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29050B -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29050B
CN108229050B CN201810046614.1A CN201810046614A CN108229050B CN 108229050 B CN108229050 B CN 108229050B CN 201810046614 A CN201810046614 A CN 201810046614A CN 108229050 B CN108229050 B CN 1082290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mping
soil body
ramming
dynamic compaction
adjac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4661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29050A (zh
Inventor
王威
冯青松
孙魁
杨成忠
张思皓
甘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004661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2905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290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90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290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290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3Architectural design, e.g. computer-aided architectural design [CAAD] related to design of buildings, bridges, landscapes, production plants or road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46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tamping or vibrating, e.g. with auxiliary watering of the soil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Investigation Of Foundation Soil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Soil By Compacting Or Drain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土体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得应用强夯加固区内的土体参数以及强夯设计参数;根据所述土体参数和强夯设计参数并结合强夯数值模型图,得到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的函数关系;根据所述的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建立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关系。本发明方法原理简单,能够科学简便的计算和预测土体的强夯法施工的加固效果,节约施工成本,提高强夯施工参数估算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Description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体加固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背景技术
强夯法被广泛用于对土质较差的地基土体进行加固。相较于其它土体加固方法,具有施工方便、成本优势显著等特点。现阶段,强夯设计主要根据工程师的经验或经验公式估算施工参数,并通过现场试夯进行确定。而现有经验公式主要侧重于对强夯加固范围大小与单夯点相关施工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多夯点相关施工参数的定量研究关注较少,而且并未涉及对强夯加固范围内土体加密程度的评估,因此对强夯加固范围内土体土体压密程度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就非常有必要。
经对现有国内外技术文献的检索,Wang, W.Chen, J.J, Wang,J.H.在2017年Soil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发表"Estimation method for grounddeformation of granular soils caused by dynamic compaction."提出了基于数值计算结果提出了一种估算强夯地表变形量方法,并分别给出了归一化的每锤夯击能、夯击冲量、夯锤尺寸以及夯击次数与归一化的地表变形量的关系曲线。姚仰平和张北战在2016年《岩土力学》"基于体应变的强夯加固范围研究."提出基于数值模型计算结果建立了强夯加固范围大小与每锤夯击冲量、夯击次数、夯锤尺寸的无量纲关系式,计算公式考虑了地基土体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现有经验公式主要侧重于对强夯加固范围大小与单夯点相关施工参数的定量分析,对多夯点相关施工参数的定量研究关注较少,而且仅局限于对强夯有效加固深度或夯坑深度与施工参数之间关系的定量研究,而强夯并非只对夯点底部土体进行加固,同时对夯点四周一定范围内的土体进行加固,因此在强夯设计中应用现有经验公式选择施工参数的准确性较差,需反复试夯以修正施工参数,造成施工成本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通过提出一个计算相邻夯点的中间点处土体压密程度随深度变化的公式,从而能够更科学地、简便地评价强夯法施工的加固效果,节约施工成本,提高强夯施工参数估算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本发明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第一步,充分收集工作区已有地质资料和现有设备资料,掌握场地土体参数,包括有:各层土壤类别及其厚度(h/m),初始相对密实度(Dr0)以及塑性指数(Ip);根据强夯施工计划和方案,确定强夯设计参数,包括有:夯锤重量(Wt/ T),夯锤落距(H/m),夯锤半径(r/m),夯击次数(Ni);夯点间距(Sd/m)。
第二步:根据所述的土体参数和强夯设计参数并结合强夯数值模型图;得到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的函数关系。
根据所述的不同深度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在考虑夯坑深度和有效加固深度的基础上,建立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关系。
所述强夯数值模型,是将相邻夯点的中间区域可分为三部分(松弛扰动区、强加固区、弱加固区),在夯坑深度范围内为松弛扰动区,由于该区的土体在振松作用下处于剪胀状态,密实度降低,因此本发明不考虑松弛扰动区,主要对强加固区和弱加固区的在内的加固区域进行研究,该区的土体在强夯作用下被压实。总结分析得出各部分土体压密程度与深度关系,建立直角坐标。
所述坐标系,坐标原点为相邻夯点中间线与地表面的交点,纵坐标向下为正,横轴表示土体的压密程度,即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在深度方向取5个特征点(P1,P2,P3,P4,P5),分别取(Dre1, d1)、(Dre2,d2)、(Dre3,d3)、(Dre4,d4)、(Dre5, d5)。P1和P2确定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曲线的第一部分;曲线的第二部分与纵轴平行,由P3确定;曲线的第三部分由P4和P5确定。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01
为夯坑深度,是松弛扰动区与加固区的分界;
Figure 850004DEST_PATH_IMAGE002
为有效加固深度,与每锤夯击能存在经验关系,式中为每锤夯击能,n为夯击次数,n'为与土质情况有关的经验系数,一般取0.35-0.6;Dre1=0,Dre5=0,Dre2、Dre3、Dre4分别为距地表0.2d5、0.4d5、0.8d5深度处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
所述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的函数关系根据研究总结得出:
P2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03
P3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
Figure 219805DEST_PATH_IMAGE004
P4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05
式中,内摩擦角ϕ 1ϕ 2可反映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e为孔隙率,具体表达式如下:
Figure 300281DEST_PATH_IMAGE006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07
式中,δ是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有关的参数,本公式中δ取1.8。此外,Pa是标准大气压强,仅用于构造参数。
所述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具体为以下表达式:
Figure 35019DEST_PATH_IMAGE008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643855DEST_PATH_IMAGE010
所述的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由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11
可知,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内摩擦角ϕ1的增加,即随着每锤夯击能、夯点间距、夯击次数的增加以及夯锤半径的减小,P2处土体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逐渐趋近于零。如果P2处土体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太小或者夯坑深度趋近于d2,则计算曲线的第一部分将由P1、P3确定,此时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4298DEST_PATH_IMAGE012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14980DEST_PATH_IMAGE014
式中:d12是分段曲线第一、二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d23是分段曲线第二、三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具体如下: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15
Figure 920619DEST_PATH_IMAGE016
本发明的优点是:能更科学有效地评价强夯法施工的加固效果,大大提高确定强夯施工参数的效率,进一步完善现有强夯施工技术和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广泛的工程运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中确定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关系的坐标系;
图3为现场实测的比贯入阻力以及通过换算得到的相对密实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图4为夯点间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实测数据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图5为某一场地地基强夯施工参数。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特征及其它相关特征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
如图1-5所示,图中标号1-7分别表示为:地面1、夯锤2、夯击位置3、加固范围4、松弛扰动区5、强加固区6、弱加固区7。
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涉及需要土体加固的工作区。如图2所示,采用夯锤2对工作区的地面1上的夯击位置3处分别进行夯击以对工作区内的土体进行加固,夯锤的夯击所能产生的土体加固范围为加固范围4。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充分收集工作区已有地质资料和现有设备资料,掌握场地土体参数,包括有:各层土壤类别及其厚度(h/ m),初始相对密实度(Dr0)以及塑性指数(Ip);根据强夯施工计划和方案,确定强夯设计参数,包括有:夯锤重量(Wt/ T),夯锤落距(H/ m),夯锤半径(r/ m),夯击次数(Ni);夯点间距(Sd/m)。
第二步:根据所述的土体参数和强夯设计参数并结合强夯数值模型图;得到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的函数关系。
如图2所示,将相邻的夯击位置3的中间区域可分为三部分(松弛扰动区5、强加固区6、弱加固区7),在夯坑深度范围内为松弛扰动区5,由于该区的土体在振松作用下处于剪胀状态,密实度降低,因此本实施例不考虑松弛扰动区,主要对强加固区6和弱加固区7的在内的加固区域进行研究,该区的土体在强夯作用下被压实。总结分析得出各部分土体压密程度与深度关系,建立直角坐标系。
如图2所示,坐标原点为相邻夯点中间线与地表面的交点,纵坐标向下为正,横轴表示土体的压密程度,即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在深度方向取5个特征点(P1,P2,P3,P4,P5),分别取(Dre1, d1)、(Dre2,d2)、(Dre3,d3)、(Dre4,d4)、(Dre5, d5)。P1和P2确定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曲线的第一部分;曲线的第二部分与纵轴平行,由P3确定;曲线的第三部分由P4和P5确定。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17
为夯坑深度,是松弛扰动区与加固区的分界;
Figure 203701DEST_PATH_IMAGE018
为有效加固深度,与每锤夯击能存在经验关系,式中为每锤夯击能,n为夯击次数,n'为与土质情况有关的经验系数,一般取0.35-0.6;Dre1=0,Dre5=0,Dre2、Dre3、Dre4分别为距地表0.2d5、0.4d5、0.8d5深度处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
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的函数关系根据研究总结得出:
P2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19
P3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
Figure 915305DEST_PATH_IMAGE020
P4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21
式中,内摩擦角ϕ 1ϕ 2可反映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e为孔隙率,具体表达式如下:
Figure 718176DEST_PATH_IMAGE022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23
式中,δ是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有关的参数,n为夯击次数,M·h是每锤夯击能,Pa是标准大气压强, Rh是夯锤半径,Sd是夯点间距。
第三步:根据所述的不同深度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在考虑夯坑深度和有效加固深度的基础上,建立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关系。
Figure 857034DEST_PATH_IMAGE024
时,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25
Figure 627412DEST_PATH_IMAGE026
时,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27
Figure 877128DEST_PATH_IMAGE028
时,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29
式中d是所述相邻夯点中间点处某一点的深度;Dre是该点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ϕ1、ϕ2可反映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
Figure 800085DEST_PATH_IMAGE030
可知,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内摩擦角ϕ1的增加,即随着每锤夯击能、夯点间距、夯击次数的增加以及夯锤半径的减小,P2处土体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逐渐趋近于零。如果P2处土体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太小或者夯坑深度趋近于d2,则计算曲线的第一部分将由P1、P3确定,此时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31
Figure 299724DEST_PATH_IMAGE032
Figure 100002_DEST_PATH_IMAGE033
式中:d12是分段曲线第一、二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d23是分段曲线第一、二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具体如下:
Figure 370448DEST_PATH_IMAGE034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5
以马来西亚Kampung Pakar场地地基强夯加固工程为例,马来西亚Kampung Pakar场地地基为厚度14m疏松砂,其中10-12m为粉质黏土夹层,地下水位埋深约3m,对该场地进行强夯处理。
现场试验采用15t重、1.8m×1.8m (等效半径 Rh=1.03m)的夯锤,夯点采用6m×6m的正方形网格布置,夯锤落距20m,夯击10次(如图5所示)。在网格边的中点处进行静力触探试验(CPT),因为其它夯点离网格边中间距离较远,因此仅受边线上的两夯点的影响,而在其它夯点处进行夯击无法使网格边线中点处的土体进一步压密。
通过相关经验公式(
Figure 361538DEST_PATH_IMAGE036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7
)将静力触探试验测得的比贯入阻力qc(单位MPa)换算成相对密实度。图3为现场实测的比贯入阻力以及通过换算得到的相对密实度随深度变化曲线。
强夯施工前土体的平均比贯入阻力为5.5MP。夯坑深度可由单点试夯的实测数据得到,夯坑深度为1.43m。估算有效加固深度的经验公式系数为0.40,有效加固深度为6.93m。
通过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
Figure 201318DEST_PATH_IMAGE038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9
Figure 134508DEST_PATH_IMAGE040
分别计算P2,P3,P4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
由于计算得出P2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趋近于零,因此采用由P1、P3确定曲线的计算公式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1
Figure 426949DEST_PATH_IMAGE042
Figure DEST_PATH_IMAGE043
计算得到夯点间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的变化曲线,并与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如图4。
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对密实度增量比计算曲线与现场实测值吻合得较好,两者之间最大值相差8.63%。
从实例可以看出,计算曲线可以较好地描述土体加密程度随深度变化的规律,验证了本实施例所提计算相邻夯点中间点处土体加密程度公式的可靠性。
虽然以上实施例已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目的的构思和实施例做了详细说明,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没有脱离权利要求限定范围的前提条件下,仍然可以对本发明作出各种改进和变换,故在此不一一赘述。

Claims (7)

1.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通过收集工作区已有地质资料和试验资料,获得应用强夯加固区内的土体参数以及强夯设计参数;根据所述土体参数和强夯设计参数并结合强夯数值模型,得到不同深度处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的函数关系;根据所述的不同深度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建立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关系;
所述强夯数值模型将相邻夯点的中间区域按深度方向分为松弛扰动区、强加固区以及弱加固区;以所述相邻夯点的中间线与地表面的交点为原点,纵坐标向下为正,横轴表示土体的压密程度,即所述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建立坐标系;按深度方向取五个特征点(P1、P2、P3、P4、P5),P1、P2、P3、P4、P5在所述坐标系内的坐标分别取(Dre1,d1)、(Dre2,d2)、(Dre3,d3)、(Dre4,d4)、(Dre5,d5),其中d1为夯坑深度,是所述松弛扰动区和加固区的分界;所述d5为有效加固深度,与每锤夯击能存在经验关系;Dre1=0;Dre5=0,Dre2、Dre3、Dre4分别为距地表0.2d5、0.4d5、0.8d5深度处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P1和P2确定土体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曲线的第一部分;所述曲线的第二部分与纵轴平行,由P3确定;所述曲线的第三部分由P4和P5确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体参数至少包括所述工作区内的各层土壤类别及其厚度,初始相对密实度以及塑性指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夯设计参数至少包括:夯锤重量、夯锤落距、夯锤半径、夯击次数以及夯点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P2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所述P3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3
所述P4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5
式中,e为孔隙率,ϕ1、ϕ2可反映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7
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9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1
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3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5
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7
式中d是所述相邻夯点中间点处某一点的深度;Dre是该点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ϕ1、ϕ2可反映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d12是所述曲线第一、二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d23是所述曲线第二、三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P2处土体的相对密实度正比小或者夯坑深度趋近于d2,则计算曲线的第一部分将由P1、P3确定,此时相邻夯点中间点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随深度变化的计算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IMAGE019
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1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3
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5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7
时,
Figure DEST_PATH_IMAGE029
式中d是所述相邻夯点中间点处某一点的深度;Dre是该点的相对密实度增量比,ϕ1、ϕ2可反映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对土体加固效果的影响;d23是所述曲线第二、三部分交点的纵坐标值。
7.根据权利要求4、5或6所述的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1
Figure DEST_PATH_IMAGE033
式中,δ是与每锤夯击能、夯锤半径、夯点间距以及夯击次数有关的参数,n为夯击次数,M·h是每锤夯击能,Pa是标准大气压强,Rh是夯锤半径,Sd是夯点间距。
CN201810046614.1A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Active CN1082290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6614.1A CN108229050B (zh)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46614.1A CN108229050B (zh)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9050A CN108229050A (zh) 2018-06-29
CN108229050B true CN108229050B (zh) 2021-07-13

Family

ID=62667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46614.1A Active CN108229050B (zh) 2018-01-18 2018-01-18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290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18385A (zh) * 2019-06-25 2019-10-11 青岛即城市政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软路基强夯施工方法
CN110781619B (zh) * 2019-10-18 2021-03-05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获取淤泥软土地基强夯加固土体的力学性状指标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189576B2 (en) * 2013-03-13 2015-11-17 Halliburton Energy Services, Inc. Analyzing sand stabilization treatments
CN104328776B (zh) * 2014-09-23 2016-06-22 同济大学 一种预测动力强夯对土体及周边环境影响的方法
CN104746505A (zh) * 2015-03-12 2015-07-01 新疆石油工程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强夯压密注浆联合处理杂填土地基方法
CN105675438B (zh) * 2016-01-20 2018-09-18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路堤强夯后平均压实度的确定方法
CN105672372B (zh) * 2016-01-20 2017-12-22 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根据夯沉量确定强夯后路堤填土压实度的方法
CN105956282B (zh) * 2016-05-05 2019-03-26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提高饱和土地基强夯施工效率的计算方法
CN105926566B (zh) * 2016-05-05 2019-02-01 上海交通大学 一种快速预测强夯引起的地表变形的方法
CN107288117A (zh) * 2017-07-14 2017-10-24 江南大学 一种对煤矸石强夯加固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29050A (zh) 2018-06-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328776B (zh) 一种预测动力强夯对土体及周边环境影响的方法
CN103290836B (zh) 一种真空降压击实固结软基处理施工方法
CN103953023B (zh) 一种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沉降量的测量方法
Massarsch et al. Horizontal stress increase induced by deep vibratory compaction
CN108229050B (zh) 一种简便计算强夯作用下相邻夯点间土体加固效果的方法
CN103114569B (zh) 超高能级强夯处理低含水量湿陷性黄土的施工工艺
CN110245426B (zh) 一种用于管廊结构顶管施工的有限元精细化模拟方法
CN105653811A (zh) 高压变电站深回填区旋挖钻进中的入岩深度确定方法
CN103266591A (zh) 一种海底油气管道铺设采砂区地基的治理方法
CN108643246B (zh) 基坑施工中承压水降水对周边环境影响的预测方法
CN105926570A (zh) 确定强夯有效加固深度的方法
CN108411887B (zh) 提高粗粒土地基中相邻夯点间土体强夯加固效果的方法
Du et al. Deformation analysis of granular soils under dynamic compaction based on stochastic medium theory
CN106032667A (zh) 一种大能量强夯处理地基的工艺
CN110991009B (zh) 一种埋地管线下方土体流失对管线受力形变的确定方法
CN104727295A (zh) 预成孔填料置换平锤强夯法
CN101619571B (zh) 基于地基瞬态响应的强夯最优夯击数确定方法
CN103122631A (zh) 软土地基堆载冲压加固法
CN105926566A (zh) 一种快速预测强夯引起的地表变形的方法
CN108121831A (zh) 大直径宽浅式筒型基础筒盖承载模式的竖向承载力计算方法
CN102635044B (zh) 一种强夯对路床挖方路基的处理方法
CN103614996B (zh) 碎石桩复合地基的液化判别方法
CN105912816A (zh) 一种基于强夯处理的液化计算方法
Dungca et al. The propagation behavior of pile-driving-induced vibration done on soil at varying distances and its effects on existing structures
Cui Real-time diagnosis method of compaction state of subgrade during dynamic compac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