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878A - 电热器 - Google Patents

电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5878A
CN107615878A CN201680029097.6A CN201680029097A CN107615878A CN 107615878 A CN107615878 A CN 107615878A CN 201680029097 A CN201680029097 A CN 201680029097A CN 107615878 A CN107615878 A CN 1076158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holding section
electrode holder
electroconductive component
heat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9097.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5878B (zh
Inventor
山本雄大
原田洋介
嘉本启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filed Critical Japan Climate System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15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5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35Structures comprising heat spreading elements in the form of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52Frame constructions
    • F24H3/047Multiple-piece frames assembled on their four or more ed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3/00Air heaters
    • F24H3/02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 F24H3/04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 F24H3/0405Air heaters with forced circulation the air being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heating medium, e.g. electric heating element using electric energy supply, e.g. the heating medium being a resistive element; Heating by direct contact, i.e. with resistive elements, electrodes and fins being bonded together without additional element in-between
    • F24H3/0429For vehicles
    • F24H3/0452Frame constructions
    • F24H3/0476Means for putting the electric heaters in the frame under strain, e.g. with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9/00Details
    • F24H9/1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 F24H9/185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grates or heating means for air heaters
    • F24H9/1863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 heating means
    • F24H9/1872PTC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3/00Ohmic-resistance heating
    • H05B3/02Details
    • H05B3/06Heater elements structurally combined with coupling elements or hold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HFLUID HEATERS, e.g. WATER OR AIR HEATERS, HAVING HEAT-GENERATING MEANS, e.g. HEAT PUMPS, IN GENERAL
    • F24H2250/00Electrical heat generating means
    • F24H2250/04Positive or nega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s, e.g. PTC, NT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在电极夹(14)设置有从PTC元件(10)侧的相反侧与上侧电极板(12)卡合的卡合部(20b、21b)、以及从PTC元件(10)侧的相反侧与下侧电极板(13)卡合的卡合部(20c、21c)。电极夹(14)构成为允许上侧电极板(12)在卡合部(20b、21b)与卡合部(20c、21c)之间向接近或远离下侧电极板(13)的方向产生位移。

Description

电热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发热元件的电热器,通过向上述发热元件供电,从而该发热元件发热。
背景技术
例如,在有些车辆用空调装置中设置有用于加热空调用空气的电热器。作为这种电热器,已知有包括如下所述的发热元件的装置,上述发热元件由通过向其供电而发热的PTC元件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即,专利文献1、2中的电热器包括多个发热单元、由配置在发热单元之间的翅片构成的散热单元以及收纳上述的发热单元和散热单元的壳体,外部空气从形成在壳体上的上游侧的开口部流入后得到加热,然后从下游侧的开口部流出。
如各个文献的图7所记载的那样,各个发热单元由一对薄板金属带、配置在上述薄板金属带之间的PTC元件、以及支承一对薄板金属带和PCT元件的配置框架构成。配置框架具有从外面与一薄板金属带卡合的支承突起以及从外面与另一薄板金属带卡合的支承突起,并且配置框架的一部分夹在一薄板金属带与另一薄板金属带之间。
此外,在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用于将发热单元和散热单元在它们的层叠方向上按压的弹簧单元,借助该弹簧单元,压缩力作用于发热单元和散热单元上。
专利文献1:专利第4880648号公报
专利文献2:专利第493949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其中,在专利文献1、2中,发热单元的配置框架的一支承突起与一薄板金属带的外表面卡合,另一支承突起与另一薄板金属带的外表面卡合,因此,能够利用配置框架将两个薄板金属带和PTC元件以层叠状态支承住,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将发热单元组装到壳体之际的作业性这样的优点。
但是,在配置框架的一部分夹在一薄板金属带与另一薄板金属带之间的状态下,支承突起分别与薄板金属带接触,因此,一薄板金属带和另一薄板金属带完全被配置框架限制住,从而不能使两个薄板金属带的相隔距离发生变化。
在此,弹簧单元的压缩力是在将两个薄板金属带的相隔距离缩短的方向上作用于一薄板金属带和另一薄板金属带的外表面上的,但是,如上所述那样一薄板金属带和另一薄板金属带被配置框架完全限制住的情况下,即使通过弹簧单元使压缩力发挥了作用,结果是两个薄板金属带的相隔距离也几乎不变。
但是,对于薄板金属带、PTC元件等而言,不能避免厚度、形状会在制造公差的范围内出现波动,因此,在不能借助弹簧单元的压缩力来缩短两个薄板金属带的相隔距离的专利文献1、2中,可以想到薄板金属带与PTC元件之间的压触不充分,进而有时会导致PTC元件的发热量降低。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通过将发热元件和导电性部件支承在电极夹上而进行一体化来使组装作业性良好的情况下,充分地确保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的压触力来抑制发热元件的发热量降低。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做到了:通过电极夹的卡合部将第一导电性部件和第二导电性部件支承在该电极夹上,在该状态下,能够使第一导电性部件向接近或远离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
第一方面的发明的电热器包括:发热部,具有发热元件,通过向上述发热元件供电而该发热元件发热;翅片,用于向外部空气传递上述发热部的热;壳体,以上述发热部和上述翅片在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层叠配置的状态支承该发热部和该翅片;以及弹簧部件,组装在上述壳体内,用于使压缩力在上述发热部和上述翅片的层叠方向上作用于上述发热部和上述翅片,上述电热器的特征在于,上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导电性部件、第二导电性部件以及电极夹,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和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被配置成从上述层叠方向两侧夹住上述发热元件并且与该发热元件接触且用于从外部向该发热元件供电,上述电极夹支承上述发热元件、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以及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在上述电极夹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从上述发热元件侧的相反侧与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卡合,上述第二卡合部从上述发热元件侧的相反侧与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卡合,上述电极夹构成为允许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向接近或远离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
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电极夹的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将第一导电性部件和第二导电性部件支承在电极夹上,在该状态下,发热元件配置在第一导电性部件与第二导电性部件之间,因此发热元件也被支承在电极夹上。由此,发热部成为一体,因此,在将发热部与翅片一起组装在壳体内之际的组装作业性良好。
组装后,弹簧部件产生的压缩力还作用于发热部。此时,被支承在电极夹上的第一导电性部件处于能够向接近或远离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的状态,因此,即使第一导电性部件、第二导电性部件以及发热元件的厚度、形状出现波动,也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的压触力、以及第二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的压触力。
第二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电极夹呈包围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和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的周缘部的框状,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由从上述电极夹的内表面朝向该电极夹的内侧突出的突起构成。
根据该构成方式,由于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是突起,因此,分别可靠地与第一导电性部件和第二导电性部件卡合,能够维持卡合的状态。
第三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电极夹由树脂材料形成,在从上述层叠方向看到上述电极夹时,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
即,在从层叠方向看到电极夹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彼此不重叠,因此在成形电极夹时,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不会成为咬合部。由此,不需要在金属模设置用于避免咬合部的滑模等。
第四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嵌件成形在上述电极夹内。
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将第二导电性部件嵌件成形在电极夹内,从而能够可靠地使第二导电性部件与电极夹成为一体。此外,组装现场的组装工时减少。
第五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上述电极夹构成为允许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向接近或远离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
根据该构成方式,支承在电极夹上的第二导电性部件能够向接近或远离第一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的压触力、以及第二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的压触力。
第六方面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第二方面的发明的基础上,
在上述电极夹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朝向该电极夹的内侧突出,上述突出部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上述发热元件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
根据该构成方式,通过电极夹的内表面的突出部对发热元件进行定位。而且,该突出部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小于发热元件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因此,突出部不会阻碍第一导电性部件向接近或远离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面的发明,通过电极夹的卡合部将第一导电性部件和第二导电性部件支承在该电极夹上,在该状态下,第一导电性部件能够向接近或远离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因此,能够边使发热部的组装作业性良好,边充分地确保第一及第二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之间的压触力来抑制发热元件的发热量降低。
根据第二方面的发明,用从电极夹的内表面突出的突起构成了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因此,能够事先防止第一导电性部件和第二导电性部件从电极夹脱落。
根据第三方面的发明,在从层叠方向看到电极夹时,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因此,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不会成为咬合部。由此,能够减少金属模费用。
根据第四方面的发明,将第二导电性部件嵌件成形在电极夹内,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第二导电性部件与电极夹成为一体。此外,能够减少组装现场的组装工时。
根据第五方面的发明,使第二导电性部件能够在接近或远离第一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上产生位移,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及第二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之间的压触力。
根据第六方面的发明,能够通过设置在电极夹的内表面上的突出部对发热元件进行定位。而且,将突出部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设为小于发热元件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因此突出部不会阻碍第一导电性部件向接近或远离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能够充分地确保第一及第二导电性部件与发热元件之间的压触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看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取下了左侧盖和右侧盖的状态的相当于图1的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剖视图。
图4是第一发热部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发热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从斜上方看到的放大了图4的用点划线包围的部分的图。
图7是示出弹簧部件的一部份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弹簧部件的组装要领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弹簧部件正在插入壳体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是图6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变形例所涉及的相当于图10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的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只不过是本质上的实例而已,并没有对本发明、本发明的应用对象或本发明的用途加以限制的意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热器1的立体图。电热器1例如设置于在未图示的汽车上安装的车辆用空调装置上,电热器1用作对空调用空气进行加热的空气加热器,其是所谓的PTC加热器。该电热器1既能够用作辅助空气加热器,也能够加大加热量来用作主空气加热器。从安装在车辆上的电池(不图示)向电热器1供电。需要说明的是,虽未图示,然而电热器1除了用作空调装置的空气加热器以外,还能够在对各种空气进行加热的情况下使用。
在图1和图2中,记载了从以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为基准时的下游侧看到电热器1的情况,但是也可以将在图1和图2中被定义为下游侧的那一侧作为上游侧来使用电热器1。此外,就电热器1的左右方向而言,将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观看时成为右侧的那一侧称为“右”,将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观看时成为左侧的那一侧称为“左”。
电热器1包括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翅片2、将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和翅片2以收纳了的状态予以支承的壳体3、弹簧部件4、左侧盖5以及右侧盖6,整体呈在左右方向上较长的近似长方形形状。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全都相同,如图4所示,上述的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呈在电热器1的左右方向上的长度较长的形状。此外,如图2所示,第一发热部A1位于最上侧,第四发热部A4位于最下侧,此外,第二发热部A2位于第一发热部A1的下侧,第三发热部A3位于第二发热部A2与第四发热部A4之间。翅片2配置在第一发热部A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并且,翅片2还配置在第二发热部A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三发热部A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第四发热部A4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即,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和翅片2是在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层叠配置的。
翅片2是例如由铝合金制薄板材构成的波纹状翅片,其是用于将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的热向外部空气传递的传热部件。翅片2中的波形所连续的方向即为电热器1的左右方向。在壳体3的内部,翅片2从该壳体3的左端部到右端部的范围内连续形成。外部空气通过翅片2流动。此外,可以控制成向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中的个别发热部供电,也可以控制成向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中的所有发热部供电。
如图5所示,第一发热部A1包括多个PTC元件10、10、…、上侧电极板(第一导电性部件)12、下侧电极板(第二导电性部件)13、电极夹14。各PTC元件10是通过向其供电而发热的发热元件,形成为在电热器1的左右方向上较长的板状。在该实施方式中,将PTC元件10的数量设为四个,并且以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留出间隔的方式配置上述的PTC元件10,然而PTC元件10的数量、配置方式并不限于此。
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是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制板材成形而得到的部件,在接触到各PTC元件10的状态下电连接。上侧电极板12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上侧电极板12的右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侧电极板12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上侧电极板12的通孔12a。上侧电极板12的左端部是以向上弯曲后向左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连接部12b。能够将电线束(不图示)与该连接部12b连接,其中,将安装在车辆上的电池的电力供向上述电线束。
下侧电极板13也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下侧电极板13的右端部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下侧电极板13的厚度方向)上贯通下侧电极板13的通孔13a。下侧电极板13的左端部是以向左侧延伸的方式形成的连接部13b。如图4所示,下侧电极板13的连接部13b与上侧电极板12的连接部12b在上下方向上彼此分开。下侧电极板13的连接部13b也构成为能够与电线束(不图示)连接。
如图3和图10所示,在上侧电极板12与下侧电极板13之间配置有PTC元件10、10、…。即,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被配置成从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及翅片2的层叠方向两侧夹住PTC元件10、10、…并且与PTC元件10、10、…接触,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用于从外部向该PTC元件10、10、…供电。
电极夹14由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用于支承PTC元件10、10、…、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而使它们成为一体。如图5所示,电极夹14呈包围PTC元件10、10、…、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的周缘部的框状。即,电极夹14包括下游侧壁部20、上游侧壁部21、左壁部22以及右壁部23,其中,下游侧壁部20沿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缘部延伸,上游侧壁部21沿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的外部空气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缘部延伸,左壁部22以将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的左端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右壁部23以将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的右端部彼此连结的方式延伸。左壁部22的上部比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的上部更向上侧突出。上侧电极板12的连接部12b从上方与该左壁部22的上部嵌合。此外,下侧电极板13的连接部13b从下方与左壁部22的下部嵌合。
电极夹14的右壁部23的上部比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的上部更向上侧突出,电极夹14的右壁部23的下部比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的下部更向下侧突出。由此,在比较下游侧壁部20、上游侧壁部21、左壁部22以及右壁部2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时,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最短。如图3和图10所示,下游侧壁部20和上游侧壁部2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将PTC元件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上侧电极板1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以及下侧电极板1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加而得到的长度。
如图5所示,在下游侧壁部20设置有四个平坦部20a、20a、…,上述四个平坦部20a、20a、…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存在间隔。各平坦部20a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3和图10所示,在下游侧壁部20的各平坦部20a的内表面(电极夹14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下游侧上部卡合部(第一卡合部)20b、下游侧下部卡合部(第二卡合部)20c以及下游侧突出部20d,其中,下游侧上部卡合部(第一卡合部)20b从PTC元件10侧的相反侧(上侧)与上侧电极板12卡合,下游侧下部卡合部(第二卡合部)20c从PTC元件10侧的相反侧(下侧)与下侧电极板13卡合,下游侧突出部20d从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与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之间向电极夹14的内侧突出。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和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分别由朝向电极夹14的内侧突出的突起构成。
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形成在平坦部20a的靠右侧的部位,另一方面,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形成在平坦部20a的靠左侧的部位。而且,在从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以及翅片2的层叠方向上观看电极夹14时,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和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由此,在将电极夹14成形时,不发生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和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成为咬合部的情况。由此,不需要在金属模上设置用于避免咬合部的滑模等,因此能够减少金属模费用。
将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与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的在上下方向上的相隔尺寸设为大于将PTC元件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上侧电极板1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以及下侧电极板1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加后所得到的长度。此外,下游侧突出部20d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PTC元件10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
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游侧壁部21也设置有四个平坦部21a、21a、…,上述四个平坦部21a、21a、…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之间存在间隔。各平坦部21a被配置为与下游侧壁部20的各平坦部20a相对,并沿上下方向延伸。如图3和图10所示,在上游侧壁部21的各平坦部21a的内表面(电极夹14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上游侧上部卡合部(第一卡合部)21b、上游侧下部卡合部(第二卡合部)21c以及上游侧突出部21d,其中,上游侧上部卡合部(第一卡合部)21b从PTC元件10侧的相反侧(上侧)与上侧电极板12卡合,上游侧下部卡合部(第二卡合部)21c从PTC元件10侧的相反侧(下侧)与下侧电极板13卡合,上游侧突出部21d从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与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之间向电极夹14的内侧突出。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和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分别由朝向电极夹14的内侧突出的突起构成。
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形成在平坦部21a的靠左侧的部位,另一方面,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形成在平坦部21a的靠右侧的部位。而且,在从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以及翅片2的层叠方向上看到电极夹14时,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和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由此,在将电极夹14成形时,不发生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和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成为咬合部的情况,因此,能够减少金属模费用。
将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与和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的在上下方向上的相隔尺寸设为大于将PTC元件1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上侧电极板1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以及下侧电极板13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加后所得到的长度。此外,上游侧突出部21d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PTC元件10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
通过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设定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与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的相隔尺寸,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设定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与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的相隔尺寸,由此,能够将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与PTC元件10一同在电极夹14的内部沿上下方向移动。即,能够使上侧电极板12在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与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之间、在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与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允许上侧电极板12在接近或远离下侧电极板13的方向上产生位移。此外,同样,能够使下侧电极板13在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与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之间、在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与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之间沿上下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允许下侧电极板13在接近或远离上侧电极板12的方向上产生位移。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发热部A2~第四发热部A4的构造与第一发热部A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接下来,对壳体3的构造进行说明。如图1~图3所示,壳体3是将在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分开的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组合起来而构成的。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由具有耐热性及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如图3所示,在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上形成有供外部空气流通的上游侧开口部30a。此外,在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上也形成有供外部空气流通的下游侧开口部31a。上游侧开口部30a和下游侧开口部31a的形状大致相同且大小近似相等。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下游侧开口部31a是用于将弹簧部件4从壳体3的外部向内部插入的插入部,详细内容后述。
如图3所示,在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上形成有朝向上游侧突出的嵌合凸部31b。另一方面,在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上形成有供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嵌合凸部31b嵌合的嵌合凹部30b。在将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组合起来的状态下,嵌合凸部31b以插入到嵌合凹部30b内的状态与嵌合凹部30b嵌合。
如图1和图2所示,多个增强部31c沿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在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上,上述多个增强部31c以在上下方向上横穿下游侧开口部31a的方式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增强部31c呈倾斜延伸的杆状,然而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以沿铅锤方向延伸。
增强部31c的上端部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上壁部的下表面相连。增强部31c的下端部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下壁部的上表面相连。此外,相邻的两个增强部31c的上端部彼此形成为一体,或者下端部彼此形成为一体。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在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上也设置有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相同的增强部30c。
如图3所示,在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增强部31c与第一发热部A1的电极夹14之间、以及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的增强部30c与第一发热部A1的电极夹14之间分别有规定的间隙。即,电极夹14的上游侧壁部21的外表面是与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的增强部30c的内表面分离的,并且,电极夹14的下游侧壁部20的外表面是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增强部31c的内表面分离的。由此,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不会牢固地与增强部30c、31c接触,在壳体3的内部,在由弹簧部件4引起的压缩力发挥了作用之际,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能够根据该力在上下方向上移动。
接下来,对弹簧部件4进行说明。弹簧部件4组装在壳体3的内部,用于使压缩力在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及翅片2的层叠方向上作用于上述的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及翅片2上。弹簧部件4例如是将具有弹性的金属制板材成形来构成的,弹簧部件4从壳体3的左端部延伸至右端部。如图7~图9所示,弹簧部件4具有板部40、多个上游侧施力部41以及多个下游侧施力部42,其中,板部40沿左右方向延伸,多个上游侧施力部41从该板部40的、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上游侧的缘部向上弯曲之后向下游侧延伸,多个下游侧施力部42从该板部40的、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缘部向上弯曲之后向上游侧延伸。上游侧施力部41以彼此之间在左右方向上留出间隔的方式设置,并且,下游侧施力部42也以相同的方式设置。
弹簧部件4的板部40的下表面与设置在上端部的翅片2的上表面抵接。上游侧施力部41和下游侧施力部42的上端部抵接在壳体3的上壁部的内表面上。在上端部的翅片2与壳体3的上壁部的内表面之间,主要由上游侧施力部41和下游侧施力部42发生弹性变形,由此,使压缩力在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以及翅片2的层叠方向上作用于上述的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以及翅片2。
如图7所示,在弹簧部件4的板部40上,在相邻的上游侧施力部41、41之间、相邻的下游侧施力部42、42之间形成有供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增强部31c嵌入的切口部40a。切口部40a形成为从板部40的上游侧的缘部向下游侧延伸,即,形成为沿将弹簧部件4插入下游侧开口部31a内时的插入方向延伸,切口部40a在该板部40的上游侧的缘部敞开。在切口部40a的左右两个缘部的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将增强部31c向切口部40a内引导的倾斜缘部40b。
在弹簧部件4的板部40设置有抵接部43,上述抵接部43从壳体3的外侧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增强部31c抵接。抵接部43形成为从切口部40a的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缘部附近向上延伸的板状。增强部31c与该抵接部43的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下游侧的面抵接。
接下来,对左侧盖5和右侧盖6的构造进行说明。左侧盖5和右侧盖6由具有耐热性和电绝缘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如图1所示,左侧盖5形成为覆盖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的连接部12b及连接部13b,并且覆盖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左端部。此外,右侧盖6形成为覆盖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的右端部。在组合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之后,安装左侧盖5和右侧盖6。
接下来,对按照如上所述的方式构成的电热器1的组装要领进行说明。首先,将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和翅片2层叠后放置在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或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上。此时,如图10所示,第一发热部A1的电极夹14的下游侧上部卡合部20b与上游侧上部卡合部21b从上侧与上侧电极板12卡合,并且,下游侧下部卡合部20c与上游侧下部卡合部21c从下侧与下侧电极板13卡合,因此,上侧电极板12和下侧电极板13不会从电极夹14脱落,能够保持与PTC元件10一体化的状态。由此,将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和翅片2一起组装在壳体3内时的组装作业性良好。需要说明的是,此时不将弹簧部件4组装,而是预先取下来。
然后,将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组合。此时,将嵌合凸部31b插入嵌合凹部30b内而使嵌合凸部31b与嵌合凹部30b嵌合,从而使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与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一体化。在组合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和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之际,取下弹簧部件4,因此,由弹簧部件4引发的反作用力不会作用于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0、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31,因此组装作业性良好。
然后,如图8和图9所示,将弹簧部件40经由壳体3的下游侧开口部31a向壳体3的内部插入。虽然在向壳体3的内部插入之际,弹簧部件40的反作用力会发挥作用,然而由于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和翅片2已在壳体3的内部得到支承,因此,只要仅按压弹簧部件4即可,从而组装作业性良好。
在组装弹簧部件4之后,由弹簧部件4引发的压缩力还作用于第一发热部A1~第四发热部A4。此时,如图3所示,被电极夹14支承的上侧电极板12能够向接近或远离下侧电极板13的方向产生位移,因此,即使上侧电极板12、下侧电极板13以及PTC元件10出现厚度、形状的波动,也能够充分地确保上侧电极板12与PTC元件10的压触力、以及下侧电极板13与PTC元件10的压触力。由此,能够抑制PTC元件10的发热量降低。
此外,在将弹簧部件4向壳体3的内部插入之际,能够在将壳体3的下游侧增强部31c插入到弹簧部件4的切口部40a内的状态下组装弹簧部件4,因此组装作业性良好。
此外,在壳体3的增强部30c、31c与发热部A1~A4之间存在规定的间隙,因此能够抑制增强部30c、31c与发热部A1~A4牢固地接触。由此,能够使由弹簧部件4引发的压缩力可靠地作用于发热部A1~A4以及翅片2。
此外,由于在弹簧部件4上设置了与下游侧增强部31c抵接的抵接部43,因此能够在已使弹簧部件4插入至规定位置处的状态下停止该弹簧部件4的插入。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如图1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那样,将下侧电极板13嵌件成形在电极夹14内。在该情况下,构成为:下侧电极板13不会相对于电极夹14产生位移,但是能够允许上侧电极板12在接近或远离下侧电极板13的方向上产生位移。
上述实施方式所有的方面都只是示例而已,不得做限定性解释。而且,属于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的等同范围的变形、改变等都应该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产业实用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电热器例如能够用作车辆用空调装置的空气加热器。
-符号说明-
1 电热器
2 翅片
3 壳体
4 弹簧部件
12 上侧电极板(第一导电性部件)
13 下侧电极板(第二导电性部件)
14 电极夹
20b 下游侧上部卡合部(第一卡合部)
20c 下游侧下部卡合部(第二卡合部)
20d 下游侧突出部
21b 上游侧上部卡合部(第一卡合部)
21c 上游侧下部卡合部(第二卡合部)
21d 上游侧突出部
30 上游侧壳体构成部件
31 下游侧壳体构成部件
A1~A4 第一~第四发热部

Claims (6)

1.一种电热器,包括:
发热部,具有发热元件,通过向上述发热元件供电而该发热元件发热;
翅片,用于向外部空气传递上述发热部的热;
壳体,以上述发热部和上述翅片在与外部空气的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层叠配置的状态支承该发热部和该翅片;以及
弹簧部件,组装在上述壳体内,用于使压缩力在上述发热部和上述翅片的层叠方向上作用于上述发热部和上述翅片,
上述电热器的特征在于:
上述发热部包括第一导电性部件、第二导电性部件以及电极夹,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和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被配置成从上述层叠方向两侧夹住上述发热元件并且与该发热元件接触且用于从外部向该发热元件供电,上述电极夹支承上述发热元件、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以及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
在上述电极夹设置有第一卡合部和第二卡合部,上述第一卡合部从上述发热元件侧的相反侧与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卡合,上述第二卡合部从上述发热元件侧的相反侧与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卡合,
上述电极夹构成为允许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向接近或远离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夹呈包围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和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的周缘部的框状,
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由从上述电极夹的内表面朝向该电极夹的内侧突出的突起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夹由树脂材料形成,
在从上述层叠方向看到上述电极夹时,上述第一卡合部和上述第二卡合部被配置成彼此不重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嵌件成形在上述电极夹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热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夹构成为允许上述第二导电性部件在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向接近或远离上述第一导电性部件的方向产生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电极夹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突出部,上述突出部从上述第一卡合部与上述第二卡合部之间朝向该电极夹的内侧突出,
上述突出部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小于上述发热元件的在上述层叠方向上的尺寸。
CN201680029097.6A 2015-07-22 2016-07-05 电热器 Active CN1076158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5013A JP6568738B2 (ja) 2015-07-22 2015-07-22 電気式ヒータ
JP2015-145013 2015-07-22
PCT/JP2016/003209 WO2017013846A1 (ja) 2015-07-22 2016-07-05 電気式ヒ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878A true CN107615878A (zh) 2018-01-19
CN107615878B CN107615878B (zh) 2020-09-22

Family

ID=578342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9097.6A Active CN107615878B (zh) 2015-07-22 2016-07-05 电热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328157B1 (zh)
JP (1) JP6568738B2 (zh)
CN (1) CN107615878B (zh)
WO (1) WO201701384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83744A1 (fr) * 2018-07-13 2020-01-17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Cadre de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electrique de vehicule
FR3126837B1 (fr) * 2021-09-03 2023-09-08 Valeo Systemes Thermiques Radiateur électrique d’une installation de ventilation, de chauffage et/ou d’air climatisé.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43852A1 (de) * 2001-09-06 2003-04-03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Heizkörper
DE10118600C2 (de) * 2001-04-12 2003-05-28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Elektrische Heizeinrichtung
CN1937860A (zh) * 2005-09-23 2007-03-28 凯特姆两合公司 加热装置的发热部件
CN101374376A (zh) * 2007-07-18 2009-02-25 凯特姆两合公司 制造电加热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加热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845965C2 (de) * 1978-10-21 1983-01-20 Fritz Eichenauer GmbH & Co KG, 6744 Kandel Elektrisches Widerstandsheizelement
JPH07153555A (ja) * 1993-11-30 1995-06-16 Murata Mfg Co Ltd 正特性サーミスタヒ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正特性サーミスタヒータ装置
ITMI20021226A1 (it) * 2002-06-05 2003-12-05 Cebi Spa Riscaldatore elettrico ad elementi ptc particolarmente per impianti di aereazione dell'abitacolo di autoveicoli
EP1432287B1 (de) * 2002-12-19 2006-06-21 Catem GmbH & Co.KG Elektrische Heizvorrichtung mit Gehäuse
PT1580495E (pt) * 2004-03-22 2011-12-15 Halla Climate Control Corp Aquecedor eléctrico
JP2008071553A (ja) * 2006-09-13 2008-03-27 Calsonic Kansei Corp 電気ヒータ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2395295B1 (de) * 2010-06-11 2013-03-06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EP2608633B1 (de) * 2011-12-22 2020-08-26 Eberspächer catem GmbH & Co. KG Wärme erzeugendes Element
ITRM20120056A1 (it) * 2012-02-20 2013-08-21 Bitron Spa DISPOSITIVO DI RISCALDAMENTO, IN PARTICOLARE PER IL RISCALDAMENTO DELLÂeuro¿ABITACOLO DI UNÂeuro¿AUTOMOBILE, ELEMENTO RADIANTE E RELATIVO METODO DI MONTAGGIO DI DETTO DISPOSITIVO.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118600C2 (de) * 2001-04-12 2003-05-28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Elektrische Heizeinrichtung
DE10143852A1 (de) * 2001-09-06 2003-04-03 Webasto Thermosysteme Gmbh Heizkörper
CN1937860A (zh) * 2005-09-23 2007-03-28 凯特姆两合公司 加热装置的发热部件
CN101374376A (zh) * 2007-07-18 2009-02-25 凯特姆两合公司 制造电加热装置的方法以及电加热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28157A1 (en) 2018-05-30
EP3328157A4 (en) 2018-08-01
CN107615878B (zh) 2020-09-22
JP6568738B2 (ja) 2019-08-28
JP2017027776A (ja) 2017-02-02
EP3328157B1 (en) 2022-09-28
WO2017013846A1 (ja) 2017-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955666B (zh) 用于机动车辆的加热器
CN101925973B (zh) 热保护器
TWI403032B (zh) 彈簧外露型母端子
US20070138159A1 (en) Optimization of a heating device
CN1992442B (zh) 阴端子结构
US7860381B2 (en) Heating device for diesel fuel and heatable diesel filter system
CN102840674A (zh) 制造电加热装置的方法
CN105308709B (zh) 保护装置
JP5999381B2 (ja) 駆動装置
KR101510744B1 (ko) 전열 히터 장치
KR20190024388A (ko) 냉각수 히터
CN107615878A (zh) 电热器
CN110087921A (zh) 电辅助加热装置
JP5217411B2 (ja) 高分子発熱体
KR102002376B1 (ko) Ptc 히터의 ptc 로드의 구조
JP6513522B2 (ja) 電気式ヒータ
CN103715575B (zh) 汇流排的布置结构
JP2010135274A (ja) Ptc発熱装置
WO2018110193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電気式ヒータ
JP7065400B2 (ja) コンタクト、コネクタ及び接続装置
JP4600277B2 (ja) 雌端子構造
KR102002378B1 (ko) Ptc 히터의 ptc 코어 구조
JP5890637B2 (ja) 端子ボックスにおける端子部材の取付構造
WO2018110192A1 (ja)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電気式ヒ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323390B2 (ja) 接続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