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19711B -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19711B
CN107819711B CN201711022373.9A CN201711022373A CN107819711B CN 107819711 B CN107819711 B CN 107819711B CN 201711022373 A CN201711022373 A CN 201711022373A CN 107819711 B CN107819711 B CN 1078197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cancellation
self
component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223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19711A (zh
Inventor
赵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ahua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02237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81971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8197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97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19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197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821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CI]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其中,所述方法包括: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用于解决现有RFID系统所采用的自干扰信号对消方法,存在对消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对消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信号和空间耦合传输特性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信息,实现自动识别。
其中,RFID系统的读写设备在接收射频信号的同时,发射机还在不断发射射频信号,然而,持续发射的射频信号会泄露到接收机端,这种干扰称为自干扰。
为此,现有技术中采用调幅调相法,IQ对消法以及自干扰信号幅度相位检测辅助算法,来实现对自干扰信号的消除。其中,调幅调相法移相器成本高,需高电压控制,电路复杂。此外,IQ对消法中的遍历法,采用将发射链路耦合的待对消信号在数字域通过逐点扫描法调整相位和幅度,然后通过对对消结果进行比对,采样对消结果最优时的相位点和幅度点。整个过程需遍历所有相位和幅度点,计算量大。此外,自干扰信号幅度相位检测辅助算法通过增加功率检测和鉴相器来辅助对消信号生成,电路结构复杂,成本高。
可见,现有RFID系统所采用的自干扰信号对消方法,存在对消效率低,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RFID系统所采用的自干扰信号对消方法,存在对消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对消效率。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可选地,所述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包括: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可选地,所述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包括:
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包括: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包括: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可选地,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可选地,所述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包括: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发射机、接收机、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和合路器,其中,
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分别与所述发射机和所述合路器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点,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所述合路器,分别与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和所述接收机连接,用于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点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可选地,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可选地,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可选地,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可选地,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可选地,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可选地,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第二处理单元,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消除单元,用于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可选地,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步骤。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的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一种或多种技术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也就是说,从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进而确定出目标对消区域。进一步地,在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然后,将所述第二对消信号与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合路,从而消除了所述自干扰信号。相对于现有对消算法无需遍历所有区域中的信号,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对消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S101中: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的步骤流程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在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分别有一个抵消信号时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S102中: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的步骤流程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S303中: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的步骤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所述第一抵消信号S3信号的Q分量为Ys3,I分量为Xs’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S303中: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的步骤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S102中: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的步骤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预设间隔值为5时的正方形区域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的步骤流程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二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三中提供的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用于解决现有RFID系统所采用的自干扰信号对消方法,存在对消效率低的技术问题,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对消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包括:
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也就是说,从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进而确定出目标对消区域。进一步地,在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然后,将所述第二对消信号与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合路,从而消除了所述自干扰信号。相对于现有对消算法无需遍历所有区域中的信号,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对消效率。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通过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详细的说明,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具体特征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详细的说明,而不是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定,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包括:
S101: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S102: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S103: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S104: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101至步骤S104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具体来讲,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可以确定出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和相位。进一步地,在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时,便可以确定出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然后,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具体可以基于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时的对消结果的优劣来估算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比如,在所述自干扰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区间时,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可以是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第三象限区间。再比如,在所述自干扰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第二象限区间时,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可以是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第四象限区间。当然,还可以是其它的情况,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然后,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比如,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时的对消效果最好的信号作为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具体的确定过程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在此就不一一详细解释了。
进一步地,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比如,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确定出一目标对消区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于具体是如何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将在下文中进行详述,在此就不一一解释说明了。
在确定出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之后,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具体可以是,遍历所述对消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并从中确定出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时对消效果较好的矢量信号作为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需要来设计所述第二预设条件,进而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所述第二预设条件的所述第二对消信号。
进一步地,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从而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了消除。由于基于步骤S101至步骤S103确定出的所述第二对消信号的对消效果最好,那么当所述第二对消信号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合路时,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的效果较好,从而在提高了对消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对消性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步骤S101中步骤: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包括:
S201: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S202: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
S203: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
S204: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201至步骤S204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比如幅度A。然后,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如图3所示,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分别有一个抵消信号时的示意图,其中,四个抵消信号分别为S1、S2、S3、S4,所述自干扰信号为S。通过对接收链路信号功率采集,所确定的的幅度A可能与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的幅度值有一定偏差,图3中仅示出了其中的一种情况,关于其它情况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然后,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仍以图3为例,分别采集S1、S2、S3、S4这4个信号与S信号抵消之后的信号强度。其中,对消之后的信号强度越小,对消效果越好。此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具体通过一反馈控制单元来检测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具体来讲,通过复用接收机的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Converter,ADC)读出信号强度。
进一步地,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仍以图3为例,S3信号与S信号,产生的信号强度最小,进一步地将S3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即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第三象限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4,步骤: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包括:
S301: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S302: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S303: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301至步骤S30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然后,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比如,分别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中确定出在对消结果较佳时所对应的I分量和Q分量。然后,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从而得到的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的对消效果较佳。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步骤S303中: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包括:
S401: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S402: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S403: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401至步骤S40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仍然以图3中的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在第三象限区间为例,如图6所示,S3信号的Q分量为Ys3,I分量为Xs’。保持Ys3不变,Xs’从零开始增加,这样通过Ys3和Xs’合成的信号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对消之后的Q分量是固定值。在所述预设间隔值为5时,对于0-127的衰减器来说,只需进行26次对消即可。此外,在将Ys3和当前递增后的Xs’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将获得包括26个第三对消信号的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然后,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其中,抵消之后的信号强度越小说明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的对消效果越好。以图6为例,将获得包括26个第一信号强度的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然后,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仍然以图6为例,将从26个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7本申请实施例一中提供的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中,步骤S303中: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包括:
S501: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S502: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S503: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501至步骤S503的具体原理同步骤S401至步骤S403。具体来讲,
首先,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仍然以图3中的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在第三象限区间为例,如图6所示,S3信号的Q分量为Ys3,I分量为Xs’。保持Xs’不变,Ys3从零开始增加,这样通过Ys3和Xs’合成的信号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对消之后的I分量是固定值。在所述预设间隔值为5时,对于0-127的衰减器来说,只需进行26次对消即可。此外,在将Xs’和当前递增后的Ys3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将获得包括26个第四对消信号的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然后,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其中,抵消之后的信号强度越小说明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消除的对消效果越好。以图6为例,将获得包括26个第二信号强度的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然后,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仍然以图6为例,将从26个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进一步地,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所述第一对消信号。此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对消精度的需求来选择衰减器,进而确定出合适的所述预设间隔值,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步骤S102中的步骤: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包括:
S601: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S602: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601至S602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端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仍然以图3,且所述预设间隔值为5为例,所述正方形区域如图9所示。然后,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所述目标对消区域,用于从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确定出所需的对消信号。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还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来制定生成所述目标对消区域的方法,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0,对于步骤S103中的步骤: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包括:
S701: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S702: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S703: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步骤S701至步骤S703的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首先,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以图9中的所述正方形区域为例,所述正方形区域共包括25个单位坐标点,所述矢量信号集合共包括25个矢量信号。然后,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仍然以图9为例,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共包括25个第三信号强度。进一步地,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仍然以图9为例,将从25个矢量信号中确定出对消效果最好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矢量信号为所述第二对消信号。进一步地,将筛选出的所述第二对消信号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合路,从而消除了所述自干扰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以所述预设间隔值为5,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为正方形为例,本发明所提供的对消信号的对消方法的对消次数为4+26+26+5×5=81,而采用传统遍历算法的对消次数为65536次,相较而言,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对消方法时间复杂度将大大降低,对消效率更高,对消性能更好。
实施例二
基于与本申请实施例一同样的发明构思,请参考图11,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发射机10、接收机20、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和合路器40,其中,
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分别与发射机10和合路器40连接,用于接收来自发射机10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点,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合路器40,分别与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和接收机20连接,用于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点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2所示,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包括:
90度电桥50,与耦合器相连,用于将所述耦合器耦合的一部分信号分解成幅度相同的两路信号,一路为基准相位的I路信号,另一路为正交的Q路信号;
可调衰减器60,与90度电桥50相连,用于调节所述I路信号和所述Q路信号的功率衰减;
单转差分器70,与可调衰减器60相连,用于将所述I路信号分解成相位差为180度的两路信号,且用于将所述Q路信号分解成相位差为180度的两路信号;
单刀双掷开关80,与单转差分器70相连,分别从所述I路信号的相位差为180度的两路信号中确定出第一路信号,从所述Q路信号的相位差为180度的两路信号中确定出第二路信号;
与合路器40不同的第二合路器90,与单刀双掷开关80相连,用于将所述第一路信号和所述第二路信号合路,生成所述对消信号。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90度电桥50将所述耦合器耦合的一部分信号分解成相位差为90度的两路信号,一路为基准相位的I路信号,另一路为正交的Q路信号。当然,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当采用不同于IQ正交分解法来对所述耦合器耦合的一部分信号进行分解时,相应地可采用与90度电桥50不同的其它电桥,在此就不一一举例说明了。可调衰减器60包括第一可调衰减器61和第二可调衰减器62在内的两个可调衰减器,每个可调衰减器用于独立调节所述I路信号和所述Q路信号的功率衰减,进而独立控制所述I路信号和所述Q路信号的幅度值。可调衰减器60可以是低级噪声放大器和功率放大器。单转差分器70包括第一单转差分器71和第二单转差分器72,其中,第一单转差分器71将所述I路信号分解成相位差为180度的两路信号I+、I_,第二单转差分器72将所述Q路信号分解成相位差为180度的两路信号Q+、Q_;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单转差分器70可以为巴伦(差分脉冲分配器,或者差分混频器),等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单刀双掷开关80包括第一单刀双掷开关81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82,其中,第一单刀双掷开关81从两路信号I+、I_中确定出第一路信号。第二单刀双掷开关82从两路信号Q+、Q_中确定出第二路信号;第二合路器90分别与第一单刀双掷开关81和第二单刀双掷开关82相连,将所述第一路信号和所述第二路信号合路,生成用于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对消信号。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所述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结构较为简单,进一步降低了设计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用于: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用于:
在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用于: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用于: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30用于: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实施例三
基于与本申请实施例一同样的发明构思,请参考图1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100,用于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第二处理单元110,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第三处理单元120,用于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消除单元130,用于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单元110用于: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至少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至少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至少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至少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至少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单元110用于:
在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单元110用于: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单元110用于: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单元110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处理单元60用于: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步骤。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一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步骤。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所述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也就是说,从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进而确定出目标对消区域。进一步地,在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然后,将所述第二对消信号与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合路,从而消除了所述自干扰信号。相对于现有对消算法无需遍历所有区域中的信号,大大降低了算法的复杂度,提高了对消效率。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7)

1.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其中,所述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包括: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所述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包括:
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包括: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包括: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包括: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6.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射机、接收机、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和合路器,其中,
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分别与所述发射机和所述合路器连接,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点,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所述合路器,分别与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和所述接收机连接,用于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点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干扰对消信号生成器用于: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11.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处理单元,用于接收来自发射机的自干扰信号,并将所述自干扰信号映射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
第二处理单元,基于所述自干扰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确定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从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确定出满足第一预设条件的第一对消信号,以及基于所述第一对消信号确定目标对消区域;
第三处理单元,用于遍历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从所述目标对消区域中确定出符合第二预设条件的第二对消信号;
消除单元,用于将所述自干扰信号与所述第二对消信号合路,消除所述自干扰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确定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
以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原点为圆心,以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幅度为半径,进行矢量旋转,获得旋转后的图形,从旋转后的图形中确定出四个抵消信号,其中,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的每个象限区间中有一个抵消信号;
分别采用所述四个抵消信号中每个抵消信号对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后的信号强度,获得四个信号强度;
确定所述四个信号强度中满足第三预设条件的信号强度所对应的第一抵消信号,并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所在的象限区间作为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
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在用于选择对消信号的象限区间中,将所述第一抵消信号分解成正交的I分量和Q分量;
基于所述I分量确定出符合第四预设条件的第一I分量,且基于所述Q分量确定出符合第五预设条件的第一Q分量;
基于所述第一I分量和所述第一Q分量合成第一对消信号。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保持所述Q分量不变,所述I分量从零开始按照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Q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I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三对消信号,以获得第三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三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三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一信号强度,获得第一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一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一信号强度对应的第三对消信号相应的I分量作为所述第一I分量。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保持所述I分量不变,所述Q分量从零开始按照所述预设间隔值进行递增,每递增一次,将所述I分量和当前递增后的Q分量合成为相应的第四对消信号,以获得第四对消信号集合;
将所述第四对消信号集合中每个第四对消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二信号强度,获得第二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二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二信号强度对应的第四对消信号相应的Q分量作为所述第一Q分量。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基于所述第一Q分量和所述第一I分量,确定所述第一对消信号在所述IQ直角矢量坐标系中的终点坐标位置,以所述终点坐标位置为中心,所述预设间隔值为边长确定一正方形区域;
将所述正方形区域作为目标对消区域。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处理单元用于:
遍历所述正方形区域中的每个单位坐标点对应的矢量信号,获得矢量信号集合;
将所述矢量信号集合中每个矢量信号分别与所述自干扰信号进行抵消,并计算相应的所述自干扰信号经抵消之后的第三信号强度,获得第三信号强度集合;
从所述第三信号强度集合中筛选出取值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将所述最小的第三信号强度对应的矢量信号作为第二对消信号。
16.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系统,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权项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步骤。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5任一权项所述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的步骤。
CN201711022373.9A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078197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22373.9A CN107819711B (zh)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022373.9A CN107819711B (zh)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19711A CN107819711A (zh) 2018-03-20
CN107819711B true CN107819711B (zh) 2021-02-02

Family

ID=616039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22373.9A Active CN107819711B (zh) 2017-10-27 2017-10-27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819711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4022B (zh) * 2013-12-09 2015-06-17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平坦衰落环境下全双工收发机及自干扰对消方法
CN106778413B (zh) * 2016-12-05 2019-04-26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一种应用于超高频rfid的集成模拟自干扰抵消电路
CN107229886B (zh) * 2017-06-26 2020-05-19 深圳市远望谷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rfid读写器中动态自干扰的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19711A (zh) 2018-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79243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with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CN106559365B (zh) 自干扰消除方法和设备
JP5736545B2 (ja) フェイズドアレーアンテナのブランチ間補正装置及びフェイズドアレーアンテナのブランチ間補正方法
US9312898B2 (en) Apparatus and a method for handling a received signal, and a mixer unit
WO201511987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and avoiding intermodulation interference
Villame et al. Carrier suppression locked loop mechanism for UHF RFID readers
CN104158552A (zh) 零中频发射机、接收机及相关方法和系统
JP2006311056A (ja) 直交変調装置の校正方法、直交変調装置および無線端末試験装置
RU2542737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одавления просачивания несущей
CN110391892B (zh) 全双工自干扰减弱方法及全双工自干扰减弱系统
CN110109096B (zh) 损耗补偿的双站毫米波成像装置及方法
CN107819711B (zh) 一种自干扰信号的对消方法及系统
US1027735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hielded yar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10912582A (zh) 同时同频全双工自干扰信号消除方法、设备和存储介质
US1172886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that implements beamforming
KR102232377B1 (ko) 피드포워드 기반의 무선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동작방법
CN110969034B (zh) 一种载波抵消电路及rfid读写器
CN101052028B (zh) 解调方法和装置
US20210088642A1 (en) Distance measuring apparatus and distance measuring system
WO2011111219A1 (ja)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反射波取得方法
CN109085540B (zh) 泄漏信号的对消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US20240192309A1 (en)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interference signal of automotive rader and recording medium storing instruction to perform method for processing interference signal of automotive rader
JP6572049B2 (ja) 受信機
CN219938368U (zh) 相位差获取及补偿装置、相控阵
KR20110023541A (ko) 알에프아이디(rfid)의 리더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