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34190B -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34190B
CN108234190B CN201611201061.XA CN201611201061A CN108234190B CN 108234190 B CN108234190 B CN 108234190B CN 201611201061 A CN201611201061 A CN 201611201061A CN 108234190 B CN108234190 B CN 10823419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worked devices
acquisition
module
depending
view network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12010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34190A (zh
Inventor
赵海亮
王艳辉
王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sionv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sionv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sionv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sionver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12010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341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341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41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341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341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2Parsing or analysis of hea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5Retrieval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Track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history
    • H04L41/0853Retrieval of network configuration; Tracking network configuration history by actively collecting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or by backing up configuration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8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of networks or network elements
    • H04L41/0893Assignment of logical groups to network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34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involving the movement of software or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26Special purpose or proprietary protocols or archite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该方法包括: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依据解析后的参数采集命令从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按照视联网协议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将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接收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操作命令进行解析;依据解析后的操作命令对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按照视联网协议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将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Description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视联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视频会议、视频教学等双向通信在用户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广泛普及。
目前,在对视联网设备(例如视联网服务器、视联网终端)进行参数(例如带宽、服务器版本号等)采集和配置等管理时,采用的方式主要是设置一个单机管理程序,将所要管理的视联网设备的mac地址绑定至该程序,从而可以通过该单机管理程序来对一个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的采集和配置等管理。
但是这种单机管理程序的管理方案一次只能针对一个视联网设备进行管理,无法同时对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管理;而且,在进行管理时,采集和配置两种操作无法同时执行,并行性差;此外,每次进行参数的采集或配置等操作都是接收到上级操作指示后才执行的,从而导致采集的参数不能及时的提供给上层管理平台。
由此可见,现有技术中的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案普遍存在着无法同时对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管理、参数的采集和配置无法并行执行以及参数获取速度慢的问题。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相应的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案所存在的无法同时对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管理、参数的采集和配置无法并行执行以及参数获取速度慢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
该方法包括:
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
依据解析后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从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
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所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
接收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
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所述操作命令进行解析;
依据解析后的所述操作命令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
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
该系统包括:
定时发送模块,用于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第一解析模块,用于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
获取模块,用于依据解析后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从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
第一逆解析模块,用于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所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
第二解析模块,用于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所述操作命令进行解析;
操作模块,用于依据解析后的所述操作命令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
第二逆解析模块,用于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本发明实施例包括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定时发送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以及接收上级管理平台发送的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实现了对多个视联网设备同时进行管理;而且,在进行管理时,采集和配置管理能够同时执行,并行性强;此外,通过定期进行参数采集,并将采集到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避免了在进行参数的采集操作时都是接收到上级操作指示后才执行所导致的采集的参数不能及时的提供给上层管理平台的问题,提升了参数获取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视联网的组网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节点服务器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种接入交换机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种以太网协转网关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
图6是本发明的另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视联网是网络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是一个实时网络,能够实现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将众多互联网应用推向高清视频化,高清面对面。
视联网采用实时高清视频交换技术,可以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将所需的服务,如高清视频会议、视频监控、智能化监控分析、应急指挥、数字广播电视、延时电视、网络教学、现场直播、VOD点播、电视邮件、个性录制(PVR)、内网(自办)频道、智能化视频播控、信息发布等数十种视频、语音、图片、文字、通讯、数据等服务全部整合在一个系统平台,通过电视或电脑实现高清品质视频播放。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以下对视联网进行介绍:
视联网所应用的部分技术如下所述:
网络技术(Network Technology)
视联网的网络技术创新改良了传统以太网(Ethernet),以面对网络上潜在的巨大视频流量。不同于单纯的网络分组包交换(Packet Switching)或网络电路交换(CircuitSwitching),视联网技术采用Packet Switching满足Streaming需求。视联网技术具备分组交换的灵活、简单和低价,同时具备电路交换的品质和安全保证,实现了全网交换式虚拟电路,以及数据格式的无缝连接。
交换技术(Switching Technology)
视联网采用以太网的异步和包交换两个优点,在全兼容的前提下消除了以太网缺陷,具备全网端到端无缝连接,直通用户终端,直接承载IP数据包。用户数据在全网范围内不需任何格式转换。视联网是以太网的更高级形态,是一个实时交换平台,能够实现目前互联网无法实现的全网大规模高清视频实时传输,将众多网络视频应用推向高清化、统一化。
服务器技术(Server Technology)
视联网和统一视频平台上的服务器技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器,它的流媒体传输是建立在面向连接的基础上,其数据处理能力与流量、通讯时间无关,单个网络层就能够包含信令及数据传输。对于语音和视频业务来说,视联网和统一视频平台流媒体处理的复杂度比数据处理简单许多,效率比传统服务器大大提高了百倍以上。
储存器技术(Storage Technology)
统一视频平台的超高速储存器技术为了适应超大容量和超大流量的媒体内容而采用了最先进的实时操作系统,将服务器指令中的节目信息映射到具体的硬盘空间,媒体内容不再经过服务器,瞬间直接送达到用户终端,用户等待一般时间小于0.2秒。最优化的扇区分布大大减少了硬盘磁头寻道的机械运动,资源消耗仅占同等级IP互联网的20%,但产生大于传统硬盘阵列3倍的并发流量,综合效率提升10倍以上。
网络安全技术(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视联网的结构性设计通过每次服务单独许可制、设备与用户数据完全隔离等方式从结构上彻底根除了困扰互联网的网络安全问题,一般不需要杀毒程序、防火墙,杜绝了黑客与病毒的攻击,为用户提供结构性的无忧安全网络。
服务创新技术(Service Innovation Technology)
统一视频平台将业务与传输融合在一起,不论是单个用户、私网用户还是一个网络的总合,都不过是一次自动连接。用户终端、机顶盒或PC直接连到统一视频平台,获得丰富多彩的各种形态的多媒体视频服务。统一视频平台采用“菜谱式”配表模式来替代传统的复杂应用编程,可以使用非常少的代码即可实现复杂的应用,实现“无限量”的新业务创新。
视联网的组网如下所述:
视联网是一种集中控制的网络结构,该网络可以是树型网、星型网、环状网等等类型,但在此基础上网络中需要有集中控制节点来控制整个网络。
如图1所示,视联网分为接入网和城域网两部分。
接入网部分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3类:节点服务器,接入交换机,终端(包括各种机顶盒、编码板、存储器等)。节点服务器与接入交换机相连,接入交换机可以与多个终端相连,并可以连接以太网。
其中,节点服务器是接入网中起集中控制功能的节点,可控制接入交换机和终端。节点服务器可直接与接入交换机相连,也可以直接与终端相连。
类似的,城域网部分的设备也可以分为3类:城域服务器,节点交换机,节点服务器。城域服务器与节点交换机相连,节点交换机可以与多个节点服务器相连。
其中,节点服务器即为接入网部分的节点服务器,即节点服务器既属于接入网部分,又属于城域网部分。
城域服务器是城域网中起集中控制功能的节点,可控制节点交换机和节点服务器。城域服务器可直接连接节点交换机,也可直接连接节点服务器。
由此可见,整个视联网络是一种分层集中控制的网络结构,而节点服务器和城域服务器下控制的网络可以是树型、星型、环状等各种结构。
形象地称,接入网部分可以组成统一视频平台(虚线圈中部分),多个统一视频平台可以组成视联网;每个统一视频平台可以通过城域以及广域视联网互联互通。
视联网设备分类
1.1本发明实施例的视联网中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3类:服务器,交换机(包括以太网网关),终端(包括各种机顶盒,编码板,存储器等)。视联网整体上可以分为城域网(或者国家网、全球网等)和接入网。
1.2其中接入网部分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3类:节点服务器,接入交换机(包括以太网网关),终端(包括各种机顶盒,编码板,存储器等)。
各接入网设备的具体硬件结构为:
节点服务器:
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201、交换引擎模块202、CPU模块203、磁盘阵列模块204;
其中,网络接口模块201,CPU模块203、磁盘阵列模块204进来的包均进入交换引擎模块202;交换引擎模块202对进来的包进行查地址表205的操作,从而获得包的导向信息;并根据包的导向信息把该包存入对应的包缓存器206的队列;如果包缓存器206的队列接近满,则丢弃;交换引擎模202轮询所有包缓存器队列,如果满足以下条件进行转发:1)该端口发送缓存未满;2)该队列包计数器大于零。磁盘阵列模块204主要实现对硬盘的控制,包括对硬盘的初始化、读写等操作;CPU模块203主要负责与接入交换机、终端(图中未示出)之间的协议处理,对地址表205(包括下行协议包地址表、上行协议包地址表、数据包地址表)的配置,以及,对磁盘阵列模块204的配置。
接入交换机:
如图3所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下行网络接口模块301、上行网络接口模块302)、交换引擎模块303和CPU模块304;
其中,下行网络接口模块301进来的包(上行数据)进入包检测模块305;包检测模块305检测包的目地地址(DA)、源地址(SA)、数据包类型及包长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则分配相应的流标识符(stream-id),并进入交换引擎模块303,否则丢弃;上行网络接口模块302进来的包(下行数据)进入交换引擎模块303;CPU模块204进来的数据包进入交换引擎模块303;交换引擎模块303对进来的包进行查地址表306的操作,从而获得包的导向信息;如果进入交换引擎模块303的包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结合流标识符(stream-id)把该包存入对应的包缓存器307的队列;如果该包缓存器307的队列接近满,则丢弃;如果进入交换引擎模块303的包不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根据包的导向信息,把该数据包存入对应的包缓存器307的队列;如果该包缓存器307的队列接近满,则丢弃。
交换引擎模块303轮询所有包缓存器队列,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分两种情形:
如果该队列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满足以下条件进行转发:1)该端口发送缓存未满;2)该队列包计数器大于零;3)获得码率控制模块产生的令牌;
如果该队列不是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则满足以下条件进行转发:1)该端口发送缓存未满;2)该队列包计数器大于零。
码率控制模块208是由CPU模块204来配置的,在可编程的间隔内对所有下行网络接口往上行网络接口去的包缓存器队列产生令牌,用以控制上行转发的码率。
CPU模块304主要负责与节点服务器之间的协议处理,对地址表306的配置,以及,对码率控制模块308的配置。
以太网协转网关:
如图4所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下行网络接口模块401、上行网络接口模块402)、交换引擎模块403、CPU模块404、包检测模块405、码率控制模块408、地址表406、包缓存器407和MAC添加模块409、MAC删除模块410。
其中,下行网络接口模块401进来的数据包进入包检测模块405;包检测模块405检测数据包的以太网MAC DA、以太网MAC SA、以太网length or frame type、视联网目地地址DA、视联网源地址SA、视联网数据包类型及包长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果符合则分配相应的流标识符(stream-id);然后,由MAC删除模块410减去MAC DA、MAC SA、length or frame type(2byte),并进入相应的接收缓存,否则丢弃;
下行网络接口模块401检测该端口的发送缓存,如果有包则根据包的视联网目地地址DA获知对应的终端的以太网MAC DA,添加终端的以太网MAC DA、以太网协转网关的MACSA、以太网length or frame type,并发送。
以太网协转网关中其他模块的功能与接入交换机类似。
终端:
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业务处理模块和CPU模块;例如,机顶盒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视音频编解码引擎模块、CPU模块;编码板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视音频编码引擎模块、CPU模块;存储器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CPU模块和磁盘阵列模块。
1.3城域网部分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2类:节点服务器,节点交换机,城域服务器。其中,节点交换机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交换引擎模块和CPU模块;城域服务器主要包括网络接口模块、交换引擎模块和CPU模块构成。
2、视联网数据包定义
2.1接入网数据包定义
接入网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保留字节、payload(PDU)、CRC。
如下表所示,接入网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其中:
目的地址(DA)由8个字节(byte)组成,第一个字节表示数据包的类型(例如各种协议包、组播数据包、单播数据包等),最多有256种可能,第二字节到第六字节为城域网地址,第七、第八字节为接入网地址;
源地址(SA)也是由8个字节(byte)组成,定义与目的地址(DA)相同;
保留字节由2个字节组成;
payload部分根据不同的数据报的类型有不同的长度,如果是各种协议包的话是64个字节,如果是单组播数据包话是32+1024=1056个字节,当然并不仅仅限于以上2种;
CRC有4个字节组成,其计算方法遵循标准的以太网CRC算法。
2.2城域网数据包定义
城域网的拓扑是图型,两个设备之间可能有2种、甚至2种以上的连接,即节点交换机和节点服务器、节点交换机和节点交换机、节点交换机和节点服务器之间都可能超过2种连接。但是,城域网设备的城域网地址却是唯一的,为了精确描述城域网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引入参数:标签,来唯一描述一个城域网设备。
本说明书中标签的定义和MPLS(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多协议标签交换)的标签的定义类似,假设设备A和设备B之间有两个连接,那么数据包从设备A到设备B就有2个标签,数据包从设备B到设备A也有2个标签。标签分入标签、出标签,假设数据包进入设备A的标签(入标签)是0x0000,这个数据包离开设备A时的标签(出标签)可能就变成了0x0001。城域网的入网流程是集中控制下的入网过程,也就意味着城域网的地址分配、标签分配都是由城域服务器主导的,节点交换机、节点服务器都是被动的执行而已,这一点与MPLS的标签分配是不同的,MPLS的标签分配是交换机、服务器互相协商的结果。
如下表所示,城域网的数据包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即目的地址(DA)、源地址(SA)、保留字节(Reserved)、标签、payload(PDU)、CRC。其中,标签的格式可以参考如下定义:标签是32bit,其中高16bit保留,只用低16bit,它的位置是在数据包的保留字节和payload之间。
基于视联网的上述特性,提出了本发明实施例的核心构思之一,遵循视联网的协议,通过定时发送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以及接收上级管理平台发送的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实现了对多个视联网设备同时进行管理;而且,在进行管理时,采集和配置管理能够同时执行,并行性强;此外,通过定期进行参数采集,并将采集到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避免了在进行参数的采集操作时都是接收到上级操作指示后才执行所导致的采集的参数不能及时的提供给上层管理平台的问题,提升了参数获取速度。
参照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实施例的步骤流程图,该方法可以应用于视联网中,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其中,针对视联网中所有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涉及的参数都是相同的,其中,查询的参数为视联网设备的最新状态,这些状态包括但不限于视联网终端的各种性能(CPU利用率,丢包率,乱序包率)、视联网服务器的在线状态、视联网服务器的级联状态等其他需要及时感知的信息。
因此,可以将包含上述参数的参数采集命令预先定义好并存储;
那么定时时间一到,就可以从数据库中取出视联网中所有视联网设备(包括视联网服务器和视联网终端)的mac地址,并取出预先存储的参数采集命令,使每个Mac地址均绑定该参数采集命令(例如包含10种参数)。
这样,就可以将绑定了Mac地址的参数采集命令发送至对应Mac地址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
其中,这里的参数采集命令(不论是否绑定Mac地址)都是json串格式的。
步骤502,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
而由于视联网设备侧采用的二层通信协议为视联网协议(例如V2V协议),因此,视联网侧在接收到针对各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后,需要按照视联网协议进行解析,从而能够被视联网设备所识别。
步骤503,依据解析后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从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
在解析完成后,就可以依据每个参数采集命令绑定的Mac地址找到对应的视联网设备,并从该视联网设备获取对应该参数采集命令的目标参数。例如参数采集命令包括了10个参数,那么从每个Mac地址的视联网设备侧都可以获取10个目标参数。
步骤504,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而由于针对视联网设备的管理平台采用的是json串的内部命令字,因此,在获取到目标参数后,还需要按照视联网协议对这些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从而得到符合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步骤505,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所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
其中,为了能够根据上级管理平台的实时需求随时获取各个视联网设备的最新状态数据,可以将定时获取到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中,这样,上级管理平台如果需要查看任意一个视联网设备的最新状态信息,随时可以从数据库中进行读取,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只有在需要查看时才能进行参数采集,而实现了提前参数采集,使得采集的参数能够及时的提供给上层管理平台。
其中,上述步骤501~步骤504详述了参数采集的流程,而本发明实施例在对视联网设备进行管理时,实现了参数采集和参数配置等管理的并行执行。下面的步骤506~步骤510详述了对视联网设备的配置管理过程。
其中,本发明对于步骤501和步骤506之间的执行顺序并不作具体限制。
步骤506,接收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
其中,可以接收上层管理平台下发的针对视联网中的多个设备的操作命令;其中,这里的多个视联网设备并非必须是视联网中所有的服务器或终端设备,而是上层管理平台当前需要进行配置、升级等管理操作的视联网设备,不同于上文中的参数采集命令所针对的视联网设备的数量。
其中,该操作命令包括但不限于:开通视联网服务器、开通视联网终端、查询视联网服务器号码,删除视联网终端、对视联网服务器或视联网终端升级等。
其中,接收自上层管理平台的针对各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均绑定有所操作的目标设备的Mac地址。
其中,这里的操作命令都是json串格式的。
步骤507,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所述操作命令进行解析;
同样的,由于视联网设备侧采用的二层通信协议为视联网协议(例如V2V协议),因此,视联网侧在接收到针对各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后,需要按照视联网协议进行解析,从而能够被视联网设备所识别。
步骤508,依据解析后的所述操作命令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
在解析完成后,就可以依据每个操作命令绑定的Mac地址找到对应的视联网设备,并对该视联网设备按照对应的操作命令进行操作,从而得到针对每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
步骤509,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而由于针对视联网设备的管理平台采用的是json串的内部命令字,因此,在获取到操作结果后,还需要按照视联网协议对这些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从而得到符合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步骤510,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最后,将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给上层管理平台,其中,该上层管理平台可以是任意需要对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或状态监控的管理层,例如UI程序、会议管理程序等。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定时发送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以及接收上级管理平台发送的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实现了对多个视联网设备同时进行管理;而且,在进行管理时,采集和配置管理能够同时执行,并行性强;此外,通过定期进行参数采集,并将采集到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避免了在进行参数的采集操作时都是接收到上级操作指示后才执行所导致的采集的参数不能及时的提供给上层管理平台的问题,提升了参数获取速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6所示的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来对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该管理系统包括:
NMS(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服务模块,用于与上层管理平台交互,例如UI程序、会议管理程序等等。
其中,由于本发明实施例的管理系统采用内部命令字(即JSON串)进行通信,因此,NMS模块在与上层管理平台交互时,需要先定义双方的交互接口,在接收和发送消息命令时均采用JSON来组织命令格式实现交互。
定时采集模块,包括:扫描加载模块、扫描解载模块、命令解析模块、扫描结果发送模块和三个队列。队列采用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入先出)模式,保证命令执行的顺序性和及时性。
其中,定时采集模块是主动执行模块。
操作命令处理模块,包括:消息接收模块,消息应答模块,命令解析模块,两个队列,队列采用FIFO(First In First Out,先入先出)模式,保证命令执行的顺序性和及时性。
其中,操作命令处理模块是被动执行模块。
协议解析模块,包括V2V解析模块、设备设置模块、设备升级模块。
数据库DB。
日志管理模块,包括日志模块和日志队列。其中,整个管理系统中所有的日志都通过该日志管理模块记录。
其中,需要写日志时只需将日志MSG放入日志队列即可,会有专门负责写日志的线程来监控日志队列,当队列不为空就取出一个MSG写入数据库DB中,循环往复。日志队列采用STL的双端queue设计,采用FIFO方式,并且日志队列有互斥锁控制,入队列和出队列互斥进行。
其中,对于定时采集模块来说,其需要每隔2分钟对视联网中所有的视联网设备(包括视联网服务器和视联网终端)进行参数采集。
定时扫描时间(即间隔时间)可以在ini配置文件中设置,默认是2分钟。而要在2分钟内扫描完视联网的几百台设备(以服务器为例),本发明实施例可以将定时采集模块独立出来。
具体而言,本发明实施例设计C/S架构的扫描系统。即扫描系统包括一个扫描服务器和与之连接的多个扫描客户端,其中,图6中所示的扫描模块位于一个扫描客户端中。即实质上应该有多个扫描客户端在此未示出,同样未示出扫描服务器。
这样,就可以利用与扫描服务器连接的多个扫描客户端来并行对几百台视联网服务器进行参数采集。其中,随着client增多每台分担到的扫描任务减少,从而缩短了整体的扫描时间,提升对视联网设备的参数扫描速度。
而client数目不可能无限制增大,因为,每个client端都要互斥的将扫描结果放入DB中,当扫描客户端的总数目达到一定数量后,每个扫描客户端将扫描结果存入DB的等待时间反而拉长,从而导致扫描时间拉长。经过发明人的多次研究和实验以及数据的记录,发现扫描服务器连接的扫描客户端的数目维持在35个时,扫描效率最高。
其中,扫描客户端动态加入和退出扫描服务器都会自动感知到,并重新计算每台扫描客户端分配的视联网服务器个数,即扫描服务器在每次对视联网服务器进行分配时,都会检测在线的扫描客户端数量,即连接至扫描服务器的扫描客户端的总数。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执行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501时,可以采用C/S架构中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这样,可以提升对视联网设备的扫描效率。
其中,在对这些扫描客户端进行待扫描的视联网服务器的分配时,可以根据扫描服务器当前连接的扫描客户端的数目来计算每个扫描客户端需要扫描的视联网服务器个数。
具体而言,对视联网服务器采用平均分配的方式,在采用C/S架构中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之前,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还包括:计算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总数量与C/S架构中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值;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动态分配所述比值数量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
这样,在向采集客户端分配视联网服务器时,都是针对采集服务器当前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进行的,那么即便采集客户端动态加入或退出,仍然能够针对当前在线的采集客户端进行视联网服务器的数量平均分配,使得每个在线的采集客户端都不会压力过大。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动态分配所述比值数量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时,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获取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ID;采用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的ID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作取模运算,得到取模结果;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所有采集客户端按序编号,其中,编号N为从0开始的自然数;将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分配至编号为所述取模结果的采集客户端。
举例来说,待分配的视联网设备ID分别为1、2、3、4,采集客户端的总数为2。对两个采集客户端按序编号,分别为编号0、编号1。
那么ID为1对总数2取模,得1,因此,将ID为1的视联网设备分配给编号为1的采集客户端;
ID为2对总数2取模,得0,将ID为2的视联网设备分配给编号为0的采集客户端;
ID为3对总数2取模,得1,将ID为3的视联网设备分配给编号为1的采集客户端;
ID为4对总数2取模,得0,将ID为4的视联网设备分配给编号为0的采集客户端。
这样,通过这种取模运算可以将各个视联网设备分散的分配给各个采集客户端。例如考虑到视联网服务器所处的地域,比如新疆有10台视联网服务器、上海有5台视联网服务器,为了避免将同一对于的视联网服务器分配给同一个采集客户端,可以对同一地域的视联网服务器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分配,从而可以将属于同一地区的视联网服务器动态分配至不同的采集客户端,这样避免了同一地区的服务器的扎堆现象,能够分摊每个采集客户端的对视联网服务器的扫描时间,从而整体上降低扫描耗时。使得10台新疆的视联网服务器没有集中至一台采集客户端,以及5台上海的视联网服务器没有集中至另一台采集客户端。
下面基于以上内容并结合图6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参数采集流程作详细阐述。
定时时间一到,扫描加载模块,就会从DB中取出所有视联网服务器的MAC地址,并取出预先存储的参数采集命令,使每个Mac地址均绑定该参数采集命令(例如包含10种参数),然后,加载每台视联网服务器的Mac地址绑定的参数采集命令(以json串形式体现);
然后,扫描加载模块将加载后的绑定有Mac地址的参数采集命令发送至命令解析模块进行解析;
然后,命令解析模块过将解析过的这些参数扫描命令放入命令队列;
V2V解析模块从命令队列取出参数扫描命令,将参数扫描命令字解析成二层视联网协议,并根据解析后的参数扫描命令的类型调用不同的模块处理;
具体而言,如果V2V解析模块解析后的命令的类型为进行参数配置或参数查询,则将解析后的命令发送至设备配置模块,而如果命令的类型为设备升级,则将解析后的命令发送至设备升级模块。
本例中,这里是定时扫描流程,因此将有设备配置模块进行处理;
设备配置模块会将接收到的参数采集命令发送至对应Mac地址的视联网服务器获取目标参数;而如果该Mac地址对应的为视联网终端,则发送至管理该视联网终端的视联网服务器,由所管理的视联网服务器从视联网终端侧获取目标参数。
接着,设备配置模块将获取到的目标参数返回至V2V解析模块;
V2V解析模块会将视联网设备返回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以组成json串形式,并将目标参数插入结果队列;
命令解析模块从结果队列取出目标参数,并对其进行解析,将解出的结果存入DB,以随时供上层管理平台从DB中查询视联网设备的各个动态参数信息。
而如果NMS服务模块上层连接有管理平台,那么在将目标参数存入至DB之后,命令解析模块还会将解出的结果返回给扫描解载模块;
扫描解载模块将此结果形成消息,放入消息队列;
消息发送模块,从消息队列取消息,交给NMS服务模块;
NMS服务模块,将得到的消息组装成JSON串,发往所连接的上层管理平台。
下面再基于以上内容并结合图6来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命令操作处理流程作详细阐述。
NMS服务器模块,接收到上层管理平台(例如UI平台、会议管理平台)的JSON命令,将命令解析成命令字(动作信息,例如获取信息)和命令参数(所获取的信息涉及哪些参数,例如CPU利用率、丢包率等),交给消息接收模块;
消息接收模块调用命令解析模块,将此命令字和命令参数进行组装,并将组装好的操作命令形成消息放入消息队列;
V2V解析模块从消息队列取消息,并将消息解析成符合二层视联网协议的操作命令;
并根据解析后的操作命令的类型调用不同的模块处理,具体详见针对参数采集流程的相应描述。这里,例如该操作命令为对某一个视联网服务器进行系统升级。
那么V2V解析模块则将解析后的操作命令发送至设备升级模块;
设备升级模块会将接收到的操作命令发送至对应Mac地址的视联网服务器以进行升级;
接着,在升级后,设备配置模块将接收到来自视联网服务器的升级结果,即,操作结果;
设备配置模块将接收到的操作结果返回至V2V解析模块;
V2V解析模块会对视联网设备返回的操作结果(因为来自于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为符合V2V协议的,而非json格式)进行逆解析,以组成json串形式,并将操作结果插入结果队列;
命令解析模块从结果队列取出目标参数,并对其进行解析,将解出的结果存入DB,以随时供上层管理平台从DB中查看视联网设备的各个操作命令的操作结果。
此外,命令解析模块还会将解出的操作结果返回给消息应答模块;
消息应答模块,将接收到的操作结果交给NMS服务模块。
NMS服务模块,再组装成JSON串,返回给调用平台。
借助于上述实施例的方法和系统,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为NMS网管系统、会议管理系统等提供底层支持,提高对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发明实施例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并不一定是本发明实施例所必须的。
参照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实施例的结构框图,该系统可以应用于视联网中,具体可以包括如下模块:
定时发送模块701,用于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第一解析模块702,用于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
获取模块703,用于依据解析后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从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
第一逆解析模块704,用于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第一存储模块705,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所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
接收模块706,用于接收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
第二解析模块707,用于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所述操作命令进行解析;
操作模块708,用于依据解析后的所述操作命令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
第二逆解析模块709,用于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返回模块710,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时发送模块701包括:
定时发送子模块(未示出),用于采用C/S架构中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计算模块(未示出),用于计算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总数量与C/S架构中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值;
分配模块(未示出),用于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动态分配所述比值数量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
其中,所述分配模块(未示出)包括:
获取子模块(未示出),用于获取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ID;
运算子模块(未示出),用于采用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的ID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作取模运算,得到取模结果;
编号模块(未示出),用于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所有采集客户端按序编号,其中,编号N为从0开始的自然数;
分配子模块(未示出),用于将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分配至编号为所述取模结果的采集客户端。
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二存储模块(未示出),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存储至数据库。
这样,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定时发送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以及接收上级管理平台发送的针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实现了对多个视联网设备同时进行管理;而且,在进行管理时,采集和配置管理能够同时执行,并行性强;此外,通过定期进行参数采集,并将采集到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避免了在进行参数的采集操作时都是接收到上级操作指示后才执行所导致的采集的参数不能及时的提供给上层管理平台的问题,提升了参数获取速度。
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与方法实施例基本相似,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实施例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实施例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终端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系统。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系统的制造品,该指令系统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终端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终端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Claims (8)

1.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
依据解析后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从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
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所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
接收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
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所述操作命令进行解析;
依据解析后的所述操作命令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
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采用C/S架构中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采用C/S架构中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计算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总数量与C/S架构中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值;
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动态分配所述比值数量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动态分配所述比值数量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的步骤,包括:
获取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ID;
采用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的ID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作取模运算,得到取模结果;
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所有采集客户端按序编号,其中,编号N为从0开始的自然数;
将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分配至编号为所述取模结果的采集客户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的步骤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存储至数据库。
5.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定时发送模块,用于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第一解析模块,用于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接收到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进行解析;
获取模块,用于依据解析后的所述参数采集命令从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获取目标参数;
第一逆解析模块,用于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目标参数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
第一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所述json格式的目标参数存储至数据库;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命令;
第二解析模块,用于按照所述视联网协议对接收的所述操作命令进行解析;
操作模块,用于依据解析后的所述操作命令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进行操作,得到操作结果;
第二逆解析模块,用于按照视联网协议对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操作结果进行逆解析,得到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
返回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返回至管理平台;
定时发送子模块,用于采用C/S架构中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定时发送对多个视联网设备的参数采集命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计算模块,用于计算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总数量与C/S架构中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之间的比值;
分配模块,用于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每个采集客户端动态分配所述比值数量的视联网设备进行参数采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模块包括:
获取子模块,用于获取需要管理的所有视联网设备的ID;
运算子模块,用于采用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的ID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采集客户端的总数量作取模运算,得到取模结果;
编号模块,用于对所述采集服务器所连接的所有采集客户端按序编号,其中,编号N为从0开始的自然数;
分配子模块,用于将待分配的每个视联网设备分配至编号为所述取模结果的采集客户端。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还包括:
第二存储模块,用于将所述多个视联网设备的json格式的操作结果存储至数据库。
CN201611201061.XA 2016-12-22 2016-12-22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Active CN1082341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01061.XA CN108234190B (zh) 2016-12-22 2016-12-22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1201061.XA CN108234190B (zh) 2016-12-22 2016-12-22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4190A CN108234190A (zh) 2018-06-29
CN108234190B true CN108234190B (zh) 2019-02-05

Family

ID=62656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1201061.XA Active CN108234190B (zh) 2016-12-22 2016-12-22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341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77695B (zh) * 2018-07-03 2023-04-07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数据的播放方法和系统
CN109067895A (zh) * 2018-08-23 2018-12-21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远程控制的方法和装置
CN109857419B (zh) * 2018-12-04 2022-06-17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调度系统自动升级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49218A (zh) * 2019-04-04 2019-08-20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告警信息的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0062193B (zh) * 2019-04-18 2021-04-06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多人通话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1147794B (zh) * 2019-12-25 2022-11-01 视联动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视频显示方法及会管平台服务器
CN111913923A (zh) * 2020-07-15 2020-11-10 上海眼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日志记录方法、装置、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7125A (zh) * 2014-05-08 2014-07-30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网络设备的实时性能参数采集和显示方法
CN106020777A (zh) * 2016-04-29 2016-10-12 杭州华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40058A (zh) * 2012-05-31 2012-10-17 成都元创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工业图像监控方法、系统、服务器及监控终端
US9537962B2 (en) * 2012-11-15 2017-01-03 Tencent Technology (Shenzhen) Company Limited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processing client environment data
CN103338150B (zh) * 2013-07-19 2016-06-15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信息通信网络体系结构建立方法、装置、服务器和路由器
CN105763849A (zh) * 2016-03-05 2016-07-13 深圳羚羊极速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云视频采集设备轮播监控的方法及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7125A (zh) * 2014-05-08 2014-07-30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种网络设备的实时性能参数采集和显示方法
CN106020777A (zh) * 2016-04-29 2016-10-12 杭州华橙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34190A (zh) 2018-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34190B (zh)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08075920B (zh) 一种视联网终端的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08965372A (zh) 一种服务调度方法和装置
CN110121059A (zh) 监控视频处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08206752A (zh) 一种视联网设备的管理方法和装置
CN110198345A (zh) 一种数据请求方法、系统及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08307212B (zh) 一种文件点播方法和装置
CN108234178B (zh) 一种统一管理菜单文件的方法和装置
CN110190973A (zh) 一种在线状态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191315A (zh) 一种基于视联网的监控查看方法和装置
CN109284265A (zh)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和系统
CN109698818A (zh) 一种获取在线用户以及跨流媒体通信的方法和装置
CN109151061A (zh) 一种数据存储方法和装置
CN109347930A (zh) 一种任务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09491783A (zh) 一种内存利用率的获取方法和系统
CN109547727A (zh) 数据缓存方法和装置
CN110022500A (zh) 一种丢包处理方法和装置
CN110287248A (zh) 一种数据读写方法和系统
CN109698790A (zh) 一种视联网数据的存储方法及系统
CN110035249A (zh) 一种视频打点方法和装置
CN109979571A (zh) 一种病理图片加载方法和装置
CN109861929A (zh) 一种数据缓存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09525635A (zh) 一种内存利用率的获取方法和系统
CN109698859A (zh) 一种基于视联网的数据存储方法和装置
CN109167965A (zh) 一种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100000 Dongcheng District, Beijing, Qinglong Hutong 1, 1103 house of Ge Hua building.

Applicant after: Video Link Pow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100000 Beijing Dongcheng District gogoa building A1103-1113

Applicant before: BEIJING VISIONVERA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