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82545B -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82545B
CN107682545B CN201710900267.XA CN201710900267A CN107682545B CN 107682545 B CN107682545 B CN 107682545B CN 201710900267 A CN201710900267 A CN 201710900267A CN 107682545 B CN107682545 B CN 1076825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bile phone
information
phone terminal
identity card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900267.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82545A (zh
Inventor
李俊
赵燕
郭杨
曹璟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Texin Huany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Texin Huany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Texin Huany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Texin Huanyu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900267.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82545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825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5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825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825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48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 H04M1/7246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adapting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according to specific conditions to restrict the functionality of the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2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 H04L9/3226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using a predetermined code, e.g. password, passphrase or PIN
    • H04L9/3231Biological data, e.g. fingerprint, voice or retin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66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with means for preventing unauthorised or fraudulent calling
    • H04M1/6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 H04M1/67Preventing unauthorised calls from a telephone set by electronic mea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 Measurement Of The Respiration, Hearing Ability, Form, And Blood Characteristics Of Living Organis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及操作方法,通过该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实现了人、身份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一致性,该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内置身份证阅读器读取身份证信息,并联网验证身份证的合法性;再利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采取人脸信息、指纹信息、虹膜信息、指静脉信息、声纹信息,通过对生物识别技术和加解密技术,实现身份证的电子化,进而实现人证机的一致性,该发明专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同时也确保了身份证的安全性和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应用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及方法,属于电子信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身份证已成为人们出行必带的物品之一,交通(火车、飞机)、住宿等都需要通过身份证来验证身份,身份证采用RFID非接触式射频识别来读取身份证信息并验证其合法性,通过人工对比身份证上的照片与持证人是否一致来判断是否为本人。
现在公安机关通过执法终端定制手机,来验证持证人是否为本人。执法终端定制手机通过内嵌身份证阅读器,通过非接触式射频读取身份证信息,并与人口普查信息库,犯罪人员信息库联网验证身份信息的合法性,通过摄像头获取持证人的人脸信息与身份证上的照片对比来验证持证人是否为本人。
但是,目前身份证系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一、人证一致性的问题
为了验证身份证的持有人是否是本人,往往通过人工观察审核,如果身份证的办理年限过早,会产生人与身份证照片不像的假象,或者因两人长相相似等,存在着人为误判的弊端。目前,公安机关虽然通过执法终端定制手机解决了现有人证一致性问题,但其应用具有局限性,不适宜大范围推广。
二、身份证丢失、被盗问题
身份证丢失后,即使你已经挂失、补办,并拿到了新的身份证,但身份证阅读器还可以读取已挂失的身份证上的信息,因此,不法分子可能使用已挂失身份证来办理银行卡、注册公司、办营业执照、进行信用卡诈骗、洗钱等非法活动。
三、二代身份证普及问题
中国人口众多,二代身份证的办理与普及比较困难,身份证的更换周期为10年,同样识别技术与设备的普及更加困难。
四、身份证的制证周期比较长,一般为1-3个月,加急的也需要10个工作日以上。
五、身份证信息更改必须重新办理身份证,比如说住址,照片等信息的更新。
六、因补办身份证,变更户口等原因,存在一个人持有多张身份证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及方法,解决了现有社会身份证存在的身份证携带不方便、身份证盗用、身份证信息更新慢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包括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身份验证服务器、生物识别服务器和报警服务器,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和身份验证服务器、生物识别服务器和报警服务器之间均通过无线通信,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包括身份证阅读器、存储芯片、信息录入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身份证阅读器、信息录入模块和通信模块均和存储芯片电连接,所述信息录入模块用于采集包括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和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并传递给存储芯片,所述存储芯片在读取身份证信息和生物信息后结合手机的MEID码生成具有唯一识别性的电子身份证。
本发明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操作方法,包括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注册、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操作、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变更、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和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解除报警,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注册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开机,获取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
Step2:将获取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与身份验证服务器备份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进行匹配;
Step3:若匹配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读取身份证信息;若匹配失败,则注册失败;
Step4: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读取身份证的信息;
Step5: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信息录入模块录入人脸信息;
Step6:对比信息录入模块获取的人脸与身份证中的照片信息是否一致;
Step7:若一致,则将身份证信息备份到身份验证服务器;若不一致则注册失败;
Step8: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信息录入模块的硬件设备录入包括指纹、指静脉、虹膜、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
Step9:将采集到的生物信息备份到生物识别服务器;
Step10:将身份证信息、生物信息、手机的MEID码组合加密生成具有唯一识别性的电子身份证;
Step11:将电子身份证信息写入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内置芯片中,为了保证电子身份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子身份证信息写入后信息不可修改;
Step12:将电子身份证信息同步备份到身份验证服务器;
Step13:检测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是否插入手机卡;
Step14:如果已经插入手机卡,获取手机号码;否则,提示插入手机卡;
Step15:获取手机号登记的实名信息;
Step16:判断实名信息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中的电子身份证信息是否一致;
Step17:如果信息一致,将手机号码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绑定;否则,提示信息不一致,请更换手机号;
Step18:将绑定的手机号码传回身份验证服务器;
Step19:注册完成。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操作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内置的芯片输入生物信息;
Step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对比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3:如果是本人,通过验证,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操作者可以正常使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如果信息验证失败,则无法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
Step4:选择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
Step5: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上输入生物信息;
Step6:判断输入的生物信息与电子身份证预留的生物信息是否一致;
Step7:如果一致,成功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否则无法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
Step8: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读取用户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电子身份证数据;
Step9: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根据电子身份证信息和生物信息对身份证进行解密;
Step10:若解密成功,将电子身份证信息与身份验证服务器数据进行对比;若解密失败,进行报警处理;
Step11:若电子身份证信息与身份验证服务器数据一致,则电子身份证读取成功,否则进行报警处理。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变更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内置的信息录入模块输入包括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
Step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根据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3:如果是本人,则终端向平台服务器发送解绑指令,如果信息验证失败则无法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
Step4:平台服务器接受到解绑指令,判断请求端电子身份证与生物识别服务器端电子身份证是否一致;
Step5:如果数据一致,生物识别服务器解绑手机与电子身份证绑定信息,如果不一致,则不予以解绑,需要终端重新请求解绑;
Step6: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解绑成功指令;
Step7:用户终端在接受到解绑完毕指令之后删除终端本地保存的电子身份证信息;
Step8:身份验证服务器冻结用户电子身份证信息后通知用户,此时用户已经解除人证机合一终端绑定;
Step9:解除终端与手机号码的绑定;
Step10:此时用户便能在此终端绑定其他身份证,或去其他终端绑定本人身份证,绑定流程同注册流程;
Step11:电子身份证变更完成。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在任意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A(下面简称终端A)进入电子身份证报警应用;
Step2:在终端A输入丢失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B(下面简称终端B)所绑定的身份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
Step3:在终端A输入终端B所绑定的手机号码;
Step4:在终端A输入终端B所绑定的包括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
Step5:将在终端A输入的所有信息传到生物识别服务器;
Step6:生物识别服务器根据接受到的数据,判断是否与生物识别服务器端保存的数据一致;
Step7:如果一致,则将被报警的电子身份证的数据进行冻结操作,如果不一致,则需重新录入被报警终端的数据;
Step8:报警服务器向终端B发送报警指令;
Step9:终端B接收到报警指令开启报警模式,包括锁屏、禁止关机;
Step10:终端B自动进行定位、拍照;
Step11:终端B将包括定位、照片的信息传回报警服务器;
Step12:报警服务器将接收到的定位、照片资料信息提交相关部门,报警结束。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解除报警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在报警模式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B输入生物信息;
Step2:终端B通过对比判断输入的生物信息与预留的信息是否一致;
Step3:如果一致,终端B向报警服务器发送解除报警指令和输入是生物信息,否则,报警不解除;
Step4:报警服务器通过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5:如果是本人,则身份验证服务器对电子身份证信息进行解冻操作,否则,报警不解除;
Step6:报警服务器向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发送指令,同意解除报警;
Step7: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解除报警模式,恢复正常功能的使用。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手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随着安全意识的日益提高,身份证也成为了人们出行、住宿等的必要证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携带多种证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本发明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将身份证电子化,缩短了身份证的制证周期,解决了日常生活中身份证件丢失,忘带等带来的诸多不便;本发明专利通过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等生物识别技术,解决了因身份证件或手机丢失所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本发明使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可以缩短身份证的更换周期,从而使身份证信息得以及时更新,确保身份信息的实时性。身份证利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实现身份证的电子化,方便了身份证信息的更新,例如住址,人员头像等。本发明分别解决了人证一致性、证机一致性、人机一致性的问题,从而实现人证机的一致性。
人证一致性:一个人只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证、一个身份证只能由一个人持有。通过人脸识别、指纹识别、虹膜识别、指静脉识别、声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去验证身份证与现持有人是否一致。
证机一致性:一个合法的电子身份证只能嵌入到一个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中,一个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只能嵌入一个合法的电子身份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内置的身份证阅读器来读取身份证信息,在验证身份证信息合法后,将身份证信息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MEID码绑定,从而实现了证机的一致性。
人机一致性:一个人只有一个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一个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只能由一个人所有并使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注册时,录入使用人的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等生物信息,当使用人在使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时,必须输入一致的生物信息,才可以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从而实现了人机的一致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使用人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录入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等生物信息,并存储在生物识别服务器上,并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内置的身份证阅读器,读取身份证信息,并联网验证身份证的合法性后存储在身份验证服务器上。
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首先实现证机的一致性,人机的一致性,进而验证了人与证的一致性。
为了确保安全性,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必须在注册后才能正常使用,并且在注册时必须绑定身份证并且录入生物信息。
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注册流程:
Step1:用户拿到人证机合一终端开机,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自动获取MEID码发送到身份验证服务器。
Step2:身份验证服务器将获取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与身份验证服务器备份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进行匹配,将匹配结果返回给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
Step3: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接收到匹配结果,若匹配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读取身份证信息;若匹配失败,则注册失败。
Step4:匹配成功之后,用户拿上身份证贴近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背面,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内嵌的身份证阅读器)读取身份证的信息(包括照片信息),并将信息显示给用户,用户确认无误之后进入下一步。
Step5:然后进入录入人脸功能,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摄像头录入人脸信息并进行活体检测。
Step6:录入人脸信息完成后,终端对比摄像头获取的人脸与身份证中的照片信息是否一致。
Step7:若一致,则将身份证信息上传到身份验证服务器进行备份,同时提醒用户信息匹配成功,进入下一步;若不一致则提醒用户身份证照片与人脸信息不一致,则注册失败。
Step8:然后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硬件设备依次录入指纹、指静脉、虹膜、声纹等生物信息。
Step9:录入生物信息完成后,终端将所有的生物信息备份到生物识别服务器,并提醒用户电子身份证正在生成中,请等待。
Step10: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将身份证信息、生物信息、手机的MEID码组合加密生成具有唯一识别性的电子身份证。
Step11:将电子身份证信息写入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内置芯片中,为了保证电子身份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子身份证信息写入后信息不可修改。
Step1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将生成的电子身份证信息同步备份到身份验证服务器,执行完毕后提醒用户电子身份证生成成功,然后进入下一步。
Step13: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检测是否插入手机卡。
Step14:如果已经插入手机卡,获取手机号码,并提醒用户正在进行手机号实名信息匹配;否则,提示用户插入手机卡。
Step15: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获取手机号登记的实名信息。
Step16:获取到手机号码实名信息,终端开始判断实名信息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中的电子身份证信息是否一致。
Step17:如果信息一致,将手机号码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绑定,并提醒用户匹配成功,进入下一步;否则,提示信息不一致,请更换手机号。
Step18: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将绑定的手机号码传回身份验证服务器。
Step19:注册完成,用户电子身份证生成,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进入主界面,用户便可以正常使用电子身份证功能。
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使用流程:
Step1:用户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输入设定的解锁生物信息。
Step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对比用户录入的解锁生物信息与预留的生物信息,来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3:如果是本人,通过验证,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进入主界面,用户可以正常使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如果信息验证失败,则无法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
Step4:用户在主界面的应用中选择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
Step5:点击进入应用时,会在屏幕上提示用户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上输入生物信息。
Step6:用户录入完毕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判断输入的生物信息与电子身份证预留的生物信息是否一致。
Step7:如果一致,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便成功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否则无法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提示用户生物信息验证失败。
Step8:进入应用后,用户便可以使用终端与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进行背部触碰操作,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读取用户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电子身份证数据。
Step9:触碰成功后,提醒用户数据传输成功,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根据电子身份证信息和生物信息对身份证进行解密,此时验证终端显示正在识别电子身份证信息中。
Step10:若解密成功,验证终端将电子身份证信息与身份验证服务器数据进行对比;若解密失败,验证终端显示电子身份证属于虚假证件,同时验证终端将进行报警处理。
Step11:若电子身份证信息与身份验证服务器数据一致,则电子身份证读取成功,便会在验证终端显示用户电子身份证信息,否则进行报警处理。
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变更流程:
Step1:用户进入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设置页面,点击终端解绑功能按钮,终端提醒用户输入生物信息,然后用户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输入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等生物信息。
Step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根据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3:如果是本人,则终端界面提示用户正在解绑中,然后终端向平台服务器发送解绑指令,如果信息验证失败则无法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并提醒用户身份信息验证失败。
Step4:平台服务器接受到解绑指令,判断请求端电子身份证与生物识别服务器端电子身份证是否一致。
Step5:如果数据一致,在生物识别服务器解绑手机与电子身份证绑定信息。如果不一致,则不予以解绑,需要终端重新请求解绑。
Step6: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解绑成功指令。
Step7:用户终端在接受到解绑完毕指令之后去删除终端本地保存的电子身份证信息。
Step8:终端冻结身份验证服务器端用户电子身份证信息后通知用户解绑成功,到此步用户已经解除人证机合一终端绑定。
Step9:解除终端与手机号码的绑定。
Step10:此时用户便可以在此终端绑定其他身份证,或去其他终端绑定本人身份证。绑定流程同技术方案中的注册流程。
Step11:电子身份证变更完成。
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流程:
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丢失时,可以通过报警应用进行报警冻结并找回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报警应用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和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解除报警,下面分别介绍其流程。
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流程:
Step1:用户在所持有的人证机合一终端B(下面简称终端B)丢失的情况下,可以在任意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A(下面简称终端A)进入电子身份证报警应用。
Step2:用户在终端A持有者同意的基础上,进入终端A的报警应用,根据提示信息输入丢失的终端B所绑定的身份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等,依次录入完成后进入下一个页面。
Step3:在此页面,用户在终端A输入终端B所绑定的手机号码,确认无误后,用户点击下一步,进入生物信息采集页面。
Step4:在此页面,用户在终端A依次输入终端B所绑定的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等生物信息。
Step5:所有信息录入完毕后,用户点击确定报警按钮,此时终端A页面提示用户信息比对中,并将在终端A输入的所有信息传到生物识别服务器。
Step6:生物识别服务器根据接受到的数据,判断是否与服务器端保存的数据一致,并将判断结果返回给终端A。
Step7:如果一致,则将被报警的电子身份证的数据进行冻结操作,终端A提醒用户报警成功;如果不一致,则通过终端A提醒用户信息有误,需重新录入。
Step8:报警服务器向终端B发送报警指令。
Step9:终端B接收到报警指令开启报警模式(即锁屏、禁止关机等)。
Step10:终端B自动进行定位、拍照。
Step11:终端B将定位、照片等信息传回报警服务器。
Step12:报警服务器将接收到的定位、照片等资料信息提交相关部门。报警结束。
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解除报警流程图:
Step1:用户在找回丢失的终端B的情况下,可以在报警模式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B上输入生物信息进行解除报警操作。
Step2:终端B通过对比判断输入的生物信息与预留的信息是否一致。
Step3:如果一致,终端B向报警服务器发送解除报警指令和输入是生物信息,否则,报警不解除。
Step4:服务器通过生物信息等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5:如果是本人,则身份验证服务器对电子身份证信息进行解冻操作,否则,报警不解除。
Step6:报警服务器向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发送指令,同意解除报警。
Step7: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解除报警模式,恢复正常功能的使用,并提醒用户报警模式解除。
上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3)

1.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身份验证服务器、生物识别服务器和报警服务器,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和身份验证服务器、生物识别服务器和报警服务器之间均通过无线通信,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包括身份证阅读器、存储芯片、信息录入模块和通信模块,所述身份证阅读器、信息录入模块和通信模块均和存储芯片电连接,所述信息录入模块用于采集包括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和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并传递给存储芯片,所述存储芯片在读取身份证信息和生物信息后结合手机的MEID码生成具有唯一识别性的电子身份证;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操作方法,包括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注册、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操作、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变更、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和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解除报警,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注册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开机,获取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
Step2:将获取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与身份验证服务器备份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码进行匹配;
Step3:若匹配成功,则进入下一步读取身份证信息;若匹配失败,则注册失败;
Step4: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读取身份证的信息;
Step5: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信息录入模块录入人脸信息;
Step6:对比信息录入模块获取的人脸与身份证中的照片信息是否一致;
Step7:若一致,则将身份证信息备份到身份验证服务器;若不一致则注册失败;
Step8: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信息录入模块的硬件设备录入包括指纹、指静脉、虹膜、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
Step9:将采集到的生物信息备份到生物识别服务器;
Step10:将身份证信息、生物信息、手机的MEID码组合加密生成具有唯一识别性的电子身份证;
Step11:将电子身份证信息写入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内置芯片中,为了保证电子身份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电子身份证信息写入后信息不可修改;
Step12:将电子身份证信息同步备份到身份验证服务器;
Step13:检测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是否插入手机卡;
Step14:如果已经插入手机卡,获取手机号码;否则,提示插入手机卡;
Step15:获取手机号登记的实名信息;
Step16:判断实名信息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中的电子身份证信息是否一致;
Step17:如果信息一致,将手机号码与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MEID绑定;否则,提示信息不一致,请更换手机号;
Step18:将绑定的手机号码传回身份验证服务器;
Step19:注册完成;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操作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内置的芯片输入生物信息;
Step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对比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3:如果是本人,通过验证,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操作者可以正常使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如果信息验证失败,则无法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
Step4:选择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
Step5:在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上输入生物信息;
Step6:判断输入的生物信息与电子身份证预留的生物信息是否一致;
Step7:如果一致,成功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否则无法进入读取电子身份证信息应用;
Step8: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通过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读取用户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的电子身份证数据;
Step9:验证端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根据电子身份证信息和生物信息对身份证进行解密;
Step10:若解密成功,将电子身份证信息与身份验证服务器数据进行对比;若解密失败,进行报警处理;
Step11:若电子身份证信息与身份验证服务器数据一致,则电子身份证读取成功,否则进行报警处理;
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变更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通过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内置的信息录入模块输入包括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
Step2: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根据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3:如果是本人,则终端向平台服务器发送解绑指令,如果信息验证失败则无法解锁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
Step4:平台服务器接受到解绑指令,判断请求端电子身份证与生物识别服务器端电子身份证是否一致;
Step5:如果数据一致,生物识别服务器解绑手机与电子身份证绑定信息,如果不一致,则不予以解绑,需要终端重新请求解绑;
Step6:服务器向终端发送解绑成功指令;
Step7:用户终端在接受到解绑完毕指令之后删除终端本地保存的电子身份证信息;
Step8:身份验证服务器冻结用户电子身份证信息后通知用户,此时用户已经解除人证机合一终端绑定;
Step9:解除终端与手机号码的绑定;
Step10:此时用户便能在此终端绑定其他身份证,或去其他终端绑定本人身份证,绑定流程同注册流程;
Step11:电子身份证变更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报警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在任意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A进入电子身份证报警应用;
Step2:在终端A输入丢失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B所绑定的身份证信息,包括姓名、性别、身份证号;
Step3:在终端A输入终端B所绑定的手机号码;
Step4:在终端A输入终端B所绑定的包括人脸、指纹、虹膜、指静脉、声纹在内的生物信息;
Step5:将在终端A输入的所有信息传到生物识别服务器;
Step6:生物识别服务器根据接受到的数据,判断是否与生物识别服务器端保存的数据一致;
Step7:如果一致,则将被报警的电子身份证的数据进行冻结操作,如果不一致,则需重新录入被报警终端的数据;
Step8:报警服务器向终端B发送报警指令;
Step9:终端B接收到报警指令开启报警模式,包括锁屏、禁止关机;
Step10:终端B自动进行定位、拍照;
Step11:终端B将包括定位、照片的信息传回报警服务器;
Step12:报警服务器将接收到的定位、照片资料信息提交相关部门,报警结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解除报警的方法按下述步骤实施:
Step1:在报警模式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B输入生物信息;
Step2:终端B通过对比判断输入的生物信息与预留的信息是否一致;
Step3:如果一致,终端B向报警服务器发送解除报警指令和输入是生物信息,否则,报警不解除;
Step4:报警服务器通过生物信息判断是否为本人;
Step5:如果是本人,则身份验证服务器对电子身份证信息进行解冻操作,否则,报警不解除;
Step6:报警服务器向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发送指令,同意解除报警;
Step7: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解除报警模式,恢复正常功能的使用。
CN201710900267.XA 2017-09-28 2017-09-28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Active CN10768254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00267.XA CN107682545B (zh) 2017-09-28 2017-09-28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900267.XA CN107682545B (zh) 2017-09-28 2017-09-28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545A CN107682545A (zh) 2018-02-09
CN107682545B true CN107682545B (zh) 2023-04-21

Family

ID=61139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900267.XA Active CN107682545B (zh) 2017-09-28 2017-09-28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8254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90703A (zh) * 2017-09-28 2018-01-16 山西特信环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税务管理和电子票据系统及操作方法
CN108492214B (zh) * 2018-02-14 2021-07-20 北京三快在线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服务器、管理系统、自助入住系统
CN108959884B (zh) * 2018-06-26 2021-11-09 北京旷视科技有限公司 人证核验装置和方法
CN109146022A (zh) * 2018-07-25 2019-01-04 盐城线尚天使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 基于生物特征识别身份信息的方法及系统
CN108880824B (zh) * 2018-09-06 2024-01-26 山西特信环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电子身份证的手机双向应用终端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9194654B (zh) * 2018-09-06 2024-02-02 山西特信环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基于证件链技术的电子公章管控系统及方法
CN109525986A (zh) * 2018-10-14 2019-03-26 长沙修恒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卡通信方法
CN111104658A (zh) * 2018-10-25 2020-05-05 北京嘀嘀无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注册方法及装置、认证方法及装置
CN111106933A (zh) * 2018-10-28 2020-05-05 支录奎 手机式银行业务操作控制系统
CN109446778A (zh) * 2018-10-30 2019-03-08 珠海市时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人脸识别的不动产登记信息获取方法、计算机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583529A (zh) * 2018-11-09 2019-04-05 山西特信环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证件链电子驾驶证件系统
CN110135137A (zh) * 2019-05-08 2019-08-16 北京科蓝软件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移动设备的网络身份验证方法和装置
CN110619281A (zh) * 2019-08-23 2019-12-27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识别方法和装置
WO2021243592A1 (zh) * 2020-06-03 2021-12-09 铨鸿资讯有限公司 用于第三方认证的身分的注册与接入控制方法
CN111831995A (zh) * 2020-09-08 2020-10-27 杭州海宴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eID和人体生物信息的可信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
CN112819475A (zh) * 2021-02-09 2021-05-18 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服务器及介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6968A (zh) * 2012-10-29 2013-02-06 北京天诚盛业科技有限公司 身份认证方法、身份认证服务器和身份认证装置
WO2015101331A1 (zh) * 2013-12-31 2015-07-0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身份验证方法及系统
CN106682647A (zh) * 2017-01-20 2017-05-17 上海易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证合一系统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21069A (zh) * 2008-06-23 2008-12-10 刘洪利 手机生物身份证明制作、认证方法及其认证系统
CN105279416B (zh) * 2015-10-27 2018-05-29 上海川织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基于多生物特征结合设备指纹的身份识别方法及其系统
CN106790070B (zh) * 2016-12-21 2018-03-23 杨宪国 基于鉴权装置的电子身份证认证服务系统
CN207218838U (zh) * 2017-09-28 2018-04-10 山西特信环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16968A (zh) * 2012-10-29 2013-02-06 北京天诚盛业科技有限公司 身份认证方法、身份认证服务器和身份认证装置
WO2015101331A1 (zh) * 2013-12-31 2015-07-09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身份验证方法及系统
CN106682647A (zh) * 2017-01-20 2017-05-17 上海易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基于人脸识别的人证合一系统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82545A (zh) 2018-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82545B (zh) 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CN207218838U (zh) 一种基于生物识别技术的人证机合一手机终端系统
US10339289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haring of data securely between electronic devices
RU2610297C2 (ru) Система и способ предупреждения мошенничества
RU2558617C2 (ru) Система обработки защищенных личных данных и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ми
US20180189583A1 (en) Trusted mobile biometric enrollment
JP2006146914A (ja) バイオセンサを有するidカード及びユーザー認証方法
US20060170530A1 (en) Fingerprint-based authentication using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CN105373924B (zh) 一种面向终端设备提供安全支付功能的系统
KR20160070061A (ko) 신원 검증 장치 및 방법
EP2696306A1 (en) System and device for authenticating a user
CN112005231A (zh) 生物特征认证方法、系统和计算机程序
CN101321069A (zh) 手机生物身份证明制作、认证方法及其认证系统
JP2017182326A (ja) モバイル端末を用いた資格認証システム、資格認証用ツール、及び、資格認証方法
CN108462725B (zh) 一种电子签名设备、身份验证方法和系统
US20160196509A1 (en) Ticket authorisation
CN104778392A (zh) 基于生物识别的授权验证方法和系统
KR20190090732A (ko) 생체 인식 기반의 결제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사용자 디바이스 및 결제 시스템
US20070234066A1 (en) Biometric identification device providing format conversion functionality and method for implementing said functionality
CN109599152A (zh) 一种证件链电子医疗证件系统
US20210350389A1 (en) Notarization mobile appl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US20190325427A1 (en) Contactless device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unique temporary code
CN108492214B (zh) 一种移动终端、服务器、管理系统、自助入住系统
JP2010010747A (ja) 携帯端末および受付機器およびそれらを用いた受付システム
CN107315938A (zh) 一种基于第三方设备的智能设备应急指纹解锁方法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