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68844A - 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 Google Patents
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7568844A CN107568844A CN201610550382.4A CN201610550382A CN107568844A CN 107568844 A CN107568844 A CN 107568844A CN 201610550382 A CN201610550382 A CN 201610550382A CN 107568844 A CN107568844 A CN 10756884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onent
- button
- rotor
- counter
- assembling devi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 Manufacture Of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能够提高由多个部件构成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的生产速度,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出因多个部件压入而产生的不良品。本发明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用包括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的两个以上的部件组装纽扣(300)或纽扣固定部件(100),其包括:圆盘形状的组装转子(21)、部件供给部(30a、30b、430a、430b)、多个部件加工部(40)以及部件加工用凸轮(50),上述纽扣组装装置设置有反力测量装置(60)。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纽扣组装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不良品检测方法,特别涉及用于将包括两个以上部件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止件)连续组装的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由两个部件构成的纽扣固定部件,例如有如图13所示的由止件部件和盖构成的部件、以及如图14所示的由具有两个销的爪部(Prong)和壳体(Shell)这两个部件构成的部件等。此外,作为由三个部件构成的纽扣,例如有如图15所示的由外壳部件、芯部件和盖构成的纽扣等。
作为能够自动组装这种由多个部件构成的纽扣等的装置,以往例如在日本特开平6-181803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这样的装置。该装置中,在使沿外周缘设置有多个支承台的圆板状的旋转台间歇地旋转的状态下,首先,在第一部件供给站由支承台接收第一部件,接着,在第二部件供给站,在支承台的第一部件上接收第二部件,然后,在压入站通过固定地配置在压入站的压入装置将第二部件压入于第一部件,最后在完成品取出站排出完成品。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装置中,使旋转台间歇地旋转而使各支承台在各站暂时停止,因此在提高生产速度方面有极限。
此外,上述专利文献1的装置也能为以下构造:在压入装置设置有负荷传感器等负荷测量装置,由该负荷测量装置测量压入时作用于压入装置的负荷,从而检测出因组装的纽扣的压入不良而产生的不良品。但是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旋转台间歇地旋转时支承台暂时停止的一瞬间测量压入时的负荷。然而,在这样的很短的测量时间内,无法以足够高的精度测量该负荷,由此该装置在结构上难以可靠地检测出不良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1818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能够提高包括多个部件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的生产速度,并且更可靠地检测出因多个部件压入而产生的不良品。
本发明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用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两个以上的部件组装为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上述纽扣组装装置包括:圆盘形状的组装转子,其围绕旋转轴被连续地旋转驱动,在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多个部件收容部;部件供给部,其在组装转子的外周缘上的部件供给位置处,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供给到组装转子的上述部件收容部中;多个部件加工部,其设置于各部件收容部,与组装转子一起旋转,在比部件供给位置更靠组装转子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部件加工位置处,对被供给到组装转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使它们彼此固定;以及部件加工用凸轮,其固定地配置在部件加工部的背后,与在组装转子旋转时到达部件加工位置处的部件加工部接触并使该部件加工部动作,上述纽扣组装装置设置有反力测量装置,该反力测量装置测量在部件加工位置处部件加工部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时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的反力。
另外,这里,第一部件能够为由单一零件构成的部件、或者为组合多个零件而成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组合多个零件而成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是指在被供给到组装转子的部件收容部之前在部件供给部已经由多个零件临时组装的状态下的部件。存在将由单一零件构成的第一部件或第二部件供给到组装转子的部件收容部中的情况,除此以外也存在将这样的由多个零件构成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供给到组装转子的部件收容部中的情况。
在本发明的纽扣组装装置中,优选在上述组装转子设置有位置检测装置,该位置检测装置在该组装转子旋转时检测部件收容部的位置。
特别是,优选该位置检测装置是配置在组装转子的上述旋转轴上的旋转编码器。
此外,在上述的纽扣组装装置中,优选多个上述部件加工部为包括隔着上述部件收容部分别配置在两侧的多对冲头和冲模的结构,上述部件加工用凸轮具有凸轮表面,该凸轮表面至少在部件加工位置处与冲头接触,使在组装转子旋转时到达部件加工位置处的冲头朝向成对的冲模打入,并且使经过了部件加工位置处的冲头相对于成对的冲模后退。
这里,更优选上述部件加工用凸轮在冲头的背后由铰链在远离部件加工位置的位置处单臂支承,上述反力测量装置配置于在部件加工位置处的冲头的背后与该冲头之间隔着上述部件加工用凸轮的位置。优选上述反力测量装置是负荷传感器。
优选上述凸轮表面形成为在部件加工位置处向冲头一侧突出最大的弯曲面。
在本发明的纽扣组装装置中,优选组装转子的部件收容部包括:多个第一部件收容部,其能够收容第一部件;以及多个第二部件收容部,其位于该第一部件收容部的正下方,能够收容第二部件,上述部件供给部包括:第一部件供给部,其在第一部件供给位置,将第一部件供给到组装转子的上述第一部件收容部中;以及第二部件供给部,其在第二部件供给位置,将第二部件供给到组装转子的上述第二部件收容部中,该纽扣组装装置还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在该组装转子的圆周方向上至少从第一部件供给位置到第二部件供给位置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并且在该区域内使第一部件收容部和第二部件收容部分离,在比上述分隔板更靠组装转子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部件加工位置处,上述部件加工部对因上述分隔板中断而落到第二部件上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
在该纽扣组装装置中,更优选上述第一部件供给部包括:第一部件用滑槽,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使第一部件基于本身的自重而移动;以及输送转子,其呈圆盘形状,在上述圆盘形状的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的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并且围绕上述圆盘形状的中心的旋转轴被旋转驱动,将从上述第一部件用滑槽供给的第一部件输送移交到上述组装转子,上述第二部件供给部为包括使第二部件基于本身的自重而移动的第二部件用滑槽的结构。
本发明的不良品检测方法,其用于检测纽扣组装装置的组装不良,上述纽扣组装装置用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两个以上的部件组装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其中,纽扣组装装置设置有:组装转子,其围绕旋转轴被连续地旋转驱动,在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多个部件收容部;多个部件加工部,其设置于各部件收容部,与组装转子一起旋转,在部件加工位置处对被供给到组装转子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将它们彼此固定;以及反力测量装置,其测量在部件加工位置处部件加工部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时所作用的反力,预先设定由上述反力测量装置测量的反力值的正常范围,在由反力测量装置测量出偏离上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将由部件加工部加工组装而成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检测为不良品。
在本发明的不良品检测方法中,优选在组装转子旋转了两周以上时在多个部件加工部中的同一部件加工部由反力测量装置连续地测量出偏离上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或者在多个部件加工部中的、在组装转子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由反力测量装置连续地测量出偏离上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将由该部件加工部加工组装而成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检测为不良品。
根据本发明的纽扣组装装置,在被连续地旋转驱动的组装转子的部件供给位置处,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从部件供给部供给到组装转子的部件收容部中,然后,在比部件供给位置更靠组装转子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部件加工位置处,能够利用与组装转子一起旋转且由部件加工用凸轮驱动的部件加工部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将它们彼此固定。因此,在本发明中,能够通过连续旋转的组装转子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连续地制造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
此外,在该纽扣组装装置中设置有反力测量装置,该反力测量装置测量在部件加工部与组装转子一起连续旋转到达部件加工位置处并由部件加工用凸轮驱动来对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时作用于该部件加工用凸轮的反力,由此能够确保由反力测量装置测量反力的时间比较长,因此能够以高精度测量该反力。其结果,能够更可靠地进行由压入不良等引起的不良品的检测。
这里,在上述组装转子中设置有位置检测装置,该位置检测装置在该组装转子旋转时检测部件收容部的位置,在这种情况下,利用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多个部件收容部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并且利用反力测量装置测量由部件加工部对位于部件收容部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时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的反力,由此能够更详细地确定产生该反力的部件加工部,能够更可靠地进行不良品的检测。
在该位置检测装置是配置在组装转子的上述旋转轴上的旋转编码器的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连续旋转的组装转子的各部件收容部的角位置。
这里,多个上述部件加工部为包括隔着上述部件收容部分别配置在两侧的多对冲头和冲模的结构,上述部件加工用凸轮具有凸轮表面,该凸轮表面至少在部件加工位置处与冲头接触,使在组装转子旋转时到达部件加工位置处的冲头朝向成对的冲模打入,并且使经过了部件加工位置处的冲头相对于成对的冲模后退,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作为部件加工部的冲头和冲模,将位于部件加工位置的第二部件以所期望的形状压入于第一部件。
此外,上述部件加工用凸轮在冲头的背后由铰链在远离部件加工位置的位置处单臂支承,上述反力测量装置配置于在部件加工位置处的冲头的背后与该冲头之间隔着上述部件加工用凸轮的位置,并且上述反力测量装置是负荷传感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利用负荷传感器更精确地测量在部件加工位置处由冲头和冲模将第二部件压入于第一部件时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的反力。
在上述凸轮表面形成为在部件加工位置处向冲头一侧突出最大的弯曲面的情况下,在组装转子旋转时,冲头随着靠近部件加工位置而沿着凸轮表面的弯曲面位移从而靠近冲模一侧,在部件加工位置处最靠近冲模,将第二部件压入于第一部件之后,随着远离部件加工位置而沿着该弯曲面位移从而远离冲模。其结果,缓慢地进行第二部件相对于第一部件的压入固定,因此能够更可靠地通过反力测量装置进行反力的测量,并且由于以缓慢的速度进行部件的塑性变形而提高压入的精度,所以能够提高制品的品质。
在上述的纽扣组装装置中,组装转子的部件收容部具有第一部件收容部和第二部件收容部,并且所述部件供给部具有第一部件供给部和第二部件供给部,该纽扣组装装置还具有分隔板,该分隔板在至少从第一部件供给位置到第二部件供给位置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并且使第一部件收容部和第二部件收容部分离,在比上述分隔板更靠组装转子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部件加工位置处,上述部件加工部对因上述分隔板中断而落到第二部件上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进行加工,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以更高的品质制造由两个以上的部件构成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
在这种情况下,上述第一部件供给部为包括第一部件用滑槽和输送转子,上述第二部件供给部包括第二部件用滑槽的结构时,第一部件用滑槽使第一部件因自重而移动将其供给到输送转子的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中,并且第二部件用滑槽使第二部件因自重而移动将其供给到组装转子的第二部件收容部中。由此,利用第一和第二部件用滑槽供给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不另外需要动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不良品检测方法,由于检测到在同一部件加工部中两周以上地连续测量出规定的正常范围以外的反力的情况、或者在相邻的两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连续地测量出规定的正常范围以外的反力的情况,所以能够充分可靠地检测出因部件加工部的调整不良或被供给到组装转子的部件的不良等引起的不良品的产生。
在该不良品检测方法中,在将判定为不良品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装入不良品回收箱内进行回收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防止不良品混入到良品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的部分立体图。
图2是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的侧视图。
图4(a)是表示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具有的组装单元的、沿着旋转轴线的纵剖视图,图4(b)和图4(c)分别是图4(a)的组装单元的冲头和冲模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去除组装单元的上部而概略地表示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所具有的组装转子的第一盘、输送转子的输送盘、以及第一部件用滑槽和第二部件用滑槽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在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中的组装转子的规定位置被收容在部件收容部中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状态的、分别沿着图5的a―a线、b―b线、c―c线、d―d线和e―e线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表示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具有的部件加工用凸轮和反力测量装置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由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具有的反力测量装置测量的反力随时间变化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图9是表示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中多个部件加工部分别经过部件加工位置时的各反力随时间变化的一个示例的图表。
图10是表示能够设置在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中的良品/不良品区分装置的立体图和剖视图。
图11是去除组装单元的上部而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所具有的组装转子的第一盘、第一和第二输送转子的各输送盘以及各滑槽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在图11的纽扣组装装置中的各转子上的规定位置被收容在部件收容部中的第一零件、第二零件和第二部件的状态的、分别沿着图11的A―A线、B―B线、C―C线、D―D线和E―E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分别表示在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前的状态下、将第一部件配置在第二部件上的状态下、以及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后的状态下的、能够由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进行组装的纽扣固定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4是分别表示在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前的状态下、以及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后的状态下的、能够由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进行组装的另一纽扣固定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后的状态下的、能够由图11的纽扣组装装置进行组装的纽扣的纵剖视图。
图16是分别表示在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前的状态下、将第一部件配置在第二部件上的状态下、以及组装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后的状态下的、能够由图1的纽扣组装装置进行组装的又一纽扣固定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7是表示用于组装图16的纽扣固定部件的纽扣组装装置的变形例的、与图6相同的图。
图18是表示用于组装图13的纽扣固定部件的纽扣组装装置的另一变形例的、与图6相同的图。
附图标记説明
1、401 纽扣组装装置
20 组装单元
21 第一转子(组装转子)
21a 第一盘
21b 第二盘
22 第二转子
22a 冲头(部件加工部)
23 第三转子
23a 冲模(部件加工部)
24 部件收容部
24a 第一部件收容部
24b 第二部件收容部
25 分隔板
26a、26b 螺旋弹簧
27 保持销
27a 销用凸轮
28 外周侧壁部
30a、430a 第一部件供给部(部件供给部)
30b、430b 第二部件供给部(部件供给部)
31 第一部件用滑槽
433 第一零件用滑槽
434 第二零件用滑槽
32、431、432 输送转子
33、435、438 输送盘
33a、435a、438a 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
34、441、442 输送用外周侧壁部
40 部件加工部
50 部件加工用凸轮
51 凸轮表面
52 铰链
53 抵接面
60 反力测量装置
61 位置调整机构
70 良品/不良品区分装置
71 壳体(Housing)部
72 分路器
72a 良品用通路
72b 不良品用通路
R1、R2、R3 旋转轴
P1、P2 部件供给位置
P3 第一部件落下位置
P4 部件加工位置
P5 完成品排出位置
P7 第一零件供给位置
P8 第二零件供给位置
P9 第一部件移交位置
RF 测量反力
t 时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至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1。该纽扣组装装置1用如图13、14所示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来组装纽扣固定部件100、200等。
这里,如图13(a)所示,能够由纽扣组装装置1组装的纽扣固定部件100例如包括:作为第一部件的止件部件101,其在大致圆筒状的圆筒主体部101a的一端部(在图13中为下端部)形成有从该圆筒主体部101a向外周侧扩展延伸的大致圆板状的凸缘头部101b;以及作为第二部件的盖102,其沿着圆板状的底部102a的外周缘设置有圆筒状的侧壁部102b。
为了组装该纽扣固定部件100,首先,如图13(b)所示那样,在盖102的内部将止件部件101配置在底部102a上。这里,止件部件101以圆筒主体部101a向与底部102a相反的一侧(在图13中为上方侧)延伸的朝向配置在圆筒主体部101a的中心轴线与盖102的中心轴线一致的位置即同轴位置。然后,如图13(c)所示那样进行组装:通过实施遍及整周地使盖102的侧壁部102b朝向内周侧发生塑性变形的压入加工,将止件部件101的凸缘头部101b夹在盖102的底部102a与侧壁部102b之间,从而将该盖102和止件部件101彼此固定。另外,在该纽扣固定部件100中,如图13(a)所示,在盖的侧壁部102b设置有缺口部102c,其作为在将纽扣安装在衣服上等时用来对准方向的标记等发挥功能。
或者,在本发明的纽扣组装装置1中,也能够以如图14所示的纽扣固定部件200作为对象。图14所示的纽扣固定部件200包括:作为第一部件的爪部201,其在圆板状的基座201a的一方的表面(在图14中是朝向上方的面)上突出地设置有顶端锐利的两个销201b;以及作为第二部件的壳体202,其沿着圆板状的底部202a的外周缘设置有圆筒状的侧壁部202b。
此外,图14所示的纽扣固定部件200也能够与上述纽扣固定部件100大致同样地组装。更具体而言,首先,如图14(a)所示那样,在壳体202的内部将爪部201配置在底部202a上。此时,使爪部201的基座201a的中央与壳体202的底部202a的中央一致地进行配置,以使爪部201位于壳体202内的大致中央的位置。然后,如图14(b)所示那样,实施遍及整周地使壳体202的侧壁部202b朝向内周侧发生塑性变形的压入加工,将爪部201固定在壳体202内。
以组装这样的纽扣固定部件100、200中的、图14所示的纽扣固定部件200的情况为例,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1。
如图1至图3所示,纽扣组装装置1大致包括:组装单元20,其包括第一转子21和后述的部件加工部40;部件供给部30a、30b,其将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供给到组装单元20的第一转子21的规定位置处;以及部件加工用凸轮50,其基于如图3中的侧视图所示可知,固定地配置在组装单元20的部件加工部40的背后(在图3中是下方侧)、用于使部件加工部40动作。
这里,如图4中纵剖视图所示,纽扣组装装置1的组装单元20包括:作为组装转子的第一转子21;配置在第一转子21的下方侧的第二转子22;以及配置在第一转子21的上方侧的第三转子23。如图5中概略俯视图所示,第一转子21具有圆盘形状的第一盘21a,例如如图5中箭头所示那样由设置于该圆盘形状的中央处的旋转轴R1逆时针地旋转驱动,而且,在圆盘形状的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的多个部件收容部24,该多个部件收容部24沿着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彼此之间隔开规定的间隔切掉一部分而形成为锯齿状。第二转子22和第三转子23与第一转子21一起匀速地旋转。
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图5的俯视图中部件收容部24是从第一盘21a的外周面呈三角形状切掉一部分而形成的,其包括:位于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的、相对于半径方向倾斜的长边;以及位于旋转方向的后方侧的、以比上述长边小的角度相对于半径方向倾斜并且具有比上述长边短的长度的短边。
这里,在该纽扣组装装置1中,部件供给部30a、30b包括:将第一部件201供给到第一转子21的部件收容部24中的第一部件供给部30a;以及将第二部件202供给到第一转子21的部件收容部24的第二部件供给部30b。
其中,第一部件供给部30a包括:第一部件用滑槽31,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将第一部件201维持规定的方向并且基于该第一部件201的自重使其下滑移动;以及圆盘形状的输送转子32,其如图5所示那样被旋转驱动以将从第一部件用滑槽31供给来的第一部件201移交到第一转子21。输送转子32具有形状与上述第一转子21的第一盘21a大致相同的输送盘33,在该输送盘33的圆盘形状的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201的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33a,其沿着输送盘33的圆周方向隔开规定的间隔切掉一部分而形成为锯齿状。这里,输送盘33围绕旋转轴R2以图5中箭头所示的与第一盘21a相反的时针方向被旋转驱动。
另一方面,第二部件供给部30b采用第二部件用滑槽形成,该第二部件用滑槽将第二部件202维持规定的方向并且基于该第二部件202的自重使其下滑移动。
图中并未明确示出,不过纽扣组装装置1是以第二部件用滑槽的第一转子21一侧的一端部、以及第一部件用滑槽31的输送转子32一侧的一端部分别位于它们的另一端部的下方侧的方式将第一部件用滑槽31和第二部件用滑槽倾斜向下地配置的,第一部件用滑槽31和第二部件用滑槽的延伸方向相对于铅垂及水平方向以规定的角度倾斜。由此,能够不另外需要动力,而使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分别通过自重从第一部件用滑槽31和第二部件用滑槽各自的另一端部向位于下方侧的一端部滑动。
在分别从第一部件供给部30a和第二部件供给部30b被供给到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的第一转子21中,如图5所示,在其外周缘上规定有: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其接收从第一部件供给部30a供给来的第一部件201;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其在比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更靠图5中箭头所示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接收从第二部件供给部30b供给来的第二部件202;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其在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第一部件201如后述那样在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处落到第二部件202上;部件加工位置P4,其在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进行将第二部件202压入于第一部件201的加工;以及完成品排出位置P5,其在部件加工位置P4的旋转方向的前方侧,使第二部件202压入于第一部件201而完成的完成品从第一转子21排出。
如图6中第一转子21的外周缘上的各位置处的剖视图所示,这样的第一转子21包括:用于沿着旋转方向输送第一部件201的第一盘21a;以及设置在第一盘21a的下方的、用于沿着旋转方向输送第二部件202的第二盘21b。第一盘21a和第二盘21b具有相等的外径,在第一转子21旋转时都能够以相等的速度旋转。
这里,如图5所示,在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上设置有分隔板25,其至少在从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到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的整个区域内延伸。该分隔板25不与第一转子21、第二转子22及第三转子23一起旋转,而是固定地配置在组装单元20内。在旋转方向的设置有分隔板25的区域内,如图6(a)至(c)所示那样,通过分隔板25将部件收容部24隔开划分成收容第一部件201的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以及收容第二部件202的第二部件收容部24b。
如图4所示,组装单元20具有冲模23a,其位于被收容在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的第一部件201的上方侧,并且组装单元20具有冲头22a,其位于配置在第二部件收容部24b中的第二部件202的正下方,该冲模23a和冲头22a构成部件加工部40,用于在部件加工位置P4进行将第二部件202压入于第一部件201的加工。针对沿着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设置有多个的部件收容部24中的每一个,冲模23a和冲头22a隔着该部件收容部24分别配置在其两侧(上方侧和下方侧),伴随第一转子21、第二转子22及第三转子23的旋转而与各部件收容部24一起旋转。
这里,各冲头22a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通过冲头22a的后端部(下端部)与配置在冲头22a背后(下方侧)的图3、图4和图7中所示的部件加工用凸轮50接触,从而如图6(e)所示那样各冲头22a朝向冲模23a一侧打入,并且在超过了部件加工位置P4处之后,基于螺旋弹簧26a的施力进行远离冲模23a的后退动作。
在该实施方式中,基于图7所示可知,使部件加工部40更详细而言使冲头22a动作的部件加工用凸轮50中,朝向冲头22a一侧(上方侧)与冲头22a的后端部接触的凸轮表面51形成弯曲面,其在部件加工位置P4向冲头22a一侧突出最大。由此,当第一转子21旋转时,随着各冲头22a沿着第一转子21的旋转方向移动而靠近部件加工位置P4,冲头22a在与其后端部接触的上述具有弯曲面的凸轮表面51上被顶起,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向冲模23a一侧位移最大,然后,随着冲头22a在螺旋弹簧26a的施力的作用下沿着该凸轮表面51逐渐下降到原来的位置,冲头22a远离冲模23a地位移。因此,采用具有这样的弯曲面的凸轮表面51,冲头22a相对于冲模23a能够以缓慢地靠近、远离的方式位移,能够通过冲头22a和冲模23a以缓慢的速度进行部件的压入加工,因此能够提高压入加工的精度,提高完成品的品质。
此外,在该实施方式的纽扣组装装置1中,如图4所示,第一转子21的上方侧的第三转子23具有保持销27,其位于收容在部件收容部24中的第一部件201的上方侧。此外,该保持销27也与第一转子21、第二转子22及第三转子23一起旋转。在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处将第一部件201从输送转子32供给到第一转子21之后,保持销27如图6(a)及图6(b)所示那样,从第一部件201的上方侧朝向第一部件201下降而配置在第一部件201的销201b之间来保持第一部件201,辅助将第一部件201配置在第二部件202上所期望的位置来进行压入固定。
保持销27上下位移的动作能够通过配置在组装单元20的上方侧的销用凸轮27a、以及设置于第三转子23的对保持销27朝上施力的螺旋弹簧26b来实现。即,例如与保持销27的后端部(上端部)接触的销用凸轮27a具有在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上的整个规定区域内向下方侧突出的凸轮表面,由此,通过销用凸轮27a的该凸轮表面,保持销抵抗对保持销27朝上施力的螺旋弹簧26b的力,在经过规定区域的期间内下降,而经过了规定区域之后,在螺旋弹簧26b的施力的作用下向上方侧位移。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保持销27的前端部(下端部)形成为能够插入到第一部件201的销201b之间的棒状,但该保持销27的形状能够根据作为对象的第一部件等的形状适当变更。
对以上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
第一部件201穿过第一部件用滑槽31朝向输送转子32连续滑落之后,逐个收容在输送转子32的各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33a中,然后,伴随输送转子32的旋转,沿着输送转子32的外周缘将其运送到第一转子21的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这里,如图5所示,在输送转子32的输送盘33的外周侧,在从第一部件用滑槽31至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之间的运送第一部件201的整个区域内,以不旋转的方式固定地设置有包围输送转子32的外周缘的圆弧状输送用外周侧壁部34。由此,在从第一部件用滑槽31至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的区域内,在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33a与输送用外周侧壁部34之间保持并运送第一部件201。
然后,将第一部件201保持在输送转子32的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33a内而到达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时,由于不再有输送用外周侧壁部34,所以第一部件201进入到第一转子21的分隔板25上的第一部件收容部24a内,在该状态下沿第一转子21的旋转方向稍稍移动之后,第一部件201被保持在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与设置于第一转子21的第一盘21a的外周侧的外周侧壁部28之间,从输送转子32移交到第一转子21。设置于第一转子21的第一盘21a的外周侧的圆弧状外周侧壁部28在从沿第一转子21的旋转方向比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稍稍靠前方侧的位置至完成品排出位置P5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发挥在第一部件201穿过该区域的期间内对其进行保持的功能。
从输送转子32移交到第一转子21的第一部件201如图6(a)所示那样位于分隔板25上的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然后如图6(b)所示那样由利用未图示的上述销用凸轮来下降的保持销27在销201b对其进行保持。
接着,通过第一转子21的旋转,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的第一部件201到达了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而穿过第二部件用滑槽朝向第一转子21连续滑落的第二部件202的一个如图6(c)所示那样被供给到上述第一部件收容部24a的正下方的第二部件收容部24b。这里,由至少从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延伸到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的分隔板25将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的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收容部24b中的第二部件202上下分离,在该状态下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沿着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移动。
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朝向旋转方向的前方侧进一步行进时,在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由于分隔板25中断,所以如图6(d)所示那样第一部件201落到第二部件202上。此时,保持第一部件201的保持销27与落下的第一部件201一起下降,防止第一部件201因落下而相对于第二部件202产生位置偏移。
然后,随着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靠近部件加工位置P4,由部件加工用凸轮50逐渐顶起的冲头22a在其上载置有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的状态下朝向冲模23a一侧逐渐上升,并且保持第一部件201的保持销27也随之与冲头22a一起上升。然后,如图6(e)所示,对夹在冲头22a与冲模23a之间的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实施遍及整周地使第二部件202的侧壁部202b的前端(上端)朝向内周侧发生塑性变形的压入加工,组装成将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彼此固定而得到的完成品。
最后,省略图示,载置完成品的冲头22a沿着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凸轮表面的弯曲面形状下降,在完成品排出位置P5排出完成品。
在本发明中,在这样的纽扣组装装置1中设置有反力测量装置60,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由冲头22a和冲模23a等构成的部件加工部40对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进行加工时,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反力。
该反力测量装置60优选采用负荷传感器,如图7所示,配置在位于冲头22a的下方侧的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更下方侧并且与冲头22a之间隔着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位置处,以使得反力测量装置60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与冲头22a的背后即冲头22a的后端部(下端部)接触。在这种情况下,部件加工用凸轮50能够如图7所示那样,配置成在远离部件加工位置P4的位置处由铰链52单臂支承,可围绕该铰链转动位移。根据这样的结构,每次各冲头22a到达部件加工位置P4处,在冲头22a与冲模23a之间将第二部件202压入于第一部件201时,由该压入产生的反力都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50,并且由于该反力从由铰链52以可转动位移的方式单臂支承的部件加工用凸轮50传递到下方侧的反力测量装置60,所以能够利用由负荷传感器构成的反力测量装置60有效地测量该反力。由此,能够检测到因利用大小不适当的力将第二部件202压入于第一部件201而产生的不良品。
另外,省略图示,也能够采用并非单臂支承而是完全固定部件加工用凸轮,并在该部件加工用凸轮中内置反力测量装置等其他结构。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将反力测量装置60如图7所示那样配置在能够使该反力测量装置60沿着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延伸方向移动的位置调整机构61上,由此,通过变更抵接于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与凸轮表面51相反一侧的抵接面53的反力测量装置60的位置,能够变更围绕铰链52的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位置,来调整由冲头22a产生的压入力的大小。也就是说,通过对位于图7的最右侧的位置调整机构61的手柄进行操作等,能够使反力测量装置60的位置在该图的左右方向上位移。然后,在例如操作手柄使反力测量装置60向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铰链52一侧(在图7中是左侧)移动的情况下,反力测量装置60在与抵接面53抵接的同时向铰链52一侧移动,将由铰链52单臂支承的部件加工用凸轮50顶起,因此与该部件加工用凸轮50接触的冲头22a被进一步向上方侧顶起,由冲头22a和冲模23a产生的压入力增大。作为位置调整机构61能够采用各种机构,这里以下述方式构成:在手柄的旋转轴的外周面形成螺纹牙,在该旋转轴的周围安装筒状移动部件,该筒状移动部件具有形成有与上述螺纹牙螺合的螺纹槽的内周面。
此外,省略图示,在该纽扣组装装置1中能够设置位置检测装置,用于检测第一转子21旋转时的多个部件收容部24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根据这样的结构,基于各部件收容部24的由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在旋转方向上的位置,能够确定产生了由上述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出的反力的部件加工部的部件收容部24,并且基于该反力的大小,能够判定在该部件收容部24中组装而得到的完成品是良品还是不良品。
这里,位置检测装置优选配置在第一转子21的旋转轴R1上的旋转编码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高精度地检测连续旋转的第一转子21的各部件收容部24的角位置。具体而言,旋转编码器在旋转轴R1上能够配置在例如比第二转子22更靠下方侧的位置。
在使用上述反力测量装置60和位置检测装置观察由各部件加工部40进行的压入加工的力的大小是否适当的情况下,使纽扣组装装置1工作而第一转子21旋转时,持续测量作用于反力测量装置60的反力。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随着第一转子21的旋转,部件加工部40分别靠近部件加工位置P4,作用于反力测量装置60的反力随之逐渐增大,在部件加工部40到达部件加工位置P4时可测量出最大的反力,然后,随着部件加工部40经过了部件加工位置P4处,测量反力減少,这样的测量反力的增减是沿着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配置的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每一个每次相对于部件加工位置P4靠近、远离时产生的。因此,通常如图8中例示的那样,作用于反力测量装置60的反力RF描绘出伴随时间t的经过而增减的波形曲线。
然后,将由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出的各部件收容部24的位置与该测量反力RF进行比对时,如图9例示的那样,每次各部件收容部24内的第一部件201和第二部件202由部件加工部40进行压入加工时,在每个部件加工部40都能够得到测定反力RF随时间变化的山形曲线。通过参照该曲线可知,在压入加工时如果作用有大小异常的力,则组装后的完成品是不良品。另外,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在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标记为“PU9”的部件加工部,如该图中箭头所示,测量出低于由虚线表示的规定正常范围的反力RF。
更具体而言,在使用如上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1组装纽扣固定部件200时,为了检测出纽扣固定部件200的组装不良,预先设定由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的反力值的规定正常范围。该设定例如能够以如下方式进行:决定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作为基准的部件加工部,设定以在该基准的部件加工部测量的反力值为中心向正侧和负侧取规定大小而得到的范围,上述多个部件加工部40沿着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配置。在图9所示的曲线中,例如将夹在两条虚线之间的范围设定为正常范围。
除此以外,当纽扣组装装置1进行动作来连续组装纽扣固定部件200时,在第一转子21旋转了两周以上时在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同一部件加工部由反力测量装置60连续地测量出偏离上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或者在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在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由反力测量装置60连续地测量出偏离上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能够将由该部件加工部进行加工组装而得到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判断为不良品。
即,在第一转子21旋转了两周以上、例如两周、三周或更多周数时在同一部件加工部连续地测量出大小偏离正常范围的反力的情况下,能够认为受到该部件加工部的冲头22a乃至冲模23a的调整不合适等该部件加工部调整不良的影响等,完成品是并非由期望大小的力压入而成的不良品。
或者,在第一转子21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连续地测量出大小偏离正常范围的反力的情况下,能够认为是基于下述理由而成为组装不良的:被供给到这些部件加工部的部件收容部24中的一连串第一部件201或第二部件202原本就形成了不适当的形状等,或者被供给到这些部件收容部24中的第一部件201或第二部件202的配置不合适等。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在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三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或者更多数量的部件加工部测量出正常范围外的反力时,能够设定为检测出不良品。
在这样的检测出不良品的情况下,能够根据需要发出警告并且使纽扣组装装置1的动作停止。
此外,在纽扣组装装置1中,能够在第一转子21的完成品排出位置P5的下游侧设置如图10所示的良品/不良品区分装置70,用于将从完成品排出位置P5排出的完成品区分成良品或不良品进行回收。在该良品/不良品区分装置70中设置有:壳体部71,其具有开口部71a,用于接收从完成品排出位置P5排出的完成品;以及可转动位移的分路器72,其设置于壳体部71的内部,基于上述不良品的检测结果,在完成品是良品的情况下将该完成品引导至良品用通路72a,在检测出完成品是不良品的情况下将该完成品引导至不良品用通路72b。而且,在不良品用通路72b的前端配置有未图示的不良品回收箱。由此,能够可靠地将如上述那样检测出的不良品另外回收,防止该不良品混入到良品中。
图11以俯视图概略地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401的各转子。该纽扣组装装置401能够连续地制造由图15所示的三个部件构成的纽扣300。
图15所示的纽扣300具有圆柱状的主体部300a、以及在主体部300a的一端部(在图15中是下端部)内外径进行扩径而成的头部300b。该纽扣300是以相对于未图示的纽扣孔进出的方式进行使用的类型,能够使用纽扣固定部件等止件将其固定在布料上。
纽扣300由下述三个部件构成:作为第一零件的金属制外壳部件301,其构成后述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同样的作为第二零件的芯部件302,其收容在外壳部件301内,通常由合成树脂构成;以及金属制盖303,其包在收容有芯部件302的外壳部件301上进行安装。其中的外壳部件301具有:构成主体部300a外周的圆筒部301a;在圆筒部301a的一端侧(在图15中是下端侧)一体形成的盘状部301b;以及在圆筒部301a的另一端侧(在图15中是上端侧)一体形成的圆板部301c。此外,芯部件302具有:圆柱状的主体芯部302a;以及在主体芯部302a的一端侧(在图15中是下端侧)一体形成的头芯部302b。此外,盖303具有:圆板部303a;以及从圆板部303a的半径方向外侧端向外壳部件301一侧延伸的周侧部303b。
在组装纽扣300的状态下,将盖303的周侧部303b压入于外壳部件301的盘状部301b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在外壳部件301的圆板部301c设置有环状的凹部301d,用于在使用纽扣固定部件等将纽扣300安装在布料上时辅助纽扣固定部件的两个销贯穿圆板部301c。此外,在芯部件302的主体芯部302a的上部形成有芯凹部302c,用于使贯穿圆板部301c的纽扣固定部件的销等朝内弯曲。外壳部件301的盘状部301b的外径与盖303的周侧部303b的内径大致一致。因此,仅将后述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载置在盖303上就能够使前者与后者同轴配置。
对能够组装由这样的三个部件构成的纽扣300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401进行说明,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1的不同之处为主进行说明。
纽扣组装装置401包括:除了不需要保持销27这一点以外,结构与纽扣组装装置1实质上相同的组装单元20;将由作为第一零件的外壳部件301和作为第二零件的芯部件302构成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供给到组装单元20的第一部件供给部430a;以及用于供给作为第二部件的盖303的、包括第二部件用滑槽的第二部件供给部430b。组装单元20和包括第二部件用滑槽的第二部件供给部430b的形态与前面说明的第一实施方式实质上相同,因此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
如图11所示,第一部件供给部430a包括:沿逆时针方向连续旋转的第一输送转子431;与第一输送转子431相邻设置的、沿顺时针方向连续旋转的第二输送转子432;向第一输送转子431供给外壳部件301的第一零件用滑槽433;以及向第一输送转子431供给芯部件302的第二零件用滑槽434。省略图示,第一和第二零件用滑槽433、434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并且第一和第二输送转子431、432的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和第二零件用滑槽433、434的延伸方向大致垂直。
第一输送转子431包括:在外周缘具有多个第一零件收容部435a的上方侧的第一输送盘435;在外周缘具有多个第二零件收容部436a的下方侧的第二输送盘436(参照图12(A)等);以及底板437。第一零件收容部435a和第二零件收容部436a彼此上下配置。另外,如图11所示,第一零件收容部435a形成为与第一盘21a的第一部件收容部24a相同的形态,不过也能够采用圆弧状的缺口,并且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也能够采用圆弧状的缺口。第二零件收容部436a未图示,其为圆弧状的缺口。另外,第一部件收容部24a和第二零件收容部436a的形状能够根据第一部件和第二零件的形状变更。
第二输送转子432包括:在外周缘具有多个第一临时组装部件收容部(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438a的中间输送盘438;以及构成各中间输送盘438的底部的底板439(参照图12(C))。第一临时组装部件收容部438a和第一零件收容部435a构成左右对称的形态。此外,在第一输送转子431中设置有:在第一输送转子431的旋转方向的整个规定区域内不旋转而固定地配置的分隔板440、以及在第一输送转子431的外周侧不旋转而固定地配置的外周侧壁部441,在第二输送转子432中设置有不旋转而固定地配置的外周侧壁部442。
在由具有这种结构的纽扣组装装置401组装纽扣300时,首先,在第一输送转子431的外周缘上的第一零件供给位置P7,将外壳部件301从第一零件用滑槽433供给到逆时针旋转的第一输送转子431的第一零件收容部435a中。接着,在第二零件供给位置P8,将芯部件302从第二零件用滑槽434供给到第一输送转子431的第二零件收容部436a中。这里,在第一输送转子431中,至少在从第一零件供给位置P7至第二零件供给位置P8的整个区域内配置有分隔板440,由此被供给到第一输送转子431的外壳部件301和芯部件302如图12(A)所示那样隔着分隔板440上下配置,并且芯部件302位于外壳部件301的正下方。
然后,当超过第二零件供给位置P8而移动时,由于分隔板440中断,位于芯部件302的上方侧的外壳部件301以覆盖在芯部件302上的方式落下。由此,形成外壳部件301与芯部件302重叠的状态下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
接着,在第一输送转子431与第二输送转子432最接近的第一部件移交位置P9,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如图12(B)所示那样从第一输送转子431的第一零件收容部435a和第二零件收容部436a被移交到旋转方向与第一输送转子431相反的第二输送转子432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收容部438a中。然后,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在第一临时组装部件收容部438a内,伴随第二输送转子432的旋转而围绕其旋转轴R2大致移动180°,被输送至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
这里,第一输送转子431一侧的外周壁侧部441在第一输送转子431的旋转方向上从第一零件供给位置P7延伸到第一部件移交位置P9跟前的区域,防止在该区域内外壳部件301、芯部件302和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向第一输送转子431的外周侧飞出。另一方面,第二输送转子432一侧的外周侧壁部442在第二输送转子432的旋转方向上从稍稍超过第一部件移交位置P9的位置延伸到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跟前的区域,防止在该区域内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向第二输送转子432的外周侧飞出。
在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第二输送转子432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收容部438a中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如图12(C)所示那样被供给到第一转子21的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然后,在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作为第二部件的盖303从第二部件用滑槽被供给到第一转子21的第二部件收容部24b中。这里,由于设置有分隔板25,所以如图12(D)所示那样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和盖303隔着分隔板25上下分离地设置。
进一步向旋转方向的前方侧移动的话,分隔板25在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中断,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如图12(E)所示那样落到盖303上。此时,由于将外壳部件301的盘状部301b的外径设定成与盖303的周侧部303b的内径大致一致,将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大致同轴地配置在盖303上。由此,在该纽扣组装装置401中可以不需要保持销27。在经过第一部件落下位置P3之后,在部件加工位置P4,通过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凸轮表面51,使冲头22a与配置在其上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和盖303一起朝向冲模上升,将这些部件夹在冲头22a与冲模之间,使盖303的周侧部303b从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的外壳部件301的盘状部301b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的外周侧向内周侧发生塑性变形而实施压入加工,由此完成纽扣300。在完成品排出位置P5从第一转子21排出纽扣300。
在该纽扣组装装置401中,也如之前对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纽扣组装装置1所说明的那样,通过设置反力测量装置60和位置检测装置能够有效地判定在部件收容部24a、24b中组装而成的完成品是良品或不良品,其中,上述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部件加工部的冲头22a、冲模23a加工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盖303时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反力,上述位置检测装置检测第一转子21旋转时的部件收容部24a、24b的位置。
图16表示能够由纽扣组装装置1组装的另一纽扣(领扣部件、socket member)500。该纽扣500由中空的第一部件501和第二部件502构成,其中,上述第一部件501包括:朝向前端侧(图16的上端侧)外径逐渐减小的外表面形状呈曲面状的主体部501a、以及在主体部501a的基部(图16的下端部)从该主体部501a向外周侧扩展延伸的稍稍具有厚度的圆板状的凸缘头部501b,上述第二部件502沿着圆板状的底部502a的外周缘设置有圆筒状的侧壁部502b。
该纽扣500能够通过使用如图17所示的纽扣组装装置1的变形例来进行组装。图17所示的变形例与图6所示结构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配合第一部件501的主体部501a改变冲模23a的形状、以及为了令保持销27按压并支承主体部501a的前端,配合主体部501a前端的外表面形状来改变保持销27。其他结构和加工方法等大致相同。
此外,图18表示能够组装图13的纽扣固定部件100的纽扣组装装置1的另一变形例。此外,该另一变形例与图6所示的结构相比,不同之处也在于:配合圆筒主体部101a改变冲模23a,并且配合圆筒主体部101a的前端形状,将保持销27变更成内径比圆筒主体部101a的外径稍大的圆筒形状。
Claims (12)
1.一种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纽扣组装装置(1、401)用包括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的两个以上的部件组装纽扣(300)或纽扣固定部件(100、200),所述纽扣组装装置(1、401)包括:
圆盘形状的组装转子(21),其围绕旋转轴(R1)被连续地旋转驱动,在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的多个部件收容部(24);
部件供给部(30a、30b、430a、430b),其在组装转子(21)的外周缘上的部件供给位置(P1、P2)处,将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供给到组装转子(21)的所述部件收容部(24);
多个部件加工部(40),其设置于各部件收容部(24),与组装转子(21)一起旋转,在比部件供给位置(P1、P2)更靠组装转子(21)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部件加工位置(P4)处,对被供给到组装转子(21)的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进行加工使它们彼此固定;以及
部件加工用凸轮(50),其固定地配置在部件加工部(40)的背后,与在组装转子(21)旋转时到达部件加工位置(P4)处的部件加工部(40)接触,使该部件加工部(40)动作,
所述纽扣组装装置设置有反力测量装置(60),该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部件加工部(22a、23a)对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进行加工时作用于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反力(RF)。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组装转子(21)设置有位置检测装置,该位置检测装置在该组装转子(21)旋转时检测部件收容部(24)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位置检测装置是配置在组装转子(21)的所述旋转轴(R1)上的旋转编码器。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部件加工部(40)为包括隔着所述部件收容部(24)分别配置在两侧的多对冲头(22a)和冲模(23a)的结构,
所述部件加工用凸轮(50)具有凸轮表面(51),该凸轮表面(51)至少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与冲头(22a)接触,使在组装转子(21)旋转时到达部件加工位置(P4)处的冲头(22a)朝向成对的冲模(23a)打入,并且使经过了部件加工位置(P4)处的冲头(22a)相对于成对的冲模(23a)后退。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部件加工用凸轮(50)在冲头(22a)的背后由铰链(52)在离开部件加工位置(P4)的位置处单臂支承,所述反力测量装置(60)配置于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的冲头(22a)的背后与该冲头(22a)之间隔着所述部件加工用凸轮(50)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力测量装置(60)是负荷传感器。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轮表面(51)形成为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向冲头(22a)一侧突出最大的弯曲面。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组装转子(21)的部件收容部(24)包括:多个第一部件收容部(24a),其能够收容第一部件(101、201);以及多个第二部件收容部(24b),其位于该第一部件收容部(24a)的正下方,能够收容第二部件(102、202),
所述部件供给部(30a、30b、430a、430b)包括:第一部件供给部(30a、430a),其在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将第一部件(101、201)供给到组装转子(21)的所述第一部件收容部(24a)中;以及第二部件供给部(30b、430b),其在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将第二部件(102、202)供给到组装转子(21)的所述第二部件收容部(24b)中,
该纽扣组装装置(1、401)还具有分隔板(25),该分隔板(25)在组装转子(21)的圆周方向上至少从第一部件供给位置(P1)到第二部件供给位置(P2)的整个区域内延伸,并且在该区域内使第一部件收容部(24a)和第二部件收容部(24b)分离,
在比所述分隔板(25)更靠组装转子(21)的旋转方向前方侧的部件加工位置(P4)处,所述部件加工部(40)对因所述分隔板(25)中断而落到第二部件(102、202)上的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进行加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供给部(30a、430a)包括:第一部件用滑槽(31、433、434),其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地延伸,使第一部件(101、201)的各零件(301、302)基于本身的自重而移动;以及输送转子(32、431、432),其呈圆盘形状,在所述圆盘形状的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101、201)的输送用第一部件收容部(33a、435a、438a),并且围绕所述圆盘形状的中心的旋转轴(R2、R3)被旋转驱动,将从所述第一部件用滑槽(31、433、434)供给的第一部件(101、201)输送移交到所述组装转子(21),
所述第二部件供给部(30b、430b)包括使第二部件(102、202)基于本身的自重而移动的第二部件用滑槽。
10.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纽扣组装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件为由单一零件构成的部件(101、102)、或者为组合多个零件(301、302)而成的第一临时组装部件(304)。
11.一种不良品检测方法,其用于检测纽扣组装装置(1,401)的组装不良,所述纽扣组装装置(1,401)用包括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的两个以上的部件组装纽扣(300)或纽扣固定部件(100),所述不良品检测方法的特征在于:
纽扣组装装置(1、401)设置有:
组装转子(21),其围绕旋转轴(R1)被连续地旋转驱动,在外周缘形成有能够收容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的多个部件收容部(24);
多个部件加工部(40),其设置于各部件收容部(24),与组装转子(21)一起旋转,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对被供给到组装转子(21)的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进行加工将它们彼此固定;以及
反力测量装置(60),其测量在部件加工位置(P4)处部件加工部(22a、23a)对第一部件(101、201)和第二部件(102、202)进行加工时所作用的反力(RF),
预先设定由所述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的反力值的正常范围,
在由反力测量装置(60)测量出偏离所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将由部件加工部加工组装而成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检测为不良品。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不良品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组装转子(21)旋转了两周以上时在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同一部件加工部由反力测量装置(60)连续地测量出偏离所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或者在多个部件加工部(40)中的、在组装转子(21)的圆周方向上相邻的两个以上的部件加工部由反力测量装置(60)连续地测量出偏离所述正常范围的反力值的情况下,将由该部件加工部加工组装而成的纽扣或纽扣固定部件检测为不良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50382.4A CN107568844B (zh) | 2016-07-04 | 2016-07-04 | 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10550382.4A CN107568844B (zh) | 2016-07-04 | 2016-07-04 | 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68844A true CN107568844A (zh) | 2018-01-12 |
CN107568844B CN107568844B (zh) | 2020-07-10 |
Family
ID=610494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10550382.4A Active CN107568844B (zh) | 2016-07-04 | 2016-07-04 | 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07568844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1803A (ja) * | 1992-12-17 | 1994-07-05 | Takashi Taniyama | 中空金属ボタンの表部材と裏部材の組合せ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201151043Y (zh) * | 2008-01-07 | 2008-11-19 | 张永海 | 连续式零件自动组装机 |
CN102753051A (zh) * | 2009-12-14 | 2012-10-24 | Ykk株式会社 | 钮扣用固定件及钮扣结构体 |
CN102948968A (zh) * | 2011-08-25 | 2013-03-06 |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纽扣自动包圈装置 |
CN104185430A (zh) * | 2012-04-06 | 2014-12-03 | Ykk株式会社 | 纽扣侧冲模、纽扣安装装置和纽扣安装方法 |
CN204363108U (zh) * | 2015-01-20 | 2015-06-03 | 昆山浩硕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钮扣配件全自动组装压合机 |
CN105578918A (zh) * | 2013-10-02 | 2016-05-11 | Ykk株式会社 | 罩、按扣或同类物及按扣或同类物形成方法 |
-
2016
- 2016-07-04 CN CN201610550382.4A patent/CN10756884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6181803A (ja) * | 1992-12-17 | 1994-07-05 | Takashi Taniyama | 中空金属ボタンの表部材と裏部材の組合せ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
CN201151043Y (zh) * | 2008-01-07 | 2008-11-19 | 张永海 | 连续式零件自动组装机 |
CN102753051A (zh) * | 2009-12-14 | 2012-10-24 | Ykk株式会社 | 钮扣用固定件及钮扣结构体 |
CN102948968A (zh) * | 2011-08-25 | 2013-03-06 | 浙江伟星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纽扣自动包圈装置 |
CN104185430A (zh) * | 2012-04-06 | 2014-12-03 | Ykk株式会社 | 纽扣侧冲模、纽扣安装装置和纽扣安装方法 |
CN105578918A (zh) * | 2013-10-02 | 2016-05-11 | Ykk株式会社 | 罩、按扣或同类物及按扣或同类物形成方法 |
CN204363108U (zh) * | 2015-01-20 | 2015-06-03 | 昆山浩硕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 一种钮扣配件全自动组装压合机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7568844B (zh) | 2020-07-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115123B2 (ja) | アンギュラ玉軸受の組立装置、及びアンギュラ玉軸受の組立方法 | |
CN104124182B (zh) | 转塔式检测机台及其使用方法 | |
US20210010907A1 (en) | Tire testing machine | |
CN107568844A (zh) | 纽扣组装装置及不良品检测方法 | |
CN104307763A (zh) | 激光自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 |
JP2014512964A (ja) | 回転式プレスのためのスクレーパ装置、回転式プレス、及び回転式プレスの動作方法 | |
US5000718A (en) | Coin dispensing apparatus | |
WO2000003211A1 (fr) | Trieuse ponderale | |
JP2707819B2 (ja) | 回転体の重量アンバランス修正方法 | |
CN115808145A (zh) | 一种用于晶圆厚度多点测量装置及方法 | |
CN209503285U (zh) | 一种用于对工件环形压合处进行批量焊接的流水线 | |
KR20170079358A (ko) | 육류 다이서 | |
RU2754975C2 (ru) | Способ и набор для регулировки оберточной или упаковочной машины | |
CN108290261A (zh) | 装载机构和机床系统 | |
CN108176619A (zh) | 一种轴承套圈大批量检测装置 | |
KR101750477B1 (ko) | 베어링 진원도 검사 장치 | |
CN204170975U (zh) | 激光自动检测装置 | |
KR101771708B1 (ko) | 베어링 단조 검사장치 | |
CN205221986U (zh) | 涡轮部件焊缝检测用不合格品自动出料机构 | |
ITBO940573A1 (it) | Metodo ed apparato per il controllo dinamico del peso di piccoli prodotti provenienti da una macchina automatica ad alta produzione, | |
JP2011242359A (ja) | ワーク投入装置 | |
WO2021210296A1 (ja) | タイヤ試験機 | |
CN205989025U (zh) | 一种保持架铆压机 | |
US20240082903A1 (en) | Folding shaft device for a closer, and method for fastening a can lid to a can body | |
WO2021192913A1 (ja) | タイヤ試験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