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71622A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71622A CN107571622A CN201710986718.6A CN201710986718A CN107571622A CN 107571622 A CN107571622 A CN 107571622A CN 201710986718 A CN201710986718 A CN 201710986718A CN 107571622 A CN107571622 A CN 10757162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supplying mechanism
- distributor rollers
- hoistable platform
- feed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Inking, Control Or Cleaning Of Printing Mach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具体包括第一供墨机构、第二供墨机构和用于将第一供墨机构进行介入和离开的升降装置。本发明提供了第一供墨机构和第二供墨机构两种印刷方式,可以根据客户实际需要,配合电路控制实现一键切换供墨方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印刷机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背景技术
印刷机墨斗的作业主要是存储油墨和调节墨量,一般分为两种。整体式墨斗和计量式墨斗。传统的整体式墨斗一般由墨斗辊、墨斗刀片以及相关调节装置组成,在这种装置当中,墨斗刀片被做成一个整体,通过手动调节螺钉改变墨斗与墨斗刀片的间隙来调节局部量。
传统的供墨方式存在着许多缺点,如供墨不够精确等。为了对传统的印刷机的供墨系统进行改进而不至于造成对原有的供墨系统影响,需要一种对改进后和改进前的供墨系统进行相互平衡的结构。通过该结构不仅可以对现有印刷机进行毫无影响的改良,并且能够在保留两种供墨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地切换等操作。而目前不仅没有新的供墨系统,也没有针对现有传统供墨系统进行适配改进的具体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包括第一供墨机构(200)、第二供墨机构(300)、用于将第一供墨机构进行介入和离开的升降装置(100)以及承接第一供墨机构(200)或第二供墨机构(300)油墨的传墨机构(400)。
该结构还包括电路切换机构,用于实现在第一供墨机构和第二供墨机构之间的切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升降装置,包括:
基座,
驱动装置,设置于基座上,用于驱动升降平台上下升降运动;
升降平台,用于承载第一供墨机构的部分部件;
限位件,设置于升降平台上,用于对升降平台向上或向下限位;
限位开关,设置于升降平台上,用于对驱动装置进行向上或向下止停;
稳定机构,用于对升降平台进行稳定控制,避免升降平台晃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稳定机构包括竖直固定设置于基座上的定位柱和竖直固定设置于升降平台上与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套管,定位套管由上至下套设于定位柱外,定位柱为圆柱状,定位套管为与圆柱形的定位柱间隙配合的管状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开关设置于升降平台上或设置于定位柱的顶端。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开关包括一个霍尔传感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限位件设置于升降平台上部用于在升降平台处于最低位置时对升降平台进行限位。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四个丝杆电机,升降平台设置于四个丝杆电机上并由丝杆电机驱动上下升降运动。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供墨机构的部分部件底部与升降平台相连,升降平台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供墨机构的部分部件水平运动的水平驱动器。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第一供墨机构包括用于供墨的供墨装置和引导油墨的传墨辊组;供墨装置位于升降装置上;
传墨辊组包括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配合设置,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相向绕轴转动,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的上半部转动方向均为由外向内转动,并在二者的相交处形成进料口;
供墨装置底部设有出墨口,出墨口位于进料口处并与进料口配合设置,供墨装置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均间隙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之间形成进料通道,进料通道具有上方的进料口和下方的出料口。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下部为斜切结构或宽度由底部出墨口处向上逐渐增大的楔形结构,供墨装置底部两侧与位于进料口处的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的辊均间隙配合。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和辅传墨辊之间的间隙均分别为0.03-0.5mm。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主传墨辊与辅传墨辊之间处于压力状态。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底部设有数个出墨口,出墨口沿供墨装置底部长向等间距均匀分布设置。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出墨口的长宽比为20-50:1。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供墨装置内设有注墨通道,注墨通道上部设有注墨上口,用于连接墨源;注墨通道下部设有若干个注墨下口,用于分别与所述出墨口相连通。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供墨机构还包括用于将油墨注射至注墨通道的注射装置,注射装置与供墨装置的上部相连。
本案的第一供墨机构采用供墨装置代替传统的墨刀结构,即采用了全新的墨刀结构,并在墨刀结构的底部设置斜切结构,使新的墨刀的底部能够深入到两个传墨辊之间,墨刀内为空心结构,构成了注墨通道,注墨通道按照规律排列,通过规律排列的方式,能够使排出的油墨准确地对应到每一个墨区,且能够更为准确地控制油墨的排出量。注墨通道的注墨上口与提供油墨的部件连接,具体采用注射装置提供油墨,油墨由注射装置从注墨通道的注墨上口注入,然后由注墨通道的注墨下口排出,供墨装置下部的斜切结构能够更加靠近进料口,能够保证油墨在排出的同时,可以直接被传墨辊带走,不会在供墨装置上停留。
具体的,所述注射装置构由电机控制,电机接受信号,控制电机运转并带动注射装置向供墨装置内的注墨通道注入油墨,实现了根据控制信号的控制对油墨的定量控制。
传墨辊为两个,两个传墨辊安装在注射装置的下方,其中一个即主传墨辊,与窜墨辊配合,并且供墨装置出来的油墨直接注在该主传墨辊表面,另一个传墨辊,即辅传墨辊,其主要作用是对主传墨辊表面的油墨进行匀墨,通过该装置,可以使新的墨刀即供墨装置排出的油墨能够快速转移到传墨辊上,并直接转移到窜墨辊上,使得油墨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到印刷墨路中。
作为进一步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供墨机构为传统供墨机构。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第一供墨机构,该供墨机构注墨通道的特殊排布使得排出的油墨能够准确的排出到对应墨区,且每个墨区之间不会产生传统墨键电机结构的相互影响,实现定点注墨效果。具体的,第一供墨机构由电机控制注射装置直接供墨,使得油墨在从供墨装置(墨刀)排出之后就能直接转移到印刷墨路里,不再受传统供墨装置中的墨斗辊速度和传墨辊摆动影响,相比较更为精准,使得油墨量的计算和供给更为准确,让真正的按需给墨成为了可能。
本发明结构实现了第一供墨机构与第二供墨机构斗互不干扰,仅仅加装新型传墨辊从而构成第一供墨机构而并未对传统墨路结构(即第二供墨机构)进行拆卸,保留了传统墨斗的工作功能,加装的升降装置既能使数字墨斗的维护保养简单化,又能为传统墨斗的使用提供方便,使得墨斗间的快捷切换成为了可能。同时,本发明提供了第一供墨机构和第二供墨机构两种印刷方式,当客户需要印刷个性程度较高的专色油墨时,可以一键切换供墨方式,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升降装置的稳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一供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一供墨机构的供墨装置和传墨辊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一供墨机构的供墨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一供墨机构的供墨装置底部出墨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二供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升降装置,200第一供墨机构,300第二供墨机构,400传墨机构;
101基座,102驱动装置,103升降平台,104限位件,105限位开关,106稳定机构,107定位柱,108定位套管,109水平驱动器;
201供墨装置,202传墨辊组,203主传墨辊,204辅传墨辊,205进料通道,206进料口,207出料口,208出墨口,209注墨通道,210注墨上口,211注墨下口,212注射装置;
301墨斗螺钉,302墨键,303墨斗辊,304传墨辊,305窜墨辊,306墨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描述说明。
如果无特殊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原料均为本领域常用的原料,实施例中所采用的方法,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实施例: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如图1所示,包括第一供墨机构200、第二供墨机构300和用于将第一供墨机构进行介入和离开的升降装置100以及承接第一供墨机构(200)或第二供墨机构(300)油墨的传墨机构(400)。辅助的,使用信号控制器连接第一供墨机构的电路信号、第二供墨机构的电路信号与控制台电路信号,使得信号切换一键即可完成,无需再进行电路改造。
如图2、3所示,升降装置,包括:
基座101,
驱动装置102,设置于基座101上,用于驱动升降平台103上下升降运动;
升降平台103,用于承载第一供墨机构200的部分部件;
限位件104,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用于对升降平台103向上或向下限位;
限位开关105,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用于对驱动装置102进行向上或向下止停;
稳定机构106,用于对升降平台103进行稳定控制,避免升降平台103晃动。
具体的,如图3所示,所述稳定机构106包括竖直固定设置于基座101上的定位柱107和竖直固定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与定位柱107配合的定位套管108,定位套管108由上至下套设于定位柱107外,定位柱107为圆柱状,定位套管108为与圆柱形的定位柱107间隙配合的管状结构。所述限位开关105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或设置于定位柱107的顶端,能够对驱动升降平台103上下的驱动装置102的动力进行限定,在根本上对升降平台103的位置进行一个限定,该限位开关105包括一个霍尔传感器,通过该传感器进行传感控制。通过该设置,可以使得升降平台能够提供更加稳定的定位,确保第一供墨机构200的部分部件能够准确到达预定位置。
关于所述限位件104,可以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部用于在升降平台103处于最低位置时对升降平台103进行限位。即,当升降平台103向下运动时,升降平台103的上部向下运动,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部的限位件104与基座101或者设置于基座上的其他部件诸如电机座等位置接触,形成一个限位,限位件104可以为多个,均匀对称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
限位件104可以为固定在升降平台103上的两个或四个螺栓,升降平台在下降过程中,通过螺栓与基座或者与后续所述的丝杆电机的基座抵触,从而对升降平台形成一个硬性的限位。
限位件104和限位开关105的双重限位使得该升降平台103具有更好的安全系数。
关于驱动装置102,所述驱动装置102包括四个丝杆电机,升降平台103设置于四个丝杆电机上并由丝杆电机驱动上下升降运动。四个丝杆电机分别位于升降平台103的四个角,四个丝杆电机形成长方形的布局;丝杆电机可以保证升降平台103的同步升降,避免普通的驱动装置造成的升降不同步引起卡死。
为了提高第一供墨机构200的精确性,将所述第一供墨机构200底部与升降平台103相连,升降平台103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一供墨机构200水平运动的水平驱动器109。通过水平驱动器109可以对第一供墨机构200进行水平方向的精确控制,便于第一供墨机构200与后续部件精确定位。
一种用于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的第一供墨机构200,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供墨机构200包括供墨的供墨装置201和引导油墨的传墨辊组202;供墨装置201位于传墨辊组202的上方;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供墨装置201底部设有出墨口208;传墨辊组202包括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水平并排配合设置,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相向绕轴转动,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的上半部转动方向均为由外向内转动;供墨装置201由底部的出墨口208将油墨注射出来,由于油墨具有较高的粘度,因此油墨出来后呈条状。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之间形成进料通道205,并于进料通道205的上方具有进料口206,下方具有出料口207;条状的油墨会被两个转动的传墨辊即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夹持住,并在两个辊的转动下,油墨粘附于两个辊的表面。
主传墨辊203的作用是将油墨传递至后续的各个油墨辊上即后续的印刷所墨路中,辅传墨辊204的作用是与主传墨辊203配合,将出墨口208出来的油墨及时地抓取,并在主传墨辊203的表面形成油墨层,因此主传墨辊203与后续油墨辊配合设置,配合程度根据油墨的传递效果控制及确定。辅传墨辊204只与主传墨辊203配合设置,油墨在辅传墨辊204表面附着后,最终只能被主传墨辊203带走,这样就可以保证出墨口208出来的油墨全部用于后续印刷墨路,而没有任何的干涉,避免了传统的油墨传递过程中返回至上一级导致的计量不准确的问题。
为了使油墨在出来后直接被两个传墨辊带走,出墨口208位于进料口206处,并且出墨口208的位置与进料口206配合设置,供墨装置201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均间隙配合。目的是使供墨装置201底部尽可能地贴近两个传墨辊,而不会被传墨辊夹持。
根据不同的印刷需求,所述供墨装置201底部与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之间的间隙均为0.03-0.5mm。根据实际需要,对这个间隙进行调节。
两个传墨辊的原理是:油墨由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夹持住后,油墨在两个传墨辊上均有粘附并形成了一层油墨层,二者本体上所粘附的油墨层的厚度与两个传墨辊的材料有关,通常,两个传墨辊上的油墨层为均分,油墨被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粘附,主传墨辊203上的油墨层又会与其他的油墨辊如窜墨辊进行相互传递,达到对油墨的接力传递。该装置由于供墨装置201与两个传墨辊之间具有距离,油墨由供墨装置201出来后,就不会再返回至油墨的源头,从而能够更加精确地对油墨的供应量进行控制。
上述的本申请所采用的第一供墨机构是相对于第二供墨机构300的新的供墨机构,第一,两个传墨辊上附着的油墨不会再被返回至原始墨源,油墨层的厚度只能是通过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之间进行传递,供墨装置201的出墨口208出来的油墨全部会随着两个传墨辊传递到后续的各个辊上用于印刷,而不用考虑油墨是否返回至原始墨源,具体的控制,只需要对出墨口208的出墨量进行控制即可,从而提高了控制精度,便于提高印刷质量,提高印刷效果。
为了使供墨装置201与进料口206进行密切的配合,如图6所示,所述供墨装置201下部为斜切结构或宽度由底部出墨口208处向上逐渐增大的楔形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便于供墨装置201的底部端头更加贴近两个传墨辊。供墨装置201底部端头与两个传墨辊之间的距离越小越利于两个传墨辊将出墨口208出来的油墨之间带走,但是这个距离还要考虑避免供墨装置201的底部端头将粘附于表面的油墨在未被下一级油墨辊带走之前,在供墨装置201的两侧形成一个积累区。这样的结果是由于墨刀与两个传墨辊距离太近,小于了油墨层的厚度,不利于油墨的传递。
对于主传墨辊203与辅传墨辊204的配合设置,二者之间的间隙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节,如主传墨辊203与辅传墨辊204在非工作状态时为相切,这就需要两个传墨辊具有一定弹性,虽然非工作状态是相切,但是在工作中,会在二者之间形成容纳油墨层的进料通道;或者,将主传墨辊203与辅传墨辊204之间设置成间隙配合,预留一定的空间作为进料通道205,具体关于进料通道205的尺寸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节。
虽然供墨装置201直接将油墨传递至进料通道205的进料口206提高了油墨供应的精确控制,但是为了提高印刷质量,需要将供墨装置201底部设置若干个出墨口208,如图7所示,出墨口208沿供墨装置201底部纵向(即长边方向)等间距均匀间隔设置,每个出墨口208为长形孔,具体为长方形孔或长条形孔,从而能够对每个出墨口208进行分别控制分区域,便于对两个传墨辊表面不同区域的油墨层厚度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控制。关于出墨口的尺寸,设置出墨口208的长宽比为20-50:1,
所述供墨装置201内设有注墨通道209,注墨通道209上部设有注墨上口210,用于连接墨源;注墨通道209下部设有注墨下口211,用于与所述出墨口208相连通,注墨通道209为多个通道,每个通道分别与触摸口8一一对应,并且在通道上设置控制机构,达到对每个通道的控制。
注墨通道209的注墨上口210连接墨源,第一供墨机构200还设置用于将油墨注射至注墨通道209的注射装置212,注射装置212作为墨源,注射装置212与供墨装置201的上部的注墨上口210相连。通过电机控制对注墨通道209进行油墨注射。
另外,墨斗辊303的油墨量控制采用墨斗螺钉301对墨键302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墨斗辊303与墨键302之间的间隙的大小控制,这个间隙的大小调节,就会改变墨斗内的油墨附着在墨斗辊303上的油墨层厚度。实际上,对于采用墨斗螺钉301对墨键302进行调节的精确度也得不到保障。
而对于第二供墨机构300,采用的是传统的供墨机构,由于采用的是墨斗辊303部分表面在盛放油墨的墨斗中进行转动,使油墨粘附于墨斗辊303上,然后再通过传墨辊304在墨斗辊303和窜墨辊305之间进行交替接力,使油墨由墨斗辊303经传墨辊304转移至窜墨辊305上,这个过程中,油墨的供应量是依靠传墨辊304与墨斗辊303的接触时间和接触频率进行控制的。在油墨附着在传墨辊304上后,传墨辊304与窜墨辊305接触传递油墨,但是传墨辊304上剩余的油墨在其再次与墨斗辊303接触后,会被墨斗辊带回至盛放墨斗内的油墨源头中。这导致油墨的具体供应量不易进行精确控制。
如附图8所示,传统供墨机构的墨斗对墨键302的控制工作原理如下,通过转动墨斗螺钉1a来调节墨刀306与墨斗辊303的开口δ,墨斗辊303在转动的过程中将油墨附着在自身表面形成一层墨层,传墨辊304在墨斗辊303与窜墨辊305之间来回摆动,将油墨从墨斗辊303传递到窜墨辊305上,并由窜墨辊305将油墨墨向下传递到整个印刷墨路中。在该供墨机构中,油墨的供给量主要由墨刀306与墨斗辊303之间的开口δ控制,开口δ越大,墨斗辊303上附着的油墨越多,传墨辊304能带到窜墨辊305上的油墨就会增加,进入印刷墨路中的油墨就会随着增大;反之,开口δ变小,则进入印刷墨路中的油墨变小。
窜墨辊305可以作为第二供墨机构300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后续传墨机构400的一部分。
Claims (10)
1.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供墨机构(200)、第二供墨机构(300)、用于将第一供墨机构进行介入和离开的升降装置(100)以及承接第一供墨机构(200)或第二供墨机构(300)油墨的传墨机构(4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100)包括:
基座(101),
驱动装置(102),设置于基座(101)上,用于驱动升降平台(103)上下升降运动;
升降平台(103),用于承载第一供墨机构(200)的部分部件;
限位件(104),用于对升降平台(103)向上或向下限位;
限位开关(105),用于对驱动装置(102)进行向上或向下止停;
稳定机构(106),用于对升降平台(103)进行稳定控制,避免升降平台(103)晃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机构(106)包括竖直固定设置于基座(101)上的定位柱(107)和竖直固定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与定位柱(107)配合的定位套管(108),定位套管(108)由上至下套设于定位柱(107)外,定位柱(107)为圆柱状,定位套管(108)为与圆柱形的定位柱(107)间隙配合的管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供墨机构的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04)设置于升降平台(103)上部用于在升降平台(103)处于最低位置时对升降平台(103)进行限位,所述驱动装置(102)包括四个丝杆电机,升降平台(103)设置于四个丝杆电机上并由丝杆电机驱动上下升降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供墨机构(200)包括用于供墨的供墨装置(201)和引导油墨的传墨辊组(202);供墨装置(201)位于升降装置(100)上;
传墨辊组(202)包括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配合设置,所述主传墨辊(203)与辅传墨辊(204)之间处于压力状态;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相向绕轴转动,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的上半部转动方向均为由外向内转动,并在二者的相交处形成进料口(206);
供墨装置(201)底部设有出墨口(208),出墨口(208)位于进料口(206)处并与进料口(206)配合设置,供墨装置(201)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的辊均间隙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装置(201)下部为斜切结构或宽度由底部出墨口(208)处向上逐渐增大的楔形结构,供墨装置(201)底部两侧与位于进料口(206)处的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的辊均间隙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装置(201)底部两侧与主传墨辊(203)和辅传墨辊(204)之间的间隙均分别为0.03-0.5m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装置(201)底部设有数个出墨口(208),出墨口(208)沿供墨装置(201)底部长向等间距均匀分布设置,所述出墨口(208)的长宽比为20-50:1。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墨装置(201)内设有注墨通道(209),注墨通道(209)上部设有注墨上口(210),用于连接墨源;注墨通道(209)下部设有若干个注墨下口(211),用于分别与所述出墨口(208)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5所述的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墨机构(300)为传统供墨机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86718.6A CN107571622B (zh) | 2017-10-20 | 2017-10-20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10986718.6A CN107571622B (zh) | 2017-10-20 | 2017-10-20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71622A true CN107571622A (zh) | 2018-01-12 |
CN107571622B CN107571622B (zh) | 2023-07-07 |
Family
ID=610369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10986718.6A Active CN107571622B (zh) | 2017-10-20 | 2017-10-20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571622B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4171A (zh) * | 2019-03-28 | 2021-10-01 | 群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用流体加载喷嘴的装置、方法和组件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34271A1 (de) * | 1993-07-16 | 1995-01-18 | Baldwin-Gegenheimer GmbH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r Temperatur einer Druckfarbe im Farbwerk einer Druckmaschine |
CN1459371A (zh) * | 2002-05-21 | 2003-12-03 | 梅谷制作所 | 印刷方法及采用该印刷方法的印刷机 |
CN101066640A (zh) * | 2007-06-07 | 2007-11-07 | 江南大学 | 数字喷墨印花机用双供墨系统 |
CN104985930A (zh) * | 2015-07-20 | 2015-10-21 | 浙江炜冈机械有限公司 | 印刷机的墨斗自动升降机构 |
CN205395443U (zh) * | 2016-03-11 | 2016-07-27 | 张伟 | 印刷机可调传墨机构 |
CN207388617U (zh) * | 2017-10-20 | 2018-05-22 | 杭州科雷智能印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
2017
- 2017-10-20 CN CN201710986718.6A patent/CN1075716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634271A1 (de) * | 1993-07-16 | 1995-01-18 | Baldwin-Gegenheimer GmbH |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Einstellen der Temperatur einer Druckfarbe im Farbwerk einer Druckmaschine |
CN1459371A (zh) * | 2002-05-21 | 2003-12-03 | 梅谷制作所 | 印刷方法及采用该印刷方法的印刷机 |
CN101066640A (zh) * | 2007-06-07 | 2007-11-07 | 江南大学 | 数字喷墨印花机用双供墨系统 |
CN104985930A (zh) * | 2015-07-20 | 2015-10-21 | 浙江炜冈机械有限公司 | 印刷机的墨斗自动升降机构 |
CN205395443U (zh) * | 2016-03-11 | 2016-07-27 | 张伟 | 印刷机可调传墨机构 |
CN207388617U (zh) * | 2017-10-20 | 2018-05-22 | 杭州科雷智能印刷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74171A (zh) * | 2019-03-28 | 2021-10-01 | 群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用于用流体加载喷嘴的装置、方法和组件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71622B (zh) | 2023-07-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0420C (zh) | 用于设置墨斗螺钉的各自位置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4749339B (zh) | 一种可调式涂布机的涂胶结构 | |
GB2435238A (en) | Inking device for a printing machine, in particular a flexographic printing machine | |
CN1724262A (zh) | 热敏打印机和打印方法 | |
CN207388617U (zh)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
CN107571622A (zh) | 一种可切换供墨机构的结构 | |
CN1721179B (zh) | 用于调节印刷机的润湿单元中润湿溶液量的方法 | |
JP3459321B2 (ja) | インキユニットにおいて本刷りに適したインキ膜厚さを形成する方法 | |
US5148747A (en) | Process for setting a production run ink zone profile | |
US4619198A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keyless offset printing | |
CN107650507A (zh) | 印刷机供墨机构 | |
CN114025966B (zh) | 线性墨分配系统 | |
CN103158339A (zh) | 一种图码钢板的丝网印刷生产线 | |
CN111093998B (zh) | 具有最小储墨量的输墨系统 | |
CN207388623U (zh) | 印刷机供墨机构 | |
CN202271668U (zh) | 无版数码印刷机的横梁升降机构 | |
CN203236840U (zh) | 一种喷墨输墨装置 | |
JPS6322650A (ja) | インキ付け組立体 | |
DD276455A1 (de) | Heberfarbwerk fuer schnellaufende rollen-rotationsdruckmaschinen | |
US6076463A (en) | Ink meter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etering ink | |
CN103129121A (zh) | 印刷部设有步进可调式刮刀着墨装置的印刷开槽机 | |
CN206749275U (zh) | 一种具有匀料功能的打印机油墨补料装置 | |
CN201116011Y (zh) | 胶印机出水出墨自动控制装置 | |
CN204149685U (zh) | 打印机 | |
JP2693398B2 (ja) | 印刷物作製の際のインク着け制御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