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7251A -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7251A
CN107867251A CN201711019598.9A CN201711019598A CN107867251A CN 107867251 A CN107867251 A CN 107867251A CN 201711019598 A CN201711019598 A CN 201711019598A CN 107867251 A CN107867251 A CN 1078672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ive
driven
energy automobile
recess
vehicl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1959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7251B (zh
Inventor
李玉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Junchi Zhil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ity Naishid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ity Naishid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ity Naishid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19598.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6725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672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72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725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725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4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imminent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using radar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42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means
    • B60R2011/008Adjustable or movable supports
    • B60R2011/0092Adjustable or movable supports with motoriz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包括车身、第一充电板和四个车轮,车身的上方设有驱动机构,充电机构包括从动机构和第二充电板,第二充电板上设有第一凹口,第一凹口内设有探测机构,驱动机构包括支柱、第一电机、驱动齿轮、传送带和两个驱动组件,从动机构包括侧板和两个从动组件,该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车身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调节第二充电板的角度,使汽车行驶在第二充电板水平设置并进行额外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不仅如此,通过探测机构带动转动杆来回摆动,利用超声波探测器检测车身的前后方,防止在视线盲区发生碰撞事故,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将两者结合起来,实现了新能源汽车路面充电的功能,电动汽车摆脱了充电桩的束缚,在道路上行驶时就能实现边开车变充电的功能。无线充电和新能源汽车的结合,不仅减小了蓄电池的体积,有利于减轻车辆负载,同时还大幅度提高了汽车的续航能力。
新能源汽车路面无线充电技术的主要原理为,在路面内埋设线圈,通过给这些线圈通上交流电,随着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改变,线圈周围的磁场强度和方向也不断改变,形成一个交互磁场。这时,车辆底盘内的线圈就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磁场中,线圈内部产生一个交互电流,通过一系列电路整流后,实现给新能源汽车充电。但是,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中,由于底盘的面积有限,从而导致底盘内的充电板和充电板中的线圈面积小,在无线充电时,经过线圈的磁通量和磁通量变化率低,进而造成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效率低下,不仅如此,现有的新能源汽车在车头和车尾处均存在视线盲区,在刚发动或者倒车时,由于未能及时观察视线盲区的状况,导致汽车移动时容易碰撞到视线盲区内的障碍物和一些经过的小孩,从而降低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包括车身、第一充电板和四个车轮,所述车身的上方设有驱动机构,所述车身的两侧设有充电机构,所述充电机构包括从动机构和第二充电板,所述第二充电板通过从动机构与车身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从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板上远离车身的一侧设有第一凹口,所述第一凹口内设有探测机构;
该新能源汽车中,由车身上方的驱动机构带动两侧的充电机构运行,通过从动机构带动第二充电板进行角度调节,当汽车行驶时,将第二充电板水平设置,第一充电板和第二充电板同时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在行驶过程中,由第一凹口内的探测机构检测汽车前后方的实现盲区,防止汽车发生碰撞事故,保证安全驾驶,当汽车停靠后,将第二充电板垂直设置,从而减小新能源汽车的体型,便于停车。
如图2所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柱、第一电机、驱动齿轮、传送带和两个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电机通过支柱固定在车身的上方,所述第一电机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所述驱动齿轮位于传送带的内侧,两个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驱动齿轮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从动齿轮和两个驱动单元,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从动齿轮分别位于传送带内的两侧,所述传送带的内侧至少设有两个从动齿,所述从动齿均匀分布在传送带的内侧,所述驱动齿轮和从动齿轮均与从动齿啮合,两个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杆和第一锥齿轮,所述驱动杆的一端与从动齿轮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的另一端与第一锥齿轮固定连接;
第一电机运行,带动驱动齿轮转动,并与传送带内的从动齿作用,使传送带转动,从动齿与从动齿轮作用,使从动齿轮旋转,通过驱动杆带动第一锥齿轮旋转,驱动车身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
如图3所示,所述从动机构包括侧板和两个从动组件,所述侧板的一端与车身固定连接,所述侧板的另一端与第二充电板铰接,两个从动组件分别位于侧板的上方的两侧,所述从动组件与驱动单元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通过从动组件与第二充电板传动连接;
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从动组件运行,通过从动组件拉动第二充电板转动.
如图4所示,所述探测机构包括转动杆、超声波探测器、第二电机、偏心轮、第一弹簧、推板和侧杆,所述转动杆的一端与第一凹口的内壁铰接,所述超声波探测器固定在转动杆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电机和偏心轮设置在转动杆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簧、推板和侧杆设置在转动杆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第一凹口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电机与偏心轮传动连接,所述推板位于第一弹簧的靠近转动杆的一侧,所述侧杆位于第一弹簧的远离转动杆的一侧,所述侧杆固定在第一凹口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第二电机带动偏心轮转动偏心轮推动转动杆转动,而在转动杆的另一侧,压缩的第一弹簧通过推板使转动杆紧靠偏心轮,随着偏心轮转动,转动杆来回摆动,从而使超声波探测器来回摆动对车身的前方和后方检测是否存在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事故。
如图3所示,所述从动组件包括第二锥齿轮、螺杆、套管和连接单元,所述套管固定在侧板上,所述螺杆的底端设置在套管内,所述第二锥齿轮固定在螺杆的顶端,所述第二锥齿轮与第一锥齿轮铰接,所述螺杆通过连接单元与第二充电板连接。
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旋转,带动螺杆旋转,并通过连接单元带动第二充电板转动。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滑块、连杆和铰接块,所述滑块套设在螺杆上,所述螺杆的外周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滑块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滑块内的内螺纹与螺杆上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铰接块固定在第二充电板的远离侧板的一端,所述滑块通过连杆与铰接块铰接。
螺杆旋转时,螺杆上的外螺纹与滑块内的内螺纹相互作用,从而驱使滑块在螺杆上移动,通过连杆拉动铰接块,使第二充电板转动。
作为优选,利用钛合金材质坚固的特点,为了防止连杆受力变形,所述连杆为钛合金杆。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充电板的下方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竖板和若干移动单元,所述竖板的顶端固定在第二充电板的下方,所述移动单元均匀分布在竖板的底端,所述移动单元包括框架、横杆和滚轮,所述框架的形状为U形,所述U形截面的开口向下,所述横杆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横杆的两端,所述滚轮套设在横杆上。
通过滚轮在地面滚动,既实现了对第二充电板的支撑,又便于在汽车移动时减小摩擦。
如图5所示,所述竖板上设有若干第二凹口,所述第二凹口的数量与移动单元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凹口与移动单元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凹口内设有第二弹簧和支杆,所述支杆的顶端通过第二弹簧与第二凹口内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杆的底端固定在框架上,所述第二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压缩的第二弹簧,驱使支杆向下移动,从而使下方移动单元中的滚轮接触地面。
作为优选,为了固定支杆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二凹口内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在第二凹口的内壁上,所述固定环套设在支杆上。
作为优选,利用直流伺服电机驱动力强的特点,为了保证第一电机的驱动力,所述第一电机为直流伺服电机。
作为优选,为了辅助支撑驱动杆转动,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支撑块,所述支撑块固定在车身的上方,所述固定块套设在驱动杆上。
作为优选,为了增大车轮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加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车轮滚动时打滑,所述车轮上设有防滑纹。
该新能源汽车中,利用第一电机带动驱动齿轮转动,使两侧的驱动组件运行,通过驱动组件驱使车身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使得从动机构中,从动组件内螺杆旋转,并带动滑块移动,拉动第二充电板转动,在汽车行驶时,调节第二充电板至水平角度,使第二充电板贴近地面,这样在利用第一充电板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第二充电板进行充电操作,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同时在第二充电板的第一凹口内,由探测机构带动超声波探测器摆动,对车身的前后方进行检测,避免在视线盲区发生碰撞事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车身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调节第二充电板的角度,使汽车行驶在第二充电板水平设置并进行额外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相比于传统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能够带动从动机构中两侧的从动组件同时运行,保证了第二充电板角度调节的稳定性,不仅如此,通过探测机构带动转动杆来回摆动,利用超声波探测器检测车身的前后方,防止在视线盲区发生碰撞事故,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相比于传统的探测机构,该探测机构能够带动转动杆迅速转动,从而加快了探测效率,使车主能够在更短的视线内了解实现盲区的状况。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从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探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的移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身,2.第一充电板,3.车轮,4.第二充电板,5.第一凹口,6.支柱,7.第一电机,8.驱动齿轮,9.传送带,10.从动齿轮,11.从动齿,12.驱动杆,13.第一锥齿轮,14.侧板,15.转动杆,16.超声波探测器,17.第二电机,18.偏心轮,19.第一弹簧,20.推板,21.侧杆,22.第二锥齿轮,23.螺杆,24.套管,25.滑块,26.连杆,27.铰接块,28.竖板,29.框架,30.横杆,31.滚轮,32.第二凹口,33.第二弹簧,34.支杆,35.固定环,36.支撑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包括车身1、第一充电板2和四个车轮3,所述车身1的上方设有驱动机构,所述车身1的两侧设有充电机构,所述充电机构包括从动机构和第二充电板4,所述第二充电板4通过从动机构与车身1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从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板4上远离车身1的一侧设有第一凹口5,所述第一凹口5内设有探测机构;
该新能源汽车中,由车身1上方的驱动机构带动两侧的充电机构运行,通过从动机构带动第二充电板4进行角度调节,当汽车行驶时,将第二充电板4水平设置,第一充电板2和第二充电板4同时进行充电,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在行驶过程中,由第一凹口5内的探测机构检测汽车前后方的实现盲区,防止汽车发生碰撞事故,保证安全驾驶,当汽车停靠后,将第二充电板4垂直设置,从而减小新能源汽车的体型,便于停车。
如图2所述,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柱6、第一电机7、驱动齿轮8、传送带9和两个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电机7通过支柱6固定在车身1的上方,所述第一电机7与驱动齿轮8传动连接,所述驱动齿轮8位于传送带9的内侧,两个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驱动齿轮8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从动齿轮10和两个驱动单元,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从动齿轮10分别位于传送带9内的两侧,所述传送带9的内侧至少设有两个从动齿11,所述从动齿11均匀分布在传送带9的内侧,所述驱动齿轮8和从动齿轮10均与从动齿11啮合,两个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杆12和第一锥齿轮13,所述驱动杆12的一端与从动齿轮1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12的另一端与第一锥齿轮13固定连接;
第一电机7运行,带动驱动齿轮8转动,并与传送带9内的从动齿11作用,使传送带9转动,从动齿11与从动齿轮10作用,使从动齿轮10旋转,通过驱动杆12带动第一锥齿轮13旋转,驱动车身1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
如图3所示,所述从动机构包括侧板14和两个从动组件,所述侧板14的一端与车身1固定连接,所述侧板14的另一端与第二充电板4铰接,两个从动组件分别位于侧板14的上方的两侧,所述从动组件与驱动单元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通过从动组件与第二充电板4传动连接;
第一锥齿轮13转动,带动从动组件运行,通过从动组件拉动第二充电板4转动.
如图4所示,所述探测机构包括转动杆15、超声波探测器16、第二电机17、偏心轮18、第一弹簧19、推板20和侧杆21,所述转动杆15的一端与第一凹口5的内壁铰接,所述超声波探测器16固定在转动杆15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电机17和偏心轮18设置在转动杆15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簧19、推板20和侧杆21设置在转动杆15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电机17固定在第一凹口5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电机17与偏心轮18传动连接,所述推板20位于第一弹簧19的靠近转动杆15的一侧,所述侧杆21位于第一弹簧19的远离转动杆15的一侧,所述侧杆21固定在第一凹口5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弹簧19处于压缩状态。
第二电机17带动偏心轮18转动偏心轮18推动转动杆15转动,而在转动杆15的另一侧,压缩的第一弹簧19通过推板20使转动杆15紧靠偏心轮18,随着偏心轮18转动,转动杆15来回摆动,从而使超声波探测器16来回摆动对车身1的前方和后方检测是否存在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事故。
如图3所示,所述从动组件包括第二锥齿轮22、螺杆23、套管24和连接单元,所述套管24固定在侧板14上,所述螺杆23的底端设置在套管24内,所述第二锥齿轮22固定在螺杆23的顶端,所述第二锥齿轮22与第一锥齿轮13铰接,所述螺杆23通过连接单元与第二充电板4连接。
第一锥齿轮13带动第二锥齿轮22旋转,带动螺杆23旋转,并通过连接单元带动第二充电板转动。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滑块25、连杆26和铰接块27,所述滑块25套设在螺杆23上,所述螺杆23的外周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滑块25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滑块25内的内螺纹与螺杆23上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铰接块27固定在第二充电板4的远离侧板14的一端,所述滑块25通过连杆26与铰接块27铰接。
螺杆23旋转时,螺杆23上的外螺纹与滑块25内的内螺纹相互作用,从而驱使滑块25在螺杆23上移动,通过连杆26拉动铰接块27,使第二充电板4转动。
作为优选,利用钛合金材质坚固的特点,为了防止连杆26受力变形,所述连杆26为钛合金杆。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充电板4的下方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竖板28和若干移动单元,所述竖板28的顶端固定在第二充电板4的下方,所述移动单元均匀分布在竖板28的底端,所述移动单元包括框架29、横杆30和滚轮31,所述框架29的形状为U形,所述U形截面的开口向下,所述横杆3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横杆30的两端,所述滚轮31套设在横杆30上。
通过滚轮31在地面滚动,既实现了对第二充电板4的支撑,又便于在汽车移动时减小摩擦。
如图5所示,所述竖板28上设有若干第二凹口32,所述第二凹口32的数量与移动单元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凹口32与移动单元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凹口32内设有第二弹簧33和支杆34,所述支杆34的顶端通过第二弹簧33与第二凹口32内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杆34的底端固定在框架29上,所述第二弹簧33处于压缩状态。
通过压缩的第二弹簧33,驱使支杆34向下移动,从而使下方移动单元中的滚轮31接触地面。
作为优选,为了固定支杆34的移动方向,所述第二凹口32内设有固定环35,所述固定环35固定在第二凹口32的内壁上,所述固定环35套设在支杆34上。
作为优选,利用直流伺服电机驱动力强的特点,为了保证第一电机7的驱动力,所述第一电机7为直流伺服电机。
作为优选,为了辅助支撑驱动杆12转动,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支撑块36,所述支撑块36固定在车身1的上方,所述固定块套设在驱动杆12上。
作为优选,为了增大车轮3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加车轮3与地面的摩擦力,防止车轮3滚动时打滑,所述车轮3上设有防滑纹。
该新能源汽车中,利用第一电机7带动驱动齿轮8转动,使两侧的驱动组件运行,通过驱动组件驱使车身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使得从动机构中,从动组件内螺杆23旋转,并带动滑块25移动,拉动第二充电板4转动,在汽车行驶时,调节第二充电板4至水平角度,使第二充电板4贴近地面,这样在利用第一充电板2充电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第二充电板4进行充电操作,从而提高了充电效率,同时在第二充电板4的第一凹口5内,由探测机构带动超声波探测器16摆动,对车身1的前后方进行检测,避免在视线盲区发生碰撞事故。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通过驱动机构带动车身1两侧的从动机构运行,调节第二充电板4的角度,使汽车行驶在第二充电板4水平设置并进行额外充电,提高了充电效率,相比于传统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能够带动从动机构中两侧的从动组件同时运行,保证了第二充电板4角度调节的稳定性,不仅如此,通过探测机构带动转动杆15来回摆动,利用超声波探测器16检测车身1的前后方,防止在视线盲区发生碰撞事故,提高了汽车行驶的安全性,相比于传统的探测机构,该探测机构能够带动转动杆15迅速转动,从而加快了探测效率,使车主能够在更短的视线内了解视线盲区的状况。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包括车身(1)、第一充电板(2)和四个车轮(3),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1)的上方设有驱动机构,所述车身(1)的两侧设有充电机构,所述充电机构包括从动机构和第二充电板(4),所述第二充电板(4)通过从动机构与车身(1)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从动机构传动连接,所述第二充电板(4)上远离车身(1)的一侧设有第一凹口(5),所述第一凹口(5)内设有探测机构;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支柱(6)、第一电机(7)、驱动齿轮(8)、传送带(9)和两个驱动组件,所述第一电机(7)通过支柱(6)固定在车身(1)的上方,所述第一电机(7)与驱动齿轮(8)传动连接,所述驱动齿轮(8)位于传送带(9)的内侧,两个驱动组件分别设置在驱动齿轮(8)的两侧,所述驱动组件包括从动齿轮(10)和两个驱动单元,两个驱动组件中的从动齿轮(10)分别位于传送带(9)内的两侧,所述传送带(9)的内侧至少设有两个从动齿(11),所述从动齿(11)均匀分布在传送带(9)的内侧,所述驱动齿轮(8)和从动齿轮(10)均与从动齿(11)啮合,两个驱动单元包括驱动杆(12)和第一锥齿轮(13),所述驱动杆(12)的一端与从动齿轮(10)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杆(12)的另一端与第一锥齿轮(13)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机构包括侧板(14)和两个从动组件,所述侧板(14)的一端与车身(1)固定连接,所述侧板(14)的另一端与第二充电板(4)铰接,两个从动组件分别位于侧板(14)的上方的两侧,所述从动组件与驱动单元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通过从动组件与第二充电板(4)传动连接;
所述探测机构包括转动杆(15)、超声波探测器(16)、第二电机(17)、偏心轮(18)、第一弹簧(19)、推板(20)和侧杆(21),所述转动杆(15)的一端与第一凹口(5)的内壁铰接,所述超声波探测器(16)固定在转动杆(15)的另一端,所述第二电机(17)和偏心轮(18)设置在转动杆(15)的一侧,所述第一弹簧(19)、推板(20)和侧杆(21)设置在转动杆(15)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电机(17)固定在第一凹口(5)的内壁上,所述第二电机(17)与偏心轮(18)传动连接,所述推板(20)位于第一弹簧(19)的靠近转动杆(15)的一侧,所述侧杆(21)位于第一弹簧(19)的远离转动杆(15)的一侧,所述侧杆(21)固定在第一凹口(5)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弹簧(19)处于压缩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组件包括第二锥齿轮(22)、螺杆(23)、套管(24)和连接单元,所述套管(24)固定在侧板(14)上,所述螺杆(23)的底端设置在套管(24)内,所述第二锥齿轮(22)固定在螺杆(23)的顶端,所述第二锥齿轮(22)与第一锥齿轮(13)铰接,所述螺杆(23)通过连接单元与第二充电板(4)连接。
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单元包括滑块(25)、连杆(26)和铰接块(27),所述滑块(25)套设在螺杆(23)上,所述螺杆(23)的外周上设有外螺纹,所述滑块(25)内设有内螺纹,所述滑块(25)内的内螺纹与螺杆(23)上的外螺纹相匹配,所述铰接块(27)固定在第二充电板(4)的远离侧板(14)的一端,所述滑块(25)通过连杆(26)与铰接块(27)铰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26)为钛合金杆。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板(4)的下方设有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包括竖板(28)和若干移动单元,所述竖板(28)的顶端固定在第二充电板(4)的下方,所述移动单元均匀分布在竖板(28)的底端,所述移动单元包括框架(29)、横杆(30)和滚轮(31),所述框架(29)的形状为U形,所述U形截面的开口向下,所述横杆(30)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横杆(30)的两端,所述滚轮(31)套设在横杆(30)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板(28)上设有若干第二凹口(32),所述第二凹口(32)的数量与移动单元的数量相等,所述第二凹口(32)与移动单元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凹口(32)内设有第二弹簧(33)和支杆(34),所述支杆(34)的顶端通过第二弹簧(33)与第二凹口(32)内的顶部连接,所述支杆(34)的底端固定在框架(29)上,所述第二弹簧(33)处于压缩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口(32)内设有固定环(35),所述固定环(35)固定在第二凹口(32)的内壁上,所述固定环(35)套设在支杆(34)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7)为直流伺服电机。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还包括支撑块(36),所述支撑块(36)固定在车身(1)的上方,所述固定块套设在驱动杆(12)上。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3)上设有防滑纹。
CN201711019598.9A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Active CN10786725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19598.9A CN107867251B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19598.9A CN107867251B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7251A true CN107867251A (zh) 2018-04-03
CN107867251B CN107867251B (zh) 2020-07-31

Family

ID=61753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19598.9A Active CN107867251B (zh) 2017-10-26 2017-10-26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67251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76314A (zh) * 2018-09-07 2019-01-11 深圳市乐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精度高的电动磨光机
CN109268732A (zh) * 2018-09-04 2019-01-25 嘉善阳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光照范围的led灯
CN114454840A (zh) * 2021-12-30 2022-05-10 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的碰撞检测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5653A (zh) * 2007-10-25 2010-09-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和车辆用供电装置
JP2013051744A (ja) * 2011-08-30 2013-03-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CN103129735A (zh) * 2013-03-08 2013-06-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三段双折叠翼
CN103997105A (zh) * 2014-04-18 2014-08-20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能接收系统和方法
US20150137744A1 (en) * 2013-11-15 2015-05-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Transmitter apparatu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charging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35653A (zh) * 2007-10-25 2010-09-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电动车辆和车辆用供电装置
JP2013051744A (ja) * 2011-08-30 2013-03-14 Mitsubishi Motors Corp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CN103129735A (zh) * 2013-03-08 2013-06-0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三段双折叠翼
US20150137744A1 (en) * 2013-11-15 2015-05-21 Hyundai Motor Company Transmitter apparatus of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charging vehicle
CN103997105A (zh) * 2014-04-18 2014-08-20 河南速达电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电能接收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68732A (zh) * 2018-09-04 2019-01-25 嘉善阳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光照范围的led灯
CN109176314A (zh) * 2018-09-07 2019-01-11 深圳市乐业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精度高的电动磨光机
CN109176314B (zh) * 2018-09-07 2020-06-12 浙江七星工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加工精度高的电动磨光机
CN114454840A (zh) * 2021-12-30 2022-05-10 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的碰撞检测组件
CN114454840B (zh) * 2021-12-30 2023-01-24 南京苏美达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的碰撞检测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7251B (zh) 2020-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67251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无线充电效率高的智能型新能源汽车
CN1050576C (zh) 电动自行车
CN105019766B (zh) 电动支撑杆、电动支撑杆的控制方法和交通工具
CN103169579A (zh) 可快速拆装电动爬楼轮椅车
CN107399364A (zh) 一种多地隙自转向机构
CN108316696A (zh) 错位垂直式自行车停放装置
CN103603529A (zh) 夹持轮胎式立体车库汽车搬运器
CN106828367A (zh) 汽车专用太阳能电池板结构
CN106184450A (zh) 一种爬杆机器人
CN103603517B (zh) 一种悬臂式停车库
CN109204419A (zh) 具有补偿功能的电动爬楼车
CN107571742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具有铁钉吸附功能的新能源汽车
CN106621358A (zh) 8字形行走的无碳小车
CN107084296A (zh) 一种自作用、自适应管道机器人
CN202928970U (zh) 一种用于工业x射线的探伤车
CN106741399B (zh) 一种智能型代步装置
CN206049337U (zh) 移动机器人以及其行进装置
CN209008643U (zh) 具有补偿功能的电动爬楼车
CN208575225U (zh) 轴承圈加工装置
CN206704403U (zh) 变径无碳小车
CN203264284U (zh) 一种玩具遥控球
CN206719104U (zh) 无障碍辅助上下车装置
CN106194981A (zh) 一种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提升传动轴总成
CN108482518A (zh) 一种agv汽车搬运机器人
CN206125272U (zh) 人力平衡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628

Address after: 635000 Building 1, Qinba digital econom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park, Caiping village, Binying Township, hi tech Zone, Da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Sichuan junshuo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00 Guangdong city of Shenzhen province Qianhai Shenzhen Hong Kong cooperation zone before Bay Road No. 1 building 201 room A

Applicant before: SHENZHEN NAISHIDI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531

Address after: 801-802, 808-811, 9th Floor, 8th Floor, No. 18, Zhigu Street, Tangjiawan Town, High-tech Zone, Zhuhai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519000

Patentee after: Zhuhai Junchi Zhilian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635000 Building 1, standard workshop, Qinba digital economy and electronic information industrial park, Caiping village, Binying Township, high tech Zone, Dazhou City, Sichuan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ichuan junshuo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