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50433A - 用于具有发送活动性探测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用于具有发送活动性探测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50433A
CN107750433A CN201680035709.2A CN201680035709A CN107750433A CN 107750433 A CN107750433 A CN 107750433A CN 201680035709 A CN201680035709 A CN 201680035709A CN 107750433 A CN107750433 A CN 1077504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end
connection
signal
antenna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570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50433B (zh
Inventor
K·巴希赫
H·纳斯特
R·雅各比
J·斯佩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Technology Co ltd
Audi AG
Original Assignee
Audi AG
Laird Dabendorf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di AG, Laird Dabendorf GmbH filed Critical Audi AG
Publication of CN1077504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04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50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5043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53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 H04B1/006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common antenna for more than one band using switches for selecting the desired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05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 H04B1/0064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adapting radio receivers, transmitters andtransceivers for operation on two or more bands, i.e. frequency ranges with separate antennas for the more than one ba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2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 H04W52/0245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using monitoring of external events, e.g. the presence of a signal according to signal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2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measured or perceived qu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58Arrangements for matching and coupling between power amplifier and antenna or between amplifying sta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8Input circuits, e.g. for coupling to an antenna or a transmission li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用于从多个终端设备(2,3)和至多个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的设备和方法,其中,所述设备(1)具有一定数量的信号连接端和一定数量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其中,所述设备(1)具有至少两个天线连接端(AA1,AA2,AA3),其中,信号连接端是主连接端(HA1,HA2,HA3)或副连接端(NA1,NA2),其中,所述设备(1)对于每个可连接的终端设备(2,3)具有至少一个主连接端(HA1,HA2,HA3),其中,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大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数量,其中,所述设备(1)此外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其中,每个主连接端(HA1,HA2,HA3)与每个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能够通过信号连接通电连接,其中,所述设备(1)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其中,通过所述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能够根据信号的信号特性探测,其中,所述信号存在于与所述主连接端(HA1,HA2,HA3)连接的信号连接区段上,其中,所述信号连接端与所述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信号技术连接能够根据所探测到的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和配属于终端设备(2,3)的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建立。

Description

用于具有发送活动性探测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尤其在多个终端设备的多个信号连接端与多个天线之间的——信号传输的设备和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多个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在运行期间需要用于从终端设备和至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的无线连接。这种终端设备尤其可以是便携式终端设备、例如移动无线电电话和平板电脑,但也可以是电脑和类似的终端设备。此外,系统的控制设备也属于这种终端设备,所述控制设备不必须设置成通过使用者直接操作。
例如在车辆中使用多个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为了实施期望的功能通过无线连接传输数据。这种控制设备例如可以是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的控制设备。明显地,其他的车辆系统——例如车辆的辅助系统或紧急情况系统——也可以包括这种控制设备。因此,例如为了可靠地实施所谓的eCall功能需要相应的控制设备至外部基站的无线连接。
此外已知,在车辆中也运行便携式终端设备、尤其移动无线电电话。这同样需要无线连接,用于建立电话连接以及用于建立数据连接。
通常,这种终端设备的无线连接通过车辆中的至少一个天线建立。存在的解决方案设置,对于每个终端设备设置至少一个天线,通过所述天线建立相应的无线连接。然而,这种配置具有高的结构空间需求并且需要高的设计开销。因此,在车辆(尤其机动车)的范围内基于受限的结构空间难以对每个终端设备设置用于相应天线的结构空间。
DE 10 2012 014 548 B3公开一种用于机动车的移动无线电设备,所述移动无线电设备具有第一移动无线电模块和第二移动无线电模块。此外,提供有第一天线和第二天线用于移动无线电信号传输。此外设置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与天线和移动无线电模块的相应信号连接端连接,并且所述开关装置设计用于根据开关信号在第一开关状态与第二开关状态之间切换。所述文件公开,移动无线电设备包括比天线多的信号连接端。然而,在此,所述开关信号由移动无线电模块产生,所述移动无线电模块因此必然是移动无线电设备的部分。因此,所提出的开关装置仅当存在至少一个可以产生相应的开关信号的移动无线电模块时是可用的。
提出技术问题,创建一种用于从多个终端设备和至多个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的设备和方法,所述设备和方法能够实现可靠的信号传输,其中,使空间结构需求最小化并且扩大所述设备和方法的应用范围。
所述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具有权利要求1和14的特征的主题得出。本发明的其他有利构型由从属权利要求得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在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之间通过开关装置根据运行场景建立有针对性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其中,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大于天线连接端的数量,其中,根据配属有信号连接端的终端设备的探测到的发送活动性选择运行场景。
提出一种用于从多个终端设备和至多个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的设备。所述设备可以尤其用于传输高频信号。因此,所述设备用于从至少两个终端设备和至至少两个终端设备——优选地从三个或更多的终端设备和至三个或更多的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所述设备能够根据一个期望的或多个期望的标准(尤其LTE标准、UMTS标准、GSM标准)实现信号传输。因此,不同的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根据这些标准中的一个分别传输信号——能够连接到所述设备上。所述设备在此优选地——然而不是唯一地——可应用在车辆(尤其机动车)中。
终端设备例如可以是移动无线电电话。所述移动无线电电话在此例如可以通过发送/接收放大器装置连接到所述设备处,所述发送/接收放大器装置也可以表示为所谓的补偿器(Compenser)。终端设备也可以是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尤其可以是车辆的——尤其机动车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尤其可以是信息娱乐系统的或其他车辆系统的控制设备。所述控制设备例如可以实施所谓的eCall功能。
所述设备具有一定数量的信号连接端和一定数量的天线连接端。所述设备在此具有至少两个天线连接端。终端设备可以——例如通过终端设备的相应的信号连接端——连接到所述设备的信号连接端处。所述连接端例如可以电地(galvanisch)实现。然而也可提出其他的连接端类型。天线或同等作用的元件可以(尤其电地)连接到天线连接端处。所述信号连接端——终端设备可以连接到所述信号连接端处——可以表示为配属于终端设备的信号连接端。
信号连接端在此是主连接端或副连接端。主连接端或副连接端在此可以表示为信号连接端的一种类型。在本发明的意义上,如下信号连接端可以表示为主连接端:所述信号连接端在正常运行状态中必须强制地与天线连接端或天线连接,以便能够实现从连接到这些主连接端处的终端设备和至连接到这些主连接端处的终端设备的可靠且未干扰的数据传输。换句话说,终端设备可以与不连接的主连接端在正常运行状态中不建立网络连接。在正常运行状态中,不仅终端设备而且天线连接到所述设备处。在此尤其对于在激活的发送运行中的终端设备可以保证可靠且未干扰的数据传输,其中,所述在激活的发送运行中的终端设备发送和接收信号。因此,可以在激活的发送运行中尤其提供终端设备与天线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例如电连接),其中,所述用于用于发送的信号传输的连接用作用于用于接收的信号传输的连接。
副连接端可以表示如下信号连接端:所述信号连接端在正常运行状态中不必然或不一定为了可靠且未受干扰的数据传输必须与天线连接端或天线连接。副连接端能够实现例如信号的多路径接收,由此提高在接收信号的情况下的数据率。此外,副连接端可以是所谓的备用连接端,所述备用连接端能够实现在错误运行状态中从终端设备或至终端设备的数据传输。这在以下进一步阐述。
终端设备在此可以具有相应的主连接端,其中,将终端设备的主连接端与设备的主连接端连接。此外,终端设备可以具有相应的副连接端,其中,将终端设备的副连接端与设备的副连接端连接。
所述正常运行状态可以表示如下运行状态:在所述运行状态中能够实现通过所有主连接端和所有天线连接端的信号传输。在与此偏差的错误运行状态中,连接到天线连接端处的天线和/或终端设备的主连接端例如可能是没有功能能力的或仅受限地有功能能力的。
此外,至少一个主连接端配属于终端设备。这意味着,所述设备对于每个可连接的终端设备具有至少一个主连接端。如果所述终端设备例如具有仅一个相应的主连接端,则设备的恰好一个主连接端可以配属于所述终端设备。将终端设备侧的主连接端与所述主连接端连接。明显也可以提出,终端设备具有多个主连接端,其中,可以将设备的主连接端配属于所述终端设备侧的主连接端中的每个。此外可以提出,终端设备除了至少一个主连接端之外还具有副连接端,其中,将设备的与终端设备的副连接端连接的恰好一个副连接端配属于所述终端设备侧的副连接端。因此,除了至少一个主连接端之外,至少一个副连接端也可以配属于终端设备。
此外,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大于天线连接端的数量。这能够实现,减少必需的天线的数量。总之,设备的主连接端的数量可以等于或大于可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数量。
此外,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所述连接元件用于建立至少一个、优选多个彼此不同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也可以将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表示为信号支路。概念“连接”以下可以表示这种“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例如,所述概念“连接”可以表示电连接。连接元件尤其可以是开关元件或换向开关元件。换向开关元件尤其可以构造为SPDT元件(单刀双掷元件)。优选地,所述设备包括多个换向开关元件。
连接元件也可以是分离器元件。优选地,所述设备包括多个分离器元件。
此外,每个主连接端可以与每个天线连接端通过信号连接(即信号支路)连接。这意味着,可以将每个主连接端与每个天线连接端通过可建立的信号连接中的一个连接。因此,可以如此布置电连接区段以及连接元件,使得每个主连接端与每个天线连接端通过一个可以借助连接元件建立的信号连接是可电连接的。电连接可以通过微带线路提供或者包括微带线路。因此,信号连接区段可以同样通过微带线路或微带线路的一个区段提供或者包括微带线路或微带线路的一个区段。
所述设备可以包括用于控制连接元件的运行的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尤其可以调节开关元件的开关状态。
电的信号连接区段以及连接元件和必要时分离器元件的装置也可以表示为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可以是设备的部分。因此,每个主连接端可以通过所述开关装置与每个天线连接端是可连接的。此外,每个副连接端可以与至少一个天线连接端、选择的天线连接端或与所有天线连接端是可连接的、尤其是可电连接的。天线连接端的数量可以等于主连接端的数量。
通过连接元件和必要时存在的分离器元件可以建立不同的发送/接收支路以及不同的接收支路。发送/接收支路在此表示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所述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可以——例如在频分双工或时分双工模式中——用于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因此,发送/接收支路用于从信号连接端至天线连接端的信号传输,也用于从天线连接端至信号连接端的信号传输。接收支路仅仅用于从天线连接端至信号连接端的信号传输。
此外,所述设备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然而优选多个放大器装置。放大器装置尤其可以如此构造,使得所述放大器装置是可建立的接收信号支路的部分。因此,放大器装置尤其可以用于放大接收信号。然而,替代地或累积地也能够实现,如此布置放大器装置,使得所述放大器装置是可建立的发送信号支路的部分并且因此可以用于放大发送信号。
此外,连接到天线连接端处的天线也可以是所提出的设备的部分。也能够实现,连接到信号连接端处的终端设备是所提出的设备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通过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根据信号的一个信号特性是可探测的,其中,信号存在于与相应的主连接端连接的信号连接区段上。存在的信号可以是通过信号连接区段传输的信号、尤其发送信号。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可以是如下主连接端:通过所述主连接端,连接到所述主连接端处的终端设备发送信号。
信号特性优选是信号的信号电平。例如,如果信号的信号电平大于预确定的阈值,则可以探测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
在此,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用于检测信号特性的装置和至少一个分析处理装置。用于检测信号特性的装置可以执行对一定数量的信号连接区段中的每个信号连接区段的检测,其中,所述信号连接区段中的每个分别与主连接端中的一个电连接。然而明显也可提出,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包括多个用于检测信号特性的装置,所述信号特性能够实现分别对所述信号连接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的检测。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明显也可以包括多个分析处理装置。
分析处理装置在此可以通过以上所述的控制装置提供,或者是以上所述的控制装置的部分。控制装置、分析处理装置或相应的控制和分析处理装置例如可以通过微控制器提供。
在此,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是与终端设备不同的装置。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和终端设备尤其表示结构上彼此分离地构造的装置。总之,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和终端设备信号可以在信号技术上连接。
此外,根据探测到的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即信号支路)是可建立的。此外,尤其附加地,根据配属于终端设备的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可以是可建立的。此外,尤其附加地,根据信号连接端的类型,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可以是可建立的。此外,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如以下进一步描述的那样——可以根据天线连接端的功能能力是可建立的。换句话说,对于每个信号连接端要么不可以建立要么可以建立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中的至少一个的一个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
因此,所述信号连接可以根据运行场景、根据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和/或根据信号连接端的类型建立。这可以意味着,所述信号连接根据运行场景以及根据信号连接端配置和信号连接端配属建立。所述运行场景尤其表示发送运行场景。尤其可以如此建立所述信号技术连接,使得设备的每个主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连接。此外,可以如此建立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使得一个副连接端、选择的副连接端或所有副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连接。相应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例如可以借助控制装置建立,所述控制装置相应于待建立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操控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尤其调节换向开关元件的相应的开关状态。
与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数量无关——也就是说,对于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每个数量,每个主连接端可以与天线连接端在信号技术上连接。
因此,所提出的设备有助于以有利的方式将多个终端设备与天线连接,其中,不同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能够在终端设备与天线之间调节,其中,另外的所述不同的连接能够与所连接的终端设备的构造无关地调节。所述设备能够实现,根据运行场景调节期望的连接,其中,所述运行场景由所述设备自行确定。尤其不需要如下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产生用于建立连接的控制信号。因此,可以无问题地在存在的系统中、尤其在机动车中加装所提出的设备。换句话说,得出一个所提出的设备的大的应用范围。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根据预先已知的配属规则实现主连接端和副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连接。在此,可以存在多个配属规则。配属规则可以对于信号连接端的数量、相应的信号连接端的类型(即主连接端或副连接端)、信号连接端类型相对于终端设备的配属和/或有功能能力的天线连接端的数量是特别的(spezifisch)。有功能能力的天线连接端表示如下连接端:在所述连接端处连接具有如期望的功能能力的天线。因此,所述配属规则可以是设备特别的(vorrichtungsspezifisch)。所述配属规则也可以是终端设备特别的和/或天线特别的。因此,例如可以存在用于具有三个主连接端、两个副连接端和三个有功能能力的天线连接端的设备的配属规则,其中,一个终端设备配属有一个主连接端并且两个终端设备分别配属有一个主连接端和一个副连接端。
配属规则包含关于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发送活动性有关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的其他信息。所述连接也可以表示为与设备的发送活动性有关的运行场景。
所述预先已知的配属规则例如可以以配属表格的形式保存。所述配属表格也可以表示为配置表格。能够实现,以上所述的控制装置访问了关于配属规则的信息。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得出相应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的简单选择和调节。
换句话说,通过用于所提出的用于不同的发送运行场景的设备的确定的配置的配属规则,确定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待建立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发送运行场景在此通过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和必要时配属于各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终端设备确定。
所述配属规则也可以以有利的方式制造商特别地制订。这意味着,每个制造商、尤其汽车制造商可以对于所制造的车辆或车辆型号制订与其他制造商的配属规则不同的配属规则。
在此,所述配属规则可以预先调节并且例如在制造设备的情况下配置。此外,配置规则——例如通过使用者特别的关于相应的输入装置的输入——可以是可改变的。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未探测到发送激活的信号连接端的情况下,所有主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中的一个连接,至少一个副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一个连接。即在如下运行场景中建立所述信号连接:在所述运行场景中未探测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此外,可以将不同的副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各一个连接。
这意味着,每个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其主连接端接收信号。此外,所有主连接端与相同的天线连接端连接。副连接端可以与另外存在的天线连接端——例如与同样的或分别与不同的天线连接端连接。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得出,期望的天线——例如具有最低的方向性因子的天线或具有最高接收功率的天线——可以用作用于在所述运行场景中的所有终端设备的接收天线。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探测到恰好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情况下,将所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中的一个连接。同样地,将剩余的主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一个连接,尤其与相同的剩余的天线连接端连接。同样地,将至少一个副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另一个连接。即在如下运行场景中建立所述信号连接:在所述运行场景中探测到正好一个发送激活的信号连接端。由此,以有利的方式保证,将恰好一个天线提供给进行发送的终端设备以供使用,而将共同的天线提供给仅接收的终端设备以供使用。此外,还可以将另外可使用的天线配属于副连接端,例如以便能够实现以上所述的多路径接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探测到多于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但不是所有主连接端是发送激活的情况下,将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分别与彼此不同的天线连接端连接。此外,将剩余的主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一个——尤其同样的剩余的天线连接端连接。即在如下运行场景中建立所述信号连接:在所述运行场景中探测到多于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然而不是所有主连接端是发送激活的。由此,同样以有利的方式将各个天线提供给每个发送激活的终端设备以供使用,其中,同时保证对于未发送激活的终端设备的通过剩余天线的接收。
在所述运行场景中能够实现,如果所述天线连接端不与主连接端连接,则将至少一个副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另一个连接。副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中的另一个的连接例如对于未发送激活的终端设备的副连接端在如下情况下是不能够实现的:如果一个主连接端和所述副连接端配属于所述未发送激活的终端设备,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未发送激活的终端设备的副连接端没有空闲的天线可供使用。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将如下副连接端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连接:所述副连接端如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中的一个那样配属于相同的终端设备。由此,例如可以以有利的方式保证多路径接收。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所有主连接端探测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情况下,经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分别与彼此不同的天线连接端连接。即在如下运行场景中建立所述信号连接:在所述运行场景中,所有主连接端被探测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将副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连接。
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得出,也在所有的终端设备是发送激活的情况下,可以将各一个天线提供给这些终端设备以供使用。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根据天线特性中的至少一个产生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信号连接。所述天线特性尤其可以是方向性因子。在此,方向性因子的大小可以代表相应的天线的——例如通过车辆的其他构件的——屏蔽度。因此能够实现,在恰好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情况下将具有最小的方向性因子的主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连接。如果多个主连接端是发送激活的,可以将方向性因子小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的方向性因子的主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连接。也可以将确定的主连接端(如果其是发送激活的)一直与具有选择的方向性因子(例如具有最小的方向性因子)的天线连接。
将哪些天线连接端在运行场景中配属于哪些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的配属可以包含在以上所述的配属规则中。
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得出,将发送激活的终端设备分别与最好的天线连接。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阻。优选地,所述设备包括多个电阻,尤其每个信号连接端一个电阻。所述电阻尤其可以构造为高频电阻。所述电阻与信号连接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电阻模拟天线特性电阻。所述电阻模拟天线特性电阻可以意味着,所述电阻具有与可连接到终端设备的对应的信号连接端处的天线相等的值。由此,可以以有利的方式实现,连接到所述设备处的终端设备探测到如天线特性电阻差不多大小的输出电阻,并且因此由存在的天线发出。所述电阻尤其可以是可调节的电阻。这可以意味着,尤其在预确定的值范围内可以调节电阻值。电阻的调节可以在此通过以上所述的控制装置控制。
能够实现,所述电阻根据天线的以下所述的探测到的功能能力调节。如果连接到所述设备处的天线是没有功能能力的或没有如期望的功能能力的,那么可以如此调节所述电阻,使得终端设备探测到如下值作为输出电阻:所述值不处于有功能能力的天线的电阻的预确定的值范围内。由此,对于所述终端模拟有功能能力的天线。所述终端设备在这种情况下实施错误例程。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包括用于检查与天线连接端连接的天线的功能能力的至少一个装置。所述装置尤其可以是用于确定或测量天线连接端的输出电阻的装置。
由此,可以以有利的方式探测:在天线连接处是否连接有没有功能能力的或没有如期望的功能能力的天线。所述信息可以传输给上级系统。例如,这些信息可以传输给布置有所述设备的车辆的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尤其可以是总线系统。为此,所述设备可以具有相应的通信接口。
例如可以生成报错并且显示给系统的使用者。此外,所述信息如上所述可以用于调节设备的电阻。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所述配属规则能够根据可运行的天线的数量选择。如果例如探测到一个或多个天线是没有功能能力的,则可以选择不同于当前选择的配属规则的配属规则,其信息在相应的运行场景中使用用于建立与剩余的有功能能力的天线的信号连接。
由此,以有利的方式优化在错误情况中的功能能力。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副连接端是多路径接收连接端。替代地,副连接端是备用连接端。在此,多路径接收连接端用于提供用于终端设备的其他接收支路并且因此用于提高相应的信号传输的传输率。如果不再能够实现通过所述主连接端的信号传输,备用连接端可以替代配属于相同的终端设备的主连接端。这意味着,所述信号传输——将主连接端用于所述信号传输——通过备用连接端实现。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在设备不充足的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将至少一个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连接。所述信号连接端尤其可以是备用连接端。在此,所述信号连接端可以与所述天线连接端通过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尤其换向开关元件连接,所述元件在不充足的能量供给的状态中(例如在无电流的状态中)将天线连接端与信号连接端连接。在充足的能量供给的情况下,在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之间的信号连接至少通过所述连接元件中断。这样的连接元件尤其可以是RF继电器。RF继电器可以是,所述连接元件或开关元件即使在不充足的能量供给的状态中(例如在无电流的状态中)也可以传导发送信号和接收信号。
由此,以有利的方式实现,在不充足的能量供给的状态的情况下(例如在车辆的事故或碰撞的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实现通过信号连接端的信号传输。尤其可以将实施eCall功能的终端设备连接到这些信号连接端处。
此外提出一种用于从多个终端设备和至多个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的方法。所述方法能够借助根据本发明描述的实施方式中的一种的设备实施。根据信号的信号特性尤其探测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其中,所述信号存在于与主连接端电连接的信号连接区段(信号支路区段)上。这尤其可以借助以上所述的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实现。此外,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根据探测到的发送激活的连接端建立。此外,尤其附加地,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可以根据配属于终端设备的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建立。
此外,主连接区段和副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的连接可以根据预先已知的配属规则实现。尤其地,信号连接可以相应于以上所述的运行场景中的一个建立。
在另一实施方式中,与设备外部的控制信号无关地建立所述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设备外部的控制信号可以是用于控制连接元件、尤其换向开关元件的运行的信号,所述信号不由所述设备的部件产生。设备外部的构件尤其可以是连接到所述设备处的终端设备。与设备外部的控制信号无关地建立所述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例如可以意味着,所述连接根据至少一个用于设备的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的输出信号建立,其中,通过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能够根据信号的信号特性探测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其中,所述信号存在于与主连接端连接的信号连接区段上。所述输出信号可以代表:主连接端是否是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
附图说明
以下根据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唯一的附图示出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所连接的终端设备和天线的设备的示意性电路图。
以下,相同的参考标志表示具有相同的或类似的技术特征的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根据本发明的设备1的示意性电路图。设备1具有第一主连接端HA1,第二主连接端HA2以及第三主连接端HA3。此外,设备1具有第一副连接端NA1和第二副连接端NA2。在第一主连接端HA1处连接用于移动无线电信号的发送/接收器放大装置SEV。所述发送/接收器放大装置SEV再与终端设备连接端装置EAE连接。终端设备连接端装置EAE也可以表示为电话盒(Phonebox)或所谓的听筒架(Cradle)。通过终端设备连接端装置可以将未显示的第一终端设备(尤其移动无线电电话)与第一主连接端HA1连接。
在第二主连接端HA2和第一副连接端NA1处连接第二终端设备2,所述第二终端设备可以是例如车辆的信息娱乐系统的控制设备。第二终端设备2为此具有对应的主连接端和对应的副连接端。在第三主连接端HA3和第二副连接端HA2处连接第三终端设备3,所述第三终端设备同样具有两个对应的信号连接端。
终端设备2、3可以在此与相应的信号连接端HA1至NA2电连接。主连接端HA1至HA3和副连接端NA1、NA2在此形成设备1的信号连接端。主连接端HA1至HA3有利于在终端设备2、3的发送运行中的信号传输。同样地,所述主连接端HA1至HA3可以有利于接收运行。
第一副连接端NA1可以构造为所谓的接收连接端。所述接收连接端有助于用于第二终端设备2的多路径接收运行的信号的接收。第二副连接端NA2可以表示为所谓的备用连接端。所述备用连接端有利于在发送运行和接收运行中的终端设备3在错误运行状态中的信号传输。
此外,所述设备具有第一天线连接端AA1、第二天线连接端AA2和第三天线连接端AA3。在第一天线连接端AA1处连接第一天线A1。相应地,在第二和第三天线连接端AA2、AA3处分别连接第二天线A2和第三天线A3。
设备1还包括换向开关元件4,所述换向开关元件例如可以构造为单刀双掷元件。此外,设备1包括另外的换向开关元件5,所述换向开关元件可以构造为RF继电器元件。换向开关元件4、5可以包含不同的开关状态。换向开关元件4、5尤其可以将输入连接端与多个输出连接端中的一个连接。换向开关元件4、5的开关状态可以由分析处理和控制装置6控制。通过换向开关元件4、5可以在设备1的信号连接端和天线连接端AA1至AA3之间建立不同的电信号连接(信号支路)。
此外,设备包括多个分离器元件7。通过分离器元件7可以将存在于分离器元件7的输入连接端处的接收信号分配到分离器元件7的多个输出连接端上。
此外,设备1包括放大器装置8,其中,放大器装置8放大存在于放大器装置8的输入连接端处的接收信号。
此外,设备1包括用于检测信号电平的装置9。装置9可以通过切换元件10检测信号的信号电平,所述信号存在于信号连接区段上,所述信号连接区段与主连接端HA1、HA2、HA3中的一个电连接。
在切换元件10的第一开关状态中例如可以检测信号的信号电平,所述信号电平存在于与第一主连接端HA1连接的信号连接区段上。相应地,在切换元件10的其他开关状态中可以检测到其他信号电平。用于信号电平检测的装置9在信号技术上和/或在数据技术上与控制和分析处理装置6连接。这可以根据所检测的信号电平探测:终端设备2、3的发送信号是否通过相应的主连接端HA1至HA3传输。例如,如果信号电平大于预确定的阈值,则可以检测到这种发送信号。通过其传输发送信号的信号连接端也可以表示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
根据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至HA3的数量并且根据配属于终端设备2、3的信号连接端以及根据配属于终端设备2、3的连接端的类型可以调节换向开关元件4、5的开关状态,以便在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AA1至AA3之间建立期望的信号连接。
如果未探测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则所有主连接端HA1至HA3借助换向开关元件4、5与第一天线连接端AA1连接。主连接端HA1至HA3与第一天线连接端AA1的电连接通过所谓的接收信号支路建立,所述接收信号支路在图1中点状地显示。例如,将由第一天线A1接收的信号通过第一天线连接端AA1借助与第一天线连接端AA1电连接的换向开关元件4传输至放大器装置8,所述放大器装置与换向开关元件4的输出连接端连接。放大器装置8用于放大这些接收信号,例如以便补偿衰减以及系统和线路损耗。放大的接收信号由分离器装置7分配并且通过其他换向开关元件4传输给主连接端HA1、HA2、HA3中的每个。
第一副连接端NA1通过换向开关元件4、5与第三天线连接端AA3电连接。这能够实现第二终端设备2的多路径接收。
如果探测到恰好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至HA3,则将所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与天线连接端AA1至AA3连接,其中,将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至HA3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至AA3中的一个连接。此外,将作为副连接端的NA1与其他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至AA3中的一个连接。如果例如第一主连接端HA1被探测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则可以将所述主连接端HA1通过换向开关元件4与第一天线连接端AA1连接。第一主连接端HA1与第一天线连接端AA1的连接通过所谓的发送/接收信号支路实现,所述发送/接收信号支路在图1中显示为实线。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即第二和第三主连接端HA2、HA3,可以通过换向开关元件4与第二天线连接端AA2连接。这些连接可以通过所谓的接收信号支路实现。
此外,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第一副连接端NA1与第三天线连接AA3通过换向开关元件4、5和通过接收信号支路连接。
如果探测到两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例如第一主连接端HA1和第二主连接端HA2,则可以将所述主连接端分别与一个天线连接端AA1、AA2通过相应地建立的发送/接收信号支路连接。例如可以将第一主连接端HA1通过发送信号支路与第一天线连接端AA1连接,并且可以将第二主连接端HA2通过其他发送信号支路与第二天线连接端AA2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未发送激活的第三主连接端HA3通过接收信号支路与第三天线连接端AA3连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将第一副连接端NA1与第三天线连接端AA3通过接收信号支路连接。这意味着,能够实现对于第二终端设备2的多路径接收。
然而,如果第一和第三主连接端HA1、HA3被探测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并且分别与一个天线连接端(例如第一和第三天线连接端AA1、AA3)连接,则不能够将副连接端NA1、NA2中的任一个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至AA3连接,因为将第二主连接端HA2与这些天线连接端连接。在这些运行场景中也不能够实现第二终端设备2的多路径接收。
如果所有主连接端HA1至HA3被探测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至HA3,则可以将这些主连接端分别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一个通过相应的发送信号支路连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不将副连接端NA1、NA2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连接。
其他换向开关元件5可以在错误的或者不充足的能量供给的状态中采取一个预确定的开关状态。在这种开关状态中例如可以将第二副连接端NA2与第三天线连接端AA3电连接。此外,第二主连接端HA2在这种状态中与第二天线连接端AA2电连接。如果例如设备1的能量供给发生故障,例如如果车辆发生事故,则还可以通过这些信号连接保证第二和第三终端设备2、3的发送/接收运行。例如第三终端设备3可以实施所谓的eCall功能,其中,例如可以通过第二副连接端NA2传输紧急信号并且通过第三天线A3发送。
此外,设备1包括电阻11。所述电阻可以构造为用于待传输的高频信号的电阻、即高频电阻。所述电阻11在此分别以一个连接端与信号连接端中的一个连接,并且以一个连接端与参考电位(例如地电位)连接。电阻11的值是可调节的。
因此,连接到相应的信号连接端处的终端设备所述电阻被检测为相应的信号连接端的输出电阻。所述输出电阻用于模拟对于终端设备2、3的天线特性电阻。因此,连接到相应的信号连接端处的终端设备2、3探测到如下输出电阻:所述输出电阻与在相应的信号连接端与天线直接连接的情况下的输出电阻相等,尽管所述天线不直接与所述信号连接端连接。
此外,所述设备1包括用于检测天线连接端AA1至AA3的输出电阻的装置12。如果所检测的输出电阻偏离期望的天线电阻或者所检测的输出电阻处于对于天线特性电阻的预确定的电阻范围外,则分析处理和控制装置6可以探测到错误的天线A1至A3,所述分析处理和控制装置与用于检测输出电阻的装置12在信号技术上连接。这些信息可以传输给上级系统13。
也能够实现,如果已经探测到不可运行的天线A1、A2、A3,则分析处理和控制装置6改变电阻11的电阻值。如果例如探测到至第一天线A1的错误的天线连接、例如在第一天线连接端AA1处的短路或空转,则可以调节与第一主连接端HA1连接的电阻11的相应值,例如最小电阻或最大电阻。因此,与第一主连接端HA1连接的终端设备可以探测不可如期望地运行的天线连接并且采取相应的错误处理措施。
附图标记列表
1 设备
2 第二终端设备
3 第三终端设备
4 换向开关元件
5 其他换向开关元件
6 控制和分析处理装置
7 分离器元件
8 放大器装置
9 用于信号电平检测的装置
10 切换元件
11 电阻
12 用于检测电阻的装置
13 上级系统
HA1,HA2,HA3 主连接端
NA1,NA2 副连接端
AA1,AA2,AA3 天线连接端
A1,A2,A3 天线
SEV 发送/接收放大器装置
EAE 终端设备连接端装置

Claims (15)

1.一种用于从多个终端设备(2,3)和至多个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1)具有一定数量的信号连接端和一定数量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其中,所述设备(1)具有至少两个天线连接端(AA1,AA2,AA3),其中,信号连接端是主连接端(HA1,HA2,HA3)或副连接端(NA1,NA2),其中,所述设备(1)对于每个可连接的终端设备(2,3)具有至少一个主连接端(HA1,HA2,HA3),其中,信号连接端的数量大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数量,其中,所述设备(1)还包括至少一个连接元件,其中,每个主连接端(HA1,HA2,HA3)与每个天线连接端(AA1,AA2,AA3)通过信号连接是可连接的,
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备(1)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其中,通过所述用于发送活动性探测的装置,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能够根据信号的信号特性探测,其中,所述信号存在于与所述主连接端(HA1,HA2,HA3)连接的信号连接区段上,其中,所述信号连接端与所述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能够根据探测到的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建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连接端(HA1,HA2,HA3)和所述副连接端(NA1,NA2)与所述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连接根据预先已知的配属规则实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未探测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则将所有主连接端(HA1,HA2,HA3)与所述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一个连接,并且将至少一个副连接端(NA1,NA2)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一个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探测到恰好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则将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与所述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一个连接,其中,将剩余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一个连接,其中,将至少一个副连接端(NA1,NA2)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另一个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探测到多于一个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然而不是所有主连接端(HA1,HA2,HA3)是发送激活的,则将所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分别与彼此不同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连接,其中,将剩余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中的一个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副连接端(NA1,NA2)——所述副连接端如所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中的一个那样配属于相同的终端设备(2,3)——与剩余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所有主连接端(HA1,HA2,HA3)被探测为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则将所述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分别与彼此不同的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根据至少一个天线特性建立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与所述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信号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包括至少一个电阻(11),其中,所述电阻(11)与信号连接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电阻(11)模拟天线特性电阻。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1)包括用于检查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连接的天线(A1,A2,A3)的功能能力的至少一个装置。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配属规则能够根据有功能能力的天线(A1,A2,A3)的数量选择。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副连接端(NA1,NA2)是多路径接收连接端或备用连接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将至少一个信号连接端在所述设备(1)的不充足的能量供给的情况下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连接。
14.一种用于借助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设备(1)从多个终端设备(2,3)和至多个终端设备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其中,根据信号的信号特性探测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其中,根据探测到的发送激活的主连接端(HA1,HA2,HA3)建立信号连接端与天线连接端(AA1,AA2,AA3)的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设备外部的控制信号无关地建立所述在信号技术上的连接。
CN201680035709.2A 2015-06-18 2016-06-14 用于具有发送活动性探测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Active CN1077504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11278.0A DE102015211278A1 (de) 2015-06-18 2015-06-18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ignalübertragung
DE102015211278.0 2015-06-18
PCT/EP2016/063575 WO2016202773A1 (de) 2015-06-18 2016-06-14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signalübertragung mit sendeaktivitätsdetektio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50433A true CN107750433A (zh) 2018-03-02
CN107750433B CN107750433B (zh) 2020-11-27

Family

ID=561315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5709.2A Active CN107750433B (zh) 2015-06-18 2016-06-14 用于具有发送活动性探测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28945B2 (zh)
EP (1) EP3311496B1 (zh)
CN (1) CN107750433B (zh)
DE (1) DE102015211278A1 (zh)
WO (1) WO20162027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9209A1 (de) * 2017-05-31 2018-12-06 Laird Dabendorf Gmbh Signalkopplungs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Signalkopplungsvorrichtung
DE102019208987A1 (de) * 2019-06-19 2020-12-24 Molex Cvs Dabendorf Gmbh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Funksignalen und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Schaltungsanordnung
US20240097713A1 (en) * 2022-09-16 2024-03-21 Molex Technologies Gmbh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selectively amplifying multiple carriers in different frequency band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4084A (zh) * 2004-10-22 2006-04-26 京瓷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设备和天线开关
CN102273011A (zh) * 2008-11-12 2011-12-07 诺基亚公司 用于提供多模式天线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60983A (zh) * 2009-06-30 2012-05-16 丰克韦克达本多夫有限公司 用于转换信号支路的方法以及为其构造的功能组
CN104508984A (zh) * 2012-07-21 2015-04-08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的移动通信设备以及用于运行移动通信设备的方法
CN105227220A (zh) * 2011-08-12 2016-01-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模式无线装置的天线到收发器映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67599A (en) * 1979-11-28 1981-05-12 Gregory R. Ginn Antenna tuning system
US7280810B2 (en) * 2005-08-03 2007-10-09 Kamilo Feher Multimode communication system
US8150454B2 (en) * 2005-12-19 2012-04-03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System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antenna diversity
WO2016085964A1 (en) * 2014-11-25 2016-06-02 View, Inc. Window antennas
WO2011130241A1 (en) 2010-04-12 2011-10-20 R F Products, Inc. Rf distribution system, remote control unit and method of using same
US9203151B2 (en) * 2012-01-20 2015-12-01 Rockwell Collin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ifold antennas for multiband radios
DE202012013392U1 (de) * 2012-12-28 2016-10-14 Bury Sp.Z.O.O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Kompensation einer in einer Antennenleitung zwischen einem Mobilfunkendgerät und einer Antenne auftretenden Dämpfung
EP3008794B1 (en) * 2013-06-05 2020-01-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of generating load variation for detecting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unit in wireless charging, and wireless power receiving unit
JP6156515B2 (ja) * 2013-12-02 2017-07-05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電装置、送電装置および無線給電システム
WO2016041604A1 (en) * 2014-09-19 2016-03-24 Telecom Italia S.P.A. Scheduling method and system for fourth generation radio mobile networks
US10247820B2 (en) * 2015-01-07 2019-04-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patial cognitive radar
US20160218426A1 (en) * 2015-01-26 2016-07-28 Nitero Pty Ltd. Power manage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s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64084A (zh) * 2004-10-22 2006-04-26 京瓷株式会社 移动终端设备和天线开关
CN102273011A (zh) * 2008-11-12 2011-12-07 诺基亚公司 用于提供多模式天线交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2460983A (zh) * 2009-06-30 2012-05-16 丰克韦克达本多夫有限公司 用于转换信号支路的方法以及为其构造的功能组
CN105227220A (zh) * 2011-08-12 2016-01-06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模式无线装置的天线到收发器映射
CN104508984A (zh) * 2012-07-21 2015-04-08 奥迪股份公司 用于汽车的移动通信设备以及用于运行移动通信设备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11496A1 (de) 2018-04-25
DE102015211278A1 (de) 2016-12-22
US20180167991A1 (en) 2018-06-14
WO2016202773A1 (de) 2016-12-22
EP3311496B1 (de) 2019-12-25
US10728945B2 (en) 2020-07-28
CN107750433B (zh) 2020-1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55510B2 (en) Interface device providing power management and load termination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US6792296B1 (en) Portab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s of configuring same when connected to a vehicle
US7231535B2 (en) Ethernet card for connection to a local network, for controlling connection to a communication terminal
US9748991B2 (en) Low noise amplifier module and method of implementation
US9635708B2 (en) Circuit arrangement for a mobile communications unit of a motor vehicle,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for operating a circuit arrangement
CN105283907A (zh) 用于进行车辆诊断的模块和系统
US8472881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7750433A (zh) 用于具有发送活动性探测的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JP6768794B2 (ja) 低出力無線周波数(rf)データパケット信号送受信機を試験する方法
CN111669199A (zh) 功率检测电路及电子设备
EP0734637B1 (en) Radio telephone base station with a monitoring apparatus
CN105099492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3455023A (zh) 用于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以及车辆
CN111854805B (zh) 外置天线的检测电路及方法
US2005027237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receive sensitivity of communication system including receive-only path
CN104205649B (zh) 适用于限制接入区域的移动电话及这种电话的工作小区
CN107182133B (zh) 一种wifi信号中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71970A (zh) 用于飞行器的通讯系统
CN108781406B (zh) 用于内部通话系统的无线接入点和路由音频流数据的方法
US10181832B1 (en) Multimode transmit power control loop, electronic device,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detected operating level of amplified power output
CN102693117A (zh) 接口电路及具有接口电路的电子装置
CN110012552B (zh) 无线网应急系统和建立方法
US8392544B2 (en) Remote interrogation and remote maintenance of a communications module
KR102177230B1 (ko) 시리얼 통신 식별장치 및 방법
KR20170125586A (ko) 전기 자동차의 충전 장치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Polyandry, Germany

Patentee after: MOLEX CVS DABENDORF GmbH

Patentee after: Audi AG

Address before: Polyandry,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Laird Dabendorf GmbH

Patentee before: Audi AG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Schneifeld, Germany

Patentee after: Molex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AUDI AG

Address before: Dabendorf, Germany

Patentee before: MOLEX CVS DABENDORF GmbH

Patentee before: AUDI 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