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26294A -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26294A
CN107726294A CN201710828915.5A CN201710828915A CN107726294A CN 107726294 A CN107726294 A CN 107726294A CN 201710828915 A CN201710828915 A CN 201710828915A CN 107726294 A CN107726294 A CN 1077262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input
link together
output end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289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策
张屹峰
段秋刚
倪子俊
温武
贾峰生
杨道勇
陈祖斌
任建勇
戴光
杜丽华
孙昌雯
白东海
张志刚
李轶
成菲
武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Electric Power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e Grid Shanxi Electric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289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26294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262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262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GSUPERHEATING OF STEAM
    • F22G5/00Controlling superheat temperature
    • F22G5/20Controlling superheat temperature by combined controlling proced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ntrol Of Steam Boilers And Waste-Gas Boi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解决了发电机组工况发生变化时,锅炉蒸汽过热汽温控制不能及时跟进和调整的难题。过热器减温水阀门的PID控制模块输入值是通过过热器入口汽温与过热器入口汽温设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过热器入口汽温设定值的确定是关键点,过热器入口汽温设定值的确定的过程是:过热器入口汽温依次通过四阶滞后模块后,得到一个模拟的出口汽温,将该模拟的出口汽温与过热器出口汽温设定差值比较后,分别送给四阶滞后模块前进行闭环反复修正,从而实现了对过热器工况发生变化时的动态特性的及时响应和修正,克服了过热器动态特性变化大,控制部分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极大改善了过热汽温控制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控制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对发电机组的锅炉蒸汽过热汽温进行控制的系统。
背景技术
发电机组锅炉产生蒸汽做功推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与锅炉蒸汽温度高低密切相关,因此需要对锅炉蒸汽温度进行高精度的控制,以求达到较佳的经济性和较高的安全性。发电厂主要通过向锅炉喷洒过热器减温水来进行温度调节控制的,具体是通过调节过热器减温水阀的开度来实现对锅炉蒸汽温度控制的。在控制过程中,存在过热器减温水阀的调节滞后于锅炉蒸汽温度变化的问题,特别是机组在不同负荷和不同燃烧工况下,过热器温度控制特性差异较大,为解决该汽温对象大大滞后于特性时变的问题,以求达到较佳的温度控制效果的目的,常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串级控制(即采用双PID控制回路),导前微分(把导前汽温的微分信号引入PID控制中)等控制方法,但这些控制方法仍然无法实时对控制模型进行及时修正的作用,投运效果很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解决了发电机组工况发生变化时,锅炉蒸汽过热汽温控制不能及时跟进和调整的难题。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过热器减温水阀门的PID控制模块输入值是通过过热器入口汽温与过热器入口汽温设定值进行比较后得出的,过热器入口汽温设定值的确定是本发明的关键点,过热器入口汽温设定值的确定的过程是:过热器入口汽温依次通过四阶滞后模块后,得到一个模拟的出口汽温,将该模拟的出口汽温与过热器出口汽温设定差值比较后,分别送给四阶滞后模块前进行闭环反复修正,从而实现了对过热器工况发生变化时的动态特性的及时响应和修正,克服了过热器动态特性变化大,控制部分不能及时跟进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发明点在于:从四阶滞后模块后,各引出一路值,即模拟出过热器流程各环节上的温度值(即为状态变量),进行综合修正后,得出过热器入口温度控制设定值。该设定值能及时反映过热器各环节的温度变化,实现了对过热器的状态变化的及时观测和跟进,该设定值与过热器入口汽温比较后,送给过热器减温水阀门控制PID,真正克服了过热器减温水控制对过热器动态特性变化的响应问题,克服了系统的滞后性。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包括过热器喷水减温阀开度指令、过热器入口温度和第三减法模块,过热器入口温度与第三减法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三减法模块的输出端与PID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PID模块的输出为过热器喷水减温阀指令;在第三减法模块的输入端上连接有状态观测器的输出值,即第三减法模块的输入端作为了过热器入口温度设定值;
上述的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如下:包括过热器出口温度、过热器出口温度设定值、过热器入口温度、第一滞后模块、第二滞后模块、第三滞后模块、第四滞后模块、第一减法模块、第二减法模块、第一加法模块、第二加法模块、第三加法模块、第四加法模块、第五加法模块、第六加法模块、第七加法模块、第一比例模块、第二比例模块、第三比例模块、第四比例模块、第五比例模块、第六比例模块、第七比例模块、第八比例模块;连接关系为:所述发电机组过热器出口温度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一减法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过热器出口温度设定值与第一减法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一减法模块的输出端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二减法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过热器入口温度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一加法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一滞后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一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二加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一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二滞后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三加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三滞后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三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四加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三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四滞后模块的输入端与第四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四滞后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减法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在一起;
第一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减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一比例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一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二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减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二比例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二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三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减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三比例模块的输出端与第三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在一起,第四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减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四比例模块的输出端与第四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连接在一起;
第五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一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六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二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七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三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八比例模块的输入端与第四滞后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五加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五比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五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与第六比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六加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七比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六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与第八比例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七加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五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七加法模块的另一输入端与第六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第三减法模块的输入端与第七加法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在一起。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是用状态观测器,模拟过热器的动态数学模型,估计过热器流程上的各点温度值(即称状态变量),根据这些估计出来的温度值来进行调节;当温度发生变化时,状态观测器马上监测到,控制系统立刻动作,并及时调节;采用了状态观测控制技术,实现了向锅炉喷洒过热器减温水的及时性,克服了系统的滞后性,从而有效抑制过热汽温的最大动态偏差,极大改善了过热汽温控制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包括过热器喷水减温阀开度指令SH SPR V CMD、PID、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和第三减法模块S3,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与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2连接在一起,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出端O22与PID模块的输入端i33连接在一起,PID模块的输出为过热器喷水减温阀指令SH SPR V CMD;在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1上连接有状态观测器的输出值,即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1作为了过热器入口温度设定值SH IN T SET;
上述的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如下:包括过热器出口温度SH OUT T、过热器出口温度设定值SH OUT T SET、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第一滞后模块LG1、第二滞后模块LG2、第三滞后模块LG3、第四滞后模块LG4、第一减法模块S1、第二减法模块S2、第一加法模块A1、第二加法模块A2、第三加法模块A3、第四加法模块A4、第五加法模块A5、第六加法模块A6、第七加法模块A7、第一比例模块K1、第二比例模块K2、第三比例模块K3、第四比例模块K4、第五比例模块K5、第六比例模块K6、第七比例模块K7、第八比例模块K8;连接关系为:所述发电机组过热器出口温度SH OUT T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一减法模块S1的输入端i1连接在一起,过热器出口温度设定值SH OUT T SET与第一减法模块S1的输入端i2连接在一起,第一减法模块S1的输出端O1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入端i3连接在一起;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一加法模块A1的输入端i9连接在一起,第一滞后模块LG1的输入端i11与第一加法模块A1的输出端O7连接在一起,第二加法模块A2的输入端i12与第一滞后模块LG1的输出端O8连接在一起,第二滞后模块LG2的输入端i14与第二加法模块A2的输出端O9连接在一起,第三加法模块A3的输入端i15与第二滞后模块LG2的输出端O10连接在一起,第三滞后模块LG3的输入端i17与第三加法模块A3的输出端O11连接在一起,第四加法模块A4的输入端i18与第三滞后模块LG3的输出端O12连接在一起,第四滞后模块LG4的输入端i20与第四加法模块A4的输出端O13连接在一起,第四滞后模块的输出端O14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入端i4连接在一起;
第一比例模块K1的输入端i5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一比例模块K1的输出端O3与第一加法模块A1的另一输入端i10连接在一起,第二比例模块K2的输入端i6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二比例模块K2的输出端O4与第二加法模块A2的另一输入端i13连接在一起,第三比例模块K3的输入端i7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三比例模块K3的输出端O5与第三加法模块A3的另一输入端i16连接在一起,第四比例模块K4的输入端i8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四比例模块K4的输出端O6与第四加法模块A4的另一输入端i19连接在一起;
第五比例模块K5的输入端i21与第一滞后模块LG1的输出端O8连接在一起,第六比例模块K6的输入端i22与第二滞后模块LG2的输出端O10连接在一起,第七比例模块K7的输入端i25与第三滞后模块LG3的输出端O12连接在一起,第八比例模块K8的输入端i26与第四滞后模块LG4的输出端O14连接在一起,第五加法模块A5的输入端i23与第五比例模块K5的输出端O15连接在一起,第五加法模块A5的另一输入端i24与第六比例模块K6的输出端O16连接在一起,第六加法模块A6的输入端i27与第七比例模块K7的输出端O17连接在一起,第六加法模块A6的另一输入端i28与第八比例模块K8的输出端O18连接在一起,第七加法模块A7的输入端i29与第五加法模块A5的输出端O19连接在一起,第七加法模块A7的另一输入端i30与第六加法模块A6的输出端O20连接在一起,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1与第七加法模块的输出端O21连接在一起。

Claims (1)

1.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包括过热器喷水减温阀开度指令(SH SPR V CMD、PID)、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和第三减法模块(S3),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与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2)连接在一起,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出端(O22)与PID模块的输入端(i33)连接在一起,PID模块的输出为过热器喷水减温阀指令(SHSPR V CMD);在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1)上连接有状态观测器的输出值,即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1)作为了过热器入口温度设定值(SH IN T SET);
上述的状态观测器的结构如下:包括过热器出口温度(SH OUT T)、过热器出口温度设定值(SH OUT T SET)、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第一滞后模块(LG1)、第二滞后模块(LG2)、第三滞后模块(LG3)、第四滞后模块(LG4)、第一减法模块(S1)、第二减法模块(S2)、第一加法模块(A1)、第二加法模块(A2)、第三加法模块(A3)、第四加法模块(A4)、第五加法模块(A5)、第六加法模块(A6)、第七加法模块(A7)、第一比例模块(K1)、第二比例模块(K2)、第三比例模块(K3)、第四比例模块(K4)、第五比例模块(K5)、第六比例模块(K6)、第七比例模块(K7)、第八比例模块(K8);连接关系为:所述发电机组过热器出口温度(SH OUT T)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一减法模块(S1)的输入端(i1)连接在一起,过热器出口温度设定值(SH OUTT SET)与第一减法模块(S1)的输入端(i2)连接在一起,第一减法模块(S1)的输出端(O1)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入端(i3)连接在一起;过热器入口温度(SH IN T)与状态观测器的第一加法模块(A1)的输入端(i9)连接在一起,第一滞后模块(LG1)的输入端(i11)与第一加法模块(A1)的输出端(O7)连接在一起,第二加法模块(A2)的输入端(i12)与第一滞后模块(LG1)的输出端(O8)连接在一起,第二滞后模块(LG2)的输入端(i14)与第二加法模块(A2)的输出端(O9)连接在一起,第三加法模块(A3)的输入端(i15)与第二滞后模块(LG2)的输出端(O10)连接在一起,第三滞后模块(LG3)的输入端(i17)与第三加法模块(A3)的输出端(O11)连接在一起,第四加法模块(A4)的输入端(i18)与第三滞后模块(LG3)的输出端(O12)连接在一起,第四滞后模块(LG4)的输入端(i20)与第四加法模块(A4)的输出端(O13)连接在一起,第四滞后模块的输出端(O14)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入端(i4)连接在一起;
第一比例模块(K1)的输入端(i5)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一比例模块(K1)的输出端(O3)与第一加法模块(A1)的另一输入端(i10)连接在一起,第二比例模块(K2)的输入端(i6)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二比例模块(K2)的输出端(O4)与第二加法模块(A2)的另一输入端(i13)连接在一起,第三比例模块(K3)的输入端(i7)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三比例模块(K3)的输出端(O5)与第三加法模块(A3)的另一输入端(i16)连接在一起,第四比例模块(K4)的输入端(i8)与第二减法模块(S2)的输出端(O2)连接在一起,第四比例模块(K4)的输出端(O6)与第四加法模块(A4)的另一输入端(i19)连接在一起;
第五比例模块(K5)的输入端(i21)与第一滞后模块(LG1)的输出端(O8)连接在一起,第六比例模块(K6)的输入端(i22)与第二滞后模块(LG2)的输出端(O10)连接在一起,第七比例模块(K7)的输入端(i25)与第三滞后模块(LG3)的输出端(O12)连接在一起,第八比例模块(K8)的输入端(i26)与第四滞后模块(LG4)的输出端(O14)连接在一起,第五加法模块(A5)的输入端(i23)与第五比例模块(K5)的输出端(O15)连接在一起,第五加法模块(A5)的另一输入端(i24)与第六比例模块(K6)的输出端(O16)连接在一起,第六加法模块(A6)的输入端(i27)与第七比例模块(K7)的输出端(O17)连接在一起,第六加法模块(A6)的另一输入端(i28)与第八比例模块(K8)的输出端(O18)连接在一起,第七加法模块(A7)的输入端(i29)与第五加法模块(A5)的输出端(O19)连接在一起,第七加法模块(A7)的另一输入端(i30)与第六加法模块(A6)的输出端(O20)连接在一起,第三减法模块(S3)的输入端(i31)与第七加法模块的输出端(O21)连接在一起。
CN201710828915.5A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Pending CN10772629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28915.5A CN107726294A (zh)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28915.5A CN107726294A (zh)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26294A true CN107726294A (zh) 2018-02-23

Family

ID=61206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28915.5A Pending CN107726294A (zh) 2017-09-14 2017-09-14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2629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4036A (zh) * 2021-08-27 2021-11-16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燃煤机组过热汽温设定自适应寻优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0176A (zh) * 2011-07-21 2012-02-22 山东省电力学校 基于简化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的电厂主汽温度控制方法
CN103676651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状态观测模型的锅炉汽温预测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60176A (zh) * 2011-07-21 2012-02-22 山东省电力学校 基于简化二阶自抗扰控制器的电厂主汽温度控制方法
CN103676651A (zh) * 2013-12-02 2014-03-26 国家电网公司 基于状态观测模型的锅炉汽温预测控制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刘敏等: "一台660MW单元机组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现代电力》 *
吴飞军: "动态观测器的最优状态反馈控制在北仑2号机主汽温控制中的应用", 《全国火电大机组(600MW)竞赛第十届年会论文集》 *
姚彬: "350MW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优化设计与应用研究",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54036A (zh) * 2021-08-27 2021-11-16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燃煤机组过热汽温设定自适应寻优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73681B (zh) 一种汽包锅炉火电机组一次调频控制优化方法
CN101118054B (zh) 利用集成功能块的蒸汽温度控制
CN106765052A (zh) 一种电站锅炉蒸汽温度的智能计算预测控制方法
CN101761917B (zh) 一种锅炉过热汽温模糊控制方法
CN110242370B (zh) 一种超临界中间再热式机组滑压运行时参与电网一次调频的控制方法及控制系统模型
Ma et al. Intelligent coordinated controller design for a 600 MW supercritical boiler unit based on expanded-structure neural network inverse models
CN105388754B (zh) 火力发电单元机组协调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10792482A (zh) 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机组参与电网一次调频的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7218594A (zh) 锅炉主蒸汽温度多参量智能控制系统
CN111765447B (zh) 一种基于多变量解耦的发电锅炉主汽温控制方法和系统
CN107065518A (zh) 一种超临界机组协调预测函数控制算法
WO2019085446A1 (zh) 二次再热机组再热汽温的自降阶多回路集中预估控制系统
CN104102134A (zh) 一种通过性能指标实现再热汽温多变量协调预测控制的方法
Chandrasekharan et al. Operational control of an integrated drum boiler of a coal fired thermal power plant
CN107726294A (zh) 一种采用状态观测器的发电机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
CN104235820A (zh) 一种基于改进型单神经元自适应pid控制策略的锅炉汽温控制方法
CN113835342B (zh) 一种过热汽温系统的抗扰预测控制方法
CN110955141A (zh)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逆模型再热汽温控制方法
CN208365520U (zh) 一种全负荷段再热气温智能控制装置
CN113914950B (zh) 一种超超临界二次再热多抽汽机组及热电解耦控制方法
CN106647255B (zh) 按设定误差性能指标函数收敛的火电机组协调控制方法
CN111561693B (zh) 一种电站锅炉状态空间汽温控制的方法
CN106873370A (zh) 一种循环流化床机组协调控制方法
Zhu et al. Internal model control using LMS filter and its application to superheated steam temperature of power plant
Tang et al. 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 based on Lyapunov stability theor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