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36551A -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Google Patents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8036551A CN108036551A CN201711365375.8A CN201711365375A CN108036551A CN 108036551 A CN108036551 A CN 108036551A CN 201711365375 A CN201711365375 A CN 201711365375A CN 108036551 A CN108036551 A CN 1080365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flow path
- pressure
- pipe
- pressure 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0/00—Subcoolers, desuperheaters or superheaters
- F25B40/02—Subcool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切换装置包括:高压液管,高压液管包括高压液管主管和多条高压液管支管;低压气管,低压气管包括低压气管主管和多条低压气管支管;高压气管,高压气管包括高压气管主管和多条高压气管支管;过冷器,过冷器具有主换热流路和辅换热流路,主换热流路串联在高压液管主管上,辅换热流路的入口与主换热流路的出口连接,辅换热流路的出口与低压气管主管连接,辅换热流路的入口与主换热流路的出口之间设有节流装置;连接管,连接管包括连接主管和多条连接支管。本发明的切换装置,可提高室内机的制冷能力,降低室内机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背景技术
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切换装置是实现同时制冷制热的必须部件或装置,而且为了节省安装成本,切换装置能够连接的内机也越来越多,即连接的内机容量越来越大,但是制冷模式的室内机入口的冷媒噪声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切换装置,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机的制冷能力,降低室内机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可靠性。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多联机空调,包括上述的切换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所述多联机空调包括多个室内机,包括:高压液管,所述高压液管包括高压液管主管和多条高压液管支管,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与多个所述室内机一一对应,每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的一端与所述高压液管主管的一端连接;低压气管,所述低压气管包括低压气管主管和多条低压气管支管,多条所述低压气管支管与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一一对应,每条所述低压气管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低压气管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压气管支管的另一端与与其对应的所述高压液管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室内机的换热流路的两端连接;高压气管,所述高压气管包括高压气管主管和多条高压气管支管,多条所述高压气管支管与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一一对应,每条所述高压气管支管的一端与所述高压气管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高压气管支管的另一端与与其对应的低压气管支管的另一端连接;过冷器,所述过冷器具有主换热流路和辅换热流路,所述主换热流路串联在所述高压液管主管上,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入口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与所述低压气管主管连接,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入口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之间设有节流装置;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连接主管和多条连接支管,多条所述连接支管与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一一对应,每条所述连接支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支管的另一端与与其对应的高压液管支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进口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装置,通过设置具有主换热流路和辅换热流路的过冷器,并且设置主换热流路串联在高压液管主管上,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机的制冷能力,降低室内机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上均设有单向阀以使冷媒从所述高压液管主管流向所述高压液管支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所述低压气管支管上均设有电磁阀以控制所述低压气管支管的通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所述高压气管支管上均设有单向阀以使冷媒从所述高压气管主管流向所述高压气管支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所述连接支管上设有电磁阀以控制所述连接支管的通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的过热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以检测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的过冷度。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入口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的过热度。
具体地所述节流装置为电磁阀、节流孔板或毛细管。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通过设置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切换装置,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制冷能力,降低室内机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所述切换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切换装置并联。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多个室内机均处于制冷模式;
图4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多个室内机均处于制热模式;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两个室内机均处于制热模式,两个室内机均处于制冷模式;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一个室内机均处于制热模式,一个室内机均处于制冷模式;
图7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的结构示意图,其中一个室内机均处于制热模式,一个室内机均处于制冷模式。
附图标记:
多联机空调1000;
切换装置100;
高压液管1;高压液管主管11;高压液管支管12;高压液管支管12的一端121;高压液管支管12的另一端122;
低压气管2;低压气管主管21;低压气管支管22;低压气管支管22的一端221;低压气管支管22的另一端222;
高压气管3;高压气管主管31;高压气管支管32;高压气管支管32的一端321;高压气管支管32的另一端322;
过冷器4;主换热流路41;主换热流路41的进口411;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辅换热流路42;辅换热流路42的入口421;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
节流装置5;
连接管6;连接主管61;连接支管62;连接支管62的一端621;连接支管62的另一端622;
单向阀7;电磁阀8;第一温度传感器9;第一压力传感器10;第二温度传感器20;第二压力传感器30;第三温度传感器40;第四温度传感器50;
室内机200;
室外机300;
压缩机400;排气口410;回气口420;
换向组件5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1000的切换装置100,多联机空调1000包括多个室内机200。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1000还包括室外机300和压缩机400,压缩机400的两端分别与室内机200和室外机300相连。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装置100,包括:高压液管1、低压气管2、高压气管3、过冷器4和连接管6。
具体而言,高压液管1包括高压液管主管11和多条高压液管支管12,多条高压液管支管12与多个室内机200一一对应,每条高压液管支管12的一端121与高压液管主管11的一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高压液管主管11可与室外机300的一端相连。
低压气管2包括低压气管主管21和多条低压气管支管22,多条低压气管支管22与多条高压液管支管12一一对应,每条低压气管支管22的一端221与低压气管主管21的一端连接,低压气管支管22的另一端222与与其对应的高压液管支管12的另一端122分别与室内机200的换热流路的两端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低压气管主管21可与压缩机400相连,从而有利于保证压缩机400的可靠性。
高压气管3包括高压气管主管31和多条高压气管支管32,多条高压气管支管32与多条高压液管支管12一一对应,每条高压气管支管32的一端321与高压气管主管31的一端连接,高压气管支管32的另一端322与与其对应的低压气管支管22的另一端222连接。也就是说,高压气管支管32的两端分别与高压气管主管31和室内机200相连。同时可以理解的是,高压气管3可与压缩机400相连。
过冷器4具有主换热流路41和辅换热流路42,主换热流路41串联在高压液管主管11上,辅换热流路42的入口与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连接,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与低压气管主管21连接,辅换热流路42的入口与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之间设有节流装置5。
由此可知,当冷媒经过主换热流路41后,一部分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可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流入室内机200以制冷。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机200的制冷能力,同时有效地降低室内机200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的可靠性。
连接管6包括连接主管61和多条连接支管62,多条连接支管62与多条高压液管支管12一一对应,每条连接支管62的一端621与连接主管61的一端连接,连接支管62的另一端622与与其对应的高压液管支管12的另一端122连接,连接主管61的另一端与主换热流路41的进口连接。也就是说,高压液管主管11内的冷媒可不经过主换热流路41而直接流入连接主管61。连接支管62的两端分别与连接主管61和室内机200相连。
从而,如图3所示,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冷时,冷媒经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主换热流路41,节流装置5打开,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多个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多个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多个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多个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最终流回压缩机400。从而实现了多个室内机200的全部制冷。
可以理解的是,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冷时,室外机300用作冷凝器,即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首先经过室外机300,在室外机300内换热后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
如图5-图7所示,当多个室内机200混合制冷制热时,冷媒首先经过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与用于制热的室外机300相连的高压气管支管32(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气管支管32内),然后沿着高压气管支管32流入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热效果,换热后的冷媒经过连接支管62流向连接主管61,然后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
此时,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产生的液态冷媒比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需要的液态冷媒少时,则室外机300需要用作冷凝器以补充液态冷媒,然后来自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液态冷媒和来自室外机300的液态冷媒均通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过冷器4的主换热流路41,节流装置5打开,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最终流回压缩机400。
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产生的液态冷媒比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需要的液态冷媒多时,则室外机300需要用作蒸发器以利用多余的液态冷媒。也就是说,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的液态冷媒一部分流向过冷器4,另一部分流向室外机300。流向过冷器4的液态冷媒经过主换热流路41后,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最终流回压缩机400。
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产生的液态冷媒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需要的液态冷媒相等时,则来自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液态冷媒全部通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过冷器4的主换热流路41,然后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最终流回压缩机400。
如图4所示,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热时,节流装置5关闭。冷媒经过高压气管主管31分别流入多个高压气管支管32,然后沿着多个高压气管支管32流向多个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多个室内机200的制热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多个连接支管62流向连接主管61,最后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从而实现了多个室内机200的全部制热。
可以理解的是,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热时,室外机300用作蒸发器,即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直接通过高压气管3流向室内机200,在室内机200内换热后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然后流向室外机30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流回压缩机4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切换装置100,通过设置具有主换热流路41和辅换热流路42的过冷器4,并且设置主换热流路41串联在高压液管主管11上,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室内机200的制冷能力,降低室内机200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高压液管支管12上均设有单向阀7以使冷媒从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高压液管支管12。从而可防止高压液管支管12内的冷媒流回高压液管主管11,进而可提高切换装置100的可靠性。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低压气管支管22上均设有电磁阀8以控制低压气管支管22的通断。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用于混合制冷制热或者全部用于制冷时,可通过电磁阀8控制低压气管支管22保持导通状态。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用于制热时,可通过电磁阀8控制低压气管支管22保证不导通状态。进而可提高切换装置100的可靠性,保证多联机空调1000的换热效果。
如图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每条高压气管支管32上均设有单向阀7以使冷媒从高压气管主管31流向高压气管支管32。从而可防止高压气管支管32内的冷媒流回高压气管主管31,进而可提高切换装置100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每条连接支管62上设有电磁阀8以控制连接支管62的通断。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用于混合制冷制热或全部用于制热时,可通过电磁阀8控制连接支管62保持导通状态。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用于制冷时,可通过电磁阀8控制连接支管62保持不导通状态。进而可提高切换装置100的可靠性,保证多联机空调1000的换热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图6和图7所示,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9和第一压力传感器10以检测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的过热度。例如,如图1所示,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9采集到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处的实际温度为Tout,利用第一压力传感器10采集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处的压力为Pe,经过计算或查表得到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处的饱和温度为Te,则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的过热度SH满足:SH=Tout-Te。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些实施例,如图2所示,辅换热流路42的入口421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40,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50以检测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的过热度。例如,如图2所示,利用第三温度传感器40采集到辅换热流路42的入口421处的实际温度为Tin,近似认为辅换热流路42的入口421处的温度Tin等于饱和温度Te,利用第四温度传感器50采集到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处的实际温度为Tout,采用两者差值计算过热度,即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的过热度SH满足:SH=Tout-Tin。
可以理解的是,检测辅换热流路42的出口422处的过热度的方式不限于上述两种,只要保证检测方式简单、可靠即可。同时可根据过热度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节流装置5的开度,进而提高切换装置100的使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例如,目标过热度为SHS,若SH-SHS>m,则将节流装置5开度调大;若SH-SHS<n,则节流装置5的开度调小;若n≤SH-SHS≤m,则节流装置5开度保持不变。m和n的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目标过热度可根据实际过热度需要进行修正。
同时可知,在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1000的切换装置100中,过冷器4的过热度的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液态冷媒直接回流压缩机400而损坏压缩机400,进而可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的可靠性,有利于延长多联机空调1000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些实施例,如图6和图7所示,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20和第二压力传感器30以检测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的过冷度。例如,如图6所示,利用第二温度传感器20采集到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处的实际温度为Tin,利用第二压力传感器30采集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处的压力为Pe,经过计算或查表得到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处的饱和温度为Te,则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的过热度SC满足:SC=Te-Tin。
可以理解的是,检测主换热流路41的出口412处的过冷度的方式不限于此,只要保证检测方式简单、可靠即可。同时可根据过冷度的检测结果来控制节流装置5的开度,进而提高切换装置100的使用的灵活性和广泛性。例如,目标过冷度SCS,若SC-SCS>a,则节流装置5的开度调小;若SC-SCS<b,则节流装置5的开度调大;若b≤SC-SCS≤a,则节流装置5开度保持不变。a和b的值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目标过冷度可以根据实际过冷度需要进行修正。
具体地节流装置5为电磁阀8、节流孔板或毛细管。从而可知,节流装置5的结构简单、可靠,并且成本低。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1000,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用于多联机空调1000的切换装置1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1000,通过设置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切换装置100,从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的制冷能力,降低室内机200用于制冷时内部产生的冷媒噪声,提高用户的舒适性,同时有利于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切换装置100为多个,多个切换装置100并联。从而可以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的使用范围和工作效率,提高多联机空调1000工作的可靠性。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多联机空调1000还包括:多个室内机200、多个室外机300、压缩机400。其中压缩机400具有排气口410和回气口420。
多联机空调1000的控制方法包括:
如图3所示,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冷时,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一端连接,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另一端与高压液管主管11的另一端连接,回气口420通过换向组件500分别与低压气管主管21的另一端和高压气管主管31的另一端连接。
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冷时,室外机300用作冷凝器,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首先通过排气口410流向室外机300,冷媒在室外机300内换热后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然后冷媒经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主换热流路41,节流装置5打开,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多个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多个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多个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多个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低压气管主管21内的冷媒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从而实现了多个室内机200的全部制冷,实现多联机空调1000的制冷功能。
如图4所示,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热时,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高压气管主管31的另一端连接,回气口420通过换向组件500分别与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一端和低压气管主管21的另一端连接,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另一端与高压液管主管11的另一端连接。
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全部制热时,室外机300用作蒸发器,节流装置5关闭,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首先通过排气口410流入高压气管主管31,然后冷媒经过高压气管主管31分别流入多个高压气管支管32,然后沿着多个高压气管支管32流向多个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多个室内机200的制热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多个连接支管62流向连接主管61,随后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然后高压液管主管11内的冷媒流向室外机300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从而实现了多个室内机200的全部制热,实现了多联机空调1000的制热功能。
如图6所示,当部分室内机200制冷,部分室内机200制热时,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一端连接,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另一端与高压液管主管11的另一端连接,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高压气管主管31的另一端连接,回气口42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低压气管主管21的另一端连接。
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混合制冷制热时,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首先通过排气口410流入高压气管主管31。然后冷媒经过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与用于制热的部分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气管支管32(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气管支管32内),然后沿着高压气管支管32流入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热效果,换热后的冷媒经过连接支管62流向连接主管61,然后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同时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还通过排气口410流入室外机300以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
然后来自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液态冷媒和来自室外机300的液态冷媒均通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过冷器4的主换热流路41,节流装置5打开,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低压气管主管21内的冷媒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
或如图7所示,当部分室内机200制冷,部分室内机200制热时,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高压气管主管31的另一端连接,回气口42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低压气管主管21的另一端和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一端连接。
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混合制冷制热时,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首先通过排气口410流入高压气管主管31。然后冷媒经过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与用于制热的部分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气管支管32(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气管支管32内),然后沿着高压气管支管32流入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热效果,换热后的冷媒经过连接支管62流向连接主管61,然后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
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的液态冷媒一部分流向过冷器4,另一部分流向室外机300。流向过冷器4的液态冷媒经过主换热流路41后,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3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1管主管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低压气管主管21内的冷媒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室外机300的冷媒在室外机300内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也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
如图5所示,当部分室内机200制冷,部分室内机200制热时,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部分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一端连接,部分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另一端与高压液管主管11的另一端连接,排气口410通过换向组件500与高压气管主管31的另一端连接,回气口420通过换向组件500分别与低压气管主管21的另一端和其余部分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一端连接,其余部分室外机300的换热流路的另一端与高压液管主管11的另一端连接。
由此可知,当多个室内机200混合制冷制热时,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首先通过排气口410流入高压气管主管31。然后冷媒经过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与用于制热的部分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气管支管32(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气管主管3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气管支管32内),然后沿着高压气管支管32流入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热效果,换热后的冷媒经过连接支管62流向连接主管61,然后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
此时,当用于制热的部分室内机200产生的液态冷媒比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需要的液态冷媒少时,则与排气口410相连的部分室外机300用作冷凝器工作以补充液体液态冷媒,与回气口420相连的其余部分室外机300不工作。也就是说,压缩机400排出的冷媒还通过排气口410流入部分室外机300以进行换热。然后来自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液态冷媒和来自室外机300的液态冷媒均通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过冷器4的主换热流路41,节流装置5打开,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2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外室内机23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1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低压气管主管21内的冷媒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
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产生的液态冷媒比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需要的液态冷媒多时,则与回气口420相连的其余部分的室外机300用作蒸发器工作以利用多余的液态冷媒,与排气口410相连的部分室外机300不工作。也就是说,沿着连接主管61流向高压液管主管11的液态冷媒一部分流向过冷器4,另一部分流向室外机300。流向过冷器4的液态冷媒经过主换热流路41后,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低压气管主管21内的冷媒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其余部分室外机300的冷媒在室外机300内换热,换热后的冷媒也通过回气口420流回压缩机400。
当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产生的液态冷媒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需要的液态冷媒相等时,室外机300均不工作,则来自用于制热的室内机200的液态冷媒全部通过高压液管主管11流向过冷器4的主换热流路41,然后一部分冷媒经过节流装置5的节流降压作用后进入到辅换热流路42内,然后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与主换热流路41内的冷媒进行换热,辅换热流路42内的冷媒由低温低压的气液两相态在过冷器4内蒸发换热变成过热态气体流入低压气管主管21中,主换热流路41内冷媒经过换热变成过冷态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与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相连的高压液管支管12(当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的个数为N个时,其中N为不小于1的整数,则控制冷媒分别沿着高压液管主管11流入相应的N个高压液管支管12内),然后冷媒沿着高压液管支管12流向用于制冷的室内机200以进行换热,进而实现室内机200的制冷效果,换热后的冷媒沿着低压气管支管22流向低压气管主管21内,最终流回压缩机4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多联机空调10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联机空调包括多个室内机,包括:
高压液管,所述高压液管包括高压液管主管和多条高压液管支管,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与多个所述室内机一一对应,每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的一端与所述高压液管主管的一端连接;
低压气管,所述低压气管包括低压气管主管和多条低压气管支管,多条所述低压气管支管与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一一对应,每条所述低压气管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低压气管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低压气管支管的另一端与与其对应的所述高压液管支管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室内机的换热流路的两端连接;
高压气管,所述高压气管包括高压气管主管和多条高压气管支管,多条所述高压气管支管与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一一对应,每条所述高压气管支管的一端与所述高压气管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高压气管支管的另一端与与其对应的低压气管支管的另一端连接;
过冷器,所述过冷器具有主换热流路和辅换热流路,所述主换热流路串联在所述高压液管主管上,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入口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连接,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与所述低压气管主管连接,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入口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之间设有节流装置;
连接管,所述连接管包括连接主管和多条连接支管,多条所述连接支管与多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一一对应,每条所述连接支管的一端与所述连接主管的一端连接,所述连接支管的另一端与与其对应的高压液管支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连接主管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进口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高压液管支管上均设有单向阀以使冷媒从所述高压液管主管流向所述高压液管支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低压气管支管上均设有电磁阀以控制所述低压气管支管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高压气管支管上均设有单向阀以使冷媒从所述高压气管主管流向所述高压气管支管。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条所述连接支管上设有电磁阀以控制所述连接支管的通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设有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一压力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的过热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设有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以检测所述主换热流路的出口的过冷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入口设有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设有第四温度传感器以检测所述辅换热流路的出口的过热度。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节流装置为电磁阀、节流孔板或毛细管。
10.一种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多联机空调的切换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多联机空调,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装置为多个,多个所述切换装置并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65375.8A CN108036551A (zh) | 2017-12-18 | 2017-12-18 |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1365375.8A CN108036551A (zh) | 2017-12-18 | 2017-12-18 |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8036551A true CN108036551A (zh) | 2018-05-15 |
Family
ID=620998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1365375.8A Pending CN108036551A (zh) | 2017-12-18 | 2017-12-18 |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8036551A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57210A1 (zh) * | 2018-09-21 | 2020-03-2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热回收多联机冷暖切换装置、多联机及控制方法 |
CN111023496A (zh) * | 2019-12-04 | 2020-04-1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WO2021120784A1 (zh) * | 2019-12-20 | 2021-06-2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机空调系统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1744A (ja) * | 1994-08-25 | 1996-03-08 | Toupure Kk | 空気調和装置 |
EP1437555A2 (en) * | 2003-01-13 | 2004-07-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
CN101691960A (zh) * | 2009-09-30 | 2010-04-07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三管制热回收空调系统 |
JP5195814B2 (ja) * | 2010-04-30 | 2013-05-1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04006584A (zh) * | 2013-02-26 | 2014-08-2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三管制空调及其冷媒流向切换装置 |
CN104197581A (zh) * | 2014-09-01 | 2014-12-10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同时制冷制热的方法及系统 |
CN104764115A (zh) * | 2015-03-31 | 2015-07-0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04776635A (zh) * | 2015-03-31 | 2015-07-1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04870906A (zh) * | 2012-12-28 | 2015-08-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施工方法 |
CN106288028A (zh) * | 2016-08-19 | 2017-01-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
CN106931547A (zh) * | 2017-03-29 | 2017-07-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7401849A (zh) * | 2017-08-15 | 2017-11-2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回路阀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
2017
- 2017-12-18 CN CN201711365375.8A patent/CN108036551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861744A (ja) * | 1994-08-25 | 1996-03-08 | Toupure Kk | 空気調和装置 |
EP1437555A2 (en) * | 2003-01-13 | 2004-07-14 | Lg Electronics Inc. | Multi-type air conditioner |
CN101691960A (zh) * | 2009-09-30 | 2010-04-07 | 广东美的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三管制热回收空调系统 |
JP5195814B2 (ja) * | 2010-04-30 | 2013-05-15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調和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04870906A (zh) * | 2012-12-28 | 2015-08-26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空调装置及空调装置的施工方法 |
CN104006584A (zh) * | 2013-02-26 | 2014-08-2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三管制空调及其冷媒流向切换装置 |
CN104197581A (zh) * | 2014-09-01 | 2014-12-10 | 广东志高暖通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同时制冷制热的方法及系统 |
CN104764115A (zh) * | 2015-03-31 | 2015-07-0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04776635A (zh) * | 2015-03-31 | 2015-07-15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 |
CN106288028A (zh) * | 2016-08-19 | 2017-01-0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喷气增焓空调系统 |
CN106931547A (zh) * | 2017-03-29 | 2017-07-07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系统及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 |
CN107401849A (zh) * | 2017-08-15 | 2017-11-28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多联机系统及其过冷回路阀体的控制方法和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0057210A1 (zh) * | 2018-09-21 | 2020-03-2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热回收多联机冷暖切换装置、多联机及控制方法 |
CN111023496A (zh) * | 2019-12-04 | 2020-04-1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
WO2021120784A1 (zh) * | 2019-12-20 | 2021-06-24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多联机空调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299635U (zh) | 用于多联机系统的室外机及具有其的多联机系统 | |
CN211739592U (zh) | 连续制热的空调系统 | |
JP4874223B2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8362027B (zh) | 一种热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3765133B (zh) | 制冷循环装置和具备该制冷循环装置的空气调节机 | |
CN107559955A (zh) | 多联机系统及其低温控制方法 | |
CN109140725B (zh) | 多联机空调系统及其化霜控制方法 | |
CN102378883A (zh) | 制冷循环装置 | |
CN108036551A (zh) | 切换装置和具有其的多联机空调 | |
CN106052181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4197570B (zh) | 一种三管制热回收多联机系统的制热方法及系统 | |
CN208186896U (zh) | 一种热泵系统 | |
CN108131803A (zh) | 多联机空调的控制方法 | |
JP4666111B1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 |
CN207146975U (zh) | 热回收多联机空调系统 | |
CN109612026A (zh) | 室外机组、空调器及其除霜方法 | |
KR101872783B1 (ko) | 실외 열교환기 | |
CN107192056A (zh) | 一种空调机组与观赏性鱼缸的组合节能系统 | |
CN112728800A (zh) | 空调器 | |
CN207702631U (zh) | 空调制冷循环系统及空调器 | |
JP2021055876A (ja) | 熱源ユニット及び冷凍装置 | |
CN206973925U (zh) | 多联机系统 | |
CN210832607U (zh) | 空调器 | |
US20210063070A1 (en) | HVAC System | |
JP4023386B2 (ja) | 冷凍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5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