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6063B -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6063B
CN107926063B CN201680048020.3A CN201680048020A CN107926063B CN 107926063 B CN107926063 B CN 107926063B CN 201680048020 A CN201680048020 A CN 201680048020A CN 107926063 B CN107926063 B CN 1079260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ti
cell
user terminal
random access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80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6063A (zh
Inventor
武田一树
武田和晃
原田浩树
永田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TT Docomo Inc
Original Assignee
NTT Docom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TT Docomo Inc filed Critical NTT Docomo Inc
Publication of CN1079260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60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60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60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4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uplink, i.e. towards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 H04W74/0833Non-scheduled or contention based access, e.g. random access, ALOHA, CSMA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using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e.g. scheduled or random access
    • H04W74/04Scheduled or contention-free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Abstract

即使在应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也适当地进行随机接入。具有:控制单元,其控制利用了多个小区的通信,该多个小区至少包含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不同的两个小区;发送单元,其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以及接收单元,其接收针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便在第二小区接收针对在第一小区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

Description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背景技术
在UMTS(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网络中,以进一步的高速数据速率、低延迟等为目的,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被规范化(非专利文献1)。以从LTE(也称作LTE Rel.8)的进一步的宽带域化及高速化为目的,LTE Advanced(也称作LTE Rel.10、11或12)被规范化,也正在研究后继系统(也称作LTERel.13等)。
在LTE Rel.10/11中,为了实现宽带域化,导入了将多个分量载波(CC:ComponentCarrier)整合的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在各CC中,LTE Rel.8的系统带域构成为一个单位。另外,在CA中,在用户终端(UE:User Equipment)设定有同一无线基站(eNB:eNodeB)的多个CC。
另一方面,在LTE Rel.12中,还导入了在用户终端设定有不同无线基站的多个小区组(CG:Cell Group)的双重链接(DC:Dual Connectivity)。各小区组由至少一个小区(CC)构成。在DC中,整合有不同无线基站的多个CC,所以DC也称作eNB间CA(Inter-eNB CA)等。
另外,在LTE系统(Rel.8-12)中,支持用于用户终端进行初始连接或建立同步、重新开始通信等的随机接入过程。在随机接入过程中,规定了用户终端发送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且接收针对该随机接入信道的随机接入应答的操作等。
在以上的LTE Rel.8-12中,在无线基站和用户终端间的DL发送及UL发送中应用的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被设定为1ms并进行控制。发送时间间隔也被称作传输时间间隔,LTE系统(Rel.8-12)中的TTI也被称作子帧长度。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3GPP TS 36.300“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E-UTRA)and 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Overall description;Stage 2”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Rel.13之后的LTE或5G等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还设想进行在几十GHz等的高频带下的通信或IoT(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MTC(机器类型通信(Machine TypeCommunication))、M2M(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等数据量相对小的通信。在这样的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LTE Rel.8-12中的通信方法(例如,1ms的发送时间间隔(TTI))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提供充分的通信服务。
因此,考虑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将TTI从1ms缩短的缩短的TTI来进行通信。此外,在该情况下,还设想用户终端与利用不同的TTI的多个小区连接而进行通信(例如,CA或者DC)。另一方面,在利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怎样控制随机接入过程成为问题。例如,在用户终端与利用不同的TTI的多个小区连接而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怎样控制随机接入过程成为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的问题而进行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应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随机接入的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用户终端的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控制单元,其控制利用了多个小区的通信,该多个小区至少包含发送时间间隔(TTI: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不同的两个小区;发送单元,其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以及接收单元,其接收针对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所述控制单元进行控制,以便在第二小区接收针对在第一小区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应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也能够适当地进行随机接入。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随机接入过程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2是表示现有LTE系统(Rel.8-12)中的发送时间间隔(TTI)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3A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一结构例的图,图3B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二结构例的图。
图4A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一设定例的图,图4B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二设定例的图,图4C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三设定例的图。
图5是说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控制的图。
图6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控制的图。
图7是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控制的图。
图8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控制的图。
图9是说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控制的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概略结构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现有的LTE系统(Rel.12以前)中,在初始连接或建立同步、通信重新开始等时候,在上行链路发送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来进行随机接入。随机接入可分为竞争型随机接入(CBRA:Contention-Based Random Access)和非竞争型随机接入(Non-CBRA)这2种类型。另外,非竞争型RA也可以称作无竞争RA(CFRA:Contention-Free Random Access)。
在竞争型随机接入中,用户终端通过PRACH发送从在小区内准备的多个随机接入前导码(竞争前导码(contention preamble))中随机选择的前导码。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用户终端之间使用同一随机接入前导码,而有可能发生竞争(Contention)。
在非竞争型随机接入中,用户终端通过PRACH发送预先从网络分配的UE专用的随机接入前导码(专用前导码(dedicated preamble))。在该情况下,因为在用户终端之间分配有不同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所以不发生竞争。
竞争型随机接入在初始连接、上行链路的通信开始或者重新开始等时候进行。非竞争型随机接入在切换、下行链路的通信开始或者重新开始等时候进行。
图1表示随机接入的概要。竞争型随机接入由步骤(Step)1至步骤4构成,非竞争型随机接入由步骤0至步骤2构成。
在竞争型随机接入的情况下,首先用户终端UE将随机接入前导码(PRACH)通过在该小区设定的PRACH资源进行发送(消息(Msg:Message)1)。当无线基站eNB检测到随机接入前导码时,发送随机接入应答(RAR:Random Access Response)(消息2)作为其应答。用户终端UE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后在规定的区间尝试消息2的接收。在消息2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提高PRACH的发送功率将消息1再次发送(重发)。另外,将在信号的重发时增加发送功率也称作功率渐升(power ramping)。
接收到随机接入应答的用户终端UE,通过由随机接入应答中含有的上行许可所指定的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发送数据信号(消息3)。接收到消息3的无线基站eNB将竞争解决(Contention resolution)消息向用户终端UE发送(消息4)。当用户终端UE利用消息1至4确保同步,且识别无线基站eNB时,完成竞争型随机接入处理并建立连接。
在非竞争型随机接入的情况下,首先无线基站eNB发送对用户终端UE指示PRACH的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消息0)。用户终端UE在由所述PDCCH指示的定时,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PRACH)(消息1)。当无线基站eNB检测到随机接入前导码时,发送作为其应答信息的随机接入应答(RAR)(消息2)。用户终端通过消息2的接收而完成非竞争型随机接入处理。另外,与竞争型随机接入相同,在消息2的接收失败的情况下,提高PRACH的发送功率将消息1再次发送。
另外,利用PRACH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消息1)的发送也称作PRACH的发送,利用PRACH的随机接入应答(消息2)的接收也称作PRACH的接收。
另外,在LTE系统中,在基于多定时提前(Multiple timing advance)的上行载波聚合(UL-CA)时,按每个定时提前组(TAG)进行定时控制。在各TAG中,并不一定要包含主小区,所以导入有副小区(SCell)中的非竞争型随机接入。但是,随机接入控制的一部分(例如,RAR接收)利用公共搜索空间(CSS:Common Search Space)来进行。因此,即使在副小区发送PRACH的情况下,也需要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的小区(例如,主小区(PCell))中的接收操作。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在接收到PRACH的发送指示(PDCCH order)的情况下,在进行定时控制的副小区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之后,用户终端尝试在主小区的公共搜索空间中在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内接收由RA-RNTI(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RandomAccess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屏蔽的应答信号(例如,PDCCH)。
RA-RNTI能够基于发送了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子帧序号tid(例如,0~9)和频率资源序号fid(例如,0~5)来决定。此外,发送应答信号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从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后的规定子帧之后在规定范围设定。例如,RA-RNTI和RAR接收窗口能够利用以下的算式(1)、算式(2)分别决定。
算式(1)
RA-RNTI=1+tid+10×fid
算式(2)
RAR接收窗口=从随机前导码发送+3子帧之后至随机接入应答窗口尺寸为止
另外,随机接入应答窗口尺寸(ra-ResponseWindowSize)利用高层信令等,从无线基站向用户终端通知。
这样,在发送PRACH的小区(例如,副小区)和接收该PRACH的应答信号的小区(例如,主小区)不同的情况下,用户终端通过发送了PRACH的副小区的子帧信息(例如,子帧序号)等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接收定时、解码处理等)。
另外,如上所述,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利用将TTI从1ms缩短的缩短的TTI来进行通信。以下,关于现有系统的TTI和缩短的TTI进行说明。
图2是LTE Rel.8-12中的发送时间间隔(TTI)的一个例子的说明图。如图2所示,LTE Rel.8-12中的TTI(以下,称作“通常TTI”)具有1ms的时间长度。通常TTI也称作子帧,由两个时隙构成。通常TTI是被信道编码的1个数据/分组(传输块)的发送时间单位,成为调度、链路自适应等的处理单位。
如图2所示,在下行链路(DL)中通常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通常TTI构成为包含14个OFDM(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码元(每个时隙7个OFDM码元)。各OFDM码元具有66.7μs的时间长度(码元长度),附加有4.76μs的通常CP。码元长度和子载波间隔相互构成倒数的关系,所以在码元长度为66.7μs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为15kHz。
此外,在上行链路(UL)中通常循环前缀(CP)的情况下,通常TTI构成为包含14个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 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码元(每个时隙7个SC-FDMA码元)。各SC-FDMA码元具有66.7μs的时间长度(码元长度),附加有4.76μs的通常CP。码元长度和子载波间隔相互构成倒数的关系,所以在码元长度为66.7μs的情况下,子载波间隔为15kHz。
另外,在扩展CP的情况下,通常TTI可以构成为包含12个OFDM码元(或者12个SC-FDMA码元)。在该情况下,各OFDM码元(或者各SC-FDMA码元)具有66.7μs的时间长度,附加有16.67μs的扩展CP。
另一方面,在Rel.13之后的LTE或5G等将来的无线通信系统中,期望适用于几十GHz等高频带的无线接口、或分组尺寸小但将延迟最小化以适用于IoT(物联网(Internetof Things))、机器类型通信(MTC: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2M(机器对机器(Machine To Machine))等数据量相对小的通信的无线接口。
因此,考虑在将来的通信系统中,利用将TTI从1ms缩短的缩短的TTI来进行通信。在利用比通常TTI短的时间长度的TTI(以下,叫做“缩短的TTI”)的情况下,相对于用户终端或无线基站中的处理(例如,编码、解码等)的时间裕度(time margin)增加,所以能够降低处理延迟。此外,在利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能够使在每个单位时间(例如,1ms)可收纳的用户终端数增加。
(缩短的TTI的结构例)
关于缩短的TTI的结构例,参照图3进行说明。如图3A及图3B所示,缩短的TTI具有小于1ms的时间长度(TTI长度)。缩短的TTI例如可以为0.5ms、0.25ms、0.2ms、0.1ms等倍数成为1ms的TTI长度。由此,能够保持与1ms的通常TTI的兼容性,同时能够导入缩短的TTI。
另外,在图3A及图3B中,将通常CP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不限于此。缩短的TTI是比通常TTI短的时间长度即可,缩短的TTI内的码元数、码元长度、CP长度等的构成可以为任意。此外,以下,说明在DL中应用OFDM码元、在UL中应用SC-FDMA码元的例子,但并不限于此。
图3A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一结构例的图。如图3A所示,在第一结构例中,缩短的TTI由与通常TTI相同数目的14个OFDM码元(或者SC-FDMA码元)构成,各OFDM码元(各SC-FDMA码元)具有比通常TTI的码元长度(=66.7μs)短的码元长度。
如图3A所示,在维持通常TTI的码元数并缩短码元长度的情况下,能够沿用通常TTI的物理层信号结构。另外,在维持通常TTI的码元数的情况下,即使在缩短的TTI中也能够包含与通常TTI相同的信息量(比特量)。
图3B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二结构例的图。如图3B所示,在第二结构例中,缩短的TTI由比通常TTI少的数量的OFDM码元(或者SC-FDMA码元)构成,各OFDM码元(各SC-FDMA码元)具有与通常TTI相同的码元长度(=66.7μs)。例如,在图3B中,缩短的TTI由通常TTI的一半的7个OFDM码元(SC-FDMA码元)构成。
如图3B所示,在维持码元长度并削减码元数的情况下,能够将缩短的TTI中含有的信息量(比特量)比通常TTI进一步削减。因此,用户终端能够在比通常TTI短的时间内,进行缩短的TTI中含有的信息的接收处理(例如,解调、解码等),并能够缩短处理延迟。另外,能够将图3B所示的缩短的TTI的信号与通常TTI的信号在同一CC进行复用(例如,OFDM复用),能够维持与通常TTI的兼容性。
(缩短的TTI的设定例)
关于缩短的TTI的设定例进行说明。在应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还能够设为在用户终端中设定通常TTI及缩短的TTI双方的结构,以便具有与LTE Rel.8-12的兼容性。图4是表示通常TTI及缩短的TTI的设定例的图。另外,图4仅仅是例示,并不限于此。
图4A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一设定例的图。如图4A所示,通常TTI与缩短的TTI可以在同一分量载波(CC)(频域)内时间上混合存在。具体而言,缩短的TTI可以在同一CC的特定子帧(或者,特定的无线帧)中设定。例如,在图4A中,在同一CC内的连续的5子帧中设定有缩短的TTI,在其它子帧中设定有通常TTI。另外,设定有缩短的TTI的子帧的数量或位置不限于图4A所示。
图4B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二设定例的图。如图4B所示,可以将通常TTI的CC与缩短的TTI的CC整合而进行载波聚合(CA)或者双重链接(DC)。具体而言,缩短的TTI可以在特定的CC(更具体而言,在特定的CC的DL和/或UL)中设定。例如,在图4B中,在特定的CC的DL中设定有缩短的TTI,在其它CC的DL及UL中设定有通常TTI。另外,设定有缩短的TTI的CC的数量或位置不限于图4B所示。
此外,在CA的情况下,缩短的TTI可以在同一无线基站的特定的CC(主(P:Primary)小区或者/及副(S:Secondary)小区)中设定。另一方面,在DC的情况下,缩短的TTI可以在由第一无线基站形成的主小区组(MCG:Master Cell Group)内的特定的CC(P小区或者/及S小区)中设定,也可以在由第二无线基站形成的副小区组(SCG)内的特定的CC(主副(PS:Primary Secondary)小区或者/及S小区)中设定。
图4C是表示缩短的TTI的第三设定例的图。如图4C所示,缩短的TTI可以在DL或者UL的任一个中设定。例如,在图4C中表示,在TDD系统中,在UL设定有通常TTI,在DL设定有缩短的TTI的情况。
此外,DL或者UL的特定的信道或信号可以分配(设定)到缩短的TTI中。例如,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可以分配到通常TTI,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可以分配到缩短的TTI。
在这样缩短的TTI的设定例中,用户终端能够基于来自无线基站的隐式的(implicit)或者显式的(explicit)通知(例如,广播信息、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PHY(物理(Physical))信令等),设定(和/或检测)缩短的TTI。
如上,设想在将来的无线通信中,将发送时间间隔比通常TTI缩短的缩短的TTI应用于UL发送和/或DL发送来进行通信。另外,考虑在将来的无线通信中,用户终端利用图4B所示那样TTI不同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例如,CA或者DC)的情况。但是,在所述情况下怎样控制随机接入过程还没决定。
因此,本发明的发明人等想到即使用户终端在使用利用不同的TTI(TTI长度)的多个小区(或者,CC、载波)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也利用不同的小区来控制PRACH发送和针对该PRACH的应答信号的接收。例如,想到设为如下结构:针对第一小区(例如,副小区)的PRACH发送的应答信号,利用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的第二小区(例如,主小区)进行接收。
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等想到在用户终端与至少包含TTI不同的2CC的多个小区连接的情况下,按TTI长度相同的每个小区而构成小区组(CG),且按每个小区组进行随机接入过程(例如,非竞争型随机接入)。此外,本发明的发明人等想到在用户终端利用TTI不同的第一小区和第二小区进行PRACH发送和与该PRACH对应的应答信号的接收的情况下,基于第一小区的TTI或者第二小区的TTI来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
下面,关于本实施方式详细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例举了将现有LTE系统的TTI设为1ms(1子帧)、将缩短的TTI设为0.5ms(0.5子帧)的情况来进行说明,但缩短的TTI的值不限于此。作为缩短的TTI,比现有的LTE系统的通常TTI(正常TTI)短即可,例如,除了0.5ms之外,还能够将缩短的TTI设定为0.1ms、0.2ms、0.25ms、0.4ms、0.6ms、0.75ms、0.8ms等。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表示了在PRACH的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中,关于RA-RNTI和接收应答信号的规定的区间而利用了上述算式(1)、(2)的情况,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只要是利用发送PRACH的小区的TTI(子帧)序号和/或接收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子帧)序号来决定的方法,就可以利用与上述算式(1)、(2)不同的算式。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比通常TTI(1ms)短的时间长度的传输单位称作缩短的TTI,但“缩短的TTI”这一名称不限于此。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例举了LTE系统,但本实施方式不限于此。只要是应用发送时间间隔短于1ms的缩短的TTI并且进行随机接入过程的通信系统,就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在用户终端与至少包含TTI不同的2小区(2CC)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情况下,按TTI相同的每个小区而控制随机接入过程(例如,Non-CBRA)的情况。另外,TTI不同的小区(或者,CC、载波)是指在UL发送和/或DL发送中利用不同TTI长度的小区。
图5表示用户终端所连接的多个小区(CC#1-#4)的一个例子。在图5中,表示CC#1与CC#2的TTI相同(例如,通常TTI),CC#3的TTI比CC#1及CC#2的TTI短(例如,0.5ms),CC#4的TTI比CC#3的TTI短(例如,0.25ms)的情况。当然,用户终端通过CA或者DC连接的小区数量或各小区的TTI不限于此。
用户终端能够以按照TTI相同的每个小区而构成的小区组(CG)为单位,控制随机接入过程(例如,非竞争型)。也就是说,用户终端设想TTI不同的小区属于不同的小区组,以小区组单位来控制随机接入。在图5所示的情况下,能够用TTI相同的CC#1和CC#2构成第一小区组(CG#1),用CC#3构成第二小区组(CG#2),用CC#4构成第三小区组(CG#3)。
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按每个小区组在特定的小区(例如,PCell、PSCell)监视公共搜索空间来检测应答信号(调度应答信号的PDCCH)。例如,用户终端在成为副小区的CC#2中发送了PRACH的情况下,能够在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的CC#1中检测针对该PRACH的应答信号(RAR)。
另外,用户终端基于在小区组内统一的(公共的)TTI长度,控制随机接入操作中的定时。例如,用户终端在第一小区组(CG#1)中的随机接入过程中,能够基于CC#1与CC#2的TTI(在此为通常TTI)控制随机接入操作的定时。
用户终端在CC#1中接收在CC#2发送的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下,RA-RNTI能够基于CC#2中的PRACH发送时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序号来决定。例如,能够设PRACH发送时的CG#1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序号,作为上述算式(1)的“tid”。
另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能够设为在PRACH发送之后根据CG#1的TTI长度求出的规定的区间。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基于CG#1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单位,决定上述算式(2)的“3子帧”。
另外,用户终端在第二小区组或者第三小区组进行随机接入过程(例如,应答信号的接收)的情况下,基于在该第二小区组或者第三小区组利用的缩短的TTI,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定时或解码处理。
这样,通过按由TTI相同的小区构成的每个小区组控制随机接入过程,用户终端能够以小区组单位来决定RA-RNTI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并控制随机接入。由此,用户终端能够在相同小区组内的随机接入中,基于一个TTI决定RA-RNTI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
(第二实施方式)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在用户终端与至少包含TTI不同的2小区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在利用第一TTI的小区发送PRACH,在利用比该第一TTI长的第二TTI的小区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利用第一TTI的小区可设为没有设定公共搜索空间的小区(例如,副小区),利用第二TTI的小区可设为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的小区(例如,主小区)。
用户终端能够基于发送了PRACH的小区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或者接收了PRACH的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来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操作(接收定时、解码处理等)。
<利用PRACH发送小区的TTI>
图6表示用户终端所连接的多个小区(CC#1-#4)的一个例子。在图6中,表示在利用第一TTI的小区(CC#4)发送PRACH,在利用比该第一TTI长的第二TTI的小区(CC#1)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当然,用户终端所连接的小区数量或各小区的TTI不限于此。
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CC#1接收在CC#4发送的PRACH的应答信号。接收到来自用户终端的PRACH发送的无线基站,在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内从CC#1发送由规定的RA-RNTI屏蔽的信号(例如,CRC由RA-RNTI屏蔽的PDCCH)。用户终端基于发送了PRACH的小区(CC#4)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能够基于PRACH发送时的CC#4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序号来计算RA-RNTI。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利用发送了PRACH的CC#4的子帧序号(在此为子帧#0)作为上述算式(1)的tid
此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能够基于发送了PRACH的CC#4的TTI进行计算。例如,能够将在CC#4的TTI中计数的子帧作为上述算式(2)的“3子帧”。在图6中,用户终端在从发送了PRACH的子帧(子帧#0)开始以CC#4的TTI为单位的3子帧(子帧#1-#3)之后设定的规定的区间内,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
这样,在图6中,在利用比进行PRACH发送的小区(CC#4)的TTI长的TTI的小区(CC#1)中接收应答信号时,基于进行PRACH发送的小区的TTI,进行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RA-RNTI和/或规定的区间的决定等)。由此,能够根据实际进行PRACH发送的CC的TTI,降低应答信号的延迟。
此外,用户终端可以根据进行应答信号的接收的CC的TTI长度,限定在TTI短的小区中进行PRACH发送的子帧。例如,在图6所示的情况下,能够将PRACH发送的周期以CC#4的TTI作为单位,设为4TTI(4子帧)周期。由此,能够避免在PRACH发送后立即进行应答信号的接收的事态。
<利用RAR接收小区的TTI>
图7表示用户终端所连接的多个小区(CC#1-#4)的一个例子。在图7中,表示在利用第一TTI的小区(CC#4)发送PRACH,在利用比该第一TTI长的第二TTI的小区(CC#1)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CC#1接收在CC#4已发送的PRACH的应答信号。接收到来自用户终端的PRACH发送的无线基站在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内从CC#1发送由规定的RA-RNTI屏蔽的信号。用户终端基于接收到应答信号的小区(CC#1)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来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能够基于PRACH发送时的CC#1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序号来计算RA-RNTI。也就是说,用户终端不基于发送了PRACH的小区,而基于接收应答信号的小区(CC#1)的TTI(子帧)序号来决定RA-RNTI。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利用CC#4中的PRACH发送时的CC#1的子帧序号,作为上述算式(1)的tid
此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能够基于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CC#1的TTI进行计算。例如,能够将在CC#1的TTI中计数的子帧作为上述算式(2)的“3子帧”。在图7中,用户终端在从发送了PRACH的子帧开始以CC#1的TTI为单位的3子帧之后设定的接收窗口区间,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
这样在图7中,在利用比进行PRACH发送的小区(CC#4)的TTI长的TTI的小区(CC#1)接收应答信号时,基于接收该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由此,能够放宽用户终端中的随机接入过程所需要的处理延迟要求的条件,简化安装电路。
此外,用户终端可以限定在TTI短的小区中进行PRACH发送的子帧。例如,在图7所示的情况下,CC#4的连续的4TTI与CC1的1TTI对应。因此,用户终端即使在与CC#1的1TTI对应的CC#4的4TTI中分别发送PRACH,也会算出相同的RA-RNTI和接收窗口。因此,用户终端能够设为限定于在与CC#1的1TTI对应的CC#4的4TTI中的开头的TTI(子帧)而进行PRACH发送的结构。由此,能够抑制在与长TTI(例如,CC#1的1TTI)对应的多个短TTI(例如,CC#4的4TTI)中发送PRACH,能够避免PRACH无法分离(生成相同的RA-RNTI或接收窗口)。
(第三实施方式)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在用户终端与至少包含TTI不同的2小区的多个小区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在利用第一TTI的小区发送PRACH,在利用比该第一TTI短的第二TTI的小区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作为一个例子,利用第一TTI的小区设为没有设定公共搜索空间的小区(例如,副小区),利用第二TTI的小区设为设定有公共搜索空间的小区(例如,主小区)。
用户终端能够基于发送了PRACH的小区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或者接收到PRACH的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操作(接收定时、解码处理等)。
<利用RAR接收小区的TTI>
图8表示用户终端所连接的多个小区(CC#1-#4)的一个例子。在图8中,表示在利用第一TTI的小区(CC#1)发送PRACH,在利用比该第一TTI短的第二TTI的小区(CC#4)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当然,用户终端通过CA或者DC所连接的小区数量或各小区的TTI不限于此。
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CC#4接收在CC#1已发送的PRACH的应答信号。接收到来自用户终端的PRACH发送的无线基站在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内从CC#4发送由规定的RA-RNTI屏蔽的信号。用户终端基于接收到应答信号的小区(CC#4)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能够基于PRACH发送时的CC#4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序号来计算RA-RNTI。也就是说,用户终端不基于发送应答信号的小区,而基于接收应答信号的小区(CC#4)的TTI(子帧)序号来决定RA-RNTI。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将CC#4中的PRACH发送时的CC#1的子帧序号作为上述算式(1)的tid利用。
另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能够基于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CC#4的TTI来计算。例如,能够将在CC#4的TTI中计数的子帧作为上述算式(2)的“3子帧”。在图8中,用户终端在从发送了PRACH的子帧开始以CC#4的TTI为单位的3子帧(#0-#2)之后设定的规定的区间,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
这样,在图8中,在利用比进行PRACH发送的小区(CC#1)的TTI短的TTI的小区(CC#4)接收应答信号时,基于接收该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由此,能够根据接收应答信号的小区(CC)的TTI长度来接收应答信号,所以能够降低随机接入的延迟。
<利用PRACH发送小区的TTI>
图9表示用户终端所连接的多个小区(CC#1-#4)的一个例子。在图9中表示,在利用第一TTI的小区(CC#1)发送PRACH,在利用比该第一TTI长的第二TTI的小区(CC#4)接收PRACH的应答信号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用户终端能够在CC#4接收在CC#1已发送的PRACH的应答信号。接收到来自用户终端的PRACH发送的无线基站在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内从CC#4发送由规定的RA-RNTI屏蔽的信号(例如,由RA-RNTI屏蔽了CRC的PDCCH)。用户终端基于发送了PRACH的小区(CC#1)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
具体而言,用户终端能够基于PRACH发送时的CC#1的TTI(或者与该TTI相当的子帧)序号计算RA-RNTI。例如,用户终端能够利用发送了PRACH的CC#1的子帧序号(在此为子帧#0)作为上述算式(1)的tid
此外,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能够基于发送了PRACH的CC#1的TTI进行计算。例如,能够将在CC#1的TTI中计数的子帧作为上述算式(2)的“3子帧”。在图8中,用户终端在从发送了PRACH的子帧(子帧#0)开始以CC#1的TTI为单位的3子帧(子帧#1-#3)之后设定的接收窗口区间,进行应答信号的检测。
这样,在图9中,在利用比进行PRACH发送的小区(CC#1)的TTI短的TTI的小区(CC#4)接收应答信号时,基于进行PRACH发送的小区的TTI,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处理。由此,能够放宽用户终端中的随机接入过程所需要的处理延迟要求的条件,简化安装电路。
(无线通信系统)
以下,关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在该无线通信系统中,应用了上述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另外,上述各方式的无线通信方法可以分别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通信系统的概略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能够应用将以LTE系统的系统带宽(例如,20MHz)为1个单位的多个基本频率块(分量载波)作为一体的载波聚合(CA)和/或双重链接(DC)。另外,无线通信系统1可以称作超3G、LTE-A(LTE-Advanced)、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Radio Access))等。
图10所示的无线通信系统1具备:形成宏小区C1的无线基站11;配置在宏小区C1内,且形成比宏小区C1窄的小型小区C2的无线基站12a~12c。此外,在宏小区C1及各小型小区C2配置有用户终端20。
用户终端20能够与无线基站11及无线基站12双方连接。设想用户终端20通过CA或者DC同时使用利用不同的频率的宏小区C1和小型小区C2。此外,用户终端20能够利用多个小区(CC)(例如,6个以上的CC)来应用CA或者DC。此外,在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无线基站12间的UL发送和/或DL发送中能够应用缩短的TTI。
用户终端20和无线基站11之间能够在相对低的频带(例如,2GHz)利用带宽窄的载波(称作现有载波、传统载波(Legacy carrier)等)进行通信。另一方面,用户终端20与无线基站12之间,可以在相对高的频带(例如,3.5GHz、5GHz等)利用带宽宽的载波,也可以利用和与无线基站11之间相同的载波。另外,各无线基站所利用的频带的结构不限于此。
无线基站11与无线基站12之间(或者,两个无线基站12间)能够设为进行有线连接(例如,依据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等)或者无线连接的结构。
无线基站11及各无线基站12分别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并经由上位站装置30与核心网络40连接。另外,在上位站装置30中含有例如接入网关装置、无线网络控制器(RNC)、移动管理实体(MME)等,但不限于此。另外,各无线基站12可以经由无线基站11与上位站装置30连接。
另外,无线基站11是具有相对宽的覆盖的无线基站,可以称作宏基站、汇聚节点、eNB(eNodeB)、发送接收点等。另外,无线基站12是具有局部覆盖的无线基站,可以称作小型基站、微基站、微微基站、毫微微基站、HeNB(家庭eNodeB(Home eNodeB))、RRH(远程无线头(Remote Radio Head))、发送接收点等。以下,在不区分无线基站11及12的情况下,统称为无线基站10。
各用户终端20是支持LTE、LTE-A等各种通信方式的终端,不仅包含移动通信终端还可以包含固定通信终端。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无线接入方式,在下行链路应用OFDMA(正交频分多址),在上行链路应用SC-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OFDMA是将频带分割成多个窄的频带(子载波),且在各子载波映射数据来进行通信的多载波传输方式。SC-FDMA是将系统带宽按每个终端分割成由一个或者连续的资源块构成的带域,且多个终端利用相互不同的带域,从而降低终端间的干涉的单载波传输方式。另外,上行及下行的无线接入方式不限于这些组合,还可以在上行链路使用OFDMA。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下行链路的信道而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下行共享信道(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广播信道(物理广播信道(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下行L1/L2控制信道等。通过PDSCH传输用户数据或高层控制信息、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等。此外,通过PBCH传输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 Block))。
下行L1/L2控制信道包含下行控制信道(PDCCH(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EPDCCH(增强的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CFI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hysicalControl 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混合ARQ指示信道(Physical Hybrid-ARQ Indicator Channel))等。通过PDCCH传输包含PDSCH及PUSCH的调度信息的下行控制信息(DCI: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等。通过PCFICH传输在PDCCH使用的OFDM 码元数。通过PHICH传输针对PUSCH的HARQ的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EPDCCH和PDSCH(下行共享数据信道)被频分复用,和PDCCH同样用于DCI等的传输。
在无线通信系统1中,作为上行链路的信道而使用在各用户终端20共享的上行共享信道(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控制信道(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随机接入信道(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等。通过PUSCH,传输用户数据、高层控制信息。包含送达确认信息(ACK/NACK)或无线品质信息(CQI)等的至少一个的上行控制信息(UCI: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通过PUSCH或者PUCCH被传输。用于与小区建立连接的随机接入前导码通过PRACH传输。
<无线基站>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无线基站10具备:多个发送接收天线101、放大器单元102、发送接收单元1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呼叫处理单元105、传输路径接口106。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通过下行链路从无线基站10向用户终端20发送的用户数据从上位站装置30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输入至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关于用户数据,进行PDCP(分组数据汇聚协议(Packet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层的处理、用户数据的分割/结合、RLC(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重发控制等的RLC层的发送处理、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Access Control))重发控制(例如,HARQ(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reQuest))的发送处理)、调度、传输格式选择、信道编码、快速傅里叶反变换(IFFT:Inverse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预编码处理等的发送处理,向发送接收单元103转发。另外,关于下行控制信号,也进行信道编码或快速傅里叶反变换等的发送处理,向发送接收单元103转发。
发送接收单元1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按每个天线进行预编码而被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后进行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103中进行了频率变换的无线频率信号由放大器单元102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101发送。
在进行非竞争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103能够发送指示PRACH的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消息0)。另外,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103接收从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PRACH)。另外,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103能够发送针对从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RAR)。此时,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进行控制以便在第二小区发送针对在第一小区接收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构成。另外,发送接收单元103可以构成为一体的发送接收单元,也可以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另一方面,关于上行信号,在发送接收天线1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在放大器单元102被放大。发送接收单元1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102放大的上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1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向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输出。
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中,针对输入的上行信号所包含的用户数据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离散傅里叶反变换(IDFT:Inverse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纠错解码、MAC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RLC层及PDCP层的接收处理,并经由传输路径接口106向上位站装置30转发。呼叫处理单元105进行通信信道的设定或解放等呼叫处理、或无线基站10的状态管理、或无线资源的管理。
传输路径接口106经由规定的接口,和上位站装置30发送接收信号。此外,传输路径接口106可以经由基站间接口(例如,依据CPRI(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Radio Interface))的光纤、X2接口)与相邻无线基站10发送接收信号(回程信令)。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另外,在图12中,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无线基站1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必要的其它功能块。如图12所示,基带信号处理单元104具备:控制单元(调度器)3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生成单元)302、映射单元3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
控制单元(调度器)301控制在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在PDCCH和/或EPDCCH传输的下行控制信号的调度(例如,资源分配)。另外,也进行系统信息、同步信号、寻呼信息、CRS(小区专用参考信号(Cell-specific Reference Signal)),CSI-RS(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 Signal))等的调度的控制。此外,控制上行参考信号、在PUSCH发送的上行数据信号、在PUCCH和/或PUSCH发送的上行控制信号等的调度。
控制单元301基于从用户终端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控制应答信号的发送(发送定时等)。另外,控制单元301控制在DL信号的接收和/或UL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传输时间间隔(TTI)。另外,控制单元301能够基于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小区的TTI或者接收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来控制在应答信号的发送中利用的规定的区间(接收窗口)。另外,控制单元3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生成DL信号(包含下行数据信号、下行控制信号),向映射单元303输出。具体而言,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用户数据的下行数据信号(PDSCH),向映射单元303输出。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包含DCI(UL许可)的下行控制信号(PDCCH/EPDCCH),向映射单元303输出。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CRS、CSI-RS等下行参考信号,向映射单元303输出。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基于用户终端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小区的TTI或者接收应答信号的小区的TTI,生成在应答信号(例如,PDCCH)中利用的RA-RNTI。另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3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301的指示,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302生成的DL信号向规定的无线资源映射,并向发送接收单元103输出。映射单元3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针对从用户终端20发送的UL信号(HARQ-ACK,PUSCH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处理结果向控制单元301输出。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3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
<用户终端>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整体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用户终端20具备:用于MIMO传输的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放大器单元202;发送接收单元203;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应用单元205。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可以由发送单元及接收单元构成。
在多个发送接收天线201接收的无线频率信号分别在放大器单元202放大。各发送接收单元203接收在放大器单元202放大的下行信号。发送接收单元203将接收信号频率变换为基带信号,向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
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接收DL数据信号(例如,PDSCH)、或DL控制信号(例如,HARQ-ACK、UL许可等)、与利用缩短的TTI的情况下的HARQ-ACK的反馈定时相关的信息(HARQ RTT)。另外,在进行非竞争型的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接收指示PRACH的发送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Channel)(消息0)。此外,发送接收单元(发送单元)203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PRACH)。此外,发送接收单元(接收单元)203能够接收针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RAR)。另外,发送接收单元2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发射器/接收器、发送接收电路或者发送接收装置。
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对输入的基带信号进行FFT处理、或纠错解码、重发控制的接收处理等。下行链路的用户数据向应用单元205转发。应用单元205进行有关比物理层或MAC层更高的层的处理等。此外,下行链路的数据中的广播信息也向应用单元205转发。
另一方面,上行链路的用户数据从应用单元205向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入。在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中,进行重发控制的发送处理(例如,HARQ的发送处理)或、信道编码、预编码、离散傅里叶变换(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处理、IFFT处理等,并向各发送接收单元203转发。发送接收单元203将从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输出的基带信号变换为无线频带并发送。在发送接收单元203频率变换后的无线频率信号通过放大器单元202放大,从发送接收天线201发送。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用户终端的功能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另外,在图14中,主要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特征部分的功能块,设用户终端20还具有无线通信所必要的其它功能块。如图14所示,用户终端20所具有的基带信号处理单元204具备:控制单元401、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
控制单元401控制利用了至少包含TTI不同的两个小区的多个小区的通信(例如,发送和/或接收)。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从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取得从无线基站10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CCH/EPDCCH发送的信号)及下行数据信号(在PDSCH发送的信号)。控制单元401基于下行控制信号、或判定是否需要针对下行数据信号的重发控制的结果等,控制上行控制信号(例如,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等)或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具体而言,控制单元401能够进行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映射单元403及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的控制。
控制单元401控制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及应答信号的接收,且能够进行控制以便在第二小区接收针对在第一小区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例如,控制单元401能够进行控制,以便在利用与第一小区相同的TTI的第二小区中接收应答信号。在该情况下,控制单元401能够进行控制以便按照由利用相同TTI的小区构成的每个组进行非竞争型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并进行控制以便在特定小区中进行针对非竞争型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的接收。
此外,控制单元401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第一小区的TTI比接收应答信号的第二小区的TTI短的情况下,能够基于与第一TTI或者第一TTI相当的子帧序号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参照图6)。或者,控制单元401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第一小区的TTI短于接收应答信号的第二小区的TTI的情况下,能够基于与第二TTI或者第二TTI相当的子帧序号来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参照图7)。
或者,控制单元401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第一小区的TTI比接收应答信号的第二小区的TTI长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第一TTI或者相当于第一TTI的子帧序号,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图8参照)。或者,控制单元401在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第一小区的TTI比接收应答信号的第二小区的TTI长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第二TTI或者相当于第二TTI的子帧序号,控制应答信号的接收(图9参照)。
此外,控制单元401能够基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第一小区的TTI或者接收应答信号的第二TTI,决定在应答信号的接收中利用的RA-RNTI和/或规定的接收区间。另外,控制单元401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所说明的控制器、控制电路或者控制装置。
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而生成UL信号,向映射单元403输出。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生成送达确认信号(HARQ-ACK)或信道状态信息(CSI)等上行控制信号。
此外,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而生成上行数据信号。例如,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在从无线基站10通知的下行控制信号含有UL许可的情况下,从控制单元401被指示上行数据信号的生成。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信号生成器、信号生成电路或者信号生成装置。
映射单元403基于来自控制单元401的指示,将在发送信号生成单元402生成的上行信号(上行控制信号和/或上行数据)向无线资源映射,并向发送接收单元203输出。映射单元403能够设为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映射器、映射电路或者映射装置。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针对DL信号(例如,从无线基站发送的下行控制信号、在PDSCH发送的下行数据信号等)进行接收处理(例如,解映射、解调、解码等)。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将从无线基站10接收到的信息向控制单元401输出。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例如将广播信息、系统信息、RRC信令、DCI等向控制单元401输出。
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由基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而说明的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电路或者信号处理装置、以及测量器、测量电路或者测量装置构成。另外,接收信号处理单元404能够构成本发明的接收单元。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方框图表示功能单位的块。这些功能块(构成单元)通过硬件及软件的任意组合实现。此外,各功能块的实现手段不被特别地限定。即,各功能块可以通过物理结合的一个装置实现,也可以将物理分离的两个以上的装置以有线或者无线连接,且通过这多个装置实现。
例如,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的各功能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可以利用ASIC(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PLD(可编程逻辑器件(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等硬件来实现。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也可以通过包含处理器(中央处理单元(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网络连接用的通信接口、存储器、保存程序的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的计算机装置来实现。也就是说,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无线基站、用户终端等可以作为进行本发明的无线通信方法的处理的计算机来起作用。
在此,处理器或存储器等通过用于进行信息通信的总线连接。此外,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例如是软盘、磁光盘、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EPROM(可擦除可编程ROM(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CD-ROM(光盘ROM(Compact Disc-ROM))、RA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硬盘等存储介质。此外,程序可以经由电通信线路从网络发送。此外,无线基站10或用户终端20可以包含输入键等输入装置、或显示器等输出装置。
无线基站10及用户终端20的功能结构可以通过上述硬件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由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来实现,还可以通过两者的组合来实现。处理器对操作系统进行操作来控制用户终端整体。另外,处理器从存储介质将程序、软件模块或数据读出到存储器中,根据它们来执行各种处理。
在此,该程序只要是使计算机执行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操作的程序即可。例如,用户终端20的控制单元401可以通过存储于存储器并由处理器操作的控制程序来实现,其它功能块也可以同样被实现。
另外,软件、命令等可以经由传输介质来接收发送。例如,软件在使用同轴线缆、光纤电缆、双绞线及数字用户线路(DSL)等有线技术和/或红外线、无线及微波等无线技术从网站、服务器、或者其它远程源被发送的情况下,这些有线技术和/或无线技术包含在传输介质的定义内。
另外,关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术语和/或本说明书的理解所必要的术语,可以与具有相同或者类似含义的术语置换。例如,信道和/或码元也可以是信号(信令)。另外,信号可以是消息。此外,分量载波(CC)也可以称作载波频率、小区等。
此外,在本说明书说明的信息、参数等可以由绝对值表示,也可以由基于规定的值的相对值表示,还可以由对应的其它信息表示。例如,无线资源可以由索引来指示。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信息、信号等可以使用各种不同的技术中的任一个来表示。例如,遍及上述说明整体而提及的数据、命令、指令、信息、信号、比特、码元、码片等可以通过电压、电流、电磁波、磁场或磁性粒子,光场或光子、或者它们的任意的组合来表示。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还可以伴随执行来切换使用。此外,规定的信息的通知(例如,“是X”的通知)不限于显式地进行,还可以隐式地(例如,通过不进行该规定的信息的通知而)进行。
信息的通知不限于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式/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进行。例如,信息的通知可以通过物理层信令(例如,DCI(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ownlinkControl Information))、UCI(上行链路控制信息(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高层信令(例如,RRC(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信令、MAC(媒体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信令、广播信息(MIB(主信息块(Master InformationBlock))、SIB(系统信息块(System Information Block))))、其它的信号或者它们的组合来实施。此外,RRC信令可以称作RRC消息,例如,可以是RRC连接设置(RRCConnectionSetup)消息、RRC连接重构(RRCConnectionReconfiguration)消息等。
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可以应用于利用LTE(长期演进(Long TermEvolution))、LTE-A(LTE-Advanced)、超3G、IMT-Advanced、4G、5G、FRA(未来无线接入(Future Radio Access))、CDMA 2000、UMB(超移动带宽(Ultra Mobile Broadband))、IEEE802.11(Wi-Fi)、IEEE802.16(WiMAX)、IEEE802.20、UWB(超宽带(Ultra-WideBand))、Bluetooth(注册商标)、其它合适的系统的系统和/或基于它们而扩展的下一代系统中。
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方式/实施方式的处理过程、时序、流程图等只要没有矛盾就可以调换顺序。例如,关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方法以例示的顺序来提示各种步骤的元素,而不限于提示的特定的顺序。
以上,关于本发明详细地进行了说明,但作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显然本发明不限于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能够不脱离由权利要求书的记载决定的本发明的主旨及范围而作为修正及变更方式来实施。因此,本说明书的记载是以例示说明为目的,对本发明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的含义。
本申请基于2015年8月21日申请的特愿2015-164189。其内容全部包含于此。

Claims (4)

1.一种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具有:
发送单元,在不同时间间隔的设定被支持的多个小区中的第一小区中,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
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一小区中的时间间隔的编号,决定在对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的接收中所利用的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即RA-RNTI;以及
接收单元,在第二小区中接收所述应答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单元基于所述第二小区中的时间间隔,决定接收所述应答信号的窗口。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小区是副小区,所述第二小区是主小区。
4.一种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
在不同时间间隔的设定被支持的多个小区中的第一小区中,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步骤;
基于所述第一小区中的时间间隔的编号,决定在对于所述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应答信号的接收中所利用的随机接入无线网络临时标识符即RA-RNTI的步骤;以及
在第二小区中接收所述应答信号的步骤。
CN201680048020.3A 2015-08-21 2016-08-19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79260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64189 2015-08-21
JP2015-164189 2015-08-21
PCT/JP2016/074164 WO2017033837A1 (ja) 2015-08-21 2016-08-19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6063A CN107926063A (zh) 2018-04-17
CN107926063B true CN107926063B (zh) 2021-09-21

Family

ID=581001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8020.3A Active CN107926063B (zh) 2015-08-21 2016-08-19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405949B2 (zh)
EP (1) EP3340724B1 (zh)
JP (1) JP6797807B2 (zh)
CN (1) CN107926063B (zh)
ES (1) ES2880776T3 (zh)
WO (1) WO20170338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BR112017011341A2 (pt) * 2015-01-14 2017-12-26 Huawei Tech Co Ltd terminal, estação base, controlador de rede de rádio e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em um processo de acesso randômico
JP6800980B2 (ja) * 2015-12-18 2020-12-16 フラウンホーファー−ゲゼルシャフト・ツール・フェルデルング・デル・アンゲヴァンテン・フォルシュング・アインゲトラーゲネル・フェライン エンド・ツー・エンド・レイテンシが縮小された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データ信号送信
JP6192847B1 (ja) * 2016-01-21 2017-09-0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通信システム、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20180132242A1 (en) * 2016-11-04 2018-05-10 Mediatek Inc. Grouping of serving cells with shorten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s
US11234257B2 (en) * 2017-05-02 2022-01-25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base station, and uplink transmission timing control method
JP2020120142A (ja) * 2017-05-26 2020-08-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集積回路
CA3097680C (en) * 2018-05-09 2022-07-19 Ntt Docomo, Inc. User equipment
WO2020003469A1 (ja) * 2018-06-28 2020-01-02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端末
EP3817495A4 (en) * 2018-06-28 2022-03-09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CN112840737A (zh) * 2018-08-09 2021-05-25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20210126615A (ko) * 2019-02-15 2021-10-20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 도코모 유저단말
EP3927092A4 (en) * 2019-02-15 2022-09-07 Ntt Docomo, Inc. USER TERMINAL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3826439A (zh) * 2019-03-15 2021-12-2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0022070A1 (en) * 2008-08-18 2010-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ti bundling in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CN101803234A (zh) * 2007-09-18 2010-08-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随机接入处理的方法
WO2014110772A1 (zh) * 2013-01-17 2014-07-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04067683A (zh) * 2012-01-26 2014-09-24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确定传输时间间隔长度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S2618152T3 (es) 2008-02-11 2017-06-21 Nokia Corporation Respuesta de preámbulo RACH con asignación de enlace ascendente flexible
KR100925450B1 (ko) * 2008-03-03 2009-11-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신호의 충돌 해결 방법
GB2461158B (en) * 2008-06-18 2011-03-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and terminal therof
EP2265077B1 (en) * 2009-06-18 2012-03-21 Panasonic Corporation Enhanced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KR101972288B1 (ko) * 2010-04-01 2019-04-24 선 페이턴트 트러스트 물리적 랜덤 액세스 채널들에 대한 송신 전력 제어
WO2012148239A2 (ko) * 2011-04-28 2012-11-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랜덤 액세스 수행 방법 및 장치
US20120300714A1 (en) * 2011-05-06 2012-11-2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with carrier aggregation for lte-advanced systems
WO2012173565A1 (en) * 2011-06-17 2012-12-2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nodes for random access
WO2013006111A1 (en) * 2011-07-06 2013-01-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Random access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mponent carrier communications
JP2014513505A (ja) 2011-09-25 2014-05-29 エルジー エレクトロニク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アップリンク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装置
CN103999531A (zh) * 2012-01-17 2014-08-2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对开启/关闭tti绑定的支持
US8462688B1 (en) * 2012-01-25 2013-06-11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Base station and wireless device radio resource control configuration
EP3937551A3 (en) * 2012-01-25 2022-02-09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Random access channel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with timing advance groups
EP2839705B1 (en) 2012-04-16 2017-09-06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Cell group configuration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in a multicarrier wireless device and base station with timing advance groups
JP6042127B2 (ja) 2012-07-25 2016-12-14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移動端末装置及び基地局装置
US9131498B2 (en) * 2012-09-12 2015-09-08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aptiv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TTI) structure
US9204467B2 (en) * 2012-12-11 2015-12-01 Blackberry Limited Communicating encoded traffic data
JP6306064B2 (ja) * 2013-03-15 2018-04-04 クゥ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Qualcomm Incorporated Lteにおけるビームフォーミングを用いた改善されたランダムアクセスプロシージャ
US9860919B2 (en) * 2013-07-26 2018-01-0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signal for MTC and apparatus for same
JP6789211B2 (ja) * 2014-09-08 2020-11-25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異なる送信時間間隔(tti)持続時間により動作する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10039134B2 (en) * 2014-11-14 2018-07-31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andom acces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EP3238491A1 (en) * 2014-12-23 2017-11-01 IDAC Holdings, Inc. Latency reduction in lte systems
US10110363B2 (en) * 2015-01-29 2018-10-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Low latency in time division duplexing
JP6649354B2 (ja) * 2015-02-20 2020-02-19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ユーザ装置、及びタイマ制御方法
WO2016163623A1 (ko) * 2015-04-08 2016-10-13 엘지전자(주)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20160345311A1 (en) * 2015-05-22 2016-11-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scheduling data communications with shortened time duration
JP2018517375A (ja) * 2015-06-11 2018-06-28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Huawei Technologies Co.,Ltd. Drxの実施方法、drxの構成方法、および関連するデバイス
US11057914B2 (en) * 2015-07-24 2021-07-06 Lg Electronics Inc.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and user equipment, and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DE112015006779T5 (de) * 2015-08-06 2018-05-24 Intel IP Corporation Ausführen missionskritischer Kommunikation an einem Teilnehmergerät (UE)
CN107852266B (zh) * 2015-08-19 2020-09-15 富士通株式会社 支持多种传输时间间隔的随机接入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ES2873522T3 (es) * 2016-07-28 2021-11-03 Asustek Comp Inc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para mejorar el procedimiento de acceso aleatorio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ón inalámbrica
TWI675599B (zh) * 2016-07-28 2019-10-21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改善無線通訊系統的隨機存取程序的msg3傳送的方法及設備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03234A (zh) * 2007-09-18 2010-08-11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执行随机接入处理的方法
WO2010022070A1 (en) * 2008-08-18 2010-02-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Tti bundling in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CN104067683A (zh) * 2012-01-26 2014-09-24 诺基亚通信公司 用于确定传输时间间隔长度的方法和装置
WO2014110772A1 (zh) * 2013-01-17 2014-07-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随机接入方法、装置和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033837A1 (ja) 2018-07-19
ES2880776T3 (es) 2021-11-25
WO2017033837A1 (ja) 2017-03-02
CN107926063A (zh) 2018-04-17
EP3340724A1 (en) 2018-06-27
JP6797807B2 (ja) 2020-12-09
US11405949B2 (en) 2022-08-02
US20180242354A1 (en) 2018-08-23
EP3340724B1 (en) 2021-06-30
EP3340724A4 (en) 2019-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6063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5551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852720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US20210195588A1 (en) Terminal,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950052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无线通信方法以及无线通信系统
JP6961484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CN107926014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926076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WO2017038892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54405B2 (ja)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US10638502B2 (en) User terminal, radio base station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07926013B (zh)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及无线通信方法
JPWO2017033841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WO2017038531A1 (ja) ユーザ端末、無線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7010696B2 (ja) 端末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