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89780A - 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89780A
CN107589780A CN201610535100.3A CN201610535100A CN107589780A CN 107589780 A CN107589780 A CN 107589780A CN 201610535100 A CN201610535100 A CN 201610535100A CN 107589780 A CN107589780 A CN 1075897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fastener
hardware
control unit
hol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3510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亮均
郭彦麟
陈文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cer Inc
Original Assignee
Acer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er Inc filed Critical Acer Inc
Priority to CN201610535100.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89780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897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8978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模块、一操作模块及一第二模块;其中,第一模块具有一壳体、一卡合件与一第一弹性件,卡合件枢接于壳体而可绕一枢轴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转动;第一弹性件提供一弹性力使卡合件具有转动至卡合位置与释放位置其中一者的趋势,操作模块可操作而将卡合件转动至卡合位置与释放位置其中另一者;第二模块具有一卡合部,且第二模块可分离地与该第一模块结合;当卡合件位于卡合位置时与卡合部卡合而使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结合,且当卡合件位于释放位置时卡合部与卡合件脱离而使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可分离。

Description

电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记忆合金构件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日新月异,目前市面上已出现可将屏幕拆离基座的电子产品,例如二合一(2in 1)的笔记本电脑,而在其屏幕与基座的结合/拆离机制方面,多以磁力吸附的方式为主。然而,磁力吸附式的结合设计可能会有结合强度不足的问题,使得屏幕与基座在相互结合的情况下,容易受到外力撞击或其他因素而造成两者分离。有鉴于此,如何能提供一种稳固的结合机构在此类电子装置中成为一重要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模块、一操作模块及一第二模块。其中,第一模块具有一壳体与一卡合件,卡合件枢接于壳体而可绕一枢轴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转动。操作模块可操作而将卡合件转动至卡合位置与释放位置其中一者。第二模块具有一卡合部,且第二模块可分离地与该第一模块结合。其中当卡合件位于卡合位置时与卡合部卡合而使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结合,且当卡合件位于释放位置时卡合部与卡合件脱离而使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可分离。
进一步地,所述卡合件与卡合部其中一者具有一弧形表面,当卡合件与卡合部卡合时,弧形表面的弧形圆心位于枢轴。
进一步地,当所述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可分离时,第一模块可沿一垂直方向移动而与第二模块分离,且当卡合件与卡合部卡合时,弧形表面的水平高度低于枢轴的水平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卡合件受到一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或受一重力作用具有转动至该卡合位置与该释放位置其中一者的趋势,该操作模块可操作而将该卡合件转动至该卡合位置与该释放位置其中另一者。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模块包括一控制单元、一金属构件、一触动开关与一可动件,金属构件连接控制单元并具有记忆合金材质,可动件连接金属构件,触动开关固定于第一模块上并连接控制单元,当第二模块与第一模块结合时触发触动开关,且金属构件与控制单元形成一回路并产生一电流至金属构件,使金属构件升温并收缩而带动可动件朝控制单元方向位移至一既定位置,其中可动件推动卡合件,使卡合件绕枢轴旋转移动至卡合位置而与卡合部相互卡合。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提供一弹性力使可动件具有朝向远离控制单元方向移动的趋势。
进一步地,当所述触动开关被触发并延迟一第一时间后,控制单元才产生电流至金属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一按钮,连接控制单元,当按钮被触发时,控制单元停止提供电流至金属构件,使金属构件降温并受到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而伸长,且第二弹性件拉动可动件脱离既定位置并朝触动开关方向位移,借以使卡合件脱离卡合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模块还具有一挡块,设置在壳体的一第一位置,当可动件位于既定位置时,挡块从第一位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并与可动件抵接,且当触动开关被触发时,控制单元提供电流至金属构件,且过一第二时间后,控制单元停止提供电流至金属构件。
进一步地,所述电子装置还包括一按钮以及一驱动元件,按钮与驱动元件电性连接,当按钮被触发时,驱动元件驱使挡块从第二位置移动至第一位置,以使可动件朝触动开关位移,进而使卡合件脱离卡合部。
进一步地,通过所述卡合部直接触发该触动开关,或通过卡合部推动卡合件使卡合件触发触动开关,以使金属构件与控制单元形成回路并产生电流至金属构件。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一电子装置的爆炸图。
图2A-2C表示图1中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3A-3B表示图2C中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分离过程示意图。
图4A-4B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5表示图4B中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分离示意图。
图6A-6C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7表示图6C中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分离示意图。
图8A-8C表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组装过程示意图。
图9A-9B表示图8C中的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的分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子装置; 10~第一模块;
101~壳体; 1011~第一结合侧;
20~第二模块; 201、202~卡合部;
2011~第二结合侧; 30~控制模块;
31~卡合件; 32~控制单元;
33~可动件; 34~触动开关;
35~第一固定件; 36、36’~第一弹性件;
37、37’~第二弹性件; 38~金属构件;
39~第二固定件; 40~按钮;
50~挡块; 304~凸出部;
311~第一段部; 312~第二段部;
313~枢轴; C~导线;
D1、D2、D3、D4、D5、D6、D7~箭头方向;
K~键盘; L~斜坡;
T~触控板; M~驱动元件;
R~凹槽; S~显示面;
T1、T2、T3~时间; X1、X2~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有关本发明的装置适用的其他范围将在接下来所提供的详述中清楚易见。必须了解的是,下列的详述以及具体的实施例,当提出有关电子装置的示范实施例时,仅作为描述的目的以及并非用以限制本创作的范围。
除非另外定义,在此使用的全部用语(包括技术及科学用语)具有与此篇揭露所属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能理解的是这些用语,例如在通常使用的字典中定义的用语,应被解读成具有一与相关技术及本揭露的背景或上下文一致的意思,而不应以一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方式解读,除非在此特别定义。
首先请参阅图1,图1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的爆炸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子装置1主要包括一第一模块10及一第二模块20,其中第一模块10例如为一显示模块并具有一显示面S,第二模块20则例如为一输入模块并设有键盘K及触控板T,所述第一、第二模块10、20是以可分离的方式相互结合,当第一、第二模块10、20相互结合时可作为一笔记本电脑使用,而当第一模块10自第二模块20分离时,则可单独作为一平板电脑使用。
由图1中可以看出,所述第一模块10具有一壳体101,所述第二模块20则具有至少一卡合部201,其中第二模块20可通过卡合部201与第一模块10卡合,使得第一模块10的壳体101的第一结合侧1011可与第二模块20的第二结合侧2011抵接并相互结合。
如图2A所示,所述第一模块10的壳体101内设置有一操作模块30、一卡合件31、一第一固定件35与一第一弹性件36,其中操作模块30包括一控制单元32、一可动件33、一触动开关34(tactile switch)、一第二弹性件37、一具有U字形的金属构件38及一按钮40,所述控制单元32、触动开关34以及第一固定件35固定于壳体10上,可动件33则可相对于壳体101沿水平方向移动。需特别说明的是,所述金属构件38含有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Alloy,SMA)材质,当加热金属构件38升温至一既定温度时,能够完全消除其在较低的温度下所发生的变形,以恢复其变形前的原始形状。举例而言,金属构件38在室温下(约25度)处于可形变状态(例如可将其拉长),当加热至40度或以上时,金属构件38会恢复成初始形状且维持固定的状态。通过不同的成形与热处理条件,可使金属构件38具有不同相变温度。
请继续参阅图2A、2C,所述卡合件31具有一第一段部311及一第二段部312,一枢轴313枢接卡合件31与所述壳体101,使得卡合件31被枢接于壳体101并可相对壳体101绕枢轴313转动,且卡合件31可在一释放位置(如图2A所示)与一卡合位置(如图2C所示)之间转动,其中第一段部311及第二段部312位于枢轴313的相反侧。由图2A中可以看出,第一弹性件36连接第一固定件35与第二段部312,使第一弹性件36可以提供一弹性力让卡合件31可常态维持在释放位置或具有随时向释放位置转动的趋势。此外,可动件33活动地设置在控制单元32与触动开关34之间,触动开关34则电性连接控制单元32,其中金属构件38连接控制单元32与可动件33,且第二弹性件37连接触动开关34与可动件33。所述第一、第二弹性件36、37例如为拉伸弹簧(extension spring),第二弹性件37提供弹性力牵引可动件33,使可动件33常态维持在靠近触动开关34的一侧或具有随时朝向远离控制单元32方向移动的趋势。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弹性件37连接可动件33的一侧,金属构件38则连接可动件33的另一侧。此外,按钮40通过一导线C电性连接控制单元32,借此可通过控制单元32对金属构件38加热,并利用金属构件38可伸缩的特性以控制可动件33在控制单元32和触动开关34之间移动。应了解的是,当第一模块10尚未与第二模块20结合时,金属构件38处于可形变状态(图2A),此时由于其受到第二弹性件37朝右的弹性力拉伸而较初始形状来得更长。
图2A-2C表示图1中的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的组装过程示意图。如图2A-2B所示,当所述第二模块20朝着垂直方向(即箭头方向D1)移动而使卡合部201进入第一模块10时,卡合部201会碰触到触动开关34,使金属构件38与控制单元32形成一回路,此时控制单元32会产生一电流经过金属构件38以使其升温,金属构件38在通电的情况下会升温而收缩回复至初始形状,亦即其会朝控制单元32的方向收缩(如图2B中箭头方向D2所示),此时金属构件38会带动所述可动件33朝控制单元32的方向位移,并使第二弹性件37受到拉伸。如此一来,可动件33便可接触并推动所述卡合件31的第一段部311,使卡合件31绕枢轴313沿顺时针方向旋转(如图2B中箭头方向D3所示),并使第一弹性件36受到拉伸;随后,如图2C所示,当所述可动件33持续朝左方移动并到达一既定位置时,卡合件31被可动件33推动而转动至卡合位置,使其与第二模块20的卡合部201相互卡合,以避免第二模块20自第一模块10脱离,至此即可完成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之间的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部312呈L字形结构,以有利于卡合件31卡合于卡合部201,然而所述第二段部312也可以呈C字形或具有其他形状的结构。需特别说明的是,当所述卡合部201触发触动开关34时(第2B),金属构件38与控制单元32可形成一完整回路,此时控制单元32在延迟一第一时间T1之后,才提供电流经过金属构件38以使其升温。此种延迟提供电流的作法可确保所述卡合部201完全进入第一模块10并到达定位后,才提供电流对金属构件38加热。举例而言,所述第一时间T1可为5至10秒。
此外,如图2C所示,当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1卡合时,彼此接触的纵向接触面具有的水平高度低于枢轴313的水平高度,且与卡合部201卡合的第二段部312的弧形表面的弧形圆心位于枢轴313,而卡合部201的弧形表面则与第二段部312的弧形表面形状互补,使得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1卡合时可通过两者的弧形表面紧密地卡合而进一步防止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1意外脱离。在本发明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1也可仅有一者具有弧形表面,另一者则具有其他相对应的外型,而同样能够彼此卡合,且当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1卡合时,其中一者所具有的弧形表面的弧形圆心位于枢轴313。
再请一并参阅图2C、3A-3B,当使用者欲分离所述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时,使用者可朝箭头方向D4按压所述按钮40(如图3A所示),并通过导线C传送一信号至控制单元32,使控制单元32不再提供电流经过金属构件38。由于在没有电流经过的情况下,金属构件38将降温并回到可形变状态,故此时第二弹性件37会拉动可动件33朝触动开关34的方向位移(如图3A中箭头方向D5所示),且金属构件38会受到第二弹性件37的弹性力作用而拉伸变长;接着,因可动件33已朝触动开关34的方向(朝右方)位移,使得卡合件31的第一段部311不再受到可动件33的推挤,故通过第一弹性件36本身的弹性恢复力可将第二段部312沿第3A中箭头方向D6被拉起,以使卡合件31脱离所述卡合部201(如图3B所示)而回到释放位置。随后,使用者即可施加一外力(箭头方向D7)将第一模块10朝上方抽离第二模块20,如此一来,使用者仅需简单地按压所述按钮40,即可解除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之间的结合关系。
图4A-4B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的组装过程示意图,其中在第一模块10的壳体101内部设有一挡块50与一驱动元件M。如图4A所示,所述挡块50位于壳体101内的一第一位置X1,并可相对于壳体101沿上下方向移动,所述驱动元件M则例如为一马达,其通过导线C电性连接控制单元32以及按钮40,并可通过齿轮或齿条机构(未图示)连接挡块50,当使用者按压按钮40时,可通过驱动元件M驱使挡块50相对于壳体101移动。
当卡合部201朝图4B中箭头方向D1插入第一模块10时会触发触动开关34,以使控制单元32与金属构件38形成回路而通电;接着,所述可动件33会朝控制单元32移动(如图4B中箭头方向D2所示),借以推动卡合件31绕枢轴313旋转(如图4B中箭头方向D3所示);随后,当可动件33持续朝左方移动并到达既定位置时,卡合件31会受到可动件33推动而旋转,进而与卡合部201相互卡合(卡合件31到达卡合位置),此时控制单元32可通过驱动元件M驱使挡块50从所述第一位置X1下降至一第二位置X2,借以限制可动件33朝右侧方向移动。也就是说,通过设置所述挡块50,可限制可动件33在所述既定位置上,进而可提升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结合时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当触动开关34被触发并使控制单元32与金属构件38形成回路而通电时,控制单元32也可在持续供电经过一第二时间T2后即停止提供电流对金属构件38加热。此时,由于可动件33已被挡块50限制住而无法朝右方移动,故不仅能增加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之间结合时的稳定性,控制单元32也不必持续地对金属构件38提供电流即可限制可动件33在所述既定位置,进而能达到省电的目的。举例而言,所述第二时间T2可为30至60秒。
图5表示图4B中的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的分离示意图,当欲分离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时,使用者仅需沿箭头方向D4按压按钮40(图5),便可通过驱动元件M带动挡块50从所述第二位置X2回到第一位置X1,此时通过第二弹性件37的弹性力作用能使可动件33朝触动开关34的方向移动,并拉伸金属构件38(如箭头方向D5所示)。接着,由于所述第一段部311不再受到可动件33的压迫,因此可依靠第一弹性件36的弹性恢复力(箭头方向D6)而使卡合件31自动地脱离所述卡合部201而回到释放位置。随后,使用者即可施加一外力(箭头方向D7)将第一模块10朝上方抽离第二模块20。
请参阅图6A,本发明中又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块10还包括一为压缩弹簧(compression spring)的第一弹性件36’与一第二固定件39,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固定件39与触动开关34皆是固定于壳体101上,其中触动开关34抵接于卡合件31的第一段部311并电性连接控制单元32,且第一弹性件36’连接第一固定件35与卡合件31的第二段部312。
如图6A-6B所示,当第二模块20的卡合部201插入(如图6B中的箭头方向D1所示)第一模块10时,因卡合件31会与卡合部201接触,故卡合部201会推动卡合件31的第二段部312,并使卡合件31绕枢轴313逆时针方向旋转,且第一弹性件36’会受到压缩。此时,因为卡合件31的第一段部312脱离触动开关34而触发触动开关34,使得控制单元32与金属构件38可形成回路;接着,如图6C所示,控制单元32会产生电流至金属构件38,并使其升温而收缩,借此可带动可动件33朝控制单元32的方向位移(箭头方向D2),接着可动件33即推动第一段部311以使卡合件31绕枢轴313旋转(箭头方向D3);随后,当可动件33持续朝左方移动而到达既定位置时,卡合件31会与卡合部201相互卡合,至此即完成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的结合程序。
图7表示图6C中的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的分离示意图。当使用者欲分离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时,仅需按压按钮40(如图7中箭头方向D4所示),此时,控制单元32便不再提供电流经过金属构件38,使得金属构件38可降温并回到可形变状态。此时,第二弹性件37会将可动件33朝所述触动开关34的方向拉伸位移(如箭头方向D5所示),而使金属构件38的长度变长;接着,因所述可动件33已朝触动开关34的方向位移,使得卡合件31的第一段部311不再受到可动件33的压迫,故使用者即可施加一外力(如箭头方向D7所示)将第一模块10抽离第二模块20。
图8A-8C表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第一模块10与第二模块20组装示意图。如图8A所示,本实施例与所述图6A-6C的实施例主要不同的是,第一模块10仅具有一个第二弹性件37’(例如为拉伸弹簧),且与金属构件38连接可动件33的同一侧,此外,可动件33具有一斜坡L,并抵接卡合件31的一凸出部304,而第二模块20的卡合部202则具有一凹槽R,其中凹槽R内亦具有弧形表面。
请参阅图8A-8B,当第二模块20的卡合部202插入第一模块10内时,卡合部202与卡合件31接触使卡合件31被推动并旋转至释放位置(图8B),接着卡合件31受重力作用从释放位置转动至图8C的卡合位置而与卡合部202相互卡合,其中卡合件31与卡合部202两者的弧形表面的弧形圆心重叠于枢轴313,以达紧密结合的目的。如同前述的实施例,本实施例的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2也可仅有一者具有弧形表面,另一者则具有其他相对应的外型,而同样能够彼此卡合,且当第二段部312与卡合部202卡合时,其中一者所具有的弧形表面的弧形圆心位于枢轴313。
图9A-9B表示第一、二模块10、20的分离示意图。使用者按压按钮40,让控制单元32提供电流经过金属构件38而使其被加热,并收缩来拉动可动件33,同时,第二弹性件37’也被收缩的金属构件38压缩。可动件33朝控制单元32方向位移至一既定位置,其斜坡L带动了卡合件31(如图9A所示,凸出部304爬上斜坡L的高处位置)脱离卡合部202的凹槽R(箭头方向D6),如此一来,使用者即可施加一外力,将第一模块10朝箭头方向D7抽离第二模块20(图9B)。
另外,当第一模块10已脱离第二模块20,控制器32停止提供电流对金属构件38加热,金属构件38恢复成可形变状态,且第二弹性件37’的弹性恢复力使其与金属构件38恢复至如图8A的长度,以使可动件33远离控制单元32(朝图9B中的箭头方向D5),值得注意的是,凸出部304沿着斜坡L下降也使卡合件31恢复呈图8A的位置。上述控制单元32停止对金属构件38提供电流的时机,可设定为在所述使用者按压按钮40经过一第三时间T3(例如60秒)后,或对控制单元32设定为再次接收信号(来自被按压的按钮40),而使其停止提供电流。
应了解的是,所述金属构件38可包括钛镍合金(TiNi)、钛钯合金(TiPd)、钛镍铜合金(TiNiCu)、钛镍钯合金(TiNiPd)、钛镍铂合金(TiNiPt)或其他形状记忆合金材料。在一实施例中,所述金属构件38还可包括具有不同元素比例的合金,例如Ti49.5Ni50.5或Ti50.5Ni49.5。应了解的是,在前述各实施例中的按钮40也可设置在在第二模块20上,当第一、第二模块20结合时,按钮40可通过导线或电性接点与控制单元32及驱动元件M电性连接。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括一第一模块与一第二模块,其中第一模块可结合/分离于第二模块。通过第一模块的一卡合件稳固地卡合于第二模块的一卡合部,此种设计不仅可强化第一、第二模块的结合稳定度,大幅降低因受到外力撞击或其他因素而造成两者分离的可能性,以避免在使用中的电子装置的数据毁损或遗失,还可简单地触发位于电子装置上的一按钮来解除结合机制,即可快速地将第一模块与第二模块分离。
在本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等等,彼此之间并没有顺序上的先后关系,其仅用于标示区分两个具有相同名字的不同元件。
上述的实施例以足够的细节叙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通过上述的描述实施本发明所揭露的系统以及方法,以及必须了解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以及范围内,当可做些许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1)

1.一种电子装置,包括:
一第一模块,具有一壳体与一卡合件,该卡合件枢接于该壳体而可绕一枢轴于一卡合位置与一释放位置之间转动;
一操作模块,该操作模块可操作而将该卡合件转动至该卡合位置与该释放位置其中一者;以及
一第二模块,具有一卡合部,该第二模块可分离地与该第一模块结合;
其中该卡合件位于该卡合位置时与该卡合部卡合而使该第一模块与该第二模块结合,且该卡合件位于该释放位置时该卡合部与该卡合件脱离而使该第一模块与该第二模块可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合件与该卡合部其中一者具有一弧形表面,当该卡合件与该卡合部卡合时,该弧形表面的弧形圆心位于该枢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块与该第二模块可分离时,该第一模块可沿一垂直方向移动而与该第二模块分离,且该卡合件与该卡合部卡合时,该弧形表面的水平高度低于该枢轴的水平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卡合件受到一第一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或受一重力作用具有转动至该卡合位置与该释放位置其中一者的趋势,该操作模块可操作而将该卡合件转动至该卡合位置与该释放位置其中另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模块包括一控制单元、一金属构件、一触动开关与一可动件,该金属构件连接该控制单元并具有记忆合金材质,该可动件连接该金属构件,该触动开关固定于该第一模块上并连接该控制单元,当该第二模块与该第一模块结合时触发该触动开关,且该金属构件与该控制单元形成一回路并产生一电流至该金属构件,使该金属构件升温并收缩而带动该可动件朝该控制单元方向位移至一既定位置,其中该可动件推动该卡合件,使该卡合件绕该枢轴旋转移动至该卡合位置而与该卡合部相互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操作模块还包括一第二弹性件,提供一弹性力使该可动件具有朝向远离该控制单元方向移动的趋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该触动开关被触发并延迟一第一时间后,该控制单元才产生该电流至该金属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按钮,连接该控制单元,当该按钮被触发时,该控制单元停止提供该电流至该金属构件,使该金属构件降温并受到该第二弹性件的弹性力作用而伸长,且该第二弹性件拉动该可动件脱离该既定位置并朝该触动开关方向位移,借以使该卡合件脱离该卡合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模块还具有一挡块,设置在该壳体的一第一位置,当该可动件位于该既定位置时,该挡块从该第一位置移动至一第二位置并与该可动件抵接,且当该触动开关被触发时,该控制单元提供该电流至该金属构件,且经过一第二时间后,该控制单元停止提供该电流至该金属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电子装置还包括一按钮以及一驱动元件,该按钮与该驱动元件电性连接,当该按钮被触发时,该驱动元件驱使该挡块从该第二位置移动至该第一位置,以使该可动件朝该触动开关位移,进而使该卡合件脱离该卡合部。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通过该卡合部直接触发该触动开关,或通过该卡合部推动该卡合件使该卡合件触发该触动开关,以使该金属构件与该控制单元形成该回路并产生该电流至该金属构件。
CN201610535100.3A 2016-07-08 2016-07-08 电子装置 Pending CN10758978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5100.3A CN107589780A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35100.3A CN107589780A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89780A true CN107589780A (zh) 2018-01-16

Family

ID=6104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35100.3A Pending CN107589780A (zh) 2016-07-08 2016-07-08 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8978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6333A (zh) * 2019-09-12 2021-03-1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8247C (zh) * 2004-08-30 2008-12-31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及其电池卡合机构
TWM498402U (zh) * 2013-08-07 2015-04-01 Molex Inc 連接器
US20160062411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Dell Products L.P. Porta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etachable Support and Attachment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48247C (zh) * 2004-08-30 2008-12-31 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及其电池卡合机构
TWM498402U (zh) * 2013-08-07 2015-04-01 Molex Inc 連接器
CN204376001U (zh) * 2013-08-07 2015-06-03 莫列斯公司 连接器
US20160062411A1 (en) * 2014-08-29 2016-03-03 Dell Products L.P. Portable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Detachable Support and Attachment Devic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86333A (zh) * 2019-09-12 2021-03-12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模块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48162B1 (en) Linking-up mechanism module and docking station
US9454190B2 (en) Fixing mechanism and electronic device capable of assembling and disassembling an expansion card module
CN105845521A (zh) 一种小型断路器的动触头操作机构
CN205004230U (zh) 滑动机构、按钮机构、磁性锁存机构和按键机构
TWI380159B (en) Docking station for connecting a notebook computer
CN108287593B (zh) 可携式电子装置
TW201101978A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moving mechanism thereof
CN107589780A (zh) 电子装置
CN109889637A (zh) 终端设备
CN102143664A (zh) 按键组件及应用该按键组件的便携式电子装置
CN108240539B (zh) 电子装置
TW201801593A (zh) 電子裝置
CN111756901A (zh) 卡托自动弹出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0039464U (zh) 一种显示屏可弯折的智能穿戴设备
CN110277264A (zh) 按键结构
TWI376928B (en) Handheld electronic device
CN104466525A (zh) 隐藏式连接结构及电子装置
CN101938534B (zh) 电子装置及其移动机构
TWI559120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支撐裝置
US20130163899A1 (en) Slide device having a multi constraint function
TW201325376A (zh) 滑動機構及帶有該滑動機構的裝置
TWI555049B (zh) 電子裝置
CN207542086U (zh) 一种防接触不良的微动开关
CN105788900A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103268833A (zh) 电动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