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7288A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7288A
CN107707288A CN201710778803.3A CN201710778803A CN107707288A CN 107707288 A CN107707288 A CN 107707288A CN 201710778803 A CN201710778803 A CN 201710778803A CN 107707288 A CN107707288 A CN 107707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enna
data transmission
mobile terminal
out data
carried o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77880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艳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710778803.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07288A/zh
Publication of CN107707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7288A/zh
Priority to PCT/CN2018/091857 priority patent/WO2019041977A1/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the mobile station comprising multiple antennas, e.g. to provide uplink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608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 H04B7/061Antenna selection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61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 H04W52/0274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 H04W52/028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ing power supply demand, e.g. depending on battery level by switching on or off the equipment or parts thereof switching on or off only a part of the equipment circuit blo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移动终端不能对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进行调整,造成通信质量差,或耗电量多的问题。该方法包括: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所述移动终端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根据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强度阈值,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从而实现了天线数量的灵活调整,采用调整后的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既可以保证通信质量,又可以减小耗电量的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指,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使信号通过发射端与接收端的多个天线发送和接收,从而改善通信质量。它能充分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多个天线实现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天线发射功率的情况下,可以成倍的提高系统信道容量,显示出明显的优势、被视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
MIMO技术包括:a、空间复用技术:将传输的数据分成几个数据流,在不同的天线上传输;b、空间分集技术:利用多个天线将相同的数据的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发送出去,接收端接收同一数据的多个独立衰落信号,从而获得分集,提高接收可靠性。
在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与其他设备,如无线路由器、基站等,通过设定的M×N型MIMO通信模式进行通信,M代表发射天线的数量,N代表接收天线的数量,移动终端不能对MIMO通信模式中的M和/或N的数量进行调整。一般在其他外界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距离,M与N的数量越大,移动终端的通信质量越好,即接收信号的强度就越大。移动终端在MIMO通信模式不变的情况下,与其他设备的距离越远,通信质量就越差。
因为移动终端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不能对MIMO通信模式中的M和/或N的数量进行调整,即不能调整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导致在移动终端与其他设备距离较远时,可能存在通信质量不好的问题,而在距离较近时,虽然保证了通信质量,但因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数量较多,又引发了移动终端耗电量较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移动终端不能对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进行调整,而造成的通信质量差,或耗电量多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
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
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并将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进一步地,若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确定模块,用于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传输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判断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如果否,还用于并将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若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时,将所述第一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之前,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进一步地,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根据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从而实现了天线数量的灵活调整,采用调整后的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既可以保证通信质量,又可以减小耗电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8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通信质量,又可以减小耗电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101: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S102: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移动终端,以下简称终端。
终端可以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传输,其他设备例如基站、路由器等。
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终端可以确定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其中该接收端为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接收数据的一端。如果终端为接收端,则其他设备为发送端,终端将识别到的自身接收信号的强度,作为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
如果终端为发送端,则其他设备为接收端,终端需要确定其他设备接收信号的强度,终端可以接收作为接收端的其他设备,向终端发送该其他设备的接收信号的强度,因为数据传输的过程非常的迅速,在这个时刻终端为发送端,而在下一时刻终端就变为了接收端,因此终端作为发送端时,终端也可以将自身接收信号的强度,作为接收端的接收信号的强度。终端获取自身接收信号的强度的过程属于现有技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进行赘述。
终端中保存有信号强度阈值,以及当前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终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将获取的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较,根据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进而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其中该信号强度阈值为在能够保证通信质量时,对应的接收信号的强度。
具体的可以是,如果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则对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的天线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如果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则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的天线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如果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等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则将第一数量作为目标数量。可以按照设定的步长进行调整,在进行增大调整或减小调整时,每次增大或减小该设定的步长,当然在进行增大或减小调整时,每次减小的步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当终端确定出了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后,终端就可以采用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具体的,如果终端为接收端,则采用该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接收,即接收天线的数量为该目标数量,如果终端为发送端,则采用该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发送,即发送天线的数量为该目标数量。
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根据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从而实现了天线数量的灵活调整,采用调整后的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既可以保证通信质量,又可以减小耗电量的效果。
实施例2:
为了提高确定的天线的目标数量的准确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
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中针对减小调整和增大调整保存有对应的调整步长,具体的分别保存有第一调整步长和第二调整步长,并保存有第一调整步长对应的调整方式为减小调整,第二调整步长对应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
终端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即将第一数量与第一调整步长的差值作为目标数量;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即将第一数量与第二调整步长的和作为目标数量。
如果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等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可以是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但为了减少调整次数,也可以不对第一数量进行调整,则将第一数量确定为目标数量。
第一调整步长与第二调整步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提高确定的目标数量的准确性,较优的,第一调整步长与第二调整步长可以均为1。
实施例3:
为了使确定的天线的目标数量更加符合通信质量的要求,在确定目标数量时,除了考虑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还可以考虑数据传输速率。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进行数据传输的过程中,终端可以确定当前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连接速率。如果终端为接收端,数据传输速率为下行数据传输速率,连接速率为下行连接速率。如果终端为发送端,则数据传输速率为上行数据传输速率,连接速率为上行连接速率。在外界因素如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越多,接收端与发送端在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越大,为了保证通信质量,连接速率应满足数据传输速率,即连接速率应不小于数据传输速率。终端确定当前的数据传输速率以及连接速率的过程属于现有技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不进行赘述。
终端中保存有信号强度阈值,以及当前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终端在进行数据传输时,可以确定当前的数据传输速率与连接速率,终端将获取的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进行比较,并将数据传输速率与连接速率进行比较,根据两个比较结果确定是否对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进而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具体的可以是,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均为是,则对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的天线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如果均为否,则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的天线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如果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等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且连接速率等于数据传输速率,则将第一数量作为目标数量。
如果有且只有一个为大于,另一个为不大于,即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连接速率不大于数据传输速率,或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不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连接速率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则可以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的天线的数量,作为目标数量。
可以按照设定的步长进行调整,在进行增大调整或减小调整时,每次增大或减小该设定的步长,当然在进行增大或减小调整时,每次减小的步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实施例4:
为了提高确定的天线的目标数量的准确性,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
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中针对减小调整和增大调整保存有对应的调整步长,具体的分别保存有第三调整步长和第四调整步长,并保存有第三调整步长对应的调整方式为减小调整,第四调整步长对应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
终端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即将第一数量与第三调整步长的差作为目标数量;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即将第一数量与第四调整步长的和作为目标数量。
如果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等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并且连接速率等于数据传输速率,此时,可以对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为了减少调整次数,也可以不对第一数量进行调整,则将第一数量确定为目标数量。
如果在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时;有且仅有一个为否时,为了减少调整次数,可以不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即将第一数量作为目标数量。即当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但连接速率不大于数据传输速率,或当强度不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连接速率大于数据传输速率时,均不对第一数量进行调整,即将第一数量作为目标数量。
如果在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时;有至少一个为否时,为了保证通信质量,也可以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
第三调整步长与第四调整步长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为了提高确定的目标数量的准确性,较优的,第三调整步长与第四调整步长可以均为1。
实施例5:
为了减少调整次数,以及提高确定的天线的目标数量的准确性,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并将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第一数量进行调整时,除了可以考虑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以及终端当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可以考虑终端上一次对天线数量进行调整时的调整方式。
终端中保存有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即上一次对天线数量进行调整时的调整方式,如果此时确定对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也就是说当前的天线数量无法满足通信质量,则为了保证通信质量,无论上一次的调整方式是什么,此时均需对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确定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可以是在判断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时确定进行增大调整,也可以是在判断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小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且连接速率小于数据传输速率时确定进行增大调整。
如果此时确定对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则需要判断当前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如果非增大调整,则进行后续步骤,即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其中非增大调整,一种可能是减小调整,另一种可能是没有调整方式,则此时的调整为终端的第一次调整。确定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可以是在判断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时确定进行减小调整,也可以是在判断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且连接速率大于数据传输速率时确定进行减小调整。
如果当前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上一次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而此时的判断结果为减小调整,则说明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对应的通信质量较好,即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或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且数据传输速率大于连接速率。而在进行上一次的增大调整之前的通信质量较差,此时如果继续进行减小调整,可能会造成通信质量较差,为了保证通信质量,则可以保持当前保存的第一数量不变,即将当前保存的所述第一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5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201:当进行数据传输时,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如果是,则进行S202,如果否,则进行S205。
S202:判断当前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如果是,则进行S203,如果否,则进行S204。
S203:将当前保存的所述第一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S204: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将当前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S205: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实施例6:
为了提高确定的天线的目标数量的准确性,在上述各实施例的基础上,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每个终端中设置的接收天线和发射天线的数量是固定的,终端不能无限的对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进行增大调整。
终端中会保存有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最大数量,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的最大数量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当前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可能是接收天线,也可能是发射天线,终端在对当前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调整之前,可以先判断该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如果是,则说明此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已经是最大数量,不能再进行增大调整了,则将所述最大数量确定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否,则说明此时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数量没有达到最大数量,可以进行增大调整,则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
终端要进行数据传输,一定要有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
如果否,则说明此时还可以进行减小调整,则进行后续步骤,即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
如果是,则说明此时不能进行减小调整,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为。一般,最小数量为1。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6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过程示意图,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
S301:当进行数据传输时,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均为是,则进行S302,否则,则进行S305。
S302:判断当前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如果是,则进行S307,如果否,则进行S303。
S303:判断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如果是,则进行S307,如果否,则进行S304。
S304: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将当前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S305:判断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是否为最大数量,如果是,则进行S307,如果否,则进行S306。
S306: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S307:将当前保存的所述第一数量,作为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实施例7: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7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装置结构图,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确定模块41,用于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传输模块42,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具体用于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具体用于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具体用于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还用于判断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如果否,还用于并将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还用于若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时,将所述第一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还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之前,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判断确定模块41,还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实施例8: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8提供的一种移动终端,所述移动终端包括:处理器51、通信接口52、存储器53和通信总线54,其中,处理器51、通信接口52和存储器53通过通信总线5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53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被所述处理器51执行时,使得所述处理器51执行如下步骤:
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移动终端提到的通信总线54可以是外设部件互连标准(Peripheral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总线或扩展工业标准结构(Extended Industry StandardArchitecture,EISA)总线等。该通信总线54可以分为地址总线、数据总线、控制总线等。为便于表示,图中仅用一条粗线表示,但并不表示仅有一根总线或一种类型的总线。
通信接口52,用于上述移动终端与其他设备之间的通信。
存储器可以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也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可选地,存储器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的存储装置。
上述处理器可以是通用处理器,包括中央处理器、网络处理器(NetworkProcessor,NP)等;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ing,DSP)、专用集成电路、现场可编程门陈列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
实施例8:
本发明实施8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可由移动终端执行的计算机程序,当所述程序在所述移动终端上运行时,使得所述移动终端执行如下步骤:
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移动终端中的处理器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数据存储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磁性存储器如软盘、硬盘、磁带、磁光盘(MO)等、光学存储器如CD、DVD、BD、HVD等、以及半导体存储器如ROM、EPROM、EEPROM、非易失性存储器(NANDFLASH)、固态硬盘(SSD)等。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由于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可以根据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确定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从而实现了天线数量的灵活调整,采用调整后的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既可以保证通信质量,又可以减小耗电量的效果。
对于系统/装置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一个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者另一个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者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应用实施例、或结合应用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6)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
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包括:
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
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5.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并将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将所述第一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7.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8.如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
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
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9.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移动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判断确定模块,用于当进行数据传输时,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传输模块,用于所述移动终端采用所述目标数量的天线,进行数据传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如果是,采用预设的第一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二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否,采用预设的第二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三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根据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接收端与发送端在多输入多输出MIMO模式下的连接速率、及移动终端的数据传输速率,及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确定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具体用于判断当前接收端接收信号的强度是否大于预设的信号强度阈值,以及连接速率是否大于数据传输速率;如果均为是,采用预设的第三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将减小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四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如果均为否,采用预设的第四调整步长,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将增大调整后得到的天线的第五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13.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判断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是否为增大调整;如果否,还用于并将保存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更新为减小调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若保存的上一次的天线数量的调整方式为增大调整时,将所述第一数量作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15.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增大调整之前,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大数量;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16.如权利要求10或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确定模块,还用于在对移动终端当前保存的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第一数量进行减小调整之前,判断所述第一数量是否为预先保存的最小数量;如果否,则进行后续步骤;如果是,则将所述第一数量确定为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传输的天线的目标数量。
CN201710778803.3A 2017-09-01 2017-09-0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0770728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8803.3A CN107707288A (zh) 2017-09-01 2017-09-0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CT/CN2018/091857 WO2019041977A1 (zh) 2017-09-01 2018-06-19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778803.3A CN107707288A (zh) 2017-09-01 2017-09-0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07288A true CN107707288A (zh) 2018-02-16

Family

ID=61171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778803.3A Pending CN107707288A (zh) 2017-09-01 2017-09-0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07288A (zh)
WO (1) WO2019041977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41977A1 (zh) * 2017-09-01 2019-03-07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179305A1 (zh) * 2018-03-22 2019-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方法及信号接收装置
WO2020057280A1 (zh) * 2018-09-21 2020-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2187327A (zh) * 2020-09-25 2021-01-05 展讯半导体(成都)有限公司 天线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888039A (zh) * 2021-01-26 2021-06-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3810928A (zh) * 2020-06-16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数据流数量的方法、终端及mimo系统
CN114466400A (zh) * 2022-01-18 2022-05-10 Tcl通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90252B2 (en) * 2019-06-28 2021-11-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Antenna element selection system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11508A1 (en) * 2012-07-03 2014-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antennas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889036A (zh) * 2012-12-20 2014-06-2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功耗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754716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4753579A (zh) * 2013-12-26 2015-07-01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信号接收方法和系统
CN105491190A (zh) * 2015-11-28 2016-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的选择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533515A (zh) * 2016-10-14 2017-03-2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回退方法及基站
CN106663860A (zh) * 2014-08-08 2017-05-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调整接收波束增益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1157107A2 (zh) * 2011-05-30 2011-12-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系统中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
CN107707288A (zh) * 2017-09-01 2018-0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011508A1 (en) * 2012-07-03 2014-01-0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number of antennas in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889036A (zh) * 2012-12-20 2014-06-2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降低功耗的方法及其通信装置
CN104754716A (zh) * 2013-12-26 2015-07-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天线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4753579A (zh) * 2013-12-26 2015-07-01 联芯科技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的信号接收方法和系统
CN106663860A (zh) * 2014-08-08 2017-05-1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在无线通信系统中调整接收波束增益的装置和方法
CN105491190A (zh) * 2015-11-28 2016-04-13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的选择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6533515A (zh) * 2016-10-14 2017-03-22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天线回退方法及基站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41977A1 (zh) * 2017-09-01 2019-03-07 格力电器(武汉)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9179305A1 (zh) * 2018-03-22 2019-09-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方法及信号接收装置
CN110300443A (zh) * 2018-03-22 2019-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方法及信号接收装置
CN110300443B (zh) * 2018-03-22 2021-08-2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号接收方法及信号接收装置
WO2020057280A1 (zh) * 2018-09-21 2020-03-2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13810928A (zh) * 2020-06-16 2021-12-17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数据流数量的方法、终端及mimo系统
WO2021254301A1 (zh) * 2020-06-16 2021-12-2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调整数据流数量的方法、终端及mimo系统
CN112187327A (zh) * 2020-09-25 2021-01-05 展讯半导体(成都)有限公司 天线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12888039A (zh) * 2021-01-26 2021-06-01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终端的网络切换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4466400A (zh) * 2022-01-18 2022-05-10 Tcl通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4466400B (zh) * 2022-01-18 2024-03-19 Tcl通讯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41977A1 (zh) 2019-03-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70728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8401303B (zh) 终端、网络设备和通信方法
US9515714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feedback information in beamform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271175B (zh) 功率控制方法和通信设备
CN109981155A (zh) 一种波束训练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0574331B2 (en) Antenna co-location and receiver assumptions
CN112788767B (zh) 动态调整波束集合的传输方法、基站及终端
CN111512582A (zh) 用于上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终端设备
WO2020253825A1 (zh) 上行传输指示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CN109152009A (zh) 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3281143A (zh) 一种基于双门限能量检测的选择式协作频谱感知方法
CN111866959A (zh) 波束失败上报的方法和装置
CN108880639A (zh) 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3379605A (zh) 一种上行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系统
CN108352925A (zh) 一种发送或者接收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US11178572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processing MAC layer header
CN106685598B (zh) 一种信道状态信息csi反馈方法、终端及基站
US9026166B2 (en) Radio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ntrol method
CN110536392A (zh) 功率控制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327250A (zh) 通信方法和网络设备
CN103973344B (zh) 一种面向d2d通信的基站天线选择方法
TWI641274B (zh) Communication metho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CN104025644B (zh) 用于异构系统中的自适应信道方向信息反馈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15718A (zh) 一种多业务控制信道发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5827283B (zh) 一种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方式通信的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216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