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67065B - 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67065B
CN107867065B CN201710846562.1A CN201710846562A CN107867065B CN 107867065 B CN107867065 B CN 107867065B CN 201710846562 A CN201710846562 A CN 201710846562A CN 107867065 B CN107867065 B CN 1078670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color
section
measured
color measur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465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67065A (zh
Inventor
福田真子
金井政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1422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735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8670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70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670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670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21Ink jet for multi-colour printing
    • B41J2/2103Features not dealing with the colouring process per se, e.g. construction of printers or heads, driving circuit adap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9Detecting type of paper, e.g. by automatic reading of a code that is printed on a paper package or on a paper roll or by sensing the grade of translucency of the pap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009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control of the transport of the copy material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228Control of working procedures; Failure detection; Spectral bandwidth calcula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02Details
    • G01J1/0242Control or determination of height or angle information of sensors or receivers; Goniophotometr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02Details
    • G01J3/0289Field-of-view determination; Aiming or pointing of a spectrometer; Adjusting alignment; Encoding angular position; Size of measurement area; Position track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01J3/50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3/502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using a dispersive element, e.g. grating, prism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07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pparatus or devices
    • H04N1/00023Colour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71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action taken
    • H04N1/00082Adjusting or contro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00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4N1/00092Diagnosis, testing or measuring; Detecting, analysing or monit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relating to the original or to the reproducing medium, e.g. imperfections or di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127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 H04N1/00278Conn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a still picture apparatus with another apparatus, e.g. for storage, process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ill picture signals or of in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a still picture with a printing apparatus, e.g. a laser beam print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46Colour picture communication systems
    • H04N1/56Processing of colour picture signals
    • H04N1/60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 H04N1/603Colour correction or control controlled b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icture signal generator or the picture reproduc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nk Jet (AREA)
  • Spectrometry And Color Measure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的测色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1),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测色部(10),其具有向所述介质(100)的被测量面(101)照射光的投光部(20)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100)的所述被测量面(101)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30),且实施所述被测量面(101)的测色;变更部,其使从所述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控制部,其将测出了在所述变更部中被变更了的所述反射位置处由所述受光部(30)接受光且由所述测色部测色所得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数据之中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的所述反射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介质上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和对喷落在介质上的液体进行测色的测色部的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尤其涉及喷墨式记录装置、测色方法及喷墨式记录装置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在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代表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中,由于实施印刷的介质的特性、或喷出油墨的记录头的特性等而会在所印刷的颜色的再现性上产生偏差。因此,通过使喷墨式记录装置印刷基准色的色标以利用记录装置所具备的测色装置而对色标进行测色,从而基于色标的测色值与基准色的标准色空间内的表色值之差而生成颜色转换信息。而且,提出了如下技术,即,基于根据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来对所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转换而执行印刷,从而实施颜色的再现性较高的印刷(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此时,由于不同种类的每种介质的颜色的再现性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种类的每种介质进行测色。然而,由于不同种类的介质在厚度上存在偏差,因此存在无法高精度地进行测色这样的问题。
为此,如专利文献1所示这样在测色之后根据介质相对于测色装置的位置而对测色结果进行补正的情况下,存在测色结果的精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另外,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墨式记录装置,在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中也同样存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2837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的测色装置的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解决上述课题的本发明的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测色部,其具有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实施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变更部,其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控制部,其将测出了在所述变更部中被变更了的所述反射位置处由所述受光部接受光且由所述测色部所测色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数据之中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的所述反射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能够将亮度最高的反射位置作为测色位置来实施测色,因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在此,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变更部进行控制,以将所述受光部接受在对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被测量面相反的一面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的表面上所反射的光时的所述测色部所测得的测色数据的亮度最高的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并基于所述基准位置和所述测色位置而取得所述介质的厚度。据此,由于能够利用测色部而对介质的厚度进行测量,因此无需设置对介质的厚度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等,从而能够削减成本,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
此外,优选为,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介质的厚度、和所述测色部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测得的所述介质的未喷落有所述液体的非喷落区域的测色结果,来确定所述介质。据此,通过基于介质的厚度和介质的非喷落区域的测色结果来确定介质,从而能够实施最适合于介质的印刷设定,由此提高印刷品质。
此外,优选为,所述变更部对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测色部与所述介质的间隔进行变更。据此,通过对介质的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测色部与介质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测色部,其具有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实施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变更部,其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控制部,其基于测出了在所述变更部中被变更了的所述反射位置处由所述测色部所测得的测色数据之中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进行了测色的所述反射位置、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的位置之差,而对测色位置进行设定。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能够将亮度最高的反射位置作为测色位置来实施测色,因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此外,即使在介质的厚度上存在偏差,但通过基于亮度最高的反射位置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的位置之差而对测色位置进行设定,从而也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进行测色。
此外,优选为,所述变更部对与所述被测量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进行变更,或者,所述变更部对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所述投光部的照射角度或者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角度进行变更。据此,通过对被测量面的面方向上的投光部与受光部的间隔进行变更,或者对照射角度或受光角度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优选为,所述测色部被设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相比靠上游侧。据此,能够对由于从液体喷射头喷射液体而产生的墨雾附着在测色部上的情况进行抑制。
此外,优选为,所述液体喷射头和所述测色部被搭载于滑架上,所述滑架以能够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与所述被测量面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据此,能够通过测色部而遍及介质的整个表面而实施测色。此外,通过将测色部和液体喷射头搭载于相同的滑架上,从而能够在使部件个数减少而减少成本的同时,实现小型化。
此外,优选为,所述控制部通过基于所述测色部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所测得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值、或者被印刷在所述被测量面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据此,能够基于被测量面的测色值、或者被印刷在被测量面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取得高精度的颜色转换信息,从而能够实现提高了颜色再现性的印刷。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涉及一种测色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测色部来实施被测量面的测色,所述测色部具有向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在所述测色方法中,使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变更以由所述受光部来接受所述反射光并对所述被测量面进行测色,并将被变更了的所述反射位置下的所述受光部所接受且由所述测色部所测色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最高的所述反射位置作为测色位置,并由所述测色部来进行测色。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能够将亮度最高的反射位置作为测色位置来实施测色,因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测色部,其具备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对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进行测色,在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通过基于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测得的所述介质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所述介质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通过将测出与第二测色值相比亮度较高的第一测色值的第一相对位置作为测色位置来实施测色,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此外,由于只需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的至少两个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即可,因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在此,优选为,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包括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和所述第二相对位置的、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的相对位置各自不同的三个位置以上的多个相对位置,在所述多个相对位置的各个相对位置下,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测色值。据此,通过在多个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从而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的受光用光学系的光轴的距离,而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由此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优选为,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为,在所述多个相对位置下测得的测色值的亮度中的最高亮度。据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的受光用光学系的光轴的距离,而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由此提高测色精度。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的方式涉及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测色部,其具备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对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进行测色,在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的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通过基于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测得的所述介质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所述介质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在所涉及的方式中,由于在第一相对位置下的第一测色值与第二相对位置下的第二测色值相比亮度较高的情况下,能够基于第一相对位置与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投光部、受光部和介质设定为与基准相对位置成为相同的测色条件的测色位置而实施测色,因此即使在介质的厚度上产生偏差,也能够在测色位置处将测色条件、尤其是测色部的距被测量面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在此,优选为,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下,与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不同。据此,通过对与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投光部与受光部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使所述测色部在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移动如下距离,即,根据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和所述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下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之差而计算出的距离。据此,即使在介质的厚度上产生偏差,也能够在测色位置处将测色部的距被测量面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下,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角度不同。据此,通过对照射角度或受光角度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容易地对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使所述测色部在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移动如下距离,即,根据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的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角度与所述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下的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角度之差而计算出的距离。据此,即使在介质的厚度上产生偏差,也能够在测色位置处将测色部的距被测量面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优选为,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对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被测量面相反的一面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设定为第三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三测色值,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支承部件设定为与所述第三相对位置不同的第四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的亮度的第四测色值,在所述第三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四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相对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根据所述测色位置与所述基准位置之差而对所述介质的厚度进行检测。据此,通过利用测色部而对介质的厚度进行检测,从而无需另行设置对介质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其他的传感器等而能够减少成本,并且也无需设置配置传感器的空间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此外,通过取得介质的厚度,从而能够高精度地对作为液体喷射头与介质的间隔的纸张间隙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概要图。
图2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俯视图。
图3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变更部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5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图6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控制处理部的功能实现部的框图。
图7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8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9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0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反射位置与亮度的关系的映射图。
图11为表示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测色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表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控制处理部的功能实现部的框图。
图13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4为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5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6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7为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8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19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0为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1为表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22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3为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24为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25为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26为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27为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28为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29为对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
图30为表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31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32为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33为表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34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35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36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37为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38为表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
图39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0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1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图42为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概要结构的图,图2为表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俯视图,图3为表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如附图所示,喷墨式记录装置I具备喷出作为液体的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1(以下,也称为记录头1)。构成油墨供给单元的墨盒2以可拆装的方式而被设置在记录头1上。这样的记录头1被搭载于滑架3上。
搭载有记录头1的滑架3以在轴向上移动自如的方式而被设置在滑架轴5上,所述滑架轴5被安装在装置主体4上。而且,通过驱动电机6的驱动力经由未图示的多个齿轮及同步带7而向滑架3传递,从而搭载有记录头1的滑架3沿着滑架轴5而移动。
另一方面,在装置主体4上设置有支承部件8,所述支承部件8对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的油墨滴所喷落的面、所谓的印刷面以及与被测量面101相反的一面侧进行支承。
此外,在装置主体4上设置有输送单元,所述输送单元将记录薄片100输送至支承部件8上,并且将在支承部件8上实施了印刷或测色的记录薄片100从支承部件8上起进行输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输送单元,在夹着支承部件8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输送单元9a和第二输送单元9b。该第一输送单元9a及第二输送单元9b的相分离的方向为记录薄片100的被输送的输送方向,并将其称为第一方向X,且将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称为X1,将下游侧称为X2。
具体而言,第一输送单元9a被设置在与记录头1相比靠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即第一方向X的X1侧。通过该第一输送单元9a而使记录薄片100被输送至与记录头1相对置的位置、即支承部件8上。此外,第二输送单元9b被设置在与记录头1相比靠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下游侧、即第一方向X的X2侧。通过第二输送单元9b,从而支承部件8上的记录薄片100朝向第一方向X的X2侧而被输送。这些第一输送单元9a及第二输送单元9b在本实施方式中由输送辊构成。另外,第一输送单元9a及第二输送单元9b并不限定于输送辊,也可以是带或晒鼓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相对于作为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第一方向X,将滑架3的沿着滑架轴5的移动方向称为第二方向Y,并将滑架轴5的一端部侧称为Y1,将另一端部侧称为Y2。顺带提及,在滑架3中,作为滑架轴5的一端部侧的Y2侧称为初始位置,虽然并未进行特别图示,但在Y2侧上设置有对记录头1的喷出油墨滴的喷出面进行清洗的清洗单元等。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与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的双方均交叉的方向称为第三方向Z,相对于记录薄片100而将记录头1侧称为Z1,相对于记录头1而将记录薄片100侧称为Z2。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各个方向(X,Y,Z)的关系设为正交,但各个结构的配置关系并非必须限定于正交。
在这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通过相对于记录头1而将记录薄片100向第一方向X输送,并且在使滑架3相对于记录薄片100而向第二方向Y移动的同时,从记录头1的喷嘴喷出油墨滴,从而遍及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大致整个表面而实施使油墨喷落的、所谓的印刷。
此外,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设置有以非接触的方式而实施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的测色部10。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色部10与记录头1一同被搭载于滑架3上。因此,通过相对于滑架3而将记录薄片100向第一方向X输送,并且在使滑架3相对于记录薄片100而向第二方向Y移动的同时由测色部10来进行测色,从而能够遍及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整个表面而实施测色。
如图3所示,这种测色部10具备投光部20和受光部30。而且,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反射而利用受光部30而接受被反射的反射光,并基于从受光部30被输出的信号而对被测量面101的色度进行分析和测量。
投光部20具备发射光的光源21、和由多个透镜构成的光源用光学系统22(在附图中仅记载了一个)。
光源21为照射至少遍及成为测量对象的波长区域而分布的光的光源,虽然并未被特别限定,但是优选为光强度相对于波长的分布为相同。作为这种光源21,例列举出白色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
在光源用光学系统22中包含将光源21的光以大致平行的光束而射出的准直透镜,从光源21所照射的光通过光源用光学系统22而作为平行光来照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光部20被配置为,所照射的平行光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第三方向Z而朝向受光部30侧倾斜45度。另外,既可以将投光部20自身或光源用光学系统22的光轴设为相对于第三方向Z而倾斜45度,也可以通过棱镜或反射镜等而使沿着第三方向Z而照射的平行光相对于第三方向Z而倾斜45度。
只要向被测量面101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而成为45度,则投光部20的详细的结构并不特别限定。在光源用光学系统22中能够具备透镜、棱镜、反射面等光学元件。
受光部30具备由多个透镜及滤光器构成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和受光元件32。
受光用光学系统31包含波长可变干涉滤光器,并通过波长可变干涉滤光器而仅对在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反射光之中的预定波长的光进行分光,并使受光元件32接受分光了的光。
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一致。另外,也可以采用使受光部30自身或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一致的结构,只要使从被测量面101向法线方向反射的光入射至受光元件32,则受光部30的详细的而结构并不特别限定。在受光用光学系统31中也能够具备透镜、棱镜、反射面等光学元件。
受光元件32通过多个光电转换元件而构成,并生成与受光量相对应的电信号。
这样的测色部10以能够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在第二方向Y上。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测色部10搭载于搭载了记录头1的滑架3上,从而测色部10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以此方式,通过在使记录头1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滑架3上搭载测色部10,从而除了记录头1用的滑架3以外,无需设置使测色部10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测色部10用的滑架。因此,无需设置对测色部10用的滑架或测色部10用的滑架进行驱动的驱动单元等,从而能够将喷墨式记录装置I设为小型化,并且能够降低成本。当然,测色部10也可以不被设置在搭载了记录头1的滑架3上,而是搭载于测色部10用的滑架上。
此外,优选为,将测色部10设置在滑架3中作为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第一方向X中的任意一侧上,并且优选为设置在作为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的X1侧上。由此,通过从记录头1被喷出的油墨而产生的墨雾不易附着在测色部10上。顺带提及,由于记录头1以上述的方式而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滴,因此,通过从记录头1被喷出的油墨而产生的墨雾流向记录头1的第二方向Y的移动方向下游侧。而且,由于记录头1在第二方向Y上往复移动,因此墨雾较多地向记录头的第二方向Y的Y1侧及Y2侧的双方流出。因此,当在记录头1的第二方向Y中的任意一侧上设置测色部10时,将会发生如下情况而使测色花费时间,即,墨雾易于附着在测色部10上且由于所附着的墨雾而使测色无法正常地实施的情况,或者需要测色部10的清扫等测色不良的情况。此外,在向第一方向X输送记录薄片100时,从作为输送方向的上游的X1朝向作为下游的X2而产生气流。因此,由于通过从记录头1被喷出的油墨而产生的墨雾较多地向作为下游侧的X2侧流出,因此优选为将测色部10设置在与记录头1相比靠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即第一方向X的X1侧。以此方式,通过将测色部10设置在与记录头1相比靠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即第一方向X的X1侧,从而墨雾不易附着在测色部10上,且不易发生由所附着的墨雾而导致的测色不良,并且无需实施所附着的墨雾的清扫或者延长直至清扫为止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测色时间的缩短。
另外,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设置有变更部40(参照图4),所述变更部40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的反射位置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部40采用如下方式,即,对作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进行变更。具体而言,变更部40通过使搭载有测色部10的滑架3相对于支承部件8而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从而使被支承在支承部件8上的记录薄片100上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反射了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变更。即,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投光部20的投光角度及受光部30的受光角度被固定,因此通过使投光部20及受光部30相对于被测量面101而接近以及分离,从而能够对被测量面101上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反射了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另外,被测量面101上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反射了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是指,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线在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位置。此外,被测量面101上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反射了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的变更是指,改变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线在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位置。另一方面,不改变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线在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位置,而改变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照射面积的情况,不被包含在被测量面101上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反射了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的变更中。
以下,“反射光的反射位置”是指,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线在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位置。
在此,进一步参照图4而对本实施方式的变更部40进行说明。另外,图4为表示变更部40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如图4所示,变更部40被构成为,升降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未图示)的旋转通过传递齿轮列5a而被传递至滑架轴5。通过在传递齿轮列5a的中途设置有被称为标志(未图示)的具有检测翼的复合齿轮,并利用旋转编码器等旋转角度检测单元而对标志进行检测,从而对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进行控制。滑架轴5与被设置在滑架3上的轴承部(未图示)滑动连接,并对滑架3的往复移动进行引导,并且在滑架轴5的两端上设置有旋转轴部5b。在该滑架轴5的一端侧的旋转轴部5b上,传递齿轮5c将滑架轴5的中心轴作为旋转中心而以能够与滑架轴5一体旋转的方式被设置。而且,升降驱动电机的旋转经由传递齿轮列5a而被传递至传递齿轮5c。此外,相同形状的位移凸轮5d分别以基准的凸轮位置相同的方式而能够与滑架轴5一体旋转地设置在滑架轴5的两端。此外,在各自的位移凸轮5d的下方设置有凸轮随动机构5e,所述凸轮随动机构5e被构成为,通过滑架轴5的旋转而使滑架轴5在第三方向Z上平行移动,滑架3与平行移动的滑架轴5联动而与支承部件8分离、接近。另外,滑架3的距支承部件8的高度能够通过上述的旋转编码器并根据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来进行换算。而且,变更部40通过对滑架3的相对于支承部件8而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调节,从而能够对测色部10的相对于记录薄片100而在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调节,由此能够对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由于变更部40能够使滑架3相对于支承部件8而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因此也能够对记录头1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所谓的纸张间隙(PG:Paper gap)进行调节。即,对测色部10的相对于记录薄片100而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进行变更的变更部40,也能够兼用作对记录头1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进行调节的机构。当然,在将测色部10搭载于测色部10用的滑架上而未将其搭载于搭载有记录头1的滑架3上的情况下,只需将使记录头1所搭载的滑架3移动的移动部和上述的变更部40单独设置即可。
在此,参照图5,进一步对这样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的控制装置200进行说明。另外,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电结构的框图。
如图5所示,喷墨式记录装置I具备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210、印刷机构220和测色机构230。
控制部210为实施喷墨式记录装置I的整体的控制的要素,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210被设置在控制装置200内,所述控制装置200被设置在喷墨式记录装置I上(参照图1)。
此外,控制部210具有包含CPU等而构成的控制处理部211、存储部212、驱动信号生成部213、外部I/F(interface:接口)214和内部I/F215。表示印刷在记录薄片100上的图像的印刷数据(也称为图像数据)从主机等外部装置250向外部I/F214发送,并且在内部I/F215上连接有印刷机构220。
印刷机构220为根据控制部210的控制而在记录薄片100上记录图像的要素,并具备记录头1、第一输送单元9a及第二输送单元9b或对它们进行驱动的未图示的电机等送纸机构221、驱动电机6或同步带7的滑架机构222、变更部40。
存储部212包括对控制程序等进行记录ROM(Read Only Memory:只读存储器)、和临时性地对图像印刷所需的各种的数据进行记录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控制处理部211通过执行被记录在存储部212中的控制程序从而总括性地对喷墨式记录装置I的各个要素进行控制。此外,虽然详细内容将在后文叙述,但是控制处理部211基于在测色部10中对形成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未图示的色标进行测色而得到的测色值,而生成用于对从外部装置250发送至外部I/F214的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的颜色转换信息,并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控制处理部211将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进行了颜色转换后的印刷数据转换为指示每个喷嘴实施来自记录头1的各个喷嘴的油墨滴的喷射/非喷射的头控制信号,例如,时钟信号CLK、锁存信号LAT、转换信号CH、像素数据SI、设定数据SP等,并经由内部I/F215而向记录头1发送。此外,驱动信号生成部213生成驱动信号(COM),并经由内部I/F215而向记录头1发送。即,头控制数据或驱动信号等喷射数据经由作为发送部的内部I/F215而向记录头1发送。
此外,控制处理部211根据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进行了颜色转换后的印刷数据而生成送纸机构221及滑架机构222的移动控制信号,并经由内部I/F215而向送纸机构221及滑架机构222发送,从而实施送纸机构221及滑架机构222的控制。
另外,控制处理部211以如下方式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即,根据从外部装置250经由外部I/F214而接收到的与纸张间隙相关的数据而生成纸张间隙控制信号,并经由内部I/F215而向变更部40发送,从而对纸张间隙进行调节。
测色机构230为基于控制处理部211的控制而实施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的要素,并具有测色部10、第一输送单元9a及第二输送单元9b或对它们进行驱动的未图示的电机等送纸机构221、驱动电机6或同步带7等滑架机构222、变更部40。
控制处理部211实施送纸机构221及滑架机构222的控制,并且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将被搭载于滑架3上的测色部10配置在第一方向X及第二方向Y上的所需的位置处。
此外,控制处理部211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并在从投光部20照射光的同时通过受光部30接受在被测量面101的所需的位置处所反射的光。
另外,控制处理部211以如下方式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即,在通过测色部10而实施测色的同时,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在此,参照图6,进一步对实施控制处理部211的测色的具体的功能实现部进行说明。另外,图6为表示控制处理部211的功能实现部的框图。
如图6所示,控制处理部211具备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的测色部控制部300、测色处理部301、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的变更部控制部302、亮度判断部303、测色位置设定部304。
测色部控制部300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并利用从投光部20照射光的同时,利用受光部30接受在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
测色处理部301根据从测色部10接收到的电信号而以表色系统来将颜色数值化。在本实施方式中,测色处理部301例如以L*a*b*表色系统来进行数值化。
变更部控制部302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通过变更部40而使搭载有测色部10的滑架3相对于支承部件8而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从而使被支承在支承部件8上的记录薄片100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变更。
在这样的控制处理部211中,测色部控制部300及变更部控制部302通过对测色部10及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在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进行数次测色,并将每次测色所得到的测色结果作为以表色系统而数值化了的测色数据而生成。另外,测色数据与表示通过变更部40而变更了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的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并被记录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示距成为基准的位置的、第三方向Z上的滑架3的高度(测色部10的高度)的值设为反射位置数据,并使测色时的反射位置数据(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测色时的滑架3(测色部10)的距离)与测色数据相关联,并被记录在存储部212中。
顺带提及,由于滑架3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通过变更部40使滑架轴5移动而被变更,因此反射位置数据也可以不是前述的滑架3的高度,而是滑架轴5的高度(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滑架轴5的距离)。此外,距成为基准的位置的、滑架3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也可以是被搭载于滑架3上的测色部10的受光部30中的受光元件32的受光面的高度(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受光面的距离)、或记录头1的喷射面的高度(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喷射面的距离)等。此外,距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的滑架3等的高度能够根据由被设置在变更部40上的未图示的旋转角度检测单元而检测的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来进行换算。当然,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不根据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而对滑架3等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计算,而是将旋转角度直接作为表示滑架3等的高度的反射位置数据来使用。也就是说,反射位置数据只要是能够确定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与从变更部40所变更的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的数据,则并不被特别限定。
另外,规定成为反射位置数据的滑架3的高度的基准是指,既可以作为滑架轴5在第三方向Z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1点,例如,Z2侧的最下端、Z1侧的最上端、或者中心,也可以作为滑架轴5的能够旋转的范围内的1点,例如,旋转始端、旋转终端、旋转中心,还可以作为在使滑架3及滑架轴5移动时不发生相对移动的部分,例如,装置主体4的一部分或支承部件8的表面、或者被测量面101。
此外,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的测色例如能够以对变更部40的对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旋转角度检测单元的分辨率为最小单位来实施。
而且,亮度判断部303根据测色部10进行了测色的结果而对扩散反射中的反射光的亮度为最高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例如,在测色数据以L*a*b*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的情况下,选定L*值为最高的测色数据。由此,能够选定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
在此,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在被测量面101上扩散反射,并由受光部30来接受扩散反射了的反射光。
在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在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分布中,与光束的中心轴对应的部分的照明度较高,且与光束的外周对应的部分的照明度较低。当实施由来自这样的投光部20的光束所照射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时,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央部的光所反射的区域内将测定出高的亮度,而越是远离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央部的光所反射的区域则越会测定出较低的亮度。
在图7至图9所示的示例中,将作为反射位置数据的测色部10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设为从第三方向Z上的被测量面101起至记录头1的喷射面的距离。因此,如图7所示,当在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h1中,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时,由于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高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如图10所示,在高度h1的情况下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变得最高。即,只要是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这样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则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较高。
相对于此,如图8所示,由于在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距离)h2低于高度h1的情况下,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并且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低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如图10所示,与高度h1的情况相比,在高度h2的情况下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较低。即,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不一致这样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中,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变低。
同样,如图9所示,由于在距测色部10的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距离)h3高于(长于)高度h1的情况下,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并且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低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如图10所示,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将变低。即,只要是与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光线未向受光部30入射这样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则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较低。
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角度被固定,因此通过使投光部20及受光部30相对于被测量面101而接近及远离,从而能够对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记录薄片100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因此,亮度判断部303通过根据测色部10测得的多个测色数据而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从而对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在被测量面101上是否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一致进行判断。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通过使滑架3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1~h3进行调节,从而对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在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因此通过亮度判断部303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从而能够确定表示与该测色数据相关联的滑架3的距基准的高度的反射位置数据,即,实质上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1。
测色位置设定部304将通过亮度判断部303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而被确定的反射位置数据作为测色位置而设定在存储部212中。然后在测色位置设定部304所设定的测色位置处实施记录薄片100上的测色。即,如果对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则无需变更已设定的测色位置,也就是说,无需使变更部40工作来使搭载有测色部10的滑架3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而是通过测色部10来实施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多个位置处的测色。
参照图11,对使用了这样的测色部10及变更部40的测色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图11为表示测色方法的流程图。
当开始实施测色时,首先成为测色位置设定模式。具体而言,在步骤S1中,在对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的同时,实施多次的测色。即,在变更部控制部302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变更的同时,测色部控制部300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而实施测色。根据测色部10的测量结果,通过测色处理部301而以表色系统来进行数值化从而生成测色数据,由此,测色数据与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而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接下来,在步骤S2中,亮度判断部303从多个测色数据中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接下来,在步骤S3中,测色位置设定部304将亮度判断部303所确定的与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作为测色位置而设定在存储部212中。之后,在步骤S4中,在测色位置设定部304所设定的测量位置处,通过测色部控制部300而在被测量面101的多个位置处实施测色。
另外,虽然步骤S1~步骤S3中的测色位置的设定针对每个记录薄片100而实施即可,但是例如在使用相同规格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实施步骤S1~S3。即,由于在使用了与设定了测色位置的记录薄片100为相同规格的记录薄片的情况下,厚度相同,因此不易发生反射光的光轴的偏离,从而实质上测色位置成为相同。因此,在使用相同规格的记录薄片时,通过使用相同的测色位置来进行测色,从而无需对测色位置进行设定的工序,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所需的时间。当然,即使在使用与设定了测色位置的记录薄片100为相同规格的记录薄片的情况下,也可以实施步骤S1~S4而再次对测色位置进行设定。由此,即使在相同规格的记录薄片的厚度上存在误差,也能够设定最佳的测色位置。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即,对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的与中心轴一致的光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位置变更的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将从受光部30所接受的反射光而得到的测色数据的亮度为最高的反射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因此,由于能够在亮度最高的反射位置处实施被印刷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未图示的色标的测色,因此能够提高测色精度。顺带提及,当在亮度较低的反射位置处实施色标的测色时,测色精度较低,且在通过基于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图像数据进行了颜色转换时,颜色的再现性会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提高测色精度,从而能够通过基于较高精度的测色值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图像数据进行颜色转换,由此能够提高颜色的再现性。
此外,采用如下方式,即,本实施方式的变更部40通过对测色部10与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对反射位置进行变更。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将测色部10搭载于搭载有记录头1的滑架3上,而使滑架3相对于被测量面101而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从而使被搭载于滑架3上的测色部10相对于被测量面101而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因此,变更部40能够兼用作对记录头1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所谓的纸张间隙进行变更的机构。此外,由于搭载有记录头1的滑架3以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因此通过将测色部10搭载于滑架3上,从而无需另行设置使测色部10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机构。因此,无需设置使测色部10和记录头1在第二方向Y及第三方向Z上分别移动的机构,从而能够在实现小型化的同时减少成本。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即,将记录头1和测色部10搭载于相同的滑架3上,并通过使滑架3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的变更部40而对记录头1的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或测色部10的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进行变更,但并未被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将记录头1和测色部10搭载于相同的滑架3上,并分别设置在滑架3上使记录头1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的头位置变更部、和使测色部10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的变更部。此外,也可以将记录头1和测色部10搭载于各自不同的滑架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方式,即,将测色部10设置在作为记录薄片100的输送方向的第一方向X上与记录头1相比靠作为上游侧的X1侧。因此,墨雾不易附着在测色部10上,且不易发生由所附着的墨雾而导致的测色不良,并且无需实施所附着的墨雾的清扫或者延长直至清扫为止的间隔,由此能够实现测色时间的缩短。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将测色部10设置在滑架3上与记录头1相比靠X1侧,但是即使在未将测色部10搭载于滑架3上的情况下,通过将测色部10配置在与记录头1相比靠X1侧,也能够对墨雾的附着进行抑制。
实施方式2
图12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控制处理部211的功能实现部的框图,图13为对基准位置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图14为对测色位置进行说明的侧视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使用测色部10及变更部40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即,采用如下方式,即,将作为记录薄片100未被安置的状态的在支承部件8上所反射的反射光的亮度成为最高的反射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并基于该基准位置、和在记录薄片100上所反射的反射光的亮度成为最高的测色位置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计算。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控制处理部211作为功能实现部还具备基准位置取得部305和介质厚度计算部306。
基准位置取得部305通过测色部控制部300及变更部控制部302而对测色部10及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作为基准位置而取得记录薄片100未被输送的支承部件8的表面上的由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反射光而得到的测色数据的亮度最高的反射位置数据。
具体而言,基准位置取得部305通过测色部控制部300而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从而使从投光部20照射的光在支承部件8上反射,并由受光部30来接收所反射的光。以此方式,通过测色部10并根据所受光的电信号而使测色处理部301以表色系统而数值化,从而生成测色数据。
此外,基准位置取得部305通过变更部控制部302而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对支承部件8的表面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文所述,通过变更部40而使搭载有测色部10的滑架3相对于支承部件8而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从而使支承部件8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变更。
此外,基准位置取得部305通过使测色部控制部300及变更部控制部302对测色部10及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从而在支承部件8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实施多次测色,由此每次测色所得到的测色结果以表色系统而数值化并作为测色数据而生成。另外,测色数据与通过变更部40而变更了的支承部件8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表示滑架3的距成为基准的位置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的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并被记录在存储部212中。
顺带提及,由于滑架3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通过变更部40使滑架轴5移动而被变更,因此反射位置数据也可以不是前述的滑架3的高度,而是滑架轴5的高度(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滑架轴5的距离)。此外,距成为基准的位置的、滑架3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也可以是被搭载于滑架3上的测色部10的受光部30中的受光元件32的受光面的高度(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受光面的距离)、或记录头1的喷射面的高度(从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起至喷射面的距离)等。此外,距第三方向Z上的成为基准的位置的滑架3等的高度能够根据由被设置在变更部40上的未图示的旋转角度检测单元而检测的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来进行换算。当然,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不根据滑架轴5的旋转角度而对滑架3等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计算,而是将旋转角度直接作为表示滑架3等的高度的反射位置数据来使用。也就是说,反射位置数据只要是能够确定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与从变更部40所变更的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的数据,则并不被特别限定。
另外,规定成为反射位置数据的滑架3的高度的基准是指,既可以作为滑架轴5在第三方向Z上能够移动的范围内的Z2侧的最下端、Z1侧的最上端、或者中心,也可以作为滑架轴5的能够旋转的范围内的旋转始端、旋转终端、旋转中心,还可以作为在使滑架3及滑架轴5移动时不发生相对移动的部分,例如,装置主体4的一部分或支承部件8的表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将反射位置数据设为从成为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高度的指标的、第三方向Z上的支承部件8的表面起至记录头1的喷射面的距离。
而且,亮度判断部303根据测色部10所测色而得到的结果,而对扩散反射中的反射光的亮度为最高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例如,在测色数据以L*a*b*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的情况下,选定L*值为最高的测色数据。由此,能够选定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
而且,基准位置取得部305将与亮度判断部303所判断的亮度为最高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作为基准位置而设定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将作为从第三方向Z上的支承部件8的表面起至测色部10的高度的Z0设为基准位置Z0。
此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1同样,测色部控制部300、变更部控制部302及测色位置设定部304对从被设置在支承部件8上的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所反射的反射光而得到的测色数据的亮度成为最高的测量位置进行检测,并将该测色位置设定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成为测色位置的反射位置数据将作为在第三方向Z上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表面的高度的ZM设为测色位置ZM。
介质厚度计算部306基于基准位置取得部305所取得的根据在支承部件8上的反射光而得到的测色数据的亮度成为最高的基准位置Z0、和测色位置设定部304所设定的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从反射光而得到的测色数据的亮度成为最高的测色位置ZM,而对记录薄片100的第三方向Z上的厚度进行计算。即,通过从基准位置Z0减去测色位置ZM(ZM-Z0),从而能够对被载置在支承部件8上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计算。
另外,虽然将从支承部件8的表面起至测色部10的高度ZM设为测量位置,但由于从支承部件8上的反射光而得到的测色数据的亮度成为最高的基准位置处的、从支承部件8起至测色部10的高度Z0不发生变化,因此作为与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反射而测得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也可以设为测色部10距基准位置Z0(距支承部件8的高度ZO的位置)的位移量。由此,能够将与记录薄片100的亮度成为最高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作为直接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而取得。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控制部210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以将从受光部30接受了在对记录薄片100的与被测量面101相反的一面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8的表面所反射的光时的亮度成为最高的测色部10的位置起至支承部件8的表面的距离设定为基准位置,并基于基准位置和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位置,而取得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因此,无需另行设置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等而能够削减成本,并且无需设置配置传感器的空间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此外,通过取得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从而能够通过变更部40而高精度地对作为记录薄片100与记录头1的间隔的纸张间隙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印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对记录薄片100的未喷落有油墨滴的非喷落区域、即非印刷区域进行测色来确定纸白值,并根据该纸白值和上述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来确定记录薄片100。
顺带提及,记录薄片根据所制造的制造商或用途的不同而存在材料、厚度不同的多个种类。因此,能够基于记录薄片的厚度和测色部10进行了测色的纸白值来确定记录薄片。而且,通过确定记录薄片,从而能够实施最适合于已确定的记录薄片的印刷设定。例如,通过将多个种类的记录薄片的厚度及纸白值和最适合于各记录薄片的印刷设定作为数据而进行存储,并根据记录薄片的厚度和纸白值来确定记录薄片,从而能够调出最适合于已确定的记录薄片的印刷设定。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对在过去通过测色部10而进行了测色的纸白值及厚度、和在该记录薄片上实施印刷时用户所设定的印刷设定进行存储,并且在根据纸白值及厚度而检测出与在过去进行了测色及印刷的记录薄片相同的记录薄片时,调出在过去所设定的印刷设定。
另外,记录薄片根据材料或厚度等种类的不同,而颜色再现性、油墨的吸收性、产生由油墨的喷落而导致的折痕的难易度、干燥时间等不同。因此,通过确定记录薄片,从而能够将喷墨式记录装置I所使用的多个要素颜色,例如,基于蓝绿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的比例的颜色再现性或油墨滴的重量(射入量)或、纸张间隙(PG)、滑架3的移动速度、送纸速度等设定为最适合记录薄片的数值。顺带提及,关于颜色再现性,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通过印刷设定而调出了之后,基于通过测色部10而进行了测色的结果来进行补正。
另外,在确定了记录薄片100之后,也可以不自动地实施最适合于已确定的记录薄片100的印刷设定。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若检测出根据厚度和纸白值而确定的记录薄片与上一次所使用的记录薄片不同的情况,则向用户发出警告以对印刷设定进行再次设定。由此,也能够对在种类不同的记录薄片上以相同的印刷设定来进行印刷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对产生印刷不良的情况进行抑制。
以此方式,控制部210通过基于由测色部10取得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和作为测色部10所测得的记录薄片100的未喷落有油墨的非喷落区域的测色结果的纸白值来确定记录薄片100,从而能够实施最适合于记录薄片100的印刷设定,并且能够对发生印刷不良的情况进行抑制。
实施方式3
图15至图17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更部40对与被测量面101平行的面方向上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进行变更。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部40使投光部20相对于受光部30而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
具体而言,变更部40具备投光部保持部41和投光部驱动部42,所述投光部保持部41被固定在滑架3上而对投光部20以使之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投光部驱动部42使投光部保持部41移动。
投光部驱动部42只要能够使投光部保持部41相对于滑架3而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则并不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电机或电磁铁等。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作为投光部驱动部42而使用使活塞的顶端与投光部保持部41抵接,以使活塞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螺线管。此外,虽然未进行特别图示,但是在变更部40上设置有能够对投光部保持部41的移动距离进行检测的线性编码器等移动距离检测单元。
如图15至图17所示,通过利用这样的变更部40而对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对记录薄片100上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如图15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从被测量面101起至记录头1的喷射面的距离)为基准值的情况下,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1中,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并且受光部30能够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测量。即,如图15所示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为,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的基准的相对位置。
相对于此,如图16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距离)低于(短于)图15所示的示例的情况下,由于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1中,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并且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低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与图15所示的示例相比,在图16所示的示例中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变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部控制部302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以对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进行变更,并且测色部控制部300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以实施被测量面101的测色,并通过测色处理部301以表色系统而进行数值化并生成测色数据,测色数据与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而被存储于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为反射位置数据。接下来,亮度判断部303根据多个测色数据而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在图16所示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为与间隔w1相比较窄的间隔w2,且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并且受光部30能够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测量。
同样,如图17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距离)高于(长于)图15所示的示例的情况下,由于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1中,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并且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低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与图15所示的示例相比,在图17所示的示例中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变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以前文所述的方式而对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进行变更,并且根据所测得的多个测色数据而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在图17所示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为与间隔w1相比较宽的间隔w3,且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并且受光部30能够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测量。
如图15所示,在判断为基准的间隔w1中的测色数据的亮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因此无需进一步使测色部10移动且该位置成为测色位置。但是,如上文所述,在判断为与基准的间隔w1不同的间隔下的测色数据的亮度较高的情况下,通过根据从基准的间隔w1起至作为与被判断为测色数据的亮度较高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的间隔w2、w3的位移量,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当前的高度与基准的高度之差进行计算,从而能够在图16及图17中使测色部10从距被测量面101的当前的高度移动至基准高度。在为了生成颜色转换信息而实施测色之前,通过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并且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变更为作为基准的间隔的间隔w1,从而在图16及图17所示的记录薄片100中,能够将测色部10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且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设为作为基准的位置的间隔w1,并且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
即,如图15至图17所示,即使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上存在偏差,但由于能够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基准高度,且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设为总是相同的基准的间隔w1,且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记录薄片100上对齐而以最高亮度来进行测色,因此也能够对在测量条件中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对在亮度中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即,由于图16所示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低于图15的基准高度,因此即使对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进行变更以在被测量面101上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但当保持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较低的状态来实施测色时,与以基准高度而实施了测色的情况相比,所测色的亮度也会变高。同样,由于图17所示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高于图15所示的基准高度,因此即使对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进行变更以在被测量面101上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但当保持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较高的状态来实施测色时,与以基准高度而实施了测色的情况相比,所测色的亮度也会变低。因此,通过基于从间隔w1向间隔w2、w3的位移量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当前的高度与基准的高度之差进行计算,并使测色部10移动至基准高度且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设为基准的间隔w1,从而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由此能够对所测色的亮度的偏差进行抑制。
另外,作为反射位置数据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1~w3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为第二方向Y上的投光部20的光源用光学系统22的中心位置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中心位置的间隔。当然,并不限定于此,既可以是投光部20及受光部30的外包装的间隔,也可以是成为基准的标记的间隔。另外,在将移动距离检测单元所检测的投光部保持部41的可移动的范围内的任意一点作为基准而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是距该基准的相对的移动距离。
此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在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情况下,只需以如下方式进行测量即可,即,准备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与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相关联而得到的转换表,并基于转换表,根据对于支承部件8的表面和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各自而测定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而分别查询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高度,从而根据这些高度的差分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变更部40对与被测量面101平行的面方向上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即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进行变更。由此,也能够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变更部40对受光部30相对于投光部20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进行变更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对投光部20相对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4
图18至图20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1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变更部40在包括第三方向Z和从投光部20朝向受光部30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二方向Y在内的方向上,对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换言之,将与第一方向X平行的轴作为旋转轴而对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
具体而言,变更部40具备投光部保持部41A和投光部驱动部42A,所述投光部保持部41A被固定在滑架3上而对投光部20以使之能够在包括第三方向Z和第二方向Y在内的方向上旋转的方式进行保持,所述投光部驱动部42A使投光部保持部41旋转。
投光部驱动部42A只要能够使投光部保持部41A旋转,则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能够使用电机等。此外,虽然未进行特别图示,但是在变更部40上设置有能够对投光部保持部41A的旋转角度进行检测的旋转编码器等投光部旋转角度检测单元。
通过利用这样的变更部40而使投光部20旋转,从而对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照射光的角度进行变更,由此能够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如图18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从被测量面101起至测色部10的距离)为基准值的情况下,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在此为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并且受光部30能够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测量。即,图18所示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关系为,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的基准的配置。
相对于此,如图19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距离)短于(低于)图18所示的示例的情况下,由于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中,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并且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低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变低。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部控制部302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以对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照射角度)进行变更,并且测色部控制部300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以实施被测量面101的测色,从而通过测色处理部301以表色系统而数值化并生成测色数据,测色数据与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地被存储于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为反射位置数据。接下来,亮度判断部303根据多个测色数据而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在图19所示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为与照射角度θ1相比较大的照射角度θ2(在此为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且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并且受光部30能够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测量。
同样,如图20所示,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距离)高于(长于)图18所示的示例的情况下,由于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中,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并且受光部30接受来自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较低的区域的反射光,因此由受光部30所测量的亮度变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如前文所述而对从投光部20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照射角度)进行变更,并且根据所测得的多个测色数据而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在图20所示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为与照射角度θ1相比较小的照射角度θ3,且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并且受光部30能够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测量。
如图18所示,在作为基准位置的照射角度θ1中的测色数据的亮度较高的情况下,由于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因此无需进一步使测色部10移动且该位置成为测色位置。但是,如上文所述,通过根据从基准的照射角度θ1起至照射角度θ2、θ3的位移量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当前的高度与基准的高度之差进行计算,从而能够在图19及图20中使测色部10从距被测量面101的当前的高度移动至基准高度。在为了生成颜色转换信息而实施测色之前,通过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并且将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变更为作为基准的照射角度的照射角度θ1,从而在图19及图20所示的记录薄片100中,能够将测色部10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基准高度,且将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设为θ1,并且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
即,如图18至图20所示,即使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上存在偏差,由于能够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基准高度,且将来自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设为总是相同的基准的照射角度θ1,且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记录薄片100上对齐而以最高亮度来进行测色,因此能够对在测量条件中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对在亮度中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即,由于图19所示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低于图18的基准高度,因此即使对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以在被测量面101上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当保持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较低的状态来实施测色时,与以基准高度而实施了测色的情况相比,所测色的亮度变高。同样,由于图20所示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高于图18所示的基准高度,因此即使对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以在被测量面101上使投光部20从照射所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当保持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较高的状态来实施测色时,与以基准高度而实施了测色的情况相比,所测得的亮度变低。因此,通过基于从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向照射角度θ2、θ3的位移量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当前的高度与基准的高度之差进行计算,并使测色部10移动至基准高度且将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设为基准的照射角度θ1,从而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由此能够对所测色的亮度的偏差进行抑制。
另外,作为反射位置数据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θ3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设为照射光相对于第三方向Z(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的角度)。当然,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第三方向Z而成为45度的照射角度作为基准,而设为相对于此的角度。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投光部20旋转的方式,既可以采用仅使被设置在投光部20中的光源21及光源用光学系统22旋转的方式,也可以采用作为光源用光学系统22而设置棱镜或反射镜等且使它们旋转的发生。
此外,与上述的实施方式2同样,在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情况下,只需以如下方式进行测量即可,即,准备将投光部20的旋转角度与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相关联而得到的转换表,并基于转换表,根据对于支承部件8的表面和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各自而测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的投光部20的旋转角度,而分别查询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高度,从而根据这些高度的差分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如下方式,即,变更部40在包括作为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的第三方向Z和从投光部20朝向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在内的方向上,对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由此,能够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变更部40对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以受光部30能够接受与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光的方式,而对受光部30的受光角度(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进行变更。
实施方式5
图21为对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驱动方法进行说明的流程图,图22及图23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图24至图29为对照明度分布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2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为,在步骤S11中,在测色部10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不同的n个位置(n≥2,n为自然数)处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并将所生成的测色数据与测色位置(测色部10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Z上测色部10的位置不同的两个位置(n=2)处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在如图22所示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成为高度h1的第一测色位置、和如图23所示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成为高度h2(h1≠h2)的第二测色位置处,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也就是说,如图22所示,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将测色部10的高度设为h1的第一测色位置),并测出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的第一测色值。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一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一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一测色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此外,如图23所示,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将测色部10的高度作为h2的第二测色位置),并测出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的第二测色值。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二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二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二测色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且从投光部20所射出的光束的中心轴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时,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相同。另外,基准的相对位置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所述基准的相对位置的信息包括:使用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h0,且来自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A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第二方向Y上的受光部30与投光部20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一致。由此,在用于生成后述的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对由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导致的测色精度的偏差进行抑制。
在此,如图24至图26所示,对在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分布中,与光束的中心轴对应的部分的照明度较高,且与光束的外周对应的部分的照明度较低的情况下的测色进行说明。当实施由来自这样的投光部20的光束所照射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时,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央部的光所反射的区域内将测出较高的亮度,而在越是远离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央部的光所反射的区域则越会测出较低的亮度。因此,如图25所示,由于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的情况下,照明区域与受光区域大致重叠,因此最高亮度被测量。相对于此,如图24及图26所示,由于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发生偏移的情况下,照明区域与受光区域会发生偏移,因此与图25相比,较低的亮度被测量。
另一方面,如图27至图29所示,在从投光部20照射准直光的情况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在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度分布从光束的中心轴起至光束的周围大致相同。当实施由来自这样的投光部20的光束所照射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时,在对包括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所反射的区域在内的区域进行了测量的情况下,较高的亮度被测量,在对仅包括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所反射的区域的一部分的区域进行了测量的情况下,由于在未被照射的区域受光部30也会进行测色,因此较低的亮度被测量。因此,如图28所示,由于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的情况下,照明区域与受光区域大致重叠,因此最高亮度被测量。相对于此,如图27及图29所示,由于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发生偏移的情况下,照明区域与受光区域会发生偏移,因此与图28相比,较低的亮度被测量。
根据以上内容,即使在从投光部20照射了存在照明度分布的光束或准直光所代表的照明度分布为相同的光束中的任意一种光的情况下,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一致的情况下最高亮度被测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照射范围,优选为由受光部30所接受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受光范围为一半以上。例如,由于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而倾斜的情况下,若从投光部20起至被测量面101的距离较短,则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范围的照明度分布较高,且若从投光部20起至被测量面101的距离较长,则被测量面101上的照明范围的照明度分布较低,因此当受光部30的受光范围小于投光部20的照射范围的一半时,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的相对位置处所测量的亮度判断值高于,在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的相对位置处所测量的亮度判断值,从而变得无法准确地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顺带提及,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被测量面101的照射范围能够设为例如从投光部20的光源用光学系统22所假定的光束的范围,即,通过基于光源用光学系统22的外径的假想圆中而得到的范围。同样,由受光部30所接受的被测量面101的受光范围能够设为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所假定的光学系统的受光范围,即,通过基于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外径的假想圆中而得到的范围。
此外,第一测色位置及第二测色位置处的测色例如既可以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颜色、即记录薄片100自身进行测色,也可以对使从记录头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了印刷的色标进行测色。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将测色值的亮度最高的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在作为第一相对位置的第一测色位置处测得的亮度进行判断的亮度判断值L1高于,对在作为第二相对位置的第二测色位置处测得的亮度进行判断的亮度判断值L2(L1>L2),因此将第一测色位置(第一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具体而言,将与更高的亮度判断值L1(第一测色值)相关联的第一测色位置作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而设定在存储部212中。
接下来,在步骤S13中,在测色位置处执行色标的测色。而且,在步骤S14中,根据色标的测色结果而生成颜色转换信息。之后,利用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进行了颜色转换的印刷数据(图像数据)而执行印刷。另外,色标能够通过使从记录头1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了印刷而形成。
以此方式,通过在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且将亮度较高的第一测色位置作为测色位置而实施色标的测色,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顺带提及,当在亮度较低的第二测色位置处实施色标的测色时,由于亮度较低因此测色精度较低,且在通过基于测色值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图像数据进行了颜色转换时,颜色的再现性会降低。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提高测色精度,从而能够通过基于较高的精度的测色值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图像数据进行颜色转换,由此能够提高颜色的再现性。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对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的情况也被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即,只要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被测量面101上的距离与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下的距离相比较短即可。也就是说,由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被测量面101上的距离越近,则测色数据的亮度更高,因此通过将与第二测色位置相比亮度判断值较高的第一测色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而实施测色,从而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更接近基准的位置,由此与在第二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实施测色。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这两个位置(n=2)下进行测色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三个位置以上的不同的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的方式。即,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将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作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第一相对位置)。另外,虽然在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了测色的情况下,希望将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但是即使不是最高亮度,也能够将测处了较高亮度的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在该情况下,与将测出了较低的亮度的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测色。由此,通过尽可能地缩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以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更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通过基于在三个位置以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不同的相对位置下测得的亮度判断值而实施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的设定,从而能够尽可能地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接近从而以更高的精度而对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因此,对于以更高的亮度来实施高精度的测色的情况而言,优选为在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不同的尽可能多的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但是,由于增加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不同的相对位置的测色,会增加测色次数,从而测色将耗费时间。因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事先基于实验结果等而知晓精度良好地进行了测色的情况下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此而设定阈值,并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并且将对与预定的亮度(阈值)相比较高的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作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由此,将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配置在被测量面101上预定的距离的范围内,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并且无需测色至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为止,从而减少测色次数,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所需的时间。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喷墨式记录头,其在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上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测色部10,其具备向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照射光的投光部20、和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30,并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在所述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中,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记录薄片100设定为作为第一相对位置的第一测色位置,利用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作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的第二测色位置,利用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进行测色,在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将作为第一相对位置的第一测色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并通过基于在测色位置处测得的记录薄片100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记录薄片100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以此方式,通过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将亮度较高的第一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以在测色位置处对记录薄片100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记录薄片100上的色标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此外,通过利用基于测色值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从而能够实现颜色再现性优异的印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需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的至少两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即可,因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另外,由于记录薄片100根据种类的不同而厚度不同,因此在固定了测色部10的距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的高度的状态下,根据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而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不同。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在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不同的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且将测出了较高的亮度的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因此能够对由于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导致为了生成颜色转换信息而进行测色的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优选为,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设定为包括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记录薄片100的相对位置各自不同的三个位置以上的多个相对位置,并且在多个相对位置的各个相对位置下,利用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对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测色值进行测色。据此,通过尽可能地缩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以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更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优选为,第一测色值的亮度为,在多个相对位置下测得的测色值的亮度之中的最高亮度。据此,能够尽可能地缩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而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
实施方式6
图30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6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图31及图32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测色部10及变更部40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并且以与所述实施方式5相同的方式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
如图3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为,在步骤S21中,在测色部10在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不同的m个位置(m≥2,m为自然数)处对支承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薄片100的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进行测色,并将所生成的测色数据与测色位置(测色部10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方向Z上测色部10的位置不同的两个位置(m=2)处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在如图31所示成为测色部10的高度h3的第三测色位置、和如图32所示成为测色部10的高度h4(h3≠h4)的第四测色位置处,对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进行测色。也就是说,如图31所示,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在第三相对位置(将测色部10的高度作为h3的第三测色位置),并对包括表示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的亮度的值的第三测色值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三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三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三测色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此外,如图32所示,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在与第三相对位置不同的第四相对位置(将测色部10的高度作为h4的第四测色位置),并测出包括表示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的亮度的值的第四测色值。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四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四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四测色位置相关联而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且从投光部20所射出的光束的中心轴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时,第三相对位置(第三测色位置)和第四相对位置(第四测色位置)相同。另外,基准的相对位置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所述基准的相对位置的信息包括: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h0,且来自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支承面8a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第二方向Y上的受光部30与投光部20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支承面8a上一致。由此,在用于生成后述的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对由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导致的测色精度的偏差进行抑制,由此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
接下来,在步骤S22中,根据在第三测色位置和第四测色位置处测得的第三测色值及第四测色值而将亮度最高的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在第三测色位置处测得的第三测色值的亮度进行判断的亮度判断值LA1高于,对在第四测色位置处测得的第四测色值的亮度进行判断的亮度判断值LA2(LA1>LA2),因此将第三测色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具体而言,将与更高的亮度判断值LA1(第三测色值)相关联的第三测色位置作为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而设定在存储部212中。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1所示,对在第三相对位置(第三测色位置)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支承面8a上一致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第三相对位置(第三测色位置)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支承面8a上不一致的情况也被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即,只要第三相对位置(第三测色位置)下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支承面8a上的距离与第四相对位置(第四测色位置)下的距离相比较短即可。也就是说,由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支承面8a上的距离越近,则测色数据的亮度更高,因此通过将与第四测色位置相比亮度判断值较高的第三测色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而实施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测量,从而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支承面8a的相对位置更接近基准的位置,由此与将第四测色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而实施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测量的情况相比,能够高精度地实施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测量。也就是说,通过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支承面8a的相对位置更接近于基准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从而根据基准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与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之差,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三相对位置(第三测色位置)和第四相对位置(第四测色位置)这两个位置(m=2)下进行测色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三个位置以上的不同的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的方式。即,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将对最高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作为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第三相对位置)。另外,在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了测色的情况下,希望将对最高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这是由于,用于生成与记录薄片100相对应的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从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与基准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进一步相等,从而能够更加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但是,如果即使不是对最高亮度进行测量,也能够将对较高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设定为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则与将对较低的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由此,通过尽可能地缩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支承面8a上的距离,以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更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提高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测量精度。
此外,通过基于在三个位置以上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不同的相对位置下测得的亮度判断值而实施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的设定,从而能够将尽可能地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支承面8a上接近的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因此,对于以更高的亮度来实施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测量的情况而言,优选为在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不同的尽可能多的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但是,由于增加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不同的相对位置的测色,会增加测色次数,从而测色将耗费时间。因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事先基于实验结果等而知晓精度良好地进行了测色的情况下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此而设定阈值,并在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且将对与预定的亮度(阈值)相比较高的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第三相对位置)作为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由此,以将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配置在支承面8a上预定的距离的范围内的位置作为基准位置,从而能够提高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测量精度,并且无需直至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为止而进行测色,从而减少测色次数,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所需的时间。
接下来,在步骤S23中,在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上对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进行设置。
接下来,在步骤S24~步骤S25中,将对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进行了测色的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另外,由于步骤S24~步骤S25与实施方式5的步骤S11~步骤S12相同,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接下来,在步骤S26中,根据在步骤S22中所设定的基准位置与在步骤S25中所设定的测色位置之差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计算。即,由于在测出了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的测色数据中的较高的亮度的第三测色位置、和测出了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测色数据中的较高的亮度的第一测色位置处,成为测色对象的支承部件8或记录薄片100与测色部10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相同,因此能够根据作为基准位置的第三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与作为测色位置的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支承面8a的高度之差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计算。
接下来,在步骤S27中,根据所计算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和在步骤S24中被存储于存储部212中的与作为测色位置的第一测色位置相对应的第一测色值(记录薄片100的纸白值)而对记录薄片100的种类进行判断,并基于记录薄片100的种类而生成颜色转换信息。之后,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以被颜色转换了的印刷数据(图像数据)来执行印刷。
另外,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在步骤S25中所设定的测色位置)处,对使从记录头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了印刷的色标进行测色,从而也能够根据基于该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来执行印刷。
顺带提及,记录薄片根据进行制造的制造商或用途的不同而存在材料、厚度不同的多个种类。因此,能够基于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和测色部10进行了测色的纸白值来确定记录薄片100。而且,通过确定记录薄片100,从而能够实施最适合于已确定的记录薄片100的印刷设定。例如,通过将多个种类的记录薄片的厚度及纸白值和最适合于各记录薄片的印刷设定作为数据而进行存储,并根据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和纸白值来确定记录薄片100的种类,从而能够调出最适合于已确定的记录薄片100的印刷设定。此外,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对在过去通过测色部10而进行了测色的纸白值及厚度、和在该记录薄片100上实施印刷时用户所设定的印刷设定进行存储,并且在根据纸白值及厚度而检测出与在过去进行了测色及印刷的记录薄片100相同的记录薄片100时,调出在过去所设定的印刷设定。
另外,记录薄片100根据材料或厚度等种类的不同,而颜色再现性、油墨的吸收性、产生由油墨的喷落而导致的折痕的难易度、干燥时间等不同。因此,通过确定记录薄片100,从而能够将喷墨式记录装置I所使用的多个要素颜色,例如,基于蓝绿色(C)、品红色(M)、黄色(Y)、黑色(K)的比例的颜色再现性或油墨滴的重量(射入量)或、纸张间隙(PG)、滑架3的移动速度、送纸速度等设定为最适合记录薄片100的数值。顺带提及,关于颜色再现性,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通过印刷设定而调出了之后,基于通过测色部10而测得的结果来进行补正。
以此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对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的与被测量面101相比的一面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8设定为作为第三相对位置的第三测色位置,由受光部30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对支承部件8的记录薄片100进行支承的支承面8a上所反射的光,并对包括表示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的亮度的值的第三测色值进行测色,并且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支承部件8设定在与第三相对位置不同的第四相对位置,由受光部30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上所反射的光,并对表示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的亮度的第四测色值进行测色,在第三测色值的亮度高于第四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将第三相对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并根据测色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检测。以此方式,通过利用测色部10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检测,从而无需设置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其他的传感器等,从而能够减少成本,并且无需设置配置传感器的空间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此外,通过取得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从而能够通过变更部40而高精度地对作为记录薄片100与记录头1的间隔的纸张间隙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印刷。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三测色位置和第四测色位置处对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进行测色,从而设定了用于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基准位置,但是例如通过将基准位置存储在存储部212中,从而无需重复取得基准位置,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也就是说,由于基准位置的测色度并不是可变的而一直是固定的,因此通过首先取得基准位置并存储在存储部212中,从而能够在测色时省略步骤S21及S22,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实施方式7
图33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图34至图37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3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为,在步骤S31中,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距离)不同的n个位置(n≥2,n为自然数)处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并将所生成的测色数据与测色位置(测色部10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不同的两个位置(n=2)处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如图37所示,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成为间隔w1的第一测色位置、和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成为间隔w2(w1≠w2)的第二测色位置处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也就是说,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作为w1的第一测色位置),并对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的第一测色值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一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一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一测色位置相关联而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此外,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在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作为w2的第二测色位置),并对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的第二测色值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二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二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二测色位置相关联而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测色部10与记录薄片100的间隔)为基准的高度h0或者预定的高度,且从投光部20所射出的光束的中心轴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时,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相同。由此,在用于生成后述的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中,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对由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导致的测色精度的偏差进行抑制。
此外,第一测色位置及第二测色位置处的测色例如既可以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颜色、即记录薄片100自身进行测色,也可以对使从记录头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了印刷的色标进行测色。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4所示,在使用了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的情况下,将能够适当地对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颜色进行测色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以及被测量面101A的相对位置设为基准的相对位置。在基准的相对位置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h0,来自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A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第二方向Y上的受光部30与投光部20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w0。在这样的基准的相对位置下,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一致。即,在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配置在基准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测色数据的亮度成为最高。这样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A被配置在基准的位置处的基准的相对位置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准相对位置(以下,也简称为“基准位置”)设定为第二测色位置(第二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对第二相对位置下的第二方向Y上的受光部30与投光部20的间隔(距离)w2等于基准的间隔(距离)w0的情况进行说明。当在这样的第二相对位置(基准位置)下对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厚度不同的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时,会以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相对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之差的量,而在相对于基准的高度h0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上产生差,从而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会发生偏移。
例如,如图35所示,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厚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的情况下,在第二测色位置(基准位置)处,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成为不同的位置。此外,如图36所示,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薄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的情况下也为同样,在第二测色位置(基准位置)处,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成为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2所示,变更部控制部302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以对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进行变更,并且测色部控制部300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以实施测色。根据测色部10的测量结果,通过测色处理部301而以表色系统来进行数值化从而生成测色数据,由此,测色数据与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而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为反射位置数据。接下来,确定对与亮度判断部303从多个测色数据中判断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例如,在图35所示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厚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的情况下,如图37所示,以与投光部20和受光部30的间隔w2相比较窄的间隔w1,而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从而受光部30能够接受最强的光。因此,将作为第一测色位置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w1确定为成为最高亮度的反射位置数据。
接下来,在步骤S32中,根据作为基准位置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2、和作为与在步骤S31中判断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的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1之差α(w2-w1),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第三方向Z上的基准高度h0、和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h5之差α′进行计算。例如,准备将基准位置处的投光部20和受光部30的间隔w2与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和受光部30的间隔w1之差α、和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5之差α′相关联而得到的转换表,基于转换表,并根据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w1、w2之差α,从而取得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的高度h5之差α′。
接下来,在步骤S33中,使测色部10从第一测色位置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5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差α′,从而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与基准高度h0相同的高度。此外,同时将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移动至与基准位置相同的间隔w2,并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由此,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将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高度设为与基准高度h0相同的高度,且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从而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上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
接下来,在步骤S34中,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执行色标的测色。此时,由于能够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将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高度设为与基准高度h0相同的高度,且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因此在执行测色时,对在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对在亮度中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实施记录薄片100的高精度的测色。另外,色标能够通过使从记录头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印刷而形成。
而且,在步骤S35中,根据色标的测色结果而生成颜色转换信息。之后,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执行印刷。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7所示,对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的情况也被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即,只要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的从被测量面101上的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与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下的距离相比较短即可。也就是说,由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被测量面101上的距离越近,则亮度更高,因此通过基于与第二测色位置相比而亮度判断值较高的第一测色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在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而被设定的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从而与基于第二测色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在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而被设定的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更加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高精度地实施测色。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这两个位置(n=2)处进行测色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三个位置以上的不同的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的方式。即,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基于作为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的第一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另外,虽然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了测色的情况下,希望基于对最高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但是即使不是最高亮度,也能够基于测出了较高的亮度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在该情况下,与基于测出了较低的亮度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了设定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测色。由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尽可能较短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由此能够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由于通过基于在三个位置以上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的相对位置下进行了测色的亮度判断值而实施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的设定,从而能够使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位置,因此能够以更高的亮度而实施高精度的测色。因此,对于以更高的精度来实施被测量面101的测色的情况而言,优选为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的尽可能多的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但是,由于增加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的相对位置的测色,会增加测色次数,从而测色将耗费时间。因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事先基于实验结果等而知晓精度良好地进行了测色的情况下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此而设定阈值,并在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并且基于对与预定的亮度(阈值)相比较高的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由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处于预定的范围内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并且无需测色至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为止,从而减少测色次数,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由于将基准位置设为来自投写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一致的位置,因此根据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相对于成为基准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的间隔之差α、或者根据间隔的差α而计算出的第三方向Z上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的高度h5之差α′,也能够对所测色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例如,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高度之差α′)进行计算。以此方式,通过掌握所测色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从而无需另行设置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等而能够削减成本,并且也无需设置配置传感器的空间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此外,通过取得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从而能够通过变更部40而高精度地对作为记录薄片100与记录头1的间隔的纸张间隙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印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基准位置设为在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的位置,因此在使用与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相同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实施高度调节的条件下进行测色。因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将基准位置设为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的位置,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基准位置设为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上一致的位置。据此,通过根据第三方向Z上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的高度h5之差α′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也能够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计算。
此外,例如,基准位置也可以是任意的位置。如上文所述,只要采用如下方式,则能够以与基准高度h0总是相同的高度h0来实施测色,所述方式为,求出任意的基准位置处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和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下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之差α,并根据该间隔之差α而对第三方向Z上的任意的基准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高度与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下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之差α′进行计算,并使测色部10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在差α′上加上任意的基准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高度与基准高度h0之差而得到的距离,并以移动后的状态而实施测色。因此,能够对因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中也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作为基准位置而采用作为第二相对位置的第二测色位置,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与基准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不同的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记录头1,其为在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上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测色部10,其具备向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照射光的投光部20、和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30,且测色部10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记录薄片100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利用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利用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在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相对位置与预先规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记录薄片100的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并通过基于在测色位置下测得的记录薄片100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记录薄片100上的色标而生成的测色值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以此方式,在第一相对位置下的第一测色值与第二相对位置下的第二测色值相比亮度较高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相对位置与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介质)100的被测量面101设定在与基准相对位置成为相同的测色条件的测色位置而实施测色。因此,即使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上产生偏差,但由于能够在测色位置处将测色条件尤其是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因此也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需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的至少两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即可,因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下,与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即第三方向Z交叉的方向上的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不同。由此,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变更部40对投光部20的相对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进行变更的方式,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对受光部30的相对于投光部20的第二方向Y上的位置进行变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使测色部10在作为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移动如下距离,即,根据第一相对位置下的投光部20和受光部30的间隔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下的投光部20和受光部30的间隔之差而计算出的距离。据此,即使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中产生偏差,由于能够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作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因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优选为,第一相对位置为,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的多个相对位置中的测处了较高的亮度的相对位置。据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尽可能较短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优选为,第一相对位置为,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的多个相对位置中的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据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尽可能较短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由此提高测色精度。
实施方式8
图38为表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装置的驱动方法的流程图,图39至图42为喷墨式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侧视图。另外,在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件上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38所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为,在步骤S41中,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n个位置(n≥2,n为自然数)处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并将所生成的测色数据与测色位置(测色部10的第三方向Z上的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两个位置(n=2)处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如图42所示,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成为照射角度θ1(在此为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的第一测色位置、和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成为照射角度θ2(在此为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且θ1≠θ2)的第二测色位置处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也就是说,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将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设为θ1的第一测色位置),并对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的第一测色值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一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一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一测色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此外,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将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设为θ2的第二测色位置),并对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的第二测色值进行测色。具体而言,将根据在第二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所测量的结果以表色系统而被数值化了的第二测色值(测色数据)与第二测色位置相关联地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h0或预定的高度,且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且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w0时,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相同。由此,在用于生成后述的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中,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为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从而能够对由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导致的测色精度的偏差进行抑制。
此外,第一测色位置及第二测色位置处的测色例如既可以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颜色、即记录薄片100自身进行测色,也可以对使从记录头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了印刷的色标进行测色。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9所示,在使用了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的情况下,将能够适当地对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颜色进行测色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以及被测量面101A的相对位置设为基准的相对位置。在基准的相对位置下,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h0,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第二方向Y上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w0,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A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投光部20相对于被测量面101A的法线的照射角度(光束的中心轴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θ0。在这样的基准的相对位置下,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一致。即,在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及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配置在基准的相对位置的情况下,测色数据的亮度成为最高。这样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A被配置在基准的位置处的基准的相对位置的信息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基准相对位置(以下,也简称为“基准位置”)设定为第二测色位置(第二相对位置)。也就是说,对第二相对位置下的投光部20相对于被测量面101A的法线的照射角度(光束的中心轴的角度)θ2与基准的角度θ0相等的情况进行说明。当在这样的第二相对位置(基准位置)下对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厚度不同的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时,会以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相对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之差的量,而在相对于基准的高度h0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上产生差,从而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会发生偏移。
例如,如图40所示,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厚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的情况下,在第二测色位置(基准位置)处,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成为不同的位置。此外,如图41所示,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薄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的情况下也为同样,在第二测色位置(基准位置)处,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成为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更部控制部302对变更部40进行控制,以对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进行变更,并且测色部控制部300对测色部10进行控制以实施测色。根据测色部10的测量结果,通过测色处理部301而以表色系统来进行数值化从而生成测色数据,由此,测色数据与反射位置数据相关联而被存储在存储部212中。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为反射位置数据。接下来,确定对与亮度判断部303从多个测色数据中判断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例如,在图40所示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厚于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的情况下,如图42所示,以与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2相比较大的照射角度θ1,而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从而受光部30能够接受最强的光。因此,将作为第一测色位置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确定为成为最高亮度的反射位置数据。
接下来,在步骤S42中,根据作为基准位置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2、和作为与在步骤S41中判断为最高亮度的测色数据相关联的反射位置数据的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之差α(θ2-θ1),而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第三方向Z上的基准高度h0、和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h5之差α′进行计算。例如,准备将基准位置处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2和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之差α、和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A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5之差α′相关联而得到的转换表,基于转换表,并根据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θ1、θ2之差α,从而取得第三方向Z上的测色部10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的高度h5之差α′。
接下来,在步骤S43中,使测色部10从第一测色位置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5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差α′,从而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与基准高度h0相同的高度。此外,同時使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从θ1移动至与基准位置相同的照射角度θ2,并设定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由此,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将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高度设为与基准高度h0相同的高度,且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从而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精度良好地对记录薄片100进行测色。
接下来,在步骤S44中,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执行色标的测色。此时,由于能够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将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高度设为与基准高度h0相同的高度,且使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因此在执行测色时,对在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对在亮度中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实施记录薄片100的高精度的测色。另外,色标能够通过使从记录头被喷出的油墨滴喷落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所谓的实施印刷而形成。
而且,在步骤S45中,根据色标的测色结果而生成颜色转换信息。之后,基于颜色转换信息而执行印刷。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2所示,对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一致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上不一致的情况也被包含在本实施方式中。即,只要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下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被测量面101上的距离与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下的距离相比较短即可。也就是说,由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被测量面101上的距离越近,则亮度更高,因此通过基于与第二测色位置相比而亮度判断值较高的第一测色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在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而被设定的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从而与基于第二测色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在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而被设定的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更加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高精度地实施测色。
此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第一相对位置(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第二测色位置)这两个位置(n=2)下进行测色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采用在三个位置以上的不同的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的方式。即,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基于作为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的第一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另外,虽然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了测色的情况下,希望基于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但是即使不是对最高亮度,也能够基于测出了较高的亮度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在该情况下,与基于测出了较低的亮度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α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了设定的情况相比,也能够精度良好地进行测色。由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尽可能较短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能够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由此能够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由于通过基于在三个位置以上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相对位置下测得的亮度判断值而实施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的设定,从而能够使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位置,因此能够以更高的亮度而实施高精度的测色。因此,对于以更高的精度来实施被测量面101的测色的情况而言,优选为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尽可能多的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但是,由于增加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相对位置下的测色,会增加测色次数,从而测色将耗费时间。因此,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在事先基于实验结果等而知晓精度良好地进行了测色的情况下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此而设定阈值,并在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不同的多个相对位置下实施测色,并且基于测出了与预定的亮度(阈值)相比较高的亮度的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而以上文所述的方式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由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被测量面101上的距离处于预定的范围内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位置,从而能够提高测色精度,并且无需直至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为止而进行测色,从而减少测色次数,由此能够缩短测色所需的时间。
另外,在上述的示例中,由于将基准位置设为来自投写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一致的位置,因此根据对最高亮度进行了测量的第一相对位置处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相对于成为基准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之差α,或者,照射角度之差α而计算出的第三方向Z上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的高度h5之差α′,也能够对所测色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例如,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厚度+高度之差α′)进行计算。以此方式,通过掌握所测色的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从而无需另行设置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测量的传感器等而能够削减成本,并且也无需设置配置传感器的空间而能够实现小型化。此外,通过取得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从而能够通过变更部40而高精度地对作为记录薄片100与记录头1的间隔的纸张间隙进行控制。因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印刷。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将基准位置设为在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的位置,因此在使用与成为基准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A相同的厚度的记录薄片100的情况下,能够在不实施高度调节的条件下进行测色。因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将基准位置设为在成为基准的记录薄片100A的被测量面101A上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的位置,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将基准位置设为来自投光部20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支承部件8的支承面8a上一致的位置。据此,根据第三方向Z上的基准高度h0与第一测色位置的高度h5之差α′,也能够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计算。
此外,例如,基准位置也可以是任意的位置。如上文所述,只要采用如下方式,则能够以与基准高度h0总是相同的高度h0来实施测色,所述方式为,求出任意的基准位置处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和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第一相对位置)下的投光部20的照射角度之差α,并根据该照射角度之差α而对第三方向Z上的任意的基准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与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下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h5之差α′进行计算,并使测色部10在第三方向Z上移动在差α′上加上任意的基准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高度与基准高度h0之差而得到的距离,并以移动后的状态而实施测色。因此,能够对因记录薄片100的厚度的偏差而在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中也产生偏差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能够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配置在基准的位置而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另外,虽然在上述的示例中,作为基准位置而采用作为第二相对位置的第二测色位置,但是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与基准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不同的位置。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记录头1,其为在作为介质的记录薄片100上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测色部10,其具备向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照射光的投光部20、和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30,并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记录薄片100设定在第一相对位置,由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对包括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进行测色,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设定在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由受光部30来接受从投光部20所照射并在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所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在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相对位置与预先规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记录薄片100的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并通过基于在测色位置处进行了测色的记录薄片100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记录薄片100上的色标的测色值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以此方式,在第一相对位置下的第一测色值与第二相对位置下的第二测色值相比亮度较高的情况下,基于第一相对位置与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介质)100的被测量面101设定在与基准相对位置成为相同的测色条件的测色位置而实施测色。因此,即使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上产生偏差,由于能够在测色位置处将测色条件尤其是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设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因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只需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的至少两个相对位置处实施测色即可,因此能够缩短测色时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第一相对位置和第二相对位置下,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作为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第三方向Z的角度不同。由此,对记录薄片100的被测量面101上的反射光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从而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使测色部10在作为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的第三方向Z上移动如下距离,即,根据第一相对位置下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下的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的法线的角度之差而计算出的距离。据此,即使在记录薄片100的厚度中产生偏差,由于能够将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作为总是相同的条件来进行测色,因此能够实施高精度的测色。
此外,优选为,第一相对位置为,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的多个相对位置中的测出了较高的亮度的相对位置。据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尽可能较短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优选为,第一相对位置为,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记录薄片100的多个相对位置中的测出了最高亮度的相对位置。据此,由于能够基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距离尽可能较短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进行设定,因此能够使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处的投光部20、受光部30与被测量面101的相对位置尽可能地接近基准的位置,从而以较高的亮度来进行测色,由此提高测色精度。
其他的实施方式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基本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
例如,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使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第三方向Z(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而倾斜45度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设为沿着第三方向Z(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的方向,并且将受光部30的受光角度(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设为相对于第三方向Z(被测量面101的法线方向)而朝向投光部20倾斜45度。即使在该情况下,通过使在被测量面101上扩散反射的反射光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一致,从而提高与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光的亮度,由此能够提高测量精度。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喷墨式记录装置I中,对记录头1被搭载于滑架3上而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情况进行了例示,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在记录头1被固定在装置主体4上并仅以使纸张等记录薄片100在第一方向X移动而实施印刷的、所谓的行式记录装置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但是,在于行式记录装置上设置测色部10时,只要将测色部10搭载于以能够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的测色部用的滑架上即可。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将测色部10搭载于滑架3上而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的方式,但并不特别限定于此,例如,如果对多个测色部10进行测色的每个色标排列设置在第二方向Y上,则测色部10也可以不在第二方向Y上移动。此外,也可以将受光部30的受光元件32排列设置在第二方向Y上。
此外,例如,在作为记录薄片100而使用了透明的材料的情况下,只需在被测量面101上利用使油墨滴喷落的部分而反射即可。即,由于透明的材料会透过光,因此如果未在使油墨滴喷落的部分上反射,则会在支承部件8的表面上反射。另外,在本发明中,包括对被测量面101进行测色是指对记录薄片100的表面进行直接测色的情况、和对印刷在被测量面101上的油墨滴(色标)进行测色的情况。
此外,如上述的实施方式5及实施方式6所示,存在如下情况,即,由于当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变更而测色时,随着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的变化,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的记录薄片100上的照明度也会发生变化,因此,在记录薄片100上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的位置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的位置远离的相对位置处所测量的亮度的值成为,在记录薄片100上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大致一致的相对位置下所测量的亮度的值以上。然而,在实施方式7及实施方式8中,由于在不改变测色部10的距记录薄片100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的条件下,在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测色位置处实施测色,因此,能够对因在第一测色位置和第二测色位置处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发生变化从而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记录薄片100(支承面8a)上的照明度也发生变化的情况进行抑制。因此,在实施方式7及实施方式8中,与实施方式5及实施方式6相比,能够以较高的精度来确定成为测色位置或基准位置的相对位置,从而能够对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的设定或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检测。
此外,由于在上述的实施方式5及实施方式6中,将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第三方向Z上的高度进行变更而将测出了亮度较高的测色数据的相对位置就此设为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或者将基准位置与该相对值之差就此设为记录薄片100的厚度来进行检测,因此,如实施方式7及实施方式8所示,与基于测出了亮度较高的测色数据的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使投光部20、受光部30和被测量面101移动至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位置、或者根据该相对位置与基准位置之差而对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换算的情况相比,能够以简单的结构以及简便的方法而对测色或记录薄片100的厚度进行检测,并对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的高度的偏差而导致的用于生成颜色转换信息的测色的精度降低的情况进行抑制,从而提高测色精度。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被测量面101上测色部10的距被测量面101(支承面8a)的高度为基准的高度、且投光部20与受光部30的间隔为基准的间隔、且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及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相对于被测量面101(支承面8a)的法线的角度为基准的角度、且从投光部20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与受光部30的受光用光学系统31的光轴在被测量面101(支承面8a)上一致的基准的相对位置,能够被设为满足与JIS、ASTM、ISO及CIE中的测色相关的规定的配置位置。
另外,本发明为广泛地以具有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为对象的发明,例如也可以使用如下的液体喷射装置中,即,打印机等图像记录装置中所使用的各种的喷墨式记录头等的记录头、液晶显示器等的彩色滤光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色材料喷射头、有机EL显示器、FED(电致发光显示器)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喷射头等。
符号说明
I…喷墨式记录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喷墨式记录头(液体喷射头);2…墨盒;3…滑架;4…装置主体;5…滑架轴;5a…传递齿轮列;5b…旋转轴部;5c…传递齿轮;5d…位移凸轮;5e…凸轮随动机构;6…驱动电机;7…同步带;8…支承部件;8a…支承面;9a…第一输送单元;9b…第二输送单元,10…测色部;20…投光部;21…光源;22…光源用光学系统;30…受光部;31…受光用光学系统;32…受光元件;40…变更部;41、41A…投光部保持部;42、42A…投光部驱动部;100…记录薄片(介质);101…被测量面;200…控制装置;210…控制部;211…控制处理部;212…存储部;213…驱动信号生成部;220…印刷机构;221…送纸机构;222…滑架机构;230…测色机构;250…外部装置;300…测色部控制部;301…测色处理部;302…变更部控制部;303…亮度判断部;304…测色位置设定部;305…基准位置取得部;306…介质厚度计算部。

Claims (22)

1.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
测色部,其具有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实施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
变更部,其使与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控制部,其将测出了在所述变更部中被变更了的不同的所述反射位置处由所述受光部接受并且由所述测色部测色所得的所述被测量面的多个测色数据之中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的所述反射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对所述变更部进行控制,以将如下的测色数据的亮度为最高的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并基于所述基准位置和所述测色位置而取得所述介质的厚度,所述测色数据为,所述受光部接受在对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被测量面相反的一面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的表面上所反射的光时的所述测色部所测得的数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介质的厚度、和所述测色部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测得的所述介质的未喷落有所述液体的非喷落区域的测色结果,来确定所述介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部对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的所述测色部与所述介质的间隔进行变更。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色部被设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相比靠上游侧。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和所述测色部被搭载于滑架上,所述滑架以能够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与所述被测量面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基于所述测色部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所测得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值、或者被印刷在所述被测量面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来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8.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
测色部,其具有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并实施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
变更部,其使与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进行变更;
控制部,其基于测出了在所述变更部中被变更了的所述反射位置处由所述测色部所测得的测色数据之中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的所述反射位置、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的位置之差,而对测色位置进行设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变更部对与所述被测量面平行的面方向上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进行变更,或者,所述变更部对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所述投光部的照射角度或者所述受光部的受光角度进行变更。
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色部被设置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上与所述液体喷射头相比靠上游侧。
11.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和所述测色部被搭载于滑架上,所述滑架以能够在所述介质的输送方向以及与所述被测量面正交的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而被设置。
12.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部通过基于所述测色部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所测得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测色值、或者被印刷在所述被测量面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来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13.一种测色方法,其特征在于,
利用测色部来实施被测量面的测色,所述测色部具有向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使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反射光的受光部,
在所述测色方法中,
使与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一致的光在所述介质上的反射位置变更为不同的位置,以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所述反射光并对所述被测量面进行多次测色,并根据由所述受光部所接受且由所述测色部测色所得的结果对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最高的测色数据进行判断,并将通过对成为最高亮度的所述测色数据进行判断而被确定的所述反射位置作为测色位置,而由所述测色部来进行测色。
14.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
测色部,其具备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被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对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进行测色,
在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中,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
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一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
通过基于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测得的所述介质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所述介质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来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包括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和所述第二相对位置在内、且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与所述介质的相对位置各自不同的三个位置以上的多个相对位置,
在所述多个相对位置中的各个相对位置处,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测色值。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为,在所述多个相对位置下测得的测色值的亮度中的最高亮度。
17.一种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液体喷射头,其在介质上喷射液体;
测色部,其具备向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照射光的投光部、和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被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所反射的光的受光部,且所述测色部对所述介质的被测量面进行测色,
在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中,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第一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一测色值,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设定为与第一相对位置不同的第二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亮度的第二测色值,
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基于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之差,而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介质的相对位置设定为测色位置,
通过基于在所述测色位置处测得的所述介质的颜色或者被印刷在所述介质上的色标的测色值而生成的颜色转换信息而对印刷数据进行颜色转换。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与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下,与所述介质的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不同。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使所述测色部在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移动如下距离,即,根据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和所述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下的所述投光部与所述受光部的间隔之差而计算出的距离。
20.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相对位置和所述第二相对位置下,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角度不同。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二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使所述测色部在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方向上移动如下距离,即,根据所述第一相对位置下的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角度与所述预先设定的基准相对位置下的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的光束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被测量面的法线的角度之差而计算出的距离。
22.如权利要求14至21中任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对所述介质的与所述被测量面相反的一面侧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设定为第三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的支承面上反射的光,并测出包括表示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的亮度的值在内的第三测色值,
将所述投光部、所述受光部和所述支承部件设定为与所述第三相对位置不同的第四相对位置,利用所述受光部来接受从所述投光部所照射并在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反射的光,并测出表示所述支承部件的所述支承面的亮度的第四测色值,
在所述第三测色值的亮度高于所述第四测色值的亮度的情况下,将所述第三相对位置设定为基准位置,
根据所述测色位置与所述基准位置之差而对所述介质的厚度进行检测。
CN201710846562.1A 2016-09-26 2017-09-19 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Active CN1078670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6763 2016-09-26
JP2016186763 2016-09-26
JP2017-142276 2017-07-21
JP2017142276A JP6977358B2 (ja) 2016-09-26 2017-07-21 液体噴射装置、測色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駆動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67065A CN107867065A (zh) 2018-04-03
CN107867065B true CN107867065B (zh) 2021-01-19

Family

ID=61687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46562.1A Active CN107867065B (zh) 2016-09-26 2017-09-19 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6819B2 (zh)
CN (1) CN1078670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88288B2 (ja) * 2017-09-13 2022-01-05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紙厚推定プログラム及び紙厚推定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49179A (en) 1978-05-12 1979-11-22 Hitachi Ltd Feeding apparatus
JPH10137963A (ja) 1996-11-06 1998-05-26 Nisshinbo Ind Inc レ−ザ加工機ト−チ軸のならい制御方法
JP3393171B2 (ja) * 1996-12-13 2003-04-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捺染用プリンタ
JP2000326585A (ja) 1999-05-21 2000-11-28 Hitachi Koki Co Ltd 刷版機のメディア検出センサ制御方法
JP2002022538A (ja) 2000-07-11 2002-01-23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印刷物測色装置
DE10126546A1 (de) * 2001-05-30 2002-12-05 Wilfried Donner 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Ermittlung eines ortsabhängigen Intensitäts- und Farbprofils und/oder Schärfeprofils optischer Linsensysteme
JP2005125605A (ja) 2003-10-23 2005-05-19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4937288B2 (ja) * 2009-03-02 2012-05-2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73025B2 (ja) 2009-11-30 2013-08-2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波長可変干渉フィルター、その製造方法、測色センサー、および測色モジュール
JP5708009B2 (ja) 2011-02-17 2015-04-30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光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子機器
JP5887998B2 (ja) * 2011-03-17 2016-03-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測色装置、記録装置、測色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5825070B2 (ja) 2011-11-21 2015-12-0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および印刷方法
JP2013129187A (ja) 2011-11-25 2013-07-04 Canon Inc プリント装置
JP6111730B2 (ja) 2012-03-28 2017-04-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測色装置、画像形成装置、測色システムおよび測色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80086097A1 (en) 2018-03-29
CN107867065A (zh) 2018-04-03
US10406819B2 (en) 2019-09-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04025B2 (en) Spectrometr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7798634B2 (e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US9288367B2 (en) Glossiness determining device, color measur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glossiness determination method
US1020749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ethod for calculating actual distance of deviation,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storing same
US9998633B2 (en) Color irregularity detect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olor irregularity detecting method
US9522538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dirtiness detection method
US10674042B2 (en) Wavelength variable interference filter and driving method of the wavelength variable interference filter
US9578183B2 (en) Color measurement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color chart, and color measurement method
JP6350158B2 (ja) 撮像装置、媒体種別判定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306110B2 (en) Measuring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US10473527B2 (en) Measuring device and measuring method
CN108372660A (zh) 用于对准在打印机中喷射透明材料的喷射器的方法和系统
US9549097B2 (en) Imaging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driving of two-dimensional image sensor
CN107867065B (zh) 液体喷射装置、测色方法及液体喷射装置的驱动方法
US10442228B2 (en) Spectrometry device,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spectrometry method
US10308051B2 (en) Measurement device and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0111091A (ja) プリンタおよびセンサ
JP697735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測色方法及び液体噴射装置の駆動方法
US11135861B2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inting apparatus, and printing apparatus
US9641727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JP2015203621A (ja) 測定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ト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