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6494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6494A
CN107856494A CN201710987172.6A CN201710987172A CN107856494A CN 107856494 A CN107856494 A CN 107856494A CN 201710987172 A CN201710987172 A CN 201710987172A CN 107856494 A CN107856494 A CN 1078564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ing
air
exchanging chamber
car body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871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6494B (zh
Inventor
曹锋
邹建煌
刘中杰
龙斌华
刘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710987172.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5649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564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64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64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649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007Combined heating, ventilating, or cooling devices
    • B60H1/00021Air flow details of HVAC devices
    • B60H1/00028Constructional lay-out of the devices in the vehicl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车体的迎风侧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空调器系统,空调器系统设置于车体内,空调器系统包括换热部,第一进风口与换热部相连通以向换热部内引入新风。在车体的迎风侧开设与换热部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该第一进风口用于向换热部内引入朝向迎风侧吹来的新风,这样设置能够将迎风面的新风引入换热部内降低换热腔内的温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空调器系统的能效,提高了该车辆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车辆的迎面风速可达到30m/s(108km/h)。而现有技术中的车体的冷凝风机的进风口和出风口均设置在车体的顶部,这样设置使得车辆在行进的过程中,冷凝风机的出风口的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速度方向存在剪切作用力,增加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降低了车辆的空调器系统的能效,减小了车辆的续航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辆的空调器系统效能差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车体,车体的迎风侧开设有第一进风口;空调器系统,空调器系统设置于车体内,空调器系统包括换热部,第一进风口与换热部相连通以向换热部内引入新风。
进一步地,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腔,第一进风口与第一换热腔相连通,空调器系统还包括:贯流风机,贯流风机设置于第一换热腔内。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腔位于车体的顶部,第一进风口开设于车体的顶部的迎风侧上。
进一步地,车体的顶壁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第二进风口和出风口与第一换热腔相连通,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通过出风口排出至车体外。
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滑板,滑板可活动地设置于车体的顶部,滑板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滑板位于第一位置时,滑板将第二进风口关闭,当滑板位于第二位置时,滑板将第二进风口完全关闭;驱动部,驱动部与滑板相连接,驱动部可驱动滑板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和/或,驱动部可根据车体的行驶速度控制滑板打开第二进风口的开度。
进一步地,换热部还包括:冷凝器,冷凝器设置于第一换热腔内,冷凝器位于第一进风口和贯流风机之间,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车体的顶壁还开设有出风口,车辆还包括:冷凝器,冷凝器设置于第一换热腔内,从第一进风口进入第一换热腔内的气流与冷凝器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排出。
进一步地,冷凝器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β,其中,15°≤β≤25°。
进一步地,冷凝器包括:第一组成段,第一组成段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换热腔的顶部上,第一组成段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二夹角;第二组成段,第二组成段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换热腔的底壁上,第二组成段的第二端与第一组成段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组成段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组成段所在的平面具有第三夹角,第二组成段与水平面具有第四夹角。
进一步地,第三夹角的角平分线沿水平方向设置,和/或第二夹角与第四夹角的相等或不相等。
进一步地,迎风侧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五夹角,第五夹角与第一夹角的角度相同。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腔内设置有蜗壳结构,贯流风机设置于蜗壳结构内,贯流风机包括:贯流风叶,贯流风叶与蜗壳结构的蜗舌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0.01D≤L≤0.02D,D为贯流风叶的外径。
进一步地,0.6h≤D≤0.7h,其中,h为第一换热腔沿竖直方向的高度。
进一步地,贯流风叶为两个,两个贯流风叶同轴设置,贯流风机包括:驱动电机,驱动电机位于两个贯流风叶之间,驱动电机驱动两个贯流风叶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换热部还包括第二换热腔和离心风机,第二换热腔沿水平方向与第一换热腔间隔地设置,离心风机设置于第二换热腔内以向车体的乘坐区输送冷量或热量。
进一步地,车辆还包括安装腔和控制系统,安装腔位于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之间,控制系统安装于安装腔内,控制系统与贯流风机电连接,控制系统可根据车体的行驶速度控制贯流风叶的转速。
进一步地,第一换热腔内设置有冷凝器,Qe=sinα×V×A×ξ+K×n;其中,Qe为第一换热腔内所需的换热风量;α为车体的迎面气流与冷凝器所在平面的夹角;V为车体的行进速度;A为冷凝器的迎风面的面积;ξ为迎面气流经冷凝器后的损失系数;K为贯流风叶的单位转速下对应的风量;n为贯流风叶的转速。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在车体的迎风侧开设与换热部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该第一进风口用于向换热部内引入朝向迎风侧吹来的新风,这样设置能够将迎风面的新风引入换热部内降低换热腔内的温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空调器系统的能效,提高了该车辆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A-A向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车辆的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车体;11、迎风侧;12、第一进风口;13、第一换热腔;14、第二进风口;15、出风口;16、第二换热腔;17、安装腔;
20、贯流风机;21、贯流风叶;22、驱动电机;
30、冷凝器;31、第一组成段;131、蜗舌;32、第二组成段;
40、滑板;41、步进电机;
50、离心风机;51、出风口;
60、控制系统;70、蒸发器;80、进风口;90、压缩机。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现在,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可以由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施,并且不应当被解释为只限于这里所阐述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使得本申请的公开彻底且完整,并且将这些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构思充分传达给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附图中,为了清楚起见,有可能扩大了层和区域的厚度,并且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器件,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描述。
结合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
具体地,如图1所示,该车辆包括车体10,车体10的迎风侧11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2;空调器系统,空调器系统设置于车体10内,空调器系统包括换热部,第一进风口12与换热部相连通以向换热部内引入新风。
在本实施例中,在车体的迎风侧开设与换热部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该第一进风口用于向换热部内引入朝向迎风侧吹来的新风,这样设置能够将迎风面的新风引入换热部内降低换热腔内的温度,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空调器系统的能效,提高了该车辆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其中,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腔13。第一进风口12与第一换热腔13相连通,空调器系统还包括贯流风机20。贯流风机20设置于第一换热腔13内。这样设置能够有效的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性能。
优选地,第一换热腔13位于车体10的顶部,第一进风口12开设于车体10的顶部的迎风侧11上。这样设置使得吹响迎风侧的气流能够直接通过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换热腔13内,能够有效地提高车辆空调器系统的能效,提高了该车辆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如图3和图5所示,为了能够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性能,车体10的顶壁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第二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与第一换热腔13相连通,从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4进入第一换热腔13内的气流通过出风口15排出至车体10外。如图4所示,为了能够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能耗,该车辆还设置了滑板40和驱动部。滑板40可活动地设置于车体10的顶部,滑板4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滑板40位于第一位置时,滑板40将第二进风口14关闭,当滑板40位于第二位置时,滑板40将第二进风口14完全关闭。驱动部与滑板40相连接,驱动部可驱动滑板4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驱动部可根据车体10的行驶速度控制滑板40打开第二进风口14的开度。优选地,该驱动部可以是步进电机41。
进一步地,换热部还包括冷凝器30。冷凝器30设置于第一换热腔13内,冷凝器30位于第一进风口12和贯流风机20之间,从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4进入第一换热腔13内的气流与冷凝器30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15排出。这样设置能够使得从第一进风口12和第二进风口14处进来的新风经与冷凝器换热降低冷凝器温度后排出至车辆外,有效地起到降低换热部的温度的作用,使得冷凝器始终处于温度较低的环境下进行作业,提高了空调器的可靠性。其中,滑板40开度的大小依据汽车行驶速度改变而改变。汽车行驶速度很高时,将顶部进风口减小甚至关闭,可保证流向冷凝器的迎面气流穿过冷凝器,从而进行有效散热。汽车行驶速度缓慢时,打开顶部进风口,减小冷凝风道的风阻,同时提高风机转速,从而保证流入换热器的气流流量不变。
当然,也可以只在车体10的顶壁开设有出风口15。冷凝器30设置于第一换热腔13内,从第一进风口12进入第一换热腔13内的气流与冷凝器30进行热交换后从出风口15排出。这样设置同样能够起到提高空调器的使用可靠性的作用。
如图2所示,这样设置能够减小出风口的气流方向与车体迎面气流方向夹角,从而实现降低车体受到的风阻,也即是使风机出风方向尽量与汽车迎面气流方向一致,流向车后侧。在汽车的车体冷量不变,汽车行驶速度较高时,顶部出风口处于减小或者关闭,使冷凝器迎面气流尽量穿过冷凝器,进行有效换热,此时不能降低汽车风阻,由于迎面气流较高,可降低贯流风机转速,也就是说,迎面风速高了,不需要贯流风机那么高转速。汽车行驶速度较慢时,增大出风口或者完全开启,以增大进口面积,降低风道风阻,并且增大贯流风机转速,依靠贯流风机的吸力,将足够的风吸入,也就是说,迎面气流速度小了,贯流风机就得提高转速多做功。即通过冷凝风道出风口15气流方向与汽车迎面气流方向夹角减小,从而减小两气流间的剪切力,进而降低风阻。
如图2和图5所示,冷凝器30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β,其中,15°≤β≤25°。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冷凝器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性能。
如图6所示,进一步地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性能,冷凝器30包括第一组成段31和第二组成段32。第一组成段31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换热腔13的顶部上,第一组成段31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二夹角。第二组成段32的第一端安装于第一换热腔13的底壁上,第二组成段32的第二端与第一组成段31的第二端相连接,第二组成段32所在的平面与第一组成段31所在的平面具有第三夹角,第二组成段32与水平面具有第四夹角。即从图6中可以看出,该冷凝器的结构为“<”形,即第三夹角的角平分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夹角的角度设置成与第四夹角的相等或不相等的方式。这样设置同样能够增加冷凝器与气流的接触面积,提高冷凝器的换热性能。
如图5所示,迎风侧11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五夹角,第五夹角与第一夹角的角度相同。即可以将迎风侧11的倾斜角度设置成与冷凝器的倾斜角度相同的方式,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第一进风口处的进风量,同时也能够增加冷凝器与气流的接触面积。
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换热腔13内设置有蜗壳结构。贯流风机20设置于蜗壳结构内,贯流风机20包括贯流风叶21。贯流风叶21与蜗壳结构的蜗舌131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0.01D≤L≤0.02D,D为贯流风叶21的外径。0.6h≤D≤0.7h,其中,h为第一换热腔13沿竖直方向的高度。这样设置能够提高空调器系统的换热性能。
优选地,如图1所示,贯流风叶21为两个,两个贯流风叶21同轴设置,贯流风机20包括驱动电机22。驱动电机22位于两个贯流风叶21之间,驱动电机22驱动两个贯流风叶21同步转动。这样设置能够减少电机的设置个数,降低产品的成本。
如图2和图3所示,换热部还包括第二换热腔16和离心风机50,第二换热腔16沿水平方向与第一换热腔13间隔地设置,离心风机50设置于第二换热腔16内以向车体10的乘坐区输送冷量或热量。优选地,离心风机50可通过出风口51向乘坐区输送冷量或热量。
车辆还包括安装腔17和控制系统60。安装腔17位于第一换热腔13和第二换热腔16之间,控制系统60安装于安装腔17内,控制系统60与贯流风机20电连接,控制系统60可根据车体10的行驶速度控制贯流风叶21的转速。这样设置能够有效地节省车辆的耗能,提高了车辆的续航能力。冷量不变的情况下,贯流风机转速依据车速变化,车速高,风机转速低,车速低,风机转速高。
进一步地,Qe=sinα×V×A×ξ+K×n。其中,Qe为第一换热腔13内所需的换热风量,即Qe为车体空调冷凝侧(车外侧)换热所需求的风量。α为车体10的迎面气流与冷凝器30所在平面的夹角,V为车体10的行进速度,A为冷凝器30的迎风面的面积,ξ为迎面气流经冷凝器30后的损失系数,K为贯流风叶21的单位转速下对应的风量,n为贯流风叶21的转速。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改善冷凝风机进、出风方式,充分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迎面高速气流,提高车辆空调能效,同时改善冷凝风机出口气流方向与车辆行驶速度方向的剪切作用力,降低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风阻。采用单电机带动两个贯流风叶实现双贯流风机,减少电机数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减少车辆空调整机重量,减少车辆汽车负载,增加续航里程。
本申请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及风机特性,首次将双贯流方案在车辆空调上的设计,降低车辆空调冷凝侧风机功耗,最大极限(冷凝风机关闭)可达1000W(单风机500W),降低产品成本,由双轴流变为双贯流,减少电机一台,价格在300元左右,减少车辆空调整机重量,约10Kg。在车辆空调上冷凝侧采用双贯流风机以改变现有车辆空调的进出风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车辆行驶中的迎面风速,降低冷凝风机功率达到提高能效目的。另一方面改善车辆冷凝风机的出口气流与流经车辆的水平气流的剪切作用,达到减少车辆行驶风阻的目的,进而降低油耗/电能增加续航里程,降低空气污染。电机数量的减少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300元/台)。
车辆空调主要离心风机、蒸发器70、压缩机90、控制器系统、贯流风叶、冷凝器等几部分组成。空调运行时气流在离心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80流经蒸发器换热后经离心风机出口流入车体内,进而达到车内制冷/制热的效果。车外侧(冷凝侧)气流在贯流风机的作用下,由进风口流经冷凝器进行系统换热后流入大气环境。
采用双贯流风机用于冷凝器散热,以减小冷凝风机出口气流与车辆行驶中迎面气流的夹角,进而减少两者的剪切力,使气流流动更顺畅。贯流风叶的外径为D,其取值为0.64h,h为车辆空调整机厚度。蜗舌与贯流风叶的间隙为L,其取值为0.016D。冷凝器与换热腔底部的夹角为β,其取值为20°。设置了双进风口可有效利用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高速迎面气流(风速较高达到20~30m/s),车辆空调顶部进风口可增大进风面积减少风道阻力,保证在车辆静止状态下空调换热的风量需求。
车辆行驶过程中,控制系统调节驱动电机的转速以使风机转速跟随车速变化。同时通过步进电机带动滑动板调节进风口的开度L1(如图3所示)。车速高时降低风机转速甚至关闭贯流风机提高能效,车速低时提高贯流风机转速以满足制冷/制热能力需求。其中汽车行驶速度与贯流风机之间的关系为:
sinα×V×A×ξ+K×n=Qe。公式中α为车辆迎面气流与冷凝器的夹角,V为车辆行驶过程中迎面风速大小,其等同于汽车行驶速度,A为冷凝器迎风面积,ζ为汽车迎面气流流经冷凝器的损失系数,K代表单位转速所对应的风量的系数,n为贯流风叶的转速,Qe为车体10的第一换热腔13内所需的换热风量。
除上述以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所谈到的“一个实施例”、“另一个实施例”、“实施例”等,指的是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包括在本申请概括性描述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多个地方出现同种表述不是一定指的是同一个实施例。进一步来说,结合任一实施例描述一个具体特征、结构或者特点时,所要主张的是结合其他实施例来实现这种特征、结构或者特点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10),所述车体(10)的迎风侧(11)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2);
空调器系统,所述空调器系统设置于所述车体(10)内,所述空调器系统包括换热部,所述第一进风口(12)与所述换热部相连通以向所述换热部内引入新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第一换热腔(13),所述第一进风口(12)与所述第一换热腔(13)相连通,所述空调器系统还包括:
贯流风机(20),所述贯流风机(2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位于所述车体(10)的顶部,所述第一进风口(12)开设于所述车体(10)的顶部的所述迎风侧(11)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的顶壁还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4)和出风口(15),所述第二进风口(14)和所述出风口(15)与所述第一换热腔(13)相连通,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2)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4)进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的气流通过所述出风口(15)排出至车体(10)外。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
滑板(40),所述滑板(40)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车体(10)的顶部,所述滑板(4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滑板(40)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滑板(40)将所述第二进风口(14)关闭,当所述滑板(40)位于第二位置时,所述滑板(40)将所述第二进风口(14)完全关闭;
驱动部,所述驱动部与所述滑板(40)相连接,所述驱动部可驱动所述滑板(40)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之间往复运动,和/或,所述驱动部可根据所述车体(10)的行驶速度控制所述滑板(40)打开所述第二进风口(14)的开度。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还包括:
冷凝器(30),所述冷凝器(3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所述冷凝器(30)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2)和所述贯流风机(20)之间,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2)和所述第二进风口(14)进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的气流与所述冷凝器(30)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出风口(15)排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0)的顶壁还开设有出风口(15),所述车辆还包括:
冷凝器(30),所述冷凝器(30)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从所述第一进风口(12)进入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的气流与所述冷凝器(30)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出风口(15)排出。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30)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一夹角β,其中,15°≤β≤25°。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30)包括:
第一组成段(31),所述第一组成段(31)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的顶部上,所述第一组成段(31)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二夹角;
第二组成段(32),所述第二组成段(32)的第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的底壁上,所述第二组成段(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组成段(31)的第二端相连接,所述第二组成段(32)所在的平面与所述第一组成段(31)所在的平面具有第三夹角,所述第二组成段(32)与所述水平面具有第四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平分线沿水平方向设置,和/或
所述第二夹角与所述第四夹角的相等或不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迎风侧(11)所在的平面与水平面具有第五夹角,所述第五夹角与所述第一夹角的角度相同。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设置有蜗壳结构,所述贯流风机(20)设置于所述蜗壳结构内,所述贯流风机(20)包括:
贯流风叶(21),所述贯流风叶(21)与所述蜗壳结构的蜗舌(131)之间的距离为L,其中,0.01D≤L≤0.02D,D为所述贯流风叶(21)的外径。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0.6h≤D≤0.7h,其中,h为所述第一换热腔(13)沿竖直方向的高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贯流风叶(21)为两个,两个所述贯流风叶(21)同轴设置,所述贯流风机(20)包括:
驱动电机(22),所述驱动电机(22)位于两个所述贯流风叶(21)之间,所述驱动电机(22)驱动两个所述贯流风叶(21)同步转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还包括第二换热腔(16)和离心风机(50),所述第二换热腔(16)沿水平方向与所述第一换热腔(13)间隔地设置,所述离心风机(50)设置于所述第二换热腔(16)内以向所述车体(10)的乘坐区输送冷量或热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还包括安装腔(17)和控制系统(60),所述安装腔(17)位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和所述第二换热腔(16)之间,所述控制系统(60)安装于所述安装腔(17)内,所述控制系统(60)与所述贯流风机(20)电连接,所述控制系统(60)可根据所述车体(10)的所述车体(10)的行驶速度控制所述贯流风叶(21)的转速。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设置有冷凝器(30),
Qe=sinα×V×A×ξ+K×n;
其中,Qe为所述第一换热腔(13)内所需的换热风量;
α为所述车体(10)的迎面气流与所述冷凝器(30)所在平面的夹角;
V为所述车体(10)的行进速度;
A为所述冷凝器(30)的迎风面的面积;
ξ为迎面气流经所述冷凝器(30)后的损失系数;
K为所述贯流风叶(21)的单位转速下对应的风量;
n为所述贯流风叶(21)的转速。
CN201710987172.6A 2017-10-20 2017-10-20 车辆 Active CN10785649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87172.6A CN107856494B (zh) 2017-10-20 2017-10-20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87172.6A CN107856494B (zh) 2017-10-20 2017-10-20 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6494A true CN107856494A (zh) 2018-03-30
CN107856494B CN107856494B (zh) 2024-05-03

Family

ID=616967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87172.6A Active CN107856494B (zh) 2017-10-20 2017-10-20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5649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5474A (zh) * 2021-03-24 2021-07-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顶置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3085475A (zh) * 2021-03-25 2021-07-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顶置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WO2023103366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空调机组及其变频压缩机频率控制方法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04063U (zh) * 2011-02-24 2012-04-25 湖南华强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顶置式车载空调结构
CN103851691A (zh) * 2012-11-28 2014-06-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104044431A (zh) * 2014-07-02 2014-09-17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空调
CN204176777U (zh) * 2014-10-16 2015-02-25 山东华盛强移动制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侧面进气补偿冷凝的客车空调器
US20150241080A1 (en) * 2014-02-21 2015-08-27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5371364A (zh) * 2015-11-13 2016-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416478U (zh) * 2017-10-20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04063U (zh) * 2011-02-24 2012-04-25 湖南华强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顶置式车载空调结构
CN103851691A (zh) * 2012-11-28 2014-06-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
US20150241080A1 (en) * 2014-02-21 2015-08-27 Keihin Therm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04044431A (zh) * 2014-07-02 2014-09-17 深圳市英维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客车空调
CN204176777U (zh) * 2014-10-16 2015-02-25 山东华盛强移动制冷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侧面进气补偿冷凝的客车空调器
CN105371364A (zh) * 2015-11-13 2016-03-02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空调室内机
CN207416478U (zh) * 2017-10-20 2018-05-29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车辆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85474A (zh) * 2021-03-24 2021-07-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顶置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CN113085475A (zh) * 2021-03-25 2021-07-0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顶置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WO2022199239A1 (zh) * 2021-03-25 2022-09-29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顶置式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车辆
WO2023103366A1 (zh) * 2021-12-07 2023-06-1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车载空调机组及其变频压缩机频率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6494B (zh) 2024-05-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595976B (zh) 分体落地式空调器
CN107856494A (zh) 车辆
CN105910180B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0410867A (zh) 室内机、空调器及空调器控制的方法
CN207416478U (zh) 车辆
CN1114795C (zh) 整体式空调器
CN205980017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1748598U (zh) 一种双通道送风柜式空调器
CN2769725Y (zh) 柜式多出风口空调器
CN106696639A (zh) 一种纯电动客车一体式热泵型变频空调
CN206222503U (zh) 空调器
CN211641761U (zh) 汽车空调机构
CN205783339U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0463269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107696826A (zh) 车辆的空调系统及车辆
CN107036184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0962543A (zh) 一种汽车空调机构
CN2376602Y (zh) 分体式两面送风空调机
CN215951723U (zh) 导风组件、空调室内机
CN108507030A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11641760U (zh) 汽车空调
CN107101424A (zh) 蒸发器组件、车载空调系统及车辆
CN209955689U (zh) 一种空调器及具有其的汽车
CN207697423U (zh) 一种车用空调系统及客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