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9816A - 加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9816A
CN107869816A CN201710882168.3A CN201710882168A CN107869816A CN 107869816 A CN107869816 A CN 107869816A CN 201710882168 A CN201710882168 A CN 201710882168A CN 107869816 A CN107869816 A CN 1078698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filter
body shell
humidifying filter
water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8216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9816B (zh
Inventor
藤井泰树
滨田大辅
稻田泰之
上田裕树
参纳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896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84659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1890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3176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03309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0613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698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98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98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98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6/00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 F24F6/02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 F24F6/04Air-humidification, e.g.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evaporation of water in the air using stationary unheated wet el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可拆装地安装于主体壳的贮水容器的加湿装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加湿量。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包括:具有吸入口(7)和吹出口(8)的主体壳(1);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加湿部件(2)和鼓风部(3)。加湿部件包括:贮水容器(11)、加湿过滤器(12)和水供给部件(13)。水供给部件包括:供给部(15)、泵部(14)和托盘部(16)。鼓风部将主体壳外的空气从吸入口吸入并经由加湿过滤器从吹出口吹出。在主体壳设置有:设置鼓风部和加湿过滤器和供给部的第一空间部(5);和可拆装地设置贮水容器的第二空间部(6)。第一空间部和上述第二空间部由分隔板部(4)在空间上分隔开。

Description

加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湿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包括贮存水的贮水容器和下端浸于贮水容器的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加湿过滤器将贮水容器的水吸起而处于保水状态。室内的空气由鼓风部向该保持着水的加湿过滤器送风,成为加湿后的空气,然后,加湿后的空气被向室内送风,来加湿室内。贮水容器从主体壳卸下进行维护,因此能够容易地从主体壳拆装(例如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409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6-2382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8-0258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种现有的加湿装置中,贮水容器在内部具有加湿过滤器,因此形成了风路的一部分。另外,是贮水容器容易相对于主体壳拆装的结构,因此有时在贮水容器与主体壳之间具有间隙。当鼓风部驱动时,室内的空气从主体壳的吸入口和贮水容器与主体壳之间的间隙这两者被吸入到主体壳内。从贮水容器与主体壳之间的间隙被吸入的空气的一部分,有时不通过加湿过滤器地向室内送风,由此,具有加湿量降低的课题。
于是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课题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湿量进一步提高的加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该目的,本发明的加湿装置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加湿部件和鼓风部。加湿部件包括:贮存水的贮水容器;保水的加湿过滤器;和将贮水容器内的水向加湿过滤器供给的水供给部件。水供给部件包括:向加湿过滤器供给水的供给部;将贮水容器内的水送到供给部的泵部;和使剩余水从加湿过滤器返回到贮水容器的托盘部。鼓风部将主体壳外的空气从吸入口吸入并经由加湿过滤器从吹出口吹出。在主体壳设置有:设置鼓风部和加湿过滤器和供给部的第一空间部;和可拆装地设置贮水容器的第二空间部,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由分隔板部在空间上被分隔开。由此达成所期望的目的。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主体壳由分隔板部分隔为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另外,在第二空间部可拆装地设置有贮水容器,在第一空间部设置有将吸入口和吹出口连通的风路。像这样,因为贮水容器配置在风路之外,所以从贮水容器与主体壳之间的间隙经由风路向鼓风部吸入的空气减少,能够获得加湿量进一步提高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供给部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C-C截面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供给部的立体图。
图10是图9的E-E截面图。
图11是将实施方式3的加湿过滤器的纤维结构放大的图。
图12是表示设置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安装例的图。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分解图。
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盖的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阀机构的图。
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阀机构的图。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和水箱部的图。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杆部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安装部的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和水箱部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分解图。
图26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前面板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前面板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前面板的动作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30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钩部的立体图。
图31是从上风向看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32是从下风向看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33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截面图。
图34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的概略图。
图35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框的分解立体图。
图3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拆装方法的立体图。
图37是图36的I-I截面图。
图38是图37的J-J截面图。
图39是实施方式5的贮水容器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9的K-K截面图。
图41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托盘部的立体图。
图42A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止挡部周边的局部截面图。
图42B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止挡部周边的局部截面图。
图43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连结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图44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第二连结部的局部截面图。
图45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止回阀的立体图。
图46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止回阀的立体图。
图47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的立体图。
图48是图47的L-L线截面图。
图49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的侧视图。
图50A是表示将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50B是表示将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50C是表示将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时的动作的图。
图51A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立体图。
图51B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立体图。
图52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俯视图。
图53是图23的M-M截面图。
图54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加湿过滤器的概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图2是从主体壳1的右侧看时的状态。另外,图2是图1的A-A截面图。
如图1、图2所示,加湿装置包括:主体壳1、设置于主体壳1内的加湿部件2和鼓风部3。
主体壳1是纵长的箱形形状,主体壳1内由水平设置的平板形状的分隔板部4分隔为第一空间部5和第二空间部6。第一空间部5配置在第二空间部6的上方。在主体壳1的外周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吸入口7。在主体壳1的顶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吹出口8,在主体壳1的顶面的前面侧设置有四边形的操作部9。吸入口7和吹出口8将主体壳1外与第一空间部5连通。在主体壳1的第一空间部5内设置有将吸入口7和吹出口8连通的风路10。
加湿部件2包括:贮水容器11、加湿过滤器12和水供给部件13。
贮水容器11是上方开口的碗形状,能够贮水。贮水容器11设置在第二空间部6内,可从主体壳1的前面侧拆装地被安装。如果将贮水容器11向主体壳1的前面侧拉出,就可将贮水容器11从主体壳1卸下。
加湿过滤器12是平板形状的,具有大量的纤维,能够在纤维与纤维之间保水(保持水)。加湿过滤器12以吸入口7与加湿过滤器12的平面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空间部5内。贮水容器11内的水由水供给部件13从加湿过滤器12的上方供给。
水供给部件13包括:泵部14、供给部15和托盘部16。泵部14将贮水容器11内的水向供给部15供给。供给至供给部15的水,向加湿过滤器12滴下。向加湿过滤器12滴下的水,一部分由加湿过滤器12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16返回到贮水容器11。
泵部14将贮水容器11内的水向供给部15供给。泵部14包括:泵17、泵电动机18、第一管19、第二管20和连结单元21。
泵17作为一例,为通过在壳体内叶轮旋转而送水的离心泵。泵17设置在贮水容器11内,与第一管19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泵17由泵电动机18驱动时,吸起贮水容器11内的水,将水送到筒形状的第一管19。
泵电动机18与泵17对置,设置于作为贮水容器11的外侧的第二空间部6。在泵电动机18的旋转轴(未图示)固定有磁体(未图示)。在泵17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磁体嵌件成形的叶轮。在贮水容器11被安装于主体壳1的状态下,泵电动机18的磁体的旋转轴与泵17内的叶轮(未图示)的旋转轴配置在同轴上。泵电动机18接近泵17,从而利用磁力使旋转同步。通过泵电动机18的磁体旋转,泵17内的叶轮旋转,泵17吸起贮水容器11内的水,将水送到第一管19。
连结单元21具有第一连结部22和第二连结部23。第一连结部22与第二连结部23是可拆装的结构。
第一连结部22与第一管19的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当将贮水容器11向主体壳1的前面侧拉出时,第一连结部22从第二连结部23脱开,贮水容器11、泵17、第一管19和第一连结部22成为一体地从主体壳1被卸下。
第二连结部23被固定于分隔板部4的下面,与第二管20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作为连结单元21的第一连结部22和第二连结部23,将第一管19和第二管20连通。由泵17送到第一管19的水,经由连结单元21被送往筒形状的第二管20。第二管20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供给部15连接。第二管20经由分隔板部4的作为孔的第一连通部4A,从第二空间部6向第一空间部5延伸。另外,第二管20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一连通部4A的孔中,是在第二管20与第一连通部4A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供给部15配置在加湿过滤器12的上端部的上方,使从第二管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12滴下。
托盘部16配置在加湿过滤器12的下端部的下方,被固定于分隔板部4。托盘部16经由分隔板部4的作为孔的第二连通部4B,从第一空间部5向第二空间部6延伸。没有被加湿过滤器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16返回到贮水容器11。另外,托盘部16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二连通部4B的孔中,是在托盘部16与第二连通部4B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第一空间部5由供给部15、加湿过滤器12和托盘部16划分为第一前面空间部24和第一背面空间部25这两个空间。第一前面空间部24是比加湿过滤器12靠前面侧的空间,第一背面空间部25是比加湿过滤器12靠背面侧的空间。
鼓风部3被固定于第一背面空间部25。鼓风部3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26;固定于壳体26的电动机27;和通过电动机27而旋转的叶片28。在壳体26的上表面设置有排出口29,在前面侧设置有供气口30。供气口30与加湿过滤器12和吸入口7相对。
对上述结构的加湿动作进行说明。当由泵电动机18驱动泵17时,泵17吸起贮水容器11内的水,经由第一管19、连结单元21、第二管20向供给部15送水。供给部15使从第二管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12滴下。加湿过滤器12将滴下的水的一部分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16返回到贮水容器11。在该状态下,当由鼓风部3的电动机27驱动叶片28旋转时,主体壳1外的空气从吸入口7被吸入到第一空间部5内,向加湿过滤器12送风。通过保有水的加湿过滤器12时空气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空气经由鼓风部3的供气口30、排出口29从吹出口8向主体壳1外送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主体壳1的形状和部件的配置。具体来说,主体壳1由分隔板部4分隔为第一空间部5和第二空间部6。在第二空间部6可拆装地设置有贮水容器11,在第一空间部5设置有将吸入口7和吹出口8连通的风路10。像这样,由于贮水容器11配置在风路10之外,所以从贮水容器11与主体壳1之间的间隙经由风路10向鼓风部3吸入的空气减少,能够获得加湿量进一步提高的效果。换言之,由于不通过加湿过滤器12地被吸入到鼓风部3的空气减少,所以对从吸入口7通过加湿过滤器12向鼓风部3吸入的空气的加湿量的影响减小。由此,从加湿装置向室内送风的空气的加湿量提高。
另外,第一空间部5配置在第二空间部6的上方,第一连通部4A和第二连通部4B配置在贮水容器11的上方。根据该结构,即使在水从供给部15或加湿过滤器12飞出而滴下到分隔板部4的上表面的情况下,从第一连通部4A与第二管20之间或第二连通部4B与托盘部16之间,飞出的水也会因毛细管现象而从第一空间部5向第二空间部6移动,而滴下到贮水容器11。因此,能够抑制水漏出到主体壳1外。
(实施方式2)
接着,对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
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包括贮存水的贮水容器和下端浸于贮水容器的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加湿过滤器将贮水容器的水吸起而处于保水状态。由鼓风部将室内的空气向该保有水的加湿过滤器送风,成为加湿后的空气,将加湿后的空气向室内送风,来加湿室内(例如专利文献2)。
在这种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加湿过滤器吸起水的高度存着限制,提高加湿性能也存在极限。另外,也可以考虑从上方对加湿过滤器供给水,但难以均匀地对加湿过滤器供给水,如果无法均匀地对加湿过滤器供给水,则加湿过滤器会产生润湿不均,有时会发生加湿性能下降、或水滴从过度润湿的部分飞散的情况。进而也可以考虑在水的供给部分设置多个小孔,以均匀地供水,但是自来水中的水垢成分会析出到该孔中,存在因孔堵塞而导致发生加湿不良等问题的情况。
于是,实施方式2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实现加湿性能的提高、水飞散的抑制、加湿不良的抑制的加湿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加湿部件和鼓风部。加湿部件包括:贮存水的贮水容器;保水的加湿过滤器;和将贮水容器内的水向加湿过滤器供给的水供给部件。水供给部件包括:向加湿过滤器供给水的供给部;将贮水容器内的水送到供给部的泵部;和使剩余水从加湿过滤器返回到贮水容器的托盘部。鼓风部将主体壳外的空气从吸入口吸入并经由加湿过滤器从吹出口吹出。供给部包括:贮存水的贮水部分;使从泵输送来的水流入到贮水部分的流入部分;和使贮水部分的水流出到加湿过滤器的流出部分。在流出部分设置有暂时贮存一定量的水的隔堤。由此达成所期望的目的。
根据上述结构,在贮水部分中暂时积存水后将越过隔堤的部分的水供给到加湿过滤器,因此供水量稳定,能够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像这样能够抑制加湿过滤器的润湿不均,因此能够充分地对加湿过滤器整个面进行加湿。由此,能够提高加湿性能并且将过度润湿的部分抑制到最小限度,于是能够抑制加湿过滤器因送风吹起而导致水飞散。另外,由于供给部不具有小的孔形状等,所以不必担心自来水中的水垢成分沉积而导致堵塞等。于是能够获得能够抑制因不能够供给水所致的加湿不良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流出部分可以设置多个。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流出部分可以等间隔地设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流出部分可以设置在与流入部分相对的位置以外。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可以将流出部分配置在加湿过滤器的上部、且位于加湿过滤器通风方向的上游侧。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可以在流出部分设置引导部分。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引导部分可以包括从隔堤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肋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引导部分可以包括从第一肋部向贮水侧延伸的第二肋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第二肋部可以向下方延伸,且一部分进入到上述隔堤内的水中。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引导部分可以包括从第一肋部向与贮水侧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肋部。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第三肋部可以向加湿过滤器方向延伸。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第三肋部可以一部分与加湿过滤器接触或进入其中。
另外,在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中,贮水部分的底面可以向隔堤方向去而向下倾斜。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图4是从主体壳201的右侧看时的状态。另外,图4是图3的B-B截面图。
如图3、图4所示,加湿装置包括:主体壳201、设置于主体壳201内的加湿部件202和鼓风部203。
主体壳201是纵长的箱形形状,主体壳201内由水平设置的平板形状的分隔板部204分隔为第一空间部205和第二空间部206。第一空间部205配置在第二空间部206的上方。在主体壳201的外周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吸入口207。在主体壳201的顶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吹出口208。在主体壳201的顶面的前面侧设置有四边形的操作部209。吸入口207和吹出口208将主体壳201外与第一空间部205连通。在主体壳201的第一空间部205内设置有将吸入口207和吹出口208连通的风路210。
加湿部件202包括:贮水容器211、加湿过滤器212和水供给部件213。
贮水容器211是上方开口的碗形状,能够贮水。贮水容器211设置在第二空间部206内,可从主体壳201的前面侧拆装地被安装。如果将贮水容器211向主体壳201的前面侧拉出,就可将贮水容器211从主体壳201卸下。
加湿过滤器212是平板形状的,具有大量的纤维,能够在纤维与纤维之间保水。加湿过滤器212以吸入口207与加湿过滤器212的平面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空间部205内。贮水容器211内的水由水供给部件213从加湿过滤器212的上方供给。
水供给部件213包括:泵部214、供给部215和托盘部216。泵部214将贮水容器211内的水向供给部215供给。供给至供给部215的水,向加湿过滤器212滴下。向加湿过滤器212滴下的水,一部分由加湿过滤器212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2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216返回到贮水容器211。
泵部214将贮水容器211内的水向供给部215供给。泵部214包括:泵217、泵电动机218、第一管219、第二管220和连结单元221。
泵217作为一例,为通过在壳体内叶轮旋转而送水的离心泵。泵217设置在贮水容器211内,与第一管219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泵217由泵电动机218驱动时,吸起贮水容器211内的水,将水送到筒形状的第一管219。
泵电动机218与泵217对置,设置于作为贮水容器211的外侧的第二空间部206。在泵电动机218的旋转轴(未图示)固定有磁体(未图示)。在泵217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磁体嵌件成形的叶轮。在贮水容器211被安装于主体壳201的状态下,泵电动机218的磁体的旋转轴与泵217内的叶轮(未图示)的旋转轴配置在同轴上。泵电动机218接近泵217,由此因磁力而旋转同步。通过泵电动机218的磁体的旋转,泵217内的叶轮旋转,泵217吸起贮水容器211内的水,将水送到第一管219。
连结单元221具有第一连结部222和第二连结部223。第一连结部222与第二连结部223是可拆装的结构。
第一连结部222与第一管219的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当将贮水容器211向主体壳201的前面侧拉出时,第一连结部222从第二连结部223脱开,贮水容器211、泵217、第一管219和第一连结部222成为一体地从主体壳201被卸下。
第二连结部223被固定于分隔板部204的下表面,与第二管220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作为连结单元221的第一连结部222和第二连结部223,将第一管219和第二管220连通。由泵217送到第一管219的水,经由连结单元221被送往筒形状的第二管220。第二管220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供给部215连接。第二管220经由分隔板部204的作为孔的第一连通部204A,从第二空间部206向第一空间部205延伸。另外,第二管220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一连通部204A的孔中,是在第二管220与第一连通部204A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供给部215配置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端部的上方,使从第二管2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212滴下。
托盘部216配置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下端部的下方,被固定于分隔板部204。托盘部216经由分隔板部204的作为孔的第二连通部204B,从第一空间部205向第二空间部206延伸。没有被加湿过滤器2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216返回到贮水容器211。另外,托盘部216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二连通部204B的孔中,是在托盘部216与第二连通部204B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第一空间部205由供给部215、加湿过滤器212和托盘部216划分为第一前面空间部224和第一背面空间部225这两个空间。第一前面空间部224是比加湿过滤器212靠前面侧的空间,第一背面空间部225是比加湿过滤器212靠背面侧的空间。
鼓风部203被固定于第一背面空间部225。鼓风部203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226;固定于壳体226的电动机227;和通过电动机227而旋转的叶片228。在壳体226的上表面设置有排出口229,在前面侧设置有供气口230。供气口230与加湿过滤器212和吸入口207相对。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加湿装置的供给部的详情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C-C截面图。
如图5、图6所示,加湿过滤器212被以使鼓风部203的风流通的方式开口的框A231和框B232夹着而自立。在框B232的上端部设置有供给部215。
供给部215包括贮水部分233、流入部分234和流出部分235。贮水部分233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端部暂时贮存水。从泵部214输送来的水,经由流入部分234流入到贮水部分233。流出部分235使贮水部分233的水向加湿过滤器212流出。在流出部分235设置有暂时贮存一定量的水的隔堤236。本实施例中,流入部分234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部且在中央部设置有1个,流出部分235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部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另外,贮水部分233的底面随着向隔堤236的方向去而向下倾斜。
在流出部分235设置有抑制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使水容易越过隔堤236的引导部分237。引导部分237包括从隔堤23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肋部238,并且具有从第一肋部238向贮水侧延伸的第二肋部239。而且,第二肋部239向下方延伸,一部分伸入到隔堤236内的水中。另外,引导部分237包括从第一肋部238向与贮水侧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肋部240。第三肋部240向加湿过滤器212的方向延伸,一部分与加湿过滤器212接触或进入其中。
当水越过隔堤236时,因表面张力的影响水面隆起,在超过表面张力地供给了水时,水会一下子越过隔堤236供给到加湿过滤器212。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水的急剧流动,或者在多个流出部分235中仅来自一部分的流出部分235的水流动等不均匀的情况。引导部分237为了抑制上述情况,在隔堤236的部分特意使产生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变得复杂,来将表面张力的作用抑制到最小限度。另外,通过使引导部分237(第三肋部240)与贮水部分233的水、加湿过滤器212接触或进入其中,当水开始流动时所接触的加湿过滤器212因水的粘性的作用而吸引水,能够将表面张力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由泵部214输送来的水,从流入部分234被送到贮水部分233,由隔堤236暂时贮存于贮水部分233中。然后,通过供水而越过隔堤236的水被供给到加湿过滤器212。设置于多个流出部分235的隔堤236以相同高度配置,大致相同量的水越过各个隔堤236被供给到加湿过滤器212。像这样对加湿过滤器212均匀地供给水。
进而,流出部分235设置于加湿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的上游部,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部对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供给水。水一边在加湿过滤器212内流下一边通过其浸水作用而在加湿过滤器212内边扩展边被供水。而且,从流出部分235供给的水因送风的作用而进一步扩展。此外,流出部分235设置于加湿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的上游部,因此抑制加湿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的后端部处的水的过度浸水部分的产生,抑制被风吹起的水飞散。
对上述结构的加湿动作进行说明。当由泵电动机218驱动泵217时,泵217吸起贮水容器211内的水,经由第一管219、连结单元221、第二管220向供给部215送水。供给部215使从第二管2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212滴下。加湿过滤器212将滴下的水的一部分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2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216返回到贮水容器211。在该状态下,当由于鼓风部203的电动机227而使叶片228旋转时,主体壳201外的空气从吸入口207被吸入到第一空间部205内,向加湿过滤器212送风。通过保水的加湿过滤器212时空气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空气经由鼓风部203的供气口230、排出口229从吹出口208向主体壳201外送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供给部215的结构。具体来说,供给部215包括:贮存水的贮水部分233;使从泵部214输送来的水流入到贮水部分233的流入部分234;和使贮水部分233的水流出到加湿过滤器212的流出部分235。在流出部分235设置有暂时贮存一定量的水的隔堤236。像这样,在贮水部分233中暂时积存水后将越过隔堤236的部分的水供给到加湿过滤器212,因此供水量稳定,能够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由此,水均匀地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于是能够抑制润湿不均。因此,在加湿过滤器212整个面充分地进行加湿,能够提高加湿性能并且将过度润湿的部分抑制到最小限度,从而能够抑制加湿过滤器212因送风吹起的水的飞散。另外,由于供给部215不具有小的孔形状等,因此不必担心自来水中的水垢成分沉积而导致堵塞等,能够获得能够抑制因不能够供给水所致的加湿不良的效果。
另外,供给部215设置有多个流出部分235。由此,供给部215能够对加湿过滤器212从多处进行供水,于是水能够在加湿过滤器212内均匀地扩展,能够抑制润湿不均。因此,在加湿过滤器212整个面充分地进行加湿,能够获得加湿性能提高的效果。
另外,在供给部215等间隔地设置有流出部分235。由此,能够对加湿过滤器212均匀地供水,于是能够抑制润湿不均。因此,在加湿过滤器212整个面充分地进行加湿,能够获得加湿性能提高的效果。
另外,流出部分235设置在与流入部分234相对的位置以外。由此,即使在水从流入部分234一下子大量流入的情况下,也不会就这样猛力地从流出部分235流出,而能够暂时用贮水部分贮水,能够仅供给越过隔堤236的量的水。由此,供水量稳定,水能够均匀地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能够抑制润湿不均。因此,在加湿过滤器212整个面充分地进行加湿,能够获得加湿性能提高的效果。
另外,将流出部分235配置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部、且位于加湿过滤器212的通风方向的上游侧。由此,水在加湿过滤器212的上部被供给到送风方向的上游侧,水一边在加湿过滤器212内流下一边通过其浸水作用而在加湿过滤器212内边扩展边浸水。水因为送风的作用而进一步扩展,能够抑制润湿不均,于是加湿过滤器212整个面充分地进行加湿,能够获得加湿性能提高的效果。进而,抑制加湿过滤器212的送风方向的后端部处的水的过度浸水部分的产生,能够获得抑制被风吹起的水飞散的效果。
另外,在流出部分235设置有抑制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而使水容易越过隔堤236的引导部分237。由此,在隔堤236的部分特意使引起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形成得复杂,将表面张力的作用抑制到最小限度,水顺畅地越过隔堤236,供水量稳定,能够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像这样能够抑制加湿过滤器212的润湿不均,于是能够充分地对加湿过滤器212整个面进行加湿,能够提高加湿性能,并且将过剩润湿的部分抑制到最小限度。由此,能够抑制水被送风吹起的水飞散。另外,由于供给部215不具有小的孔形状等,因此不必担心自来水中的水垢成分沉积而导致堵塞等,能够获得能够抑制因不能够供给水所致的加湿不良的效果。
另外,引导部分237包括从隔堤23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肋部238。由此,在隔堤236的部分特意使产生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变得复杂,以将表面张力的作用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水顺畅地越过隔堤236,供水量稳定,能够获得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的效果。具体来说,因表面张力而成为向上方弯曲的形状的水面形状中,隔堤236的附近的水面形状与第一肋部238附近的水面形状的形状不同。特别是,第一肋部238从隔堤23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因此在与隔堤236接触的部分和与第一肋部238接触的部分,水面的高度不同,隔堤236与第一肋部238的边界成为复杂的水面形状。结果表面张力变小,水变得容易流动。
另外,引导部分237包括从第一肋部238向贮水侧延伸的第二肋部239。由此,利用第二肋部239在隔堤236的部分特意使产生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变得复杂,以将表面张力的作用抑制到最小限度。因此,水顺畅地越过隔堤236,供水量稳定,能够获得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的效果。
此外,第二肋部239向下方延伸,一部分伸入到隔堤236内的水中。由此,贮水部分233的水沿着第二肋部239,抑制了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水顺畅地越过隔堤236,供水量稳定,能够获得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的效果。
另外,引导部分237包括从第一肋部238向与贮水侧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肋部240。由此,在隔堤236的部分特意使产生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变得复杂,并且水沿着第三肋部240,抑制了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水顺畅地越过隔堤236,供水量稳定,能够获得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的效果。
另外,第三肋部240向加湿过滤器212方向延伸。由此,进一步在隔堤236的部分特意使产生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变得复杂,并且水沿着第三肋部240,抑制了表面张力的作用。因此,水顺畅地越过隔堤236,供水量稳定,能够获得均匀地使水滴下到加湿过滤器212的效果。
另外,第三肋部240的一部分与加湿过滤器212接触或伸入其中。由此,当水开始流动时所接触的加湿过滤器212因水的粘性的作用而吸引水,能够获得将表面张力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的效果。
另外,贮水部分233的底面随着向隔堤236的方向去而向下倾斜。由此,能够减少运转停止后的贮水部的水的积存,能够以较短的时间使贮水部的水分蒸发,因此能够获得抑制贮水部的细菌、霉菌的繁殖的效果。
(实施方式3)
接着,对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
现有技术的加湿装置中,包括设置于底部的贮存水的贮水容器;和配置于比贮水容器靠上部的位置,使下端全部浸渍于贮水容器的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加湿过滤器通过毛细管现象将贮水容器的水吸起而处于保水状态。由鼓风部将空气向该保水的加湿过滤器送风,由此加湿后的空气从加湿装置向室内送风,来加湿室内(例如专利文献1)。
这样的现有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必须从设置于底部的贮水容器将水吸起到上方,因此设计成水容易在上下方向上渗透。
但是,在将这种加湿装置用于从加湿过滤器的上方供给水的加湿装置时,加湿过滤器在上下方向上容易渗透水。因此,从上方供给的水,成为基本上不会在横向渗透,而直接向下方流动的状态。图54是表示现有的加湿过滤器的概略图。如图54所示,考虑在加湿过滤器701的上方以在横向上隔开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向加湿过滤器供水的水供给口700a~700d的情况。当从水供给口700a~700d供给水时,水对加湿过滤器701在下方向(箭头702a~702d)渗透,但在横向上水难以渗透。因此,水渗透相邻的水供给口700a~700d之间703A~703E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在水供给口700a~700d附近的703A~703E水不渗透。因此,直至加湿过滤器701整体成为保水状态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加湿过滤器701整体成为保水状态之前,存在通过没有保水的部分向室内送风的情况,加湿量降低。
于是实施方式3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加湿过滤器的上方供给水的加湿装置,其能够尽快地使加湿过滤器整体保水。
为了达成该目的,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在主体壳内的贮存水的贮水容器;保水的加湿过滤器;和设置于加湿过滤器的上方的向加湿过滤器供给水的供给部;将贮水容器内的水送到供给部的泵部;和将主体壳外的空气从吸入口吸入、经由加湿过滤器从吹出口吹出的鼓风部。供给部包括:贮存从泵部输送来的水的贮水部分;和使贮水部分的水流出到加湿过滤器的流出部分。加湿过滤器的特征在于,具有相比于垂直方向,在水平方向上水容易渗透的性质,由此达成所期望的目的。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在短时间使水遍及加湿过滤器整体而进行保水,因此达到能够在短时间以最大的保湿量性能使加湿装置工作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中,供给部可以设置多个流出部分。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中,流出部分可以等间隔地设置。
另外,在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中,可以包括使剩余水从加湿过滤器返回到贮水容器的托盘部。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图8是从主体壳301的右侧看时的状态。另外,图8是图7的D-D截面图。
如图7、图8所示,加湿装置包括:主体壳301、设置于主体壳301内的加湿部件302和鼓风部303。
主体壳301是纵长的箱形状,主体壳301内由水平设置的平板形状的分隔板部304分隔为第一空间部305和第二空间部306。第一空间部305配置在第二空间部306的上方。在主体壳301的外周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吸入口307。在主体壳301的顶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吹出口308,在主体壳301的顶面的前面侧设置有操作部309。吸入口307和吹出口308将主体壳301外与第一空间部305连通。在主体壳301的第一空间部305内设置有将吸入口307和吹出口308连通的风路310。
加湿部件302包括:贮水容器311、加湿过滤器312和水供给部件313。
贮水容器311是上方开口的碗形状,能够贮水。贮水容器311设置在第二空间部306内,可从主体壳301的前面侧拆装地被安装。如果将贮水容器311向主体壳301的前面侧拉出,就可将贮水容器311从主体壳301卸下。
加湿过滤器312是平板形状,具有大量的纤维,能够在纤维与纤维之间保水。加湿过滤器312以吸入口307与加湿过滤器312的平面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空间部305内。贮水容器311内的水由水供给部件313从加湿过滤器312的上方供给。
水供给部件313包括:泵部314、供给部315和托盘部316。泵部314将贮水容器311内的水向设置于加湿过滤器312的上部的供给部315供给。供给至供给部315水,向加湿过滤器312滴下。向加湿过滤器312滴下的水,一部分由加湿过滤器312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3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设置于加湿过滤器312的下部的托盘部316返回到贮水容器311。
泵部314包括:泵317、泵电动机318、第一管319、第二管320和连结单元321。
泵317作为一例,为通过在壳体内叶轮旋转而送水的离心泵。泵317设置在贮水容器311内,与第一管319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泵317由泵电动机318驱动时,吸起贮水容器311内的水,将水送到筒形状的第一管319。
泵电动机318与泵317相对,设置于作为贮水容器311的外侧的第二空间部306。在泵电动机318的旋转轴(未图示)固定有磁体(未图示)。在泵317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磁体嵌件成形的叶轮。在贮水容器311被安装于主体壳301的状态下,泵电动机318的磁体的旋转轴与泵317内的叶轮(未图示)的旋转轴配置在同轴上。泵电动机318接近泵317,由此因磁力而旋转同步。通过泵电动机318的磁体的旋转,泵317内的叶轮旋转,泵317吸起贮水容器311内的水,并将水送到第一管319。
连结单元321具有第一连结部322和第二连结部323。第一连结部322与第二连结部323是可拆装的结构。
第一连结部322与第一管319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当将贮水容器311向主体壳301的前面侧拉出时,第一连结部322从第二连结部323脱开,贮水容器311、泵317、第一管319和第一连结部322成为一体地从主体壳301被卸下。
第二连结部323被固定于分隔板部304的下表面,与第二管320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作为连结单元321的第一连结部322和第二连结部323,将第一管319和第二管320连通。由泵317送到第一管319的水,经由连结单元321被送往筒形状的第二管320。第二管320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供给部315连接。第二管320经由分隔板部304的作为孔的第一连通部304A,从第二空间部306向第一空间部305延伸。另外,第二管320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一连通部304A的孔中,是在第二管320与第一连通部304A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供给部315配置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上端部的上方,使从第二管3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312滴下。
托盘部316配置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下端部的下方,被固定于分隔板部304。托盘部316经由分隔板部304的作为孔的第二连通部304B,从第一空间部305向第二空间部306延伸。没有被加湿过滤器3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316返回到贮水容器311。另外,托盘部316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二连通部304B的孔中,是在托盘部316与第二连通部304B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第一空间部305由供给部315、加湿过滤器312和托盘部316划分为第一前面空间部324和第一背面空间部325这两个空间。第一前面空间部324是比加湿过滤器312靠前面侧的空间,第一背面空间部325是比加湿过滤器312靠背面侧的空间。
鼓风部303被固定于第一背面空间部325。鼓风部303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326;固定于壳体326的电动机327;和利用电动机327而旋转的叶片328。在壳体326的上表面设置有排出口329,在前面侧设置有供气口330。供气口330与加湿过滤器312和吸入口307相对。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供给部的立体图。图10是图9的E-E截面图。
如图9、图10所示,加湿过滤器312被以使鼓风部303的风流通的方式开口的框A331和框B332夹着而自立。在框B332的上端部设置有供给部315。
供给部315包括贮水部分333、流入部分334和流出部分335。贮水部分333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上端部暂时贮存水。从泵部314输送来的水,经由流入部分334流入到贮水部分333。流出部分335使贮水部分333的水向加湿过滤器312流出。在流出部分335设置有暂时贮存一定量的水的隔堤336。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分334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上部且在中央部设置有1个,流出部分335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上部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另外,贮水部分333的底面向隔堤336的方向去而向下倾斜。
在流出部分335设置有抑制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水容易越过隔堤336的引导部分337。引导部分337包括从隔堤336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一肋部338,并且具有从第一肋部338向贮水侧延伸的第二肋部339。而且,第二肋部339向下方延伸,一部分伸入到隔堤336内的水中。另外,引导部分337包括从第一肋部338向与贮水侧相反的方向延伸的第三肋部340。第三肋部340向加湿过滤器312的方向延伸,一部分与加湿过滤器312接触或伸入其中。
当水越过隔堤336时,因表面张力的影响而水面隆起,在超过表面张力地供给了水时,水会一下子越过隔堤336而供给到加湿过滤器312。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水急剧流动,或者在多个流出部分335中仅来自一部分的流出部分335的水流动等不均匀的情况。引导部分337为了抑制上述情况,在隔堤336的部分特意使产生表面张力的一端的部分的形状变得复杂,来将表面张力的作用抑制到最小限度。另外,通过使引导部分337(第三肋部340)与贮水部分333、加湿过滤器312接触或进入其中,当水开始流动时所接触的加湿过滤器312因水的粘性的作用吸引水,能够将表面张力的影响抑制到最小限度。
由泵部314输送来的水,从流入部分334被送到贮水部分333,由隔堤336暂时贮存于贮水部分333中。然后,通过供水而越过隔堤336的水被供给到加湿过滤器312。设置于多个流出部分335的隔堤336以相同高度配置,大致相同量的水越过各个隔堤336被供给到加湿过滤器312。像这样对加湿过滤器312均匀地供给水。
而且,流出部分335设置于加湿过滤器312的送风方向的上游部,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上部对送风方向的上游侧供给水。水一边在加湿过滤器312内流下一边通过其浸水作用而在加湿过滤器312内边扩展边被供水。于是,从流出部分335供给的水因送风的作用而进一步扩展。而且,流出部分335设置在加湿过滤器312的送风方向的上游部,因此抑制加湿过滤器312的送风方向的后端部处的水的过度浸水部分的产生,抑制被风吹起的水飞散。
图11是将实施方式3的加湿过滤器的纤维结构放大的图。
加湿过滤器312如图11所示,以在正面织料351和背面织料352具有开口353的双拉舍尔(double-raschel)织料为基材。
该加湿过滤器312包括具有吸水性的线354,开口353呈六角形状。双拉舍尔织料是指由正面织料351和背面织料352以及将该正面织料351和背面织料352连接的线354构成的织料。图11中,使左右方向为经圈(wale)方向360A,使上下方向为纬圈(course)方向360B。经圈方向360A相比于纬圈方向360B线彼此接触的部分多,能够增加线间的毛细管现象带来的吸水量。另外,在经圈方向360A,线不蜿蜒而能够直线地吸水,因此相比于纬圈方向360B水容易渗透。
其中,正面织料351、背面织料352、将正面织料351和背面织料352连接的线354是吸水性的纤维。作为线354,例如合成纤维中可以举出聚酯、丙烯酸、尼龙、维尼纶、人造丝(rayon)、波里诺西克纤维(polynosic)、铜氨纤维、醋酸纤维、三醋酯纤维、普罗米克斯纤维等,天然纤维中可以举出绢、毛、棉、麻等。另外,可以通过使这些纤维载持硅胶、沸石等无机化合物、棉绒等的线片来提高织料、线或纤维的吸水速度。
图12是表示设置于实施方式3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安装例的图。如图12所示,以水从供给部315的流出部分335滴下的方向(也称为下方向或垂直方向)为加湿过滤器312的纬圈方向360B,与水从流出部分335滴下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称为横向或水平方向)为加湿过滤器312的经圈方向360A的方式配置。
由此,从流出部分335滴下的水,逐渐在加湿过滤器312的水容易渗透的两个横向(经圈方向360A)上渗透。另外,滴下的水受到重力,因此水也会在加湿过滤器312的下方向(纬圈方向360B)渗透,水能够在短时间遍及加湿过滤器312整体使其保水。即,加湿过滤器312在被安装于加湿装置内的状态下,具有相比于上下方向更容易在横向渗透的性质。
对上述结构的加湿动作进行说明。当由泵电动机318驱动泵317时,泵317吸起贮水容器311内的水,经由第一管319、连结单元321、第二管320向配置于加湿过滤器312的上方的供给部315送水。供给部315使从第二管3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312滴下。加湿过滤器312将滴下的水的一部分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3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316返回到贮水容器311。在该状态下,当由鼓风部303的电动机327驱动叶片328旋转时,主体壳301外的空气从吸入口307被吸入到第一空间部305内,向加湿过滤器312送风。空气通过保水后的加湿过滤器312时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空气经由鼓风部3的供气口330、排出口329从吹出口308向主体壳301外送风。
另外,加湿过滤器312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中所示的双拉舍尔织料,只要是在一个方向上具有水的渗透性的加湿过滤器就能够发挥同样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加湿过滤器312的水容易渗透的方向配置在与水从供给部315(流出部335)滴下的方向垂直的方向(横向)。
由此,能够在短时间使水遍及加湿过滤器312整体而使其保水,因此能够使其在短时间以最大的保湿量性能工作。
(实施方式4)
接着,对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
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包括相对于主体壳可拆装的贮水容器;对贮水容器供给水的水箱部;和保水的加湿过滤器。水箱部具有供给水箱部内的水的阀机构,在贮水容器设置有使阀机构开闭的开闭机构。开闭机构在将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内时使阀机构处于打开状态(例如专利文献3)。
在这种现有的加湿装置中,使用者在水箱部没有水时进行供水操作。供水操作如下:从主体壳拉出贮水容器,从贮水容器卸下水箱部,将水箱部拿到盥洗室等,在水箱部中放入水,将该放入了水的水箱部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安装到贮水容器,将贮水容器放入主体壳中。
另外,有时同时进行供水操作和贮水容器的清扫操作。在这种情况下,首先,从主体壳拉出贮水容器,将贮水容器和水箱部拿到盥洗室等,从贮水容器卸下水箱部,清扫贮水容器,将水放入水箱部。接着,将该放入了水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将贮水容器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将贮水容器放入主体壳中。像这样,当在盥洗室等将放入了水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时,水箱部内的水被供给到贮水容器中。在该状态下,当将贮水容器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时,从水箱部供给的贮水容器内的水会飞溅。
于是,实施方式4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放入了水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时能够防止水飞溅的加湿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相对于上述主体壳可拆装的贮水容器;将水供给到上述贮水容器的水箱部;和保水的加湿过滤器。上述水箱部具有将上述水箱部内的水供给到贮水容器的阀机构。在上述主体壳和上述贮水容器设置有开闭上述阀机构的开闭机构。上述开闭机构,在上述贮水容器内设置有上述水箱部的状态下将上述贮水容器安装到上述主体壳时使上述阀机构处于打开状态。由此达成所期望的目的。
根据上述结构,开闭机构在贮水容器内设置有水箱部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安装到主体壳时使阀机构处于打开状态,因此能够获得在将放入了水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的状态下运送贮水容器时能够防止水飞溅的效果。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中,可以是在主体壳具有作为从主体壳的开口部向内侧延伸的空间的贮水容器安装部,开闭机构具有:设置于贮水容器安装部的可移动的杆部;和设置于贮水容器的可移动的推动销,当将上述贮水容器插入到贮水容器安装部使上述贮水容器的外表面与上述杆部接触时,杆部移动而使推动销移动,使阀机构处于打开状态。
另外,在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中,杆部可以配置在贮水容器安装部的最靠内侧的位置。
另外,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中,杆部可以包括:与推动销接触的第一平板部分;与贮水容器的外表面接触的第二平板部分;和作为杆部的转动轴的轴部分。第一平板部分的下端和第二平板部分的上端连结,在第一平板部分和上述第二平板部分连结的连结部的附近设置上述轴部分,轴部分与连结部平行地延伸,可转动地被贮水容器安装部支承。也可以是第一平板部分的一个侧面为与推动销接触的面,第二平板部分的一个侧面为与贮水容器的外表面接触的面,第一平板部分的一个侧面与第二平板部分的一个侧面所成角度为锐角,杆部的轴部分配置在比贮水容器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
图13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图14是从主体壳401的右侧看时的状态。另外,图14是图13的F-F截面图。
如图13、图14所示,加湿装置包括:主体壳401、设置于主体壳401内的加湿部件402和鼓风部403。
主体壳401是纵长的箱形状,主体壳401内由水平设置的平板形状的分隔板部404分隔为第一空间部405和第二空间部406。第一空间部405配置在第二空间部406的上方。在主体壳401的外周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吸入口407。在主体壳401的顶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吹出口408,在主体壳401的顶面的前面侧设置有操作部409。吸入口407和吹出口408将主体壳401外与第一空间部405连通。在主体壳401的第一空间部405内设置有将吸入口407和吹出口408连通的风路410。
加湿部件402包括:贮水容器411、加湿过滤器412和水供给部件413。
贮水容器411是上方开口的碗形状,能够贮水。贮水容器411设置在第二空间部406内,可从主体壳401的前面侧拆装地被安装。如果将贮水容器411向主体壳401的前面侧拉出,就能够将贮水容器411从主体壳401卸下。
加湿过滤器412是平板形状,具有大量的纤维,能够在纤维与纤维之间保水。加湿过滤器412以吸入口407与加湿过滤器412的平面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空间部405内。贮水容器411内的水由水供给部件413从加湿过滤器412的上方供给。
水供给部件413包括:泵部414、供给部415和托盘部416。泵部414将贮水容器411内的水向设置于加湿过滤器412的上部的供给部415供给。供给到供给部415水,向加湿过滤器412滴下。向加湿过滤器412滴下的水,一部分由加湿过滤器412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4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设置于加湿过滤器412的下部的托盘部416返回到贮水容器411。
泵部414包括:泵417、泵电动机418、第一管419、第二管420和连结单元421。
泵417作为一例,为通过在壳体内叶轮旋转而送水的离心泵。泵417设置在贮水容器411内,与第一管419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泵417由泵电动机418驱动时,吸起贮水容器411内的水,将水送到筒形状的第一管419。
泵电动机418与泵417相对,设置于作为贮水容器411的外侧的第二空间部406。在泵电动机418的旋转轴(未图示)固定有磁体(未图示)。在泵417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磁体嵌件成形的叶轮。在贮水容器411被安装于主体壳401的状态下,泵电动机418的磁体的旋转轴与泵417内的叶轮(未图示)的旋转轴配置在同轴上。泵电动机418接近泵417,由此因磁力而旋转同步。通过泵电动机418的磁体的旋转,泵417内的叶轮旋转,泵417吸起贮水容器411内的水,将水送到第一管419。
连结单元421具有第一连结部422和第二连结部423。第一连结部422与第二连结部423是可拆装的结构。
第一连结部422与第一管419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当将贮水容器411向主体壳401的前面侧拉出时,第一连结部422从第二连结部423脱开,贮水容器411、泵417、第一管419和第一连结部422成为一体地从主体壳401被卸下。
第二连结部423被固定于分隔板部404的下表面,与第二管420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作为连结单元421的第一连结部422和第二连结部423,将第一管419和第二管420连通。由泵417送到第一管419的水,经由连结单元421被送往筒形状的第二管420。第二管420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供给部415连接。第二管420经由分隔板部404的作为孔的第一连通部404A,从第二空间部406向第一空间部405延伸。另外,第二管420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一连通部404A的孔中,是在第二管420与第一连通部404A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供给部415配置在加湿过滤器412的上端部的上方,使从第二管4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412滴下。
托盘部416配置在加湿过滤器412的下端部的下方,被固定于分隔板部404。托盘部416经由分隔板部404的作为孔的第二连通部404B,从第一空间部405向第二空间部406延伸。没有被加湿过滤器4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416返回到贮水容器411。另外,托盘部416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二连通部404B的孔中,是在托盘部416与第二连通部404B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第一空间部405由供给部415、加湿过滤器412和托盘部416划分为第一前面空间部424和第一背面空间部425这两个空间。第一前面空间部424是比加湿过滤器412靠前面侧的空间,第一背面空间部425是比加湿过滤器412靠背面侧的空间。
鼓风部403被固定于第一背面空间部425。鼓风部403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426;固定于壳体426的电动机427;和通过电动机427而旋转的叶片428。在壳体426的上表面设置有排出口429,在前面侧设置有供气口430。壳体的供气口430与加湿过滤器412和吸入口407相对。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分解图。图16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盖的立体图。
如图14、图15、图16所示,贮水容器411在内部设置有水箱部431。水箱部431包括:贮存水的罐432;设置于罐432的罐开口433的盖434;和供给罐432内的水的阀机构435。
罐432是横长箱形的形状,在贮水容器411内安装了水箱部431的状态下,在罐432的顶面设置有把手436,在罐432的下表面设置有罐开口433。
罐开口433是中心轴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圆筒形状,在罐开口433的外周设置有由螺旋状的突起构成的螺纹部分438。
盖434具有:大致圆板状的盖面部439;和从盖面部439的外周端向与盖面部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大致圆筒形状的外周圆筒部440。在外周圆筒部440的内周设置有由螺旋状的突起构成的螺纹部分(未图示)。通过使盖434的螺纹部分和罐开口433的螺纹部分438螺合,盖434能够相对于罐开口433拆装。在盖434的盖面部439设置有:在上下方向开口的盖开口442和开闭盖开口442的阀机构435。
阀机构435包括:封闭盖开口442的阀部443;以阀部443可动的方式支承阀部443的阀支承部444;和包围盖开口442且向贮水容器411侧延伸的圆周壁445。
阀支承部444如图16所示,包括:从盖开口442的周缘向中心方向延伸的多个连接条446;和连结多个连接条446的环状的连结部447。多个连接条446为连接条446a和连接条446b。
阀部443包括:轴部分448、开闭阀部分449、弹簧450和弹簧止挡部分451。
轴部分448是大致圆柱形状的,在一侧的端部设置有弹簧止挡部分451。从轴部分448的另一侧的端部插入线圈状的弹簧450。在轴部分448插入了弹簧450的状态下,将轴部分448的另一侧的端部从下方插入到阀支承部444的环状的连结部447。在将轴部分448插入到连结部447的状态下,大致圆板形状的为橡胶的开闭阀部分449插入固定到轴部分448的另一侧端部的前端的槽,以使得轴部分448不会从阀支承部444脱出。由此,形成阀机构435。
对上述的水箱部431的结构中的水向贮水容器411的供给动作进行说明。图17、图1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阀机构的图。图17是表示水箱部431的阀机构435的关闭状态的图,图18是表示水箱部431的阀机构435的打开状态的图。
如图17所示,利用弹簧450将开闭阀部分449按压于盖开口442的上端部,水箱部431的阀机构435成为关闭状态。从该状态起,如图18所示,弹簧止挡部分451压缩弹簧450并且向上方移动时,开闭阀部分449也上升。由此,作为阀机构435的开闭阀部分449从盖434的罐侧(上侧)的盖开口442离开。然后,空气从盖434的盖开口442进入罐432内,并且罐432内的水向贮水容器411滴下。在此,当水在贮水容器411中积存至配置于盖开口442的周围的圆周壁445的下端时,空气不会从圆周壁445的下端进入罐432内,因此罐432内的水不会流入到贮水容器411中。即,当贮水容器411的水减少时,水位增加至圆周壁445的下端,在该圆周壁445的下端水位保持一定。
图1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和水箱部的图。图19表示将贮水容器11安装到主体壳1的途中的状态。
如图19所示,主体壳401和贮水容器411设置有使阀机构435开闭的开闭机构453。开闭机构453,在贮水容器411内安装了罐432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411安装到主体壳401时使阀机构435处于打开状态。即,仅通过将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阀机构435不会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在将放入了水的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411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401时能够防止水从贮水容器411飞溅。
开闭机构453具有杆部454和推动销455。
图2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杆部的图。图20表示没有将贮水容器411安装到主体壳401的状态下的杆部454。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安装部的图。图21表示没有将贮水容器411安装到主体壳401的状态下的贮水容器安装部460。如图19、图20、图21所示,杆部454包括:第一平板部分456、第二平板部分457、轴部分458和弹簧部分459。杆部454可转动地设置于贮水容器安装部460。贮水容器安装部460是从主体壳401的开口部461向内侧延伸的空间。(参照图21)
如图20所示,第一平板部分456和第二平板部分457是四边形的大致平板,第一平板部分456的下端与第二平板部分457的上端连结,第一平板部分456的一个侧面与第二平板部分457的一个侧面所成角度为锐角。另外,第一平板部分456的一个侧面是与后述的推动销455的杆接触部分468接触的面,第二平板部分457的一个侧面是与贮水容器411的外表面接触的面。
轴部分458设置于第一平板部分456和第二平板部分457连结的连结部462附近。轴部分458与连结部462平行地延伸。杆部454中,轴部分458以成为水平的方式可转动地被支承在贮水容器安装部460中的与主体壳401的开口部461相对的内表面即相对面463的凹陷470。以轴部分458为转动中心,第一平板部分456和第二平板部分457在上下方向转动。
弹簧部分459是扭转弹簧,被轴部分458插入。弹簧部分459的一侧的端部挂到第一平板部分456,弹簧部分459的另一侧的端部抵接于在贮水容器安装部460的相对面463的凹陷470设置的固定部464。由此,第一平板部分456和第二平板部分457被推向上方。被弹簧部分459向上推的第一平板部分456抵接于从相对面463的凹陷470向主体壳1的开口部461侧突出的突起465,成为第二平板部分457的下端部从相对面463离开的状态。
如图19所示,推动销455包括:第一棒部分466、阀接触部分467、杆接触部分468和轴部分469。推动销455可转动地设置在贮水容器411内。
第一棒部分466是在相对于贮水容器安装部460拆装贮水容器411的方向上延伸的棒形状。在第一棒部分466的一侧具有阀接触部分467,在第一棒部分466的另一侧设置有杆接触部分468。阀接触部分467是从第一棒部分466的一侧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柱形状。杆接触部分468是从第一棒部分466的另一侧向上方延伸的棒形状。
轴部分469配置在第一棒部分466中的靠杆接触部分468侧的位置。轴部分469与第一棒部分466成直角方向,从第一棒部分466水平地延伸。推动销455以轴部分469成为水平的方式可转动地被支承于贮水容器411的底面。以轴部分469为转动中心,阀接触部分467和杆接触部分468在上下方向转动。
另外,轴部分469配置在第一棒部分466中的靠杆接触部分468侧的位置。因此,在没有将贮水容器411安装到贮水容器安装部460的状态下,阀接触部分467侧较重,成为阀接触部分467向下方转动、杆接触部分468向上方转动了的状态。在阀接触部分467向下方转动了的状态下,即使将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内,阀接触部分467也不会抵接到阀机构435的弹簧止挡部分451,因此水不会从水箱部431流入到贮水容器411内。由此,在将放入了水的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411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401时能够防止水从贮水容器411飞溅。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和水箱部的图。图22表示将贮水容器411安装到了主体壳401的状态。
如图21所示,在将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内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411从主体壳401的开口部461插入到贮水容器安装部460时,在中途贮水容器411的外表面与杆部454的第二平板部分457的一个侧面接触。进一步将贮水容器411插入到贮水容器安装部460时,因贮水容器411,杆部454的第二平板部分457向下方转动。本实施方式中,杆部454的第一平板部分456的一个侧面与第二平板部分457的一个侧面所成的角度为锐角,轴部分458配置在比贮水容器411的上端靠上方的位置。因此,当杆部454的第二平板部分457向下方转动时,杆部454的第一平板部分456也向下方转动。然后,杆部454的第一平板部分456的一个侧面按下推动销455的杆接触部分468。当杆接触部分468向下方转动时,阀接触部分467成为向上方转动状态。由此,阀接触部分467上推阀机构435的弹簧止挡部分451,于是水箱部431内的水从水箱部431内流入到贮水容器411内。
像这样,仅通过将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阀机构435不会成为打开状态。因此,在将放入了水的水箱部431安装到贮水容器411的状态下将贮水容器411从盥洗室等拿到主体壳401时能够防止水从贮水容器411飞溅。
另外,杆部454配置在贮水容器安装部460的最靠内侧的位置。具体来说,杆部454配置在贮水容器安装部460中的与开口部461相对的相对面463的凹陷470。由此,在贮水容器411插入到贮水容器安装部460的中途,水不会从水箱部431内流入到贮水容器411内,因此能够防止在插入中途水从贮水容器411飞溅。
(实施方式5)
接着,对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进行说明。
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包括贮存水的贮水容器和下端浸于贮水容器的水中的加湿过滤器。加湿过滤器将贮水容器的水吸起而处于保水状态。由鼓风部将室内的空气向该保水的加湿过滤器送风,室内的空气成为被加湿后的空气。被加湿后的空气被送风到室内,对室内进行加湿。贮水容器从主体壳卸下进行维护,因此是能够容易地相对于主体壳拆装的结构(例如专利文献2)。
在这种现有的加湿装置中,吸入口设置于背面或侧面,从侧面拉出贮水容器,在进行背面的吸入口的维护时,需要移动主体的位置。
于是,实施方式5的目的在于,作为一例,提供一种将加湿过滤器、贮水容器等维护部件配置在前面,容易进行维护的加湿装置。另外,维护性提高只是一例,关于以维护性以外的内容为特征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提高维护性的加湿装置。
为了达成该目的,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设置在主体壳内的加湿部件和鼓风部。加湿部件包括:贮存水的贮水容器;保水的加湿过滤器;和将贮水容器内的水向加湿过滤器供给的水供给部件。水供给部件包括:向加湿过滤器供给水的供给部;将贮水容器内的水送到供给部的泵部;和使剩余水从加湿过滤器返回到贮水容器的托盘部。鼓风部将主体壳外的空气从吸入口吸入并经由加湿过滤器从吹出口吹出。主体壳包括具有吸入口的前面板,在前面板与加湿过滤器之间设置有预过滤器。前面板、预过滤器、加湿过滤器、托盘部和贮水容器,是能够从主体壳的前方拆装的结构。
根据以上结构,能够获得提高了维护性的加湿装置。
其中,维护性提高只是一例,关于以维护性以外的内容为特征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提高维护性的加湿装置。能够获得具有例如加湿性能提高、产品寿命提高、静音性提高和使用性提高等中的任一个效果的加湿装置。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立体图。
图24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截面图。另外,图24是图23的G-G截面图。
如图23、图24所示,加湿装置包括:主体壳501、设置于主体壳501内的加湿部件502和鼓风部503。
主体壳501是纵长的箱形状,主体壳501内由水平设置的平板形状的分隔板部504分隔为第一空间部505和第二空间部506。第一空间部505配置在第二空间部506的上方。在主体壳501的外周面的前表面侧设置有吸入口507。在主体壳501的顶面的背面侧设置有吹出口508,在主体壳501的顶面的前面侧设置有四边形的操作部509。吸入口507和吹出口508将主体壳501外与第一空间部505连通。在主体壳501的第一空间部505内设置有将吸入口507和吹出口508连通的风路510。
加湿部件502包括:贮水容器511、加湿过滤器512和水供给部件513。
贮水容器511是上方开口的碗形状,能够贮水。贮水容器511设置在第二空间部506内,可从主体壳501的前面侧拆装地被安装。如果将贮水容器511向主体壳501的前面侧拉出,就能够将贮水容器511从主体壳501卸下。
加湿过滤器512是平板形状的,具有大量的纤维,能够在纤维与纤维之间保水。加湿过滤器512以吸入口507与加湿过滤器512的平面部相对的方式设置在第一空间部505内。贮水容器511内的水由水供给部件513从加湿过滤器512的上方供给。
水供给部件513包括:泵部514、供给部515和托盘部516。泵部514将贮水容器511内的水向供给部515供给。供给到供给部515的水向加湿过滤器512滴下。向加湿过滤器512滴下的水,一部分由加湿过滤器512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5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516返回到贮水容器511。
泵部514将贮水容器511内的水向供给部515供给。泵部514包括:泵517、泵电动机518、第一管519、第二管520和连结单元521。
泵517作为一例,为通过在壳体内叶轮旋转而送水的离心泵。泵517设置在贮水容器511内,与第一管519的一侧的端部连接。泵517由泵电动机518驱动时,吸起贮水容器511内的水,将水送到筒形状的第一管519。
泵电动机518与泵517相对,设置于作为贮水容器511的外侧的第二空间部506。在泵电动机518的旋转轴(未图示)固定有磁体(未图示)。在泵517内可旋转地设置有磁体嵌件成形的叶轮。在贮水容器511被安装于主体壳501的状态下,泵电动机518的磁体的旋转轴与泵517内的叶轮(未图示)的旋转轴配置在同轴上。泵电动机518接近泵517,由此因磁力而旋转同步。通过泵电动机518的磁体的旋转,泵517内的叶轮旋转,泵517吸起贮水容器511内的水,将水送到第一管519。
连结单元521具有第一连结部522和第二连结部523。第一连结部522与第二连结部523是可拆装的结构。
第一连结部522与第一管519另一端侧的端部连接。当将贮水容器511向主体壳501的前面侧拉出时,第一连结部522从第二连结部523脱开,贮水容器511、泵517、第一管519和第一连结部522成为一体地从主体壳501被卸下。
第二连结部523被固定于分隔板部504的下表面,与第二管520的一侧的端部连接。作为连结单元521的第一连结部522和第二连结部523,将第一管519和第二管520连通。由泵517送到第一管519的水,经由连结单元521被送往筒形状的第二管520。第二管520的另一侧的端部与供给部515连接。第二管520经由分隔板部504的作为孔的第一连通部504A,从第二空间部506向第一空间部505延伸。另外,第二管520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一连通部504A的孔中,是在第二管520与第一连通部504A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供给部515配置在加湿过滤器512的上方,使从第二管5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512滴下。
托盘部516配置在加湿过滤器512的下端部的下方,被固定于分隔板部504。托盘部516经由分隔板部504的作为孔的第二连通部504B,从第一空间部505向第二空间部506延伸。没有被加湿过滤器5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516返回到贮水容器511。另外,托盘部516的外表面嵌入到作为第二连通部504B的孔中,是在托盘部516与第二连通部504B之间没有实质上的间隙的状态。
第一空间部505由供给部515、加湿过滤器512和托盘部516划分为第一前面空间部524和第一背面空间部525这两个空间。第一前面空间部524是比加湿过滤器512靠前面侧的空间,第一背面空间部525是比加湿过滤器512靠背面侧的空间。
鼓风部503被固定于第一背面空间部525。鼓风部503包括:涡旋形状的壳体526;固定于壳体526的电动机527;和利用电动机527而旋转的叶片528。在壳体526的上表面设置有排出口529,在前面侧设置有供气口530。供气口530与加湿过滤器512和吸入口507相对。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分解图。
如图24所示,贮水容器511在内部设置有水箱部531。
如图25所示,水箱部531包括:贮存水的罐532;设置于罐532的罐开口533的盖534;和将罐532内的水供给到贮水容器511的阀机构535。
罐532是箱形的,在贮水容器511内安装了水箱部531的状态下,在罐532的顶面设置有把手536,在罐532的下表面设置有罐开口533。
对上述结构的加湿动作进行说明。当由泵电动机518驱动泵517时,泵517吸起贮水容器511内的水,经由第一管519、连结单元521、第二管520向供给部515送水。供给部515使从第二管520送来的水向加湿过滤器512滴下。加湿过滤器512将滴下的水的一部分保水。没有被加湿过滤器512保水的剩余水,经由托盘部516返回到贮水容器511。在该状态下,当由鼓风部503的电动机527驱动叶片528旋转时,主体壳501外的空气从吸入口507被吸入到第一空间部505内,向加湿过滤器512送风。通过保水后的加湿过滤器512时空气被加湿,该加湿后的空气经由鼓风部503的供气口530、排出口529从吹出口508向主体壳501外送风。
图26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如图26所示,在加湿过滤器512的上游侧设置有前面板541和预过滤器542。
预过滤器542设置于前面板541,发挥防止尘埃等进入主体内的作用。
在前面板541,在下部侧面设置有具有弹性的钩部543。
前面板541经由钩部543安装于主体壳501的对应部分,由此形成主体壳501的一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26所示,前面板541、预过滤器542、加湿过滤器512、托盘部516、贮水容器511是能够从主体壳501的前表面拆装的结构。
如上所述,在贮水容器511设置有水箱部531和泵517。一般的加湿装置中,自来水中所含的水垢和杂质会附着在水路中。另外,空气中所含的尘埃等被预过滤器捕集,通过了预过滤器542的微小的尘埃附着于加湿过滤器512。即,预过滤器542、加湿过滤器512、托盘部516、泵517、水箱部531、贮水容器511需要定期地进行维护。
通过使这些构成部件能够从主体壳501的前表面拆装,能够不移动主体就容易地进行维护。即,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性。
用图27和图28,对前面板541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图27、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前面板的立体图。图27表示从右斜前方看前面板541的图。另外,图28是从右斜后方看前面板541的分解立体图。
前面板541如图27所示,从前面看时,是由多个上风面544和下风面545构成的具有凹凸的形状。如图27、图28所示,上风面544与下风面545具有一定的距离,其端面彼此由连接面546或狭缝547构成。通过具有连接面546,除了确保强度以外,还能够使外观好看。从狭缝547(吸入口507)将空气取入到主体内。
如图27和图28所示,也可以将连接面546设置于相同侧(例如,上风面544的右侧)。如果采用这样的方式,外观好看,强度也能够充分确保。另外,在从图27的角度看前面板541时,狭缝547成为死角。
预过滤器542如图28所示,由预过滤器框548和净化过滤器549构成。
预过滤器框548由树脂等形成,具有用于安装到前面板541的爪部550和向下风方向延伸的预过滤器肋部551。
净化过滤器549是将树脂等加工成纤维状而得的。净化过滤器549通过焊接于预过滤器框548等,被固定于预过滤器框548。
爪部550是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肋,在预过滤器框548的上端和下端设置有多个。在前面板541,上下设置有横长的槽(未图示),通过将爪部550插入到该槽中,将预过滤器框548固定到前面板541。
如图28所示,预过滤器542可以由2块或多块构成。由此,每一块的大小变小,因此在维护而卸下时,变得容易处理。结果能够提高用户的使用性。
预过滤器肋部551如图28所示,是在预过滤器542的中央附近在水平方向延伸的肋部。预过滤器肋部551在前面板541被组装到主体壳501的状态下,与位于预过滤器542的下风处的加湿过滤器512接触,由此抑制预过滤器542的挠曲。另外,在维护等时将预过滤器542从前面板541卸下时,预过滤器肋部551成为把手部,容易卸下。
接着,对钩部543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前面板的动作的一例的立体图。如图29所示,以前面板541的上端部勾挂到主体壳501的上端部的方式安装,钩部543的一部分伸入主体壳501,由此能够将前面板541固定到主体壳501。当卸下前面板541时,按压钩部543,解除与主体壳501的钩挂,然后向图29的箭头的方向拉出。
接着,用图30对钩部543的形状进行说明。
图30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钩部的立体图。钩部543如图30所示,包括:具有弹性的钩弹簧552;用户进行操作的钩按压部553;和挂到主体壳501的钩爪554。钩弹簧552被组装在前面板541的内部,钩按压部553在外廓露出。当用户按压钩按压部553时,钩弹簧552挠曲,钩爪554向内侧(箭头方向)移动。由此,主体壳501与钩部543的钩挂被解除,能够将前面板541从主体壳501拉出。另外,这样利用钩部543的拆装机构,也能够应用于贮水容器511。
通过采用这种方式,容易使前面板541的上端的高度与主体壳501的顶面的高度一致,外观上变得好看。另外,在用两手按压钩部543保持提起的状态下,能够用两手保持前面板541的两端,因此在卸下前面板541时提高了用户的使用性。
接着,对加湿过滤器512的形状进行详细说明。
图31是从上风向看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立体图。
图32是从下风向看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立体图。
如图31和图32所示,加湿过滤器512包括:由树脂等成形的过滤器框561;和具有吸水性的纤维状的过滤器部562。
如图32所示,在过滤器框561的上部具有用于供给水的流入部分563。本实施方式中,流入部分563设置于过滤器框561下风侧,但也可以不设置在过滤器框561下风侧而设置在过滤器框561的上端部。
图33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截面图。另外,图33是图31的H-H截面图。如图33所示,过滤器部562相对于风路510方向由多个过滤器564构成。另外,如水路565所示,对上风侧的过滤器564供水。
通过过滤器部562的空气,从过滤器部562夺走水分,并且边逐渐提高湿度边通过。即,通过过滤器部562的空气,在通过位于最靠上风侧的位置的第一层的过滤器564时湿度最低,在通过位于最靠下风侧的位置的过滤器564(图33的情况下为第四层)时湿度最高。因此,通过过滤器部562的空气,从位于最靠上风的位置的第一层的过滤器564夺走最多的水分。即,从位于最靠上风侧的位置的第一层的过滤器564蒸发的水的量最多。即,通过对上风侧的过滤器564供水,能够进行供水以补充从过滤器564蒸发的大量水,因此能够最高效地进行加湿。另一方面,下风侧的过滤器564因送风的作用而充分浸水。结果能够没有不均地在过滤器部562的广范围中浸水,能够提高加湿性能。
另外,通过由多层过滤器564构成过滤器部562,能够使一块过滤器564较薄,因此容易修整。特别是上风侧的过滤器564,由于吸放湿量多所以容易蓄积自来水中所含的杂质、室内的微小的尘埃。通过用多个过滤器564构成过滤器部562,能够仅修整上风侧的过滤器564或根据需要进行更换。结果能够提高过滤器部562的寿命。
另外,图33的多个过滤器564能够使用每一层独立的过滤器。
另外,过滤器564也可以缝制成筒状。图34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的概略图。如图34所示,通过使用不是每一层独立的过滤器而是例如使用2个筒状的过滤器564,能够做成四层结构。另外,图34是从过滤器框561卸下了过滤器部562,从上风侧(图33的左侧)看过滤器564的状态。筒状的过滤器564由于具有弹性,所以当从过滤器框561卸下时,具有如图34所示的椭圆状扩展的性质。实际上过滤器564由于被安装于过滤器框561,所以如图33的过滤器564所示,各个层没有间隙地连接在一起。
图34的过滤器564使用容易在横向X浸水的编织方式。通过将过滤器564缝制成筒状,利用被供给到第一层的水容易在横向X浸水的特性,第二层也变得容易浸水。另外,利用被供给到第三层的水溶液在横向X容易浸水的特性,第四层也变得容易浸水。结果能够提高加湿性能。另外,筒状的过滤器564使用了2个,但也可以使用1个或多个。
图35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过滤器框的分解立体图。过滤器框561如图35所示,由上风侧过滤器框566和下风侧过滤器框567构成。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即采用用上风侧过滤器框566和下风侧过滤器框567夹着过滤器部562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将过滤器部562从过滤器框561卸下,维护也变得容易。另外,在上风侧过滤器框566和下风侧过滤器框567,等间隔地设置有向过滤器部562延伸的销568。即,上风侧过滤器框566的销568向下风方向延伸,下风侧过滤器框567的销568向上风方向延伸。由于是该销568刺入过滤器部562的结构,所以过滤器部562不会因自重而错位,能够保持在正规的位置。
另外,上风侧过滤器框566比下风侧过滤器框567浅。即,在空气流动的方向上,上风侧过滤器框566的厚度比下风侧过滤器框567的厚度小。
如上所述,上风侧的过滤器564容易变脏,同样,上风侧过滤器框566也容易变脏。即,通过将不容易沾染污垢的下风侧过滤器框567做得较深,将上风侧过滤器框566做得浅,使得容易处理容易沾染污垢的上风侧过滤器框566。结果过滤器框561的维护变得容易。
而且,如图32所示,在过滤器框561设置有脱离检测部569。这是用于在没有将加湿过滤器512安装到主体壳501时停止鼓风部503和泵电动机518的运转。由此,在维护等时卸下的加湿过滤器512忘了安装、或没有正确安装的情况下,通过停止主体的运转而能够期待防止漏水的效果。作为脱离检测部569的一例,有以下等的结构:由组装于过滤器框561的磁体和组装于主体壳501的能够检测磁体的传感器构成,在磁体与传感器离开一定距离以上时能够检测到。
图3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加湿过滤器的拆装方法的立体图。如图36所示,加湿过滤器512将下端收纳于托盘部516(图26),将上部用可动式的止挡件570固定。利用止挡件570能够将加湿过滤器512在固定状态与解除状态之间切换。
如图32所示,脱离检测部569可以设置于过滤器框561的上部或上端部。通过采用这种结构,在加湿过滤器512没有正确地组装的情况下,加湿过滤器512的上端部离主体壳501最远,因此容易检测脱离的情况。
脱离检测部569可以设置于下风侧过滤器框567的上部或上端部。下风侧过滤器框567具有比上风侧过滤器框566大的厚度,因此容易确保设置脱离检测部569的空间。
如图35所示,在下风侧过滤器框567的下部设置有泄水部571。这是用于回收过滤器部562的剩余水,使其流出到托盘部516的开口部。
另外,在上风侧过滤器框566和下风侧过滤器框567设置有过滤器网格572,保持过滤器部562不脱落。通过使上风侧过滤器框566的过滤器网格572的形状与下风侧过滤器框567的过滤器网格572的形状相同,将压力损失抑制到最小限度。结果能够期待加湿性能提高。
过滤器网格572的截面如图33所示,为向外侧打开的U字形状,是向内侧有突起的形状。如果采用这种形状,则即使在水滴垂下到过滤器部562的表面的情况下,水也不容易漏出到过滤器框561的外侧,能够将水滴回收到过滤器部562、泄水部571。
另外,如图36所示,也可以设置2组加湿过滤器512,分别进行供水。在加湿过滤器512为2组的情况下,由于从1个泵517向2个供给部515供给水,所以需要在水路中进行分配。图37是图36的I-I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7所示,在水路的中途设置有第一供给部581。在第一供给部581分支为向加湿过滤器512去的水路和向第二供给部582去的第三管583(连接软管)。此时,第一供给部581和第二供给部582可以为相同高度。由此,水不会偏向于某一边,能够将供给到加湿过滤器512的水分配为均匀的量。
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管583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例如硅等)。第一供给部581与第二供给部582之间的第三管583,可以利用第三管583的自重而向下凸。由此,第三管583的下端配置在比第一供给部581低的位置。即,第一供给部581中,从第二管520供给的水因自重也能够流入到第三管583中。结果能够对第一供给部581和第二供给部582均匀地分配水。
另外,从泵517连接第一供给部581的第一管519(图24)和第二管520(图24)也可以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根据图24可知,泵517位于主体壳501的背面侧,与之不同,供给部515配置于主体壳501的前面侧。通过使用具有柔软性的材料,能够自由地配置水路。
图38是图37的J-J截面图。
如图24所示,第一背面空间部525由铅垂的壁面584分为鼓风部503和空间585。风路510中,空间585位于比鼓风部503靠上游、且比加湿过滤器512靠下游的位置。
如图38所示,在鼓风部503侧的壁面584,设置有离子产生装置586。此处说明的离子是与羟基(Hydroxyl基)反应的自由基,电特性非常不稳定,为了从周围的原子、分子夺走所缺的电子,氧化力非常强。具有利用其氧化作用分解气味等的效果。如果将该离子释放到室内,则可获得分解室内的臭味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使该离子充满空间585内,则可获得抑制过滤器部562的气味的产生的效果。
具体来说,如图38所示,可以在壁面584设置用于引导离子的引导口588,在比引导口588高的位置设置离子产生装置586。离子产生装置586与引导口588连通。从离子产生装置586产生的离子,如引导风路589的箭头所示,从离子产生装置586向空间585释放。在运转鼓风部503时,引导口588成为负压,因此从离子产生装置586产生的离子被设置于壁面584的连通孔590吸入而被供给到室内。另外,当停止鼓风部503的运转时,能够使离子充满到该空间585,能够有效地使离子暴露于过滤器部562。
对引导口588进一步进行详细说明。引导口588向下开口,如图37所示,设置在与连通于壁面584的鼓风部的连通孔590不同的位置。由此,即使万一水从加湿过滤器512飞散,水也不会到达离子产生装置586。因此,能够确保加湿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另外,通过将引导口588设置在与连通孔590不同的位置,离子不容易从连通孔590逃逸到鼓风部503。因此,有效地抑制过滤器部562的气味。
结果能够确保加湿装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且抑制室内和过滤器部562的气味。
对贮水容器511进行详细说明。
图39是实施方式5的贮水容器的立体图。
图40是图39的K-K截面图。
在运转中的贮水容器511蓄积有从水箱部531供给的水,能够维持在一定的水位596。当水箱部531的水用完时,水位596降低,能够用位于贮水容器511的内部的缺水检测装置597检测出。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比缺水检测装置597的检测水位低的位置设置泵517。即,能够在泵517被水覆盖的状态下检测缺水。由此,泵517能够不吸入空气地运转。当泵517吸入空气时,有可能产生异常音或因泵517的空转而导致寿命缩短。
另外,在贮水容器511中残留有水,排出包含浓缩的水垢成分和污垢的残留水,由此能够提高主体的寿命。
图41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托盘部的立体图。托盘部516如图41所示,由设置于加湿过滤器512的下方或正下方的回收部601和与回收部601的下部连通的引导部602构成。在引导部602的下端部设置有排水口603。加湿过滤器512的剩余水因重力而到达回收部601。到达回收部601的剩余水,被引导部602、排水口603依次引导,由配置于排水口603的下部的贮水容器511回收。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在贮水容器511中设置有比运转时的水位596高的丘部(凸起部)604(图39),从排水口603滴下的剩余水落到丘部604。由此,剩余水落下的距离变短,且落水的面不是由水位596所示的水面,因此可获得不产生水滴声的效果。
如上所述,过滤器部562是有吸水性的材料,保水力高。即,在运转中和刚运转后处于保水的状态。该水逐渐因重力而被托盘部516回收,因此当在运转中或刚运转后拉出贮水容器511时,无法将蓄积于过滤器部562的水回收到贮水容器511。
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1所示,在排水口603侧设置有包括橡胶材料的止挡部605。止挡部605在从主体壳501卸下贮水容器511时,进行动作以关闭排水口603,在将贮水容器511安装到主体壳501时进行动作以打开排水口603。即,在从主体壳501拉出贮水容器511时,被过滤器部562保持的水能够暂时蓄积于托盘部516的引导部602。
图42A、图42B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止挡部周边的局部截面图。图42A表示将贮水容器511设置于主体壳501的状态。图42B表示将贮水容器511从主体壳501拉出的状态。如图39和图42A所示,在丘部604,在其一部分设置有以包围丘部604的方式立起的丘肋部606。如图42A所示,丘肋部606的上端延伸至比止挡部605的下端高的位置。由此,将贮水容器511设置到主体壳501时,连动地丘肋部606推压止挡部605,能够将排水口603打开。
接着,对连结单元521的结构进行详细说明。
图43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连结单元的局部截面图。图43表示将贮水容器511设置于主体壳501时的状态。在第二连结部523设置有止住第二管520的水的止回阀611。该止回阀611在安装了贮水容器511时使第二连结部523开口(图43)。
图44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第二连结部的局部截面图。如图44所示,在贮水容器511被拉出时,因止回弹簧612的效果,第二连结部523封闭。
作为止住水的结构,例如可以考虑上述的止挡部605那样的结构。与之不同,通过在连结单元521使用止回阀611和止回弹簧612,在将第一连结部522和第二连结部523连接时,第二管520内的残留水不容易漏到主体壳1外。在此,将止回阀611和止回弹簧612称为止回机构。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该止回机构设置在水路中。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当拉出贮水容器511(第一连结部522)时,能够立即利用止回阀611封闭第二连结部523。结果成为第二管520内的残留水不容易漏水的结构。
图45、图46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止回阀的立体图。
止回阀611如图45所示,在组合了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的圆锥侧的前端,设置有十字的止回肋部613。另外,如图46所示,止回阀611在圆柱侧具有圆环上的槽614和在中心部的销状的突起615。止回弹簧612进入该槽614,突起615进入止回弹簧612中。其中,图45、图46中没有图示止回弹簧612。
止回肋部613配置在第一连结部522侧,利用圆筒状的第一连结部522稳定地按压止回阀611。在止回弹簧612侧设置有槽614和突起615,能够不卸下止回弹簧612就稳定地驱动止回阀611。第一连结部522组装于贮水容器511,将贮水容器511设置到主体壳501时,如图43所示,第一连结部522按压止回阀611,能够将从泵517吸起的水供给至第二管520。
第二连结部523的开口做成比止回阀611的直径小的孔,利用止回弹簧612的作用使止回阀611和第二连结部523接触。第二连结部523适合使用硅等具有弹性的材料。
图47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的立体图。
如图47所示,在贮水容器511设置有贮水容器提手621。
图48是图47的L-L截面图。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如图48所示,在贮水容器提手621的下方设置有罐532。由此,能够增大罐532的容量。
图49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贮水容器的侧视图。图49中,表示了将贮水容器511的贮水容器提手621提起的状态。其中,图49的右侧是主体壳501的前面侧。
贮水容器提手621从图48所示的向前面侧倾斜的状态至图49所示的大致铅垂的状态是可动的。
在拿起贮水容器511时,有时贮水容器提手621被铅垂地提起。在这种情况下,在将贮水容器511设置到主体壳501时,贮水容器提手621与前面板541的下部接触。如上所述,由于贮水容器提手621可动,所以贮水容器提手621能够从被提起到铅垂的状态成为如图47和图48的状态所示的自动地被收纳的状态。像这样,能够便利性好地将贮水容器511设置到主体壳1。
图50A~图50C是表示将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安装到贮水容器11时的动作的图。在水箱部531设置有自由可动的把手536。在罐532中放入了水的状态下的重心与把手536的轴部的位置不同。即,如图50A所示,将水箱部531设置于贮水容器511时,罐532成为在满水状态下向前面侧去而向下倾斜的结构。
在罐532的前面侧有贮水容器提手621,因此需要以避开贮水容器提手621的方式设置水箱部531。
通过采用罐532在满水状态下随着向前面侧去而向下倾斜的结构,在将水箱部531设置到贮水容器511时,能够使贮水容器提手621位于罐532的前面侧上方。由此,如图50A→图50B→图50C所示,能够使罐532避开贮水容器提手621,并且顺畅地将水箱部531设置到贮水容器511。
即,由于满水状态的罐532的倾斜,罐532的前面侧上部进入到贮水容器提手621的下方(图50A→图50B)。
然后,从图50B的状态起,罐532的底部与贮水容器511的底面接触,由此罐532逐渐转移到水平状态(图50B→图50C)。
像这样,用户不需要有意识地考虑水箱部531的安装方向就能够正确地设置贮水容器511。
另外,如图51A和图51B所示,把手536的收纳方向可以为前方也可以为后方。另外,图51A、图51B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立体图。
另外,如图47所示,水箱部531可以设置2套。满水状态的罐532有相当的重量(本实施方式中,总贮水量超过10升),因此搬运的负担很大。通过设置2套水箱部531,能够使每个水箱部531的重量轻量化,可期待减少搬运负担的效果。
如图39和图40所示,在贮水容器511的内部配置有丘部604、泵517、第一管519和第一连结部522。
图52是实施方式5的加湿装置的水箱部的俯视图。
如图51A、图51B和图45所示,罐532是不对称的形状。图52右上的部分,是不会成为罐532的容量的缺口部622。
当将水箱部531安装到贮水容器511时,缺口部622成为收纳贮水容器511的丘部604、泵517等的部分。当将带水箱部531的贮水容器511安装到主体壳501时,缺口部622成为收纳托盘部516的一部分、第二连结部523等的部分。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2个水箱部531做成相同形状,在一个罐532的缺口部622设置丘部604,在另一个罐532的缺口部622设置泵517、第一管519和第一连结部522。由此,罐532能够避开贮水容器511中必要的构成部件,并且在确保充足的容量的基础上安装到贮水容器511。
通过将2个水箱部531形成为相同形状,互换性高,能够提高使用性。
另外,能够充分确保罐532的容量,由此能够减少供水频率,提高便利性。
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加湿装置在主体壳1的侧面设置有湿度检测孔626。
图53是图23的M-M截面图。如图53所示,在湿度检测孔626的内部设置有能够检测相对湿度的湿度检测装置627。具有湿度检测装置627的空间和主体壳501的外侧由湿度检测孔626连通。
设置湿度检测装置627的位置,可以为不受到从设备产生的水分的影响、且温度变化少的位置。
例如,在鼓风部503的风量较少的情况下、或鼓风部503的运转停止时,过滤器部562中所含的水分从吸入口507(图24)被释放而发生湿气回潮,有时吸入口507附近的湿度会变得比房间的湿度高。另一方面,在鼓风部503的风量较多的情况下,因过滤器部562的气化热,空间585(图24)的温度容易变得比室温低。
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将湿度检测孔626和湿度检测装置627设置在比壁面584(图24)靠背面侧(鼓风部503侧)的位置、且位于主体壳501的上部。
即,湿度检测装置627处于不容易受到吸入口507的湿气回潮的影响、且不容易受到气化热的影响的位置。而且,通过设置于主体壳501的上部,湿度检测孔626附近的气流不容易滞留,能够期待防止湿度检测装置627的误检测的效果。
另外,湿度检测孔626与离子产生装置586和引导风路589(图38)局部连通。通过采用这样的方式,如图53的湿度引导风路628的箭头所示,产生将室内的空气取入到湿度检测装置627的气流。由此,能够提供在室内的湿度发生了变化时对该温度变化的追随性较高的加湿装置。结果能够期待防止湿度检测装置627的误检测的效果。
以上,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加湿装置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将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想到的各种变形应用于本实施方式中、将不同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组合而构建的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畴之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因此,本发明的加湿装置作为用于家庭和事务所等的加湿装置等是有用的。
附图标记说明
1、201、301、401、501 主体壳
2、202、302、402、502 加湿部件
3、203、303、403、503 鼓风部
4、204、304、404、504 分隔板部
4A、204A、304A、404A、504A 第一连通部
4B、204B、304B、404B、504B 第二连通部
5、205、305、405、505 第一空间部
6、206、306、406、506 第二空间部
7、207、307、407、507 吸入口
8、208、308、408、508 吹出口
9、209、309、409、509 操作部
10、210、310、410、510 风路
11、211、311、411、511 贮水容器
12、212、312、412、512 加湿过滤器
13、213、313、413、513 水供给部件
14、214、314、414、514 泵部
15、215、315、415、515 供给部
16、216、316、416、516 托盘部
17、217、317、417、517 泵
18、218、318、418、518 泵电动机
19、219、319、419、519 第一管
20、220、320、420、520 第二管
21、221、321、421、521 连结单元
22、222、322、422、522 第一连结部
23、223、323、423、523 第二连结部
24、224、324、424、524 第一前面空间部
25、225、325、425、525 第一背面空间部
26、226、326、426、526 壳体
27、227、327、427、527 电动机
28、228、328、428、528 叶片
29、229、329、429、529 排出口
30、230、330、430、530 供气口
231、331 框A
232、332 框B
233、333 贮水部分
234、334 流入部分
235、335 流出部分
236、336 隔堤
237、337 引导部分
238、338 第一肋部
239、339 第二肋部
240、340 第三肋部
351 正面织料
352 背面织料
353 开口
354 线
360A 经圈方向
360B 纬圈方向
431、531 水箱部
432、532 罐
433、533 罐开口
434、534 盖
435、535 阀机构
436 把手
438 螺纹部分
439 盖面部
440 外周圆筒部
442 盖开口
443 阀部
444 阀支承部
445 圆周壁
446、446a、446b 连接条
447 连结部
448 轴部分
449 开闭阀部分
450 弹簧
451 弹簧止挡部分
453 开闭机构
454 杆部
455 推动销
456 第一平板部分
457 第二平板部分
458 轴部分
459 弹簧部分
460 贮水容器安装部
461 开口部
462 连结部
463 相对面
464 固定部
465 突起
466 第一棒部分
467 阀接触部分
468 杆接触部分
469 轴部分
470 凹陷
536 把手
541 前面板
542 预过滤器
543 钩部
544 上风面
545 下风面
546 连接面
547 狭缝
548 预过滤器框
549 净化过滤器
550 爪部
551 预过滤器肋部
552 钩弹簧
553 钩按压部
554 钩爪
561 过滤器框
562 过滤器部
563 流入部分
564 过滤器
565 水路
566 上风侧过滤器框
567 下风侧过滤器框
568 销
569 脱落检测部
570 止挡件
571 泄水部
572 过滤器网格
581 第一供给部
582 第二供给部
583 第三管
584 壁面
585 空间
586 离子产生装置
588 引导口
589 引导风路
590 连通孔
596 水位
597 缺水检测装置
601 回收部
602 引导部
603 排水口
604 丘部
605 止挡部
606 丘肋部
611 止回阀
612 止回弹簧
613 止回肋部
614 槽
615 突起
621 贮水容器提手
622 缺口部
626 湿度检测孔
627 湿度检测装置
628 湿度引导风路
X 横向
700a~700d 水供给口
701 加湿过滤器。

Claims (3)

1.一种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吸入口和吹出口的主体壳;和
设置在所述主体壳内的加湿部件和鼓风部,
所述加湿部件包括:
贮存水的贮水容器;
保水的加湿过滤器;和
将所述贮水容器内的水向所述加湿过滤器供给的水供给部件,
所述水供给部件包括:
向所述加湿过滤器供给水的供给部;
将所述贮水容器内的水送到所述供给部的泵部;和
使剩余水从所述加湿过滤器返回到所述贮水容器的托盘部,
所述鼓风部将所述主体壳外的空气从所述吸入口吸入并经由所述加湿过滤器从所述吹出口吹出,
在所述主体壳设置有:
用于设置所述鼓风部和所述加湿过滤器和所述供给部的第一空间部;和
可拆装地设置所述贮水容器的第二空间部,
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被分隔板部在空间上分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隔板部,具有将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连通的第一连通部和第二连通部,
所述泵部经由所述第一连通部将所述贮水容器内的水送到所述供给部,
所述托盘部使剩余水经由所述第二连通部从所述加湿过滤器返回到所述贮水容器,
所述第一空间部是将所述吸入口和所述吹出口连通的风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湿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空间部配置在所述第二空间部的上方,
所述第一连通部和所述第二连通部配置在所述贮水容器的上方。
CN201710882168.3A 2016-09-28 2017-09-26 加湿装置 Active CN1078698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9090 2016-09-28
JP2016-189655 2016-09-28
JP2016189655A JP6846592B2 (ja) 2016-09-28 2016-09-28 加湿装置
JP2016189091A JP6931761B2 (ja) 2016-09-28 2016-09-28 加湿装置
JP2016-189091 2016-09-28
JP2016-189090 2016-09-28
JP2017-033091 2017-02-24
JP2017033091A JP6906131B2 (ja) 2017-02-24 2017-02-24 加湿装置
JP2017-141474 2017-07-21
JP2017141474 2017-07-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9816A true CN107869816A (zh) 2018-04-03
CN107869816B CN107869816B (zh) 2022-04-19

Family

ID=617567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82168.3A Active CN107869816B (zh) 2016-09-28 2017-09-26 加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69816B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03976Y (zh) * 2007-09-22 2008-08-20 深圳市联创实业有限公司 水箱可取出的塔式空调扇
US20090206496A1 (en) * 2008-02-14 2009-08-20 Ming-Tsung Lee Water-cooling fan with humidifying effect
CN101846372A (zh) * 2010-06-11 2010-09-29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CN201875849U (zh) * 2010-11-10 2011-06-22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均衡补水功能的分水器
CN202133053U (zh) * 2011-05-27 2012-02-01 张志强 机房加湿机
CN202303739U (zh) * 2011-09-22 2012-07-04 张志强 湿膜柜式加湿器
CN203628914U (zh) * 2013-12-05 2014-06-04 宁波哲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
CN204202059U (zh) * 2014-09-05 2015-03-11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全抽出水箱的塔式空气调节扇
CN204730388U (zh) * 2015-04-30 2015-10-28 余旦 一种空气处理器的湿帘加湿机构
CN204923251U (zh) * 2015-07-14 2015-12-30 余旦 加湿除湿空气处理器
CN205174675U (zh) * 2015-10-17 2016-04-20 孝感市创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节能环保型空气加湿器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03976Y (zh) * 2007-09-22 2008-08-20 深圳市联创实业有限公司 水箱可取出的塔式空调扇
US20090206496A1 (en) * 2008-02-14 2009-08-20 Ming-Tsung Lee Water-cooling fan with humidifying effect
CN101846372A (zh) * 2010-06-11 2010-09-29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蒸发式加湿器
CN201875849U (zh) * 2010-11-10 2011-06-22 美的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均衡补水功能的分水器
CN202133053U (zh) * 2011-05-27 2012-02-01 张志强 机房加湿机
CN202303739U (zh) * 2011-09-22 2012-07-04 张志强 湿膜柜式加湿器
CN203628914U (zh) * 2013-12-05 2014-06-04 宁波哲恺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加湿装置
CN204202059U (zh) * 2014-09-05 2015-03-11 深圳市联创电器实业有限公司 全抽出水箱的塔式空气调节扇
CN204730388U (zh) * 2015-04-30 2015-10-28 余旦 一种空气处理器的湿帘加湿机构
CN204923251U (zh) * 2015-07-14 2015-12-30 余旦 加湿除湿空气处理器
CN205174675U (zh) * 2015-10-17 2016-04-20 孝感市创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室内节能环保型空气加湿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9816B (zh) 2022-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20074610A1 (en) Air treatment apparatus
JP2017113655A (ja) 空気清浄機
JP6934595B2 (ja) 加湿装置
KR102595218B1 (ko) 공기 처리 장치
CN111947245A (zh) 一种空气加湿组件和空气净化加湿一体机
KR102606572B1 (ko) 공기 처리 장치
CN104969008B (zh) 加湿装置
JP2022515919A (ja) 空気処理装置
JP2010019447A (ja) 加湿機
KR102073557B1 (ko) 필터 선택식 공기질 변환 장치
CN107869816A (zh) 加湿装置
JP2010107164A (ja) 空気清浄機
KR102595234B1 (ko) 공기 처리 장치
KR102595204B1 (ko) 공기 처리 장치
JP5398496B2 (ja) 加湿装置
KR20170024474A (ko) 가습공기청정기
JP2019002640A (ja) 空気清浄機
CN212644838U (zh) 一种空气加湿组件和空气净化加湿一体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