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06729B -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06729B
CN107906729B CN201711101796.XA CN201711101796A CN107906729B CN 107906729 B CN107906729 B CN 107906729B CN 201711101796 A CN201711101796 A CN 201711101796A CN 107906729 B CN107906729 B CN 1079067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ub heat
sub
gap
flow path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10179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06729A (zh
Inventor
林军国
伍智勤
刘钢
邓海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101796.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9067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906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06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067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067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47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 F28D1/047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bent, e.g. in a serpentine or zig-zag the conduits having a single U-b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分别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第一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2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3满足:S1:S2:S3=1:1:2或1:2:1。本方案提供的换热装置,其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1:2或1:2:1,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Description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及一种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调设备中,其换热器(如冷凝器或蒸发器)的结构一般包括翅片及穿接于翅片的多列冷媒管,设备运行时,风在从换热器的迎风侧吹向换热器背风侧的过程中实现换热,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沿换热器迎风面向其背风面的方向,换热器的换热效率逐渐降低,使得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不高,空调设备整机的能效比被抑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换热装置的空调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分别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2及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3满足:S1:S2:S3=1:1:2或1:2:1。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即设置换热器包括位于迎风侧的第一子换热器、位于背风侧的第三子换热器及位于第一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子换热器,其中,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1:2或1:2:1,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另外,本发明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换热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S1、S2及S3之和为4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S1、S2及S3之和为4,该4列管的换热器可确保满足空调设备应用场景下的换热需求量,实现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另外,设置S1、S2及S3之和为4时,可相应使得S1、S2、S3的取值分别为1列、1列、2列或分别为1列、2列、1列,如此设计可防止处于风向下游部位的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相对于第一、第二子换热器而言被削弱,实现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防止换热器出现各部分换热不均匀的的不良情形,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以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一间隙可用于供第一子换热器与第二子换热器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一间隙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一子换热器及第二子换热器上的翅片及冷媒管上复热,或在第一间隙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二间隙可用于供第二子换热器与第三子换热器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二间隙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翅片及冷媒管上复热,或在第二间隙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二、第三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和/或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以使第一间隙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嵌插到第一间隙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设置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以使第二间隙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或第三子换热器嵌插到第二间隙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装置还包括:辅助散热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以利用辅助散热装置向第一间隙和/或第二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例如输送冷却水或冷风,以强化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对流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散热介质包括水;打水装置,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所述水槽内的水驱往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和打水装置,利用打水装置将水槽中的水驱往第一间隙和/或第二间隙中,使水飞溅到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表面进行降温,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应,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打水轮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打水轮的扬水效率高、驱动功耗小,可实现提升产品性价比,另外,设置第一间隙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和/或设置第二间隙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可进一步提升对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器还包括:边板,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边板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以利用边板对三者进行固定,使换热器被构造为一个整体式结构,这可便于对换热器安装,也更能确保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连接管路的防护作用,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进口;和/或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管径不同,或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子换热器上设置冷媒出口,在第三子换热器上设置冷媒进口,这样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冷媒流路与外部空气流路逆向,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管径不同,这样可根据管径调节冷媒动能,以利于控制换热器各部位上的换热效率布局,同时,可使得空气在该管径不同的两个子换热器间流动时形成错流,更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从装配工艺方便性等角度考虑,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由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由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两条所述第三流路与两条所述第二流路对应连接;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由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所述第一流路与两条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对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二流路布置成S形、U形和/或倒U形;和/或对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三流路布置成S形、U形和/或倒U形。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和/或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毗邻。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设计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的风压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和/或,第二、第三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风压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空调设备为移动式空调设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第一子换热器,11冷媒出口,12第一流路,20第二子换热器,21第二流路,30第三子换热器,31冷媒进口,32第三流路,40冷媒管,51第一间隙,52第二间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4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换热装置。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包括换热器(可以为冷凝器),该换热器包括沿风向(即如图1至图4中W箭头指示的方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分别设有翅片和至少一列冷媒管40,冷媒管40穿接于翅片,其中,第一子换热器10的冷媒管40的列数S1、第二子换热器20的冷媒管40的列数S2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的列数S3满足:S1:S2:S3=1:1:2或1:2:1。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和第三子换热器30,即设置换热器包括位于迎风侧的第一子换热器10、位于背风侧的第三子换热器30及位于第一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子换热器20,其中,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40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1:2或1:2:1,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且从工艺的角度来看,通过将换热器设置为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组合结构形式,这样利于产品的产线设计,例如,对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单独加工,再对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进行组合装配,相对于对换热器整体进行布管组装的方案而言,可以极大地提升产线效率,避免瓶颈工序问题。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优选地,S1、S2及S3之和为4列。
在本方案中,设置S1、S2及S3之和为4列,该4列管的换热器可确保满足空调设备应用场景下的换热需求量,实现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另外,设置S1、S2及S3之和为4时,可相应使得S1、S2、S3的取值分别为1列、1列、2列或分别为1列、2列、1列,如此设计可防止处于风向下游部位的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换热效率相对于第一、第二子换热器而言被削弱,实现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换热效率基本均衡,防止换热器出现各部分换热不均匀的不良情形,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以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一间隙51可用于供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一间隙51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一子换热器10及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翅片及冷媒管40上复热,或在第一间隙51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该设计中的第二间隙52可用于供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更具体地,可利用第二间隙52作为散热通道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的热量排出,防止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翅片及冷媒管40上复热,或在第二间隙52处布置空冷或水冷等类型的散热装置,利用散热装置促进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上发生强制对流散热,提升对第二、第三子换热器的散热效果。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间隙51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一间隙51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以使第一间隙51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40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嵌插到第一间隙51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二间隙52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
在本方案中,设置第二间隙52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或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或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以使第二间隙52在尺寸上与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适配,这样,对于需要额外增加换热器冷媒管40列数的情况,直接将作为配件的其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或第三子换热器30嵌插到第二间隙52中即可,具有改装方便的优点,更便于技术人员根据具体需求对换热器结构做适应性调整,进一步提升产品的适应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装置还包括辅助散热装置(图中未示出),该辅助散热装置用于向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以利用辅助散热装置向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例如输送冷却水或冷风,以强化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对流散热,实现降低冷凝器的热负荷、提升冷凝器冷凝效果,且可实现降低冷凝器表温,从而相应减小空调设备的风机、蜗壳及电机处的热负荷,防止空调设备的蜗壳及电机安装结构部位出现过热熔化、变形的问题,确保空调设备整机运行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设于换热器下方,散热介质包括水;打水装置,伸入水槽内,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水槽内的水驱往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
在本方案中,设置辅助散热装置包括水槽和打水装置,利用打水装置将水槽中的水驱往第一间隙51和/或第二间隙52中,使水飞溅到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表面进行降温,实现风冷和水冷的组合降温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更优选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第一间隙51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应,和/或第二间隙52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应。
在本方案中,设置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打水轮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且打水轮的扬水效率高、驱动功耗小,可实现提升产品性价比,另外,设置第一间隙51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和/或设置第二间隙52与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及一个以上对应时,可进一步提升对换热器的散热效率,利于提升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换热器还包括边板(图中未示出),该边板与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连接。
在本方案中,设置边板与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以利用边板对三者进行固定,使换热器被构造为一个整体式结构,这可便于对换热器安装,也更能确保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相对位置准确,同时,也加大了对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连接管路的防护作用,提升产品可靠性。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冷媒进口31;和/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或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
在本方案中,在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置冷媒出口11,在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置冷媒进口31,这样使得换热器上的整体冷媒流路与外部空气流路逆向,即如图1至图4所示,风向沿图1至图4中W箭头指示的方向,冷媒流路沿图1至图4中虚线箭头L指示的方向,以此可进一步提升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率,更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设置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例如,a=b<c2,具体如a=b=5mm,c2=7mm,这样可根据管径调节冷媒动能,以利于控制换热器各部位上的换热效率布局,同时,可使得空气在该管径不同的两个子换热器间流动时形成错流,更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当然,本方案并不局限于此,从装配工艺方便性等角度考虑,根据需求也可设计第一子换热器10、第二子换热器20及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例如,a=b=c1,具体如a、b、c1均为5mm或7mm。
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32,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对于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冷媒管40列数为多列的情况,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第二流路21布置成S形、U形和/或倒U形;和/或如图1和图2所示,对于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冷媒管40列数为多列的情况,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第三流路32布置成S形、U形和/或倒U形。
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S1、S2、S3分别取1列、1列、2列,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a=b=c1,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第一间隙51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且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间隙51的宽度为6mm~19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宽度为13mm~39mm,更优选地,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间隙51的宽度为12.56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为25.12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32,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的部分呈S形(由六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另一部分呈U形(由六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呈U形(由十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更具体地,两个第二流路21呈I形(位于上侧的一条由六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位于下侧的一条由四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该I形的顶端与第三流路32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更具体地,第一流路12呈I形(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十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该I形的顶端通过三通结构与两条第二流路21的I形底端连接,且第一流路12的I形底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S1、S2、S3分别取1列、1列、2列,其中,第一和第二子换热器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即a=b<c2,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第一、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且等于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第二间隙的宽度为6mm~19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宽度为13mm~39mm,更优选地,第一、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第二间隙的宽度均为12.56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为26.74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32,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呈S形(由八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的部分呈S形(由两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另一部分呈U形(由四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更具体地,两个第二流路21呈I形(位于上侧的一条由六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位于下侧的一条由四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该I形的顶端与第三流路32通过管道连接;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更具体地,第一流路12呈I形(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十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该I形的顶端通过三通结构与两条第二流路21的I形底端连接,且第一流路12的I形底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在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S1、S2、S3分别取1列、2列、1列,其中,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40管径相同,即a=b=c1,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第一、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且等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第二间隙的宽度为6mm~19mm,第二子换热器20的宽度为13mm~39mm,更优选地,第一、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及第一、第二间隙的宽度均为12.56mm,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为25.12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32,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三流路32呈I形(位于上侧的一条由六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位于下侧的一条由五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的I形底端与一冷媒进口31连接,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的I形顶端与另一冷媒进口31连接;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更具体地,两条第二流路21均被构造成S形(位于上侧的一条由十二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位于下侧的一条由八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两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上侧的一条的顶端连接位于上侧的第三流路32的顶端,两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下侧的一条的底端连接位于下侧的第三流路32的底端;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更具体地,第一流路12呈I形(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十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该I形的顶端通过三通结构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且第一流路12的I形底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在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S1、S2、S3分别取1列、2列、1列,其中,第一和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的冷媒管40管径不同,即a=b<c2,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51,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52,第一间隙51的宽度略大于或等于第一子换热器10或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优选地,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为6mm~19mm,第三子换热器30的厚度为8mm~20mm,更优选地,第一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为12.56mm,第三子换热器10的厚度为13.37mm,第一间隙51的宽度优选为14.5mm;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为13mm~39mm,其中优选第二子换热器20的厚度为25.12mm。
更具体地,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个冷媒进口31,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一个冷媒出口11,第三子换热器30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32,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个冷媒进口31对应连接,该第三流路32由第三子换热器3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其中,两条第三流路32均呈I形(位于上侧的一条由三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位于下侧的一条由四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上侧的一条的I形底端与一冷媒进口31连接,两条第三流路32中位于下侧的一条的I形顶端与另一冷媒进口31连接;第二子换热器20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21,第二流路21由第二子换热器20上的部分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两条第三流路32与两条第二流路21对应连接,更具体地,两条第二流路21均呈S形(位于上侧的一条由十二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位于下侧的一条由八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两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上侧的一条的顶端连接位于上侧的第三流路32的顶端,两条第二流路21中位于下侧的一条的底端连接位于下侧的第三流路32的底端;第一子换热器10上设有第一流路12,第一流路12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冷媒管40串联以构造出,第一流路12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更具体地,第一流路12呈I形(由第一子换热器10上的十根串联的U管构造出),该I形的顶端通过三通结构与两条第二流路21连接,且第一流路12的I形底端设置为冷媒出口11。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子换热器10与第二子换热器20毗邻,和/或第二子换热器20与第三子换热器30毗邻。
在本方案中,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对于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的应用场景,设计第一、第二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一、第二子换热器之间的风压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和/或,第二、第三子换热器毗邻,这样可以减小第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风压损失,以适应空调设备的能效比要求。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图中未示出),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
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空调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换热装置,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其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和第三子换热器,即设置换热器包括位于迎风侧的第一子换热器、位于背风侧的第三子换热器及位于第一和第三子换热器之间的第二子换热器,其中,使第一、第二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S2及S3之比满足1:1:2或1:2:1,这样可确保换热器各部位的风阻大小及其各流路上的换热效率基本一致,实现提升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利于提升其所在的空调设备的整机能效。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包括沿风向依次排列的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分别设有至少一列冷媒管,且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1、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2及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列数S3满足:S1:S2:S3=1:1:2或1:2:1;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一间隙,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之间设有第二间隙;
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和/或
所述第二间隙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的厚度或等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的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S1、S2及S3之和为4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散热装置,用于向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中输送用于降温的散热介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散热装置包括:
水槽,设于所述换热器下方,所述散热介质包括水;
打水装置,伸入所述水槽内,所述打水装置运行时将所述水槽内的水驱往所述第一间隙和/或所述第二间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打水装置包括多个打水轮,所述第一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应,和/或所述第二间隙与所述多个打水轮中的一个或多个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还包括:
边板,与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出口,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冷媒进口;和/或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中的至少两个的冷媒管管径不同,或所述第一子换热器、第二子换热器及第三子换热器的冷媒管管径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设有两条第三流路,所述第三流路由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
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设有两条第二流路,所述第二流路由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部分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两条所述第三流路与两条所述第二流路对应连接;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设有第一流路,所述第一流路由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串联以构造出,所述第一流路与两条所述第二流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对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二流路布置成S形、U形和/或倒U形;和/或
对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冷媒管列数为多列的情况,所述第三子换热器上的所述第三流路布置成S形、U形和/或倒U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二子换热器毗邻,和/或所述第二子换热器与所述第三子换热器毗邻。
11.一种空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装置。
CN201711101796.XA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ctive CN1079067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1796.XA CN107906729B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101796.XA CN107906729B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06729A CN107906729A (zh) 2018-04-13
CN107906729B true CN107906729B (zh) 2020-04-28

Family

ID=61844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101796.XA Active CN107906729B (zh) 2017-11-10 2017-11-10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906729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7348A (zh) * 2012-12-04 2013-02-20 北京卡林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静音降噪的盘管换热器及超静音风机盘管和消声换热器
CN102997503A (zh) * 2012-12-13 2013-03-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JP2014040985A (ja) * 2012-08-23 2014-03-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CN104913481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106403244A (zh) * 2016-03-08 2017-0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打水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040985A (ja) * 2012-08-23 2014-03-06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CN102937348A (zh) * 2012-12-04 2013-02-20 北京卡林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静音降噪的盘管换热器及超静音风机盘管和消声换热器
CN102997503A (zh) * 2012-12-13 2013-03-27 Tcl空调器(中山)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使用该换热器的热泵式室外机与热泵式空调
CN104913481A (zh) * 2015-06-30 2015-09-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及空调机组
CN106403244A (zh) * 2016-03-08 2017-02-15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打水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06729A (zh) 2018-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329988A (en) Heat exchanger
EP2236972B1 (en) Fin for heat exchanger and heat exchanger using the fin
US20080121385A1 (en) Heat dissipation fin for heat exchangers
US20080277095A1 (en) Heat exchanger assembly
US9714794B2 (en) Heat exchanger tube having fins with varying louver inclination angle
EP3232148A1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 module, heat exchange device, and heat source unit
CN102192674B (zh) 扁管换热器及其装配方法
JP2003232582A (ja) 空気調和装置
US20220333833A1 (en) Multi-channel heat exchanger and air conditioning refrigeration system
US9574827B2 (en) Microchannel coil manifold system
CN104089517A (zh)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1116845Y (zh) 一种低风阻管翅片式空气换热器
CN107906729B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18442868U (zh) 采用独立风系统提高翅片式冷凝器换热效果的结构
CN107883562B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10892264U (zh) 一种管片式蒸发器及家用电器
EP2224198A1 (en) Fin and tube type heat exchanger
CN108344210B (zh) 提高换热效率的平行流换热系统
JPH0410530Y2 (zh)
CN201852375U (zh) 一种空调冷凝器
CN107883563A (zh) 换热装置及空调设备
CN220472420U (zh) 抱紧式空调铝翅片
CN212340018U (zh) 一种间接空冷散热器管束
CN217785349U (zh) 换热器和除湿机
CN109140604A (zh) 翅片式换热器、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