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063C -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 Google Patents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063C
CN1077063C CN98106869A CN98106869A CN1077063C CN 1077063 C CN1077063 C CN 1077063C CN 98106869 A CN98106869 A CN 98106869A CN 98106869 A CN98106869 A CN 98106869A CN 1077063 C CN1077063 C CN 1077063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urity module
cabin
rail
electromagnetic valve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81068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29043A (zh
Inventor
王俊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9810686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7063C/zh
Publication of CN12290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290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06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06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wer-Operated Mechanisms For W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飞机遇险时人员安全脱险设施。它主要包括安全舱装置、脱险门装置、推移装置及自动控制装置,以上述装置可设置为各排各自单人逐个、各排各自整排人员、逐排依次单人逐个、逐排依次整排人员、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脱险等多种飞机遇险人员安全脱险系统。本系统构思巧妙,设计先进合理,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方便实用,安全可靠性强,脱险获救率高,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Description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本发明涉及飞机遇险时人员的安全脱险设施。
现有飞机在飞行中失事遇险时,军用飞机上的人员均经过专门跳伞训练,可采用跳伞离机脱险的方法;民航飞机则没有设置降落伞,当飞机失事遇险时,机上人员只能坐机待命,难逃机毁人亡的厄运。目前,还没有在飞机失事遇险时机上人员可安全脱险的装置或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当飞机失事遇险时可使机上人员能够迅速离机而安全脱险的系统。为此设计了能在飞机失事遇险时,由预定程序自动控制迅速将各安全舱装置及在失事瞬间密闭罩于其内的人一道经受控自动开启的脱险门推出机外,安全舱装置在出机后按预定程序控制完成下降过程中的各项动作,实现人员安全着陆而脱险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它包括安全舱装置I、脱险门装置II、推移装置III及自动控制装置IV。
由上述各装置设置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安全舱装置I为机上人员各人分别单独设置,它包括安全舱1、舱外缓冲胶囊2、舱内缓冲胶囊3、座椅4、拉链卷簧5、拉绳6、气卡制动器8、滚轮9、安全舱制动器10、胶囊贮液瓶11、密封拉链12、呼吸通道13、呼吸单向阀14、挂钩15、降落伞16、定向伞17,其中安全舱1为设置在对应于各排座位处的由骨架及连接于其间的软质可折叠舱壁环绕的可密闭座舱,在安全舱1的外壁面四周设置固定有各自独立密闭内呈蜂窝状的舱外缓冲胶囊2,在安全舱1的内壁面四周设置固定有各自独立密闭的舱内缓冲胶囊3,各舱外缓冲胶囊2及舱内缓冲胶囊3各自以软管分别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舱外胶囊电磁阀SV3及舱内胶囊电磁阀SV4与设置在安全舱1舱底处的胶囊贮液瓶11相连通,安全舱1的中部设置有座椅4,舱室的上部设有分隔为吸气腔及呼气腔的呼吸通道13,通过两气腔各设置的呼吸单向阀14可分别与安全舱1的舱内相通,在呼吸通道13的两腔气管下端处设有呼吸口罩,在安全舱1的前侧舱壁上设置有密封拉链12,其拉把与拉绳6的一端相接,拉绳6的另一端与卷绕于卷簧轮上的拉链簧5一端相接,拉链卷簧5的另一端与自动控制装置IV的卷簧电磁插销Pg1相接,安全舱1通过固定在其下底处的安全舱制动器10内设置的由气卡制动器8控制的滚轮9架座在推移装置III的横向导轨7上,安全舱1通过其上顶中心处设置的挂钩15与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活接,降落伞16的上顶中心与设置于其上方的定向伞17的牵线下端连接固定;
脱险门装置II包括脱险门18、玻璃舷窗19、密封胶圈20、门轴21,脱险门装置II为各排座位分别对应设置,脱险门18设置在对应排座位延伸线的机舱侧壁处,门体的上部镶固有玻璃舷窗19。脱险门18通过设置在其下底处的门轴21与机舱壁连接,门体的其余各边以自动控制装置IV的固门电磁插销Pg2与机舱壁相接固定,门体的周边与机舱壁结合处设置有密封胶圈20,以保持飞机机舱的密闭性,脱险门18的外侧面与机舱壁的外侧面相吻合而保持机身原有的整体线形;
推移装置III包括横向导轨7、推舱伸缩套管22、推舱贮能罐23,推移装置III为各排座位分别对应设置,横向导轨7贯通对应排座位并延伸至其对应的脱险门18下沿处,推舱伸缩套管22、推舱贮能罐23分别设置固定在对应排座位推舱方向横向导轨7末端的机舱底面上并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推舱电磁阀SV2相互连接,推舱伸缩套管22可与安全舱装置I相抵顶;
自动控制装置IV包括飞机电源、安全舱电源、脱险控制开关、中心计算机CPU、单片机IC、卷簧电磁插销Pg1、固门电磁插销Pg2、固舱电磁阀SV1、推舱电磁阀SV2、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磁敏传感器S1、力敏传感器S2、湿敏传感器S3、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挂钩电磁铁M3、电磁铁M4、永久磁铁N1、石英晶体振荡器SC及驱动器SCR-a、b、c、d、e、f、g、h、i、j、k l、m、n、o、p、q、r,其中飞机电源、脱险控制开关、中心计算机CPU及驱动器SCR-a、b、c、d、e、f、g、h、i分别配置在飞机机舱及驾驶舱内,安全舱电源、单片机IC、卷簧电磁插销Pg1、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磁敏传感器S1、力敏传感器S2、湿敏传感器S3、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挂钩电磁铁M3、电磁铁M4、石英晶体振荡器SC及驱动器SCR-j、k、l、m、n、o、p、q、r均为各安全舱装置I各自分别设置,安全舱电源、单片机IC、卷簧电磁插销Pg1、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石英晶体振荡器SC及驱动器SCR-j、k、l、m、n、o、p、q、r分别设置固定在安全舱1的底部,固舱电磁阀SV1设置在各对应排座位机舱底面处,该排的推舱贮能罐23经其分别与对应的各安全舱1的安全舱制动器10相接,推舱电磁阀SV2设置固定在各对应排座位推舱方向横向导轨7末端的机舱底面上,磁敏传感器S1设在安全舱1通过脱险门18时与设在其门体底处的永久磁铁N1相匹配的舱底位置处,湿敏传感器S3与由其控制的电磁铁M4相匹配设置在安全舱1的下底处,力敏传感器S2与由其控制的挂钩电磁铁M3相匹配设置在安全舱1的上顶部,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设置在安全舱1的上顶部,固门电磁插销Pg2设置在各脱险门18的周边位置处;中心计算机CPU与飞机电源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与飞机测高仪相接,中心计算机CPU同步将飞机测高仪随时输入的与飞机飞行高度数值信号h相对应的时间顺序控制程序经其输出端分别接各安全舱1内的单片机IC的输入1端,中心计算机CPU的另四路输出通过驱动器SCR-a、b、c、d分别对应与卷簧电磁插销Pg1固舱电磁阀SV1、固门电磁插销Pg2、推舱电磁阀SV2相接,磁敏传感器S1、力敏传感器S2、停止STOP、湿敏传感器S3及复位RST分别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石英晶体振荡器SC的两端与单片机IC的两个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输出端的六个端脚经驱动器SCR-j、k、l、m、n、o分别对应与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挂钩电磁铁M3、电磁铁M4相接。
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在各横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设置为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包括设有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相同的安全舱装置I,在两端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处各设置有绳轮24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伺服电机SM相接,两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绳轮24相连绕,各横排两端安全舱装置I之间的其余各安全舱装置I为不设置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的无伞安全舱装置I,在各横排的各安全舱装置I之间通过设置可作小于90°角度旋转的联结器25将安全舱装置I分别各自成排地连接为一体;
其设置的脱险门装置II及推移装置III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脱险门装置II及推移装置III相同;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有平衡传感器S4及伺服电机SM,平衡传感器S4分别设在各对应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座椅4下部,伺服电机SM分别设置在各对应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位置处,平衡传感器S4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p与伺服电机SM相接。
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安全舱装置I及脱险门装置II设置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安全舱装置I及脱险门装置II,其脱险门装置II设置在飞机出入舱门位置处,无需各排对应分别各设脱险门装置II;
其推移装置III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横轨纵移贮能罐26,横轨制动贮能罐27、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移横纵向导轨29、横轨制动器30及横轨叠放器31,在各横向导轨7的下方设置固定有贯通各横向导轨7并与其相垂直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各横向导轨7通过其下底处分别设置的横轨制、动器30架座在移横纵向导轨29上,各相邻横向导轨7间设有活动联结轴,设置在横轨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末端处的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纵移电磁阀SV6与设在飞机机舱前部的横轨纵移贮能罐26相接,各横轨制动器30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与设置在机舱内的横轨制动贮能罐27相接,横轨叠放器31设置在移横纵向导轨29首端的机舱舱面上,在移横纵向导轨29顶端处设置有横轨叠放器31的呈弧形的直立叠放轨导架,导架内侧设置有可卷绕横向导轨7的转轴;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设置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及S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末舱永久磁铁N2、永久磁铁N3,在各横向导轨7上的安全舱1移动方向的末端安全舱1的舱底处分别设置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末舱永久磁铁N2相匹配的脱险门18下底部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5,在各横向导轨7的中部设置有永久磁铁N3,在永久磁铁N3相匹配并在对正脱险门18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间的位置处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6,在横向导轨7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后部的机舱处设置有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设置在机舱内,磁敏传感器S5及S6分别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e、f、g分别对应与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相接。
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在各横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设置为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包括设有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相同的安全舱装置I,在两端安全舱1的舱顶处各设置有绳轮24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伺服电机SM相接,两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绳轮24相连绕,各横排两端安全舱装置I之间的其余各安全舱装置I为不设置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的无伞安全舱装置I,在各横排的各安全舱装置I之间通过设置可作小于90°角度旋转的联结器25将安全舱装置I分别各自成排地连接为一体;
其脱险门装置II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脱险门装置II相同,其脱险门装置II设置在飞机出入舱门位置处,而无需在各排对应分别各设脱险门装置II;
其推移装置III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横轨纵移贮能罐26、横轨制动贮能罐27、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移横纵向导轨29、横轨制动器30及横轨叠放器31,在各横向导轨7的下方设置固定有贯通各横向导轨7并与其相垂直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各横向导轨7通过其下底处分别设置的横轨制动器30架座在移横纵向导轨29上,各相邻横向导轨7间设有活动联结轴,设置在横轨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的末端处的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纵移电磁阀SV6与设在飞机机舱前部的横轨纵移贮能罐26相接,各横轨制动器30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与设置在机舱内的横轨制动贮能罐27相接,横轨叠放器31设置在移横纵向导轨29首端的机舱舱面上,在移横纵向导轨29顶端处设置有横轨叠放器31的呈弧形的直立叠放轨导架,导架内侧设置有可卷绕横向导轨7的转轴;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设置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及S6、平衡传感器S4、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末舱永久磁铁N2、永久磁铁N3、伺服电机SM,在各横向导轨7上安全舱1移动方向的末端安全舱1的下底处分别设置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末舱永久磁铁N2相匹配的脱险门18下底部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5,在各横向导轨7的中部设置有永久磁铁N3,在与永久磁铁N3相匹配并在对正脱险门18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间的位置处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6,在横向导轨7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后部的机舱处设置固定有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设置在飞机机舱内,平衡传感器S4分别设置在各对应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座椅4下部,伺服电机SM分别设置在各对应排两端的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位置处,磁敏传感器S5及S6分别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还经驱动器SCR-e、f、g分别对应与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相接,平衡传感器S4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p与伺服电机SM相接。
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安全舱装置I及脱险门装置II设置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安全舱装置I及脱险门装置II,其安全舱装置I分别以沿机身纵向排列架座在各纵向导轨上;
其脱险门装置II对称设置在机舱后部两侧的机舱壁上,而无需各列设置对应的脱险门18;
其推移装置III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引风门32、推门伸缩套管33、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纵向直导轨35、横推弯轨贮能罐36、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联轨器38、可断弯导轨39,引风门32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末端安全舱装置I后方的机舱前部两侧机舱壁处,两侧的引风门32分别设有推门伸缩套管33并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引风门电磁阀SV7与推舱贮能罐23相连接,各纵向直导轨35呈沿机身前后纵向并对称排列固定在机舱底面上,各外轨的推舱伸缩套管22及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的各对应纵向直导轨35末端可抵安全舱装置I的位置处,并分别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与推舱贮能罐23相接,各纵向直导轨35的首端通过联轨器38分别与各对应的可断弯导轨39一端相活接,两外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另一端延伸至脱险门18下底处,各内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一端以联轨器38为转轴,其另一端可推移至脱险门18下底处,可与各可断弯导轨39相抵顶的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设置在中心两内侧可断弯导轨39之间的机舱底面上,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推弯轨电磁阀SV8与设在机舱内的横推弯轨贮能罐36相接;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引风门电磁阀SV7、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两外侧的纵向直导轨35上推舱方向的末端安全舱装置I的下底部设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其相匹配的脱险门18的下底处设有磁敏传感器S5,各外轨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纵向直导轨35后端部,两引风门电磁阀SV7分别设在两侧的引风门32上,横推弯轨电磁阀SV8设在机舱中部,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分别设在外侧轨的联轨器38处,磁敏传感器S5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分别经驱动器SCR-e、f、g、h对应与引风门电磁阀SV7、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相接。
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在各纵列两端头处的安全舱装置I设置为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包括设有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相同的安全舱装置I,并在两端安全舱1的舱顶处各设有绳轮24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伺服电机SM相接,两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绳轮24相连绕,各纵列两端安全舱装置I之间的其余各安全舱装置I为不设置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的无伞安全舱装置I,在各纵列的各安全舱装置I之间通过设置可作小于90°角度旋转的联结器25将安全舱装置I各自成纵列地连接为一体,其安全舱装置I分别以沿机身纵向排列架座在各纵向导轨上;
其脱险门装置II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脱险门装置II,其脱险门装置II对称设置在机舱后部两侧的机舱壁上,而无需各列分别设置对应的脱险门装置II;
其推移装置III设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引风门32,推门伸缩套管33、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纵向直导轨35、横推弯轨贮能罐36、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联轨器38、可断弯导轨39,引风门32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末端安全舱装置I后方的机舱前部两侧机舱壁上,两侧的引风门32分别设有推门伸缩套管33,并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引风门电磁阀SV7与推舱贮能罐23相连接,各纵向直导轨35呈沿机身前后纵向并对称排列固定在机舱底面上,各外轨的推舱伸缩套管22及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的各对应纵向直导轨35末端位置处,并分别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与推舱贮能罐23相接,各纵向直导轨35的首端通过联轨器38分别与各对应的可断弯导轨39一端相活接,两外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另一端延伸到脱险门18下底处,各内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一端以联轨器38为转轴,其另一端可推移至脱险门18下底处,可与各可断弯导轨39相抵顶的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设置在中心两内侧可断弯导轨39之间的机舱底面上,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推弯轨电磁SV8与设在机舱内的横推弯轨贮能罐36相接;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设置有与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相同的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平衡传感器S4、引风门电磁阀SV7、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末舱永久磁铁N2、伺服电机SM,在两外侧的纵向直导轨35上推舱方向的末端安全舱装置I的下底部设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其相匹配的脱险门18的下底处设有磁敏传感器S5,各外轨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纵向直导轨35后端部,两引风门电磁阀SV7分别设在两侧的引风门32上,横推弯轨电磁阀SV8设在机舱中部,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分别设在外侧轨的联轨器38处,平衡传感器S4分别设置在各对应纵列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座椅4下部,伺服电机SM分别设置在各对应纵列两端的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位置处,磁敏传感器S5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分别经驱动器SCR-e、f、g、h对应与引风门电磁阀SV7、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相接,平衡传感器S4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p与伺服电机SM相接。
本发明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本发明构思巧妙、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操作简便,方便实用,既可在新制造的飞机上装设,又可在原有飞机上改造装设;
2、本发明可实现单人各自独立脱险,又可以横排或纵列依次多人同时脱险,可有多种形式提供选择使用;
3、本发明安全可靠性强,脱险获救率高,不仅飞机在高空失事时人员可安全脱险,即使在飞机刚离地升空或近地降落或低空飞行等情况失事遇险时,仍可有效地保证机上人员能够完全脱险;同时无论降落在山区、平原还是陆地、水面均同样可保证脱险安全;
4、本发明自动化程度高,飞机遇险后可自动按预定程序启动各装置,使机上人员实现安全着陆脱险,提供了当飞机失事时机上人员实现安全脱险的有效方法,提高了乘机的安全性,对高级座机更易于实现,有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各种结构形式的安全舱装置I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及飞机遇险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脱险门装置II及推移装置III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电路原理图;
图4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飞机遇险逐排依次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及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安全舱装置I及其连接示意图;
图5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电路原理图;
图6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及飞机遇险逐排依次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脱险门装置II及推移装置III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电路原理图;
图8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电路原理图;
图9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及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脱险门装置II及推移装置III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电路原理图;
图11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电路原理图;
图中:
1-安全舱              2-舱外缓冲胶囊
3-舱内缓冲胶囊        4-座椅
5-拉链卷簧            6-拉绳
7-横向导轨            8-气卡制动器
9-滚轮                10-安全舱制动器
11-胶囊贮液瓶         12-密封拉链
13-呼吸通道           14-呼吸单向阀
15-挂钩               16-降落伞
17-定向伞             18-脱险门
19-玻璃舷窗           20-密封胶圈
21-门轴               22-推舱伸缩套管
23-推舱贮能罐         24-绳轮
25-联结器             26-横轨纵移贮能罐
27-横轨制动贮能罐     28-横轨纵移伸缩套管
29-移横纵向导轨       30-横轨制动器
31-横轨叠放器         32-引风门
33-推门伸缩套管       34-内轨推舱伸缩套管
35-纵向直导轨         36-横推弯轨贮能罐
37-横推弯轨伸缩套管   38-联轨器
39-可断弯导轨
实施例1:参照图1、图2及图3所示的实施例,除上文已作叙述外,再将其自动控制装置IV各器件的设置、连接关系以及飞机失事脱险时主要几种不同情况的动作作一说明:
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与飞机测高仪相接,由其随时输入飞机飞行高度数值信号h,经中心计算机CPU运算得出张开降落伞16的相对应时间顺序控制程序并经其五路输出端分别与以下各件对应相接:
1、经单片机IC的输入口P1.0接其输入1端;
2、经可控硅驱动器SCR-a接控制各安全舱1内拉链卷簧5的卷簧电磁插销Pg1
3、经可控硅驱动器SCR-b接控制各安全舱1的安全舱制动器10的固舱电磁阀SV1
4、经可控硅驱动器SCR-c接控制各脱险门18的固门电磁插销Pg2
5、经可控硅驱动器SCR-d接控制推动各排各安全舱装置I的推舱电磁阀SV2
以下器件及程序分别对应与单片机IC的五个输入端相接:
1、磁敏传感器S1经单片机IC的输入口P1.4与其输入5端相接;
2、力敏传感器S2经单片机IC的输入口P1.5与其输入6端相接;
3、停止STOP经单片机IC的输入口P1.6与其输入7端相接;
4、湿敏传感器S3经单片机IC的输入口P1.7与其输入8端相接;
5、复位RST与单片机IC的输入10端相接。
石英晶体振荡器SC经XTAL1及XTAL2两个端子分别与单片机IC的输入18、19端对应相接。
电源Vcc与单片机IC的40端相接,接地Vss经单片机IC的20端接地。
单片机IC的六个输出端分别对应接入以下各路:
1、其输出39端经其输出口P0.0接可控硅驱动器SCR-j后与定向伞电磁铁M1相接;
2、其输出38端经其输出口P0.1接可控硅驱动器SCR-k后与降落伞电磁铁M2相接;
3、其输出37端经其输出口P0.2接可控硅驱动器SCR-1后与舱外胶囊电磁阀SV3相接;
4、其输出36端经其输出口P0.3接可控硅驱动器SCR-m后与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相接;
5、其输出35端经其输出口P0.4接可控硅驱动器SCR-n后与挂钩电磁铁M3相接;
6、其输出34端经其输出口P0.5接可控硅驱动器SCR-o后与湿敏传感器S3控制的电磁铁M4相接。
当飞机正常飞行时,机上人员舒适地坐在安全舱1中部设置的座椅4上,座椅前方安全舱1前侧设置的密封拉链12未拉合,安全舱1的前舱壁呈敝开状,人员行走及活动如常。
当飞机失事遇险时,驾驶员按动驾驶舱内的控制按钮开关,中心计算机CPU输入从飞机测高仪输入的瞬时飞行高度数值信号,中心计算机CPU经过运算将该高度数值信号换算出即时刻的时间顺序控制程序并输入各安全舱1内设置的单片机IC中;与此同时,中心计算机CPU的另四路输出指令完成下列动作:
1、一路输出经可控硅驱动器SCR-a启动卷簧电磁插销Pg1,由其控制拉链卷簧5拉紧并牵动拉绳6再带动与拉绳6相接的密封拉链12迅速锁闭安全舱1的舱壁,使坐于座椅4处的人员密闭在安全舱1内;
2、另一路输出经可控硅驱动器SCR-b启动固舱电磁阀SV1,由其控制的安全舱制动器10的气卡制动器8气卡放气松脱,使受气卡控制的各滚轮9解脱与横向导轨7的卡固而可沿导轨滚动,使安全舱1在横向导轨7上处于待滑行状态,为出机脱险做好准备;
3、还一路输出经可控硅驱动器SCR-c启动固门电磁插销Pg2,解脱对脱险门18的锁闭,脱险门18绕门轴21转动迅速向机舱外打开;
4、再一路输出经可控硅驱动器SCR-d启动推舱电磁阀SV2,通过其将推舱贮能罐23的阀门开启并通向推舱伸缩套管22,推舱贮能罐23贮存的压缩液体迅速冲出并在减压状态下迅速气化膨胀,在0.1秒的瞬间其体积扩大至数百倍,膨胀气体以极大的推力经推舱伸缩套管22推动对应的安全舱1依次沿其横向导轨7向脱险门18一侧快速滑行,在各安全舱1经过脱险门18滑出的瞬间,安全舱1舱底处的磁敏传感器S1与脱险门18下底处与其相匹配的永久磁铁N1相作用而产生启动信号,并将信号输入单片机IC中启动其开始工作,当安全舱1脱离飞机时,信号线与飞机电源线插头即自动脱落,同时自动转换为以各安全舱1内的电源与其对应的单片机IC接通。
单片机IC开始工作后,安全舱1按中心计算机CPU输入的时间顺序控制程序在离机下降过程中完成下述各项动作:
1、单片机IC自输出39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j启动定向伞电磁铁M1首先打开定向伞17,以保证安全舱1处于正常直立状态从而使其内的脱险人员保持正常的坐姿而不会使身体横、斜或倒置,因定向伞17较小,自出机舱至张开降落伞16前安全舱1以较快速度下降,缩短在空中的飘逸时间;
2、当安全舱1下降到距地面预定高度三千米相对应的预定时间时,单片机IC的输出38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k启动降落伞电磁铁M2动作而张开降落伞16,使安全舱1减缓下降速度而缓慢降落;
3、按预定程序指令适时由单片机IC的输出37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1启动舱外胶囊电磁阀SV3,由单片机IC的输出36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m启动舱内胶囊电磁阀SV4开启胶囊贮液瓶11分别向各舱外缓冲胶囊2及舱内缓冲胶囊3充气,使安全舱1内外的四周由充气胶囊包裹,做好安全舱1着陆前的安全准备,减少脱险人员着陆时的碰撞伤亡;
4、安全舱1着地时,力敏传感器S2即启动工作并将信号输入单片机IC中,由单片机IC的输出35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n启动挂钩电磁铁M3工作操纵脱开降落伞16牵线下端处的挂钩15,使降落伞16连同定向伞17一道与安全舱1脱离,以保持安全舱1的平稳,便于脱险人员从安全舱1内出舱。
至此,安全舱1内的脱险人员即可拉开密封拉链12敝开安全舱1而走出,完成人员离机安全脱险。
在机舱内的最后一位乘客的安全舱装置I离机完成后,全体机组人员即以同样的方式离机脱险。
当安全舱1不是降落在陆地而漂落在水面时,其舱底设置的湿敏传感器S3启动工作并将信号输入单片机IC中,由单片机IC的输出34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o使电磁铁M4工作,将安全舱1下部的舱外缓冲胶囊2向上翻卷而围成圆形小船状,使舱内的脱险人员免除泡在水中,舱内人员将呼吸口罩与呼吸通道13下端的呼吸管相连通,以呼吸口罩通过呼吸通道13内的两个气腔上分别设置的三个呼吸单向阀14即可使安全舱1内的人员呼吸到舱外的新鲜空气。当风浪打来时,呼吸单向阀14自动闭合,使安全舱1内不易进水,即使有水流入呼吸通道13内,由于其两腔的最低端处各设有一个伸于安全舱1舱壁外的呼吸单向阀14,当安全舱1漂于周期起伏的波浪的波峰处时,两个腔室内的水即分别从其最低处的两个呼吸单向阀14处流出舱外,而避免了存水,上述措施使安全舱1漂落在水面时,其人员仍能安全脱险。
当飞机在三千米以下低空失事时,按中心计算机CPU及单片机IC指令的动作与飞机在三千米以上高度时完成的正常脱险时前期的各项动作相同,但因安全舱1脱离飞机时已在三千米以下高度,按单片机IC的时间顺序控制程序指令即经可控硅驱动器SCR-k启动降落伞电磁铁M2动作而使降落伞16张开,减缓下降速度;并经可控硅驱动器SCR-1、m分别启动舱外胶囊电磁阀SV3及舱内胶囊电磁阀SV4将胶囊贮液瓶11打开分别向各舱外缓冲胶囊2及舱内缓冲胶囊3充气,使安全舱1在着地前完成预定的各项动作,仍可保证安全舱1内脱险人员安全脱险。
当飞机在机场刚刚起飞升空或即将降落地面而失事遇险时,按中心计算机CPU及单片机IC指令的动作与飞机在三千米以上高度时完成的正常脱险时前期的各项动作相同,所不同处是此时的安全舱1被推出机舱后离地面已很近,打开定向伞17及降落伞16不仅无用而且妨碍很大,故定向伞17及降落伞16均不张开使用,而是按单片机IC的指令立即向舱外缓冲胶囊2及舱内缓冲胶囊3同时充气。此时飞机高度很低,安全舱1被推出机舱后很快落地,但在安全舱1的内外均布满充气的舱外缓冲胶胶囊2及舱内缓冲胶囊3,使安全舱1着地时有较好的缓冲作用,又因其各自独立密闭,即使有部分胶囊破损,仍有较好的缓冲保护作用,而使舱内人员能够安全离机脱险。
实施例2:参照图1、图2、图4及图5所示的实施例,本例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如前文所述,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其各排的各安全舱1分别以联结器25连接为一体,从推出机舱直至着地脱险均以各自成排的安全舱1连在一起,为此只在各排两端处的安全舱1设有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两端安全舱1间的各安全舱1为不设置降落伞16及定向伞17的无伞安全舱1。为了减少安全舱1出机舱时的阻力,连接各安全舱1间的联结器25由安全舱1出机时的相对速度自动可作小于90°角度的旋转,使各安全舱1依次顺利出舱。保持整排安全舱1的平稳下降是通过该排两端安全舱1处各设置有平衡传感器S4及伺服电机SM,并经各自的伺服电机SM控制分别对应相接的绳轮24缠绕降落伞16的牵线长短来实现的,如果在下降过程中该排安全舱1出现高低倾斜,该排高侧端的安全舱1的平衡传感器S4向其对应的单片机IC输入信号,由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p控制对应的伺服电机SM经与其相接的绳轮24卷绕其降落伞16的牵线,待该排各安全舱1恢复平衡后,平衡传感器S4停止向单片机IC输入信号,单片机IC无信号输出,伺服电机SM停止绳轮24对降落伞16牵线的卷绕,该排各安全舱1保持平稳降落。
本实施例的安全舱装置I在高空失事的正常离机脱险、安全舱装置I漂落在水面的脱险、当飞机在三千米以下低空失事时的脱险、当飞机在机场刚刚起飞升空或即将降落时而失事遇险的脱险动作均与实施例1的各种对应情况相同,不再复述。
实施例3:参照图1、图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本例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如前文所述,本例的特点是不同上两例那样在各排安全舱装置I分别对应设置脱险门18,而将脱险门18设在飞机出入舱门位置或另新集中设置。其将对正脱险门18一排安全舱装置I推出机舱的各项程序动作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当该排末端安全舱1推移到脱险门18位置处时,其舱底处的末舱永久磁铁N2与脱险门18下底处的磁敏传感器S5相感应并由磁敏传感器S5发出启动信号接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再由中心计算机CPU自输出端发出指令信号经可控硅驱动器SCR-e启动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由其动作打开各横向导轨7上的横轨制动器30使其放气提起暂不锁定,同时关闭横轨制动贮能罐27,接着中心计算机CPU输出另一个指令信号经可控硅驱动器SCR-f启动横轨纵移电磁阀SV6,由其动作打开横轨纵移贮能罐26而推动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并经其推各横向导轨7按原间距在移横纵向导轨29上向脱险门18方向移动,并推动原对正脱险门18处的无安全舱横向导轨7沿横轨叠放器31的弧形直立叠放轨导架上移,经导架内侧的转轴将该横向导轨7卷绕叠放,当第二排横向导轨7移动到对正脱险门18位置时,横向导轨7上的永久磁铁N3与对正脱险门18处设于两移横纵向导轨29之间的磁敏传感器S6感应并向中心计算机CPU输入信号,由中心计算机CPU从其输出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g再次启动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由其动作打开横轨制动贮能罐27并关闭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放气阀,使各横轨制动器30锁定,各横向导轨7固定不动,并开始第二排横向导轨7上的安全舱装置I的推舱离机脱险动作;按预定程序指令此连续不断逐排将横向导轨7及其上的安全舱1依次递推到位,而完成全部安全舱1离机脱险。安全舱1被推出机舱后的动作程序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
实施例4:参照图1、图4、图6及图8所示的实施例,本例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如前文所述,本例采用了实施例2各整排安全舱装置I离机脱险及实施例3逐排依次脱险结合的结构形式,其结构原理及脱险程序动作均已分别在描述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逐排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以及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的文中作了说明,本例只是上述各系统综合的一种结构形式。
实施例5:参照图1、图9及图10所示的实施例,本例为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如前文所述,本例与上述四例不同之处在于其安全舱1分别以沿机身纵向排列架座在各纵向导轨上,其脱险门18对称设置在机舱后部两侧的机舱壁上。自飞机失事遇险由驾驶员按下控制按钮开关至将两外侧纵向导轨上的安全舱1依次分别从两对称的脱险门18推出机外的各项动作与实施例1所述的相同。在完成推舱前期动作的同时,中心计算机CPU由输出端经可控硅驱动器SCR-e启动引风门电磁阀SV7,由其动作将推舱贮能罐23与两侧的推门伸缩套管33连通并使其动作将对应的引风门32向机舱外推开并固定在利于导风的位置处,当两外侧纵向直导轨上的最末一个安全舱装置I被推出相对应的脱险门18处时,安全舱1下底部的末舱永久磁铁N2与脱险门18下底处的磁敏传感器S5相感应产生信号并经磁敏传感器S5输入中心计算机CPU中,由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发出指令信号经可控硅驱动器SCR-f启动设在外侧轨的联轨器38处的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动作,将联轨器38脱开,可断弯导轨39随外侧纵向导轨上的最末一个安全舱1一道被推出机舱外,同时由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发出指令信号经可控硅驱动器SCR-g启动横推弯轨电磁阀SV8,由其动作打开横推弯轨贮能罐36并与第二纵列的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相连通,由其使两相对应的可断弯导轨39分别以其纵向直导轨35相接处的联轨器38的一端为转轴,推可断弯导轨39各向对应的脱险门18移动,直至可断弯导轨39的另一端移至对正脱险门18位置处,接着由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发出指令信号经可控硅驱动器SCR-h启动内轨推舱电磁阀SV9,由其动作将推舱贮能罐23与相对应的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相连通,由其依次将相应第二纵列纵向导轨上的安全舱1推出机舱外,余下各内侧纵列导轨上的安全舱1按预定程序指令与上述脱险动作类同。安全舱1被推出机舱后的程序动作与实施例1所述相同。
实施例6:参照图1、图4、图9及图11所示的实施例,本例为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如前文所述,本例仿效实施例2采用与其类似的各整纵列安全舱1离机脱险及实施例5逐纵列依次脱险相结合的结构形式,其结构原理及脱险程序动作均已分别在描述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以及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的文中作了说明,本例只是上述各系统综合的一种结构形式,在此不再叙述。
当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及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的推移装置III的内侧纵向导轨为一对以上时,其相对于两外侧的内侧可断弯导轨39与对应内侧的纵向直导轨35可断开,其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台数与内侧轨数相匹配。

Claims (8)

1、一种包括安全舱装置(I)中含有安全舱(1)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脱险系统,其特征为:它由安全舱装置(I)、脱险门装置(II)、推移装置(III)及自动控制装置(IV)组成,并由上述各装置设置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安全舱装置(I)为机上人员各人分别单独设置,它还包括舱外缓冲胶囊(2)、舱内缓冲胶囊(3)、座椅(4)、拉链卷簧(5)、拉绳(6)、气卡制动器(8)、滚轮(9)、安全舱制动器(10)、胶囊贮液瓶(11)、密封拉链(12)、呼吸通道(13)、呼吸单向阀(14)、挂钩(15)、降落伞(16)、定向伞(17),其中安全舱(1)为设置在对应于各排座位处的由骨架及连接于其间的软质可折叠舱壁环绕的可密闭座舱,在安全舱(1)的外壁面四周设置固定有各自独立密闭内呈蜂窝状的舱外缓冲胶囊(2),在安全舱(1)的内壁面四周设置固定有各自独立密闭的舱内缓冲胶囊(3),各舱外缓冲胶囊(2)及舱内缓冲胶囊(3)各自以软管分别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舱外胶囊电磁阀SV3及舱内胶囊电磁阀SV4与设置在安全舱(1)舱底处的胶囊贮液瓶(11)相连通,安全舱(1)的中部设置有座椅(4),舱室的上部设有分隔为吸气腔及呼气腔的呼吸通道(13),通过两气腔各设置的呼吸单向阀(14)可分别与安全舱(1)的舱内相通,在呼吸通道(13)的两腔气管下端处设有呼吸口罩,在安全舱(1)的前侧舱壁上设置有密封拉链(12),其拉把与拉绳(6)的一端相接,拉绳(6)的另一端与卷绕于卷簧轮上的拉链卷簧(5)一端相接,拉链卷簧(5)的另一端与自动控制装置(IV)的卷簧电磁插销Pg1相接,安全舱(1)通过固定在其下底处的安全舱制动器(10)内设置的由气卡制动器(8)控制的滚轮(9)架座在推移装置(III)的横向导轨(7)上,安全舱(1)通过其上顶中心处设置的挂钩(15)与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活接,降落伞(16)的上顶中心与设置于其上方的定向伞(17)的牵线下端连接固定;
脱险门装置(II)包括脱险门(18)、玻璃舷窗(19)、密封胶圈(20)、门轴(21),脱险门装置(II)为各排座位分别对应设置,脱险门(18)设置在对应排座位延伸线的机舱侧壁处,门体的上部镶固有玻璃舷窗(19),脱险门(18)通过设置在其下底处的门轴(21)与机舱壁连接,门体的其余各边以自动控制装置(IV)的固门电磁插销Pg2与机舱壁相接固定,门体的周边与机舱壁结合处设置有密封胶圈(20),脱险门(18)的外侧面与机舱壁的外侧面相吻合而保持机身原有的整体线形;
推移装置(III)包括横向导轨(7)、推舱伸缩套管(22)、推舱贮能罐(23),推移装置(III)为各排座位分别对应设置,横向导轨(7)贯通对应排座位并延伸至其对应的脱险门(18)下沿处,推舱伸缩套管(22)、推舱贮能罐(23)分别设置固定在对应排座位推舱方向横向导轨(7)末端的机舱底面上并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推舱电磁阀SV2相互连接,推舱伸缩套管(22)可与安全舱装置(I)相抵顶;
自动控制装置(IV)包括飞机电源、安全舱电源、脱险控制开关、中心计算机CPU、单片机IC、卷簧电磁插销Pg1、固门电磁插销Pg2、固舱电磁阀SV1、推舱电磁阀SV2、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磁敏传感器S1、力敏传感器S2、湿敏传感器S3、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挂钩电磁铁M3、电磁铁M4、永久磁铁N1、石英晶体振荡器SC及驱动器SCR-a、b、c、d、e、f、g、h、i、j、k、l、m、n、o、p、q、r,其中飞机电源、脱险控制开关、中心计算机CPU及驱动器SCR-a、b、c、d、e、f、g、h、i分别配置在飞机机舱及驾驶舱内,安全舱电源、单片机IC、卷簧电磁插销Pg1、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磁敏传感器S1、力敏传感器S2、湿敏传感器S3、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挂钩电磁铁M3、电磁铁M4、石英晶体振荡器SC及驱动器SCR-j、k、l、m、n、o、p、q、r均为各安全舱装置(I)各自分别设置,安全舱电源、单片机IC、卷簧电磁插销Pg1、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石英晶体振荡器SC及驱动器SCR-j、k、l、m、n、o、p、q、r分别设置固定在安全舱1的底部,固舱电磁阀SV1设置在各对应排座位机舱底面处,该排的推舱贮能罐(23)经其分别与对应的各安全舱(1)的安全舱制动器(10)相接,推舱电磁阀SV2设置固定在各对应排座位推舱方向横向导轨(7)末端的机舱底面上,磁敏传感器S1设在安全舱(1)通过脱险门(18)时与设在其门体底处的永久磁铁N1相匹配的舱底位置处,湿敏传感器S3与由其控制的电磁铁M4相匹配设置在安全舱(1)的下底处,力敏传感器S2与由其控制的挂钩电磁铁M3相匹配设置在安全舱(1)的上顶部,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设置在安全舱(1)的上顶部,固门电磁插销Pg2设置在各脱险门(18)的周边位置处;中心计算机CPU与飞机电源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与飞机测高仪相接,中心计算机CPU同步将飞机测高仪随时输入的与飞机飞行高度数值信号h相对应的时间顺序控制程序经其输出端分别接各安全舱(1)内的单片机IC的输入1端,中心计算机CPU的另四路输出通过驱动器SCR-a、b、c、d分别对应与卷簧电磁插销Pg1、固舱电磁阀SV1、固门电磁插销Pg2、推舱电磁阀SV2相接,磁敏传感器S1、力敏传感器S2、停止STOP、湿敏传感器S3及复位RST分别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相接,石英晶体振荡器SC的两端与单片机IC的两个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输出端的六个端脚经驱动器SCR-j、k、l、m、n、o分别对应与定向伞电磁铁M1、降落伞电磁铁M2、舱外胶囊电磁阀SV3、舱内胶囊电磁阀SV4、挂钩电磁铁M3、电磁铁M4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特征为: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各排各自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在两端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处各设置有绳轮(24)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伺服电机SM相接,两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绳轮(24)相连绕,各横排两端安全舱装置(I)之间的其余各安全舱装置(I)为无伞安全舱装置(I),在各横排的各安全舱装置(I)之间通过设置可作小于90°角度旋转的联结器(25)将安全舱装置(I)分别各自成排地连接为一体;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有平衡传感器S4及伺服电机SM,平衡传感器S4分别设在各对应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座椅(4)下部,伺服电机SM分别设置在各对应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位置处,平衡传感器S4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p与伺服电机SM相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特征为: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脱险门装置(II)设置在飞机出入舱门位置处;
其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横轨纵移贮能罐(26),横轨制动贮能罐(27)、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移横纵向导轨(29)、横轨制动器(30)及横轨叠放器(31),在各横向导轨(7)的下方设置固定有贯通各横向导轨(7)并与其相垂直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各横向导轨(7)通过其下底处分别设置的横轨制动器(30)架座在移横纵向导轨(29)上,各相邻横向导轨(7)间设有活动联结轴,设置在横轨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末端处的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纵移电磁阀SV6与设在飞机机舱前部的横轨纵移贮能罐(26)相接,各横轨制动器(30)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与设置在机舱内的横轨制动贮能罐(27)相接,横轨叠放器(31)设置在移横纵向导轨(29)首端的机舱舱面上,在移横纵向导轨(29)顶端处设置有横轨叠放器(31)的呈弧形的直立叠放轨导架,导架内侧设置有可卷绕横向导轨(7)的转轴;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及S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末舱永久磁铁N2、永久磁铁N3,在各横向导轨(7)上的安全舱(1)移动方向的末端安全舱(1)的舱底处分别设置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末舱永久磁铁N2相匹配的脱险门(18)下底部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5,在各横向导轨(7)的中部设置有永久磁铁N3,在与永久磁铁N3相匹配并在对正脱险门(18)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间的位置处设置固有磁敏传感器S6,在横向导轨(7)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后部的机舱处设置有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设置在机舱内,磁敏传感器S5及S6分别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e、f、g分别对应与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特征为: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排依次整排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在两端安全舱(1)的舱顶处各设置有绳轮(24)并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伺服电机SM相接,两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绳轮(24)相连绕,各横排两端安全舱装置(I)之间的其余各安全舱装置(I)为无伞安全舱装置(I),在各横排的各安全舱装置(I)之间通过设置可作小于90°角度旋转的联结器(25)将安全舱装置(I)分别各自成排地连接为一体;
其脱险门装置(II)设置在飞机出入舱门位置处;
其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横轨纵移贮能罐(26)、横轨制动贮能罐(27)、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移横纵向导轨(29)、横轨制动器(30)及横轨叠放器(31),在各横向导轨(7)的下方设置固定有贯通各横向导轨(7)并与其相垂直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各横向导轨(7)通过其下底处分别设置的横轨制动器(30)架座在移横纵向导轨(29)上,各相邻横向导轨(7)间设有活动联结轴,设置在横轨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的末端处的横轨纵移伸缩套管(28)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纵移电磁阀SV6与设在飞机机舱前部的横轨纵移贮能罐(26)相接,各横轨制动器(30)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与设置在机舱内的横轨制动贮能罐(27)相接,横轨叠放器(31)设置在移横纵向导轨(29)首端的机舱舱面上,在移横纵向导轨(29)顶端处设置有横轨叠放器(31)的呈弧形的直立叠放轨导架,导架内侧设置有可卷绕横向导轨(7)的转轴;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及S6、平衡传感器S4、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末舱永久磁铁N2、永久磁铁N3、伺服电机SM,在各横向导轨(7)上安全舱(1)移动方向的末端安全舱(1)的下底处分别设置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末舱永久磁铁N2相匹配的脱险门(18)下底部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5,在各横向导轨(7)的中部设置有永久磁铁N3,在与永久磁铁N3相匹配并在对正脱险门(18)的两平行移横纵向导轨(29)间的位置处设置固定有磁敏传感器S6,在横向导轨7移向的移横纵向导轨(29)后部的机舱处设置固定有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设置在飞机机舱内,平衡传感器S4分别设置在各对应排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座椅(4)下部,伺服电机SM分别设置在各对应排两端的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位置处,磁敏传感器S5及S6分别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还经驱动器SCR-e、f、g分别对应与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横轨纵移电磁阀SV6、横轨制动电磁换向阀SV5相接,平衡传感器S4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p与伺服电机SM相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特征在为: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单人逐个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安全舱装置(I)分别以沿机身纵向排列架座在各纵向导轨上;
其脱险门装置(II)对称设置在机舱后部两侧的机舱壁上;
其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引风门(32)、推门伸缩套管(33)、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纵向直导轨(35)、横推弯轨贮能罐(36)、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联轨器(38)、可断弯导轨(39),引风门(32)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末端安全舱装置(I)后方的机舱前部两侧机舱壁处,两侧的引风门(32)分别设有推门伸缩套管(33)并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引风门电磁阀SV7与推舱贮能罐(23)相连接,各纵向直导轨(35)呈沿机身前后纵向并对称排列固定在机舱底面上,各外轨的推舱伸缩套管(22)及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的各对应纵向直导轨(35)末端可抵安全舱装置(I)的位置处,并分别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与推舱贮能罐(23)相接,各纵向直导轨(35)的首端通过联轨器(38)分别与各对应的可断弯导轨(39)一端相活接,两外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另一端延伸至脱险门(18)下底处,各内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一端以联轨器(38)为转轴,其另一端可推移至脱险门(18)下底处,可与各可断弯导轨(39)相抵顶的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设置在中心两内侧可断弯导轨(39)之间的机舱底面上,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推弯轨电磁阀SV8与设在机舱内的横推弯轨贮能罐(36)相接;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引风门电磁阀SV7、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两外侧的纵向直导轨(35)上推舱方向的末端安全舱装置(I)的下底部设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其相匹配的脱险门(18)的下底处设有磁敏传感器S5,各外轨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纵向直导轨(35)后端部,两引风门电磁阀SV7分别设在两侧的引风门(32)上,横推弯轨电磁阀SV8设在机舱中部,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分别设在外侧轨的联轨器(38)处,磁敏传感器S5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分别经驱动器SCR-e、f、g、h对应与引风门电磁阀SV7、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相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其特征为:本系统还可设置为飞机遇险逐纵列依次整列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在两端安全舱(1)的舱顶处各设有绳轮(24)分别与各自对应的自动控制装置(IV)的伺服电机SM相接,两降落伞(16)的牵线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绳轮(24)相连绕,各纵列两端安全舱装置(I),之间的其余各安全舱装置(I)为无伞安全舱装置(I),在各纵列的各安全舱装置(I)之间通过设置可作小于90°角度旋转的联结器(25)将安全舱装置(I)各自成纵列地连接为一体,其安全舱装置(I)分别以沿机身纵向排列架座在各纵向导轨上;
其脱险门装置(II)对称设置在机舱后部两侧的机舱壁上;
其推移装置(III)还设置有引风门(32),推门伸缩套管(33)、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纵向直导轨(35)、横推弯轨贮能罐(36)、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联轨器(38)、可断弯导轨(39),引风门(32)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末端安全舱装置(I)后方的机舱前部两侧机舱壁上,两侧的引风门(32)分别设有推门伸缩套管(33),并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引风门电磁阀SV7与推舱贮能罐(23)相接,各纵向直导轨(35)呈沿机身前后纵向并对称排列固定在机舱底面上,各外轨的推舱伸缩套管(22)及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分别设置在推舱方向的各对应纵向直导轨(35)末端位置处,并分别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与推舱贮能罐(23)相接,各纵向直导轨(35)的首端通过联轨器(38)分别与各对应的可断弯导轨(39)一端相活接,两外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另一端延伸到脱险门(18)下底处,各内侧的可断弯导轨(39)的一端以联轨器(38)为转轴,其另一端可推移至脱险门(18)下底处,可与各可断弯导轨(39)相抵顶的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设置在中心两内侧可断弯导轨(39)之间的机舱底面上,横推弯轨伸缩套管(37)经自动控制装置(IV)的横推弯轨电磁阀SV8与设在机舱内的横推弯轨贮能罐(36)相接;
其自动控制装置(IV)还设置有磁敏传感器S5、平衡传感器S4、引风门电磁阀SV7、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末舱永久磁铁N2、伺服电机SM,在两侧的纵向直导轨(35)上推舱方向的末端安全舱装置(I)的下底部设有末舱永久磁铁N2,在与其相匹配的脱险门(18)的下底处设有磁敏传感器S5,各外轨的推舱电磁阀SV2及内轨推舱电磁阀SV9分别设置在对应的纵向直导轨(35)后端部,两引风门电磁阀SV7分别设在两侧的引风门(32)上,横推弯轨电磁阀SV8设在机舱中部,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分别设在外侧轨的联轨器(38)处,平衡传感器S4分别设在各对应纵列两端处的安全舱装置(I)的座椅(4)下部,伺服电机SM分别设置在各对应纵列两端的安全舱装置(I)的舱顶位置处,磁敏传感器S5与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入端相接,中心计算机CPU的输出端分别经驱动器SCR-e、f、g、h对应与引风门电磁阀SV7、断开弯轨电磁插销Pg3、横推弯轨电磁阀SV8、内轨推舱电磁阀SV9相接,平衡传感器S4与单片机IC的对应输入端相接,单片机IC的输出端经驱动器SCR-p与伺服电机SM相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统,其特征为:当内侧纵向导轨为一对以上时,其相对两外侧的内侧可断弯导轨(39)与对应内侧的纵向直导轨(35)可断开,其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台数与内侧轨数相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统,其特征为:当内侧纵向导轨为一对以上时,其相对两外侧的内侧可断弯导轨(39)与对应内侧的纵向直导轨(35)可断开,其内轨推舱伸缩套管(34)台数与内侧轨数相匹配。
CN98106869A 1998-04-15 1998-04-15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063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8106869A CN1077063C (zh) 1998-04-15 1998-04-15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98106869A CN1077063C (zh) 1998-04-15 1998-04-15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9043A CN1229043A (zh) 1999-09-22
CN1077063C true CN1077063C (zh) 2002-01-02

Family

ID=5219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1068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7063C (zh) 1998-04-15 1998-04-15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7063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381478A (zh) * 2010-12-07 2012-03-21 沈阳理工大学 一种可控式空投用降落伞
CN103085964B (zh) * 2013-02-27 2015-04-22 王愐荣 一种安全客机制备法
CN105882982A (zh) * 2014-09-13 2016-08-24 杨宗福 安全飞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72A (zh) * 1988-11-26 1989-10-18 刘钢岩 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
CN1051021A (zh) * 1989-10-20 1991-05-01 高明海 急救飞机失事应急装置
CN1090545A (zh) * 1993-12-03 1994-08-10 陈家山 飞机空难生命保障系统
CN2192558Y (zh) * 1994-04-15 1995-03-22 叶德林 民航客机空难救生装备
CN1102163A (zh) * 1993-10-27 1995-05-03 陈治民 民航机脱险救生客舱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6372A (zh) * 1988-11-26 1989-10-18 刘钢岩 民航客机救生控制系统
CN1051021A (zh) * 1989-10-20 1991-05-01 高明海 急救飞机失事应急装置
CN1102163A (zh) * 1993-10-27 1995-05-03 陈治民 民航机脱险救生客舱
CN1090545A (zh) * 1993-12-03 1994-08-10 陈家山 飞机空难生命保障系统
CN2192558Y (zh) * 1994-04-15 1995-03-22 叶德林 民航客机空难救生装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29043A (zh) 1999-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400290U (zh) 一种飞机遇险分离式机舱逃生装置
US20100096493A1 (en) Emergency and rescue aircraft
CN102126557B (zh) 一种载客飞机空中紧急情况救生系统
CN108698683A (zh) 在空中、水、及地面环境中安全操作的稳定性得到提升的通用汽车
CN101391654A (zh) 安全救生飞机
CN101267866A (zh) 在受限的内部空间内推进和运载使用者的系统及设备
CN1326888A (zh) 坠落直升机的安全着陆系统
US9415852B2 (en) Airship, anchoring device, and landing and mooring method
CN105109694B (zh) 一种防坠飞机及防坠操控方法
JP2020097345A (ja) 有人ドローン
WO2016003324A1 (ru) Многоцелевой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и система летательных аппаратов
CN201030157Y (zh) 充气式安全救生通道
CN1077063C (zh) 飞机遇险人员自动安全脱险系统
US5056619A (en) Controlled descent device
CN101204993A (zh) 一种利用降落机在飞机内空中降落的方法
CN1665573A (zh) 在受限的内部空间内推进和运载使用者的系统及设备
CN105292497A (zh) 客机自动逃生座椅
JPH07277289A (ja) 救難救助用ヘリコプタ
CN102030107A (zh) 坠机自救式螺旋翼、固定翼飞机
CN107804457A (zh) 一种用于伞翼无人机的翼伞伞绳保护装置
RU2585697C1 (ru) Аварийно-спасательный аэромобильный подъемник
US3438601A (en) Air crew escape and survival system
CN106081127A (zh) 空难逃生飞机
RU91972U1 (ru) Система спасения экипажа летательного аппарата
CN202657248U (zh) 一种逃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