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31517B - 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31517B
CN107531517B CN201680020679.8A CN201680020679A CN107531517B CN 107531517 B CN107531517 B CN 107531517B CN 201680020679 A CN201680020679 A CN 201680020679A CN 107531517 B CN107531517 B CN 10753151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lytic cell
electrolytic
rib
reinforcing member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2067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31517A (zh
Inventor
橘孝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un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un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un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apan Dunn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3151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51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315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3151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02F1/461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 C02F1/467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 C02F1/467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by electrolysis by electrochemical disinfection; by electrooxydation or by electroreduction by electroreduc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1/00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1/46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by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1/00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inorganic compounds or non-metals
    • C25B1/01Products
    • C25B1/02Hydrogen or oxygen
    • C25B1/04Hydrogen or oxygen by electrolysis of water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COMPOUNDS OR NON-METAL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B9/00Cells or assemblies of cells; Constructional parts of cells; Assemblies of constructional parts, e.g. electrode-diaphragm assemblies; Process-related cell features
    • C25B9/70Assembli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ells
    • C25B9/73Assemblie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cells of the filter-press typ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2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SEWAGE, OR SLUDGE
    • C02F2201/00Apparatus for treatment of water, waste water or sewage
    • C02F2201/46Apparatus for electrochemical processes
    • C02F2201/461Electrolysis apparatus
    • C02F2201/46105Details relating to the electrolytic devices
    • C02F2201/46115Electrolytic cell with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36Hydrogen production from non-carbon containing sources, e.g. by water electrolysi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ydrology & Water Resource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lytic Production Of Non-Metals, Compounds, Apparatuses Therefor (AREA)
  • Water Treatment By Electricity Or Magnetism (AREA)

Abstract

电解水生成装置的电解槽(4)通过固定接合第一外壳片(50)和第二外壳片(60)而形成电解室。在电解室中,隔膜(43)被阳极供电体(41)及阴极供电体(42)夹持。在第一外壳片(50)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阳极供电体(41)抵接的多个第一凸状部(53),在第二外壳片(60)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阴极供电体抵接的多个第二凸状部。在第一外壳片(50)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第一外壳片(50)的第一加强部件(110),在第二外壳片(60)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第二外壳片(60)的第二加强部件(120)。通过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提高隔膜(43)与阳极供电体(41)及阴极供电体(42)之间的接触压力,并且降低接触电阻。

Description

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对水进行电解而生成电解氢水的电解槽及具备该电解槽的电解水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如下的电解水生成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其具备电解槽,该电解槽具有由隔膜分隔的阳极室和阴极室,该电解水生成装置通过对导入电解槽内的自来水等原水进行电解来生成电解氢水。
在电解水生成装置的阴极室中生成的还原性电解氢水有望在改善胃肠症状方面发挥优异效果。另外,近年来,溶解有通过上述电解在阴极室中生成的氢气的电解氢水适合去除活性氧而受到关注。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39724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解水生成装置中,电解槽的配设在第一外壳片的内表面上的第一凸状部与阳极供电体抵接,配设在第二外壳片的内表面上的第二凸状部与阴极供电体抵接。通过第一凸状部及第二凸状部来夹持由阳极供电体、隔膜和阴极供电体形成的层压体。
但是,为了提高电解氢水的氢溶解浓度,需要增加电解槽内的氢气产生量,并且需要使产生的氢气高效地溶解于电解水中。由于氢气产生量依赖于向各供电体供给的电解电流,因此为了在电解槽中产生大量的氢气,需要加大电解电流。
并且,为了加大电解电流,增加施加于各供电体的电解电压或抑制隔膜与各供电体之间的电气电阻很重要。由于后项技术能抑制电解水生成装置的耗电量的同时增加氢气产生量,因此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从而特别有用。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结构的电解槽中,为了使用容量有限的电解槽来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通过加大隔膜与各供电体之间的接触压力而降低两者之间的接触电阻很有效。
但是,如果开始向电解槽灌水,则因电解室内的水压而第一外壳片及第二外壳片向外侧、即远离隔膜的方向膨胀。这种第一外壳片及第二外壳片的膨胀会导致第一凸状部与阳极供电体之间的接触压力以及第二凸状部与阴极供电体之间的接触压力降低,从而使隔膜与各供电体之间的接触压力下降。因此,伴随隔膜与各供电体之间的接触电阻增大而电解电流降低,故有可能无法充分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的,其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其能通过抑制电解槽的膨胀而抑制电解电流的降低,能够容易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本发明的第一发明为一种电解槽,所述电解槽形成有电解室,待电解的水被供给到所述电解室,在所述电解槽中安装有:在所述电解室内彼此相对配置的阳极供电体及阴极供电体;和隔膜,被所述阳极供电体和所述阴极供电体夹持,并且将所述电解室划分为所述阳极供电体侧的阳极室和所述阴极供电体侧的阴极室,所述电解槽的特征在于,通过固定接合所述阳极供电体侧的第一外壳片和所述阴极供电体侧的第二外壳片而形成所述电解室,在所述第一外壳片的朝向所述电解室侧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所述阳极供电体抵接的多个第一凸状部,在所述第二外壳片的朝向所述电解室侧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所述阴极供电体抵接的多个第二凸状部,在所述第一外壳片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所述第一外壳片的第一加强部件,在所述第二外壳片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所述第二外壳片的第二加强部件。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包括:第一基部,沿所述第一外壳片的外表面形成;和第一立起部,从所述第一基部立起而形成,所述第二加强部件包括:第二基部,沿所述第二外壳片的外表面形成;和第二立起部,从所述第二基部立起而形成。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在所述第一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电解室的外壁面向外方突出的第一肋,在所述第二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电解室的外壁面向外方突出的第二肋。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肋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基部抵接,所述第二肋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二基部抵接。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立起部从所述第一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内方突出,所述第二立起部从所述第二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内方突出。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肋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立起部抵接,所述第二肋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立起部抵接。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立起部从所述第一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外方突出,所述第二立起部从所述第二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外方突出。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肋包括顺着与沿所述电解室内的水流的纵向垂直的横向延伸的第一横肋,所述第二肋包括沿所述横向延伸的第二横肋。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横肋及多个所述第二横肋,在所述第一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壁面向外方隆起且连结相邻的所述第一横肋之间的第一隆起部,在所述第二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壁面向外方隆起且连结相邻的所述第二横肋之间的第二隆起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肋包括沿所述第一外壳片的所述外壁面的边缘延伸的第一边缘肋,所述第二肋包括沿所述第二外壳片的所述外壁面的边缘延伸的第二边缘肋。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横肋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边缘肋连结,所述第二横肋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边缘肋连结。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立起部包括顺着与沿所述电解室内的水流的纵向垂直的横向延伸的第一横立起部,所述第二立起部包括沿所述横向延伸的第二横立起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立起部包括沿所述第一加强部件的边缘延伸的第一边缘立起部,所述第二立起部包括沿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的边缘延伸的第二边缘立起部。
在本发明所涉及的所述电解槽中,优选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及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由板金形成。
本发明的第二发明为一种电解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电解槽。
在本发明的第一发明的电解槽中,在第一外壳片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第一外壳片的第一加强部件,在第二外壳片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第二外壳片的第二加强部件。由此,能够抑制电解槽的膨胀,因此能够充分确保隔膜与各供电体之间的接触压力,并能降低隔膜与各供电体之间的接触电阻。伴随此,在未将施加于各供电体的电解电压设为过大的情况下,能够易于获得充足的电解电流,并且容易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发明的电解水生成装置,与上述第一发明同样,在未将施加于各供电体的电解电压设为过大的情况下,能够易于获得充足的电解电流,并且容易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电解水生成装置的一实施方式的大致结构的方框图。
图2是图1的电解槽的组装前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图2中的第一外壳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图2中的第二外壳片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图2中的第一加强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2中的第二加强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2中的电解槽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电解槽的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9是表示电解槽的另一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0是表示电解槽的又一变形例的剖面图。
图11是表示电解槽的又一变形例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的大致结构。电解水生成装置1可用于家庭饮用和烹饪用水的生成以及血液透析用透析液的生成。
电解水生成装置1具备:电解槽4,形成有电解室40,待电解的水被供给到该电解室40;阳极供电体41及阴极供电体42,被彼此相对配置在电解室40内;和隔膜43,被配设在阳极供电体41与阴极供电体42之间。在电解槽4的上游侧或下游侧也可以设置有其它电解槽。另外,还可以与电解槽4并列地设置有其它电解槽。对于另行设置的电解槽,也可适用与电解槽4同等的结构。
隔膜43将电解室40划分为阳极供电体41侧的阳极室40A和阴极供电体42侧的阴极室40B。通过向电解室40的阳极室40A和阴极室40B这两个室供给水,并对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施加直流电压,从而在电解室40内发生水的电解。
隔膜43使由电解产生的离子通过,并且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经由隔膜43电连接。隔膜43例如使用由具有磺酸基的氟类树脂制成的固体高分子材料等。
在具有使用了固体高分子材料的隔膜43的电解槽4中,生成中性的电解氢水及电解氧水。通过水在电解室40内进行电解,在阴极室40B中获得溶解有氢气的电解氢水,在阳极室40A中获得溶解有氧气的电解氧水。
电解水生成装置1进一步具备:控制单元6,用于控制电解槽4;进水部7,设置于电解槽4的上游侧;和出水部8,设置于电解槽4的下游侧。
控制单元6例如具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等,其中,该CPU执行各种运算处理和信息处理等,该存储器存储用于负责CPU操作的程序和各种信息。
在阳极供电体41与控制单元6之间的电流供给线路上设置有电流检测单元44。电流检测单元44也可以设置在阴极供电体42与控制单元6之间的电流供给线路上。电流检测单元44用于检测供给到供电体41、42的电解电流I,并将相当于其值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6中。
控制单元6基于从电流检测单元44输入的信号,对施加到阳极供电体41与阴极供电体42之间的电压进行反馈控制。例如,在电解电流过大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减小上述电压,在电解电流过小的情况下,控制单元6增加上述电压。由此,能够适当控制供给到供电体41、42的电解电流。
进水部7具有供水管71、流量传感器72、分支部73和流量调整阀74等。供水管71例如与净水盒(未图示)连接,并且将供给有由净水盒净化后的水的水引导到电解室40中。流量传感器72设置于供水管71上。流量传感器72定期检测供给到电解室40中的水的每单位时间的流量(以下,有时仅记载为“流量”)F,并将相当于其值的信号输出到控制单元6中。
分支部73将供水管71分支为供水管71a、71b这两管。流量调整阀74将供水管71a、71b与阳极室40A或阴极室40B连接。在控制单元6的管理下,通过流量调整阀74对供给到阳极室40A和阴极室40B中的水的流量进行调整。为了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流量调整阀74对供给到阳极室40A和阴极室40B中的水的流量进行调整。由此,有时在阳极室40A与阴极室40B之间会产生压力差。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流量传感器72设置于分支部73的上游侧,因此检测出供给到阳极室40A中的水的流量和供给到阴极室40B中的水的流量的总和、即供给到电解室40中的水的流量F。
出水部8具有流路切换阀81、吐水管82和排水管83等。流路切换阀81将阳极室40A和阴极室40B与吐水管82或排水管83选择性地连接。在电解水生成装置1用于生成血液透析用透析液的情况下,在阴极室40B中生成的电解氢水经由吐水管82被供给到过滤处理用的反渗透膜模块和用于稀释透析原液的稀释装置等中。
控制单元6控制施加到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的直流电压的极性。例如,控制单元6基于从流量传感器72输入的信号,对供给到电解室40中的水的流量F进行累计,若达到规定的累计值,则切换施加到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的直流电压的极性。伴随此,阳极室40A和阴极室40B被相互交替。当切换直流电压的极性时,控制单元6使流量调整阀74和流路切换阀81同步操作。由此,总是连接阴极室40B和吐水管82,从而在阴极室40B中生成的电解氢水从吐水管82吐出。
图2是电解槽4的组装前的立体图。电解槽4具有阳极供电体41侧的第一外壳片50、阴极供电体42侧的第二外壳片60、安装在第一外壳片50的外表面上的第一加强部件110、和安装在第二外壳片60的外周面上的第二加强部件120。通过固定接合彼此相对配置的第一外壳片50和第二外壳片60,从而在其内部形成电解室40(参照图1)。
电解槽4在电解室40内收容有通过叠放阳极供电体41、隔膜43和阴极供电体42而成的层压体45。
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分别被构造为水能够在其厚度方向上往返。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可使用例如金属网等网状金属。这种网状的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夹持隔膜43的同时,能够使水遍及到隔膜43的表面,从而促进电解室40内的电解。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可适用在钛制金属网的表面上形成有镀铂层的供电体。镀铂层防止钛的氧化。
在阳极供电体41上设置有贯通第一外壳片50并向电解槽4的外部突出的端子41a。在端子41a上例如经由密封件41b、衬套41c和螺母41d、41e安装有端子41f。同样,在阴极供电体42上也设置有贯通第二外壳片60并向电解槽4的外部突出的端子42a。在端子42a上例如经由密封件42b、衬套42c和螺母42d、42e安装有端子42f。端子41f、42f被连接到图1所示的控制单元6。经由端子41a、42a及端子41f、42f,对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施加直流电压。
在具有使用了固体高分子材料的隔膜43的电解槽4中,生成中性的电解水。在隔膜43的两表面上形成有由铂制成的镀层43a。镀层43a与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抵接并电连接。
隔膜43在电解室40内被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夹持。因此,隔膜43的形状通过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来保持。根据这种隔膜43的保持结构,由阳极室40A与阴极室40B之间产生的压力差引起的应力的大部分由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来承担,从而减小施加到隔膜43的应力。由此,即使在阳极室40A与阴极室40B之间产生较大的压力差的状态下操作电解水生成装置1,也不会在隔膜43上产生较大的应力。因此,能够抑制隔膜43的损伤,并且容易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另外,由于隔膜43被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夹持,因此能够减小隔膜43的镀层43a与阳极供电体41之间以及镀层43a与阴极供电体42之间的接触电阻,并且抑制电压降。由此,能够通过充足的电解电流I来促进电解室40内的电解,从而生成氢溶解浓度高的电解氢水。
如图2所示,在阳极供电体41和阴极供电体42的外周缘的外侧设置有用于防止水从第一外壳片50与第二外壳片60之间的接合面漏出的密封部件46。隔膜43的外周部被密封部件46夹持。
各外壳片50和60例如由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或PPS(聚苯硫醚)等树脂形成。各外壳片50和60被形成为在沿电解室40内的水流的纵向V上长的长方形状。伴随此,电解室40被形成为在纵向V上长的长方形状。由于这种纵长形状的电解室40,电解槽4内的流路较长。其结果,在阴极室40B中产生的氢气能够容易溶解于阴极室40B内的水中,并且提高氢溶解浓度。
图3的(a)是从朝向电解室40侧的内表面侧观察的、第一外壳片50的立体图,图3的(b)是从外表面侧观察的、第一外壳片50的立体图。另一方面,图4的(a)是从朝向电解室40侧的内表面侧观察的、第二外壳片60的立体图,图4的(b)是从外表面侧观察的、第二外壳片60的立体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在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的内表面的外缘部形成有用于固定接合第一外壳片50和第二外壳片60的接合面51、61。在接合面51、61的内侧,内壁从接合面51、61起沿第一外壳片50、第二外壳片60的厚度方向凹陷,从而设置有电解部52、62。电解部52构造阳极室40A,电解部62构造阴极室40B。
在第一外壳片50的内表面上配设有多个第一凸状部53。各第一凸状部53在电解部52沿纵向V延伸,并且沿与纵向V垂直的横向H并排配设。另一方面,在第二外壳片60的内表面上配设有多个第二凸状部63。各第二凸状部63在电解部62沿纵向V延伸,并且沿横向H并排配设。这种第一凸状部53及第二凸状部63不会阻碍在电解室40内沿纵向V流动的水的移动。
各第一凸状部53在阳极室40A与阳极供电体41抵接,并将阳极供电体41向第二外壳片60侧按压。另一方面,各第二凸状部63在阴极室40B与阴极供电体42抵接,并将阴极供电体42向第一外壳片50侧按压。因此,层压体45从其两表面被各第一凸状部53及各第二凸状部63夹持。第一凸状部53及第二凸状部63的形状及配置为任意形状及配置。例如,也可以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4所示那样夹着层压体沿电解室的横向交错配设各第一凸状部53及各第二凸状部63,还可以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8所示那样夹着层压体相对配设各第一凸状部53及各第二凸状部63。另外,还可以是如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9及图10那样沿纵向离散设置第一凸状部53及第二凸状部63的形式。
如图2所示,在各外壳片50和60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通过对不锈钢等金属进行钣金加工,从而构造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经由螺丝95等被固定接合在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上。在第一加强部件110上形成有与螺丝95对应的内螺纹部119。由此,在接合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时不需要螺母等,能够削减电解槽4的零件件数,并且提高电解槽4的生产率。
第一加强部件110用于加强第一外壳片50。第二加强部件120用于加强第二外壳片60。由于通过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来抑制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的变形即电解槽4的膨胀,因此能确保隔膜43与各供电体41、42之间充足的接触压力,并且降低隔膜43与各供电体41、42之间的接触电阻。伴随此,在未将施加于各供电体41、42的电解电压设为过大的情况下,能够易于获得充足的电解电流I,并且容易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在电解槽4中设置有L字状的接头91、92、93、94。接头91、92被安装在第一外壳片50、第二外壳片60的下部,并且与上述流量调整阀74连接。接头93、94被安装在第一外壳片50、第二外壳片60的上部,并且与上述流路切换阀81连接。通过开始向电解槽生成装置1灌水,从阴极室41A及阴极室40B的下部朝向上部产生总体的(大局的な)水流。
在阴极室40B中产生的氢气成为微小的气泡,并向阴极室40B的上方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氢气的移动方向与总体的水流方向一致,因此氢气分子容易溶解于水中,能提高氢溶解浓度。
图5的(a)是从朝向第一外壳片50侧的内表面侧观察的、第一加强部件110的立体图,图5的(b)是从外表面侧观察的、第一加强部件110的立体图。另一方面,图6的(a)是从朝向第二外壳片60侧的内表面侧观察的、第二加强部件120的立体图,图6的(b)是从外表面侧观察的、第二加强部件120的立体图。
如图5及图6所示,第一加强部件110包括:第一基部111,沿第一外壳片50的外表面形成;和第一立起部112,从第一基部111立起而形成。由于通过第一立起部112来提高第一加强部件110的刚性,因此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并且进一步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同样,第二加强部件120包括:第二基部121,沿第二外壳片60的外周面形成;和第二立起部122,从第二基部121立起而形成。由于通过第二立起部122来提高第二加强部件120的刚性,因此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并且进一步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第一立起部112包括:第一横立起部113,沿与纵向V垂直的横向H延伸;和第一边缘立起部114,沿第一加强部件110的边缘延伸。同样,第二立起部122包括:第二横立起部123,沿与纵向V垂直的横向H延伸;和第二边缘立起部124,沿第二加强部件120的边缘延伸。这种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可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压制成型而容易形成。
例如,第一横立起部113通过部分切开第一基部111而形成。伴随此,在第一基部111开口有贯通孔115。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横立起部113及贯通孔115沿纵向V并排配设。并且,在贯通孔115的纵向V的两端形成有一对第一横立起部113。同样,第二横立起部123通过部分切开第二基部121而形成。伴随此,在第二基部121开口有第二贯通孔125。第二横立起部123及贯通孔125的排列与第一横立起部113及贯通孔115同样。
优选为在第一加强部件110上形成有第一横立起部113和第一边缘立起部114的形式,但在第一加强部件110上也可以形成有第一横立起部113和第一边缘立起部114中的至少一个立起部。能够通过第一横立起部113来提高第一加强部件110的横向H即短边方向的弯曲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能够通过第一边缘立起部114来提高第一加强部件110的边缘附近的弯曲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关于第一横立起部113及第一边缘立起部114也同样。
代替上述第一横立起部113,也可以在第一加强部件110上形成有沿纵向V延伸的第一纵立起部。在该情况下,能提高第一加强部件110的纵向V即长边方向的弯曲刚性,从而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同样,代替上述第二横立起部123,也可以在第二加强部件120上形成有沿纵向V延伸的第二纵立起部。
如图3所示,在第一外壳片50上形成有第一肋54。第一肋54从电解室40的第一外壳片50的外壁面50a向电解槽4的外方突出。能够通过第一肋54来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并且进一步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第一肋54包括:第一横肋55,沿横向H延伸;和第一边缘肋56,沿第一外壳片50的外壁面50a的边缘延伸。
优选为在第一外壳片50上形成有第一横肋55和第一边缘肋56的形式,但在第一外壳片50上也可以形成有第一横肋55和第一边缘肋56中的任一肋。能够通过第一横肋55来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横向H即短边方向的弯曲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能够通过第一边缘肋56来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边缘附近的弯曲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一横肋55沿纵向V并排配设。在相邻的第一横肋55之间,形成有从第一外壳片50的外壁面50a隆起的第一隆起部57。第一隆起部57连结相邻的第一横肋55之间,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刚性。第一隆起部57也可以与第一边缘肋56连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与为了收容密封件46而形成于第一外壳片50的内表面侧的槽部对应的部位形成有第一隆起部57。即,第一隆起部57设置在第一横肋55的横向两端部。第一隆起部57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横肋55的横向中央部。在该情况下,能够高效地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横向中央部的刚性。
第一横肋55的横向两端与第一边缘肋56连结。由此,通过第一横肋55和第一边缘肋来构造连续封闭的剖面,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刚性。
也可以代替上述第一横肋55,或者也可以在第一横肋55的基础上,在第一外壳片50的外壁面50a上形成有沿纵向V延伸的第一纵肋。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一外壳片50的纵向V即长边方向的弯曲刚性,并且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
如图4所示,在第二外壳片60上形成有第二肋64。第二肋64从电解室40的第二外壳片60的外壁面60a向电解槽4的外方突出。能够通过第二肋64来提高第二外壳片60的刚性,从而更进一步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并且进一步提高氢气的产生效率。
第二肋64包括:第二横肋65,沿横向H延伸;和第二边缘肋66,沿第二外壳片60的外壁面60a的边缘延伸。
优选为在第二外壳片60上形成有第二横肋65和第二边缘肋66的形式,但在第二外壳片60上也可以形成有第二横肋65和第二边缘肋66中的任一肋。第二横肋65及第二边缘肋66的作用效果与第一横肋55及第一边缘肋56同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二横肋65沿纵向V并排配设。在相邻的第二横肋65之间,形成有从第二外壳片60的外壁面60a隆起的第二隆起部67。第二隆起部67连结相邻的第二横肋65之间,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第二外壳片60的刚性。第二隆起部67的结构及效果与第一隆起部57同等。
第二横肋65的横向两端与第二边缘肋66连结。由此,通过第二横肋65和第二边缘肋66来构造连续封闭的剖面,从而更进一步提高第二外壳片60的刚性。
也可以代替上述第二横肋65,或者也可以在第二横肋65的基础上,在第二外壳片60的外壁面60a上形成有沿纵向V延伸的第二纵肋。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第二外壳片60的纵向V即长边方向的弯曲刚性,并且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
图7是沿纵向V剖切的电解槽4的剖视图。在第一加强部件110被安装到第一外壳片50时,第一肋54的前端部54a与第一基部111内接。由此,第一加强部件110和第一外壳片50被牢固接合,并且通过第一肋54和第一基部111来构造连续封闭的剖面,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由第一肋54及第一加强部件110带来的加强效果。在第二加强部件120被安装到第二外壳片60时,第二肋64的前端部64a与第二基部121内接。第二肋64的前端部64a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第一肋54的前端部54a同样。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加强部件110的第一立起部112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的内方突出。在第一加强部件110被安装到第一外壳片50时,第一立起部112中的第一横立起部113位于相邻的第一横肋55之间,另一方面,第一边缘立起部114位于第一边缘肋56的外侧。由此,能限制电解槽4的厚度的同时,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
同样,第二加强部件120的第二立起部122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的内方突出。由此,与上述第一立起部112同样,能限制电解槽4的厚度的同时,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
第一肋54中的第一横肋55的侧面也可以被构造为与第一横立起部113抵接。另外,第一边缘肋56的侧面也可以被构造为与第一边缘立起部114抵接。由此,在电解槽4膨胀时,因第一肋54的侧面和第一立起部112一体变形而产生较大的应力,从而能抑制电解槽4的膨胀。第二横肋65的侧面及第二边缘肋66的侧面也与上述第一横肋55及第一边缘肋56的侧面同样。
如图3及图7所示,在第一外壳片50上形成有贯通孔58,以使端子41a向第一外壳片50的外部突出。在贯通孔58的纵向V的两侧形成有一对第三肋59。第三肋59被形成为与第一横肋55平行。
第三肋59的高度即第三肋59从第一外壳片50的外壁面50a突出的突出量大于第一肋54的高度。因此,第三肋59的前端部59a从第一加强部件110的贯通孔115a向第一加强部件110的外侧突出。由此,能避免端子41a、螺母41e及端子42f等与第一加强部件110之间的接触,从而防止两者之间的短路。
如图4及图7所示,在第二外壳片60上形成有贯通孔68及一对第四肋69。贯通孔68及第四肋69的结构及作用效果与贯通孔58及第三肋59同等。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的电解水生成装置1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多种方式来实施。即,电解水生成装置1至少具备:电解槽4,形成有电解室40,待电解的水被供给到该电解室40;阳极供电体41及阴极供电体42,被彼此相对配置在电解室40内;和隔膜43,被配设在阳极供电体41与阴极供电体42之间,并且将电解室40划分为阳极供电体41侧的阳极室40A和阴极供电体42侧的阴极室40B,隔膜43被阳极供电体41及阴极供电体42夹持,电解槽4通过固定接合阳极供电体41侧的第一外壳片50和阴极供电体42侧的第二外壳片60而形成电解室40,在第一外壳片50的朝向电解室40侧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阳极供电体41抵接的多个第一凸状部53,在第二外壳片60的朝向电解室40侧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阴极供电体42抵接的多个第二凸状部63,在第一外壳片50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第一外壳片50的第一加强部件110,在第二外壳片60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第二外壳片60的第二加强部件120。
图8、图9、图10及图11示出电解槽4的变形例。在图8~图11所示的变形例中,对以下未说明的部分可采用上述的电解槽4的结构。在图8的(a)所示的电解槽4A中,第一外壳片50A及第二外壳片60A与第一加强部件110A及第二加强部件120A组合使用。在第一外壳片50A及第二外壳片60A中,废除第一肋54及第二肋64。在第一加强部件110A及第二加强部件120A中,废除第一立起部112及贯通孔115、第二立起部122及贯通孔125。也可以代替第一外壳片50A及第二外壳片60A,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与第一加强部件110A及第二加强部件120A组合使用(未图示)。
在图8的(b)所示的电解槽4B中,废除第一肋54及第二肋64后的第一外壳片50A及第二外壳片60A与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组合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被安装成第一横立起部113的前端部与第一外壳片50A外接。另一方面,第二加强部件120被安装成第二横立起部123的前端部与第二外壳片60A外接。
在图8的(c)所示的电解槽4C中,废除第一肋54及第二肋64后的第一外壳片50A及第二外壳片60A与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组合使用。在将电解槽4C与电解槽4B相比较时,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的安装朝向不同。即,第一加强部件110被安装成第一基部111与第一外壳片50A外接。由此,第一加强部件110的第一横立起部116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C的外方突出。另一方面,第二加强部件120被安装成第二基部121与第二外壳片60A外接。由此,第二加强部件120的第二横立起部126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C的外方突出。
在将图9的(a)所示的电解槽4D与图7等所示的电解槽4相比较时,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的安装朝向不同。即,第一加强部件110被安装成第一横立起部116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D的外方突出的朝向。同样,第二加强部件120被安装成第二横立起部126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D的外方突出的朝向。根据上述结构的电解槽4D,使用与电解槽4同等的第一肋54、第二肋64及第一横立起部116、第二横立起部126,能提高整个电解槽内的截面二次力矩。
在图9的(b)所示的电解槽4E中,可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E及第二加强部件120E,其中,该第一加强部件110E在贯通孔115的纵向V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横立起部113,该第二加强部件120E在贯通孔125的纵向V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横立起部123。第一加强部件110E被安装成与第一外壳片50外接。第一加强部件110E被安装成第一横立起部113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E的内方突出的朝向。另一方面,第二加强部件120E被安装成与第二外壳片60外接。第二加强部件120E被安装成第二横立起部123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E的内方突出的朝向。
在图9的(c)所示的电解槽4F中,废除第一肋54及第二肋64后的第一外壳片50A及第二外壳片60A与第一加强部件110E及第二加强部件120E组合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E被安装成第一基部111与第一外壳片50A外接。由此,第一加强部件110E的第一横立起部116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F的外方突出。另一方面,第二加强部件120E被安装成第二基部121与第二外壳片60A外接。由此,第二加强部件120E的第二横立起部126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F的外方突出。
在将图10的(a)所示的电解槽4G与图9的(b)所示的电解槽4E相比较时,第一加强部件110E及第二加强部件120E的安装朝向不同。即,第一加强部件110E被安装成第一横立起部116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G的外方突出的朝向。同样,第二加强部件120E被安装成第二横立起部126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G的外方突出的朝向。
在图10的(b)所示的电解槽4H中,对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组合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H及第二加强部件120H。第一加强部件110H在贯通孔115的纵向V的一端形成有第一横立起部113,在另一端形成有第一横立起部116。第一横立起部113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H的内方突出,第一横立起部116从第一基部111向电解槽4H的外方突出。同样,第二加强部件120H在贯通孔125的纵向V的一端形成有第二横立起部123,在另一端形成有第二横立起部126。第二横立起部123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H的内方突出,第二横立起部126从第二基部121向电解槽4H的外方突出。
在上述电解槽4至4H中,在第一外壳片50上安装有一体形成的第一加强部件110至110H,并且在第二外壳片60上安装有一体形成的第二加强部件120至120E。
在图10的(c)所示的电解槽4I中,在第一外壳片50上安装有分割为多片的第一加强部件110I,在第二外壳片60上安装有分割为多片的第二加强部件120I。各第一加强部件110I及各第二加强部件120I不限于配设在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的整个外表面的形式,也可以配设在刚性不足的部位上。根据该结构,能提高第一加强部件110I的第一基部111及第一立起部112的设计自由度,并且容易提高电解槽4I的刚性。关于第二加强部件120I也同样。
也可以组合电解槽4A至4H的特征和电解槽4I的特征。即,应用于电解槽4A至4H的第一加强部件110、110A、110E、110H及第二加强部件120、120A、120E、120H也可以被分割为多片。
在图11的(a)所示的电解槽4J中,对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组合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J及第二加强部件120J。在与第一加强部件110及第二加强部件120相比较时,在第一加强部件110J及第二加强部件120J中废除第一立起部112及第二立起部122。第一加强部件110J在第一基部111上具有供第一肋54插通的贯通孔115。第二加强部件120J在第二基部121上具有供第二肋64插通的贯通孔125。
在图11的(b)所示的电解槽4K中,对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组合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K及第二加强部件120K。第一加强部件110K在贯通孔115的纵向V的一端具有第一立起部112。第二加强部件120K在贯通孔125的纵向V的一端具有第二立起部122。
在图11的(c)所示的电解槽4L中,对第一外壳片50及第二外壳片60组合使用第一加强部件110L及第二加强部件120L。第一加强部件110K在贯通孔115的纵向V的两端具有第一立起部112。第二加强部件120K在贯通孔125的纵向V的两端具有第二立起部122。
附图标记说明
1 电解水生成装置
4 电解槽
40 电解室
40A 阳极室
40B 阴极室
41 阳极供电体
42 阴极供电体
43 隔膜
50 第一外壳片
53第一凸状部
54 第一肋
60 第二外壳片
63 第二凸状部
64 第二肋
110 第一加强部件
111 第一基部
112 第一立起部
120 第二加强部件
121 第二基部
122 第二立起部

Claims (11)

1.一种电解槽,
所述电解槽形成有电解室,待电解的水被供给到所述电解室,
在所述电解槽中安装有:
在所述电解室内彼此相对配置的阳极供电体及阴极供电体;和
隔膜,被所述阳极供电体和所述阴极供电体夹持,并且将所述电解室划分为所述阳极供电体侧的阳极室和所述阴极供电体侧的阴极室,
所述电解槽的特征在于,
通过固定接合所述阳极供电体侧的第一外壳片和所述阴极供电体侧的第二外壳片而形成所述电解室,
在所述第一外壳片的朝向所述电解室侧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所述阳极供电体抵接的多个第一凸状部,
在所述第二外壳片的朝向所述电解室侧的内表面上配设有与所述阴极供电体抵接的多个第二凸状部,
在所述第一外壳片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所述第一外壳片的第一加强部件,
在所述第二外壳片的外表面上安装有用于加强所述第二外壳片的第二加强部件,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包括:第一基部,沿所述第一外壳片的外表面形成;和第一立起部,从所述第一基部立起而形成,
所述第二加强部件包括:第二基部,沿所述第二外壳片的外表面形成;和第二立起部,从所述第二基部立起而形成,
在所述第一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电解室的外壁面向外方突出的第一肋,
在所述第二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电解室的外壁面向外方突出的第二肋,
所述第一立起部从所述第一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内方突出,
所述第二立起部从所述第二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内方突出,
所述第一肋的侧面与所述第一立起部抵接,
所述第二肋的侧面与所述第二立起部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肋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一基部抵接,
所述第二肋的前端部与所述第二基部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立起部从所述第一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外方突出,
所述第二立起部从所述第二基部向所述电解槽的外方突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肋包括顺着与沿所述电解室内的水流的纵向垂直的横向延伸的第一横肋,
所述第二肋包括沿所述横向延伸的第二横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解槽,
分别形成有多个所述第一横肋及多个所述第二横肋,
在所述第一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壁面向外方隆起且连结相邻的所述第一横肋之间的第一隆起部,
在所述第二外壳片上形成有从所述外壁面向外方隆起且连结相邻的所述第二横肋之间的第二隆起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肋包括沿所述第一外壳片的所述外壁面的边缘延伸的第一边缘肋,
所述第二肋包括沿所述第二外壳片的所述外壁面的边缘延伸的第二边缘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横肋的两端与所述第一边缘肋连结,
所述第二横肋的两端与所述第二边缘肋连结。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立起部包括顺着与沿所述电解室内的水流的纵向垂直的横向延伸的第一横立起部,
所述第二立起部包括沿所述横向延伸的第二横立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立起部包括沿所述第一加强部件的边缘延伸的第一边缘立起部,
所述第二立起部包括沿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的边缘延伸的第二边缘立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解槽,
所述第一加强部件及所述第二加强部件由板金形成。
11.一种电解水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解槽。
CN201680020679.8A 2015-07-07 2016-07-04 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 Active CN1075315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36173 2015-07-07
JP2015136173A JP6182182B2 (ja) 2015-07-07 2015-07-07 電解槽及び電解水生成装置
PCT/JP2016/069788 WO2017006911A1 (ja) 2015-07-07 2016-07-04 電解槽及び電解水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31517A CN107531517A (zh) 2018-01-02
CN107531517B true CN107531517B (zh) 2021-04-30

Family

ID=576855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20679.8A Active CN107531517B (zh) 2015-07-07 2016-07-04 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182182B2 (zh)
KR (1) KR102567678B1 (zh)
CN (1) CN107531517B (zh)
WO (1) WO201700691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70992B2 (ja) * 2017-01-18 2021-05-12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434998B2 (ja) * 2017-01-30 2018-12-05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電解槽
TWI796480B (zh) 2018-05-25 2023-03-21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電解水生成裝置及電解水生成系統
JP7022088B2 (ja) * 2019-03-07 2022-02-17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水素付加装置及び水素付加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9447U (ja) * 1994-09-22 1995-04-04 石切精機株式会社 連続式電解水生成器
CN2334767Y (zh) * 1998-07-06 1999-08-25 张吉太 钢塑电解槽
JP2000504619A (ja) * 1996-02-09 2000-04-18 グレッグ ウォーター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液体脱イオン用モジュール装置
JP2001162279A (ja) * 1999-12-07 2001-06-19 Amano Corp 電解水生成装置用電解槽
JP5639724B1 (ja) * 2014-03-17 2014-12-10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電解水生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2885B1 (ja) * 2014-10-20 2015-04-15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電解水生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2885B1 (zh) * 1971-06-26 1982-01-19
JPS5639724U (zh) 1979-08-31 1981-04-14
US5631993A (en) * 1995-04-20 1997-05-20 Preformed Line Products Company Optical fiber splice case
JP2016016346A (ja) * 2014-07-07 2016-02-01 株式会社東芝 電解水生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9447U (ja) * 1994-09-22 1995-04-04 石切精機株式会社 連続式電解水生成器
JP2000504619A (ja) * 1996-02-09 2000-04-18 グレッグ ウォーター コンディショニング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ィド 液体脱イオン用モジュール装置
CN2334767Y (zh) * 1998-07-06 1999-08-25 张吉太 钢塑电解槽
JP2001162279A (ja) * 1999-12-07 2001-06-19 Amano Corp 電解水生成装置用電解槽
JP5639724B1 (ja) * 2014-03-17 2014-12-10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電解水生成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702885B1 (ja) * 2014-10-20 2015-04-15 株式会社日本トリム 電解水生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2182B2 (ja) 2017-08-16
WO2017006911A1 (ja) 2017-01-12
CN107531517A (zh) 2018-01-02
JP2017018852A (ja) 2017-01-26
KR20180027407A (ko) 2018-03-14
KR102567678B1 (ko) 2023-08-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3063B (zh) Electrolyzed water generat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7531517B (zh) 电解槽及电解水生成装置
CN107108281B (zh) 电解水生成装置
JP5702885B1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TWI639562B (zh) Electrolyzed water generating device
TWI622666B (zh) 電解水生成裝置
TW201813931A (zh) 電解水生成裝置
JP6190426B2 (ja) 電解槽及び電解水生成装置
WO2017006913A1 (ja) 電解槽及び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132234B2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
JP6276790B2 (ja) 電解水生成装置並びにそれを用いた透析液調製用水の製造装置及び電解水生成方法
WO2017010373A1 (ja) 電解槽及び電解水生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