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66759B - 一种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66759B
CN107966759B CN201711200292.3A CN201711200292A CN107966759B CN 107966759 B CN107966759 B CN 107966759B CN 201711200292 A CN201711200292 A CN 201711200292A CN 107966759 B CN107966759 B CN 107966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double
sin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20029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66759A (zh
Inventor
柯思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200292.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667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66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6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66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66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15Edge-illuminating devices, i.e. illuminating from the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双面胶带以及发光组件,第一方向为导光板厚度方向,第二方向与导光板入光侧垂直,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第一避让槽为在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为导光板的厚度,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贯穿导光板,第一沉槽为在背面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在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底面与在背面处向第一方向凹陷形成底面共用一条边,且两个底面之间的夹角为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双面胶带具有伸出端,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内嵌于第一沉槽,以使伸出端包覆于第一凹槽。本申请通过设置凹槽增强了导光板和发光组件中软性线路板的结合力。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逐渐普遍化,对于液晶显示的制作工艺要求也越来越严苛,液晶显示模组是是指将液晶显示器件,连接件,控制与驱动等外围电路,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电路,背光源,结构件等装配在一起的组件。
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液晶显示器面板上加上一个发光源,方能清楚地达到显示效果,背光模组是一个能提供背面光源的光学组件,这个光学组件包括导光板,通过双面胶带与导光板粘合的软性线路板和充当光源的发光元器件例如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导光板将发光元器件的线形光源转变为平面光源,通过背光模组的光线再折射到液晶显示屏上。
粘有发光组件的双面胶带在贴附到导光板时,是通过平面贴附的方式与导光板进行粘合,只在一个方向上和导光板有粘合作用,导致发光组件和导光板边缘贴附不牢固容易产生脱落的情况,从而导致漏光。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通过上述装置,双面胶带的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内嵌于第一沉槽,折弯包覆住导光板的避让槽和沉槽,这种粘附方式使得粘有发光组件中软性线路板的双面胶带与导光板有多方位粘合力,因此大大增强了软性线路板和导光板的结合力,使得发光组件与导光板因分离而产生的漏光问题得到了解决。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双面胶带以及发光组件,其中,导光板包含至少一组凹槽,至少一组凹槽中包括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包括第一避让槽以及第一沉槽;
第一方向为导光板厚度的方向,第二方向与导光板的入光侧垂直,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
导光板的正面通过双面胶带与发光组件中的软性线路板进行粘合,与正面相对的一面为导光板的背面,导光板的入光侧为第一侧面,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的连接正面、背面和第一侧面的封闭面为导光板的第二侧面;
第一避让槽为在导光板的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为导光板的厚度,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贯穿导光板,第一沉槽为在导光板的背面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在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底面与在背面处向第一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底面共用一条边,且两个底面之间的夹角为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双面胶带具有伸出端,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内嵌于第一沉槽,以使伸出端包覆于第一凹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为非显示区域,非显示区域位于导光板靠近发光组件的边缘处,第二区域为导光板的显示区域,凹槽位于第一区域内。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避让槽在第二侧面向第三方向凹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双面胶带的厚度;
第一沉槽在背面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凹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双面胶带的厚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避让槽在第二侧面向第三方向凹陷的深度范围为0.03毫米至0.15毫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沉槽在背面向第一方向凹陷形成的深度范围为0.03毫米至0.15毫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沉槽在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形成的底面为矩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沉槽的底面在第三方向的长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5毫米,第一沉槽在第二方向的宽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4毫米。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双面胶带两侧均具有伸出端,双面胶带两边伸出端中间部分的形状包含至少一个U型口,U型口容纳发光组件中的发光元器件,双面胶带一面与发光组件中的软性线路板粘附,双面胶带的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贴附于第一沉槽。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底面与第一沉槽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形成的底面呈垂直分布。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至少一组凹槽还包括第二凹槽,第二凹槽包括第二避让槽和第二沉槽;
第二避让槽位于第一区域内,且第二避让槽与第一避让槽关于背面的中垂面呈镜像对称,中垂面垂直于正面;
第二沉槽位于第一区域内,且第二沉槽与第一沉槽关于背面的中垂面呈镜像对称。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光板为边缘弯曲的曲面导光板,第一方向为曲面导光板弯曲边缘处的厚度方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背光模组包含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的结构,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膜、上增光、下增光、下扩散、胶框、为了粘合反射片的双面胶和反射片。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双面胶带以及发光组件,其中,导光板包含至少一组凹槽,至少一组凹槽中包括第一凹槽,第一凹槽包括第一避让槽以及第一沉槽。第一方向为导光板厚度的方向,第二方向与导光板的入光侧垂直,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导光板的正面通过双面胶带与发光组件中的软性线路板进行粘合,与正面相对的一面为导光板的背面,导光板的入光侧为第一侧面,在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形成的连接正面、背面和第一侧面的封闭面为导光板的第二侧面。第一避让槽为在导光板的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为导光板的厚度,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贯穿导光板,第一沉槽为在导光板的背面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在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底面与在背面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凹陷形成的底面共用一条边,且两个底面之间的夹角为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双面胶带具有伸出端,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内嵌于第一沉槽,以使伸出端包覆于第一凹槽。通过上述装置,双面胶带的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内嵌于第一沉槽,折弯包覆住导光板的避让槽和沉槽,由于这种粘附方式使得粘有软性线路板的双面胶带与导光板有多方位粘合力,因此大大增强了发光组件中软性线路板和导光板的结合力,使得软性线路板与导光板因分离而产生的漏光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外导光板上凹槽的结构设计能够用来容纳双面胶带的伸出端,使得双面胶带不会凸出导光板而影响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三维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第一凹槽的a1a2截面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凹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凹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双面胶带伸出端粘附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双面胶带伸出端粘附第一凹槽的b1b2截面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导光板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凹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图10中第一凹槽的第三方向视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中第一凹槽的第二方向视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背光模组的双面胶带与发光组件贴合关系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导光板设置两组凹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导光板设置两组凹槽的c1c2截面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曲面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完整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通过上述装置,粘有发光组件的双面胶带的伸出端通过第一避让槽内嵌于第一沉槽,折弯包覆住导光板的避让槽和沉槽,这种粘附方式使得粘有发光组件的双面胶带与导光板有多方位的粘合力,因此大大增强了发光组件中软性线路板和导光板的结合力,使得发光组件与导光板因分离而产生的漏光问题得到了解决。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介绍,首先结合图1至图8对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一实施例进行详细介绍,请参阅图1,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背光模组的局部三维结构图,具体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10、双面胶带40以及发光组件50,其中,导光板10包含至少一组凹槽,至少一组凹槽中包括第一凹槽100,第一凹槽100包括第一避让槽20以及第一沉槽30。第一方向与导光板10的厚度h所在的方向一致,第二方向垂直于入光侧103,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
具体地,导光板10的各个面的定义请参阅图2,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定义图中101为导光板10的正面,正面101是导光板10上的一个平面,与导光板10的正面101相对的一面为导光板10的背面102。导光板10的第一侧面103为入光侧103,在第二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连接正面101、背面102和第一侧面103的封闭面为导光板10的第二侧面104。
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10的整体形状有六个面,实施例中只提到了具有代表性并相互区别的正面101、背面102、第一侧面103和第二侧面104,实际上还有与第一侧面103和第二侧面104分别对应的其他两个面。
再参见图2,第一避让槽20为在导光板10的第二侧面104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具体请参阅图3,图3是图2中第一凹槽的放大示意图,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t1为导光板10的厚度h。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一方向上贯穿导光板10。
继续参阅图2,第一沉槽30为在导光板10的背面102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101凹陷形成的凹槽。具体请参阅图3,第一沉槽30在背面102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101凹陷的深度为t2。
具体地,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的a1a2截面图如图4所示,该截面图是以第三方向和第一方向形成的面为剖面得出。结合图1至图4可全面地凸现出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的具体位置和形状,第一避让槽20为在导光板10的第二侧面104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第一沉槽30为在导光板10的背面102处沿着第一方向向下凹陷形成的凹槽。
具体地,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为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第一凹槽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导光板10在第二侧面104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避让槽20的底面200与导光板10在背面102处沿着第一方向向导光板10的正面101凹陷形成的第一沉槽30的底面300共用一条边400,且两个底面之间的夹角500的角度范围为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因此底面200和底面300之间的角度500可以为图5中所示的角度,也可以为图6中所示的角度,图5和图6中呈现的两底面之间的角度500的情况示例性地表示了夹角可以在在0度到180度的任意角度范围。
双面胶带40与第一避让槽20、第一沉槽30的包覆关系请结合图7和图8参阅所示,图7为双面胶带包覆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双面胶带包覆第一凹槽的b1b2截面图,该截面图是在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上形成的截面图,双面胶带40具有伸出端401,伸出端401通过第一避让槽20内嵌于第一沉槽30,以使伸出端401包覆第一凹槽100。
本申请实施例产生的效果结合图7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开设有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用来容纳双面胶带40的伸出端401,粘有软性线路板501的双面胶带40的伸出端401通过第一避让槽20内嵌于第一沉槽30,折弯包覆导光板10的第一凹槽100,这种粘附方式使得粘有软性线路板501的双面胶带40与导光板10有多方位的粘合力,因此大大增强了发光组件50中软性线路板501和导光板10的结合力,使得软性线路板501与导光板10因分离而产生的漏光问题得到了解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实施例中,请参阅图9,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导光板10包含第一区域105和第二区域106,第一区域105为非显示区域,第一区域105位于导光板10的边缘处,第二区域106为导光板10的显示区域。
其次,由于第一凹槽100设置于导光板10第一区域105内,因此导光板10在第一区域105内即使有部分缺失也不会影响最后到达显示屏的画面质感,与经过完整的导光板10到达显示屏呈现出来的画面基本无差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另一可选实施例中,结合图10、图11和图12具体说明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图10为第一凹槽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完整地标出了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的各个长度特征,图11为图10的第三方向的视图,该图是从第三方向进行投影形成的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视图,图12为图10的第二方向的视图,该图是从第二方向进行投影形成的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的视图。t1为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h为导光板的厚度,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t1应等于导光板的厚度h,t2为导光板10在第一方向上向导光板10的正面101凹陷形成的第一沉槽的深度,t3为导光板10在第一方向上凹陷形成的沉槽底面300的宽,t4为导光板10在第二侧面处向第三方向凹陷的深度,t5为导光板10在第一方向上凹陷形成的沉槽底面300的长度。
可以理解的是,图10、图11和图12中相同的标号是从不同视角进行描述的同一结构。
结合图7和图10来说明效果,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三方向上空缺的宽度t4和第一沉槽30在第一方向上空缺的深度t2是为了容纳双面胶带40的厚度,而沉槽底面300的宽度t3和沉槽底面300的长度t5是根据双面胶带40的伸出端401的形状而设计的,图中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的各个特征便于双面胶带40与导光板10的粘附,使得导光板10与双面胶带40具有多个方向上的粘合力,加强了两者之间的结合力。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又一个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导光板10在第二侧面104向第三方向凹陷的宽度t4大于或等于双面胶带40的厚度,该宽度t4的合理设计值范围为0.03毫米至0.15毫米。
结合图7和图10来说明效果,导光板10在第二侧面104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避让槽20是为了容纳双面胶带40,因此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三方向上的的凹陷深度t4应大于或等于双面胶带40本身的厚度,而设计方案可选为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三方向上凹陷深度t4等于双面胶带40的厚度。双面胶带40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三方向上凹陷深度t4意味着双面胶带40不仅与导光板10在第一方向上有粘合力,并且粘附后不会超出导光板10的外形。
继续参阅图10,导光板10在背面102向第一方向凹陷的深度t2大于或等于双面胶带40的厚度,该深度t2的合理设计值范围为0.03毫米至0.15毫米。第一沉槽30的底面300形状为矩形,第一沉槽30的底面300在第三方向的长度范围t5可选为大于或等于0.5毫米,第一沉槽30在第二方向的宽度范围t3可选为大于或等于0.4毫米。
结合图7和图10来说明效果,导光板10在背面102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101凹陷的深度t2也是为了容纳双面胶带40,因此第一沉槽30的深度t2也应该大于或等于双面胶带40的厚度。可选的t2等于双面胶带40的厚度。也就是说,双面胶带40的厚度小于等于深度t2时既使得双面胶带40在第三方向与导光板10有粘合力又使得双面胶带40与导光板10完美契合,保证外形的美观。
沉槽底面300的形状可以为矩形,也可以为其他的几何形状,例如三角形,具体此处不作限定。而在沉槽底面300的形状为矩形时,该矩形的长度范围t5和宽度范围t3也是根据双面胶带40伸出端401的形状和大小而定的,而通常在背光模组里用来粘合的双面胶带40的形状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比较公知且有一定标准的胶带。
这样可以保证该矩形的底面300和双面胶带40的形状基本吻合,使得双面胶带40贴附于导光板10时不会产生能进入杂物的缝隙,影响双面胶带40的粘性,这样一来能加强导光板10和双面胶带40的粘合力,并且粘贴起来也更加方便。
结合图7和图10来说明效果,本申请实施例中可根据双面胶带40的形状和大小来设计第一凹槽100的形状和大小。本申请实施例中就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的大小给出了合理的设计值范围,有较为精确的数据使得产品在生产时有科学合理的依据。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例如双面胶带40的具体形状对凹槽的形状大小在设计值的合理范围内作出稍微的调整,使得双面胶带40与第一凹槽100更加契合。
可选地,本申请又一可选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具体请参阅图13,图13为背光模组中双面胶带与发光组件中软性线路板的贴合关系示意图,如图13所示,发光组件50包括了软性线路板501与发光元器件502,双面胶带40的一面粘有发光组件50中的软性线路板501,双面胶带40形成许多U型口80,发光元器件例如LED灯条中的LED灯粒,502在双面胶带40的U型口中。
可以理解的是,双面胶带40在粘合软性线路板501时为了避开发光元器件502,双面胶带40中间部分的形状设置成了类似U型的形状,如图中的U型口8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双面胶带40上开的U型口80为了不与发光元器件502产生干涉而设计成了U型的,除了可以开类似的U型口80,双面胶带40还可设置成其他形状的,只要双面胶带40的形状不与发光元器件502产生干涉即可,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请参阅图13,双面胶带40设计成许多的U型口80,在粘附发光组件时不仅避免了和发光元器件502产生干涉,又能最大面积地贴附住软性线路板501,加强了粘合力。
可选地,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具体请参阅图5和图6,导光板10在第二侧面104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避让槽20的底面200与导光板10在背面102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正面101凹陷形成的第一沉槽30的底面300共用一条边400,并形成一个夹角范围在0度到180度的夹角,可选地,底面200和底面300之间的夹角500可以为90度即两个面相互垂直,在实际应用中,可以理解的是,除了垂直的关系还可以呈其他的角度关系,角度500的范围在0度到180度之间都可行。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避让槽20的底面200和第一沉槽30的底面300之间最佳的角度是90度,在两底面垂直的情况下,与平板导光板的轮廓契合,适于与双面胶带进行平整贴附,减少导光板与双面胶带脱落的风险。
可选地,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具体请结合图14和图15,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以第一侧面所在的平面为剖面的c1c2截面图,在第一区域105也就是非显示区域内开设有第一凹槽100和第二凹槽600,每一组凹槽都包括了避让槽和沉槽,如图所示,第一凹槽100包括了第一避让槽20和第一沉槽30,第二凹槽600包括了第二避让槽601和第二沉槽602。第一凹槽100设置于第一区域105内第一侧面103与第二侧面104两个面相交的边角处,第二凹槽600设置于第一区域105内第一侧面103与第三侧面107两个面相交的边角处,当然更进一步地,还可以设置超过两组的多组凹槽。
第一凹槽100和第二凹槽600形状相似且关于中垂面700对称,中垂面700为垂直于线段108并处于该线段108中点处的一个平面,第一避让槽20和第二避让槽601关于该中垂面700呈镜像对称,第一沉槽30和第二沉槽602关于该中垂面700呈左右对称,并且第一沉槽30和对应的第二沉槽602都位于导光板10的背面102。
结合图7和图15来说明效果,上述实施例中一组凹槽的设计是为了容纳双面胶带40,使得双面胶带40与导光板10有多个方向上的粘合力,第一凹槽100和第二凹槽600两组凹槽更是加倍地增加了双面胶带40和导光板10的结合力,两组凹槽设置为对称的形式,目的是为了使双面胶带40受力均匀,在提高了发光组件50和导光板10的结合力的同时也增加了稳定性。
可选地,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中,请参阅图16,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又一种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导光板为边缘弯曲的曲面导光板90,其中第一方向与曲面导光板90弯曲边缘处的厚度H所指向的方向一致,厚度H所指向的方向如图中的201箭头所示。
第一避让槽20为曲面导光板90在侧面104处向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第一沉槽30为曲面导光板90的背面102沿着曲面导光板90的弧度向内凹陷一定深度形成的凹槽。
双面胶带的伸出端401通过第一避让槽20内嵌于第一沉槽30,双面胶带的伸出端401沿着曲面导光板90的弧度与曲面导光板90进行贴附,双面胶带伸出端401的厚度小于等于第一避让槽20在第三方向上凹陷的宽度且小于等于第一沉槽向内凹陷的深度,这样保证了双面胶带伸出端401在粘附曲面导光板90时不会凸出于曲面导光板90。
进一步地,由于曲面导光板90曲面部分的特殊结构,双面胶带在与曲面导光板90进行粘合时容易反弹导致两者分离脱落,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双面胶带的伸出端401贴附于凹槽内的方法可提高曲面导光板90与双面胶带伸出端401之间的结合力,降低了双面胶带在曲面位置的反弹风险,并且贴附后曲面导光板90的整体尺寸不变,不会与其他的结构产生干涉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导光板除了可以是平板类型的导光板,还可以是边缘弯曲的曲面导光板或楔形导光板,平板类型的导光板厚度不变,导光板的形状类似于一个长方体,平板导光板常用于小尺寸的设计,在制造及光学调制设计上最为方便。而曲面导光板可看为将平板导光板的边缘弯曲所致,边缘具有一定弧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可使用多种导光板,例如直板导光板、曲面导光板和楔形导光板,因为双面胶带具有韧性并且可顺着导光板的外形变化,只需要满足导光板上开设的避让槽和沉槽能够容置导光板的胶带伸出端这个要求即可,因此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具有适应多种应用场景的优点,体现了方案的实用性。
可选地,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基础上,请参阅图17,图17为完整的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背光模组包含如上述可能实现的方式当中的元器件,背光模组中包括遮光膜1401、上增光1402、下增光1403、下扩散1404、发光元器件501例如LED,软性线路板502、导光板10、胶框1405、为了粘合反射片的双面胶1406和反射片1407。
软性线路板502、LED和导光板10的粘合方式可以为图14中的粘合方式,也可以按照上述实施例中的粘合方式进行粘合,具体此处不作限定。工作原理为导光板负责将LED发出光的转换成面光源,LED发出的光线在经过反射膜反射后也到达下扩散,两部分光线被下扩散的扩散作用完全打散,再经过下增光和上增光的棱镜聚集作用,使光线在纵向或横向得到增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可把这种导光板10和软性线路板502结合力更强的背光模组投入生产,加强了导光板10和软性线路板502的结合力,就不会轻易脱落产生漏光的情况,对于最后的液晶显示来说也提高了显示画面的质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以上,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2)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双面胶带以及发光组件,其中,所述导光板包含至少一组凹槽,所述至少一组凹槽中包括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包括第一避让槽以及第一沉槽;
第一方向为所述导光板厚度的方向,第二方向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垂直,第三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且垂直于第二方向;
所述导光板的正面通过所述双面胶带与所述发光组件中的软性线路板进行粘合,与所述正面相对的一面为所述导光板的背面,所述导光板的入光侧为第一侧面,在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形成的连接所述正面、所述背面和所述第一侧面的封闭面为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面;
所述第一避让槽为在所述导光板的第二侧面处向所述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凹槽,所述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上的深度为所述导光板的厚度,所述第一避让槽在第一方向贯穿所述导光板,所述第一沉槽为在所述导光板的背面处沿着第一方向向所述正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在所述第二侧面处向所述第三方向凹陷形成的底面与在所述背面处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形成的底面共用一条边,且两个底面之间的夹角为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所述双面胶带具有伸出端,所述伸出端通过所述第一避让槽内嵌于所述第一沉槽,以使所述伸出端包覆所述导光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含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为非显示区域,所述非显示区域位于所述导光板靠近所述发光组件的边缘处,所述第二区域为导光板的显示区域,所述凹槽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在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第三方向凹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双面胶带的厚度;
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背面沿着第一方向向所述正面凹陷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双面胶带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在所述第二侧面向所述第三方向凹陷的深度范围为0.03毫米至0.15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背面向所述第一方向凹陷形成的深度范围为0.03毫米至0.15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第三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形成的底面为矩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槽的底面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长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5毫米,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第二方向的宽度范围为大于或等于0.4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面胶带两侧均具有伸出端,所述双面胶带两侧伸出端中间部分的形状包含至少一个U型口,所述U型口容纳所述发光组件中的发光元器件,所述双面胶带一面与所述发光组件中的软性线路板粘附,所述双面胶带的伸出端通过所述第一避让槽贴附于所述第一沉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避让槽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底面与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形成的底面呈垂直分布。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组凹槽还包括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包括第二避让槽和第二沉槽;
所述第二避让槽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且所述第二避让槽与所述第一避让槽关于所述背面的中垂面呈镜像对称,所述中垂面垂直于所述正面;
所述第二沉槽位于所述第一区域内,且所述第二沉槽与所述第一沉槽关于所述背面的中垂面呈镜像对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为边缘弯曲的曲面导光板,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曲面导光板弯曲边缘处的厚度方向。
12.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包含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膜、上增光、下增光、下扩散、胶框、为了粘合反射片的双面胶和反射片。
CN201711200292.3A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背光模组 Active CN1079667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00292.3A CN107966759B (zh)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200292.3A CN107966759B (zh)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6759A CN107966759A (zh) 2018-04-27
CN107966759B true CN107966759B (zh) 2020-01-14

Family

ID=619987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200292.3A Active CN107966759B (zh) 2017-11-24 2017-11-24 一种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66759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340A (zh) * 2006-06-30 2008-01-02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和具有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1666517U (zh) * 2010-03-30 2010-12-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
CN201828744U (zh) * 2010-09-03 2011-05-11 深圳市飞格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CN102508377A (zh) * 2011-09-28 2012-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
CN102650394A (zh) * 2011-11-17 2012-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CN103574406A (zh) * 2012-08-10 2014-02-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装置、包括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设备以及固定构件
CN204201653U (zh) * 2014-10-21 2015-03-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5048275U (zh) * 2015-10-13 2016-02-24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
CN107179577A (zh) * 2017-06-07 2017-09-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97340A (zh) * 2006-06-30 2008-01-02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和具有背光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201666517U (zh) * 2010-03-30 2010-12-0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
CN201828744U (zh) * 2010-09-03 2011-05-11 深圳市飞格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模组
CN102508377A (zh) * 2011-09-28 2012-06-20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模块
CN102650394A (zh) * 2011-11-17 2012-08-29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CN103574406A (zh) * 2012-08-10 2014-02-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背光装置、包括该背光装置的显示设备以及固定构件
CN204201653U (zh) * 2014-10-21 2015-03-11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CN205048275U (zh) * 2015-10-13 2016-02-24 京东方光科技有限公司 背光源
CN107179577A (zh) * 2017-06-07 2017-09-19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66759A (zh) 2018-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36080B2 (en) Display apparatus
JP5512506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0359561B2 (en) Waveguide comprising surface relief feature and directional backlight, directional display device, and directional display apparatus comprising said waveguide
CN107636520B (zh) 显示设备
KR102034586B1 (ko) 멀티비전 디바이스 및 이에 부착되는 렌즈 바
US2010030247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681987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アセンブリ及びそれを含む表示装置
US10012785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US20070126947A1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light guide plate having ear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with same
EP4254058A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reduced bezel size
KR20160125603A (ko) 멀티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20180057942A (ko) 액정표시장치
JP2013026107A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790439B2 (ja)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JP2015198050A (ja) 両面表示装置の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107003560B (zh) 背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KR101922062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7966759B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11554566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US20150301406A1 (en) Dimming Unit, Backlight Module Group and Display Device
EP3306383A1 (en) Display apparatus
CN111694084A (zh) 背光模块及显示装置
KR102444400B1 (ko) 양면 표시장치 및 그를 위한 백라이트 유닛
RU2691138C2 (ru) Модуль отображения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с таким модулем
CN212675323U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