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72821B -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72821B
CN107672821B CN201710871292.XA CN201710871292A CN107672821B CN 107672821 B CN107672821 B CN 107672821B CN 201710871292 A CN201710871292 A CN 201710871292A CN 107672821 B CN107672821 B CN 10767282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int
shock wave
osculating
mach number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129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72821A (zh
Inventor
黄伟
赵振涛
李世斌
李埌全
颜力
张天天
廖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71087129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72821B/zh
Publication of CN107672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282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7282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7282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4AIRCRAFT; AVIATION; COSMONAUTICS
    • B64FGROUND OR AIRCRAFT-CARRIER-DECK INSTALL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CONNECTION WITH AIRCRAFT; 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4F5/00Designing,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clean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aircraf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Handling, transporting, testing or inspecting aircraft compone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Inject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首先给定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和激波出口型线,然后进行设计马赫数区间的离散配置并生成基准流场,采用某种离散规律,将设计马赫数区间进行离散化,并将其与上表面后缘线上的离散点相匹配,从而可使上表面后缘线上的离散点在不同马赫数下的基准流场内进行流线追踪,以获得下表面后缘线以及前缘线,进而即设计出了具有变马赫数乘波构型的乘波飞行器。其克服了现有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案中“可重复性”与“可复现性”差的缺点、突破了锥导乘波飞行器的激波面只能是圆锥形的这一局限、满足了飞行速域更宽、空域更广的这一需求,进一步拓展了乘波飞行器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超声速飞行器的气动外形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 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指最大飞行速度大于等于5倍声速、在大气层内或跨大气 层长时间机动飞行的飞行器,可以通过助推火箭、吸气式推进系统或者从轨道再 入大气层等方式实现高超声速飞行。
高超声速气动布局对飞行器飞行性能指标(如最大飞行速度、经济飞行速度、 最大飞行距离、机动能力等)具有决定性影响,是实现高超声速飞行必须首先突 破的关键技术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飞行器与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成为了气 动外形设计中重要的设计理念,已达成技术共识。除此之外,由于乘波飞行器能 够突破常规外形飞行器在高超声速条件下飞行时,由于外形的限制所遇到的“升 阻比屏障”而得到了广泛充分地发展(具体可参见Kuchemann D.The Aerodynamic Design of Aircraft[M].London:PergamonPress,1978)。
随着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技术的高速发展,如何完成飞行速域更宽、 空域更广的飞行任务,已经成为了高超声速飞行器面向实用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 一个问题。然而,传统乘波飞行器的设计均是在指定单一设计马赫数下完成的, 其在设计马赫数下,具有极好地气动性能,而在非设计马赫数时,其气动性能明 显下降,这使得乘波飞行器高升阻比的这一优势大幅削弱。
因此,为了实现乘波飞行器在宽速域条件下仍能整体上保持良好的高升阻比 气动特性,研究人员基于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提出了一些适合宽速域飞行的创新 方案。为了获得在低马赫数与高马赫数状态下均具有良好气动性能的飞行器布局, 王发民等人以“串联”方式进行了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研究,设计了一种适合宽速 域飞行的新型飞行器,其研究的速域范围为Ma=0~7(具体可参见:王发民,丁 海河,雷麦芳.乘波布局飞行器宽速域气动特性与研究[J].中国科学E辑:技术 科学,2009,39(11):1828-1835);李世斌等人也提出了一种“串联”的宽速域乘 波飞行器的设计方案,并对其所设计的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气动性能进行了分析, 其设计内容的核心是针对连接段的设计(具体可参见:Li Shi-bin,Luo Shi-bin, Huang Wei,et al.Influence of the connection section on theaerodynamic performance of the tandem waverider in a wide-speedrange.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30:50-65);黄伟等人以“并联”的方式提出了一种宽速域乘 波飞行器的设计方案,并对其所设计的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气动性能进行了研究, 其研究的速域范围为Ma=4~12(具体可参见:Li Shi-bin,Huang Wei,Wang Zhen-guo,Lei Jing.Design and aerodynamic investigation of a parallelvehicle on a wide-speed range[J].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2014∶57(12):128201)。
对上述各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研究方案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点不足:
采用“串联”方式,连接段的设计是设计的重点,需要人为地进行拼接和组 合,“可重复性”较差。而采用“并联”方式,主要是针对前缘线进行设计和修 形,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人为干预和操作,才能将在不同设计马赫数 条件下得到的前缘线进行拼接与组合,进而得到适合宽速域飞行条件的宽速域乘 波飞行器前缘,其人为参与度高,“可复现性”亦较差。
在部分研究方案中,采用的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是锥导乘波飞行器设计理 论。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其具有与锥导乘波飞行器相同的不足,即激波出口 型线只能是圆弧,而不能根据实际需求方便地进行调整,使得在进行机体/进气 道一体化设计时,设计方法的灵活性不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着眼于飞行器与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理念, 提出一种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本发 明克服了现有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案“可重复性”及“可复现性”差的缺点。 同时,结合了吻切锥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的优点,弥补了激波面只能是圆弧形的 这一不足,满足了工程适用性的需求,更加有利于飞行器与推进系统一体化设计 理念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乘波飞行器的实用性。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包括 以下步骤:
S1给定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和激波出口型线;
S1.1给定激波出口型线
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的中间段为直线,中间段两端为曲线段;给定的激波出 口型线关于其中心线对称;所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要求满足从直线段到两曲线段 均为光滑过渡,并且二阶连续可导,激波出口型线其具体形式参见公式(1),激 波出口型线方程:
其中,Hs为直线段的x坐标,其值可由乘波飞行器设计厚度进行确定;Ls为 直线段长度的一半,其值通过总体技术要求进行确定;Lw为乘波飞行器设计宽 度的一半;a为激波出口型线方程系数;n为激波出口型线方程指数。
S1.2给定上表面后缘线
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给定一条设计输入曲线(可以是给定上 表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或前缘线),在基准流场中进行流线追踪,求得余下 两条构型型线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以给定上表面后缘线为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设 计方法的过程。而且,本发明的设计方法不受上表面后缘线形状的限制,给定的 上表面后缘线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型线,比如样条曲线、二次曲线、高次曲线、折 线或直线与幂函数曲线的结合等等。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选取抛物型曲线作 为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上表面后缘线,其具体形式参见公式(2)。
x=R0+A0y2 (2)
其中,R0、A0是设计常数,R0为上表面后缘线与x轴交点的x坐标;A0为 抛物线的系数。
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主要控制参数为吻切锥半锥角θc、坐标参数 Hs、R0、宽度Ls、Lw、指数n和系数A0、a,这些参数并不是互相独立的。给定 了θc、Hs、Ls、Lw、n、a,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计算出A0、R0
1)由于激波出口型线2与上表面后缘线1有交点,利用此交点即可得出由 Hs、Ls、Lw、n、a五个参数表示的A0与R0之间的关系式;
2)确定A0与R0的另一个设计原则是,在每个吻切平面内,上表面后缘线的 迹线必须要在激波出口型线的迹线与当地吻切锥曲率中心之间。这里的迹线一词 指的是一条曲线(曲面)与一平面的交点(交线)。因而,此处的上表面后缘线 的迹线即上表面后缘线与吻切平面相交得到得到的交点。同样激波出口型线的迹 线为激波出口型线与吻切平面相交得到的交点。当地吻切锥曲率中心即当地离散 点处曲率圆的圆心,根据曲率中心公式即式(4)即可确定。
S2进行设计马赫数区间的离散配置并生成基准流场;
由于乘波飞行器具有关于z~x平面的对称性,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关于其中 心线对称,设A1点为激波出口型线一边缘点;An点为激波出口型线中心点,A1点 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即为S1中所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的一半,Aj点为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中的任意一离散点;Am点为A1点与An点 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
S2.1从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取出足够密的n个离散点,一般 取n为100~200均可。其中,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曲线段均匀取 出m个离散点,并分别记为离散点A1~Am,离散点Am也即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 波出口型线的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 直线段均匀取出n-m个离散点,分别记为离散点Am+1~An
S2.2设计马赫数区间为[Mamin,Mamax],将马赫数区间[Mamin,Mamax]以等 差数列分布规律进行离散,获得m个离散马赫数,分别记为Ma1~Mam
S2.3为S2.1中取出的各离散点处的吻切平面配置相应的离散马赫数。
将直线段的设计马赫数保持为点Am的设计马赫数进行乘波构型的设计,即 离散点Am+1~An的设计马赫数均为点Am的设计马赫数。
对于曲线段取出的m个离散点A1~Am,设离散点A1取设计马赫数为Ma1, 点Am的设计马赫数为Mam,则此过程中第j个离散点的设计马赫数为:
S2.4根据S2.1中取出的每一离散点处相应的来流条件,在其吻切平面内进 行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所有的吻切平面激波流场组合成三维基准流场。 至此得到了一半的基准流场,将得到的基准流场进行对称变换得到完整的基准流 场。
这里对每个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进行求解,既可以应用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 近似求解,也可以通过求解Taylor-Maccoll流动控制方程快速精确求解。
S2.4中,对激波出口型线直线段激波流场的求解可使用斜激波关系式方法, 且直线段中的每个离散点处的设计马赫数均为Mam
S2.4中,对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中的任意一个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步 骤如下:
1)首先,求得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中的任意一离散点 Aj的曲率圆,离散点Aj的曲率圆也即为离散点Aj所对应的吻切锥激波面,给定 的吻切锥的轴线平行于z轴,点Ocj为离散点Aj的曲率圆的圆心,也是吻切锥顶 点Oj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其中,由离散点Aj的坐标及曲率中心公式可求出点 Ocj的坐标,也即是获得了吻切锥顶点Oj的x,y坐标,具体参见公式(4):
2)根据S1所给定的吻切锥半锥角θc以及S2.3所配置的设计马赫数Maj, 利用由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所得出的圆锥绕流激波角与圆锥半角之间的近似关 系式即公式(5),可以得出离散点Aj处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由离散点Aj处曲率 圆的曲率半径Rj和求得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即可得到吻切锥顶点Oj的z坐标, 参见公式(6):
其中,γ为比热比,一般常取为1.4;Ma为来流马赫数。
其中,分别表示激波出口型线函数对变量y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在离 散点Aj处的函数值;θsj表示离散点Aj处的吻切锥激波角。
3)由离散点Aj处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和吻切锥半锥角θc,利用高超声速小扰 动理论即可完成对离散点Aj处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具体求解过程可参见李 世斌.逆向射流及其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中的减阻防热机理研究[D].长沙:国防科 学技术大学(Ph.D.).2017;
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设计理念即是:在定马赫数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如 锥导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吻切锥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等)的基础上,采用某种 离散规律,将一定区间的设计马赫数进行离散化,并将其与设计输入曲线(上表 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或前缘线)上的离散点相匹配,从而可使设计输入曲线 的离散点在不同马赫数下的基准流场内进行流线追踪,以获得其余两条型线,进 而即设计出了具有变马赫数乘波构型的乘波飞行器。
S3:确定前缘线上的点;
对S2.1中取出的每一离散点进行对称变换能够得到相对称的另一半激波出 口型线上的离散点,由激波出口型线上的离散点求解出与之对应的上表面后缘线 上的各离散点,然后将其在S2中所确定的与之相匹配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内 向上游投影,与各局部吻切锥激波面相交,此交点即构成了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
具体求解步骤如下:
1)根据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上的任意一离散点Aj的坐标求出其对 应的法线方程,如公式(7)所示:
2)求解离散点Aj处的法线与上表面后缘线的交点如公式(8) 所示:
其中表示Bj点的坐标。
3)在离散点Aj处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中,由点求出与其对应的乘 波飞行器的前缘线上的点其坐标参见公式(9):
S4:确定下表面后缘线上的点;
将S3中求得的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上的点在S2中所确定的与之相匹配的 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内向下游进行流线追踪,与底部基准面相交,此交点即构成 了乘波飞行器的下表面后缘线。
从S3中所求出的前缘线上的点出发,利用S2中所求解的点Aj处 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近似解,进行流线追踪,至与底部基准面相交时停止。此 交点即构成了下表面后缘线,Cj~Dj即为流线追踪过程所形成流线。
S5:利用上表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以及前缘线来确定基于吻切锥理论的 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构型。
如图4所示,将上表面后缘线上的点与前缘线上的点相 连得直线Bj~Cj,沿展向方向,一系列直线Bj~Cj即构成了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 飞行器的上表面;一系列S4中所获得的流线Cj~Dj即构成了吻切锥变马赫数乘 波飞行器的下表面。
至此,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完成。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
本发明结合了吻切锥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与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的优点。克服了现有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案中“可重复性”与“可复现性” 差的缺点、突破了锥导乘波飞行器的激波面只能是圆锥形的这一局限、更好地满 足了飞行速域更宽、空域更广的这一需求,进一步拓展了乘波飞行器的实用性。 这会对未来航空航天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可重复使用运载器领域。
附图说明
图1为吻切锥变马赫数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参数及坐标系;
其中:1为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2为激波出口型线;3为激波出口型 线直线段长度的一半;4为乘波飞行器设计宽度的一半;5为激波出口型线直线 段的x坐标;6为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与x轴交点的x坐标;
图2为吻切锥变马赫数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原理图;
其中:7为A1点,A1点为激波出口型线边缘点;8为Aj点,Aj点为激波出 口型线上曲线段中的任意一离散点;9为Am点,Am点为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与 直线段间的交界点;10为An点,An点为激波出口型线中心点;11为过A1点的曲 率圆;12为过Aj点的曲率圆;13为过Am点的曲率圆;
图3为图2中Aj点处的吻切锥;
其中:14为吻切锥;15为过Aj点的吻切平面;16为Ocj点,Ocj点为吻切锥 14的圆锥底面中心点;17为Rj,Rj为Aj点处曲率圆的曲率半径;18为αj,αj为Aj点处吻切平面与x轴的倾角;19为Bj点,Bj点为Aj点吻切平面与上表面 后缘线的交点;
图4为图3中过Aj点的吻切平面内的流线追踪示意图;
其中:20为底部基准面;21为Oj点,Oj点为吻切锥14的圆锥顶点;22为 Cj点,Cj点为与Bj点相对应的前缘线上的点;23为Dj点,Dj点为与Cj点相对 应的下表面后缘线上的点;24为吻切锥14的半锥角θc;25为Aj点处的吻切锥 激波流场的激波角θsj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 方法,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基准流场的设计是在多个不同的马赫数下生成的,进一 步地说是基准流场中的每一个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是由基于同一个特定的吻切 锥基本体在不同的来流设计马赫数下生成的。以上述非单一设计马赫数下生成的 基准流场为基础,以设计输入曲线(在本发明中为上表面后缘线)为依据,利用 流线追踪方法获得乘波飞行器的其余两条构型型线(本发明中为下表面后缘线与 前缘线),即得到了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构型。
本发明创新地实现了吻切锥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与变马赫数宽速域乘波飞 行器设计方法的深度融合,既保留了吻切锥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中激波出口型线 可非圆弧形的优势特点,也继承了变马赫数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飞行包线宽的优 点,为乘波飞行器的实用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本发明的核心是在非单一设计 马赫数下基准流场的生成,难点是一定设计马赫数区间内的离散马赫数与设计输 入曲线(本发明中为上表面后缘线)的离散点之间的相互匹配问题。可根据不同 的设计输入曲线、不同的设计马赫数范围及其离散方式,利用吻切锥乘波飞行器 设计理论,来生成不同的吻切锥变马赫数宽速域乘波飞行器,以满足不同的气动 外形设计任务的要求。
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本发明一种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 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给定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1和激波出口型线2;
S1.1给定激波出口型线2
为了满足发动机对进气道出口气流流场均匀性的要求,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 2的中间段为直线,中间段两端为曲线段,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关于其中心线对 称;所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2要求满足从直线段到两曲线段均为光滑过渡,并且 二阶连续可导。构造吻切锥激波面时,由于曲率半径为无穷大而对应为楔形流场。 为了提高容积效率,激波出口型线2的两曲线段选用指数函数(y=Axq)。激 波出口型线2其具体形式参见公式(1),所建立的坐标系如图1所示(为右手坐 标系),图中:1为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2为激波出口型线;3为激波出口 型线直线段长度的一半;4为乘波飞行器设计宽度的一半;5为激波出口型线直 线段的x坐标;6为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与x轴交点的x坐标。
激波出口型线方程:
其中,Hs,Ls,Lw为常数,具体意义可参见图1,Hs为直线段的x坐标,其 值可由乘波飞行器设计厚度进行确定,Ls为直线段长度的一半,其值通过总体 技术要求进行确定,Lw为乘波飞行器设计宽度的一半;a为激波出口型线方程系 数;n为激波出口型线方程指数。
S1.2给定上表面后缘线1
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的基本思想就是给定一条设计输入曲线(可以是给定上 表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或前缘线),在基准流场中进行流线追踪,求得余下 两条构型型线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以给定上表面后缘线1为例来具体说明本发明 设计方法的过程。而且,本发明的设计方法不受上表面后缘线形状的限制,给定 的上表面后缘线可以是任意形状的型线,比如样条曲线、二次曲线、高次曲线、 折线或直线与幂函数曲线的结合等等。
基于此,在本实施例中:选取抛物型曲线作为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 上表面后缘线1,其具体形式参见公式(2)。
x=R0+A0y2 (2)
其中,R0、A0是设计常数,R0意义可参见图1,R0为上表面后缘线与x轴 交点的x坐标;A0为抛物线的系数。
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主要控制参数为吻切锥半锥角θc、坐标参数 Hs、R0、宽度Ls、Lw、指数n和系数A0、a,这些参数并不是互相独立的。给定 了θc、Hs、Ls、Lw、n、a,可以通过以下两点计算出A0、R0
1)由于激波出口型线2与上表面后缘线1有交点,利用此交点即可得出由 Hs、Ls、Lw、n、a五个参数表示的A0与R0之间的关系式;
2)确定A0与R0的另一个设计原则是,在每个吻切平面内,上表面后缘线的 迹线必须要在激波出口型线的迹线与当地吻切锥曲率中心之间。这里的迹线一词 指的是一条曲线(曲面)与一平面的交点(交线)。因而,此处的上表面后缘线 的迹线即是上表面后缘线与吻切平面相交得到的交点。同样,激波出口型线的迹 线为激波出口型线与吻切平面相交得到的交点。当地吻切锥曲率中心即当地离散 点处曲率圆的圆心,根据曲率中心公式即式(4)即可确定。
S2进行设计马赫数区间的离散配置并生成基准流场;
由于乘波飞行器具有关于z~x平面的对称性,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关于其中 心线对称,下面仅以半个激波出口型线进行本步骤的介绍。如图2所示,A1点7 为激波出口型线一边缘点;An点10为激波出口型线中心点,A1点7与An点10 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即为S1中所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的一半,Aj点8为A1点与 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中的任意一离散点;Am点9为A1点与An点之 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
S2.1如图2所示,从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取出足够密的n个 离散点,一般取n为100~200均可。其中,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 曲线段均匀取出m个离散点,并分别记为离散点A1~Am,离散点Am也即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 出口型线的直线段均匀取出n-m个离散点,分别记为离散点Am+1~An
S2.2本实施例中设计马赫数区间为[Mamin,Mamax],根据方案要求中的设计 马赫数区间[Mamin,Mamax],将马赫数区间[Mamin,Mamax]以等差数列分布规律 进行离散,获得m个离散马赫数,分别记为Ma1~Mam
S2.3为S2.1中取出的各离散点处的吻切平面配置相应的离散马赫数。
为了获得沿展向方向,设计马赫数发生变化的基准流场,需要为从激波出口 型线边缘到直线段与曲线段交界点过程中(即激波出口型线的曲线段)的每一个 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配置相应的设计马赫数。此处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考虑到前 体与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对进气道出口气流均匀性的要求,本发明没有对激波出口 型线中的直线段进行变马赫数乘波构型设计,而是将直线段的设计马赫数保持为 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点Am 9的设计马赫数进行乘波构型的 设计。即从激波出口型线的直线段取出的离散点Am+1~An的设计马赫数均为激波 出口型线的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Am 9的设计马赫数。
对于曲线段取出的m个离散点A1~Am,设离散点A1(离散点A1即图2中的 点7,A1点为激波出口型线边缘点)取设计马赫数为Ma1,直线段与曲线段间的 交界点Am 9(即图2中的点9)的设计马赫数为Mam,则此过程中第j个吻切锥 激波流场的设计马赫数为:
S2.4根据激波出口型线上每一离散点处相应的来流条件(来流的静压、静 温等),在其吻切平面内进行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所有的吻切平面激波 流场组合成三维基准流场。至此得到了一半的基准流场,将得到的基准流场进行 对称变换得到完整的基准流场。这里,对每个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进行求解,既 可以应用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近似求解,也可以通过求解Tavlor-Maccoll流动控 制方程快速精确求解。
S2.4中,对激波出口型线直线段激波流场的求解可使用斜激波关系式方法, 且直线段中的每个离散点处的设计马赫数均为Mam
下面结合图3、图4具体介绍一下,对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中的任意一个吻 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步骤:
图3中:14为吻切锥;15为过Aj点的吻切平面;16为Ocj点,Ocj点为吻切 锥14的圆锥底面中心点;17为Rj,Rj为Aj点处曲率圆的曲率半径;18为αj, αj为Aj点处吻切平面与x轴的倾角;19为Bj点,Bj点为Aj点吻切平面与上表 面后缘线的交点;
图4中:20为底部基准面;21为Oj点,Oj点为吻切锥14的圆锥中心点; 22为Cj点,Cj点为与Bj点相对应的前缘线上的点;23为Dj点,Dj点为与Cj点 相对应的下表面后缘线上的点;24为吻切锥14的半锥角θc;25为Aj点处的吻 切锥激波流场的激波角θsj
1)首先,可以求得激波出口型线2上任意一点Aj 8的曲率圆12,曲率圆12 也即为点Aj 8所对应的吻切锥激波面,吻切锥14的轴线平行于z轴,点Ocj 16 为点Aj 8的曲率圆12的圆心,也是吻切锥顶点Oj 21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其中, 由点Aj 8的坐标及曲率中心公式可求出点Ocj 16的坐标,也即是获得了点Oj 21 的x,y坐标,具体参见公式(4):
2)根据S1所给定的吻切锥半锥角θc 24以及S2.3所配置的设计马赫数Maj, 利用由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所得出的圆锥绕流激波角与圆锥半角之间的近似关 系式,具体参见公式(5),可以得出点Aj 8处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 25。由点Aj 8 处曲率圆的曲率半径Rj 17和求得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 25,即可得到吻切锥顶点 Oj 21的z坐标,参见公式(6):
其中,γ为比热比,一般常取为1.4;Ma为来流马赫数。
其中,分别表示激波出口型线函数对变量y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在点 Aj8处的函数值;θsj 25表示点Aj 8处的吻切锥激波角。
3)由点Aj 8处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 25和吻切锥半锥角θc 24,利用高超声速小 扰动理论即可完成对点Aj 8处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具体求解过程可参见李世 斌.逆向射流及其在高超声速飞行器中的减阻防热机理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 技术大学(Ph.D.).2017;
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设计理念即是:在定马赫数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如 锥导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吻切锥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等)的基础上,采用某种 离散规律,将一定区间的设计马赫数进行离散化,并将其与设计输入曲线(上表 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或前缘线)上的离散点相匹配,从而可使设计输入曲线 的离散点在不同马赫数下的基准流场内进行流线追踪,以获得其余两条型线,进 而即设计出了具有变马赫数乘波构型的乘波飞行器。
S3:确定前缘线上的点;
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位于激波面上,同时也是自由流面与激波面的交线。根 据乘波飞行器设计理论,将上表面后缘线水平向前投影到激波面上即可得到前缘 线。
对S2.1中取出的每一离散点进行对称变换能够得到相对称的另一半激波出 口型线上的离散点,由激波出口型线上的离散点求解出与之对应的上表面后缘线 上的各离散点,然后将其在S2中所确定的与之相匹配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内 向上游投影,与各局部吻切锥激波面相交,此交点即构成了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
具体求解步骤如下(以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上的任意一点Aj 8进行介绍,如 图3、4所示):
1)根据离散点Aj 8的坐标求出其对应的法线方程,如公式(7)所 示:
2)求解离散点Aj 8处的法线与上表面后缘线的交点,即图3、4中的点 如公式(8)所示:
3)在离散点Aj 8处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中,由点求出与其对 应的前缘线上的点,即图3、4中的点其坐标参见公式(9):
S4:确定下表面后缘线上的点;
将S3中求得的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上的点在S2中所确定的与之相匹配的 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内向下游进行流线追踪,与底部基准面相交,此交点即构成 了乘波飞行器的下表面后缘线。
进一步地说(以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上的任意一点Aj 8进行介绍),从S3 中所求出的前缘线上的点Cj 22出发,利用S2中所求解的点Aj 8处的局部吻切锥 激波流场近似解,进行流线追踪,至与底部基准面相交时停止。此交点即构成了 下表面后缘线,即图3、4中的点Dj 23,Cj~Dj即为流线追踪过程所形成流线。
S5:利用上表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以及前缘线来确定基于吻切锥理论的 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构型。
如图4所示,将上表面后缘线上的点与前缘线上的点 相连得直线Bj~Cj。沿展向方向,一系列直线Bj~Cj即构成了吻切 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上表面;一系列S4中所获得的流线Cj~Dj即构成了吻 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下表面。
至此,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完成。
以上实施例仅起到解释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作用,本发明所要求的保护范围并 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实现系统和具体实施步骤。因此,仅对上述实施例中 具体的公式及算法进行简单替换,但其实质内容仍与本发明所述方法相一致的技 术方案,均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给定乘波飞行器上表面后缘线和激波出口型线;
S1.1给定激波出口型线
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的中间段为直线,中间段两端为曲线段;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关于其中心线对称;所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要求满足从直线段到两曲线段均为光滑过渡,并且二阶连续可导,激波出口型线方程如下:
其中,Hs为直线段的x坐标;Ls为直线段长度的一半;Lw为乘波飞行器设计宽度的一半;a为激波出口型线方程系数;n为激波出口型线方程指数;
S1.2给定上表面后缘线
选取抛物型曲线作为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上表面后缘线,其形式如下:
x=R0+A0y2 (2)
其中,R0、A0是设计常数,R0为上表面后缘线与x轴交点的x坐标;A0为抛物线的系数;
S2.进行设计马赫数区间的离散配置并生成基准流场;
由于乘波飞行器具有关于z~x平面的对称性,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关于其中心线对称,设A1点为激波出口型线一边缘点;An点为激波出口型线中心点,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即为S1中所给定的激波出口型线的一半,Aj点为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中的任意一离散点;Am点为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
S2.1从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取出足够密的n个离散点;
其中,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曲线段均匀取出m个离散点,并分别记为离散点A1~Am,离散点Am也即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曲线段与直线段间的交界点;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的直线段均匀取出n-m个离散点,分别记为离散点Am+1~An
S2.2设计马赫数区间为[Mamin,Mamax],将马赫数区间[Mamin,Mamax]以等差数列分布规律进行离散,获得m个离散马赫数,分别记为Ma1~Mam
S2.3为S2.1中取出的各离散点处的吻切平面配置相应的离散马赫数;
S2.4根据S2.1中取出的每一离散点处相应的来流条件,在其吻切平面内进行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所有的吻切平面激波流场组合成三维基准流场;至此得到了一半的基准流场,将得到的基准流场进行对称变换得到完整的基准流场;
S3:确定前缘线上的点;
对S2.1中取出的每一离散点进行对称变换能够得到相对称的另一半激波出口型线上的离散点,由激波出口型线上的离散点求解出与之对应的上表面后缘线上的各离散点,然后将其在S2中所确定的与之相匹配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内向上游投影,与各局部吻切锥激波面相交,此交点即构成了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
S4:确定下表面后缘线上的点;
将S3中求得的乘波飞行器的前缘线上的点在S2中所确定的与之相匹配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内向下游进行流线追踪,与底部基准面相交,此交点即构成了乘波飞行器的下表面后缘线;
S5:利用上表面后缘线、下表面后缘线以及前缘线来确定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的构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1中n为100~2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1中,给定θc、Hs、Ls、Lw、n、a,其中θc为吻切锥半锥角;通过以下方法计算出A0、R0
1)由于激波出口型线与上表面后缘线有交点,利用此交点即可得出由Hs、Ls、Lw、n、a五个参数表示的A0与R0之间的关系式;
2)确定A0与R0的另一个设计原则是,在每个吻切平面内,上表面后缘线的迹线必须要在激波出口型线的迹线与当地吻切锥曲率中心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3中,将直线段的设计马赫数保持为点Am的设计马赫数进行乘波构型的设计,即离散点Am+1~An的设计马赫数均为点Am的设计马赫数;
对于曲线段取出的m个离散点A1~Am,设离散点A1取设计马赫数为Ma1,直线段与曲线段间的交界点Am的设计马赫数为Mam,则此过程中第j个离散点的设计马赫数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2.4中,对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中的任意一个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步骤如下:
1)首先,求得A1点与An点之间的激波出口型线上曲线段中的任意一离散点Aj的曲率圆,离散点Aj的曲率圆也即为离散点Aj所对应的吻切锥激波面,给定的吻切锥的轴线平行于z轴,点Ocj为离散点Aj的曲率圆的圆心,也是吻切锥顶点Oj在基准面上的投影点;其中,由离散点Aj的坐标及曲率中心公式可求出点Ocj的坐标,也即是获得了吻切锥顶点Oj的x,y坐标,参见公式(4):
2)根据S1所给定的吻切锥半锥角θc以及S2.3所配置的设计马赫数Maj,利用由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所得出的圆锥绕流激波角与圆锥半角之间的近似关系式即公式(5),得出点Aj处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由点Aj处曲率圆的曲率半径Rj和求得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即可得到吻切锥顶点Oj的z坐标,参见公式(6):
其中,γ为比热比,取为1.4;Ma为来流马赫数;
其中,分别表示激波出口型线函数对变量y的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在点Aj处的函数值;θsj表示点Aj处的吻切锥激波角;
3)由点Aj处的吻切锥激波角θsj和吻切锥半锥角θc,利用高超声速小扰动理论即可完成对点Aj处吻切锥激波流场的求解。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3的实现方法为:
1)根据激波出口型线曲线段上的任意一离散点Aj的坐标求出其对应的法线方程,如公式(7)所示:
2)求解离散点Aj处的法线与上表面后缘线的交点如公式(8)所示:
3)在离散点Aj处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中,由点求出与其对应的前缘线上的点其坐标参见公式(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4的实现方法是:从S3中所求出的前缘线上的点出发,利用S2中所求解的点Aj处的局部吻切锥激波流场近似解,进行流线追踪,至与底部基准面相交于交点Dj时停止,此交点Dj即构成了下表面后缘线,Cj~Dj即为流线追踪过程所形成流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S5中,将上表面后缘线上的点与前缘线上的点相连得直线Bj~Cj,沿展向方向,一系列直线Bj~Cj即构成了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上表面;一系列S4中所获得的流线Cj~Dj即构成了吻切锥变马赫数乘波飞行器的下表面;
至此,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完成。
CN201710871292.XA 2017-09-22 2017-09-22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Active CN10767282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1292.XA CN107672821B (zh) 2017-09-22 2017-09-22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1292.XA CN107672821B (zh) 2017-09-22 2017-09-22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2821A CN107672821A (zh) 2018-02-09
CN107672821B true CN107672821B (zh) 2019-05-03

Family

ID=611371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1292.XA Active CN107672821B (zh) 2017-09-22 2017-09-22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67282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29108B (zh) * 2018-04-28 2019-07-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机身机翼部件可控的参数化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9279044B (zh) * 2018-10-23 2020-08-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变马赫数吻切流场乘波体的气动外形设计方法
CN110795794B (zh) * 2019-10-31 2022-02-18 厦门大学 一种抑制直升机旋翼高速脉冲噪声的鼓包设计方法
CN112417776B (zh) * 2020-11-10 2024-10-01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斜激波参数几何作图求解方法及装置
CN113148102B (zh) * 2021-05-08 2023-12-22 厦门大学 基于局部偏转吻切理论的变马赫数乘波体反设计方法
CN113673038A (zh) * 2021-09-03 2021-11-19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基于反设计壁面点的变马赫数“串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CN114872921B (zh) * 2022-07-11 2022-10-14 西北工业大学 一种带鸭翼的变工况马赫数乘波体设计方法及系统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4594B1 (en) * 2002-05-03 2003-10-21 The Boeing Company Hypersonic waverider variable leading edge flaps
CN101392685A (zh) * 2008-10-29 2009-03-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任意激波形状的内乘波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US8256706B1 (en) * 2009-10-08 2012-09-04 The Boeing Company Integrated hypersonic inlet design
CN103770935A (zh) * 2013-12-13 2014-05-07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乘波体外形设计方法
CN203740128U (zh) * 2014-03-31 2014-07-30 冯加伟 乘波体飞行器
CN105151316A (zh) * 2015-09-24 2015-12-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变激波角吻切锥理论的滑翔-巡航两级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5173116A (zh) * 2015-09-25 2015-12-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密切曲面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6364697A (zh) * 2016-11-16 2017-0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锥导理论的宽速域多级变体滑翔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634594B1 (en) * 2002-05-03 2003-10-21 The Boeing Company Hypersonic waverider variable leading edge flaps
CN101392685A (zh) * 2008-10-29 2009-03-2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任意激波形状的内乘波式高超声速进气道及设计方法
US8256706B1 (en) * 2009-10-08 2012-09-04 The Boeing Company Integrated hypersonic inlet design
CN103770935A (zh) * 2013-12-13 2014-05-07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乘波体外形设计方法
CN203740128U (zh) * 2014-03-31 2014-07-30 冯加伟 乘波体飞行器
CN105151316A (zh) * 2015-09-24 2015-12-16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变激波角吻切锥理论的滑翔-巡航两级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5173116A (zh) * 2015-09-25 2015-12-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高超声速飞行器密切曲面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6364697A (zh) * 2016-11-16 2017-02-0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基于锥导理论的宽速域多级变体滑翔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72821A (zh) 2018-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72821B (zh)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变马赫数“并联”宽速域乘波飞行器设计方法
CN109573093B (zh) 融合低速翼型的吻切轴对称冯卡门乘波体设计方法
Choudhari et al. Transition analysis for the HIFiRE-5 vehicle
Rodi The osculating flowfield method of waverider geometry generation
US20070181743A1 (en) Method for streamline traced external compression inlet
CN104973266A (zh) 基于吻切锥理论的滑翔-巡航两级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2607799A (zh) 一种改变超声速风洞模型实验马赫数的装置及工作方法
CN109250144A (zh) 后掠角及上/下反角直接可控的吻切锥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8583847A (zh) 一种适用于长航时无人机的低雷诺数高功率因子翼型
CN105059530A (zh) 一种后掠角可控的尖顶点密切锥乘波体
Slater Methodology for the design of streamline-traced external-compression supersonic inlets
CN109279043A (zh) 融合低速翼型的冯卡门乘波体设计方法
Ding et al. An airframe/inlet integrated full-waverider vehicle design using as upgraded aerodynamic method
Alviani et al. Computational analysis of planned high-speed swept wing-elevon experiments
Liu et al. Nonlinearity analysis of increase in lift of double swept waverider
Kulfan et al. Real flow limitations in supersonic airplane design
CN110816871A (zh) 一种新的基于锥导法的两级乘波体设计方法
CN103390109A (zh) 一种气动力特性快速预测方法
Zhu et al.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ypersonic airfoils based on jet flow control technology
Matsushima et al. Extension of Busemann Biplane Theory to Three Dimensional Wing Fuselage Configurations
Wilson Laminar boundary-layer growth on slightly blunted cones at hypersonic speeds
Aogaki et al. Computational Study of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Reusable Rocket at High-Angle-of-Attack
CN115743585B (zh) 融合乘波边条翼吻切轴对称冯卡门乘波体设计方法
Yoshihara et al. On optimum thin lifting surfaces at supersonic speeds
Cakir et al. HiSS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Speed Vehicle Science & Technolog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