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45832A -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45832A
CN108145832A CN201711292713.XA CN201711292713A CN108145832A CN 108145832 A CN108145832 A CN 108145832A CN 201711292713 A CN201711292713 A CN 201711292713A CN 108145832 A CN108145832 A CN 1081458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rvious concrete
forcing press
load
pressure
punch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927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45832B (zh
Inventor
张同生
谢晓庚
吴畅
韦江雄
余其俊
武翔宇
许业滔
潘越
林梓宇
胡志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Original Assignee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filed Critical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UT
Priority to CN201711292713.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45832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458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58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458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458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3/00Produc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by using presses; 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00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 B28B1/04Producing shaped prefabricat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by tamping or ramm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13/00Feeding the unshaped material to mould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haped articles; Discharg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such moulds or apparatus
    • B28B13/04Discharging the shaped articles
    • B28B13/06Removing the shaped articles from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8WORKING CEMENT, CLAY, OR STONE
    • B28BSHAPING CLAY OR OTHER CERAMIC COMPOSITIONS; SHAPING SLAG; SHAPING MIXTURES CONTAINING CEMENTITIOUS MATERIAL, e.g. PLASTER
    • B28B3/00Producing shaped articles from the material by using presses; Press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28B3/006Pressing by atmospheric pressure, as a result of vacuum generation or by gas or liquid pressure acting directly upon the material, e.g. jets of compressed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 Curing Cements, Concrete, And Artificial Ston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将透水混凝土分多次浇筑在钢模中,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均插捣成型;再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并控制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50%时,压力机保持稳压状态10~20s;逐渐加大压力机施加的荷载,并控制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将压力机的载荷由预设值50%提升至预设值100%,同时,在钢模的四周注入高压空气;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100%且注入的高压空气达到设定值时,保持稳压状态30s;然后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压力机的成型压力,并对成型后的透水混凝土进行脱模。本发明提出的成型方法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力学和透水性能。属于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建筑材料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城市内涝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国家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作为海绵城市的关键材料之一,透水混凝土是一种干硬性混凝土材料,其制备工艺要求高、操作时间短、受环境影响大。透水混凝土由粗集料堆积形成骨架结构、浆体包裹骨料并粘结形成整体,透水混凝土实际上是一种无细集料或少量细集料的贫浆混凝土。透水混凝土是骨料通过包覆一层较薄的水泥浆体而相互粘结,形成孔隙连通且均匀分布的蜂窝状结构,从而赋予了混凝土透气、透水等良好的环境相容性。目前多采用现场制备、现场浇筑的制备和施工方式,以便根据原材料性质和周围环境随时调整配合比及施工工艺。此外,当新拌透水混凝土工作性能不满足施工要求时,调控过程存在诸多不便,难以兼顾透水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透水性能。
目前,常用的透水混凝土施工方法包括辊压振动成型、平板振动成型以及磨光机表面整平。这些方法均自上而下施加驱动力,易堵塞透水混凝土的孔隙、致使其结构分层。此外,此类方法需要通过二次施工以处理前次的施工缺陷,不仅加大了施工难度,而且降低了透水混凝土的力学与透水性能,缩短其服役寿命。现阶段,混凝土制品预制技术发展迅速,主流成型工艺包括浇筑成型与压制成型。其中,压制成型工艺特别适用于制备透水混凝土,成型压力是影响透水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若压力过大,使骨料间产生较大相对移动,破坏骨料与浆体之间的界面粘结,不利于透水混凝土力学和透水性能的发展;若压力偏小,骨料与浆体间界面粘结不良,导致透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较差。在成型过程中,若水泥浆体流动度过大,易降低孔隙连通率,造成孔隙分布不均。因此,开发一种适合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提高其力学和透水性能,是预制透水混凝土制品的关键,也是海绵城市实施过程中必须突破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适用于透水混凝土的预制生产并能够大幅度提高其力学和透水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将透水混凝土分多次浇筑在同一个钢模中,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均插捣成型;
最后一次对透水混凝土插捣成型后,再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并控制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50%时,压力机保持稳压状态10~20s;
然后,逐渐加大压力机施加的荷载,并控制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将压力机的载荷由预设值50%提升至预设值100%,同时,在钢模的四周注入高压空气;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100%且注入的高压空气达到设定值时,保持稳压状态30s;然后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压力机的成型压力,并对成型后的透水混凝土进行脱模。
进一步的是:透水混凝土的脱模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
进一步的是:每次向钢模浇筑的透水混凝土的厚度≤6cm;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
进一步的是: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即是在30~5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2~0.5MPa。
进一步的是: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即是在40~6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4~1.0MPa。
进一步的是:高压空气的气体流速为0.3~0.9m/s,气体压强的设定值为0.1~0.4MPa。
相较于现有的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技术,本发明提出的成型方法能够高效、快速地制备满足使用性能的透水混凝土,免去施工过程中的诸多不便。该方法不仅通过压力机施加的载荷增强了骨料间的界面粘结,还通过高压气体使水泥浆体紧密包裹在骨料表面,提高了透水混凝土的强度、保障其孔隙连通性和均匀性。采用本发明提出的成型方法获得的透水混凝土组成均匀、性能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高强、高透水混凝土成型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高强、高透水混凝土成型方法的流程图。
其中,1为压力机,2为透水混凝土,3为钢模,4为高压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实例并不限制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任何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得出的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方法,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将新拌的透水混凝土分多次浇筑在同一个钢模中,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均插捣成型。比如:将新拌的透水混凝土分两次浇筑,第一次将一部分透水混凝土浇筑在钢模后,对透水混凝土插捣成型;然后再次将一部分透水混凝土浇筑在钢模内,然后再次对透水混凝土插捣成型。插捣成型可以消除透水混凝土中存在的大尺寸缺陷,大尺寸缺陷指的是浇筑透水混凝土后,在其内部存在着一些比较大的空隙,该空隙可以容纳一颗或者多颗骨料。
最后一次对透水混凝土插捣成型后,再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并合理控制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50%时,压力机保持稳压状态10~20s。压力机对透水混凝土施加的载荷会达到一个确定的预设值,该确定的预设值已经预先确定好。压力机施加的荷载由零到预设值的50%,这一过程称为压力机的初始加压过程,初始加压过程对应初始加压速率。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50%时,压力机保持稳压状态10~20s,即压力机保持该状态下的载荷10~20s,以进一步消除透水混凝土中存在的大尺寸缺陷。
压力机保持稳压状态10~20s后,然后逐渐加大压力机施加的荷载,并合理控制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将压力机的载荷由预设值50%提升至预设值100%,在提升压力机载荷的同时,在钢模的四周通过高压气管注入高压空气,即向透水混凝土的中心注入高压空气;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100%且注入的高压空气达到设定值时,保持稳压状态30s;然后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压力机的成型压力(即卸载压力机施加的载荷),并对成型后的透水混凝土进行脱模与养护。向钢模注入的高压空气也会达到一个确定的设定值,该确定的设定值已经预先确定好。
透水混凝土的脱模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GB/T 50081-2002对应的国家标准是《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
钢模呈立方形。由于透水混凝土要分多次浇筑,应保证每次向钢模浇筑的透水混凝土的厚度≤6cm;即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该次的透水混凝土在钢模内的厚度≤6cm;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
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即是在30~5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2~0.5MPa。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的预设值50%的范围是0.2~0.5MPa,即预设值的50%的范围0.2~0.5MPa。
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即是在40~6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4~1.0MPa。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的预设值100%的范围是0.4~1.0MPa,即预设值的100%的范围0.4~1.0MPa。
高压空气的气体流速为0.3~0.9m/s,气体压强的设定值为0.1~0.4MPa。
举例说明如下: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为:骨料1660重量份,水泥300重量份,水75重量份,减水剂3重量份。
将新拌透水混凝土分3次置于3.75L(15mm×15mm×15mm)的立方体钢模中,每次透水混凝土加入的厚度为5cm,并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浇筑插捣成型后抹平透水混凝土的表面;然后,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加压程序为:4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2MPa;稳压15s后,60s内将载荷提升至0.4MPa,同时在钢模的四周注入流速为0.3m/s的高压空气;当气体压强达到0.1MPa、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设定值时,稳压30s。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成型压力,并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脱模与养护。
实施例2
除以下技术特征外,其余未提交技术特征同实施例1。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为:骨料1660重量份,水泥300重量份,水75重量份,减水剂3重量份。
将新拌透水混凝土分3次置于3.75L(15mm×15mm×15mm)的立方体钢模中,每次透水混凝土加入的厚度为5cm,并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浇筑插捣成型后抹平透水混凝土的表面;然后,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加压程序为:4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3MPa,稳压15s后,60s内将载荷提升至0.6MPa,同时在钢模的四周注入流速为0.5m/s的高压空气;当气体压强达到0.2MPa、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设定值时,稳压30s。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成型压力,并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脱模与养护。
实施例3
除以下技术特征外,其余未提交技术特征同实施例1。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为:骨料1660重量份,水泥300重量份,水75重量份,减水剂3重量份。
将新拌透水混凝土分3次置于3.75L(15mm×15mm×15mm)的立方体钢模中,每次透水混凝土加入的厚度为5cm,并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浇筑插捣成型后抹平透水混凝土的表面;然后,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加压程序为:4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5MPa,稳压15s后,60s内将载荷提升至1.0MPa,同时在钢模的四周注入流速为0.8m/s的高压空气;当气体压强达到0.4MPa、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设定值时,稳压30s。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成型压力,并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脱模与养护。
实施例4
除以下技术特征外,其余未提交技术特征同实施例1。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为:骨料1660重量份,水泥300重量份,水75重量份,减水剂3重量份。
将新拌透水混凝土分3次置于3.75L(15mm×15mm×15mm)的立方体钢模中,每次透水混凝土加入的厚度为5cm,并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浇筑插捣成型后抹平透水混凝土的表面。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脱模与养护。该实施例没有采用压力机和高压空气。
实施例5
除以下技术特征外,其余未提交技术特征同实施例1。
透水混凝土配合比为:骨料1660重量份,水泥300重量份,水75重量份,减水剂3重量份。
将新拌透水混凝土分3次置于3.75L(15mm×15mm×15mm)的立方体钢模中,每次透水混凝土加入的厚度为5cm,并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浇筑插捣成型后抹平透水混凝土的表面;然后,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4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1.0MPa;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时,稳压30s后卸载成型压力,并按照GB/T50081-2002进行脱模与养护。该实施例采用了压力机,没有采用高压空气。
按照GB/T 50081-2002测试各实施例的抗压强度,采用透水系数测试仪测试其透水性能:
表1透水混凝土性能测试结果

Claims (6)

1.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透水混凝土分多次浇筑在同一个钢模中,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均插捣成型;
最后一次对透水混凝土插捣成型后,再使用压力机对钢模中的透水混凝土施加荷载,并控制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50%时,压力机保持稳压状态10~20s;
然后,逐渐加大压力机施加的荷载,并控制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将压力机的载荷由预设值50%提升至预设值100%,同时,在钢模的四周注入高压空气;当压力机施加的荷载达到预设值100%且注入的高压空气达到设定值时,保持稳压状态30s;然后停止注入高压空气,卸载压力机的成型压力,并对成型后的透水混凝土进行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透水混凝土的脱模按照GB/T 50081-2002进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每次向钢模浇筑的透水混凝土的厚度≤6cm;每次向钢模浇筑透水混凝土后,用捣棒按逆时针方向自外而内均匀插捣25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力机的初始加压速率即是在30~5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2~0.5MPa。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压力机的二次加压速率即是在40~60s内将透水混凝土表面的载荷提升至0.4~1.0MPa。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高压空气的气体流速为0.3~0.9m/s,气体压强的设定值为0.1~0.4MPa。
CN201711292713.XA 2017-12-08 2017-12-08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Active CN10814583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92713.XA CN108145832B (zh) 2017-12-08 2017-12-08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92713.XA CN108145832B (zh) 2017-12-08 2017-12-08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5832A true CN108145832A (zh) 2018-06-12
CN108145832B CN108145832B (zh) 2019-06-18

Family

ID=624662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92713.XA Active CN108145832B (zh) 2017-12-08 2017-12-08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45832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6765A (zh) * 2020-06-09 2020-09-18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透水铺装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CN112919927A (zh) * 2021-03-25 2021-06-0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孔轻质水泥基保温材料及制备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0326A (ja) * 1995-05-10 1996-11-19 Suzuki Motor Corp セラミックス材料の成形方法
CN105503057A (zh) * 2016-01-25 2016-04-20 严汪学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沙混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9886A (zh) * 2016-05-13 2016-08-03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透水混凝土的制备与维修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300326A (ja) * 1995-05-10 1996-11-19 Suzuki Motor Corp セラミックス材料の成形方法
CN105503057A (zh) * 2016-01-25 2016-04-20 严汪学 一种适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沙混透水砖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19886A (zh) * 2016-05-13 2016-08-03 长沙理工大学 一种透水混凝土的制备与维修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76765A (zh) * 2020-06-09 2020-09-18 湖南工程学院 一种透水铺装材料及其使用方法
CN112919927A (zh) * 2021-03-25 2021-06-0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孔轻质水泥基保温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12919927B (zh) * 2021-03-25 2022-06-14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多孔轻质水泥基保温材料及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45832B (zh) 2019-06-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53512B (zh) 一种建筑垃圾发泡混凝土复合保温砌块的加工方法
CN107098657A (zh) 用纳米材料增强的功能梯度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01165B (zh) 用于路基填筑的混合发泡淤泥轻质透水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9095823A (zh) 一种混杂纤维改性的轻质透水耐久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方法
CN107572936A (zh) 聚合物泡沫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4402350B (zh) 生土建筑材料改性方法和利用改性后生土制备砌块的方法
CN108145832B (zh) 一种高强、高透水混凝土的成型方法
CN106830835A (zh) 采用蒸养工艺的抗冻混凝土
CN107879681A (zh) 一种混凝土浆料、碱激发轻质橡胶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7226650A (zh) 一种试验用孔隙岩体相似岩石及其制作方法
CN110054462A (zh) 一种预拌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制备方法
CN111116106B (zh) 一种复合注浆浆液配合比设计方法
CN107601974A (zh) 一种碳纤维混凝土薄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0409255A (zh) 市政道路及施工操作方法
CN110421683A (zh) 一种建筑结构一体化保温墙板的生产工艺
CN109437803A (zh) 一种节能环保透水混凝土的加工工艺
CN116343956A (zh) 一种表层透水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
JP3678732B2 (ja) 水硬性組成物の部分水和成形体、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利用方法
CN108689721A (zh) 一种含碳纤维的铅锌尾矿粉加气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CN104086128B (zh) 一种混凝土支撑件及其制备工艺
CN101134664A (zh) 一种无收缩、自密实的建筑物结构加固料
CN2934299Y (zh) 多功能模板布
CN109678466A (zh) 一种铜尾矿烧结透水砖的制备方法
CN112159183B (zh) 一种热功能混凝土砌块
Liu et al.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oil properties on the strength characteristics of cement soi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