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6006A - 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 Google Patents

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6006A
CN107616006A CN201710504989.3A CN201710504989A CN107616006A CN 107616006 A CN107616006 A CN 107616006A CN 201710504989 A CN201710504989 A CN 201710504989A CN 107616006 A CN107616006 A CN 1076160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infrared light
near infrared
bunker
stora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0498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6006B (zh
Inventor
加纳宏弥
立田真
立田真一
高桥由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6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6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6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60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能够有效地照射近红外光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实施方式的储藏库具有储藏库主体和近红外光照射部。上述储藏库主体,具有能够储藏植物的储藏部。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将中心波长为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

Description

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背景技术
对农作物照射近红外光的农作物的鲜度保持方法为人们所知。
但是,即使将近红外光源设置于储藏库,有时也无法有效地照射近红外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地照射近红外光的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实施方式的储藏库,具有储藏库主体及近红外光照射部。上述储藏库主体,具有能够储藏植物的储藏部。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将中心波长为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有效地照射近红外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储藏库的沿着F2-F2线的截面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储藏库的沿着F3-F3线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与第1实施方式有关的近红外光的照射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
图6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1变形例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2变形例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8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第3变形例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9A及图9B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4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储藏库的沿着F15-F15线的截面图。
图16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7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图18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储藏库的截面图。
(符号说明)
1…储藏库,11…储藏库主体,12…门,13…开关检测部,14…近红外光照射部,15…控制部,18…储藏部,18a…开口部,18b…深处部,18c…中央部,21…拉出部,25…收纳容器,31…近红外光源,32…光配光部,71…隔板,81…隔热件,82…波导部件,91…荧光材料含有部,92…可见光照射部,111…储藏物检测部,121…导光部,A…照射区域,S…储藏物(植物),X…第1方向,Y…第2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的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具有相同或者类似的功能的构成附以同一符号。并且,这些构成的重复的说明有时省略。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储藏部的开口部所在一侧称为“前”,将与前相反一侧称为“后”。另外,以下所示的各图,有时将储藏库中与本申请有关系的部分抽出进行表示。
(第1实施方式)
首先,参照图1至图5,对第1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例如是家庭用的冰箱。另外,能够应用本实施方式的构成的储藏库,不限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是人能够进入其中那样的大型的冷库、或者各种陈列架等。另外,储藏库不限于储藏食品的储藏库,也可以是储藏食品以外的植物(鲜花等)的储藏库。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所示,储藏库1具备储藏库主体11、门12、开关检测部13、近红外光照射部14及控制部15。
首先,对储藏库主体11进行说明。
储藏库主体11例如是形成储藏库1的外形的壳体。储藏库主体11具有将植物等作为储藏物S来储藏的储藏部18、及将储藏部18的温度保持适当的未图示的冷却器等。例如,储藏部18通过储藏库主体11具有的隔热壁及/或间隔壁来规定。
储藏部18中储藏的植物,例如包括蔬菜水果类及/或鲜花类等。这里,所谓的蔬菜水果类,例如,果菜类(除了茄子、香瓜茄、西红柿、迷你西红柿、树番茄、朝天椒、辣椒、甜椒、哈瓦那辣椒、柿子椒、红辣椒、彩椒、南瓜、西葫芦、黄瓜、刺角瓜、越瓜、苦瓜、冬瓜、佛手瓜、丝瓜、葫芦、秋葵、草莓、西瓜、香瓜、甜瓜等以外,还包括玉米等的谷物类、小豆、菜豆、豌豆、毛豆、豇豆、四棱豆、蚕豆、大豆、刀豆、花生、兵豆、芝麻等豆类)、茎叶类(冰菜、明日草、荠菜、卷心菜、西洋菜、芥蓝、油菜、结球莴苣、叶生菜、菜心、韩国生菜、山东白菜、紫苏、茼蒿、莼菜、小白菜、水芹、芹菜、瓢儿菜、柔毛路边青(水萝卜)、高菜、莴苣、青梗菜、腌菜、菜花、芜菁、大白菜、欧芹、春菜、甜菜、菠菜、接骨草、雪菜、小鸡菜、小繁缕、鹅肠菜、壬生菜、鸭儿芹、甘蓝、长蒴黄麻、油麦菜、芝麻菜、生菜、芥菜等叶菜类、葱、小葱、香葱、韭菜、芦笋、食用土当归、球茎甘蓝、榨菜、竹笋、大蒜、空心菜、葱、分葱,洋葱等茎菜类、菜蓟、西兰花、花椰菜、食用菊、菜花、蜂斗菜,茗荷等花菜类、芽菜、豆芽、萝卜芽等发芽蔬菜)、根菜类(除了芜菁、萝卜、樱桃萝卜、山葵、辣根、牛蒡、甘露子、姜、胡萝卜、藠头、莲藕、百合根等以外,还包括红薯、芋头、马铃薯、淮山药(日本芋头)、山药(薯蓣、野山药)等薯类)、菌茸类(金针菇、杏鲍菇、木耳、竹荪、香菇、湿地茸、银耳、榆黄蘑、多汁乳菇、滑菇、蜜环菌、鹿茸菇、平菇、真姬菇、白色蟹味菇、牛肝菌、本占地菇、油口蘑、灰树花、洋蘑菇、松茸、猴头菇、红根须腹菌、松露菌等)、另外,果实类(桔子等各种柑橘类、苹果、桃、梨、西洋梨、香蕉、葡萄、樱桃、茱萸、山莓,蓝莓、覆盆子、黑莓、桑、枇杷、无花果、柿子、木通、芒果、鳄梨、枣、石榴、百香果、菠萝、香蕉、番木瓜、杏、梅、李、桃,猕猴桃、木瓜、杨梅、栗子、神秘果、番石榴、杨桃、西印度樱桃等。另外,所谓的鲜花类,列举出例如郁金香及玫瑰等。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例示,储藏部18储藏的植物并不限定于这些。另外,储藏部18储藏的植物例如是处于不能吸收水分的状态的植物。
如图1所示,储藏部18具有开口部18a、深处部18b及中央部18c。开口部18a向储藏库主体11的外部开口。储藏物S通过开口部18a出入储藏部18的内部。开口部18a通过后述的门12来关闭。深处部18b位于与开口部18a相反一侧。中央部18c位于开口部18a与深处部18b之间的中央。
接下来,对门12进行说明。
门12被安装于储藏库主体11,对储藏部18进行开关。在本实施方式中,门12是一体具有拉出部21的拉出式的门。拉出部21为,在该拉出部21的内部容纳储藏物S,并且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储藏部18。例如,通过相对于储藏部18关闭门12,从而拉出部21被容纳于储藏部18的内部。另一方面,通过相对于储藏部18打开门12从而拉出部21被从储藏部18拉出。在本申请中,将相对于储藏部18关闭门12的状态称为“门的关闭状态”。另一方面,将相对于储藏部18打开门12的状态称为“门的打开状态”。另外,“门的打开状态”,包括门12在打开动作中的状态、门12被打开后停止的状态及门12在关闭动作中的状态。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拉出部21形成为多级状,具有在例如拉出部21的底面21a的上方配置的收纳容器(上级容纳部)25。收纳容器25容纳储藏物S。另外,收纳容器25不是必须的构成要素,可以省略。
接下来,对开关检测部13进行说明。
开关检测部13检测门12的开关。本申请所说的“检测门的开关”是指,检测例如门12处于打开状态、门12处于关闭状态、门12开始打开、及门12开始关闭中的至少一个状态。例如,开关检测部13是在门12和储藏库主体11中的至少一方所设置的微型开关、光传感器、触摸传感器或者加速度传感器等。另外,光传感器,例如可以是通过接受来自储藏库1的外部的光(环境光)来检测门12的开关的传感器,也可以是具有投光部和受光部并通过上述投光部与上述受光部之间的光的切断状态来检测门12的开关的传感器。另外以其他的观点来看,开关检测部13也是检测拉出部21的位置及/或拉出部21的移动状态的检测部。因此,开关检测部13也可以被称为“状态检测部”。
接下来,对近红外光照射部14进行说明。
近红外光照射部14,是设置于储藏库主体11、并对储藏部18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的光照射部。另外,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可以代替储藏库主体11而被设置于门12。
从近红外光照射部14照射的(或者从后述的近红外光源31放出的)近红外光的中心波长在例如700nm~2500nm的范围内,作为一例,是700nm~1000nm。但是,从近红外光照射部14照射的光,只要包括上述范围(例如700nm~2500nm)内的发光波长的光即可,也可以包括该范围外的发光波长的光。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强度为,在储藏部18的底面、拉出部21的底面21a或者收纳容器25的底面,为例如1.0×10-3W/m2~1.0×103W/m2的范围内,作为一例,在1.0×10-3W/m2~1.0×102W/m2的范围内。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构成进行说明。
图2是图1中所示的储藏库1的沿着F2-F2线的截面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近红外光源31和光配光部32。
近红外光源31是发出如上述那样的中心波长的近红外光的光源。近红外光源31例如是白炽灯泡、卤钨灯、荧光灯、放电灯及/或光发光型的半导体元件(例如发光二极管),但不限定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源31被设置于储藏部18的上部,从储藏部18的上部朝向下方放出光。另外,近红外光源31不仅可以是1个,也可以如后述那样设置有多个。
光配光部32,使从近红外光源31发出的光,朝向储藏部18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扩散或者会聚。换言之,光配光部32变更近红外光源31放出的光的配光角。光配光部32例如以从至少一个方向覆盖近红外光源31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光配光部32是形成为与近红外光源31分体并配置在近红外光源31的下方的光扩散部(光扩散板)。作为光扩散部的光配光部32,通过在该光配光部32的表面所设置的微细的凹部及/或在光配光部32的内部所密封的粒子等来使光扩散。另外,光配光部32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光配光部32可以是例如透镜等。另外,光配光部32也可以与近红外光源31一体设置。
接下来,对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进行叙述。
如图1所示,近红外光照射部14,例如将相比于储藏部18的中央部18c更靠近开口部18a的位置为中心照射近红外光。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在储藏部18的上部配置在相比于中央部18c更靠近开口部18a的位置。并且,近红外光照射部14在门12的拉出部21相对于储藏部18移动时,朝向在光配光部32的下方通过的拉出部21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
图3是图1中所示的储藏库1的沿着F3-F3线的截面图。
这里,如图3所示,定义第1方向X和第2方向Y。第1方向X是从储藏部18的深处部18b朝向开口部18a的方向,是从储藏部18拉出拉出部21的方向。第2方向Y是与第1方向X交叉的方向(例如大致正交的方向)。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在储藏部18的内部具有第2方向Y的宽度W2比第1方向X的宽度W1更宽的照射区域A。另外本申请所说的“照射区域”是指,以预先设定的任意的照射强度以上被照射近红外光的区域。
接下来,对控制部15进行说明。
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点亮状态。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在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近红外光。另外,本申请所说的“门处于打开状态时”是指,例如门12处于打开动作中时、门12被打开后停止时及门12处于关闭动作中时的至少一个。即,控制部15,可以在从门12开始打开后一直到门12被关闭为止的期间照射近红外光,也可以仅在门12的打开动作中照射近红外光,还可以仅在门12的关闭动作中照射近红外光。例如,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在门12处于关闭状态时停止近红外光的照射
图4是表示控制部15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另外,以下所示的控制动作是与门12开始打开之后一直到门12被关闭为止的期间照射近红外光的情况对应的例子。
如图4所示,首先,控制部15从开关检测部13受理检测结果。然后,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判定门12是否开始打开(S101)。例如,控制部15在开关检测部13的状态处于预先设定的基准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门12为关闭状态不变(S101中为否)。控制部15在判定为门12处于关闭状态的情况下,反复进行S101的判定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在开关检测部13的状态从上述基准状态变化了的情况下,检测到门12开始打开(S101中为是)。然后,控制部15在检测到门12开始打开的情况下,将近红外光源31点亮(S102)。由此,近红外光被照射在储藏部18中的开口部18a附近的区域。由此,容纳于门12的拉出部21的储藏物S,伴随着门12的打开动作,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通过。由此,门12的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被照射近红外光。另外,门12的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伴随门12的关闭动作,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再次通过。由此,门12的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再次被照射近红外光。
接下来,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判定门12是否关闭(S103)。例如,控制部15在开关检测部13的状态未返回到上述基准状态的情况下,判定为门12处于打开状态(S103中为否)。然后,控制部15在判定为门12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反复进行S103的判定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在开关检测部13的状态已返回到上述基准状态的情况下,检测到门12已被关闭(S103中为是)。然后,控制部15在检测到门12已被关闭的情况下,将近红外光源31熄灭(S104)。由此,近红外光照射部14进行的近红外光的照射停止。
根据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能够有效地照射近红外光,能够有效地保持储藏物S的鲜度。
这里,通过本发明的发明人们的实验确认了,通过对植物照射近红外光,能够抑制植物的蒸发,植物的鲜度长期保持。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发明人们进行的近红外光的照射的实验结果的曲线图。该实验为,在近红外光的波长及照射强度不同的多个条件下,对所收获的植物(例如菠菜)照射5分钟近红外光、并在温度5℃、湿度40%的暗室内保存,并将此后的质量维持率的经时变化绘制出来的实验。图中的条件2与条件1相比,是近红外光的波长相同且照射强度更强的条件。条件3与条件1相比,是近红外光的波长较长且照射强度相同的条件。条件4与条件1相比,是近红外光的波长较长且照射强度更强的条件。如图5所示,可知,对植物照射近红外光后,植物的水分不易流失,植物长期保存。另外,还可知,近红外光的波长或者照射强度的条件不同时,植物中维持的水分量变化。
因此,在对储藏库设置近红外光照射部后,能够使植物即储藏物S的鲜度长期保持。但是,在仅对储藏库设置近红外光照射部的情况下,储藏库的耗电变大,储藏部的温度有由于近红外光照射部的发热而上升的可能性等。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具备储藏库主体11和近红外光照射部14。储藏库主体11具有供储藏物S储藏的储藏部18。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朝向储藏部18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32。近红外光照射部14将中心波长在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对储藏部18的内部照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通过光配光部32使近红外光扩散或者会聚,所以与没有光配光部32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对储藏物S照射近红外光。其结果是,能够减少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在能够减少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时,能够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及/或由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发热引起的储藏部18的温度上升的抑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藏部18具有供储藏物S出入的开口部18a、位于与开口部18a相反一侧的深处部18b及位于开口部18a与深处部18b之间的中央的中央部18c。并且,近红外光照射部14在储藏部18的内部以相比于中央部18c更靠近开口部18a的位置为中心照射近红外光。通过这样的构成,在储藏物S相对于储藏部18出入时,储藏物S几乎可靠地在近红外光的照射区域A通过。因此,在储藏部18的上面整体不配置近红外光源,而能够对放入到储藏部18的储藏物S整体照射近红外光。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另外,在仅在开口部18a的附近配置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的情况下,也能够降低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的设置花费的成本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藏库1具有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收纳于储藏部18的拉出部21。光配光部32在储藏部18的上部配置在相比于中央部18c更靠近开口部18a的位置。近红外光照射部14朝向在拉出部21相对于储藏部18移动时在光配光部32的下方通过的拉出部21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通过这样的构成,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伴随着拉出部21的移动几乎可靠地在近红外光的照射区域A通过。由此,即使在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对储藏部18中储藏的储藏物S照射近红外光。
例如,在仅对储藏库设置了近红外光照射部的情况下,在多个储藏物S拥挤地排列着进行储藏时,多个储藏物S中有可能产生未接触近红外光的部分。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伴随着拉出部21相对于储藏部18移动,相对于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相对位置变化。因此,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持续被其他的储藏物S的阴影隐藏的可能性变小。由此,能够对于放入储藏部18的储藏物S整体更可靠地照射近红外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第2方向Y的宽度W2比第1方向X的宽度W1更宽的照射区域A,作为储藏部18的内部的照射区域A。通过这样的构成,即使在例如使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进一步减少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放入储藏部18的储藏物S更可靠地照射近红外光。
这里,在储藏物S的鲜度保持的观点上,对新放入储藏部18的储藏物S照射近红外光是有效果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藏库1具备门12、开关检测部13及控制部15。门12对储藏部18进行开关。开关检测部13检测门12的开关。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在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近红外光。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在有可能对储藏部18新增加储藏物S的门12的开关动作时照射近红外光。另外,根据该构成,在储藏物S未从储藏部18出入时,能够使近红外光照射部14进行的近红外光的照射停止或减少。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进一步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及/或由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发热引起的储藏部18的温度上升的抑制等。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门12具有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储藏部18的拉出部21。并且,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在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近红外光。通过这样的构成,在门12的开关动作中,拉出部21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在近红外光的照射区域A通过(例如,在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的正下方通过)。因此,例如,在门12的开关时新容纳到拉出部21中的储藏物S,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通过从而被照射近红外光后,储藏于储藏部18。由此,能够更有效地对储藏物S照射近红外光。
这里,近红外光是人的眼睛看不见的。因此,储藏库1也可以除了具有近红外光照射部14,还具有可见光照射部41(参照图1)。可见光照射部41照射可见光(例如中心波长在400nm~700nm的范围的光)。例如,可见光照射部41通过控制部15来控制,以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照射近红外光时照射可见光。由此,可见光照射部41能够使用户知晓正在通过近红外光照射部14照射近红外光。另外,也可以代替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外设置可见光照射部41的情况,而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照射的光中包含可见光成分。
接下来,对第1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以外的构成,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是同样的。
(第1变形例)
图6是表示第1变形例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6所示,本变形例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多个近红外光源31、及导光板51。多个近红外光源31及导光板51设置在例如储藏部18的上部。多个近红外光源31,分开地配置在导光板51的两侧,分别从导光板51的端面朝向导光板51的内部放出近红外光。本变形例的导光板51,是“光配光部”的一例,具有透光性,并且如第1实施方式的光配光部32那样具有光配光角变更功能。例如,导光板51通过在该导光板51的表面所设置的微细的凹部及/或在导光板51的内部密封的粒子等使光扩散。另外,导光板51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导光板51使从该导光板51的端面入射的光,朝向储藏部18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扩散。
(第2变形例)
图7是表示第2变形例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7所示,本变形例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多个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多个近红外光源31例如沿着第2方向Y以直线状排列。由此,形成了如图3所示那样的第2方向Y的宽度W2比第1方向X的宽度W1更宽的照射区域A。光配光部32将多个近红外光源31从下方一体地覆盖。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构成,光配光部32将多个近红外光源31分别个别地覆盖。
(第3变形例)
图8是表示第3变形例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8所示,本变形例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在门12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对拉出部21的内部的整体照射近红外光的配光角。由此,在用户将门12打开并相对于拉出部21进行储藏物S的取出或放入的过程中,能够对拉出部21内的储藏物S整体照射近红外光。另外,也可以代替上述或者在上述的基础上,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在门12完全打开的状态下对储藏部18的内部的整体照射近红外光的配光角。由此,在用户将门12打开并对于储藏部18进行储藏物S的取出或放入的过程中,能够对储藏部18内的储藏物S整体照射近红外光。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9A及图9B,对第2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拉出部21与收纳容器25能够分别移动。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9A及图9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9A及图9B所示,储藏库1具有在拉出部21的底面21a的上方配置的收纳容器25。以下,为了便于说明,有时将收纳容器25称为“上级容纳部25”。另外,上级容纳部25不限于收纳容器,也可以是搁板等。上级容纳部25,与门12(拉出部21)独立地被设置于储藏库主体11的支承部61所支承。例如,支承部61是在储藏部18的内面所设置的引导部,但不限定于此。
另一方面,将通过拉出部21的底面21a形成的容纳部称为“下级容纳部62”。下级容纳部62包括在拉出部21的底面21a与上级容纳部25之间形成的空间。下级容纳部62与拉出部21及门12设置为一体。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级容纳部25,在拉出部21被从储藏部18拉出的状态下,能够至少暂时地残留在储藏部18的内部(参照图9A)。例如,上级容纳部25在被从储藏部18拉出后能够通过手动从储藏部18拉出(参照图9B))。另外,上级容纳部25也可以在拉出部21被从储藏部18拉出后具有时间差地通过驱动源63朝向储藏部18的外部被推出。例如,驱动源63是马达或者电磁线圈,但不限定于此。
例如,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比上级容纳部25更靠前侧的位置(即,上级容纳部25与开口部18a之间的位置)为中心照射近红外光。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在第1方向X上配置在上级容纳部25与开口部18a之间的位置。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首先,控制部15,在通过开关检测部13检测到门12开始打开的情况下,将近红外光源31点亮。由此,在储藏部18中开口部18a附近的区域,被照射近红外光。由此,下级容纳部62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伴随着门12的打开动作,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通过。由此,下级容纳部62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被照射近红外光。并且,在从储藏部18拉出下级容纳部62后,例如根据需要,拉出上级容纳部25。此时,上级容纳部25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伴随着上级容纳部25的拉出动作,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通过。由此,上级容纳部25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被照射近红外光。
这里,在收纳部形成为多级状的情况下,在储藏部18的上部配置光源时,由于会成为上级容纳部25或者上级容纳部25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等的阴影,因此近红外光有可能未充分照射到下级容纳部62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下级容纳部62与上级容纳部25能够具有时间差地在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照射区域A通过,所以能够对上级容纳部25及下级容纳部62中所容纳的储藏物S整体充分地照射近红外光。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3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近红外光照射部14还被设置在拉出部21的底部。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从储藏部18的上部及拉出部21的底部照射近红外光。例如,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多个近红外光源31及多个光配光部32。
多个近红外光源31包括:在储藏部18的上部所设置的多个近红外光源31A、及在拉出部21的底部所设置的多个近红外光源31B。多个近红外光源31B从拉出部21的底部朝向上方放出近红外光。另外,近红外光源31A及近红外光源31B也可以分别各为1个。
多个光配光部32例如具有覆盖多个近红外光源31A的多个光配光部32A、及覆盖多个近红外光源31B的1个光配光部32B。光配光部32B设置于拉出部21的底部,将多个近红外光源31B一体覆盖。光配光部32B是保护多个近红外光源31B的保护罩。例如,光配光部32B形成拉出部21的底面21a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以在例如门12处于关闭状态时,照射近红外光。另外,近红外光的照射的定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
例如,在储藏库1中,在储藏部18内存在多个储藏物S,它们以在高度方向上叠置的状态储藏的情况存在。在该情况下,在对储藏部18中所储藏的储藏物S整体照射近红外光时,在要仅从某1方向(例如储藏部18的上部)进行照明时,近红外光可能不能到达叠置的储藏物S的阴影中的储藏物S。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照射部14除了从储藏部18的上部以外,还从拉出部21的底部照射近红外光。由此,能够对来自上方的近红外光难以到达的储藏物S照射近红外光。另外,将照明用的光源设置在储藏部18的底部并朝向上方照射光这样的构成,通常难以想到。原因是,储藏库1中设置的照明光源,几乎都是使用于将储藏部18内照亮的用途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光源发出的光几乎都是可见光成分,但在这种光源设置在储藏部18的底部并向上发出光时,所照射的光直接进入用户的眼睛,会感到刺眼从而不易观看储藏部18的内部。但是,通过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照射的光,不是用来使用户明亮地看到储藏部18内的可见光,而是为了保持鲜度而对储藏物S照射的近红外光,人的眼睛看不到,因此上述构成是可能的。
另外,在没有拉出部21的情况下、或者拉出部21具有透光性的情况下,近红外光源31B及光配光部32B也可以代替拉出部21的底部或者除了拉出部21的底部以外,被设置在储藏部18的底部。在该情况下,近红外光照射部14从储藏部18的底部朝向上方照射近红外光。另外,近红外光源31及光配光部32也可以代替储藏部18、拉出部21的上部及底部中的至少一方或者除了上部及底部中的至少一方以外,被设置在储藏部18、拉出部21的前部、拉出部21的侧部及拉出部21的后部(深处部18b)中的至少一处。
(第4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1,对第4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4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拉出部21的底部设置有隔板71。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3实施方式相同。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拉出部21具有在该拉出部21的底部所设置的隔板71。例如,隔板71从拉出部21的底部朝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例如分割出供储藏物S储藏的空间。在本实施方式中,隔板71具有透光性,并且与第1实施方式的光配光部32同样地具有光配光角变更功能。换言之,隔板71形成“光配光部”的一例。例如,隔板71配置在近红外光源31B的正上方。隔板71的材料例如是包括玻璃、聚碳酸酯、丙烯酸等的透明的材料,但并不限定于此。
近红外光源31(例如近红外光源31B),朝向隔板71的内部放出近红外光,并通过隔板71对储藏部18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即,从近红外光被放出后进入到隔板71的内部的光,在隔板71的内部传播,并从隔板71的表面向储藏部18的内部射出。通过这样的构成,易于遍及例如储藏库1的内部整体大致均匀地照射近红外光。由此,能够使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能够进一步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等。
另外,使从近红外光源31放出的近红外光扩散的隔板71,也可以代替拉出部21的底部或者除了拉出部21的底部以外,设置在储藏部18的底部。
(第5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对第5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5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近红外光源31相对于隔热件81配置在与储藏部18相反一侧等。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2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2所示,储藏库主体11例如在该储藏库主体11的后壁具有隔热件81。隔热件81从至少一个方向覆盖储藏部18,提高储藏部18的保冷性。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备近红外光源31、波导部件82及光配光部32。
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源31相对于隔热件81位于与储藏部18相反一侧。换言之,隔热件81被设置在近红外光源31与储藏部18之间。
波导部件82通过在设置于例如隔热件81的孔或者间隙通过,从而在近红外光源31与储藏部18之间延伸。波导部件82例如是光纤或者导光板。例如,导光板通过玻璃、聚碳酸酯、及丙烯酸等的至少1种透明材料形成。波导部件82通过使从近红外光源31发出的近红外光在该波导部件82内传播,从而将其向储藏部18的内部引导。波导部件82的一方的端部(以下,称为光放射端部82a)例如配置在储藏部18的上部。另外,波导部件82的光放射端部82a也可以代替储藏部18的上部或者除了储藏部18的上部,设置在储藏部18的前部、侧部、后部(深处部18b)及底部中的至少一处。另外,波导部件82为了对储藏部18内大致均匀地照射近红外光,也可以为,波导部件82在中途分支,并具有多个光放射端部82a。另外,波导部件82的光放射端部82a也可以设置在第1至第4、及第6至第8实施方式中的近红外光源31的位置。
光配光部32配置在波导部件82的光放射端部82a的下方,覆盖光放射端部82a。另外,也可以代替于此,通过对光放射端部82a施行光配光角变更处理(例如,用来设置光扩散功能等的光配光角变更功能的加工),从而光配光部32被直接设置于光放射端部82a。
这里,在近红外光源31点亮时,伴随着发热。在这样的发热源与储藏部18相邻而存在时,会成为储藏部18内的温度上升的原因。并且,作为结果,储藏库1的耗电量增加。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源31相对于隔热件81位于与储藏部18相反一侧。波导部件82将从近红外光源31发出的光朝向储藏部18的内部引导。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对储藏部18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并且能够抑制由近红外光源31引起的储藏部18的温度上升。其结果是,能够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等。
(第6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3,对第6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6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储藏部18的内部设置有荧光材料含有部91。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3是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拉出部21的内面,设置有荧光材料含有部91。荧光材料含有部91,既可以通过使形成拉出部21的内面的部件预先含有荧光材料而形成,也可以通过在拉出部21的内面涂布荧光材料而形成。荧光材料含有部91,在接触可见光时吸收该可见光的至少一部分后发出近红外光,对储藏部18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荧光材料含有部91既可以设置在拉出部21的内面的整个区域,也可以仅设置在一部分区域。这里,以1个观点来看,荧光材料含有部91,将可见光变换为近红外光后使该近红外光向储藏部18的内部扩散。因此,荧光材料含有部91能够称为“光配光部”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藏库1具备朝向荧光材料含有部91照射可见光的可见光照射部92。荧光材料含有部91在与从可见光照射部92照射的可见光接触时发出近红外光。另外,可见光照射部92也可以没有。在该情况下,荧光材料含有部91,在例如门12被打开时,通过与储藏库1的外部的光(室内的照明光等)接触而发出近红外光。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控制可见光照射部92,以在门12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可见光。例如,控制部15在通过开关检测部13检测到门12开始打开的情况下,控制可见光照射部92以照射可见光。另外,可见光照射的定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控制部15也可以控制可见光照射部92,以在门12处于关闭状态时照射可见光。
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将如上所述的近红外光源31省略。另外,荧光材料含有部91,至少能够在门12被打开的状态下利用环境光(室内的照明光等)发出近红外光。由此,能够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等。另外,也能够发挥如下功能:在设置朝向荧光材料含有部91照射可见光的可见光照射部92时,为了使用户容易观看储藏物S而将储藏部18内照亮、即使在环境光少的情况也维持近红外光量、及视觉上向用户传达正在照射近红外光的情况等。另外,荧光材料含有部91也可以代替拉出部21的内面或者除了拉出部21的内面以外,设置在储藏部18的内面。
(第7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4至图16,对第7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7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根据储藏物检测部111的检测结果,控制近红外光照射部14的点亮等。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4是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具有多个近红外光源31。多个近红外光源31能够在控制部15的控制下,互相独立地点亮。在本实施方式中,储藏部18虚拟地被分割为多个区域R。例如,多个近红外光源31以与多个区域R一对一地对应的方式配置。
图15是图14中所示的储藏库1的沿着F15-F15线的截面图。
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除了第1实施方式的构成以外,还具有储藏物检测部111。例如,储藏物检测部111具有受光传感器115、图像处理部116、判定部117及存储部118。
受光传感器115设置在例如储藏部18的上部,取得储藏部18内的储藏物S的位置有关的信息。本实施方式的受光传感器115是二维图像传感器。另外,受光传感器115不限于上述例子,也可以是近红外光检测器等。近红外光检测器在对储藏物S照射了近红外光时检测来自储藏物S的反射光,从而取得与储藏物S的位置有关的信息。
图像处理部116对通过受光传感器115取得的图像进行图像处理。
判定部117,通过对由图像处理部116进行图像处理后的图像与预先保存在存储部118中的基准图像进行比较,检测储藏部18内的储藏物S的有无及储藏物S的位置。另外,判定部117也可以基于通过图像处理部116进行图像处理而获得的信息(例如储藏物S的颜色及/或形状有关的信息)、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18中的信息(例如数据库),判定放入到储藏部18中的储藏物S的种类。另外,在受光传感器115是近红外光检测器的情况下,判定部117也可以基于通过受光传感器115检测到的反射光的波长及预先存储在存储部118中的信息,判定放入到储藏部18的储藏物S的种类。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5,基于储藏物检测部111的检测结果,控制多个近红外光源31的点亮状态。例如,控制部15,基于通过储藏物检测部111检测到的储藏物S的位置,选择要点亮的近红外光源31。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5使多个近红外光源31中、与通过储藏物检测部111检测到的储藏物S的位置对应的至少1个近红外光源31点亮。换言之,控制部15使多个近红外光源31中、与储藏物S所存在的区域R对应的近红外光源31点亮(例如,使位于储藏物S所存在的区域R的正上方的近红外光源31点亮)。另一方面,控制部15不使与不存在储藏物S的区域R对应的近红外光源31点亮。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15,基于通过储藏物检测部111检测到的储藏物S的种类,改变近红外光源31的照射条件。例如,控制部15,基于通过储藏物检测部111检测到的储藏物S的种类,以适于该储藏物S的照射条件使近红外光源31点亮。根据储藏物S的种类而改变的照射条件,是近红外光的照射强度、照射时间及波长中的至少一个。
图16是表示控制部15的控制动作的流程的一例的流程图。
如图16所示,首先,控制部15从开关检测部13受理检测结果。然后,控制部15基于开关检测部13的检测结果,判定门12是否被关闭(S201)。控制部15在判定为门12处于打开状态的情况下,反复进行S201的判定处理。
另一方面,控制部15在检测到门12被关闭的情况下,通过受光传感器115检测储藏部18内的状态(S202)。然后,储藏物检测部111基于受光传感器115的检测结果,取得与储藏物S的位置有关的信息(S203)。然后,控制部15使多个近红外光源31中、与通过储藏物检测部111检测到的储藏物S的位置对应的至少1个近红外光源31点亮(S204)。另外,近红外光的点亮时间既可以是门12关闭后的一定时间,也可以继续维持点亮。另外,在储藏部18内不存在植物即储藏物S的情况下,控制部15也可以基于储藏物检测部111的检测结果,使全部近红外光源31继续熄灭。
通过这样的构成,仅在植物即储藏物S存在的情况下,点亮近红外光源31。另外,仅仅与储藏部18内的储藏物S的位置对应的近红外光源31被点亮。由此,能够以更高的效率利用近红外光。
(第8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对第8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进行说明。第8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在收纳容器25设置有导光部121。另外,以下说明的以外的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图17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容器(上级收纳部)25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导光部121形成。例如,导光部121在第1方向X上延伸,形成收纳容器25的底部。导光部121具有透光性,并且如第1实施方式的光配光部32那样具有光配光角变更功能。导光部121是“光配光部”的一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近红外光源31设置在储藏部18的后壁。近红外光源31,朝向导光部121放出近红外光,通过导光部121对储藏部18的内部照射近红外光。即,从近红外光放出并进入到导光部121的内部的光,在导光部121的内部传播,并从导光部121的表面(例如上面及下面)向储藏部18的内部射出。通过这样的构成,易于遍及例如储藏库1的内部整体大致均匀地照射近红外光。由此,能够使近红外光源31的数量进一步减少,能够进一步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等。
(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图18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储藏库1的截面图。
如图1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导光部121是在收纳容器25之外设置在储藏部18的内部的导光板。通过这样的构成,也能够实现与第8实施方式大致相同的功能。
另外,在以上说明的第1至第8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控制部15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及储藏物检测部111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例如既可以是通过如CPU的处理器执行程序来实现的软件功能部,或者也可以是具有同样的功能的LSI(Large Scale Integration)或者ASIC(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等的硬件,或者还可以通过软件功能部与硬件来实现。另外,上述程序保存在设置于例如储藏库1的存储器件。另外,存储部118是设置于例如储藏库1的存储器件。
以上,对第1至第8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的构成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在全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中,近红外光照射部14也可以不具有光配光部32。即,近红外光照射部14也可以仅通过1个或者多个近红外光源31形成。
例如,储藏库1也可以不具有门12及拉出部21中的至少一方。近红外光照射部14可以朝向储藏部18的大致整个区域照射近红外光。近红外光照射部14也可以在门12的关闭状态照射近红外光。另外,近红外光照射部14也可以与门12的开关动作无关地以一定的时间间隔或者始终照射近红外光。另外,以上说明的全部实施方式及变形例涉及的近红外光照射部14,也可以是,作为近红外光照射单元U,与储藏库(储藏库主体11)分别形成,并以后附的方式安装于储藏库。另外,近红外光照射单元U可以包括开关检测部13、控制部15、可见光照射部41、92、储藏物检测部111等,也可以不包括这些部件。
另外,例如第5实施方式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具有可见光源的构成。即,在第5实施方式的构成中,近红外光源31可以被置换为可见光源。在该情况下,波导部件82将从可见光源放出的可见光朝向储藏部18的内部引导。通过这样的构成,抑制由光源引起的储藏部18的内部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谋求储藏库1的耗电的降低。
通过以上说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储藏库具有近红外光照射部,该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并将中心波长在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对储藏部的内部照射。通过这样的构成,能够有效地照射近红外光。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示的,意图不在于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实施,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及主旨,同样也包含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另外,能够将上述的实施方式归纳为以下的技术方案。
[技术方案1]
一种储藏库,具备:
储藏库主体,具有供植物储藏的储藏部;以及
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将中心波长在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
[技术方案2]
如技术方案1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储藏部具有供上述植物出入的开口部、位于与上述开口部相反一侧的深处部及位于上述开口部与上述深处部之间的中央的中央部,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以相比于上述中央部更靠近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为中心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技术方案3]
如技术方案2所述的储藏库,
还具备拉出部,该拉出部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上述储藏部,
上述光配光部,被配置在上述储藏部的上部中相比于上述中央部更靠近上述开口部的位置,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在上述拉出部相对于上述储藏部移动时朝向在上述光配光部的下方通过的上述拉出部的内部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技术方案4]
如技术方案2或者技术方案3所述的储藏库,
在将从上述深处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并将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的情况下,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在上述储藏部的内部具有上述第2方向的宽度比上述第1方向的宽度更宽的照射区域。
[技术方案5]
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4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藏库,还具备:
门,将上述储藏部开关;
开关检测部,检测上述门的开关;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开关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以在上述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技术方案6]
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5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从上述储藏部的底部及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上述储藏部的拉出部的底部中的至少一方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技术方案7]
如技术方案6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光配光部是具有透光性并设置在上述储藏部的底部及上述拉出部的底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隔板,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通过上述隔板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技术方案8]
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7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储藏库主体具有隔热件,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近红外光源,相对于上述隔热件位于与上述储藏部相反一侧;以及波导部件,将从上述近红外光源发出的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引导。
[技术方案9]
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8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光配光部是,设置于上述储藏部的内面及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上述储藏部的拉出部的内面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接触可见光时发出上述近红外光的荧光材料含有部。
[技术方案10]
如技术方案9所述的储藏库,还具备:
门,将上述储藏部开关;
开关检测部,检测上述门的开关;
可见光照射部,朝向上述荧光材料含有部照射上述可见光;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开关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可见光照射部,以在上述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上述可见光。
[技术方案11]
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0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藏库,还具备:
储藏物检测部,检测上述储藏部内的上述植物的位置;以及
控制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的控制部,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能够互相独立地点亮的多个近红外光源,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多个近红外光源中与通过上述储藏物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植物的位置对应的至少1个近红外光源点亮。
[技术方案12]
如技术方案1至技术方案11中任一项所述的储藏库,
还具备容纳于上述储藏部的收纳容器,
上述光配光部,是形成上述收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光部,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通过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导光部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技术方案13]
一种近红外光照射单元,该近红外光照射单元具备:近红外光照射部,被安装于具有供植物储藏的储藏部的储藏库,具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将中心波长在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

Claims (13)

1.一种储藏库,具备:
储藏库主体,具有能够储藏植物的储藏部;以及
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将中心波长在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储藏部具有供上述植物出入的开口部、位于与上述开口部相反一侧的深处部及位于上述开口部与上述深处部之间的中央的中央部,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以相比于上述中央部更靠近上述开口部的位置为中心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藏库,
还具备拉出部,该拉出部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上述储藏部,
上述光配光部,被配置在上述储藏部的上部中相比于上述中央部更靠近上述开口部的位置,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在上述拉出部相对于上述储藏部移动时朝向在上述光配光部的下方通过的上述拉出部的内部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储藏库,
在将从上述深处部朝向上述开口部的方向设为第1方向,并将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方向设为第2方向的情况下,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在上述储藏部的内部具有上述第2方向的宽度比上述第1方向的宽度更宽的照射区域。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还具备:
门,将上述储藏部开关;
开关检测部,检测上述门的开关;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开关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以在上述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从上述储藏部的底部及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上述储藏部的拉出部的底部中的至少一方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光配光部是具有透光性并设置在上述储藏部的底部及上述拉出部的底部中的至少一方的隔板,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通过上述隔板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储藏库主体具有隔热件,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近红外光源,相对于上述隔热件位于与上述储藏部相反一侧;以及波导部件,将从上述近红外光源发出的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引导。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
上述光配光部是,设置于上述储藏部的内面及以能够拉出的方式容纳于上述储藏部的拉出部的内面中的至少一方、并在接触可见光时发出上述近红外光的荧光材料含有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藏库,还具备:
门,将上述储藏部开关;
开关检测部,检测上述门的开关;
可见光照射部,朝向上述荧光材料含有部照射上述可见光;以及
控制部,基于上述开关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控制上述可见光照射部,以在上述门处于打开状态时照射上述可见光。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还具备:
储藏物检测部,检测上述储藏部内的上述植物的位置;以及
控制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的控制部,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具有能够互相独立地点亮的多个近红外光源,
上述控制部,使上述多个近红外光源中与通过上述储藏物检测部检测到的上述植物的位置对应的至少1个近红外光源点亮。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藏库,
还具备容纳于上述储藏部的收纳容器,
上述光配光部,是形成上述收纳容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导光部,
上述近红外光照射部,通过上述收纳容器的上述导光部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上述近红外光。
13.一种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该近红外光照射单元具备:近红外光照射部,被安装于具有能够储藏植物的储藏部的储藏库,具有朝向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的至少一部分区域改变光的配光角的光配光部,将中心波长在700nm~2500nm的范围内的近红外光对上述储藏部的内部照射。
CN201710504989.3A 2016-07-13 2017-06-28 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Active CN1076160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38778A JP6835494B2 (ja) 2016-07-13 2016-07-13 貯蔵庫および近赤外光照射ユニット
JP2016-138778 2016-07-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6006A true CN107616006A (zh) 2018-01-23
CN107616006B CN107616006B (zh) 2021-06-15

Family

ID=609951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04989.3A Active CN107616006B (zh) 2016-07-13 2017-06-28 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835494B2 (zh)
CN (1) CN107616006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8579A (ja) * 1997-08-22 1998-03-10 Hitachi Ltd 冷蔵庫
CN1432779A (zh) * 2002-01-17 2003-07-30 Lg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冰箱中的冷空气的装置和方法
JP2006132877A (ja) * 2004-11-08 2006-05-25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1449123A (zh) * 2006-05-24 2009-06-03 株式会社大宇电子 具有蔬菜盒的冰箱
CN101881548A (zh) * 2010-07-01 2010-11-10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的照明系统
JP2011052943A (ja) * 2009-09-04 2011-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CN201954912U (zh) * 2011-02-16 2011-08-31 海尔集团公司 冰箱
JP2011245214A (ja) * 2010-05-31 2011-1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WO2013031925A1 (ja) * 2011-08-30 2013-03-07 株式会社四国総合研究所 農作物の鮮度保持方法
CN103575052A (zh) * 2012-08-07 2014-02-12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箱
CN104126101A (zh) * 2012-02-20 2014-10-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JP2015075276A (ja) * 2013-10-09 2015-04-2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15169973A (ja) * 2014-03-05 2015-09-2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検知システム及び火災検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68579A (ja) * 1997-08-22 1998-03-10 Hitachi Ltd 冷蔵庫
CN1432779A (zh) * 2002-01-17 2003-07-30 Lg电子株式会社 控制冰箱中的冷空气的装置和方法
JP2006132877A (ja) * 2004-11-08 2006-05-25 Toshiba Corp 冷蔵庫
CN101449123A (zh) * 2006-05-24 2009-06-03 株式会社大宇电子 具有蔬菜盒的冰箱
JP2011052943A (ja) * 2009-09-04 2011-03-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冷蔵庫
JP2011245214A (ja) * 2010-05-31 2011-12-08 Sanyo Electric Co Ltd 低温ショーケース
CN101881548A (zh) * 2010-07-01 2010-11-10 合肥美的荣事达电冰箱有限公司 冰箱的照明系统
CN201954912U (zh) * 2011-02-16 2011-08-31 海尔集团公司 冰箱
WO2013031925A1 (ja) * 2011-08-30 2013-03-07 株式会社四国総合研究所 農作物の鮮度保持方法
CN104126101A (zh) * 2012-02-20 2014-10-29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冷藏库
CN103575052A (zh) * 2012-08-07 2014-02-12 博西华电器(江苏)有限公司 冰箱
JP2015075276A (ja) * 2013-10-09 2015-04-20 日立アプライアンス株式会社 冷蔵庫
JP2015169973A (ja) * 2014-03-05 2015-09-28 ホーチキ株式会社 火災検知システム及び火災検知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09733A (ja) 2018-01-18
CN107616006B (zh) 2021-06-15
JP6835494B2 (ja) 2021-02-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RU2636955C2 (ru) Способ для увеличения питательной ценности съедобной части растения при помощи света и предназначенного для этого осветительного прибора
Sun et al. Metabolomic assessment reveals an elevated level of glucosinolate content in CaCl2 treated broccoli microgreens
Interdonato et al. Effects of low UV-B doses on the accumulation of UV-B absorbing compounds and total phenolics and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in the peel of harvested lemons
ES2341699A1 (es) "procedimiento y aparato para alterar el nivel de una sustancia fitoquimica en una celula vegetal o tejido vegetal recogidos.
Farneti et al. Low temperature-induced lycopene degradation in red ripe tomato evaluated by remittance spectroscopy
KR20070086651A (ko) 400 nm 내지 700nm의 파장의 광선을 주사하여 식물세포 내의 식물성 화학물질의 농도를 변경하는 방법 및기구
Goyal et al. Effects of ultraviolet irradiation, pulsed electric field, hot water and ethanol vapours treatment on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mung bean sprouts
ES2960319T3 (es) Control de la floración prematura utilizando un alto nivel de rojo lejano
SAKAMOTO et al. Effects of salinity and nutrients in seawater on hydroponic culture of red leaf lettuce
US1168407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post-harvest treatment of vegetables and fruits
Pessoa et al. Calcium biofortification of Rocha pears, tissues accumulation and physicochemical implications in fresh and heat-treated fruits
US20170202154A1 (en) Plant cultivation method and plant cultivation device
JP2013090626A (ja) 緑化抑制方法
CN107616006A (zh) 储藏库及近红外光照射单元
Bechoff Investigating carotenoid loss after drying and storage of orange-fleshed sweet potato
US20170055539A1 (en) Method of preserving freshness of harvested crops, freshness preservation device, repository, and display device
Mujar et al. Effect of low gamma radiation and methyl jasmonate on Vanilla planifolia tissue culture
CN110169443A (zh) 新鲜度保持方法、新鲜度保持装置、收纳库及陈列装置
CN106417565A (zh) 使农产品的品位提高的光处理方法
CN111867383A (zh) 农作物的保鲜方法和保鲜装置
JP6666491B1 (ja) 緑化抑制方法
Hordijk Studie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hilling injury in Navel orange fruit
KR101817510B1 (ko) 하령 감자의 글리코알칼로이드 생성을 감소시키는 방법
Longo et al. The effect of Phelipanche ramosa infection on the quality of tomato fruit
JP5789906B2 (ja) 収穫後の植物体における曝光下での植物色素合成抑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