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5650A -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5650A
CN108135650A CN201680058313.XA CN201680058313A CN108135650A CN 108135650 A CN108135650 A CN 108135650A CN 201680058313 A CN201680058313 A CN 201680058313A CN 108135650 A CN108135650 A CN 10813565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ood vessel
energy
bifurcated
grasping part
gras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831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5650B (zh
Inventor
林田刚史
坂尾智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lympu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lympu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Olympus Corp filed Critical Olympu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56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56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56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56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206Generator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7/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e.g. tourniquets
    • A61B17/3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 A61B17/320068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 A61B17/320092Surgical cutting instruments using mechanical vibrations, e.g. ultrasonic with additional movable means for clamping or cutting tissue, e.g. with a pivoting jaw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08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means of electrically-heated probes
    • A61B18/082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085Forceps, scisso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18/0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 A61B18/12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by heating by passing a current through the tissue to be heated, e.g. high-frequency current
    • A61B18/14Probes or electrodes therefor
    • A61B18/1442Probes having pivoting end effectors, e.g. forcep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163Optical arrangements
    • A61B1/00193Optical arrangements adapted for stereoscopic vis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315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treatment of particular body parts
    • A61B2018/00345Vascular system
    • A61B2018/00404Blood vessels other than those in or around the heart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589Coagul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571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for achieving a particular surgical effect
    • A61B2018/0063Seal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A61B2018/00696Controlled or regulated parameters
    • A61B2018/00702Power or energy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A61B2018/00696Controlled or regulated parameters
    • A61B2018/00702Power or energy
    • A61B2018/00708Power or energy switching the power on or off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636Sensing and controlling the application of energy
    • A61B2018/00773Sensed parameters
    • A61B2018/00875Resistance or impedanc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8/00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 A61B2018/00994Surgical instruments, devices or methods for transferring non-mechanical forms of energy to or from the body combining two or more different kinds of non-mechanical energy or combining one or more non-mechanical energies with ultrasound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Dent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urgical Instru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量处置器具,其包括第一抓持部和第二抓持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可开闭,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血管。上述能量处置器具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切换,第一模式用于在从上述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时使上述血管凝固,第二模式用于在上述分叉位于上述规定范围内时使上述血管凝固。

Description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被抓持在一对抓持部之间的处置对象施加处置能量的能量处置器具、包括该能量处置器具的处置系统和与该能量处置器具一起使用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国际公开2012/061638号公报公开了一种在一对抓持部之间抓持活体组织等处置对象的能量处置器具。该能量处置器具在各个抓持部设置有电极。通过对二者的电极供给电能,高频电流通过所抓持的处置对象在电极之间流动。由此,高频电流作为处置能量被施加到处置对象上。
发明内容
在使用国际公开2012/061638号公报这样的能量处置器具进行处置的情况下,有时会将血管的分叉部分(分叉或其附近)作为处置对象抓持在一对抓持部之间,将血管封合。在这样的处置中,如果与在分叉部分以外的部分抓持血管的情况同样地进行处置,则可能会对使用处置能量来封合血管的处置造成影响。由此,存在对封合后的血管的耐压值(血液流动的难度)等血管的封合性能造成影响的可能。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即使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也能够发挥适当的处置性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能量处置器具包括第一抓持部和第二抓持部,其中第一抓持部与第二抓持部之间可开闭,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血管,上述能量处置器具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切换,其中,上述第一模式用于在从上述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时使上述血管凝固,上述第二模式用于在上述血管的分叉位于上述规定范围内时使上述血管凝固。
本发明的另一方式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其与能量处置器具一起使用,该能量处置器具包括第一抓持部和第二抓持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可开闭,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血管,上述控制装置包括:能量输出源,其输出对上述能量处置器具供给的电能,通过对上述能量处置器具供给上述电能,对抓持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上述处置对象施加处置能量;和处理器,其基于利用观察机构观察到的观察图像,判断从上述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上述血管的分叉,并进行以下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至少一者,在上述第一处理中,基于上述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上述能量输出源的上述电能的输出,在上述第二处理中,在判断为上述规定范围内存在上述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上述规定范围内不存在上述分叉的情况相比,增大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上述血管的抓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在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进行血管的封合处置时处理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处理器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状态下的、一对抓持部之间的阻抗随时间的变化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将血管的分叉部分(分叉附近)抓持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抓持部之间的状态下的观察图像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的处理器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状态下的、一对抓持部之间的阻抗随时间的变化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8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处理器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9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的处理器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状态下的、一对抓持部之间的阻抗随时间的变化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10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的处理器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在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的处置系统进行血管的封合处置时处理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中的控制结构的框图。
图13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抓持力调节机构之一例的概略图。
图14是表示使用了第二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进行的血管的封合处置中处理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在使用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的处置系统进行血管的封合处置时处理器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考图1~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的图。如图1所示,处置系统1包括能量处置器具2和控制装置(能量控制装置)3。能量处置器具2具有长度方向轴C。此处,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令沿着长度方向轴C的方向的一侧为前端侧(箭头C1一侧),令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为根端侧(箭头C2一侧)。
能量处置器具2包括可握持的外壳5,与外壳5的前端侧连结的鞘套(shaft,杆构件)6和设置在鞘套6的前端部的末端执行器7。能量处置器具2的外壳5与电缆10的一端连接。电缆10的另一端以可分离的方式与控制装置3连接。另外,在外壳5上设置有握柄(固定把手)11,并且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有把手(可动把手)12。通过使把手12相对于外壳5转动,把手12相对于握柄11张开或闭合。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手12相比握柄11位于前端侧,在其相对于握柄11张开或闭合的动作中与长度方向轴C大致平行地移动,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把手12也可以相比握柄11位于根端侧。另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即,把手12相对于长度方向轴C位于与握柄11相反的一侧,在相对于握柄11张开或闭合的动作中,其移动方向与长度方向轴C交叉(也可以大致垂直)。
鞘套6沿长度方向轴C延伸设置。另外,末端执行器7包括第一抓持部15和第二抓持部16,其中第一抓持部15与第二抓持部16之间可开闭。把手12与末端执行器7之间经沿着长度方向轴C延伸设置于鞘套6的内部的可动部件17连结。通过使作为开闭操作输入部的把手12相对于握柄11张开或闭合,可动部件17相对于鞘套6和外壳5沿着长度方向轴C移动,一对抓持部15、16之间张开或闭合。通过使抓持部15、16之间闭合,将血管等活体组织作为处置对象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抓持部15、16各自的开闭方向(箭头Y1和箭头Y2的方向)与长度方向轴C交叉(大致垂直)。
并且,末端执行器7只要采用对应于把手12的开动作和闭动作,分别使一对抓持部15、16之间张开或闭合的结构即可。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与鞘套6形成为一体或固定在鞘套6上,并且抓持部15、16中的另一者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鞘套6的前端部。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抓持部15、16双方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鞘套6的前端部。在又一实施例中,将杆部件(未图示)插通在鞘套6中,利用杆部件(探头)的从鞘套6突出到前端侧的部分形成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同时,抓持部15、16中的另一者以可转动的方式安装在鞘套6的前端部。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外壳5上可以安装有旋转操作旋钮(未图示)。在此情况下,通过使旋转操作旋钮相对于外壳5绕长度方向轴C旋转,鞘套6和末端执行器7与旋转操作旋钮一起相对于外壳5绕长度方向轴C旋转。由此,调整末端执行器7绕长度方向轴C的角度位置。
图2是表示处置系统1中的控制结构的图。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3包括对整个处置系统1进行控制的处理器(控制部)21和存储介质22。处理器21由包括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专用集成电路)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等的集成电路形成。处理器21既可以由1个集成电路形成,也可以由多个集成电路形成。处理器21中的处理按照存储在处理器21或存储介质22中的程序来进行。其中,存储介质22中存储有在处理器21中使用的处理程序和在处理器21进行的运算中使用的参数和表等。处理器21包括阻抗检测部23、判断部25和输出控制部26。阻抗检测部23、判断部25和输出控制部26作为处理器21的一部分发挥作用,进行由处理器21执行的处理中的一部分。
在能量处置器具2的末端执行器7中,在第一抓持部15设置有第一电极27,在第二抓持部16设置有第二电极28。电极27、28由导电材料形成。控制装置3包括电源31和能量输出源(第一能量输出源)32,其中电源31是电池或插座等。能量输出源32经穿过电缆10的内部延伸设置的供电路径(第一供电路径)33与电极27、28电连接。能量输出源32包括转换电路和放大器电路等,对来自电源31的功率进行转换。而且,能量输出源32输出转换后的电能(高频功率)。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通过供电路径33供给至电极27、28。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控制能量输出源32的驱动,从而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由此,调整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功率P、输出电流I和输出电压V中的任一个,控制对电极27、28的电能供给。
通过在将处置对象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从能量输出源32对电极27、28供给电能,高频电流通过被抓持在与电极27、28接触的状态下的处置对象,在电极27、28之间流动。即,高频电流作为处置能量被施加到处置对象上。由于高频电流在处置对象中流动,在处置对象中产生热,处置对象因热而变性。由此,能够使用高频电流将血管等处置对象封合(凝固)。如上文所述,通过从能量输出源32对能量处置器具2的电极27、28供给电能,处置能量(高频电流)被施加到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上。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抓持部15、16成为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作为处置能量施加高频电流的能量施加部。
在供电路径33上设置有电流检测电路35和电压检测电路36。在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状态下,电流检测电路35检测输出电流I,电压检测电路36检测输出电压V。能量控制装置3中设置有A/D转换器37。电流检测电路35检测出的关于电流I的模拟信号和电压检测电路36检测出的关于电压V的模拟信号被传递给A/D转换器37。A/D转换器37将关于电流I的模拟信号和关于电压V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将转换得到的数字信号传递给处理器21。
在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状态下,处理器21取得关于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电流I和输出电压V的信息。然后,处理器21的阻抗检测部23基于输出电流I和输出电压V,对包括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和电极27、28在内的供电路径33的阻抗进行检测。由此,检测一对抓持部15、16之间的阻抗Z(即,所抓持的处置对象的阻抗)。
如图1所示,在外壳5上安装有作为能量操作输入部的操作按钮18。通过按压操作按钮18,对控制装置3输入用于从能量输出源32向能量处置器具2输出电能的操作(信号)。其中,也可以代替操作按钮18或者在操作按钮18之外,作为能量操作输入部设置能量处置器具2之外的脚踏开关等。如图2所示,处理器21检测是否存在利用操作按钮18等能量操作输入部进行的操作输入。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基于利用操作按钮18进行的操作输入,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
如图1和图2所示,处置系统1包括作为观察机构(观察器具)的硬性内窥镜(内窥镜)60。硬性内窥镜60具有长度方向轴C’。此处,在硬性内窥镜60中,沿着长度方向轴C’的方向的一侧为前端侧(箭头C’1一侧),与前端侧相反的一侧为根端侧(箭头C’2一侧)。硬性内窥镜60包括沿着长度方向轴C’延伸设置的插入部61,和设置在插入部61的根端侧的可握持的握持部62。另外,处置系统1包括图像处理装置65和监视器等显示装置67。硬性内窥镜60的握持部62与通用线缆66的一端连接。通用线缆66的另一端以可分离的方式与图像处理装置65连接。图像处理装置65与显示装置67电连接。
在硬性内窥镜60的插入部61的前端部设置有CCD等摄像元件71。利用摄像元件71拍摄被摄体。例如,在血管(处置对象)被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将所抓持的血管和抓持部15、16(末端执行器7)等作为被摄体利用摄像元件71进行拍摄。此时,摄像元件71例如进行立体拍摄。另外,摄像元件71对被摄体的拍摄是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持续进行的。如上文所述,使用硬性内窥镜60对所抓持的血管进行观察。
图像处理装置65包括进行图像处理等的处理器(图像处理部)72和存储介质73。处理器72由包括CPU、ASIC或FPGA等的集成电路形成。处理器72既可以由1个集成电路形成,也可以由多个集成电路形成。处理器72中的处理按照存储在处理器72或存储介质73中的程序来进行。其中,存储介质73中存储有在处理器72中使用的处理程序和在处理器72进行的运算中使用的参数和表等。处理器72能够在其与控制装置3的处理器21之间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进行通信(可交互信息)。
当利用摄像元件71拍摄了被摄体后,摄像信号被传递给处理器72。由此,处理器72生成所抓持的血管等被摄体的观察图像。此时,若利用摄像元件71进行立体拍摄,则处理器72生成立体图像作为被摄体的观察图像。另外,由于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持续拍摄被摄体,因此在处理器72中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持续地生成观察图像。处理器72生成的观察图像被显示在显示装置67上。
处理器72通过进行图像处理而从所生成的观察图像取得关于被摄体的信息。例如,处理器72基于形成观察图像的像素的亮度或颜色等确定抓持部15、16和血管在观察图像中的位置。然后,在观察图像中确定血管被抓持部15、16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接着,处理器72在观察图像中将以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为中心的规定范围作为检测范围,检测血管的分叉。此处,规定范围例如是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规定距离Lth以下的范围,该情况下,规定距离Lth存储在存储介质73等中。在检测血管的分叉的处理中,例如如日本特开2011-167529号公报所示,基于获得的血管图像(位置信息)进行血管的细线化处理。通过进行细线化处理,在观察图像中将血管部分构成为线段。然后,处理器72在通过细线化处理生成的线段中检测分叉点。并且,处理器72将线段中的分叉点作为血管的分叉检测(提取)出来。处理器72生成的观察图像的图像数据被传递给控制装置3的处理器21,并且观察图像中的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和分叉点的检测结果等由处理器72进行的图像处理的结果也被传递给控制装置3的处理器21。
处理器21的判断部25基于所生成的观察图像的图像数据和处理器72中的图像处理的结果,判断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即,判断部25判断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部分是否是血管的分叉部分(分叉或其附近)。然后,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基于针对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与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状态对应地,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在能量处置器具2(外壳5的内部)设置超声波换能器46。在此情况下,在超声波换能器46的前端侧连接杆部件,利用杆部件的从鞘套6突出到前端侧的部分形成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例如第一抓持部15)。在该实施例中,控制装置3中除了能量输出源32之外还设置有能量输出源(第二能量输出源)47。能量输出源47经穿过电缆10的内部延伸设置的供电路径(第二供电路径)48与超声波换能器46电连接。此处,能量输出源47既可以与能量输出源32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与能量输出源32分别形成。
该实施例中,能量输出源47包括转换电路和放大器电路等,对来自电源31的功率进行转换。而且,能量输出源47将转换后的电能(交流功率)输出。从能量输出源47输出的电能通过供电路径48供给至超声波换能器46。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控制能量输出源47的驱动,从而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47的电能的输出。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对超声波换能器46供给从能量输出源47输出的电能(交流功率),利用超声波换能器46产生超声波振动。产生的超声波振动在杆部件(振动传递部件)上从根端侧向前端侧传递,由此,包括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例如第一抓持部15)的杆部件发生振动。通过在将处置对象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使杆部件发生振动,超声波振动作为处置能量被施加到处置对象上。此时,因振动而产生摩擦热,能够利用摩擦热将血管等处置对象一边封合(凝固)一边切开。
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代替超声波换能器46,在末端执行器7(抓持部15、16中的至少一者)设置加热器(未图示)。该情况下,从能量输出源(47)输出的电能(直流功率或交流功率)通过供电路径(48)供给至加热器。由此,加热器发热,能够利用加热器产生的热将血管等处置对象一边封合(凝固)一边切开。在将超声波振动和加热器的热等分别作为处置能量施加到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上的情况下,抓持部15、16中的至少一者也是作为对处置对象施加处置能量的能量施加部发挥作用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在使用处置系统1进行处置时,术者握持能量处置器具2的外壳5,将末端执行器7插入腹腔等体腔中。接着,将血管(处置对象)配置在抓持部15、16之间,使把手12相对于握柄11闭合来使抓持部15、16之间闭合。由此,血管被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此时,硬性内窥镜60的插入部61也插入体腔内,摄像元件71以所抓持的血管和抓持部15、16为被摄体,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持续地对其进行拍摄。由此,进行所抓持的血管的观察。然后,例如将高频电流作为处置能量施加到血管上,对所抓持的血管进行封合处置。
图3是表示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进行血管的封合处置时处理器21、72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如图3所示,在进行血管的封合处置时,处理器72基于摄像元件71拍摄到的被摄体像生成观察图像(步骤S101)。然后,处理器72基于形成观察图像的像素的亮度或颜色等确定抓持部15、16和所抓持的血管在观察图像中的位置。其中,也可以在末端执行器7上安装标记等,基于标记的位置确定抓持部15、16在观察图像中的位置。然后,处理器72确定观察图像中的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步骤S102)。此时,显示装置67的显示屏也可以是触摸面板,由术者等通过显示装置67的触摸面板输入用于在观察图像中指示血管被抓持的位置的操作。该情况下,基于触摸面板上的操作输入,处理器72确定观察图像中的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然后,处理器72在观察图像中将进行血管的分叉的检测的检测范围设定为以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为中心的规定范围(步骤S103)。此时,例如将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规定距离Lth以下的范围设定为检测范围。然后,处理器72在所设定的检测范围中进行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步骤S104)。其中,如上文所述,分叉的检测处理例如与日本特开2011-167529号公报同样地进行。
然后,控制装置3的处理器21判断是否利用操作按钮(能量操作输入部)18进行了操作输入(即,操作输入是有效(ON)还是无效(OFF))(步骤S105)。在没有进行操作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01,依次进行步骤S101之后的处理。于是,观察图像的生成和所设定的检测范围内的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被反复进行。在进行了操作输入(步骤S105:“是”)时,处理器21的判断部25基于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判断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步骤S106)。此时,基于操作输入从无效被切换至有效的时间点或与其最接近的时间点的观察图像和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来进行判断。
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控制(步骤S107)。在判断为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06:“是”),输出控制部26以与第一封合模式不同的第二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控制(步骤S108)。其中,即使在利用操作按钮(能量操作输入部)18进行了操作输入,正在对所抓持的血管施加处置能量的状态下,处理器72也基于摄像元件71拍摄到的被摄体像生成观察图像。
图4是表示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的处理器21的处理的流程图。如图4所示,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开始从能量输出源(第一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高频功率)(步骤S111)。由此,电能被供给至电极27、28,高频电流在所抓持的血管中流动,将血管封合。
当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起经过一定时间后,输出控制部26进行将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电压V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第一电压值V1的恒压控制(步骤S112)。并且,当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时,处理器21的阻抗检测部23基于电流检测电路35对输出电流I的检测结果和电压检测电路36对输出电压V的检测结果,检测抓持部15、16之间的阻抗Z(即,所抓持的处置对象的阻抗)(步骤S113)。然后,处理器21判断检测出的阻抗Z是否为阻抗阈值(第一阻抗阈值)Zth1以上(步骤S114)。阻抗阈值Zth1既可以由术者等设定,也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在阻抗Z比阻抗阈值Zth1小的情况下(步骤S114:“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12,依次进行步骤S112之后的处理。在阻抗Z为阻抗阈值Zth1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14:“是”),输出控制部26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高频功率)(步骤S115)。由此,停止向电极27、28供给电能。通过使处理器21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控制,能量处置器具2在使所抓持的血管凝固的第一模式下工作。在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时,在要使血管凝固的情况下,能量处置器具2在第一模式下工作。
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与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地,处理器21也进行步骤S111和S113~S115的处理。不过,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当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起经过一定时间时,输出控制部26进行将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电压V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比第一电压值V1小的第二电压值V2的恒压控制。由于以比第一电压值V1小的第二电压值V2进行恒压控制,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较小。即,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使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比第一封合模式小。通过使处理器21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控制,能量处置器具2在使所抓持的血管凝固并且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下工作。在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时,在要使血管凝固的情况下,能量处置器具2在第二模式下工作。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1基于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由此将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由于在第一封合模式与第二封合模式之间,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状态不同,因此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另外,只要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比第一封合模式小即可,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也可以以恒压控制以外的方式进行输出控制。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输出控制部26进行将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功率P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第一功率P1的恒功率控制。而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输出控制部26进行将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功率P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比第一功率P1小的第二功率P2的恒功率控制。另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能够进行将输出电压V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第一电压值V1的恒压控制和将输出功率P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第一功率P1的恒功率控制这两者,并根据阻抗Z而相应地在恒压控制与恒功率控制之间切换。而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能够进行将输出电压V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比第一电压值V1小的第二电压值V2的恒压控制和将输出功率P随着时间的经过而恒定地保持为比第一功率P1小的第二功率P2的恒功率控制这两者,并根据阻抗Z而相应地在恒压控制与恒功率控制之间切换。不过,在任一实施例中,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均比第一封合模式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仅将高频电流作为处置能量施加到血管上,不对血管(处置对象)施加超声波振动和加热器的热等高频电流以外的处置能量。例如,在能量处置器具2设置有超声波换能器46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处理器21停止从能量输出源47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因此,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电能不被供给至超声波换能器46,超声波换能器46不产生超声波振动。同样地,在能量处置器具2设置有加热器的实施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处理器21停止从能量输出源向加热器输出电能。因此,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电能不被供给至加热器,加热器不发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或者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结束时,成为这样的状态,即,不对电极27、28、超声波换能器46和加热器等供给电能,不对处置对象施加高频电流、超声波振动和加热器的热等处置能量。另外,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或者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结束时,自动地转移至用于切开模式的输出控制。在此情况下,在能量处置器具2设置有超声波换能器46的实施例中,在切开模式下,处理器21从能量输出源47以切开级别(高输出级别)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由此,超声波换能器46产生超声波振动,超声波振动被传递至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于是,传递来的超声波振动作为处置能量被施加到所抓持的血管(处置对象)上,利用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将血管切开。同样地,在能量处置器具2设置有加热器的实施例中,在切开模式下,处理器21从能量输出源以切开级别(高输出级别)对加热器输出电能。由此,加热器发热。于是,加热器的热作为处置能量被施加到所抓持的血管上,将血管切开。
图5是表示处理器21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状态下的、一对抓持部15、16之间的阻抗Z(即,所抓持的处置对象的阻抗)随时间的变化之一例的图。在图5中,纵轴表示阻抗Z,横轴表示以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为基准的时间t。其中,在图5中,用实线表示第一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用虚线表示第二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如图5所示,当开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高频电流开始在血管(处置对象)中流动时,通常在一段时间内阻抗Z呈现出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减小的特性。然后,当阻抗Z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减小至一定程度时,通常,处置对象的温度因高频电流产生的热而上升,阻抗Z相应地呈现出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大的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比第一封合模式小。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因血管(处置对象)中流动的高频电流而产生的单位时间的热量较小。从而,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处置对象(血管)的温度的上升率比第一封合模式小,阻抗Z随着时间的经过而增大的状态下的阻抗Z的增大率较小。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起至阻抗Z到达阻抗阈值Zth1为止的时间变长。实际上,在图5之一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阻抗Z在时间t1处到达阻抗阈值Zth1,而在第二封合模式下,阻抗Z在时间t1之后的时间t2处到达阻抗阈值Zth1。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模式下,基于阻抗Z成为阻抗阈值Zth1以上这一状况,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较长。
如上文所述,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输出控制部26(处理器21)减小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并延长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血管中因高频电流而产生的单位时间的热量较小,对血管施加高频电流的时间较长。即,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与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相比,在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时间较长。第一封合模式下施加到处置对象上的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总量的大小,例如对应于图5中实线所示的阻抗Z与时间t之间的面积的大小。第二封合模式下施加到处置对象上的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总量的大小,例如对应于图5中虚线所示的阻抗Z与时间t之间的面积的大小。此处,在图5中,虚线所示的第二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的下侧的面积,大于实线所示的第一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的下侧的面积。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第二封合模式下由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
图6是表示在将血管X1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由处理器72生成的观察图像之一例的图。在抓持血管X1时,如图6所示,有时会抓持血管X1的分叉部分(分叉及其附近)B1。此处,在血管中,分叉部分与非分叉部分的部分(附近不存在分叉的部分)相比,血管壁的厚度较厚。此处,如果与将远离分叉部分B1的部分(附近不存在分叉的部分)封合的情况同样地对血管X1的分叉部分B1进行处置,则可能会对使用高频电流等处置能量来封合血管X1的处置造成影响。因此,可能会对封合后的血管X1的耐压值等血管X1的封合性能造成影响。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1判断在观察图像中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规定距离Lth以下的范围)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输出控制,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输出控制。因此,与判断为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在判断为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较小,并且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较长。即,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与判断为血管的分叉不位于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的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相比,在判断为血管的分叉位于规定范围内的情况下的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时间较长。因此,当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时,由于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处置——其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的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比第一封合模式高,因此与在远离分叉的部分抓持血管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相同程度封合血管。从而,通过使用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即使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该情况下也容易维持封合后的血管的耐压值(血液流向封合的部位的难易度)等血管的封合性能。
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也能够通过提高由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来适当地封合所抓持的血管。即,即使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也能够使用高频电流等处置能量适当地封合血管X1,发挥适当的处置性能(封合性能)。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中,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的处理器21的处理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参考图4)。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也与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地,处理器21进行步骤S111~S113的处理。不过,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代替步骤S114的处理,处理器21判断检测出的阻抗Z是否为阻抗阈值(第二阻抗阈值)Zth2以上。此处,阻抗阈值Zth2大于阻抗阈值(第一阻抗阈值)Zth1。阻抗阈值Zth2既可以由术者等设定,也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在阻抗Z比阻抗阈值Zth2小的情况下,处理返回至步骤S112,依次进行步骤S112之后的处理。在阻抗Z为阻抗阈值Zth2以上的情况下,输出控制部26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高频功率)。从而,在该变形例的第二封合模式下,基于阻抗Z成为比阻抗阈值(第一阻抗阈值)Zth1大的阻抗阈值(第二阻抗阈值)Zth2以上这一状况,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处理器21基于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由此将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而且,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一封合模式与第二封合模式之间,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状态也是不同的,因此,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图7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处理器21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状态下的、一对抓持部15、16之间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之一例的图。在图7中,纵轴表示阻抗Z,横轴表示以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为基准的时间t。其中,在图7中,实线表示第一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虚线表示第二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
如上文所述,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基于阻抗Z成为阻抗阈值Zth1以上这一状况,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而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基于阻抗Z成为阻抗阈值Zth2以上这一状况,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阻抗阈值Zth2比阻抗阈值Zth1大。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较长。实际上,在图7之一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下在时间t3处停止电能的输出,而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在时间t3之后的时间t4处停止电能的输出。
如上文所述,在该变形例中,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输出控制部26(处理器21)将作为停止输出的基准的阻抗阈值(Zth1,Zth2)设定得较大,延长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即,在该变形例的能量处置器具2中也是,与判断为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的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相比,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的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时间较长。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对血管施加高频电流的时间较长,血管上施加的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总量较大,因此由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因此,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当在分叉部分(分叉及其附近)抓持血管时,由于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处置——其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的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比第一封合模式高,因此与在远离分叉的部分抓持血管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相同程度封合血管。从而,通过使用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即使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该情况下也容易维持封合后的血管的耐压值(血液流向封合的部位的难易度)等血管的封合性能。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与其第一变形例结合。在此情况下,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处理器21减小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的电能,并且将作为停止输出的基准的阻抗阈值(Zth1,Zth2)设定得较大。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一封合模式与第二封合模式之间,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状态是不同的,因此,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进行图8所示的处理。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参考图4)。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将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次数N定义为参数。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将输出次数N的初始值设定为0(步骤S121)。然后,与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地,处理器21进行步骤S111~S115的处理。
在通过步骤S115的处理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后,处理器21将输出次数N加1(步骤S122)。接着,处理器21判断加1后的输出次数N是否与基准次数Nref相同(步骤S123)。基准次数Nref是2以上的自然数,既可以由术者等设定,也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在输出次数N与基准次数Nref相同的情况下,即,输出次数N达到基准次数Nref的情况下(步骤S123:“是”),处理器21结束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由此,例如持续地维持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状态。
此处,定义时间(经过时间)ΔT,该ΔT以通过步骤S115的处理而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点之中的最近的时间点为0点。在输出次数N与基准次数Nref不相同的情况下,即,在输出次数N未达到基准次数Nref的情况下(步骤S123:“否”),处理器21对时间ΔT进行计时(步骤S124)。然后,处理器21判断计得的时间ΔT是否为基准时间ΔTref以上(步骤S125)。基准时间ΔTref例如为10ms,既可以由术者等设定,也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在时间ΔT比基准时间ΔTref短的情况下(步骤S125:“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24,依次进行步骤S124之后的处理。即,维持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状态,并且持续地对时间ΔT计时。在时间ΔT为基准时间ΔTref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25:“是”),处理返回至步骤S111,依次进行步骤S111之后的处理。即,再次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
由于进行了上文所述的处理,因此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在开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之后停止电能的输出,并且在暂时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之后再次开始电能的输出。即,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当自暂时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点起经过了基准时间ΔTref时,再次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于是,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间歇地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基准次数Nref次(多次)电能。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处理器21基于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由此将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一封合模式与第二封合模式之间,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状态是不同的,因此,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图9是表示本变形例的处理器21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分别进行输出控制的状态下的、一对抓持部15、16之间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之一例的图。在图9中,纵轴表示阻抗Z,横轴表示以从能量输出源32开始输出电能为基准的时间t。其中,在图9中,实线表示第一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虚线表示第二封合模式下的阻抗Z随时间的变化。在图9所示之一例中,在第一封合模式和第二封合模式之各个模式下,基于阻抗Z达到阻抗阈值Zth1这一状况,在时间t5处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
如上文所述,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间歇地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多次(基准次数Nref次)电能。因此,在图9所示之一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在从停止输出的时间t5起经过了基准时间ΔTref的时间t6处,再次开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此时,阻抗Z比阻抗阈值Zth1小。在时间t6(再次开始输出电能时)之后的时间t7处,基于阻抗Z达到阻抗阈值Zth1这一状况,再次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其中,在图9之一例中,基准次数Nref为2。
如上文所述,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输出控制部26(处理器21)在暂时停止输出之后再次开始输出电能。由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的时间变长,对血管施加高频电流的时间变长。即,在该变形例的能量处置器具2中也是,与判断为从处置对象(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分叉的情况下的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相比,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分叉的情况下的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的时间较长。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第二封合模式下由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因此,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当在分叉部分(分叉及其附近)抓持血管时,由于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处置——其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的高频电流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比第一封合模式高,因此与在远离分叉的部分抓持血管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相同程度封合血管。从而,通过使用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即使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该情况下也容易维持封合后的血管的耐压值(血液流向封合的部位的难易度)等血管的封合性能。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进行图10所示的处理。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处理(参考图4)。另外,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也与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地,处理器21进行步骤S111~S115的处理。
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在通过步骤S115的处理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时,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开始从能量输出源47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步骤S131)。此时,在能量输出源47中,以输出级别较低的封合级别输出电能。即,封合级别下的电能的输出与上述的切开级别下的电能的输出相比,输出级别较低。因此,与切开级别下的输出相比,在封合级别下的输出中,供给到超声波换能器46的电能较小,对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传递的超声波振动的振幅较小。因此,在封合级别下的输出中,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的热量较小,所抓持的血管不会因摩擦热而被切开,仅进行血管的封合。另外,在图10中,将从能量输出源32对电极27、28输出电能记为HF(high-frequency,高频)输出,将从能量输出源47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记为US(ultrasonic,超声波)输出。
此处,定义时间(经过时间)ΔT’,该ΔT’以通过步骤S131的处理开始从能量输出源47以封合级别输出电能的时间点(通过步骤S115的处理停止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输出的时间点)为0点。当开始从能量输出源47以封合级别输出电能时,处理器21对时间ΔT’进行计时(步骤S132)。然后,处理器21判断计得的时间ΔT’是否为基准时间ΔT’ref以上(步骤S133)。基准时间ΔT’ref既可以由术者等设定,也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22中。
在时间ΔT’比基准时间ΔT’ref短的情况下(步骤S133:“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32,依次进行步骤S132之后的处理。即,持续地对时间ΔT’计时。在时间ΔT’为基准时间ΔT’ref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133:“是”),输出控制部26结束从能量输出源47以封合级别输出电能(步骤S134)。此时,既可以停止从能量输出源47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也可以自动地转移到切开模式下的输出控制,自动地切换为以切开级别(高输出级别)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的状态。另外,在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代替步骤S132、S133的处理,基于利用操作按钮(能量操作输入部)18进行的操作输入被解除这一状况(即,操作输入变成无效),输出控制部26结束从能量输出源47以封合级别输出电能。
如上文所述,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输出控制部26(处理器21)在停止对电极27、28输出电能时,开始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即,处理器21基于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47的电能的输出,由此将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该变形例中,由于仅在第二封合模式下从能量输出源47输出电能,因此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和超声波振动)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因此,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即使在停止对电极27、28输出电能之后,也能够利用超声波振动(摩擦热)将所抓持的血管封合。即,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即使在阻抗Z变大,高频电流难以在血管中流动的状态下,也能够利用超声波振动产生的摩擦热封合血管。因此,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因此,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当在分叉部分(分叉及其附近)抓持血管时,由于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处置——其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的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比第一封合模式高,因此与在远离分叉的部分抓持血管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相同程度封合血管。从而,通过使用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即使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该情况下也容易维持封合后的血管的耐压值(血液流向封合的部位的难易度)等血管的封合性能。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在通过步骤S115的处理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输出电能时,处理器21的输出控制部26开始对加热器输出电能。此时,也以上述的输出级别比切开级别低的封合级别输出电能。因此,与切开级别下的输出相比,在封合级别下的输出中,供给到加热器的电能较小。因此,在封合级别下的输出中,加热器产生的热量较小,所抓持的血管不会因加热器的热而被切开,仅进行血管的封合。在该变形例中,在第二封合模式下,除了利用高频电流之外,还利用加热器的热进行血管的封合。即,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和加热器的热)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从而,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因此,能够发挥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同样的作用和效果。
另外,对于不对血管施加高频电流,仅对血管施加高频电流以外的处置能量(超声波振动和加热器的热等)的实施例,也能够应用这样的电能的输出控制,即,在判断为从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提高由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例如,在以封合级别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并仅利用超声波振动来封合血管的一个变形例中,与第一封合模式(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一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二模式)下,处理器21减小从能量输出源47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的电能,并延长对超声波换能器46输出电能的时间。由此,与第一封合模式(判断为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判断为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对血管施加超声波振动的时间较长,由超声波振动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另外,在以封合级别对加热器输出电能,并仅利用加热器的热来封合血管的一个变形例中,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下,处理器21减小从能量输出源对加热器输出的电能,并延长对加热器输出电能的时间。由此,与第一封合模式(判断为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在第二封合模式(判断为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对血管施加加热器的热的时间较长,由加热器的热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变高。从而,通过使用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即使在分叉部分(分叉及其附近)抓持血管,该情况下也容易维持封合后的血管的耐压值(血液流向封合的部位的难易度)等血管的封合性能。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也可以由术者等判断是使处理器21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输出控制还是使处理器21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输出控制。在该变形例中,设置有2个作为能量操作输入部的操作按钮等,在利用一个操作按钮进行了操作输入时,处理器21(输出控制部26)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电能的输出控制,能量处置器具2在使处置对象(血管)凝固的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下工作。在利用另一个操作按钮进行了操作输入时,处理器21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电能的输出控制,其中,第二封合模式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由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更高。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在控制装置3设置有通知部(未图示),该通知部告知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在一个实施例中,通知部是LED,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点亮。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通知部也可以是蜂鸣器或显示屏等。
另外,在又一变形例中,显示装置67作为通知部发挥作用,在显示装置67上显示观察图像和图像处理的结果中的至少一者。在该变形例中,基于显示装置67上显示的观察图像和/或图像处理的结果,由术者判断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接着,术者判断要利用2个操作按钮中的哪个来进行操作输入,选择是以第一封合模式使处理器21进行输出控制,还是以第二封合模式使处理器21进行输出控制。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中,在血管的封合处置中,处理器21、72进行图11所示的处理。在该变形例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在血管的封合处置中,处理器21、72进行步骤S101~S106的处理。然后,在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处理器21以封合模式进行电能的输出控制(步骤S141)。在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例如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的处理(参考图4)。通过使处理器21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电能的输出控制,能量处置器具2在使所抓持的血管凝固的第一模式下工作。另外,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步骤S106:“是”),处理器21不论是否利用操作按钮18进行了操作输入,均维持停止输出电能(步骤S142)。此时,能量处置器具2在第二模式下工作。即,持续地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47等输出电能。因此,在判断为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即使利用操作按钮18进行了操作输入,也不对所抓持的血管施加高频电流等处置能量。从而,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处理器21基于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的电能的输出,由此将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该变形例中,由于在第二模式下停止从能量输出源32、47等输出电能,因此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从能量施加部(抓持部15、16)对所抓持的处置对象(血管)施加处置能量(高频电流等)的施加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通过如上文所述那样进行输出控制,在该变形例中,在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点的情况下,不对血管施加处置能量。即,在会对封合性能造成影响的状态下——例如在分叉部分抓持血管的情况下,不对血管施加处置能量。由于仅在对封合性能影响小的状态下——例如在远离分叉部分之处抓持血管的情况下——对血管施加处置能量,因此能够使用高频电流等处置能量适当地封合血管,发挥适当的处置性能(封合性能)。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也可以由术者等判断是否以封合模式输出电能。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在控制装置3设置有上述的通知部。在被通知或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术者利用操作按钮18进行操作输入,使处理器21以封合模式进行输出控制。于是,从能量输出源32、47等输出电能,能量处置器具2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下工作。另一方面,在被通知或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术者不利用操作按钮18进行操作输入。因此,不从能量输出源32、47等输出电能,能量处置器具2在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工作。
(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图12~图14,对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二实施方式将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按如下方式变形而得到。其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省略其说明。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的控制结构的图。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能量处置器具2设置有抓持力调节机构51。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血管)的抓持力随抓持力调节机构51的驱动状态而相应地变化。即,利用抓持力调节机构51调节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另外,本实施方式在控制装置3设置有驱动功率输出源52。驱动功率输出源52经穿过电缆10的内部而延伸设置的供电路径53与抓持力调节机构51电连接。此处,驱动功率输出源52既可以与上述的能量输出源32、47等形成为一体,也可以与能量输出源32、47等分别形成。
驱动功率输出源52包括转换电路和放大器电路等,将来自电源31的功率转换为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供给的驱动功率。而且,驱动功率输出源52将转换得到的驱动功率输出,所输出的驱动功率经供电路径53供给至抓持力调节机构51。处理器21控制驱动功率输出源52的驱动,从而控制来自驱动功率输出源52的驱动功率的输出。由此,控制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的驱动功率的供给,从而控制抓持力调节机构51的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与抓持力调节机构51的驱动状态对应地,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本实施方式中,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血管)的抓持力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图13是表示抓持力调节机构51之一例的图。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作为抓持力调节机构51在第二抓持部16设置有加热器55和体积变化部56。体积变化部56由聚对二甲苯(Parylene)、尼龙或者陶瓷等电绝缘材料形成,通过将抓持部15、16之间闭合,体积变化部56能够与第一抓持部15(第一电极27)抵接。在体积变化部56与第一抓持部15抵接的状态下,电极27、28彼此分开,能够利用体积变化部56防止电极27、28彼此接触。另外,体积变化部56由热膨胀系数高的材料形成。
通过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向加热器55输出驱动功率,抓持力调节机构51被驱动,加热器55发热。由于加热器55产生的热,体积变化部56的温度上升,体积变化部56发生膨胀(体积变化部56的体积变大。)。通过在血管(处置对象)被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使体积变化部56膨胀,抓持部15、16之间的距离变小,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变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不利用加热器55产生的热进行处置对象的凝固和切开等。
另外,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以代替加热器55设置珀耳帖元件。该情况下,通过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珀耳帖元件输出驱动功率,珀耳帖元件使热转移至体积变化部56一侧。由于珀耳帖元件产生的热的转移,体积变化部56的温度上升,体积变化部56发生膨胀。因此,在血管(处置对象)被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如上文所述,抓持部15、16之间的距离变小,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变大。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和效果进行说明。图14是表示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处置系统1进行血管的封合处置时处理器21、72进行的处理的流程图。在本实施方式中,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同样,在血管的封合处置中,处理器21进行步骤S101~S106的处理。在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06:“是”),处理器21维持停止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输出驱动功率的状态(步骤S151)。因此,抓持力调节机构51不被驱动,体积变化部56不发生膨胀。从而,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被维持。处理器21以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等的电能的输出控制(步骤S152)。在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例如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的处理(参考图4)。在通过处理器21停止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输出驱动功率,抓持力调节机构51不被驱动的状态下,能量处置器具2在使所抓持的血管凝固的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下工作。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06:“否”),处理器21开始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输出驱动功率(步骤S153)。于是,抓持力调节机构51被驱动,体积变化部56发生膨胀。从而,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变大。处理器21以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等的电能的输出控制(步骤S154)。在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中,处理器21例如进行与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同样的处理(参考图4)。当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结束时,处理器21停止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输出驱动功率(步骤S155)。在通过处理器21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输出驱动功率,抓持力调节机构51被驱动的状态下,能量处置器具2在使所抓持的血管凝固并且与第一模式不同的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工作。如上文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1基于血管的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驱动功率输出源52的驱动功率的输出,由此将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与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之间切换。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由于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抓持力调节机构51的驱动状态不同,因此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血管)的抓持力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彼此不同。
通过如上文所述那样利用处理器21进行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器21在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增大抓持部15、16之间的血管(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即,在能量处置器具2中,与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相比,在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抓持部15、16之间的血管(处置对象)的抓持力较大。因此,即使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通过增大抓持部15、16之间的血管的抓持力,也能够将所抓持的血管适当地封合。即,即使在分叉部分(分叉及其附近)抓持血管,也能够使用处置能量将血管适当地封合,能够发挥适当的处置性能(封合性能)。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另外,抓持力调节机构51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例如,在一个变形例中,作为抓持力调节机构51设置有电动机和抵接部件。在此情况下,使把手12相对于握柄11闭合,把手12将与抵接部件抵接,把手12能够相对于握柄11闭合至与抵接部件抵接。处理器21(输出控制部26)控制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电动机的驱动功率的输出,从而控制电动机的驱动。通过驱动电动机,抵接部件发生移动,抵接部件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把手12相对于握柄11闭合时的把手的行程发生变化。在该变形例中,处理器21基于负载σ调节抵接部件的位置,由此在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二模式),与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一模式)相比,增大把手12闭合时的行程。由此,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抓持部15、16的之间的血管(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变大。
另外,如果采用由插通在鞘套6中的杆部件形成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的结构,则作为抓持力调节机构51能够设置支承部件和电动机等,其中该支承部件在鞘套6的内部于最前端侧对杆部件进行支承,并且通过驱动电动机可使该支承部件移动。该情况下,根据针对分叉的判断结果而对电动机等进行驱动,来使利用支承部件对杆部件进行支承的位置发生变化。由此,在将处置对象(血管)抓持在抓持部15、16之间的状态下,杆部件的前端部(抓持部15、16中的一者)的挠曲量发生变化,抓持部15、16之间的抓持力发生变化。另外,对于像第二实施方式那样调节抓持力的控制,如果设置了使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血管)的抓持力变化的抓持力调节机构51,则能够适当应用。
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设置操作按钮等作为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输出驱动功率的驱动操作输入部。在该变形例中,由术者等判断是否输出驱动功率。另外,在该变形例中,例如在控制装置3或显示装置67设置有上述的通知部。在被通知或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术者不利用操作按钮(驱动操作输入部)进行操作输入。因此,不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加热器55)输出驱动功率,体积变化部56不发生膨胀。由此,能量处置器具2在第一模式(第一工作模式)下工作。另一方面,在被通知或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术者利用操作按钮18进行操作输入。由此,从驱动功率输出源52对抓持力调节机构51(加热器55)输出驱动功率,体积变化部56因加热器55产生的热而发生膨胀。从而,能量处置器具2在第二模式(第二工作模式)下工作,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变大。
(其他的变形例)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也可以将第一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一个与第二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中的任一个结合。该情况下,在判断为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处理器21以第一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47等的电能的输出控制,对血管施加处置能量。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处理器21以第二封合模式进行来自能量输出源32、47等的电能的输出控制,对血管施加处置能量,其中,与第一封合模式相比第二封合模式下由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更高。即,该变形例也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二模式下,由处置能量带来的血管的封合性能比第一模式高。另外,在该变形例中,处理器21在判断为规定范围内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二模式),与判断为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能量处置器具2的第一模式)相比,增大抓持部15、16之间的处置对象的抓持力。
另外,在一个变形例中,如图15所示,处理器72在确定了观察图像中的血管被抓持的位置后(步骤S102),以整个观察图像为检测范围,作为图像处理进行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步骤S161)。图像处理装置65的处理器72确定在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中检测出的分叉的位置,并进行计算检测出的分叉与血管的抓持位置的距离L的计算处理(步骤S162)。在该变形例中,分叉的检测处理也如上文所述,例如与日本特开2011-167529号公报同样地进行。在该变形例中也是,在没有进行操作输入的情况下(步骤S105:“否”),处理返回至步骤S101,依次进行步骤S101之后的处理。于是,观察图像的生成和整个观察图像中的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被反复进行。
而在进行了操作输入时(步骤S105:“是”),处理器21的判断部25基于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的检测结果,针对整个观察图像判断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步骤S163)。在判断为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63:“否”),处理器21例如进行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步骤S107)。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步骤S163:“是”),判断部25基于检测出的分叉与血管的抓持位置的距离L的计算处理的计算结果,判断计算出的距离L是否为规定距离Lth以下(步骤S164)。规定距离L例如存储在存储介质22等中。在距离L比规定距离Lth大的情况下(步骤S164:“否”),处理器21例如进行第一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步骤S107)。另一方面,在距离L为规定距离Lth以下的情况下,处理器21例如进行第二封合模式下的输出控制(步骤S108)。
在该变形例中,在观察图像中检测出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计算血管的分叉与血管的抓持位置的距离L,判断距离L是否为规定距离Lth以下。由此,能够适当地判断检测出的分叉的位置是否位于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从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距离Lth以下的范围)。从而,在该变形例中,也能够适当地判断从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
图3、图11、图14和图15所示的各个处理由控制装置(能量控制装置)3的处理器21和图像处理装置65的处理器72中的任一个进行即可。例如,在一个变形例中,由控制装置3的处理器21在所设定的范围内进行血管的分叉的检测处理(步骤S104),在另一实施例中,由图像处理装置65的处理器72判断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血管的抓持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步骤S106)。在另一变形例中,也可以在处置系统1设置具有控制装置3和图像处理装置65两者的功能的形成为一体的装置。在该变形例中,利用设置在该形成为一体的装置中的处理器,进行图3、图11、图14和图15所示的各个处理。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等中,处置系统(1)的能量处置器具(2)包括第一抓持部(15)和第二抓持部(16),其中第一抓持部(15)与第二抓持部(16)之间可开闭,在第一抓持部(15)与第二抓持部(16)之间抓持血管。能量处置器具(2)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切换,其中,上述第一模式用于在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分叉时使血管凝固,上述第二模式用于在分叉位于规定范围内时使血管凝固。另外,在处置系统(1)中,能量输出源(32,47,或32和47)输出对能量处置器具(2)供给的电能,通过对能量处置器具(2)供给电能,对抓持在第一抓持部(15)与第二抓持部(16)之间的血管施加处置能量。观察机构(60)用于观察所抓持的处置对象。处理器(21、72)基于利用观察机构(60)获得的观察图像,判断从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血管的分叉。处理器(21、72)进行以下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至少一者,其中,在第一处理中,基于分叉的判断结果而控制来自能量输出源(32,47,或32和47)的电能的输出,在第二处理中,在判断为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不存在血管的分叉的情况相比,增大第一抓持部(15)与第二抓持部(16)之间的血管的抓持力。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等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等,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前提下,当然也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将本发明的特征点附记如下。
(附注事项1)
本发明提供一种处置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抓持部与第二抓持部之间闭合,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血管的步骤;
观察所抓持的上述血管的步骤;
从能量输出源对能量处置器具供给电能,从而对抓持在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上述处置对象施加处置能量的步骤;
基于上述血管的观察图像判断从上述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上述血管的分叉的步骤;和
进行以下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至少一者的步骤,其中,在第一处理中,基于上述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上述能量输出源的上述电能的输出,在第二处理中,在判断为存在上述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不存在上述分叉的情况相比,增大上述第一抓持部与上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上述血管的抓持力。

Claims (14)

1.一种能量处置器具,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抓持部和第二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可开闭,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血管,
所述能量处置器具的工作状态在第一模式与第二模式之间切换,第一模式用于在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不存在血管的分叉时使所述血管凝固,第二模式用于在所述分叉位于所述规定范围内时使所述血管凝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处置器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抓持部和所述第二抓持部的至少一者包括对所抓持的所述血管施加处置能量的能量施加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能量处置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下,从所述能量施加部对所抓持的所述血管施加所述处置能量的施加状态彼此不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处置器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模式和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所述血管的抓持力彼此不同。
5.一种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处置器具;
观察机构,其用于观察所抓持的所述血管;
能量输出源,其输出对所述能量处置器具供给的电能,通过对所述能量处置器具供给所述电能,来对抓持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所述血管施加处置能量;和
处理器,其基于利用所述观察机构获得的观察图像,判断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所述位置起的所述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血管的分叉,基于所述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所述能量输出源的所述电能的输出,由此使所述能量处理器具的所述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之间切换。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判断为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不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相比,减小所输出的所述电能,并延长所述电能的输出时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判断为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通过在开始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之后停止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并且在暂时停止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来间歇地使所述电能多次输出。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检测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阻抗,并且在判断为不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阻抗达到第一阻抗阈值以上这一状况而停止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而在判断为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基于所述阻抗达到第二阻抗阈值以上这一状况而停止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其中,所述第二阻抗阈值比所述第一阻抗阈值大。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判断为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持续停止所述电能的所述输出。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所述观察图像中将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所述位置起的规定距离以下的范围设定为检测范围,并且在所设定的所述检测范围内进行所述分叉的检测,在所述检测范围内检测出所述分叉的情况下,判断为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所述位置起的所述规定范围内存在所述血管的分叉。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器在整个所述观察图像中进行所述分叉的检测,并且在所述观察图像中检测出所述分叉的情况下,计算所检测出的所述分叉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所述位置的距离,在计算出的所述距离为规定距离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所述位置起的所述规定范围内存在所述血管的分叉。
12.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抓持部包括第一电极,
所述第二抓持部包括第二电极,
所述能量输出源通过对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供给所输出的所述电能,来使高频电流作为所述处置能量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经过所述血管而流动。
13.一种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所述的能量处置器具;
观察机构,其用于观察所抓持的所述血管;和
处理器,其基于利用所述观察机构获得的观察图像,判断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所述位置起的所述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血管的分叉,在判断为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不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相比,增大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所述血管的抓持力,由此使所述能量处置器具的所述工作状态在所述第一模式与所述第二模式之间切换。
14.一种控制装置,其与能量处置器具一起使用,该能量处置器具包括第一抓持部和第二抓持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可开闭,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抓持血管,所述控制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能量输出源,其输出对所述能量处置器具供给的电能,通过对所述能量处置器具供给所述电能,对抓持在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所述血管施加处置能量;和
处理器,其基于利用观察机构观察到的观察图像,判断从所述血管被抓持的位置起的规定范围内是否存在所述血管的分叉,并进行以下第一处理和第二处理中的至少一者,在所述第一处理中,基于所述分叉的判断结果控制来自所述能量输出源的所述电能的输出,在所述第二处理中,在判断为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下,与判断为不存在所述分叉的情况相比,增大所述第一抓持部与所述第二抓持部之间的所述血管的抓持力。
CN201680058313.XA 2016-04-26 2016-04-26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Active CN1081356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6/063093 WO2017187526A1 (ja) 2016-04-26 2016-04-26 エネルギー処置具、処置システム及び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5650A true CN108135650A (zh) 2018-06-08
CN108135650B CN108135650B (zh) 2020-11-24

Family

ID=600960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8313.XA Active CN108135650B (zh) 2016-04-26 2016-04-26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77544A1 (zh)
EP (1) EP3329874A4 (zh)
JP (1) JP6214832B1 (zh)
CN (1) CN108135650B (zh)
WO (1) WO201718752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31417A1 (en) * 2020-08-07 2022-02-10 Covidien Lp Computer vision based control of an energy generator
US20240180579A1 (en) * 2021-03-16 2024-06-06 Covidien Lp Methods, instruments, and systems for tissue sealing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6112A1 (en) * 2004-06-18 2006-09-14 Olympus Corporation Instrument for cutting living tissue
US20080208108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Kenichi Kimura Treatment apparatus for operation
EP2025297A2 (en) * 2007-08-14 2009-02-1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lectric treatment system
US20090299367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Maquet Cardiovascular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US20110077629A1 (en) * 2008-04-01 2011-03-31 Kazue Tanaka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WO2011052349A1 (ja) * 2009-10-28 2011-05-05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高周波手術装置及び手術制御方法
JP2014042660A (ja) * 2012-08-27 2014-03-1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用システム
CN104042335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柯惠有限合伙公司 电外科谐振逆变器的功率控制系统和方法
US20140296738A1 (en) * 2010-03-10 2014-10-02 Covidien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oximity relative to a nerv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44974B2 (ja) * 1995-07-20 2006-02-15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下外科手術装置
US7232440B2 (en) * 2003-11-17 2007-06-19 Sherwood Services Ag Bipolar forceps having monopolar extension
US8758342B2 (en) * 2007-11-28 2014-06-24 Covidien Ag Cordless power-assisted medical cauterization and cutting device
US8257349B2 (en) * 2008-03-28 2012-09-04 Tyco Healthcare Group Lp Electrosurgical apparatus with predictive RF source control
JP6265630B2 (ja) * 2013-06-13 2018-01-24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内視鏡装置及び内視鏡装置の作動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206112A1 (en) * 2004-06-18 2006-09-14 Olympus Corporation Instrument for cutting living tissue
US20080208108A1 (en) * 2007-02-28 2008-08-28 Kenichi Kimura Treatment apparatus for operation
EP2025297A2 (en) * 2007-08-14 2009-02-18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Electric treatment system
US20110077629A1 (en) * 2008-04-01 2011-03-31 Kazue Tanaka Treatment method for living tissue using energy
US20090299367A1 (en) * 2008-05-27 2009-12-03 Maquet Cardiovascular Llc Surgical Instrument and Method
WO2011052349A1 (ja) * 2009-10-28 2011-05-05 オリンパスメディカル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高周波手術装置及び手術制御方法
US20140296738A1 (en) * 2010-03-10 2014-10-02 Covidien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proximity relative to a nerve
JP2014042660A (ja) * 2012-08-27 2014-03-13 Olympus Medical Systems Corp 医用システム
CN104042335A (zh) * 2013-03-15 2014-09-17 柯惠有限合伙公司 电外科谐振逆变器的功率控制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214832B1 (ja) 2017-10-18
JPWO2017187526A1 (ja) 2018-05-17
US20180177544A1 (en) 2018-06-28
CN108135650B (zh) 2020-11-24
EP3329874A1 (en) 2018-06-06
WO2017187526A1 (ja) 2017-11-02
EP3329874A4 (en) 2019-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59883B2 (ja) 高周波手術装置及び手術装置
US20090254080A1 (en) Surgical operation apparatus
WO2017187524A1 (ja) エネルギー処置具、処置システム及び制御装置
US9464961B2 (en) Inspection probe, vibration state inspec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inspecting vibration state
US11129671B2 (en) Energy control device, treatment system and actuating method of energy control device
CN108135650A (zh)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US11172981B2 (en) Treatment system, control device and treatment method
CN108135652A (zh)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US20160375273A1 (en) Medical treatment system and control device for controlling one or more treatment devices in accordance with selected mode
CN108135651A (zh) 能量处置器具、处置系统和控制装置
CN107106202A (zh) 能量处置系统以及能量控制装置
US11399859B2 (en) Energy control device and treatment system
US11712286B2 (en) Treatment system, control device and treatment method
JP2020114485A (ja) エネルギー制御装置及び処置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