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83990A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83990A
CN108183990A CN201711435422.1A CN201711435422A CN108183990A CN 108183990 A CN108183990 A CN 108183990A CN 201711435422 A CN201711435422 A CN 201711435422A CN 108183990 A CN108183990 A CN 1081839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light
light supply
electronic device
infrared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3542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83990B (zh
Inventor
吴安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35422.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8399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839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83990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117920 priority patent/WO2019128605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839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839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5/00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 H01L25/0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 H01L25/04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 H01L25/075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 H01L25/0753Assembli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of all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the same subgroup of groups H01L27/00 - H01L33/00, or in a single subclass of H10K, H10N, e.g. assemblies of rectifier diodes the devices not having separate containers the devices being of a type provided for in group H01L33/00 the devices being arranged next to each o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Abstract

电子装置包括机壳、安装在机壳上的输出模组、设置在机壳上的显示屏及光感器。输出模组包括封装壳体、第一红外光源及环绕第一红外光源设置的第二红外光源,封装壳体包括封装基板,第一红外光源与第二红外光源封装在封装壳体内并承载在封装基板上,当第二红外光源关闭,第一红外光源以第一功率向封装壳体外发射红外光线时,输出模组用作接近红外灯;当第一红外光源与第二红外光源均开启并以第二功率向封装壳体外发射红外光线时,输出模组用作红外补光灯。显示屏形成有透光实体区并包括能够显示画面的正面及与正面相背的背面。光感器设置在显示屏的背面所在的一侧并与透光实体区对应,光感器用于接收入射到光感器上的光线并输出光线的目标光强。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消费性电子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手机支持的功能越来越丰富多样,手机需要设置的功能器件的种类和数量也越来越多,为了实现距离检测、环境光检测与用户的面部3D特征识别等功能,需要在电子设备中配置接近传感器、环境光传感器、红外光摄像头、结构光投射器等功能器件,而为了布置众多的功能器件,会占用手机过多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装置。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包括机壳、输出模组、显示屏及光感器。所述输出模组安装在所述机壳上,所述输出模组包括封装壳体、第一红外光源、及环绕所述第一红外光源设置的第二红外光源,所述封装壳体包括封装基板,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与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封装在所述封装壳体内并承载在所述封装基板上,当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关闭,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以第一功率向所述封装壳体外发射红外光线时,所述输出模组用作接近红外灯;当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与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均开启并以第二功率向所述封装壳体外发射红外光线时,所述输出模组用作红外补光灯。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显示屏形成有透光实体区并包括能够显示画面的正面及与所述正面相背的背面。所述光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的所述背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光感器与所述透光实体区对应,所述光感器用于接收入射到所述光感器上的光线并输出所述光线的目标光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多个围绕成环形的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多个围绕成环形的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芯片,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形成在一片所述芯片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封装壳体还包括封装侧壁及封装顶部,所述封装侧壁自所述封装基板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封装顶部与所述封装基板之间,所述封装顶部形成有发光窗口,所述发光窗口与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对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所述封装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对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壳体内的透镜,所述透镜与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对应,所述透镜位于透明基体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光学封罩,所述光学封罩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上并位于所述封装壳体内,所述光学封罩包裹住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输出模组上形成有接地引脚、补光灯引脚和接近灯引脚,所述接地引脚和所述接近灯引脚被使能时,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发射红外光线;所述接地引脚和所述补光灯引脚被使能时,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发射红外光线。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透光的盖板,所述机壳开设有机壳通孔,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与所述机壳通孔对应,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机壳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透光的盖板,所述机壳开设有机壳通孔,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与所述机壳通孔对应,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盖板与所述机壳结合的表面形成有仅透过红外光的红外透过油墨,所述红外透过油墨遮挡所述机壳通孔。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镜座、安装在所述镜座上的镜筒、及收容在所述镜座内的图像传感器,所述镜座包括位于所述镜筒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安装面,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相机壳体及镜头模组,所述相机壳体的顶面为阶梯面并包括相连的第一子顶面及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二子顶面相对所述第一子顶面倾斜并与所述第一子顶面形成切口,所述顶面开设有出光通孔,所述镜头模组收容在所述相机壳体内并与所述出光通孔对应;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顶面处;或
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相机壳体及两个镜头模组,所述相机壳体的顶面上开设有切口以形成阶梯形的顶面,所述顶面包括第一梯面及低于所述第一梯面的第二梯面,所述第一梯面上开设有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与所述镜头模组对应;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梯面处。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镜座、安装在所述镜座上的镜筒和部分设置在所述镜座内的基板;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区包括透光实体区,所述透光实体区包含图像像素,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光感器接收所述光线以输出包括所述电子装置外部的环境光强信息的初始光强;所述处理器用于处理所述初始光强以获得只包括所述电子装置外部的所述环境光强信息的目标光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初始光强包括所述环境光强信息及所述显示屏显示图像时的显示光强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实时获取所述显示屏显示图像时的显示光强信息,并在处理所述初始光强时去除所述显示光强信息以获得所述目标光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透光区包括透光实体区,所述透光实体区不包含图像像素且被多个图像像素围绕。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通过控制第一红外光源与第二红外光源的开启和关闭,输出模组既可用作接近红外灯,也可用作红外补光灯,集合了发射红外光以红外测距及红外补光的功能。另外,第一红外光源与第二红外光源集成为一个单封装体结构,输出模组的集成度较高,体积较小,输出模组节约了实现红外补光和红外测距的功能的空间。另外,由于第一红外光源和第二红外光源承载在同一个封装基板上,相较于传统工艺的红外补光灯与接近红外灯需要分别采用不同晶圆制造再组合到基板上封装,提高了封装效率。同时,光感器设置在显示屏的背面所在的一侧,从而光感器不会占用显示屏边缘与壳体边缘之间的空间,显示屏边缘与壳体边缘之间的间隙可以做得更小,也即是说,显示屏的正面的面积可以增大,以提高电子装置的屏占比。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输出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3至图4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输出模组的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输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6至图8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输出模组的第一红外光源和第二红外光源的分布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输出模组的部分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沿X-X线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11是图1的电子装置的沿XI-XI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接近传感器与成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电子元器件的排列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输出模组的截面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沿与图1中X-X线对应位置截得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17至图24是本发明某些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的接近传感器与成像模组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自始至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另外,下面结合附图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请参阅图1,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包括机壳20、盖板30、显示屏90和电子元器件。电子元器件包括输出模组10、接近传感器51(如图12)、光感器52、成像模组60(如图12)、受话器70和结构光投射器80。电子装置100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柜员机等,本发明实施例以电子装置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可以理解,电子装置100的具体形式可以是其他,在此不作限制。
请参阅图2至图4,输出模组10为单封装体结构,包括封装壳体11、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
封装壳体11用于同时封装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或者说,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同时封装在封装壳体11内。封装壳体11包括封装基板111、封装侧壁112和封装顶部113。封装壳体11可以是由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屏蔽材料制成,以避免外界的电磁干扰对输出模组10产生影响。
请结合图5,封装基板111用于承载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在制造输出模组10时,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可以形成在一片芯片14上,再将第一红外光源12、第二红外光源13和芯片14一同设置在封装基板111上,具体地,可以将芯片14粘结在封装基板111上。同时,封装基板111也可以用于与电子装置100的其他零部件(例如电子装置100的机壳20、主板等)连接,以将输出模组10固定在电子装置100内。
封装侧壁112可以环绕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设置,封装侧壁112自封装基板111延伸,封装侧壁112可与封装基板111结合,较佳地,封装侧壁112与封装基板111为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取下封装侧壁112后对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进行检修。封装侧壁112的制作材料可以是不透红外光的材料,以避免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出的红外光穿过封装侧壁112。
封装顶部113与封装基板111相对,封装顶部113与封装侧壁112连接。封装顶部113形成有发光窗口1131,发光窗口1131与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对应,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射的红外光从发光窗口1131穿出。封装顶部113与封装侧壁112可以一体成形得到,也可以分体成形得到。在一个例子中,发光窗口1131为通孔,封装顶部113的制作材料为不透红外光的材料。在另一例子中,封装顶部113由不透红外光的材料和透红外光的材料共同制造而成,具体地,发光窗口1131由透红外光的材料制成,其余部位由不透红外光的材料制成,进一步地,发光窗口1131可以形成有透镜结构,以改善从发光窗口1131射出的红外光发射角度,例如发光窗口1131形成有凹透镜结构,以使穿过发光窗口1131的光线发散向外射出;发光窗口1131形成有凸透镜结构,以使穿过发光窗口1131的光线聚拢向外射出。
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可以形成在一片芯片14上,进一步减小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集成后的体积,且制备工艺较简单。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可发射红外光。当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均开启并向封装壳体11外发射红外光线时(如图3所示),红外光穿过发光窗口1131以投射到物体表面,电子装置100的红外光摄像头62(如图1所示)接收被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以获取物体的影像信息,此时,输出模组10用作红外补光灯(即用于红外补光),且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共同发射的用于补光的红外光覆盖的发光面积较大,补光用红外光的视场角α可为60度-90度,例如:补光用红外光的视场角α为60度、65度、70度、75度、80度、82度、85度、87度、或90度等。当第二红外光源13关闭,第一红外光源12向封装壳体11外发射红外光线时(如图4所示),红外光穿过发光窗口1131并到达物体表面,电子装置100的接近传感器51(如图11所示)接收被物体反射的红外光以检测物体到电子装置100的距离,此时,输出模组10用作接近红外灯(即用于红外测距),且第一红外光源12发射的用于红外测距的红外光覆盖的发光面积较小,红外测距用红外光的视场角β为10度-30度,例如:红外测距用红外光的视场角β为10度、15度、20度、25度、或30度等。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视场角指的是红外光穿过发光窗口1131从封装壳体11出射覆盖的范围。
输出模组10用作红外补光灯时和用作接近红外灯时能够以不同的功率向封装壳体11外发射红外光线。输出模组10用作接近红外灯时以第一功率向封装壳体11外发射红外光线,输出模组10用作红外补光灯时以第二功率向封装壳体11外发射红外光线,其中,第一功率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功率。
第二红外光源13环绕第一红外光源12设置。第一红外光源12与第二红外光源13整体上可以呈现为圆形、环形、方形或正多边形等。可以是:第一红外光源12为点光源,第二红外光源13也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如图6所示);或者第一红外光源12为点光源,第二红外光源13为环形光源(如图7所示);或者第一红外光源12为多个围绕成环形的点光源,第二红外光源13为环形光源;或者第一红外光源12为多个围绕成环形的点光源,第二红外光源13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如图8所示);或者第一红外光源12为环形光源;第二红外光源13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者第一红外光源12为环形光源;第二红外光源13为环形光源。
请结合图9,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模组10上形成有接地引脚15、补光灯引脚16和接近灯引脚17。接地引脚15、补光灯引脚16和接近灯引脚17可以形成在封装基板111上,当接地引脚15和补光灯引脚16被使能时(即,接地引脚15和补光灯引脚16接入电路导通时),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射红外光线;当接地引脚15和接近灯引脚17被使能时(即,接地引脚15和接近灯引脚17接入电路导通时),第一红外光源12发射红外光线。
请参阅图1、图10及图11,机壳20可以作为输出模组10的安装载体,或者说,输出模组10可以设置在机壳20内。机壳20包括顶部21和底部22,在用户正常使用电子装置100的状态下,顶部21位于底部22的上方,如图1所示。输出模组10设置在顶部21和底部22之间。机壳20开设有安装槽25,安装槽25开设在顶部21和底部22之间。机壳20可以是电子装置100的中壳或外壳。
请参阅图1和图11,显示屏90设置在机壳20上并封闭安装槽25以形成封闭的安装空间,具体地,显示屏90设置在顶部21和底部22之间。显示屏90形成有透光实体区91与非透光区94,透光实体区91不包含图像像素且被多个图像像素围绕,图像像素分布在非透光区94内,换言之,非透光区94为显示屏90的显示区,非透光区94用于实现显示屏90的显示功能。透光实体区91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玻璃。电子装置100外的光线可穿过透光实体区91进入电子装置100,而无需破坏显示屏90的完整性。显示屏90包括能够显示画面的正面92及与正面92相背的背面93。具体地,当显示屏90发光并显示画面时,显示屏90发出的光线从正面92射出显示屏90;当显示屏90安装到机壳20上时,安装槽25与正面92位于背面93的相背两侧(即,背面93位于正面92与安装槽25之间)。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输出模组10可以设置在显示屏90边缘与顶部21之间,由于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输出模组10占用的体积较小,因此,机壳20内用于设置显示屏90的体积将可以对应增大,以提高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显示屏90可以为全面屏开设有缺口,显示屏90包围住输出模组10,而输出模组10从显示屏90的缺口露出。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透光实体区91与周围的非透光区94等厚且连续。
机壳20还开设有机壳通孔23。输出模组10设置在机壳20内时,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与机壳通孔23对应。其中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与机壳通孔23对应指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出的光线可从机壳通孔23穿过,具体地,可以是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与机壳通孔23正对,也可以是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射的光线经导光元件作用后穿过机壳通孔23。
盖板30可以是透光的,盖板30的材料可以是透光的玻璃、树脂、塑料等。盖板30设置在机壳20上,盖板30包括与机壳20结合的内表面32,以及与内表面32相背的外表面31,输出模组10发出的光线依次穿过内表面32和外表面31后穿出盖板30。在如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盖板30覆盖机壳通孔23,盖板30的内表面32上涂覆有红外透过油墨40,红外透过油墨40对红外光有较高的透过率,例如可达到85%或以上,且对可见光有较高的衰减率,例如可达到70%以上,使得用户在正常使用中,肉眼难以看到电子装置100上被红外透过油墨40覆盖的区域。具体地,红外透过油墨40可以覆盖内表面32上不与显示屏90对应的区域。
红外透过油墨40还可以遮挡机壳通孔23(如图10所示),用户难以通过机壳通孔23看到电子装置100的内部结构,电子装置100的外形较美观。
请参阅图11,光感器52为单封装体结构。光感器52安装在安装槽25内并位于显示屏90的背面93所在的一侧,换言之,光感器52位于显示屏90的下方。光感器52与透光实体区91对应,具体地,电子装置100外的可见光能够穿过透光实体区91并传递到光感器52上。光感器52接收环境光中的可见光,并检测可见光的强度,以作为控制显示屏90的显示亮度的依据。本实施方式中,光感器52先安装在安装槽25内再将显示屏90安装到机壳20上,光感器52可以与显示屏90接触或间隔设置。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光感器52可先安装在显示屏90上并使光感器52与透光实体区91对应,然后再将显示屏90及光感器52同时安装到机壳20上。
请参阅图12,接近传感器51为单封装体结构。第一红外光源12向外发出的红外光,被外界物体反射后,由接近传感器51接收,接近传感器51依据接收到的被物体反射的红外光来判断外界物体与电子装置100之间的距离。
请参阅图1和图12,成像模组60可以是可见光摄像头61与红外光摄像头62中的一个或两个。成像模组60包括镜座63、镜筒64和图像传感器65。镜筒64安装在镜座63上,图像传感器65收容在镜座63内。镜座63包括安装面631,安装面631位于镜筒64与图像传感器65之间。在如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安装面631上,具体地,接近传感器51在安装面631所在的平面正投影至少部分落入到安装面631上,如此,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设置得较紧凑,二者共同占用的横向空间较小。
请参阅图1,受话器70用于在受到电源的激励时向外发出声波信号,用户可通过受话器70进行通话。结构光投射器80用于向外发射结构光,结构光投射到被测物体上后被反射,被反射的结构光可由红外光摄像头62接收,电子装置100的处理器进一步分析由红外光摄像头62接收的结构光,以得到被测物体的深度信息。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成像模组60包括可见光摄像头61和红外光摄像头62,输出模组10、红外光摄像头62、可见光摄像头61、受话器70和结构光投射器80的中心位于同一线段上。具体地,从线段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为输出模组10、结构光投射器80、受话器70、红外光摄像头62、可见光摄像头61(如图13所示),此时,可见光摄像头61和红外光摄像头62可以组成双摄摄像头(如图21所示);或者从线段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为输出模组10、红外光摄像头62、受话器70、可见光摄像头61、结构光投射器80(如图1所示);或者从线段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为红外光摄像头62、输出模组10、受话器70、可见光摄像头61、结构光投射器80;或者从线段的一端到另一端依次为红外光摄像头62、可见光摄像头61、受话器70、输出模组10、结构光投射器80,此时,可见光摄像头61和红外光摄像头62可以组成双摄摄像头(如图21所示)。当然,输出模组10、红外光摄像头62、受话器70、可见光摄像头61、结构光投射器80的排列方式不限于上述的举例,还可以有其他,例如各电子元器件的中心排列成圆弧形、中心排列成矩形等形状。
进一步地,请结合图12,接近传感器51可以设置在红外光摄像头62的安装面631上,也可以设置在可见光摄像头61的安装面631上,当然,接近传感器51也可以不设置在安装面631上,接近传感器51可以与输出模组10相邻设置,接近传感器51容易接收到由输出模组10用作接近红外灯时发射,且由外界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接近传感器51也可以与受话器70相邻设置,当用户接听电话时,接近传感器51容易检测到用户的耳朵贴近受话器70。
综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中,通过控制第一红外光源12与第二红外光源13的开启和关闭,输出模组10既可用作接近红外灯,也可用作红外补光灯,集合了发射红外光以红外测距及红外补光的功能。另外,第一红外光源12与第二红外光源13集成为一个单封装体结构,输出模组10的集成度较高,体积较小,输出模组10节约了实现红外补光和红外测距的功能的空间。另外,由于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承载在同一个封装基板111上,相较于传统工艺的红外补光灯与接近红外灯需要分别采用不同晶圆制造再组合到PCB基板上封装,提高了封装效率。同时,光感器52设置在显示屏90的背面93所在的一侧(在显示屏90的下方),从而光感器52不会占用显示屏90边缘与机壳20边缘之间的空间,显示屏90边缘与机壳20边缘之间的间隙可以做得更小,也即是说,显示屏90的显示区域可以增大,以提高电子装置100的屏占比。
请再参阅图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输出模组10还包括透镜18。透镜18设置在封装壳体11内并与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对应。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射的红外光在透镜18的作用下汇聚到发光窗口1131中射出,减少发射到封装侧壁112和封装顶部113的其他区域的光量,只需要满足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共同发射的用于补光的红外光经过透镜18后的视场角α为60度-90度,第一红外光源12发射的用于红外测距的红外光经过透镜18后的视场角β为10度-30度。具体地,透镜18可以位于透明基体上,更具体地,透镜18可以与该透明基体一体成型制得。当然,输出模组10也可以不设置透镜18。
请参阅图1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输出模组10还包括光学封罩19。光学封罩19由透光材料制成,光学封罩19形成在封装基板111上并位于封装壳体11内。光学封罩19包裹住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具体地,光学封罩19可以通过灌胶注模成型工艺形成,光学封罩19可以采用透明的热固性环氧树脂制成,以在使用中不易软化,光学封罩19可以固定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的位置,且使得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在封装壳体11内不易晃动。
请参阅图1和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透光实体区91包含图像像素,电子装置100还包括处理器96,光感器52接收入射到光感器52上的光线以输出包括电子装置100外部的环境光强信息的初始光强。处理器96用于处理初始光强以获得只包括电子装置100外部的环境光强信息的目标光强。
具体地,透光实体区91包括图像像素,透光实体区91可用于显示图像信息,同时,环境光线可从透光实体区91穿过并进入电子装置10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透光实体区91的透光率可大于等于50%。可以理解,入射到光感器52上的光线既包括了穿过透光实体区91的环境光线的部分,又包括了透光实体区91的图像像素在显示内容时向电子装置100内部发射的显示光线的部分。处理器96根据透光实体区91显示的内容可以确定光感器52接收到的透光实体区91向光感器52发射的显示光线,从而处理器96可以根据初始光强、及光感器52接收显示光线产生的光强共同确定只包括电子装置100外部的环境光强信息的目标光强。本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能够得到电子装置100外部的环境光强信息,以作为控制显示屏90的显示亮度的依据。
请参阅图1和图1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初始光强包括环境光强信息及显示屏90显示图像时光感器52接收到的显示光强信息,处理器96用于实时获取显示屏90显示图像时光感器52接收到的显示光强信息,并在处理初始光强时去除显示光强信息以获得目标光强。
请参阅图15,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机壳20还开设有机壳出音孔(图未示),盖板30还开设有盖板出音孔34,受话器70与盖板出音孔34及机壳出音孔的位置对应。输出模组10、红外光摄像头62、可见光摄像头61和结构光投射器80的中心位于同一线段上,受话器70位于该线段与机壳20的顶部21之间。
受话器70的中心不位于该线段上,节约了盖板30上各电子元器件(输出模组10、红外光摄像头62、可见光摄像头61、结构光投射器80等)占用的横向空间。在如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盖板出音孔34开设在盖板30的边缘位置,且机壳出音孔靠近顶部21开设。
请参阅图1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盖板30上还可以开设有盖板通孔33,盖板通孔33与机壳通孔23对应,第一红外光源12和第二红外光源13发射的红外光穿过机壳通孔23后可以从盖板通孔33中穿出电子装置100。
请参阅图1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组60还包括基板66,图像传感器65设置在基板66上,接近传感器51还可以固定在基板66上。具体地,基板66上设置有FPC,基板66的一部分位于镜座63内,另一部分从镜座63内伸出,FPC的一端位于镜座63内且用于承载图像传感器65,另一端可以与电子装置100的主板连接。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基板66上时,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镜座63外,接近传感器51也可以与FPC连接。
成像模组60可以是可见光摄像头61与红外光摄像头62中的一个或两个。具体地,接近传感器51可以固定在可见光摄像头61的基板66上;接近传感器51可以固定在红外光摄像头62的基板66上。
进一步的,基板66还包括补强板,补强板设置在与接近传感器51相背的一侧,以增加基板66的整体强度,使得FPC不易发生绕折,同时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基板66上时不易发生晃动。在一个例子中,接近传感器51还可以固定在镜座63的外侧壁上,例如通过粘结的方式固定在镜座63的外侧壁上。
请参阅图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及成像模组60可替换为以下结构:成像模组60包括图像传感器65、相机壳体67及镜头模组68。相机壳体67的顶面670为阶梯面,顶面670包括第一子顶面671、第二子顶面672、及第三子顶面673,第二子顶面672与第一子顶面671倾斜连接并与第一子顶面671形成切口675,第三子顶面673与第二子顶面672倾斜连接,第二子顶面672位于第一子顶面671与第三子顶面673之间以连接第一子顶面671与第三子顶面673。第二子顶面672与第一子顶面67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钝角或直角,第二子顶面672与第三子顶面673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钝角或直角。切口675开设在相机壳体67的一个端部上,也就是说,切口675位于顶面670的边缘位置。第三子顶面673开设有出光通孔674,镜头模组68收容在相机壳体67内并与出光通孔674对应。图像传感器65收容在相机壳体67内并与镜头模组68对应,电子装置100外的光线能够穿过出光通孔674及镜头模组68并传递到图像传感器65上,图像传感器65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一子顶面671处。本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组60可以是可见光摄像头61。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组60可以是红外光摄像头62。
本实施方式的成像模组60开设有切口675,并且将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一子顶面671上,使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设置得较紧凑,二者共同占用的横向空间较小,节约了电子装置100内的安装空间。
请继续参阅图18,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一子顶面671上并位于相机壳体67的外部,具体地,整个接近传感器51沿垂直于第一子顶面671的投影均可以位于第一子顶面671内(如图18所示);或者,部分接近传感器51沿垂直于第一子顶面671的投影位于第一子顶面671内。也就是说,接近传感器51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一子顶面671的正上方,如此,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设置得较紧凑,二者共同占用的横向空间较小,进一步节约了电子装置100内的安装空间。
请参阅图19,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子顶面671开设有透光孔676,接近传感器51位于相机壳体67内并与透光孔676对应。电子装置100外部的光线能够穿过透光孔676并传递到接近传感器51上。本实施方式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相机壳体67内,使接近传感器51与相机壳体67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便于将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安装到机壳20上。
请参阅图20,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子顶面671开设有透光孔676,接近传感器51位于相机壳体67内并与透光孔676对应。成像模组60还包括基板66,图像传感器65设置在基板66上,接近传感器51还可以固定在基板66上并收容在相机壳体67内。具体地,基板66上设置有FPC,FPC的一端位于相机壳体67内且用于承载图像传感器65,另一端可以与电子装置100的主板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51也可以与FPC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相机壳体67内,使接近传感器51与相机壳体67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便于将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安装到机壳20上;同时,成像模组60设置基板66并将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基板66上,使接近传感器51能够稳固地安装在相机壳体67内。
请参阅图21,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100及成像模组60可替换为以下结构:成像模组60为双摄模组,包括两个图像传感器65、相机壳体67及两个镜头模组68。相机壳体67的顶面670为阶梯面,顶面670包括第一梯面677、低于第一梯面677的第二梯面678、及第一连接面679a。第一连接面679a与第二梯面678倾斜连接并与第二梯面678形成切口675,第一连接面679a与第一梯面677倾斜连接,第一连接面679a位于第一梯面677与第二梯面678之间以连接第一梯面677与第二梯面678。第一连接面679a与第一梯面677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钝角或直角,第一连接面679a与第二梯面678之间的夹角可以为钝角或直角。切口675开设在相机壳体67的一个端部上,也就是说,切口675位于顶面670的边缘位置。两个出光通孔674均开设在第一梯面677上并均位于切口675的同一侧,两个出光通孔674的中心连线与切口675的延伸方向垂直。两个镜头模组68均收容在相机壳体67内并与两个出光通孔674分别对应,两个图像传感器65收容在相机壳体67内并与两个镜头模组68分别对应,电子装置100外的光线能够穿过出光通孔674及镜头模组68并传递到图像传感器65上。本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组60可以是可见光摄像头61,此时两个镜头模组68均为可见光摄像头61对应的镜头模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二梯面678上并位于相机壳体67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组60可以是红外光摄像头62,此时两个镜头模组68均为红外光摄像头62对应的镜头模组。在又一实施方式中,成像模组60包括可见光摄像头61及红外光摄像头62,此时其中镜头模组68为红外光摄像头62对应的镜头模组,另一个镜头模组68为可见光摄像头61对应的镜头模组。
本实施方式的成像模组60开设有切口675,并且将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二梯面678上,使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设置得较紧凑,二者共同占用的横向空间较小,节约了电子装置100内的安装空间。
请参阅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切口675开设在顶面670的中间位置上,第一梯面677被切口675分隔成第一子梯面677a与第二子梯面677b,第一子梯面677a与第二子梯面677b分别位于切口675的相对两侧,两个出光通孔674分别开设在第一子梯面677a及第二子梯面677b上,安装在相机壳体67内的镜头模组68也位于切口675的相对两侧。此时,切口675由第二梯面678、第一连接面679a及第二连接面679b围成,第一连接面679a倾斜连接第一子顶面677a与第二梯面678并位于第一子顶面677a与第二梯面678之间,第二连接面679b倾斜连接第二子顶面677b与第二梯面678并位于第二子顶面677b与第二梯面678之间。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梯面677与第二梯面678平行,第一连接面679a与第一子梯面677a的夹角为钝角,第二连接面679b与第二子梯面677b的夹角为钝角。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679a与第一子梯面677a的夹角为直角,第二连接面679b与第二子梯面677b的夹角为直角。相对于将切口675开设在顶面670的边缘位置,本实施方式的切口675开设在顶面670的中间位置能够使切口675的宽度更宽,从而便于将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二梯面678上。
请参阅图21及图22,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第二梯面678上并位于相机壳体67的外部。具体地,当切口675开设在顶面670的边缘位置时,整个接近传感器51沿垂直于第二梯面678的投影均可以位于第二梯面678内(如图21所示);或者,部分接近传感器51沿垂直于第二梯面678的投影位于第二梯面678内。也就是说,接近传感器51至少有一部分位于第二梯面678的正上方。当切口675开设在顶面670的中间位置上时,整个接近传感器51沿垂直于第二梯面678的投影均可以位于第二梯面678内(如图22所示)。如此,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设置得较紧凑,二者共同占用的横向空间较小,进一步节约了电子装置100内的安装空间。
请参阅图23,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梯面678开设有透光孔676,接近传感器51位于相机壳体67内并与透光孔676对应。电子装置100外部的光线能够穿过透光孔676并传递到接近传感器51上。本实施方式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相机壳体67内,使接近传感器51与相机壳体67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便于将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安装到机壳20上。
请参阅图2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梯面678开设有透光孔676,接近传感器51位于相机壳体67内并与透光孔676对应。成像模组60还包括基板66,图像传感器65设置在基板66上,接近传感器51还可以固定在基板66上并收容在相机壳体67内。具体地,基板66上设置有FPC,FPC的一端位于相机壳体67内且用于承载图像传感器65,另一端可以与电子装置100的主板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接近传感器51也可以与FPC连接。
本实施方式的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相机壳体67内,使接近传感器51与相机壳体67的结构更加稳定并便于将接近传感器51与成像模组60安装到机壳20上;同时,成像模组60设置基板66并将接近传感器51设置在基板66上,使接近传感器51能够稳固地安装在相机壳体67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某些实施方式”、“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
输出模组,所述输出模组安装在所述机壳上,所述输出模组包括封装壳体、第一红外光源、及环绕所述第一红外光源设置的第二红外光源,所述封装壳体包括封装基板,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与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封装在所述封装壳体内并承载在所述封装基板上,当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关闭,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以第一功率向所述封装壳体外发射红外光线时,所述输出模组用作接近红外灯;当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与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均开启并以第二功率向所述封装壳体外发射红外光线时,所述输出模组用作红外补光灯;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显示屏形成有透光实体区并包括能够显示画面的正面及与所述正面相背的背面;及
光感器,所述光感器设置在所述显示屏的所述背面所在的一侧,所述光感器与所述透光实体区对应,所述光感器用于接收入射到所述光感器上的光线并输出所述光线的目标光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多个围绕成环形的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多个围绕成环形的点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点光源且数量为多个;或
所述第一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为环形光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芯片,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形成在一片所述芯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壳体还包括封装侧壁及封装顶部,所述封装侧壁自所述封装基板延伸并连接在所述封装顶部与所述封装基板之间,所述封装顶部形成有发光窗口,所述发光窗口与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透镜,所述透镜设置在所述封装壳体内并与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封装壳体内的透镜,所述透镜与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对应,所述透镜位于透明基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组还包括由透光材料制成的光学封罩,所述光学封罩形成在所述封装基板上并位于所述封装壳体内,所述光学封罩包裹住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模组上形成有接地引脚、补光灯引脚和接近灯引脚,所述接地引脚和所述接近灯引脚被使能时,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发射红外光线;所述接地引脚和所述补光灯引脚被使能时,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发射红外光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透光的盖板,所述机壳开设有机壳通孔,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与所述机壳通孔对应,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机壳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透光的盖板,所述机壳开设有机壳通孔,所述第一红外光源和所述第二红外光源与所述机壳通孔对应,所述盖板设置在所述机壳上,所述盖板与所述机壳结合的表面形成有仅透过红外光的红外透过油墨,所述红外透过油墨遮挡所述机壳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镜座、安装在所述镜座上的镜筒、及收容在所述镜座内的图像传感器,所述镜座包括位于所述镜筒与所述图像传感器之间的安装面,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安装面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相机壳体及镜头模组,所述相机壳体的顶面为阶梯面并包括相连的第一子顶面及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二子顶面相对所述第一子顶面倾斜并与所述第一子顶面形成切口,所述顶面开设有出光通孔,所述镜头模组收容在所述相机壳体内并与所述出光通孔对应;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一子顶面处;或
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相机壳体及两个镜头模组,所述相机壳体的顶面上开设有切口以形成阶梯形的顶面,所述顶面包括第一梯面及低于所述第一梯面的第二梯面,所述第一梯面上开设有两个通孔,每个所述通孔与所述镜头模组对应;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第二梯面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接近传感器及成像模组,所述成像模组包括镜座、安装在所述镜座上的镜筒和部分设置在所述镜座内的基板;所述接近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包括透光实体区,所述透光实体区包含图像像素,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光感器接收所述光线以输出包括所述电子装置外部的环境光强信息的初始光强;所述处理器用于处理所述初始光强以获得只包括所述电子装置外部的所述环境光强信息的目标光强。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光强包括所述环境光强信息及所述显示屏显示图像时的显示光强信息,所述处理器用于实时获取所述显示屏显示图像时的显示光强信息,并在处理所述初始光强时去除所述显示光强信息以获得所述目标光强。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区包括透光实体区,所述透光实体区不包含图像像素且被多个图像像素围绕。
CN201711435422.1A 2017-12-26 2017-12-26 电子装置 Active CN10818399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35422.1A CN108183990B (zh) 2017-12-26 2017-12-26 电子装置
PCT/CN2018/117920 WO2019128605A1 (zh) 2017-12-26 2018-11-28 输出模组、输入输出模组及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35422.1A CN108183990B (zh) 2017-12-26 2017-12-26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83990A true CN108183990A (zh) 2018-06-19
CN108183990B CN108183990B (zh) 2020-10-02

Family

ID=62547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35422.1A Active CN108183990B (zh) 2017-12-26 2017-12-26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83990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8605A1 (zh) * 2017-12-26 2019-07-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输出模组、输入输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0070799A (zh) * 2019-03-23 2019-07-30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1510522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幕边框、显示屏模组和终端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5371A (zh) * 2012-06-27 2014-01-15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集成型光传感器封装
CN107463877A (zh) * 2017-07-05 2017-12-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虹膜采集方法、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80659A (zh) * 2017-09-21 2017-12-15 深圳普创天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15371A (zh) * 2012-06-27 2014-01-15 格科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集成型光传感器封装
CN107463877A (zh) * 2017-07-05 2017-12-12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虹膜采集方法、电子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7480659A (zh) * 2017-09-21 2017-12-15 深圳普创天信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虹膜识别装置及终端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8605A1 (zh) * 2017-12-26 2019-07-04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输出模组、输入输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1510522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屏幕边框、显示屏模组和终端
CN110070799A (zh) * 2019-03-23 2019-07-30 深圳阜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83990B (zh) 2020-10-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063148A (zh) 电子装置
CN108200238A (zh) 电子装置
CN107968858A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040148A (zh) 输入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7968865A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7968910A (zh) 电子装置
CN108183989A (zh) 电子装置
CN107968863A (zh) 输入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023982A (zh) 电子装置
CN108183990A (zh) 电子装置
CN108124032A (zh) 电子装置
CN108023984A (zh) 输入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183984A (zh) 输入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156287A (zh) 电子装置
CN108156286A (zh) 电子装置
CN107968862A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7968864A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183983A (zh) 电子装置
CN108200231A (zh) 电子装置
CN108200235A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CN108156283A (zh) 电子装置
CN108055438A (zh) 电子装置
CN108156282A (zh) 电子装置
CN108200233A (zh) 输入输出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07968859A (zh) 输出模组和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after: OPPO Guangdong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Address before: 523860 No. 18, Wu Sha Beach Road, Changan Town, Dongguan, Guangdong

Applicant before: Guangdong OPPO Mobile Communications Co., 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