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47048B -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47048B
CN108047048B CN201711481470.4A CN201711481470A CN108047048B CN 108047048 B CN108047048 B CN 108047048B CN 201711481470 A CN201711481470 A CN 201711481470A CN 108047048 B CN108047048 B CN 1080470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rmula
compound
reaction
trimethylbicyclo
hept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814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47048A (zh
Inventor
刘乾
李云森
邓世平
高原
娄山宁
俞云会
江传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PHARMAV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Huyun Tumor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Huyun Tumor Research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Huyun Tumor Research Cent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8147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47048B/zh
Priority to JP2020524361A priority patent/JP7114110B2/ja
Priority to PCT/CN2018/073357 priority patent/WO2019127746A1/zh
Priority to EP18896468.8A priority patent/EP3733640A4/en
Priority to US16/959,186 priority patent/US11767286B2/en
Publication of CN1080470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470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470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470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9/00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07C69/66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 C07C69/73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of unsaturated acids
    • C07C69/734Eth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9/00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Esters of carbonic or haloformic acids
    • C07C69/66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 C07C69/73Esters of carboxylic acids having esterified carboxylic groups bound to acyclic carbon atoms and having any of the groups OH, O—metal, —CHO, keto, ether, acyloxy, groups, groups, or in the acid moiety of unsaturated acids
    • C07C69/734Ethers
    • C07C69/736Ethers the hydroxy group of the ester being etherified with a hydroxy compound having the hydroxy group bound to a carbon atom of a six-membered aromatic ring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1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for treating ischaemic or atherosclerotic diseases, e.g. antianginal drugs, coronary vasodilators, drugs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retinopathy, cerebrovascula insufficiency, renal arteriosclerosi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7/0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 C07C67/3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modifying the acid moiety of the ester, such modification not being an introduction of an ester group
    • C07C67/303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modifying the acid moiety of the ester, such modification not being an introduction of an ester group by hydrogenation of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67/0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 C07C67/30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modifying the acid moiety of the ester, such modification not being an introduction of an ester group
    • C07C67/333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modifying the acid moiety of the ester, such modification not being an introduction of an ester group by isomerisation; by change of size of the carbon skeleton
    • C07C67/343Preparation of carboxylic acid esters by modifying the acid moiety of the ester, such modification not being an introduction of an ester group by isomerisation; by change of size of the carbon skeleton by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carbon ato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BGENERAL METHODS OF ORGANIC CHEMISTRY; APPARATUS THEREFOR
    • C07B2200/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specific properties of organic compounds
    • C07B2200/07Optical isom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7ORGANIC CHEMISTRY
    • C07CACYCLIC OR CARBOCYCLIC COMPOUNDS
    • C07C2602/00Systems containing two condensed rings
    • C07C2602/36Systems containing two condensed rings the rings having more than two atoms in common
    • C07C2602/42Systems containing two condensed rings the rings having more than two atoms in common the bicyclo ring system containing seven carbon atoms

Landscapes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Acyclic And Carbocyclic Compounds In Medicinal Composition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本发明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前药、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或药物组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血小板等作用的,同时又具有较长的治疗时间窗,未见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能够用作抗血栓、抗炎和脑卒中的治疗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Description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包括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血管由于血液供应缺乏而发生的坏死。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显示,我国脑血管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而根据2010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道,脑卒中是影响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第3位的原因。同时,脑卒中是造成60岁以上人群死亡的第2大原因,为致死率最高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在我国,脑卒中已经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脑卒中具有高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
我国每年死于脑卒中者有150万人,全国新发脑卒中约200万人,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高于欧美国家的4-5倍,是日本的3.5倍,甚至高于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
卒中病人四分之三遗留轻重不同的残疾,四分之一遗留严重残疾,表现为约3/4肢体功能障碍,约2/3认知功能障碍(半数为痴呆)和约1/2抑郁。其医疗费用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负担,其残疾更是给本人及家庭带来精神和生活的巨大痛苦及严重不便。
缺血性脑卒中,顾名思义,是由脑组织缺血后的供氧中断引起的疾病。脑组织供氧中断后,神经细胞随即出现能量耗竭、糖酵解引发乳酸堆积、细胞内外的离子稳态遭破坏、神经介质的异常释放、一氧化氮和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作用以及再灌注后氧自由基、炎症因子对脑细胞的进一步损害。这些病理、生化改变一环扣一环倾泻而至,形成瀑布效应。
对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侧重于以下两个环节,即尽早改善和恢复缺血损伤脑组织的血液供应和保护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其中最根本的治疗措施是早期溶解血栓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在出现不可逆损害之前,给缺氧脑组织及时供血,抑制损伤神经元的一系列化学信号因子的连锁反应,增加脑组织的耐受性,从而挽救半暗区脑组织的功能。
但是在脑卒中疾病的治疗中一定要考虑时间窗的问题,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即脑卒中发病后,使用某种治疗方法减轻脑损伤的程度、促进机能恢复以及改善长期预后,必须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内进行才有效。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时间窗以1~3小时最佳,原则上不应超过6小时。随机对照试验显示,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3h之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是非常有效的治疗办法,这一治疗方法的临床益处需要存在可挽救的半暗带。但只有不到5%的患者能在这段时间内得到治疗。由于时间窗的限制,能得到rt-PA溶栓治疗的患者很少。同时其具有一定的颅内出血的风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药的临床应用。
脑毛细血管壁与神经胶质细胞形成的血浆与脑细胞之间和由脉络丛形成的血浆和脑脊液之间存在血脑屏障,这些屏障能够阻止某些物质由血液进入脑组织。药物在治疗脑卒中疾病的过程中,也需要使药物穿过血脑屏障并达到起效浓度才能产生作用,然而大部分药物分子并不能穿透血脑屏障到达脑部,因此许多治疗脑部疾病的药物在体外试验时能表现出较好的药物-靶点结合活性,然而在动物试验时却并不能表现出理想的药效作用。
因此,找到一种易穿透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发挥较好的抗炎、抗血小板等作用的,同时又有较长治疗时间窗,且安全有效的脑卒中治疗药物仍然是临床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前药以及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为达到此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具有式I所示结构: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21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硝基、氨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且R2、R3、R4、R5和R6不全为氢。
优选地,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氟、氯、溴、硝基、氨基、甲基、三氟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羟基、甲氧基、三氟甲氧基、乙氧基、甲基氨基、二甲氨基、乙氨基或二乙基氨基中的任意一种,且R2、R3、R4、R5和R6不全为氢。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R2为氢、甲基或氟。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R3为羟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R4为羟基或甲氧基。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R5为氢、氟、羟基、甲氧基、甲基或氨基。
在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中,R6为氢或溴。
优选地,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为具有如下式A-E的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31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提供一种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为:
将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氢化还原得到式I所示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32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硝基、氨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且R2、R3、R4、R5和R6不全为氢。
优选地,所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5-1.0),例如1:0.05、1:0.08、1:0.1、1:0.3、1:0.5、1:0.8或1:1。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雷尼镍、硼化镍、钯炭、铂炭、铬酸亚铜、氯化三(三苯基膦)合铑、氯氢化三(三苯基膦)合钌或氢化三(三苯基膦)合铱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氢化还原反应的还原试剂为氢气或甲酸铵。
优选地,所述还原试剂与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5-25):1,例如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或25:1。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为0-80℃,例如0℃、5℃、10℃、15℃、20℃、25℃、30℃、35℃、40℃、50℃、60℃、70℃或80℃。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30h,例如1h、5h、8h、10h、13h、15h、18h、20h、22h、25h、28h或30h。
在本发明中,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可以由多种制备方法得到,例如其中一种制备方法可以为:式II所示丙二酸单酯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得到式I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41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硝基、氨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且R2、R3、R4、R5和R6不全为氢。
优选地,式II所示丙二酸单酯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1.5):1,例如0.5:1、0.6:1、0.7:1、0.8:1、0.9:1、1:1、1.1:1、1.2:1、1.3:1、1.4:1或1.5:1。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为吡啶、哌啶或醋酸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催化剂的用量为式III所示取代苯甲醛摩尔量的0.1-5倍,例如0.1倍、0.5倍、0.8倍、1倍、2倍、3倍、4倍或5倍。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溶剂为甲苯、二甲苯、苯、DMF、正庚烷或DMSO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为50-150℃,例如50℃、60℃、70℃、80℃、90℃、100℃、110℃、120℃、130℃、140℃或150℃。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10h,例如1h、1.5h、2h、2.5h、3h、4h、5h、6h、7h、8h、9h或10h。
在本发明中,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另一种制备方法为:式V所示醇与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42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硝基、氨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且R2、R3、R4、R5和R6不全为氢。
优选地,所述式V所示醇与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5):1,例如1:1、1.1:1、1.2:1、1.3:1、1.4:1或1.5:1。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溶剂为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温度为15-80℃,例如15℃、25℃、35℃、45℃、55℃、65℃、75℃或80℃。
优选地,所述反应的时间为3-30h,例如3h、5h、8h、10h、12h、15h、18h、20h、22h、24h、26h、28h或30h。
在本发明中,当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中存在除丙烯酸的羧基之外的可能与式V所示醇或者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中的羧基发生反应的其他基团时,可以在与式V所示醇发生反应前,通过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将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进行选择性的官能团保护,在与式V所示醇发生反应后,再通过已知的脱保护反应脱除掉保护基。例如当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中在苯环上含有羟基时,可以利用苄基进行保护,而后再与式V所示醇发生反应后,对产物进行脱苄基保护,得到目标产物。
在本发明中,式IV所示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另一种制备方法为:式VII所示化合物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在碱的作用下进行wittig反应,得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51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R3、R4、R5和R6各自独立地为氢、卤素、硝基、氨基、羟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直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支链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烷氧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烷基氨基,且R2、R3、R4、R5和R6不全为氢;R为二苯基氧基膦酰基、二乙氧基膦酰基、溴化三苯基膦基、氯化三苯基膦基。
优选地,所述式VII所示化合物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5),例如1:1、1:1.1、1:1.2、1:1.3、1:1.4或1:1.5。
优选地,所述碱为正丁基锂、叔丁醇钾、甲醇钠、乙醇钠、氢化钠或碳酸钾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wittig反应的温度为-80~60℃,例如-80℃、-60℃、-40℃、-20℃、0℃、10℃、20℃、30℃、40℃、50℃或60℃。
优选地,所述wittig反应的时间为1~12h,例如1h、2h、3h、4h、5h、6h、7h、8h、9h、10h、11h、12h。
在本发明中,所述式VII所示化合物可以根据本领域已知的方法制备得到,例如(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与卤代乙酰卤在碱存在下得到卤代乙酰酯,卤代乙酰酯与有机磷试剂反应生成wittig磷试剂,即式VII所示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061
本发明的目的之五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在本发明中,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金属盐。
优选地,所述金属盐选自锂盐、钠盐、钾盐、镁盐。
优选地,所述金属盐选自钠盐或钾盐。
本发明的目的之六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剂合物。
优选地,所述溶剂合物为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水合物和/或醇合物。在本发明中,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溶剂合物与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在作用效果上相当。
本发明的目的之七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前药。
在本发明中,所述前药是指药物经过化学结构修饰后得到的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的转化释放出活性药物而发挥药效的化合物。
在本发明中,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前药在体外无活性或活性较小,在经过体内代谢变化后释放出有活性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从而发挥其作用。
本发明的目的之八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
在本发明中,所述互变异构体是指化学结构中双键的顺反异构,立体化学异构体是指R1基团中的各手性中心的异构。
本发明的目的之九在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
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优选地,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为赋形剂、稀释剂、载体、调味剂、粘合剂或填充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优选地,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剂型为口服制剂、肠胃外给药制剂或外用制剂。
例如在本发明中,所述药物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固态、半固态、液态或气态制剂,如片剂、丸剂、胶囊剂、粉剂、颗粒剂、膏剂、乳剂、悬浮剂、栓剂、注射剂、吸入剂、凝胶剂、微球及气溶胶等。
给予本申请化合物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其药物组合物的典型途径包括但不限于口服、直肠、局部、吸入、肠胃外、舌下、阴道内、鼻内、眼内、腹膜内、肌内、皮下、静脉内给药。
本发明的目的之十在于提供如上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前药、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或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卒中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前药、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或药物组合物治疗时间窗较长,能够应用到抗血栓、抗炎和治疗脑卒中的药物中,并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溶剂合物、前药、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或药物组合物具有较好的抗炎、抗血小板等作用的,同时又具有较长的治疗时间窗,未见明显副作用,安全有效,能够用作抗血栓、抗炎和脑卒中的治疗药物,本发明的化合物更容易、更快速地分布到脑部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脑卒中这种需要急救的病症更具有临床意义,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化合物A的核磁氢谱;
图2为化合物A的药效实验2.0mg/kg给药脑切片图;
图3为化合物A的药效实验4.0mg/kg给药脑切片图;
图4为化合物A的药效实验8.0mg/kg给药脑切片图;
其中,图2-4中的数字编号表示实验动物的数字编号,脑切片从上至下分六层切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发明,不应视为对本发明的具体限制。
实施例1式A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11.5g,47.9mmol)、3-氟-4-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7.3g,42.9mmol)加入到甲苯(100ml)中,加入吡啶(7.6g,95.8mmol)、哌啶(0.4g,4.7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10.2g,收率68.5%。EI-MS M/Z349.2[M+],347.3[M-]。
1H-NMR(CDCl3,500MHz)0.78(3H,s,H-12),0.86,0.87(各3H,s,H-13,14),0.89(1H,d,H-8α),1.14(1H,m,H-10β),1.17~1.21(1H,t,H-11α),1.65(1H,t,H-9),1.70~1.76(1H,m,H-10α),1.86(1H,m,H-11β),2.29~2.33(1H,m,H-8β),2.60(2H,t,H-5),2.88(2H,t,H-6),3.88(3H,s,H-2),4.85~4.89(1H,dd,H-7),5.33(1H,s,H-3),6.53(1H,s,H-1),6.58~6.61(1H,d,H-4)。核磁氢谱见图1。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5g,收率94.4%。EI-MS M/Z 351.1[M+],349.3[M-]。
实施例2式A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5.3g,22.1mmol)、3-氟-4-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3.0g,17.6mmol)加入到甲苯(50ml)中,加入哌啶(0.38g,4.4mmol)、醋酸(0.26g,4.4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4.3g,收率70.5%。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2.7g,43.5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2g,收率91.4%。EI-MS M/Z 351.1[M+],349.3[M-]。
实施例3式B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11.5g,47.9mmol)、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7.2g,42.9mmol)加入到甲苯(100ml)中,加入吡啶(7.6g,95.8mmol)、哌啶(0.4g,4.7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8.3g,收率55.8%。EI-MS M/Z 347.2[M+],345.2[M-]。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5g,收率94.5%。EI-MS M/Z 349.2[M+],347.2[M-]。
实施例4式B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5.3g,22.1mmol)、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2.9g,17.6mmol)加入到甲苯(50ml)中,加入哌啶(0.38g,4.4mmol)、醋酸(0.26g,4.4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3.6g,收率59.1%。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4.6g,72.5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7g,收率96.5%。EI-MS M/Z 349.2[M+],347.2[M-]。
实施例5式C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11.5g,47.9mmol)、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7.8g,42.9mmol)加入到甲苯(100ml)中,加入吡啶(7.6g,95.8mmol)、哌啶(0.4g,4.7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8.9g,收率57.6%。EI-MS M/Z 361.2[M+],359.2[M-]。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8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4g,收率93.5%。EI-MS M/Z 363.5[M+],361.7[M-]。
实施例6式C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5.3g,22.1mmol)、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3.2g,17.6mmol)加入到甲苯(50ml)中,加入哌啶(0.38g,4.4mmol)、醋酸(0.26g,4.4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3.6g,收率57.1%。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8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4.4g,70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5g,收率94.5%。EI-MS M/Z 363.5[M+],361.7[M-]。
实施例7式D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11.5g,47.9mmol)、2-溴-4-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9.9g,42.9mmol)加入到甲苯(100ml)中,加入吡啶(7.6g,95.8mmol)、哌啶(0.4g,4.7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13.6g,收率77.4%。EI-MS M/Z409.1[M+],407.1[M-]。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4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1g,收率90.5%。EI-MS M/Z 411.1[M+],409.3[M-]。
实施例8式D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5.3g,22.1mmol)、2-溴-4-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4.1g,17.6mmol)加入到甲苯(50ml)中,加入哌啶(0.38g,4.4mmol)、醋酸(0.26g,4.4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5.9g,收率81.9%。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4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8g,60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4g,收率93.5%。EI-MS M/Z 411.1[M+],409.3[M-]。
实施例9式E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11.5g,47.9mmol)、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甲醛(8.8g,42.9mmol)加入到甲苯(100ml)中,加入吡啶(7.6g,95.8mmol)、哌啶(0.4g,4.7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10.5g,收率64.0%。EI-MS M/Z 385.1[M+],383.1[M-]。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6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6g,收率95.5%。EI-MS M/Z 387.2[M+],385.3[M-]。
实施例10式E化合物的合成
(1)氮气保护下,将丙二酸单(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酯(5.3g,22.1mmol)、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甲醛(3.6g,17.6mmol)加入到甲苯(50ml)中,加入哌啶(0.38g,4.4mmol)、醋酸(0.26g,4.4mmol),升温至120℃反应5h,反应结束后,放冷反应液,分别用1N盐酸溶液、饱和NaHCO3溶液、饱和NaCl溶液洗,无水硫酸钠干燥4h,浓缩至干,乙酸乙酯/石油醚重结晶,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固体4.7g,收率69.5%。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6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2.5g,39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3g,收率92.5%。EI-MS M/Z 387.2[M+],385.3[M-]。
实施例11式A化合物的合成
(1)将(E)-3-氟-4-苄氧基-5-甲氧基苯丙烯酸(7.8g,0.026mol)投入到二氯甲烷(50ml)中,冰盐浴降温至0℃后,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5.43g,0.026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0.96g,0.008mol),加上干燥管,反应1h;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4.1g,0.026mol)溶解于二氯甲烷中(25ml)中,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撤去冰盐浴,自然升温,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过滤固体,滤饼用适量二氯甲烷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经柱层析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3-氟-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9.8g)。
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3-氟-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9.2g,0.021mol)投入到四氢呋喃(90ml)中,搅拌均匀,加入甲酸铵(6.8g,0.105mol),在加入钯炭(1.8g,0.147mol),反应3h。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钯炭,并用适量四氢呋喃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6.1g,收率83.4%。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2.7g,43.5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2g,收率91.4%。EI-MS M/Z 351.1[M+],349.3[M-]。
实施例12式B化合物的合成
(1)将(E)-3,4-二苄氧基-5-甲氧基苯丙烯酸(10.2g,0.026mol)投入到二氯甲烷(50ml)中,冰盐浴降温至0℃后,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5.43g,0.026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0.96g,0.008mol),加上干燥管,反应1h;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4.1g,0.026mol)溶解于二氯甲烷中(25ml)中,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撤去冰盐浴,自然升温,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过滤固体,滤饼用适量二氯甲烷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经柱层析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二苄氧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1.8g)。
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二苄氧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1.1g,0.021mol)投入到四氢呋喃(90ml)中,搅拌均匀,加入甲酸铵(13.7g,0.21mol),在加入钯炭(3.6g,0.29mol),反应3h。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钯炭,并用适量四氢呋喃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5.8g,收率79.4%。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2.7g,43.5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3g,收率92.5%。EI-MS M/Z 349.2[M+],347.2[M-]。
实施例13式C化合物的合成
(1)将(E)-4-苄氧基-3,5-二甲氧基苯丙烯酸(8.2g,0.026mol)投入到二氯甲烷(50ml)中,冰盐浴降温至0℃后,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5.43g,0.026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0.96g,0.008mol),加上干燥管,反应1h;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4.1g,0.026mol)溶解于二氯甲烷中(25ml)中,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撤去冰盐浴,自然升温,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过滤固体,滤饼用适量二氯甲烷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经柱层析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3g)。
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9.5g,0.021mol)投入到四氢呋喃(90ml)中,搅拌均匀,加入甲酸铵(6.8g,0.105mol),在加入钯炭(1.8g,0.147mol),反应3h。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钯炭,并用适量四氢呋喃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粉末6.2g,收率81.6%。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8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2g,42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1g,收率90.5%。EI-MS M/Z 363.5[M+],361.7[M-]。
实施例14式D化合物的合成
(1)将(E)-2-溴-4-苄氧基-5-甲氧基苯丙烯酸(9.4g,0.026mol)投入到二氯甲烷(50ml)中,冰盐浴降温至0℃后,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5.43g,0.026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0.96g,0.008mol),加上干燥管,反应1h;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4.1g,0.026mol)溶解于二氯甲烷中(25ml)中,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撤去冰盐浴,自然升温,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过滤固体,滤饼用适量二氯甲烷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经柱层析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2-溴-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1.1g)。
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2-溴-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5g,0.021mol)投入到四氢呋喃(90ml)中,搅拌均匀,加入甲酸铵(6.8g,0.105mol),在加入钯炭(1.8g,0.147mol),反应3h。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钯炭,并用适量四氢呋喃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粉末7.3g,收率84.9%。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4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2.7g,43.2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4g,收率93.5%。EI-MS M/Z 411.1[M+],409.3[M-]。
实施例15式E化合物的合成
(1)将(E)-4-苄氧基-3-三氟甲氧基苯丙烯酸(8.8g,0.026mol)投入到二氯甲烷(50ml)中,冰盐浴降温至0℃后,加入二环己基碳二亚胺(5.43g,0.026mol)和4-二甲氨基吡啶(0.96g,0.008mol),加上干燥管,反应1h;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4.1g,0.026mol)溶解于二氯甲烷中(25ml)中,滴加到反应液中;滴加完毕后,撤去冰盐浴,自然升温,反应过夜;反应结束后,过滤固体,滤饼用适量二氯甲烷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经柱层析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9.8g)。
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苄氧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0g,0.021mol)投入到四氢呋喃(90ml)中,搅拌均匀,加入甲酸铵(6.8g,0.105mol),在加入钯炭(1.8g,0.147mol),反应3h。反应结束后,用硅藻土过滤钯炭,并用适量四氢呋喃洗涤,滤液蒸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白色粉末6.5g,收率80.2%。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6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6g,收率95.5%。EI-MS M/Z 387.2[M+],385.3[M-]。
实施例16式A化合物的合成
(1)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醇(18.5g,0.12mol)、4-二甲氨基吡啶(17.6g,0.144mol)溶解于二氯甲烷中(185ml)中,冰浴降温至0℃,缓慢滴加氯乙酰氯(16.2g,0.132mol)的二氯甲烷溶液(160ml),1h滴完,滴完后继续0℃反应3h,反应完后将反应液倒入冰水中(250g),搅拌0.5h,分液除去水层,有机层分别用1N盐酸溶液(70ml)、水(70ml)、饱和食盐水(70ml)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氯乙酸酯(25.3g)。
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氯乙酸酯(21.5g,0.093mol)、三苯基膦(48.9g,0.186mol)、甲苯(215ml)加入到反应瓶中,升温至回流,反应12h,减压蒸干,残余物用二氯甲烷/石油醚重结晶,得到(2-氧代-2-(((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氧基)乙基三苯基膦盐酸盐(34.2g)。
在氮气保护下,将(2-氧代-2-(((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氧基)乙基三苯基膦盐酸盐(34.2g,0.069mol)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342ml)中,冷却至-78℃,滴加正丁基锂(11.0g,0.173mol),滴加完后反应0.5h,滴加3-氟-4-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12.9g,0.076mol)的四氢呋喃(70ml)溶液,加完后保持-78℃反应3h。反应完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ml),乙酸乙酯(15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15.2g,收率63.3%。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氟-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2g,收率91.4%。EI-MS M/Z 351.1[M+],349.3[M-]。
实施例17式B化合物的合成
(1)在氮气保护下,将(2-氧代-2-(((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氧基)乙基三苯基膦盐酸盐(34.2g,0.069mol)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342ml)中,冷却至-78℃,滴加正丁基锂(15.4g,0.242mol),滴加完后反应0.5h,滴加3,4-二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12.8g,0.076mol)的四氢呋喃(70ml)溶液,加完后保持-78℃反应3h。反应完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ml),乙酸乙酯(15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14.8g,收率61.9%。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3,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9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3g,收率92.5%。EI-MS M/Z 349.2[M+],347.2[M-]。
实施例18式C化合物的合成
(1)在氮气保护下,将(2-氧代-2-(((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氧基)乙基三苯基膦盐酸盐(34.2g,0.069mol)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342ml)中,冷却至-78℃,滴加正丁基锂(11.0g,0.173mol),滴加完后反应0.5h,滴加4-羟基-3,5-二甲氧基苯甲醛(13.8g,0.076mol)的四氢呋喃(70ml)溶液,加完后保持-78℃反应3h。反应完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ml),乙酸乙酯(15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16.2g,收率65.1%。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8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5g,收率94.5%。EI-MS M/Z 363.5[M+],361.7[M-]。
实施例19式D化合物的合成
(1)在氮气保护下,将(2-氧代-2-(((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氧基)乙基三苯基膦盐酸盐(34.2g,0.069mol)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342ml)中,冷却至-78℃,滴加正丁基锂(11.0g,0.173mol),滴加完后反应0.5h,滴加2-溴-4-羟基-5-甲氧基苯甲醛(17.6g,0.076mol)的四氢呋喃(70ml)溶液,加完后保持-78℃反应3h。反应完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ml),乙酸乙酯(15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17.6g,收率62.4%。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2-溴-4-羟基-5-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4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3g,收率92.5%。EI-MS M/Z 411.1[M+],409.3[M-]。
实施例20式E化合物的合成
(1)在氮气保护下,将(2-氧代-2-(((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氧基)乙基三苯基膦盐酸盐(34.2g,0.069mol)加入到无水四氢呋喃(342ml)中,冷却至-78℃,滴加正丁基锂(11.0g,0.173mol),滴加完后反应0.5h,滴加3-三氟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15.7g,0.076mol)的四氢呋喃(70ml)溶液,加完后保持-78℃反应3h。反应完后自然升温至室温,向反应液中滴加饱和碳酸氢钠溶液(200ml),乙酸乙酯(150ml×3)萃取,合并有机相,饱和食盐水洗涤,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石油醚或者异丙醇重结晶,得到(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白色粉末16.3g,收率61.5%。
(2)室温下,将(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E)-3-(4-羟基-3-三氟甲氧基苯基)丙烯酸酯(1.0g,2.6mmol)加入到甲醇(20ml)中,加入10%的钯炭(0.1g),再加入甲酸铵(3.6g,57.1mmol),室温下搅拌反应3h,反应完毕。过滤,滤液浓缩至干,残余物用乙酸乙酯、水各20ml分液萃取,乙酸乙酯层用无水硫酸钠干燥4h,过滤,滤液浓缩至干,得到白色粉末0.96g,收率95.5%。EI-MS M/Z 387.2[M+],385.3[M-]。
实施例21
在本实施例中,对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效机制进行研究,以阿司匹林(4.0mg/kg给药)、阿魏酸右旋冰片酯(4.0mg/kg给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4.0mg/kg给药)作为阳性对照药,其中阿司匹林、阿魏酸右旋冰片酯(专利申请号:201510243181.5)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61
试验方法: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炎症因子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70只雄性SD大鼠用线栓法做MACO手术,术后将成活大鼠随机分组(实验分7组,每组成功动物数量保证在6-8只)。MCAO 2小时后恢复血液再灌注,恢复再灌后再过2小时静脉注射相应的受试药物,给药结束后4小时后采血并处死取出脑组织,脑组织和部分血液离心取血清检测炎症因子,部分血液用血液粘度测试仪检测血液粘滞度。检测指标:脑梗死面积;炎症因子IL-1β和TNF-α;血液粘滞度。
表1示出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4mg/kg)对大鼠急性脑缺血的脑梗面积的影响结果(n=5)。
表1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62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71
***P<0.001,**P<0.01,*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由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部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在SD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表现出与阳性对照药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更优的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降低脑梗死面积的药效作用。
表2示出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4mg/kg)对大鼠血液黏滞度的影响结果(n=5)。
表2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72
***P<0.001,**P<0.01,*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由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部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表现出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相当的降低大鼠血液粘滞度的作用,说明其可能具有增加脑卒中病人脑血流和改善脑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表3示出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4mg/kg)对大鼠血脑组织炎症因子的影响结果(n=5)。
表3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73
***P<0.001,**P<0.01,*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由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部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表现出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相当甚至更优的抗炎作用,说明其具有改善脑卒中病人炎症反应的作用。
对家兔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家兔3只,麻醉后心脏采血,每只家兔留取14份血浆(每份血浆1ml),7份用ADP诱导血小板聚集,7份用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诱导结束后在血浆里分别加入溶剂、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和5种受试品,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该实验重复实验3次,取平均数。检测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
表4示出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4mg/kg)对家兔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n=3)。
表4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81
***P<0.001,**P<0.01,*P<0.05与溶剂对照组比较
由表4的结果可以看出,部分苯丙酸酯类化合物表现出与阳性对照药阿司匹林、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相当的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说明其可能具有抑制脑卒中病人继续产生栓塞的作用。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说明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脑卒中作用。
实施例22
在本实施例中,对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量效关系进行研究,以阿魏酸右旋冰片酯(4.0mg/kg给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4.0mg/kg给药)作为阳性对照药,其中阿魏酸右旋冰片酯(专利申请号:201510243181.5)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91
试验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用10%水合三氯乙醛(3.6mL/kg)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消毒皮肤,颈部正中切开,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轻轻剥离迷走神经,结扎并剪断颈外动脉。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从颈外动脉的结扎线的远端作一切口,插入外径为0.285mm的尼龙线,顶端经过抛光和润滑处理,经过颈总动脉分叉进入颈内动脉,然后徐徐插入至有轻微阻力为止(自分叉处约20mm),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所有血供,脑缺血2h后,轻轻拔出尼龙线,恢复血供进行再灌注,缝合颈部皮肤,消毒,放回笼中饲养。在造模手术过程中,因麻醉、手术等出现异常情况的动物被剔除;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组。按不同试验剂量设置方案,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小时给予药物治疗。手术后每天纪录死亡情况,48小时后评价指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进行一般情况观察,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昏迷、呼吸、大小便性状、毛色、精神状况、呕吐及呕吐物、出血、惊厥、抽搐等,剔除因意外因素导致异常的动物。最后由设盲人进行揭盲。
评价指标:(1)神经缺陷症状评价:采用改良Bederson 5分制法进行神经缺陷症状评价。采用单盲法评价脑外伤后大鼠的神经缺陷症状,即由试验设计者将动物按组标记,对神经缺陷症状进行评分的试验者不知道动物的分组情况,评分结束后,评分者将各种标记的评分结果呈交设计者,由设计者揭盲,获得各试验组每只动物的评分,评分标准如表5所示。(2)脑梗死面积测定:采用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动物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断头取脑,去除嗅球、小脑和低位脑干,用生理盐水冲洗大脑表面血迹,吸去表面残留水迹,于-80℃放置7min,取出后立即于视线交叉平面垂直向下作冠状切面,并向后每隔2mm切一片,将脑片置于用0.9%生理盐水配制的TTC(20g/L)染液中于37℃温育90min,正常脑组织染成深红色,缺血脑组织则呈苍白色,用生理盐水冲洗后,迅速将脑片从前向后按顺序排列,吸干表面残留水迹,拍照。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照片进行统计,圈定右侧缺血面积(白色区域)和右侧总面积,用如下公式计算脑梗死面积的百分比。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92
表5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193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01
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误。脑梗死面积、神经缺陷症状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s检验测定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死亡率采用ANOVA检验,将差异P<0.05定义为差异显著。
化合物A对SD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模型的影响见表6,由表6的结果可以看出,2.0mg/kg组、4.0mg/kg组、8.0mg/kg组、阿魏酸右旋冰片酯组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组与模型组相比,对梗死面积和神经缺陷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4.0mg/kg给药时,略优于阿魏酸右旋冰片酯组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组。实验大鼠脑切片图见图2-4。
表6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02
均值±标准误。*P<0.05,与模型组比较。
化合物C对SD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模型的影响见表7,由表7的结果可以看出,2.0mg/kg组、4.0mg/kg组、8.0mg/kg组、阿魏酸右旋冰片酯组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组与模型组相比,对梗死面积和神经缺陷症状有显著的改善作用。4.0mg/kg给药时,略优于阿魏酸右旋冰片酯组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组。
表7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03
均值±标准误。*P<0.05,与模型组比较。
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A和化合物C具有较好的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
实施例23
在本实施例中,对化合物A和化合物C的急性毒性进行考察,方法如下:
实验方法:采用SD大鼠30只,雌雄各半,分组时体重均数为雌性160~200g、雄性180~220g,个体体重应在平均体重±20%范围内。试验前动物需先适应环境至少5天,选择健康(雌性须未孕)大鼠作为受试动物。适应期的主要检查内容:是否与订购时要求的质量指标一致;一般状态检查;体重是否达到试验要求的体重范围。不合格的异常动物不纳入本试验。大鼠尾静脉单次给药,注射低、中、高剂量,根据空白制剂预实验,剂量调整分别为5mg/kg、10mg/kg、20mg/kg,另设对照组,静脉注射等体积的溶媒。
观察方法:(1)一般状态观察:观察动物包括但不限于大鼠外观体征、给药部位(有无出血、红肿、瘀紫、硬结、化脓、溃烂)、被毛、一般行为活动、精神状态、腺体分泌、皮肤和粘膜颜色、呼吸状态、粪便性状、生殖器、死亡等情况及其它毒性症状;每次给药后约0~2小时、4~6小时各观察1次;若有毒性症状可增加观察次数。(2)大体解剖观察:于试验第8天将各组所有存活大鼠解刨观察,并对给药部位及大体解剖观察发现可能与供试品相关的异常脏器组织进行拍照记录。(3)濒死动物的处置:记录大鼠状态及观察时间,测定体重。(4)死亡动物的处置:记录大鼠死亡时间或发现死亡时间,测定体重后迅速解剖进行大体观察,并推测其死因。
实验结果:SD大鼠单次静脉注射化合物A和化合物C后未出现明显毒副作用,未见明显体重下降和饮食量下降趋势。说明化合物A和化合物C的耐受量为20mg/kg。
实施例24
在本实施例中,对化合物A的药效时间窗进行测定,方法如下:
试验方法: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动物用10%水合三氯乙醛(3.6ml/kg)麻醉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消毒皮肤,颈部正中切开,分离右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颈内动脉,轻轻剥离迷走神经,结扎并剪断颈外动脉。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从颈外动脉的结扎线的远端作一切口,插入外径为0.285mm的尼龙线,顶端经过抛光和润滑处理,经过颈总动脉分叉进入颈内动脉,然后徐徐插入至有轻微阻力为止(自分叉处约20mm),阻断大脑中动脉的所有血供,脑缺血2h后,轻轻拔出尼龙线,恢复血供进行再灌注,缝合颈部皮肤,消毒,放回笼中饲养。在造模手术过程中,因麻醉、手术等出现异常情况的动物被剔除;造模成功的动物随机分组。按试验剂量设置方案,于脑缺血再灌注后3小时、4小时、5小时给予药物治疗。手术后每天纪录死亡情况,48小时后评价指标。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进行一般情况观察,主要内容包括:死亡、昏迷、呼吸、大小便性状、毛色、精神状况、呕吐及呕吐物、出血、惊厥、抽搐等,剔除因意外因素导致异常的动物。最后由设盲人进行揭盲。
评价指标:(1)神经缺陷症状评价:采用改良Bederson 5分制法进行神经缺陷症状评价。采用单盲法评价脑外伤后大鼠的神经缺陷症状,即由试验设计者将动物按组标记,对神经缺陷症状进行评分的试验者不知道动物的分组情况,评分结束后,评分者将各种标记的评分结果呈交设计者,由设计者揭盲,获得各试验组每只动物的评分,评分标准如实施例22中表5所示。(2)脑梗死面积测定:采用文献报道的方法进行。动物用10%的水合氯醛麻醉,断头取脑,去除嗅球、小脑和低位脑干,用生理盐水冲洗大脑表面血迹,吸去表面残留水迹,于-80℃放置7min,取出后立即于视线交叉平面垂直向下作冠状切面,并向后每隔2mm切一片,将脑片置于用0.9%生理盐水配制的TTC(20g/L)染液中于37℃温育90min,正常脑组织染成深红色,缺血脑组织则呈苍白色,用生理盐水冲洗后,迅速将脑片从前向后按顺序排列,吸干表面残留水迹,拍照。用图像分析软件对照片进行统计,圈定右侧缺血面积(白色区域)和右侧总面积,用如下公式计算脑梗死面积的百分比。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22
统计学分析:定量资料表示为均值±标准误。脑梗死面积、神经缺陷症状评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cheffe`s检验测定两组间的差异显著性,死亡率采用ANOVA检验,将差异P<0.05定义为差异显著。
实验结果:
化合物A对SD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模型的给药时间窗测定结果见表8,由表9的结果可知,缺血再灌注后给予化合物A治疗时存在一定的治疗时间窗,再灌注后3小时、4小时给药时有较显著的保护作用,5小时后给药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无统计学差异。因此,在该模型中受试药物化合物A的治疗时间窗不小于缺血后6小时。
表8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21
均值±标准误。*P<0.05,与模型组比较。
实施例25
在本实施例中,对化合物A~E、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的脑分布情况进行测定,其中阿魏酸右旋冰片酯(专利申请号:201510243181.5)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类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31
脑分布试验方法:取大鼠42只,体重200±20g。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禁食但可自由饮水12小时后,静注化合物4mg/kg,三组分别于给药后10min、60min、180min后股动脉放血处死并收集血样。取出大脑,称取0.2g并各加入1mL纯水匀浆。血样和脑匀浆样品置-20℃下保存。
试验结果:
化合物A~E、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类化合物的脑分布情况:大鼠静注4mg/kg化合物A~E、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后血浆、脑内化合物A~E、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的浓度数据如表9所示。
表9
Figure BDA0001533910640000232
由表9可知,化合物A~E在静脉给药后可以较快速的分布到脑部,10分钟时脑/血浓度比值达到1.6~3.4:1,1~3小时时脑内仍能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继续发挥作用,说明化合物A~E具有非常好的脑靶向作用。化合物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在静脉给药后也可以透过血脑屏障到达脑部,但是进入脑部的量较少,10分钟时脑/血浓度比值为0.52:1和0.47:1,1小时时脑/血浓度比值有所升高,说明化合物阿魏酸右旋冰片酯和丹参素右旋冰片酯不具有好的脑靶向作用,但是进入脑内的化合物代谢较慢,3小时时在脑内也仍能保持较高的药物浓度,继续发挥作用。
比较静脉注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A~E和阿魏酸右旋冰片酯、丹参素右旋冰片酯4mg/kg后的脑/血液浓度情况,表明苯丙酸酯类化合物更容易、更快速地分布到脑部发挥治疗作用,对于脑卒中这种需要急救的病症更具有临床意义。
综合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工艺简短,原料经济易得,无毒无害,并且合成工艺过程易控制;无有害副产物的产生,是环保经济型工艺,可以广泛用作治疗脑卒中疾病的药物,应用前景广阔。
本发明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治疗时间窗较长,能够用作抗血栓、抗炎和治疗脑卒中的药物,并且未见明显副作用。
申请人声明,本发明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发明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即不意味着本发明必须依赖上述实施例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发明的任何改进,对本发明所选用原料的等效替换及辅助成分的添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Claims (35)

1.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为具有如下式A-E的化合物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861206500000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为:
将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在催化剂存在下经氢化还原反应得到式I所示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86120650000012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为氢、R3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R4为羟基,R5为氟、甲氧基、羟基或氢、R6为氢或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与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05-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雷尼镍、硼化镍、钯炭、铂炭、铬酸亚铜、氯化三(三苯基膦)合铑、氯氢化三(三苯基膦)合钌或氢化三(三苯基膦)合铱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氢化还原反应的还原试剂为氢气或甲酸铵。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还原试剂与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5-25):1。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0-8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30h。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式II所示丙二酸单酯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得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86120650000021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为氢、R3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R4为羟基,R5为氟、甲氧基、羟基或氢、R6为氢或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式II所示丙二酸单酯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1.5):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为吡啶、哌啶或醋酸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的用量为式III所示取代苯甲醛摩尔量的0.1-5倍;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溶剂为甲苯、二甲苯、苯、DMF、正庚烷或DMSO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50-150℃。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时间为1-10h。
1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式V所示醇与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得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86120650000022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为氢、R3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R4为羟基,R5为氟、甲氧基、羟基或氢、R6为氢或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V所示醇与式VI所示苯丙烯酸化合物的摩尔比为(0.5-1.5):1。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溶剂为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或三氯甲烷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温度为15-80℃。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的时间为3-30h。
2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为:式VII所示化合物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在碱的作用下进行wittig反应,得到式IV所示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反应式如下:
Figure FDA0002786120650000031
其中R1为(1R,2S,4R)-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或(1S,2R,4S)-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2-基;R2为氢、R3为甲氧基或三氟甲氧基,R4为羟基,R5为氟、甲氧基、羟基或氢、R6为氢或溴,R为二苯基氧基膦酰基、二乙氧基膦酰基、溴化三苯基膦基或氯化三苯基膦;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式VII所示化合物与式III所示苯甲醛化合物的摩尔比为1:(1-1.5)。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碱为正丁基锂、叔丁醇钾、甲醇钠、乙醇钠、氢化钠或碳酸钾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ttig反应的温度为-80~60℃。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wittig反应的时间为1~12h。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为所述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金属盐。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选自锂盐、钠盐、钾盐、镁盐。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盐选自钠盐或钾盐。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
31.一种药物组合物,所述药物组合物包含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还包含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为赋形剂、稀释剂、载体、调味剂、粘合剂或填充剂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组合。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药物组合物的剂型为口服制剂、肠胃外给药制剂或外用制剂。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或权利要求26所述的苯丙酸酯类化合物的药学上可接受的盐或权利要求30所述的互变异构体或立体化学异构体或权利要求31-34中任一项所述的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脑卒中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CN201711481470.4A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080470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81470.4A CN108047048B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20524361A JP7114110B2 (ja) 2017-12-30 2018-01-19 フェンプロピオネート系化合物、その調製方法および使用
PCT/CN2018/073357 WO2019127746A1 (zh) 2017-12-30 2018-01-19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EP18896468.8A EP3733640A4 (en) 2017-12-30 2018-01-19 PHENYLPROPIONATE COMPLEX, PROCES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HE SAME AND RELATED APPLICATIONS
US16/959,186 US11767286B2 (en) 2017-12-30 2018-01-19 Phenylpropionate compound, preparation method for same, and applications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81470.4A CN108047048B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47048A CN108047048A (zh) 2018-05-18
CN108047048B true CN108047048B (zh) 2021-01-12

Family

ID=621285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81470.4A Active CN108047048B (zh) 2017-12-30 2017-12-30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767286B2 (zh)
EP (1) EP3733640A4 (zh)
JP (1) JP7114110B2 (zh)
CN (1) CN108047048B (zh)
WO (1) WO20191277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45424B (zh) * 2021-10-14 2023-09-12 南京医科大学 右崁醇酯类化合物及其药物用途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8998A (zh) * 2006-05-15 2006-11-29 西北大学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CN102432468A (zh) * 2011-11-21 2012-05-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丹参素冰片酯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CN103232347A (zh) * 2013-04-12 2013-08-07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cns药物的脑靶向前药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冰片在cns药物脑靶向前药中的用途
CN103570546A (zh) * 2013-10-09 2014-02-12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1563C (zh) 2004-06-03 2008-12-10 西安交通大学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异丙酯及其合成方法
CN101239053A (zh) * 2007-02-06 2008-08-13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1,7,7-三甲基二环[2.2.1]庚烷(莰烷、菠烷,樟烷)类似物及其衍生物在治疗氧化损伤神经性疾病中的新用途
CN104856983B (zh) 2015-05-13 2017-12-26 苏州沪云肿瘤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 阿魏酸冰片酯的合成和应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8998A (zh) * 2006-05-15 2006-11-29 西北大学 β-(3,4-二羟基苯基)-α-羟基丙酸冰片酯、其合成方法和用途
CN102432468A (zh) * 2011-11-21 2012-05-02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丹参素冰片酯的不对称合成方法
CN103232347A (zh) * 2013-04-12 2013-08-07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cns药物的脑靶向前药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冰片在cns药物脑靶向前药中的用途
CN103570546A (zh) * 2013-10-09 2014-02-12 西安石油大学 一种丹参素冰片酯的工业化合成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tileishmanial Lead Structures from Nature: Analysis of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s of a Compound Library Derived from Caffeic Acid Bornyl Ester;Jan Glaser et al.;《Molecules》;20140127;第19卷(第2期);第1394-1410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114110B2 (ja) 2022-08-08
EP3733640A1 (en) 2020-11-04
WO2019127746A1 (zh) 2019-07-04
EP3733640A4 (en) 2021-11-03
CN108047048A (zh) 2018-05-18
JP2021503445A (ja) 2021-02-12
US11767286B2 (en) 2023-09-26
US20200331842A1 (en) 2020-10-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670139B2 (en) Telomerase activating compound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of
KR900001511B1 (ko) 카테콜 유도체 및 그것을 함유하는 중추신경계 퇴행성질환의 진행방지 및 치료제
JP6162133B2 (ja) 潰瘍性大腸炎を抑制するプロトベルベリン生物学的アルカロイド誘導体およびその使用
CN108047048B (zh) 一种苯丙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084030B (zh) 一种苯丙烯酸酯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Z292700B6 (cs) Léčivo pro léčení amyloidózy, anthracyklon v tomto léčivu obsažený, způsob jeho přípravy a farmaceutický prostředek s jeho obsahem
WO2017124949A1 (zh) 二氢黄酮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JP2014522411A (ja) 脳癌を処置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組成物
EP2435387A1 (en) Method of providing neuroprotection using substituted porphyrins
CA3045365A1 (en) Compounds for treatment of senescence-related disorders
JP2022551270A (ja) ミトコンドリア病の治療のためのキノン類似体、ヒドロキノン類似体及びナフトキノン類似体
EP4126836A1 (en)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for the prevention and/or treatment of mitochondrial disease, including friedreich&#39;s ataxia
KR100479405B1 (ko) 신남산 이합체, 그 제조방법 및 퇴행성 뇌질환 치료를위한 그의 용도
WO2020255983A1 (ja) ミトコンドリア膜透過性遷移孔(mPTP)の開口阻害剤、mPTP開口阻害活性を有する新規化合物及びそれらの用途
US20240140941A1 (en) Derivative of 2,5-diketopiperazine compound,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thereof and use thereof
KR20000022236A (ko) 플루오르로 표지된 안트라사이클리논 및 안트라사이클린 유도체
WO2019183793A1 (zh) N-羟基吡啶酮类化合物及其用途
CN110857285B (zh) 取代吡唑类化合物、其制备方法、药物组合物及用途
CN107200726A (zh) 吡咯烷‑酰胺类衍生物、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医药上的应用
US20210052537A1 (en) Colitis ameliorating agent
KR101932473B1 (ko) 신규한 호노키올 트리아졸 컨쥬게이트 화합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암의 예방 또는 치료용 약제학적 조성물
CN116143746A (zh) 预防神经受损及保护神经的化合物、其制法、医药品及其用途
WO2013044176A2 (en) Methods and composi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ischemic stroke
CN103301104A (zh) 丹酚酸a组合物用于制备挽救缺血半暗带药物的用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15000 5th floor, building 7, area C, Dongfang Industrial Park, No.1 Huayun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PHARMAVAN CANCER RESEARCH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5th floor, building 5, area C, Dongfang Industrial Park, No.1 Huayun Road, Suzhou Industrial Park,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UZHOU HUYUN TUMOR RESEARCH CENTER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