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8478B - 模块用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模块用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8478B
CN108028478B CN201680052834.4A CN201680052834A CN108028478B CN 108028478 B CN108028478 B CN 108028478B CN 201680052834 A CN201680052834 A CN 201680052834A CN 108028478 B CN108028478 B CN 1080284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contact
cable
module
contact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28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8478A (zh
Inventor
佐佐木隆充
大家正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ichi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16/082039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7082080A1/ja
Publication of CN1080284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4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84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84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使安装于模块的上壳的端子与搭载于模块的下壳的模块基板的连接方法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改善安装性以及实现低成本化的模块用连接器。模块用连接器包括: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该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各自具有连接器接触部(1012a)、弹力部(1012b)以及基板连接部(1012c),该连接器接触部(1012a)在连接器嵌合时,与连接于多芯电缆(10)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112)接触,该弹力部(1012b)具有弹性,该基板连接部(1012c)固定于模块基板(1022),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分别以弹力部(1012b)配置在连接器接触部(1012a)与基板连接部(1012c)之间的方式一体形成;以及多个触头接触用盘(1023),其设于固定于模块侧壳体(1021)的模块基板(1022)。

Description

模块用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块用连接器,特别是,涉及一种在车载用摄像机模块等中使用的需要具备防水、防尘功能的模块用连接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车载摄像机的用途扩大,搭载有后视监视器等用于监视车辆周边从而辅助驾驶员的视野的视觉辅助用、或者在自动制动和车道保持等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ce System)等中采用的图像识别用、或者夜视仪等使用了红外线摄像机等的夜视用等的车载摄像机的汽车逐渐普及起来。
这种车载摄像机主要采用如下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结构,即,在壳体内收纳有:摄影光学系统,其具有摄像用的透镜等光学元件;摄像元件,其用于取得由摄影光学系统成像的被摄体图像;以及电子电路部,其进行与基于自该摄像元件输出的电信号的被摄体图像对应的数字图像数据的生成等,并且在上述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结构中设有用于将生成的数字图像数据自壳体内部的电子电路部向外部传输的连接电缆。
在这种车载摄像机模块的情况下,为了防止水、尘土进入模块的壳体内部而导致被收纳在壳体内部的电子零件等停止发挥功能,需要车载摄像机模块具有防水或防尘功能。另外,随着车载摄像机的用途的多样化,有时在多处部位设置车载摄像机模块,由此也要求小型化的实现以及安装性的改善等。另外,对在上述车载摄像机模块那样的模块的内部中用于将模块基板与连接电缆连接起来的模块用连接器也要求具有同样的功能。
另外,近年来,车载摄像机的性能逐渐提高,并且应对高速信号传输的电缆开始投入使用。作为应对高速信号传输的电缆,有数字信号传输电缆等。另外,相应地,也要求模块用连接器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5739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的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的模块用连接器中,具有压接于电缆的导线部分的端子的电缆连接器与安装于模块基板的基板侧连接器直接嵌合,该模块基板搭载于摄像机模块的下壳,电缆连接器的固定采用了如下方法,即,在使连接器嵌合后,通过螺纹固定等方式将电缆连接器固定于上壳。
但是,在这种方法的情况下,需要电缆连接器吸收连接器嵌合的位置错位,并且需要达成防水、防尘功能,需要复杂的结构,因此存在难以实现小型化、低成本化的问题。此外,需要通过螺纹固定等方式将电缆连接器固定于摄像机模块,由此存在工时增加,在安装性方面有难点的问题。
另外,为了使上述的安装性得到改善,也有在摄像机模块的上壳设置端子,利用锁定机构等使该端子与电缆连接器嵌合的方法。在该方法中,为了使设于摄像机模块的上壳的端子与搭载于摄像机模块的下壳的模块基板电连接,需要将基板侧连接器安装于模块基板,使上壳的端子与下壳的基板侧连接器嵌合,从而实现电连接。
但是,在这种方法中,需要基板侧连接器具有用于吸收上壳与下壳的嵌合错位的构造,因此需要复杂的结构,存在难以实现小型化,并且成本增加的问题。另外,作为模块用连接器,也要求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
因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用连接器,该模块用连接器能使安装于模块的上壳的端子与搭载于模块的下壳的模块基板的连接方法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改善安装性以及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模块用连接器。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模块用连接器使模块基板和具有多条信号线的电缆在由模块侧壳体和电缆侧壳体构成的模块的内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该模块用连接器包括: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电缆侧壳体,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各自具有连接器接触部、弹力部以及基板连接部,该连接器接触部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连接于所述电缆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电接触,该弹力部沿所述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具有弹性,该基板连接部与所述模块基板电接触并被固定,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分别以所述弹力部配置在所述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基板连接部之间的方式一体形成;以及多个触头接触用盘,其设于固定于所述模块侧壳体的所述模块基板,在由所述弹力部的弹性产生的接触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基板连接部与所述多个触头接触用盘电接触并被固定。
另外,也可以是,相对的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弹力部的弹力形状形成为彼此相对,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多个所述基板连接部彼此聚合,由此,与多个所述基板连接部接触的所述多个触头接触用盘彼此聚合地配置。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沿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具有所述弹性,所述触头接触用盘的大小形成为能够吸收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因所述弹性导致的可动以及所述电缆侧壳体与所述模块侧壳体的嵌合错位。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和所述基板连接部这两者与所述连接器接触部偏置地设置,相对的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基板连接部形成为不会因由所述弹性导致的可动而彼此接触。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弹力部之间,设有用于向所述电缆侧壳体压入并固定的压入固定部。
另外,也可以是,在所述电缆侧壳体设有肋,该肋用于限制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的可动。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分别绝缘地固定于电缆侧连接器,通过使设于所述电缆侧壳体的悬臂梁状且具有弹性的锁定部与设于所述电缆侧连接器的开口卡合部卡合,使连接器嵌合。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模块用连接器使模块基板和具有多条信号线的电缆在由模块侧壳体和电缆侧壳体构成的模块的内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块用连接器包括: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电缆侧壳体,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各自具有连接器接触部、弹力部以及基板连接部,该连接器接触部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连接于所述电缆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电接触,该弹力部沿所述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具有弹性,该基板连接部与所述模块基板电接触并被固定,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分别以所述弹力部配置在所述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基板连接部之间的方式一体形成,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还分别具有环形接触部,该环形接触部自所述基板连接部进一步延伸地形成,并以形成环形形状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与连接器接触部之间接触;以及多个触头接触用盘,其设于固定于所述模块侧壳体的所述模块基板,在由所述弹力部的弹性产生的接触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基板连接部与所述多个触头接触用盘电接触并被固定。
另外,也可以是,所述具有多条信号线的电缆是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电缆。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如下的模块用连接器,该模块用连接器能使安装于车载摄像机模块等模块的电缆侧壳体的壳体侧触头端子与搭载于模块侧壳体的模块基板的连接方法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改善安装性以及实现低成本化。
另外,采用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模块用连接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2是分解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与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连接的电缆侧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4的(a)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电缆侧壳体组件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电缆侧表示电缆侧壳体组件的立体图,图4的(c)是从模块侧表示电缆侧壳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固定于图4的(a)至图4的(c)所示的电缆侧壳体的壳体侧触头端子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模块侧壳体组件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与设于模块基板的触头接触用盘接触并被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1所示的嵌合状态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10是分解表示图9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
图11是沿着图10所示的分解后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XI-XI线的剖视图。
图12的(a)是表示固定于图10所示的电缆侧壳体的壳体侧触头端子的位移前的主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壳体侧触头端子的位移后的主视图,图12的(c)是表示壳体侧触头端子的位移前的立体图,图12的(d)是表示壳体侧触头端子的位移后的立体图。
图13的(a)是表示测量图5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的阻抗的结构的图,图13的(b)是表示图13的(a)的测量结果的图,图13的(c)是表示测量图12的(a)至图12的(d)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的阻抗的结构的图,图13的(d)是表示图13的(c)的测量结果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另外,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方向的概念对应于附图中的上下,表示各构件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并非表示绝对的位置关系。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方便,将连接器的插入方向表示为“前端”,将连接器的插入方向的相反方向表示为“后端”,并且左右方向是将与连接器的插入方向正交的方向表示为“左右”,但这并非表示绝对的位置关系。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
图1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的立体图,图2是分解表示图1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的立体图。
在图1和图2中,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由具有与多芯电缆10连接的构造的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和在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摄像机模块的模块侧壳体组件1020构成。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和模块侧壳体组件1020例如通过螺纹固定等方式固定。通过使后述的设于电缆侧壳体1011的锁定部1011a与设于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的开口卡合部111a卡合,使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与连接于多芯电缆10的电缆侧连接器110嵌合。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与电缆侧连接器110嵌合的方法设为使锁定部1011a与开口卡合部111a卡合,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方法,也可以采用螺纹固定等其他的方法进行嵌合。
图3是表示与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连接的电缆侧连接器110的立体图。
在图3中,电缆侧连接器110包括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112以及在连接器嵌合时用于起到防水、防尘功能的O型密封圈113。
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是历经将电缆侧触头端子112固定于绝缘体后,套上壳体和二次注塑模,最后注入密封材料等各种各样的工序而形成的,在这里省略说明。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如上所述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主要包括:开口卡合部111a,其是设于后端侧的一边的开口,可与后述的电缆侧壳体1011的锁定部1011a卡合;收纳部111b,其用于收纳后述的电缆侧壳体1011的筒状突起部1011b;端子保持部111c,其是设于收纳部111b的内部的突出部,用于绝缘地保持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112;以及多个端子收纳孔111d,其设于端子保持部111c,用于收纳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112。
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112通过压接等方式连接于多芯电缆10所含有的多条信号线11的包覆层被剥掉了的各导线部1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使用了具有6条信号线11的多芯电缆10,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具有其他条数的信号线11的多芯电缆或同轴电缆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在被包覆着的多条信号线11的周围具有编织形状等的屏蔽层的带屏蔽层的多芯电缆。在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与电缆侧连接器110嵌合时,电缆侧触头端子112与后述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连接器接触部1012a电接触。
O型密封圈113由例如橡胶材料等成形而成,配置在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的端子保持部111c的外周的中段附近,该O型密封圈113与后述的电缆侧壳体1011的筒状突起部1011b的内部的壁抵接,从而确保电缆侧触头端子112与后述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电接触的防水、防尘。
图4的(a)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的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电缆侧表示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的立体图,图4的(c)是从模块侧表示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的立体图。
在图4的(a)至图4的(c)中,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包括电缆侧壳体1011、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和密封材料1013。
电缆侧壳体101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以保持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电缆侧壳体1011包括:锁定部1011a,其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的开口卡合部111a卡合,该锁定部1011a为悬臂梁状且具有弹性;筒状突起部1011b,其向电缆侧连接器110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肋1011c,其设于电缆侧壳体1011的内侧的被固定的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之间,用于限制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可动。锁定部1011a形成为,在要对连接器嵌合进行解除时,操作者通过按压设于该锁定部1011a的前端的卡合突起部,能够解除锁定部1011a与开口卡合部111a的卡合。筒状突起部1011b的形状不限定于图4的(a)和图4的(b)所示的大致四方的筒状,能够根据多芯电缆10的信号线11的条数、电缆侧连接器110的形状进行改变。这里,如图4的(c)所示,多个肋1011c的形状形成为设于固定的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间的多个长方体状,但多个肋1011c不限定于此形状,只要是能够限制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可动的形状即可。
如后述的图5所示,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是由例如对铜进行镀金处理后得到的材料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材料形成的大致棒状的构件。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自图4的(c)所示的电缆侧壳体1011的内侧插入,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
在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自电缆侧壳体1011的内侧插入并通过压入等方式固定后,自电缆侧壳体1011的后端侧向筒状突起部1011b的内壁注入密封材料1013,从而将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绝缘地固定。密封材料1013的材料使用粘接剂、注射成型的树脂等。
图5是表示固定于图4的(a)至图4的(c)所示的电缆侧壳体1011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立体图。
在图5中,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主要由连接器接触部1012a、压入固定部1012d、弹力部1012b以及基板连接部1012c构成,该连接器接触部1012a向电缆侧连接器110侧延伸,在连接器嵌合时,该连接器接触部1012a与电连接于多芯电缆10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112电接触;该压入固定部1012d与连接器接触部1012a邻接设置,该压入固定部1012d形成为两层的梯形形状,压入并固定于电缆侧壳体1011;该弹力部1012b与压入固定部1012d邻接且偏置地设置,该弹力部1012b形成为U字形,沿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具有弹性,此外沿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也具有弹性;该基板连接部1012c弯折地形成在弹力部1012b的前端,该基板连接部1012c与设于后述的模块基板1022的多个触头接触用盘1023电接触并被固定。另外,弹力部1012b、基板连接部1012c以及压入固定部1012d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形状,只要是起到各部分的功能的形状即可。另外,在使用其他的固定方法来代替通过压入而进行的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压入固定部1012d。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的模块用连接器与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形成为一体,但也可以是,利用树脂等绝缘材料成形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和电缆侧壳体1011中用于固定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部分,并作为单独的零件,之后安装于具有导电性的例如压铸铝等金属制的电缆侧壳体1011。
图6是表示图2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的模块侧壳体组件1020的立体图。
在图6中,模块侧壳体组件1020包括模块侧壳体1021、固定于模块侧壳体1021的模块基板1022以及设于模块基板1022的电缆侧的触头接触用盘1023。
模块侧壳体1021由例如压铸铝等金属或树脂等的成形品形成,在内部收纳未图示的摄像机模块。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与模块基板1022的前端侧连接,触头接触用盘1023与其他的布线图案同样地通过丝网印刷等形成在模块基板1022的后端侧。
图7是表示图5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与设于模块基板1022的触头接触用盘1023接触并被固定的状态的立体图。另外,在图7中,表示将电缆侧壳体1011拆除后的状态,以便能看到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形状。
如图7所示,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基板连接部1012c与设于模块基板1022的触头接触用盘1023接触并被固定。此时,即使存在电缆侧壳体1011与模块侧壳体1021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嵌合错位,也能利用由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弹力部1012b的连接器嵌合方向的弹性产生的接触压力来吸收该嵌合错位,使基板连接部1012c与触头接触用盘1023可靠地接触并固定。另外,相对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弹力部1012b以彼此相对的方式向外侧鼓出地形成,因此基板连接部1012c彼此聚合地配置。因此,与基板连接部1012c接触的多个触头接触用盘1023也彼此聚合地配置,从而能够节省模块基板1022上的与连接器连接的部分的空间。
另外,如图7所示,利用大致U字形的弹力部1012b的构造,基板连接部1012c沿靠近相对的另一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方向可动,并且与触头接触用盘1023接触,因此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弹力部1012b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也具有弹性。因此,在将触头接触用盘1023形成为一定程度的大小时,能够吸收电缆侧壳体1011与模块侧壳体1021的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的嵌合错位、由弹性导致的基板连接部1012c的可动。另外,如图5所示,弹力部1012b相对于与连接器接触部1012a邻接设置的压入固定部1012d偏置地设置,因此即使基板连接部1012c因上述的弹性而可动,由于相对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彼此偏置地靠近,因此能够防止相对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彼此的接触。另外,如图7所示,与此对应地将多个触头接触用盘1023配置为交错形状。
图8是沿着图1所示的嵌合状态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的VIII-VIII线方向的剖视图。
在图8中,通过使设于电缆侧壳体1011的锁定部1011a与设于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的开口卡合部111a卡合,使由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和模块侧壳体组件1020构成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与连接于多芯电缆10的电缆侧连接器110嵌合。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连接器接触部1012a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缆侧触头端子112电接触,基板连接部1012c与设于模块基板1022的触头接触用盘1023接触并被固定。如图8所示,设于电缆侧壳体1011的肋1011c由于形成在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弹力部1012b的侧面,因此能够限制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在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上的可动。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能使安装于车载摄像机模块等模块的电缆侧壳体的壳体侧触头端子与搭载于模块的模块侧壳体的模块基板的连接方法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改善安装性以及实现低成本化。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
图9是表示使用了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的车载摄像机模块2000的立体图。
在图9中,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与第1模块用连接器的不同之处是,第1模块用连接器与不应对高速传输的多芯电缆10相连接,而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与数字信号传输用等的能够进行高速传输的多芯电缆20相连接。近年来,车载摄像机的性能逐渐提高,开始使用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例如数字信号传输电缆等应对高速信号传输的电缆。另外,与此对应地,也开始要求模块用连接器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是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模块用连接器。
图10是分解表示图9所示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立体图。图11是沿着图10所示的分解后的车载摄像机模块的XI-XI线方向的剖视图。
在图9至图11中,车载摄像机模块2000与第1实施方式的车载摄像机模块1000同样地,由具有与能够进行高速传输的多芯电缆20连接的构造的电缆侧壳体组件2010和在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摄像机模块的模块侧壳体组件2020构成。电缆侧壳体组件2010和模块侧壳体组件2020例如通过螺纹固定等方式固定。通过使设于电缆侧壳体2011的锁定部2011a与设于电缆侧连接器外壳211的开口卡合部211a卡合,使车载摄像机模块2000与连接于多芯电缆20的电缆侧连接器210嵌合。
在图10和图11中,电缆侧连接器210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缆侧连接器110同样地,包括电缆侧连接器外壳211、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212以及在连接器嵌合时用于起到防水、防尘功能的O型密封圈213。
电缆侧连接器外壳21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构成,主要包括:开口卡合部211a,其是设于后端侧的一边的开口,可与后述的电缆侧壳体2011的锁定部2011a卡合;收纳部211b,其用于收纳后述的电缆侧壳体2011的筒状突起部2011b;端子保持部211c,其是设于收纳部211b的内部的突出部,用于绝缘地保持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212;以及多个端子收纳孔211d,其设于端子保持部211c,用于收纳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212。
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212通过压接等方式连接于多芯电缆20所含有的多条信号线21的包覆层被剥掉了的各导线部22。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电缆,使用了具有6条信号线21的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多芯电缆20,但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具有其他条数的信号线21的多芯电缆或同轴电缆等。另外,也可以使用在被包覆着的多条信号线21的周围具有编织形状等的屏蔽层的带屏蔽层的多芯电缆。在车载摄像机模块2000与电缆侧连接器210嵌合时,电缆侧触头端子212与后述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连接器接触部2012a电接触。
O型密封圈213由例如橡胶材料等成形而成,配置在电缆侧连接器外壳211的端子保持部211c的外周的中段附近,该O型密封圈213与后述的电缆侧壳体2011的筒状突起部2011b的内部的壁抵接,从而确保电缆侧触头端子212与后述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电接触的防水、防尘。
在图10和图11中,电缆侧壳体组件2010与第1实施方式的电缆侧壳体组件1010同样地,包括电缆侧壳体2011、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以及密封材料2013。
电缆侧壳体2011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形成,以保持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电缆侧壳体2011包括:锁定部2011a,其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缆侧连接器外壳211的开口卡合部211a卡合,该锁定部2011a为悬臂梁状且具有弹性;筒状突起部2011b,其向电缆侧连接器210的方向延伸;以及多个肋2011c,其设于电缆侧壳体2011的内侧的固定的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之间,用于限制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可动。锁定部2011a形成为,在要对连接器嵌合进行解除时,操作者通过按压设于该锁定部2011a的前端的卡合突起部,能够解除锁定部2011a与开口卡合部211a的卡合。
如后述的图12的(a)至图12的(c)所示,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是由例如对铜进行镀金处理后得到的材料等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等材料形成的大致棒状的构件。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自电缆侧壳体2011的内侧插入,通过压入等方式被固定。
在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自电缆侧壳体2011的内侧插入并通过压入等方式固定后,自电缆侧壳体2011的后端侧向筒状突起部2011b的内壁注入密封材料2013,从而将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绝缘地固定。密封材料2013的材料使用粘接剂、注射成型的树脂等。
在图10和图11中,模块侧壳体组件2020与第1实施方式的模块侧壳体组件1020同样地,包括模块侧壳体2021、固定于模块侧壳体2021的模块基板2022以及设于模块基板2022的电缆侧的触头接触用盘2023。
模块侧壳体2021由例如压铸铝等金属或树脂等的成形品形成,在内部收纳未图示的摄像机模块。上述的摄像机模块与模块基板1022的前端侧连接,触头接触用盘2023与其他的布线图案同样地通过丝网印刷等形成在模块基板1022的后端侧。
图12的(a)是表示固定于图10所示的电缆侧壳体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位移前的主视图,图12的(b)是表示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位移后的主视图,图12的(c)是表示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位移前的立体图,图12的(d)是表示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位移后的立体图。
在图12的(a)至图12的(d)中,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同样地,在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形成有:连接器接触部2012a,其向电缆侧连接器210侧延伸,在连接器嵌合时,该连接器接触部2012a与电连接于多芯电缆20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212电接触;压入固定部2012d,其与连接器接触部2012a邻接设置,该压入固定部2012d形成为两层的梯形形状,压入并固定于电缆侧壳体2011;弹力部2012b,其与压入固定部2012d邻接且偏置地设置,该弹力部2012b形成为U字形,沿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具有弹性,此外沿与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也具有弹性;以及基板连接部2012c,其弯折地形成在弹力部2012b的前端,该基板连接部2012c与设于模块基板2022的多个触头接触用盘2023电接触并被固定。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与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同样地,具有能够实现小型化、实现节省空间化、改善安装性以及实现低成本化的效果。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还形成有环形接触部2012e,该环形接触部2012e自基板连接部2012c进一步延伸地形成,并以形成环形形状的方式与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弹力部2012b与连接器接触部2012a之间接触。
环形接触部2012e形成为,如图12的(a)和图12的(c)所示,在与模块基板2022的多个触头接触用盘2023接触前的未施加有压力的位移前,该环形接触部2012e不与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弹力部2012b与连接器接触部2012a之间接触,如图12的(b)和图12的(d)所示,在与模块基板2022的多个触头接触用盘2023接触后的因施加有压力而进行了位移后,该环形接触部2012e与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弹力部2012b与连接器接触部2012a之间接触。通过使环形接触部2012e与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弹力部2012b与连接器接触部2012a之间接触,如后所述,可使高频下的传输特性得到改善。另外,弹力部2012b、基板连接部2012c、压入固定部2012d以及环形接触部2012e的形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只要是起到各部分的功能的形状即可。另外,在使用其他的固定方法来代替通过压入而进行的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压入固定部2012d。
如图12的(c)和图12的(d)所示,环形接触部2012e的端子宽度比基板连接部2012c宽。这是用于防止环形接触部2012e在进行接触时发生脱落的形状,也可以加粗与环形接触部2012e进行接触的根部侧。另外,端子宽度从弹力部2012b到基板连接部2012c逐渐变窄,这是为了使应力向整体分散而使弹性发挥功能的形状。
图13的(a)是表示测量图5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的阻抗的结构的图,图13的(b)是表示图13的(a)的测量结果的图,图13的(c)是表示测量图12的(a)至图12的(d)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阻抗的结构的图,图13的(d)是表示图13的(c)的测量结果的图。
图13的(b)和图13的(d)所示的阻抗的测量结果是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2012的在GHz频带的使用TDR测量法测得的测量结果。当比较图13的(b)所示的测量结果与图13的(d)所示的测量结果时,得知:图5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在GHz频带的阻抗特性大幅变动,相对于此,图12的(a)至图12的(d)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阻抗特性是稳定的。
由于考虑了小型化和弹性,因此图5所示的第1实施方式的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形成为在触头位移时弹力部1012b的前端的基板连接部1012c向弹力部1012b的根部附近靠近的构造,这成为使高频下的传输特性变差的主要原因。相对于此,在图12的(a)至图12的(d)所示的壳体侧触头端子2012的情况下,将弹力部2012b的前端的基板连接部2012c的前端延长而形成的环形接触部2012e与弹力部2012b的根部附近接触,从而传输路径被短路,以及,能够抑制来自弹力部2012b的干涉,从而提高高频下的传输特性。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能够获得与第1实施方式的模块用连接器同样的效果,并且能够提供使高频下的传输特性得到改善,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模块用连接器。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的模块用连接器,能使安装于车载摄像机模块等模块的电缆侧壳体的壳体侧触头端子与搭载于模块的模块侧壳体的模块基板的连接方法得到改善,从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改善安装性以及实现低成本化。此外,能够提供一种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模块用连接器。
附图标记说明
10、20、多芯电缆;11、21、信号线;12、22、导线部;110、210、电缆侧连接器;111、211、电缆侧连接器外壳;111a、211a、开口卡合部;111b、211b、收纳部;111c、211c、端子保持部;111d、211d、端子收纳孔;112、212、电缆侧触头端子;113、213、O型密封圈;1000、2000、车载摄像机模块;1010、2010、电缆侧壳体组件;1011、2011、电缆侧壳体;1011a、2011a锁定部;1011b、2011b、筒状突起部;1011c、2011c、肋;1012、2012、壳体侧触头端子;1012a、2012a、连接器接触部;1012b、2012b、弹力部;1012c、2012c、基板连接部;1012d、2012d、压入固定部;2012e、环形接触部;1013、2013、密封材料;1020、2020、模块侧壳体组件;1021、2021、模块侧壳体;1022、2022、模块基板;1023、2023、触头接触用盘。

Claims (9)

1.一种模块用连接器,该模块用连接器使模块基板和具有多条信号线的电缆在由模块侧壳体和电缆侧壳体构成的模块的内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块用连接器包括:
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电缆侧壳体,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各自具有连接器接触部、弹力部以及基板连接部,该连接器接触部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连接于所述电缆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电接触,该弹力部沿所述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具有弹性,该基板连接部与所述模块基板电接触并被固定,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分别以所述弹力部配置在所述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基板连接部之间的方式一体形成;以及
多个触头接触用盘,其设于固定于所述模块侧壳体的所述模块基板,在由所述弹力部的弹性产生的接触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基板连接部与所述多个触头接触用盘电接触并被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相对的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弹力部的弹力形状形成为彼此相对,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多个所述基板连接部彼此聚合,由此,与多个所述基板连接部接触的所述多个触头接触用盘彼此聚合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沿与连接器嵌合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具有所述弹性,所述触头接触用盘的大小形成为能够吸收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因所述弹性导致的可动以及所述电缆侧壳体与所述模块侧壳体的嵌合错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和所述基板连接部这两者与所述连接器接触部偏置地设置,相对的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基板连接部形成为不会因由所述弹性导致的可动而彼此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弹力部之间,设有用于向所述电缆侧壳体压入并固定的压入固定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缆侧壳体设有肋,该肋用于限制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的可动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分别绝缘地固定于电缆侧连接器,
通过使设于所述电缆侧壳体的悬臂梁状且具有弹性的锁定部与设于所述电缆侧连接器的开口卡合部卡合,使所述模块与所述电缆侧连接器嵌合。
8.一种模块用连接器,该模块用连接器使模块基板和具有多条信号线的电缆在由模块侧壳体和电缆侧壳体构成的模块的内部电连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模块用连接器包括:
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其固定于所述电缆侧壳体,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各自具有连接器接触部、弹力部、以及基板连接部,该连接器接触部在连接器嵌合时,与电连接于所述电缆的多个电缆侧触头端子电接触,该弹力部沿所述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具有弹性,该基板连接部与所述模块基板电接触并被固定,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分别以所述弹力部配置在所述连接器接触部与所述基板连接部之间的方式一体形成,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还分别具有环形接触部,该环形接触部自所述基板连接部进一步延伸地形成,并以形成环形形状的方式与所述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弹力部与连接器接触部之间接触;以及
多个触头接触用盘,其设于固定于所述模块侧壳体的所述模块基板,在由所述弹力部的弹性产生的接触压力的作用下,所述多个壳体侧触头端子的所述基板连接部与所述多个触头接触用盘电接触并被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模块用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具有多条信号线的电缆是能够进行高速信号传输的信号传输电缆。
CN201680052834.4A 2015-11-10 2016-10-28 模块用连接器 Active CN1080284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20375 2015-11-10
JP2015-220375 2015-11-10
JP2016-120833 2016-06-17
JP2016120833A JP2017092020A (ja) 2015-11-10 2016-06-17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PCT/JP2016/082039 WO2017082080A1 (ja) 2015-11-10 2016-10-28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478A CN108028478A (zh) 2018-05-11
CN108028478B true CN108028478B (zh) 2019-06-14

Family

ID=58771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2834.4A Active CN108028478B (zh) 2015-11-10 2016-10-28 模块用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7092020A (zh)
CN (1) CN1080284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45435B2 (ja) * 2017-09-19 2021-03-17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および同ソケットを備えたモジュールユニット
KR102237411B1 (ko) * 2019-05-23 2021-04-07 주식회사 사마스전자 무본딩 케이블 커넥터,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자기기 및 케이블 접속구조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2721A (zh) * 2005-04-28 2008-03-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气设备
CN101373873A (zh) * 2007-08-20 2009-02-25 Smk株式会社 摄像机模块插座
CN102157808A (zh) * 2009-12-08 2011-08-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855521A (zh) * 2012-11-29 2014-06-11 Smk株式会社 模块设备与外部的电连接结构
CN103887626A (zh) * 2012-12-19 2014-06-2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42721A (zh) * 2005-04-28 2008-03-12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电气设备
CN101373873A (zh) * 2007-08-20 2009-02-25 Smk株式会社 摄像机模块插座
CN102157808A (zh) * 2009-12-08 2011-08-17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电路基板用电连接器
CN103855521A (zh) * 2012-11-29 2014-06-11 Smk株式会社 模块设备与外部的电连接结构
CN103887626A (zh) * 2012-12-19 2014-06-25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同轴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8478A (zh) 2018-05-11
JP2017092020A (ja) 2017-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58774B2 (en) Method of assembling a vehicular camera having coaxial connector
US11011874B2 (en) Connec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768215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camera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7140910B1 (en) Adjustable connection assembly
CN101828308B (zh) 电连接器组件
JP6278782B2 (ja) 同軸コネクタ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100998109B1 (ko) 커넥터 및 그것을 구비한 전자기기
JP5781107B2 (ja) Usb装置
US7563108B1 (en) Low profile cable assembly
US20130337685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detect function
US11876317B2 (en) Electrical connection devic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omprising same
JP4601485B2 (ja) 電気機器
TW201440344A (zh) 零件模組及對象側連接器以及零件模組與對象側連接器的連接構造
US1040399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electronic component, and assembly method
CN107251330A (zh) 连接器及具备该连接器的摄像机装置
US20230009193A1 (en) Connector Module
CN108028478B (zh) 模块用连接器
KR101768215B1 (ko) 안테나 기능을 갖는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N103581519B (zh) 车内照相机装置
US20150017836A1 (en) Active plug connector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 same
US20100304601A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erminal-connecting element thereof
JP2005310531A (ja) 電気機器
KR100998813B1 (ko) 차폐형 커넥터 하우징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위한 도전성탄성부재
JP661544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WO2017082080A1 (ja) モジュール用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