁极片2110、第一S磁极片2120及第二S磁极片2140的形状。
图2a至图2d的状态与图1a至图1d的状态分别对应,因此省略关于操作的详细说明。
另外,线圈2500配置可有多种形式,如图2e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也可在第一外侧磁极片2200及衬底磁极片2400上配置线圈2500。此外,例如也可只在衬底磁极片2400和第一永久磁铁2130/第二永久磁铁2150之间配置一个线圈2500。当线圈2500配置为如图1e所示未缠绕在磁极片组件2100上时,磁极片组件2100变轻,便于移动。
如此,线圈1500优选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位于当磁极片组件2100位于如图2c的第二位置时形成的内部循环磁通的路径上;及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位于第一永久磁铁213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2300的第二面2302之间或者第一永久磁铁2130及第二永久磁铁2150和第一外侧磁极片2200的第二面2202之间或者第二永久磁铁2150和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的第二面2602之间。例如,在图2a至图2d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为缠绕在N磁极片2110上侧的线圈,在图2e的实施例中,第一线圈为缠绕在衬底磁极片2400上的线圈。此外,在图2a至图2d的实施例中,第二线圈为缠绕在N磁极片2110下侧的线圈,在图2e的实施例中,第二线圈为缠绕在第一外侧磁极片2200上的线圈。
此外,例如如图2f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也可隔着第一永久磁铁2130在第一S磁极片2120上配置有两个线圈2500,隔着第二永久磁铁2150在第二S磁极片2140上配置有两个线圈2500。
线圈2500的配置除了示例以外也可以有多种形式。线圈2500的数量越多,用于转换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的电流大小越小,并且还能减小线圈2500的匝数。但是,线圈2500的数量越多,布线会变复杂,所占空间变大。因此,线圈2500的数量和配置应以能够转换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的同时易于控制并且还能将所占的内部空间最小化为前提进行优化。这可考虑永久磁铁2130及2150的数量、强度、磁极片2110、2120、2140、2200、2300、2400及2600的厚度及长度等并通过实验决定即可。
图3a及图3b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
参照图3a及图3b,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3000包括:磁极片组件3100、第一外侧磁极片3200、第二外侧磁极片3300、衬底磁极片3400、线圈3500及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
图3a及图3b的磁通控制装置3000与图1a至图1d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相比进一步具有第二N磁极片3140、第二永久磁铁3150及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从而将装置横向扩展。此外,与图2a至图2d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相比区别在于,永久磁铁的磁极位置相反,S磁极片3120位于中央。
磁极片组件3100包括第一N磁极片3110、S磁极片3120、第一永久磁铁3130、第二N磁极片3140及第二永久磁铁3150。在此,第一N磁极片3110、S磁极片3120及第一永久磁铁3130的结构与上述N磁极片1110、S磁极片1120及永久磁铁113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第二N磁极片3140具有第一面3141和第二面3142,并且由磁体来构成。第二永久磁铁3150配置为S极与S磁极片3120接触,N极与第二N磁极片3140接触。
第一外侧磁极片32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3300的结构与上述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衬底磁极片3400具有第三面3403,因此除了横向扩展外,与上述衬底磁极片1400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第二N磁极片3140的第一面3141与衬底磁极片3400的第三面3403相对。
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具有第一面3601及第二面3602,并且由磁体来构成。第二N磁极片3140的第二面3142与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的第一面3601相对。
当磁极片组件3100如图3a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二N磁极片3140的第一面3141与衬底磁极片3400的第三面3403磁性隔开,并且第二N磁极片3140的第二面3142与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的第一面3601磁性接触,当磁极片组件3100如图3b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N磁极片3140的第一面3141与衬底磁极片3400的第三面3403磁性接触,并且第二N磁极片3140的第二面3142与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的第一面3601磁性隔开。
线圈3500缠绕在第一N磁极片3110、S磁极片3120、第二N磁极片3140、第一外侧磁极片3200、第二外侧磁极片3300、第三外侧磁极片3600及衬底磁极片3400中的至少一个上。在本实施例中,线圈3500隔着第一永久磁铁3130及第二永久磁铁3150只缠绕在S磁极片3120上,这在缩小装置3000的体积方面上优选。
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3000具有进一步的第二面3602,由此能够进一步扩大用于产生磁场的面积。与此相同,可任意将磁通控制装置3000横向扩展。
另外,可设置有用于固定磁极片组件3100的无磁体即固定装置3101,与示例不同地,固定装置3101也可构成为一个部件,构成为一举贯通N磁极片3110、第一S磁极片3120及第二N磁极片3140的形状。
图3a及图3b的状态与图1a及图1c的状态分别对应,并且与图2a及图2c的状态分别对应,因此省略关于操作的详细说明。
另外,线圈3500配置可有多种形式,详细的说明与关于图2a至图2f的磁通控制装置2000、2000'及2000″的说明重复,因此参照上述说明即可,在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在上述磁通控制装置1000、1000'、2000、2000'、2000″及3000中,关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2200及3200,第一面1201、2201及3201的面积大于第二面1202、2202及3202的面积时能够减少残留并能集中磁力,因此优选。此外,关于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2300及3300,第一面1301、2301及3301的面积大于第二面1302、2302及3302的面积时也因相同的理由而优选。此外,关于第三外侧磁极片2600及3600,第一面2601及3601的面积大于第二面2602及3602的面积时也因相同的理由而优选。关于面积差异的实现,如本说明书中的示例,可通过形成倒角形状来实现,也可通过形成片状形状来实现。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立体图。此外,图5a为图4所示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剖视图。
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4000具有与图1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相似的结构,对于起到相同作用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
参照图4及图5a,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4000包括磁极片组件1100、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衬底磁极片1400、线圈1500及控制装置(未图示)。
磁极片组件1100包括N磁极片1110、S磁极片1120及永久磁铁1130。N磁极片1110具有大约圆柱形的形状,S磁极片1120具有大约环形的形状,从而包围N磁极片1110。可配置有两个以上的永久磁铁1130。除此之外,磁极片组件1100的结构与图1a至图1d所示磁极片组件1100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具有大约圆柱形的形状,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具有大约环形的形状,从而包围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
衬底磁极片1400包括具有第一面1401的凸出部1410。线圈1500缠绕在该凸出部1410上。因此,线圈1500不会向外暴露。
磁极片组件1100、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及衬底磁极片1400之间的结合可通过外侧支撑体1610、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及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来实现。
外侧支撑体1610配置为在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之间包围磁极片组件1100。外侧支撑体1610分别与衬底磁极片1400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牢固结合,使得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相连。
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配置在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之间。该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贯通N磁极片1110并引导磁极片组件1100的移动。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具有中空圆筒形的形状,中空中插入有结合螺栓1621。结合螺栓1621的端部与衬底磁极片1400螺合的同时,头部1622卡在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上,从而结合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
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配置在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之间。该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贯通S磁极片1120并引导磁极片组件1100的移动。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具有中空圆筒形的形状,中空中插入有结合螺栓1631。结合螺栓1631的端部与衬底磁极片1400螺合的同时,头部1632卡在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上,从而结合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
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及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执行将衬底磁极片1400和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之间的距离保持一定的作用,同时执行引导磁极片组件1100的移动的作用。因此,为了减少磁极片组件1100的移动时的摩擦,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及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的外周面的表面粗糙度越小越有利。
外侧支撑体1610、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及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优选具有顺磁材料或者无磁材料,从而避免对磁通产生影响。例如,支撑体1610、1620及1630可由铝、铝合金或高分子树脂等来构成。
另外,结合螺栓1621及1631与支撑体1610、1620及1630相同地,也优选具有顺磁材料或者无磁材料。
通过结合螺栓1621及1631能够在衬底磁极片1400和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之间传递力,因此适当地考虑所要承受的荷载条件来决定结合螺栓1621及1631的直径、长度及数量即可。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使用四个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和结合螺栓1631,但使用更多数量的支撑体和结合螺栓也无妨。
另外,这种支撑体1610、1620及1630及结合螺栓1621及1631的结构当然也可在上述磁通控制装置1000、2000及3000中使用。
线圈1500可缠绕在形成磁通的任何磁极片上,但如本实施例,线圈1500缠绕在衬底磁极片1400的凸出部1410上时能够将控制电力最小化,因此优选。但是,虽然控制电力有所增加,线圈1500也可缠绕在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上。此外,线圈1500也可分别缠绕在凸出部1410及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上。这种线圈1500的配置根据设计规格适当选定即可。
操作方法与参照图1a至图1d在上面描述的操作方法相同,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示出N磁极片1110及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配置为分别被S磁极片1120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包围,但相反也可将S磁极片1120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配置为分别被N磁极片1110及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包围。
图5b为图5a所示磁通控制装置的变形例的示意的剖视图。
在图5a中,结合螺栓1621及1631的头部1622及1632位于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上,但与此相反地,也可如图5b,将结合螺栓1621及1631从衬底磁极片1400侧插入而结合,以使头部1622及1632配置在衬底磁极片1400侧。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4000'中可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1621,该结合螺栓1621贯通第一内侧支撑体1620,并且其端部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螺合的同时头部1622卡在衬底磁极片1400上,从而结合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
此外,在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4000'中可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1631,该结合螺栓1631贯通第二内侧支撑体1630,并且其端部与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螺合的同时头部1632卡在衬底磁极片1400上,从而结合衬底磁极片1400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
这种结构及结合方法能够扩大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的第二面1202及1302的面积,因此优选。
图6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的示意的立体图。
本实施例的磁通控制装置5000除了具有大约四边形形状的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并将其作为特征以外,其他结构与图4及图5的磁通控制装置4000相同。
另外,在上述磁通控制装置4000及5000中,关于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第一面1201的面积大于第二面1202的面积时能够减少残留并能集中磁力,因此优选。此外,关于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第一面1301的面积大于第二面1302的面积时同样因相同的理由而优选。关于面积差异的实现,如本发明的示例,可通过形成倒角形状来实现,也可通过形成片(Fillet)状来实现。
上述磁通控制装置1000、1000'、2000、3000、4000及5000能够在装置外部产生或者去除磁场,因此能够作为磁体吸持装置来使用。此外,能够通过改变磁场来使位于装置外部的磁体进行运动。因此,能够应用在发电装置及动力机等。
另外,本发明的磁通控制装置1000、1000'、2000、3000、4000及5000,即使在外侧磁极片1200及1300的第二面1202及1302上不以磁体存在,也可通过控制对线圈1500施加的电流来实现磁极片组件110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的移动,由此能够实现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之间的转换。
上述磁通控制装置1000、1000'、2000、3000、4000及5000的控制能够通过大小较小的直流电流来实现,并且只在转换施加磁场状态和未施加磁场状态时使用,因此电力消耗较小。因此可作为环保型能源供给装置来使用。
进一步,当选择如磁通控制装置4000及5000那样N磁极片1110及S磁极片1120配置为其中一个磁极片包围另一个磁极片,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及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配置为其中一个磁极片包围另一个磁极片的结构时,能够简化生产工序,从而能够节省生产成本。此外,由于能够将第一外侧磁极片1200的第二面1202和第二外侧磁极片1300的第二面1302彼此相邻的部分最大化,能够将吸持力最大化。
上面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的实施例,但在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改变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及必要技术特征的情况下也能以其他具体形式实施本发明。因此,上面记载的实施例在各方面均为示意性的说明,不应理解为仅限于此。

Claims (31)

1.一种磁通控制装置,其中,包括:
磁极片组件,具有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的N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的S磁极片、及配置为N极与所述N磁极片接触并且S极与所述S磁极片接触的永久磁铁;
第一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磁体;
第二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磁体;
衬底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磁体;
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所述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及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对所述线圈施加的电流,
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二面相对,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
所述磁极片组件能够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隔开并且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接触的位置,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及第二面与所述N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接触并且所述N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分别磁性隔开的位置,
所述控制装置控制对所述线圈施加的电流,从而使所述磁极片组件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进行转换,由此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引起磁通的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S磁极片为第一S磁极片,所述永久磁铁为第一永久磁铁,
所述磁通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
所述磁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S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及第二永久磁铁,配置为N极与所述N磁极片接触,S极与所述第二S磁极片接触,
所述衬底磁极片进一步具有第三面,
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相对,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
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隔开,并且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接触,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接触,并且所述第二S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隔开,
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所述第一S磁极片、所述第二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N磁极片为第一N磁极片,所述永久磁铁为第一永久磁铁,
所述磁通控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三外侧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
所述磁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第二N磁极片,形成有第一面和第二面且为铁磁体;及第二永久磁铁,配置为S极与所述S磁极片接触,N极与所述第二N磁极片接触,
所述衬底磁极片进一步具有第三面,
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一面与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相对,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二面与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相对,
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隔开,并且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接触,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一面和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三面磁性接触,并且所述第二N磁极片的第二面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一面磁性隔开,
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第一N磁极片、所述第二N磁极片、所述S磁极片、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及所述衬底磁极片中的至少一个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位于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形成的内部循环磁通的路径上;及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位于所述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或者所述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线圈,位于当所述磁极片组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形成的内部循环磁通的路径上;及至少一个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或者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或者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N磁极片上,
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衬底磁极片之间;及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缠绕在所述S磁极片上,
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衬底磁极片之间;及第二线圈,位于所述第一永久磁铁及所述第二永久磁铁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10.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三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磁极片组件进一步包括:固定装置,用于防止包含在所述磁极片组件中的磁极片之间的相对移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未缠绕于包含在所述磁极片组件中的磁极片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N磁极片及所述S磁极片配置为其中的一个磁极片包围另一个磁极片。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S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N磁极片,
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之间进一步设置有外侧支撑体,该外侧支撑体配置为包围所述磁极片组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N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S磁极片,
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配置为包围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之间进一步设置有外侧支撑体,该外侧支撑体配置为包围所述磁极片组件。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进一步设置有内侧支撑体,该内侧支撑体配置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之间,贯通所述N磁极片并引导所述磁极片组件的移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进一步设置有内侧支撑体,该内侧支撑体配置在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之间,贯通所述S磁极片并引导所述磁极片组件的移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衬底磁极片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衬底磁极片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衬底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进一步设置有结合螺栓,该结合螺栓贯通所述内侧支撑体,并且该结合螺栓的端部与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螺合的同时头部卡在所述衬底磁极片上,从而结合所述衬底磁极片和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22.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外侧支撑体具有顺磁材料或者无磁材料。
23.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内侧支撑体具有顺磁材料或者无磁材料。
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衬底磁极片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包括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一面,
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凸出部。
25.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衬底磁极片具有凸出部,该凸出部包括所述衬底磁极片的第二面,
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凸出部。
2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
2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线圈配置为缠绕于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
2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29.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中,第一面的面积大于第二面的面积。
3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中的一个面具有圆形状。
31.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磁通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及所述第二外侧磁极片的第二面中的一个面具有四边形形状。
CN201680000521.4A 2015-05-04 2016-03-03 磁通控制装置 Pending CN1082357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62559 2015-05-04
KR20150062559 2015-05-04
KR10-2016-0012438 2016-02-01
KR20160012438 2016-02-01
PCT/KR2016/002152 WO2016178473A1 (ko) 2015-05-04 2016-03-03 자기흐름 제어장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5781A true CN108235781A (zh) 2018-06-29

Family

ID=572181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00521.4A Pending CN108235781A (zh) 2015-05-04 2016-03-03 磁通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36107B2 (zh)
JP (1) JP6194424B2 (zh)
KR (1) KR101823228B1 (zh)
CN (1) CN108235781A (zh)
WO (1) WO2016178473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8950A (zh) * 2018-12-07 2021-07-23 株式会社Und 磁移动路径控制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676942B1 (ko) * 2015-01-21 2016-11-16 최태광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US10600542B2 (en) * 2016-12-27 2020-03-24 Chad Ashley Vandenberg Polarity-switching magnet diode
DE202017107536U1 (de) * 2017-12-11 2018-01-15 Bystronic Laser Ag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für Werkzeugmaschinen und Werkzeugmaschine mit einer Befestigungsvorrichtung
US11749438B2 (en) 2018-06-19 2023-09-05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Thermo-mechanical magnetic coupler
US11380468B2 (en) * 2018-06-19 2022-07-05 The Aerospace Corporation Electro-permanent magnet mooring system
KR102150086B1 (ko) * 2018-11-06 2020-09-02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골전도 진동 트랜스듀서
KR102193818B1 (ko) * 2018-12-07 2020-12-22 주식회사 상영마그네트 스마트 마그네트 리프트 시스템
EP3988273A4 (en) * 2019-08-29 2022-09-21 Kosmek Ltd. MAGNETIC CLAMPING DEVICE
KR102218465B1 (ko) 2019-09-18 2021-02-19 주식회사 포스코 가열로 주편의 스케일 형성 방지방법
CN115210039A (zh) * 2021-02-02 2022-10-18 株式会社晧山技术 磁力座及包括其的磁力钻
US11901119B2 (en) 2021-04-01 2024-02-13 Julius Kelly On-off switchable magnet assembly
WO2022251593A2 (en) * 2021-05-28 2022-12-01 Magswitch Technology, Inc. Magnetic coupling device
KR20240014175A (ko) * 2022-07-25 2024-02-01 최태광 클램핑 장치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03447A (en) * 1963-10-09 1965-08-31 Skinner Prec Ind Inc Magnetically operated valve
CN101010755A (zh) * 2004-09-07 2007-08-01 株式会社东芝 电磁致动器
CN101517873A (zh) * 2006-09-25 2009-08-26 威灵顿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组合磁极的电子机器
CN101772880A (zh) * 2007-08-17 2010-07-07 有限公司日库技术研究所 磁通分流控制旋转电机系统
KR101427066B1 (ko) * 2014-04-08 2014-08-07 최태광 잔류 자기를 최소화한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KR20140124739A (ko) * 2014-07-04 2014-10-27 최태광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T1022923B (it) * 1974-10-16 1978-04-20 Cardone Magneto Tecnica Apparecchiatura magnetica di ancoraggio
FR2333612A1 (fr) * 1975-12-04 1977-07-01 Braillon P Plateau magnetique a aimants permanents et electro-permanents
US4542361A (en) * 1984-05-21 1985-09-17 Maghemite Inc. Permanent magnet field diverted to do useful work
IT1212127B (it) * 1986-07-28 1989-11-08 Cardone Tecnomagnetica Apparecchiatura magnetopermanente di ancoraggio.
US5243314A (en) * 1991-10-14 1993-09-07 Kanetec Kabushiki Kaisha Magnetic holding device
US5334965A (en) * 1993-06-15 1994-08-0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Superconductive material and magnetic field for damping and levitation support and damping of cryogenic instruments
DE19724634C1 (de) * 1997-06-11 1998-12-10 Neuhaeuser Gmbh & Co Haltevorrichtung für den Transport von Fördergut
JP2000058318A (ja) * 1998-08-07 2000-02-25 Kanetec Co Ltd マグネットベース
US6489871B1 (en) * 1999-12-11 2002-12-03 Simon C. Barton Magnetic workholding device
US7015780B2 (en) * 2002-06-25 2006-03-21 Corning Incorporated Apparatus, device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magnetic field gradient
DE10344250A1 (de) * 2003-09-23 2005-05-04 Bosch Rexroth Ag Schalteinheit mit Rastfunktion für ein Werkzeug
FR2902361B1 (fr) * 2006-06-16 2008-08-08 Staubli Faverges Sca Dispositif de bridage magnetique, machine de moulage par injection equipee d'un tel dispositif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un tel dispositif
WO2008105041A1 (ja) * 2007-02-23 2008-09-04 Pascal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磁力式固定装置
US7843296B2 (en) * 2008-04-04 2010-11-30 Cedar Ridge Research Llc Magnetically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panel method
US8373527B2 (en) * 2008-04-04 2013-02-12 Correlated Magnetics Research, Llc Magnetic attachment system
US7843295B2 (en) * 2008-04-04 2010-11-30 Cedar Ridge Research Llc Magnetically attachable and detachable panel system
WO2009130722A1 (en) * 2008-04-22 2009-10-29 Tecnomagnete S.P.A. Self-anchoring magnetic apparatus and control unit for controlling said magnetic apparatus'
US8490955B2 (en) * 2008-09-19 2013-07-23 The Boeing Company Electromagnetic clamping device
EP2559515A4 (en) * 2010-09-20 2013-10-30 Tae Kwang Choi MAGNET MOUNT COMPRISING A COMBINATION OF A PERMANENT MAGNET AND A ELECTRO-MAGNET
KR101182849B1 (ko) * 2011-12-27 2012-09-14 최태광 영구자석과 전자석을 결합한 자성체 홀딩장치
KR101319052B1 (ko) * 2013-06-07 2013-10-17 최태광 영구자석 에너지 제어를 이용한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KR101430383B1 (ko) * 2014-03-26 2014-08-13 최태광 잔류 자기를 최소화한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03447A (en) * 1963-10-09 1965-08-31 Skinner Prec Ind Inc Magnetically operated valve
CN101010755A (zh) * 2004-09-07 2007-08-01 株式会社东芝 电磁致动器
CN101517873A (zh) * 2006-09-25 2009-08-26 威灵顿传动技术有限公司 带有组合磁极的电子机器
CN101772880A (zh) * 2007-08-17 2010-07-07 有限公司日库技术研究所 磁通分流控制旋转电机系统
KR101427066B1 (ko) * 2014-04-08 2014-08-07 최태광 잔류 자기를 최소화한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KR20140124739A (ko) * 2014-07-04 2014-10-27 최태광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168950A (zh) * 2018-12-07 2021-07-23 株式会社Und 磁移动路径控制装置
CN113168950B (zh) * 2018-12-07 2022-12-09 株式会社Und 磁移动路径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178473A1 (ko) 2016-11-10
KR101823228B1 (ko) 2018-01-29
KR20160130699A (ko) 2016-11-14
JP2017522712A (ja) 2017-08-10
US10236107B2 (en) 2019-03-19
JP6194424B2 (ja) 2017-09-06
US20170103839A1 (en) 2017-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5781A (zh) 磁通控制装置
JP5344386B2 (ja) 振動発電機
WO2012141932A3 (en) Flux focusing arrangement for permanent magnets, methods of fabricating such arrangements, and machines including such arrangements
US20090167033A1 (en) Electromagnetic device for generating electrical current and methods thereof
ATE525782T1 (de) Lineare antriebseinrichtung mit einem einen magnetträger aufweisenden ankerkörper
EA200800631A1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двигатель-генератор с индуцированием постоянным током
KR102616342B1 (ko) 무소음 자가발전 발전기
CN104575929B (zh) 高速螺线管
KR102368002B1 (ko) 유도성 전력 전송 장치
KR101616999B1 (ko) 자성체 홀딩 장치
JP2013223417A (ja) 固定式永久磁石発電機
KR101552573B1 (ko) 고속 솔레노이드
JP2014225516A (ja) リアクトル
JP6422354B2 (ja) 発電装置
JP2007185002A (ja) 永久磁石発電装置
US8120225B2 (en) External split field generator
JP5553247B2 (ja) リニアスライダ
KR101702026B1 (ko) 복합재료를 포함하는 자속 집중형 리니어 발전기
Kim et al. Design and analysis method for a DC magnetic contactor with a permanent magnet
RU2018109637A (ru) Статичный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генератор
KR102475461B1 (ko) 영구자석을 이용한 전기 에너지 변환 장치 및 시스템
JP5702123B2 (ja) 発電システム
US433703A (en) Electro—Magnetic Motor
RU129738U1 (ru) Динамический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UA118567C2 (uk) Магнітоелектричний мотор-генератор-старте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01013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