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94085A -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94085A
CN108094085A CN201711457577.5A CN201711457577A CN108094085A CN 108094085 A CN108094085 A CN 108094085A CN 201711457577 A CN201711457577 A CN 201711457577A CN 108094085 A CN108094085 A CN 1080940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ybean
corn
spacing
turning area
sow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575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钰
杨欢
张黎骅
杜勇利
周涛
雍太文
王小春
刘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1145757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9408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0940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940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具体操作位: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播种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播种区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两玉米带之间预留2.1m的空带,用于大豆种植,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采用本发明的种植方法,可有效解决不利于机械化收割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背景技术
玉米-大豆带状间作能够有效利用土地、光、热等自然资源,具有增加单位面积作物产量、提高土地当量比、培肥地力等优点,已成为国家农业部主推技术。近年来,在我国黄淮海平原区、东北平原区、西北高原区、西南山地区大面积推广。
然而,在当前农村劳动力减少的情况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多熟种植模式因其在播种、管理、收获阶段费时费工,劳动强度大,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低,限制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模式的大面积推广。因此,在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改传统人工种植方式为机械化系统生产已成为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必然要求。
当前黄淮海推广的玉米大豆2:2带状间作,玉米宽行行距为140~190cm。生长后期,大豆早于玉米成熟,对大豆进行收获时,由于玉米宽行间距较小,市场上收割机不能正常完成收割工作,加之农机手在玉米宽行里不易操作,易误收两旁玉米,特别在转弯调头时,大面积压倒两旁玉米,严重影响了玉米产量。而且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的遮阴作用,导致大豆茎秆变细变长,易倒伏,不利于成熟期大豆机械化收获。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以解决不利于机械化收割的的技术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播种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播种区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两玉米带之间预留2.1m的空带,用于大豆种植,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转弯区位于所述播种区两端,转弯区的长度为3~5m。
进一步,玉米单粒穴播,株间距为12~14cm;播种区大豆单粒穴播,株间距为8~10cm,转弯区大豆单粒穴播,株间距为6~8cm。
进一步,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金凯5号或金穗4号。
进一步,大豆品种为郑04024或郑0689。
进一步,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同时播种玉米和大豆;播种区种植完成后再进行转弯区大豆净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便于播种和收获时农机具作业;播种区间作玉米和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不存在株高较高的玉米,收获时不会对收割机的操作产生影响,收割效率高,而且可避免收割机在转弯调头过程中压倒玉米,玉米产量不会受到影响。
2.本发明播种区采用2:4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式,玉米宽行行距由原来的140~190cm增加到210cm,不仅可以增加大豆的光照强度,提高大豆的产量,而且可以满足市场上各种型号的收割机正常工作,便于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大大降低了人工工作强度。
3.玉米和大豆之间的距离为0.6m,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的遮阴作用降低,大豆的光照强度不会受到影响,大豆不会发生茎秆变细变长、易倒伏的情况,利于成熟期大豆的机械化收获。而且玉米与大豆之间间隔较远,农机手更容易操作,不会造成玉米误收,保证了玉米产量不会受到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种植模式图;
图2为本发明播种作业示意图;
其中,图2中虚线框表示一次机械作业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1)选种
本发明中播种区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方式进行播种,由于高位作物玉米对低位作物大豆的遮阴作用,容易导致大豆茎秆变细变长、易倒伏,不利于成熟期大豆机械化收获,因此,应当尽量避免玉米对大豆产生遮阴影响,其中一个方法是选择紧凑型株高较矮的玉米种子进行播种,另一个方法是拉宽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本发明将这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玉米种子最好还具有耐密植的特性,综上,本发明中玉米种子采用郑单958、金凯5号或金穗4号。为了便于大豆的机械化收割,大豆的底荚最好较高,因此本发明中大豆种子优选郑04024或郑0689。
(2)播种地块处理
选择交通便利、土地平整、光照和水源条件较好的地块,按1000kg/亩的用量撒施土杂肥后,用旋耕机整地,以种植土壤平、细、匀为准,然后在地块两端留出3~5m长的区块,作为转弯区,转弯区之间作为播种区,再将播种区分为若干相互独立的小区,分区时,开沟撒施复合肥,复合肥用量35~40kg/亩;根据种植需要设置不同的小区宽度。
(3)播种
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同时播种玉米和大豆。播种利用播种机进行,播种时先对播种区进行播种,播种区中玉米与大豆带状间作,玉米和大豆均单粒穴播;播种区播种完毕后,再对转弯区进行播种,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大豆单粒穴播。
(4)病虫防治
玉米苗期用3%辛硫磷颗粒剂撒施或丢窝防治地下虫害;大喇叭口期将辛硫磷颗粒剂或杀虫双大粒剂撒入新叶内防治玉米螟;后期用井冈霉素喷杆或人工剥区病叶防治蜗牛与纹枯病。大豆苗期重点防治豆杆黑潜蝇,出苗后7天、15天、21天施药预防,或在黑潜蝇发生期用药防治,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喷施;分枝期及时防治根腐病,每亩用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100g对兑水50kg茎叶喷施;全生育期注意防治蚜虫和红蜘蛛,每亩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30g或2.5%来福灵乳液15~20mL兑水50kg稀释喷施。
实施例一
地块平整完后,在地块两端各留3m长的空带作为转弯区。将转弯区之间的播种区分为均匀的小区,小区宽度为2.5m。小区内种植玉米和大豆各一带,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播种区内玉米和大豆单粒穴播,玉米株间距为14cm,大豆株间距为10cm。播种区播种完成后,进行转弯区的播种,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株间距为8cm。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大豆品种为郑04024。
实施例二
地块平整完后,在地块两端各留3m长的空带作为转弯区。将转弯区之间的播种区分为均匀的小区,小区宽度为2.2m。小区内种植玉米和大豆各一带,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大豆以种植三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播种区内玉米和大豆单粒穴播,玉米株间距为12cm,大豆株间距为8cm。播种区播种完成后,进行转弯区的播种,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株间距为6cm。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大豆品种为郑04024。
实施例三
地块平整完后,在地块两端各留3m长的空带作为转弯区。将转弯区之间的播种区分为均匀的小区,小区宽度为2m。小区内种植玉米和大豆各一带,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大豆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播种区内玉米和大豆单粒穴播,玉米株间距为12cm,大豆株间距为8cm。播种区播种完成后,进行转弯区的播种,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株间距为6cm。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大豆品种为郑04024。
实施例四
地块平整完后,在地块两端各留3m长的空带作为转弯区。将转弯区之间的播种区分为均匀的小区,小区宽度为2m。小区内种植玉米和大豆各一带,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5m,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25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4m;播种区内玉米和大豆单粒穴播,玉米株间距为12cm,大豆株间距为8cm。播种区播种完成后,进行转弯区的播种,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株间距为6cm。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大豆品种为郑04024。
对比例
地块平整完后,在整个地块分为若干小区,小区宽度为2m。小区内种植玉米和大豆各一带,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5m,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25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4m;播种区内玉米和大豆单粒穴播,玉米株间距为12cm,大豆株间距为8cm。播种区播种完成后,进行转弯区的播种,转弯区净作大豆,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株间距为6cm。玉米品种为郑单958,大豆品种为郑04024。
各实验组的种植情况如表1所示。
表1各实验组的种植情况
结果分析
统计各实验组收获后的产量情况,结果列于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施例一既能提高大豆产率,又适合机械化收割,这种种植方式值得推广。实施例二虽然大豆产率也有提高,但不如实施例一提高的明显,而且由于播种区玉米宽行宽度不够,在机械化收割过程中容易造成玉米误收,不利于机械化收割。实施例三中,播种区玉米宽行进一步减小,由于大豆种植行数减小,大豆最终产量也减小,而且在机械化收割过程中更容易造成玉米误收,使玉米产量也减少。实施例四中播种区玉米宽行宽度与实施例三相同,但大豆种植行数却翻倍,虽然大豆产量与实施例三相比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玉米的遮阴作用,大豆茎秆会变细变长,容易出现倒伏的情况,因此,产量不会提高的太多,而且更难进行机械化收割。对比例中,地块全部采用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方式进行播种,其余操作与实施例四完全相同,在收割时,收割机转弯过程中会压倒玉米,不仅影响收割机的操作,还会使玉米减产,完全不适合机械化收割。
虽然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是:将播种地块分为播种区和转弯区,播种区带状间作玉米-大豆,转弯区净作大豆;播种区玉米以种植两行为一带,带内玉米行距为0.4m,两玉米带之间预留2.1m的空带,用于大豆种植,大豆以种植四行为一带,大豆行距为0.3m,玉米与大豆之间的间距为0.6m;转弯区大豆行植,行距为0.2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播种区两端均设置有转弯区,所述转弯区的长度为3~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是:玉米单粒穴播,株间距为12~14cm;播种区大豆单粒穴播,株间距为8~10cm,转弯区大豆单粒穴播,株间距为6~8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玉米品种为郑单958、金凯5号或金穗4号。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大豆品种为郑04024或郑068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其特征是:在三月中旬至四月上旬同时播种玉米和大豆;播种区种植完成后再进行转弯区大豆净作。
CN201711457577.5A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Pending CN10809408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7577.5A CN108094085A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7577.5A CN108094085A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94085A true CN108094085A (zh) 2018-06-01

Family

ID=62214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57577.5A Pending CN108094085A (zh) 2017-12-28 2017-12-28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94085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4086A (zh) * 2018-01-12 2018-06-01 张彦军 一种机械化带状玉米间作平菇栽培方法
CN109169071A (zh) * 2018-10-25 2019-01-11 石河子大学 一种新疆地区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结果分析方法
CN111386990A (zh) * 2020-05-11 2020-07-10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青藏高原高产饲草的种植和加工方法
CN115024167A (zh) * 2022-06-30 2022-09-09 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27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上海德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间种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CN103262740A (zh) * 2013-05-28 2013-08-28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种植方法
CN103718807A (zh) * 2013-12-27 2014-04-16 吴太平 苹果、冬小麦、春谷一年两种三收机械化立体栽培方法
CN105724034A (zh) * 2016-03-16 2016-07-06 湖南农业大学 深沟窄垄直播油菜垄作栽培方法
CN106069049A (zh) * 2016-06-21 2016-11-09 魏琦 一种玉米套种大豆的栽培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11272A (zh) * 2007-10-19 2009-04-22 上海德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间种植大豆的立体栽培方法
CN103262740A (zh) * 2013-05-28 2013-08-28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的种植方法
CN103718807A (zh) * 2013-12-27 2014-04-16 吴太平 苹果、冬小麦、春谷一年两种三收机械化立体栽培方法
CN105724034A (zh) * 2016-03-16 2016-07-06 湖南农业大学 深沟窄垄直播油菜垄作栽培方法
CN106069049A (zh) * 2016-06-21 2016-11-09 魏琦 一种玉米套种大豆的栽培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曾庆华: "玉米和大豆间作方式的探讨", 《耕作与栽培》 *
胡伟: "《谷物联合收获机运用技术》", 30 June 1998 *
韦柳佳: "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及效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094086A (zh) * 2018-01-12 2018-06-01 张彦军 一种机械化带状玉米间作平菇栽培方法
CN109169071A (zh) * 2018-10-25 2019-01-11 石河子大学 一种新疆地区玉米和大豆间作种植结果分析方法
CN111386990A (zh) * 2020-05-11 2020-07-10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青藏高原高产饲草的种植和加工方法
CN111386990B (zh) * 2020-05-11 2022-01-11 四川农业大学 一种青藏高原高产饲草的种植和加工方法
CN115024167A (zh) * 2022-06-30 2022-09-09 佳县一隆农副产品购销有限公司 一种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09319B (zh) 华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的休闲种植方法
CN105340514A (zh) 一种旱藕增产提高淀粉含量的高效栽培方法
CN111226709A (zh) 一种玉米秸秆全量集行覆盖免耕作业法
CN104798569A (zh) 一种玉米和大豆间作的种植方法
CN106358692A (zh) 一种甘薯优质高产的节水栽培方法
CN103814751B (zh) 一种提高甘草种子结实率和产量的栽培方法
CN108094085A (zh) 一种适合机械化收获的玉米-大豆带状间作种植方法
CN102792848A (zh) 一种“茶肥1号”高效产青方法
CN105052524A (zh) 一种幼龄果园套种马铃薯的种植方法
CN105557275A (zh) 一种马铃薯起垄覆膜种植方法
CN106576727A (zh) 一种无公害向日葵栽培方法
CN106717826A (zh) 玉米高产的种植方法
CN107079684A (zh) 一种玉米的种植方法
CN105359790A (zh) 一种桔梗栽培方法
CN104920055A (zh) 一种甘蔗套种马铃薯的栽培方法
CN109874618A (zh) 一种新型间套作带状种植方法
CN105191628A (zh) 一种高产丹参幼苗栽培方法
CN106034611B (zh) 一种小麦、马铃薯和西瓜/南瓜玉米间套种方法
CN105010055A (zh) 一种彩色水稻的种植方法
CN104285652A (zh) 一种贝母套种油葵的栽培方法
CN107223445A (zh) 一种土豆、玉米、大豆间作套种的方法
CN106211966A (zh) 玉米隔行错穴全边行种植方法
CN105766305A (zh) 一种油菜栽培方法
CN106912289B (zh) 谷子撒播种植的方法
CN105103913A (zh) 一种马铃薯的双行交错种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1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