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55629A -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55629A
CN108055629A CN201711190458.8A CN201711190458A CN108055629A CN 108055629 A CN108055629 A CN 108055629A CN 201711190458 A CN201711190458 A CN 201711190458A CN 108055629 A CN108055629 A CN 1080556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installation space
sub
shell
diaphragm mea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9045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晓明
吴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i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i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i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i Acoust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9045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55629A/zh
Publication of CN1080556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556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1/00Transducers of moving-armature or moving-core type
    • H04R11/04Microph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3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ransducers or diaphragms therefor
    • H04R31/003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ransducers or diaphragms therefor for diaphragms or their outer suspen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31/00Details of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transducers or diaphragms therefor covered by H04R31/00,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4R2231/001Moulding aspects of diaphragm or surrou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410/00Micropho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包括壳体,其内腔分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电磁线圈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磁发生件设置于第二安装空间;振动发生装置具有插入电磁线圈的第一段和位于第二安装空间的第二段;振膜装置与第二段连接,被第二段带动后振动发声;抗磁隔离层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之间。装配方法包括将电磁线圈安装于第一半壳体的第一安装空间;将磁发生件安装于第一半壳体的第二安装空间;将抗磁隔离层的侧边固定于振膜装置一端;将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卡接扣合,同时将振膜装置的外边缘以及振动发生装置的任一端固定于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开口之间。本发明减薄了受话器的厚度,并且简化了装配工艺。

Description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受话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受话器是一种在无声音泄露条件下将音频电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的微小型电声器件,以实现音频重放,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耳机、助听器等便携式电子设备领域。
受话器按工作原理可分为动圈式、电磁式(动铁式)、压电式、碳粒式等,其中动铁式受话器由于具有频响曲线稳定,灵敏度高等特点被广泛使用。动铁式受话器的工作原理为电磁能转换,即将声音以交流电信号模式传送给电磁线圈,电磁线圈产生电磁场作用于平衡衔铁,位于平衡衔铁两侧的磁铁在磁场作用下带动平衡衔铁振动,平衡衔铁一端通过导针与振膜机构连接,振膜机构在平衡衔铁的振动下随之做相应频率的振动,从而鼓动周围空气做相应运动,将声音重现。
目前的动铁式受话器,装配时,一般先将线圈套设于U形平衡衔铁振动的一端上,再将U形平衡衔铁非振动的一端固定在壳体内,之后将振膜机构的两端分别手动固定在壳体的内壁面上,并保证振膜机构与U形平衡衔铁的振动部位对齐,最后通过导针或传动杆将振膜机构和U形平衡衔铁振动的一端相连接。现有技术中的动铁式受话器存在以下缺陷:
1.U形平衡衔铁的振动端与振膜机构之间通过传动杆或导针相连,增大了受话器内部的厚度;线圈套设在U形平衡衔铁的振动端上,且与振膜机构上下相对布置,为了避免线圈在U形平衡衔铁振动时与振膜机构接触,U形平衡衔铁的振动端与振膜机构之间的空间需要进一步的扩大,这无疑进一步增大了受话器内部厚度。
2.振膜机构需要手动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再通过传动杆或导针等传动设备与U形平衡衔铁的振动端连接,这导致装配过程复杂,装配效率低,耗时长,并且在后期维修或性能检测时,需要对整体进行拆装,操作非常不方便。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动铁式受话器厚度较大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厚度薄的受话器。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受话器,包括:
壳体,具有闭合内腔,所述闭合内腔分为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闭合内腔连通的出音孔;
电磁线圈,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部;
磁发生件,至少为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部,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提供固定磁场;
振动发生装置,为导磁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且沿所述电磁线圈轴向插入所述电磁线圈内部的第一段,和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部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或所述第二段的端部与所述壳体固定连接;
振膜装置,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部,将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分割为两个互不连通的空间,与所述第二段连接,在被所述第二段带动后振动发声;
抗磁隔离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之间。
可选地,所述抗磁隔离层设置在所述振膜装置的至少一侧。
可选地,所述抗磁隔离层的一条侧边与所述振膜装置固定连接,其余侧边与所述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半壳体,内部具有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
第二半壳体,内部具有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
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扣合后形成所述壳体,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三空间相对形成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所述第二空间与所述第四空间相对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所述抗磁隔离层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半壳体内部。
可选地,所述振膜装置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端被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壳体和所述第二半壳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壳体包括:
第一子壳体,内部具有所述第一安装空间;
第二子壳体,包括两个相扣合的第三半壳体,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扣合后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空间;
所述抗磁隔离层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的至少一个内部,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壳体内部。
可选地,所述振膜装置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振动发生装置的一端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子壳体内部,或者一端被挤压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子壳体和/或所述第二子壳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之间的夹壁,所述抗磁隔离层设置在所述夹壁的内部和/或外部。
可选地,所述振膜装置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以及两个所述夹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振膜装置包括:
固定框,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上,中部具有中空通孔;
振动板,位于所述中空通孔内,一端与所述固定框连接,另一端悬空;
发音膜,固定于所述固定框,至少覆盖所述固定框与所述振动板之间的间隙;
所述振动发生装置的第二段与所述振动板固定连接。
可选地,所述振膜装置包括:
振动板,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外周边缘固定于所述壳体上。
可选地,所述振动板上开设有槽口,所述槽口与所述磁发生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磁发生件在所述振动板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槽口内部。
可选地,所述壳体外设置有附加发声腔室,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附加发声腔室相通的开孔,所述开孔上覆盖有被动式发音膜。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受话器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电磁线圈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内的第一安装空间;
将磁发生件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和/或第二半壳体内的第二安装空间;
将抗磁隔离层的一条侧边固定于振膜装置靠近所述振动发生装置第一段的一端;
将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卡接扣合,同时将振膜装置的外边缘以及振动发生装置的任一端固定于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开口之间,;
将抗磁隔离层的其余侧边固定连接于壳体的内壁面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受话器的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电磁线圈固定安装于第一子壳体的内壁面;
将磁发生件固定安装于第三半壳体的内壁面;
将抗磁隔离层设置在第三半壳体的夹壁内部;
将两个第三半壳体卡接扣合形成第二子壳体,同时将振膜装置的外边缘固定于两个第三半壳体的开口之间以及两个夹壁之间;
将第一子壳体与第二子壳体固定连接,并使得夹壁位于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之间,同时将振动发生装置伸入电磁线圈内部并与第一子壳体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可选地,还包括以下形成振膜装置的步骤:
将振动板放置在固定框的中空通孔内,并将振动板的一端与固定框连接,另一端悬空;
将发音膜与固定框连接,并覆盖固定框与振动板之间的间隙。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振动发生装置的第一段伸入位于第一安装空间的电磁线圈内,第二段位于与第一安装空间并排设置的第二安装空间内,也即,电磁线圈安装在与第二安装空间并排而非上下设置的第一安装空间内部,因此,电磁线圈不占用第二安装空间,很大程度上减薄了受话器的厚度。振动发生装置和振膜装置直接相连,不需要设置传统结构中的传动杆或导针等传动设备,一方面进一步地减薄了受话器的厚度,另一方面在装配受话器时,无需先将振膜手动固定在壳体上,再通过传动设备将其与衔铁连接,只需要将振膜装置和振动发生装置进行整体装配,简化了装配工艺,减小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并且后期维修或性能检测时,只需将振膜装置和振动发生装置整体拆卸即可,操作非常方便。
此外,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之间设置有抗磁隔离层,能够减少电磁线圈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的磁感应线在第一安装空间中形成回路,而无法到达第二安装空间的情况发生,也即使得电磁线圈产生的磁感应线不在第一安装空间内部形成闭合回路,而是延伸到第二安装空间,再形成回路,进而保证了位于第二安装空间内的振动发生装置的第二段的磁场强度,增强了固定磁场和电磁场之间的磁场作用力,增大振膜装置的振动幅度,保证了受话器的发声效果。
2.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抗磁隔离层设置在振膜装置的至少一侧,即可至少从一个方向上阻止磁感应线在第一安装空间内形成磁回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抗磁隔离层的位置。
3.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抗磁隔离层的一条侧边与振膜装置固定连接,其余侧边与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即抗磁隔离层在振膜装置的至少一侧,将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完全分隔开,最大程度上起到抗磁隔离的作用。
4.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壳体由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扣合而成,第一半壳体的第一空间和第二半壳体的第三空间相对形成第一安装空间,第一半壳体的第二空间和第二半壳体的第四空间相对形成第二安装空间;且振膜装置的外边缘以及振动发生装置的一端均被挤压固定在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之间。该结构的受话器在装配时,最后将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扣合连接时,同时将振膜装置和振动发生装置也固定在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之间,装配非常简单方便。
5.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壳体包括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其中第一子壳体具有第一安装空间,第二子壳体包括互相扣成形成第二安装空间的两个第三半壳体;且第一子壳体和/或第二子壳体具有位于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之间的夹壁,抗磁隔离层设置在夹壁的内部和/或外部。该结构的受话器将抗磁隔离层直接设置在夹壁的内部和/或外部,装配时,无需额外增加抗磁部件,组装第一子壳体和第二子壳体时,即可将设置有抗磁隔离层的侧壁作为第一安装空间和第二安装空间之间的抗磁隔离部件。
6.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壳体外还设有附加发声腔室,且壳体上开设有与附加发声腔室相通的开孔,开孔上覆盖有被动式发音膜。该结构的受话器,振膜装置被振动发生装置带动鼓动壳体内的空气振动发声时,被动式发音膜也会随之往复振动,进而鼓动附加发声腔室内的空气发声,即壳体内与附加发声腔室内的空气同时被鼓动,均能够实现发声,并且混合后的声音具有混响效果,改善了受话器的低频特性。
7.本发明提供的受话器,装配时,将电磁线圈固定安装在第一半壳体内的第一安装空间中,形成由电磁线圈和第一半壳体组成的第一模块,将磁发生件固定安装在第一半壳体和/或第二半壳体内的第二安装空间中,形成第二模块(安装有磁发生件的第二半壳体或单独的第二半壳体),将抗磁隔离层的一条侧边固定在振膜装置上形成第三模块。三个模块单独装配完成后,将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卡接扣合并将振膜装置的外边缘以及振动发生装置的任一端固定在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开口之间,即将第一模块、第二模块与第三模块总装。最后将抗磁隔离层其余的侧边固定在壳体内壁面,完成装配。
本发明的受话器装配方法实现了模块化装配,有效节省了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无需将振膜手动固定在壳体上,再通过传动设备将其与衔铁连接,只需要将振膜装置和振动发生装置进行整体装配,简化了装配工艺,降低了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受话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受话器中振动发生装置第二段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受话器的纵向剖视图;
图6为图5的B-B向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受话器中振动发生装置第二段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101-第一安装空间;102-第二安装空间;103-出音孔;104-第一半壳体;1041-第一空间;1042-第二空间;105-第二半壳体;1051-第三空间;1052-第四空间;106-第一子壳体;107-第二子壳体;1071-第三半壳体;108-夹壁;1081-预留槽;109-导音管;
2-电磁线圈;
301-第一磁发生件;302-第二磁发生件;
4-振动发生装置;401-第一段;402-第二段;403-弯折部;
5-振膜装置;501-固定框;5011-中空通孔;502-振动板;5021-槽口;503-发音膜;
6-抗磁隔离层;
7-附加壳体;8-开孔;9-被动式发音膜;10-附加发声腔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受话器,如图1-4所示,包括壳体1、电磁线圈2、磁发生件、振动发生装置4、振膜装置5以及抗磁隔离层6。
壳体1具有闭合内腔,闭合内腔分为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壳体1上开设有与闭合内腔连通的出音孔103,壳体1外壁面设有导音管109,导音管109将出音孔103包含在其内;
电磁线圈2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内部,一般地,通过胶粘贴方式将电磁线圈2固定在壳体1内壁;
磁发生件设置于第二安装空间102内部,用于为第二安装空间102提供固定磁场,本实施例中,磁发生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磁发生件301和第二磁发生件302,且相对的一端极性相反;
作为磁发生件的变形设计方案,磁发生件可以只包括第一磁发生件301或者只包括第二磁发生件302。
本实施例中,磁发生件为永磁体;也可以采用线圈,通过给线圈通入恒向的电流,使得线圈产生方向固定的电磁场,均可以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振动发生装置4为导磁件,具有第一段401和第二段402,第一段401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内且沿电磁线圈2轴向插入电磁线圈2内部,第二段402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02内部的第二段402,第一段401或第二段402的端部与壳体1固定连接;其中,图1为第一段401的端部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示意图,图4为第二段402的端部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示意图。
振膜装置5固定安装在第二安装空间102内部,将第二安装空间102分割为两个互不连通的空间,第一磁发生件301和第二磁发生件302分别位于互不连通的两个空间中,振膜装置5与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二段402连接,当电磁线圈2通电后,产生电磁场,并磁化振动发生装置4,磁化后的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二段402在磁发生件提供的固定磁场的作用下,带动振膜装置5振动发声;
抗磁隔离层6采用抗磁材料制成,设置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
该结构的受话器的具体工作过程为:
当给电磁线圈2通入正向电后,根据电磁感应原理,电磁线圈2产生一电磁场,并磁化深入其内部的振动发生装置4,假设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二段402为N极,第一磁发生件301靠近振膜装置5的一端为N极,第二磁发生件302靠近振膜装置5的一端为S极,则根据“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原则,振动发生装置4受到第一磁发生件301提供的第一固定磁场施加的朝向第二磁发生件302所在空间的排斥力以及第二磁发生件302提供的第二固定磁场施加的朝向第二磁发生件302所在空间的吸引力,因此,振动发生装置4带动振膜装置5朝向第二磁发生件302所在空间振动;相反的,给电磁线圈2通入反向电(改变电流方向)时,同理,振动发生装置4带动振膜装置5朝向第一磁发生件301所在空间振动。由此,实现振膜装置5的往复振动,从而鼓动壳体1内腔中的空气,实现发声。
该结构的受话器,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一段401伸入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01的电磁线圈2内,第二段402位于与第一安装空间101并排设置的第二安装空间102内,也即,电磁线圈2安装在与第二安装空间102并排而非上下设置的第一安装空间101内部,因此,电磁线圈2不占用第二安装空间102,很大程度上减薄了受话器的厚度。振动发生装置4和振膜装置5直接相连,不需要设置传统结构中的传动杆或导针等传动设备,一方面进一步地减薄了受话器的厚度,另一方面在装配受话器时,无需先将振膜手动固定在壳体1上,再通过传动设备将其与衔铁连接,只需要将振膜装置5和振动发生装置4进行整体装配,简化了装配工艺,减小了装配难度,提高了装配效率,并且后期维修或性能检测时,只需将振膜装置5和振动发生装置4整体拆卸即可,操作非常方便。
此外,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设置有抗磁隔离层6,如此能够减少电磁线圈2通电后产生的电磁场的磁感应线在第一安装空间101中形成回路,而无法到达第二安装空间102内的情况发生,也即使得电磁线圈产生的磁感应线不在第一安装空间内部形成闭合回路,而是延伸到第二安装空间,再形成回路,进而保证了位于第二安装空间102内的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二段402的磁场强度,增强了固定磁场和电磁场之间的磁场作用力,增大振膜装置5的振动幅度,保证了受话器的发声效果。
本实施例中,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振膜装置5的至少一侧,即可至少从一个方向上阻止磁感应线在第一安装空间101内形成磁回路,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抗磁隔离层6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抗磁隔离层6的一条侧边与振膜装置5固定连接,其余侧边与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即抗磁隔离层6在振膜装置5的至少一侧,将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完全分隔开,最大程度上起到抗磁隔离的作用。并且由于其余侧边与壳体1的内壁均固定连接,因此抗磁隔离层6、振膜装置5以及壳体1在第二安装空间102内围合成一独立闭合空间,振膜装置5振动时鼓动该独立闭合空间中的空气,发声效果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当振动发生装置4往复振动时,第一段401和第二段402的交接处很容易磕碰到抗磁隔离层6以及与抗磁隔离层6固定连接的振膜装置5的端部。因此,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和第二段402的交界处具有一弯折部403,以使第一段401远离抗磁隔离层6以及振膜装置5,第二段402靠近振膜装置5。如此避免了振动发生装置4在振动时对抗磁隔离层6以及与抗磁隔离层6固定连接的振膜装置5的端部造成碰撞,同时也为振动发生装置4提供了振动空间。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
第一半壳体104内部具有并排的第一空间1041和第二空间1042;第二半壳体105内部具有并排的第三空间1051和第四空间1052;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扣合后形成壳体1,且第一空间1041与第三空间1051相对形成第一安装空间101,第二空间1042与第四空间1052相对形成第二安装空间102;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第一半壳体104内部。
作为可替换设计方案,抗磁隔离层6也可以设置在第二半壳体105内部,也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壳体1内部和第二半壳体105内部。
需要说明的是,抗磁隔离层6需要避开振动发生装置4设置,并能够保证振动发生装置4具有足够的振动空间。
本实施例中,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振动发生装置4的一端被挤压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
作为可替换设计方案,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也可以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或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上,振动发生装置4的一端也可以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或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上。
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3所示,振膜装置5包括固定框501、振动板502以及发音膜503。
固定框501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中部具有中空通孔5011,固定安装于壳体1上。具体地,固定框501可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也可以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的内壁面或者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
振动板502采用弹性非导磁材料制成,位于中空通孔5011内,且一端与固定框501连接,另一端悬空。
发音膜503固定于固定框501上,并至少覆盖固定框501与振动板502之间的间隙。具体地,发音膜503可只覆盖固定框501和振动板502之间的间隙,也可以覆盖整个振动板502和固定框501,且发音膜503可固定于固定框501的任意一侧,只要保证将第二安装空间102分隔成两个互不相通的空间即可。
其中,振动板502与振动发生装置4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点焊方式或者胶粘贴方式。
作为可替换设计方案,振膜装置5仅包括振动板502,振动板50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外周边缘固定于壳体1上。具体地,振动板502的外周边缘固定于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也可以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的内壁面或者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该结构的振膜装置5省去了固定框501和发音膜503,结构更为简单。
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振动板502上开设有槽口5021,槽口5021与磁发生件相对设置,且磁发生件在振动板502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槽口5021内部。由此,使得磁发生件提供的固定磁场和振动发生装置4提供的电磁场能够直接作用,加强了磁场作用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外设置有附加壳体7,附加壳体7上开设有出音孔103,附加壳体7与壳体1之间形成附加发声腔室10,附加壳体7上的出音孔103与附加发声腔室10相通,壳体1上开设有与附加发声腔室10相通的开孔8,开孔8上覆盖有被动式发音膜9。并且,附加壳体7和壳体1的外侧壁设置有导音管109,导音管109将附加壳体7上的出音孔103与壳体1上的出音孔103均包含在内。
该结构的受话器,振膜装置5被振动发生装置4带动鼓动壳体1内的空气振动发声时,被动式发音膜9也会随之往复振动,进而鼓动附加发声腔室10内的空气发声。附加发声腔室10内发出的声音和壳体1内腔中发出的声音通过各自的出音孔103汇总到导音管109内时,由于被动式发音膜9的振动频率和发音膜503的振动频率一致,但是被动式发音膜9出现瞬时振动滞后现象,因此使得混合后的声音具有混响效果,从而改善了受话器的低频特性。
本实施例中的受话器的装配方法(简称A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1:将电磁线圈2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内的第一安装空间101;将第一磁发生件301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内的第二安装空间102,将第二磁发生件302固定安装于第二半壳体105内的第二安装空间102。具体地,采用点焊方式或者胶粘贴方式实现进行电磁线圈2和磁发生件的安装。
S12:将抗磁隔离层6的一条侧边固定于振膜装置5靠近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的一端,可以通过点焊方式或者胶粘贴方式。
S13:将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卡接扣合,同时将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一段401插入电磁线圈2内部,将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以及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或第二段402的端部固定于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
S14:将抗磁隔离层6的其余侧边固定连接于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上。具体地,可以预先在抗磁隔离层6的其余侧边上涂覆粘合剂,实现其余侧边与壳体1的连接,也可以通过在壳体1上开孔8,通过从外到内涂覆焊锡或者粘合剂的方式实现其余侧边与壳体1的固定连接。
S15:在第二半壳体105上开设一开孔8,并在开孔8上覆盖被动式发音膜9,在第二半壳体105外固定连接附加壳体7,以使附加壳体7和第二半壳体105之间形成附加发声腔室10。
本实施例将第一半壳体104、电磁线圈2以及第一磁发生件301作为第一模块,将第二半壳体105和第二磁发生件302作为第二模块,将振膜装置5、振动发生装置4以及抗磁隔离层6作为第三模块,装配时,分别装配完成以上三个模块,再将三个模块进行总装。该装配方法实现了模块化装配,有效节省了装配时间,提高了装配效率。同时,无需将振膜手动固定在壳体1上,再通过传动设备将其与衔铁连接,只需要将振膜装置5和振动发生装置4进行整体装配,简化了装配工艺,降低了装配难度。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步骤S10中也可以将电磁线圈2固定安装在第二半壳体105内的第一安装空间101;并且只需要安装第一磁发生件301和第二磁发生件302的任意一个即可。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步骤S30中也可以将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预先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或者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将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或第二段402的端部预先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或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然后再将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卡接扣合。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步骤S30中也可以将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或者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将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或第二段402的端部预先固定在第一半壳体104或第二半壳体105的内壁面,然后再将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卡接扣合。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形成振膜装置5的步骤:将振动板502放置在固定框501的中空通孔5011内,并将振动板502的一端与固定框501连接,另一端悬空;将发音膜503与固定框501连接,并覆盖固定框501与振动板502之间的间隙。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形成振膜装置5的步骤中,发音膜503可以覆盖整个振动板502和固定框501。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将振膜装置5与振动发生装置4固定连接的步骤,具体地,将振动发生装置4与振膜装置5中的振动板502通过点焊或胶粘贴方式固定连接。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受话器,与实施例1中提供的受话器的区别在于:壳体1的结构不同以及抗磁隔离层6的设置位置不同。
本实施例中,如图5-7所示,壳体1包括第一子壳体106和第二子壳体107。
第一子壳体106内部具有第一安装空间101;第二子壳体107包括两个相扣合的第三半壳体1071,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扣合后形成第二安装空间102;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其中一个第三壳体1的内部。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抗磁隔离层6也可以设置在第一子壳体106内部。
本实施例中,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的开口之间,振动发生装置4的一端被固定在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的开口之间。
作为可替换设计方案,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也可以固定在任一第三半壳体1071的内壁面上,振动发生装置4的一端也可以固定在第一子壳体106的内壁面上。
作为优选设计方案,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子壳体106具有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的两个夹壁108,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夹壁108的内部或者外部。装配时,无需额外增加抗磁部件,组装第一子壳体106和第二子壳体107时,即可将设置有抗磁隔离层6的侧壁作为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的抗磁隔离部件。
作为可替换设计方案,第二子壳体107的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具有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的夹壁108,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夹壁108的内部或者外部。
作为又一可替换设计方案,第一子壳体106和第二子壳体107的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均具有位于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的夹壁108,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夹壁108的内部或者外部。
需要说明的是,当设置有夹壁108结构时,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以及两个夹壁108之间。同时,振动发生装置4需要穿过夹壁108才能从第二安装空间102进入第一安装空间101或者从第一安装空间101进入第二安装空间102。因此,夹壁108上还开设有预留槽1081,一方面便于振动发生装置4的设置,另一方面为振动发生装置4提供了足够的振动空间。
本实施例中的受话器的装配方法(简称B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1:将电磁线圈2固定安装于第一子壳体106的内壁面;将第一磁发生件301和第二磁发生件302分别固定安装于第二子壳体107的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内壁面;将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第三半壳体1071的夹壁108内部。
S22:将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卡接扣合形成第二子壳体107,同时将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固定于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的开口之间以及两个夹壁108之间。
S23:将第一子壳体106和第二子壳体107固定连接,并使得夹壁108位于第一子壳体106和第二子壳体107之间,同时将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一段401伸入电磁线圈2内部并将第一段401的端部与第一子壳体106的内壁面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段401端部与第一子壳体106内壁面的固定方式同A装配方法中步骤S14中的固定方式,在此不再赘述。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步骤S21中只需要安装第一磁发生件301和第二磁发生件302的任意一个即可。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步骤S21中抗磁隔离层6还可以设置在第三半壳体1071的外部。
作为变形设计方案,步骤S23中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的端部不固定,在步骤S22中将振动发生装置4第二段402的端部固定在第三半壳体1071内壁面或者固定在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的开口之间。
另外,形成振膜装置5的步骤、振膜装置5与振动发生装置4的固定连接的步骤以及形成附加发声腔室10的步骤均同A装配方法,在此不再赘述。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8)

1.一种受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具有闭合内腔,所述闭合内腔分为并排设置的第一安装空间(101)和第二安装空间(102),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与所述闭合内腔连通的出音孔(103);
电磁线圈(2),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01)内部;
磁发生件,至少为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内部,为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提供固定磁场;
振动发生装置(4),为导磁件,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01)、且沿所述电磁线圈(2)轴向插入所述电磁线圈(2)内部的第一段(401),和位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内部的第二段(402),所述第一段(401)或所述第二段(402)的端部与所述壳体(1)固定连接;
振膜装置(5),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内部,将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分割为两个互不连通的空间,与所述第二段(402)连接,在被所述第二段(402)带动后振动发声;
抗磁隔离层(6),设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01)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所述振膜装置(5)的至少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磁隔离层(6)的一条侧边与所述振膜装置(5)固定连接,其余侧边与所述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
第一半壳体(104),内部具有第一空间(1041)和第二空间(1042);
第二半壳体(105),内部具有第三空间(1051)和第四空间(1052);
所述第一半壳体(104)和所述第二半壳体(105)扣合后形成所述壳体(1),所述第一空间(1041)与所述第三空间(1051)相对形成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01),所述第二空间(1042)与所述第四空间(1052)相对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
所述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所述第一半壳体(104)和/或所述第二半壳体(105)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壳体(104)和所述第二半壳体(10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发生装置(4)的一端被挤压固定在所述第一半壳体(104)和所述第二半壳体(105)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包括:
第一子壳体(106),内部具有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01);
第二子壳体(107),包括两个相扣合的第三半壳体(1071),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1071)扣合后形成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
所述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1071)的至少一个内部,或者设置在所述第一子壳体(106)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1071)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发生装置(4)的一端被固定在所述第一子壳体(106)内部,或者一端被挤压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1071)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壳体(106)和/或所述第二子壳体(107)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101)和所述第二安装空间(102)之间的夹壁(108),所述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所述夹壁(108)的内部和/或外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被挤压固定在两个所述第三半壳体(1071)、以及两个所述夹壁(108)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装置(5)包括:
固定框(501),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1)上,中部具有中空通孔(5011);
振动板(502),位于所述中空通孔(5011)内,一端与所述固定框(501)连接,另一端悬空;
发音膜(503),固定于所述固定框(501),至少覆盖所述固定框(501)与所述振动板(502)之间的间隙;
所述振动发生装置(4)的第二段(402)与所述振动板(502)固定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装置(5)包括:
振动板(502),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外周边缘固定于所述壳体(1)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板(502)上开设有槽口(5021),所述槽口(5021)与所述磁发生件相对设置,且所述磁发生件在所述振动板(502)上的投影完全落入所述槽口(5021)内部。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受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外设置有附加发声腔室(10),所述壳体(1)上开设有与所述附加发声腔室(10)相通的开孔(8),所述开孔(8)上覆盖有被动式发音膜(9)。
16.一种受话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电磁线圈(2)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内的第一安装空间(101);
将磁发生件固定安装于第一半壳体(104)和/或第二半壳体(105)内的第二安装空间(102);
将抗磁隔离层(6)的一条侧边固定于振膜装置(5)靠近所述振动发生装置(4)第一段(401)的一端;
将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卡接扣合,同时将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以及振动发生装置(4)的任一端固定于第一半壳体(104)和第二半壳体(105)的开口之间;
将抗磁隔离层(6)的其余侧边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内壁面上。
17.一种受话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将电磁线圈(2)固定安装于第一子壳体(106)的内壁面;
将磁发生件固定安装于第三半壳体(1071)的内壁面;
将抗磁隔离层(6)设置在第三半壳体(1071)的夹壁(108)内部;
将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卡接扣合形成第二子壳体(107),同时将振膜装置(5)的外边缘固定于两个第三半壳体(1071)的开口之间以及两个夹壁(108)之间;
将第一子壳体(106)与第二子壳体(107)固定连接,并使得夹壁(108)位于第一子壳体(106)和第二子壳体(107)之间,同时将振动发生装置(4)伸入电磁线圈(2)内部并与第一子壳体(106)的内壁面固定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受话器的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形成振膜装置(5)的步骤:
将振动板(502)放置在固定框(501)的中空通孔(5011)内,并将振动板(502)的一端与固定框(501)连接,另一端悬空;
将发音膜(503)与固定框(501)连接,并覆盖固定框(501)与振动板(502)之间的间隙。
CN201711190458.8A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Pending CN1080556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90458.8A CN108055629A (zh)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90458.8A CN108055629A (zh)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55629A true CN108055629A (zh) 2018-05-18

Family

ID=62120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90458.8A Pending CN108055629A (zh)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05562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197A (zh) * 2019-07-08 2021-01-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磁势换能器及其电子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08225A1 (de) * 2003-02-25 2004-09-16 Auke Nauta Lautsprecher, insbesondere für ein Hörgerät
US20060291687A1 (en) * 2005-06-23 2006-12-28 Pioneer Corporation Vehicle-mounted speaker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US20070064964A1 (en) * 2005-09-16 2007-03-22 Cheung Kwun-Wing W Flat panel speaker assembly
CN102045626A (zh) * 2011-01-18 2011-05-04 吴宗汉 一种动磁式超薄受话器
CN103067808A (zh) * 2012-12-25 2013-04-24 苏州恒听电子有限公司 频响可调型超薄受话器
CN104320747A (zh) * 2014-11-20 2015-01-28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结构
CN104954900A (zh) * 2014-03-28 2015-09-30 美律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具有被动式振膜的耳机
US20150373436A1 (en) * 2014-06-19 2015-12-24 Huiyang Dongmei Audio Products Co., Ltd. Multiple-vocal coil coaxial audio speaker using single audio source
CN107105371A (zh) * 2017-03-31 2017-08-29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受话器的振膜机构及其制备工艺
CN107360525A (zh) * 2017-07-25 2017-11-17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7518844U (zh) * 2017-11-24 2018-06-19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受话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08225A1 (de) * 2003-02-25 2004-09-16 Auke Nauta Lautsprecher, insbesondere für ein Hörgerät
US20060291687A1 (en) * 2005-06-23 2006-12-28 Pioneer Corporation Vehicle-mounted speaker device and vehicle having the same
US20070064964A1 (en) * 2005-09-16 2007-03-22 Cheung Kwun-Wing W Flat panel speaker assembly
CN102045626A (zh) * 2011-01-18 2011-05-04 吴宗汉 一种动磁式超薄受话器
CN103067808A (zh) * 2012-12-25 2013-04-24 苏州恒听电子有限公司 频响可调型超薄受话器
CN104954900A (zh) * 2014-03-28 2015-09-30 美律电子(惠州)有限公司 具有被动式振膜的耳机
US20150373436A1 (en) * 2014-06-19 2015-12-24 Huiyang Dongmei Audio Products Co., Ltd. Multiple-vocal coil coaxial audio speaker using single audio source
CN104320747A (zh) * 2014-11-20 2015-01-28 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结构
CN107105371A (zh) * 2017-03-31 2017-08-29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受话器的振膜机构及其制备工艺
CN107360525A (zh) * 2017-07-25 2017-11-17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7518844U (zh) * 2017-11-24 2018-06-19 苏州逸巛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受话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03197A (zh) * 2019-07-08 2021-01-08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磁势换能器及其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367114C2 (ru) Магнитная цепь, имеющая сдвоенный магнит,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и генерирующее колебания устройство с использованием такой магнитной цепи
KR101373427B1 (ko) 진동판 직접 구동형 전자석 스피커
KR20100011199A (ko) 장방형 박막스피커
CN107360525A (zh)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6865742U (zh) 一种超薄扬声器
CN207022205U (zh) 一种受话器
CN204392552U (zh) 电声器件
KR20150056227A (ko) 초박형 스피커
CN109618261A (zh) 一种薄型受话器
CN207022201U (zh) 一种受话器
CN207022206U (zh) 一种受话器
WO2022166376A1 (zh) 发声单体
CN207518844U (zh) 一种受话器
CN207518849U (zh) 一种受话器
CN108055629A (zh)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7920291A (zh)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7454521A (zh)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WO2024007509A1 (zh) 一种双振膜受话器及电子设备
KR20080085467A (ko) 스피커
CN108055630A (zh)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207612419U (zh) 一种受话器
CN209345399U (zh) 一种受话器
CN204392530U (zh) 电声器件
CN107580287A (zh) 一种受话器及其装配方法
CN109996156A (zh) 全频振动扬声器系统及具备本系统的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368 Youyi Road, Babai friendship Industrial Zone, Songling Tow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uzhou Yi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Friendship Road split eight Songling town of Wujiang District of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215222 friendship Industrial Zone No. 368

Applicant before: Suzhou Yilan Acoustic Technology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215299 No. 168, Ludang Road, Jiangling street,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north of the original Lingyi Road)

Applicant after: Suzhou Yiyi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68, Youyi Road, Bache Youyi Industrial Zone, Songling Town, Wujiang District,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Suzhou Yi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