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10499A - 防水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防水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10499A
CN108110499A CN201711146825.4A CN201711146825A CN108110499A CN 108110499 A CN108110499 A CN 108110499A CN 201711146825 A CN201711146825 A CN 201711146825A CN 108110499 A CN108110499 A CN 1081104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ar portion
keeping body
hole
flank
connector she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468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10499B (zh
Inventor
北川裕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104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04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104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104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Sealing between contact members and housing, e.g. sealing inse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05Sealing means between cable and housing, e.g. gromm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22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 H01R13/4223Securing in resilient one-piece base or case, e.g. by friction; One-piece base or case formed with resilient locking means comprising integral flexible contact retaining finge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确保防水性的防水连接器。在连接器壳体(10)的后部设置有密封部件(40),密封部件(40)被后部保持体(50)限制向后方抜出。端子零件(80)从后部保持体(50)的贯穿孔(57)经由密封部件(40)的密封孔(41)而插入到连接器壳体(10)的腔(15)。在后部保持体(50)的贯穿孔(57)且遍布贯穿孔(57)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设有引导面(59),引导面(59)在后部保持体(50)设置于连接器壳体(10)的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密封孔(41)的中心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Description

防水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水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防水连接器具备:壳体主体,其具有端子插入口;带电线的端子,其插入到端子插入口;一体式橡胶塞,其具有电线插通孔;以及后部保持体,其具有引导筒。一体式橡胶塞收纳于一体式橡胶塞收纳部,一体式橡胶塞收纳部设于壳体主体的后部,并以能被后部保持体限制向后方的抜出的方式保持。端子从引导筒经由电线插通孔而插入到端子插入口,在顶端具有突片。在引导筒的后部(入口附近)局部地设有锥形部。已插入到引导筒的端子的突片被锥形部诱导至电线插通孔。由此,避免突片的顶端相对于电线插通孔的内表面(密封唇部的侧面)呈大致直角地抵接,能防止划伤电线插通孔的内表面。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30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上述的锥形部只不过是局部地设于引导筒的后部,引导筒的入口(后部开口)可能有因为形成锥形部而扩径的情况。因此,可能有端子的突片在引导筒的入口不沿锥形部滑动,不受锥形部的诱导作用而插入到引导筒的情况。如此,当端子不受锥形部的诱导作用而插入到引导筒时,则可能有突片的顶端刺破电线插通孔的内表面等而划伤一体式橡胶塞,而不能确保预定的防水性的危险。这样的划伤一体式橡胶塞的问题尤其在端子突片的中心与箱部的中心不一致而偏心的情况下更显著。
本发明基于如上述的实情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可靠地确保防水性的防水连接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为一种防水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腔;密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部,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腔连通的密封孔;以及后部保持体,其以能限制所述密封部件向后方抜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密封孔连通的贯穿孔,通过端子零件从所述贯穿孔经由所述密封孔而插入到所述腔,与所述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插入到所述密封孔,从而进行所述电线周围的密封,所述防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贯穿孔且遍布所述贯穿孔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设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在所述后部保持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所述密封孔的中心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发明效果
因为通过端子零件沿引导面插入到贯穿孔,从而使端子零件的顶端朝向密封孔的中心侧前进,所以端子零件的顶端能顺利地进入到密封孔。在该情况下,因为引导面设在遍布贯穿孔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的范围,所以能够将引导端子零件可靠性良好地引导到密封孔。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划伤密封部件,从而能可靠地确保预定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防水连接器中端子零件插入到后部保持体的贯穿孔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与图1对应的侧视图。
图3是防水连接器的后视图。
图4是密封部件收纳于收纳部的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5是连接器壳体的后视图。
图6是连接器壳体的主视图。
图7是密封部件的主视图。
图8是从斜下后方观看后部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9是后部保持体的侧视图。
图10是后部保持体的后视图。
图11是后部保持体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防水连接器中从斜下前方观看后部保持体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2的后部保持体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示出本发明的优选方式。
防水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引导面在所述贯穿孔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中构成相互平行的2边。根据该构成,因为端子零件以将晃动抑制得小的状态插入到引导面的2边之间,所以能提高引导面的引导作用的精度。
防水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通过所述后部保持体的轴心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从而所述引导面倾斜配置。根据该构成,在形成引导面时,不需要使引导面相对于后部保持体的轴心方向倾斜,从而能实现后部保持体的制造的容易化。
防水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部,所述肋部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使其从所述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增加的形式,通过所述肋部沿前后方向与所述肋部的突出顶端面相对的部位抵接,从而所述后部保持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倾斜的状态设置。根据该构成,在使后部保持体相对于连接器壳体倾斜时,由于只要使肋部的突出量变化即可,所以后部保持体的结构不会变得异常复杂。
防水连接器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后部保持体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置多个,相互相邻的所述后部保持体以使设有所述肋部的外表面彼此相对的状态设置,其中,设于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的所述肋部的突出顶端面沿前后方向与另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抵接,并且设于所述另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的所述肋部的突出顶端面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抵接。如此,因为能通过相邻的各后部保持体借由肋部相互作用于连接器壳体,从而使后部保持体相对于连接器壳体倾斜,所以除了肋部以外不需要设置特别的结构,能实现结构的进一步简化。另外,通过将各后部保持体形成为彼此相同并共用化,从而能避免部件数量增加。
<实施例1>
根据图1-图11对本发明的实施例1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实施例1的防水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10;密封部件40,其设于连接器壳体10;后部保持体50,其设于连接器壳体10,并限制密封部件40从连接器壳体10抜出;以及端子零件80,其收纳于连接器壳体10。连接器壳体10能与未图示的对方连接器壳体嵌合。另外,在以下说明中,针对前后方向,将连接器壳体10在开始嵌合时与对方连接器壳体相对的面侧(图1以及图2的右侧)作为前侧,针对上下方向,以除图11以外的各图为基准。
连接器壳体10为合成树脂制,如图5以及图6所示,整体呈在左右方向上长的扁平的形状,并具有大致方块状的壳体主体11和大致方筒状的罩部12,罩部12从壳体主体11的外周向前方突出。
在罩部12的上表面突出设置有壳体锁定部13,壳体锁定部13将对方连接器壳体保持为嵌合状态。在罩部12的下表面突出设置有安装部14,未予图示的安装对象侧的支架安装于安装部14。
在壳体主体11设有能从后方插入端子零件80的多个腔15。各腔15为沿前后方向延伸并贯通壳体主体11的形式,以在上下2段沿左右方向排列多个的方式配置。另外,在壳体主体11上,且在夹着上下2段的各腔15的左右两侧形成有大腔16,大腔16的直径比各腔15的直径大。
如图1所示,在各腔15的内表面设有矛状部17,矛状部17向前方悬臂状地突出。各矛状部17以与分割上下2段的各腔15之间的隔壁部分背对的状态突出设置。已插入到各腔15的端子零件80被矛状部17弹性地卡止而保持为防脱状态。
端子零件80通过对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弯曲加工等而一体形成,如图1所示,作为整体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式。该端子零件80为阴型,并具有:截面呈大致矩形的筒状的箱部81;开放筒状的筒部82,其与箱部81的后方连接;以及突片83,其从箱部8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筒部82通过压接而与电线90的末端部电连接以及机械连接。
在连接器壳体10嵌合到对方连接器壳体时,突片83与收纳于对方连接器壳体中的未图示的对方端子零件接触而电连接。具体地讲,突片83从箱部81的上表面向前方无高低差地突出,在从正面观看端子零件80的情况下,端子零件80的轴心形成为偏离箱部81的轴心的形式。另外,在大腔16中插入有未图示的大型的端子零件,大型的端子零件被大矛状部18防止脱落地保持,大矛状部18突出设置于大腔16的内表面。
如图1以及图5所示,在壳体主体11的后部设有横长的筒状的上侧收纳部21和横长的筒状的下侧收纳部22,上侧收纳部21从与上段的各腔15对应的部位向后方突出,下侧收纳部22从与下段的各腔15对应的部位向后方突出。上侧收纳部21以及下侧收纳部22分别在壳体主体11的后表面以相同的开口面积开口。
在上侧收纳部21的里面开设有上段的各腔15的后端,在下侧收纳部22的里面开设有下段的各腔15的后端。上侧收纳部21的下壁部分和下侧收纳部22的上壁部分借由在左右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中继肋部23而连结。如图4所示,密封部件40分别从后方插入到上侧收纳部21以及下侧收纳部22。密封部件40能收纳于上侧收纳部21和下侧收纳部22中的任意一个中。另外,在以下说明中,在不需要区分上侧收纳部21和下侧收纳部22的情况下,简称为收纳部21、22。
在与各大腔16对应的部位以向后方突出的方式设有圆筒状的橡胶塞收纳部24。各橡胶塞收纳部24与相对应的收纳部21、22的左右侧壁部分连结,并具有比收纳部21、22的后端更向后方突出的部分。未图示的单个橡胶塞从后方插入到各橡胶塞收纳部24,单个橡胶塞与大型的端子零件连接。
在壳体主体11的后部两侧面设有多个锁定突起25。各锁定突起25形成为向橡胶塞收纳部24的侧外方突出的形式,在壳体主体11的后部两侧面的上下两侧各设置一对。
密封部件40为硅橡胶等橡胶制,如图7所示,密封部件40呈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垫状,并且形成为分别在上下、左右以及前后方向上对称的形状。因此,不需要区分密封部件40相对于收纳部21、22的插入方向性,所以能保证组装的容易性。
在密封部件40上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密封孔41。各密封孔4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贯通密封部件40的、截面呈圆形的形式,如图1所示,在密封部件40收纳于收纳部21、22的状态下,密封孔41以在前后方向上与相对应的腔15连通的方式配置。
在各密封孔41的内周面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环设有多条(图示的情况为2条)内周唇部42。在各内周唇部42的周面设有锥形的斜面43,斜面43从密封部件40的开口端(前端开口或者后端开口)朝向密封孔41的轴心减径。
另外,在密封部件40的外周面沿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环设有多条(图示的情况为2条)外周唇部44。当密封部件40收纳于收纳部21、22时,各外周唇部44与收纳部21、22的内周面弹性地贴紧。此外,如图7所示,在密封部件40的前后两表面分别在夹着各密封孔41的上下两侧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突起45。各突起45在密封部件40的前表面侧能与收纳部21、22的里面弹性地贴紧。
后部保持体50为合成树脂制,整体形成为在左右方向细长的形状,如图1所示,后部保持体50在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与上侧收纳部21以及下侧收纳部22相对应的位置分别成对地安装于连接器壳体10。该上下成对的后部保持体50彼此相同,还共用于成为未图示的阴侧的对方连接器壳体。因此,作为连接器整体,只要准备1种后部保持体50即可。
上下成对的后部保持体50隔着连接器的高度方向中央的对称轴S(参照图3)上下点对称地配置。另外,在以下的后部保持体50的结构说明中,对上侧的后部保持体(与下侧的后部保持体相同,但是为了区分配置,以下称为上侧后部保持体50A。)进行说明,但是下侧后部保持体(同样地,以下称为下侧后部保持体50B。)只要将上下的概念设定成与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相反即可。因此,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上侧为与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下侧,并且指从对称轴S离开的、连接器整体的高度方向外侧,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下侧为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上侧,并且指靠近对称轴S的、连接器整体的高度方向内侧。
具体地说明的话,如图8-图11所示,后部保持体50(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由在左右方向上长的保持体主体51和突出部52构成,突出部52从保持体主体51的后表面左右中央部向后方突出。保持体主体51以在从上侧收纳部21到其两侧的橡胶塞收纳部24的范围覆盖壳体主体11的上部的方式配置。在保持体主体51的左右两侧设有截面呈圆弧状的嵌合部53,嵌合部53能嵌合橡胶塞收纳部24。嵌合部53的后部开口被十字状的封闭肋部54局部地封闭。封闭肋部54限制收纳于橡胶塞收纳部24的单个橡胶塞向后方抜出。
在保持体主体51的左右两端部能挠曲变形地设有弯曲片状的锁定部55,锁定部55封闭嵌合部53的左右两侧。在锁定部55上沿左右贯通地设有锁定孔56。如图2所示,通过壳体主体11的相对应的锁定突起25弹性地嵌入到各锁定部55的锁定孔56,从而各锁定部55与锁定突起25卡止,由此后部保持体50被连接器壳体10保持。
在保持体主体51的左右中央部的两嵌合部53之间的位置上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设有多个贯穿孔57。各贯穿孔57形成与端子零件80的箱部81的截面形状相对应的、大致矩形的截面形状,并从保持体主体51贯通到突出部52。贯穿孔57的贯通方向设定成与后部保持体50整体的轴心方向相同并与保持体主体51的外周面平行的方向。当后部保持体50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0时,各贯穿孔57在前后方向上与相对应的密封孔41连通。
各贯穿孔57形成为在大致全长上以相同的截面形状以及相同的直径(除了向突出部52的后表面扩展的锥形的引导部分以外。)连接的形式。在贯穿孔57的孔缘包括凹部58,在凹部58中嵌合稳定部8,稳定部86形成于端子零件80的箱部81。通过稳定部86嵌合到凹部58,从而引导端子零件80相对于贯穿孔57的插入动作、且限制端子零件80以与正式不同的姿势插入到贯穿孔57。
贯穿孔57的内表面与上述的贯穿孔57的截面形状相对应,如图1所示,在上下各自的后部保持体50A、50B分别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0时,贯穿孔57成为相对于作为连接器壳体10的轴心方向的前后方向倾斜的状态,详细地,后部保持体50A朝向前方缓缓地向下倾斜而以朝向密封孔41的中心侧的方式取向。因此,贯穿孔57的内表面整体作为向密封孔41的中心侧进行诱导的引导面59发挥作用。该引导面59因为贯穿孔57在大致全长上为恒定的直径,所以如图1所示,在从侧方观看贯穿孔57时,贯穿孔57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由相互平行的2边60划定。在将引导面59的2边60之间的向圆周方向的游动抑制得小的状态下,端子零件80的箱部81在贯穿孔57的大致全长上被插入引导。
在保持体主体51的前表面左右中央部设有抜出限制面61,在抜出限制面61开设有各贯穿孔57的前端。抜出限制面61在保持体主体51的前表面上从周围突出一级而在上下左右平坦地配置,在后部保持体50装配到连接器壳体10时,通过以能与密封部件40的后表面抵接的方式相对,从而起到限制密封部件40向后方抜出的作用。
突出部52形成为将各贯穿孔57一并包围的横长扁平的截面形状,在保持体主体51的两嵌合部53之间的位置、且保持体主体51的后表面左右中央部的下部突出设置。各贯穿孔57横跨贯穿保持体主体51和突出部52,从而如图1所示,各贯穿孔57具有与从端子零件80的突片83的前端到箱部81的后端的长度相同或者该长度以上的长度。
如图8以及图11所示,在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第1肋部62。各第1肋部62成对地配置于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左右两端部上的嵌合部53的侧外方,并且成对地配置于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左右中央附近的与各贯穿孔57对应的位置。因此,第1肋部62不设于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的左右中央位置。
如图9所示,各第1肋部62在保持体主体51的全长上向前后方向延伸,并成为使突出量朝向后方逐渐地增加的形式。如图10所示,各第1肋部62具有小突起状的第1突条63,第1突条63在第1肋部62的主体部分的下表面左右中央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第1突条63的突出顶端面与主体部分一起相对于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朝向后方缓缓地向下倾斜,如图3所示,第1突条63的突出顶端面成为能与下侧的后部保持体50B的保持体主体51的上表面抵接的第1抵接面64。
如图8以及图11所示,在突出部52的下表面沿左右方向隔开间隔地详细为隔开等间隔地突出设置有多个第2肋部65。第2肋部65不设于突出部52的下表面左右中央位置。
各第2肋部65以与各第1肋部62在左右方向上错开位置的方式配置。各第2肋部65在突出部52的全长上向前后方向延伸,并成为使突出量朝向后方逐渐地增加的形式。各第2肋部65的后端与保持体主体51的后表面连结。第2肋部65的突出量比第1肋部62的突出量大,且第2肋部65的左右方向的厚度比第1肋部62的左右方向的厚度大。具体地,第2肋部65设定为比第1肋部62大一圈。
各第2肋部65具有第2突条66,第2突条66在第2肋部65的主体部分的下表面中央部向前后方向延伸。第2突条66的突出顶端面与主体部分一起相对于突出部52的下表面朝向后方缓缓地向下倾斜,如图3所示,第2突条66的突出顶端面成为能与下侧的后部保持体50B的突出部52的上表面抵接的第2抵接面67。如图9所示,第2抵接面67位于比第1抵接面64靠下方的位置。另外,第2抵接面67的倾斜角度与第1抵接面64的倾斜角度大致相同。
接着,对本实施例1的防水连接器的组装方法以及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时,首先,如图4所示,密封部件40从后方插入到壳体主体11的收纳部21、22。密封部件40的整体以嵌合状态收纳于收纳部21、22。接着,如图3所示,后部保持体50从后方装配到壳体主体11。当后部保持体50借助锁定部55的卡止作用而装配于连接器壳体10时,保持体主体51的抜出限制面61与密封部件40的后表面相对,因此限制密封部件40向后方抜出。
如图1所示,通过在上侧收纳部21对应地配置上侧的后部保持体50A,在下侧收纳部22对应地配置下侧的后部保持体50B,从而上下各自的后部保持体50A、50B借由第1、第2肋部62、65彼此接触,后部保持体50的轴心方向朝向与连接器壳体10的轴心方向交叉的方向,由此后部保持体50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的装配姿势成为相对于前后方向(连接器壳体10的轴心方向,参照图1以及图2的用符号D示出的双点划线)倾斜的状态。
具体地讲,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各第1肋部62的第1抵接面64与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保持体主体51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抵接,并且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各第2肋部65的第2抵接面67与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突出部52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抵接,且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各第1肋部62的第1抵接面64与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抵接,并且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各第2肋部65的第2抵接面67与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突出部52的下表面沿前后方向抵接。由此,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轴心方向以朝向前方向下倾斜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下侧的后部保持体50B的轴心方向以朝向前方向上倾斜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在观看整体时,上下各自的后部保持体50A、50B的轴心方向形成为朝向后方向高度方向外侧扩展。
各贯穿孔57的引导面59以与上述后部保持体50的倾斜姿势相对应的方式相对于成为腔15以及密封孔41的贯通方向的前后方向倾斜地配置,并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密封孔41的中心侧的方式取向。
接着,如图1所示,带电线90的端子零件80从后方插入到后部保持体50的贯穿孔57。端子零件80通过箱部81插入到贯穿孔57,从而实质地被抑制向圆周方向的晃动,此外,稳定部86插入到凹部58,由此规定端子零件80的插入姿势。具体地讲,在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贯穿孔57中以突片83相对于箱部81的轴心位于上侧的方式规定端子零件80的插入姿势,在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贯穿孔57中以突片83相对于箱部81的轴心位于下侧的方式规定端子零件80的插入姿势。因此,当进行端子零件80的插入动作时,箱部81在贯穿孔57的2边60之间沿引导面59滑动,从而突片83的顶端朝向密封孔41的中心侧移位。
此外,当进行端子零件80的插入动作,使得突片83的顶端进入到密封孔41时,突片83的顶端不与密封孔41的斜面43抵接、或者在斜面43滑动而进入成为密封孔41的中心侧的内周唇部42之间。因此,突片83的顶端不刺破密封孔41的斜面43,从而能使突片83顺利地进入到密封孔41。
然后,当突片83的顶端穿过密封孔41以及腔15而到达向罩部内突出的位置时,矛状部17弹性地卡止于箱部81,端子零件80被腔15防止脱落地保持。此时,通过与端子零件80连接的电线90插入到密封孔41,密封孔41的各内周唇部42与电线90的外周面弹性地贴紧,从而电线9周围被密封。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1,通过端子零件80沿引导面59插入到贯穿孔57,从而突片83的顶端能顺利地进入到密封孔41。在该情况下,引导面59在贯穿孔57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的范围设置,所以端子零件80被向密封孔41可靠性良好地引导。其结果,能够避免因为密封部件40与突片83干扰而导致损坏的情况,并且能可靠地确保密封部件40的规定的防水性能。
另外,由于引导面59在贯穿孔57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中构成相互平行的2边60,所以与贯穿孔57的后端开口较大地扩径的情况不同,能将端子零件80以将晃动抑制得小的状态配置于2边60之间,从而能提高引导面59的引导作用的精度。
另外,通过后部保持体50的轴心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以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从而引导面59倾斜配置,所以在成形引导面59时,不必使引导面59相对于后部保持体50的轴心方向倾斜,由此能实现后部保持体50的制造的容易化。
此外,因为在后部保持体50的外表面设置有向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第2肋部62、65,第1、第2肋部62、65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使其从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增加的形式,第1、第2抵接面64、67与相对的对方侧的后部保持体50的外表面沿前后方向抵接,后部保持体50借助这些肋部62、65而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以倾斜的状态设置,所以只要仅使肋部62、65的突出量变化就能实现后部保持体50的倾斜姿势,后部保持体50的结构不会变得特别复杂。尤其是,在实施例1的情况下,因为除了第1肋部62还设置有第2肋部65,所以还能避免后部保持体50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变形成弓形的情况,由此能进一步提高引导面59的引导作用的精度。
此外,另外在高度方向上相邻的上下各自的后部保持体50A、50B以使设有肋部62、65的外表面彼此相对的状态设置,其中,设于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外表面的肋部62、65的抵接面64、67沿前后方向与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外表面抵接,设于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外表面的肋部62、65的抵接面64、67沿前后方向与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外表面抵接,所以不需要设置肋部62、65以外的特别的结构,就能实现后部保持体50的倾斜姿势,并能实现结构的进一步简化。尤其,各后部保持体50为彼此相同的形式,并且还共用于对方连接器壳体,所以能避免部件数量增加。
<实施例2>
图12以及图13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2。实施例2的肋部的一部分与实施例1不同,但是其他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在以下,标注与实施例1相同的符号进行说明。
实施例2的后部保持体50形成为从第1实施例的后部保持体50省略第2肋部65的形式。也就是说,在突出部52没有设置第2肋部65,而是在保持体主体51仅设置第1肋部62。
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虽然未图示组装状态,但是通过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各第1肋部62的第1抵接面64沿前后方向与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保持体主体51的上表面抵接、且下侧后部保持体50B的各第1肋部62的第1抵接面64沿前后方向与上侧后部保持体50A的保持体主体51的下表面抵接,从而与实施例1同样地,上下各自的后部保持体50A、50B相对于连接器壳体10以倾斜的姿势设置。因此,与实施例1同样地,贯穿孔57的引导面59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密封孔41的中心侧的方式取向,并且端子零件80能沿引导面59顺利地进入到密封孔41。尤其,在实施例2的情况下,因为从后部保持体50省略第2肋部65,所以能进一步简化结构。
<其他实施例>
简单地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
(1)防水连接器也可以是如下构成:通过肋部的抵接面沿前后方向抵接于与后部保持体不同的部位,从而后部保持体以倾斜的状态装配于连接器壳体。作为与后部保持体不同的部位,也可以是例如从连接器壳体的后表面突出的突片部分等。
(2)后部保持体也可以是通过与连接器壳体的容纳结构嵌合等,从而不借助肋部而以倾斜的状态装配于连接器壳体的保持体。
(3)也可以是:在连接器壳体中设置有上下3段以上的腔,与各段的腔对应地设置3个以上的密封部件以及后部保持体。
(4)作为端子零件,也可以采用不具有突片的阴型端子零件。
附图标记说明
10…连接器壳体
15…腔
40…密封部件
41…密封孔
50…后部保持体
57…贯穿孔
59…引导面
60…2边
62…第1肋部(肋部)
65…第2肋部(肋部)
80…端子零件
81…箱部
83…突片
90…电线

Claims (5)

1.一种防水连接器,具备:连接器壳体,其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腔;密封部件,其配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后部,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腔连通的密封孔;以及后部保持体,其以能限制所述密封部件向后方抜出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并具有在前后方向上与所述密封孔连通的贯穿孔,通过端子零件从所述贯穿孔经由所述密封孔而插入到所述腔,与所述端子零件连接的电线插入到所述密封孔,从而进行所述电线周围的密封,所述防水连接器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贯穿孔且遍布所述贯穿孔的前后方向的大致全长的范围内设有引导面,该引导面在所述后部保持体设置于所述连接器壳体的状态下,以随着朝向前方而朝向所述密封孔的中心侧的方式相对于前后方向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引导面在所述贯穿孔的长度方向的截面形状中构成相互平行的2边。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通过所述后部保持体的轴心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向与前后方向交叉的方向倾斜的状态设置,从而所述引导面倾斜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肋部,所述肋部形成为随着朝向后方而使该肋部从所述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突出的突出量增加的形式,通过所述肋部沿前后方向与所述肋部的突出顶端面相对的部位抵接,从而所述后部保持体相对于所述连接器壳体以倾斜的状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部保持体在所述连接器壳体上设置多个,相互相邻的所述后部保持体以使设有所述肋部的外表面彼此相对的状态设置,其中,设于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的所述肋部的突出顶端面沿前后方向与另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抵接,并且设于所述另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的所述肋部的突出顶端面沿前后方向与所述一方的后部保持体的外表面抵接。
CN201711146825.4A 2016-11-25 2017-11-17 防水连接器 Active CN1081104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28701 2016-11-25
JP2016228701A JP2018085272A (ja) 2016-11-25 2016-11-25 防水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10499A true CN108110499A (zh) 2018-06-01
CN108110499B CN108110499B (zh) 2020-10-23

Family

ID=621905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46825.4A Active CN108110499B (zh) 2016-11-25 2017-11-17 防水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141680B2 (zh)
JP (1) JP2018085272A (zh)
CN (1) CN10811049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105A (zh) * 2019-08-08 2021-02-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防水连接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97621B2 (ja) * 2018-03-30 2021-06-3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7424247B2 (ja) * 2020-08-26 2024-01-30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9501A1 (en) * 2005-10-27 2007-05-03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connector
CN106165207A (zh) * 2014-02-06 2016-11-23 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99501A1 (en) * 2005-10-27 2007-05-03 Yazaki Corporation Waterproof connector
CN106165207A (zh) * 2014-02-06 2016-11-23 富加宜(亚洲)私人有限公司 连接器组件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350105A (zh) * 2019-08-08 2021-02-09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防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85272A (ja) 2018-05-31
US10141680B2 (en) 2018-11-27
CN108110499B (zh) 2020-10-23
US20180151976A1 (en) 2018-05-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056836B2 (en) Shield terminal compatible with multiple housings and shield connector using the same
US10069233B2 (en) Female terminal having an outwardly bulging lance locking portion on a folded U-shaped plate
CN100468878C (zh) 分开式连接器和连接器组件
US9509076B2 (en) Connector with front backlash preventing portions and rear backlash preventing portion that are offset circumferentially with respect to the front backlash preventing portions
CN108110499A (zh) 防水连接器
US10833444B2 (en) Terminal unit and connector
US10707620B2 (en) Connector
US20140127928A1 (en) Connector
CN107528166B (zh) 密封部件以及防水连接器
CN103650249B (zh) 具有端子位置保证的电连接器
CN103368009B (zh) 连接器
US10770838B2 (en) Connector
US10916876B2 (en) Terminal unit and connector
US10283891B2 (en) Shield terminal
CN108376870B (zh) 防水连接器
EP2493025A2 (en) Connector
CN108123277A (zh) 电连接器
JP6575586B2 (ja) シールド端子
US11749911B2 (en) Connector
US11646525B2 (en) Connector having seal member
US10559908B2 (en) Connector
US10971859B2 (en) Two connector housings, one with a lock arm, the second with rattle prevention ribs
US20150111444A1 (en) Joint terminal
JP2020017544A (ja) シールド端子
JP7388688B2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