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68239A -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68239A
CN107568239A CN201710807497.1A CN201710807497A CN107568239A CN 107568239 A CN107568239 A CN 107568239A CN 201710807497 A CN201710807497 A CN 201710807497A CN 107568239 A CN107568239 A CN 1075682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nziothiazolinone
rosickyite azoles
azoles
rosickyite
composition conta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074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志伟
王贵新
刘鹏
陈佛祥
朱刚
王礼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XI ZHONGXUN AGRO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0749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68239A/zh
Publication of CN1075682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682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gricultural Chemicals And Associated Chemic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由丙硫唑和噻霉酮组成,丙硫唑和噻霉酮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20:1~1:10,丙硫唑和噻霉酮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1%~85%。本发明杀菌组合物防治农作物上的霜霉病、稻瘟病、赤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溃疡病等病害效果优秀,杀菌谱广,持效期长,对农作物安全。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后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可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延缓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农药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药复配组合物及其应用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以丙硫唑和噻霉酮为有效成分复配的二元复合物,主要应用于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
背景技术
丙硫唑(albendazole),又名丙硫咪唑,属于苯并咪唑类衍生物,作为农用杀菌剂之前一直作为人畜用药治疗各种肠道细菌和寄生虫感染。具有预防保护、内吸治疗、渗透传导作用,杀菌谱广,对水稻稻瘟病、小麦赤霉病、西瓜炭疽病、香蕉叶斑病、烟草病毒病、烟草白粉病、大白菜霜霉病、西瓜枯萎病等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噻霉酮(benziothiazolinone)属异噻唑杂环化合物,是一种高效、低毒、广谱性杀菌剂,其作用机制是:与细菌、霉菌的细胞膜表面的阴离子结合或与巯基反应,破坏蛋白质和细胞膜的合成系统,从而抑制细菌、霉菌繁殖,干扰病原菌细胞新陈代谢,使其生理紊乱,导致病原菌死亡。该化合物对农作物上的腐烂病、溃疡病、炭疽病、黑星病、叶斑病、霜霉病等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农作物十分安全。
农药单一品种的长时间连续使用,容易产生抗性风险和用量增加风险,进而增加成本和环境负荷,而通过不同农药品种的复配筛选出具有显著协同增效作用的复配组合物,不仅能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使用成本、减少抗性风险,还能降低潜在的环境风险,增加农药使用寿命。
本发明人在深入研究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配方的过程中,令人意外地发现丙硫唑和噻霉酮进行复配,在一定的复配比例范围内对农作物上的多种病害,尤其是对霜霉病、稻瘟病、赤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溃疡病等病害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组分合理,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杀菌效果优秀,杀菌谱广,持效期长,用药成本低,能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且对农作物安全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的制剂剂型。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上霜霉病、稻瘟病、赤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溃疡病等病害的用途。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有效成分由丙硫唑和噻霉酮组成,丙硫唑和噻霉酮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20:1~1:10,优选重量份数比为10:1~1:3,最优选重量份数比为3:1。
本发明复配组合物中,丙硫唑和噻霉酮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1%~85%,优选重量百分比为10%~70%。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可以制备成适合农业生产上使用的任意应用剂型,比较好的应用剂型有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超低容量液剂等。
本发明杀菌组合物制备的各种应用剂型中,除了有效成分外,还包括农药中允许使用和可以接受的各种辅助成分。
水悬浮剂中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分散剂可选自如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磺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拉开粉、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润湿剂可选自如聚醚改性聚有机硅氧烷、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苯乙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磷酸酯、烷基硫酸盐、烷基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增稠剂可选自如阿拉伯胶、黄原胶、羧甲基纤维素、聚乙烯醇、气态二氧化硅、硅酸铝镁、羧乙基纤维素、羧丙基纤维素、丙烯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醋酸酯、膨润土、白炭黑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腐剂可选自如卡松凯松、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山梨酸钾、异噻唑啉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甘油-乙醚双甘醇、甲基亚丙基双甘醇、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水为去离子水。
可分散油悬浮剂中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分散剂可选自如EO-PO嵌段共聚物、聚羧酸盐、木质素磺酸盐、烷基萘磺酸盐、TERSPERSE 2020(美国亨斯迈公司HUNTSMAN出品)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乳化剂可选自如BY(蓖麻油聚氧乙烯醚)系列乳化剂(BY-110、BY-125、BY-140)、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山梨醇酐单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聚氧乙烯醚)、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TERSPERSE 4894(美国亨斯迈公司出品)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增稠剂可选自如有机膨润土、白炭黑、聚乙烯醇、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分散介质可选自如松脂基植物油、油酸甲酯、大豆油、花生油、矿物油、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甲脂化棕榈油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水乳剂中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乳化剂可选自如环氧乙烷加成物、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农乳700#(通用名: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农乳2201#、斯盘-60#(通用名: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吐温-60#(通用名:聚氧乙烯失水山梨醇硬脂酸酯)、TX-10(通用名:辛基酚聚氧乙烯(10)醚)、农乳1601#(通用名: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丙烯聚氧乙烯嵌段聚合物)、农乳600#、农乳4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溶剂可选自如乙醇、正丙醇、异丙醇、丁醇、异丁醇、醋酸仲丁酯、乙二醇单乙醚、二甲苯、三甲苯、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稳定剂可选自如环氧大豆油、环氧亚麻油、季戊四醇、木糖醇、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丁基羟基茴香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增稠剂可选自如纤维素醚、黄原胶、聚乙烯醇、有机膨润土、硅酸镁铝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腐剂可选自如甲醛、苯甲酸、苯甲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水为去离子水。
微乳剂中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乳化剂可选自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钙(农乳500#)、农乳700#、农乳2201#、斯盘-60#、吐温60-#、TX-10、农乳1601#(通用名: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农乳600#、农乳400#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助乳化剂可选自如甲醇、异丙醇、正丁醇、乙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溶剂可选自如二甲苯、环己酮、溶剂油(牌号:S-150、S-180、S-200)、矿物油、松脂基植物油、松节油、油酸甲酯、乙酸仲丁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防冻剂可选自如乙二醇、丙二醇、丙三醇、尿素、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消泡剂可选自如硅油、硅酮类化合物、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C8-10脂肪醇类、己醇、丁醇、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稳定剂可选自如环氧大豆油、亚磷酸三苯酯、环氧氯丙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水为去离子水。
水分散粒剂中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分散剂可选自如木质素磺酸钠、聚羧酸盐类、月桂醇聚氧乙烯基醚硫酸钠、烷基萘甲醛缩合物磺酸盐、烷基聚氧乙烯醚磺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十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润湿剂可选自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拉开粉、烷基酚甲醛树脂聚氧乙烯醚硫酸盐、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崩解剂可选自如硫酸铵、硫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淀粉及其衍生物、膨润土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填料可选自如高岭土、硅藻土、轻质碳酸钙、白炭黑、凹凸棒土、玉米淀粉、海泡石、方解石、硅石、叶蜡石、木糖醇、蒙脱石、陶土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超低容量液剂中的辅助成分包括但不限于:表面活性剂可选自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苯乙基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磷酸酯、蓖麻油聚氧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钙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渗透剂可选自如氮酮、噻酮、快速渗透剂T、异佛尔酮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药害减轻剂可选自如赤霉酸、芸薹素内酯、复硝酚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溶剂可选自如乙基苯、三甲苯、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松基油、油酸甲酯、油酸乙酯、甲醇、乙醇、丙酮、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乙二醇、丙二醇、甘油、异辛醇、正辛醇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
所述复配组合物各种应用剂型的生产工艺均属现有已知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具有显著的协同增效作用,较之单剂单独使用明显提高了对农作物上病害的防治效果,扩大了杀菌谱。
2、丙硫唑和噻霉酮两种活性成分复配,减少了农药使用量,降低了使用成本,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3、丙硫唑和噻霉酮两种活性成分复配,作用机理互不相同,作用位点增加,延缓了病原菌抗药性的产生,增加了农药的使用寿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但不能视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以下所述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对于不偏离本发明精神和原则所做的修改、替换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24%丙硫唑·噻霉酮水悬浮剂。
以下物质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丙硫唑18%、噻霉酮6%、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3%、羧丙基纤维素2%、苯甲酸钠0.3%、硅油0.3%、乙二醇3%,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24%丙硫唑·噻霉酮水悬浮剂。
采用上述24%丙硫唑·噻霉酮水悬浮剂用于防治西瓜炭疽病:24%丙硫唑·噻霉酮水悬浮剂按30g a.i./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87.56%;18%丙硫唑水悬浮剂按30g a.i./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36.47%;6%噻霉酮水悬浮剂按30g a.i./ha用量在西瓜炭疽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为63.55%。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西瓜炭疽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使用24%丙硫唑·噻霉酮水悬浮剂后对西瓜产生药害。
实施例二:16%丙硫唑·噻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以下物质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丙硫唑15%、噻霉酮1%、烷基萘磺酸盐5%、蓖麻油聚氧乙烯醚12%、白炭黑2%、乙二醇2%,大豆油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分散均匀、砂磨机中砂磨后,即可制得16%丙硫唑·噻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
采用上述16%丙硫唑·噻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用于防治大白菜霜霉病:16%丙硫唑·噻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按30g a.i./ha用量在大白菜霜霉病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效为91.47%;15%丙硫唑可分散油悬浮剂按30g a.i./ha用量在大白菜霜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效为31.45%;1%噻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按30g a.i./ha用量在大白菜霜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效为65.19%。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大白菜霜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使用16%丙硫唑·噻霉酮可分散油悬浮剂后对大白菜产生药害。
实施例三:44%丙硫唑·噻霉酮水乳剂。
以下物质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丙硫唑40%、噻霉酮4%、三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醚磷酸酯10%、环己酮5%、醋酸仲丁酯10%、环氧大豆油3%、乙二醇3%、黄原胶2%、C10-20饱和脂肪酸类化合物0.3%、苯甲酸钠0.2%,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44%丙硫唑·噻霉酮水乳剂。
采用上述44%丙硫唑·噻霉酮水乳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44%丙硫唑·噻霉酮水乳剂按30g a.i./ha用量在水稻稻瘟病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为94.29%;40%丙硫唑水乳剂按30g a.i./ha用量在水稻稻瘟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为40.14%;4%噻霉酮水乳剂按30g a.i./ha用量在水稻稻瘟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为60.98%。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水稻稻瘟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使用44%丙硫唑·噻霉酮水乳剂后对水稻产生药害。
实施例四:40%丙硫唑·噻霉酮微乳剂。
以下物质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丙硫唑20%、噻霉酮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5%、苯乙基苯酚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5%、异丙醇3%、环己酮5%、松脂基植物油12%、尿素2%、硅油0.3%、亚磷酸三苯酯3%,去离子水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高速剪切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40%丙硫唑·噻霉酮微乳剂。
采用上述40%丙硫唑·噻霉酮微乳剂用于防治小麦赤霉病:40%丙硫唑·噻霉酮微乳剂按30g a.i./ha用量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97.41%;20%丙硫唑微乳剂按30g a.i./ha用量在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37.25%;20%噻霉酮微乳剂按30g a.i./ha用量在小麦赤霉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为76.98%。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使用40%丙硫唑·噻霉酮微乳剂后对小麦产生药害。
实施例五:64%丙硫唑·噻霉酮水分散粒剂。
以下物质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丙硫唑56%、噻霉酮8%、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基醚嵌段共聚物10%、壬基酚聚氧乙烯基醚5%、淀粉5%,硅藻土补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经气流粉碎混合均匀、捏合造粒、干燥筛分后,即可制得64%丙硫唑·噻霉酮水分散粒剂。
采用上述64%丙硫唑·噻霉酮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柑橘溃疡病:64%丙硫唑·噻霉酮水分散粒剂按15mg a.i./kg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84.67%;56%丙硫唑水分散粒剂按15mg a.i./kg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31.77%;8%噻霉酮水分散粒剂按15mg a.i./kg用量在柑橘溃疡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为59.61%。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柑橘溃疡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使用64%丙硫唑·噻霉酮水分散粒剂后对柑橘产生药害。
实施例六:12%丙硫唑·噻霉酮超低容量液剂。
以下物质含量均为重量百分含量:丙硫唑3%、噻霉酮9%、烷基酚聚氧乙烯醚15%、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0%、异佛尔酮3%、芸苔素内酯0.02%、三甲苯5%、N,N-二甲基甲酰胺10%,油酸甲酯补足至100%。将上述物料按比例混合,充分搅拌均匀后,即可制得12%丙硫唑·噻霉酮超低容量液剂。
采用上述12%丙硫唑·噻霉酮超低容量液剂用于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12%丙硫唑·噻霉酮超低容量液剂按30g a.i./ha用量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生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89.05%;3%丙硫唑超低容量液剂按30g a.i./ha用量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26.78%;9%噻霉酮超低容量液剂按30g a.i./ha用量在黄瓜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进行第一次施药,7d后进行第二次施药,另设清水处理为空白对照,在第二次施药后14d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为61.84%。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二元复配后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防效明显好于各单剂单独使用,同时,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使用12%丙硫唑·噻霉酮超低容量液剂后对黄瓜产生药害。
实施例七: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4-2008》,采用盆栽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1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丙硫唑 12.36 100.00 - -
噻霉酮 5.14 240.47 - -
丙硫唑:噻霉酮(20:1) 6.47 191.04 106.69 179.06
丙硫唑:噻霉酮(15:1) 6.02 205.32 108.78 188.75
丙硫唑:噻霉酮(10:1) 5.28 234.09 112.77 207.58
丙硫唑:噻霉酮(7:1) 4.72 261.86 117.56 222.75
丙硫唑:噻霉酮(3:1) 3.67 336.78 135.12 249.25
丙硫唑:噻霉酮(1:1) 3.21 385.05 170.24 226.18
丙硫唑:噻霉酮(1:3) 2.95 418.98 205.35 204.03
丙硫唑:噻霉酮(1:7) 3.15 392.38 222.91 176.03
丙硫唑:噻霉酮(1:10) 3.87 319.38 227.70 140.26
从表1可以看出,丙硫唑和噻霉酮在2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西瓜炭疽病病原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丙硫唑和噻霉酮在10:1~1:3(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丙硫唑和噻霉酮以3:1(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达到最大,为249.25。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实施例八: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试验。
试验方法:参考《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NY/T1156.16-2008》,采用浑浊度法。
用DP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药剂的EC50,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增效作用;共毒系数(CTC)≤80表现为拮抗作用;80<共毒系数(CTC)<120表现为相加作用。
表2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
药剂名称及配比(重量比) EC50(mg/L) ATI TTI CTC
丙硫唑 23.15 100.00 - -
噻霉酮 1.67 1386.23 -- -
丙硫唑:噻霉酮(20:1) 8.15 284.05 161.25 176.16
丙硫唑:噻霉酮(15:1) 6.73 343.98 180.39 190.69
丙硫唑:噻霉酮(10:1) 5.14 450.39 216.93 207.62
丙硫唑:噻霉酮(7:1) 3.82 606.02 260.78 232.39
丙硫唑:噻霉酮(3:1) 2.06 1123.79 421.56 266.58
丙硫唑:噻霉酮(1:1) 1.29 1794.57 743.12 241.49
丙硫唑:噻霉酮(1:3) 1.02 2269.61 1064.67 213.17
丙硫唑:噻霉酮(1:7) 1.09 2123.85 1225.45 173.31
丙硫唑:噻霉酮(1:10) 1.27 1822.83 1269.30 143.61
从表2可以看出,丙硫唑和噻霉酮在20:1~1:10(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说明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病原菌表现出协同增效作用;丙硫唑和噻霉酮在10:1~1:3(按重量)的范围内复配时,协同增效作用更为显著,共毒系数(CTC)均在200以上;丙硫唑和噻霉酮以3:1(按重量)复配,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共毒系数(CTC)达到最大,为266.58。可见,丙硫唑和噻霉酮复配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含丙硫唑和噻霉酮的复配组合物,协同增效作用显著,相比各单剂单独使用提高了防效,扩大了杀菌谱,能有效防治农作物上的晚疫病、轮纹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溃疡病和野火病等多种病害,持效期长,对农作物安全,值得在农业生产上推广应用。

Claims (8)

1.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有效成分由丙硫唑和噻霉酮组成,丙硫唑和噻霉酮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20:1~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丙硫唑和噻霉酮重量总和在组合物中重量百分比为1%~8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丙硫唑和噻霉酮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10:1~1: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丙硫唑和噻霉酮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比为3: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的剂型可以是水悬浮剂、可分散油悬浮剂、水乳剂、微乳剂、水分散粒剂、超低容量液剂中的一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组合物制成水悬浮剂时,各组分重量百分含量为:丙硫唑18%、噻霉酮6%、双萘磺酸盐甲醛缩合物5%、烷基酚聚氧乙烯基醚甲醛缩合物硫酸盐3%、羧丙基纤维素2%、苯甲酸钠0.3%、硅油0.3%、乙二醇3%,去离子水补足100%。
7.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病害中的用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所述的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农作物病害中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农作物病害为霜霉病、稻瘟病、赤霉病、炭疽病、细菌性角斑病和溃疡病。
CN201710807497.1A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Pending CN10756823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7497.1A CN107568239A (zh)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7497.1A CN107568239A (zh)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68239A true CN107568239A (zh) 2018-01-12

Family

ID=610330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7497.1A Pending CN107568239A (zh) 2017-09-08 2017-09-08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68239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4011A (zh) * 2019-12-19 2020-03-24 安徽农业大学 丙硫菌唑高效降解菌w313、菌剂及应用
CN113287622A (zh) * 2021-05-25 2021-08-24 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复配杀菌剂
CN116041166A (zh) * 2022-12-30 2023-05-02 华南理工大学 3,6-二异烷基环己酮-4,5-二烷基-1,2-苯二酚、制备方法及应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04011A (zh) * 2019-12-19 2020-03-24 安徽农业大学 丙硫菌唑高效降解菌w313、菌剂及应用
CN113287622A (zh) * 2021-05-25 2021-08-24 贵州道元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治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的复配杀菌剂
CN116041166A (zh) * 2022-12-30 2023-05-02 华南理工大学 3,6-二异烷基环己酮-4,5-二烷基-1,2-苯二酚、制备方法及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39168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6172438A (zh) 杀菌组合物
CN105191946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1983565A (zh) 一种含有氟吡菌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5248425A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568239A (zh) 一种含有丙硫唑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5211075B (zh) 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8294007A (zh) 一种含有氟唑菌苯胺、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6561698A (zh) 一种含环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6070343A (zh) 一种含有丁香酚与芥末精油的复配组合物及应用
CN104054712B (zh) 一种含有啶酰菌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2318641B (zh) 含有稻瘟酰胺的杀菌组合物
CN104798790A (zh) 一种含有啶菌噁唑和啶氧菌酯的杀菌组合物
CN104756993B (zh) 含有叶菌唑的杀菌组合物
CN109418280A (zh) 一种含喹啉铜和代森锰锌的杀菌组合物
CN105494417A (zh) 一种含精甲霜灵和三乙膦酸铝的杀菌组合物
CN106818784A (zh) 一种含有氰烯菌酯和噻霉酮的杀菌组合物
CN101218917B (zh) 一种含有烯唑醇有效成分的杀菌剂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9042688A (zh) 一种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杀菌组合物
CN108477199A (zh) 一种杀菌组合物及其用途
CN106719654A (zh) 一种含有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农药组合物
CN108271791A (zh) 一种含有醚唑磺胺酯类化合物和吗啉类第二活性成分的农业杀菌组合物
CN107372549A (zh) 用于农作物的杀菌组合物及用途
CN107593741A (zh) 一种含氟唑菌苯胺的农药组合物
CN106538534A (zh) 一种含苯菌酮和氰烯菌酯的复配组合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