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51414B - 高楼逃生器 - Google Patents

高楼逃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51414B
CN107551414B CN201710800699.3A CN201710800699A CN107551414B CN 107551414 B CN107551414 B CN 107551414B CN 201710800699 A CN201710800699 A CN 201710800699A CN 107551414 B CN107551414 B CN 107551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ffle
clamping
escape
shell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0069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51414A (zh
Inventor
吴昭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1080069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51414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51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1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51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51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消防避难安全技术领域,特别是公开了一种高楼逃生器,所述恒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所述壳体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第二夹持臂和壳体之间设置有锁定件,锁定件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臂上的驱动杆和设置在壳体上的伸缩杆,伸缩杆上设置有使其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伸缩杆与壳体构成轴向的伸缩配合,伸缩杆的一端裸露在壳体外形成卡接端,所述驱动杆可驱动第二夹持臂转动,驱动杆可与伸缩杆的卡接端卡接构成驱动杆与卡接端的锁定配合或解锁配合。采用上述结构,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通用性强,提高逃生效率的高楼逃生器。

Description

高楼逃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消防避难安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高楼逃生器。
背景技术
现如今,当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场所越来越向高空发展的时候,遇到突发灾害后的逃生手段随着建筑物层数的增加就变得愈发困难,由于受到现有一些消防救援设备本身功能的制约,救援人员很难同时将大量的受困者救出。传统使用的单人缓降器又有着很大的安全隐患,怕水、怕火、怕油等,如果水或者油等其他液体进入缓降器,离心机构内的摩擦块的摩擦力就会瞬间减小,会让缓降者突然下坠,造成人员伤亡,且该类产品在存放中同时存在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的隐患。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中国专利CN201611067498.9中公开了一种带式高楼逃生器,包括恒速装置和承载带,所述恒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盖板,盖板的一侧铰接在壳体上形成固定侧,另一侧为活动侧,活动侧与壳体之间设置有固定保险机构,活动侧与壳体通过固定保险机构连接后,盖板与壳体之间形成供承载带穿过的通道,上述结构中的通道只能供片状一体式结构的承载带穿过,而带式逃生器不太适合用于高层或超高层的逃生,因将收卷的承载带放出需要时间,而逃生是争分夺秒的事,会耽误逃生的最佳时机,所以可将承载带换成了齿条,建筑物上可设置有专门的逃生通道,齿条可固定在逃生通道内,逃生时,逃生者只需带上恒速装置即可,无需收卷,节省时间,且齿条可不受高度的限制,高楼一般都设置有强电井、弱电井、通风井等,所以可在至少两个方向设置逃生井,便于分散人群。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便夹持,操作简单,通用性强,提高逃生效率的高楼逃生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楼逃生器,包括恒速装置,所述恒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所述壳体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应设置在该侧面的两侧,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第一夹持臂与壳体连接,第二夹持臂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和壳体之间设置有锁定件,锁定件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臂上的驱动杆和设置在壳体上的伸缩杆,伸缩杆上设置有使其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伸缩杆与壳体构成轴向的伸缩配合,伸缩杆的一端裸露在壳体外形成卡接端,所述驱动杆可驱动第二夹持臂转动,驱动杆可与伸缩杆的卡接端卡接构成驱动杆与卡接端的锁定配合或解锁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擒纵机构是用于减速,传动机构是用于与齿条或承载带连接,不管是带式的承载带或是齿条均能被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夹持,因齿条不能被收卷,一般都是固定在墙壁上使用,所以齿条不能像带式承载带一样穿过现有技术中的通道,齿条只能通过第一夹持臂和第一夹持臂进行夹持,第一夹持臂可与壳体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锁定时,驱动杆转至卡接端的一侧并与卡接端构成卡接限位配合,使第二夹持臂固定在特定位置与第一夹持臂构成夹持配合,解锁时,将伸缩杆往下按压,使卡接端向下运动,转动驱动杆使驱动杆位于卡接端的另一侧,即第二夹持臂可随意转动,通过移动伸缩杆来实现锁定到解锁的切换,伸缩杆被按压后,通过第一复位弹簧复位,操作简单,执行时间短,提高逃生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和传动轮,主动轮与传动轮联动设置,所述擒纵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以及设置在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之间的擒纵板,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一擒纵轮,第一齿轮和第一擒纵轮联动设置,且第一齿轮与传动轮啮合连接,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联动设置,且第二齿轮与传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擒纵轮的齿距与第二擒纵轮的齿距相同,擒纵板设置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并导向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擒纵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当第一凸点与第一擒纵轮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的第二凸点落入第二擒纵轮的齿槽内,当第二凸点与第二擒纵轮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的第一凸点落入第一擒纵轮的齿槽内,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同步转动时带动擒纵板的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依次在齿顶和齿槽中切换从而实现主动轮转速的控制。
上述技术方案中,主动轮在重力的作用下与齿条啮合转动,主动轮带动传动轮转动,传动轮再带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转动,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再分别带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转动,所以主动轮、传动轮、第一齿轮、第一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均为同步转动,因主动轮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速度过快,逃生者的使用时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擒纵机构进行减速,使恒速装置能在规定的速度内下降,下降速度由主动轮、传动轮、第一齿轮、第一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各个齿轮之间的大小比例来控制,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的齿距一致才能保障擒纵板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顺利往复移动,通过第一擒纵轮或第二擒纵轮的转动使得第一凸点或第二凸点不断的从前一个齿槽经过齿顶再落入后一个齿槽,在第一擒纵轮或第二擒纵轮转动推动第一凸点的侧边或第二凸点的侧边移动时,第一擒纵轮的轮齿或第二擒纵轮的轮齿与第一凸点的侧边或第二凸点的侧边发生摩擦,有效的控制恒速装置的下降速度,避免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因速度过快而发生危险,第一擒纵轮、第二擒纵轮和擒纵板通过转动和滑移发生碰撞,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刹车件,刹车件包括位于壳体外的操作端和位于壳体内的卡接端,操作端和卡接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刹车件铰接设置在壳体上,其卡接端的端部设置有卡接头,该卡接头经转动可与主动轮的齿槽构成卡接限位配合。
上述技术方案中,恒速装置在使用时,需与承载带或齿条配合后方可下降,当恒速装置与承载带或齿条在组合时,需先将承载带或齿条与主动轮的轮齿啮合,然后将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锁定,这个过程需要移动的时间,且在组合安装时,主动轮容易转动,不仅给安装带来难度,而且浪费时间,且恒速装置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滑,容易造成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没有锁定好或者逃生者没有准备好恒速装置就下降的情况,这样容易发生危险,设置了刹车件后,当恒速装置不使用或在与齿条组合安装时,转动刹车件使卡接头落入主动轮的齿槽内与轮齿形成卡接配合,到达限制主动轮转动的目的,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刹车件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限制刹车件转动的定位件,定位件包括设置在刹车件的铰接轴上的顶杆或钢珠、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限位块,铰接轴上设置有供顶杆或钢珠安装的通道,顶杆或钢珠与通道的底面之间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顶杆或钢珠的一部分伸出通道裸露在通道外与限位块构成卡接限位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定位件的设置是为了使刹车件能固定在卡接或解除卡接的位置,若没有定位件,刹车件可能会随意转动,造成恒速装置在下降的过程中被卡住或需要刹车的时候没有刹住,造成安全隐患,虽然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刹车件的位置,但是人们在逃生过程中,由于慌乱,可能没有精力顾忌到刹车件,使用非常不方便,限位件固定在壳体的内壁上,当铰接轴上设置的是顶杆时,优选的顶杆的端面为弧面或限位块的端面为弧面,这样方便顶杆滑过限位块,当铰接轴上设置的是钢珠时,限位块上设置与钢珠对应的尖部,这样是为了方便钢珠滑过限位块,且为了防止钢珠掉出,又因为钢珠是随铰接轴转动的,所以限位块的对应两侧分别沿铰接轴的周向向外延伸形成挡壁,挡壁与铰接轴的外周面间隙配合,钢珠在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抵接在挡壁上,当刹车件需要转动时,尖部对钢珠进行挤压,将钢珠往通道里按压,使刹车件能够转动,且钢珠外部的力只需让钢珠的中心点滑过尖部即可,由于第二复位弹簧的作用可使钢珠自行滑过尖部,提高转动速度,提高逃生效率。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连接有挡板,挡板上设置有呈U形的夹持腔,挡板上设置有与其构成转动配合的卡接件,卡接件包括置于夹持腔内的限位端和置于挡板外的拨杆,限位端的端面为弧形过渡连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当需要逃生时,逃生者的背部会抵靠在齿条上,下降过程中,齿条上的齿部与背部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对逃逃生者造成伤害,挡板的设置就是为了隔离齿条和背部,使背部可抵靠在光滑的挡板上,且挡板会随着壳体下滑,所以挡板与背部不会相对滑动,也就不会与背部产生摩擦,挡板也夹持在齿条上,齿条的对应两侧会设置有导向筋,限位端可与导向筋卡接防止挡板脱开,卡接件铰接在挡板上,优选的限位端为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的块状,限位端的其中一个直角面与拨杆的一端连接,卡接状态时,拨杆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垂下,使限位端的弧面正对齿条,解除卡接状态时,将拨杆往上拨动,转动限位端使限位端偏离导向筋,即限位端的另一个直角面正对齿条,使挡板能够与齿条脱开,且下降过程中由于限位端朝向齿条的端面为弧面,所以可减小摩擦,还有齿条与限位端之间摩擦给限位端提供一个向上的力,使拨杆能紧靠挡板,拨杆就不会随便转动,更安全可靠。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挡板包括相互套设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设置有固定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相对位置的锁止件,锁止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上的锁定片,锁定片呈折弯设置,锁定片的一端置于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内形成抵接端,另一端置于第一档板或第二挡板外形成驱动端,所述抵接端的外侧面与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收拢时,抵接端的内侧面与第二挡板或第一挡板的外侧面构成抵接配合,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展开时,抵接端的端面与第二挡板或第一挡板的端面构成抵接配合,所述夹持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弹片或齿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挡板由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套设构成,可相互伸缩,这样可减小挡板的体积,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使用时,将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拉开伸长并利用锁定片固定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相对位置,优选的锁定片的折弯处铰接在第一挡板上,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收拢时,锁定片置于第二挡板的外侧,抵接端在第三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抵接在第二挡板的外侧,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互拉开时,第二挡板滑过锁定片并与锁定片呈错位设置,抵接端在第三复位弹簧作用下翘起高于第二挡板的内壁,第二挡板的端部抵接在抵接端上,防止第二挡板缩回,同理可得,锁定片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挡板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挡板连接的卡钩机构,卡钩机构包括支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的卡钩,支架与壳体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卡钩的一端与支架铰接,另一端向外凸起形成钩部,挡板上设置有与钩部适配的卡孔,所述卡钩与支架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第四复位弹簧呈靠近具有钩部的一端设置,钩部与其相对的支架内壁抵接。
上述技术方案中,挡板和壳体为可拆卸设置,这样方便运输和存放,使用时,转动卡钩,使钩部远离支架的内壁,然后将卡孔与钩部对齐,放开卡钩,钩部在第四复位弹簧的驱动下朝支架的内壁靠近穿过卡孔抵靠在支架的内壁上,挡板被卡钩勾住实现与壳体的连接,第四复位弹簧的作用使得卡钩不会随意转动,保障挡板与壳体连接的稳定性,更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拆卸方便。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卡钩上设置有防止其转动的抵接件,抵接件包括设置在卡钩上的导向通道和设置在导向通道内的抵接块,抵接块与导向通道构成导向滑移设置,所述抵接块的一端伸出导向通道形成抵接部,支架上与抵接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块,抵接部与凸块形成抵靠限位配合,所述抵接块上连接有驱动其滑移的连接杆,连接杆向外延伸伸出导向通道形成驱动部,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五复位弹簧,导向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凸环,第五复位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抵接块上,另一端抵接在凸环上,所述驱动部上设置有限位肩阶,限位肩阶与卡钩或凸环构成限位设置,所述伸缩杆的卡接端的端面为方便驱动杆滑过的倾斜面,所述钩部朝向挡板的端面为倾斜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抵接部与凸块构成抵接限位配合,防止卡钩随意转动,当卡钩需要转动时,拉动驱动部,使抵接部缩回导向通道,解除与凸块的抵接配合,使卡钩能随意转动,结构简单,连接安全,避免在下降过程中,挡板与壳体脱开,第五复位弹簧的设置是为了使当撤去驱动部上的拉力时,抵接部在第五复位弹簧的作用下自动伸出导向通道,限位肩阶的设置使得驱动部不会伸入导向通道,限位肩阶可以是抵接在卡钩的端面上或抵接在凸环上,钩部的端面倾斜设置是为了方便挡板的卡孔滑过,安装更方便,驱动杆转动时,驱动杆与卡接端的倾斜面抵触设置,随着驱动杆的转动使伸缩杆往下移动,即驱动杆滑过伸缩杆位于伸缩杆的另一侧并与卡接端构成卡接限位配合,使第二夹持臂固定在某一角度与第一夹持臂构成夹持配合,解锁时,将卡接端往下按压,转动驱动杆,使驱动杆与卡接端解除卡接构成解锁配合,解锁状态时,第二夹持臂可随意转动,提高安全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相对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沿其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导向槽的开口处内壁为弧形过度连接,所述导向槽的内壁上设置有滚珠或滚条,导向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滚珠或滚条适配的凹槽,该凹槽的开口的宽度小于滚珠或滚条的直径。
上述技术方案中,齿条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导向槽适配的导向肩阶,使用时,将夹持区对准齿条,然后将导向肩阶卡入导向槽,驱动杆驱动第二夹持臂转动,使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成夹持状态,导向肩阶与导向槽构成导向滑移配合,导向肩阶与导向槽还形成卡接配合,避免壳体与齿条脱开,结构更稳定安全,提高逃生的安全性,导向槽的开口处为弧形过度连接,是为了方便壳体夹持到齿条上时,使导向肩阶能顺利进入导向槽,避免导向肩阶与导向槽卡住,提高安装效率,节省逃生时间,滚珠或滚条与导向肩阶滚动接触构成滚动滑移配合,减小导向槽与导向肩阶之间的摩擦力,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设置,所述壳体远离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一侧设置有坐垫部,坐垫部与壳体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坐垫部与壳体垂直设置。
上述技术方案中,壳体夹持到齿条上后,使用者可坐在坐垫部上进行下降,若用手去抓住壳体然后下降,可能会因为臂力不足而导致坠落,且用手抓也不适合小孩和老人使用,所以坐在坐垫部上进行逃生,即安全又可靠,各个年龄段的人均能适用,提高逃生成功率,坐垫部与壳体垂直设置,可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也更安全,锁定件与坐垫部可设置在同一侧或不同侧。
采用上述方案,第二夹持臂与壳体铰接,通过驱动杆与伸缩杆的配合实现第二夹持臂的定位或转动设置,锁定配合和解锁配合的切换简单快速,结构简单,安全可靠,节省逃生时间,提高逃生存活率。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锁定配合时的外观示意图;
附图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恒速装置的内部结构图;
附图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恒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局部结构剖视图;
附图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的正视图;
附图6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的后视图;
附图7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擒纵板与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传动机构的结构爆炸图;
附图9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刹车件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10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挡板收拢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挡板展开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2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挡板收拢时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13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卡钩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14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卡钩机构的结构剖视图;
附图15为本发明具体实施例第一夹持臂或第二夹持臂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的描述,只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该领域的技术工程师可根据上述发明的内容对本发明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15所示,一种高楼逃生器,包括恒速装置1,所述恒速装置1包括壳体11,壳体11内设置有传动机构12和擒纵机构13,所述壳体11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对应设置在该侧面的两侧,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之间形成夹持区16,所述第一夹持臂14与壳体11连接,第二夹持臂15与壳体1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15和壳体11之间设置有锁定件17,锁定件17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臂15上的驱动杆171和设置在壳体11上的伸缩杆172,伸缩杆172上设置有使其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173,伸缩杆172与壳体11构成轴向的伸缩配合,伸缩杆172的一端裸露在壳体11外形成卡接端1721,所述驱动杆171可驱动第二夹持臂15转动,驱动杆171可与伸缩杆172的卡接端1721卡接构成驱动杆171与卡接端1721的锁定配合或解锁配合。擒纵机构13是用于减速,传动机构12是用于与齿条2或承载带连接,不管是带式的承载带或是齿条2均能被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夹持,因齿条2不能被收卷,一般都是固定在墙壁上使用,所以齿条2不能像带式承载带一样穿过现有技术中的通道,齿条2只能通过第一夹持臂14和第一夹持臂15进行夹持,第一夹持臂14可与壳体11固定连接或转动连接,锁定时,驱动杆171转至卡接端1721的一侧并与卡接端1721构成卡接限位配合,使第二夹持臂15固定在特定位置与第一夹持臂14构成夹持配合,解锁时,将伸缩杆172往下按压,使卡接端1721向下运动,转动驱动杆171使驱动杆171位于卡接端1721的另一侧,即第二夹持臂15可随意转动,通过移动伸缩杆172来实现锁定到解锁的切换,伸缩杆172被按压后,通过第一复位弹簧173复位,操作简单,执行时间短,提高逃生效率。
上述传动机构12包括主动轮121和传动轮122,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联动设置,主动轮121与齿条2啮合,所述擒纵机构13包括第一齿轮组131、第二齿轮组132以及设置在第一齿轮组132和第二齿轮组132之间的擒纵板133,第一齿轮组131包括第一齿轮1311和第一擒纵轮1312,第一齿轮1311和第一擒纵轮1312联动设置,且第一齿轮1311与传动轮122啮合连接,第二齿轮组132包括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联动设置,且第二齿轮1321与传动轮122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擒纵轮1312的齿距与第二擒纵轮1322的齿距相同,擒纵板133设置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并导向设置在壳体11的内壁上,所述擒纵板133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凸点1331和第二凸点1332,当第一凸点1331与第一擒纵轮1312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133的第二凸点1332落入第二擒纵轮1322的齿槽内,当第二凸点1332与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133的第一凸点1331落入第一擒纵轮1312的齿槽内,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同步转动时带动擒纵板133的第一凸点1331和第二凸点1332依次在齿顶和齿槽中切换从而实现主动轮121转速的控制。主动轮121在重力的作用下与齿条2啮合转动,主动轮121带动传动轮122转动,传动轮122再带动第一齿轮1311和第二齿轮1321转动,第一齿轮1311和第二齿轮1321再分别带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转动,所以主动轮121、传动轮122、第一齿轮1311、第一擒纵轮1312、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均为同步转动,因主动轮121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速度过快,逃生者的使用时很容易发生危险,所以需要擒纵机构13进行减速,使恒速装置1能在规定的速度内下降,下降速度由主动轮121、传动轮122、第一齿轮1311、第一擒纵轮1312、第二齿轮1321和第二擒纵轮1322各个齿轮之间的大小比例来控制,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齿距一致才能保障擒纵板133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顺利往复移动,通过第一擒纵轮1312或第二擒纵轮1322的转动使得第一凸点1331或第二凸点1332不断的从前一个齿槽经过齿顶再落入后一个齿槽,在第一擒纵轮1312或第二擒纵轮1322转动推动第一凸点1331的侧边或第二凸点1332的侧边移动时,第一擒纵轮1312的轮齿或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与第一凸点1331的侧边或第二凸点1332的侧边发生摩擦,有效的控制恒速装置1的下降速度,避免逃生者在下降过程中因速度过快而发生危险,第一擒纵轮1312、第二擒纵轮1322和擒纵板133通过转动和滑移发生碰撞,磨损小,使用寿命长。
上述壳体11的内壁上与擒纵板133对应的位置设有对立设置的导向板111,擒纵板133位于两个导向板111之间,两个导向板111相对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导向槽1111,擒纵板133的两侧设置有与导向槽1111导向配合的导向凸筋1333,所述第一凸点1331和第二凸点1332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半圆形,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半圆形,当然第一凸点1331、第二凸点1332、第一擒纵轮1312的轮齿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轮齿也可以是其他形状的,只要实现第一凸点1331的侧边和第一擒纵轮1312轮齿的侧边接触摩擦,第二凸点1332的侧边和第二擒纵轮1322轮齿的侧边接触摩擦即可,所述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相对于传动轮122呈上下设置,第一擒纵轮1312、传动轮12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擒纵板133是在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往复移动,导向板111的设置是为了使擒纵板133沿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之间的轴向移动,擒纵板133、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可以是贴着壳体11的内壁设置的,这样可以减小恒速装置1的体积和增强擒纵机构13的稳定性,但是这样擒纵板133、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对壳体11内壁的摩擦会较大,容易磨损,因此在壳体11内壁和擒纵机构13之间设置一块垫板112,该垫板112是通过热处理的钢板,硬度大耐磨,使用寿命长,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上下设置即为处于传动轮122同一直径的两端,第一擒纵轮1312、传动轮12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这样使得传动轮122与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的啮合联动的力更平衡,结构更稳定,不容易出现误差或卡住的情况,使恒速装置1在使用时更安全可靠。
上述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同轴联动设置,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之间设置有联动结构123,联动结构123包括设置在主动轮121上的卡块1231,传动轮122上设置有与卡块1231形成卡接配合的卡槽1232,擒纵板133的中部设置有导向通孔1334,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之间的连接轴124穿过导向通孔1334延伸设置,连接轴124固定在壳体11上,所述第一齿轮1311与第一擒纵轮1312固定或一体设置,第二齿轮1321与第二擒纵轮1322固定或一体设置。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同轴设置可减小恒速装置1的体积,主动轮121与传动轮122可以是一体设置,也可以是分体设置,优选的为分体设置,这样更方便安装,优选的第一齿轮1311与第一擒纵轮1312一体设置,第二齿轮1321与第二擒纵轮1322一体设置,这样可使联动配合的传递效率更高,避免第一擒纵轮1312和第二擒纵轮1322不同步,主动轮121位于传动轮122的一端面,第一擒纵轮1312、擒纵板133和第二擒纵轮1322处于传动轮122的另一端面,第一齿轮1311和第二齿轮1321与传动轮122处于同一平面,整体成左中右结构,结构紧凑,体积小。
上述壳体11上设置有刹车件18,刹车件18包括位于壳体11外的操作端181和位于壳体11内的卡接端182,操作端181和卡接端182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刹车件18铰接设置在壳体11上,其卡接端182的端部设置有卡接头1821,该卡接头1821经转动可与主动轮121的齿槽构成卡接限位配合。恒速装置1在使用时,需与齿条2配合后方可下降,当恒速装置1与齿条2在组合时,需先将齿条2与主动轮121的轮齿啮合,然后将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锁定,这个过程需要移动的时间,且在组合安装时,主动轮121容易转动,不仅给安装带来难度,而且浪费时间,且恒速装置1在重力作用下就会下滑,容易造成第一夹持臂14或第二夹持臂15没有锁定好或者逃生者没有准备好恒速装置1就下降的情况,这样容易发生危险,设置了刹车件18后,当恒速装置1不使用或在与齿条2组合安装时,转动刹车件18使卡接头1821落入主动轮121的齿槽内与轮齿形成卡接配合,到达限制主动轮121转动的目的,提高安全性。
上述刹车件18与壳体11之间设置有限制刹车件18转动的定位件183,定位件183包括设置在刹车件18的铰接轴184上的顶杆或钢珠1831、固定在壳体11内壁上的限位块1832,铰接轴184上设置有供顶杆或钢珠1831安装的通道1833,顶杆或钢珠1831与通道1833的底面之间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1834,顶杆或钢珠1831的一部分伸出通道1833裸露在通道1833外与限位块1832构成卡接限位设置。定位件183的设置是为了使刹车件18能固定在卡接或解除卡接的位置,若没有定位件183,刹车件18可能会随意转动,造成恒速装置1在下降的过程中被卡住或需要刹车的时候没有刹住,造成安全隐患,虽然也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刹车件18的位置,但是人们在逃生过程中,由于慌乱,可能没有精力顾忌到刹车件18,使用非常不方便,限位件1832固定在壳体11的内壁上,当铰接轴184上设置的是顶杆时,优选的顶杆的端面为弧面或限位块1832的端面为弧面,这样方便顶杆滑过限位块1832,当铰接轴184上设置的是钢珠1831时,限位块1832上设置与钢珠1831对应的尖部1832a,这样是为了方便钢珠1831滑过限位块1832,且为了防止钢珠1831掉出,又因为钢珠1831是随铰接轴184转动的,所以限位块1832的对应两侧分别沿铰接轴184的周向向外延伸形成挡壁1832b,挡壁1832b与铰接轴184的外周面间隙配合,钢珠1831在第二复位弹簧1834的作用下抵接在挡壁1832b上,当刹车件18需要转动时,尖部1832a对钢珠1831进行挤压,将钢珠1831往通道1833里按压,使刹车件18能够转动,且钢珠1831外部的力只需让钢珠1831的中心点滑过尖部1832a即可,由于第二复位弹簧1834的作用可使钢珠1831自行滑过尖部1832a,提高转动速度,提高逃生效率。
上述壳体11上连接有挡板3,挡板3上设置有呈U形的夹持腔31,挡板3上设置有与其构成转动配合的卡接件32,卡接件32包括置于夹持腔31内的限位端321和置于挡板3外的拨杆322,限位端321的端面3211为弧形过渡连接,所述夹持腔31与齿条2相对的内壁上设置有弹片311,弹片311的一端固定在夹持腔31的内壁上,另一端为自由摆动的自由端3111,自由端3111成斜向上倾斜或成弧形,下降的时候,弹片311与齿条2产生弹性摩擦,可减小接触面积,减小磨损和阻力。也可将弹片311换成齿轮,齿轮与齿条2啮合,当需要逃生时,逃生者的背部会抵靠在齿条2上,下降过程中,齿条2上的齿部与背部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对逃逃生者造成伤害,挡板3的设置就是为了隔离齿条2和背部,使背部可抵靠在光滑的挡板3上,且挡板3会随着壳体11下滑,所以挡板3与背部不会相对滑动,也就不会与背部产生摩擦,挡板3也夹持在齿条2上,齿条2的对应两侧会设置有导向筋21,限位端321可与导向筋21卡接防止挡板3脱开,卡接件32铰接在挡板3上,优选的限位端321为截面为四分之一圆的块状,限位端321的其中一个直角面与拨杆322的一端连接,卡接状态时,拨杆322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垂下,使限位端321的弧面正对齿条2,解除卡接状态时,将拨杆322往上拨动,转动限位端321使限位端321偏离导向筋21,即限位端321的另一个直角面3212正对齿条2,使挡板3能够与齿条2脱开,且下降过程中由于限位端321朝向齿条2的端面3211为弧面,所以可减小摩擦,还有齿条2与限位端321之间摩擦给限位端321提供一个向上的力,使拨杆322能紧靠挡板3,拨杆322就不会随便转动,更安全可靠。
上述挡板3包括相互套设的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之间设置有固定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的相对位置的锁止件35,锁止件35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挡板33上的锁定片351,锁定片351呈折弯设置,锁定片351的一端置于第一挡板33内形成抵接端3511,另一端置于第一档板33外形成驱动端3512,所述抵接端3511的外侧面与第一挡板33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352,当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收拢时,抵接端3511的内侧面与第二挡板34的外侧面构成抵接配合,当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展开时,抵接端3511的端面与第二挡板34的端面构成抵接配合。挡板3由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套设构成,可相互伸缩,这样可减小挡板3的体积,减小占用空间,方便存放,使用时,将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拉开伸长并利用锁定片351固定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的相对位置,优选的锁定片351的折弯处铰接在第一挡板33上,当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相互拉开时,第二挡板34滑过锁定片351并与锁定片351呈错位设置,抵接端3511在第三复位弹簧352作用下翘起高于第二挡板34的内壁,第二挡板34的端部抵接在抵接端3511上,防止第二挡板34缩回,当第一挡板33和第二挡板34相互收拢时,按压驱动端3512使锁定片351转动,锁定片351的抵接端3511经转动置于第二挡板34的外侧,使第二挡板34能滑过锁定片351,抵接端3511在第三复位弹簧352的作用下抵接在第二挡板34的外侧,同理可得,锁定片351也可以设置在第二挡板34上,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上述壳体11上设置有用于与挡板3连接的卡钩机构19,卡钩机构19包括支架191以及转动设置在支架191上的卡钩192,支架191与壳体11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卡钩192 的一端与支架191铰接,另一端向外凸起形成钩部1921,挡板3上设置有与钩部1921适配的卡孔36,所述卡钩192与钩部1921对应的另一侧与支架191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193,第四复位弹簧193靠近具有钩部1921的一端设置,即远离铰接的一端设置,钩部1921与其相对的支架191内壁抵接。挡板3和壳体11为可拆卸设置,这样方便运输和存放,使用时,转动卡钩192,使钩部1921远离支架11的内壁,然后将卡孔36与钩部1921对齐,放开卡钩192,钩部1921在第四复位弹簧193的驱动下朝支架191的内壁靠近穿过卡孔36抵靠在支架191的内壁上,挡板3被卡钩192勾住实现与壳体11的连接,第四复位弹簧193的作用使得卡钩192不会随意转动,保障挡板3与壳体11连接的稳定性,更安全可靠,结构简单,拆卸方便。
上述卡钩192上设置有防止其转动的抵接件194,抵接件194包括设置在卡钩192上的导向通道1941和设置在导向通道1941内的抵接块1942,抵接块1942与导向通道1941构成导向滑移设置,所述抵接块1942的一端伸出导向通道1941形成抵接部1942a,支架191上与抵接部1942a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块1911,凸块1911可以是支架自身,或是设置在支架191内壁上的凸起物,抵接部1942a与凸块1911形成抵靠限位配合,所述抵接块1942上连接有驱动其滑移的连接杆1943,连接杆1943向外延伸伸出导向通道1941形成驱动部1943a,所述连接杆1943上套设有第五复位弹簧1944,导向通道1941的内壁上设置有凸环1941a,第五复位弹簧1944的一端抵接在抵接块1942上,另一端抵接在凸环1941a上,所述驱动部1943a上设置有限位肩阶1943b,限位肩阶1943b与卡钩192或凸环1941a构成限位设置,所述伸缩杆172的卡接端1721的端面1721a为方便驱动杆171滑过的倾斜面,所述钩部1921朝向挡板3的端面1921a为倾斜设置。抵接部1942a与凸块1911构成抵接限位配合,防止卡钩192随意转动,当卡钩192需要转动时,拉动驱动部1943a,使抵接部1942a缩回导向通道1941,解除与凸块1911的抵接配合,使卡钩192能随意转动,结构简单,连接安全,避免在下降过程中,挡板3与壳体11脱开,第五复位弹簧1944的设置是为了使当撤去驱动部1943a上的拉力时,抵接部1942a在第五复位弹簧1944的作用下自动伸出导向通道1941,限位肩阶1943b的设置使得驱动部1943a不会伸入导向通道1941,限位肩阶1943b可以是抵接在卡钩192的端面上或抵接在凸环1941a上,钩部1921的端面1921a倾斜设置是为了方便挡板3的卡孔36滑过,安装更方便,驱动杆171转动时,驱动杆171与卡接端1721的倾斜面1721a抵触设置,随着驱动杆171的转动使伸缩杆172往下移动,即驱动杆171滑过伸缩杆172位于伸缩杆172的另一侧并与卡接端1721构成卡接限位配合,使第二夹持臂15固定在某一角度与第一夹持臂14构成夹持配合,解锁时,将卡接端1721往下按压,转动驱动杆171,使驱动杆171与卡接端1721解除卡接构成解锁配合,解锁状态时,第二夹持臂15可随意转动,提高安全性。
上述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相对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141、151,导向槽141、151沿其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导向槽141、151的开口处内壁为弧形过度连接,所述导向槽141、151的内壁上设置有滚珠或滚条1411、1511,导向槽141、151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滚珠或滚条1411、1511适配的凹槽1412、1512,该凹槽1412、1512的开口的宽度小于滚珠或滚条1411、1511的直径。齿条2的对应两侧设置有与导向槽141、151适配的导向肩阶21,使用时,将夹持区16对准齿条2,然后将导向肩阶21卡入导向槽141、151,驱动杆171驱动第二夹持臂15转动,使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成夹持状态,导向肩阶21与导向槽141、151构成导向滑移配合,导向肩阶21与导向槽141、151还形成卡接配合,避免壳体11与齿条2脱开,结构更稳定安全,提高逃生的安全性,导向槽141、151的开口处为弧形过度连接,是为了方便壳体11夹持到齿条2上时,使导向肩阶21能顺利进入导向槽141、151,避免导向肩阶21与导向槽141、151卡住,提高安装效率,节省逃生时间,滚珠或滚条1411、1511与导向肩阶21滚动接触构成滚动滑移配合,减小导向槽141、151与导向肩阶21之间的摩擦力,延长使用寿命。
上述壳体11远离第一夹持臂14和第二夹持臂15的一侧设置有坐垫部113,坐垫部113与壳体11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坐垫部113与壳体11垂直设置。壳体11夹持到齿条2上后,使用者可坐在坐垫部113上进行下降,若用手去抓住壳体11然后下降,可能会因为臂力不足而导致坠落,且用手抓也不适合小孩和老人使用,所以坐在坐垫部113上进行逃生,即安全又可靠,各个年龄段的人均能适用,提高逃生成功率,坐垫部113与壳体11垂直设置,可提高使用者的舒适度,也更安全,锁定件17与坐垫部113可设置在同一侧或不同侧,所述挡板3上设置有螺栓或挂钩等用来连接安全带,逃生者坐在坐垫部113上后,将挂在挡板3上的安全带系好,这样可避免逃生者从坐垫部113上掉落,更稳妥。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公开的内容,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具体实施方式实施本发明的,或者凡是采用本发明的设计结构和思路,做简单变化或更改的,都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一种高楼逃生器,包括恒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恒速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设置有传动机构和擒纵机构,所述壳体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对应设置在壳体对应侧面的两侧,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之间形成夹持区,所述第一夹持臂与壳体连接,第二夹持臂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夹持臂和壳体之间设置有锁定件,锁定件包括设置在第二夹持臂上的驱动杆和设置在壳体上的伸缩杆,伸缩杆上设置有使其复位的第一复位弹簧,伸缩杆与壳体构成轴向的伸缩配合,伸缩杆的一端裸露在壳体外形成卡接端,所述驱动杆可驱动第二夹持臂转动,驱动杆可与伸缩杆的卡接端卡接构成驱动杆与卡接端的锁定配合或解锁配合,所述壳体上连接有挡板,挡板上设置有呈U形的夹持腔,挡板上设置有与其构成转动配合的卡接件,卡接件包括置于夹持腔内的限位端和置于挡板外的拨杆,限位端的端面为弧形过渡连接,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与挡板连接的卡钩机构,卡钩机构包括支架以及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的卡钩,支架与壳体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卡钩的一端与支架铰接,另一端向外凸起形成钩部,挡板上设置有与钩部适配的卡孔,所述卡钩与支架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四复位弹簧,第四复位弹簧呈靠近具有钩部的一端设置,钩部与其相对的支架内壁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主动轮和传动轮,主动轮与传动轮联动设置,所述擒纵机构包括第一齿轮组、第二齿轮组以及设置在第一齿轮组和第二齿轮组之间的擒纵板,第一齿轮组包括第一齿轮和第一擒纵轮,第一齿轮和第一擒纵轮联动设置,且第一齿轮与传动轮啮合连接,第二齿轮组包括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第二齿轮和第二擒纵轮联动设置,且第二齿轮与传动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擒纵轮的齿距与第二擒纵轮的齿距相同,擒纵板设置在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之间并导向设置在壳体的内壁上,所述擒纵板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当第一凸点与第一擒纵轮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的第二凸点落入第二擒纵轮的齿槽内,当第二凸点与第二擒纵轮的轮齿齿顶抵接时,擒纵板的第一凸点落入第一擒纵轮的齿槽内,第一擒纵轮和第二擒纵轮同步转动时带动擒纵板的第一凸点和第二凸点依次在齿顶和齿槽中切换从而实现主动轮转速的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刹车件,刹车件包括位于壳体外的操作端和位于壳体内的卡接端,操作端和卡接端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刹车件铰接设置在壳体上,其卡接端的端部设置有卡接头,该卡接头经转动可与主动轮的齿槽构成卡接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件与壳体之间设置有限制刹车件转动的定位件,定位件包括设置在刹车件的铰接轴上的顶杆或钢珠、固定在壳体内壁上的限位块,铰接轴上设置有供顶杆或钢珠安装的通道,顶杆或钢珠与通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复位弹簧,顶杆或钢珠的一部分伸出通道裸露在通道外与限位块构成卡接限位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包括相互套设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之间设置有固定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相对位置的锁止件,锁止件包括转动设置在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上的锁定片,锁定片呈折弯设置,锁定片的一端置于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内形成抵接端,另一端置于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外形成驱动端,所述抵接端的外侧面与第一挡板或第二挡板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第三复位弹簧,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收拢时,抵接端的内侧面与第二挡板或第一挡板的外侧面构成抵接配合,当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展开时,抵接端的端面与第二挡板或第一挡板的端面构成抵接配合,所述夹持腔的内壁上设置有弹片或齿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钩上设置有防止其转动的抵接件,抵接件包括设置在卡钩上的导向通道和设置在导向通道内的抵接块,抵接块与导向通道构成导向滑移设置,所述抵接块的一端伸出导向通道形成抵接部,支架上与抵接部对应的位置处设置有凸块,抵接部与凸块形成抵靠限位配合,所述抵接块上连接有驱动其滑移的连接杆,连接杆向外延伸伸出导向通道形成驱动部,所述连接杆上套设有第五复位弹簧,导向通道的内壁上设置有凸环,第五复位弹簧的一端抵接在抵接块上,另一端抵接在凸环上,所述驱动部上设置有限位肩阶,限位肩阶与卡钩或凸环构成限位设置,所述伸缩杆的卡接端的端面为方便驱动杆滑过的倾斜面,所述钩部朝向挡板的端面为倾斜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或6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相对的内壁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槽沿其轴向延伸设置,所述导向槽的开口处内壁为弧形过度连接,所述导向槽的内壁上设置有滚珠或滚条,导向槽的内壁上还设置有与滚珠或滚条适配的凹槽,该凹槽的开口的宽度小于滚珠或滚条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所述的高楼逃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远离第一夹持臂和第二夹持臂的一侧设置有坐垫部,坐垫部与壳体固定或一体设置,所述坐垫部与壳体垂直设置。
CN201710800699.3A 2017-09-07 2017-09-07 高楼逃生器 Active CN10755141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0699.3A CN107551414B (zh) 2017-09-07 2017-09-07 高楼逃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00699.3A CN107551414B (zh) 2017-09-07 2017-09-07 高楼逃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1414A CN107551414A (zh) 2018-01-09
CN107551414B true CN107551414B (zh) 2023-02-14

Family

ID=609795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00699.3A Active CN107551414B (zh) 2017-09-07 2017-09-07 高楼逃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51414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96150U (zh) * 2013-03-12 2013-09-18 东莞市万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链式高楼火灾逃生器
CN104623820A (zh) * 2013-11-14 2015-05-20 嘉兴市中联通讯器材有限公司 高楼无源匀速逃生器
CN106474636A (zh) * 2016-11-28 2017-03-08 吴昭乐 带式高楼逃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21463A1 (en) * 2006-11-29 2008-05-29 Yin-Hsi Liao Escape install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3196150U (zh) * 2013-03-12 2013-09-18 东莞市万方消防设备有限公司 链式高楼火灾逃生器
CN104623820A (zh) * 2013-11-14 2015-05-20 嘉兴市中联通讯器材有限公司 高楼无源匀速逃生器
CN106474636A (zh) * 2016-11-28 2017-03-08 吴昭乐 带式高楼逃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51414A (zh) 2018-01-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126434B (zh) 用于绳的多功能系绳装置
JP4242222B2 (ja) 固定ザイル用落下防止装置
US20050082115A1 (en) Fall arrest device with locking roller
US8096385B2 (en) Belayer/descender safety device
TW200930886A (en) Control unit for lift system for coverings for architectural openings
WO2018227835A1 (zh) 一种智能逃生背包
CN102112180A (zh) 自救安全装置
CN110022945A (zh) 具有可控回缩速度的防坠落设备
CN201578771U (zh) 手捏式可控制应急逃生器
JP3176686U (ja) 回転方向制動機能を備える転落防止具
CN107551414B (zh) 高楼逃生器
CN113044724A (zh) 一种可以减少绳索磨损和检测绳索断裂的建材吊运机
CN207356382U (zh) 高楼逃生器
CN110038234B (zh) 一种防护系统的卷绳背包
CN213077255U (zh) 一种新型单手控制自保护下降器
CN106474636B (zh) 带式高楼逃生器
CN210355714U (zh) 一种多人用消防缓降器
CN213407514U (zh) 一种便携式高楼逃生缓降器
BE903420A (nl) Mechanische zelf-opstaande pop
CN206239907U (zh) 带式高楼逃生器
US4650033A (en) Gravity impelled personal lowering vehicle
CN110975178B (zh) 高楼逃生缓降器
CN218220838U (zh) 一种分体式缓降器
CN205759163U (zh) 一种多功能消防员救生装置
KR100609758B1 (ko) 완강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